時間:2023-06-11 09:21: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幼兒科學教育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內容選擇不夠均衡
教師選擇幼兒科學活動內容無外乎幾種途徑:一是從現成的教學參考書或者優秀教案集選取,如福建省在2012年推出一套《領域活動指導》的教育用書,包括小中大班五大領域共六冊,有些園直接從中選擇認為是適合該班幼兒的內容。二是在近期開展的主題活動安排相關的科學內容,如有個教師針對該班初入園小班的實際,開展“幼兒園里真快樂”的主題,安排了認識玩具的科學活動。三是教師出外學習或在幼教刊物上看到一些“優秀活動設計”,就把它們“拿來”或者修改成本班的科學活動內容。如模仿某名師的科學活動內容。四是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生活中突發的、有教育意義的事件生成的科學活動主題,如教師發現最近幼兒關注“海洋生物”而設計了相關的活動。與中小學全國或全省材(課標)不同,幼兒園科學活動內容來源多樣,可提供借鑒的參考書也很多,教師的選擇面寬、可靈活處理,帶來的負效應是隨意選擇、內容不均衡。如有個教師自己害怕動物,在她班上幾乎不開展認識動物的科學活動;某園為追求“科學教育生活化”,教師經常組織幼兒開展蒸饅頭、做糕點、煮小吃等開展所謂的“生活化”科學活動;有些園為體現“做中學”的教育特色,所選擇的多是物理科學領域的內容[1]。按照《綱要》《指南》精神,科學教育要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的興趣,讓幼兒通過探索獲得廣泛的科學經驗,這符合幼兒的心理需求,也為幼兒今后進一步的科學學習奠定基礎。全憑教師的個人理解、偏好和專長選擇、組織內容,容易出現內容不均衡、不適宜等問題。
(二)內容選擇難度適宜性差
一是教師不能確定哪些內容適合不同年齡班的幼兒,無法確定活動內容是否與幼兒的經驗和認知水平是否匹配。有時是內容難度過大,如有位教師組織“有趣的海綿寶寶”的小班活動,內容是“感知海綿有彈性”,而且要求幼兒“初步學習猜想與驗證”的方法,內容超出小班幼兒的認知水平。有時是內容難度幼兒年齡班不匹配,如把探索“凹凸透鏡”的內容安排在前(中班),而探索“平面鏡”內容安排在后(大班);把認識“空氣的秘密”內容安排在前,而把認識“好玩的風”內容置后……由于對活動內容難度把握不當會出現有時幼兒“探而難究”,有時幼兒因為內容缺乏挑戰性而“吃不飽”的現象。二是同一內容在不同年齡班都開展,前后重復,在探究點和探究難度上沒有差別,處于同義重復階段。如在小班下學期和大班上學期都有“(給)水搬家”的主題,其內容都是“運用工具運水”;在中班和大班均安排幼兒探索“沉與浮”;認識“磁鐵吸引鐵制品”這項內容在幼兒園小中大班的活動都可以找到;關于“季節”的內容,其深度在小、中、大三個階段之間沒有遞進關系……教師不考慮幼兒年齡差異而將相同內容重復安排在不同年齡班,內容前后重復,難度要求卻沒有提高,缺乏層次性。不同年齡階段幼兒可能在探究興趣、需要、經驗、學習能力以及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師在實踐中無法準確區分科學知識的難度,使科學活動內容對特定年齡段的幼兒來說難度適宜性較差。
(三)喜“新”厭“舊”,內容的科學性差
當前,幼兒教師熱衷于生成“新”內容,忽視經典的“舊”內容。在幼兒教育期刊或網站上、骨干教師的展示活動或教學競賽等場合,總會出現一些在幾年前沒有的“新穎”活動。對于科學教育傳統的經典內容,教師一般不會選為科學展示課的內容。如沉浮游戲、磁鐵實驗,按照一位老師的話說是“這些活動都太濫了,大家都太熟悉了!”下面列舉幾項近年來較受推崇的科學活動內容:
(1)“拱形的秘密”(發現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
(2)“瓶中吹氣球”(了解在瓶中吹氣球與瓶中空氣壓力的關系),
(3)“皮搋子家族的超能力”(發現皮搋子家族的吸附能力,了解空氣與吸附之間的秘密)。仔細推敲,諸如這些所謂“新”科學活動存在表述不嚴謹、內容把握出現偏差甚至錯誤等問題。如“拱形的秘密”這一內容,拱形(殼體結構)是物體材料的結構之一,幼兒生活中和自然界隨處可見拱形狀的建筑及物品,如拱橋、拱門、安全帽、龜殼等。如果選擇該項內容,根據《指南》科學探究5-6歲的目標要求,幼兒探究“拱形的秘密”內容可定位在“發現常見物體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上,而不是探尋“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這種看不見“力”的原理。(2)(3)的內容涉及空氣壓力問題超出幼兒的水平,幼兒很難體驗。在瓶子中能否把氣球吹大除了與空氣壓力因素有關,還受到幼兒吹氣的技巧、瓶子大小等因素影響,有些幼兒恰好是具備吹氣技巧把氣球吹得較大占滿瓶子的空間,但他們所能發現的是該瓶子底部有洞,很難把吹氣球與空氣壓力聯系在一起。皮搋子和吸盤掛鉤是利用空氣壓力制成的工具(利用真空原理)。幼兒操作后所能體驗的是“我很用力壓,吸盤才能掛在墻上”,很難揭示其背后的原理:把吸盤里的空氣排出來(排出的空氣是看不見的),吸盤掛鉤就能牢牢吸在墻上。幼兒能探索的是這些工具在什么地方吸能吸得牢,影響因素有哪些。這樣的內容才切合《指南》科學探究5-6歲的目標要求“探索并發現常見物理現象的影響因素”??萍及l展日新月異,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確實也要與時俱進。適當增加一些反映時展、幼兒喜歡又能探究的內容是必要而且必需的,前提是教師必須深入把握內容的實質而且能準確定位!有些科學的經典內容經過幾代人若干年的研究,有比較成熟的方案和經驗可以參考(當然也有一些內容會被時代和幼教發展所淘汰)。與之不同的是,教師們熱衷“生成”的新內容,名為“創新”卻往往事與愿違,反而會擠占留給傳統、經典科學內容的時間??茖W教育的內容首先必須遵循科學性的要求,實踐中教師對于自己都沒有正確理解的內容,就組織幼兒去探索其中的秘密,已經違背了科學性的要求。
(四)內容不能準確反映科學領域的“核心概念”
這也是目前教師選擇內容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存在兩種典型的情形:一是內容空洞,沒有指向科學領域的核心經驗。目前許多科學活動我們更多的是看到幼兒在動手操作,活動“熱鬧”、幼兒“興奮”,其內容盲目追求趣味性而缺少一個明確的核心概念。如某教師組織的“秋天的水果”科學活動:了解秋天水果的種類,知道正確吃水果的方法,愛吃水果。她的依據是“領域書上就是這么寫的呀,而且吃水果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我就按照書上的內容來上了”。分析其內容,第一點勉強與科學領域沾邊,但對中班幼兒只是了解秋天水果的種類,顯然是低估幼兒的前期經驗,無法激發幼兒的深層探究欲望。水果可以直接吃、去皮或連皮吃、榨汁、做成沙拉或罐頭、烹調成各種花樣繁多的美食……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多樣和各種生活小家電出現,水果吃法簡直五花八門,何來“正確”之說?從“吃水果方法、愛吃水果”這一內容看,第二、三點比較偏向“健康”領域,并不是典型的科學探究活動。如果缺少一個值得探究的科學核心概念,探究活動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和價值。二是內容過于追求全面,一次活動同時包含多個科學核心概念。教師在選定科學活動內容時,往往在一次活動中包含多個科學核心概念。有位教師組織有關磁鐵的科學活動,內容是“磁鐵的特性”,而“磁鐵”包含“磁鐵能夠吸引鐵制品,磁力能夠穿透一些材料,不同的磁鐵有不同的磁力,磁鐵兩端磁力最強,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等特性。又如這次“落下來”科學活動,至少包括三個核心概念:“各種物體在空中會自由著落”、“不同物體著落速度不同”、“改變物體著落的速度”。這樣的內容包含多個核心科學概念,由于核心概念過量,致使探究活動內容龐雜,真正需要探究的題目很難得到有效解決。當代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強調兒童的探究必須圍繞著核心概念展開[2]。科學教育強調基于少量的核心概念展開深入的學習,“少即多”[3]。如果一個活動內容的核心概念缺少或者太多都被認為是不適宜的,因為這會導致幼兒在探究“走過場”,每個環節都淺嘗輒止,無法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也就無法體驗到探索發現的興奮和滿足感。
二、教師選擇幼兒科學活動內容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國家對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內容標準規定
比較寬泛,給教師選擇內容帶來諸多困難我國幼兒園階段還沒有統一科學教育內容標準,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2012年頒發的《指南》這兩個重要幼教法規均沒有詳細規定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范圍?!毒V要》在“內容與要求”中宏觀概括出科學教育內容: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生活中的科學技術,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吨改稀放e例性提出六方面的科學內容:常見的動植物、常見物體與材料、常見物理現象、天氣與季節變化、科技產品和環境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由于缺乏全面系統的科學教育內容框架的支持,沒有統一的“考試”,“教什么”“學什么”的內容寬泛,給教師選擇科學教育內容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這也是教師選擇內容存在諸多問題的客觀原因。
(二)對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內容研究不足,難以對幼兒教師選擇內容起到指引的作用
有一項研究表明,近十年來我國幼兒科學教育研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對幼兒科學教育目標、內容方面研究成果較少,力量薄弱[4]。而各種參考書、教案集雖然繁多但編寫質量不高,提供的科學活動內容本身不科學,甚至出現一些明顯的概念性錯誤,如小班科學活動“海綿”內容定位為“認識彈性”,把有關“水的張力”概念誤為“水的粘附力”等。對實踐中幼兒教師選擇、組織內容不僅幫助不大甚至誤導。哪些內容適合幼兒,各年齡班內容如何科學合理安排和銜接,該活動內容包含的科學核心概念是什么、如果包含多個核心概念又該如何合理分解……這些問題均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因此難以對當前幼兒教師選擇內容起到指引的作用:“研究者能不能給我們提供一些具體的指導?比如明確告訴我們哪些科學概念值得教師組織幼兒去探究?小中大班幼兒可以分別去探究哪些科學內容?”[5]
(三)職前培養職后培訓的不足,使幼兒教師的科學課程知識比較貧乏
我國幼兒教師總體學歷偏低,科學素養較弱。他們大多為文科背景出身,缺乏相應的科學背景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技能以及科學教育的先進理念,自身缺乏對科學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在職前培養階段,學前教育專業“五大領域”教育課程中,比起其他領域有先修課程作為基礎,如健康領域教育先修課程有學前衛生學、學前心理學等關系較密切的學科,語言領域教育有大學語文和兒童文學作為知識基礎課程。而科學教育領域只有單獨一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幼兒教師由于先前在理科學習的不愉快經歷而學習興趣不高,很多幼兒教師表示“科學領域太難,很多科學知識自己都不會,別說教幼兒了!”他們科學知識貯備不足,如將物體的“滾動”、“轉動”混淆,他們自身都不清楚所開展活動中包含的科學核心概念。在職后培訓中比較傾向于幼兒科學教育實施方面,對幼兒科學教育內容本身的解讀和選擇的關注不多。林筱彬在對與在職教師的訪談中了解到,教師現在獲得科學基礎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通過自己的學習或者參加幼兒園課程審議獲得,其科學內容知識大都是在準備組織活動時臨時得以補充的[6]??傮w上看,幼兒教師的科學課程知識比較貧乏,對同一主題在不同年齡班的學習重點及其區別與聯系認識不清[7]。他們認為,探究活動就是幼兒想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愿意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只要是跟某個事物有關的概念都可以探究,并不對某一個主題下所包含的概念做分析,也不明確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因此,在確定活動內容上就非?;\統、含糊,對各年齡班的科學主題與內容定位也不夠清晰,無法為不同年齡班幼兒選擇適合的內容。
三、提升教師對科學活動內容選擇能力的建議
(一)在《綱要》《指南》指引下,加強對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的協同研究
不僅加大科學教育內容的研究力度,還要加強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雙向溝通。幼兒科學教育研究是一個兼及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領域,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對于幼兒科學教育研究具有協同增效的作用[4]。這對科學教育活動內容研究同樣適用。一是可以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幼教教研員與一線教師構建研究共同體,在《綱要》《指南》指引下,對如何劃分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的范圍、如何把握科學領域各項目內容的核心經驗、具體內容如何在橫向和縱向上組織和結構、如何為不同年齡班幼兒選編適宜的活動內容等開展合作研究,其成果嘗試轉化來指導實踐。二是重新編寫或者審定已有的幼兒園科學領域的教學參考用書。中小學采取“一綱多本”多種教材發行的經驗可資借鑒,各地區可以由相關部門牽頭編制適合本地區的高質量教參。要改變幼兒園教材以第一線教師為主要編寫隊伍的局面,不僅需要高校教師、教研員和幼兒教師參與編制教參來保證內容的適宜性,還要吸收自然科學領域的專業教師參與來保證內容的科學性。在編寫體例上要有創新,以前教參只有目標、準備、活動指導建議等內容,新編的教參要增加內容分析、背景知識或資料提供,可提供少量較詳細的、基于核心概念的主題活動教案以供幼兒教師尤其是新手教師參考。為教師選擇和準備一批經典而優秀的教學材料作為共同研討的內容,這樣教師自然就會將備課的重點轉向“吃透幼兒”。教參內容選編要遵循科學性與啟蒙性、廣泛性和代表性、地方性與季節性、時代性與民族性等原則[8],盡量做到適宜、均衡和連續。
(二)以提升教師“PCK”為核心,加強幼兒教師在科學領域的培養與培訓
“PCK”是一種對教學產生影響的學科知識,它使教師能夠理解如何對某個學科的主要內容和議題進行表述以適合學習者不同的能力與興趣?!癙CK”包括科學課程知識、學前兒童發展知識、教師科學教育方法策略知識以及科學學習評價知識四個方面,它能使教學效能最大化。在教師培養的職前和職后階段,都要為教師提供豐富科學課程知識體系以及加強科學教育內容的相關培訓。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和科學素養,入學時可文理兼招和鼓勵理科背景的學生進入幼兒教師隊伍,學前教育專業增設科學教育方向,要適當開設有關自然科學方面的選修課程,增大科學教育課程的比例和增加實踐機會,以促進教師整體科學素養水平的提高。《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要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基于幼兒園科學領域的核心概念展開教學,為教師以后工作中正確處理科學教育內容奠定基礎。目前,幼兒園教師職后培訓一般采取理論講座、名師公開教學觀摩和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模式,著重點在教學策略方面,對幼兒教師如何正確掌握幼兒園科學領域內容、如何將科學領域內容知識進行轉化融合于科學教育活動中關注不夠。因此,以提升教師“PCK”為核心重構教師培訓框架內容[9],有機地將教師的三類知識(關于內容的本體性知識、關于兒童的條件性知識、關于方法的實踐性知識)在基于教學實踐情境和活動案例的分析與反思中整合提升為一種動態化的、帶有實踐性、建構性的知識,這樣的知識對于教師優化和改進教學、提升自身的專業實踐智慧具有更強大的支撐作用,從而達到改善教師選擇科學活動內容現狀的目的。
一、專家引領: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外援條件
我園承擔了重點課題《幼兒科學教育策略實踐性研究》。立項后,我們積極爭取外援,聘請安徽師范大學專業教師擔任科研副園長,對全園教師進行教科研方法培訓,圍繞課題研究開展專題講座,同時解答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與難題。同時還邀請中學教師來園為教師們做“教師科學素養講座”,深入淺出地將新課改理念貫穿其中,使教師們受益匪淺,科學素養大大提高。
任何課題的研究都離不開理論的支撐。在確定研究課題后,課題組成員廣泛查閱資料,收集文獻,共同討論學習。我園購買了大量幼兒科學教育的理論書籍,搜集與課題有關的學術論文,每次教研活動都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幼兒科學教育理論和教科研理論。同時,鼓勵教師平時針對教學中發現的問題積極查找資料,在教研活動中設立主講人,擔任主講的老師向大家介紹自己搜集的理論文章,互相學習、借鑒、提高。
我園教科研活動的開展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在課題研究實施過程中,組織教師系統深入地學習《綱要》,結合課題對科學領域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和理解,深刻領會科學領域的目標和價值取向,為課題研究的開展提供依據。同時,堅持開展課題研討會,積極上好科學活動教研公開課,和專家共同探討幼兒科學活動的組織策略。我們還通過問題式學習、互動式學習、體驗式學習三種形式,讓教師們在共同關注的話題中開放對話,分享認識和體會。問題式學習是就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展開有針對性的研討學習,如教師在科學活動課題研究中,產生了“科學活動材料如何投放”“怎樣運用記錄方式培養幼兒嚴謹的科學精神”等問題,圍繞這些問題,教師們積極查找資料,學習先進經驗,并以這些問題為內容開展系列研討課,在學習借鑒成功經驗,分析梳理失敗案例的過程中,每位教師積極參與,發表見解,深入討論,提出解決策略。及時的經驗交流和實踐研討有效地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水平?;邮綄W習是把我們搜集到的最新優秀活動方案拿來,根據我園的實際情況加以改進,然后上公開課,課后集體研討,拓展思維。體驗式學習是轉變角色意識,從關注教師的“教”到關注幼兒的“學”,從幼兒的發展出發展開實踐研討。
專家引領,全面系統、形式各異的理論學習,指導了教師的教育實踐,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反思研討: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
任何課題的研究都有其預期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在《幼兒科學教育策略實踐研究》過程中,我們以教學為抓手,以問題解決為中心,通過敘事研究、活動設計、案例分析、活動研討等方式,促進教師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一)在課題研究中提高教師反思能力
在課題研究實施過程中,我園非常注重教師的教學實踐反思,用內省和自悟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逐漸認識到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觀察幼兒的能力、反思能力、實施教育的手段、引導幼兒學習的方法以及對幼兒成長的分析評價等非常重要。當教師這些方面能力增強時,其教育技能也會隨之提高,這也是幼兒教師成長為學者型教師的必經之路。
有需要才會主動。教師們的反思經歷了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以我園開展上述課題為例,課題研究工作開始后,我們要求教師作觀察記錄。起初對教師來說,這只是一個被動的行為,但通過一次次的記錄,有的教師開始發現了問題——在記錄過程中有不妥當且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這正是進行科研工作的目的所在,是她們反思內化的結果,是幫助教師成長的契機。于是我們與教師進行及時地溝通交流,改進記錄方法,保護教師“發現問題”的智慧火花,此時教師已處于主動觀察幼兒的狀態,有的甚至忘記下班??蒲泄ぷ鲗處煼治雠c研究能力的培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比賽和教學研討
為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我們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競賽活動,以賽代訓,使教師的教學水平突飛猛進。如,每學年開展全園青年教師教學大獎賽,參賽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努力達到教學最優化。賽后,被評為一等獎的教師給大家上示范課,開闊大家的眼界。此外,開展“教師現場教案設計比賽”“多媒體軟件制作比賽”“教玩具制作比賽”、“環境創設評比”等活動。在這樣的崗位練兵過程中,教師們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在開展上述課題研究時,針對材料的投放、提問的設計、記錄的運用等問題教師們進行“一課三研”。如大班科學活動“小小筆帽浮起來”,上了幾輪公開課。其中對“筆帽浮起來”方法的記錄、統計環節,前后進行了兩次研討課的教學,對第一節課在集體記錄表上記錄存在的問題深入研討,達成共識后又進行改進后的教學,改進后的教學環節幼兒積極參與,極大地鍛煉了幼兒的分析統計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促進理念向行為的轉化,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是科研活動的重要目標。教育改革的深入對教師專業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預設計劃的能力、觀察反思的能力、捕捉回應的能力等。而提高這些能力的有效途徑就是反思與實踐,在真實活動情景中交流對話,不斷促使教師的視角和思維變得敏銳和客觀,學會質疑,學會分析,學會選擇與運用。
三、骨干帶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方法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需要載體來推進,我們首先通過園本培訓的平臺,要求每位 教師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制定個人短期發展目標和長遠發展規劃。有了明確的發展目標,教師就有了發展的動力。幼兒園制定了“骨干教師培訓計劃”、“青年教師培訓計劃”等,利用外出培訓、專家講座、學歷進修、崗位練兵等多種形式,為教師的成長創造條件,讓發展成為教師的一種自覺行動。
其次,充分發揮園骨干教師的帶動作用,開設“園骨干教師講壇”,請園骨干教師給大家作教學經驗講座,啟迪開拓青年教師的思維。創設“師徒結對”的方法,請高級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與青年教師配對,互相聽課、討論,骨干教師帶領青年教師深入研究教育教學策略,共同成長。通過師徒結對,互幫互學,互相聽課探討交流備課,讓青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養成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教學、去總結、去提高的良好研究習慣,使他們成為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自覺運用先進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導實踐的研究型教師。年輕教師在上公開課前虛心向老教師請教,老教師們針對教學中的各個環節,耐心細致地提出改進意見,手把手地傳授經驗,青年教師進步成長得很快。在上述課題開展過程中,我們通過課前研討、上教研公開課、教師集體聽課評課、專家點評、一課三研、同一主題大家上、反思實踐交流等多種形式,扎實地進行研究活動。
四、完善制度: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力保障
(一)規范開展教研活動
每周三下午語言教研組定期開展教研活動,每周四下午計算教研組定期開展教研活動。教師們根據教學計劃認真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根據每個不同的主題創設班級環境,開展區角游戲,提前準備教具,高質量地完成每個教學活動。對承擔上述課題的成員,要求她們:1.聽課前先備課——讓教師有話說。要求課題組成員針對在平時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在備課中做到“行動前反思”,要求教師們一起聽課、評課、相互交流,共同反思,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努力做到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中達成共識,在問題解決的基礎上形成更深層次的實踐問題。在交替實踐反思的過程中,教師們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對自己經歷的教學現象、教學問題形成理性思考和創造性見解。園行政領導隨堂聽課,幫助教師進行反思,研究解決實際問題,不斷提升業務水平。2.專家引領——讓教師敢于說。課題組教師在教研時,抓住時機大膽說出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并與課題組其他教師討論。研討時專家現場點評,答疑解難,使教師的業務水平不斷提升。3.課后研討交流——讓教師愿意說。每一學期結束時,課題組開展以“我成長、我收獲”為主題的經驗交流會,共同分享取得成績的快樂。
(二)做好活動記錄與資料整理工作
參加研討活動時,要求教師必須做好記錄和資料整理工作。每學期教師要參照教研組的計劃制定教學計劃,活動設計中要考慮幼兒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注重幼兒的發展;每次開展教學活動之后必須根據教學實際進行反思;平時注意及時總結優秀的教育教學經驗。幼兒園把這些要求的落實情況與教師的考核和獎罰制度聯系起來,提高了教師教研工作開展的自覺性。
(三)制定相應激勵制度
為了激發教師開展課題研究工作的熱情,充分發揮她們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園制定了一系列激勵制度。如 “優秀論文獎勵制度”、“課題研究獎勵制度”、“公開觀摩活動獎勵制度” 、“教學大獎賽優勝獎勵制度”、“環境創設評比獎勵制度”等,對《幼兒科學教育策略實踐研究》課題組成員,每月給予一定實驗津貼,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
課題研究的過程是一個思考與提高的過程。教師的專業成長是課題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通過幾年的課題實踐研究,我園教師整體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近年來教師們有關幼兒科學活動策略的論文和科學活動方案在區、市、省、乃至全國不斷獲獎或發表。圍繞此課題撰寫論文15篇,其中3篇獲國家級獎勵,4篇獲省級獎勵,5篇獲市級獎勵,并編寫活動設計范例、優秀論文集,形成了十幾萬字的資料以及研究課的錄像及光盤。通過課題研究的開展,帶動了師資隊伍的建設,全面提升了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使幼兒園的辦學水平步入一個新臺階。
回顧近幾年的課題研究工作,最大的收獲莫過于促進了教師從工匠型向專業型的轉變,由過去只重教書、不重教研變為既重教書育人又重教育科研,園內教研氣氛日益濃厚,教師的課堂行為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家已經改變了對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的模糊認識,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提高、成長。
當今的幼教改革在尊重幼兒發展的同時,也充分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體現了教師、幼兒共同成長的新型發展觀。在探索與實踐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幼教改革必然需要教師的專業理論與技能作支撐。開展課題研究不僅是教師學習、領會最新教育教學理念的平臺,更是提高教師專業成長的搖籃。
參考文獻
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包建國.教研培訓一體化: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學前教育研究,2004(6).
關鍵詞:“課題研究”;專業成長;幼兒教師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244-02
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從社會學視角出發,是幼兒教師職業整體外在的地位認可和社會地位的提升,從教育學的視角出發,更多的是調整教師個體內在專業素質的提高和專業實踐的改進,教師個體職業生命質量的成長,幼兒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是當今幼教改革的重要課題,也是幼兒園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當前幼兒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與社會發展的要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而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并非一蹴而就。實踐證明,我們在通過省級科研課題《幼兒園科學領域操作課程實施研究》中深深體會到了,課題研究已成為教師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科研理論是教師專業成長的資源之一
我園自2005年承擔遼寧省課題《幼兒園科學領域操作課程實施研究》立項后,我們聘請了專家對全園教師進行課題的研訓,圍繞課題研究開展專題講座,同時解答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與難題,教師的科學素養大大提高。任何課題研究都離不開理論的支撐,在確定研究課題后,我們課題組成員廣泛查閱資料,共同討論學習,搜索與課題有關的學術論文。每次教研活動都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科學教育理論和科學研究理論,我們以《綱要》為指導,結合課題對科學領域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學習領會科學領域的目標和價值取向,為課題研究和發展提供依據,我們通過問題式學習、互動式學習、體驗式學習三種形式,讓教師共同關注課題中開放對話,分享認識和體會。
二、反思研討是促進專業發展的有效路徑之一
任何課題的研究都有其預期目標。為取得課題的研究成果,在《幼兒園科學領域操作課程實施研究》過程中,我們以教學為主導,以問題解決為中心,通過敘述研究、活動設計、案例分析、中期論文等方式,促進教師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1.在課題研究中提高教師反思能力。在課題研究實施過程中,我園非常注重教師的教學實踐反思,用內省和自悟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逐漸認識到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觀察幼兒的能力、反思能力、實施教育的手段、引導幼兒學習的方法以及對幼兒成長的分析評價等非常重要。當教師這些方面能力增強時,其教育技能也會隨之提高,這也是幼兒教師成長為學者型教師的必經之路。有需要才會主動。教師們的反思經歷了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以我園開展上述課題為例,我們要求教師作觀察記錄。起初對教師來說,這只是一個被動的行為,但通過一次次的記錄,有的教師開始發現了問題,于是我們與教師進行及時地溝通交流,改進記錄方法,此時教師已處于主動觀察幼兒的狀態。
2.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比賽和教學研究。為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我們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競賽活動,以賽代訓,使教師的教學水平突飛猛進。如,每年開展全園青年教師教學大獎賽、教師現場教案設計比賽、多媒體軟件制作比賽、教玩具制作比賽,環境創設評比等活動。在這樣的崗位練兵過程中,教師們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
三、發揮骨干的帶頭作用,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需要載體來推進,我們首先通過園本培訓的平臺,要求每位教師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制定個人短期發展目標和長遠發展規劃。幼兒園制定了“骨干教師培訓計劃”、“青年教師培訓計劃”等,利用外出培訓、專家講座、學歷進修、崗位練兵等多種形式,為教師的成長創造條件,讓發展成為教師的一種自覺行動。其次,創設“師徒結對”的方法,請高級教師、骨干教師與青年教師配對,互相聽課、討論,骨干教師帶領青年教師深入研究教育教學策略,共同成長。在上述課題開展過程中,我們通過課前研討、上教研公開課、教師集體聽課評課、專家點評、一課三研、同一主題大家反思實踐交流等多種形式,扎實地進行研究活動。一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成長為市、區級骨干教師。
四、完善制度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力保障
1.園本教研重中之重。教師們根據教學計劃認真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要求課題組成員針對在平時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在備課中做到“行動前反思”,要求教師們一起聽課、評課、相互交流,共同反思,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努力做到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中達成共識,在問題解決的基礎上形成更深層次的實踐問題。園行政領導隨堂聽課,幫助教師進行反思,研究解決實際問題,不斷提升業務水平。課題組教師在教研時,抓住時機大膽說出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并與課題組其他教師討論。每一學期結束時,課題組開展以“我成長、我收獲”為主題的經驗交流會,共同分享取得成績的快樂。
2.激發熱情、獎罰分明。為激發教師開展課題研究工作的熱情,充分發揮教師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園制定了一系列激勵制度。如“優秀論文獎勵制度”“課題研究獎勵制度”“公開觀摩活動獎勵制度”“教學大獎賽優勝獎勵制度”、“環境創設評比獎勵制度”等,對《幼兒科學領域操作課程實施研究》課題組成員給予特殊獎勵,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課題研究的過程是一個思考與提高的過程。教師的專業成長是課題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近年來教師們有關幼兒科學活動策略的論文和科學活動方案在省、市不斷獲獎或發表。通過課題研究的開展,帶動了師資隊伍的建設,全面提升了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使幼兒園的辦學水平步入一個新臺階。
回顧幾年來的課題研究工作,最大的收獲莫過于促進了教師從工匠型向專業型的轉變,由過去只重教書、不重教研變為既重教書育人又重教育科研,園內教研氣氛日益濃厚,教師的課堂行為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家已經改變了對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的模糊認識,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提高、成長。
參考文獻:
[1]包建國.教研培訓一體化: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J].學前教育研究,2004,(6).
A市B區共有49所幼兒園,其中省優質園共19所,根據研究的需要和課題組成員的研究能力,筆者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擇了A市B區的5所幼兒園,分別是C幼兒園、D幼兒園、E幼兒園、F幼兒園、G幼兒園。為了更進一步了解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在這5所幼兒園中按年齡和性別層次進行抽樣,共抽取了50名幼兒教師作為研究樣本,其中,40名女教師、10名男教師。40名女教師中包括20名老教師和20名年輕教師。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調查結果
課題組成員對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高低的評價標準主要依據夏力主編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中對教師的科學教育活動評價標準。通過仔細閱讀并分析50名教師的教案,了解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能力設計的現狀。并對50名教師進行了深入訪談,以了解目前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現狀形成的原因。
1.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目標設計能力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是結合科學教育活動的特點并以我國幼兒教育的總目標為依據而制定的??茖W教育活動目標的設計是教師在組織科學教育活動之前,預先對幼兒在進行科學教育活動過程中所要獲得的知識經驗、情感態度和技能能力的期望和要求。
(1)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目標設計提出的依據不夠科學。根據對教師的訪談和對教學方案的分析研究發現:有36%的教師在設計科學教育活動目標時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的教育目標或直接參考教師指導用書上的教育目標提出具體的科學教育活動;24%的教師根據幼兒園的具體安排,結合優秀教案提出教育目標;6%的教師在提出科學教育活動目標時會考慮季節因素;14%的教師會根據家長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提出科學教育目標;只有20%的教師是根據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總目標來設計科學教育活動的總目標。
(2)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目標的提出不夠全面??茖W教育活動目標的構成應該包含情感態度、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以及知識經驗。調查發現,94%的教師在教案設計中提出了認知目標,80%的教師在教案設計中提出了情感態度目標,只有58%的教師提出了能力目標。
(3)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目標設計沒有兼顧個體差異。通過對A市B區5所幼兒園50名幼兒教師的訪談,發現有76%的幼兒教師能夠根據不同年級幼兒的認知特點來制定活動目標,有42%的幼兒教師會考慮本班幼兒的整體發展水平。雖然幼兒園班級是按照年齡來劃分,但相同年齡的幼兒也存在著個體差異。然而訪談中發現只有16%的幼兒教師注意到了幼兒的個體差異,這說明有84%的教師沒有真正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科學教育并沒有提出分層次目標。
2.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準備設計能力豐富的活動材料是順利開展科學活動的前提和重要環節。調查發現,目前幼兒教師在科學教育活動準備的設計方面存在如下問題:
(1)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材料準備較單一。通過對A市B區5所幼兒園部分教師的訪談,發現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存在著活動材料較為單一的問題。56%的幼兒教師都是利用幼兒園現有材料或集體購買材料;28%的幼兒教師是根據活動內容選擇身邊常見的材料;只有16%的幼兒教師會選擇利用廢舊材料。
(2)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中為幼兒提供的材料不夠充足。通過對A市B區5所幼兒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方案的研究發現,只有54%的幼兒教師為幼兒準備了比較充分的材料,仍然有46%的幼兒教師在準備科學活動材料時沒有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活動材料,這勢必會影響科學教育目標的實現。
3.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內容設計能力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幼兒園科學教育目標能否實現。因此,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既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水平,也要是幼兒感興趣的;既要貼近幼兒的現實生活,又要拓寬幼兒的科學經驗;既要體現科學的啟蒙教育,又要具有時代性。目前,A市B區幼兒園教師選擇科學教育活動內容情況如下:
(1)科學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具有時代性,但是缺乏靈活性。通過對A市B區5所幼兒園部分教師的訪談,發現有74%的幼兒教師在科學教育活動內容設計上考慮到了幼兒的發展特點,52%的幼兒教師考慮到了活動內容要具有時代性。但仍有16%的幼兒教師是根據幼兒園的統一安排來選擇活動內容,說明部分幼兒教師對于科學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缺乏靈活性。
(2)科學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貼近幼兒生活,但是缺乏整合性。通過訪談發現,有86%的幼兒教師在設計科學教育活動內容時能夠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科學教育活動內容,讓幼兒在生活中就能發現科學;同時有76%的幼兒教師還考慮到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讓幼兒跳一跳能夠理解和接受,從而能喚起幼兒的求知欲,激發幼兒的探索熱情,讓幼兒體驗克服困難后的成功感。但是調查中也發現,部分幼兒教師對科學教育的理解較為狹窄,72%的幼兒教師認為科學教育活動就是讓幼兒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科學活動的過程,教師在選擇科學教育內容的過程中并沒有考慮到五大領域內容間的有機整合。僅有28%的教師在選擇科學教育內容時重視將科學教育內容與語言領域、藝術領域、健康領域和社會領域內容進行有機整合。
4.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方法和組織形式設計能力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認知能力發展水平,教師所要選擇和使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必須要適應幼兒的認知特點,否則會影響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研究中發現,目前A市B區幼兒園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運用中情況如下:
(1)科學教育活動中能夠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對A市B區5所幼兒園部分教師的訪談發現,有76%的幼兒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會運用直觀教學方法,而在運用直觀法時36%的幼兒教師會運用多媒體課件來演示,54%的幼兒教師會利用實物或掛圖等作為直觀法的教學材料。
(2)科學教育活動方法的運用沒有關注幼兒的主體性。教師在設計幼兒園科學教育方案的過程中會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但是在方法的運用過程中對于幼兒主體性的關注度不夠。在具體的科學教育活動設計中,有24%的幼兒教師采用了操作法,積極讓幼兒參加科學探究活動。但是仍然有18%的幼兒教師只是運用了觀察法和討論法,并沒有運用操作法讓幼兒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
(3)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較為單一。幼兒教師能夠意識到在科學教育活動設計過程中應該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包括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和幼兒的個體探究,但調查中卻發現,在具體的科學教育活動設計中,58%的教師采用集體教學的組織形式,26%的教師會利用小組活動的探究方式,只有16%的幼兒教師會注重幼兒的個體探究。
5.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過程設計能力科學教育活動過程是實現科學教育目標的重要環節,它不僅要圍繞教育內容展開,還要緊扣教學目標。通過對教學方案的研究發現:有46%的幼兒教師設計的科學教育活動過程結構嚴謹,教學環節清晰,環節設計能夠層層遞進;32%的幼兒教師設計的科學教育活動能夠充分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42%的幼兒教師設計的科學教育活動過程注重師幼之間的互動,教師積極引導,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性;但是仍然有30%的幼兒教師設計的科學教育活動過程較為單一。
6.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評價能力幼兒園科學教育評價是以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為對象,根據一定的標準,采取科學的評價技術和方式、方法,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內容、過程及教師、幼兒等進行測定并加以分析,最終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科學教育活動評價的設計是整個科學教育活動設計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以后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有著導向和調節作用??茖W活動教育評價的內容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幼兒的評價;二是對活動本身發展的評價。
(1)科學教育評價中偏重對幼兒獲得知識情況的評價,忽視幼兒情感態度發展的評價。調查發現54%的幼兒教師科學活動設計的評價包括了對目標、內容、過程的評價,他們關注更多的是活動的目標是否達成;68%的幼兒教師注重知識技能性的目標的評價,而對幼兒情感態度方面的評價較少,只有24%。這表明有76%的幼兒教師并沒有重視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情感態度的評價,評價內容不夠全面。
(2)科學教育活動的評價中對自身評價缺乏自我反思,評價意義不大。通過對A市B區5所幼兒園部分教師的訪談發現,幼兒教師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方面做得不夠,74%的幼兒教師較少對自身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甚至有16%的幼兒教師不對自身的教育活動進行評價,只有10%的幼兒教師經常會對自身的教育活動進行評價。
(二)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現狀
形成的原因分析調查發現,目前A市B區幼兒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現狀既有令人滿意的一面,也有不盡如人意的一面。之所以產生目前的現狀,主要原因如下:
1.學前教育專業對職前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的基本素質培養不夠學前教育專業是培養幼兒教師的搖籃,職前準幼兒教師的培養質量決定著幼兒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高低。但是由于目前培養幼兒教師的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同,導致了對準幼兒教師的科學教育活動基本素質培養力度不同。首先,部分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過分注重傳授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基本理論,而忽視對準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培養。其次,部分院校的課堂教學方法中往往以傳統的講授法為主,對于如何讓學生將所學習的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不夠重視,訓練較少。最后,部分院校的人才培養評價方法不夠科學,這也是導致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2.幼兒園對職后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能力的培訓力度不夠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提高,既要依靠職前教育階段的培養,更要依靠職后階段的教育培訓。但是在訪談中發現,目前部分幼兒園在對職后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能力的培訓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幼兒園沒有形成提升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良好氛圍,主要表現在一些幼兒園雖然也會對教師進行培訓,但系統開展的對幼兒教師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培訓較少。其次,部分幼兒園雖然開展了培訓活動,但是對于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培訓制度還不夠健全,導致幼兒教師提升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動力不足。
三、建議及對策
培養準幼兒教師的高等院校和幼兒園要齊抓共管,采取有效方法提高幼兒教師的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
(一)提升職前幼兒教師從事科學教育活動的基本素質
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質量。因此,要提高幼兒教師的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高校在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樹立正確的準幼兒教師的科學教育活動理念正確的科學教育活動理念可以促進幼兒園科學教育質量的提升。因此,要求學前教育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教育活動理念。第一,學前教育專業要注重學生學習和解讀學前教育政策法規。主要學習《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教師專業標準》等相關文件,重點要讓學生正確理解相關文件中對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標、指導要點的規定,提升學生對幼兒園科學教育的解讀能力。第二,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滲透科學的教育理念,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與對學生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第三,學前教育專業應經常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到幼兒園從事科學教育活動實踐,獲得豐富的經驗,在與幼兒園老師的溝通交流中樹立正確的科學教育理念。
2.培養準幼兒教師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專業素養教師專業素養直接影響著幼兒園科學教育質量,幼兒教師只有具有從事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良好素養,才能夠科學設計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方案。因此,在職前教育階段學前教育專業要注重對學生科學教育活動專業素養的培養。第一,學前教育專業教師要注重加強理論學習,提升學生科學教育活動的基本素養。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應讓學生掌握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目標設計、材料準備、內容選擇、方法組織、過程設計和教育評價的相關理論。第二,學前教育專業教師要注意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基本能力。學??梢越洺=M織學生進行科學教育活動的教案設計,明確教案的基本構成部分及其設計要點。第三,學前教育專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評價機制,提升學生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綜合素質。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說課,通過說課的形式,闡述教學活動設計的理念。
(二)加強職后幼兒教師科學教育的培訓力度
幼兒園是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的實施場所,幼兒教師的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直接影響幼兒科學活動教育的質量。因此,幼兒園需要加強職后幼兒教師科學教育的培訓力度。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營造幼兒教師科學活動素養培訓的良好氛圍良好的氛圍能夠調動教師參與幼兒園科學培訓活動的積極性。因此,幼兒園要提升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必須要先形成良好的培訓氛圍,高度重視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培養。第一,將幼兒教師科學教育能力的培養作為幼兒教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幼兒園要制定各種管理制度和方法。首先,定期組織幼兒教師進行科學教育活動的學習培訓,對學習培訓合格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其次,幼兒園要積極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比賽,對比賽中獲獎的教師給予獎勵。第三,幼兒園要為幼兒教師科學素養提升提供豐富的材料。如購置豐富的有助于提升教師素質的書籍,購買有助于幼兒園進行科學教育活動的材料等,豐富的科學素材便于教師科學活動的組織。
一、留學生在兒科臨床見習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漢語能力差,與患兒及家長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
留學生進入臨床見習階段,與患者或醫務人員溝通能力很重要,我院的留學生大多非英語國家,英語是他們的官方語言,留學生聽說能力強,但說時有嚴重的地方方言,英語發音不標準,入學后雖有三年的中文學習,但僅有極少數同學可以進行流暢的漢語溝通交流,大部分學生僅能進行簡單的漢語溝通交流。而兒科素有“啞科”之稱,兒童年齡小(尤其是嬰兒),不能正確的訴述病情,只有通過家長向醫師表達所觀察到的現象,兒童對外籍留學生普遍有恐懼心理,這就要求在兒科見習問診和查體時進行更多的溝通交流,故在兒科臨床見習中,必須應用全英文教學,雖帶教老師給予翻譯,但留學生仍不能完成簡單的問診,查體,及病例書寫等常規工作。
(二)留學生生源質量、學習能力參差不齊
留學生在兒科見習中思維活躍,勇于發現探索問題,自學能力強,但留學生沒有嚴格的入學考試,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知識結構同我國同期醫學生相比也有很大差異,個人對自己的期望值和學習態度差距較大,有些留學生自律性差,自由散漫,上課遲到,不穿白大衣,未經患兒家長同意隨意給患兒拍照或觸摸兒童。原因可能與留學生所在國家的文化背景及教育體制等多方面有關。
(三)留學生與帶教老師溝通亦存在障礙
我國目前醫學師資普遍存在“聽、說”能力差的問題,專業英語聽說能力均精通的老師比較少,而我院留學生來自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英語的地方口音對老師“聽”帶來較大困難。許多同學地方方言較重,語音不規范,比如“t”“d”不分,“b”“P”不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師生正常交流。
(四)我院兒科病種不全,對某些章節知識掌握困難我院兒科為兒內綜合科,但無新生兒病房,無兒童ICU,病房床位少,故收治患兒主要以呼吸系統疾病為主,其他系統疾病相對較少,而留學生見習教學按章節系統疾病教學,如本次課講新生兒,而我院我新生兒病房,這就給見習教學帶來較大困難,只能通過儀器設備等向留學生講述,這樣就導致留學生學習熱情不高,而且我科帶教老師也比較匱乏,往往是一名帶教老師負責所有見習課程,這樣見習效果也會下降。
二、留學生兒科見習中的思考與改進方法
(一)提高帶教老師英文素質
兒科醫學全英語教學不僅要求老師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求老師有較高的英語表達能力以及較高的聽力水平。首先,老師需具備較高的聽力水平。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要能聽得懂留學生的問題,避免因聽不懂留學生的問題而無法解釋回答,造成留學生領悟和理解困難的現象,因此,加強英語培訓至關重要,鼓勵帶教老師進修或脫產培訓英文授課內容。其次,老師必須具備較高的英語表達能力,才能給留學生滿意的回答和解釋,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組織與帶教老師進行文化、國情、民族、宗教等溝通交流會,拉近老師與留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師生更好的適應各種不同的語言習慣。再次,加強帶教老師自身的英語修養,必須利用業余時間進行不斷的學習,可通過互聯網或英文專業資料,學習各自鄰域的先進知識。
(二)加強課前備課,準備充分
老師在上課前應進行充分備課,廣泛閱讀國內、外教材,利用網絡收集資料,視頻等,備好見習教案,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提前瀏覽患兒的病例資料,做到心中有數,并留出問題給留學生思考。
(三)多種教學方法模式的運用
1.實踐技能操作平臺的應用。實踐技能操作平臺是我科留學生見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科技能中心有兒童急救復蘇模擬系統,兒童穿刺(胸、腰、骨、腰穿)模擬人系統,新生兒氣管插管操作模型,兒童查體模擬人操作系統,嬰幼兒喂養模擬人系統,可以讓留學生直觀的,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的操作規范,并大大的提高了留學生學習熱情和動手能力。2.PBL教學法的應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式,這種教學模式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正適合留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培養留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病例分析法的應用:選擇典型配合較好患兒病例,進行互動討論式教學。以兒童哮喘為例,具體方法:1)提出問題:以見習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為學習起點提問,根據兒科見綱及兒科教材有步驟的提出若干問題,如哮喘患兒,上課前1周讓留學生預習兒童哮喘的理論知識,重點是兒童哮喘的診斷。2)提出假設并建立信息收集系統:哮喘患兒,帶教過程中讓留學生根據病史、查體,提供相應的輔助檢查結果,根據現有資料,讓學生給予可能的診斷,學生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等方式解決問題。3)病例討論:讓留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對此患兒給予正確的診斷,兒童哮喘相關的鑒別診斷,并提出治療方案。4)總結和討論:所有步驟完成后,帶教老師對兒童哮喘病例進行總結,以達到對知識的整體認識和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3.CBL教學法的應用,CBL(case-basedLearn-ing)是以病例為先導,根據醫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和臨床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病例導入,該教學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帶教老師教學與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這種教學模式對帶教老師有更高的要求,帶教老師必須具有豐富的臨床知識,學生會在教學中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帶教老師必須認真備課,并提高英語聽說和交流的能力。
三、展望
我院醫學留學生兒科見習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教育模式仍處于不斷探索之中,但從大體趨勢來看,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的討論式學習和啟發式教學反映著現代醫學教育的主流。同時,我們深刻的體會到,加強兒科帶教老師教學方法培訓,提高帶教教師隊伍的英文帶教能力,使更多的兒科醫師能勝任留學生帶教也是目前留學生見習教學的重要的因素,見習教學的探索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婁珊,郭艷.留學生兒科見習教學模式初探[J].西北醫學教育,2010,(05):1046-1047.
[2]黃東生,張誼,張偉令等.留學生兒科實習的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醫藥指南,2014,(24):375-376.
[3]韓蘊麗.兒科見習的體會[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8,(25):194-195.
一,課程的性質,任務,目標
本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學的一門應用性專業基礎課,主要研究B>課程和教育活動的一般理論及各種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手段,方法,以及教師的指導等問題.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B>課程和教育活動的理論認識,幫助學生形成和掌握從事幼兒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態度,基本知識及技能,為開展各種幼兒教育和科研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二,課程基本內容和要求
B>課程
1,基本內容
(1)B>課/!/程的概念
(2)B>課程的要素
(3)B>課程的結構
(4)B>課程的與實施
2,基本要求
了解B>課程概念,理解B>課程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理解B>課程的結構;掌握B>課程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并能在實踐中加以實施.
重點:B>課程的結構
B>教育活動
1,基本內容
(1)幼兒活動理論
(2)幼兒教育活動理論
2,基本要求
了解幼兒活動劃分標準,確立游戲是幼兒主導活動的思想.了解幼兒教育活動的主要類型,特點和B>教育活動在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理解幼兒活動,幼兒教育活動,B>教育活動之間的關系.
能分析B>教育活動的特點,理解B>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層次性及其關系.
掌握B>教育活動的組織途徑,方法和實施原則.
重點:B>教育活動的組織途徑.
難點:B>教育活動的目標.
B>健康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1,基本內容
(1)B>健康教育活動的概述
B>健康教育的目標
B>健康教育的內容
B>健康教育的途徑和組織
B>健康教育活動的方法和原則
(2)B>健康教育活動的
具體活動內容的選擇和創編
活動
(3)B>健康教育活動的實施與指導
實施與指導的一般要求
體育課的實施與指導
早操活動的實施與指導
戶外體育活動的實施與指導
2,基本要求
(1)掌握概念:健康,體質,健康教育活動
(2)從身體保健和身體鍛煉兩方面把握B>健康教育的內容,掌握B>健康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原則和方法,了解B>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與組織.
(3)明確B>身體鍛煉具體活動的內容主要有:游戲和基本體操.能遵循B>體育活動性游戲的原則進行游戲的創編.學習創編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基本體操.
(4)遵循一定的規律B>體育課,幼兒早操活動,能根據戶外活動的不同類型進行.
(5)了解指導幼兒實施體育課,早操與戶外活動的一般要求.
重點:健康教育的原則
難點:戶外體育活動的類型與組織
B>語言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1,基本內容
(1)幼兒語言的概述
何謂幼兒語言
語言對幼兒的重要性
幼兒語言獲得良好發展的條件
(2)幼兒語言教育的目標
確定幼兒語言教育目標的依據
幼兒語言教育的目標內容
(3)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的與組織
B>語言教育的一般方法
對B>語言教育活動與組織的一般要求.
2,基本要求
(1)掌握影響幼兒語言的因素,幼兒語言的特點.
(2)了解B>語言教育的類別與方法,能運用基本原則,方法分析和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并能出科學的語言教育活動.
重點:B>語言教育活動的原則
難點:語言教育目標的表述
B>數學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1,基本內容
(1)幼兒學習數學的心理邏輯準備及特點
(2)B>數學教育活動概述
數學教育活動目標
數學教育活動內容
數學教育活動組織途徑和方法
(3)B>數學教育活動與指導
操作活動的與指導
集體教學活動的與指導
數學活動區(角)的與指導
2,基本要求
(1)了解幼兒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及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的特點.
(2)了解幼兒數學教育的主要內容,理解數學教育活動的目標,重點理解和掌握B>數學教育活動的途徑,方法及數學教育活動的與指導,學會各年齡班數學教育活動并能辨析數學活動角的設置.
重點:掌握幼兒數學教學的內容和數學的途徑與方法.
難點:掌握B>數學教育內容體系.
B>科學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1,基本內容
(1)幼兒學科學的心理特點
(2)B>科學教育內容的選編原則和具體方法
(3)B>科學教育的方法
(4)B>科學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2,基本要求
(1)能通過實例了解,分析幼兒學科學的心理特點并提出改進措施.
(2)區分"正規性科學教育活動","選擇性科學教育活動"與"偶發性教育活動"的概念.
(3)能理解B>科學教育的目標和科學教育內容的選編原則,能熟練掌握B>科學教育活動的方法,能創造性地進行B>科學教育活動的.
重點:掌握幼兒科學教學的內容和學習科學的途徑與方法.
三,學時分配表
序號
內容
總學時
講授
實踐
1
B>課程
4
4
2
B>教育活動
6
6
3
B>健康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12
8
4
4
B>語言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14
10
4
5
B>數學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12
10
2
6
B>科學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16
12
4
合計
64
50
14
四,有關說明
1.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 初以來,我國B>的課程內容與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幼教教材的"三學六法"結構已不適應當前B>課程改革新需要.《B>課程與教育活動》是專門培養,訓練B>教師組織和B>課程與教育活動能力的教材.它既包含傳統六法(語言,科學,數學,音樂,美術,體育)的內容,又增加社會教育,健康教育等新內容.
2.本課程不僅內容新,時代性強,而且實用性,操作性強.因此,學習本課程時首先以講述為主,用描述性講解方法幫助學生記憶基本概念,實例分析式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理論,從典型事例中推出一般的原理.其次,學習本課程必須輔之以練習法,要求學生能具備與指導各類教育活動的基本技能.
3.做到理論指導實踐,我們既要重視平時的見實習工作,同時還可以利用有關的音像資料制作CAI課件,利用學前教育實驗室(模擬B>活動室)進行教學訓練.
課程的學習必須在三學(學前衛生保健教程,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概論)的基礎上進行.
五,建議教材與教學參考書
倪編.B>課程與教育活動.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__
周兢主編.語言.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張慧和主編.B>課程指導叢書·健康.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4.許卓婭主編.B>課程理論與實踐.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__
六,考核方式
平時加強實踐能力的考核,期末以閉卷考試方式進行考核.
執筆人:陳蓓
審定人:陳蓓
批準人:劉維儉
二四年六月
B>教育活動與指導(下)課程教學大綱
總學時26學分1.5
一,課程的性質,任務,目標
本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學的一門應用性專業基礎課,主要研究B>課程和教育活動的一般理論及各種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手段,方法,以及教師的指導等問題.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B>課程和教育活動的理論認識,幫助學生形成和掌握從事幼兒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態度,基本知識及技能,為開展各種幼兒教育和科研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課程基本內容和要求
(一)B>社會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基本內容
(1)B>社會教育概述
B>社會教育是B>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2)B>社會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
目標
內容
方法
(3)B>社會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活動目標的與擬定
活動的準備
活動過程的與活動的指導
基本要求
(1)識記概念:移情訓練法,角色扮演法,觀察學習法.
(2)了解B>社會教育是B>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B>社會教育目標的幾個層次,掌握B>社會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原則,
重點:學習運用B>社會教育活動的特殊方法教育活動.
(二)B>美術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基本內容
(1)幼兒美術教育活動與幼兒發展
(2)B>美術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
(3)B>美術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基本要求
(1)了解幼兒繪畫,手工發展各階段的基本特征.
(2)掌握B>美術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和方法,能正確表述教育活動的目標.
重點:掌握B>美術教育活動的和指導方法,能B>美術教育活動.
(三)B>音樂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基本內容
(1)幼兒音樂教育活動與幼兒發展
(2)B>音樂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
(3)B>音樂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2,基本要求
(1)了解世界兒童音樂教育流派的主要內容,理解音樂活動對于幼兒全面發展的影響.(2)理解幼兒音樂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
(3)逐漸理解和掌握各項音樂教育活動的與指導原則與方法.
重點:B>音樂教育活動的內容和方法.
(四)B>生活活動與指導
基本內容
(1)B>生活活動概述
(2)B>生活活動的內容與指導要點
基本要求
了解B>生活活動的意義,目標和內容.掌握各類生活活動的指導要點.
(五)B>區角游戲活動的與指導
基本內容
(1)B>區角游戲活動的概述
(2)各類區角游戲活動的與指導
基本要求
能根據B>區角游戲活動的與指導原則,編寫各年齡班各類區角游戲活動的教案.
(六)B>綜合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1,基本內容
(1)什么是綜合教學
(2)綜合教學的意義
(3)綜合教學的案例分析
2,基本要求
初步學習B>綜合教育活動.
(七)B>教育活動的評價
基本內容
(1)B>教育活動評價的原則和作用
(2)B>教育活動評價的范圍和類型
(3)B>教育活動的評價方法
基本要求
了解B>教育活動的評價原則,范圍和類型,掌握評價的各種方法.
三,學時分配表
序號
內容
總學時
講授
實踐
1
B>社會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4
2
B>美術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4
3
B>音樂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6
4
B>生活活動的與指導
2
5
B>區角游戲活動的與指導
4
6
B>綜合教育活動的與指導
2
7
B>教育活動的評價
4
合計
26
四,有關說明
1.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我國B>的課程內容與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幼教教材的"三學六法"結構已不適應當前B>課程改革新需要.《B>課程與教育活動》是專門培養,訓練B>教師組織和B>課程與教育活動能力的教材.它既包含傳統六法(語言,科學,數學 ,音樂,美術,體育)的內容,又增加社會教育,健康教育等新內容.
2.本課程不僅內容新,時代性強,而且實用性,操作性強.因此,學習本課程時首先以講述為主,用描述性講解方法幫助學生記憶基本概念,實例分析式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理論,從典型事例中推出一般的原理.其次,學習本課程必須輔之以練習法,要求學生能具備與指導各類教育活動的基本技能.
3.做到理論指導實踐,我們既要重視平時的見實習工作,同時還可以利用有關的音像資料制作CAI課件,利用學前教育實驗室(模擬B>活動室)進行教學訓練.
4.課程的學習必須在三學(學前衛生保育教程,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概論)的基礎上進行.
五,建議教材與教學參考書
倪編.B>課程與教育活動.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__
B>課程指導叢書.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陳幗眉主編.學前兒童發展與教育評價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孔起英著.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許卓婭編著.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六,考核方式
平時加強實踐能力的考核,期末以開卷考試方式進行考查.
執筆人:陳蓓
審定人:陳蓓
批準人:劉維儉
關鍵詞:幼兒園;探究性教學活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248-02
杜威說過,“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孩子們天生愛探索,對許多事物感興趣,教師要開發和利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問題。探究性教學是隨著幼兒園的主題性活動展開之后伴隨而來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新時代給幼兒教育提出的新的教學要求。而探究性活動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最為常見。許多科學家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探究實驗的興趣和能力應從小培養。科學小實驗有一定的趣味性,它能讓孩子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讓孩子理解一些簡單的科學現象和知識,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望,以提高科學教育活動的水平,為提高21世紀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的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幼兒園探究性教學是基于幼兒的直接經驗,依據幼兒的興趣點,創設適宜的環境,設計科學的教學策略,引導幼兒探究實驗以獲得知識技能、培養實踐能力為目的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體會到了它的魅力,深感它是一種讓幼兒在“做”和“活動”中很自然地獲得知識的有效途徑,是發展幼兒獨立探究能力,養成“習得”的好辦法。因此,在幼兒園探究性實驗教學活動中探索實施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探索性實驗活動
1.創設幼兒所熟悉的情境。幼兒對相似的場景事物興趣很高,親手操作更會讓他們興高彩烈。如逛“超市”,幼兒都已隨父母去過超市,對里面的布局、規則比較熟悉,所以一進“超市”,如何選物,如何購物,教師已不必作很多的交代。
2.新知識與平時的生活經驗有所聯系。通過探究實驗活動,幼兒原有的知識得到鞏固,現有的問題得到解決,教師不必把問題提得太復雜、太深奧。如:探究活動《幫小熊運沙》,就是讓幼兒遷移生活中已有的經驗,嘗試將生活中的廢舊物品變為可以運沙的工具,如塑料籃、紗網、沒底沒蓋的礦泉水瓶、紙、布等。讓幼兒嘗試用各種材料作為運沙工具進行運沙活動,看哪種方法運的沙又多又穩,重點引導幼兒討論在實驗時不能運沙的工具該如何改進,用改進后的工具再次進行運沙活動。
3.讓幼兒產生許多疑點。由于幼兒發展水平不均衡,生長環境不同,年齡雖相仿,思維發展并不在同一水平線上。他們共同參加同一內容的探究活動,得出的結論各異,有的甚至出乎意料。我們不能用唯一的結論作為他們共同的答案。
二、引導幼兒討論發現的問題
1.探究實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讓幼兒及時地記錄下來,以免過后什么收獲都沒有。記錄可分為多種形式:表格記錄、圖式記錄、有機圖形、自主符號。記錄的形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關鍵是在每次探究實驗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記錄習慣,使幼兒逐步掌握記錄方法、規則。如探究性實驗教學活動:制作“雙層水”,為幼兒實驗提供充分的材料,使幼兒在親身的實驗探究中了解不同的物質融于水后的濃度不同,會調制“雙層水”。使用科學記錄紙,培養幼兒科學的實驗態度,教師出示兩杯表面看去一樣的調好顏料的彩色水,請幼兒遠處觀看,并說出有沒有不一樣的地方。①把半杯只調有顏料的水順著玻璃杯的邊緣緩緩倒入半杯只裝有清水的杯中,請幼兒觀察變化。②把半杯不但調有顏料而且調了濃糖的水順著玻璃杯的邊緣緩緩倒入半杯只裝有清水的杯中,請幼兒觀察變化。(實驗效果:一杯水會變為淺彩色水,另一杯水會變為雙層的水。全體幼兒討論。請幼兒大膽猜。由于一杯顏料水調制了濃糖水或濃鹽水的密度大,所以可以請幼兒來倒倒兩杯顏料水,看它們流動效果是否一樣;如果實驗可以找到食用色素就更好了,可以請幼兒嘗一嘗兩杯水味道的不同,從而使幼兒逐步掌握科學全面的觀察方法。)幼兒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并學習使用實驗記錄紙。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猜想去實驗,教師提醒幼兒注意倒水的方法一定要一樣——順著杯子邊緣緩緩倒入(也就是要控制好非實驗變量)。教師請實驗成功的幼兒說一說是怎樣進行實驗的。
2.讓幼兒暢所欲言。幼兒通過探究活動,得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們非常希望把自己的記錄結果告訴大家。教師要給幼兒機會,如果一得到預設的結果就說:××還有發現,等下次好嗎?聽似尊重幼兒,其實是一把軟刀子,割斷了幼兒的發言權。教師應高度重視此環節的功用。
3.讓幼兒真正討論起來。有些探究的結果分歧較大,觀點頗多,教師可以與幼兒先匯總主要結果,然后用多種形式讓幼兒進行討論。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幼兒轉過身,二人嘰嘰咕咕才說二分鐘,教師立刻叫:停,轉身。完完全全是一種形式。討論進入主題需要預熱階段,一段時候后才能納入正道。充足的時間、明確的主題、合理的組合,才能保證討論有實質性的內容。
三、引導幼兒整合得出的結論
1.結論逐步精確。面對幼兒不同的結論,首先要進行篩選,去掉不符合探究驗證的觀點,然后進行歸整,集中眾多一致的看法,最后達成共識。有些結論可作繼續的推理,引發幼兒再次探究的欲望,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拓展性研究。如“吹泡泡”活動,“水中放入什么物質泡泡吹得最大?”,有洗衣粉、白糖、洗手液等,最后的結論是“放入洗潔精最好”。這一結論推理下去,“放入顏料吹出的泡泡有顏色嗎?”引發了“吹彩色泡泡”的拓展研究。
2.積極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探究性教學倡導讓幼兒動手操作,親自體驗,并不否定教師在其中的指導作用。特別在匯總各路觀點、提煉精確結論之際,教師更要秉承傳統教學中的精華,順著幼兒的思路,把講解與歸納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3.作必要的補充探究。有時,幼兒對某種問題感到迷惑,靠自身能力無法解決,教師不能含糊地一帶而過,或者主觀地給予定論。可以抓住問題的關鍵,補充必要的演示,讓大家一起共睹探究結果,從感性知識上升到初步的理性認識,得出精確結論。
四、引導幼兒評價探究過程
1.評價探究過程中的情感態度。探究活動中的幼兒情感態度表現在是否認真地參與探究,堅持做完一件事情,認真地記錄探究結果,耐心觀察別人的講述等等。讓幼兒自己回顧探究中自己的滿意之處,享受自我滿足的愉悅。
2.評價探究過程中的合作精神。探究活動非常注重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它表現在是否愿意與他人合作,在小組合作中是否愉快地接受組長的分配,是否尊重別人的意見,是否相互謙讓等等??梢宰層變罕頁P小組里的同伴,也可以表揚自己,從而增強合作意識,明確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為以后的探究活動培養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