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1 09:21: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經營風險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新常態;經營風險
一、我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征
(一)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采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二)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后,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于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三)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2014年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并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
(四)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2014年以后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余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五)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2014以后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六)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2014以后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七)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癥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八)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二、新常態下企業經營管理面臨的風險因素分析
(一)自然環境的各種變化作用于企業的是水災、火災、地震、臺風等引起非常性的破壞,既定的經營目標、財務目標無法實現等。
(二)企業的社會經濟環境包括經濟體制、經濟政策、經濟周期、同行業競爭、通貨膨脹、市場季節性變化以及國家法律法規的調整和變動等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的經濟組織,為了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企業就必須面向市場,獨立決策,這樣就會增加企業在經營管理中的風險。當國家經濟政策發生變化時,往往會對企業的籌資、投資及其他經營管理活動產生極大影響;當市場經濟繁榮和衰退交替出現周期性變化,會使企業的現金流入量和現金流出量不斷地變化,給企業籌資、投資管理帶來諸多困難,增大企業的經營風險;通貨的膨脹必然出現社會商品物價全面上漲,造成生產成本的大幅上升,或商品銷售的困難;同時通貨膨脹往往也會引起企業會計信息失真,造成企業經營者的決策失誤,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營風險。
(三)法律環境的變化也是誘發企業經營風險的一個重要方面,改革開放使我國的法律法規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依法治國的思想深入人心,但要建成一套完善的法規制度,仍需要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因此,現階段已有的法律法規,就有可能需要在一定時期內進行必要的調整和修訂,這種調整、修訂的不確定性將對經營者的理財活動產生重大影響。同時,由于法律不完善、執法觀念差,也會使企業承受亂攤派、亂收費等不應有的社會負擔,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降低了盈利水平。
(四)企業內部的管理體制不健全,經營機制的不完善同樣會產生企業的經營風險,如企業經營者由于專業知識差,業務水平低,缺乏應有的管理能力,或者調查研究不夠,掌握信息不充分等,同樣會造成決策失誤、管理混亂,使企業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此外,企業對經營風險的認識程度不足,防范手段不力等,也會使經營風險發生或加大。經營者在哪些情況下需要規避風險,是企業必須做出的重要決策,否則承受或規避不當又會引起新的更大風險。
傳統的風險導向審計不是一種新的審計方式,它只是將審計風險模型應用于制度基礎審計之中,并以此指導審計工作進行審計風險控制;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是一種全新的審計方式,它是審計技術方法在系統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上的重大創新,在此基礎上的審計風險模型有以下核心優勢:
1.1審計視角的前瞻性
戰略系統風險基礎審計模式(Strategic-SystemRisk-orientedAuditApproachModel),是種廣元化的風險控制技術,而傳統的風險導向審計技術是種狹義的“會計視角”(AccountingLens)。新的審計視野由以往關注內部控制和具體認定層次風險擴大到歷史沿革、公司治理結構、發展戰略、企業環境等宏觀方面,從企業的經營戰略分析入手,將被審計單位的環境因素與重大錯報風險聯系起來,要求審計師應該從更高視角去審視被審計客戶的經營風險,從源頭上尋找滋生會計舞弊的種種跡象,最大限度地識別被審計客戶會計報表中的重大錯報問題。
戰略系統視角審計風險模型的假設前提是:如果被審計客戶的戰略制定與實施中存在問題,或者是經營環存在漏洞,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其經營業績很可能下滑。面對嚴格的市場監管和社會公眾的合理預期,被審計客戶的管理高層為了能夠瞞天過海,往往會最大限度地掩飾其不利的經營問題。在這種情形之下,獨立審計師所面臨的審計風險是很高的,而戰略系統風險基礎審計模式它試圖從企業經營風險的分析入手,全面剖析被審計客戶可能存在的各種問題,可以抓住問題的實質與關鍵所在,從而可以避免審計人員均衡用力而整日操勞于無效率的賬表審計之中。
1.2審計技術的多元性
與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技術不同,戰略系統風險基礎審計模式它不僅注重傳統的審計技術,而且注重全新的審計技術。雖然傳統的風險導向審計也采用分析性復核程序,但它往往只注重與企業會計報表相關的財務指標分析,而很少進行非財務指標分析,因此,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技術無論從深度上,還是廣度上,均劣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技術。戰略系統風險基礎審計模式的優勢在于:
(1)戰略問題分析技術。戰略分析主要是客戶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分析,獨立審計師可以采用四個環境因素(PEST)分析技術和波特(PORTER)分析技術,對客戶的戰略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形成對行業利潤的合理預期;
(2)經營風險分析技術。獨立審計師可以采用價值鏈(VCA)分析技術、波士頓(BCG)分析技術和機會、威脅、優勢與劣勢(SWOT)分析技術,對客戶的經營業績形成合理預期;
(3)業績評價技術。獨立審計師可以采用平衡積分卡(BSC)和標桿管(Benchmarking)分析技術,對客戶的經營業績進行總體評估;
1.3審計資源的效率性
戰略系統風險基礎審計模式的主要價值在于提高獨立審計師發現被審計客戶會計報表中存在的重大錯報行為,其基本內核是要將獨立審計師的主要精力放在高風險領域。獨立審計師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們不可能對被審計客戶的所有賬表資料進行逐一地審核,況且即使這樣,獨立審計師也有可能發現不了會計報表中的問題。獨立審計師只能做到合理的預計和確信,而不應該對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做出絕對的保證。而現代風險審計模式的基本思路將獨立審計師所關注的問題前移,試圖在增加經營戰略風險分析的成本同減少實質性測試的程序的成本之間進行權衡。究竟何種效果最佳,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實證檢驗。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戰略系統風險基礎審計模式可以幫助獨立審計師在制定審計戰略之前合理評估被審計客戶的經營風險,將審計精力分配到高風險環節,提高審計資源的效率。由此可見,戰略系統風險審計基礎模式它要求獨立審計師全面提升專業勝任能力,密切的關注客戶的經營風險,做到審計資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獨立審計師的價值。
2戰略系統視角下審計風險模式的內涵
戰略系統風險審計模式(Strategic-SystemsRisk-basedAuditApproachModel),又被稱為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技術。它以審計理論、系統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為指導,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審計思路完成審計工作。試圖從企業的戰略分析入手,通過“經營風險透視—業績評價一一會計報表剩余風險分析—實質性測試的時間、范圍和性質的確定”的思路,將被審計客戶會計報表重大錯報風險與企業經營風險分析緊密結合起來。這種全新的模式定義審計風險模型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其中重大錯報風險(RiskofMaterialMisstatement)是指會計報表審計存在錯報的可能性,它包括兩個層次:會計報表整體層次(OverallFinancialStatementLevel)和認定層次(AssertionLevel)。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主要指戰略經營風險。戰略經營風險是會計報表整體不能反映企業經營實際情況的風險。這種風險主要源于企業客觀存在的經營風險或企業高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會計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通常與控制環境有關,并與會計報表整體存在廣泛聯系,可能影響多項認定,但難以限于某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與披露的具體認定。把戰略風險融入現代審計模型,可建立一個更全面的審計風險分析框架。
認定層次風險指交易類別、賬戶余額、披露和其他相關具體認定層次的風險,包括傳統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認定層次的錯報主要指經濟交易的事項本身的性質和復雜程度發生的錯報,企業管理當局由于本身的認識和技術水平造成的錯報,以及企業管理當局局部和個別人員舞弊。新的審計風險模型是隨著審計環境和審計實踐的發展應運而生的,更符合審計的實際工作情況,有利于注冊會計師執行風險評估程序。
參考文獻:
[1]張龍平,聶曼曼,試論新風險模型的理論進步與運用,審計研究,2005.
[2]胡春元,風險基礎審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
關鍵詞:施工企業;風險;對策
引言:建筑施工企業的經營風險主要有投標報價風險、承包合同風險、工程施工過程風險、分包管理風險、債權債務風險等。建筑施工企業如果沒有風險意識,缺乏對經營風險的預防和控制,就很難在激烈的建筑市場競爭中有立足之地。下面對建筑施工企業面臨的主要經營風險及對策進行探討,為建筑施工企業經營管理提供必要參考。
一、建筑行業投標報價風險分析及對策
投標報價風險是指建筑施工企業在投標報價過程中因報價失誤或因技術處理不當造成項目低價中標而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從近幾年建筑市場供求情況來看,供小于求比較突出,有時出現一個建設項目參與投標的施工單位多達十幾家,競爭十分激烈。在工程項目招投標中,有相當一部分業主采用經評審的最低價確定中標單位,片面追求最低價中標,有的還將讓利作為承包工程條件之一,并寫入合同條款中。巨大的讓利幅度勢必導致建筑施工企業因不能有效消化壓價讓利損失而帶來工程項目施工和安全生產管理難以到位,質量、工期和成本控制難度加大,企業經濟效益不斷下滑甚至導致虧損等風險因素。采取的對策是:建筑施工企業要有效控制和防范投標報價風險,必須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合理報價,增加科技含量,努力降低施工成本,不斷增強消化壓價讓利的能力,促進建筑施工企業由規模效應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化。首先,競標階段合理報價。在建設項目的競標階段,建筑施工企業必須全方位搜集建設項目和業主方的有關資料,認真研究招標文件,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建筑市場動態,深入了解建設項目施工環境,理解和吃透業主方的意圖以及合同文本中的相關條款內容,在投標報價前分析可能發生的各類經營風險,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對項目進行風險評估后作出決策。項目承接優先考慮的是是否盈利,不要盲目投標,盲目報價。同時建立以凈利潤和現金流為導向的經營管理模式,從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經營風險。其次,要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管理措施、經濟措施等,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增強企業消化壓價讓利的能力。因此,建筑施工企業要推行項目成本管理,以建筑工程中標價扣除稅金后作為工程結算收入,再扣除目標利潤后確定目標成本。施工中要以人工費、材料費和機械費等作為項目成本的重點控制對象,應采取針對性措施,實施重點管理。對超預算的支出要建立追加預算的批審程序,以確保建筑施工企業工程成本的降低。
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風險分析及對策
承包合同風險是指建筑施工企業在簽訂承包合同時由于合同條款不全面,存在缺陷而帶來的風險。主要表現在:一是合同存在著單方面的約束性,責權利不平等,使承包方在苛刻的條件下,被動地承受著質量、工期、安全等方面的諸多經營風險;二是業主違約,拖欠工程款的風險。由于業主的資信程度存在問題,建設資金缺乏或違規工程的存在,使后續工程建設資金不能到位,給承包方帶來資金動作困難。三是建筑工程先定價后成交的價格風險。合同標的,往往需要一定過程才能完成;受市場諸多因素的影響,建筑材料價格有時會發生劇烈波動,合同的固定價、包死價均給施工方帶來較大的風險。四是履約過程中的變更、簽證風險。由于業主的原因,引起工程設計和施工圖的更改,施工的自然條件和作業條件的意外變化等,工程量的增加,而業主不按時簽證或回復聯系單,給施工企業帶來利益損失的風險等。應采取的對策是:建筑施工企業要有效防范承包合同風險,必須具有合同履約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首先,建筑施工企業管理層,在項目管理過程中要提高法律意識、履約意識。對能夠預見的風險在簽訂合同前,通過合同條文加以約束,以避免可能發生的風險。其次,健全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施工企業就工程合同管理的每個環節和操作程序進行規范,建立和健全具體的可操作流程。最后,要嚴把合同評審關。對重大承包工程項目要組織企業生產、技術、質量、安全、財務、預算等有關專家,在投標前,對招標文件的主要內容進行研究和評價,作出明確的評審結論,確定是否參加工程投標。在工程中標后、簽訂承包合同前,根據招標文件和合同規定的合約條款,進行綜合評審,以避免承包合同風險的發生。
三、工程施工過程風險分析及對策
工程施工過程風險是指建筑施工企業在工程施工過程中,由于施工組織不嚴密,措施不到位,責任不落實,導致工期、質量違約,成本失控,安全事故等經營風險。施工過程風險的控制,是建筑施工企業合同履行最重要環節。采取的對策是:建筑施工企業在施工階段必須加大過程監控,做好成本、工期、質量、安全等經營風險的防范。第一,在開工前必須仔細研究合同,將合同條款逐條逐字消化,根據工程承包合同要求、施工圖設計規范、施工環境,施工期間可能的氣候變化等情況,結合自身施工技術水平,編制切實可行的施工方案。第二,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制定科學嚴謹的進度計劃,合理配置資源,以保證建筑工程高效有序均衡施工。工程建設期間的進度計劃調整要及時報送現場監理以及業主審批,以作為工期費用索賠的有效依據。第三,要根據工程特點,明確質量目標,制定相應的質量計劃,加強對人、機、料、法四大要素的有效控制實現質量目標。第四,建立健全安全生產保證體系,層層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嚴格按照安全操作規程組織施工,加強人員的安全風險意識教育,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安全隱患要及時排查與整改,避免各類安全事故發生。最后,要建立項目施工運行機制,全面落實施工生產工作責任制。總之,建筑施工企業應充分發揮本企業的有效管理資源,合理配置和優化資源,嚴格按國家工程規范與技術標準,全面履行工程合同承諾,確保工程項目按工程承包合同約定順利實施。
四、工程項目分包管理風險分析與對策
分包管理風險是指建筑施工企業在分包工程施工管理中,對分包商管理不到位,對分包工程施工過程監控不力,從而導致總承包項目的工期、質量、成本、安全等因素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帶來的經營風險。在當前國情和經濟環境條件下,工程分包商結構復雜,難免泥沙摻雜,工程分包不僅沒有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提高,反而在施工生產管理中出現混亂和無序,造成總承包工程整體在質量、工期、成本、安全等方面不能全面履行工程施工合同,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營風險。應采取的對策是:建筑施工企業在工程分包管理中,一是要嚴格建立工程分包商準入制度。按照程序驗證工程分包商相關資質、營業許可證件,對其企業規模、各項管理制度情況、近年經營業績、財務狀況、合同履約情況、信譽度等進行審核,并作出綜合評價,確認其可分包工程任務范圍。二是簽訂合同時表述必須明確,數量條款、價格條款要清楚,工期、質量、安全條款要完備,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要明確,合同條款中要有違約責任約定條款和解決爭議條款,不得有違反法律的條款,杜絕可能產生的缺陷和漏洞。三是對分包工程做到全過程的監管,嚴禁以包帶管。同時加強施工過程的組織協調,與分包商隊伍建立良好的協調關系,工地現場代表要時時深入施工現場進行指導和監督施工,實現對分包工程施工全過程的有效監控。
五、建筑工程債權債務風險分析與對策
債權債務風險是指建筑施工企業由于債務人的原因導致債權無法回收造成企業資產損失的風險,同時由于無法按時清償分包工程款和材料款等有關債務,造成被債務人、相關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問責等風險。近年來,建筑領域的工程款拖欠問題日趨嚴重,有愈演愈烈之勢。應采取的對策是:對工程債權債務風險的控制關鍵在于有效防范工程債權風險,防止發生工程資金鏈斷裂。為此,建筑施工企業要強化工程結算管理和資金管理,加大債權清收力度,有效化解企業的債權債務風險。首先,強化工程結算管理。一是要力爭在工程合同中明確工程施工過程中進度款和工程竣工后結算款的時限有利條款。對于業主方有意拖延和無正當理由拒付工程款,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必要時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債權,確保企業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二是要加強對工程應收賬款的時效監控,及時預報潛在的問題和可能風險。對由于被拖欠工程款形成的企業應收帳款,要認真測算其管理成本、機會成本、壞賬損失成本以及融資遇到困難導致的潛在風險和危機。三是要不斷強化工程款拖欠的清收力度。針對不同工程拖欠款的特點,適時洽商或簽訂還款協議、訴訟或財產保全、債權債務轉移和實物抵債等多種有效措施,回收工程拖欠款,以控制工程款壞賬風險。其次,強化資金管理。建筑施工企業必須完善資金管理辦法,規范結算紀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此外,建筑施工企業可以通過建立良好的銀企合作關系,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融集資金,以彌補資金的缺口和不足,規避分包商和供應商對施工企業的訴訟風險,滿足施工生產經營需要。
關鍵詞 財務分析 企業風險管理 EVA
一、基于管理者決策與控制的財務分析體系
1.資本經營財務分析
(1)資本經營效率分析,主要圍繞反映資本經營盈利能力的凈資產收益率進行分析,包括行業對比分析、公司間對比分析、不同時期對比分析及因素分析等。與資本經營相關的效率分析指標還有資本經營貢獻率、資本收益率、資本成本率、每股收益及市盈率等。資本經營效率分析是企業進行資本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
(2)資本經營狀況分析,主要對資本結構狀況和資本規模狀況進行分析,包括對資本構成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負債報表等的水平分析和垂直分析等。
(3)資本經營風險分析,主要對財務風險進行分析。由于企業經營風險的客觀存在,在資本經營中由于負債規模與結構等變化引起的財務風險是資本經營風險控制的核心。
2.商品經營財務分析
(1)商品經營效率分析,主要指圍繞反映商品經營效率的營業收入利潤率和營業成本利潤率進行的分析,還包括成本費用利潤率、營業收入凈利潤率、營業收入息稅前利潤率、百元收入成本率等。
(2)商品經營狀況分析,主要包括對營業收入規模與結構的分析、產品銷售價格分析、市場占有率分析、產銷平衡分析等等。
(3)商品經營風險分析,包括應收賬款周轉率分析、應收賬款賬齡分析、市場風險分析等。
3.生產經營財務分析
(1)產品經營效率分析,主要對企業生產過程的投入與產出效率進行分析,包括對反映生產效率、成本效率、技術效率等的指標進行分析。
(2)產品經營狀況分析,主要通過水平分析和垂直分析對生產規模、產品結構、生產成本、生產質量等進行分析。
(3)產品經營風險分析,主要通過對產品積壓率、生產停工損失率、廢品損失率等的分析,判斷企業在產品生產經營中的風險。
二、經濟增加值分析在企業價值管理中的研究
1.EVA的定義
EVA是經濟增加值(Economic ValueAdded)的英文縮寫。簡單地說,EVA就是企業稅后凈經營利潤扣除經營資本成本債務成本和股本成本)后的余額。EVA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一個公司只有在其資本收益超過為獲得該收益所投入的資本的全部成本時,才能為股東帶來價值。與其他財務分析工具相比,EVA理論是站在股東的立場上來考察公司的經濟價值。
2.EVA在企業業績評價中的分析
與傳統績效評價方法相比,我們可以看到EVA業績評價方法的特點在于:
(1)盡量剔除會計失真的影響。通過會計調整修正了現行會計準則產生的一些偏差和扭曲。對于EVA來說,盡管傳統的財務報表依然是進行計算的主要信息來源但是它要求在計算之前對企業信息來源進行必要的調整,以盡量消除會計準則所造成的扭曲性影響,從而能夠更加真實、更加完整地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
(2)注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EVA方法不鼓勵以犧牲長期業績的代價來追求短期效果,而是著眼于企業的長遠發展,鼓勵企業的經營者進行能給企業帶來長遠利益的投資決策。這樣就能夠降低企業經營者短期行為的發生。
(3)它顯示了一種新型的企業價值觀。EVA值的增加是同企業價值的提高相聯系的。為了增加企業的市場價值,經營者就必須表現得比同業競爭對手更好。
3.EVA指標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
(1)對財務管理目標的影響。傳統的財務管理目標有三種觀點,利潤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前兩種目標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更多人偏好第三種觀點。EVA考核體系,鼓勵企業家及經營管理者把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的最高目標。國資委引入該體系,是抑制國有企業經營行為短期化、過分追求利潤指標、盲目向主營業務以外的其他領域投資的重要調控手段,與原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目標比較更進了一步。
(2)對投資決策的影響。國資委指出,目前央資企業存在 “重復投資、盲目規模擴張的沖動”,EVA的引入,客觀要求國有企業必須向具有超額利潤的行業投資,必須要考慮投資的機會成本,確保所有項目投資回報高于資本成本,投資收益大于投資風險。要完善項目評估方法,增加EVA值為正項目的投資。要調整會計核算,采取資本化和多期攤銷的方法,鼓勵經營管理人員加大向影響企業長期利益的無形資產、研發費用等方面的投入。
(3)對國有企業內部績效考核的影響。要建立EVA價值管理體系。從分析公司的EVA業績入手,從業績考核、管理體系、激勵制度和理念體系四個方面具體提出如何建立使企業內部各級管理層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行為都致力于股東價值最大化的管理機制,最終目標是協助提升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張冀華.淺談企業兼并的財務分析.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02).
【關鍵詞】企業;經營風險;規避
所謂企業運營風險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企業組委運營主體可能承受到的各種風險結果的可能性。為此,任何一家企業都必須重視企業內部經營風險的管理,確定企業的運營風險方位,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強企業的運營風險管理。
一、企業經營中的風險分析
企業運營風險是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因為沒有及時的有效控制企業人員、程序以及系統,而導致企業內部出現各種直接或者間接風險損失。通常情況下,導致企業運營風險的因素無外乎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為此,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應該注意企業運營成本、生產質量、效率等方面的問題。由企業內部因素而導致的經營風險可以分為以下四點。其一,企業的持續經營風險;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隨著企業管理層的衰老,會出現各種經營風險,企業會面臨管理者的變化,管理理念的轉變以及在企業控制權等方面的問題,比如,對于很多家族企業來說,家庭成員在公司經營上的分歧可能會給企業以致命的打擊,為此,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管理者應該充分考慮到這個問題,通常情況下企業的持續經營風險可以分為兩點,一是在風險降臨時企業沒有確定管理責任人;二是很多管理人員在企業內部股份較少,沒有授權,缺少對企業的長期規劃。
其二,企業的籌資風險;在企業的運營過程中往往會因為企業業務的拓展而籌集資金,這時很多企業管理者便會利用各種途徑籌措資金,忽視了對企業自身的債務水平的控制,導致很多企業最后出現了籌資風險,甚至破產。
其三,在企業多元化經營中如果出現過度的問題,將會嚴重制約企業的發展。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其自身所具有的的資源時十分有限的,在開展多元化經營戰略之后,必然會要求其在人財物等資源方面進行重新配置,但是,受后續資源在質與量上的限制,難以形成多元化經營所需要的經濟規模,最后可能導致企業的多元化產品經營過多,規模較大,但是效益低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因此受到影響,競爭優勢喪失。
其四,在企業經營不斷擴大的過程中,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難度會大大增加。企業的多元化程度越高,管理體系就越復制,企業的管理經營難度也會隨之增加,在信息的上下傳達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信息聯系困難的問題,決策失誤的機率也會不斷增加。比如,在財務管理方面,企業在跨地區的經營和管理中,遇到的操作問題將會越來越多,加之,分公司都具有一定的自主經營權,在財務決策方面可能會出現與總公司不一致的現象,總公司卻難以統一進行管理,最后出現賬外賬。
二、企業經營風險規避的途徑分析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經營風險,針對這些風險必須采取相應的改進對策,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首先,企業應該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并確保系統的有效實施。在制定了風險管理系統之后,企業風險評估人員就要依照風險管理的實施計劃進行企業風險的評估,以尋找風險管理的有效對策,盡量避免風險的發生。為了提高風險評估的有效性,企業需要對企業風險評估人員的風險管理工作進行考核,方法可以分為兩種,其一,作業標準法,也就是說對風險管理人員的工作質量進行考核,依照效果和作業標準對企業風險管理工作進行檢查和評估,對于沒有達標的,讓其及時改正。比如,如果參與盤庫的次數少于正常的作業標準,就應該要求其增加參與的次數;如果自留風險的損失緊急后果增加了很多,相關人員就應該調整應對風險的辦法,核定自留風險水平。
其次,企業要注意避免風險。為了避免風險,企業應該對于任何損失風險進行評估,在訂立各種合作合同時,一定要注意對項目的評估,避免風險有兩種方式,其一,企業可以完全拒絕承擔任何風險,其二,企業可以放棄原來承擔的風險,不承擔損失風險,并消除現存的損失風險。
再次,企業需要進行損失管理工作,損失管理的目的在于減少損失,降低損失發生的頻率和可能性。企業在決定要保留或者轉移風險后,就應該在成本的基礎上盡可能的使用各種防損措施。企業損失的多少受其自身在運營中的操作、設備和設施的影響,識別出企業運營中的潛在風險并盡可能的消除或者減少風險,但是這種損失檢查工作必須是定期,不間斷的進行,并且需要專業人員參與其中,以提出消除風險隱患的有效意見。
最后,企業以非保險的方式轉移風險或者自擔風險。企業以非保險的方式轉移風險是指企業考慮收轉讓方承擔風險能力,讓其承擔潛在的風險損失。與此相對應的是企業自擔風險,自擔風險的情況往往是在風險損失金額較少的情況下,企業可以用自身經營費用支付處理,或者通過購買保險的方式進行轉移,以減少和規避企業金鷹風險。
在企業的運營過程中,很多企業都會利用避免風險、損失管理和轉移風險等方法規避運營風險,這可以減少企業的風險管理成本,對于很多企業經營者來說,也比較容易接受。與此相對應,對于很多風險補償的籌資對策,比如自擔風險,或者保險等方式進行風險補償,有很多的企業管理人會心存抵觸情緒,但是一個企業要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就必須要了解和使用多種經營方法,了解各種不同規避方法的利與弊,進而把握企業自身的風險損失承擔能力,加強監管力度,并不斷提高企業的風險規避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
三、結語
企業的經營風險是企業運營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為此,企業要想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須要采取有效手段規避各種潛在的經營風險,建立完善的企業經營風險管理體系,減少不必要的風險損失。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企業 經營杠桿 探討
一、經營杠桿的含義
成本總額與業務量(既產量或銷量)總數之間的依存關系叫成本習性。按照成本習性可將企業的全部成本分為“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兩大類。其中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受業務量變化影響的成本。但此處的固定成本是指總額而言,就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而言是變化的。當業務量增加時,單位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就降低,在售價不變的前提下,單位產品利潤增加了,此時利潤增長率就會大于業務量增長率。反之,當業務量減少時,單位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就增加,同樣在售價不變的情況下,單位產品利潤就降低了,此時利潤下降率就會大于業務量下降率。以上這兩種變動規律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利潤變動率大于業務量變動率。出現這種規律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企業存在固定成本,只要企業存在固定成本,就會存在以上的變動規律。相反,假設企業不存在固定成本,即企業的所有成本都是變動的,此時的利潤也就是企業的貢獻毛益總額,此時的利潤變動率必然與業務量的變動率同步增減,這種由于企業存在固定成本而使利潤變動率大于業務量變動率的現象,就稱為經營杠桿。之所以定名為經營杠桿是因為,這一規律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可以起到杠桿作用,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進行正確的預測與決策。
二、經營杠桿率
經營杠桿只是個定性的概念,為便于計算和應用,就引出了經營杠桿率。經營杠桿率是利潤變動率與業務量變動率的比值,或者說利潤變動率相當于業務量變動率的倍數。
其中P為基期利潤;P為計劃期與基期的利潤變動額;X為基期的銷售量;X為計劃期的銷售變動量。
例:某企業基期銷售甲產品1000件,銷售單價5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30元,固定成本總額為10000元。計劃期準備銷售甲產品1100件,銷售單價與成本水平不變,要求計算該企業銷售該產品的經營杠桿率。計算如下表:
經營杠桿率=
經營杠桿率為2,說明該企業銷售甲產品的利潤變動率是銷售變動率的2倍。
三、經營杠桿的作用
1.解釋一些經濟現象?;跇I務量越大,固定成本總額越多,經營杠桿越大。因此,一些大企業固定成本很高,決定了其利潤變動率遠遠大于銷售變動率。企業要想多獲利,只要不斷增加銷售,就可以成倍獲取利潤。單位變動成本較高,銷售單價較低,經營杠桿同樣會偏大,在這種情況下,利潤變動幅度仍然大于銷售變動幅度,因此可以解釋薄利多銷現象。就是說,雖然單位產品獲利可能很少,但不是說沒有盈利的機會或利潤增長十分緩慢,只要擴大銷售,同樣可以獲利,利潤同樣會成倍增長。
2.反映企業經營風險。經營杠桿率高意味著什么呢?在較高經營杠桿率的情況下,當業務量增加時,利潤將以經營杠桿率的倍數成倍增長;但當業務量減少時,利潤將以經營杠桿率的倍數成倍減少。這說明經營杠桿率越高,利潤變動越劇烈,企業的經營風險越大。反之,經營杠桿率越低,利潤變動越平穩,企業的經營風險越小。那么企業的經營杠桿是越高越好呢?還是越低越好呢?不一定,經營杠桿高低只反映企業的經營風險大小,不能直接代表其經營成果的好壞。無論經營杠桿高低,企業獲利的關鍵均是增加業務量。只是在業務量增長同樣幅度的前提下,企業的獲利水平不同;但在業務量減少同樣幅度的情況下,企業利潤的下降水平也不同。
3.可以幫助企業較快地預測。
(1)預測計劃期利潤:①計劃期利潤=基期利潤×(1+利潤變動率);②預測計劃期利潤=基期利潤×(1+計劃期銷售變動率×經營杠桿率)。
其中基期利潤、經營杠桿率均涉及基期內容,是現成資料,能在預測時確定出來。另外,計劃期銷售變動率通過銷售預測或經過調整后的目標銷售也可以確定。所以說計劃期利潤能夠預測出來。采用此種方法可以較快地進行預測。同時可以針對不同的銷售變動率分別進行測算,這樣便于比較分析。
(2)預測保證目標利潤實現的預期銷售變動率。將上邊“①”中的公式略加變化,即得出如下計算公式:
保證目標利潤實現的預算銷售變動率=
由于基期利潤與經營杠桿率均屬已知資料,所以只要計劃期目標利潤確定了,即可計算出保證目標利潤實現的預算銷售變動率。
4.可用于決策。進行決策必然要考慮備選方案的風險大小的問題。由于經營杠桿率高低能體現企業所冒風險的大小。所以在經營決策時可以通過經營杠桿來進行方案的風險分析,分析結果可以作為方案決策的參考。另外,如果備選方案是在基期業務量基礎上加以變化,而其他條件均未變化,則可直接用經營杠桿率及業務量變化率相乘來計算利潤變動率,然后在基期利潤基礎上計算備選方案的預期利潤。最后確定方案是否可行以及從多個備選方案中選優進行決策。
[關鍵詞]財務 貸款 風險 控制
1 財務公司的特點
財務公司實質上是一種金融機構。其日常業務主要是為各種企業的技術改造、產品開發和升級、企業產品銷售等提供金融咨詢服務,我國的財務公司主要是指非銀行性質的金融機構,不屬于銀行系統的一部分。
財務公司與一般的商業公司和金融機構相比較,具有顯著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一是財務公司的業務范圍比較廣泛,但也相對集中,廣泛性是指財務公司可以從事集團公司的一切金融活動,集中性主要是指財務公司的活動范圍有限,一般只能為集團內部提供金融咨詢服務;二是財務公司要接受中國人民銀行也企業集團的雙重監督和管理;三是財務公司的資金通常情況下全部來源于企業集團內部,其資金的運用也必須在集團內部使用,不得單獨從事與企業集團無關的其它金融活動;四是財務公司從事金融活動時必須遵循服務與效益相結合、服務優先的經營原則。
2 財務公司貸款項目的風險分析
財務公司貸款項目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運作風險和經營風險三個方面。
2.1 信用風險分析
信用風險主要包括借款方的基本信用風險、擔保風險、財務風險和非財務風險。
借款方的基本信用風險主要表現為借款方不能按約定履行貸款合同中的一些貸款協議,使得財務公司面臨借款資金不能及時回收。由于財務公司地位的特殊性,在進行貸款項目操作時常常面臨頂頭上司――“集團公司”的壓力,受到集團公司的行政指令干擾,造成借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疏于對借款方基本信用的審查,從而產生了信用風險。
擔保風險也是財務公司貸款項目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擔保方式主要包括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和定金四種,如果擔保方的財務狀況惡化時,可能直接影響財務公司順利的收回貸款資金,甚至造成貸款資金無法追回。
財務風險是指公司出現了財務結構不合理而導致貸款資金無法正常收回的風險。財務風險主要表現為借款方無法按時償還貸款資金或者無力償還貸款資金;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而產生的財務風險,如利率增長直接增加了公司的資本金,增加了企業償還貸款的風險;資金再次籌資融資的風險,這直接加大了借款方的負債比率,降低了借款方償還貸款的預期能力。
非財務風險是指借款方除了上述三種風險以外的其它風險,如借款方的經營管理出現問題或者行業形勢發生逆轉,可能會引起借款方企業不能正常的回收企業資金。造成企業資金鏈斷裂,直接影響了借款方的貸款償還能力
2.2 運作風險分析
運作風險是指財務公司在貸款業務運作過程中產生的一些風險,具體來說,運作風險主要來自財務人員的操作風險、財務公司貸款業務制度風險和外部事件風險三個方面。財務人員的操作風險是指由于財務公司人員的有意識或者無意識行為而引起的風險,如財務人員可能缺乏相應的業務能力導致貸款項目操作失誤,一些財務人員可能假公濟私、失職違規辦理貸款項目,這種操作方式對財務公司必然產生重大的風險。
財務公司貸款業務制度風險主要是指財務公司貸款制度不完善而引起的風險。如財務公司的貸款業務流程缺失、或不完善,或相對完善但沒有進行嚴格的執行而產生一些財務錯誤行為。
外部事件風險是指財務公司面臨的外部突發事件影響了財務公司的正常經營活動,并且產生了一定的經營管理損失。這種外部事件風險往往和采取公司內部存在一定的關聯,如財務公司內部人員勾結借款方欺詐公司進而騙取貸款資金的行為等。
2.3 經營風險分析
財務公司面臨的經營風險主要來自于市場方面,具體包括行業的經濟運行周期、國家的財政政策變化和貨幣政策變化、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干預以及集團公司的行政干預等。
3 財務公司貸款項目的風險控制
3.1 信用風險控制
一是要認真審核借款方的基本信用信息,重點審查借款方的法人代表信息、借款方近年來的資產負債表和資產損益表、借款方以往的貸款信息及貸款償還情況、擔保方的財務信息狀況和以往貸款、擔保記錄等。
二是認真分析借款方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財務信息重點審查借款方的財務報表分析、財務比率分析以及現金流量分析等內容。非財務信息主要考察借款方的企業經營管理情況、企業的組織運行機構、近期行業內的變化及發展趨和企業的生產經營風險等。
3.2 運作風險控制
財務公司的運作風險控制關鍵在于認真分析貸款項目的運作風險,找到控制的關節關節,并制定相應的方法措施進行管理。具體來說,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立完善的貸款項目運作制度,認真做好貸款項目的評級授信、信貸調查、信貸審查、信貸審批、貸款發放、貸后管理等工作。
二是要改變財務公司的貸款業務方式,做好貸款業務的長期規劃,盡量不進行或者少進行一些短期貸款業務,貸款方式也向集約型管理靠攏。
三是耍完善現有的信貸經營管理模式,將財務公司的授信工作作為貸款業務的重中之重,針對不同的借款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對每一個借款方都要建立一套獨立的信用審批體系,并形成記錄;加強財務公司貸款業務工作的專業化分工,明確各個崗位的責任,做到授信、審批、房貸分離,避免權力集中出現一些違規操作行為。
四是要推行責任制度和問責任度,尤其要建立一套貸款項目主要責任人的責任制度和問責制度,強化主要貸款人的風險意識和風險責任。
五是要加強財務公司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財務公司貸款業務的準確性和工作效率。
3.3 經營風險控制
經營風險管理的目標主要是實現資金收益率最大化,經營風險控制的具體辦法包括: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經營風險管理制度。完善的經營風險管理制度的具體實現方式為財務公司的管理層人員設置專門部門對經營情況進行實施監控,并對經營狀況定期進行分析,以便達到及時有效的控制‘還要建立完善的經營風險識別制度、經營風險管理制度和控制制度,對已經檢測和識別的風險因適當的市場風險資本分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