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1 09:21: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貿市場投資回報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全區商貿商務規劃及主要發展情況
區政府在20*年就把編制商貿商務發展規劃列入了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奮斗目標之中。為做好這一工作,我局積極做好有關資料收集、開展調研等初期準備工作,同時委托上海商業設計院和上海流通經濟研究所正式負責規劃編制工作,雙方成立了*區商貿商務規劃課題組,組織有關人員對全區進行多次考察調研,召開多種類別、專題的座談會,在完成了全區商貿規劃(初稿)的編制后,邀請市政府有關綜合部門和大型商貿企業領導、高校及科研單位學術界專家召開專題論證會,與會的領導、專家對規劃的編制提出改進意見,由課題組進行進一步的修改完善,形成正式的商貿商務規劃上報區政府,同時在區政府網站上予以公布,以不斷擴大商貿商務規劃的影響。
*區商貿商務發展規劃作為一個戰略性的研究規劃,立足于*市在"長三角”經濟圈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背景,結合有利于*區商貿商務產業發展的條件和因素,提出了全區商貿商務發展的戰略定位、目標和任務,共分為*區商貿商務發展的環境分析、發達城市經驗借鑒、總體目標和戰略定位、重點布局和規劃、建議和措施等五章,另有概念規劃圖紙20多幅。
近年來,全區商貿商務發展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總體要求,積極把握機遇,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圍繞“一園兩帶三建設”和市、區商貿商務奮斗目標,加大商貿商務規劃的實施力度,加快重點商貿商務設施建設,加速商貿商務現代化進程,以建立完善商貿商務擴張新機制、新體制為契機,發揮商貿流通業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形象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完成商貿商務擴張發展的階段性目標任務,為繁榮*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一是推進珠江路的改造建設,完善重點商業商務街區的提檔升級。近年來珠江路建成和基本建成的大型商貿商務設施有:華海電腦廣場總投資3.5億元,總建筑面積38000平方米,已建成開業;東鼎大廈總投資2億元,總建筑面積38500平方米,2、3號樓已建成開業;雄獅國際大廈總投資1.5億元、總建筑面積22000平方米,高宏未來城總投資6億元、總建筑面積58000平方米,目前主體工程均已基本完工,正積極進行招商,今年正式開業;引進蘇寧電器進駐珠江路,總面積為2.6萬平方米的新世界百貨中心也在籌備開業。通過以珠江路“二次開發”為支撐,發展以IT產品為特色的商貿流通業,奠定城市高科技產業加速發展的新平臺,強化珠江路在全省以及華東地區電腦市場的核心作用,為我區商貿商務經濟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二是積極發展文化旅游業,全面開發長江路歷史文化景觀帶。以長江路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為載體,加快商貿商務與文化、旅游產業的緊密結合,推動文化旅游商貿商務業規模化、產業化進程,使之成為*新的標志性景觀,建成“*1912”總統府服務區一期工程,總投資345萬美元,總建筑面積25000平方米,積極打造*“新天地”,形成以民國特色為主的商貿商務休閑服務項目。三是推進重點地塊規劃建設,加快新街口*片建設。新街口商貿商務區的糖坊橋二期國際商城總投資20億元,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現正在進行工程設計與勘探工作;鄧府巷商城總投資15億元,總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現方案已通過規劃局審批,開始進行鉆探施工;南北貨地塊的凱潤金城項目總投資11.8萬元,建筑面積20萬平方米,正抓緊進行拆遷工作。這些重點商貿商務設施的開工建設,為今后引進高品位商貿、商務、休閑、娛樂項目,改善環境,提升檔次,強化集聚輻射和服務功能,努力樹立商貿商務文化旅游品牌,推動新街口片區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將起到積極作用。四是完善市場布局規劃,強化市場副食品安全管理。根據*市農貿市場建設規劃,推進農貿市場建設,發展“農改超”、“農加超”等現代經營業態,加快農貿市場的全面提檔升級。近年來全區新建天盾、衛崗、墨香山莊等4家農貿市場,有7家農貿市場被評為市綠色市場;同時進一步抓好“菜籃子”產品安全管理,抓好肉、菜、豆制品等副食品的產品質量和衛生安全,推行蔬菜IC卡市場準入,對全區所有市場、超市全部設立蔬菜檢測點,加強動物檢驗檢疫,打擊生豬私屠亂宰和不法交易,對豬肉和豆制品做到票證齊全方可進場銷售,加強對豆制品經營戶的審核登記。
二、推進全區商貿商務發展的打算
20*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區第九次黨代會精神、全面推進建設富裕文明的現代化*的開局之年,是全面推進“一園二帶三區”建設,推動商貿商務規劃實施和加快商貿商務發展的攻艱之年,是實施新的機構改革、商務局新的工作職能的啟動之年。全區商貿商務發展要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總體要求和目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突出*商貿商務經濟繁榮發展為主線,著力打造核心經濟圈,做亮科技珠江路、文化長江路兩張城市名片,精心建設21世紀新街口,強化市場“放心工程”體系建設,實現區域商貿商務經濟的跨越發展,使商貿商務經濟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從而進一步增強城區綜合競爭力,努力打造“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特色城區,提升城市品位和群眾生活質量,加快建設“數字*、文化*、綠色*”,為早日實現富裕文明的現代化*而努力奮斗。具體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快新街口商貿商務區建設,打造21世紀新街口
要堅持圍繞*市新街口總體發展規劃和打造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新街口的目標,努力以獨特的建筑風格、新型的商業形態、優越的購物環境、健全的商務配套,聚集人氣和商機,促進*商貿商務業實現大發展。加快新街口核心商貿商務區的建設步伐,建設糖坊橋二期國際商城、凱潤金城、鄧府巷商城、*置地等商貿設施建設,完成忠林坊、雨花巷等地塊招商,圍繞建設“高品質商業、高品質商務”的核心商貿區,建設一批設施一流、功能完善的大型購物中心以及商貿、商務、服務等配套設施,改善環境,提高檔次,強化服務功能,形成新街口商圈的新標志、新景觀,全面提升我區商貿商務業品牌形象,從而擴大都市商圈中心的集聚力,著力打造特色街區,吸引更多的外地消費者,創造更大的商機。
二是圍繞商貿商務優勢,推進珠江路街區的提檔升級
要著眼于構筑新世紀產業新高地,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建立起有效吸附外來經濟要素、充分釋放區域經濟增長潛力、富有*特色和持久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經濟基礎。要加快珠江路二次開發步伐,做精做強“一街三園”,積極吸引技術先進、效益突出、集約化程度較高的科技型企業,提高園區單位面積的產出率和投資回報率。依托現有在建項目開工建設的基礎上,建設珠江路高新技術產品貿易集群區,把珠江路融入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共同體。加快高宏商貿、雄獅國際、東鼎大廈等建成開業,推進新百同仁、華威電子等項目建設,啟動創維數碼、發展大廈等項目。在加快珠江路沿街現代化高檔樓宇和基礎設施建設,壯大電子信息研發和商貿企業的同時,拓寬產業領域,拉長產業鏈,積極發展以高科技為主要內涵的新興服務業。圍繞突出商貿特色,按主題發展IT產品、電腦及耗材、現代辦公產品、現代家電等商圈板塊,舉辦珠江路電腦節,營造市場氛圍,強化珠江路在全省以及華東地區電腦市場的核心作用。
三是突出歷史文化特色,大力發展旅游服務業
要推進長江路歷史文化街區整體性開發建設,進一步整合資源,彰顯特色,加大整體包裝和對外推介力度,加快文化旅游業規模化、產業化進程。在建成總統府服務區的基礎上,啟動板橋新村改造、開工建設服務區二期工程,實施漢府街汽車站搬遷、鐘嵐里置換和江寧織造府建設,推進以民國特色為主的梅園新村歷史街區商貿商務休閑服務項目建設,完善文化旅游街的商貿配套設施建設;要堅持整體規劃、科學布局,在保護性開發長江路歷史文化街區的同時,加大全街文化內涵挖掘和整合力度,形成全市歷史文化開發新亮點。要以長江路、珠江路為依托,向周邊街巷延伸和拓展,大力發展內涵豐厚、特色鮮明的休閑、娛樂、餐飲等服務業。要充分釋放珠江路科技文化潛能,展示長江路歷史文化魅力,加速兩街產業互補,快速集聚起科技文化產業整體合力。要樹立產業聯動、整體開發的觀念,把珠江路和長江路納入一體規劃、一體建設,在鞏固和發展各自主導產業的基礎上,推動相關產業覆蓋兩路區間地帶,合理保持兩路核心經濟圈的投資強度和產業密度,形成區域發展的整體優勢。同時還要利用*湖生態景觀資源、九華山和北極閣景觀建設,以及十運會場館建設等,規劃一批親水商業和高檔休閑、娛樂、運動設施,創造新型休閑消費場所。
四是加快發展現代社區商貿商務服務業
要圍繞加強我區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的要求,推進商貿進社區,加快現代社區商貿商務服務業發展。在東部地區推進城市化、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做好東部地區現有資源的對接和挖掘,利用中山陵總體改造、東楊坊現代居住區等建設的機遇,在孝陵衛、*湖、紅山等街道,通過規劃建設大型社區商貿商務服務中心,積極做好招商引資,大力引進實力雄厚、帶動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推動東部科技、休閑、旅游、居住產業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以大賣場為主的形式導入社區中心龍頭店,配以各種個性化專賣店、精品店和多種多樣的服務設施,為群眾提供購物、服務和休閑功能,建設現代社區群眾新型的生活消費場所;同時要發揮現有商貿商務優勢,加快估衣廊、網巾市、碑亭巷餐飲,丹鳳街手機通訊產品,新莊到紅山路汽貿、312國道物流等特色商貿街建設,形成具有各街道特色和優勢的商貿商務發展格局。
五是完善市場建設,推進“放心工程”,
要按照市政府《*市農貿市場建設管理意見》和全市農貿市場建設規劃的要求,在全區的城市建設中做好農貿市場的布點和規劃建設,完成新建農貿市場的任務,同時要抓好現有農貿市場的調整和改造,積極創建綠色市場、文明市場、樣板市場,大力發展“農改超”、“農加超”等各類市場現代經營業態,推進農貿市場的全面提檔升級。要圍繞人民群眾副食品的食用安全,把“放心工程”真正做好。要繼續實行“放心工程”目標管理責任制,按照突出市場流通體系、規范標準體系、檢測檢驗體系建設的工作思路,規范豬肉憑印、證、據上市制度,強化肉品購入登記制度,加強蔬菜副食品市場專項檢查監管,整頓和規范食品流通秩序,對進入市場交易和銷售的蔬副食品一律由經營者持本人身份證實行實名登錄,并要求產品一律送檢;搞好蔬菜殘留農藥的監測工作,推行蔬菜IC卡市場準入;對全區檢測點實行統一掛牌、檢測員統一培訓、檢測藥劑統一配發、各類臺帳統一登記、各項制度統一上墻的“五統一”管理;打擊私屠亂宰、假冒偽劣等不法行為,開展牛羊定點屠宰和市場監管整治工作。
前言
寶恒公寓坐落于徐州東部商業圈,地處最繁華的鬧市區,東臨華東第二的徐州火車站300米,西靠風景秀麗的黃河故道距文化宮僅100米,南依徐州最繁華的淮海路200米,這里人文薈萃、鬧中取靜由鎮江投資人帶來的全新的江南設計理念使寶恒公寓即適于辦公又可完美地居住,寶恒公寓共十三層,其中1-2層為商用,3-13為住宅總建筑面積14000平方米,住宅每層八戶合計1000余平方,兩部電梯設施齊全。如此優質的開發,更需要優質管理,徐州春暉物業管理公司有多年的物管經驗,成功并持續的管理著近十個物業,完全有能力對寶恒公寓實施優質物業管理服務,為業主創造良好的生活、辦公環境。
一、公司概況:
徐州春暉物業管理公司是一家具有轄區基層政府及執法機關背景,注冊資金50萬元,具備專業資質的物業管理企業。目前公司管理著鐵路二宿舍小區、煙廠地藏里小區、大舜開發前舜小區、綜合開發壩子小區、中房集團永康小區、久隆圓夢花園小區等近十個住宅小區、朝陽市場、徐州三院兩家單位。公司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經理負責制,采用直線職能管理模式。公司組織制度完善,設總經理室、人事行政部、財務部、物業管理部、事業拓展部。一室四部直接負責各管理處的協調、服務、指導、監督工作,同時也為業主提供優質服務創造了良好的組織保證。各管理處均設工程、保安、保潔、客戶服務等部門,直接為業主提供多項日常服務,形成了一個條塊結合的管理網絡。
二、公司物業管理理念
我們認為:物業管理的目的,是要為業主或租戶,提供一個安全、舒適、和諧的居住工作環境,保障業主及租戶的利益。同時,更是要提高物業的投資回報率。使業主投資的物業升值增值。因此,物業服務內容不僅包含日常的房屋維修和保養工作,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物業,去推動和協調在這些物業內進行各類活動的業主或租客之間的社會與人際關系,建立起互惠互利、和睦共處的鄰里關系,使房地產這類貴重資產和高價商品得以發揮最高的效益。我們認為物業公司應受市場規律的支配,捧的是一只“泥飯碗”,業主是“上帝”.
三、管理業績:
當前春暉物業管理公司所管理的生活小區都是都是其他物管無法經營下去的樓盤、小區。是其他物管無法管理的爛攤子,雖然我公司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成功地將這些樓盤、小區一一梳理、整治并管理好,但我們不滿足于現狀,積極參與新建樓盤、小區的物業管理市場競爭,堅持走“市場化、專業化、人性化”的發展之路。并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首位,并從中國物業管理行業發展成熟的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地邀請具有豐富物業管理經驗的人才加盟本公司。當前公司正導入ISO900質量認證體系,以提高公司的專業化水準,同時重視自己的弱項,把技術要求較高的工程維護和房屋維護等項,交給給具有國家資質的專業企業負責。
四、管理優勢:
(一)本土企業對樓盤環境最熟悉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強龍難壓地頭蛇、我公司是土生土長的由地方基層政府支持的,有豐富的物業管理經驗的公營企業,對住戶、周邊環境、政府職能部門最熟悉,開展寶恒公寓物管工作駕輕就熟。這一點無任何一家物管企業可與我公司相抗衡。
(二)政府依托,無倒閉之憂
徐州的物管企業素有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習慣,即在樓盤使用初期憑借開發商的垂青,不管住戶業主是否滿意,先賺一筆錢服務一兩年,兩三年后收不到錢就撤退,就逃跑。春暉物業管理公司則不同,當初政府承辦春暉物管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協助那些物管撤離小區的業主享受良好的物業服務,政府是以服務社會、服務群眾為己任的。這一點是我公司與民營物管企業的最大區別。
(三)有執法機構支援,能更好的將寶恒公寓周邊環境整治好,給業主一個優美舒適的生活空間
寶恒公寓地處徐州東部商業圈,地處最繁華的鬧市區,周邊環境因缺少農貿市場比較混亂,只有當地執法機關才有權對周邊環境進行整治,而春暉物業管理公司由政府創辦,公安、城管等執法機關將全力支持配合公司的經營和管理。這一點其他物管公司望塵莫及。
(四)經驗豐富、收費低廉
公司目前管理著鐵路二宿舍小區、煙廠地藏里小區、大舜開發前舜小區、綜合開發壩子小區、中房集團永康小區、久隆圓夢花園小區等近十個住宅小區(均系其他物管公司撤離后無法管理的)、朝陽市場、徐州三院兩家單位,擁有豐富的經驗,在物管行業以最低的收費(個別樓盤每平方米收費僅為0.08元/月)獲取了持續優良的服務。
五、工作原則和做法
(一)零干擾服務
物業的各項服務以盡量不打擾業主住戶為原則,如人走到樓門口,樓道燈也應聲而開,路口展示屏顯示著當天的天氣預報和社區內特別通知等需要讓住戶們了解的當天信息等。
(二)氛圍管理
在住宅區內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營造出溫馨的服務氛圍,傳播文明、現代的生活方式,從而感染、教育和約束在此氛圍中生活的人們。實踐“氛圍管理”,給住宅區增添了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文化魅力。經常組織業主開展一些文化、體育活動如展覽、比賽、沙龍聯歡等。
(三)個性化服務
采用“個性化服務”根據不同的住戶提供不同的服務,體現了物業管理“以人為本”的宗旨。這些全新的服務告訴我們,我們身邊的物業管理服務能達到多么好的程度。
(四)“管理報告”制
“我們繳的管理費都用在了什么地方?所花的錢值不值?當不當?”是業主最關心的事項,推行“管理報告”制度,每季向業主細說管理費如何花銷、讓業主評說住宅區管理得好不好。
(五)1拖N管理
“1拖N”即實行工作統一安排、分頭實施,人員統一高度、分片服務,財務統一分支、分別核算這種“4統4分”的管理運作,“1拖N”使管理服務趨于規范化,使管理與維修人員配比降低了22%,提高了專業設備的使用率和工作效率。
(六)打分制
員工上下班要打卡,這種管理制度透明公平,特別是數字化的量化衡量工作,是大家都喜歡的。如果我們給住戶一個衡量物業管理各個環節的打分表,很容易讓管理公司知道自己哪個環節沒有做好,也同時讓客戶了解到物業管理公司做得很好的一些工作。
(七)噪音等約束性管理
社區安靜是每一個住戶的理想,但外部交通及社會噪音及內部住戶的噪音永遠都是每一個住戶的難題。特別是內部社區的噪音管理。如對某些住戶的音響聲、裝修聲、電視聲、吵鬧聲及各類游戲聲等。物業管理應該有一個公平的管理公約,對其中個別住戶的違規行為進行處理以還社區一個安靜環境。
同樣,對公共綠地、設備、衛生、道路等的管理,也可以進行同樣的約束性管理,住戶是上帝,可上帝也有犯錯誤的時候,如果讓這些上帝有規范居住的意識,則是物業管理的一大課題。
(八)會所安排
特色會所是許多新社區成功的新招,但會所經營往往是物業管理公司的難點之一,能把社區住戶吸引到會所里來,視會所為第二客廳,同時利用會所展開多種多樣的社區文化、體育、娛樂活動,應該是新型物業管理公司追求的一個方向。
(九)物業管理的費用獨立核算
物業管理的費用均取之于業主或租客,一幢獨立的大樓就是一個獨立的戶頭、管理費收取標準是量入為出最大限度地照顧廣大業主。所有收入支出先由物業公司提出預算,經業主審查同意后執行。定期公布財務狀況,不少于三個月公布一次,以方便業主查閱,增加透明度,減少不必要誤解,加強業主對管理處的信心。管理費一般由以下部分組成:
(1)聘用管理員工的薪金、福利補貼等約占管理費總額的25%—40%。
(2)電梯等樓宇設備的維修保養費用;
(3)公共部位電、水、煤及通信的費用;
(4)樓宇火災保險,公共責任及勞工保險費;
(5)樓宇清潔及保安、護花種草等及美化環境方面的費用;
(6)管理公司的行政開支;
(7)儲備金,實際上是房屋及設備的大修理費用,??顚S?。
上述費用中,除第一項作為物業公司的法定收入,可以自由支配外,其他費用均需定期向業主或租戶公布帳目,年終有余時,要轉入下年;出現赤字時,需要由業主或租客分攤。如果經常性收入低于經常性支出,就可能要調整管理費。
(十)堅持“一個中心”倡導“兩個體系”理順“三方關系”
堅持“一個中心”即堅持“以客戶服務為中心”的質量管理原則,通過各種信息渠道(如客戶意見征詢等活動)了解和掌握客戶的需求和期望,有針對性的向客戶提供各種服務,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倡導“兩個體系”人才是公司進行物業管理服務的基礎。倡導“培訓”體系,走一條“精挑選,嚴訓練”的人才隊伍建設之路,練就精兵強將,實施專業化、規范化的管理;倡導“溝通”體系,以“溝通、協調、合作”作為內部服務宗旨,形成一種“互相勉勵、互相學習、互相信任、工作緊張、氣氛輕松”的企業文化氛圍。公司通過員工例會制度、金點子工程、內部通氣會、有話大家說等多種溝通渠道,了解員工的需求,并盡力解決員工的后顧之憂,同時也讓員工了解公司的工作計劃和目標,使員工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以便能更好的為業主服務和實現其自我價值。理順“三方關系”通過各種宣傳手段,讓住戶了解本公司和物業管理服務的各項內容及法律、法規賦予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同時通過住戶訪問、投訴回訪、信息回饋等方式方法,以理順公司和住戶之間的關系;理順與開發商、相關政府部門的關系,贏得住戶對本公司的信任和支持。
關鍵詞:區域經濟;農產品綠色貿易;發展戰略
綠色壁壘已成為新時期制約我國農產品貿易及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如何沖破綠色壁壘、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已成為急待解決的戰略問題。
一、現階段實現農產品綠色貿易和加速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建立在現代農業資源、生產、貿易、環境和人類消費需求變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間和諧統一基礎之上的現代農業生產貿易方式,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生產、經營和貿易活動過程的總和。農產品綠色貿易是農業增長國際化的前提和基礎,是現代農業經貿史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和最終選擇,是農業貿易與環境和諧統一的客觀需要,也是發展農村區域特色經濟的必然要求。
加速區域經濟發展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的必然選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生產要素的不完全流動性、生產要素的地域間不均衡性和產品與服務不完全流動性決定任何一個地區、任何時候都具有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利用地區資源優勢,集中和發展規模經濟,減少產品與服務的轉移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產品國際間貿易的必要性。經濟全球化加快了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循環,為稀缺的資本、技術等要素的置換與整合創造條件。區域經濟集團化使區域經濟集團組織在自由貿易、關稅、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完全的政治經濟一體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使區域同盟成員之間的資源配置優化,經濟上互補、互利、互惠,共同促進經濟增長,達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農業基礎落后,地區發展不平衡,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初期不具備推動所有農業產業和所有地區經濟均衡發展的資本、技術和其他資源,政府對農業各地區、各部門或各產業進行廣泛的、大規模投資是不現實的,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很難做到地區均衡發展,因此,區域農業經濟非均衡發展也就成為客觀現實。區域農業經濟非均衡發展過程實質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發展地區綠色農業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生產和貿易。
農產品綠色貿易不僅是當前和今后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也是當前和今后農業發展的主流方向。當今,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已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貿易及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必須通過制度創新和戰略制定來推進農產品綠色貿易和區域經濟的加速發展。
二、農產品綠色貿易與區域經濟發展間的關系
(一)實施農產品綠色貿易發展戰略的重要性
農產品綠色貿易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戰略的理性選擇。農業經濟發展史實質上是農產品貿易戰略變化的歷史。從國際農產品貿易發展的階段看,國際農產品貿易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依附階段、自主階段和戰略階段等三個不同的貿易發展階段。隨著社會工業化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小,農業問題已不再是農業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基礎。發達國家基本上都把農產品貿易發展看作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從社會經貿發展史看,貿易與環境和諧統一是現代社會經貿史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和最終選擇;從國際農產品貿易協議談判看,國際貿易協議談判中,農產品貿易談判歷來成為國際貿易談判的焦點問題;從當今國際農產品貿易發展趨勢看,近年來由于國際農產品綠色貿易的興起和綠色貿易壁壘的抬頭,使我國農產品貿易受到嚴重挫折。以福建農產品貿易為例,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2001年全省農產品出口貿易額下滑到156376萬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萬美元下降了8個百分點。因此,農產品綠色貿易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戰略問題。
(二)綠色貿易壁壘已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貿易和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是制約我國農產品貿易和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國國內農產品自身品質、質量與安全性等方面的問題也是另一個重要原因。
影響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標準體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現在:第一,農產品產前、產中的安全衛生與過量用藥的污染問題?;?、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等過度使用嚴重影響農產品品質、質量和食品衛生安全。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有害微生物等嚴重影響茶葉、蔬菜、水產品等大宗農產品出口貿易。第二,農產品無公害生產技術水平不高問題。一是環保安全型生產資料少。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中,造成產品污染嚴重的常規肥料、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等,市場份額占到95%以上,用于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資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對完整、配套、可操作的農產品安全生產過程控制技術體系、標準和具體措施。一些無公害生產基地、綠色食品基地、有機食品基地,由于缺少無公害型的農用生產資料作為技術保障支撐,產品質量名不符實。三是產品檢測技術與手段落后。農產品質量控制手段相對薄弱,已有的檢測技術和各種設備重點是針對產后商品的安全性檢測,普遍忽視了產前、產中生產過程控制的質量檢測。第三,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與發達國家差距問題。我國現行制定的有關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標準等項目少,標準也相對低,與發達國家差距甚大。長期以來,我國技術標準體系落后,技術標準水平低(現有國家標準中,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采標率為43%),技術標準更新慢(現有國家標準中有一半應廢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等,嚴重影響農產品出口質量和產品競爭力。第四,農產品產后加工、儲藏保鮮技術落后,產品流通、市場管理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主要表現在,品種較單一,成熟期過分集中。初級產品直接上市多,產品出口主要以初級產品形式為主;產業化程度不高、產品營銷方式落后,如,大多數果農還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無序競爭階段;儲藏、冷凍、保鮮技術不過關,不符合標準規定的保鮮劑應用影響品質;流通運輸條件差,產品長途運輸影響質量,產地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建設落后;農產品地區市場結構雷同、產品缺乏特色;農產品出口地區過于集中等。
(三)農產品綠色貿易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1.農產品綠色貿易是現代區域農業經濟增長的前提和動力源泉農產品綠色貿易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有著積極和深遠的影響。表現在:第一,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區域農業經濟增長的前提和動力源泉。發展綠色農業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是現代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也是綠色經濟社會的重要特征。第二,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克服傳統農業增長方式危險性的重要途徑。傳統以糧食為主的自給農業,是一種土地密集型產業,并以資源消耗的增加為農業增長的基礎。隨著土地及其它資源稀缺性的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機會成本不斷增加,農業產業比較利益不斷降低,使傳統農業增長方式最終難以為繼。第三,農產品綠色貿易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有效措施。發達國家依靠技術優勢制定了一系列嚴格標準,限制國外農產品流進本國,只有大力發展農產品綠色生產,發展區域特色農業經濟,才能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有效打破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第四,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實現區域經濟由梯度發展戰略到平衡發展戰略轉移的必要途徑。受邊際投資回報率遞減規律的影響,隨著發達地區某一階段農業外向型綠色經濟的邊際投資回報率遞減和不發達地區農業邊際投資回報率的遞增,發達地區農業投資增加最終會過渡或轉移到不發達地區,實現農業由梯度發展戰略到平衡發展戰略的轉移。
2.農產品綠色貿易是農業增長國際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有利于改善農業的貿易環境,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使農業的貿易免受其他國家在非關稅壁壘方面的種種歧視及農產品進出口帶來的壓力,降低農產品貿易的談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贏得更多的國際市場;有利于推動農業的對外開放,為國外投資者創造更為寬松、透明、穩定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參與國際競爭;有利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有利于使農業貿易獲得主動權,維護農業及農民的利益。其次,農產品綠色貿易有利于區域農業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農產品貿易可以從世界范圍解決農產品供求平衡問題和有效配置稀缺農業資源問題,有利于促進各國資本、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通,為農業增長國際化提供了從世界范圍尋求要素資源與產品市場的空間和機會;有利于使農業增長從國際國內分工和產業轉移中獲得結構調整、外向發展的機遇,實現供給創新,創造新的需求,開拓新的市場;有利于促進農業發展根據當地自然資源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和產品布局調整,壓縮、淘汰那些落后的過剩生產能力,解決適地適種或適養問題,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的產業素質和經濟效益,發揮比較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
3.農產品綠色貿易是適應WTO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的客觀需要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經濟全球化加快了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循環,為我國相對富余的勞動力要素與稀缺的資本、技術等要素的置換與整合創造條件。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也在迅速發展。區域經濟集團化使區域經濟集團組織在自由貿易、關稅、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完全的政治經濟一體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它通過區域集團組織的協議、條約等形式在資本、技術、商品、信息等領域進行合作,實現區域同盟成員之間的資源優化配置,經濟上互補、互利、互惠,共同促進經濟增長,達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是適應WTO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的客觀需要。
4.農產品綠色貿易有利于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區域農業生產水平從農業國際間技術和產品的交流角度看,農產品貿易是獲得農業技術外部經濟和資本外部經濟的基本前提條件。國際貿易理論認為,一國或地區在經濟成長過程中,其相對優勢會由勞動密集向資本和技術密集的產品轉移。農產品綠色貿易,通過國際間產品、技術的貿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進農產品生產水平和技術的提高和進步,克服國際間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可以有效促進農業技術引進、創新和交流,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礙我國自主發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積極鼓勵外國農業高技術產業公司來我國投資,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擴大技術外溢效應;同時,積極幫助國內農業新興、幼稚產業和中級產業的發展,培育農業后勁產業,為農業結構升級提供了基礎。
5.農產品綠色貿易是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滿足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的必然選擇許多發展中國家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制定了先出口環境資源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發展戰略,利用環境資源的比較優勢發展對外貿易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我們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該正確地處理好對外貿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三者的關系,走社會、經濟和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第一,實現農產品綠色貿易有利于保護貿易環境,減少、消除污染和環境破壞,維護動植物和人類自身的安全與健康,維護生態平衡,是實現農業生態文明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是追求人與自然共生與循環的不可逆轉趨勢。第二,農產品綠色貿易是農業國際化發展趨勢的要求。隨著農業國際貿易環境的不斷優化,關稅和非關稅限制逐步減少,自由貿易原則得到貫徹,綠色貿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強,農產品綠色貿易成為實現國際貿易的自然要求。第三,農產品綠色貿易是人類消費需求變化的結果。人類消費需求變化導致國際農產品市場供求格局發生重大改變。農產品消費需求的變化將集中表現在具有優質、衛生安全、便利和品種、風味多樣化等特征的產品上。
6.農產品綠色貿易符合比較利益原則,有利于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經濟發展的過程,實質是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農產品綠色貿易是實現農業資源合理配置的基礎,是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參與國際、國內分工與合作的重要途徑。我國人均水資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資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資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資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資源是世界的1/4,通過實現農業國際化,可利用國際資源解決中國農業資源不足的問題,將自身資源配置到能發揮最大效率的地方,從而促進農業提高比較效益。
7.農產品綠色貿易是我國農業實現工業化和市場化進程的必然選擇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實行負保護,農業為實現工業化發展資本積累提供重要來源,農產品出口仍是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我國農業部門在工業化過程中的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仍是一個不斷作“貢獻”的部門,政府不可能也沒有能力通過價格支持、收入補貼、市場收購等方式對農業部門進行較大程度特別保護和支持,只有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和特色,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才能有效保護農業本身發展,促進二元結構的根本轉變。
三、發展區域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的戰略構想與對策措施
如何發展區域特色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呢?本文認為其指導思想應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區域特色經濟、促進農產品綠色貿易為基本指導,以科技為依托,實施區域優勢發展戰略、國家(區域)技術標準戰略、科技與市場一體化發展戰略、項目工程帶動戰略以及打造綠色貿易區等為主要戰略內容,加速區域經濟發展,推進農產品綠色貿易,以點帶面、梯度推進,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由梯度發展戰略到平衡發展戰略轉移;重視發揮政府在區域優勢發展中的戰略指導作用,重視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體系創新相結合,有目標、有重點、按步驟、分階段地發展農產品綠色貿易區;重視加強貿易環境立法和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促進區域貿易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應對綠色壁壘,反對以環境保護為借口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全面提高區域農產品質量和生產、管理水平,促進區域經濟循環、可持續發展。具體對策如下:
(一)發揮政府在區域優勢發展中的戰略指導作用,促進農產品貿易和區域綠色經濟的發展政府要不斷轉變職能,從直接參與生產經營活動,由行使企業和市場職能轉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建立和維護市場秩序,創造良好的投資與發展環境職能上來。發揮政府在區域優勢發展中的戰略指導作用必須處理好以下關系:
1.要重視做好六個結合一是把區域優勢發展總體戰略的選擇、制定同區域發展階段和發展模式設計、區域優勢產業發展方向的設計和區域優勢產業發展的時空布局及平衡發展結合起來;二是把區域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體系創新結合起來;三是把提倡發展綠色貿易、鼓勵綠色產品生產和銷售及促進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同反對以環境保護為借口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結合起來;四是把促進提升農產品品質質量、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同國內農業的扶持和保護結合起來;五是把促進國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同加快環境法制建設的步伐、保障人民、動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結合起來;六是把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同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
2.要正確處理好觀念更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體系建設間的關系觀念更新是實現綠色貿易目標的前提和基礎。只有觀念更新,才有目標、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術創新是實現綠色貿易的重要依托。技術創新是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和最有效方法。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高所表現的單位農產品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農產品質量(包括安全性)高的優勢和農產品花色品種多、精深加工產品的優勢等這三個方面優勢的發揮均離不開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可以降低單位農產品物化過程的勞動消耗,可以減少單位農產品生產的勞動支出,可以以同樣多的投入獲得更多的產品和收益,或以較少的投入獲得同樣的產品和收益,從而達到單位農業資源利用率和效用滿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單位農產品生產成本??萍歼M步又是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先決條件,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質量差、品種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貿易的關鍵。制度創新是改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制度創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種優勢的資源,提高資源生產利用效率,發揮比較效益和規模效益;通過制度創新可以調整生產結構和社會再生產的產品分配過程,通過生產結構的調整,促進資源和產品向有效資源利用的部門或產品生產的部門和方向轉移,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生產效益;通過制度創新可以規范和約束人們的經濟行為,提高綠色產品、綠色生產和綠色經營的法律意識,保護資源、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通過制度創新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組織創新和體系建設是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是實現綠色貿易的重要環節。組織創新、制度創新、體系建設和管理創新是實現制度目標的根本和重要保證。
3.發揮政府戰略指導作用還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要加強領導,提高認識。二要成立實施“綠色農業工程”統一領導機構和組織管理協調機構。制定區域項目發展規劃和總體目標,確立重點項目發展的主要內容以及指導思想、戰略方針和實施步驟,組織項目的落實,協調項目的管理,組織監督、檢查、評定項目的進展與完成質量等。三要加強政府對發展綠色經濟的扶持力度。從減免農業稅費、增加農業科技教育投入、推進農村體制改革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農業生產資料成本、降低農產品市場流通成本、降低市場風險、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生產技術水平、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等方面給予積極扶持。四要特別重視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要加快開發具有民族特色、地區特色的農產品,不斷增加農產品的花色品種;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業;要打好非轉基因農產品的牌子,增加非轉基因農產品的進出口;要增加農產品的文化含量,豐富農產品的文化內涵,并以此來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建立農產品國家(區域)技術標準體系,實施技術標準戰略
把建立農產品國家(區域)技術標準體系提升到發展戰略高度,作為區域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關鍵內容。要特別重視制定農產品國家(區域)綠色技術標準體系,把它列入區域科技發展規劃。建立農產品區域綠色技術標準體系是全面、合理、科學地規劃、配置、利用區域內農業科技資源以及其他資源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區域科技水平、實現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和區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關鍵措施。長期以來,我國技術標準體系落后,技術標準水平低,技術標準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等,嚴重影響農產品出口質量和產品競爭力。
建立農產品國家(區域)技術標準體系,要以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核心,以實現蔬菜、水果、茶葉、水產等大宗農產品出口為突破口,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建立食物安全生產基地為依托,以生產過程源頭控制為切入點,以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依法加強質量監測管理為手段,力爭用較短時間基本上解決我國農產品品質和污染物超標問題。當前首要任務是建立大宗農產品綠色技術標準體系,要加快制定農產品全程質量安全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參照世界著名(權威)產品認證機構和主要產品認證制度,在廣泛開展農產品貿易國際技術法規、標準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礎上,按照產前、產中、產后標準相配套的原則,通過規范技術,制定食物安全生產技術規程,包括種子種苗技術、施肥技術、植物保護技術、栽培管理技術、食品加工、運輸、儲存等技術措施。加強現有標準修訂工作,引入競爭機制,清理和修訂過時的農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推進高新技術標準和服務標準。要積極鼓勵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加大對采標項目的資金投入,保證國際標準轉化工作任務的落實。對涉及人身健康、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強制性標準,要保證實施效果。要加強采標示范,擴大標準化示范規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創新科技與市場一體化發展體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的首要環節,是提高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農業技術創新、技術擴散、技術推廣的科技支撐系統結合起來,同建立科技與市場一體化發展體系結合起來。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視機制創新,鼓勵多學科聯合協作攻關,鼓勵產、學、研結合,降低技術創新與技術流通應用成本。
當前要特別重視把整合科技力量與確立技術發展目標和優先領域結合起來。要重視加強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綜合生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重點加速新型無公害農產品替代肥料、農藥、飼料添加劑技術的研究和創新,研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過程控制關鍵技術、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標準技術和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檢測的技術和設備,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全程控制高技術成果。重點包括優質品種選育、產地生態環境保護、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產、加工與衛生技術;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術;高效、低殘留(化學生物)農藥、作物生長調節劑和新型高效專用復合肥、葉面肥技術;城郊農業和設施農業中的無公害生產技術;微生物肥料技術、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機肥料、生物調節劑等生物技術;農產品信息、安全、預警、預報的網絡體系建設技術等。要加快建立農業環保技術研究中心,從無公害新型肥料、農藥、飼料添加劑入手,分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無公害農業的發展。要積極促進技術擴散、技術推廣,重視建立無公害生產示范基地,按照“五統一”(統一環境質量、統一關鍵技術、統一規程標準、統一監測方法、統一產品標識)的要求,重點創建一批無公害蔬菜、水果和茶葉生產示范基地,加強產地源頭控制。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扶持專業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的發展,充分發揮市場中介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產銷順暢。要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與大專院校聯姻,創辦農業生產基地、科技示范園、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基地示范、企業帶動提高產品品質和質量。
(四)建立農產品綠色貿易區,實施區域優勢發展戰略
任何一個地區都具有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區域經濟優勢的必要。建立農產品綠色貿易區,是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實施區域優勢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有效措施,是克服傳統農業增長方式實現區域經濟由梯度發展戰略到平衡發展戰略轉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視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要重視建立綠色貿易經濟區、綠色貿易特區、閩臺農業綠色貿易區等綠色貿易經濟區。要明確區域發展優勢,因地制宜地發揮優勢,提高質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點治理,以點帶面,梯度推進;要把打造“綠色特區”同實施梯度推進戰略結合起來。
第二,重視實施綠色項目工程帶動發展戰略。要積極促進綠色基地建設、綠色園區、綠色示范區建設;要積極組織實施包括項目組織多元化、推廣形式綜合化、推廣措施一體化的工程項目,促進區域綜合生產開發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針對南北、東西的差距,積極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對具有比較優勢農產品(如水產品、畜產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煙等)的調整,應采取積極措施,加快發展步伐,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通過技術創新,努力開拓國際高檔農產品市場,積極改善農產品加工、包裝、貯藏、運輸等條件。加快建立大統一、大流通的市場體系,減少農產品流通中間環節,培植和扶持一批農產品營銷公司,樹立名優農產品形象,建立生產、經營連鎖店。對于缺乏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戰略調整,應在保證安全供給的條件下適當減少生產,調整資源成本高、缺乏比較優勢農產品的生產布局。要建立農業結構調整支持制度,鼓勵和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轉化,既要保證糧食安全供給,又要促進糧食生產結構的優化升級。重點加強落后產區的技術培訓,通過規范技術,提高農民素質,促進區域生產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與國際接軌。
(五)加強體系創新與制度建設
1.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主要包括加強生產監管、市場準入體系建設和保障體系建設等內容。
第一,加強生產監管。一要強化生產基地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分期分批創建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加強動植物無規定疫病區建設;二要凈化產地環境,加大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力度,嚴格控制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重點解決化肥、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對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的污染;三要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建立農業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嚴厲打擊制售和使用假冒偽劣農業投入品行為;四要推行標準化生產;五要提高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扶持和發展專業技術協會、流通協會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促進農業產業化,以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生產,按照市場需求調整農產品品種布局和結構,全面提高農產品生產規?;徒M織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場準入制度。一要建立監測制度。定期或不定期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的監測,確保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要求。二要推廣速測技術。在全國大中城市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開展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殘留檢測技術,推廣速測技術,公布檢測結果。三要創建專銷網點。在國家和省級定點農產品批發市場以及連鎖超市推進安全優質認證農產品的專銷區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連鎖經營和集中配送。四要實施標識管理。推行產品分級包裝上市和產地標識制度,對包裝上市的農產品,要求標明產地和生產者(經營者)。五要實行追溯和承諾制度。按照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可相互追查的原則,建立農產品生產、經營記錄制度,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體系建設第一,要健全標準體系。按照產前、產中、產后標準相配套的原則,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及時清理和修訂過時的農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抓緊制定急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第二,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疫、檢測體系建設。有關職能部門及生產、經營企業要加快配備農產品質量安全檢疫、檢驗和檢測設備,制定相關制度,培訓人員,強化檢測手段,發現問題及時通報和糾正。要組織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積極引進先進的檢測技術和設備,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在檢驗檢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認證體系建設。整頓綠色產品市場,規范綠色產品的認證、發證工作;加強認證機構建設,重視與國際權威認證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提高認證工作的權威性;做好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和標識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強生態環境污染監控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系統建設。盡快啟動農產品食品污染監控和預警系統,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全程跟蹤和監督;加強研究收集國外的綠色壁壘條款、措施,建立綠色壁壘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并及時地將信息反饋給有關部門和企業,做好防范工作;加強國際合作,開展南北對話,建立環境與貿易協調的良性機制,及時向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和使用者提供質量、安全、標準、品牌、市場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強管理機構與服務隊伍建設。加快標準化研究及管理機構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發展的標準研究和信息服務格局,提高標準化工作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
3.加強與綠色貿易有關的環境法制及制度建設要加快建立貿易與環境法制建設專門機構,加速與貿易有關的環境立法;要健全環境標準體系,建立完善的環境標志制度,促進環境標準與國際接軌;要提高貿易與環境執法水平;要積極鼓勵技術創新,扶持綠色產業。
4.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加強農業國內政策支持深化農業管理體制改革,推動農村新一輪改革。要建立健全一個能適應新階段和農業國際化要求的集中、高效、協調的農業管理體制。要積極培育農村市場經營主體,鼓勵和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扶持龍頭企業、專業組織和市場中介組織,使其成為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進一步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搞活農產品流通,形成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重點抓好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體系建設,鼓勵組建農業行業技術協會、商會等組織進入流通行業。加強農業國內政策支持,要用好農業協議“綠箱”政策條款,強化對農業的投入支持,重點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質量標準和市場信息等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農產品加工業、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建設的發展。要加強農產品安全宣傳培訓,從正反兩方面對食物安全生產和市場情況進行經常性的宣傳,在《農民日報》或《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開辟“食物安全”宣傳專欄,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
參考文獻:
[1]孫久文.現代區域經濟學主要流派和區域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J].經濟問題,2003,(3):2-5.
[2]孫東升.WTO與中國農產品貿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67-69.
[3]戴小楓,趙秉強.我國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發展的優先領域[J].中國科技論壇,2002,(2):21-24.
[4]劉彥.技術性貿易體系建設是我國產業與外貿發展的戰略性任務[J].中國科技論壇,200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