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1 16:50: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本文針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存在的規模不大、科技含量低、農企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提出為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不僅要充分挖掘內部條件,還要積極創造內部條件,實施五“跨越”、五“加強”。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現狀原因對策
一、引言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指以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農業服務為主,與農民有機結合,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并能夠帶動農業發展商品生產的企業。建設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生產加工企業、有相當規模的流通組織批發市場以及有一定影響的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中的關鍵環節,也是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客觀要求。為加快發展步伐、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本文對靈鄉鎮、陳貴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行了專項調查和實地研究。
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關鍵。近幾年來,在政府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大力指導和政策扶持下,在“龍頭帶動戰略”的實施下,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通過調查發現,仍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性不強。一是大多數龍頭企業處于起步階段,工作手段原始,生產規模不大,效益不明顯。如靈溪公司年銷售額不足一千萬,雖然產品暢銷省內外,但生產量不足,常常出現斷貨現象。二是幾家較大的龍頭企業消耗的農產品絕大部分來自于外地,很難帶動本地農產品的生產。
(2)龍頭企業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乏力。企業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弱,加工水平和科技裝備與同等行業先進水平比有較大差距。另外,企業的品牌效應不強,無公害農產品牌很少。
(3)農企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產銷脫節。多數龍頭企業與農戶還沒有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企業與農戶之間是一種簡單松散的買賣關系。因缺乏履約保障機制,企業與農民簽訂的合同常常成為廢紙,從而會出現價高時農民直接向市場出售和價低時企業壓級壓價的現象。
2、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用矛盾分析法系統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內部因素。主要表現為企業的內部發展機制不夠暢通和完善。一是思想觀念落伍。長期以來,由于受礦鐵資源型經濟的影響,人們一直把農業視為一項弱勢低利產業,投入很少。據調查顯示,人們對資金、勞動力的投入占了很大比重,農民文化素質普遍低下,且年齡趨向老齡化,大部分農民還經營著“生活農業”,僅滿足于飽肚子。從龍頭企業的角度看,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特別是龍頭企業建設中,還存在規模小、檔次低、經營機制落后、開拓市場意識差、不注重人才和科技的開發等問題。
二是資源配置效率低。由于該地區的種植業結構、品種和質量與龍頭企業之間的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分散生產與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區域優勢發揮不充分,從而產生了一些問題。另外,企業加工能力效應沒有充分發揮,存在粗加工企業較多、深加工企業較少、產業鏈短、效益不高等問題。
三是企業發展存在制度缺憾。企業龍型功能不完善。如“公司+農戶”的原始組織形式已經與企業的發展壯大不相適應,農戶和公司各自的違約事件也頻頻發生。同時企業內部運行機制不健全。由于龍頭企業在產權上劃分不清、企業內部激勵約束機制還不完善等因素,阻礙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
四是企業發展缺乏暢通融資渠道。目前大部分龍頭企業要邊生產邊購置先進設備等進行技術改造,還要不斷投入資金,加強和擴大原料基地的建設以實現標準化生產,而產品銷售收入的回收又呈現分散性和長期性特點。因此,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資金需求上比其他類型企業更迫切、更短缺,而事實上中小型龍頭企業在爭取銀行貸款方面的難度非常大。通過調查發現,企業吸引民間投資的能力弱、企業獲取資金渠道少、金融系統支持力度不夠,這些都制約了龍頭企業的基地建設,影響了整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進程。
五是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不健全。目前農產品加工的標準體系、檢測體系、食品安全體系、質量認證體系都很少適應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較高要求,認證率較低,品牌效應不好,從而嚴重影響了農產品加工的銷售市場競爭力。
(2)外部因素。主要表現為企業發展環境不夠寬松。從政治環境來看,涉農部門指導力度不夠。涉農部門雖然為農業基地提供了市場信息,技術培訓等服務,但由于受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要求農民種什么、弄什么的多,而指導農民怎樣加工、怎樣進入市場的卻少。另外,缺乏切身的指導,真正深入基層指導農民生產實踐的并不多。從經濟環境上看,企業發展缺乏優良的市場環境,競爭壓力大、發展空間受限。目前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各省、市、區都在大搞農業產業化,國內同類企業間的競爭異常激烈,國際市場環境壁壘重。我國加入WTO后雖然對一些龍頭企業出口產品有利,但國際農產品貿易中除固有的高關稅壁壘外,技術壁壘、反傾銷“輿論壁壘”等新型“綠色”壁壘都呈上升趨勢,這對中小型龍頭企業的發展十分不利。從社會環境上看,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組織建設、運行機制和服務功能上還不夠完善,發展相對滯后。農戶與龍頭企業、龍頭公司和中介組織之間關系松散,還未形成規范、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
三、加快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為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既要充分挖掘內部條件,也要積極創造外部環境。
1、從內部發展機制上,實施五個“跨越”
(1)創新發展理念,實現指導思想上的跨越。一般意義上講,農業產業化需要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廣大農戶以及這三者之間的有機結合。發展龍頭企業不僅是農業部門的事,而且各有關部門也要把支持產業化經營作為自己的責任。根據靈鄉鎮的實際情況,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重點考慮。一是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傳統產業,做到思想到位、政策到位、資金到位、服務到位。二是要把發展龍頭企業的重點放在鼓勵農產品加工項目上,有重點地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三是把基地濃縮成園區。要在主導產業發展的中心地帶,集中技術、人才、資金等各種要素,建成一批高標準的科技園區。四是用工業理念來指導農業生產,逐步完成以原材料產品結構為主導向以加工產品為主導的過渡,實現標準化生產、全程化監控。
(2)強化扶持保障,實現工作力度上的跨越。重點傾斜,提供財政金融支持。要積極爭取國家財政的國債資金和財政補給等其他涉農專項資金的支持;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積極協調龍頭企業與金融系統關系,為龍頭企業爭取到更多的低息貸款或正常貸款;龍頭企業自身應該積極吸收各類社會資金。另外,加快建立推進農業專業化的投資融資新機制,建立“企業和農戶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政府投入為導向”的投資新機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最大限度地吸收外項資金。
(3)采取多種對策,盤大盤活盤強龍頭企業上的跨越。要做大做強一批龍頭企業,應針對不同企業、不同產業采取不同的對策。對有影響的企業要一企一策;對有基礎的企業要進行改造,采取兼并重組、強強聯合等手段,使之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對有潛力的項目要招商引資;對現在有基礎、無龍頭企業,要圍繞產業的縱向配套和橫向延伸進行項目創新,延長產業鏈,制定優惠政策,創造寬松環境,把民營資本、工商資本等吸引到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來。
(4)處理好利益關系,實現利益連接機制上的跨越。企業與農戶的關系是一個利益機制分配問題,要處理好利益關系需建立三個有效機制。即建立利益分享機制,真正實現利益共享,農戶與企業連體又連心;建立風險補償機制,產業化組織要建立風險基金,以補償市場所造成的農戶減收和企業虧損;建立法律保障機制,以保證合同順利履行。
(5)推進科技創新,實現發展動力上的跨越。要實現農業產業化新的跨越,必須加速科技創新步伐,改造傳統落后的生產工藝和生產手段。實行產、學、研一體化,積極鼓勵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等單位合作,共同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加強科技培訓和推廣體系建設,穩定現有農技推廣隊伍,扶持集體、民辦等科技服務組織,實行多元化發展,加強農民科技素質教育,造就一批適應農業產業化要求的、有知識的、有技術的農民和農業工人。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充分利用農副產品,推進產業化的科技進步。
2、從外部環境條件上,搞好五個“加強”
(1)加強改進農業領導方式和工作。建立一個相應明確的組織協調機構,統一負責規劃、指揮、監督、管理和服務。對龍頭企業的建設和發展工作,需各級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有關部門協助抓,形成上下抓龍頭企業的合力。鎮黨委、鎮政府對龍頭企業建設情況應每年定期組織專項檢查進行總結評比。充分尊重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不斷探索發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途徑。
(2)加強市場建設和管理。逐步形成以批發市場為龍頭、專業市場為骨干、農貿市場為基礎的農產品市場體系。抓好市場網絡建設,規劃發展市場中介服務組織,壯大經紀人隊伍,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為龍頭企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3)加強農技部門搞好科技服務。為產業化經營提供優良產品,幫助龍頭企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要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4)加強原料基地建設。為保證原料來源,不僅要引導龍頭企業不斷完善生產、加工、流通、倉儲等各種設施,提高產品檔次,增強競爭力,還要安排農業產業化建設專用資金,切實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投入。
(5)加強對農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提高農產品質量,推動企業進一步發展,需繼續加強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全面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和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步伐,提高農產品整體質量,夯實農業龍頭企業的產業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斌、張兆剛、霍功:中國三農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2]梁榮:農業產業化的順應和推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大冶市靈鄉政府信息網
[4]郭紅東: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訂單安排及履約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環境工程專業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為一門邊緣交叉性學科,其發展目標是解決不斷涌現的各種實際環境問題。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其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已成為一門集自然、社會和技術科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環境工程學科不僅研究水、氣、固廢、噪聲等主要環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術和措施,還研究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探討廢物資源化技術,以及對區域環境進行系統規劃和科學管理,以獲得最優的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我國設置有環境工程專業的高校已超過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礎和重點學科存在明顯差別,其環境工程專業發展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大多數理工科類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養方案注重于對學生工程思維和設計能力的培養。我校的資源環境學院準備新設環境工程專業,在環境工程的人才培養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類大學,一定要突出農業院校的特色并發揮現有優勢,找準適合自己的立足點。
安排在第七學期末開始的畢業設計(論文)是環境工程專業實現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對學生所學理論和技能的綜合運用和檢驗,也是保證本科教學質量的最后一道防線。畢業設計(論文)輔導環節對學生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鞏固與擴展所學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培養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解決本學科領域的實際問題和初步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2.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設計和研究觀念,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傳統;3.使學生在方案設計、材料調查與搜集、工程繪圖、理論計算、實驗研究、數據處理、外文閱讀、使用計算機、查閱文獻、經濟分析、工具書的使用、文字表達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進一步的訓練和提高。鑒于畢業設計階段對于本科生培養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設置安排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途徑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希望能為我校環境工程新專業的建設提供一些可供參考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建議。
和理工科類院校不同,農業院校的環境類專業一般都源于土壤學、生物化學、生態學等學科,其本科課程設置主要是幫助學生形成以土壤、農業化學和農業生態資源等專業的知識體系。因此,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在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的安排上,也應與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從目前來看,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的畢業論文(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的設置比較單一,重實驗輕設計。很多農業院校的環境專業本科生畢業只有畢業論文可做,而無畢業設計的內容供學生選擇。由于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一般建設較晚,在師資、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設計及應用的教學、科研方面,農業院校環境類專業的基礎顯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農業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的師資力量尚難以開展對學生進行畢業工程設計的指導;同時,由于學生們受專業課程設置所限,他們的工程思維和設計能力與工科學生相比都有較大差距,因此很多學生也不愿意選擇他們感覺更為吃力的畢業設計工作。然而,目前環境工程本科生就業的去向主要還是與環保工程設計、施工、運行等相關的公司和企業,而諸如環境管理部門、環境監測站等事業單位現在大多都呈人才飽和狀態,可接受的本科畢業生非常有限。由于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在工程設計能力方面的弱勢,在就業時與工科院校同類專業的畢業生競爭時就處于明顯的劣勢。因此,有必要通過畢業設計來加強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思維和設計能力,使他們能夠具有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設計基礎和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轉我校該專業畢業生就業時面臨的不利局面。
2.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的設置未能充分突出農業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體現農業院校學生現有知識體系的優勢。與工科院校相比,農業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在專業的歷史沿革、學科組成和行業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為了提高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競爭力,需要在畢業論文(設計)這一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上充分體現農業院校的特色與優勢。農業院校的環境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學的方法,而應走有生態特色的辦學之路,培養出可投身于農村環境污染防護的人才。農業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態學科的優勢地位,畢業生相對于工科院校的學生具有更扎實的生態學知識。此外,當前環境工程畢業生就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環境影響評價咨詢工作,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又在其中占據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慮讓一部分學生在完成畢業論文(設計)時從事生態環境評價的工作。這樣一來可以發揮農業院校學生生態學基礎扎實、生態知識結構較全面的優勢,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二來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并適應市場需要,為從事生態環境評價特別是農村地區環境評價的單位輸送可用人才。
3.畢業論文(設計)立題與實際聯系還不夠緊密,約束性題目難以調動學生的創新熱情。由于教師設計的畢業論文(設計)題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來自于實際的工程項目,部分題目陳舊甚至經年不變,擺在學生面前的是一些舊知識舊問題,使得設計成果沒有實用價值和科學意義。這在一方面打擊了某些學生在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熱情和積極性,也使得某些本來就對畢業設計(論文)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同學更加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對工作應付了事。
為提高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的畢業論文(設計)的完成質量,進一步加強農業環境類專業學生的市場競爭力,在畢業論文(設計)的設置和指導上可以考慮以下的一些改進措施:
1.加入一些和農村環境保護治理相關的設計類題目。
轉貼于
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環境工程大多是在給水排水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工科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在畢業設計的內容上受給水排水專業的影響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為排水管網和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設計。農業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設計內容,由于專業基礎所限,無法與之進行有力的競爭。因此,應在設計內容上著眼于和農村地區和農業環境相關的工程。如目前農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農村污水的處理都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相關的工程也建設了不少??梢栽O定一些如農村小型給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處理站的課題。在處理工藝選擇上,由于農村地區的特殊條件,一般應選擇操作較簡單且成本較低的常規處理工藝,這樣更符合農村地區的實際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藝處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濕地處理畜禽類廢水,都是可行的設計題目。學生經過這些設計工作的鍛煉,將有助于他們在畢業后從事農村環保治理的相關工作,不僅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也可為農村環境的治理培養可用人才。為達到這一培養目標,學校在青年教師的引進和培養上也要考慮有工程背景的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同時可以通過幫助青年教師去設計類單位進行工程實踐等措施,提高他們的工程素養和設計能力,從而達到輔導學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中體現資源與環境的緊密結合,設置適量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題目。工科院校的環境專業一般更側重于各種污染治理技術工藝的開發與研究,對環境與資源的重視不足。農業院校則注重于從宏觀側面上分析環境與資源的關系,將自身對土壤學、氣象學和生態學等學科的研究優勢體現在資源和環境管理方面。為進一步體現農業環境院校學生在這方面的特點,有必要在畢業設計時通過設置合適的環境影響評價的課題來提高學生的相關能力。另一方面,環境影響評價咨詢工作在當前對環境工程本科畢業生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就業方向,其中主要的一個部分就是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做工作設計不同,由于農業院校學生在生態學方面有較扎實的基礎,因此和工科院校學生相比并不遜色,甚至某些方面他們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學生要更加深入,相關的知識結構也更加全面。為本科生畢業設計設置適當的環境影響評價課題,不僅發揮了農業院校學生在生態環境評價方面的一些優勢,也可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有效的幫助。當然,這同樣也對學校的師資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課程設置上需要加入環境影響評價的課程,對青年教師的引進和培養,也要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一個可取的方法是鼓勵青年教師考取國家的環境影響評價注冊工程師,通過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來保障本科生培養的質量。
3.將畢業論文與教師主持的科研項目或課題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環境工程專業由于本科就業的壓力較大,相當一部分的學生選擇畢業
轉貼于
關鍵詞:植物營養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0-0097-02
高?!吨参餇I養學》的教學內容包括植物營養的基本原理和肥料的種類、性質、施用等[1,2],要求學生在對植物營養學科有較全面了解的基礎上,通過合理施肥達到改善植物生長環境,實現增產、增質和培肥地力的目的?!吨参餇I養學》與農業生產實際密切聯系,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核心骨干課程,目前四川農業大學開設該門課程的專業還有農學、植物科學與技術等,每年修讀人數接近300人,影響面較大。
四川農業大學自20世紀50年代起開設《植物營養學》(《農業化學》),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但同時也存在教學內容陳舊、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脫節、考試形式較單一等問題。社會經濟發展要求農林院校培養出更多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為提高《植物營養學》教學質量和效果,筆者對該課程采取了優化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等改革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優化教學內容
1.1 拓展學科知識領域 將學科最新成就和發展趨勢納入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知識面,開拓其學術視野,也為其后續課程學習打好基礎。例如,在氮肥施用對環境的影響中,介紹了2014年9月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教授課題組在《Nature》上發表的研究論文《Producing more grain with lower environmental costs》[3]。該文報道了課題組通過5年時間全國三大糧食作物主產區布設的大樣本的田間實證結果,發現采取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可使小麥、水稻、玉米平均單產分別達到8.9t/hm2、8.5t/hm2、14.2t/hm2,實現了97%~99%的最高產量,同時大幅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降低了環境代價,從而實現增產和環境保護的雙贏。通過以上論文的介紹,使學生對于化肥合理施用對糧食安全、保障環境及人類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1.2 整合理論課教學內容 《植物營養學》是《植物生理學》和《土壤學》的后續課程,其內容與前兩門課程雖有銜接但其著重點卻大不相同,在目前學時有限的前提下,整合教學內容,避免重復講授,突出教學重點,可以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對提高教學質量是大有裨益的。經與相關任課老師溝通后,本門課程主要調整了以下理論課教學內容:(1)各必需礦質營養元素的含量與分布、營養功能、吸收和同化途徑、失調的癥狀等調整至相關肥料之前講授,讓學生從元素功能、在土壤中的轉化到相關肥料更加系統、完整地學習,掌握更加牢固。碳氫氧及有益元素因與作物施肥關系不甚密切,且在《植物生理學》中已有相關介紹,故主要讓學生自學,僅在其他章節講述中列舉某些元素,如硅對禾本科尤其是水稻、鈷對豆科植物的營養作用;(2)“源-庫關系與產量”因《植物生理學》已講授,本課程不贅述?!暗V質營養與品質的關系”調整至各元素生理功能之后講解;(3)《植物生理學》涉及少量植物營養元素失調的癥狀,此知識點在本課程學習中卻是重點,尤其是一些代表作物典型缺素癥,如水稻缺鋅“坐蔸”,蘋果缺鈣的“苦痘病”,油菜缺硼的“花而不實”,玉米缺磷的“紫苗病”等,因其是植物營養診斷的重要方法之一,故為《植物營養學》教學中學生必須掌握的重點內容;(4)《土壤學》已講授各礦質養分在土壤中的含量、形態及遷移轉化機理,《植物營養學》無須重復講述,而是重點講授肥料在土壤中的轉化過程及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施肥方法;(5)對于沒有學過《遺傳學》的農資專業來說,“植物營養性狀的遺傳學特性”比較晦澀難懂,故本章僅介紹相關概念及舉例,不作深入講解。通過調整,《植物營養學》與《植物生理學》《土壤學》教學內容互相協調,詳略得當,避免了課程內容的重復講授,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效率,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3 增添實用性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方面突出實用性,增加了以下內容:(1)對非農資專業講授“作物施肥原理與技術”,介紹作物施肥的基本理論、作物營養診斷方法、施肥量確定方法、施肥方法等;(2)對農資專業講授“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重點講解“測土-配方-施肥”3個環節中的技術要點,尤其是取樣的代表性、化驗分析的準確性、確定施肥量的科學性和施肥建議的實用性;(3)“新型肥料種類與施用技術”,講授近年出現的新型肥料,如緩控釋肥料、穩定性肥料、水溶性肥料、功能性肥料等種類和施用技術。增添的教學內容均為教材缺失、但社會急需,使課程教學內容在先進性和實用性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同時滿足了農業局、環保局、肥料廠等用人單位的需求,有利于學生就業。
1.4 改革實踐教學環節 改革了現有實驗教學內容,采用少而精的原則,對原來的實驗內容進行了調整,使實驗教學同理論教學更好地結合,讓學生在提高實驗操作技能的同時加深了對植物營養機理和肥料合理施用的認識。新的實踐教學環節包括驗證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以綜合性實驗為主。在實驗內容設置上還參考了國內其他農業高校,如增加了“施肥方式對氨揮發量的影響”等綜合實驗[4],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設計、動手操作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此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創新性實驗項目、科研興趣小組、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等科研活動。據不完全統計,2013級我校農資專業近2/3參與了科研訓練“三大計劃”或教師的科研項目,內容涉及新型肥料研制、功能微生物篩選、經濟作物平衡施肥等方面,培養了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素質,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改變教學方法
2.1 啟發式教學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啟發式教學,針對重要知識點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求知欲,發揮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如2010年雅安市石棉縣春玉米出現大面積紫化現象,石棉縣政府、農業局邀請了四川農業大學植物病理、昆蟲、土壤、植物營養、氣象等數位專家到田間診斷,經綜合考察分析得出結論:春季持續低溫引起磷素吸收障礙,引發的玉米缺磷癥。又如肥料行業中出現了五花八門的“高能氮肥”“速效氮肥”,何為“高能、速效”?針對類似案例,教師先拋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教師對學生討論結果進行評價和講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牢固掌握知識、印象深刻的目的。
2.2 互動式教學 學生自由組合,建立多人專題討論小組,教師提出生產問題,學生分組發言討論,師生一起在討論過程中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如2013級某同學在野外調查中發現川西南某地農戶在黃壤上種植油菜,其施肥制度為“基肥施用復合肥(20-0-5)750kg/hm2,移栽30d后追施尿素150kg/hm2”。教師拋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形成論點,各組發言和討論,最后認識到黃壤的酸性、缺磷特征,而油菜為需磷量大的小春作物,判斷其施肥制度的不合理性。通過這種師生互動式課堂討論教學模式,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便于及時調整授課進度和內容,還可以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和合理推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3 撰寫課程論文 讓學生就與本課程相關的興趣點查閱文獻,按規范格式撰寫課程論文,在培養學生文獻閱讀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的基礎上有助于提高其學術視野,掌握科學實驗的理論、方法和思路,為畢業論文設計奠定基礎。此外,農資(本碩連讀)另開設了《植物營養學Seminar》,要求其在精讀文獻的基礎上準備報告材料,形成PPT,然后進行報告,詳細介紹研究意義、研究進展、存在問題及展望等,最后老師和學生們綜合討論,剖析問題,形成新的見解,這對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一研究方向的最新進展、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等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并為其研究生階段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3 改革考核方式
根據四川農業大學課程改革“加強過程管理”的要求,筆者對《植物營養學》建立了新的課程考核體系。新課程考核體系突出了對學生學習態度、基本理論、實踐技能和綜合能力的考核,使其更加符合社會需要。原課程考核體系為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占70%,新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為平時考查占50%,期末考試占50%。平時考查中又分為學風(包括課堂紀律和出勤考查)、作業(包括課后作業和課程報告)、討論(包括回答問題和討論發言)和實驗(包括實驗操作技能和實驗報告)等方面;期末考試可分為基礎知識部分和綜合分析,分別占40%和10%。學生普遍反映,新的評價體系重過程、輕結果,極大提高了其學習興趣和效果。
4 結語
通過優化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和改革考核方式,《植物營養學》教學中更加注重知識內容的及時更新、實用性,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而且為其今后職業定位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陸景陵.植物營養學(第二版)(上冊)[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
[2]胡靄堂.植物營養學(第二版)(下冊)[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
論文摘要:近年來,甘肅寧縣緊扣“建設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區和新的經濟增長極”這一目標,突出“率先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這一主題,大力實施工業強縣、產業富民戰略,依次筆者對寧縣縣域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
一、發展現狀
1.項目建設順利推進,拉動效應日益顯現
2010年全年儲備項目356個,新入庫項目253個,完成可研及初設48個、項目建議書125個,開工建設50萬元以上項目329個,完成投資19.8億元。順利完成了鼎峰果汁公司、天運彩鋼公司、省市級新農村試點村、易地扶貧搬遷、青新、寧高通鄉通村油路等重點建設項目,拉動了縣域經濟快速增長。
2.產業結構有所調整,現代服務業突顯張力
從寧縣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第一、二產業已經不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第三產業是目前寧縣縣域經濟增長的支柱,而工業逐漸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3.固定資產投資步伐加快,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寧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國家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各項政策,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2010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3億元,同比增長39.8%。其中:5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53億元,同比增長55.9%。50萬元以下投資完成72690萬元,同比增長34%。從增速上看,全年投資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平均增速保持在40%-70%區間,增速較為平穩,未出現大起大落現象。
4.公共服務條件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提高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寧縣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努力增加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引導合理消費。在改善物質生活的同時,充實了人民的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特別在改善居住、衛生、交通和通信條件方面,政府增加投入,擴大了服務性消費,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二、寧縣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縣域經濟總量不大、整體實力不強
盡管寧縣的經濟較前幾年有明顯的發展,各項經濟指標躍上了新臺階,但是寧縣的經濟在慶陽各縣中處于中上的位置,屬于國家貧困縣之一。從GDP總量來看,在全市各縣區中排名中上水平。從人均GDP看,人均生產總值只有全市的60.4%,分別低于全國21124元、全省7538元、全市5597元。從財政狀況看,人均財力僅為863元,僅占全國、全省、全市的13.9%、29.6%、36.5%。
2.農民收入偏低,城鄉收入差距擴大
近年來,隨著中央、省、市出臺一系列支農扶農政策,農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生活條件顯著改善,但收入仍然偏低,寧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之比為2.91倍,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
3.城鎮化進程相對滯后,水平不高
一是城鎮化水平較低。2010年底,正寧的城鎮化率為29.5%,與全國、全省、全市比較,差距均很大。二是城鎮建設用地面臨的矛盾和壓力增大。三是城鎮化建設投入明顯不足,城市基礎薄弱,城市功能不完善。大多數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功能不全,缺乏集聚產業、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縣域工業實力不強,工業經濟運行質量不高
寧縣縣域工業經濟整體實力不強。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僅占寧縣生產總值的3.86%,煤炭工業正處在培育階段,實現轉型發展任重而道遠。正寧的縣域主要表現為農業化特征,一方面,縣域地區自身的工業基礎沒有足夠的力量帶動縣域經濟的非農化轉向;另一方面,地理距離的分割也使其難以得到大型企業的輻射。
三、寧縣經濟發展對策
(1)突出農民增收,全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要加大建設新農村的力度,統籌城鄉發展,必須要打破城鄉分割體制,整體考慮,對農村的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人文景觀、民俗風貌等進行統一規劃和設計;要在合理配置財政資源上求突破,在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和專項資金整合力度的基礎上,廣泛吸納社會和民間資本,鼓勵集體、企業、社會、個人多元投資新農村建設。
(2)突出工業強縣,全力增加縣域經濟總量。一是加快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按照“煤電化材運”一體化綜合開發的思路,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投資。二是大辦地方工業。積極實施“中小企業創業”工程,扶大做強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三是優化工業發展環境。認真落實國家、省、市支持發展非公經濟的一系列政策,全力構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服務體系。
(3)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步伐。伴隨寧縣農業和工業的發展潛力,應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拉動寧縣的經濟增長。在商貿服務業、房地產業等行業發展的同時,應加大對高檔餐飲、洗浴、賓館等服務業以及物流業、社會中介服務業、文化產業、綜合技術服務業的投資;建立上規模的專業批發市場,促進經濟的發展,體現區域性中心縣城的作用;通過建立商業集群中心,使得商業發展的特色聚集,增強整體競爭力和輻射力。
(4)發展循環經濟,按照“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無棣”的理念,以煤為“橋”,加快建設工業集聚區,積極構筑新型工業經濟發展平臺。通過培育龍頭群,推動新型工業經濟升級擴張。
參考文獻:
[1]方創琳. 慶陽市新世紀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J ].中國沙漠, 2004
【關鍵詞】殼聚糖;表面活性劑;研究及發展
殼聚糖是一種陽離子型聚電解質天然多糖,殼聚糖表面活性劑無毒、無公害,易于降解,不污染環境,同時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學性能。殼聚糖主要存在于甲殼素中。而甲殼素廣泛存在于蝦、蟹和昆蟲的外殼中。殼聚糖又稱殼多糖、可溶性甲殼質,是甲殼素脫去乙?;漠a物。
1、殼聚糖的表面活性
雖然殼聚糖自身沒有很大的疏水基團,但在一定的pH值范圍內,氨基質子化程度降低,從而殼聚糖分子鏈就表現出了疏水性。可通過?;?、羥基化、氰化、醚化、烷基化、酯化、酰亞胺化、成鹽、螯合、水解、鹵化、接枝與交聯等反應,可制備殼聚糖類衍生物[1、2]。隋衛平等[3]將殼聚糖進行親水和疏水改性,合成了(2-羥基-3丁氧基)-丙基羥丙基殼聚糖。結果表明,殼聚糖本身沒有活性,但疏水改性后有具有明顯的表面活性。
2、殼聚糖類表面活性劑的研究
殼聚糖的研究與開發已經涉及到很多領域殼。殼聚糖分子中存在羥基和氨基,可以通過對羥基和氨基進行化學改性,從而來改善其溶解性能[4]。范金石[5]通過殼聚糖降解水溶性――殼低聚糖為原料,分別與烷基縮水甘油醚、脂肪酰氯和環氧丙基長鏈烷基二甲基氯化銨反應得到了三個不同系列的新型殼低聚糖衍生物,而且涵蓋了所有的表面活性劑――非離子型、陰離子型、陽離子型三類,再對合成的低聚糖表面活性劑的溶解性、表面活性、乳化性能、起泡性能、增溶性能等物理化學性能進行了深刻的研究。
3、殼聚糖類表面活性劑的發展趨勢
殼聚糖類表面活性劑屬于糖類表面活性劑,表現出良好的表面活性。該類表面活性劑無毒,無公害,有良好的pH穩定性能、抗氧化性能,因此可完全其應用于化妝品配方和食品中。用于發用制品能保持頭發的光澤、柔軟、易梳理和抗靜電;用于化妝品中,能使皮膚具有良好的調理性能;因此可將其用于保濕潤膚液、香波、浴乳、洗面奶等洗滌化妝品中。此外殼聚糖表面活性劑是純天然的表面活性劑,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乳化性、吸濕保濕性、增溶性、抗菌性等性質,可以在洗滌、醫藥、食品、化妝品、紡織印染、石油、環保等多種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
1)在食品上的研究進展
1.1殼聚糖可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由于殼聚糖本身無毒無害的優利特點,使殼聚糖可以作為食品添加的首選材料。在牛奶中加入適量的殼聚糖可以促性腸道桿菌的發育,從而間接促進乳糖酶的生長,因此更好的被人體吸收;此外食品中加入殼聚糖還可以暢通排毒效果[6]。
1.2殼聚糖在肉制品保鮮上的應用。在研究殼聚糖對肉類保鮮的研究時,最終發現一定質量分數范圍和不同濃度的殼聚糖都有效對豬肉進行保鮮,最后達到肉類保鮮的效果[7、8]。
2)在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進展
Liu[9]等利用殼聚糖修飾電極測定神經傳遞素代謝物3,4一羥基苯乙酸,這種方法的特點是響應時間快,靈敏度高。Nishimura等研究對甲殼素衍生物的研究發現該衍生物可增強免疫系統功能;同時還發現殼聚糖硫酸酯還具有具有抗凝活性[10]。
3)在紡織工業的研究進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抗菌織物認識的提高,抗菌織物越來越受歡迎。因為殼聚糖具有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兼容性,是非溶出型抗菌劑。因此在紡織工業發展前景很大。殼聚糖可作為織物的整理劑、上漿劑、印染助劑等使用,具有柔軟性、耐燃、防靜電、防霉等特點[11]。
4)在工業上的研究進展
由于我國具有豐富的甲殼素資源,有巨大的甲殼素、因此殼聚糖產品越來越受關注。而在有機硅中摻雜這殼聚糖的表面活性劑具有很好的催化性能。由于此種表面活性劑表面張力低,乳化作用大,潤濕性好,增溶性能好,而且起到很好的起泡、穩泡和抑泡作用,現在已廣泛于紡織、化妝品、涂料、農業化學品、醫藥、機械加工等行業。
5)在農業方面的研究進展
殼聚糖溶液可以減輕消除玉米的黑穗病,蔣挺大等[12]證實了:利用殼聚糖較強的抗菌能力,可將殼聚糖與蛋白混合來作為土壤的改良劑,這種改良劑易于可降解,可作為優質的肥料使用。有機硅殼聚糖表面活性劑對于農藥技術帶來根本性變革。此類表面活性劑可促進農藥制劑附著、潤濕、鋪展及滲透能力,對農作物有關鍵作用。由于此類表面活性劑易于降解,因此減少農藥的殘余量,節省水源[13、14]。
4、市場前景及發展前途
殼聚糖作為一種無毒無害,易降解的純天然生物有機資源。受到世界諸多國家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例如:在日本,殼聚糖類食品作為唯一一種功能型保健食品;而歐洲及美國的營養學界則把殼聚糖稱作六大要素(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無機鹽和殼聚糖)之一,并且大量研制以殼聚糖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現以投放到市場中。
而我國擁有豐富甲殼素資源,發展殼聚糖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經年來,隨著各國對殼聚糖的認識不斷提高。研究不斷深化,殼聚糖已應用于許多領域中,其中化妝品、食品工業等行業對殼聚糖的需求日益加快;殼聚糖在醫藥、化工、造紙、農業、環保、輕紡等領域中正在得到廣泛的應用。
小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面活性劑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而表面活性劑的種類也日益變得越來越多。表面活性劑的改性也成為所有研究人員研究方向。而殼聚糖表面活性劑是新型的,綠色的表面活性劑。具有性能優良、易生物降解、高效、安全等特點。
參考文獻
[1]徐君義.21世紀是甲殼素世紀嗎?[A].中國甲殼資源研究開發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7.11-13.
[2]夏文水,陳潔.甲殼素和殼聚糖的化學改性及其應用[J].無錫輕工業學院學報,1994,13(2):162-164.
[3]隋衛平,楊秀利,楊倩.應用化學,2002,19(9):890―893.
[4]馬寧,汪琴,孫勝玲等.甲殼素和殼聚糖化學改性研究進展[J]化學進展,2004,16(4)?643---653.
[5]范金石.甲殼低聚糖類表面活性劑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青島海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6]林偉忠.甲殼素/殼聚糖及其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J].食品科學,1996,(12):11-15.
[7]趙希榮,夏文水.殼聚糖的抗菌防腐活性及其在食品保藏中的應用[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6,27(2):157―160.
[8]段靜蕓,徐幸蓮,周光宏.殼聚糖在冷卻鮮豬肉保鮮中的應用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2001,22(9):26―28.
[9]ihua Liu ,Itaru Honm a ,H aoshen Zhou.A m perometric biosensor
based on tytesinase ―conjugated polysaechride hybrid film :Selective
determination of nanomol~neurotransm it ters me tabolite of 3,4 一 di―hydro xyphenyl acetic acid (DOPAC ) in biological fluid [J].Biosen―sors and B ioelectronics,2005,21(5) :809―816 .
[10]Muzzarerelli RAA.Chitin and its derivatives newt reads of applied research [J].Carbohydrate Polymers.1983,3:53-57.
[11]錢國強,周菊巖,馬建標等.殼聚糖微球固定化L-天門冬酰胺酶研究[J].高等學?;瘜W學報,1996,17(7):1147.
[12]蔣挺大.甲殼素[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1.
(銅仁市委黨校,銅仁 554300)
摘要: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大課題,是解決“三農”問題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農旅一體化是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一種重要途徑,也是現代旅游業和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客觀需要。在西部地區,以自然生態為主的現代旅游和以山地為主的現代農業,發展各有優劣,二者融合發展可以有效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本文以西部地區A區為例,在深入分析農旅一體化帶來機遇的基礎上,探討發展現代農業路徑和對策。
關鍵詞 : 農旅一體化;現代農業;現代旅游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24-0006-02
作者簡介:王慜(1983-),女,浙江紹興人,碩士研究生,畢業于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現為銅仁市委黨校講師。
0 引言
農旅一體化是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生產力完善而促進生產關系、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變化的必然過程?,F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傳統農業是以產品生產為主,重點是作物種植和畜牧水產養殖,著眼于以耕地為基地的農戶經營,是一種為滿足自身需要而生產,相對低水平的發展形式?,F代農業則是一種滿足基本糧食需要基地上的商品生產,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旨在在維護生態效益的基礎上通過綜合開發利用全區域的生產資源,滿足市場需求,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1 農旅一體化與現代農業發展概述
1.1 農旅一體化的范疇界定
農旅一體化,就是在城市化進程中,在城鄉互動的基礎上,開創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兩棲化經營模式,發展鄉村特色旅游產業的一種發展方式。具體來說,農旅一體化有農旅合一、鄉村景區化、產業立體化、經營共生化等方式。農旅一體化是農業和旅游業相融合的一種農業類型,它拓展了旅游資源的類型,使農業煥發出新活力。
1.2 農旅一體化是現代農業化的一種趨勢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產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不斷產生矛盾沖突,產業融合發展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旅游農業就是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相互融合的產物,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鄉村旅游、農業休閑旅游等農旅一體化產業項目逐漸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趨勢。
1.3 農旅一體化使農業和旅游業實現雙贏
農旅一體化通過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內容得以豐富;旅游服務向農業部門的延伸,也使農業從滿足人們生存需要擴展到了滿足人們發展與享受的需要,使農業服務業得到了優化發展。農業旅游也會促進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對旅游業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農業與旅游的融合互動,幫助增長產業鏈條,增加產業邊際效益,幫助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農旅互動的“三農”效應與旅游效應,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密切城鄉交流,擴大農村社會開放度。開拓旅游新領域,豐富旅游產品和緩解假日旅游熱點壓力。農業與旅游兩者的有機融合讓該村找到了一條壯大集體經濟,發展鄉村休閑避暑旅游的道路。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民正踏上這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向著幸福新生活邁進。
2 A區農旅一體化與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基礎
2.1 A區旅游產業資源豐富
A區是地市級城市所在地,下轄5個街道、4個鎮、5個民族鄉,具有“黔東門戶”、“黔東寶鎮”之稱,這里自然、歷史、文化和少數民族風情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具有較高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之多,其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處,還有民族風情園、三江公園、周逸群故居、東山樓閣、東山寺、錦江公園、十里錦江、文筆峰公園等景區,距離佛教名山梵凈山80公里,距湖南鳳凰古城55公里。近年來,A區所在地級市重點投資開發建設了一批風景名勝區,新建了一批星級賓館,更促進了A區鄉村旅游的發展。
2.2 農業產業基礎良好
A區優質稻種植面積65023畝,總產量28800噸;高淀粉紅薯種植面積25473畝,總產量41232噸;花生種植面積11141畝,總產量1060噸;油菜種植面積36144畝,產量4880噸;油茶種植面積24570畝,占油料類種植面積的34%,產量36噸(油茶處于發展初期);蔬菜產業,目前全區在2011年以后種植蔬菜面積超過46369畝,不包括食用菌;精品水果產業預計2020年達到5萬畝;中藥材產業處于發展中,畜牧與水產業現逐步由散養向規模化發展,其中水產沒有形成規模和產業。
3 A區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
以“農旅一體化”為目標,為農業生產導入現代旅游服務要素,重點打造三個現代農業園區,率先實現“農業景觀化、園區景區化、生產定制化、生活鄉村化”的一體化目標。通過現代農業園區的示范效應,連片開發、整體提升,帶動其他鄉鎮新農村建設提升,推動A區農業轉型升級,形成經濟新的增長點。
同時,基于科學發展觀指導思想,在A區生態農業現有旅游資源的基礎上,按照“以農為本、農旅結合、突出特色、提升跨越”的指導方針,圍繞“生態化的山區環境、品質化的農業產品、創意化的產業體系”三大核心,對生態旅游、休閑旅游項目進行“一心一環一區兩翼”的整體空間布局,適當增設生態農業對文化旅游的服務功能、休閑度假功能和人文價值提升功能,促進農業與服務業、旅游農產品加工產業、農業休閑與體驗產業和農業文化與創意產業等四大產業對接,使旅游產業帶動當地農業產業創新發展,以增強農業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提高農民收入,實現產業增效。
4 農旅一體化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對策
4.1 農業發展向由循環生產型向旅游服務型轉變
現代農業應該擺脫以往通過生產糧食、副產品等解決溫飽問題的傳統發展模式,要就地取材,充分挖掘現有資源的利用潛力,發展生態農業,同時將現有資源與旅游產業緊密結合,利用旅游產業為農業產業打開市場,通過科學的規劃設計,達到美化農村環境、提供旅游觀光和調劑勞動以及學習、享用農產品的現代旅游農業。
農旅一體化產業鏈的延伸、整合和優化要以旅游企業為龍頭,優化配置相關產業。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要轉變產業運作方式,通過多產業融合整合完整的產業鏈,實現單一的經濟功能向綜合功能轉變。
4.2 農產品類型由傳統初級產品向特色品質產品升級
為游客提供具有當地特色的新鮮農產品。傳統農業以滿足溫飽為目的,只提供缺乏特色和亮點的初級農產品,農產品增值空間不大,無法為農民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另外,農產品銷售模式比較落后,致使產品打不開市場,無法實現產業升級。要對農產品進行創意加工,實現碧江區文化的物化,著力實現產業轉型。在銷售環節,應該對初級農產品進行二次加工,同時引入互聯網銷售模式,讓農副產品真正規?;?、標準化。
4.3 發展質量農業,提供有機、無公害、綠色產品
引入綠色生態理念,為游客提供優質優價的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就現代農業而言,除了要增產,更應該向市場提供高質量的產品,以適應市場發展趨勢,實現農業產業升級發展。以無公害、有機、綠色生產為切入點,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及生產技術規程,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著力打造品牌優勢。另外,需要建設生態農業產業園區,執法機構應該對農產品加強監管,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溯源體系和監管體系,促進農旅一體化發展。
4.4 加強組織,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一是合理規劃。根據農旅一體化的發展目標,合理規劃農業產業發展方向和整體布局,打造品牌產業,促使農業與生產加工業、旅游業等多個產業的融合,以此形成優勢產業;規劃生態農業產業園區時,應根據當地農業特點發展特色農業,通過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產業升級,實現農民增收。
二是加強政策引導。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集中財力、物力、人力等多方資源,為農業產業升級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和基礎設施,著力打造農產品物流體系。另外,要積極吸引工商、民間、外商資本投農,逐漸構建政府、社會等多元化的籌資模式和運轉方式。
5 對策效果分析
現A區突出特色優勢產業,創建品牌,組織中、高級以上職稱的農業技術專家技術服務團,加大了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的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現場培訓、觀摩考察等,以點帶面帶動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發展。目前,A區現代農業園區共計完成投資30012萬元,占年度計劃數的100.04%,據2012年統計數據:建成專業蔬菜基地1.2萬畝,油茶基地2.3萬畝,竹林基地0.9萬畝,中藥材基地0.2萬畝,糧經比由6:4調整為4:6,農森牧漁業總產值完成11.8億元,同比增長9%。
6 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農旅一體化的發展將越來越受到關注,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不僅是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裝備進行生產,而是以市場導向的經營理念。農業生產種類不僅是傳統的農產品,而且包括各種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與經營,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通過本文研究分析及展望,確定A區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和重點,進而帶動鄉村旅游農業產業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特色產業、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
參考文獻:
[1]祁黃雄.區域觀光農業規劃設計的技術方法與實踐[J].國土開發與整治,1998(1):48-50.
[2]張永貴.投資新領域:城郊休閑農業[J].中國投資與建設,1998(6):48-49.
[3]劉杰.城郊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初探[J].江西社會科學,2001(2):214-217.
[4]陳琳.從產業融合的角度探討農業旅游的發展[J].黑河學刊,2006(2):27-29.
[5]張文建.農業旅游:產業融合與城鄉互動[J].旅游學刊,2011,10(26).
[6]張瑩.農業與旅游業互動發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4).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經營;問題;對策
1引言
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有效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實現農民增收的目的,從而提升農業效益,增加農產品的市場供給。為進一步響應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必須要加快農業產業結構性調整,以實現農民增收為根本出發點,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進一步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2農業產業化經營類型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現階段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大進步,是一種新型的產業化經營形式。農業產業化經營在農業產業調整、農民增收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1]。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組織形式。這種經營類型的主要組織形式是公司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資金以及技術和信息服務等,農戶負責生產,并且將產品直接銷往公司,這種經營模式對于公司的標準化、規?;a以及降低農戶的市場風險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利益至上的理念使得這種產業化合作模式內部矛盾不斷激化,難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②公司+中介+農戶專業合作模式。這種經營模式是在前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介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企業的工作量,有效化解了公司與農戶之間的內部矛盾,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組織帶動作用;③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組織形式。這是一種相對比較新型的組織形式,公司、基地與農戶三位一體有效地節約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產業化經營類型。
3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3.1產品流通體系不夠完善
目前,農村產業化經營中非常顯著的問題是產品的流通體系建設還不是很完善,農民增收的形勢依然嚴峻。一方面,雖然在農業生產中地方生產優勢明顯,但是由于多數規模較小,導致產業鏈延伸不夠,使得特色農業基地產業化總體水平較低;另一方面,產業內部資源整合不夠,無法實現農戶、初級產品與加工、營銷的銜接和協同發展,導致整體的競爭力較弱,區域優勢表現不明顯。除此之外,經營管理機制建設不完善,農民利益聯結機制不夠規范,訂單履行的約束力較小,其管理體系多呈現出松散型或者半緊密狀態,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在這樣的形勢下,農民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惠,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龍頭企業的發展[2]。
3.2農業投入不足
一方面在農業生產上,科技教育的開展以及示范推廣工作受資金不足的影響,無法正常開展,使得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遲緩;另一方面,由于多數龍頭企業目前都處于發展擴張階段,對資金的需求量相對比較大。再加上企業本身能夠作為有效抵押的資產并不多,使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除此之外,政府的各項轉款扶持資金量較小,再加上分頭管理的管理形式,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資金投入較分散,導致龍頭企業資金匱乏的問題尤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優勢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成為農產品價格波動起伏的主要成因。
3.3政府扶持政策沒有得到有效落實
現階段,為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政府相繼出臺了多種扶持政策,但是其中真正落實到實處的卻不多。龍頭企業的發展環境相對不夠寬松,使得農業產業優勢沒有得到真正發揮。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導致其整體的市場競爭力不強,因此,要實現農業產業經營的結構調整難度較大。除此之外,農民的市場觀念以及商品意識不強,無法充分發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群眾積極性,缺乏一定的推動力,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格局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
4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有效對策
4.1完善產品流通體系
前文所述制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就是產品流通體系不完善。物流是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上非常重要的環節,物流速度的快慢以及運輸網絡的通暢將直接影響農產品是否能夠及時運輸到市場上,其新鮮度將關系到農產品的定價,從而影響農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物流運輸能力,改善產品流通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3]。為有效提升農產品的運輸效率,首先,要將農業、市場以及物流三者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形成一個完善、系統的產品流通體系;其次,農民的生產要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強化農民與物流企業之間的聯系,保證農業產品的整個交易流程能夠順利進行。通過各項措施的有效落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農產品的流通成本,降低交易難度,從而有效保障農民的切身利益?,F階段,各地在加快農產品流通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很多地方開始利用互聯網平臺的高效信息傳輸作用,為農產品的流通開辟了一條綠色環保通道,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運輸效率。新鮮的農產品能夠及時運輸到市場,拉近了市場與農業產業基地的距離,保障了農民的切實利益。例如,有些省份為進一步落實農產品與市場的零距離對接,開設農產品直銷店,實現農產品的源頭采購,以快速的物流配送為依托,完善農產品的終端直銷體系,在穩定農產品價格與質量的同時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
4.2發展家庭農場,擴大經營規模
傳統的農業產業經營多是小農戶的經營模式,其經營管理相對較為松散,并且很難形成一定的規模,對于農業產業化發展而言是一項非常大的阻礙,這種經營模式在未來的發展中必將會被淘汰,家庭農場將成為未來農業產業經營的主流。家庭農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生產形成規模,產品優勢突出,農產品物流通道必然隨著家庭農場的發展而逐漸系統和完善起來,農民的利益將會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保障。最大化的獲取利潤是大規模公司制企業的根本目標,如果農產品的生產有企業的介入,將會改變土地生產農作物的根本用途。但是,如果是家庭農場的形式,利用市場化經營模式可以切實提高糧食作物的商品率,再加上政府的種糧補貼以及各種優惠政策的落實,農作物種植風險得到有效較低,那么農作物的供給將會趨于穩定。發展家庭農場,擴大產業經營規模將成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非常重要的動力。
4.3強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效益
加快龍頭企業的發展,以龍頭企業的發展效益帶動農業產業經營是增強農業整體競爭力的必要手段?,F階段農業化組織整體水平不高,農民增收困難,導致農業建設速度一直無法得到本質提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沒有競爭優勢。為此,我們必須要創新經濟發展方式,帶動龍頭企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整體水平。除此之外,要建立企業與農業合作社的聯結機制,切實保障雙方自身利益。通過規范統一的合同文本,將雙方的責任與權力加以明確,進一步推動訂單農業的發展。
5結語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農業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大突破,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各相關企業應該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投入,落實國家相關扶持政策,不斷完善農產品物流體系,建立一條快速、健康、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高允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探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02):4.
【2】劉丹,鄭根昌.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現代農業發展[J].農技服務,2017(0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