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1 09:21: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管理科學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科學理論;管理科學;演化模式
科學理論作為一種特殊的陳述體系,它的發展過程必然是一個漸進演化的過程,而且在不同歷史時期推動各科學領域的發展。管理科學是一種來自實踐領域中的規范性科學,它的發展反映了科學理論的演化,也推動著科學理論的發展,二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
一、管理科學與科學理論的概念辨析
從科學事實(單稱命題)出發,經過歸納等方法由事實上升到科學規律(全稱命題),再按照假說-演繹模式把規律組織為科學理論。規范的科學理論形成一個有層次的語言結構:事實、規律、理論??茖W哲學的事實,特指某個單稱命題,通過觀察、實驗、測量等實踐活動,借助于一定語言對特定事件、現象或過程的描述和判斷。通過對事實的觀察,尋找其規律所在,其表現形式包括兩種:全稱陳述的必然規律:X(PxQx);統計規律:RF(Q,P)=r。人們通過觀察獲得科學事實,通過觀察、比較、發現等方法從科學事實中提升科學規律,整體構建出科學理論體系。
管理科學是研究人類利用有限資源實現組織目標的管理活動方面的動態、復雜和創新的社會行為及其規律。管理科學的理論是根據管理實踐活動的需要,對管理現象加以觀察、實驗和測量,尋找其內在規律,再加以綜合和重新定義,設定使用條件和應用范圍使之成為一門新的理論。因此,管理科學是一種科學理論,它具有科學理論的全部特征:邏輯簡單性、內在完備性和可檢驗性。管理科學的發展與科學理論的演進息息相關,每一個管理理論階段必然反映一個科學理論演化的模式。
二、管理科學發展過程中的科學理論模式
縱觀管理科學發展史,它經歷了經驗管理階段、科學管理階段、行為管理階段、管理科學階段和管理叢林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與其相對應的科學理論模式。
(一)經驗管理階段和羅素的“邏輯原子”理論
對管理理論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當首推亞當?斯密(Adam Smith)。1776年他出版了著名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在書中他系統地論述了“經濟人”觀點,奠定了經驗管理理論的基礎。斯密認為組織和社會將從“勞動分工”中獲得巨大經濟利益,因此,這一理論主要是解決怎樣在生產中分工協作,保證生產正常進行的問題以及減少資本的耗費,以賺取更多的利潤。經驗管理階段從18世紀后期一直到20世紀初期,經歷了100多年。在這一階段,經驗科學哲學也按照形式邏輯的結構建立起來,最具代表性的是羅素的“邏輯原子”理論。這一理論認為,經驗世界是由許許多多各自獨立的經驗事實(即“原子事實”)構成的,自然科學以原子事實描述經驗世界。經驗管理與羅素的分析方法一致,斯密通過對制針行業的觀察研究,得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效率的結論。在這個經驗的表述中,“人”是基本的邏輯原子,“人”是“經濟人”,是利己的,每個“經濟人”的活動構成了資本主義經濟行為。
(二)科學管理階段和歸納主義的累進模式
科學管理階段大體是從20世紀初到40年代末,經歷了約半個世紀??茖W管理理論是隨著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向壟斷競爭過渡中逐漸形成的。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得到發展,生產關系亦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勞資矛盾日益尖銳,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技術更加復雜,這些都要求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將過去積累的管理經驗系統化、標準化、用科學管理來替代傳統的經驗管理。為了適應這種需要,最先提出科學管理理論體系的是美國的泰勒(Taylor)。泰勒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車間管理與法約爾的企業組織與經營管理相結合,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系統科學的企業管理理論框架,其基本原理仍是現代管理的基礎。與科學管理階段對應的科學哲學是歸納主義的累進模式。歸納主義認為科學理論的發展是許多絕對真命題的積累,觀察次數越多、越廣泛、越深入,在此基礎上歸納出來的理論就越普遍、越正確。這種累進模式如圖1所示:
泰勒親自深入生產活動觀察,找出勞資沖突的主要原因,從而提出標準化、例外管理原理。泰勒以工廠管理為對象,不斷觀察,并總結出標準的操作方法,并用此法指導訓練工人以提高工作效率,這與歸納主義的累進模式一致,先發現事實a,總結出定律a,再發現事實b,總結出定律b……以此類推,逐漸形成理論。
(三)行為科學階段和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模式
行為科學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末。傳統的經驗管理基本上把工人視為會說話的工具,嚴重地影響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20世紀3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勞資矛盾激化,勞動生產率又大幅度下降,泰勒的科學管理開始失靈。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美國的學者通過長期實驗,提出了行為科學理論。行為科學早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埃爾頓?梅奧(Elton Mayo)。他從20世紀20年代后期開始在美國進行了著名的霍桑實驗,并以實驗的結果為依據,提出了人際關系學說,這是早期的行為科學理論。以后行為科學不斷發展,出現了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層次論”、赫茨伯格(Frederik 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麥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X-Y理論”以及麥克萊蘭(David McClelland)“成就需要理論”等理論。行為科學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緩和了勞資矛盾,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波普爾提出富有批判精神的猜測-反駁-再猜測-再反駁的科學理論發展模式。他認為科學理論的演化是跳躍式的革命,以猜測和反駁為手段來解決問題的一般模式,即“四段圖式”:
P1TTEEP2
其中,P1表示問題,TT表示試探性問題,EE表示消除錯誤或批判性檢驗,P2表示新的問題。波普爾的證偽主義突破了歸納主義的累進模式,主張在科學探索中大膽猜測,強調科學理論的可錯性。
行為科學正是否定了機械的科學管理理論,對管理中人的管理方式進行一場革命,從而形成“社會人”、“非正式組織”理論??梢赃@樣說,行為科學理論的提出是證偽主義在管理科學發展中的體現。
(四)管理科學階段和庫恩的科學革命模式
管理科學理論是一種現代管理方法,主要運用嚴格的數量技術幫助管理者最大化利用資源,以提高管理績效。管理科學理論是管理科學、行為科學等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強調應用定量的和數學的工具來解決實際問題,包括運籌學、系統工程、運作管理和定量決策等分支。
庫恩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科學理論的演化模式:
在庫恩的這一模式中,其核心概念是“范式(Paradigm)”,即:科學的模型、具體運用的范例。庫恩認為科學理論的發展正是“范式”的運動。管理科學理論的形成過程正是管理研究范式的形成過程,如圖2所示:
(五)管理叢林階段和費耶阿本德的多元論模式
哈羅德?孔茨在20世紀60年代闡述了管理研究的各種方法,認為存在“管理理論的叢林”。二戰以后,技術革命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加速;生產的自動化和連續化程度空前提高,生產社會化程度更加深刻;技術更新周期大大縮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生產關系和勞資矛盾更加復雜。而對這些變化,以往較單一的管理理論不能適應更加復雜的局面。因此出現了多種理論并存,同時又相互滲透,綜合作用于管理實踐的理論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理論派別主要有: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經驗主義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行為科學學派、管理過程學派等等。
費耶阿本德認為客觀世界極其復雜,其探索途徑必然保持開放,允許人們采取各種選擇,這就是多元論模式。許多理論同時并存,能夠調整自己和改變自己,出現理論的增多和擴散現象。
管理科學理論的多元化現象主要依據管理復雜性,管理環境和對象的多元系統決定了管理的概念、原則、方法和程序的多樣化,也就是說,以何種管理研究范式面對管理實踐,關鍵取決于管理情景。管理科學理論的多元論要求管理研究者面對嶄新的未知世界,開放心境,包容多種理論,把科學向前推進。因此,管理叢林中各理論學派不是獨立的,是相互包容、相互協調的,具有協同效應。這與費耶阿本德多元論模式的“韌性”原理和“放大”原理相一致,我們可以用數學模型予以表述:
maxF(x(σ),σ)
s.t.σi≤ci(i=1,2,3,…n)
G(σ)≥0
xi≥S(i=1,2,3,…n)
式中,F代表總體可選擇管理研究范式的函數,ci代表第i個要素可以獲取的最大資源量,σi代表系統中所屬的第i個要素的資源量,xi代表多元化管理系統的協同度。
三、根據科學理論的演化預測管理科學的發展趨勢
在費耶阿本德的多元論模式之后,夏佩爾提出“信息域”概念,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學科研究領域,但是比學科領域更加靈活,內涵更加豐富。夏佩爾認為,信息域是由觀察得來的經驗事實和科學信念(如學科的理論、觀點、方法、原則、信念等項目)共同組成的一個整體。信息域的擴大和縮小也會導致學科理論的重組。
根據夏佩爾的理論,在21世紀管理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如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社會復雜化、計算機技術不斷進步以及自然資源逐漸貧乏等因素的影響下,管理科學的“信息域”也將不斷變化。我們可以預言,21世紀的管理科學理論將呈現以下趨勢:管理科學將與技術科學更加緊密結合;哲學將成為繼數學、經濟學與行為科學之后的第四大基礎科學;管理科學數字化時代即將到來。
上述各種管理科學的形成和發展,分別以不同方式描述了科學理論演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學理論演化的規律,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斷科學理論模式的建立必然來自于各種科學的發展和演變。
參考文獻:
1、劉大椿.科學哲學通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朱秀文.管理學教程[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4.
3、梁家強.論科學技術革命與管理理論發展[J].科學管理研究,2005(2).
4、斯蒂芬.P.羅賓斯.管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論文摘要】首先闡述了管理科學的發展經歷以及在管理活動中管理思想的形成,最后論釋了管理科學發展的基本脈絡和今后的發展趨勢。
管理作為一門獨立的、可以稱其為“科學”的學科,歷經一百多年的理論行探索和實證性研究,漸次地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獨立的科學門類。這主要從兩個層次上去理解:一方面是說管理作為一門科學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理論研究基礎,即在獨具特色的學科門類上逐步完善了本學科的理論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完善了支撐本學科發展的理論研究基礎;另一方面是說管理作為一門科學建立了獨立的實證研究方法,即實證研究的技術、方法和工具逐步完善和成熟。此時,管理可以稱其為“科學”,即管理科學。
無論是管理諸學說的多維思辨和發展,還是理論工具、研究范式、技術方法的形成過程,無一例外都基于管理實踐者腳踏實地的“實務性研究,,和基于數理思維的理論研究者的“科學性探索”的整合。管理科學經歷了長期不斷的傳承和創新,才開創了屬于自己的學科體系和理論基礎。
一、在管理活動中積淀了科學管理的思想
1.早期的管理活動產生了科學管理的訴求
在漫長的長達幾千年的管理活動中,人類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管人之術,當人們難以解釋其根本之時總是加以神化或虛幻化,這也就帶動了神學、哲學和巫術的發展。當人類漸次地接受科學價值觀以來的近100多年來,人們更相信管理是一門科學,更崇尚科學管理的手段,這也是管理科學理論建立的思想基礎。
科學管理思想的建立,起源于企業管理者“實務性研究”的重大發現,他是美國費城的米德維爾鋼鐵工廠的總工程師,后來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勒(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長期的作業和作業管理實踐,終身探索科學管理方法力圖解決如何提升單個工人的生產率問題。1881年,泰勒通過對工人操作動作的研究和分析,消除不必要的動作,改正錯誤的動作,確定合理的操作方法,選定合適的工具等,這些讓泰勒總結出來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培訓工人,使大多數人都能達到或者超過定額。這也是早期科學管理的實務性研究成果。1911年,泰勒將實務性研究上升到理論研究層次,其標志就是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這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學管理著作,它標志著人類在長期管理實踐中科學管理思想的形成。
2.科學管理研究的深入和思想的成熟
泰勒的懈學管理原理》鑄就了科學管理學說的建立,這僅僅是開辟了一個研究領域或研究方向,還不能斷言此時此刻進入了管理科學的研究時代。
隨后的十幾年里,吉爾布雷斯夫婦(frank b .gilbreth,1868-1924;lillian m.gilbreth, 1878~1972)的動作研究和工作簡化方面為科學管理的方法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泰勒相比吉爾布雷斯夫婦的動作研究更加細致和更為廣泛。在制造業比較發達的美國,致力于以科學手段實現生產效率的提高的研究者與日激增??茖W管理學說僅僅是利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實現雇主的低成本訴求與作業工人不斷要求提升工資訴求之間謀求平衡點,其重點是從工業工程和經濟學的角度來觀察和分析各種要素間的均衡點。
二、從科學管理到管理科學研究體系的形成
1.從科學管理到管理科學的技術路線分析
科學管理可以被看作一個研究方向或一家之學說而已,管理科學的研究就較為寬泛,科學管理一旦升華到管理科學說明在此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有著重大差異。所有稱得上是‘科學”的,諸如“管理科學”、“經濟科學’和“社會科學’瞥,都必須建立自己獨立的、特有的學科體系;都必須建立獨立的屬于自己的基礎性理論平臺。從科學管理到管理科學體系的形成必須經歷三個階段:
首先,科學管理學說得到發展形成了不同的科學管理學說體系。各家之言的枝繁葉茂帶動了支撐這些學說的理論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其次,科學管理的不同學說漸次的找到支撐各個研究方向的理論分支,形成理論研究分支,即“管理學”的形成。管理學的建立為探索管理科學的原理、機理和本質勾畫出白己獨特的理論支撐。
再次,就是管理學方法或者研究范式的成熟,管理學發展到一定程度,借用和移植了其他科學研究的工具和研究方法形成了本學科的研究范式。如科學學、系統科學、工程學、運籌學和數學工具的廣泛應用,使管理科學的發展構筑了強有力的論證工具和研究方法。
最后,形成了本學科研究的獨特方法和基礎理論研究范式,找到了隸屬于本研究范疇的科學研究的邏輯體系和理論根源。管理學這門學科就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管理科學”了。
2.管理科學發展過程中的“管理叢林”時代
管理的實務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在上個世紀中葉得到了廣泛的發展,為管理科學體系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哈羅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 ~ 1984),1961年12月,在美國((管理學雜志》上發表了《管理理論的叢林》一文,認為由于當時各類科學家對管理理論的興趣有了極大的增長,由于他們研究條件、掌握材料、觀察角度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產生并形成不同的管理思路,他當時劃分了六個主要學派。1980年,孔茨又在惜理學會評論》上發表倆論管理理論的叢糊一文,指出經過近二十年的時間之后,管理理論的叢林不但存在,且更加茂密,至少產生了11個學派??状陌压芾韺W派發展枝繁葉茂的現象稱之為“管理理論的叢林”,簡要地概括了當時管理理論研究學派的“從林狀態”。
也就是基于管理的理論性研究和實證性研究進入“枝繁葉茂”的管理理論叢林階段,為管理科學體系的形成開辟了了一個新的時代。但是,如果這一“森林景象”,沒有探究隸屬于自己的、獨立的理論支撐使學科發展變成一棵有根有干的參天大樹,就永遠沒有本學科發展成為一門科學的可能。管理進入了下一個階段為理論基礎的建立‘尋根”階段。
3.管理科學發展的“尋根”時代
管理科學的發展進入了各自學說和門類尋找屬于自己的理論支撐的時代,在這一時期,理論研究者大都借鑒和移植其他成熟的科學工具、科學研究方法和科學理論支撐著本學說的論點。
(1)系統論的引入和借鑒。引入系統論,主要是因為管理理論叢林時代的各家之說既不能舉證其他學說錯誤的科學證據,也不能科學地論證自身學說打處處可以行之”。人們發現了管理系統的存在,即管理是一個系統,不能簡單地考量其局部而得出結論,于是管理理論研究借鑒“系統論’,為其研究基礎和技術支撐就顯得非常及時和必要了。系統思想作為一門科學的系統論,是美籍奧地利人、理論生物學家l. v貝塔朗菲((l. von.bertalanffy)創立的。他在1952年發表“抗體系統論”,提出了系統論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統論原理,奠定了這門科學的理論基礎。1968年貝塔朗菲發表的專著:《一般系統理論基礎、發展和應用》該書被公認為是這門學科的代表作。
系統論是研究系統的一般模式,結構和規律的學問,它研究各種系統的共同特征,用數學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尋求并確立適用于一切系統的原理、原則和數學模型,是具有邏輯和數學性質的一門新興的科學。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并優化系統觀點看問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系統,系統是普遍存在的。這一觀點支撐著管理首先是一個系統的觀點,要求管理者不可孤立的單要素分析某一特定事件。
(2)控制論的引入和借鑒。引入控制論主要是強調了管理的核心職能,“控制和監督”,在管理的實證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上都需要相應成熟的理論性研究成果的支撐。成熟的控制論理論研究標志性成果應該是1948年諾伯特?維納發表了著名的《控制論》一書,維納把控制論看作是一門研究機器、生命社會中控制和通訊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更具體他說,是研究動態系統在變的環境條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狀態或穩定狀態的科學??刂普撜J為管理系統是一種典型的控制系統。管理系統中的控制過程在本質上與程的、生物的系統是一樣的,都是通過信息反饋來揭示成效與標準之間的差,并采取糾正措施,使系統穩定在預定的目標狀態上的。從理論說,適合于工程的、生物的控制論的理論與方法,也適合于分析和說明管控制問題,管理是控制論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人們對控制論原理最早的認識和最初的運用是在管理面,從這個意義上說,控制論之于管理恰似青出于藍,用控制論的概念和法分析管理控制過程,更便于揭示和描述其內在機理。
(3)協同論的引入和借鑒。引入協同論主要是強調了管理的協調職能,這也是確保系統效率的關鍵所在?!敖M織和協調”,在管理的實證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上都需要相應成熟的理論性研究成果的支撐。協同論(synergetics)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協同機理的新興學科,它著重探討各種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時的相似性。協同論的創始人聯邦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哈肯把這個學科稱為“協同學”,一方面是由于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是許多子系統的聯合作用,以產生宏觀尺度上結構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許多不同的學科進行合作,來發現自組織系統的一般原理。
協同論應用于生物群體關系,可將物種間的關系分成三種情況:競爭關系;捕食關系;共生關系。每種關系都必須使各種生物因子保持協調消長和動態平衡,才能適應環境而生存。協同論的領域與許多學科有關,一些理論是建立在多學科聯系的基礎上的,協同論的發展與許多學科的發展緊密相關,且正在形成自己的跨學科框架。協同論的出現是現代系統思想的發展,為處理復雜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4)其他理論引入和借鑒。近些年來,管理科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快速尋根階段,各個理論分支逐漸成熟,并各自通過移植和借鑒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獨立的理論支撐和技術工具及方法。
我國管理科學理論研究的基礎是借鑒了數學、經濟科學、心理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的成熟理論和方法,其中數學主要指運籌學、統計學、微分方程、隨機過程、模糊數學、離散數學等。如運籌學、博弈論的引入為管理決策方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信息科學、通信科學和網絡數據庫技術為管理控制和預警提供了外部支持:而線性回歸分析、時間序列分析、隨機序列分析為管理預測提供了科學工具和技術手段;某些理論研究方法諸如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和數據包絡分析法也在管理科學的發展過程中為管理的評價提供了科學技術方法。
4.管理科學發展的“思辨”時代
管理科學發展經歷了尋根階段之后,其發展方向變得漸次的清晰和有序,每一門類的子學科發展還必須經歷“思辨”過程。所謂“思辨”過程,就是理論性研究的科學理論探索和實務性實證研究的辨析,經過這一辨析過程。管理科學將移植和借鑒的其它科學門類的技術工具、科學方法和原理在管理的實務性應用中探究其特殊性和獨立特質,以尋求自身在學科門類上的獨特性和完整性,借以形成獨特的“管理科學”的理論與學科門類發展體系。
三、管理科學研究體系的形成脈絡和展望
1.管理科學發展的脈絡綜述
(1)管理科學的發展是與管理的實踐者和研究者的科學價值觀念的形成相聯系。
(2)管理科學的啟蒙應來源于“實務性研究’,不斷探究和經驗總結。(所謂管理科學中的“實務性研究”是指管理行為的實證研究、管理方法研究和管理技術研究。)
(3)管理科學的發展應依托于“理論性研究”的長期探索和發展。(所謂管理科學中的“理論性研究”是指對管理行為探尋其本源、確立管理理論發展根基、構架嫁接、移植和創新管理理論的基礎。)
(4)在實務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的相互辯證中得到發展。
2.管理科學發展的展望
現代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全球政治、經濟一體化趨勢日趨明顯。為了適應現代競爭的需求,管理科學理論研究也必然呈現出一些新的觀點或學說、呈現新的思維和學科門類。
(1)借鑒創新學及其學科體系的研究成果。在管理科學的研究中有關創新學的理論、方法和工具的借鑒將成為管理科學發展的主要趨勢?!皠撔隆笔乾F代企業管理實務性研究的核心和重中之重。管理創新及其相關子學科門類必然得到發展,它是企業生存與發展,提升核心能力的基礎。為滿足企業管理的制度創新、組織創新、方法創新的需求,創新學相關理論及其技術工具的廣泛應用勢必成為管理科學研究發展的未來。
關鍵詞:管理;管理科學;管理發展趨勢
人類社會作為一個復雜的組織系統,其維持和發展必須依賴于管理及其相關科學;而現代社會的發展又給管理科學提供了更多的現實問題和發展可能。進入21世紀,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組織體系的完善,人們在逐步意識到管理重要性的同時,也開始越來越多地思考管理在社會實踐中所面臨的新問題,管理科學在面對機遇和挑戰時表現出新的可能。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同時也是管理學自身發展的需求。所以對于管理學學者來說,思考管理科學的前沿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首先來看一下管理與管理科學概念以及對科學管理的分析
什么是管理?管理就是實踐。管理有兩個層次:第一是戰略決策,它包括宏觀戰略決策,微觀戰略決策。第二層面包括人力資源管理、生產管理、市場營銷管理、財務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的作用是營造一個好的環境或者說一種好的氛圍,使之能激活組織中成員的智力,而使組織跳躍式發展;或者說管理的作用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或者說將資源從生產力和產出較低的領域轉移到較高的領域,產生新的增長。管理的實質是創新的行為,是改變已有資源創造財富的潛力的行為。
什么是管理科學?這里說的管理科學是廣義的。管理科學是探索人類管理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是管理的知識,它包括管理的思想、理論、理念,以及管理者制定決策的科學的、富有邏輯的、合理的方法。管理科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梢哉f:管理科學=管理的科學+管理的藝術=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管理科學與管理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體現為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管理是應該做什么,怎樣才能做好?這就要靠管理科學(管理思想、管理理論)作指導。而管理科學的研究,提出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論、管理方法均來自于管理的實踐,是管理科學家深入實踐,觀察、分析,進行案例研究,總結、提煉管理的實踐經驗的結果。正因為管理的實踐,才豐富了管理科學。
二、21世紀的管理變革
無論從管理思想理論層面,還是操作技術層面,21世紀的管理都面臨并正在經歷著許多變革。在管理思想觀念上,集中在科學管理、以人為本、戰略競爭、定量的管理方法等現行理論基礎上的思想方法,正在接受學習型組織和復雜科學管理及模糊化、柔性化思想的挑戰。傳統的資本觀、資源觀也在發生重大變化,無形資產和知識資本更受重視。而新的資源觀認為,不僅自然資源是資源,社會資源(網絡)、文化資源(文化、科技)、體制資源(制度、機制)、人力資源(勞力、智力)、購買力資源等都是重要的資源。在管理理念上,從一味的競爭走向競合;從只強調為顧客服務,走向引領顧客創新,形成顧客資本。在管理模式上,從只注重生產制造和人、財、物管理,不注重市場營銷和研究開發的橄欖型模式轉向注重研發和市場營銷、注重知識管理、促成知識資本創新增量的啞鈴型模式。在組織結構上,從縱向的、實體性組織向扁平化和虛構型組織轉變,組織形式更多的不是工廠,而是虛擬化企業和科技園區。在管理變革的形勢下,許多操作層面上的管理新概念悄然而至。
1精益生產:指企業不斷迅速地開發設計出高質量低成本的新產品投入市場,注重技術、管理和人力集成和有效使用,并改變大批量生產方式的一種全新生產方式。管理界認為這將“成為21世紀的標準生產制度”。作業管理。其含義是指以深化工藝、凈化工序為主導思想,以作業為企業的起點和核心,運用計算機軟件縮短加工路線和生產周期,取消非增值作業,實現企業生產經營全程無浪費管理。
27S管理模式:該模式認為企業成功管理在于三個硬件:戰略、結構、制度;四個軟件:作風、人員、技能、共同的價值觀。
3團隊:指采用團隊組織及工作方式,建立不同層次的“價值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樹立“共榮、忠誠、奉獻”的團隊精神,深入開發人力資源。企業形象戰略。它要求企業從深層的靈魂塑造、企業整體素質的提高到企業外在形象的整合等全方位的變革,以在市場競爭中,依靠企業形象力贏得競爭優勢。
4定制市場營銷:作為現代企業營銷的最新領域,其核心就是將現代化的生產方式與各個顧客的不同要求結合起來,使差別化營銷走向極限,盡一切可能去提高顧客的滿意度。
三.企業管理的前沿性課題
當前企業管理前沿性課題林林種種,琳瑯滿目。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的表現:
1企業再造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從頭改變,重新設計”。為了能夠適應新的世界競爭環境,企業必須摒棄已成慣例的運營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為中心,重新設計企業的經營、管理及運營方式。
2戰略競爭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提出了競爭的五模型論,即分析現有企業之間的競爭、行業進入者的威脅、購買者的議價力量、供應商的議價力量、替代品或替代服務的威脅。提出了低成本戰略、聚集化戰略、差異化戰略三大戰略。
3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企業惟一持久的競爭優勢源于比競爭對手學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學習型組織正是人們從工作中獲得生命意義、實現共同愿望和獲取競爭優勢的組織藍圖。要想建立學習型組織,系統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團隊學習、共同愿景是必不可少的“修煉”。
4核心競爭能力理論?,F代企業的競爭實際上是核心競爭力的競爭,企業應注重從學習能力、營銷能力、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去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四.現代管理的發展趨勢
現代管理的實質是在復雜多變的客觀環境下,為有效地實現系統目標而激活人的智力和能力,優化配置系統中各種資源,并改變資源產出的一系列決策、措施、辦法,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將資源從產出較低的領域轉移到較高的領域,產生新的增長。因此,現代管理的實質是創新。把握管理前沿問題,首先要認清現代管理的創新走向和發展趨勢:
1管理行為人性化。成功的管理是充分尊重人的個性,發展人的潛力,發揮人的創造力,以人為本,順應人性,將人力資源管理建立在完整豐富的人性理念基礎上,強調組織成員的個人價值與組織價值實現的統一。
2管理資源資本化。貨幣資本、信息資本在管理實踐中已經得到充分體現,現在人力資本特別是人的能力尤其被管理者重視,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管理創新和組織發展的動力源。
3管理組織柔性化。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管理環境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更新和發展,要求管理組織實施靈活多樣的、具備柔性化與虛擬化的管理路線。環境的動態變化推動了組織的柔性化發展,要求管理組織的決策結構由集權走向分權、信息結構由層次式走向網絡式、動力結構由被動型走向主動型、生產結構由封閉式走向開放的虛擬式。
4管理鏈接價值化。傳統的管理重視短期效果,注重公司的銷售狀態、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等反映過去狀態的經營指標,而價值導向型管理模式卻注重經濟附加價值等有前瞻性的長期價值指標。
經營戰略全球化。進入21世紀,企業經濟活動的國與國之間的界限已變得更加模糊,知識、信息、資本、人才等在全球流動,企業競爭更加激烈。因此,企業必須強化全球意識,實施全球化經營戰略。企業應面向全球開發與配置各種資源,建立基于國際分工協作的高效生產體制,不斷完善和加強國際銷售網絡。
6競爭理念雙贏化。以競爭合理論為基礎的新的競爭理念日益受到企業重視。即不要把擊敗競爭對手作為企業最終目標,而要樹立共存共贏的合作理念,把企業看作是商業生態系統中的一個有機成分。
7管理文化兼容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必然形成知識化、信息化和一體化的趨勢,很顯然,單純依靠本土文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技巧,很難使企業獲得成功。由于地理區域的差異,必然造成文化的差異,當管理活動與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時候,就能夠形成不同的管理哲學和管理風格,最終創造出一種嶄新的管理文化。
結語:現代管理科學及其實踐發展迅猛,各種新理論、新理念、新思潮、新模式、層出不窮。充分認識管理前沿問題,對企業正確運用管理前沿理論和方法指導經營活動十分重要。誰把握了管理前沿,誰就把握了未來。
參考文獻:
[1]企業管理創新前沿 張彥寧,蔣黔貴 企業管理出版社 200
[2]現代企業管理前沿問題研究 方建中等著 人民出版社 2003
[3]決勝全球市場 金科塔 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
摘要:管理科學是依據科學的方法和客觀的事實來解決管理問題,并且要求按照最優化的標準為管理者提供決策方案,設法把科學的原理、方法和工具應用于管理過程,側重于追求經濟和技術上的合理性。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高度工業化的同時實現了管理現代化,管理現代化所包含的內容極其廣泛,主要有管理思想的現代化、管理組織的現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現代化等幾個方面。管理現代化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國際的現代化,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都離不開現代化管理,現代化管理能夠有效地組織生產力要素,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種資源,大大提高各種經濟和社會活動的效率,從而成為推進現代化事業的強大動力。在現代經濟的發展中,科學管理起著越來越重的作用,科學管理直接帶來了經濟效益,在物質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管理資源的作用顯得尤其重要。
管理科學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管理科學學派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泰勒的”科學管理”。就管理科學的實質而言,它是泰羅的科學管理的繼續與發展,因為他們都力圖拋棄憑經驗、憑主觀判斷來進行營理,而提倡采用科學的方法,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優方案,以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以最短的時間,最小的支出,得到最大的效果。不同的是,管理科學的研究,已經突破了操作方法、作業研究的范圍,而向整個組織的所有活動方面擴展,要求進行整體性的管理。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一系列的科學理論和方法被引進到管理領域。因此,管理科學可以說是現代的科學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解決國防需要產生了’.運籌學”,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例如:統計判斷、線性規劃、排隊論、博弈論、統籌法、模擬法、系統分析等。這些成果應用于管理工作就產生了“管理科學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有:
1.蘭徹斯特。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蘭徹斯特(F.W.Lanchester)在1915年就把數學定量分析法應用于軍事,發表過關于人力和火力的優勢與軍事勝利之間的理論關系的文章。
2.埃爾伍德·斯潘賽·伯法是西方管理科學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教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管理研究院,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代表作是(現代生產管理》(1975)。(生產管理基礎》是伯法根據《現代生產管理》改寫的,簡明易懂,曾被《哈佛商業評論》推薦為經理必讀書目。在這本書里可以看到大量的圖表和數學公式,正是這些科學的計量方法,使得管理問題的研究由定性走向定量。
3.霍勒斯卡文森于20世紀30年代把復雜的數學模型應用干用傳統辦法難以進行的大量數據處理工作。
管理科學理論的特征
1.以決策為主要的粉眼點,認為管理就是決策,給定各種決策分析模型。
2.以經濟效果標準作為評價管理行為的依據,為此建立諸如量、本、利等模型以討論行為的結果及變化。
3.力求減少決策的個人藝術成分。依靠建立一套決策程序和數學模型以增加決策的科學性。他們將眾多方案中的各種變數或因素加以數量化,利用數學工具建立數量模型研究各變數和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尋求一個用數量表示的最優化答案。
4.廣泛地使用電子計算機?,F代企業管理中影響某一事務的因素錯綜復雜,建立模型后,計算任務極為繁重,依靠傳統的計算方法獲得結果往往需要若干年時間,致使計算結果無法用于企業管理。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運算的速度,使數學模型應用于企業和組織成為可能。
管理科學理論的內容
1.關于組織的墓本粉法
他們認為組織是由“經濟大,組成的一個追求經濟利益的系統,同時又是由物質技術和決策網絡組成的系統。
2.關于科學管理的目的、應用范圍和解決問題的步驟
它們的目的就是通過科學原理、方法和工具應用于管理的各種活動之中。應用范圍著重在管理程序中的計劃和控制這兩項職能。解決問題的步驟:
(I)提出問題并闡述問題。
(2)建立數學模型。對問題的要素用一組變量的函數來表示,E=F(XF,YF)
式中E代表系統的效益(如利潤、成本等),F代表函數關系,XF代表可控制變量,竹代表競爭者所控制的變量。
①解出模型的答案,從而取得系統的最佳效益的數量值。
②檢查模型及解的實際意義。
③對所求的解進行控制。
④把方案付諸實施。
管理人員必須隨時記錄貫徹執行過程中的變化情況。注意模型的目標、假設、省略的東西和限制條件等因素,在一個過程之后,重新復查系統模型,以便改進它,使之更符合實際。
3.關于管理科學應用的科學方法
這主要有線性規劃、決策樹、計劃評審法和關鍵線路法、模擬、對策論、概念論、排隊論。管理科學中所采用的數學模型可以分成兩大類,即描述性模型和規范性模型,其中各自又分成確定性和隨機性模型兩種。
流行的管理科學模型有:
(1)決策理論模型。模型目標是要使制定決策的過程減少藝術成分而增加科學成分。決策理論的集中點在于對所有決策通用的某些組成部分,并提供一個系統結構,以便使決策者能夠更好地分析那種含有多種方案和可能后果的復雜情況。這類模型是規范性的并含有各種隨機的變量。
(2)盈虧平衡點模型。這一模型主要幫助確定一個公司的任何特定產品生產量與成本、銷價之間的關系,得到一個確定的盈虧平衡點,在這個水平上總收人恰好等于總成本,沒有盈虧。這一模型是確定性的描述性模型。
(3)庫存模型。這一模型回答庫存有多少,什么時候該進貨與發貨的問題。因此這一模型就必須考慮庫存適合生產與銷售的需求,又要考慮減少倉儲費用,這一模型的可行解便是經濟訂購批量(EOQ)
(4)資源配置模型。這里的資源主要指自然資源和實物資源,常用的資源配置模型就是線性規劃模型,在給定邊界約束條件的情況下,考慮產出、利潤最大,或者成本最小。這一模型是規范性的模型,變量是確定性的。
(5)網絡模型。兩種主要的和最流行的網絡模型就是PERT(計劃評審技術)和CPM(關鍵路線法)。PERT是計劃和控制非重復性的工程項目的一種方法。CPM這種計劃和控制技術,則應用于那些有過去的成本數據可查的項目。網絡模型是隨機性的規范模型。
(6)排隊模型。在生產過程中,員工排隊等待領取所需的工具或原料所花費的時間要計人成本。在給顧客服務的過程中,如果顧客們需要排隊等候很長時間就會使顧客失去耐心導致顧客一走了之,但如果開設很多服務臺或售貨柜卻很少有人光顧,則又會導致成本提高,因此排隊模型試圖解決這個問題,找到一個最優解。
(7)模擬模型。模擬是指具有與某種事物相同的外表和形式,但不是這種真的事物。由于真實事物具有復雜性,以及對其管理作用的不可重復性,為了得到預計成果,就有必要建立模擬的模型,在此模型上探討最佳行動方案或政策以便最后能用于實踐的操作之中。模擬模型是描述性的,含有各種隨機性的變量。
管理科學的優點
第一,使復雜的、大型的問題有可能分解為較小的部分,更便于診斷、處理;
第二,制作與分析模式必須重視細節并遵循邏輯程序,這樣就把決策置于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增進決策的科學性;
第三,有助于管理人員估價不同的可能選擇,如果明確各種方案包含的風險與機會,便更有可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但是,也必須指出,管理科學方法的應用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管理科學學派的適用范圍有限,并不是所有管理問題都是能夠定量的,這就影響了它的使用范圍。
其次,實際解決問題中存在許多困難。管理人員與管理科學專家之間容易產生隔閡。實際的管理人員可能對復雜、精密的數學方法很少理解,無法做出正確評價。而另一方面,管理科學專家一般又不了解企業經營的實際工作情況,因而提供的方案不能切中要害,解決問題。這樣,雙方就難以進行合作。
管理理論產生于實踐活動,近一百年來管理理論學派林立,但大致可分為4個發展階段:科學管理階段,代表人物為泰勒;行為科學階段,代表人物為梅奧、馬斯洛等;管理科學階段,代表人物眾多。20世紀70年代至今,管理理論進入了現代管理階段。在我們過去所學的管理課程以及管理學普遍提及的管理理論中,“人”最突出的時間出現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隨著現代化大生產的發展,科學管理學說風行企業界,人們開始接受科學管理學說中關于“經濟人”的假設,開始意識到工人的生產積極性對生產效率的影響。經濟人假設的提出是對被管理者認識的深化,這一假設的被接受帶動了管理的一場革命。20世紀30年代的“霍桑試驗”糾正了人們對工人“不過是一個經濟動物”的偏見。并且由此推出了一系列針對社會人的管理方式方法,引發了對人管理的新革命。但“以人為本”的管理的明確出現還是人本管理思想的形成。以人為本的管理是只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發展為核心,創造相應的環境、條件和工作任務,一個人自我管理為基礎,以組織共同愿景為引導的一整套管理模式。
這里對“以人為本”的概念是明確的在企業中對員工的態度。而我們現在所說的以人為本的政府治理中,不但借鑒了這個概念,并且將之發揚光大。從最根本上來講,政府的管理治理為的是什么呢,就是為了人民的安定、幸福;國家的強大、興旺。在以往的治理中,不免都會因為形式而忽略了原本的目標,所以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從新把以人為本帶進了政府的管理之中。那么是不是就是說我們現在所重視的以人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就是對西方學者的借鑒呢?我認為并不是這樣,相反,以人為本恰恰是我們的老祖先早就提出并強調過的概念。像我們常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等等典故,無不提醒著我們這點。
二、中國歷史上“以人為本”的體現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以人為本,并不是當代創造出來的,而是出自《管子》:“夫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為本”。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這樣的思想。并且一直深遠的影響著中華文明??鬃右约叭寮业墓芾硭枷?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認為應該要充分發揮人的作用。主要包括:“民為貴”的人本論思想,“舉賢才”的人才管理思想等?!抖Y記?中庸》也曾記載“為政在人”,就非常明確的表達了這種思想。
孔子的學說,是儒家管理思想中重視人的理論基礎。“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這里君子是統治者、管理者,小人則是被統治者、管理對象??鬃又鲝垚坌∪?并且以君子之道教育小人,就是為了使他們更容易接受君子的役使,也就是愿意為了實現管理的組織目標而努力。同時,他又強調“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也就是說要選拔政治的人,罷黜的人,這樣才能讓老百姓服從,也能管理好國家。而他在用人問題上的反對論資排輩的觀點則在現代企業管理學中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制定良好的管理條例,管理規則僅僅是有效管理的第一步,而真正要想要管理好,甚至能彌補管理規則中的某些缺陷的,卻在于管理人才的運用。先秦儒家思想的這些觀點都說明了重視人的因素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出發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管理工作要得到管理對象的支持;二是管理工作要依靠人才來辦好。儒家思想的這一個特點一直影響著中國傳統的管理思想,此后歷代賢能的君主都注重用賢能來管理國家,而此后的科舉制也正是基于這個思想的指導下逐步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其次是重視管理中領導的作用。這種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領導者要對被領導者起表率作用。
不論是國君還是庶民都要從自我“修身”做起,孔子還把領導者自身的品質和行為對群眾的影響比喻為風和草的關系,充分強調了領導者的良好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其二,領導者要寬以待人、取信于民。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即以民為貴作為了其仁政管理思想的中心,以得民心作為其仁政管理思想的原則,才能更好的維持其正常的管理。其三,領導者主要應該做好領導工作,而不要包攬具體工作。孔子認為,擔負全局的領導、指揮工作的領導者和擔任各種具體工作的工作者必須有所分工,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一個重要的管理思想——各司其職。
同時儒家思想十分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鬃拥摹岸Y之用,和為貴”,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荀子的“上不失天時,下布失地利,中得人和,則百事不廢?!边@些思想都說明了人際關系的和諧對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現代管理思想中,如何使被管理者和管理者之間,管理者之間,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和諧,在整個管理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傳統儒家管理思想對我國傳統管理思想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幾乎每個朝代的統治者無論在行政還是經濟軍事管理中都借鑒了其中的很多思想。
關鍵詞:小學;行政管理;重塑;行政價值觀;科學性
一、影響小學行政價值觀重塑的原因
1.社會價值結構的多元化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多新的元素不斷涌現出來,發展中社會的結構框架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越來越趨向于多元化。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的思想文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這使得小學行政管理過程中的工作內容受到了一定影響,價值觀念過于陳舊。為了促進學校的發展,改變傳統的管理思想,塑造行政管理價值觀是一個必然趨勢。
2.社會壓力增大,內部因素增多
在當今的小學校園里,很多教職員工都是身兼多職,很多人員不僅要承擔著學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還要扮演教師的角色,導致工作人員壓力增大,力不從心。因此,為了加強校園的建設就需要塑造行政管理科學的價值觀,讓學校的所有工作人員都能夠發揮自己的價值。
二、小學行政管理價值觀重塑方式
1.堅持原則
塑造小學行政管理科學價值觀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同時這個過程也比較復雜多變,在此過程中我們應該認真貫徹及落實下面幾個原則:
第一,應該始終堅持高標準的基本原則。在進行小學行政管理科學價值觀塑造的時候,應該提前做出一些計劃,做出科學價值觀的最新標準,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嚴格按照其標準進行。同時,引導教職人員具備崇高的價值觀,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樹立新的思想和理想,并向已制定的目標前進。除此之外,在新的時期,作為一名優秀的管理人員,應該有自己的思想,要避免出現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現象,只有這樣才能夠發揮科學價值觀的真正意義,避免落入俗套。
第二,要堅持尊重差異的基本原則。教職人員分為很多個層次,在方方面面都會需要進行行政管理,不同類型的教職人員會負責不同的工作,在工作管理過程中的行為表現也各有差異。因此,在塑造行政管理價值觀的時候應該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不要采取統一的方式,塑造統一的價值觀既是不科學的也是難以實現的,因此,應該構建不同的科學價值觀。在此過程中,要尊重每一個教職人員的個體差異,將每個教職人員的價值觀大致方向有個把握,在正確的方向上教職人員可以結合自身的特點,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第三,要堅持和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塑造小學行政管理價值觀需要一個長期的演變過程,我們應該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完成這個復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校應該重視教職人員價值觀的塑造,加大資金的投資力度,對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同時,學校還應該認真了解每一個教職人員的性格特點、能力和專長等實際情況,然后有針對性地給每人設計一個樹立價值觀的重塑計劃,并在長期的時間內始終堅持才能夠有效實現目標,為學校教職人員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小學行政管理的個性化發展。
第四,必須堅持以教育為主的基本原則。對于學校教職人員來說,進行價值觀的塑造就意味著對他們思想觀念的重新改造。但是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思想都各有不同,各有特色,在塑造科學價值觀的時候不能只是采取外力來實現,這樣并不是可取的。為了能夠有效構建他們崇高的價值觀,應該重視對教職人員的教育工作,通過教育加強新思想的建設,在教育中不斷進行引導,加大宣傳力度,讓學校教職人員認識到正確的價值觀對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引導能夠提高學校員工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積極配合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時自主進行改變,為自己樹立新的價值觀,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2.具體方式和途徑
第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思想轉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塑造小學行政管理科學價值觀的過程中,應該解放學校教職人員的思想觀念,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為了能夠進一步塑造價值觀,要不斷加大對教職人員的教育投資力度。在教育過程中,應該不斷提升教職人員的思想素質,從內心讓他們自覺完善自身的素質,為本校員工確定定期的奮斗目標,提出實現這一目標的任務、措施和工作進程,鼓勵員工努力完成目標,樹立科學的行政價值觀。
第二,建立科學的校園行政文化。所謂行政文化的中心就是確立正確的行政價值觀,同時,行政文化也影響著行政價值觀,它們息息相關、相互影響。在小學校園中,為了能夠有效塑造科學價值觀,對學校內部的教職人員樹立正確的行政價值觀,學校應加強學校內部的行政文化建設,為行政人員構建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教職人員潛移默化受到影響,提高他們的覺悟性,接受新的思想觀念和理念,不斷引進符合現代化社會發展的行政管理模式,學習現代的管理概念,從而提高自身素質,促進學校的穩步發展。
第三,構建完善的行政管理機制。為了能夠有效開展管理工作,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并避免以后出現問題,學校必須健全行政管理機制,對人員要進行嚴格管理。在此過程中,要積極采取監督制度、教育學習制度及獎罰激勵制度,同時,還應該重視學校員工團隊精神的培養,從而完成行政管理科學價值觀的重塑工作,促進校園行政文化工作的有效開展。
行政管理在小學建設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推進學校的發展,學校應該根據社會的需要和趨勢有針對性地開展重塑工作。學校應該加強校園行政文化建設,健全行政管理機制并加強人員的思想教育,從而樹立科學的行政價值觀念,提高學校員工的專業素質。
參考文獻:
關鍵詞:統計學;經濟管理;應用研究;影響分析
統計是認識客觀世界數量規律的有力工具,無論是進行宏觀的國民經濟管理,還是進行微觀的企業經營決策,都需要準確地把握有關經濟運行的各類數量信息。根據具體應用領域的不同,先后形成了生物統計學、檔案統計學、管理統計學、信息統計學等統計學的不同學科。統計學方法在經濟管理中有廣泛的應用,經濟管理評估、經濟管理預測、經濟管理分類、經濟管理標準制定等領域統計學的思想和方法均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在經濟管理工作的具體實踐中,也對統計調查的方法、統計分析工具甚至統計信息化工具提出了諸多新的需求,推動統計科學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因此,深入探討統計學在當代經濟管理工作中的影響,對于推動統計科學和經濟管理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統計學的基本理論和價值觀
統計理論是數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以概率論為基礎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導出其概念規律性(即統計規律)。它主要研究隨機現象中局部(字樣)與整體(母體)之間,以及各有關因素之間相互聯系的規律性。它主要是利用樣本的平均數、標準差、標準誤、變異系數率、均方、檢驗推斷、相關回歸、聚類分析、判別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試驗、模糊數學和灰色系統理論等有關統計量的計算來對實驗所取得的數據和測量、調查所獲得的數據進行有關分析研究得到所需結果的一種科學方法。統計學的價值觀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真實可信。統計資料的真實性是保證統計結論可行度的基礎,統計資料的真實性不僅包括統計數據本身的真實性,也包括統計過程的真實性,統計工作者只有堅持真實可靠的價值觀,才能發揮統計在了解國情國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科學嚴謹。就是要提高統計的科學性,堅持統計調查工作的規范統一,健全完善制度,夯實基層基礎,實現統計方法、手段的現代化,推動統計能力、數據質量、政府統計公信力的提高,努力爭創卓越一流的工作業績。第三,創新進取。就是在進行統計實踐工作和統計研究的過程中不斷以問題為導向,創新統計工作方法、創新統計技術,促使統計工作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二、統計學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
實踐中,統計學在經濟管理評估、經濟管理預測、經濟管理分類、經濟管理標準制定以及經濟管理科學研究中都存在廣闊的應用空間。
1.統計學在經濟管理評估中的應用。通過評價工作為評估對象進行排序并進行擇優是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職能,在評估的過程中通常包括指標權重計算、指標體系優化等工作。在指標權重計算方面,統計學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粗糙集方法,它不需征求專家的意見,切斷了權重系數主觀的來源,使權重系數具有絕對的客觀性,可以克服主觀因素的不利影響,同時減輕計算工作量;在指標體系優化方面,多元統計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維的思想,將多個指標轉化為幾個綜合指標的多元統計方法,主成分保留了原始變量絕大多數信息,且各個主成分之間互不相關,從而達到指標優化的目標。
2.統計學在經濟管理預測中的應用。在經濟管理工作中,需要根據歷史數據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判斷,例如根據歷史銷售量預測未來時間點的銷售情況,又如新古典增長模型中重點研究的區域經濟如何實現均衡增長的經濟學問題需要對經濟增長的收斂性即初期的靜態指標(人均或勞均產出)和經濟增長速度之間的負相關關系進行研究和檢驗。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多元統計分析中的線性回歸以及通過對數化處理的擬線性回歸模型能夠有效解決經濟發展的預測問題,又如統計學中開發出的收斂、絕對收斂、條件收斂等方法能夠對經濟系統的收斂性問題進行判斷和分析。
3.統計學在經濟管理分類中的應用。在經濟管理的過程中,通常需要將具有一定共性因素的管理對象進行結合,在分類的基礎上,以類別為基礎提供差異化的管理,例如經濟管理中的客戶關系管理就需要建立在客戶分類工作的基礎上。聚類分析屬于一種沒有先驗知識的統計分析方法,在經濟管理中進行分類的基礎,首先在于建立分類對象的特征指標,然后根據特征指標收集數據,最后通過“距離”測量的方式建立將“距離”最近的對象歸為一類。系統聚類是一種重要的聚類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將個樣本各自看成一類,這是各類之間的距離等于各樣品之間的距離,然后選擇距離最近的兩類合并成一個新的類,計算新的類與其他類之間的距離,再將距離最近的兩類合并,這樣每一縮小一類,直至所有的樣品規程一類為止。系統聚類法的聚合過程可以通過聚類圖的形式表示出來,這種圖不僅使聚合的過程一目了然,而且便于確定分多少類以及如何分類。
4.統計學在經濟管理標準中的應用。在經濟管理活動中,經常遇到標準制定的問題,例如,在工程經濟管理領域,在相關元器件出廠檢驗時就需要對元器件是否合格以及合格的元器件能夠應用的具體場合做出判斷,這就需要進行標準制定。實踐中,統計學中的統計抽樣和統計檢驗方法能夠有效服務于標準的制定工作,應用統計學的思想,可以在大樣本抽樣的基礎上獲得大量不具有相關性的統計數據,進而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對元器件壽命的分布函數予以假設和檢驗,獲得具有統計顯著性的元器件壽命分布函數,并根據分布函數的特征制定元器件合格與否以及不同應用場合的標準。
5.統計學在經濟管理研究中的應用。研究方法問題是經濟管理研究中的重要問題,研究方法的可靠性直接決定了研究結論的可信度。在經濟管理領域中,實證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論,在社會科學以及經濟、市場、管理等研究領域,有時需處理多個原因、多個結果的關系,或者會碰到不可直接觀測的變量(即潛變量),為了解決這類對象問題的研究方法論問題,統計學的中結構方程模型因為能夠同時處理多個因變量、容許自變量和因變量存在統計誤差、能夠同時估計因子結構和因子關系以及能夠有效估計整個模型的擬合程度等優勢,成為經濟管理實證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和工具。
三、統計學與當代經濟管理的交互影響分析
統計學與當代經濟管理的交互影響可以從統計學對經濟管理工作的推動作用和經濟管理工作對統計學的推動作用兩個層面理解:
1.統計學對經濟管理工作的推動作用。一方面,統計學方法推動經濟管理科學化。在泰勒的科學管理體系中,通過科學的觀察、記錄和分析,致力于“時間動作研究”,探討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最佳方法,制定出合理的日工作量,其中孕育著通過定量化提高管理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的思想,統計學方法本身作為應用數學的重要分支,是實現經濟管理科學化重要工具,有助于推動經濟管理科學化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近年來,各種統計分析軟件高速發展,StatisticsProcedureforSo-cialScience(SPSS)、SAS等統計學軟件的出現極大提高了統計學方法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程度,也極大地規范了經濟管理研究工作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對于操作者而言,只要能夠在科學收集數據的基礎上正確掌握上述軟件的操作步驟,甚至無須精通各種統計模型冗余的推導過程都可以得出研究結論。
2.經濟管理工作對統計學的推動作用。經濟管理的過程本身也推動了統計學的發展,例如,經濟管理中經常面臨樣本數量不足的統計推斷問題,如在樣本數量低于30個的情況下如何通過統計推斷形成關于樣本整體特征的描述,這就推動了統計學中小樣本參數估計、小樣本假設檢驗等相關統計學技術的發展;又如,大數據時代,數據量快速增大,數據增長速度的加快,以及數據的多樣性,即數據的來源、種類不斷增加。在大數據時代,許多傳統統計方法應用到大數據上,巨大計算量和存儲量往往使其難以承受;對結構復雜、來源多樣的數據,如何建立有效的統計學模型也需要新的探索和嘗試。因此,經濟管理對象復雜性的不斷提高也推動了統計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綜上可見,統計學方法與經濟管理之間相互聯系,統計學方法為經濟管理研究和經濟管理工作提供方法論指導,經濟管理研究和實踐工作為統計學的提供實踐土壤,而且隨著經濟管理對象復雜性的提高,不斷為統計技術的發展提出諸多新的需求。因此,統計學方法與經濟管理之間并非相互割裂關系,而是二者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協同發展。
四、結語
統計學在經濟管理評估、經濟管理預測、經濟管理分類、經濟管理標準制定以及經濟管理科學研究中都存在廣闊的應用空間。統計學與當代經濟管理交互影響、相互推動,統計學方法有助于推動經濟管理科學化目標的實現,統計軟件的廣泛應用提高了統計方法應用于經濟管理的便利性;經濟管理中小樣本以及大數據等問題的出現對統計學的技術發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何曉群.多元統計分析: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曾珍香,顧培亮.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分析與評價[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