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5:40: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生心理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品德修養、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環境條件等對學生品德和心理成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響。家庭環境對兒童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是長遠和深刻的,不良的家庭環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為異常。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許多家長對孩子過于寵愛和溺愛,此外,不少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嚴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視品德發展、人格教育、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社會性教育的傾向。長期以來,在高考指揮棒的控制下,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采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只重視智力教育,而沒有將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滲透到其中,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家長的高期望值與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時,家長的一廂情愿便會使孩子感到壓抑和不滿,造成疑慮、憂郁等心理疾患,導致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同時,在教養方式上,相當一部分家長受教育程度較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識和觀念,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考慮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以錯誤觀念和方式來教育孩子,往往采用簡單、粗暴的傳統的家長制手段,隨意打罵孩子,對孩子的要求苛刻,缺乏對孩子的尊重。這種消極的教養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慮、偏執敵對等不健康的品質。
2.學校因素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學校生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也很大。由于種種原因,目前中小學的教育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德育、體育;重課內教學,輕課外教育;重尖子生,輕后進生;學校生活內容、方式單一,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視課堂為牢獄,視學習為苦差。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有些教師缺乏心理學與教育方面的素養,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不懂得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年齡特征來實施教育。有些教師雖然懂得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年齡特征進行教育的意義,但并不以此來指導其教育行為,一些教師在教育學生時采用不當的方法,體罰、心罰學生,損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有些后進生被教師所嫌棄,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此外,學校教育條件、學習條件、生活條件,以及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等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例如,校風學風不振、學習負擔過重、師生情感對立、同學關系不和諧等,都會使學生心理壓抑,精神緊張、焦慮,如不及時調適,就會造成心理失調,導致心理障礙。
二、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
在中小學定期進行心理健康講講座,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不僅僅是普及心理學有關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進行心理訓練、心理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課應該是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操作性為一體的,這樣才能學以致用,真正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減少心理障礙及其他心理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系適應的心理健康標準,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特別是中學生正處在青春期,他們除了身高、體重發生顯著變化外,生殖器官也迅速發育,性心理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在異性面前既羞澀而又好奇,更想探究,并伴有性沖動??墒鞘軅鹘y思想的束縛,學生羞于向家長和老師請教有關性的知識,家長也認為這是一塊避而不談,學校也很少進行性心理教育。缺乏正確引導的中學生,有的有自責感和自罪感,整天愁眉不展,無心學習;有的在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去涉獵街頭小報,甚至看不健康的影像等,嚴重影響身心健康。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生理發育特點,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性生理和異性間的關系的教育,以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積極健康的情感,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自覺地、有意識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說專門課程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發揮了“主導性”的功能,則各科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便是副渠道,發揮了“濡染性”功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一個心理老師是遠遠不夠的。各個學科都應針對自己本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建立相應的心理素質的培養目標,并通過其教學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滲透、相結合,使之達到互相促進的一個良性循環。生物的教材內容中都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每位教師都應成為心理咨詢老師。由于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廣泛、方式多樣,涉及學科教學的一切,包括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方法的指導等方面。因此,教師要轉換其社會角色,成為學生的朋友和知己,尊重、關心和接納學生的表現與行為。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處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內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點、教學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點、學生學習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觸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一條心理健康教育線索,并努力實現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方式的進一步優化,整體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傳統的學科教學強調社會本位和知識本位,從而忽視學生心理發展與主觀需求;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主體需要,教學要適應學生發展,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創造性的培養。
四、改變家長傳統的教養方式
關鍵詞:心理健康;化學教學;實驗探究
1989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做了新的定義,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F在提倡的健康概念強調完整意義上的健康,即道德健康為統帥,生理健康是基礎,在此基礎上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全面發展、有機結合。現代教育發展要求教師“不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還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目前,中國教育部啟動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進入深化階段,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被列為重要的三維教學目標,開始強調關注學生的心理。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已上升為提高民族素質的當務之急!現在社會、家庭、學校已共同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做著應有的努力,而且學校為了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還專門開設了健康課,成立了心理咨詢室。我認為在學科教學中任課教師有機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為學習是學生的主導活動,學生大量心理困擾都產生于學習過程中,理應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滿意的解決。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理論和技巧,適時、適度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調節課堂氛圍,讓微笑走進課堂,緩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壓力
詩人說:微笑是陽光。課堂上教者應當總是努力保持歡愉的心境,用微笑和詼諧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微笑走進課堂,有利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新知識。教師的表情過于嚴肅,容易造成學生的膽怯心理,形成過重的學習心理壓力,不利于真正進入思維狀態。例如,化學課堂教學中經常要涉及一些實驗探究方案設計,我便和同學們一起設計,共同探討一些方案的優和劣,把自己置身于學生群體之中,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活動中完全不再把自己當成教師,而是他們中的一員,課堂氛圍活躍,師生之間民主平等,這樣學生敢表真情、敢吐直言,對于正確的方法,我一一加以肯定和贊許,對于錯誤的觀點,我也不是一味地加以指責批評,而是和同學們一起共同探討修正,始終給學生以微笑,這樣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調動,課堂成了師生共享成功之喜悅、共擔挫折之煩惱的樂園。長期以來,形成了“愉快教學”課堂教學模式。
二、搞活化學探究活動,發揮實驗的探究功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要解決化學理論知識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就要更多地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因此,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我根據化學學科特點(以實驗為基礎,以科學探究為突破口的教材體系),特別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以便將抽象的知識與直觀演示實驗聯系起來,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探究功能。例如:教授“分子和原子的相關知識”時,我讓同學們將自己比做“一個原子”,上講臺做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化學變化的微觀解釋過程,同學們非常積極,勇于參加,既輕松地掌握了知識,又鍛煉了自己。其次,教師應該時刻不能忘記學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教學中應有意識地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特點提供各種生活場景,精心設計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而且緊密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激發出積極情感,從容不迫地探索新知。使他們從生活走進化學,又從化學走向社會。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有情境的問題讓同學們思考并做出解釋?!皧W運會”、“全運會”、“綠博會”、“西氣東輸”等情境經常出現在課堂上,學生學得輕松、感到親切。
三、注重情感培養,增強自信心,教會學生自我心理調節
1.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努力提高心理素質。自信心是一個人的動力源泉。為此,我在課堂上運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形式激發興趣,培養信心,尤其對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我對他們更是關注,用真摯的愛、寬容的微笑對待他們的不足,鼓勵多于批評,努力挖掘優點。在一次化學課上,我讓學生列舉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生活實際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分子是不斷運動的”這一特征時,一位平時從不發言的學生舉手了,我抓住這個機會,讓他回答這個問題,他當時說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引得同學們哄堂大笑,但這是非常好的一個例子,我當場對該同學進行了表揚,表示出了贊賞,這位同學從此以后經常在課堂上舉手發言,再也不感到害羞了……當一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受到集體排斥時,我會以長者身份對其進行鼓勵,并表示非常樂于和他們合作,如小組合作探究時,我往往和他們在一個小組,給他們以優越感。利用課余時間與他們交談,告訴他們點滴進步,幫助他們擺脫陰影,走向陽光,樹立信心。2.激發學習興趣,開啟學生的心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開啟心靈的鑰匙。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在繁重的學習過程中抑制疲勞,產生愉快的情緒。因此,讓學生將生活體驗帶進課堂,把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與化學有關的事情帶進課堂,把與化學有關的重大事件和偉大發明創造融進課堂,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有效資源。教師一定要做一名有心人,引導學生發掘身邊事情和周圍現象,用化學知識解釋和評價它們。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而激發起強烈的探索興趣。如教授“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時,我及時向學生講述當今世界水資源概況及被污染的程度,讓學生說說身邊浪費水的現象,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學生感觸很深,不僅學習了知識,還懂得了生活,懂得了節約,更增加了興趣。另外,合理評價對學生興趣的培養作用不能忽視。試想,一個每天作業、測試都打滿紅叉叉的學生對學習能有興趣嗎?因此,我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對作業進行分層,而且采用等級記分制,且保底為“中等”的方式,只在對的地方打鉤而在錯的地方畫線,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并且堅持每次測試都寫上一句鼓勵的話,如“經過努力你已經越來越棒了”!“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等等。讓成績較差的同學時時刻刻覺得自己能行,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四、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學會學習,養成積極的個性心理
傳統教學方式強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不能顛倒,使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學習狀態。新的《化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習資源,運用多種學習手段開展主動有效的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倡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多邊互動,是對現代教學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課堂教學互動理論的創新與發展。如探究“可燃物燃燒需要哪些條件時”,我先讓學生自行設計探究實驗,然后將設計的實驗在小組內交流,最后每小組選出最佳方案在全班交流。最后共同得出可燃物燃燒需要的外界條件為與氧氣充分接觸和溫度要達到著火點這兩個外界條件。通過這種形式,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提出自己的見解,同時又分享別人的見解,共同討論不同方法或方案的優缺點,對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十分有利??傊?,“教師應當是心理醫生”是現代教育對教師的新要求,心理教育和化學學科教學是融合的、滲透的,是寓心理教育于化學學科教學之中的。兩者相互融合是將三維教學目標落到實處的具體體現。需要教師有滴水穿石的韌勁兒和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讓我們共同努力幫助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2]新課程改革編寫組.化學新課程標準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
【關鍵詞】中職學生;逆反心理;教育對策
逆反心理是一種抵觸、不順從的社會心理現象,是一種不良的心理反應,它對中職生健康成長和專業技能學習會產生較大的影響。認識中職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危害性,從心理學及行為科學等方面對逆反心理進行分析,預防和幫助中職生消除逆反心理,有利于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有利于教育教學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筆者在從事中職體育教學中,正確看待中職生的逆反心理,并采取有效的教育對策,促進學生健康的成長;預防和幫助中職生消除逆反心理,有利于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有利于教育教學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逆反心理及其本質特征
逆反心理指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對立情緒和內在的否定意識,往往是作用于個體的同類事物超過了其感官接受的極限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和抵觸的情緒體驗。中學生是逆反心理表現最為突出的一個年齡階段,尤其在職業學校中,逆反心理更為廣泛。有人通過對500名職校學生的調查發現,對父母的教育感到非常反感的有180人,對老師的教育感到非常反感的120人,分別占調查人數的36%和24%。根據《心理科學》雜志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中職學生中經常存在逆反心理的達32.6%,偶爾存在逆反心理的達89.4%。中學校學生的逆反心理表現在:一方面,他們凡事都要反著來的心態,在意”反其道而行之”的自我表現;另一方面,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產生和表現出來的對教學內容或教育者的抵制和對立。中職學生的這種心理表現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逆反心理”。在心理學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種比校穩定的,對客觀事物表現與一般人對立或相反的情緒體驗或行為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過重或自己不善于處理和自我調節,會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引起心理障礙。逆反心理還容易造成感情失控,與家長、教師感情疏遠、關系僵化,甚至對立,學生就會聽不進正確的教育和勸導,可能會造成大錯。因此,教師有必要了解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具體原因,抖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在產生逆反心理時,學會自我控制和調節,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中職生逆反心理的表現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都可能發生,且有多種表現。如對正面宣傳作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對先進人物、榜樣無端懷疑,甚至根本否定;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情感,大喝其彩;對思想教育及守則遵紀的消極、抵制、蔑視對抗等等。從十二三歲到十七八歲,是青少年生理上基本上成熟,認識和情感有了飛速發展,理想、信念、世界觀開始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在這個階段,由于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識覺醒等因素的影響,中職生心理的發展更呈現出錯綜復雜、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現就更為突出。逆反心理在中職生中的表現大致有:(1)超限逆反。這是指客觀要求超出了主體的承受能力或認知水平,家長總是反復嘮叨,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其他毛病,而不給予理解或幫助,教育者不分對象的覺悟層次或問題本質,一概過度地批評指責,就會引起中職生的逆反心理,即主體執意表現出與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2)情境逆反。這是指客觀環境要求與主體需要不相符時(如下課了,老師仍在講解課文),會使中職生產生逆反心理,即主體心不在焉或根本聽不進去,或做其他事情,如擺弄東、收拾書包等,以示不滿。(3)信度逆反。表現為主體對信息傳遞者的人格或所傳遞內容虛假產生懷疑。如教育者所談及的內容無可非議,而本人的人格卻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無可非議,而傳播的內容卻是虛假的;再則,其人格及傳播的內容無可非議,可對內容的表達分析不能說服中職生。這樣,都會引起受教育者對施教者本人或傳播的內容產生懷疑,拒不遵從。(4)禁果逆反。中職生的好奇心極強,往往成年人向他們鄭重宣布禁止的東西,他們反而越想接觸。如玩電子游戲、交異性朋友、晚自習偷看電視、甚至吸煙、喝酒等。均屬于禁果逆反。(5)自主逆反。這是指主體地位、尊嚴受到威脅時出現的逆反心理。如家長或老師動機良好,卻用訓斥、諷刺、打罵、強行禁止等簡單、粗暴手段對待學生;或從相反的角度不關心、不理睬、不管教學生等等,都會引起主體對施教者的不滿、抵觸,如雙方互相訓斥、打罵,或互不理睬等。
三、逆反心理克服方法
1.認識提高文化素質、廣聞博見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一個對生活有著廣博知識的人,憑直覺就能認識到逆反心理的荒謬之處,從而采用一種更科學、更寬容的思維方式。廣聞博見能使我們避免固執和偏激,而逆反心理則使我們在最終認識真理之前走了許多彎路,當我們醒悟過來時往往太遲了。
2.想象。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們缺乏對多渠道解決問題的想象力。解決一個實際問題用一個辦法就已足夠,但在問題未解決之前卻存在著幾乎是無限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那么我們的視野就會變得狹隘、短視和顯得愚蠢。它使我們無法進行正確的思維和判斷,讓思想僅僅是在“對著干”的軌道上盲目滑行。
當我們冷靜地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所強烈反對的意見固然并不一定就是真理,但“對著干”起碼也使我們的思維同對方同樣的狹隘。因此,對總是懷有逆反心理的人來說,努力培養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們開闊思路,從偏執的習慣中超脫出來。
寬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過自我不斷的思維訓練來獲得,它能激發出我們的創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種近乎病態的心理狀態,如果你想有所作為,就必須經常性地進行這種自我訓練。
3.要相互理解。學著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長輩的行為,大多數時候長輩的嗦和批評都是善意的,都是出于對你的關心。老師、父母也是凡人,也會任性、犯錯誤、誤解人,只要抱著寬容的態度去理解他們,可以減少因為逆反心理產生的沖動。
4.要學會合理的溝通方法。俗話說“有理走遍天下”,是金子總會發光,不能得理不讓人,過分逞強,盲目對抗,這只能使事情變的越來越難處理。合理的溝通方式是有助于帶來交往的雙贏。
5.克服偏見的不良影響。先入為主的印象一旦產生,方方面面都要受到暗示和影響。如果發現自己經常性有無名火氣,就要冷靜下來想想看,是否偏見在作怪,不要無端變成偏見的犧牲品。
6.要學會寬容和適應。在改變環境和改變自己中,選擇后者往往更容易完成。所以,要經常提醒自己,遇事要盡力克制自己,突顯自己的個性并非是通過與他人的對抗來實現的。
一 確定心理素質教育實驗的目標
這個實驗的總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使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適應、學會高效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合作、學會創造、學會審美、學會做人;使學生能夠以自尊為本,以自愛為榮,以自強為律,以自信為勇,以自主為舵,以良好的心理素質走向社會。
具體目標是:
1.使學生初步掌握相關的心理知識,提高對心理素質的認識。
2.通過教育,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優化學生的智力結構,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
3.通過教育,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情商水平,逐漸使學生具有合理的需要,廣泛的興趣,積極穩定的情緒,良好的性格及完善和諧的人格。
4.通過教育,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能恰當地評價自己,妥善地接納和正視自己,從而提高心理適應力和心理承受力。
5.通過教育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心理訓練和心理調適的方法,自覺維護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成為身心健康的人。
6.通過教育,讓學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學會與異往,追求美好的人生。
7.通過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形成高尚的審美心理,努力成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二 抓好心理素質教育實驗的具體措施
1.抓好典型,改變觀念
我縣的心理素質教育是從抓好一所典型學校,找出基本規律,利用生動事實改變人們觀念起步的。我縣黃村第五中學是一所普通的完全中學,過去這所學校出現了許多老大難問題,1990年張文學同志接任五中校長,他以校為家,帶領全體教師經過五年的努力,終于比較徹底地改變了五中的面貌,使五中跨入了我縣中學教育的先進行列。但是五中并未滿足已有的成績,他們仍是積極進取、開拓前進。1996年他們根據學校生源的情況和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敏銳地抓住“心理問題”這一教育中的主要矛盾,果斷地提出在學生中進行心理教育實驗。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他們獲得了可喜的成果,學生們對此傾注了巨大的熱情,也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好評?!侗本┣嗄陥蟆?、《北京教研》、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先后采訪和報道了五中心理素質教育的情況,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我們及時抓住這個好的典型,并由縣教育局中教科科長掛帥,總結他們的經驗,在全縣教育工作會議上宣傳這個典型,改變了眾多領導干部的觀念,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在學生中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是時代的需要。
2.小范圍實驗,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心理素質教育對于我們而言畢竟是新事物,怎樣運作,有什么規律,五中的經驗是否完全可行,這些都必須通過實踐。為此我們決定進行小范圍的實驗,以便找出規律性的東西。1997年暑假,我們選派了十五所學校的代表到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參加“心理教育與心理咨詢”學習班。經過比較系統地學習,全縣1/3的學校有了開展心理教育實驗的教師,形成了一支骨干隊伍,他們經過考試均獲得了授課與咨詢的結業證書,這為我縣較大規模、較大范圍地開展這一教育奠定了師資基礎。
這十五所學校,由中教科牽頭,以五中為龍頭組成全縣協作組,以五中原有教材為基礎,開始了有組織的實驗工作。他們定期召開研討會,相互聽課,交流經驗。經過半年的努力,我們總結出了中學開展心理教育的四點經驗:
(1)堅持正面教育為主的原則
我們的心理素質教育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求各校把心理課排入課表。課堂教學不以傳授心理知識為主,要以心理訓練為主。突出心靈的感悟,要解決“什么是”、“為什么”、“怎么辦”三個問題。重點放在“怎么辦”上,確實為學生解決實實在在的心理問題。實踐告訴我們,這種方法得到了絕大多數學生的贊同,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有的學校還成立了心理咨詢室,但我們僅把它作為心理教育的輔助方法。我們把心理咨詢室的工作定位為:為家長提供咨詢服務,為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和教育方法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服務,為疏導個別學生遇到的心理問題服務。實踐告訴我們,絕大多數中學生的心態是正常的,障礙嚴重的只是極少數,因此在中學不宜提倡所謂的“心理治療”。
(2)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實施心理訓練
我們利用《心理自測與訓練》這本書,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多種途徑的訓練,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利用軍訓、春游等機會對學生進行“磨難教育”、“挫折教育”;利用公益服務進行“人際交往”教育;利用興趣小組活動開展“創造性教育”;利用各種競賽活動開展“競爭”、“思維方式優化”、“膽量”、“應變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課堂上的每一講都要求教師要有訓練詞,以積極、健康的語言給學生以成功的暗示。例如“我能行,你能行,只要努力都能行”,再如“自信積極,微笑樂觀,不怕困難,輕松自在”等。這些暗示起到了較好的教育和訓練效果。
(3)啟發學生自我教育
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是學生心理素質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我們十分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心理素質必須在受教育人“感悟”的基礎上才可以被內化為自身的素質,學生把自己的“感悟”告訴周圍的同學,會對他們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在學生中成立“心理素質互助組”、“心理素質教育研習小組”等,開展學用心理方法演講比賽,在高年級開展有關心理問題的“研討會”和“辯論會”,讓學生在互助中互相感染、互相促進、互相激勵、共同提高。
(4)要求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教育
學科教學是學校最基本的活動,心理教育光靠心理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全面提出: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教育。我們的口號是“要先成為心理教師,再成為學科教師”。為提高全體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水平,我們在教師進修、教師繼續教育中加了心理素質培訓的內容,使全體教師都能在學科教學中使用心理教育的方法,自覺滲透心理素質教育。
總之,我們通過第二階段小范圍的實驗,基本摸清了適合我縣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即:
以正面教育為主的綜合性心理素質教育模式,也就是要走一條正規課堂教學與心理訓練相結合,專門心理教育與學科滲透相
結合,全面心理教育與個別心理咨詢相結合,學校教育與家庭心理教育、自我心理教育相結合的道路。
3.培訓師資,大規模開展實驗
在做好實驗教材的編寫,小范圍摸出經驗的基礎上,局黨委認為在全縣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時機已經成熟,于1998年元月舉辦了我縣第一屆中學心理素質教育師資培訓班。全縣43所中學的100余名干部教師參加了學習,為我縣大規模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實驗活動準備了強大的師資隊伍。1998年秋季開學,教育局中教科正式下達在全縣中學開設心理素質教育課的通知,心理教育課正式排入中學生的課表,正式成為我縣政府督學室督導的內容。成立實驗教學班400余個,上課學生達2萬余名,從此心理科學真正走進了我縣中學生的課堂,用學生的話說就是:“心理教育――這甜甜的風吹進了我們的心田?!?/p>
4.成立中學心理素質教育研究會,使我縣心理教育進入有序的管理狀態
我縣于1998年成立了“中學心理教育研究會”。在研究會的主持下,我縣不間斷地組織心理教師通讀實驗教材,設計實驗,學習有關材料,征集有關論文,組織多次研究、觀摩課,召開現場會,使我縣的心理教育生動活潑。這些活動較全面地提高了心理教師的業務水平、授課水平和自身素質,為我縣心理素質教育實驗取得初步成果奠定了基礎。
5.創辦了《中學生心理素質報》
經過反復的研究與討論,我們于1998年6月創辦了《中學生心理素質報》,設立的欄目有:心理知識、青春絮語、心理醫生、心理信箱、校長隨筆、悄悄話、名家經驗、開心果、心理咨詢、校園專訪、青春調查等。作為心理素質教育的輔助讀物,《中學生心理素質報》極大地開闊了教師和學生的視野,深受廣大教師和學生的歡迎。
6.開展學生學心理用心理演講大賽活動
為展示學生學心理用心理的成果,黃村第五中學率先開展了“學生學心理用心理演講比賽”活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根據這一成功經驗,在中教科和教研會的領導下舉辦了我縣首屆中學生“學心理用心理演講大賽”,各校學生踴躍報名參賽,學生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講述了一個個親身經歷過的動人故事,令參加評判的教授為之感動。看到心理教育在學生心中產生的巨大影響,看著收獲后的成果,我們笑在臉上,甜在心頭。為將學生的真情實感告訴給眾多的青年朋友,我們出版了一本學生學心理用心理的專輯――《穿過迷霧把生命看清楚――中學生學用心理范例集萃》。
三 幾點體會
1.領導重視是這一實驗成功的關鍵
我縣的經驗說明,領導重視是本項實驗成功的關鍵。我縣教育局黨委十分重視,把心理教育實驗擺上了議事日程,可以說要人給人,要錢給錢,在大家的努力下,才使得我們的實驗工作順利進行。事實也告訴我們,哪所學校的領導重視,哪所學校就搞得好。
2.必須有一批熱心于此項事業的教師
我縣正是有一批兢兢業業熱愛心理教育事業的教師,才能使心理教育比較順利地付諸實施。經過幾年的實踐,我縣心育教師摸索出了許多好的心理教育的方法,比如:情景體驗法(即設定相關情景,讓學生從中感悟某些道理)、角色換位法(引導學生去體會、感受對方的心情,以明確自己的行為)、游戲感悟法(讓學生在做游戲的過程當中感悟某些規則)、辯論明確法(讓高年級學生在就某一問題進行辯論的過程當中,體會人生哲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等。
中學生 心理健康
中學時代是中學生生理和心理逐漸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此時的中學生既有別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頑童,在身體形態和心理上均發生一系列的“質”的變化。在這一時期,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是一個不斷碰撞而又不斷調試的過程,其心理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困擾,滋生各種心理問題。
一、我國中學生健康的現狀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醫療條件都不斷提高,這使得我國中學生的生理健康得到了保障,但是,社會的快速轉型,卻帶來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據某教育科學研究所對500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有49.6%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應,有10.8%的高中生存在著各種明顯的心理問題。這表明,我國中學生的心理不健康狀況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地步,解決這些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成為當務之急。
二、中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自我差異與心理健康
所謂自我差異一般指自我各成分的不統一,自我差異包括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異和現實自我與應該自我的差異兩個類型 。中學階段是學生自己的特長、能力、和社會接受性等發展的關鍵階段,中學生個體對于自身各方面的認識是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外界環境的復雜性,中學生對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確,對自身的評價過高或過低,導致了與現實自我之間的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會使學生產生自卑或自負的心理,在心理上造成困擾,進而危害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認知差異與心理健康
中學生的成長階段正處于我國知識化、信息化、經濟化的社會高速發展的階段,電視、報紙、雜志等信息傳播媒介高度發達,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和對社會的感悟都與父母或老師有著很大的不同。同時,處于這一年齡段的中學生他們觀察的目的性、自覺性一定的不穩定性,在面臨問題時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而目前高考壓力的存在和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使得家庭或學校把注意力都放在中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導致了對學生評價的單一性,成績代表一切的觀念在家長或老師心中已經根深蒂固。而剛剛接觸社會的中學生,對于一切事物都有著新鮮感,他們追求新奇、刺激,對社會的認識是多元的。這就造成了中學生與老師或家長認知的差異。產生認知差異是客觀的,它受時代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只要加強溝通和交流,這種差異是不會引發心理問題的。但是一些中學生與父母、老師以及同學都難以溝通,相互間缺乏必要的理解。
(三)個性差異與心理健康
所謂個性就是一個人在其生活、實踐活動中經常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帶有一定傾向的個性心理特征,表現為氣質、性格和能力。氣質類型分為四種,即膽汁質、粘液質、抑郁質和多血質,不同的氣質類型,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其行為方式也千差萬別,如膽汁質的人待人熱情,但情緒波動大,易于沖動,對于別人的意見,不善于接受。粘液質的人為人穩重,但其情緒不太外露使人有冷漠之感等。氣質沒有好壞之分,但由于中學生社會經驗較少,與不同氣質的人交往,在心理上可能一時之間無法適應,從而產生交往的障礙,而導致心理問題。氣質與人的成功沒有大的關系,但它對工作的效率有有關。與氣質類型不同,性格有好壞之分。良好的性格如開朗、誠實、善良會有利于增強人際之間的吸引力,反之不良的性格如自私、猜疑、虛偽等,會給人際交往帶來困擾。由于目前的中學生,獨生子女占大多數,且多數父母過于溺愛,這導致了一些中學生自私自利,多疑,給身心的發展帶來了極其不利的影響。但性格不是不可以改變的,性格是可以改變的。
三、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對策
(一)對中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降低自我差異
世界衛生組織心理衛生處指出:學校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最適宜的場所,學??梢越探o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技巧,并通過特殊問題的干預和心理咨詢,轉變學生的行為。所以,我們要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向學生傳授人體生理、心理衛生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通過引導他們客觀正確評價自己,克服自卑與自負,不斷提高自我調節能力,來促進其心理健康。同時,還要提高心理教育的針對性,對學生面臨的各種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提供調適方法,使他們取得心理平衡,防止產生偏差心理。
(二)加強溝通,避免由認知差異而導致心理問題
在學校老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氣氛,深入學生,了解學生,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尊重、真誠、理解的關系,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體會、認識學生的觀念和行為,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強彼此間的溝通,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激起學生的自信和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從而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百折不回,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不斷地去進行自我完善,從根本上消除猜疑和狹隘等不良的心理。同時,要加強家長的心理衛生知識和家教方法的培訓,指導家長學會聆聽、欣賞、激勵、寬容、尊重和信任孩子,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成長環境,從而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注意發揮各學科的心理教育功能
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在各學科中融合滲透,不僅落實了心理教育在全面發展中的地位,也是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保證。學校通過課時的落實,教師的安排,充分發揮學校各科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調動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心理教育積極性。有效地保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當然心理教育課程無論在教育內容的選擇及教學方法的安排上都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方法。心理教育課程強調組織師生的心理互動情境。通過交流、對話、論辯、體驗等形式促進學生對心理現象心理調動的認識和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建構。心理課程的操作具體體現在:情境是心理發展的空間,交往是心理互動的進程,體驗是心理內化的基礎,所以學校應加深學生的體驗,以期達到學生的自主探索與成長。
(四)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活動
學校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教育各種心理異常表現的學生盡快緩解心理壓力和消除心理危機,以使其能正常地適應生活和學習環境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使正常的大多數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使他們內心世界極其豐富,精神生活無比充實,各種潛能得以充分發揮,人生價值能夠正常體現。因此學校心理咨詢應該側重于“發展性”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偏重于“異常性”問題的調適。當然,在學校心理咨詢過程中,會遇到學生心理異常的種種表現,對于這些“異常性”問題,也需認真對待、正確處理。
學校進行心理輔導時要做到:1、有一支專業化的心理咨詢輔導教師隊伍,學習和掌握心理咨詢的基本概念常識和技巧;2、建立心理咨詢室、心理輔導室,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咨詢活動;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室,為學生提供心理松弛、宣泄交流和了解心理知識的場所;4、有針對性地對有心理問題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采取傾聽、討論、指導等策略,幫助學生解除心理困惑。
(五)創設有利于中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愉快環境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因素是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心理環境,環境作為一種隱性的課程,對學生的心理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環境包括物質形態的,如:學校的自然景觀、建筑設計物的東西都潛藏著一定價值觀念和美感,對學生心理產生影響。更主要的是精神形態的,如師生關系,校園氣氛與文化等,它們通過暗示、感召、移情、認同等作用,對學生產生潛在的影響。要創設愉快的育人環境,家長、教師、學生要共同調整各自的期待水平,客觀評價中學生的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學生心理以及學習水平,正確指導他們進行學習,同時還要花大力氣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和應試技能。學校還要更多地擴大學生生活空間,豐富生活內容,使他們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消除焦慮的情緒。
(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在學校中要廣泛開展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要特別重視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的專業培訓,這是保證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關鍵,學校領導要重視師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千方百計創造機會使部分教師接受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使他們成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改革開放新形勢對人才質量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學生自身生長規律的主觀需要。因此教師應轉變自身的健康觀念,不斷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深化和完善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發展心理學》—畢生發展 羅波特·費爾德曼 著
2.《心理咨詢師》民族出版社
3.《心理學導論》(美)Dennis coon, John O . Mitterer 著
一、個性化地理教育詮釋
1.個性化教育
個性結構是多層次、多側面的,是由復雜的心理特征獨特組合構成的整體。它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特征①完成某些活動的潛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②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即氣質;③完成活動任務的態度和行為方面的特征,即性格;④活動傾向方面的特征。如動機、興趣、理想、信念等。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錯綜復雜交互聯系,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對人的行為進行著調節和控制。
2.個性化地理教育的價值功能
實施個性化教育體現著地理教育對受教育者的深厚的人文關懷,是對我國傳統的地理教育觀念和行為的一次重要變革,是地理教育向人本教育的回歸,蘊涵著對人的個體獨特性價值的尊重。更為重要的是,地理教育復興的機遇可能就蘊藏在其中。
二、中學地理教育中的個性化教育策略
以創新力培養與個性化教育的因果關系作為邏輯起點來認識地理教育,其根本目的之一是促進中學生個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發展。因此,在進行中學地理教育的過程中實現個性化教育,對中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功能。進而言之,學生個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發展將對中學生整個生命過程產生極強的示范、遷移和輻射作用,對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產生持久的貢獻。在地理教育中實施個性化教育的主要策略有:
1.課程設誼多元化
課程是為實現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長期以來,中學地理課程仍承襲傳統的單一、一統的課程模式。從國家到地方都十分注重制定統一的課程方案,并通過行政的力量加以推行。如此的課程模式不僅難以適應全國教育人文社會背景的區域差異,更無從談起在中學地理教育過程中針對巾學生的個體特征實行個性化教育。因此,中學地理課程模式必須革新,要順應當今個性化教育潮流,以增加學生對所接受地理教育的選擇權和自由度作為出發點和歸宿,著重在下列四個方面進行改革。
(1)課程多樣化其中重要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加強微型課程的開發,以一系列獨立或半獨立的地理專題構成若干門微型課程,形成課程菜單以供中學生按需選擇;二是重視隱性課程的開發,學校的組織、環境及師生交互作用顯示出來的教育價值都屬隱性課程的范疇。
(2)課程個性化為適應個體的能力和傾向,發展中學生的興趣、特長,建立個性化的地理課程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通過個性化的地理課程實現中學生的個別化和自由化學習。在這一領域,我們可采取的行動策略是減少必修課,更多地從中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出發.設置地理選修課和活動課,給予中學生更多的課程選擇自由度。
(3)課程鄉土化中學地理課程可以在全國統一的課程計劃指導下,根據本區域地理環境特點和學生特點,構建地方性課程和校本課程;或者在全國統一安排的課程中,留出一定的比例安排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課程鄉土化和校本化可以從另一種途徑來加強地理課程的個性化。
(4)課程綜合化現代學科發展的綜合化趨勢日益顯現。課程綜合化是實現中學生個性全面、充分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在這一領域,應十分強調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的交叉和融合,注重地理知識的綜合運用。例如,可通過設置以地理問題為中心的“超越學科的學習單元”課程,構建綜合化的活動課程。課程綜合化是對課程個性化的強化和補充。
2.教學策略個性化
中學地理教育的核心環節是教學過程。因此,教學策略個性化乃是實現個性化教育的主陣地。教學策略個性化主要下列三方面內容構成:
(1)班級規模小型化一般而言,小班制的教學法比大班制教學更有利于個性化教育的實現。1978年,洛拉斯等人對以往有關班級規模與教育效果的調查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論:學生的平均成績隨著班級規模的縮小而提高,而且當班級規模達到15人以下時.其效果迅速提高。我們在中學調研過程中發現。小班化教學最受中學生歡迎。小班化教學可充分實現師生交流,發揮學員主體性,這其中蘊含著中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
(2)教學空間設計靈活化不同的教學行為和組織形式需要不同的教學物理環境,尤其是在要實現個性化教育的情況下,借助教學空間的物理設計,可把教育意圖滲透在安排好的環境中,間接地對中學生的學習發生影響。這是非常重要而又是過去我們在地理教育中所忽視的。應該把地理教室布置成一間充實的學習中心,為師生的交往、學習、研討和活動提供一個良好的空間氛圍。在設計教室時,主要考慮座位排列、走道、工作區域、設備、教具和教學材料等方面的合理安排和布置。避免以往通常采用的秧田式座位方式,代之以模塊形、方形、圓形和馬蹄形的布景,給中學生提供民主的自由的學習空間。
關鍵詞:科學素養;前沿知識;新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6-0319-01
1 引言
眾所周知:"中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其任務是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中學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為根本目的。全面提高中學生的科學素養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中學物理課程的目標是提高全體公民的科學素養。因此如何實現課程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便是每個中學物理教師的神圣職責,是中學物理教育教學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開展物理教學的主要依據,中學物理教師應加強對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努力探索培養中學生科學素養的新途徑、新方法。在此我認為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應重視現代物理前沿知識的研究和學習,有效地講授現代物理前沿知識,有助于激發中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新途徑。
2 理論依據
2.1 科學素養的涵義和內容。
科學素養是科學文化素質的一部分,所謂科學素養也叫科學素質,是指個人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具備科學精神和科學世界觀以及用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判斷、處理各種事務的能力, 也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社會事務以及個人決策中長期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品質。
對于科學素養的內涵或基本要素,國內外學者由于文化、教育及宗教的背景不同,表述也不同. 我國大多學者提出大眾科學素養應由四個方面組成: 科學知識和技能;科學探究(過程、方法與能力);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科學、技術、社會。
可見,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內涵應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技能、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四個要素。科學素養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個人對待科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科學素養的培養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獲得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熏陶和培養,使其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并培養其社會責任感。
2.2 講授現代物理前沿知識的意義。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當前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高中物理教學活動中適當講授現代物理前沿知識,既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學生學好物理知識的需要。在中學講授現代物理前沿知識一方面的重要意義在于能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視野,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我們應該嘗試將現代物理前沿知識較多地滲透到中學物理中去,建構一個開放的、多支點的物理知識體系,起到優化中學生物理知識結構的作用,讓他們更多地接觸到物理學發展前沿的東西,提高大眾科學素養,是適應科技競爭的需要,時代的需要。
2.3 講授現代物理前沿知識的必要性。
《物理課程標準》明確"在義務教育階段,物理課程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注重將物理科學的新成就及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等納入課程,而且還應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愿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
首先講授現代物理前沿知識是中學物理教學適應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物理學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科學,又是青少年接受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科學素質起著突擊的作用。
其次講授現代物理前沿知識,是素質教育的需要。全面開展素質教育,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而素質教育的主戰場在學校,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同樣中學物理素質教育也應以課堂教學為主。物理素質教育,包括物理知識、物理方法、物理思維、物理能力以及物理興趣的培養等等。因此,在中學物理教學中,適時講授現代物理前沿知識,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再次講授現代物理前沿知識,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方式和學生的初步探究能力,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而且在知識快捷更替和發展的今天讓中學生了解科學發展的前沿是十分必要的。
3 培養中學生科學素養的新途徑
3.1 探索講授現代物理前沿知識的方法。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講授現代物理前沿知識,不僅要求內容上使學生容易接受,在教學方法上更應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是現代教學技術中最先進的一種方法,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講授,它具有直觀、形象、生動、聲像并茂的特點,例如:講人造衛星時,可以播放錄像材料,讓學生觀看衛星發射、運行等過程,可以將抽象的物理前沿知識化為直觀易懂又簡單生動的物理知識,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關于人造衛星與宇宙飛船變軌問題,學生很難理解,教學中利用視頻播放"天宮一號"發射過程、"神州八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的過程,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對變軌問題有了深刻的感受,問題也迎刃而解了,增強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信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了學生的探索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3.2 開展中學物理科普講座。
中學物理科普講座是活動課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開展納米技術講座等,學生了解到什么是納米技術、納米材料,納米技術的發展和前景,納米技術的應用等,特別是學生看到在掃描隧道顯微鏡下,科學家將48個鐵原子排列到銅表面上,形成的一個圓形圍欄,感到很神奇,學生從物理科普講座中能學到許多新鮮的知識,把課堂學到的知識深入、具體,使知識面拓寬,使物理學習更豐富多彩。
3.3 重視研究性學習的指導。
國家課標標準指出研究性學習是中學階段的必修課,物理學由于其獨特的學科特點,理所當然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要載體,中學物理教師更利用這一重要的活動加強對學習科學素養的培養。當然,由于現代物理突飛猛進的發展,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新材料、新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激光技術、納米技術廣泛的應用于各個領域,這就要求中學物理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素養,應具有系統全面的自然科學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