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5:40: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技術創新培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日本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國家制度
日本是典型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國家,以政府為核心的經濟、科技等體制都會對技術創新活動產生深刻影響。政府以制定法律和條例、理順稅制和信貸等方式引導和鼓勵企業技術創新,通過制定“R&D稅惠”等對關鍵性產業進行宏觀干涉,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加強立法,用法律和規章保障中小企業技術創新
日本政府為了保護與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制定了一系列有關中小企業的法律法規,早在1963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中小企業基本法》,分行業對金融、稅制、政府機構和事業團體等方面的內容作了詳細具體的規定。據統計,日本在戰后50年間,先后制定了30多部保護和扶持中小企業的法律,形成了相對獨立和完備的中小企業法律體系。
(二)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官民結合的組織機構體系
日本實行的是中央地方二級中小企業管理機構體制。在中央通產省及各級地方政府設置中小企業指導機構,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國性中小企業行政組織網。另外,日本政府還從財政預算中拿出大量資金,建立了一批官助民辦或官辦民營的中小企業團體,作為協助各級行政機關實施中小企業政策法令和扶持、指導中小企業發展及技術創新的社會力量。
(三)運用財政、金融等經濟手段,推動中小企業技術創新
財政補貼政策。日本中小企業財政支持體系以財政補貼為主。一是“重要技術研究開發費補助金制度”。該制度從20世紀60年代起開始實施,規定對一般項目政府補助二分之一的經費,對環保和節能項目補貼高達四分之三的經費。二是“構思階段技術開發補助金制度”。日本通產省設立了每年大約5億日元的對構思階段技術開發進行補助的制度,用以支持風險企業、中小企業進行技術開發,并對處于基礎應用階段的構思技術或自有技術的技術開發進行資助。
金融政策。以國家財政巨額出資為主體,組建三大政策性金融機構。一是建立國民生活金融公庫。政府全額出資,主要為小規模企業提供金融安全網。二是建立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側重為中型企業提供長期資金。該公庫成立50年來,已發展成為集融資、貸款的證券化、信用保險、調查研究、咨詢及經營指導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機構。三是建立商工組合中央金庫。相當于“中小企業銀行”,由政府、中小企業團體聯合出資,資本金5172億日元。
稅收政策。增加試驗研究經費的稅額抵扣制度,該制度規定,當試驗研究開發經費的增加部分超過過去的最高水平時。則對增加部分免征20%的稅金。
(四)建立技術援助制度,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
日本政府非常重視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技術援助工作,目前已形成了以技術指導與咨詢、技術信息交流、技術合作和人員技術培訓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援助網絡系統。
(五)建立信用擔保支持體系,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
日本是最早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國家。其實行的是中央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和52個地方信用保證防會兩級擔保體系。近年來,日本政府還建立了賒銷債權抵押融資保證制度。中小企業以持有的賒銷債權作為抵押向銀行貸款,信用保證防會進行債務擔保。
(六)建立風險投資支持體系,鼓勵中小企業科技創新
日本的風險投資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初,為扶持高技術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日本相繼成立了風險企業開發銀行、風險投資公司、研究與發展型企業育財中心。為從事高技術研究與發展的中小企業提供低息貸款和債務擔保。
(七)實施TLO法,鼓勵“產、學、官聯合”模式
日本政府在1998年實施了日本的TLO法――《大學等技術轉移促進法》(Technology Licensing Organization,簡稱“TLO”),從政策上進一步促進了日本的“產學合作”。
二、日本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企業內部制度
(一)日本現代企業制度為技術創新提供廣闊的空間
日本中小企業的組織形式及內部組織制度,主要是規范的公司制。各類公司都有一套較為完善的、而且十分規范的管理體系。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建立了法人相互持股的網絡化企業制度。這一制度可以保證股東的相對穩定,有利于克服經營者的“短期行為”。大量資料表明,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與企業的規模沒有必然的聯系,而與企業的經營機制有關,靈活的經營機制正是中小企業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具有開創精神的企業家是技術創新的主導力量
日本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主體絕大多數是經營者或經營首腦(企業家),這是大企業很難比擬的,大企業的企業家同時又是發明創新家的人物越來越少。
(三)健全的教育和培訓制度為中小企業培養了大量的技術創新人才
在日本,中小企業十分重視對雇員的培訓和教育。企業內的教育培訓已經成為發展企業技能的重要方式,早在中等和高等教育發達之前,日本企業就在企業內部形成了補充正規教育的事業內認定培訓制度。
(四)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了中小企業員工積極的技術創新的熱情
日本公司激勵機制是非常有效的,對其經理設計的報酬機制,是著眼于長遠發展的“年功序列制”,有的經理人員擁有一定的股票與股票期權。對能夠專心致志地從事自己擅長研究的員工給予特殊獎勵,給予創新者豐厚的回報,使公司上下對技術創新充滿激情。
(五)穩固的終身雇傭制是技術創新的可靠保證
終身雇傭制有利于保證企業員工隊伍的穩定,防止新技術因員工流動而被泄露的情況的發生,也有利于員工在長期的工作中積累經驗,實施技術創新。
(六)特殊的文化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堅實基礎
公元5世紀,儒教傳入日本,7世紀被定為國教,儒家思想成為官方的正統思想。這種思想在企業內被詮釋為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員工對事業的追求和奉獻。在日本,很少有企業將“賺取利潤”作為直接的目標,而是更多地強調企業對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的責任,不少企業將“感激”、“報恩”、“團隊精神”的思想作為對員工進行培訓時的主導思想。
三、對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啟示
日本中小企業在政府宏觀制度和企業微觀制度的大力支持下,技術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果,這與我國目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產品層次低、市場競爭能力弱等現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日本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經驗可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一)選擇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路徑
根據中國所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實際情況,采取政府主導的模仿型模式,比較符合中國發展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實際,走引進――吸收――再創新的道路,注重以市場為導向,有針對性地引進和消化國外先進技術,注重引進科技人才和專利技術來創造自己的核心技術。
(二)完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法規
重視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保護。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也陸續頒布了一些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方面的法律法規,要加強對《科技進步法》、《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等法律規章的貫徹落實。同時,要盡快出臺有利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專門法律,確立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從而使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中處于有利的位置。
(三)采取有效措施為技術創新解決資金問題
建立有效的融資途徑:一是建立多層次的銀行體系,有針對性地發展城鄉中小型商業銀行,主要是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方面的服務;二是積極發展和完善民間資本市場,增強民間資本的流動性和有效性,擴大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啟動二級市場和三級市場,給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以社會融資的機會。
(四)在企業管理方面,要盡快引入現代企業制度
我國中小企業必須進行科學管理,在管理上轉變觀念,拋棄那種經驗式、粗放式、家長專斷式的隨意管理。建立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中的激勵和監督機制,增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有效保障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五)建立有效的風險投資機制
要盡快出臺《風險投資法》,進一步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持力度,對研究開發高新技術的企業和科研院所,要在法律上給予保護和在經濟方面給予支持。政府也應考慮建立風險投資基金,支持有成長預期的中小企業進行科研和技術創新。
(六)健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首先,應該規范我國現有的社會中介服務組織,進行合格的資質鑒定和評估。其次,政府通過各種優惠政策,推動建立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資金融通、信用擔保、創業指導、技術支持、管理咨詢等社會中介組織。三是建立技術培訓機構。通過制定完整的培訓計劃,分階段、按步驟實施培訓,為中小企業培養真正能夠從事技術創新的專業人才。
(七)鼓勵中小企業建立互助擔保體系
政府應考慮建立中央一級的擔保機構,同時整合和完善現有擔保機構。另外要加大重塑社會信用的力度,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民間資本參與注資擔保機構,建立風險由擔保關系方分攤機制,即由兩級擔保機構、協作銀行、中小企業和政府分攤風險的機制。此外,積極鼓勵各中小企業共同建立互助擔?;?,為成員企業提供融資擔保。
(八)促進中小企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關鍵詞]現代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體系;構建
長期以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大多數企業的技術來源主要是靠模仿、靠引進,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差。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業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產品的更新換代更加迅速。為了牛存和發展,企業必須擁有自主的開發和創新能力,必須建立完善的,既能為企業的長期發展提供技術儲備,又具有快速反應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的技術創新體系。
一、構建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基本原則
(一)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結合
技術進步的核心是創新,企業唯有不斷的創新,才能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但是,作為經濟發展中具有獨特意義的技術創新,不能不以制度創新作為社會約束條件,而新的企業體制和制度的確立也不能不以技術創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會經濟質態的深刻變化作為依托。把技術創新與企業改革、改制和改組結合起來,依靠體制的轉變來推動增長方式的轉變,依靠制度創新和組織結構調整來帶動企業技術創新向縱深方向發展。
(二)技術創新與市場開發相結合
企業經營活動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而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經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獲得利潤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技術創新最根本的動力來自于企業競爭的效益和利潤,技術創新就是要讓企業的產品不斷適應變化的市場需求,在較高的技術起點上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和實現創新所帶來的超額利潤。技術創新的目的是通過創新技術來創新產品,通過創新產品來創新市場。因此,企業的技術創新必須緊密圍繞市場需求來展開,即圍繞滿足和創造市場需求來進行技術創新。把創新活動的重點放到創新市場,采用和創造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建立新標準,引導新消費上來,而不是過多的考慮去搶占和分享現有的市場。只有市場開發的成功,才能實現技術開發的成功,市場開發的成功,是檢驗技術創新的最終標準。
(三)技術人員的激勵與員工素質的提高相結合
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是技術人員,包括本企業內的技術人員和社會各方面的技術人才。應當通過各種激勵方式,充分發揮技術人員的聰明才智,創造更多的為企業所需要的研發成果。要讓企業技術創新成果最終轉化為經濟效益,還需要企業廣大員工的參與和配合。因此,全面提高員工隊伍的素質,對企業技術創新是至關重要的。
(四)生產技術進步與管理技術進步相結合
通常所講的技術進步,主要是指生產(直接制造產品或提供服務的活動)技術進步,這并不全面。
在今天,管理技術進步對于提高企業科學管理水平,切實做到向管理要效益,有重大的作用。企業的各級經營管理者都要深刻領會在信息化背景下科學管理的內涵,善于運用管理技術進步的新成果,不斷提高企業內部管理水平。
二、現代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建構及運作機制
(一)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構的基本分析
企業創新體系的建構就是尋找體系的構成特征并構造這些特征的作用關系。為了尋找這些特征,需要作些基本分析。
技術創新的首要問題是我們為什么要進行創新?為什么要采用新技術,采用新的管理方法?這些問題可成為企業技術創新的客觀動力源,稱為企業外部動力源。而當企業決定要進行創新,又如何去保證創新人員產生創新的動力?如何使創新人員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投入到創新中?這些問題是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觀動力源,稱之為企業內部動力。綜合起來,這些問題屬于動力問題,即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
企業在具備了產生創新的動力之后,需要考慮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去把握創新的方向。任何形式的創新都需要各種資源要素,而企業的資源具有稀缺性,這樣就不可能對所有的創新行為都進行足夠的支持,所以引導創新的方向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也就是理論上稱之為技術創新的約束機制問題,就是通過限制創新的立項及創新資源的配置等方法去引導創新的方向,使之在符合企業戰略的基礎上順利進行。接下來就是建立創新的支撐機制問題。創新的運行,需要各種要素的支撐,這是企業得以成功運行的基礎。最后就是對創新方法的選擇問題。創新需要技巧,需要方法。正確的創新方法,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轉貼于
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總結出,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特征要素由以下幾部分構成:創新的動力機制、創新的激勵機制、創新的約束機制、創新的運行機制、創新的支撐機制、創新的方法選擇。盡管不同類型企業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具體運行方式存在細微差異,但其運行的機理在總體上是一致的。
(二)建立以技術中心為核心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
1.技術中心的內涵。1993年,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國家稅務總局和海關總署聯合頒發的《鼓勵和支持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建立技術中心暫行辦法》,對“技術中心”作了較嚴格的定義,一般是指隸屬于企業(集團)具有較高層次、較高水平的,其中心任務是為企業產品更新換代和企業生產技術上提供技術和技術儲備的研究和開發機構。
2.加強企業技術中心的建設,使其真正成為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核心。企業一旦擁有具備高水平創新能力的技術中心,就能大大增強企業科技體制的活力和動力,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后勁。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應堅持“一個中心”,即以提高企業技術開發能力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能力、增強企業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為中心。在技術中心的日常工作中要突出技術創新的指導思想,強調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而不是以成果為導向,以水平為中心。從市場和銷售開始,根據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可以接受的價格,來決定采取何種工藝、需要什么技術、并以系統的觀點,按系統工程來管理項目,而不是就技術論技術。強調已有科技成果的綜合集成,并以產品為龍頭帶動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與配置,最終獲得商業利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而不是僅僅追求單項科技成果的開發利用。技術中心的效益是體現在整個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提高上,而不是追求技術中心自身的經濟效益。這一指導思想的確立對于推動技術中心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三、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運作機制
1.實行市場拉動與目標拉動的機制。企業的技術創新必須緊密圍繞市場需求來展開,即圍繞滿足和創造市場需求進行技術創新。這一機制就是將技術創新定位于企業的事業發展和市場開拓,使每一個技術創新項目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定位,以目標拉動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并帶動產業、產品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為強化技術創新的市場效益標準,縮短研發與市場的距離,技術中心內部成立了市場部,以提高市場占有率及獲取商業利潤為目標,不斷尋找市場空間,創造新的市場賣點。
2.建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有效的運行機制。企業技術創新工程的目標就是要通過建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有效的運行機制,形成自主創新的動力機制,從而保證技術創新體系高效有序地運行。這樣,通過實施企業技術創新工程,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龍頭,以效益為中心,以管理為基礎的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機制,宋達到提高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產品的技術含量、附加值和市場競爭能力的目的。
3.努力培養造就企業技術人才隊伍,保證技術創新體系有人才智力支撐。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而在企業中進行技術創新的是具有高層次、高水平的人才,因此,人才就構成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基礎。贏得人才,就擁有技術和項目,也就相應地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技術創新人才管理不僅要引人、求人、借人,更重要的是育人、敬人、用人、留人。為了贏得技術創新的持續性,必須對人才資源進行儲備。人才—資源儲備包括人員儲備和知識儲備兩個方面。人才儲備是指企業所需各類各層次人才必須有年齡分布上的連續性。由于一個技術共同體的技術風格、工作作風、服務態度是在企業技術創新文化理念長期塑造下、在員工代際關系中形成并傳遞的一種難以言表的無形資源,一旦人才斷檔,這種無形資源的損失是無法挽回的。因此,任何一種技術創新活動,都需要有不同年齡和不同專業的技術人才組成的技術共同體來完成。知識儲備是指個體和群體的知識庫要不斷更新,使企業人才資源不斷增值。因此,建立企業的新員工培訓體系、管理人才培訓體系、專業技術培訓體系、用戶培訓體系等是非常重要的。同時,要加強建立有效的企業技術創新人才的激勵機制。組織成員的目標。與組織目標并不完全一致,激勵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環節就是要引導成員的行為,使其盡量與組織目標一致。而人的行為受動機驅動,動機又來自需要,因此,激勵的過程實質上是通過滿足需要以影響行為,即分析需要是激勵的起點。
關鍵詞:四川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0006702
目前,要破解四川省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前提是要建立一個科學、系統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綜合評價方法。本文從四川省中小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建立了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指標體系,對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的能力進行評價,以此作為政府制定政策和措施的參考,銀行、投資公司進行貸款或投資的依據,以及中小企業提高自身創新能力的工具。
1評價指標體系的制定原則
(1)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的選擇要圍繞企業技術創新的本質,涵蓋反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要客觀真實地反映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規律,同時結合必要的專項調查和考證,定性、定量相結合,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和描述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狀況。
(2)導向性原則。建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就是要對企業技術創新進行規范化,從而對企業技術創新工作起到導向和監控作用。指標的選取,要有利于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工作。
(3)簡明性。指標體系是復雜系統的一種簡化,在遵循科學性、系統性的基礎上,必須注意指標體系的簡明精練,簡便易行。同時也是由中小企業規模較小、組織結構簡單的特性所決定的。
(4)可操作性原則。評價的目的是要在企業技術創新工作中得到應用,這就要求指標選擇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即設計的指標應具有可采集性的特點,能夠從企業內部的各種會計資料和統計資料中直接獲得或計算獲得。指標選擇相對簡單,做到指標少而精,計算公式科學合理,利于掌握與推廣。
2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框架
為了反映和說明問題,結合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實際情況,本文從以下角度建立技術創新評價指標體系:
(1)創新投入能力指標。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能力是指企業投入技術創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基礎。包括人員和經費兩個方面。人員投入方面包括全部職工人數、技術與開發人員數量兩個指標,經費投入方面包括工程技術人員年均收入、研究與開發費用、職工培訓費。
(2)創新產出能力指標。創新產出能力評價是對技術創新最終效果的評價,是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實際上反映的是效益實現和技術進步。包括新產品銷售收入,全部科技項目數,專利申請數,新產品銷售利潤。
(3)創新外部環境能力指標。該指標反映企業技術創新的外部環境支持程度。包括社會技術創新體系、政府政策及措施、與上游和下游的廠商信息聯系程度。在我國,尤其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講,從資金的支持到成果的轉化,政府在這些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將社會技術創新服務體系,政府政策及措施,與國內外技術資源的合作程度,與上游和下游的廠商信息聯系程度等因素列為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目前在綜合評價時,創新外部環境能力指標的權重應加大。
【關鍵詞】耗散結構;技術創新;技術創新管理系統耗散結構理論
一、引言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可得知,任何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總與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茖W技術的創新不僅是企業快速發展的不竭動力,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斷進步的靈魂。因此,如何實現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并推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已引起了各國廣大科研者的高度關注。然而,從近些年來的世界經濟發展狀況來看,經濟發展狀態并不樂觀,并呈現出不斷惡化的趨勢。盡管其中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但究其根源,無不與缺乏科學的技術創新管理方式緊密相關。在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大量相關的理論與實踐并不是具有顯著的相關特征,并顯現出明顯的無序性、散亂性和非線性關系。而這些關系為技術創新帶來了不同程度的阻礙及約束。為此,若要從大量無序性和散亂的信息中發現并挖掘出有價值的新理論與新方法,實現科學技術的創新以促進企業和國家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就必須研究并解決技術創新中相關的理論與實踐的無序性問題。而耗散結構理論作為系統論的新發展,主要研究一個系統從無序向有序、從低序向高序轉化的機理、條件和規律。因此,研究耗散結構理論對于技術創新管理的應用極具時代和現實意義。
二、理論概述
1.耗散結構理論
耗散結構理論是比利時物理學家普里高津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創立的一個系統理論。耗散理論認為一個開放系統(可以是力學的、物理的、生物的、化學的系統)在達到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區時,一旦系統的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閾值,通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由原來的無序的混亂狀態轉變到一種時間、空間或功能有序的新狀態,這種有序狀態需要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才能維持,并保持一定的穩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擾動而消失。普利高津把這種在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區域形成的新的穩定有序結構稱為耗散結構[1]。
2.技術創新
自熊彼特(J.A.Schumpeter)于20世紀初提出創新概念和理論以來,技術創新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開發性研究、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系統研究和80年代至今的綜合研究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學術界對于技術創新的定義進行了反復的討論與爭論,綜合各種討論,這里給出比較簡練、相對通俗的定義:技術創新是指有技術的新構想,經過研究開發或技術組合,到獲得實際應用并產生經濟、社會效益的商業化全過程的活動[2]。耗散結構形成原理包括開放性原理、非平衡原理、漲落有序原理以及非線性作用原理。
三、技術創新管理系統的耗散結構特征
1.技術創新管理系統的開放性
技術創新管理包括對資金、設備、人才、信息等資源進行管理[2],這一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同外界進行諸如資金、設備、人員、信息等的交換。除此之外,這個系統與外界還有能量的交換。一方面系統中生產技術創新必須有能量推動,因而需要從外界導入物質能量。另一方面,生產系統要有效地實現預期目標,即要使系統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生產出適銷對路的新產品,還需要從外界導入一種新的能量,這種能量能促成生產系統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有機結合,可以將這種能量稱為管理能量。管理能量是在技術創新系統中,為了實現預期目標,在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協調活動中所釋放的精神能量。綜上所述,技術創新管理系統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3]。
2.技術創新管理系統的非平衡態特性
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系統中各個子系統的構成元素之間存在較大差別,不僅表現在其構成元素員工的道德品質、文化背景、個人愛好、性格特點、身體狀況、教育水平、理想抱負、、行為習慣、價值觀念、民族特征、氣質類型、勞動技能、創新能力等諸多方面的差異:而且表現在其構成元素生產資料的性能、結構、約束條件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所以企業技術創新系統是一個非平衡態系統,這樣,就可以通過增大系統內部的勢能差,將其推向遠離平衡的狀態。當企業技術創新系統遠離平衡狀態時,其各個子系統及其構成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是不可能用線性關系來表示的,只可能用非線性關系才能表示出來。因此該系統還處于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區域。
3.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系統的漲落有序性
一個宏觀系統經常處在一個復雜環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企業技術創新系統也存在微小漲落因素。一方面存在內部漲落,例如信息傳遞過程中,由于人的主觀性介入,常常使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發生意思偏離,進而形成了信息準確度的漲落;又如企業內部技術進行創新的過程勢必會引起生產效率的漲落。至于外部條件所引起的漲落就更多了。例如一旦市場上原材料價格起伏,行業競爭者的行為變化,相關政策法規的變更都會對企業經營造成較大的影響,這也說明研究外部漲落的對于技術創新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4.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系統的非線性作用機制
非線性相互作用機制的動力系統的顯著特點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作為企業技術創新系統中具有潛在創新能量的構成元素是員工個體,員工個體之間是通過創新精神、創新情感聯結的。這精神構成企業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靈魂,以創新精神和情感為依托的員工間的相互作用是心靈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是異常復雜和微妙的,因而作用關系是不可能用一個線性方程或線性方程組表示出來的,至少需要一個非常復雜的非線性方程組或非線性微分方程來表示他們之間的作用關系。企業技術創新系統員工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能夠使系統內的各個員工個體之間產生心理協調動作和心理相干效應,這種心理協同和心理相干效應可以使企業技術創新系統從雜亂無章變為井然有序。從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企業技術創新系統具有耗散結構特征,滿足耗散結構形成所具備的必要條件。因此,可以斷言,技術創新管理中耗散結構的出現是必然的。
四、技術創新管理耗散理論結構的構建
系統內部發生的不可逆過程引起的熵的變化,這個量總是正的,如果沒有負熵的導入,系統將不能維持耗散結構而面臨瓦解。技術創新管理的實質正是一個負熵流導入的過程,因此現代企業更加強調技術創新管理的重要性。
1.開放性是做好技術創新管理的保障
開放系統的熵的改變應包括系統與外界交換能量和物質所引起的熵的改變以及系統內部由于不可逆過程所引起的熵的改變。遠離平衡的非線性系統可以通過負熵流來減少總熵,從而使系統從無序態變為有序態。為此,必須保持技術創新管理系統的開放性,以保證負熵的導入[4]。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保障技術創新管理的開放性。
(1)樹立正確學習觀念。在導入負熵流的過程中,技術創新管理要求企業對內建立學習型組織,倡導學習型文化。通過學習、培訓,不斷引進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以此保持思維的開闊性。同時要以批判性的眼光來分析、審視和修改已有的實踐性知識,以此避免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不可逆趨勢,進而將企業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達到更高層次的有序化。
(2)構建開放式資源系統。在公司內部構建開放式資源系統,按組織結構給予員工分層下載以及上傳權限,以便于資源共享,知識積累。系統構建后,定期對資料上傳量較大者給予獎勵,這樣也可以激勵員工的奉獻精神與創新意識。
(3)加強對外交流。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需要不斷與外部進行物資、人才、技術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交流,通過這種交流實現與外界的能量交換。為確保負熵的導入,還需要建立一個負反饋機制。在企業技術創新的對外交流過程中,要嚴格監管企業行為,保證企業技術創新行為與企業戰略目標相一致,保證企業技術創新行為與時展需要相一致,保證企業技術創新行為與企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相一致。這樣才能將良性效果放大,確保負熵流的合理導入,在資源、文化、思想、能量的不斷流動中使得技術創新管理系統變得秩序井然。
2.非平衡態是技術創新管理的前提
根據“非平衡是有序之源”這一原理,一個內有動力和外有活力的企業技術創新系統必定是一個有差異的非均勻、非平衡的系統[3]。
(1)建立非平衡態機制。對內,應重視對團隊及個人的創新意識、創新行為的激勵。一是通過職位的升遷、崗位調整、薪酬的提高、特殊權力的授予等手段獎勵那些為技術創新做出突出貢獻的團隊及個人;二是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鼓勵并幫助企業內部團隊及個人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對創新成果進行知識產權的申請。三是保護少數派,重視會議中那些不同的聲音、相反的意見,根據性格特征挖掘員工內在潛質,為技術創新行為提供良好的環境。
對外,要根據市場需求適時調整技術創新發展方向。由于人們常習慣于維持原有平衡態,抵制不確定性,對于那些具有相對優勢的人群更是如此。為此就需要運用一些強制手段來打破這種平衡,企業內部政策制定者要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適時調整技術創新的發展方向,使技術創新活動處于動態的非平衡態系統之中。
(2)樹立競爭意識。企業內部,在以企業整體利益為前提的條件下,鼓勵部門之間的良性競爭。通過獎勵、競賽、考核等措施來強化部門間的競爭意識,為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環境。
在行業間競爭中,以責任感、使命感加強企業凝聚力,大力發揚創新精神,鼓勵通過技術創新所獲得的企業競爭力提升的行為。引導管理者們將企業技術管理水平置身于世界同行業間的比較。
通過以上途徑維持系統的非平衡態,這是技術創新管理的重要前提。
3.實現漲落是技術創新管理的動力
在非平衡態的企業技術創新系統中,漲落對于更高層次有序性的實現起著推動性作用。
(1)通過組織變革實現漲落。在企業內部技術創新系統具備形成耗散結構的客觀條件時,通過人員調整、組織結構變更、資源配置變更等手段實現的微小漲落都有可能促使企業技術創新的實現。
(2)建立企業內部智囊團。智囊團又被稱為思想庫,通過公司內部智囊團的建立實現漲落,一方面要求智囊團成員為公司技術創新活動提供科學技術咨詢、培訓活動。另一方面,應對智囊團內部成員定期進行培訓,為其提供學習機會,使新思想新技術源源不斷進入公司。
(3)積極構建企業技術創新聯盟。積極推動行業間技術創新聯盟的建立。通過建立技術創新聯盟一方面可以聚眾成勢,推動技術創新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建立聯盟,可以節約時間、人員、資金、材料等資源,提高技術創新的效率、效益。
通過變革、整合等方式形成漲落的過程中應注意掌握和駕馭漲落的客觀規律,如在企業技術創新系統處于發生質量轉變的臨界點之前,積極創造條件,促進和擴大某種漲落,有意識地使系統發生暫時的失穩,為打破舊的體制和結構,建立新的秩序創造條件和時機。
4.非線性作用是技術創新的必要條件
技術創新系統要達到高度有序,必須通過技術創新系統內部非線性機制的調節以獲得自生長、自創性自激蕩、自完善甚至混沌運動等非平庸行為,并在非線性相互作用下產生相干效應和協同動作來實現[3]。
(1)實現技術創新系統的非獨立性。在技術創新實現的過程中,對創新活動加以約束,以保證技術創新系統的非獨立性。首先要以顧客需求為約束,只有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才能保證技術創新的產出物可以產生經濟、社會效益,這樣才符合技術創新的內在要求;其次,要以企業文化、企業整體規劃為約束,使得創新結果滿足企業長期發展需求;同時,要以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為約束,只有符合社會需求,滿足環境需求的技術創新才是有生命力的創新,才符合企業的長遠利益。
(2)實現技術創新系統的非均勻性。技術創新中的非均勻性即智力資源、信息資源、資金資源等的非均勻分布??稍谄髽I內部設立技術創新績效指標,以經濟效益、社會責任、公司形象等為考核指標,以指標評審結果作為資源優化配置的依據,實現技術創新系統的非均勻性,這也是漲落實現的前提。
(3)實現技術創新系統的非對稱性。非對稱性在企業技術創新系統中就是指支配與從屬關系、策動與響應關系、控制與反饋關系。這就要求合理設置組織機構,確保適當管理者對技術創新活動的有效支配權。同時,設置必要的反饋系統,一方面,在企業內部,通過反饋系統的設置來保證內部溝通信息傳達的效果,實現技術創新行動方向的一致性;在企業外部,通過反饋系統的設置來保證創新活動的經濟性、時效性。
五、結束語
文章從耗散結構的角度分析了技術創新管理,技術創新管理實現從無序到有序,從低序到高序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
1.通過樹立學習觀念、建立開發的資源系統、加強對外開放來實現技術創新系統的開放性,這是技術創新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2.通過適應市場需求、鼓勵團隊及個人創新意識來建立企業內部非平衡態機制,通過培養企業及員工的競爭意識來實現創新系統的非平衡態,這是技術創新管理的前提條件。
3.通過組織變革、企業內部智囊團、行業間技術創新聯盟的建立來實現創新系統的合理漲落,這是技術創新管理的內在動力。
4.通過約束條件、反饋系統的建立來實現技術創新系統的非獨立性、非均勻性與非對稱性,以此形成技術創新管理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非線性作用,這是技術創新管理實現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諶墾華,沈小峰.普利高津與耗散結構理論[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1-30.
[2]趙晶媛.技術創新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16.
[3]刁兆峰,張輔松.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的耗散結構分析[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2):81.
關 鍵 詞:技術創新能力;創新型企業;AHP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07)02-0076-05
在國際市場上,我國企業普遍表現出綜合競爭力不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企業不具備持續技術創新能力,導致產品技術含量偏低,無法形成成本優勢與產品多樣化優勢。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的企業大多數為一種被動創新,還沒有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而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技術創新評價體系,為國內企業設立一個創新型企業的標準,則是確保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必要條件。
一、企業創新與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將創新(Innovation)概念首次引入經濟學,并成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的是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阿羅斯?熊彼特的貢獻。他的創新理論中所界定的“創新”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包括不一定與技術直接相關的各種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動。從企業的角度涵蓋整個企業技術、生產、管理全過程,不局限某一特定領域,既包括產品創新、生產技術創新,又包括市場創新(即銷售市場創新和供應市場創新)和組織制度創新。在這以后的研究中,經濟學界出現了“技術創新”這個概念,經歷了從最早的作為與制度創新相對的狹義的理解,到廣義的涵蓋整個“創新”含義的理解的過程。本文認為,對技術創新應該是廣義的理解,即是指企業應用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的產品,提出新的服務,應用新的營銷模式開拓市場、占據市場并實現市場價值。
建立一個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是以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準確測度為前提的,但技術創新能力的測度也是極其困難的,測度指標各不相同。對于如何評價技術創新能力,西方學者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理論框架和指標體系。Christensen(1995)按照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不同作用和功能對創新能力進行了分類,提出了4 種基本創新資產,即科學研究資產(符合R&D中的研究)、工藝創新資產、產品創新應用資產(細分為技術和功能)和美學設計資產[1];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996)提出了用于收集企業技術創新數據的OSLO手冊,其中,許多指標涉及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2]; Burgelman(1996)等把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為一個組織激勵與支持其技術創新戰略的特性集合[3]; Chiesa(1998)等開發了一個技術創新審計框架[4]。然而,在創新型企業和組織的技術創新能力研究領域至今還沒有一個能夠較全面反映技術創新能力構成、得到廣泛認可、實踐上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論和測度工具。
二、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綜合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合中國電子企業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可以按照以下思路構建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1.技術創新的過程性
通過考察國內外學者對技術創新概念的界定[5-7],可以看出,雖然不同的學者對技術創新的概念看法不同,但他們的觀點里或多或少包含了技術創新是一個過程的思想。
我們將技術創新的過程分為4個階段:(1)學習階段,這是一個積累階段,為企業后期以及持續的技術創新提供一種素質與技術的存量;(2)發明(設想)階段,該階段要設定寬廣的目標,識別企業所要開發的新產品或新工藝,發展創新想法,選擇創新項目,引導早期項目計劃;(3)實施階段,將設想在公司內進行轉化,包括對生產方法和產品的研究開發;(4)市場滲透階段,將新產品或新工藝推向市場以取得創新收益。
從技術創新過程的分析可知,創新的形式雖然多樣,規模、特性及新穎程度都會有所差異,但創新的本質過程是相通的,創新的過程中存在次序性,因而技術創新能力可以從這相通的過程來界定。從這個意義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就是經過積累產生新思想最后實現市場化這一創新過程中各階段能力的耦合。這樣,各個環節的狀況、環節與環節之間的協調程度以及整個企業的環境都會影響到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強弱。企業要想獲得長期健康的發展,必須在創新過程各基本階段通過長期的積累沉淀形成存量,最后使創新成為一個持續穩定的發展過程。
2.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如果忽略一些細節,從中抽出其關鍵環節,則企業的創新過程可歸結為:積累(儲備)實施(效率)實現(效益)這樣一個實用模型。其中,創新積累的最終體現是員工素質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實施主要包括研究開發與生產制造兩方面;而實現在銷售能力和新產品的產出效益上得到很好的體現,另外,創新活動整個過程都離不開管理能力的創新。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技術創新能力的結構要素可以分解為:學習能力、研發能力、制造能力、營銷能力、產出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這六個方面,如圖1所示。
圖1基于過程的技術創新能力分析實用模型
我們在理論分析和借鑒其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性,確定出各個階段的二級衡量指標,建立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三、研究方法
本文選取三家國內電子企業和兩家國外知名電子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它們分別為海爾集團(簡稱海爾)、海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海信)、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華為)和惠而浦公司(簡稱惠而浦)、三星電子(簡稱三星)。選取這五家公司的原因是考慮到:海爾、海信是2005年國家科技部確立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企業研發中心的試點;華為是對研發著力最多的國內企業之一,自2001年起公司研發投入占公司總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惠而浦是美國第一大家電生產商,可以反映世界最發達國家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的強弱,而三星作為在中國市場上運作的好的外資電子企業之一,可以作為我國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尋找差距和學習的對象。
本文研究的數據來源于對五家公司的官方網站及相關的新聞報道的整理分析,我們對數據進行了跟蹤研究,有利于避免偶然事件造成的研究誤差??紤]到其有效性和時效性,我們最終選取的是2004年的數據。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出發點和歸宿必須服務于決策的目的,從評價功能分析,一般服務于兩類決策:一類是“選擇、排序”決策,即根據評價結果,對被評價對象進行排序和優選;另一類是改造的決策,注重對評價結果的分析,并且制定相應的措施,促使被評價對象向好的方向轉化。事實上,在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中,服務于第二類決策的功能更為重要。由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過程可如圖2所示。
圖2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過程和評價思路
在具體方法的選用上,就企業技術創新的含義而言,不僅要對產品結構、性能參數和適用領域拓展創新;還要注重發展新思路、開發方向和運行機制的深化創新。其內容范圍廣、涉及因素多,加之各企業具體情況不同,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難于用一個或幾個定量的指標來衡量。以下試通過專家賦權、Seaty的標度法以及多層次分析(AHP)相結合的方法,就我們建立的指標體系來對五家電子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分析,并努力給出一個標準。
第一步,應用Seaty的1―9標度法,來反映指標間的相對重要性,如表二所示。
表2Seaty的1―9標度法
第二步,根據表2,采用專家評分法,得到某層因素相對于上層因素的相對重要程度,從而得到判斷矩陣:
第三步,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并進行一致性檢驗,得到每個二級指標在整個體系當中的權數矩陣。
第四步,對樣本原始數據進行整理,依次(行向量)進行0―1標準化和1―9標準化,并與權數矩陣相乘,最終得到創新能力綜合評定矩陣。
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測定及結果分析
1.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測定
(1)專家給出的各級指標的Seaty重要度為:
(2)通過上面所列的數據,得到各級指標的判斷矩陣,經過計算,通過一致性檢驗,得出指標因素的權重和綜合重要度如表3所示。
表3指標因素的權重和綜合重要度表
(3)將采集的五家企業的原始數據整理,并依次(行向量)進行0―1標準化和1―9標準化3,如表4所示。
(4)利用多層次分析法,經過檢驗得五家企業數據判斷矩陣WA,與Wi相乘,經過計算,得出五家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定矩陣W:
W=WAWi=[0.03,0.29,0.10,0.09,0.22]T
2.結果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綜合評定結果,如圖3所示。
表4標準化數據
圖3 五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定
從圖3中可以看出,在我們的創新型企業指標體系當中,五家企業的綜合得分分別為惠而浦0.3,三星0.29,海爾0.1,海信0.09,華為0.22??梢?,海爾、海信等國內電子企業在技術創新綜合能力以及其它幾個二級指標與國際同行業還具有很大差距,與國內研發型電子企業華為也有一定差距。
圖4 五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一級指標評定
同樣,我們得出六個一級指標評定對比圖,如圖4所示。系列1――系列6依次分別對應學習能力、研發能力、制造能力、營銷能力、產出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六個一級指標。
(1)學習能力
總體上看,國外企業學習能力的指標高于國內企業,既包括員工整體素質,也包括企業對于學習培訓費用的投入。在這五家企業中,惠而浦公司的員工整體素質最高,而三星公司的學習培訓費用投入最大。與之相比,海信在兩項指標上都是最低的,且與國外企業的差距較大。華為作為主要從事通信網絡技術與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與銷售的企業,員工的整體學歷較高,使得員工素質――數量強度指標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不大甚至持平。海爾、海信兩家家電生產制造企業,由于員工中很大的比重是一線產業工人,使得整體學歷水平低。但海爾在學習培訓方面比海信和華為都要重視。
(2)研發能力
在研發能力這一項上,華為的整體數據與國外企業的差距不大,而海爾、海信兩家企業除個別指標外,差距仍然很大。在R&D資金投入方面,海爾、海信基本保持在國內普遍的5%的水平上;五家企業的產品平均研制周期大致相同;除海信外的四家企業的產品研發成功率差距不大;專利方面,國內企業大多申請的是國內專利,與國外企業的國際專利在質量上有差別;在自主創新產品率這一項上,國內外企業的差距較為明顯;在研發人員數量和素質方面,華為與國外企業相當,海爾、海信差距較大。
(3)制造能力
在衡量制造能力的三項指標中,五家企業的數據特點大不相同。在生產設備先進性方面,海爾、海信與同為家電生產的惠而浦、三星差距較大,這是我國與發達國家家電生產普遍存在的差距,中國大部分家電企業尤其是彩電行業走的均為價格路線,而國外走的是技術路線和質量路線,故生產設備水平比國內先進。在專業技術工人比例上,海爾、海信數值較大,華為數據最小,這與華為注重研發多于生產有很大關系。但在素質強度這一項上,海爾、海信數值最小,體現了技術工人數量多但整體素質低的特點。
(4)營銷能力
總體來看,在營銷能力這一項上,華為公司較為突出,除營銷網點這一指標較低外,其他兩項指標比另外四家公司數據高很多,這是因為華為銷售的主要是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運用了較多的人員推銷這一營銷方式,消耗了大量的營銷費用,而對網點的需求較少。海爾由于近幾年走的國際化道路,和其歷來重視售后服務的原因,所以網點數目較多,與國外企業相當。
(5)產出能力
我們通過新產品產值率和產品市場占有率兩項來反映產出能力。在新產品產值率這項指標上,從原始數據來看,國內外企業的差距不大,最低的海爾也達到了70%。而在產品市場占有率這項中,差距較明顯,因為此數據表現的是該企業產品在國際上的平均占有率,國內企業在國際競爭力方面雖然逐年提高,但與國際大型企業相比仍顯能力不足,因此造成數據較低。
(6)管理能力
在這項能力指標中,五家企業在管理人員比例指標上數據相當,在管理人員素質――數量強度指標上海爾、海信兩家企業的數值較低,與國外企業的差距比較大。平均從業年限這一指標,華為最小,這與華為公司重視研發,保持員工隊伍年輕化的整體企業規劃有關。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看出,以海爾、海信等為代表的國內企業在技術創新能力上與國外知名企業表現出幾乎是全方位的差距,除營銷能力、產出能力和制造能力中的部分指標與國際標準相當外,在我們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指標體系中,占權數較大的學習能力和研發能力方面,尤其是研發投入、專利擁有數和自主創新產品率,國內企業與國際標準差距明顯?;荻衷谌蚣译娦袠I排行榜上連續多年位居第一,表現出持久的競爭能力,三星近幾年在電子行業的異軍突起,這與它們在技術創新能力尤其是自主研發能力上的同比優勢是分不開的。
國內企業應該認識到單靠擴大再生產規模或通過廉價勞動力獲取的價格優勢,在企業的長期競爭中這種優勢將不復存在,甚至成為企業生存的劣勢,一國經濟與國際接軌程度越高,這種劣勢也將越明顯。在今后的發展中,我們建議:
第一、要重視基礎教育,培養技術創新人才,加強員工培訓,提高員工素質。要采取多種形式,做好員工培訓工作,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強烈的技術進步意識,制定各類人員的崗位培訓計劃,加強科學知識的普及,提高全體員工的科學文化素質,抓緊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工程。
第二、鼓勵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科技力量進入企業,或與企業聯合、合作、共建以及企業與企業合作研究。目前,我國的科技水平總體上來說還比較落后,與國際水平還有很大差距,企業要想獲得世界級的先進技術,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與國際企業或國外研究所合作開發新項目、或在國外設立R&D機構,實現企業研發的國際化,使其受市場的調控,在市場經濟競爭中生存并可以提高產品與技術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第三、建立完善的企業技術創新的管理機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步伐,形成以產權清晰為核心,且能夠促進技術創新的體制。加強技術創新成果的營銷、擴散和服務,并不斷反饋,以便進行技術創新的改進和完善。充分利用市場和技術兩種機會,選擇雙重推動技術創新模式,即技術推動和市場拉動相結合的創新模式。將自主開發、引進、和合作開發三種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最經濟地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相應的技術資源。
――――――――
參考文獻:
[1] Christensen J F. Asset Profile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1995,(24):56-85.
[2]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posed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ata,OSLO Manual. Paris:OECD,1996.
[3] Burgelman R,Maidique M A,Wheelwright S C.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 NewYork:Mc Graw - Hill Inc,1996.
[4] Chiesa V,Coughlan P,Voss C A. Development of a Technical Innovation Audit[J]. IEE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Review,1998,(26):21-32.
[5] 傅家驥. 技術創新學[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6] 官建成,史曉敏. 技術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關系研究[J]. 中國機械工程,2004,(11):1000-1004.
[7] 欒大龍,殷純永.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應用研究[J]. 航空科學技術,2002,(2):22-24.
論文摘 要: 文章探討了影響產業集群內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外部動力因素,構建了產業集群內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并對相互之間的關系和作用進行了分析。
許多事實表明,內因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外因總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因此,盡管企業外部的動力要素對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它們作為外因,只有通過誘導、喚起、驅動而轉化成內因,才能實現其動力效能。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真正主體。要大幅度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就必須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的機制與模式,探討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這種動力是存在于企業技術創新系統內部和外部、對技術創新活動產生驅動力的各要素之和。
一、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
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可能獲得的 經濟 利益和相對競爭優勢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其主要影響因素如下:
1.企業利益驅動。企業在參與技術創新活動之前,一方面要對創新活動的凈收益和創新收益的滯后期進行預測,另一方面要對創新活動的風險和自身的創新能力進行估價,只有能在預期的時間范圍內取得較高預期收益,又因風險適度、能力較強而能有較大成功概率的創新活動,對企業就會有較大的激勵力量。
2.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在企業內部創新動力要素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對企業 文化 、激勵機制、企業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在相同的 環境 中,在相同的創新動力作用下,有的企業進行了創新,而有的企業卻沒有創新。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企業創新活動的領導者和決策者是否富有企業家精神。優秀企業家不僅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決策者,還是企業技術創新的組織者、指揮者,企業家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想直接影響著整個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企業家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想至關重要。企業家不僅是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還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支柱。
3.企業內部激勵機制。在技術創新動力機制中,與個人主體行為目標關聯較密切的就是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因為個人主體參與技術創新的目的就在于實現個人收益最大化,而能夠幫助個人主體實現這一目的的動力要素就是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通過對個人主體的創新行為實施恰當的、豐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能夠充分地調動個人主體進行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從而對個人主體從事技術創新活動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所以,企業如果缺乏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必將導致自身的創新活動失去動力和活力。
4. 企業文化 。除了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以外,在企業內部動力因素中,企業文化對個人主體從事技術創新活動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因為個人主體的行為目標不僅包含著利益目標,還包含著自我價值實現的目標。而在創新實踐中長期積淀和形成的企業創新文化,會通過影響企業員工的價值觀和行為取向,使全體員工普遍地認同和崇尚創新,并將創新成功作為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標志,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創新活動??梢哉f,有利于創新的企業文化一旦形成就會持續地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
5.企業科技專業人才技術創新的水平和創新能力。科技專業人才技術創新的水平和創新能力是企業技術創新重要的動力基礎,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和創新能力與企業所擁有的各類專門人才的業務、專業技術水平有必然的聯系。能夠擁有一支知識結構合理、學科配套、起點高、創新能力強的科技人才隊伍是企業技術創新成敗的關鍵。
6.路徑依賴與路徑創新。技術創新的路徑依賴指:技術發展的 歷史 因素在決定未來的技術創新中起到了主要作用。這些歷史因素包括:最初 市場 、技術 管理 、制度、規則、消費者預期等等。在它們的作用之下,技術創新受到 社會 、經濟和文化發展變化的影響,進而導致成功的創新和采用新的技術取決于現有技術的發展。但是這些歷史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贊同”采用現有的技術而“反對”采用新的技術。采用現有技術的收益遞增導致創新鎖定于現有的非優的、低效率的技術,并阻止采用好的、優越的、可替換的技術,并最終造成技術創新的低效率。
多數情況下路徑依賴是技術創新的阻力,因此,需要企業進行路徑創新,以積極正確的態度 ,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待技術創新的成果,這就要求企業能夠放棄眼前既得利益,采用打破現有技術創新路徑,進行路徑創新。
二、企業技術創新的外在動力
外在動力機制主要是指企業由于外部 環境 因素對企業技術創新所發生的推動作用,包括產權動力機制、 市場 動力機制、政府動力機制和科技動力機制等幾方面。
1.政府政策因素。政府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措施有建立完善的企業 法律 體系,加強政府的 財政 、 金融 、信貸支持減免新產品稅,加大r&d投入,以及建立面向企業的技術創新支持,信息咨詢,人才培訓等方面的 社會 化服務體系等。良好的外部環境對企業技術創新觀是強大的激勵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礎,政府行為會推動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
2.市場驅動因素。市場是一種實施費用低、效率高的激勵制度。市場機制通過價格體系發揮 著提供信息、 經濟 激勵和決定收入分配等功能,有利于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同時,市場過程也是一個對技術創新進行組織的過程:市場對技術創新的方向刺激促使企業產生獲取超額利益的預期,逆向刺激則危及企業的生存:市場產生的正向拉力與逆向壓力與企業謀求生存與發展的內在要求相結合,是形成企業技術創新行為的基本動力。市場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激勵是通過市場體系要素、市場競爭、市場結構與市場規則等變量進行的。
3.科技驅動因素。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迅速改變著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產品壽命周期變短,新產品層出不窮,對企業技術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推動其不斷發展。
技術創新離不開科學技術,科技的發展是促使企業進行創新的基礎動力。技術發明和發現具有轉化為現實財富的潛力。當科學和技術的成果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會出現主動創造需求的情形,從而推動創新主體利用技術創新成果完成創新活動。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周期較長,可是一旦成功,將會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4.產權動力因素。產權分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兩種。有形資產產權是指人們對實物的擁有權,無形資產產權是指人們對非實物形態的信息、知識等的擁有權。一般而言,任何一項創新活動都要進行物質資本(有形)的投入和智力、知識資本(無形)的投入,創新的結果就形成了新產品和新知識。因此,為了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必須從法律上確立私有產權的地位,通過股票贈與、股票期權、優先認股權、員工持股和專利制度的建設來保護企業家和技術發明人的創新所得,對于一大部分未進行現代企業制度和股份制改造的企業而言,更應加快建立產權制度,創新產權激勵的條件。這是一種最經濟有效、持續的創新動力手段,因為它使資產所有者與資產發生最直接的經濟關系,資產所有者因此成為資產能否增值的最直接的當事人,產權的法律性、持久性又會使人們具有一種安全感。技術創新在這樣一種制度氛圍中會獲得強大的動力。
5.產業集群因素。產業集群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集群內大量的企業在競爭的同時也互相進行合作創新,而且集群內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也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當產業集群形成創新的氛圍后,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將大大加速技術創新的步伐。
三、外部動力要素與內部動力要素的相互關系
除了在企業外部的動力要素之間、企業內部的動力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和影響之外,企業外部動力要素與企業內部動力要素之間也存在著廣泛的聯系和作用。
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的運作方式概括為:在環境因素的作用和影響下,來自于產業集群內市場的需求引力和競爭壓力、來自于科學技術的推動力、來自于政府政策行為的支持力,都將直接或間接地轉化為企業利益驅動力,成為作用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源泉;企業家精神對利益驅動力具有感應與放大作用,它能夠直接驅動企業主體從事創新,并通過企業 文化 和企業內部激勵機制間接驅動個人主體從事技術創新;企業創新能力則最終保障著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得以順利進行。而成功的創新活動又反作用于技術、市場、政府、環境,激發出新的創新需求。而利潤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根本動力。
總之,諸動力要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企業主體和個人主體產生了技術創新活動,而技術創新活動又反作用于諸因素,引發新的創新需求;新一輪創新又會推動企業在更高的層次上發展,產業集群內企業就是在內外部動力的綜合作用下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從而使創新活動呈螺旋上升地不斷進行。
參考文獻:
1.1人才投入不足中小企業缺少吸引優秀技術人才的條件,在企業性質、企業文化、科研條件、工作環境、個人發展前景等方面,多數中小企業都不具備優勢。加之缺乏有效激勵手段,使這些企業吸收不到真正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中小企業的科技人員大都長期依靠自我摸索和實踐來進行研發。人才沒有良好的科研環境、缺少優秀的團隊往往孤掌難鳴,創新更無從談起。因而大多數中小企業始終無法進行研發能力的積累和儲備。1.2市場環境和政府政策等因素阻礙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在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影響下,我國技術改造資金幾乎都集中使用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上,這就使得中小企業得不到政府的資金支持,在市場上資金實力薄弱,且融資途徑少,很難取得銀行貸款,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2.加強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的思路
針對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要解決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所面臨的問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2.1建立健全創新支持服務體系,改變中小企業融資難狀況針對中小企業的創新需求,集中建立和發展與中小企業發展相配套的社會服務協作體系,包括資產評估、技術評估、產權交易、融資服務、法律服務等。同時,對中小企業的服務需求進行深入調查,以實現中介機構所提供的服務與中小企業的實際需求有效對接。2.2營造有利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體制環境2.2.1建立與技術創新配套的融資制度盡快健全各項制度,讓更多的高新技術企業能上市直接融資。各級政府可以考慮設立創新基金,用基金來支持企業技術創新。2.2.2運用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稅收優惠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有著直接的影響。目前,我國在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多個稅種中都有關于鼓勵企業采用新技術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但是在具體執行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今后應該注意完善稅收政策,讓中小企業真正享受到各項優惠。2.2.3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對知識產權的各種侵權行為嚴重影響了我國技術創新的發展,必將干擾正常經濟秩序。國家要從法制經濟和信用社會的高度,盡快完善各種獎懲機制,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2.3重視培養和引進創新人才在企業內營造尊重創造和尊重人才的創新氛圍。做好企業自有人才的開發和利用,選派優秀人員外出培訓,根據企業需要擴充科技人員的主要研究領域,改善科技人員的知識結構,使他們成為既有技術專長,又具備市場眼光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加大引進企業急需的高新技術人才,尤其是針對技術創新管理人才、關鍵技術人才和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的引進。同時強化激勵機制,吸引人才并且留住人才。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