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會計的基本職能和關系
時間:2023-06-08 15:40: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的基本職能和關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反映與核算辨析
“反映”是指按照反映論的原理,對經濟活動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即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對于將“反映”作為會計職能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反映”包括觀察、計量、記錄、歸納、綜合、分析、判斷、預測和決策在內,是深刻地認識客觀經濟活動的過程。即“反映”是對過去、現在的反映和對未來的預測,是對表象和實質的反映,是對客觀經濟活動過程的深刻認識。還有人認為“反映的過程就是把大量會計數據轉換為財務信息的過程?!?/p>
“核算”是指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企業的資金運動真實、準確、完整地進行記錄、計算和報告。會計核算往往貫穿于生產經營和業務活動的全過程,包括對經濟業務事項的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稌嫹ā匪幏兜臅嫼怂悖饕抻谑潞蠛怂惴矫娴膬热?,即對基本的會計核算方法和程序作出規定,而沒有過多涉及事前預測、事中控制等管理會計的內容。
從上述“反映”和“核算”的概念中可看出,兩者反映的對象都是企業的經濟活動,通過采用專門的方法提供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同時依據會計信息進行預測和參與決策。兩者的區別在于:1.“反映”比較抽象、概括,“核算”比較直接、具體;2.“反映”的范圍大于“核算”,并且“核算”側重于過程,而“反映”側重于結果。
在討論會計職能的過程中,究竟用“反映”還是“核算”的爭議最初來自于對“觀念總結”的不同理解,有人將其理解為“反映”,有人將其理解為“核算”,還有人將其理解為“反映或核算”。筆者認為,“觀念總結”是指運用貨幣作為價值尺度來反映會計對象。具體包括三層含義:1.利用觀念上的計量標準和尺度(貨幣),客觀、正確地計量和反映經濟活動;2.運用會計的專門方法記賬、算賬、報賬,對會計信息進行綜合、整理、分析;3.對經濟活動進行考核、評價,充分發揮會計信息的反饋作用。將“觀念總結”表述為“反映”源于馬克思關于會計性質、作用的論述,因此用“反映”作為會計的基本職能,既符合“觀念總結”的原意,又能體現會計的本質,還能彌補采用“核算”的不足。
二、控制與監督辨析
從會計角度看,“控制”是指會計依據一定的規則和標準,應用一定的方法對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所進行的駕馭或支配,即通過指揮、調節和監督等手段完成預期的目標?!氨O督”,一般理解為監察督促。會計監督是指會計人員通過對會計主體資金運動的反映來進行監察督促,使資金運動符合財經法紀和規章制度。監督一般應建立在主體與客體之間利益沖突的基礎上,沒有雙方利益的矛盾存在,也就不會產生監督問題。由此看出,“會計控制”與“會計監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們也有聯系:“會計監督是會計控制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是與特殊的經濟環境相聯系的一種會計控制。”
筆者認為應將“控制”作為會計的基本職能,其理由主要有:1.從詞義上講,“控制”所包含的內容比“監督”要全面,控制包括預測、決策、計劃、監督、分析、考核等內容,而監督只是控制的手段和方法; 2.“控制”符合馬克思關于“過程的控制”的本意;3.“控制”比“監督”的要求更高。如果在《會計法》中將會計職能規定為“控制”(代替監督),在貫徹實施中就很難操作。同時,應看到《會計法》中的“會計監督”包括“會計的監督”和“對會計的監督”兩個方面,從而形成了單位內部監督、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而單位的內部監督是靠建立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來實現的。
三、會計本質與會計職能
會計本質上包括經濟信息系統和經濟控制系統兩個子系統。會計本質決定會計職能,經濟信息系統的基本職能是提供信息,即“反映”;經濟控制系統的基本職能是加強經濟管理,即“控制”。會計職能體現會計本質,“反映”主要體現財務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的職能;“控制”主要體現管理會計作為一種管理活動的職能。因此,會計的基本職能應是“反映和控制”,它高度概括了會計內在的功能,揭示了會計的本質特征。
四、反映職能與控制職能的關系
【關鍵詞】 決策有用觀; 受托責任觀; 會計基本目標
會計學術理論界普遍認為,會計目標是會計系統應當達到的境地。在實踐工作中,會計目標是指導會計工作,評價會計準則的指南針;在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中,會計目標既是會計準則概念框架的起點,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會計目標有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之分, 在這里我們所稱的會計目標即指會計的基本目標。20世紀70年代以來,關于會計基本目標西方形成了兩大流派:決策有用學派和受托責任學派。二者對會計目標的爭論對后來的會計理論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對會計目標的研究也涉及受托責任與決策有用兩個方面。筆者認為無論是決策有用觀還是受托責任觀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適合作為會計的基本目標。
一、決策有用觀和受托責任觀的簡述
受托責任觀是以“委托”理論為基礎,將會計目標定位于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受托人相關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的履行、完成情況等信息,在會計實踐中更具有操作性。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著名會計學家井尻雄士、恩里斯特?帕羅科等。繼受托責任觀之后,帕特?N.安東尼、亨德里克森等提出了又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決策有用觀。該觀點認為,會計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會計信息使用者,會計的目標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們進行決策的信息,因此必須關注財務報表的有用性。
決策有用觀和受托責任觀,兩者都以會計信息論為基礎,產生于兩權分離的經濟環境。受托責任觀的產生較早,這時的資本市場尚未發展成熟,受托關系明確,資源提供者和管理者一般可以直接接觸,雙方都關注受托資源的保值增值情況。伴隨著資本市場的發達,決策有用觀則在資源優化配置占主導地位的經濟環境下產生,這使得資本市場成為資源提供者和管理者的中間媒介。兩者的產生雖然體現了會計目標受環境的變化而發展,但若作為基本目標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筆者將從以下兩方面闡述,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不適合作為會計的基本目標。
二、財務報告目標不等同于會計目標
受托責任觀的代表人物美國著名會計學家理查德?M.西爾特和井尻雄士在1973年出版的《財務報表目標論文集》中發表了論文《提出財務報表目標的理論框架》。他們認為財務報表目標可分為基本目標、總目標、操作性目標、指令性目標等四個層次。基本目標是確保經管責任,是財務報表的最終目標。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于2001年4月采納的《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在“財務報表目的”的第14段也指出:“財務報表還反映管理層對交托給它的資源的經管成果或受托責任”。
代表決策有用觀的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1970年發表的第4號報告認為:“財務會計和財務報表的基本目標,是向財務報表的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們進行經濟決策的數量化的財務信息?!?973年10月由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組成的“財務報表目標研究小組”提出題為“財務報表的目標”的研究報告。列舉財務報表的12項目標,其中有一項基本目標:提供據以進行經濟決策的信息,其他11項則是從不同角度把基本目標具體化。1978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發表的《企業編制財務報告的目標》提出“編制財務報告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提供對于企業和經濟決策有用的信息。”“編制財務報告應為現在和潛在的投資者、信貸者以及其他用戶,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作出合理的投資、信貸和類似的決策。
綜上,可以看出,無論受托責任觀還是決策有用觀都是從財務報告(報表)的基本目標的角度提出的,所強調的都是財務報告應達到的目的。雖然兩者所側重的信息和報告使用者等有所不同,經濟環境有所不同,但都在特定的環境下對財務報告的編制具有指導性的作用。而筆者認為財務報告的目標并不能等同于會計的基本目標,財務報告是財務會計對外傳輸信息的工具和手段,是會計的一部分而并不是全部內容,將財務報告的基本目標與會計的基本目標混同是不合理的。財務報告的基本目標可以作為會計的具體目標之一。
三、對社會環境決定會計基本目標的質疑
許多學者認為會計目標是由環境決定的?!皬睦碚撋现v,不論是一般會計目標還是具體會計目標,也不論是寬泛性描述的會計目標還是嚴密性描述的會計目標,都受會計環境的影響,其定位都是由會計環境決定的”(梁爽,2005)。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都是以一定的環境為前提,對兩權分離情況下會計具體目標的闡述。受托責任觀所依托的兩權分離,其擁有財產所有權的所有者與擁有財產經營權的經營者是確定的。受托責任關系十分明顯,客觀上要求會計系統反映受托經管責任。決策有用觀同樣依托于兩權分離,并且是在證券市場日益擴大化和規范化的歷史經濟背景下形成的。在資本市場中,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關的財務信息,因此財務報告目標以提供信息服務于決策為目標取向。相對于這一特定的環境,它們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
不可否認,環境對會計系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但環境是處于系統之外的,按辯證法,事物的運動發展是由內部矛盾決定。系統論也指出“系統環境是與系統發生聯系和相互作用而不包含在系統內的諸事物組成的整體。”可見,會計目標是由環境決定的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葛家澍、余緒纓教授指出:“職能是體現會計本質的功能,而目標則是……會計職能的具體化?!毕到y論指出:“系統功能表達系統結構的目的性?!痹跁嬒到y中,基本目標受一定的環境影響,但卻是由基本職能決定。會計職能與會計目標同屬會計理論體系范疇,兩者應當協調一致,前后一貫。從會計基本目標是職能的具體化來看,公認的會計的兩大基本職能為控制和反映,而無論在決策有用觀或受托責任觀中都能強調向使用者提供經濟信息,體現出了反映職能而忽略了控制職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李孝林教授也曾提出,對應會計有兩種基本職能,提供真實信息和強化經濟管理才是由會計本質和基本職能決定的會計基本目標。這種提法既體現反映職能,也體現了控制職能,實現了會計基本職能與基本目標的對應,實現了前后一貫、協調一致,同時也符合系統科學“系統同時具有許多目標或特定功能”的觀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財務報告目標不等同于會計基本目標或包含于會計基本目標,會計目標是會計職能的具體化,會計系統具有的兩大基本職能具體化為會計目標的兩種基本觀點。因此,以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作為會計的基本目標不太合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著名會計學家亨德里克森1982年在《會計理論》一書中提出:“任何研究領域的起點都是提出研究的界限和確定它的目標。”會計的基本目標作為會計準則概念框架的起點,對于指導會計工作,建立和完善會計準則概念框架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會計基本目標的定位還應考慮建立會計系統的客觀需要,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結合基本職能,綜合考慮才能確立合適的會計基本目標。
【參考文獻】
[1] 孔慶林,李孝林,蔚世雄.會計目標兩論關系探索[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08(9):61-65.
[2] 李端生.會計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93-115.
[3] 吳聯生.會計目標:信息需求論[J].財會通訊,2001(8):3-6.
[4] 梁爽.會計目標與會計環境邏輯關系剖析[J]. 會計研究,2005(11):55-60.
(一)成本會計的核算對象及其爭議
一般情況下,成本會計核算對象與財務會計核算對象是一致的,都指社會化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二者要說有所不同那就是成本會計核算的“資金運動”只是指“資金耗費”一方面。而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務中,“耗費”都是以“支出”來代替的,而“支出”以可以分為正常支出和非正常支出,前者即我們通常說的費用,后者則指我們常說的損失,在實際操作中這部分“損失”不是成本會計核算的對象,成本會計核算的對象是“正常支出”,即所說的“費用”。對于費用,依據其不同用途又可以分為“產品成本費用”,即生產成本,還有不計入產品成本的費用,即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期間費用”;對于這部分“期間費用”屬不屬于成本會計核算的對象,學界內不同學者的看法不完全相同。
(二)成本會計的基本職能及其爭議
所謂職能,是指事物本身所客觀具有的功能;對于會計,其有兩個基本職能,分別是核算職能和監督職能。成本會計作為會計的重要分支之一,正確的進行“核算”及為企業管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是其基本任務,即成本會計的主要職能是“核算”。但在目前存在的不同版本成本會計教材中,對成本會計職能的闡述除了“核算”以外,還涉及決策、預測、計劃、控制、分析和考核等“監督”職能??傊?,關于成本會計的基本職能不同學者認識不同,有認為是只是“核算”,而有的學者則認為成本會計基本職能除了“核算”,還兼具部分“監督”職能,二者是密不可分。
(三)成本會計的工作目標及其爭議
目前,學術界關于成本會計的工作目標存在著三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是成本會計工作目標的經濟效益觀,第二種觀點是成本會計工作目標的成本信息觀,第三觀點則是部分學者認為的成本會計工作目標同時兼具經濟效益觀和成本信息觀內容,具有多重目標屬性,經濟效益觀和成本信息觀分別對應第三種觀點認為的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層次。
(四)成本會計假設與原則設置及其爭議關于成本會計假設及其原則設置,不同學者的觀點不盡相同。對于成本會計假設,認為除包括會計主體、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和持續經營外,還應該包括其所特有的假設。如:有的學者認為應該增加公平分配假設和對象假設,有的學者則認為應該變貨幣計量假設為多重計量假設,而不是貨幣計量一種假設。關于成本會計原則的設置,部分學者認為成本會計核算只遵循可比性原則、配比原則及其他財務會計原則即可,而有部分學者則認為除了要遵循可比性原則、配比性原則及其他財務會計原則以外,成本會計還應該遵循合理性原則、受益性原則和合法性原則。
二、成本會計基本問題爭議引發的現實問題
(一)理論與實務中相關專業術語使用混亂
1.“耗費分類”內容表述不清為了更好的進行成本核算,企業會計人員會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正常耗費進行不同的分類。其中按著經濟內容分類是重要分類內容之一,共分成八個種類,分別為外購燃料、外購材料、外購動力、職工薪酬、利息費用、折舊費、稅金和其他費用等。目前,不同版本的成本會計教材中對“耗費”的經濟內容分類表述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費用按經濟內容分類”,有的是“生產費用按經濟內容分類”,以及“支出的分類”、“成本的分類”等,如此一來,關于耗費分類就出現了諸多不同表述,影響正常成本會計教學及工作開展。
2.生產費用與產品成本相區分
我們在進行完工產品和在產品成本計算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公認的等式,就是生產費用=產品成本。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再簡單不過、再容易懂不過的等式,卻給我們的教學開展和讀者認知帶來了不小的困擾。其中第一個困擾是,上述等式中已經明確生產費用等于產品成本之意,可是在部分成本會計教材中和部分老師的教學過程中卻一再強調“生產費用和產品成本是兩個概念,意義有所不同,不可做一個概念論。存在的第二個困擾是,如果第一困擾中的說法成立,生產費用和產品成本是兩個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么為什么又將期初在產品成本計入到生產費用之中,這又造成了兩個不相融概念之間的包含與被包含關系。
(二)學科內容橫向擴張過度及縱向深入不足
成本會計學科從誕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成本核算”,并且始終遵循與財務會計相一致的職能、假設和原則設置,服務于成本信息供給。在之后,加入了標準成本制度及與財務記錄相結合,至1956年單獨成本會計研究逐漸轉向管理會計研究,直接成本計算、本量利分析等管理會計理論、方法成為成本會計內容,并逐漸拓展到行為會計、責任會計和資本預算等多個領域,橫向擴張上有過度的趨勢;但此時關于成本核算的縱向深入研究卻顯得有所不足,特別是關于成本核算的一些重要問題的研究,如成本要素應該如何更好的反映,其轉移分配應如何保證選擇標準的恰當性等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教材內容存顯著差異,結構不盡合理
不同版本的成本會計教材內容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區別,部分內容則差異顯著,如有的主要內容是成本核算,同時兼有少量成本分析,有的同時將成本核算和控制共同作為教材的主要內容,而有的則將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共同作為主要內容,還有的成本會計教材將戰略導向引入其中。此外,在教材內容結構安排上也是各有不合理之處;以多數成本會計教材共有的成本核算內容來說,基本都是按著知識點及其先后順序來安排內容結構;而對于各成本計算方法實例的編寫,則是直接從本月生產費用歸集完后即開始,基本忽略了依據不同生產組織、工藝過程特點和管理要求等來選擇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等等;人為割裂成本計算方法和成本核算基礎知識之間聯系等結構問題依然存在。
三、成本會計基本問題爭議引發現實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一)“耗費分類”內容表述不清問題對策與建議
筆者認為,在明確了成本與費用之間轉化關系后,“成本”才是成本會計的唯一核算對象;那么,在進行成本耗費分類時,就應該稱為“成本的分類”而非其他表述。
(二)生產費用與產品成本相區分問題對策與建議
成本的形成過程可以概括為一種資產耗費與另一種資產形成的過程,中間不發生任何費用;因此,為了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分歧,筆者認為在進行各項耗費歸集、分配時宜統一使用“生產成本”表述。
(三)學科內容橫向過度擴張卻欠縱向深入問題對策與建議
就成本會計學科研究來說,雖說橫向上似乎有擴張過度問題,但是從會計學科這一大的研究角度講,相關研究又是必要的;而對于成本核算相關內容縱向研究深入不足問題,毋庸置疑是需要進一步深化的,也是成本會計未來研究的重點。
(四)教材內容存顯著差異,結構不盡合理問題對策與建議
論文摘要:研究會計學,會計的本質和職能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認清會計的本質和職能,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對研究會計學,更好地在經濟活動中發揮會計的管理、監督作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會計的本質
探析會計的本質,首先要明確什么是事物的本質。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本質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本質是由事物內部特殊矛盾所決定的一事物區別于它事物的根本屬性。
在我國,對會計的本質的爭議集中為兩大觀點:信息系統論,認為會計是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管理活動論,認為會計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其本身具有管理的職能。我認為會計的本質可以將上述兩個觀點合二為一。會計的本質是信息指導管理,管理反映信息的系統工程。
下面對會計本質問題的研究成果作一簡要的歷史回顧。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會計本質問題的結論已為中國會計界非常熟悉,“觀念的總結和過程控制”作為會計定義的一般表述,闡述了會計本質是“觀念總結”和“過程控制”的兩者合一。
馬克斯·韋伯,認為“資本主義本質是理性獲利”,而 “理性獲利過程和行為是靠會計來調節的”。根據這種論斷,會計的本質應該是“按理性原則來核算和調節經濟活動”。
霍斯金與邁克夫兩位美國會計學家認為,會計的本質是試圖為現代市場經濟建立一個公正、公平的資源配置和運作的考試制度。
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井夙雄治在其1975年出版的具有國際影響的《會計計量理論》一書中闡明的基本觀點:會計是便于協調各利益集團之間財產經管責任的系統。
美國耶魯大學夏思·桑德教授1997年出版的《會計與控制理論》一書。按桑德的觀點,會計本質,從微觀角度看,會計保證組織契約的實施和推行。
從歷史回顧可見,關于會計本質的理解無非是總結、控制、核算、調節、制度、系統、保證等。從企業管理的情況看,企業總是通過會計信息的反饋來指導自己的管理,最終管理的成果再反映在會計信息上,然后再優化管理,循環往復??梢姇嬙诮洕顒又斜憩F為是信息管理信息的循環系統。因此說會計的本質是信息系統和管理活動的結合,是信息,管理的混合體。會計的本質是一個經濟信息管理系統。
2會計的職能
會計的職能是指會計的本質功能,是會計本質的體現,是會計在經濟管理活動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換句話說,會計職能就是對會計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所起到的地位和作用的概括。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簿記有過這樣一段描述:過程越是按社會的規模進行,越是失去純粹個人的性質,作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的簿記就越是必要。這段話深刻揭示了會計作為一個過程所具備的功能。
首先,從過程的控制來看,對于過程,有人狹義地將其看作生產過程。而對于控制,也有人理解為監督。我認為,這些都是不夠完善的。其一,會計監督是會計按照管理的目的和要求,審核經濟業務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對經濟行為進行必要的干預,滯后性是它的顯著特點。而現代意義上的會計更需要將會計傳統的單一反饋功能轉變為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分析功能,從而形成一種前導型會計。人為將會計監督概念賤予廣泛的含義只會造成人們對會計監督職能理解上的誤差。其二,會計監督的依據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外界環境所制定的標準,這些標準具體表現為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各種法律、法規制度。因此,會計監督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環境在施加于會計工作時所形成的功能,并非屬于會計自身之中,它實際上只是構成會計管理過程的一個具體的分支職能而已。由上所述,我認為,會計本質上作為一種管理活動,其過程的控制應被理解為對廣義的生產過程,即包含流通的再生產過程的事初、前中及事后的管理。簡而言之,即管理職能。會計也只有作用于這種具體的再生產過程,它的具體職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另外,由于管理活動包括了事前、事中及事后整個過程,所以,管理職能又可分為預測、計劃、決策、控制、分析、監督等具體職能。
其次,在觀念總結的理解問題上,也有不同意見。有人將其解釋為反映,也有人將其理解為核算。我認為,將觀念總結理解為核算似乎比較合理。反映過程是會計把大量的數據轉換成財務信息的過程,也就是說,反映不過是對客觀經濟活動事后的真實寫照而已。因而,反映的內涵是消極和被動的。而會計核算則是一種能動的管理活動,從過程看,它可以包括事后核算,也可以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從內容來看,它既包括記錄、計算和反映,又包括預測、控制、分析和考核。會計人員在工作過程中,不僅對復雜的經濟業務進行搜索、分類、整理、計算及反饋,還要對會計資料進行比較及分析,而這些又都屬于會計核算的職能范圍,所以,我們可以說,核算職能是會計的另一個基本職能。
會計既然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它就必然要求會計具備相應的職能去體現會計本質的要求,以充分保證會計管理活動的順利進行。會計的核算和管理兩大職能,正是在充分體現會計本質的基礎上存在的。會計的本質表明,會計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產生于管理的需要,并以經濟管理的形式出現。在實際工作中它通過其特有的方法,對經濟信息進行核算處理,并依據自己處理的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斷,并進而作出決策,以實現管理的職能。決策是一個過程,包括有確定解決的問題、擬訂各選方案和選定方案三個主要步驟,而會計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顯然是最關鍵的,它實質上充當著管理者和決策者的角色。如果會計核算不正確、反映不真實、預測不準確、分析不透徹,都會導致決策的錯誤。所以,我認為會計的核算和管理職能是充分體現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的本質的。
根據上述認識,我認為會計的兩大職能是核算和管理。核算職能是指通過一系列專門的技術方法,對經濟業務進行完整地、連續地和系統地記錄和計算,為經營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它是會計工作的基本環節。而管理職能是指會計為滿足國家宏觀調控、企業所有權人、企業經營管理當局等的需要,參與企業經營管理的功能。管理職能可具體分為預測、計劃、決策、控制、分析、監督等具體職能。會計的核算職能和管理職能是相互滲透、緊密依存的。核算職能是管理職能的基礎和前提,離開了核算職能,管理職能就失去了基石;同時,管理則是核算職能的目的和下一核算過程的出發點。離開了管理職能,核算職能將會失去目標和方向。雖然,核算職能、管理職能都是會計的基本職能,但是,會計作為管理活動的本質又決定了核算職能只是為管理職能提供鋪墊和服務,管理職能才是會計工作最基本的職能。
【關鍵詞】管理會計;財務會計
一、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關系
(一)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別
管理會計是20世紀50年代隨著西方經濟高速發展以及管理科學的廣泛運用而從傳統的會計中分離出來的,并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因而它在某些方面與財務會計有一些相通之處,但與財務會計相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管理會計是為內部管理者服務的
財務會計是根據會計法以及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對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并定期編制財務報告,及時、準確地向企業外部關系人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管理會計則是運用數量統計的方法,應內部管理者的要求,對取得的財務會計資料、內部統計資料等進行一系列的加工,幫助他們對未來的經濟活動做出正確的決策。由此可見,兩者的服務對象是不相同的,財務會計是為企業外部關系人服務的,而管理會計是為企業內部管理者服務的。
2.管理會計的靈活性很強
財務會計必須按照復式記賬的方法,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對企業的每筆經濟業務進行原始憑證審核、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薄的會計程序,定期地編制財務報告。也就是說財務會計的核算方法、核算依據以及提供會計資料的樣式和時間等都是固定的,不能因為內部管理者的要求而發生改變。但管理會計在對未來的經濟活動進行預測、規劃時,可以使用多種計量單位,如實物、金額、比率、圖示等;可以使用多種分析的方法,如盈虧平衡分析、概率分析、邊際分析等;并且它所提供的會計資料的樣式可以多種多樣,這完全取決于管理者的需要。
3.管理會計的實用性和指導性很強
一般來說,財務會計是對過去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的記錄和總結,反映的是企業過去的生產經營狀況,不能解決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況。而管理會計它所要研究和解決的都是企業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如預算的編制、決策的制定,為企業管理者防范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或提供解決未來可能出現問題的方案。可見,由于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著眼點不同,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更具指導性和實用性,對于企業內部管理者來說,他們會更加青睞管理會計提供的會計資料。
(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聯系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又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二者都具有控制與考核的職能
財務會計的基本職能是核算與監督,財務會計的監督其實質就是對企業實踐經營活動過程中的成本進行考核、檢查,主要是考核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與所制定的目標、成本預算是否相符,如果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就要找出原因,并想出有效的辦法進行解決。而管理會計主要是實現對企業經濟活動預算的控制、企業成本費用控制以及對企業人員進行考核評價。在這一點上,其與財務會計的監督職能本質上是一致的。
2.二者的基本信息來源一致
管理會計之所以能為企業內部管理者謀劃企業未來提供有效幫助,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它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取得很多相關資料,但其中最重要的資料還是會計核算資料,也就是財務會計通過固定的方法和程序記錄的賬簿和編制的報表。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雖是會計信息系統的兩個分支,但它們最基本的信息來源不可能也脫離不了那些直接反映生產經營活動的原始資料,也就是說它們的基本信息來源是一致的。
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相互融合的可行性
盡管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不管從理論角度還是從實踐角度看,兩者的相互整合將是會計工作發展的新趨勢。
會計在本質上是一種管理活動,其基本職能是核算與監督。在企業經濟管理活動中,財務會計比較注重對企業實際運行情況的整體記錄與總結;而管理會計的主要目標是預測、決策、控制、分析等,他們在管理的過程中雖充當不同的角色,但相互依存、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會計是由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耦合而成的開放系統。財務會計在確認、記錄、計量、報告以及分類過程中,管理會計的調節控制職能自始至終都在發揮著自身的作用,因此,這兩者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傳統財務會計的主要職能是向外界真實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而新型管理會計是對傳統財務會計的進一步擴展,其更加注重企業財務管理職能的發揮。這兩者之間的服務始終是圍繞著維護各利益相關者的權力與利益,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從實際角度而言,這兩者之間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正是由于二者的有機結合,才促進了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不斷完善。
三、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在工作中的融合性運用
財務與會計是既有密切聯系又有本質區別的兩門學科,同時又是既有密切聯系又完全不同的兩項工作。財務是國家財政體系的基礎,它從一產生就是直接籌集、組織、監督、分配資金運動,正確處理或調整資金運動中的各種經濟關系。隨著國內、國際經濟環境變化,財務的職能不斷向投資決策、資本運營、外匯風險防范、國際避稅等方面拓展;而會計則是確認、記錄、計量和報告經濟活動,向相關利益者提供決策所用的會計信息。
財務與會計的學科區別,應該從這么幾個主要方向去區分:其一。目標不同。財務的目標是股東財富最大化,或者說企業價值最大化(也有人說是企業所有群體利益最大化);而會計的目標是向相關利益者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其二,基本職能不同。財務的基本職能是籌集、組織、監督、分配資金運動。而會計的基本職能是核算與監督。二者都對資金運動進行監督,但財務是事前監督,會計是事后監督;其三,工作內容不同。財務是進行財務預測,編制財務預算,進行日常財務管理,事后財務活動分析。而會計的工作內容則是以憑證為依據,對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記錄、計量與報告;其四,工作方法不同。會計使用的是專門的七種方法,如設置賬薄、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賬薄、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會計報告。而財務則是運用定額管理、預算管理、可行性分析、預測等方法,如籌資的計算資金成本方法、投資的凈現值法、回收期法,以及分析比較的比較法、因素法、平衡法、動態法等等方法;其五,從利用貨幣計價方面去看,財務與會計雖然都是貨幣計價,但二者所利用的貨幣職能又不相同,財務利用的是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而會計則利用的是價值尺度職能。
在實踐上,財務與會計是兩項完全不同的工作。之所以被人們誤認為是一項工作,原因有兩個:一是兩者聯系十分密切,有許多相似之處。首先,兩者的對象都是資金運動,都是利用貨幣(價值)形式進行計價、計量和評價;其次,兩者都是企業的管理活動,目前又合署辦公,所要達到的總目標都是千方百計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再次,從兩者的工作聯系上看密不可分,會計必須以財務預算和財務制度為依據進行核算與監督,會計工作是以財務供應資金為前提;而財務進行預測和預算必須依據會計提供的信息與核算資料,日常財務管理的效績必須依靠會計核算來評價,財務分析必須借助會計核算資料才能進行。在某種意義上說,財務與會計這兩項工作誰也離不開誰,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二是歷史因素造成的。建國初期,我國的財務與會計是各自分別設立機構,獨立工作的。隨著計劃經濟的發展,企業資金供應渠道越來越單一,國有企業的資金基本上由國家包了下來,財務工作的籌集資金職能不能發揮,因此,單獨設置財務機構就沒有必要。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轉變職能。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每—個企業都面臨著如何籌資的巨大任務,此時財務工作顯得十分重要。特別是在市場經濟下,籌集渠道多樣化,我國加入WTO后,企業財務還要面臨著對外投資、引進外資、防范外匯風險、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等等重大決策性工作。
這些財務工作直接關系到企業經營成敗,在整個企業經營管理中顯得極其重要。如果繼續用計劃經濟的觀點看待財務,繼續實行一套機構,合署辦公,既影響財務職能發揮,也影響會計工作。
因此必須清楚財務與會計是兩門學科,兩項工作,在市場經濟下應該分開工作,各司其職,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
2關于穩健性原則。
會計穩健性原則的內涵就是在一定的會計期間內,由于市場的多變性而導致會計確認和計量中不確定性,此時,對可能發生的費用和損失應當列人本期成本(費用),對于可能發生的資產增加和收益則不予確認。進而,國際上形成慣例。選用一些“公認”的會計方法:推遲確認收入;早確認費用把;低估資產;高估負債,等等。之所以如此,就在于穩健性原則可以防止股東(所有者)產生過于樂觀情緒,規避虛增利潤導致利潤分配侵蝕資本的風險。國際上看重穩健主義,也就是看到了其對資本保全的重要作用。
在我國,貫徹穩健性原則更有現實意義。我們的一些國有企業經營多年后只剩下一個空殼,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對稱性,造成一些經營管理者為了夸大功績,虛增利潤,導致企業過度分配侵蝕資本,多年來一直吃老本,最后把企業吃成一個空殼。正因為如此,國家作為所有者,必須把資本保全放在首位,從計提壞賬準備到強制提取八項準備,就是為了維護投資者利益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另外,實務中長期股權投資的權益法核算與穩健性原則不很協調,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是我國會計改革時借鑒國際會計慣例而引進的一種方法。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投資》規定的權益法對長期股權投資核算,只要被投資企業產生凈收益,投資企業就要按照其所占股權比例確認投資收益,同時增加“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由于這部分投資收益企業本期并沒有收到,日后有可能不分或不全部分配,必然導致投資企業利潤虛增,把不應確認的資產項目作為資產在財務報告上列報。其結果是使資產所有者對其財務狀況產生樂觀估計,被虛增利潤的假會計信息所誤導。但有一點應該說明,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并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與穩健性原則背離,當被投資企業虧損時,投資企業根據其所占被投資企業股份比例分得虧損,確認投資損失并相應減少“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此時,權益法核算的結果完全符合穩健性原則。這也說日月權益法在不同條件下,會表現出雙重屬性。
根據公司的經營理念和現代管理方式的要求,財務工作必須是嚴格正規、合理合法,在公司這種良好的氛圍和環境下,我們財務工作人員進行嚴謹踏實的工作。
反映和核算是財務工作的基本職能之一。我作為一名財務工作人員必須對公司發生的每一筆經濟業務通過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規范記錄,反映在憑證、帳簿和報表中,以備隨時查閱。我已經對日常工作流程熟練掌握,能做到條理清晰、帳實相符。從原始發票的取得到填制記帳憑證、從會計報表編制到憑證的裝訂和保存都達到正規化、標準化。做到全面、及時、準確的反映。今年我們財務部在人員減少并且從八月份開始又增加了國內康輝單位的財務核算,工作量比往年驟然增加了許多,就拿我們平時做的記賬憑證來說吧。去年我平均每月做450張,今年從八月份開始,我平均每月要做850張憑證。工作量比去年增加了將近一倍。在整天忙忙碌碌中,還要經常抽出時間幫部門檢查一下,還有哪些團未結,借款未還,應收賬款未收回,提醒他們及時清帳。對自己所做的帳,也要經???/p>
以防忙中出錯。由于職業關系,我們財務人員經常做到肩背疼得直不起來,但是我們還是忍著疼痛堅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工作。
監督,是財務工作的另一項基本職能。首先是對每個部門每筆經濟業務的合法性、和理性進行監督,保證企業不受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例如我在審核付款和往來單位對帳中,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給我們單位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在實際工作中,本著客觀、嚴謹、細致的原則,在辦理會計事務時做到實事求是、細心審核、加強監督,嚴格執行財務紀律,按照財務報賬制度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要求進行財務報賬工作。在審核原始憑證時,對不真實、不合規、不合法的原始憑證敢于指出,不予報銷;對記載不準確、不完整的原始憑證,予以退回,要求經辦人員更正、補充。通過認真的審核和監督,保證了會計憑證手續齊備、規范合法,確保了我社會計信息的真實、合法、準確、完整,切實發揮了財務核算和監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