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5:40: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健康專題研討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大學生生命教育實施途徑研究現狀
生命教育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狹義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廣義的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對生命的關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1]自20世紀90年代生命教育引入我國,中國大陸地區近幾年越來越多地意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2002年5月武漢大學在全國高校率先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該校組織的一場“生命智慧――如何善待和開發僅一次屬于你的生命”的大型講座,這是國內首場生命教育大型講座。2004年3月我國第一個對學生的生命教育的系統課程,正式在北京中加學校開設。2005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內地第一部“生命教育”專業教材――《生命教育》,針對小學生、初中生設計了“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人與宇宙”四大模塊。[2]由此可見,生命教育理念被引入我國后,主要在中小學推行,并以學科教學的形式開展,但是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施及相關研究直到最近十幾年才開始,因此有許多問題亟待深入地探討。
通過查閱文獻,我們發現,有關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成果豐富,但是有關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相對較為匱乏,主要依托學科教學滲透、專題教育、課外活動、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等形式開展生命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推進生命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取得滿意的效果必須創新教育形式,調動廣大學生參與生命教育的積極性,增強生命教育的效果。
2 學生專題研討會的特點以及在大學生生命教育中的適用性
為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國家教育部從2004年開始啟動五年一輪的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評估中有一項重要內容――學生專題研討會,對在校的高職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考核,是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評估中考察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3]具體而言,學生專題研討會就是學生個體針對某個主題通過查閱資料、撰寫論文、現身說法、小組交流等方式,從而實現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實踐運用、團隊協作等方面能力的目的。
專題研討會這種教育方式與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相比,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強調學生在受教育過程的主動性和探索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一改往日傳道授業的教育者身份,轉換為引導者和激勵者,在專題研討會中對學生在資料搜集、成果展示等研討方法上的引導。因此,它可作為一種新穎的教育形式應用于大學生生命教育中。另外,以人為中心理論認為,個體具有解決個人問題的能力。只要提供適當的心理環境,他們就能產生自我理解,改變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形成積極的行為。專題研討會中搜集資料、小組交流恰好為大學生提供了自我成長、榜樣學習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學生不僅能夠懂得生命的珍貴,還會思考如何更好的活著,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義。因此,專題研討會適用于大學生生命教育。
3 依托學生專題研討會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于2010年9月-2012年7月期間開展了為期兩年的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學生專題研討會。它在實施過程中分階段、分步驟開展,做到了層層深入,實現了全員教育。
①生命教育專題研討會分為四個階段,依據大學生心理特點設置主題,四個階段的主題依次為:了解生命、認知自我、學會管理自己;尊重生命、善待他人、創造和諧人際;健康心態、直面挫折、開啟燦爛人生;感恩父母、奉獻社會、提升生命價值。為了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每學期開展一個階段的專題研討。
②每階段的生命教育學生專題研討會分班級、系、學院三個步驟開展,即第一步:首先,在班級內以小組為單位學習學生專題研討會的基本知識、論文寫作格式和中英文摘要的撰寫方法、英語翻譯技巧、研討會發言技巧和形體語言、個人禮儀和普通話練習。其次,要求班級所有學生查閱生命教育主題資料,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班主任老師跟班組織指導和鼓勵學生,在訓練和培訓過程中,注意發揮骨干學生的帶頭和榜樣示范作用。最后,在班內進行以組為單位的專題研討比賽,評出優勝組和參加系專題研討比賽最佳選手。第二步:各系以班級為單位分組,各個班級抽選優秀選手進行本系專題研討比賽,并評出優勝班級和參加學院專題研討最佳選手。第三步:以系為單位分組,進行學院專題研討比賽,評出優勝系。開展班、系、學院專題研討比賽的目的是以賽促學、以賽代訓,即以比賽為平臺,促進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小組交流、教師指導等方式學習如何管理自我、如何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如何面對挫折、以及如何提升生命價值,從而實現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目的。另外通過代表隊選手的現場發言、現身說法,以及評委老師的點評和啟發,實現對全員學生在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價值等方面的培訓和教育。
4 依托學生專題研討會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效果評估
4.1 生命教育主題學生專題研討會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目前,國內很多高職大專學生實行2+1的教學模式,即大專學生前兩年為在校學習階段,第三年為離校實習階段。為了使大學生生命教育工作與學院教學工作相配合,同時將生命教育全面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在學生兩年在校生活期間分階段、有針對性的開展全員生命教育。在整個專題研討會中,提高了學生采集與處理信息、表達交流、合作協調、運用多媒體技術、探索創新的能力;同時在生命教育專題研討自我學習、老師引導、小組交流和評委老師啟發等過程中,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建立和諧人際關系、提高直面挫折的能力等,進而引導學生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4.2 生命教育主題學生專題研討會創新了大學生生命教育途徑和模式
[中圖分類號]G41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2)04-0020-01
過重的課業負擔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與學校教育教學、教師的專業素質有直接關系?!督逃巹澗V要2010-2020》指出要“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以下稱減負)。學校要把減負落實到教育教學各個環節”。筆者所在學校高度重視“減負”工作,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構建高效課堂,豐富課程資源,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思想認識,落實減負措施
學校利用集體學習日,組織教師學習教育理論,法律法規,理解素質教育內涵,深刻認識“減負”的重要性,切實貫徹落實“減負”措施。圍繞“如何提升專業素質,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組織教師開展專題研討,大家認為,要“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就要以學生為本,為學生的人生發展打好底色,切不可急功近利,單純為追求考試成績而加重學生課業負擔。要優化教法、學法,以學定教,提高教學效率,把時間、空間、健康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實踐、創造,讓學生生動活潑、自主發展。
二、構建高效課堂。減輕學生負擔
1.開展有效教研。提升教研能力。學校以“共興”文化為核心,創建教師學習發展共同體。以學科為主,組建教師發展團隊,分為語文學科、數學學科、綜合學科三大團隊,分單雙周開展學科教研活動,單周為教研活動,雙周為集體備課。教研活動內容有:學習交流、專題研討、教研課等。教研活動做到“三定”,即定時間、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每次活動圍繞主題,展開學習研討,大家開誠布公,見仁見智,交流溝通,碰撞思想,升華認識,得到共同提升。
2.構建高效課堂,提升教學能力。高效課堂的關鍵因素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取決于教師的專業素質、教學技能;學主要指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教師要做到三“精”,即課前精心預設、課上精講活學、課后精心設計作業練習,以達到提高效率,減輕負擔之目的。
精心預設是指教師鉆研教材、教師用書、課程標準,整體把握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預案;同時,汲取集體備課精華,融合個人觀點,形成融集體智慧與個性化設計的“經典”教案。
3.重視學法指導,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學習方法得當,效率高,課業負擔也會減輕。一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語文課上聽、說、讀、寫的習慣;數學課上口算、筆算、觀察、思考、規范書寫的習慣等。二是注重學法指導。著重幫助學困生克服困難,樹立自信,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三是分層設計作業練習。
4.開展課題研究,促進專業發展。為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建設學習型、科研型教師團隊,我們根據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分學科成立課題組,承擔省、市級課題研究。在研究中,遵循“研學結合、以研促教”的原則。從教學中提煉問題作為課題,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調查、分析、實驗、行動研究,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優化了課堂教學,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提高了教師的教科研能力。
三、改革教學方式。豐富課程資源,減輕學生負擔
1.加強體育藝術教學,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學校高度重視體育藝術教育。開齊開足每門課,嚴禁教師擠占課時,把“提質增效”作為“減負”的重要措施來抓,除了“減負”的相關規定外。還出臺了《教師課堂教學評價表》和《學生評教表》,規范教師教學行為,引導教師在提高課堂效率上下功夫。組織學生開展大課間活動和陽光體育運動,每天鍛煉1小時,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心理危機的原因 干預機制 干預原則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方向發展,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危機現象日漸突出,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存在負面心理情緒,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教育部曾多次發出通知,要求加強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8年3月11日教育部在京舉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題研討班,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出席研討班并講話。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大學生成長的關心。
因此,了解心理危機現象,認識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探索和建立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心理危機管理機制,才能有效緩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使大學生真正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新型人才。
一、誘發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因素
所謂心理危機是指當事人心理狀態的嚴重失調,心理矛盾激烈沖突難以解決,也可以指精神面臨崩潰或精神失常,還可以指發生心理障礙。造成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的因素是綜合性的,既有教育的問題,也有家庭、社會對學生的影響,還有學生自身個性特征等。概而言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家庭原因。
家庭的一些潛在或顯性的條件,如家庭的自然結構、家庭的人際關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撫養方式以及家長的素質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有關研究表明,大學生的不少心理問題是與家庭生活的不良背景、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經歷比如:父母早亡或者離異、父母關系緊張、孩子受父母關注太少、甚至受父母或他人虐待等聯系在一起的。自小嬌生慣養和過分受保護、被溺愛的孩子進入大學后,更容易產生心理危機問題。
2、社會原因。
人際關系是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因素之一。對于大學生,人際交往更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尤其是大學新生,剛一到陌生的環境,面臨全新的人際關系環境,這時他們的人際交往比中學時代要廣闊得多,他們既有人際交往的強烈需求,又存在交往障礙。加之,近年畢業生數量大幅增長,但社會整體就業職位無明顯增加,就業難已成為大學生一人校就困惑傷神的難題,來自農村的學生和部分學生表現出焦慮、抑郁、悲觀的情緒反應。
3、學校原因。
首先,面對一門全新的專業,對于剛進入大學的新生來說容易導致心理危機。筆者所在的韓國語系就有不少的學生在升人大學前沒接觸過韓語,加之高校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方式完全不同于中學教師,使得不少學生在學習上不得其法,出現迷茫、困惑,對自己的專業越來越沒興趣進,進而導致心理上的危機。
二、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一)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和教育。
1、做好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應立足教育,重在預防。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善待人生,當前一部分青年大學生缺乏必要挫折承受能力,生活中遇到挫折往往會苦惱、焦慮、憤怒、憂郁、悲觀。因此,積極穩妥開展挫折教育和挫折心理訓練,必須教育和磨礪大學生,使他們正確認識自我,勇敢面對人生挫折,善于總結經驗,鍛煉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生活的適應能力。
2、學校要通過健康教育課、心理講座等形式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普及。針對在學生中廣泛存在的環境適應問題、情緒管理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戀愛問題、學習方法和方式問題等開展專題教育。
(二)健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一種工作機制,而不僅僅是某一部門或者機構的任務。
首先,要有一個高效率的危機干預應對中心。學校應成立以主管領導、心理咨詢中心、學生工作部(處)、保衛處等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危機干預咨詢中心,統一協調、指揮隨時可能出現的危機。中心既對上級負責,也要對學校負責,更要對全體學生負責。實踐證明,心理健康教育搞的好、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成功率高的學校,大都此項工作受到學校領導的重視,并有一位熟悉和理解此項工作的主要領導主持。
其次,完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的工作網絡。大學生的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工作的這一系統工程,僅有高效率的干預應對中心是不夠的,還需要構建學校-院系-班級-醫院“四級防護網絡”模式,使之形成互相聯系、相互交叉的立體網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詢中心和相關職能部門為第一級,各院系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輔導員、分團委、學生會為第二級,各班的學生干部、黨員、寢室長為第三級,醫院、醫務衛生所為第四級。
一、堅持傳統教育與常規教育相結合
在認真總結近幾年德育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我找到了進行傳統教育的有效途徑,即傳統教育必須與傳統節日結合。每年的重要節日,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良好契機。在清明節、國慶節等重要節日,我們通過舉行主題大隊會、愛國主義歌曲大聯唱、征文、演講、圖片展等形式,進行生動直觀的教育,使學生在活動中加深情感體驗,深化道德認識。本著德育的生活化、生活的德育化的原則,扎實開展了“雷鋒在我身邊”“感恩教育”“護綠小衛士”“祖國發展我成長”等系列主題活動,讓德育實實在在走進學生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通過主題升旗儀式、大隊會、班隊會等形式,加強學生對這些常規和《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學習和理解,使每位學生熟記于心,內化為自覺行動。
二、堅持階段教育與養成教育相結合
注重學校的常規管理,抓實學生養成教育是區域的特色之一。把已經制定的有關學生行為規范的要求及各項規章制度,通過各級會議形式及時宣傳到每個學校、每個教師和每名同學,把規范養成教育作為常規教育的核心常抓不懈。首先,各校都統一配發了學生校簽,實行學生帶校簽進出校門制度,要求全體學生從平時的言行中約束自己、規范自己。其次,每周召開班會一次,每月召開主題班會一次,宣講規章要求進行經常性教育。另外,各校還通過“領導值日”“教師值周”“學生值周”等制度的實施,加大檢查力度,及時發現并解決學生中的違紀違規行為。全區各校始終堅持開展“文明之星”“禮儀規范班”“榮譽升旗手”評比、雛鷹爭章等活動,使《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轉化為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細節,形成了人人爭做先進、人人能當模范的良好氛圍。
三、堅持德育實踐與德育研究相結合
在工作中,堅持德育實踐與德育研究相結合,認真研究學生特點,將學生中的多發性事件進行歸類分析,確定德育研究專題兩項,一是“加強法制教育,預防青少年違法行為的發生”,另一項是“加強常規教育,養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并指定課題研究學校,確定研究人員,提供參考資料,開辟研究場地,保證了該項德育研究的開展。近期,根據市教育局的德育研討安排,結合學校實際,又新增研究課題5個,并在全區范圍內進行了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共有8位班主任的8篇專題研討文章在會上交流。德育實踐使我們發現了問題,德育研究使我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實現了德育研究推動德育實踐,德育實踐發展德育研究的雙重效應。
四、堅持思想教育與課堂教育相結合
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以課堂教育促進學生思想教育的滲透。新課程改革以來,注重在各個學科挖掘德育教育資源,如語文課程中的各種優秀人物榜樣、科學課程中古今中外科學家的治學精神、體育課中的意志力培養、音樂課中的情感陶冶等等。通過確立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課程目標,進一步把課堂教學內容與德育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五、堅持賞識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各種教育產生實效的動力源泉,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大興賞識教育之風,就是這一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谶@樣的認識,我們將賞識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墩厩皡^教育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意見》對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和心理輔導教師的配備、培訓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了心理輔導教師主持下的各校心理咨詢室的重要作用,強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要體現對學生的賞識。教師可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實施賞識教育,從而促進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六、堅持學校教育與社會家庭教育相結合
為了更好地形成社會、學校、家庭三結合的教育網絡,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我們組建了家長委員會,每學期分年級召開例行的家長會;開展校園開放日、校長接待日活動;開通校長熱線電話;設立校長信箱;還通過發“致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促進“三位一體”德育體系的形成。這些舉措的推行,有力地促進了學校教育和家庭、社會教育的結合,形成了德育合力,使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育人網絡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七、堅持品格教育與德育環境建設教育相結合
校園是育人的環境,對學生的發展起著耳濡目染的作用。按照市教育局關于學校德育環境建設的要求,我們在原有教育環境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制定建設方案,多方籌措資金,全力打造高標準、高質量的學校德育環境?,F在全區11所學校中,有9所已經進入市德育環境示范校行列,另外2所學校正在準備接受驗收。健康的校園文化是學生品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種寶貴的隱性教育資源,它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情感得到陶冶,身心得到鍛煉。為此,教文體局始終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F在,區屬各校已經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論述了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意義,之后對我國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進行了闡述,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于文章最后給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對策。
1引言
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國民經濟持續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正是在這樣的良好形勢下,社會結構開始發生變化,我們正步入一個新的社會轉型期,在這個過渡期內,人們的行為方式、價值體系、思想觀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對于大部分人來說要快速適應并不容易,特別是心理尚不成熟的中小學生對此可能更加無所適從。而在中小學生中頻繁發生的逆反心理、攻擊行為或輕生現象便是很好的例證,2009年一位小學生用紅領巾上吊的事件仍令人記憶猶新,如花般的年紀,因為心理上的障礙無法消除而選擇自殺這一最悲催的方式尋求解脫,當幼小生命隕落的時候,除了扼腕嘆息,更發人深省。如何避免此類悲劇重演,如何培養中小學生健康心理,乃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讓中小學生擁有健康向上的心理,既是家庭、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共同目標。而學校作為中小學生接受科學文化知識教育最直接、最有力的地方,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便顯得刻不容緩。
2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誠如前文所述,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意義深遠,所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成為擺在學校面前的重要工作。
為了進一步指導和規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999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2002年教育部制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正是在這些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地中小學都采取了積極措施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且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但是,必須看到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很大問題,許多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并沒有得到應有的解決??偟膩碚f,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有:
首先,力度依然不夠,尤其是在農村地區。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為教育理念沒有轉變,仍然過分的看重學生的分數,過分強調升學率,而犧牲了學生本該重點予以加強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學?;蛘邲]有相關課程、缺乏專門針對健康教育的師資,或者僅僅流于形式,沒有列為學校發展的重點。
其次,形式單一,課程化傾向嚴重。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自然十分重要而且必要,但是若簡單的以為心理課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確是極其謬誤的。可是這卻是當前很多中小學所持的想法。他們認為單純的通過課程就可以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但是很顯然這是遠遠不夠的。學校還必須用更多的專門師資,在課外對學生心理進行健康引導,要提供隨時可以咨詢的心理老師,多組織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動等等。
最后,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夠全面,目標不夠科學。很多學校過分強調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以測試分數作為教育目標,而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學生擁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擁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很多中小學忽視學生的學習心理教育(如學習興趣、考試心理、學習適應性等)和職業心理教育(如為學生在職業定向、興趣的了解與測試等方面提供咨詢服務)。
3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進措施
正是因為目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上述問題,所以,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予以改進。其對策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要培養一支素質優良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對學校全體老師特別是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使每一個教師都要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3]在此種情況下,學校的老師不僅可以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很及時的發現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并予以及時疏導、溝通,以防止學生出現過激行為。另外,學??梢越⑿睦碜稍兪液托睦矸潘墒?,并且配備相應的心理咨詢員,為學生提供解決心理問題的場所和人員。
第二,積極開展各種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動,充實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模式。要不單單只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應當多組織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多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門心理輔導,并且積極提倡學生家長共同參加。例如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到社區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可以通過文藝演出、字畫展覽、發放傳單等形式進行,學校還可以專門進行團體心理咨詢,如中考或高考考前心理輔導等,還可以舉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專題研討會,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使家長主動配合學校共同維護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傊?,應當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第三,轉變觀念,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一定要改變以往只重視學習的觀念,改變分數至上的錯誤想法,真正意識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老師要時刻關心學生、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不僅重點加強其適應能力、面對挫折的心理能力,還要加強其學習心理教育和職業心理教育。
參考文獻:
學校傳統的教研以教研組為基本單位,僅僅將教研的目標停留在獨立的年段和單一的學科上,探討的話題也僅僅局限于本年段或本學科,割裂了學科之間的聯系,忽視了學科知識的連貫性、系統性。沒有實質內容的集體備課、淺嘗輒止的課堂評析,學校校本教研還處于較淺顯的層面,整體教研水平和質量不高。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和課程改革呼喚教研創新,由于專業支持力量不足,有限的教研資源——無限的教研需求;有限的教研活動——無限的教學問題兩個矛盾十分突出。開展網絡教研——用網絡技術改造傳統教研,通過網絡技術轉變教研方式,“讓教研插上網絡的翅膀”,物理形態的實際教研和虛擬形態的網絡教研:互補、共生、整合。補充、拓展、擴大、提升、盈利(省錢、賺錢)。網絡教研的優勢在于:技術層面——多主體、跨時空、低成本、高效率;文化層面——民主、開放、平等、對話、協商……;促進精英教研向大眾教研轉變。建立網絡環境下的科學、高效的校本教研制度,需要各方面人員的積極參與,需要整合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專業人員的力量、加強校際合作,實現資源共享。
1.網絡校本教研的基本含義
網絡校本教研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為目的,著眼于在學校的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及構建信息環境,不斷優化和融入學校教研的手段、過程和結構當中,從而整體推進課程實施、學科教學和教研活動。并通過“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和實踐”,逐漸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校本教研文化,使教師在研究狀態下進行反思性的實踐和專業成長,從而促進學生發展、學校發展。網絡教研的服務對象:⑴為教師服務:信息交流——校本教研——網絡研修——資源共享;⑵為教研員服務:信息交流——資源共享——在線研討——教研管理;⑶為學校與社會服務:政策宣傳——社會理解。
2.網絡校本教研的主要內容
建立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校本教研平臺,促進和改革常規教研工作,改革傳統的教師培訓和學習方式,提供更多層面上的教學支援、同伴互助、師生研討和專業引領,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需求,幫助教師更新觀念、自我反省和自主學習,主動追求進步。
倡導教后記、教學日記等寫作,促進教師反思;利用結對幫扶、案例剖析和問題會診等,發揮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積極作用,促進同伴互助。構建以課例為載體的、強調專業引領和行為跟進的行動教育操作系統,通過“一個課例,三次討論”的研究方式,使學校教研組織機構逐步成為群體合作的學習型組織和行為改善的實踐共同體。
鼓勵每位教師主動參加課題研究,有條件的教師可以建立個人教育網站,積極參加網絡教研,從不同層面上擴大學校知名度,通過不同渠道培養教師。通過課題研究的深入持久開展,帶動校本教研規范有序的發展,培育出一批名教師隊伍。
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有利于教與學。側重教學資源的收集、整理、重組與利用,校本教育資源(包括校本課程、網絡課程、單元網絡課件、學科網站、專題學習網站等)的開發與應用。
建立教案學案、教學實錄、教學故事、教學敘事和教學設計的文本、視頻等網絡資源庫;通過教師合作及師生共建共享等方式,建設社區教育網站、專題學習網站、單元性網絡課件、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學習資源。在資源建設中要注意把研究方向從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搭建課案設計展示平臺、教研交流平臺和教學反思交流平臺,舉辦主題論壇,把問題分解成“集體智慧”“敞開心扉”“觀點碰撞”“問題研討”“個案診斷”等板塊,讓教師到其中盡情地互動、探究、研討、體驗,從而幫助教師自我學習能力和提高理論修養,培植一支教學能力強、科研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建設富有生命力的校本課程體系。建設可視化的、系統的校本課程體系,從中培養和提升教師課程資源研發與實施的能力。
探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育教學模式。在校本教研中,要加強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建設、資源建設、資源應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的工作,積極挖掘網絡資源和利用網絡優勢,探索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學科教學、網絡教研、家校服務和社區教育等模式構建。定期通過問卷、交談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并及時調整相應策略。整合教學的實施與評價:特色性、有效性、發展性。
二、網絡教研的實施流程
網絡校本教研實施流程是:宣傳網絡環境下教研活動的特點和優點,通過制度加以規范,努力營造教研氛圍,讓教師人人積極參與網絡教研。學校定時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及網絡知識的培訓,為教師參與教研活動提供技術上的幫助和支持。以校內BBS、QQ教研群,網絡博客,名師工作室(各級優秀教師、學科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公用郵箱,學科論壇,專業網站及學校網站為載體,把網絡主題探究、專題網站開發、課程資源開發作為重點,提升教師組織和開發教學資源的能力;通過舉辦各種信息活動,倡導健康的數字化學習生活,營造健康活潑的校園信息文化,校本教育資源庫建設應用(學案、范例、課例):學科教學網站及教師教學資源開發應用項目,側重教學資源的搜集、整理、精選、開發、應用,探討有效的整合教學模式。征集資源——可以是word文檔、excel表格、壓縮包文件或者是在線錄制的教學課件;通過平臺形成專題資源與開展教學比賽,搭建完善的網絡教研活動平臺。
三、網絡教研的實施策略
1.問題發現
在實踐中,各種教育教學問題不斷出現,這需要學校和教師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善于發現問題。
2.學習準備
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教師或研究團隊需要形成理論制高點,以便能準確理解和把握問題的本質。
3.設計方案
設計多樣的、針對性強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完善方案。
4.組織實施
根據教學設計或實施方案,教師進行校本實踐和研究。
5.交流反思
教師可利用“網絡教研資訊平臺”發表教學反思文章,其他教師或學生就此進行反饋和評論。
6.展示改進
①案例展示;②課例展示;③課件資源展示。組織教研組或教師進行網上討論,總結出有價值的教學經驗或資源,幫助教師找到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
在教科研系統工具平臺的開發與應用過程中,應先有一個整體的設計思路,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堅持“開發一個,成熟一個”的平臺開發與應用基本原則,注重有效性與實際效益的績效評價管理,使每個功能平臺能在實際使用中發揮應有作用,從而推進學科教與學、學校教研的可持續發展。
a.問題研討、寫作平臺:側重教師課堂應用,學生語言寫作,課堂學習規范養成。
b.課例研討、網絡教研資訊中心:側重教學研究課例研討(網上與網下結合),問題探究,案例寫作,專題學習,推廣成熟的教學方式和模式,教師網上培訓模式構建。
c.教科室、教研組工作平臺:側重學校教研的信息、成果展示、資料形成等,促進各級教研組織利用網絡積累資料、優化工作和表達溝通。
d.教師發展檔案袋、學生成長記錄袋:建立教師個人專輯(包括教師提交的教研成果、教學資料、網絡貢獻、特長表現等)、學生個人專輯(包括學生提交的作業、作品、成果、網絡貢獻、特長表現等)的網絡數據庫。網絡貢獻是指教師或學生為學校資源庫提交資源、參與學習或教研活動(如發表話題,參與討論等)、社會評價等方面結合的網上積分。
e.在線評測中心(教師教學評價、學生學業成績評價):將學校形成的各種評價指標體系形成相應的網絡評測平臺,發揮網絡數據庫統計和用戶廣泛參與的優勢,使評價工作做到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等方式的結合,更趨于科學、客觀和公正。
四、網絡校本教研的模式
1.課題研究模式
課題研究是校本教研活動開展的最重要的形式。網絡環境下的課題研究模式側重課題研究及教研信息,成果展示,資料形成等方面,促進各教研組利用網絡積累資料、優化過程和表達溝通等方面。
2.課例分析模式
開展網上與現實相結合的教學研究和課例研討,推廣成熟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共享教學經驗,探索網絡課例研討和教師培訓模式。課例分析模式具有簡捷、可操作性強等特點,因此,它應該成為網絡校本教研活動中最常見的模式。
3.案例生成模式
一個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類典型事件,蘊含著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能,建立教師工作網絡案例庫,推動研修范式革新。通過網絡,建立教師研修的文獻資料和視頻案例的資源庫,把教師的“知”與“行”結合起來,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在這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
4.活動與交流模式
開展形式多樣、方法靈活的活動與交流,如“專家在線”活動,網絡研修活動,教改沙龍,教師論壇等。
五、網絡校本教研的實施
網絡教研有趣、有效、有益。最大的特點:省時高效,方便快捷,全接觸,零距離,互通有無;廣交朋友,品味生活,自主活動。
1.搭建共享平臺,實現集體備課電子化
備課是提高現代教學水平的前提和基礎,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學校把集體備課作為教研活動的重要內容。但傳統的集體備課因為流于形式、交流不暢等諸多原因受到置疑。教師集體電子備課,可以跨越時間、空間甚至學科的限制,在一個廣闊的背景上進行專題研究。為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用好、用足網絡資源,我們實施了“資源+個性”網絡協作備課改革的探索。
首先是主備教師精心設計、上傳資料。主備教師利用網絡、電視、廣播、錄像等現代媒體途徑獲取大量的相關知識,形成知識源,隨后依據內容,逐一檢索,獲取資料,分塊鏈接,并以自己的觀點分析教材及所集資料,在規定時間內確定教學設計,最后將教學設想、解讀以及相關鏈接資料按時上傳至網絡共享平臺中的教研組資料庫。
其次是輔備教師個性修改。組內輔備教師圍繞主備教師的教學構想網上展開討論,主備教師隨時吸納和整合大家的意見,對原有的教學設計進行必要的調整。輔備教師再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班級學生實際做增刪修改,成為自己的教學方案。
最后是任課教師反思修改。主備教師與輔備教師實質上都是任課教師,完成教學之后,大家利用網絡平臺交流教學得失并積極反思,然后把這些反思及對教案的修改意見等傳到學校共享平臺,最后對教案進行第三度的修改,以保障個性化改革的同時,教學仍應具有的科學性與適用性。
2.參與教研論壇(BBS),開展主題式教研活動
所謂主題式教研活動,就是教師把平常教學中碰到的問題,經過整理、歸納、提煉,篩選出具有典型意義和普遍意義的問題,轉化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研究的課題。教研活動圍繞一個確定的主題進行,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設想,通過討論形成一致的構想,從而形成教師之間合作、交流、共探、共享的教研活動機制和模式,真正做到因“問”制宜。如集備組教師提供的試題,共同探討:出題的思路,考查的角度,試題的區分度,制圖的方式等等。(品味試題的時候反思如何出題)形成試題創新。圍繞某個主題進行面對面的學習交流、研究探討,是常規教研活動中的主要活動形式。在網絡環境下,運用網絡論壇的方式來進行專題研討,這樣經常性的交流研究研討內容更深入、研討時間更持久,研討的范圍更寬泛。通過發貼、讀帖和跟貼,實現教師之間的教研互動,使教師的教學思想在這里碰撞,教學經驗在這里分享,教學能力在這里得到快速提升。同時可實現網絡組題與網絡說課,說課時將說課的全過程實時錄制下來,說課結束后,可選擇是否說課的錄像供更多教師參考、借鑒,每學期至少可組織一次以上的網絡說課示范。
⑴建立校內互動教研平臺。在BBS論壇中進行主題教研的方式,它不受時間、地點及人員的限制,有助于教師教研方式的個性化發展,徹底擺脫了教研活動每周一次的局限,能使教研活動彌散到教師日常教學的每一天。首先在學校網站分學科開辟出“教研專題論壇”,由各學科骨干教師和教研組長任版主,負責管理教研論壇,將論壇建成專業型、教研型的互動教研區域。然后組織教師在論壇上發貼,貼子的來源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教導處、教研組圍繞教育教學中的熱點問題及日常教學中遇到的難點問題,根據教師的需要發帖,比如:如何正確對待課堂生成;而另一類則是教師個人將自己在教學中的困惑以心得體會貼在網上,這些貼子得到了學校教師的積極響應,他們紛紛跟貼發表自己的意見,評判他人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發貼者和響應者都有了不少的收獲。利用BBS進行主題教研的流程主要分為以下四步,即:發現問題—論壇發貼—網絡探討—解決問題。
⑵參與學科網站教研平臺。學校將學科網站的網址提供給各教研組,號召教師積極進入其他學科網站上的BBS論壇,參與各項教研活動及學術討論。幾年來,人教論壇等各大教育論壇上,都留下了我校教師積極參與的身影。在這些論壇中,教師與名師、專家及各地一線教師有了直接交流的機會,也得到了熱心的專業人員的悉心指點。
3.利用QQ等通訊工具,實現專題研討即時化
⑴利用QQ群進行專題研討。各個教研組建立自己的QQ群,然后以QQ群進行專題的研討交流。大通六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組成員有自己的QQ,并組建了大通六中心理健康QQ群(4132610),還加入了心理咨詢師交流俱樂部(58514258)、心靈護航讀書會(81920339)等QQ群,通過QQ的文本消息、文件傳輸、語音會話等方式進行實時溝通,使集體備課、分享心得、探討問題等校本教研活動實現了即時互動。此外,BBS論壇、email等工具,實現校本教研的交互化、經常性,有助于教師教研方式的個性化發展。
集體討論備一節公開課時,流程可以是:QQ群通知(通知交流時間及方式)——參考論壇文章、QQ交流完善——執教——反思——論壇教后反思——QQ交流——形成精品教案,大家共享。這種教研模式是對傳統教研模式的一種補充,它還需要不斷嘗試、不斷修改和不斷完善。
⑵利用QQ群進行即時評課。傳統的課堂教學研究,為了保證上課的正常進行,聽課教師不能交頭接耳、私下議論,評課必須另找時間,可推出利用網絡平臺中的QQ群實現即時評課的專題研討模式。
⑶利用QQ群進行視頻教研。具體的視頻案例進行分析截取一段,分析效果。(嵌入教學視頻片斷)。教師上課時可以將自己的教學過程錄制下來,或者也可以只錄制某一部分,通過上傳到視頻網站,大家觀看后再交流討論,這樣就大大豐富了網絡教研的內容,也更有針對性,避免了傳統教研每次只能聽一兩節課的問題,每一位教師只要愿意都可以自己的教學視頻,這對全體教師的發展都有益處。一方面廣泛參與網絡教研,可以促進各地各學校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實現資源的廣泛共享和教學經驗的相互交流借鑒;另一方面通過在教研活動中的不斷歷練,增強了教師間的學術探討氛圍,進而不斷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
4.建立教師博客,實現資源分享多元化
網絡的多元性是它最大的優勢,它為每一種教學思想提供寓居的空間,而博客(Blog)這種極具包容性的網絡平臺,更是積累了許多優秀的學科教師經驗,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機會。
利用博客開展網絡教研的做法是:教師在自己的博客中發表教育教學中的見解、撰寫個人日志,積累教研資料,有相同興趣或同樣學習范疇的其他教師可以登錄訪問,并做出回復。此外,博客群中其他感興趣的教師,也可以對發表的觀點進行交流。我校博客正在內化為教師自覺的教育生命活動,成了教師個人學習工作的匯集處,專業成長的檔案袋。
六、網絡校本教研的發展策略——激勵與評價機制
1.針對教師發展、師資培訓、資源建設、教研效益及教學質量等方面
學校需要逐步建立與本校發展情況相適應的網絡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以及靈活的,更有針對性的成果獎勵制度,將師生網絡積分納入學校評價體系。為了保證網絡教研的有效實施,我們建立健全了校本教研制度,如:集體備課的資源共享業務學習制度,優秀教研組考核細則,“優秀博客獎評方法”等等一系列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校本制度,這一系列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網絡教研的順利開展。實時公布各學科主頁的工作成果,如注冊人數、發帖量、訪問量等信息,并以滾動排列位次的形式予以展示。其次,為調動各學科中心組及學校參與網絡教研工作的積極性,促進各學校實地教研工作的健康發展,建立學科中心組及學校學科骨干小組工作評價制度,各學科主頁將設立專門區域,實時公布各學科中心組及學校學科骨干小組的工作成果,如注冊人數、發帖量、訪問量等信息,并以滾動排列位次的形式予以展示。
2.教師發展檔案袋及學生成長記錄袋
建立教師個人專輯及學生個人專輯的網絡教研數據庫,設置網絡積分。
3.學科教與學發展性評測平臺
根據各種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相應的學科教與學網絡評測平臺。
七、期待收獲
校園網絡教研是一種全新的教研工作方式,所以它也存在一些新問題。人機對話、機機交流的弱化,網絡教研提倡的方法多樣化反而使一些信息交流產生遺失,從而影響教研效率。問題將隨著網絡教研工作的深入而越來越明顯,同時它將成為我們以后努力解決的,校園網絡教研已經不是現代教育技術及信息技術的輔教研,而是一種全新的方式,我們將繼續為之探索,逐步實現以下計劃:
1.教學設計案例庫
按照新課程標準設計的信息化教育實驗課教學方案,形成WORD文件。
2.學科教學資源庫
按照課程知識點要求,收集和制作的學科教育資源素材(包含五種類型:文本素材、圖片素材、聲音素材、影視素材、動畫素材、教學軟件),按每節課管理,形成系列。
3.學科教學錄像庫
據教學設計方案和教學資源庫進行的課堂教學錄像,可制作成光盤。
4.教學反思集錦
根據課題研究情況,教師寫出的課后反思、教學隨筆、教育敘事等,形成WORD文件。
5.教學評價方案庫
根據課題研究情況,教師針對“教與學”所作的各種教學過程性評價,形成WORD文件。
6.學術交流及成果展示會
一學期能否開展一次。
7.開展網絡教學
⑴提供學生的學習資源——錄制三分屏課件;⑵在線解答學生疑難問題——在線討論;⑶組織網絡試卷。
8.全優學生(網絡)自習室
關鍵詞:高職院校;網絡專業;職業素質教育
職業素質是指人們從事相應的工作所應具備的個性心理品質,是從事專門工作的人自身必須具備的條件,具體表現為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情感、職業習慣等,職業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職業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職業素質為內容和目的的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加強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界的共識,而高職的素質教育必須在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更加注重就業崗位所需要的職業素質教育。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是熱門專業,同時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專業之一,在專業教學中全面推行職業素質教育,是培養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畢業生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按市場需求設置專業,按職業能力要求構建課程體系,同時必須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不斷革新改進,建立起新型的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
在專業教學計劃中體現職業素質教育
網絡技術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高職??朴嬎銠C網絡專業理論知識和較高綜合素質、具有較強的信息處理與計算機網絡應用維護能力以及一定的專業開發技能的,能快速跟蹤計算機新技術的發展,適合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應用型高級技術管理人才。
從培養目標可以看出,本專業特別強調實踐性課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講求實踐能力,在培養實際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念。實踐課程是在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基礎上進行的應用操作教學與訓練,許多實訓項目必須結合社會實際進行,才能擺脫學院式教育的限制,貼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要求。為此,有必要在教學計劃中設置辦公實務、Internet應用技術、計算機組裝與維護、局域網組建、網站建設、網絡管理、網絡安全技術等實踐課程,同時應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學體系中,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
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下制定教學計劃,可使整個課程體系具有靈活性、適應性,能在較大的專業范圍內根據市場需求發展出多個培養方向,培養出具備一種或多種職業技能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
在教學過程中貫穿職業素質教育
為了保證教學計劃的順利實施,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可以通過新生專業教育、專業技能實踐、職業資格鑒定與國家計算機水平考試、就業指導等方式,自始至終將職業素質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新生專業教育只有愛崗才會敬業,新生專業教育是培養學習興趣、建立專業信心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赏ㄟ^專題講座、師生見面、新老學生交流、畢業生訪談、教學成果展示等方式,向新生介紹本專業相關情況,如專業發展前景、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與要求、課程設置、畢業要求等,為學生今后三年的學習樹立目標與信心。
專業技能實踐專業技能實踐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大量的專業理論知識,還需具備相當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技能與法律知識,更要求與同學相互溝通、密切合作,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是關鍵而有效的。專業技能實踐要循序漸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可以采用條塊結合的方式,部分課程如“JAVA程序設計”等可以采用條狀方式,即每周4課時,理論教學+上機實訓+課程設計。其他課程如“網頁設計”等可以先條后塊,即先開設每周4課時的理論教學+上機實訓,然后在后半程引入整周的課程實習。另一部分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則可以完全采用塊狀方式,即整周分單元進行,例如“網絡安全技術”課可以在帶投影設備的網絡實驗機房連續上3周,教師講解演示與學生動手實驗交替進行,實驗時間長短因內容而定,如“配置文件系統安全性”實驗45分鐘,“病毒代碼特征分析”實驗90分鐘,教師在實驗過程中全程指導。這種集中式單元教學對于以實踐技能為主的課程特別適用,與傳統每周4課時的教學相比,學時安排不必拘泥于每次90分鐘,而是可以根據課題難度動態設置。在這種集中學習與實踐過程中,師生互動與學生互動更為活躍,容易取得階段性學習成果,特別是當網絡攻擊者被捕獲時,學生極度興奮,大大激發了學習興趣。通過一個單元的強化系統訓練,可使學生掌握一種實用專業技能,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這些需進行整周教學與實習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這樣安排:
第一學期:辦公實務實習1周,要求掌握辦公軟件及設備的使用。
第二學期:Internet應用技術實習1周,要求掌握TCP/IP協議、IP數據報轉發與子網掩碼、域名系統、上網配置、Internet網絡資源利用。
第三學期:計算機組裝與維護實習1周,要求掌握計算機的一般性能指標,掌握計算機的組裝及相關設備的維護、常用工具軟件的使用、軟件故障診斷與排除、病毒預防與處理;多媒體課件制作與素材處理實習1周,要求掌握各種圖像處理技能。
第四學期:網頁設計與制作實習1周,要求掌握網頁制作的基本知識,HTML語言基礎,Dreamweaver靜態與動態網頁制作、ASP操作數據庫等;網絡規劃與設計實習1周,要求掌握網絡開發過程的需求分析、網絡邏輯設計、結構化布線等各個步驟以及撰寫物理設計文檔的方法。
第五學期:大量增加階段性實踐課程,教學與實習同步進行,包括網絡協議3周、局域網組建3周、網絡管理3周、網站建設3周、網絡安全技術3周、綜合布線工程3周。
第六學期:畢業實習8周;畢業設計6周。
以上這些課程除安排在校內的實習實訓場所外,還應盡可能地利用校外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其所承擔的實際網絡設計施工工程和網絡管理維護過程中,體會在模擬環境下不可能觸及的細節,這對于學生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質量意識、合作精神、社交能力的培養都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還能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提高就業競爭力。
職業資格鑒定與國家計算機水平考試根據實踐課程完成的情況適時組織學生參加相應的職業資格鑒定,使其獲得走向就業市場的通行證,可以大大加強學習的學習動力。所選擇的技能鑒定與考證必須是市場知名度較高的認證體系,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通過率才能相應提高,如CEAC網絡管理員、CEAC網絡應用工程師、CEAC網絡管理師、思科系列認證的CCNA、CCNP、CCIE等等。組織學生參加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國家軟件水平考試,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也是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有力措施。
就業指導一方面社會上需要大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社會就業競爭壓力日益加劇,就業門檻越來越高,高職學生面臨的就業環境希望與挑戰并存。面對這種形勢,讓學生及早接受就業和創業教育,根據自己人生發展的方向進行自我培養與塑造已成為當務之急,有必要在第五、第六學期連續開設就業指導課,主要內容是就業形勢分析、高職生的自我培養與塑造、擇業目標與自我定位、應聘技巧、自我保護、自主創業、如何在工作中發展自己等,要指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處理好就業與升學、就業與創業、就業與專業對口的關系,引導畢業生走上正確的就業之路。
大力開展學生心理咨詢工作
心理健康是順利進行學習和工作的基本保障,必須多方面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環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可以利用廣播站、校園網、黑板報、宣傳櫥窗等媒體大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了解心理健康對成才的重要意義,幫助其樹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識。實踐證明,采用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咨詢等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深受學生歡迎。結合學校自身的專業特色,采用師生聯誼、新老學生聯誼、網上交流等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