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15:46: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加強科技人才培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關鍵。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生產發展,是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從世界農業發展的歷程特別是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所走過的道路來看,農業科技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素質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決定因素和主要推動力。當前,我國正處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時期,對農業科技人才的素質質量要求更加緊迫。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T•W•舒爾茨指出,人力資源是促進經濟增長的能動性生產要素,是提高各生產要素的結合度和生產效率,實現現代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F代農業是技術主導型農業,對農業科技的支撐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對農業從業人員的文化科技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順利實現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需要一支數量龐大、素質優良、層次多元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如農業科技領軍人才、農業科技研究人才、農業科技推廣人才、農業科技實用人才等。與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相比,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有著更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只有大批適應新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需求并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的人才,廣泛分布在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應用的不同層次領域,才能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據筆者在廣東省各地調研,不同地區農業發展所處的階段性不同,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模式選擇各異,對農業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在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粵東西北部不同地區,處于不同發展類型、不同發展程度的農業產業對農業科技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顯而易見,在全國范圍內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需要一支數量龐大、素質優良、層次多元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既需要一大批站在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前沿具有現代農業產業思想的高端農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還需要成千上萬實干在農業生產一線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的農業科技推廣人才、農村科技實用人才。這些農業科技的領軍人才、推廣人才、實用人才,共同構成了多層次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分布在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應用的不同層次領域,是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核心群體,他們的數量多少與作為決定著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快慢與成敗。
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現狀與農業轉型升級需求不適應
“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人才是關鍵。農業科技人才是農業科技成果研發、轉化、推廣、應用的生力軍和推動力。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競爭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重要支撐,是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實施人才強農戰略,加強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促進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成長成才、發展壯大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與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與不足。據資料顯示,我國農村實用人才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僅為1.6%,農業專業技術人員比重過低,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和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尤其缺乏[1]。農業科技人才無論是總量還是結構、層次與社會需求的矛盾相當突出。科技支農不力、農村科技人才匱乏阻礙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業科技人才總量不足,扎根基層的農業科技人才更加緊缺,農業科技人才專業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不高,且流失現象嚴重,隊伍難以穩定,農業科技人才不“務農”,農業科技人才面臨“斷層”危機,人才培養經費投入不足,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呈現削弱趨勢等等,嚴重影響著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2]。以廣東省為例,目前廣東省每萬名科技人員中農業科技人員僅有43.27人,每萬名農業人口中農業科技人員僅有3人,農科大學生只有1.2人(相當于美國的0.58%);在農業從業人員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0.6%,受過農業專業技術培訓的只有9.2%;初級農產品產值與產后增值比例為1∶0.38,而美國則高達1∶3.72,日本為1∶2.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只占35%,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這些數據對比,既顯示了廣東省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的差距,也意味著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巨大空間。
三、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機制體制創新思考
加快農業轉型升級需要數量充足、素質高的復合型、創新型和實用型的農業科技人才,而現有農業科技人才培養面臨著需求旺盛而供給不足、主體之間資源協調、資金投入、管理耦合等種種困境,單靠某一個部門、一個地區的力量難以解決根本問題,需要政府、涉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和農戶等相關主體共同參與,緊密聯系起來,創新體制機制,多元整合資源,發揮各自優勢,建立完善多元化、多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新機制。
(一)政府主導完善農業科技人才培養體制機制
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統籌研究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發展現代農業的形勢與現狀,分析影響制約當前我國農業經濟轉型的主要因素,在調查研究本地區農業發展的現狀和特點的基礎之上,提出本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內涵特征及功能定位,厘清影響本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本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對農業科技相關人才的具體需求和應對措施。對比借鑒世界發達國家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典型經驗,從政策機制、科技貢獻、人才素質、服務體系等影響力要素分析對比中,開展具體研究,解決關鍵問題。強化政府在農業科技人才培養中的政策與投入保障作用,確保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公益性,創新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工作機制[3]。在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主體、政策措施、方式途徑等方面大膽創新多元化推進。遵循科學規律、注重業績實績,在國家和省級層面建立目標明確、分工合理、權責一致、協調高效的戰略性多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服務新機制。結合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任務進行設計,建立完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選拔使用機制、激勵保障機制。根據各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不同特點,探討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業科技人才評價、選拔、激勵保障機制。實施多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專項培養工程,創新團隊建設工程,培養建立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二)農業高校承擔農業科技人才培養責任
農業高校與農業發展聯系緊密,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源頭和高素質農業專門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有著特殊的優勢[4]。農業高校要主動發揮長期以來與“農業、農村、農民”緊密結合的傳統優勢,圍繞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對農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農業科技推廣人才、農業科技實用人才的現實需求,提出有針對性的思路和建議,積極探索,讓承載著農村科技要素的各類農業科技人才“重心下移”,將科研成果直接應用于農業生產第一線。農業高校要主動與地方政府、涉農企業加強聯系合作,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對各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不同需求,深入調查研究,區分不同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不同特點,設立不同目標,形成分層次、多渠道、多元化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加速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推廣,積極探索建立農業高校、科研院所服務本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形式及長效機制。特別要在學生中加強“學農、愛農、興農、強農”教育,加強實踐教學,加快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創新,加速農業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一線的轉化應用,推廣服務。
(三)涉農企業和農戶主動參與,完善自身素質技能
【關鍵詞】農業科技人才;問題;對策
農業科技人才是推動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因素。作為農業大省,農業是湖南省的支柱性產業。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截止2013年,湖南省各類農業科技人才總量為26941人,占全省科技人才數量的12.9%。相對于東部發達地區,湖南省農業科技人才的整體素質仍有不少的提升空間。如何正視這些問題并探索解決辦法,是一個重要課題。
1湖南省農業科技人才發展存在的問題
由于發展歷史、體制結構、經濟環境等一系列原因的影響,湖南省農業科技人才的發展還面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總量不足,嚴重影響發展后勁
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總量不足,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求不相適應。從數據來看,每百畝耕地平均有農業科技人才0.065人,略高于全國0.0491的水平,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遠??偭康牟蛔?,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后勁。
1.2農業科技人才的結構不合理,缺乏應有的活力
結構不合理表現于學歷、職稱、年齡和專業等四個方面:從學歷來看,高學歷人員少,低學歷人員多;從職稱來看,高職稱人數少,低職稱人數多;從年齡來看,斷層情況嚴重,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從專業結構看,單一專業技術人員多,能適應農業現代化要求的復合型技術人員和拔尖技術人才少;傳統農業產業人員多,新興產業的人員少;種植業中育種技術人員多,耕作栽培技術人員。
1.3農業科技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
從學歷教育來看,盡管湖南省擁有湖南農大、中南林科大為代表的高等院校,但總體來說,學歷教育處于整體滑坡狀態;從農業相關培訓活動來看,培訓頻次不夠,培訓內容脫離實際;從農業科技人才的管理方式來看:一是,管理體制不合理,配套機制不到位;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留不住人才;三是,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使得制定農業科技人才發展戰略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撐。
1.4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經費投入不足,影響技術創新和轉化的順利進行
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投入不足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業科研單位的人均投入遠低于全國科研單位的平均水平,農業科研的投入強度不到1%,而發達國家的比例達到了4%;二是,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錯位明顯。一是,農業院校畢業生“跨專業”就業現象突出,不愿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二是,現有農業科技人員流失現象普遍;三是,大批具有初、高中學歷的潛在科技人員流失嚴重。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錯位,加劇了農業科技人才的流失,影響了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成果轉化。
2對策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農民、農村和農業的根本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人,特別是具有一定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實踐技能的農業科技人才,是其中的關鍵環節。要做好農業科技人才工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2.1更新人才觀念,構建良好的政策法制環境
首先,更新人才觀念,樹立與時俱進的工作理念。人才觀念必須符合與時俱進的時代需求,要求我們克服人才浪費的短視觀念,改變“重使用,輕培養”的傳統做法,切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營造“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的良好氛圍,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正確觀念。其次,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機制。一是,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二是,加大在農業科研領域的政策傾斜程度,建立在項目審批、技術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機制。最后,完善法律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機制。通過建立地方性的政策法規,完善相關法律體系,保障農業科技人才開發、利用的具體實施,保障科學探索和科技發明的知識產權,為農業科技人才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
2.2堅持以人為本,建立靈活的人才培養環境
首先,加強學科教育工作,提高人才隊伍素質。一是,要做好農業科研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做好農業學科研究生培養工作,提高研究生質量,提高創新能力;二是,拓寬農業學科生源渠道,優化專業結構,實行有針對性的崗位培養機制,建設農民大學,著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三是,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在涉農專業的職業教育中大力發展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提高涉農專業學生的質量水平。其次,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提高科技培訓水平。一方面,強化農業科技基地的作用,在實現科技服務的同時獲得良好的培訓效果;另一方面,要創新培訓模式,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提高農業科技培訓水平。
2.3設計評價體系,建立完備的人才保障環境
首先,建立人才評價機制,提高人才管理水平。通過在管理目標、制度、評價標準、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形成以業績、品德、知識和能力為重點的人才績效評價體系。其次,做好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是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先進的信息化環境是農業科技人才發揮自身才能、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基本條件。利用信息化建設的推進,著力推廣農業綜合服務平臺、物聯網以及電子貨柜等信息系統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加快農業與信息化的融合。最后,建立激勵制度,提高農業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建立全面的激勵制度,政策上從優,經濟上重獎,提高農業科技人才的積極性。一方面,通過完善薪酬體系突出物質獎勵,進一步提高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的基本待遇,加大突出貢獻科技人員的獎勵力度,使知識價值與經濟價值等價起來,避免“腦體倒掛”的現象出現;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科學獎懲機制強化情感激勵,提高農業科技人才的創造積極性和工作積極性。
3結語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農業科技人才的規模不斷擴大;經濟體制改革要求農業科技人才的結構要更為優化,國際經濟一體化要求農業科技人才質量不斷提高。要實現科技強農戰略,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有效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做好農業農村人才工作。
【參考文獻】
[1]楊莉.關于加強農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4).
[2]羅鵬,楊學德.淺析農業科技人沖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11(6).
為首都發展培育高端人才
北京市科委黨組書記楊偉光介紹,十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造就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創新人才培養支持力度?!边@為首都人才發展創造了良好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2年。在國家和北京市先后召開的科技創新大會上,也對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進行了部署。科技領軍人才是現代科技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戰略性中堅力量。加強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建設,是國家人才發展規劃確定的重要內容。是全面提升首都科技發展水平的主要途徑,是鞏固首都人才競爭優勢的戰略選擇。也是加快推進“創新型城市”和“世界城市”建設的重要保障?!翱萍急本┌倜I軍人才培養工程”將促進首都高端產業發展,加快推進首都科技現代化,大力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為率先建立創新驅動發展格局,加快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中國特色世界城市提供高端創新型人才保證。
實施“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培養工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通過引領和帶動,培養和造就一批能夠站在國際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的領軍人才。形成一大批卓越的創新團隊,充分發揮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在重點領域和新興產業的創新作用,創造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技術產品。為首都率先建立創新驅動發展格局。加快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中國特色世界城市提供高端創新型人才保證。
高標準選拔領軍人才
2010年底,由北京市科委承擔的“‘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培養工程”正式啟動,該工程是《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重點人才工程,是實施首都科技人才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繼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啟動實施以來的又一個全市性的人才工程。該工程實施以來。市科委堅持高標準。運用新方法。強化服務支持,做好“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選拔培養工作,有效提高人才工作科學化水平。
一是突出高標準,保證入選人才的高起點。在選拔范圍方面。要求領軍人才必須圍繞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北京”建設。在首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中發揮重大作用、具有突出貢獻的;在個體標準方面,要求領軍人才具有高尚的學術道德、突出的科研能力、領先的科研水平和開闊的國際視野,直接從事一線科研工作;要具備優秀的科研統籌能力、組織協調能力、項目管理能力;要具備出眾的個人魅力、團隊凝聚力和號召力。能培養和帶領一支優秀的人才團隊。
二是運用新方法,保證入選人才選拔過程的科學性。選拔工作中。借鑒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考察談話的有效做法,設立訪談調研環節。組織12個訪談調研小組深入到提名人選所在單位,通過民意測評、個別談話和實地考察等形式,全面了解提名人選的品德、業績、業界影響力、科研成果轉化情況、團隊建設等情況。訪談調研的選拔方式改變了以往人才選拔工作“評審會”相對封閉、被動、平面化的評價方式帶來的問題,對提名人選的了解更加全面。也使科技系統干部深入科研一線、了解人才及其團隊,推動了科技管理從注重項目向關注人才和項目有機結合轉變。
堅持“三結合”培育人才
楊偉光強調。要注重“三結合”,加強對入選人才的培養支持。在領軍人才培養期間,一是要堅持培養與使用相結合,立足首都發展戰略需求,適應首都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強重點領域領軍人才培養。始終把激發領軍人才的活力、發揮領軍人才的作用放在首位。結合入選人員及其團隊實際情況和需要給予一定數額培養經費,同時支持和引導所在單位加大人才培養投入,探索建立多元化人才培養投入機制。入選人員及其團隊可優先使用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儀器設備,開展科研工作。優先推薦入選人員領銜的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申報認定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二是要堅持創新與創業創效相結合。在創新上,全力推動領軍人才攀登科學技術高峰,取得科學成果或技術突破;在創業上。引導支持領軍人才努力把成果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在創效上。積極促進領軍人才成果能夠產生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貢獻。為領軍人才提供科研成果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市場交易政策指導和中介服務。加強對領軍人才及其團隊成果轉化、產業化的科技金融服務。
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當前全國各地農村科技人才開發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這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但我國小農經濟意識、農村教育培訓政策等等多種因素的負面影響,致使當前農村科技人才培養存在一些問題,大致有幾個方面:農村勞動力自身存在問題,比如說思想上和生活習慣上,對新農村建設中科技人才培養的認識不到位。第二是國家政策方面的問題,城鄉二元結構下的戶籍度漏洞較多,體制不嚴謹,勞動力就業市場準入制度不完善。第三是教育培訓上的問題,由于當前我國教育體制的不完善,致使許多農民無法接受好的教育,對于新技術和新思想的開拓沒有很好的途徑。第四是農村醫療衛生方面的問題,當前農村地區醫療水平超有限。
1.1培養理念落后。由于我國封建社會的延續時間太長,致使農民守舊思想嚴重,比如說,許多農民不思進取、安于現狀、重義輕利、輕視務農,這些思想在農民中普遍存在,且特別崇尚平均主義。經過多年的改革與洗禮,特別是自我國社會主義改革以來,農村社會發生了較大變化,觀念變了,思想和作風也變了,但這種落后的思想仍是當前農民思想的主流,比如說,求穩,法律意識淡薄等。
1.2輕視農業和農業服務。較多一部分農民認為:干農活又苦又累,又沒有前途,特別不愿意自己的下一代再從事這項工作,這種守舊的思想在農村中一直存在。但他們又缺乏農業生產新技術應用的意識,并特別懼怕承擔新技術帶來的生產、銷售等風險,在農業生產方面,往往一些較為適用但有一定的接受難度的新技術無法推廣與普及。
1.3對人才培養投入的意識淡薄。經濟體制改革促使國家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從而使我國經濟出現了兩大特征:一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快速發展;二農村剩余勞動力發生地域性轉移。兩大特征摻合在一起,降低了農業勞動者的技能水平,也降低了農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農民沒有太大必要參與培訓就能直接上崗,造成了低文化程度跟投資回報率不成正比的現象。由于這種現象的存在,許多農民不愿意在教育上投入太多資金,從而阻礙了農村教育的發展,農民素質也就無法得到切實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農民長期處于“閉塞空間”之中,他們很難于認識到自己就是人才資源,從而僅憑自我經驗主觀地認為,從事農業勞動無需培訓,所以不愿做教育投資。
2.新農村建設中湖南農村科技人才培養之策
2.1調動農民參與培養的積極性。在農村人才培養中,必須堅持中央“多給予、少索取、放活”的方針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思想。政府應加大力度和投入,這是進行農村科技人才培養和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最好途徑。但政府對農村教育事業和農村科技人才培養的支持并不等同于政府直接包攬一切事務而忽略農民作為教育參與的主體。
在所有影響人才培養與成長的環境中,制度環境最為重要。建設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的制度成長環境,迫切需要圍繞創新激勵為核心進行一系列的制度創新。一是要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從國家宏觀管理來看,我國實行的是科技和教育分立的管理體制,農業大學和農業科研院所分屬不同的管理部門,在資源分享與利用、技術創新與成果轉移推廣等諸多方面存在弊端。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的重點在于理順管理體制,弱化行政職能,鼓勵產學研結合,增強國家農業創新的整體實力,推進科研成果的現實轉化。二是要完善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權保護制度。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許多農業科技成果產權保護成本過高,以至無法實現正常有效的產權保護,例如,基于農民的生產留種權,許多農業育種創新成果幾乎以公益性質無償提供給生產者,或者出于風險因素等其他考慮,農業科技創新部門可能主動放棄科技創新成果產權。應當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產權保護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實際,制定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農業科技成果產權保護制度,有效激勵廣大農業科技人才的創新熱情。三是要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風險保障機制。農業科技創新風險保障機制應成為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培養與成長制度環境創新的重點之一。農業科技,特別是農業高新技術的開發、研究以及成果轉化,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復雜,面臨的創新風險巨大,整個農業技術創新過程(例如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等)還可能面臨社會輿論的道德壓力、政策禁止等風險。因此,在國家宏觀層面應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針對農業科技創新的風險保障機制,減小農業科技創新風險,保障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的創新實踐順利進行。
以培育創新農業科技人才為重點的政策環境
國家科技人才政策對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和發展意義重大,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與成長需要在國家宏觀層面營造一個更有針對性的政策環境,主要原因有兩條:一是農業科技創新行為的強公益性特征決定了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等問題難以通過市場化手段解決,需要政府部門政策與資金的大力支持;二是重大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產生受制于多種制約因素(如地理、氣候等自然因素),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復雜工程,一般性人才政策缺乏足夠的政策引導力,很難滿足培養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的特殊政策要求。因此,培養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需要在國家宏觀層面予以更多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與政策引導。國家應該制定專門的農業科技人才發展戰略,進一步從國家長遠發展的全局戰略出發,制定并健全專門的農業科技人才培養與造就政策體系,例如,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培養計劃、農業工程師隊伍建設與培訓計劃等。
政府引導下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環境
要切實提高我國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就必須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化為目標、以產學研合作為依托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產學研合作體制。在推進產學研進程中,政府的職責主要包括:①建立以政府引導的校企合作管理體系,發揮政府組織協調、資源調控、公共管理等優勢,統一規劃當地的校企合作,指導和協調校企合作的有序開展。②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縣(市)級農業科技實訓基地,政府投資興建或支持一批以高校、職業學校為基礎的農業科技實驗室或交叉型綜合實驗室,在一些基礎較好的企業中建立一批農業科技教育基地。③構筑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學校和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權利和義務、地位和作用,確保校企合作的法律地位,充分發揮產業聯盟的作用。④建立校企合作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進一步鼓勵農科院校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培養農業科技人才,通過資金引導或稅收等優惠政策的扶持充分調動和保護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⑤建立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機制。建立校企合作培養農林科技人才的教育基金,切實解決農林院校在安排學生教學實習和工作實踐時經費嚴重短缺困難等問題。
全社會范圍內自由、寬容、重農的文化環境
社會文化氛圍是宏觀人才環境中最為隱秘的環境要素,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條件之一。培養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還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一種自由、寬容、重農的社會文化氛圍。一是自由氣息與民主氛圍?,F代科技創新活動是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需要具備各種才能的人才組成一個創新集體,現代創新活動呈現協作化、群體化的趨勢,整個社會范圍內都應該營造一個充滿自由氣息與民主氛圍的創新環境。二是求異思維與寬容文化??茖W研究的本質在于創造性,而原創意味著原創者依賴于自身的創造力,意味著打破常規和標新立異,意味著有新的發明、發現或創造。培養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打造一種提倡爭鳴的求異文化和寬容理解的社會風氣。三是重視農業與尊重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亟需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重視農業與農業科技創新、尊重農業科技人才的社會文化氛圍。在改善農業科技人員工作待遇的同時,積極營造一種尊重農業科技人才的社會輿論環境,使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得到應有的社會尊重與鼓勵,進而為創新型農業人才的培養與成長消除觀念上、思想上的障礙,注入更多的精神動力。
微觀組織環境
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的三大微觀組織主體是高等農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科技企業,無論在哪種組織主體中,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的成長都離不開微觀組織環境因素的強力支撐。
(一)完善的科研條件與重大研究項目支撐
農業科技人才不同于一般的科技人才,有著極其復雜的工作對象與工作環境,不僅有儀器、設備、設施等非生命體,而且更大量的是具有生命的物質———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因此,農業科技人員在工作過程中所面臨的環境和條件相當艱苦和復雜、可變且不可控。這就要求在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的成長環境塑造中,必須提供一個保障良好的工作條件環境。首先,良好的工作條件意味著良好的科研儀器、設備條件,特別是大型專有儀器設備及專業性實驗室、實驗場等,確保農業科技開發擁有一個良好的硬件環境。其次,對于塑造高層次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而言,重大農業科研項目的支撐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袁隆平院士曾承擔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石元春院士曾承擔的“黃淮海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等都為他們產出重大科研成果奠定了良好基礎。這就要求,一方面,農業科技人員所在單位應盡可能密切產學研聯系,推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增強自身向市場籌資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積極爭取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對于農業科技研究的投入,特別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農業科技項目投入。另外,還應當加強和改善農業科技人才的生活環境,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物質待遇等。
(二)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與管理機制
科學合理的人才管理機制是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關鍵所在,特別是管理機制中所蘊涵的鼓勵科技創新、服務科技創新的價值傾向,對于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的成長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是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環境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選拔機制方面,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的選拔與使用,一定要體現“公開、平等、競爭、擇優”選拔與用人原則,堅持公開選拔,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科學方法選用農業科技人才。在人才評價機制方面,應建立一套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體現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特點的人才評價指標和參數體系,著重考察創新人才的知識層次和科技創新實績。在人才激勵機制方面,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物質待遇,改革和完善現行分配制度,建立符合市場經濟法則的創新人才分配激勵機制,針對農業科技人員所處的艱苦工作環境,應特別注重非物質因素激勵措施的實施。
(三)尊重科學、埋頭苦干、求真務實的組織氛圍
組織氛圍也是影響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的重要環境因素,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工作階段的成長環境構建需要在組織內部營造一種尊重科學的創新氛圍。首先,這種創新氛圍必須建立在科學精神之上,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必須樹立埋頭苦干、不怕挫折、勇于獻身的科學精神。其次,創新的組織氛圍還意味著悠久的科學傳統積淀,不論是農業高等院校、農業科研院所,還是農業科技企業,在培養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的同時,都應注重自身科學傳統的積淀。再次,創新的組織氛圍還意味著嚴謹而寬容的治學精神,重在強調學術求真,容不得半點摻雜,重大農業科技創新事關國計民生,一旦其創新成果系造假或摻假所為,將有可能對我國的整個農業及其相關產業發展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四)以團隊合作精神為核心的和諧人際關系
現代農業科技的綜合性與復雜性,使得農業科技創新需要以團隊研究的形式集體創新。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的成長需要建立一個以團隊合作精神為核心的和諧人際關系環境。和諧的人際關系環境意味著以科學團隊為核心的同事間的充分交流與合作。據統計,1901—1972年間,在286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中,有2/3的人是與他人合作取得成果的,且合作研究的比例隨時間的推移而增大。團隊合作的目的在于通過不同資源或者個體要素之間的參量配置協調、同步、合作與互補,形成科研活動協同高效的運轉機制,從而使科學創造的整體功能得以增值放大。特別是重大的農業科技創新,必須根植于涉及自然的復雜大環境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若缺乏有效的團隊合作,僅憑個人的奮斗努力,很難取得重大創新突破。積極營造農業科技人員之間的團隊協同氛圍,這是培養創新型農業科技人才所必須的重要環境要素之一。
結語
當今時代,絕大部分優秀科技人才都經歷了系統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因此,改革人才培養方式,需要對高等教育不同階段的目標定位、培養重點、課程體系、教學方式等作出妥善安排,使歷時10年左右的人才培養形成一個緊密銜接的體系。從本科教育看,目前有一些問題值得關注。
一是對本科低年級教學不夠重視。過去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即安排最好的老師給本科一、二年級學生授課,使其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然而,在建設研究型大學的過程中,這個傳統被削弱了。隨著科研成果在大學評價、教師評價中的占比不斷增大,最優秀的教師很少有時間站在本科課程的講臺上。其實,科研與教學并非二元對立,而是相互促進的,大學的科研應與學科建設緊密聯系起來。
二是尚未把尊重學生的興趣落到實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在本科教育實踐中,通過激發學生興趣來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做得還不夠,許多學校對學生轉專業等問題缺乏彈性制度安排,以致許多有“專業情緒”的學生早早失去了學習積極性。
三是課程體系通識化有待加強。在我國開始大規模研究生招生前,本科教育強調專業性人才培養。而研究生教育發展起來后,本科教育的重點應盡快轉到通識性人才培養上。但目前,真正意義上的通識性人才培養體系還有待建立。對于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來說,其課程學習應主要經歷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三個階段,最后進入科研階段。本科階段的重點應是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學習,其中人文社科類課程應占較高比例,還應留出空間讓學生自主選課。
四是尚未建立淘汰制度。要成為高水平科技人才,學生必須下苦功讀書、做學問。這就需要建立一套機制,使本科階段的學習比高中階段更辛苦、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比本科生階段更忙碌。當前,一些大學生盡管天資很高,但由于各種原因出現“混日子”現象。對于這一現象,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建立淘汰制度。當然,現階段要在所有大學都建立以學業表現為標準的淘汰制度是比較困難的,但應鼓勵先行先試,同時對于被淘汰的學生要有妥善的制度安排。
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
人才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也是經濟發展的后勁所在。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本質上是一場人才競爭??萍几偁?,說到底也是人才競爭。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不斷壯大人才隊伍,是提高我國科技實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我國一向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和人力資源能力建設。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以來,人才隊伍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一是人才隊伍實力不斷增強,專業技術人才總量不斷增加,各類人才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近年來,國有單位人才中具有大學??埔陨蠈W歷的人數大幅提高,科技人才隊伍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意義和影響的創新成果,國際競爭力不斷上升。在生物技術領域,率先完成水稻基因組測序工作;在航天領域,神舟五號、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二是人才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就業形式日趨多樣化,靈活就業已經成了解決就業的重要途徑,人才在不同地區、產業間的流動加快,人才隊伍結構調整的力度不斷加大,非公經濟人才總量大幅增長,第三產業人才隊伍迅速壯大。三是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單位用人和人才擇業的自進一步落實,人才市場體系基本形成,人才流動的法規不斷完善,人才的競爭和市場觀念進一步增強。四是人才成長的環境進一步改善。全社會正在逐步形成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環境和文化氛圍,用人單位更加注重在競爭中選拔人才,在實踐中培養人才,在事業中凝聚人才,在生活中關心人才。
進入新世紀,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人類社會步入了一個科技創新不斷涌現的重要時期,也步入了一個經濟結構加快調整的重要時期。上世紀中葉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帶來的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廣泛應用,推動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也引起全球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經濟格局、利益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進入21世紀,世界新科技革命發展的勢頭更加迅猛。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動下,國民財富的增長和人類生活的改善越來越有賴于知識的積累和創新。在這種情況下,人才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越來越重要。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才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增強,人才競爭進一步激烈。全球范圍內的經濟結構調整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加倚重于科技進步和人才開發。世界各國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紛紛創新人才資源開發戰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
面對新形勢,抓住時機提高人力資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加快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已經成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當前,我國已經到了必須依靠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發展的階段。進一步提高人力資源能力,加快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勢在必行。
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尤其在創新型科技人才。沒有一支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作支撐,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是難以實現的。誰能夠培養、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誰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戰略主動、實現發展目標的第一資源。古往今來的科技創新實踐表明,創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識的創造者、新技術的發明者、新學科的創建者,是國家發展的寶貴戰略資源。抓緊并持之以恒地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國家發展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戰略思想,加緊建設一支宏大的人才隊伍。
加快實施人才培養工程
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加快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就要牢固樹立人才培養優先的觀念,大力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抓緊培養專業化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著力培養學科帶頭人,積極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盡快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梯次合理、素質優良、新老銜接、充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隊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第一,進一步加強黨政人才培養。進一步加強黨政人才培養,就應實施黨政人才培養工程,完善培訓制度,加強理論教育、專業培訓和實踐鍛煉,提高黨政人才思想政治素質和執政能力。一是加強黨政人才隊伍的能力建設,不斷提高他們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依法執政的能力和總攬全局的能力。二是進一步優化黨政人才隊伍的知識、專業和年齡結構,切實抓好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后備干部隊伍建設。三是著力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全面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公共服務及管理水平。
第二,進一步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
優秀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是當前經濟競爭的重要資源。做強做大企業,必須努力營造有利于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成長的良好氛圍,加快培養造就一批優秀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著力提高他們的戰略決策、經營管理、市場競爭、推動企業創新和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圍繞企業生產經營中心,建立一支適應企業戰略發展需要、年齡結構合理、層級結構清晰、專業結構配套的人才隊伍,在企業核心業務領域形成高度密集的人才優勢;使企業人才素質得到普遍提升,人才擁有的知識和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協調發展;根據各類人才的不同特點,協調提升競爭上崗、公開招聘、通過人才市場“獵取”等市場化方式配置人才的比例,全面建立人才選聘工作的競爭機制,逐步發揮人才市場在配置人才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
第三,進一步加強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和戰略高技術人才培養工程,重點培養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依托國家重大人才培養計劃、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項目,積極推進創新團隊建設,努力培養一批德才兼備、國際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國際級科學大師和科技領軍人物,特別是要抓緊培養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級專家。通過培養,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專業技術水平,使其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氣、嚴謹的科學思維能力、扎實的專業基礎、廣闊的國際視野、敏銳的專業洞察力、強烈的團結協作精神和踏實認真的工作作風。
第四,加強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高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藝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穩步提升工人隊伍的整體素質,就應根據調整和提升產業結構的需要,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加快培養一大批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建立培養體系完善、評價和使用機制科學、激勵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機制,逐步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中、初級技能勞動者比例結構合理的格局。
與此同時,要高度重視農村實用人才培養。
根據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著力提高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的科技水平和專業素質,不斷加快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的步伐;緊密結合農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實際需求,統籌規劃,分類實施,增強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為重點,優先培訓緊缺專業的技術業務骨干,帶動整個農業技術領域知識更新培訓工作的開展。
創造有利于人才輩出的環境
加快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需要營造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因此,必須進一步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努力營造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社會環境,形成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
一、完善培養體系。在提高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基礎上,重點培養人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著力提高人的創新能力,加大對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的投入,優先發展科學教育事業,加大教育培訓力度,促進人才總量同國家發展的目標相適應,人才結構同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需求相適應,人才培養機制同各類人才成長的特點相適應,人才素質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相適應。注重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各類人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在實踐中完善自己、在競爭中提高自己、在奮斗中充實自己。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加強素質教育,努力建設有利于人才特別是創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養體系。改變單純灌輸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創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更加注重培育學生的主動精神,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改革和完善高等學校的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加快建立網絡化、開放式、自主性的終身教育體系,優化整合各種教育培訓資源,形成廣覆蓋、多層次的教育培訓網絡。
此外,還要注意進行開放式培養。在世界科技加快發展的新形勢下,不采用開放式培養,難以盡快培養造就大批創新型科技人才。開放式培養是加快培養造就國際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領軍人物的有效途徑。因此,要加強同國際科技界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積極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同海外研究開發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或研究開發中心,支持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究開發機構或產業化基地;善于利用國內國外兩種人才資源,堅持自主培養開發和引進海外人才并重,立足國內進行人才資源開發,堅持自力更生培養人才,同時加大引進人才、引進智力工作的力度,采取多種方式吸引廣大出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尤其是要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緊缺人才。
二、完善人才工作的體制和機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人才工作體制和機制,要遵循人才資源開發規律,堅決破除那些不合時宜、束縛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觀念、做法和體制,推動人才工作體制和機制的全面創新。建立以業績為重點,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各類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科學的社會化的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和完善職稱評審制度,引導和激勵各類人才積極進行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更加關注重點行業和人才密集單位,更加關注邊遠貧困地區和基層科技推廣、工農業生產第一線,更加關注取得顯著社會經濟效益的各類企事業單位,更加關注中青年專業技術人員。建立健全鼓勵人才創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堅持向關鍵崗位和優秀人才傾斜的政策,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給予重獎,真正形成崗位靠競爭、報酬靠貢獻的激勵機制,讓優秀人才得到優厚報酬。建立以公開、競爭、擇優為導向,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選拔任用機制,建立健全一套有針對性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堅持在公平競爭中識別人才、發現人才、培育人才,摒棄論資排輩、攀比學歷等做法,為各類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機會。建立完善人才市場服務體系,形成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的機制,健全人才流動機制和人才信息化管理機制,進一步消除人才流動的體制,促進人才合理有序流動,讓稀缺人才和特殊專業人才充分發揮作用,并保障重大科技工作的人才儲備。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險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機制。加大人才資源開發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