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15:47: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供應鏈管理的建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基于在水利工程項目建設中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思考,依據綠色供應鏈理論和工程供應鏈理論,討論了綠色工程供應鏈的定義、基本內涵和工作內容,并對實施水利工程綠色供應鏈管理給出了具體建議。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綠色供應鏈;綠色工程供應鏈
引言
隨著人類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現象愈加嚴重,走可持續發展戰略之路已是必然選擇。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便是其有效手段之一。
水利工程項目建設活動是人類作用于生態環境最重要的生產活動之一,也是消耗自然資源很大的生產活動之一。一方面,工程項目建設和生產階段對資源有著巨大消耗。另一方面,在工程項目建設期間,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的傷害,如河流的自然面貌、生態環境,甚至對區域氣候,都將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而實施綠色工程供應鏈就是在水利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強調對環境、資源的影響,通過對整個工程供應鏈的綠色化管理,,最小化對環境的副作用和資源的浪費。這也是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1 綠色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提出于上世紀90年代,至今對綠色供應鏈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在我國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也是剛剛起步,綠色供應鏈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內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它是以綠色生產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和用戶,其目的是使得產品從物料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負作用)最小、資源利用效率最高[1]。其核心是將集成管理的思想應用到綠色供應鏈的領域中。汪應洛與王能民等人指出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應遵循共生原理、循環原理、替代轉換原理與系統開放原理[2]。
綠色供應鏈與傳統的供應鏈不同的是:傳統的供應鏈是以鏈上伙伴企業共贏為目標,并沒有考慮在此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資源的浪費以及廢棄物、排放物的處理、回收和再利用。綠色供應鏈是將“綠色”的思想融入到供應鏈中,綜合考慮對環境和資源的影響,運用綠色方法和技術,在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最小的前提下,降低供應鏈的成本,因此綠色供應鏈管理更能體現系統性、集成性、實用性和環保性。
2、水利工程項目綠色工程供應鏈
2.1 綠色工程供應鏈
水利工程有其自身的特點:①單件性和一次性投資比較大;②影響的范圍廣,特別是對流域面積內水環境的影響;③工程建設的周期長,規模大,涉及的行業也比較多,建設過程中影響因素比較多;④依賴于周圍地質環境和水利環境。
水利工程供應鏈涵蓋了從工程的需求產生階段到工程報廢整個過程,根據水利工程的特點和長期在實踐中總結的經驗,確定綠色工程供應鏈的基本內涵:綠色工程供應鏈為一種融合環境保護思想的現代經營模式,從環境、社會、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出發,對工程項目從環境和地域的評估、規劃、勘察、設計、施工 、經營管理、維護及擴建、報廢拆除或處置等各個環節進行綠色生態設計,通過工程項目供應鏈中雙核心“項目業主”、“總承包方”[3]的管理,利用綠色技術與綠色供應鏈管理手段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進行控制,將業主、總承包方、設計單位、監理單位、分包商、設備生產企業、物流企業和相關企業連成一個系統,以達到環境代價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的供應鏈整體績效最優目標。
所以,綠色工程供應鏈就是在工程建設的整個過程中融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思想,利用綠色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手段,對工程建設程序各個環節進行綠色管理,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進行控制,以達到流域、區域環境代價最小,資源利用最高。
綠色工程供應鏈管理是把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用到工程建設中,把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率在工程中充分體現,通過對鏈上企業及企業內部之間進行系統的、戰略性的協調,使整個供應鏈達到最優狀態,以使工程在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綠色工程供應鏈管理的內容包括:綠色設計、綠色材料選擇、綠色施工、綠色營運、綠色報廢。
2.2 綠色工程供應鏈管理的工作內容
綠色工程供應鏈管理包括從項目建議書到后評價的全過程,其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綠色工程供應鏈管理的體系結構
2.2 項目建議書
項目建議書要要根據國民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流域、區域進行綠色、綜合的規劃,按照國家、行業的有關政策,對擬建工程進行初步說明,
2.3 可行性研究
根據項目建議書對工程方案進行比較,對工程技術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論證,重點分析工程對環境和資源造成的影響,針對工程實際為初步設計提供充分的理論和技術支持。
2.4 初步設計
初步設計堅持綠色設計的原則,綠色設計是對工程建設全過程進行設計,充分考慮工程建設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在充分考慮工程的功能、質量、開發周期和成本的同時,更要優化供應鏈內各種相關因素,使工程建設對環境的負影響減到最小,使工程的各項指標符合綠色環保的要求。
2.5 施工準備
施工準備階段要制定環境保護、節水、節能、接地和保護施工用地等措施,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地方關于移民征地的方針、政策,同時也包括規范、合理的招標設計、綠色供應商的選擇、綠色原材料的選擇以及綠色采購,為下一步實施綠色施工提供理論和技術上的支持。
2.6 建設實施
建設實施階段重點就是要進行綠色施工,在保證安全、質量、工期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改進,最大限度的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和節約資源的施工活動,大力推行綠色施工的新技術、新工藝等,實現環境、社會、經濟效益的統一[4]。
2.7 生產準備
生產準備階段要制定詳細的生產計劃,在保證流域、區域環境的基礎上,對流域、區域做處科學、合理調度計劃。完善各項管理措施,為工程綠色運營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2.8 竣工驗收
竣工驗收是全面考核建設工作,對該項目的規劃設計、建設施工、設備安裝和工程質量進行全面檢驗,同時也要對工程建設全過程中對環境和資源的影響作出客觀的評價。
2.9 后評價
后評價主要是對項目從建議書階段到生產運行等全過程進行綜合評價,同時也對項目投入運營后對環境以及各方面的影響評價和經濟效益的評價,建立規范的評價體系,并把環境和資源作為兩個重要指標進行考核,最終對工程整個過程作出綠色度的評價。
3、實施水利工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策略和建議
雖然我國水利工程建設積累的實踐經驗比較豐富,但是目前實施綠色工程供應鏈存在很多的問題:①國家以及行業有關 “綠色”的政策、法規不健全,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嚴重;②行業管理水平落后,缺少信息共享;③沒有規范的評價體系對工程的綠色度進行評價。對于以上存在的問題,本文基于綠色工程供應鏈在水利工程上的應用提出了以下實施建議:
3.1 制定規范的政策、法規,并積極的貫徹實施
目前,我國部分企業為了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監督。雖然目前我國出臺了一些關于“綠色”政策,但是由于相應的政策不夠全面,實施也缺乏力度,這就加大了實施“綠色建設”的難度。所以制定專項的政策、法規是實施“綠色建設”的前提。制定嚴格的項目審批制度,在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評價中,把環境評價作為一項重要的指標,并且對通過審批的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進行全方位評定,凡是在此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影響的,強令其進行整改,并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
3.2 建立快速的共享信息網絡
綠色工程供應鏈和綠色供應鏈在信息共享方面是一樣的,需要各個企業之間的協作,要求供應鏈上各個節點企業根據共享信息,及時調整企業自身計劃,減少庫存,降低成本,從而盡量避免企業不必要的損失。
3.3 建立有效的綠色工程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
綠色工程供應鏈管理在我國是一種新興的管理方法,在水利工程項目中的運用較少,現在也沒有專門的機構對此管理方法進行系統的研究。如何對綠色供應鏈的績效做出客觀、有效的評價已成為一大難點,這也是制約綠色工程供應鏈在工程項目中的實施。因此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優劣對整條供應鏈上節點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故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對綠色供應鏈的實施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水利工程項目中實施“綠色”管理勢必會出現成本增加,利潤減少等一系列問題,從而也制約著綠色工程供應鏈的實施。因此針對工程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激勵和獎勵措施,對工程推行“綠色”也有積極的作用。
3.4 加強工程參建各方的管理
加強各個企業內部管理, 規范職能部門職責和考核機制,使其在有效的管理過程中, 減少工程建設過程中的資源、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積極、有效地把環境目標、社會目標和經濟目標同綠色供應鏈聯系在一起。
4、結語
當今人類社會面臨著十分嚴峻的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特別是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由于建設期歷時較長并對周邊生態環境破壞較大,故在水利工程項目整個生命周期中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是整個水利行業發展的需要。本文僅從理論上做了一些淺層次的分析,并結合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的特點,提出了綠色工程供應鏈的定義,并對綠色工程供應鏈管理在水利工程中的具體實施提出了一些建議。但是目前綠色工程供應鏈理論知識還不成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完善。(作者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參考文獻:
[1] 但斌,劉飛.綠色供應鏈及其體系結構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00。
[2] 汪應洛,王能民,孫林巖.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國工程科學,2003。
[關鍵詞] 綠色 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管理
科技的進步與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迫切要求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但是,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還存在許多障礙或難點,不僅需要政府和市場、社會的推動,還需要供應鏈成員企業樹立綠色意識,加強合作,將環境管理納入到整個供應鏈管理中,實現整個供應鏈及其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綠色供應鏈及其驅動因素
綠色供應鏈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目的是使產品從設計、原材料采購、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最小,資源效率最高。具體地,就是通過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以及企業內各部門的溝通,實現供應鏈全過程環境整體效益最優化,提高企業的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從而實現企業和所在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供應鏈企業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質上是在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平臺上增加了“綠色”的內容,供應鏈的各方共同協作、溝通,均參與到包括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生產、綠色銷售、包裝、運輸和使用等供應鏈全過程。筆者認為,綠色供應鏈的驅動因素通常來自以下幾方面:
1.環境本身的壓力。企業往往會受到來自外部公眾、政府、環保組織、消費者、輿論等對環保的要求的壓力而提高其環境績效。有現實的壓力,也有潛在的壓力,有時也會因為一些預計和猜測而觸發。例如,由于害怕轉基因食物可能帶來不良影響,涌現了許多反對轉基因發明的組織和網站,這就給相關企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會受到同種類型和同種程度的壓力。一般來說,規模大、知名度高的大企業往往成為眾矢之的,而事實上,大量中小企業是環境負面影響的“主力軍”。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和相關監督體系的完善,小企業越來越受到關注。
2.來自供應鏈的壓力。許許多多的供應商也許并不會遭遇來自外部的壓力,然而它們卻不可避免地要承受來自他們的客戶―下游制造商的壓力。企業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基于供應鏈間競爭的加劇,那些在供應鏈中處于核心地位的大企業往往會選擇能夠提供環境低風險和高信任度的供應商作為合作伙伴。從而,社會對于他們的要求就會傳遞到整個供應鏈,供應商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改變,綠色供應鏈自此形成。
3.來自競爭者的壓力。某些企業開發出了環境友好產品,實施綠色供應鏈,無形中給其他競爭者和潛在競爭者形成壓力,迫使更多的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
4.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潛在回報。許多企業從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中獲得了巨大回報,包括減少供應商因為環保限制而不能供貨的風險;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維護品牌和信譽;免受政府和其他組織的制裁,獲得好的市場和財務回報,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要考慮的因素與主要障礙
1.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影響因素。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綠色觀念、法律法規、基礎網絡平臺、產品生命周期階段、營運周期或物流運作周期、企業行為與績效評價標準等。
(1)綠色觀念。首先是公眾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觀念還沒有形成“綠色”要求,沒有充分認識到綠色消費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其次,大多數企業綠色觀念或環保意識淡薄,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效益,缺乏可持續經營理念,阻礙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成功實施。
(2)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的影響。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對企業環境污染行為的處罰較輕,缺乏有效的監督。供應鏈成員的個體目標與綠色供應鏈的整體目標、社會經濟目標存在沖突,影響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
(3)綠色供應鏈的信息網絡平臺。綠色供應鏈的實施需要各個企業之間的協作,客觀上要求建立支持本行業綠色供應鏈的信息網絡平臺,以便使各個企業能夠快速、準確地尋找到最有利于環保的合作伙伴。
(4)企業及其產品生命周期。企業及產品處于不同的生命周期,供應鏈的策略應有所不同。在導入期,企業應注重產品設計、營銷的環境績效;成長期應注重物流、生產的環境績效;成熟期應注重銷售環節的環境績效,衰退期應注重廢棄物的處理和回收。
(5)營運周期與物流周期的企業行為。綠色供應鏈物流的具體運作改進領域包括原材料的采購、生產制造、分銷、返回物流、包裝等。具體的處置行為包含減少、循環、再造、重新使用、處理五個方面,為企業提供了實現綠色供應鏈的具體運作方法與實現方式。經過整個物流運作周期的處置,實現物料循環利用,減少污染,提升企業環境績效,同時為企業創造效益。
(6)企業及其供應鏈績效評價標準。過去的績效評價標準一般包含時間、質量、成本、柔性、財務、市場等方面指標,缺乏對環保績效的評價,特別是基于綠色供應鏈的績效評價。不同的績效評價標準對企業管理有不同的導向作用。
2.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的主要障礙
在我國目前的供應鏈管理水平下,要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還有許多障礙,包括技術、成本、供應鏈關系、績效評價體系、管理體系的建立與運作等。
(1)要實現綠色供應鏈,需要開發綠色環保產品、工藝、材料及裝備,需要相應的技術支持。從短期看,需要增加投入,成本勢必會增加,而且會逐步向供應鏈上游轉移,給一些中小供應商增加負擔。如果市場上的供應商具有可選擇性,這個過程就是供應鏈優化的過程,否則,供應鏈就會面臨巨大風險。
(2)限于對綠色供應鏈的認識和管理水平,如何評價供應鏈的綠色績效,短期的成本如何分攤,長期的利益又如何共享也成為一大難點,制約綠色供應鏈的實施。在供應鏈基本平臺上,綠色績效僅僅是眾多績效標準之一,各個成員企業還要追求時間、質量、成本、柔性、利潤等,它們之間往往是存在矛盾的,這種矛盾是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障礙。
3.無論是單個企業還是供應鏈,都存在許多管理體系,諸如質量管理體系、物流管理體系、財務管理體系等,綠色供應鏈管理主要涉及的是環境管理體系,ISO14001為供應鏈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實施提供了標準,但如何將其容入其他管理體系并與之兼容,同樣是一大難點,對單個企業如此,對供應鏈更是如此。
三、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對策建議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需要政府政策法規的配套支持與制約,供應鏈成員關注相關環保政策、法規與技術發展動態,共同協作,將綠色思想體現在企業文化與戰略之中,采用與開發先進的技術與信息網絡,完善管理體系,改變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
1.強化政府政策、法規的制約與配套支持。公眾與社會的綠色要求和壓力要通過政府的政策、法規加以體現。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環境規劃方面明顯滯后于經濟的發展,雖然制定了一些 “綠色”政策,但多為末端控制,實施也缺乏力度。對涉及到標本兼治的相關產業供應鏈的綠色管理政策方面,則是鳳毛麟角。所以,應借鑒國外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成功經驗,在一些行業如汽車、服裝、建筑等制定綠色供應鏈政策指導。通過政策、法律法規導向鼓勵和倡導綠色供應鏈,制約和懲罰不符合綠色要求的企業和供應鏈。供應鏈成員特別是核心企業要密切關注和追蹤相關政策、法規動態,并實現信息共享。
2.建立和完善綠色資源數據庫。單個企業或幾個企業很難靠自己的研發和自身的技術積累來實現整個綠色供應鏈的運作,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企業的發展,外部會不斷對供應鏈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政府或相關的組織應積極構建綠色資源數據庫,包括國內外綠色制造技術、綠色運輸、綠色產品專利、綠色材料、綠色管理技術等等,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
3.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地位。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以核心企業為主導,著眼于長遠利益,以供應鏈整體為出發點,在整個供應鏈協同制定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地位。也就是要將綠色環保思想體現在企業和供應鏈的全過程,體現于企業文化之中,成為所有供應鏈成員及其管理者和員工的自覺行為,樹立“綠色形象”,創建“綠色品牌”。
4.對供應鏈成員施加影響和評估的同時給予幫助,加強溝通與合作。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首先是由核心企業發起,然后對供應鏈成員施加影響并在績效評價中考慮環保要求,這對許多供應商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需要從戰略出發,加強溝通,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由核心企業提供信息、技術、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幫助,建立時間進度表,逐步實現綠色供應鏈。
5.以ISO14001、ISO9001為指導,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梢栽诒A舾鞒蓡T企業獨立性的同時,將核心企業依據ISO14001、ISO9001等建立的管理體系推薦給其它成員企業,幫助他們建立和完善管理體系,構建統一的實施和評價標準。
6.與供應鏈成員合作,開發產品、流程及綠色技術??梢酝ㄟ^項目管理的方式,加強與供應商、經銷商、顧客的合作,充分吸收和利用他們的知識、經驗開發產品、流程及相關綠色技術。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受到諸如外部環境、供應鏈與競爭者壓力及自身持續發展的驅動,受到觀念、政策、合作關系、產品與企業壽命周期、績效評價等許多因素的影響,也存在管理上的難點或障礙。所以需要政府政策法規的配套支持與制約,供應鏈成員關注相關環保政策、法規與技術發展動態,共同協作,將綠色思想體現在企業文化與戰略之中,采用與開發先進的技術與信息網絡,完善管理體系,改變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Kristie McIntyre,Hugh A Smith,Alex Henham,John Pretlove.Logistic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greening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Ponte Vedra Beach:1998.Vol.9,Iss.1;pg.57,11 pgs
[2]Fiksel,Joseph How to green your supply chain[J].Environment Today.Marietta:Mar 1995.Vol.6,Iss.2;pg.29,2pgs
[3]A.Gunasekaran,C.Patel,E.Tirtiroglu,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metrics in a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Bradford:,001.Vol.21,No.1/2,pg.71
[4]Kirstie McIntyre,Hugh Smith,Alex Henham,John Pretlov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integrated supply chains:the case of Xerox Ltd,Supply Chain Management,1998,Vol.3,No.3,pg.149
關鍵詞:歐洲;供應鏈;管理;應用;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11-00-01
一、阿爾斯通集團公司供應鏈管理
阿爾斯通采購管理的口號“共同努力,共同節省”,即通過實際行動,降低采購成本,確保采購物資的品質,使公司產品在市場上保持強有力的競爭力。其重點在于成本管理和供應商管理。
1、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包括了管理成本和價格成本兩方面。
阿爾斯通在管理成本的控制主要通過簡化采購授權程序,精簡采購的KPI指標,創建操作性更強和更強調績效的KPI來實現,如其超過7萬歐元的訂單,僅需要3個層面的審批則可完成。
在價格成本控制上,阿爾斯通通過下面幾點舉措實現:
(1)每一種主要貨物的采購都建立了包含商務團隊在內的最高級別工作組,并制定戰略規劃。(2)按照貨物原產地(或供應地)組織采購。(3)由專業的團隊對大宗原材料價格的變化進行分析,通過定期的月度預測體系以及財務保護措施來應對原材料價格的波動。(4)根據最新的市場價格分析結論對供應商重啟價格談判并重新簽署合同。
2、供應商管理。阿爾斯通建立了一整完整的供應商管理體系對供應商提供的產品實行質量控制,確保最終采購物資的品質。具體主要有以下幾點:
(1)供應商品控管理原則為全球統一的質量標準。(2)供應商準入。(3)供應商評估。(4)供應商選擇,阿爾斯通各級采購部門參考供應商的產品不合格報告的數量、頻率、故障率、響應情況等歷史表現,對通過評估的供應商進行擇優選擇。(5)供應商品控:根據項目要求,阿爾斯通通過對中標供應商提供的物資進行全過程跟蹤。(6)供應商處理:對供應商的處理分為3級:1級是供應商觀察狀態;2級是暫停新訂單狀態;3級是取消供應商資格狀態。處理措施隨供應商品控情況隨時進行升級。
二、西門子公司供應鏈管理
在西門子公司,一個公司層面的強制性的“供應商管理流程”和“質量管理體系”正有效運轉。
1、供應商管理。西門子公司的供應商管理貫穿于采購流程的每一個階段,包括供應商選擇/供應商資質評定、供應商戰略評估/制定傾向性供應商清單、采購決策、供應商評價(包括項目評定以及供應商分級)、供應商發展等五方面內容。
(1)供應商選擇/供應商資質評定。供應商資質評定結果顯示了供應商與西門子公司要求的匹配程度,供應商的狀態以及改進措施都在“click 4 suppliers easy”平臺中進行管理,并且面向全公司開放。
(2)供應商戰略評估/制定傾向性供應商清單。在供應商資質評定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戰略評估,關注具有戰略意義的“最佳表現和高質量的供應商”,對最優供應商戰略的界定以及對供應基地的有效管理,共同促成了傾向性供應商清單(FPL)的產生。
(3)采購決策?;跇藴实墓踢x擇流程篩選最佳供應商并簽訂合同。
(4)供應商評價(包括項目評定以及供應商分級)。西門子公司的供應商評價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A、結合項目,強制性從采購、品質、物流、技術等4個方面對供應商的歷史績效評價;
B、從戰略標準和風險標準兩方面,選擇興地對供應商進行評價。
C、根據以上三項評估結果,對供應商進行分級。
(5)供應商發展。通過供應商風險管理流程對供應商庫內的供應商進行評定,基于評定結果,采取積極發展、自我優化、降低使用率、逐步淘汰等多種風險防范措施,并持續監控供應商的風險狀態及進度,從而不斷發展和完善供應商庫。
2、質量管理。西門子公司質量管理的策略是:通過強制性質量元素的執行,實現產品/服務、流程及人員質量的管理及持續性改進。該公司的質量管理通過內部質量管理和供應商質量管理兩方面實現。
三、對公司供應鏈管理的啟示和建議
通過對比學習,本人了解到阿爾斯通公司、西門子公司在供應鏈管理上的一些基本情況和特點,他們很多成功的經驗很值得借鑒,為此,提出幾點工作設想:
1、加強物資供應鏈管理知識培訓。顯然,供應鏈管理是一種體現著整合與協調思想的管理模式,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建議對物資管理人員,結合公司物資管理制度的宣貫工作,增加物資供應鏈、采購管理相關管理理論的培訓,提高物資人員的理論水平。
2、加強信息化建設。供應鏈管理強調的是將客戶所需的正確產品能夠在正確的時間,按照正確的數量、正確的質量和正確的狀態送到正確的地點。而要實現這6R管理的載體是信息系統的建設,對照阿爾斯通公司和西門子公司的供應鏈管理,其信息系統的有效應用正是其管理和效率提升的有效舉措。
3、加強采購與供應商管理。通過對阿爾斯通公司和西門子公司的經驗借鑒,不難發現其采購與供應商管理都有效的結合起來,通過對供應商科學有效的管理為采購提供決策依據,而采購的情況反過來也為供應商管理提供評價依據。故建議公司應盡快開展供應商考評工作,對重要設備供應商還應強化現場評估,將供應商管理成果與評標工作相銜接并在評標系統中實現有效展示和應用。
4、構建物資品控管理體系。參考阿爾斯通公司和西門子公司的質量管理經驗,進一步完善公司的品控管理體系,建立物資缺陷的信息的報送、響應、共享、分級等工作流程。加強對供應商產品質量控制的監督,每季度對物資缺陷進行總結,形成專題報告。結合公司實際情況,科學設定品控管理工作的KPI指標,開展品控工作的統計和評價工作。
參考文獻:
關鍵詞:企業供應鏈管理;核心競爭力;意識;觀念;現代企業制度
1、前言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面臨競爭和壓力的主體,經濟越是發達、社會越是進步就越需要企業以更加良好地運行狀態推動經濟的快速增長,促進就業壓力的有效緩解,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創建目標。在加入WTO組織后,我國企業的競爭變得更加劇烈,來自國際和全球化的競爭壓力使企業生產和經營變得小心翼翼,一旦出現經營和決策上的失誤將會被市場競爭所淘汰,因此,要為企業開拓出一條有效的經營途徑,適應當前的實際,滿足企業發展的要求。企業供應鏈可以將企業產品設計、原料采購、銷售、服務統一起來,是企業面對新競爭和新挑戰的重要基礎,當前企業或者行業的競爭已經轉向供應鏈的延伸和完善上,必須從意識上加強對企業供應鏈的重視,從企業制度、核心競爭力的高度看待企業供應鏈管理,使其真正轉變為企業競爭優勢,真正形成對企業發展和的完整支撐。
2、企業供應鏈的概念
2.1企業供應鏈的定義
企業供應鏈是指在圍繞企業設計、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等主要環節和過程,形成對物質流動、信息流動和資金流動的整合管理,使企業各項工作形成協調配合、整體有效的有機結構,方便企業形成競爭核心地位,獲得核心競爭能力。
2.2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定義
企業供應鏈管理首先是一種運作式的管理,是采用管理措施將財務、人事、服務活動進行統一管理的模式。企業供應鏈管理是一種系統性管理,是不同企業部門或不同企業間圍繞生產和競爭形成的物資系統性流動的管理。企業供應鏈是一種戰略性管理,是從戰略性高的對企業生產進行管理,方便企業形成競爭的核心優勢。新時期企業供應鏈管理已經成為現代化企業的標志之一,變為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
3、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價值
企業供應鏈管理是企業解決資金缺乏、規模較小、技術落后等問題的有力武器,可以適應激烈競爭的市場。企業供應鏈管理可以幫助企業處理快速、動態、變化的各類問題,迅速做出改變和反應,以適應新的發展和經營需要。
4、當前企業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4.1企業供應鏈管理意識淡薄
大部分企業對供應鏈管理的概念不夠理解,沒有企業供應鏈管理相關的企業文化,更沒有與企業供應鏈管理相關的價值觀念、經營作風、道德規范和發展目標的,難于形成對企業長遠發展有利的企業供應鏈管理氛圍。
4.2傳統經營理念嚴重
我國企業存在資金有限、設備陳舊、生產技術水平落后的現狀,這會給企業帶來威脅和困難從而制約影響企業持續盈利,因此,很多企業往往只顧追求自己的短期利益而與供應鏈上其他成員發生潛在利益沖突,于是,忽略供應鏈上其他成員企業的發展及利益,就出現頻繁更換供應商或制造商等一方獲利以另一方受損為代價的結果,合作關系破裂,很難形成一條穩定的供應鏈。
4.3缺乏核心競爭力
當前很多企業存在著以傳統生產產品為主,設備陳舊老化,技術水平落后,研發和創新能力薄弱,這樣就使得企業很難在新的經營環境中獲取競爭優勢、持續盈利及生存發展。其根本原因就是,企業在實施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缺乏核心競爭力。
5、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實施方法
5.1強化對供應鏈管理的認識
應該通過打造供應鏈管理的企業文化,促使企業及其所有員工認同、接受并形成和諧的以“供應鏈管理”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從而加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激發員工對工作的熱情、提高員工對崗位的責任心,使企業內部形成超強的凝聚力,提高外部競爭力,深入貫徹到企業各種業務活動、制度準則和行為規范中,最終形成為一種戰略思維和文化氛圍推動企業持續穩定發展。
5.2突破傳統經營理念
企業應該意識到有突破傳統經營理念及短期“自贏”的觀念,與供應鏈上的成員企業建立互相信任、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供應鏈上成員企業要取長補短、充分利用相互的資源,以達到資源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5.3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
建立以滿足顧客需求為導向,實現創新產品、實施品牌戰略或相關多元化經營戰略;明確企業核心業務,外包非核心業務。
6、結語
綜上所述,企業是創建經濟發展的基礎,在新經濟時代來臨的背景下,應該加強企業各項工作,形成企業對自身、市場和發展的正確認知,營造企業循序漸進、不斷成長的空間和環境。企業供應鏈管理是企業重要的管理工作內容之一,應該在明確企業供應鏈管理概念,掌握企業供應鏈管理內容的前提下,以強化管理觀念、構建現代企業制度、利用信息技術、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措施形成企業供應鏈管理提高的基礎,真正發展出和形成企業供應鏈管理的新方法,為企業迎接市場經濟挑戰,獲得不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北京100048)
[摘要]本文介紹了可持續供應鏈的相關概念,并從時間順序就可持續供應鏈的發展進行總結??偨Y了可持續供應鏈的特點。并從多方面描述了可持續供應鏈的制約因素,最后就實施可持續供應鏈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
關鍵詞 ]可持續供應鏈;特點;制約因素;實施建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018
1相關概念
1.1供應鏈及供應鏈管理的理論
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它不僅是一條連接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流鏈、信息鏈、資金鏈,而且是一條增值鏈,物料在供應鏈上因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而增加其價值,給相關企業帶來收益。
供應鏈管理(SCM)是對從供應商到顧客的整個網鏈結構上發生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進行綜合、計劃、控制和協調的一種現代管理技術和管理模式。其目標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實現成本、質量、顧客滿意度的最優。
綠色供應鏈現在還沒有統一的說法,其核心內容是:在一個供應鏈系統中綜合考慮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周圍環境影響因素的管理模式,它是綠色環保理念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的結合,達到在物流過程中降低能耗、減少污染、提高效率和產品的回收利用率,最終實現供應鏈效益最大化、環境影響最小化,達到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供應鏈的結構如圖1所示。
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本質特征是集成性、系統性與協調性的統一,是在傳統上下游企業管理思想上的繼承和發展,是從整體上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的協調、控制,追逐整個供應鏈的成本最小、環境和社會的最優化。
1.2可持續發展三要素
1.2.1環境要素(Environmentalaspect)
指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損害(EnvironmentalImpact)。盡管這一原則得到各方人士的認可,但是由于目前人類科學知識的局限性,對于許多具體問題就會產生截然相反的認識,例如核電站。
1.2.2社會要素(Socialaspect)
指仍然要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沙掷m發展并非要人類回到原始社會,盡管那時候的人類對環境的損害是最小的。
1.2.3經濟要素(Economicaspect)
指必須在經濟上有利可圖。這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只有經濟上有利可圖的發展項目才有可能得到推廣,才有可能維持其可持續性;二是經濟上在虧損的項目必然要從其他盈利的項目上獲取補貼才可能收支平衡正常運轉。
可持續發展三要素及關系如圖2所示。
2可持續供應鏈發展
供應鏈管理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功能管理,如分別對購買、裝運、配送等功能的管理;二是內部整合,整合供應鏈中相關功能,并由一個部門統一管理:三是外部整合,鏈條中每個環節協調一致,使整個供應鏈的功能整合為一體。20世紀90年代前,環境問題、綠色問題很少被提及,人們主要關注生產力水平、成本效益和時效等與環境無關的因素。直到90年代,逆向物流的觀點才開始受到重視。但是直到80年代,全球變暖才真正引發了對可持續發展的全面關注。90年代的一些研究表明臭氧層的破壞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破壞作用,說明了可持續發展管理中環境、能源和生態之間的息息相關。
圖3把可持續性和供應鏈的發展結合起來進行總結??梢园l現,20世紀90年代后,決策者、環保人士、研究人員、制造業者和公眾才意識到產品使用之后回收的重要性。進而,由終端到源頭的污染防治觀念也漸漸替代只治理最后排污的觀念。
逆向物流納入綠色供應鏈范圍經歷了大約十年時間。從生產的角度來看,為了達到正向、逆向物流中的污染最小和價值回收的目的,綠色供應鏈應該包括產品生命周期中的每個階段。在最近的研究領域出現了一個名為“可持續性供應鏈”的新概念??沙掷m性和供應鏈之間的交互作用是環境和可持續性操作中的關鍵一步。與綠色供應鏈管理相比,可持續性供應鏈最大的不同在于在系統操作和環境考量中融合了能源消耗和效率問題。在此系統中,能源和物質被認為是可再利用的,環境和能源可以互相轉換。
3閉合供應鏈
閉合供應鏈可以定義為一個沒有廢料的系統。和傳統開放式的供應鏈(圖4)相比,它可以把所有產出物重新投回系統。也就是說,閉合供應鏈是正向、逆向物流的結合,能完全回收再利用所有原料并把廢物轉化成能源。
閉環供應鏈(Closed Loop Supply Chains,CLSC)是2003年提出的新物流概念。閉環供應鏈是指企業從采購到最終銷售的完整供應鏈循環,包括了產品回收與生命周期支持的逆向物流。它的目的是對物料的流動進行封閉處理,減少污染排放和剩余廢物,同時以較低的成本為顧客提供服務。因此閉環供應鏈除了傳統供應鏈的內容,還對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傳統的供應鏈設計原則也適用于閉環供應鏈。閉環物流在企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市場需求不斷增大,成為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一個新的發展趨勢(圖5)。
4綠色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在1996年進行一項“環境負責制造”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又稱環境意識供應鏈或環境供應鏈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它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生產廠、銷售商和用戶,其目的是使得產品從物料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負作用)最小,資源效率最高。綠色供應鏈與可持續供應鏈的對比如下表所示。
5可持續供應鏈
可持續供應鏈管理(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SCM),它在供應鏈的每個環節都增加了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于整個供應鏈。將信息管理學、自然科學、社會學融會到供應鏈管理中去,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是多門學科的交匯點,已經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有效實施是企業與政府合作的結果,同時由于其涉及的內容廣泛,也成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的重要依據。
6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特點
6.1可持續供應鏈管理要考慮短期利潤和長期價值
在短期內成本因素是影響企業能否實施可持續供應鏈的最大阻礙。如果企業承擔環境費用、社會責任成本是固定值時,即企業在產品數量相同的情況下,將提高單位產品的成本,導致企業將面臨更大的經營風險。如果企業的環境費用、社會成本是可變成本時,則企業為達到利潤的最大化,必須減少產品的生產量,縮小經營規模。所以在短期內,可持續供應鏈很難達到企業的利潤最大。
從長期看,企業可以通過增加社會福利,提供更多公共服務,提高社會的公平性,發揮企業外部經濟性,從而達到社會的外部經濟反作用于企業的發展。企業的各種社會費用可以通過長期分攤,來減少企業的經濟風險和財務壓力;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可以擴大企業的知名度、形象、品牌等軟實力,提升綜合競爭力。供應鏈的長期價值可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6.2可持續供應鏈管理要保證“三重底線”
企業的本質是贏利,社會、環境是企業存在的基礎。由于可持續供應鏈涉及的內容廣泛,它主要包括三個底線,即自然環境、社會、財務業績。企業應該從宏觀的立足點去考慮經濟、環境、社會目標的三者平衡。三重底線意味著企業的社會、環境、經濟業績的有機統一,同時,他們的經營活動必須保證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的正向積極作用。
6.3相關企業必須加強更多的合作
供應鏈各環節的合作已經成為供應鏈管理的一個熱門話題,從現有學術討論和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現代企業必須擁有一定程度的整合。供應鏈中的某節點的企業通過合作可以將自身的社會責任轉嫁到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顧客當中去,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7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制約因素
7.1內部制約因素
一是管理層因素。管理層因素對企業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制約主要來自于管理層承諾的缺乏。企業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水平與企業管理層的道德水平與價值觀念密切相關。
二是成本因素。企業是經濟組織,必須進行成本收益的核算。而企業實施可持續供應鏈管理,在加強環境保護和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必然投入資金,從而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而這些投入轉變為實質性回報需要企業足夠的耐性。
三是資源因素。資源缺乏是影響企業實施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一個內部制約因素。企業在環境和社會方面的投入需要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各種資源。而資源的缺乏,將使企業有心無力,嚴重影響和制約企業開展各種環保和社會責任實踐活動。
7.2外部制約因素
一是政府干預因素。政府作為社會公益事業的代表,本應通過政策引導和制度約束,促使企業加強環境管理,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注重可持續性發展。
二是低價競爭因素。在社會保障和再分配等機制不完善,社會監督力量缺失,政府監管不到位,市場競爭激烈,其他經濟資源要素的成本無法再壓低的情況下,企業有可能通過縮減環境管理的投入,裁減員工的工資福利、社區投入和慈善捐贈等方面費用的方式來降低產品成本。
三是供應商因素。供應商因素對企業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制約主要來自于供應商承諾的缺乏。盡管大多數企業對供應商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情況將定期進行評估和審計,但有些供應商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出于企業自身利益的考慮,并沒有履行所作的承諾。
8實施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策略
8.1不斷完善環境和社會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規
全球范圍內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增強對環境和社會方面的要求和壓力會通過政府的政策、法規加以體現,建立并完善此方面與國際接軌的明確的政策、法律法規體系,發揮政府規制和導向作用。
8.2確立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地位
供應鏈企業高層領導要及時更新管理理念,對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這三重底線進行整體協調,以整個供應鏈長期效益的最大化為出發點,將可持續性作為總體戰略的一部分。
8.3健全管理體系和規范行為準則
鑒于供應鏈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特別是供應鏈的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實施國際上廣泛采用的ISO 14001環境標準管理體系、SA8000社會責任標準體系,可以在保證供應鏈成員企業獨立性的同時,建立整個供應鏈完善的管理體系和規范的行為準則。
8.4構建有效的供應鏈可持續性績效評價體系
與評價企業的經濟績效相比,評價企業或其所在的供應鏈可持續性狀況就顯得更為復雜。但是,可持續性績效評價能夠減少投資者的投資風險,有助于吸引其對供應鏈上不斷提升自己可持續性能力企業的重視。
8.5強化合作和全方位的溝通
供應鏈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和合作方式是推動與迫使各企業實現其活動與可持續性理念相容的關鍵性因素。重視核心企業的主導作用,與合作伙伴深度合作(如合作開發可持續性產品),共同遵守環境和社會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規。
9結論
隨著供應鏈管理理論的深入人心,現在企業更加關注可持續供應鏈的管理。本文在原有文獻的基礎上,就可持續供應鏈的理論概念進行了闡述。并從時間順序就供應鏈的發展歷程進行了總結,介紹了可持續供應鏈的管理特點和制約因素,并就可持續供應鏈的實施提出了相關建議。
參考文獻:
[1]Harland,C.Supply Chain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Roles[J].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1997(2).
[2]Ayres,R.U.And Kneese,A.V.Production,Consumption,and Externaliti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3).
[3]Christopher,M.Logistic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 and Improving Service[J].Financial Times,London,1998(2).
[4]Drumwright M E.Socially Responsible Organizational Buying:Environmental Concern as a Noneconomic Buying Criterion[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3).
[5]Murphy P R,Poist RF,Braunschweig C D.Managementof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Logistics: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otential[J].Transportation Journal,1994,34(1).
[關鍵詞] 農產品供應鏈利益分配機制利益約束機制利益保障機制
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供應鏈整體利益最大化和供應鏈各主體之間的利益均衡”。因此,利益機制是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核心,完善利益機制是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重點。
一、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產品供應鏈形成時間不長,在某些區域或某類農產品的供應上還沒有形成真正的供應鏈。同時供應鏈管理的內容是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由于我國目前物流技術、信息技術水平還不算發達,因此農產品供應鏈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農產品供應鏈上各環節的銜接不連貫。供應鏈是從原材料的采購、生產、運輸、加工、分銷直至最終送達消費者手中的業務流程,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各環節的銜接是供應鏈得以平滑運轉的關鍵。但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易斷的現象比較明顯,還沒有形成一種固定的鏈條。大多銷售商或中間商沒有長期固定的農產品供應商,同時在運輸、包裝、裝卸等物流作業環節上也很容易脫節。
2.供應鏈主體之間的利益不均。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普遍存在各主體之間利益不均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一些供應鏈中的一些龍頭企業侵占生產農戶的利益、絕大部分利益為核心企業占有、生產環節的利益過少、流通環節的利益過多等。
3.增值活動的分派體系沒有形成。通常情況下,四種效用會增加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即:形式效用、擁有效用、時間效用和位置效用。這些效用是由不同的供應鏈參與者創造的,因此有必要根據各個參與者的核心能力將增值活動分派下去,以保證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實現供應鏈的管理目的。但目前中國農產品的供應鏈上并沒有形成這樣的分派體系。
二、完善利益機制,促進農產品供應鏈平滑運轉
農產品供應鏈的平滑運轉需要進一步完善利益機制,而農產品供應鏈利益機制的完善需要從利益分配機制、利益約束機制和利益保障機制入手。
1.利益分配機制。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利益機制的實質,就是供應鏈內部成員各個利益目標的一致和利益分配的合理。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機制,需要充分考慮供應鏈內部各個參與主體的切身利益。因此,如何利用利益杠桿調動內部諸方面的積極性,使各主體在各個經營環節來實現利益平衡,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促進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順利實施的關鍵。
(1)實施保護價格。保護價格是根據市場行情以合同的形式訂立的最低保護價格,是農業合作過程中常見的一種非市場安排形式。一般規定當保護價格高于市場價格時,供應鏈中的加工企業、中間商和銷售商按保護價格收購;當保護價格低于市場價格時,按市場價格收購。保護價格保障了農民的利益,使他們能夠獲得比較穩定的合理收益,同時也保證了加工企業、中間商和銷售商有較穩定的原料和貨源。
(2)股份合作。股份合作使加工企業與入股農戶以股份為紐帶,結成“互惠互利,配套聯動”的經濟共同體。但股份合作需要一定資本,這無形中會限制實力較為薄弱的農戶采用這種合作形式。
(3)利潤返還。供應鏈的核心成員如加工企業可以根據農戶提交的農產品的數量,在一個財政年度結束后,按適當比例把一部分利潤返還給農戶。這樣農戶與企業不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成為較為緊密的整體。通過農產品利潤的二次分配,農民就非常關心供應鏈整體的發展,不會輕意因市場價格的波動而撕毀購銷合同,加工企業也因此更能獲得穩定優質的原料供應。
2.利益約束機制。要順利地實施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需要有一套良好的供應鏈運作約束機制作為保障
(1)市場約束機制。由市場中的供求關系、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價格的變動及其相互轉化、互為因果而形成的約束機制。在市場約束機制作用下,加工企業、中間商或銷售商憑靠自身的信譽和傳統的產銷關系,與農戶和原料產地通過市場進行交易,價格隨行就市。但僅憑市場約束機制,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模式只是松散的,它只能是一種初級形式的約束機制。
(2)交易成本內部化。通過系統內“非市場安排”,農產品供應鏈內部各個利益主體之間原本在外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原料、半成品和制成品交易內部化,從而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整個供應鏈的收入。
(3)合同約束機制。合同約束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普遍采取的主要運轉約束機制。加工企業、中間商或銷售商與基地和農戶可以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產銷合同、資金扶持合同和科技成果引進開發等合同,在合同中明確規定各方的責權利。
3.利益保障機制
(1)組織保障。成熟完整的供應鏈是圍繞著核心企業建立起來的,核心企業的帶動能力決定了整個供應鏈的營利能力。以核心企業為中心,農產品供應鏈可以采用以下兩種組織形式。
一是以加工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組織形式。該模式下,加工企業具有較強的市場力量,以加工企業為中心能夠保證生產活動的穩定性,在資金技術和生產資料等方面由公司為農戶提供支持,可以減少農戶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另一方面企業在加工原料的供應上獲得了保證,也可以降低交易費用。這類加工企業可以是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也可以是其他類型的加工企業。
二是以物流中心為核心的供應鏈組織形式。該模式以物流中心為核心,聯結供應鏈上下游環節。由于物流中心一般具有較大的規模與物流能力,一般可以同時為多個上游環節及下游環節提供物流服務。
關鍵詞:企業 供應鏈管理 網絡化 運營模式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9―247―02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想要獲得更多利潤,單純依靠自身努力已遠遠不夠,而是需要和與之相關聯的其他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供應鏈管理應運而生。供應鏈最早來源于彼得?德魯克提出的“經濟鏈”,而后經由邁克爾?波特發展成為“價值鏈”,最終日漸演變為“供應鏈”。早期的觀點認為:供應鏈是指將采購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過生產轉換和銷售等活動傳遞到用戶的一個過程。因此,供應鏈也僅被視為企業內部的一個物流過程。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間關系正在呈現日益明顯的網絡化趨勢。與此同時,人們對供應鏈的認識也正在從線性的“單鏈”轉向非線性的“網鏈”。供應鏈更加注重圍繞核l心企業的網鏈關系,它已經不同于傳統的銷售鏈,它跨越了企業界線,從擴展企業的新思雛出發,并從全局和整體的角度考慮產品經營的競爭力,使供應鏈從一種運作工具上升為一種管理方法體系,一種運營管理思維和模式。
進入20世紀90年代,人們對供應鏈的理解又發生了新的變化,由于需求環境的變化,原來被排斥在供應鏈之外的消費者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從而被納入了供應鏈的范圍。
供應鏈管理對于企業而言,是一種價值創造的手段。對企業績效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更能體現一個企業的管理水平。供應鏈管理的建立和完善能夠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價值,企業可通過優化供應鏈管理達到成本降低、收入增加等目標。隨著企業間競爭日益加劇,企業發展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只有加強供應鏈管理,完善企業供應鏈體系,才能主導企業未來的命運。
企業在實施供應鏈管理時對公司績效有著極大的影響,其目的就是通過對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活動的協調,實現最佳業務績效,從而增強整個公司業務的表現。因此企業不能片面地追求諸如采購、生產和分銷等功能的優化,而應該從總成本的角度考察企業的經營效果。
一、供應鏈管理的定義
所謂供應鏈管理就是利用一連串有效率的方法來整合供應商、制造商、運輸商和分銷商,使得產品可以正確的數量生產并在正確的時間配送到正確的地點,其目的就是在一個令客戶滿意的服務水平下使得整體系統成本最小化。
二、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
供應鏈管理的主要目標是以最少成本使得客戶能夠在正確的地點取得正確的產品,讓存貨降至最低,但依然能夠提供給客戶優異的服務,并縮短產品生命周期,以適應環境的快速變化。換句話說,供應鏈管理希望合作廠商之間能夠盡早將需求變動的信息傳遞出去,協調各組織間的企業流程。以減少存貨、降低成本,并有效地將產品送到客戶手中。
供應鏈管理可以為消費者、制造商、供應商等創造價值,它會使消費者在規定的時間內及時收到貨物;對制造商而言可以最小化由于產品庫存短缺造成的銷售損失,最小化庫存和相關成本,并使制造商為客戶和分銷商提供最好的服務水平;它更能提高供應商的滿意度,使之更好地與制造商的物流周期協調一致,以避免庫存過多或短缺,減少原料報廢,并向制造商提供更高的服務水平,獲得較高回報。“供應鏈”這三個字對企業而言意味著10%~20%運作成本的降低,以及可以幫助企業形成無法復制的核心競爭優勢等。
三、企業實現供應鏈管理面臨的問題
1.觀念落后,缺乏實施供應鏈管理的戰略眼光。當前許多企業的經營活動還是孤立、封閉的。企業與企業之間仍然是傳統的你死我活的對抗競爭關系,還沒有開始建立以供應鏈為基礎的合作競爭關系。各企業普遍缺乏實施供應鏈管理戰略眼光,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全能式”模式普遍存在,還沒有從“縱向一體化”向“橫向一體化”經營模式轉變。這必然造成各企業負擔沉重,機構臃腫,效率低下,難以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的核心業務,最終使企業難以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
2.專業人才匱乏。供應鏈管理要獲得長足發展,人才是一個關鍵問題。首先,供應鏈管理理念在我國剛剛引入,國內企業對其知之尚淺,更缺乏對供應鏈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訓。其次,供應鏈管理是一種跨行業、跨部門的管理方法,它涉及諸多領域的高新技術,不僅需要專門的技術人才,而且需要既精通供應鏈管理理論、方法、手段,又熟諳與供應鏈相關的諸多技術的綜合型人才;不僅需要高級管理人才,同樣也需要大量的、熟練的一線操作人員。
3.相關法規不完善,標準不統一。我國目前還沒有針對供應鏈管理的相關法規,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有關法規體系。雖然已經建立了供應鏈物流標識標準體系。但很多標準都未得到正確和廣泛的使用,且不同行業存在著不同的標準體系,缺乏能夠協調一致的統一標準。
4.企業自身組織職能不利于實現供應鏈管理。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的組織結構都是建立在職能分工的基礎上,采取傳統的“金字塔”型的直線制。這種組織結構雖分工明確。便于管理,但造成企業內信息流通不暢,各職能部門只注重自身利益,整個企業對市場變化的反應不靈敏,難以滿足實施供應鏈管理的需要。
很多企業在實施組織結構扁平化、業務流程重組等變革時,僅在企業內部實施,而沒有同貿易伙伴合作,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對企業外部流程和跨企業流程進行重組。對整個供應鏈的組織結構、合作方式等實施變革,這樣就使得企業的各種變革只能取得部分效果,難以推動整個供應鏈的優化。
四、供應鏈管理實施對策
鑒于上述情況,企業實現供應鏈管理必將面臨諸多困境。特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希望能對企業實現供應鏈管理有所幫助。從而推動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和運用。
首先,轉變觀念,積極開展供應鏈管理。企業自身應轉變思想觀念,放棄“小而全、大而全”等封閉的經營思想,積極變革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逐步開展供應鏈管理。在戰略上重新定位,確定自已的核心業務和競爭優勢,明確自己在供應鏈上應該處于什么位置。同時汲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方法。對業務流程進行重構,不斷改善企業內部的運作狀況,提高企業的快速反應能力和高效運作能力,為企業逐步建立集成化供應鏈做好準備。
其次,企業間應倡導相互信任的合作關系。提升整體競爭力。供應鏈管理思想要求企業摒棄傳統的買賣觀念和思維方式,轉變為與合作企業相互信任,建立戰略伙伴關系,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只有在企業間建立了這種合作與信任關系。供應鏈的運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證和提高,企業才能贏得長久的競爭優勢。
要建立企業間的這種相互信任關系。就需要認清當前新的競爭環境對企業提出的新要求,真正理解供應鏈管理的各種核心思想,努力建立新型的企業間合作關系。企業在各種貿易活動中要注意建立和培養自己的“誠信”。著眼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切不可為了眼前的利益而隨意破壞企業間長期形成的相互信任關系。
再次,加強供應鏈管理的研究和推廣力度,加強人才培養。發展供應鏈管理,必須加強宣傳引導,使人們認識供應鏈管理并接受它們的理念。目前供應鏈管理在我國剛剛興起,需要有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大專院校聯合起來,對相關的理論作進一步研究探索,改變落后于物流發展的現狀。同時對理論的研究應與企業的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使供應鏈管理理論更適合市場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