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15:47: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教育服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服務教育改革:教育理論刊物的責任之一
2010年7月29日,《教育規劃綱要》正式。與會代表一致認為教育理論刊物必須勇于承擔使命,擔當責任,充分發揮教育理論刊物對教育改革的引領作用,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健康發展,進而提升教育理論刊物的社會影響度。
教育理論刊物分會理事長、遼寧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教育科學》雜志主編傅維利教授在主題發言中指出,改革將成為中國未來十年教育的主題。這就意味著教育科學研究將會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地位上。教育改革涉及到數量、結構和質量三個維度的變化。從當下中國教育現狀來看,“增數量”的目標達成是順暢的,但“調結構”、“提質量”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一方面,需要寄希望于國家要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特別是提高公用教育經費所占市、省和中央財政的比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需要運用“改革”的思維方式,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以及在教育改革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案母铩彪m然已經成為中國教育運行發展的主題,是實現“結構調整”和“質量提高”的惟一出路,但是改革不是盲目的試驗甚至“亂沖亂撞”,改革的成功必須建立在嚴謹的教育科學研究的基礎上。以往教育發展的歷程告訴我們,沒有教育科學研究為基礎的改革,其成功概率是很低的,而給教育發展帶來的損傷概率卻很高。因此,作為教育研究成果發表主陣地的教育理論刊物必須牢牢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期,勇于承擔使命、擔當責任,積極引領教育科學研究方向,主動引導作者關注重大教育改革問題,促成和推動相關研究,并及時研究成果,為建設教育強國與人力資源強國做出貢獻。
與會代表還就今后一段時間內教育科學研究熱點問題各抒己見。概括起來主要有:學前教育普及問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減輕中小學生負擔問題;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問題;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問題、債務負擔問題;職業教育強化問題;素質教育改革問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問題;創新人才培養問題;考試招生制度尤其是高考改革問題;現代學校制度建立問題;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問題;教師隊伍建設問題;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問題等。分會倡議,教育理論刊物應當積極主動地發揮自身優勢,通過設立專欄、編輯??刃问?,為推動中國教育事業科學健康發展承擔起使命,擔當起責任。
十余年來,數字出版迅猛發展,迅速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高速擴張。當下,各種學術期刊網以其特有的優勢逐漸發展成為強勢媒體,不僅直接影響了傳統紙質教育理論期刊的發行,而且逐漸危及教育理論刊物的生存與發展。與會代表針對如下問題展開了充分討論:
問題之一:是機遇還是挑戰?
有的代表認為,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是時代的必然,數字出版是大勢所趨,網絡閱讀已經深入人心。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技術的日益成熟,數字出版已經成為必然。從這個視角分析,數字出版是教育理論刊物發展的機遇。同時,伴隨著數字出版這一“朝陽產品”逐漸走向強勢,來自數字出版的挑戰愈益彰顯。其表現有:一是要求編輯部與其簽訂獨家入網協議:即只能加入我的期刊網,不能再加入其它期刊網。二是要求編輯部加入數字化優先出版系統:即在紙質版刊物尚未印刷出來前,就已經在期刊網上率先出版了。因此,教育理論刊物必須迎接這一挑戰。
問題之二:數字出版的利與弊?
與會代表就數字出版的利與弊展開了充分討論。有的代表認為,數字出版之所以迅猛發展,是因為其固有的長處:檢索便捷、瀏覽方便、瞬間下載、庫容龐大、資料豐富、省時省力。加之,有的學術期刊網為了吸引更多的期刊加盟,采取了整體產品策略,不斷擴大延伸服務的范圍。一是為查尋影響因子、下載量、轉引率等提供便利。二是通過免費提供編輯部采編系統、學術論文不端檢測系統等,部分滿足了編輯部的需要。其弊在于:一是數字出版尤其是學術期刊網只是搭建了一個平臺,沒有自己的作者隊伍,只能依靠各刊物提供資源。沒有各家刊物提供源頭活水,期刊網就成了死水一灘。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期刊網有點“不勞而獲”。二是上網下載費用相對高昂,沒有實現免費化。目前,每頁下載費用從幾角錢至1元錢不等,下載10頁左右,就等同于買一本刊物的價錢。
問題之三:是消極適應還是積極應對?
與會代表就如何應對數字出版的挑戰各抒己見。絕大多數代表贊成積極應對。概括起來其應對策略有:一是增強法律意識。一方面,積極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等重要文件。另一方面,聘請期刊法律顧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完善刊物的守護職責。
二是教育理論刊物一方面可以在出版發行紙質版的同時,重視出版發行電子版,并以低廉的價格搶占市場。另一方面,可以以分會為平臺,聯合建立教育學術論文數據庫、期刊網,利用行業優勢及各期刊編輯人員良好的專業素養,建立更有利于教育理論研究人員瀏覽、檢索和發表的數字平臺。
三是聯合起來保護知識產權。有的代表指出,在當前的形勢下,教育理論刊物只有聯合起來,才能使雙方處于平等的對話位置。學術期刊網之所以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強大的數據庫,就在于其采取各個擊破策略,在學術期刊沒有意識到知識產權保護的前提下,簽署了合作協議。如今,任何一個刊物都不可能以不合作來爭取自己的話語權。教育理論刊物必須借助分會這一平臺,形成合作聯盟,才有可能在分成方式、合作方式上與學術期刊網展開談判,爭取刊物應有的權益。
四是強化作者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有的代表認為,學術期刊網的發展雖然方便了作者,但同時也直接侵害了作者的知識產權。例如,目前已經有作者對每頁幾角至1元的下載費用提出質疑。教育理論刊物必須充分利用與讀者緊密聯系這一優勢,與作者聯合起來,才能使自己的話語擁有真正的力量。有的代表還詳細介紹了我國臺灣地區教育理論刊物要求作者簽署“作者授權書”的做法。
當今醫療衛生人員接受嚴格的繼續醫學教育不僅是科學發展的需要,也是衛生事業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發展的醫療事業也要求醫療衛生人員必須接受終身的繼續醫學教育,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培養創造性思維。但是,目前基層的醫療衛生人員由于臨床工作繁忙、緊張,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到正規院校接受正規的教育和系統的培訓學習。這與醫療衛生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形成了矛盾。而數字圖書館有不受時間限制的開放特性,可以拓寬數字圖書館個性化定制服務領域。要充分發揮數字圖書館應有的教育職能,為讀者提供繼續教育服務[1]。
1數字圖書館在繼續醫學教育中的資源優勢
數字圖書館是保存數字格式存儲的電子文獻并通過計算機和網絡傳遞所藏數字化信息,同時對網上信息進行虛擬鏈接并提供服務的信息機構[2]。應用計算機檢索技術,數字圖書館開發出各種各樣的檢索工具來實現全文搜索、多媒體檢索、集成化檢索。數字圖書館采取光盤、文件服務器、磁盤陣列等多種方式進行信息資源的保存。數字圖書館應用訪問控制技術、信息加密技術來實現信息資源系統的安全管理。數字圖書館還具有信息的動態、資源導航、用戶個性化定制服務(personalized customization and service)、專業信息門戶服務、廣泛的信息資源共享等功能[3]。
2用戶分析
根據研究需要,本文把用戶主要劃分為適應數字圖書館要求的醫療衛生人員用戶。當然數字圖書館的用戶遠不是這么簡單的劃分,用戶完全可能同時具備幾類特征,不能簡單的劃分到哪一類,這里采取根據其主要特征進行分類的方式。針對每一類用戶的需要做好了建設,則不管用戶同時具備幾類特征,都能得到較好的
服務。
適應數字圖書館要求的醫療衛生人員這一類型的用戶符合數字圖書館的發展要求,具有較高的計算機素質或信息素質,能自如地運用數字圖書館資源,且具有利用數字圖書館所要求的物質準備,比如擁有計算機及相關硬件、可以上網等等這一類用戶是信息強勢群體,他們已具有利用數字圖書館的意識和可能,針對他們,數字圖書館建設的重點主要應放在服務質量的提高上。
3數字圖書館對繼續醫學教育的支持作用
數字圖書館可以作為醫學信息的主要集散地,具有強大的信息資源、良好的自學環境、優良的網絡設備和繼續醫學教育組織優勢。所有這些優勢都是發展繼續醫學教育所急需的和必要的,它們對繼續醫學教育活動的展開有著直接或間接的支持作用。
3.1 Active learning個性化工具為用戶建立Active learning個性化工具,是數字圖書館為適應網絡環境下的繼續教育服務所進行的一種新嘗試。Active learning個性化工具作為傳統檢索與瀏覽工具的擴展,為用戶進行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其主要功能有主動消化、信息搜集、信息查找。主動消化是用戶可以有效地使用各種類型的信息資源(文本、圖像、多媒體等),它主要包括主動閱讀、主動觀看和主動傾聽[4]。
3.2個性化定制服務個性化定制服務是按用戶要求制定特殊用戶界面的技術,是為用戶個人搜集和組織數字化資源提供的一種工具。利用這種工具,可以方便地搜集、組織和維護數字圖書館網站提供的資源以及萬維網上的各種資源的鏈接,將個人所需要的資源組織在自己專門的個性化界面中。目前美國已開發出的個性化定制服務系統有MyGateway和康奈爾大學的Mylibrary系統等[5]。 3.3 利用網頁技術搞好信息服務互聯網已成為全球性最大的資源寶庫,其中1/3的信息資源與生物醫學和衛生學有關,但要從信息海洋中有效獲取所需信息,必須要具有良好的信息檢索知識和熟悉相關的網站。利用網絡資源高度共享的特點,數字圖書館可以對各種醫學信息資料進行收集、整理、歸類,將重要的醫學教育網站網址放入網頁,引導各類專業人員從浩瀚的信息資源中快速尋找所需的信息[6]。
3.4為遠程繼續醫學教育服務數字圖書館可以在自己的電子閱覽室中設置有經驗的管理人員,指導和保證讀者充分利用本館的網絡信息資源,及時有效地搜集讀者需要的資料和信息,以充分提高繼續醫學教育的效率。
4為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培訓服務
數字圖書館本身的軟硬件設施對于組織各種類型的學術活動有著其他部門無可比擬的優勢。比如它總是最先接觸新信息。所以,數字圖書館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條件,更多更好地組織多種形式、多種類型的繼續醫學教育活動。比如,組織專題學術交流活動等。
數字圖書館的資源優勢是明顯的,但發揮這些優勢的關鍵在于實際做這些工作的圖書館人。只有改變思想觀念,以主動服務的態度,建立健全各種為繼續醫學教育服務的相關制度,使數字圖書館為繼續醫學教育服務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數字圖書館的這些資源優勢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有效地為繼續醫學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陳少華.醫院圖書館利用網絡技術為繼續醫學教育服務的實踐.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7,16(6):31-32
2吳慰慈,董焱.圖書館學概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281
3吳慰慈.圖書館學基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2
4郭家義.圖書館個性化主動服務實踐及其信息組織.圖書情報知識,2004,21(1):70-73
5吳慰慈.圖書館學概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197
【關鍵詞】 學習型城市;數字化學習;終身教育;公共服務平臺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3)04—0011—05
一、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體系研究綜述
自從美國學者哈欽斯于1968年提出“學習型社會”這個概念以來, 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向學習化社會前進”的目標之后, 一個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熱潮便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迅速興起。[1]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等概念在全世界范圍內迅速蔓延,各國相繼采取各項行動,激勵國民終身學習需求、拓寬國民終身學習獲取途徑。我國自黨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黨的十報告中又再次強調要在學有所教等方面持續取得新進展,要求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等。
隨著科學和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數字化學習已然成為終身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和發展趨勢,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體系則是世界各國在探索學習型社會建設、推進終身教育所形成的產物,在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功能體現和組織形式。從全世界的范圍來看,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和應用,都還處于探索和完善階段。較為人熟知的有美國鳳凰城大學、英國產業大學、國內的數字化學習港教改項目以及現代遠程教育校外教學支持服務體系試點項目等。
鳳凰城大學是美國第一批被認可的提供網絡學位教育的網絡學校,它構建了遍布全美15所大學、126處校園和教學中心的龐大數字化學習服務體系,以完善的學習支持服務、實用的課程計劃、企業化的運作管理機制、多方控制降低辦學成本的方式,為在職成人學生提供網絡遠程教育。鳳凰城大學雖然是一家盈利性的私立大學, 但有很多成功經驗值得借鑒,[2]如:合理設置專業、課程的實用性至上、建立強大的學生支持服務系統、恰當運用技術手段、建立強大的師資隊伍和加強學習評估和質量管理等。
英國產業大學是英國政府終身教育理念的具體實踐者,它是由政府啟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建設的覆蓋全國的現代學習網絡。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組織方式,以市場營銷手段和現代傳媒激發學習需求,形成規模經營,匯聚各類教育產品提供商,承擔起學習者和學習產品的中間角色,最大限度開發利用教育資源。由于大規模經營降低了教育成本,從而減輕了學習者的經濟負擔,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3]
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6年啟動由中央電大牽頭的“數字化學習港與終身學習社會的建設與示范”教改項目,項目建設了鄉鎮型、社會型、企業型、行業型學習中心等7個示范點,為每個示范點的學習中心配置終端計算機學習設備,通過互聯網與學習平臺互聯互通,建成數字化學習環境,面向示范點服務人群提供網院學歷教育資源、數字化培訓資源和數字化教學服務。[4]
在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依托中央電大系統建設的“現代遠程教育校外教學支持服務體系”試點工作中,中央電大通過奧鵬中心負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管理和運行,建立網絡公共服務平臺(OEMS系統)與高校合作辦學單位教學管理平臺對接,為學生提供“一站式”網上學習服務,并通過在全國建立23個管理中心、1,000余個學習中心,為學習者提供專業性網絡教育管理和服務。[5]
對于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體系的普遍認識是,其功能應用是作為網絡教育產業的中介機構,提供基于網絡的學習環境及服務系統,促進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共享,減少教育資源的重復建設,為學習者和眾多辦學機構之間架構數字化教育服務的橋梁。正是在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程及其公共服務體系實踐探索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礎上,數字化學習港應需而生。[6]
目前,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體系的服務人群定位是社會大眾,由此它的教育產品應當是多領域、多樣化的,而不僅是定位在單一的高等網絡學歷教育或是企業職業教育。當前的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大多是大一統乃至全國性的,導致服務區域性特色數字化終身教育的產品生產和應用未得到廣泛重視。
因此,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和應用還處于探索和完善階段,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包括如何推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如何處理政府主導、政府投入與引入市場機制、增加社會供給的關系等。[7]
以上案例有很多可借鑒和學習之處,但應看到我們在建設和應用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難題:一是在建設投入方面,存在教育機構各自為政、無序參與的問題;二是在資源整合方面,存在條塊分割、重復建設,無法共建共享的問題;三是在教育項目方面,存在資源體系貧乏無法適應學習需求的問題;四是在運營機制方面,存在終身教育體系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五是在教學過程方面,存在教學服務質量如何可靠保障的問題;六是在推廣應用方面,存在實現數字化資源大規模應用的問題;七是在社會公益方面,存在弱勢群體教育公平機會的問題。
廣州數字化學習港是在廣州市政府主導下,社會各類機構參與合作,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和廣州遠程教育中心聯合組織建設、實施的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大平臺。經過近十年的建設和發展,廣州數字化學習港已經逐步構建成具有區域示范作用的終身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以廣州為中心,面向珠三角地區教育受眾,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數字化終身教育服務,形成了“天網+地網”雙網合一的數字化教育服務新模式。我們嘗試通過數字化、標準化、專業化、品牌化策略解決以上七個問題,探索廣州數字化學習港在發展過程中的建設路徑和辦法,開創數字化學習新疆域。在探索與實踐中,廣州電大構建了以“廣州數字化學習港”為核心的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系,引領廣州學習型城市建設向縱深發展。[8]
二、“廣州數字化學習港”發展的模式選擇
(一)以“數字化”的技術構建“時時能學”的天網體系
“時時能學”的天網體系指的是應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構建廣州數字化學習港的軟件基礎設施、資源環境組成,包括基礎網絡運營環境、海量數字化學習資源、優質數字化教育項目以及數字化教務教學管理系統、綜合門戶運營管理平臺。社會各級各類的教育受眾可以通過搭建的天網體系,不受時空限制地獲取所需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和服務。
1. 搭建基礎網絡運營環境
為滿足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應用需求,廣州數字化學習港在國家級中心機房配備了近100臺網絡設備、服務器、存儲硬件設施,建成10GB骨干互聯網網絡接入及網絡系統,具備支持100萬活躍用戶在線學習的網絡承載能力,能支持10萬級用戶同時登錄平臺進行在線視頻學習,為教育受眾打造了快速傳輸優質教育信息資源的網絡學習通道。
2. 匯聚海量數字化學習資源
廣州數字化學習港專門組建專業化資源建設團隊,根據教育項目需求設計教學目標、內容體系和教學設計方案,依托現代化多媒體資源制作環境和資源制作專業服務體系,以引進、共享、自建等方式整合建設了多領域、滿足多層次教育形式需求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形成高質量、規?;慕K身學習資源庫,初步建立起資源共享機制,面向機構和社會成員開展資源共享應用服務。
3. 整合優質數字化教育項目
廣州數字化學習港在引進市場現有的優質數字化教育項目的基礎上,依據區域人才培養和經濟發展需求,充分利用本土高校、行業和社會培訓機構的優秀師資和課程資源,整合建設為區域性、個性化的特色數字化教育項目,滿足區域各級各類教育受眾的終身學習需求。
4. 建設數字化教學教務管理系統
基于多年遠程教育的實踐探索,廣州數字化學習港已建成自主版權、智能、可定制的教育軟件平臺體系,開發具備視頻點播、視頻會議、即時通訊、視頻直播等關鍵教學工具的現代化、數字化網絡教學平臺,能支持百萬規模用戶在線學習,可實現用戶的分層分級管理,滿足各種遠程教學模式的應用需求。
5. 搭建綜合門戶運營管理平臺
廣州數字化學習港聯合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項目,共同建設了廣州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門戶平臺,為面向廣州各級各類教育受眾的數字化終身教育提供綜合性運營管理服務,包括數字化學習資源與項目展示、學習者個人賬戶的信息認證和存儲、個人學分銀行的信息管理、網絡教學教務平臺數據統計和對接、學分轉換和認證等服務功能。
(二)以“標準化”的理念鋪設“處處可學”的地網終端
“處處可學”的地網終端指的是在公眾聚集點(如社區、大型企業)建設落地式數字化網絡學習環境。地網終端以標準配置建設在學習者身邊,為學習者提供體驗、咨詢、服務、應用的數字化網絡學習服務。地網終端作為一種便民的數字化學習環境,也為數字化終身教育產品服務推廣提供延伸渠道。2009年貝倫行動框架曾有一個重要建議:創建一個“多用途的社區學習空間和中心”,作為提高成人教育參與性的一個重要手段。
當前,廣州數字化學習港采取整合社會各類優質教育資源的高集成化建設模式,包括整合政府行業、企業、各類教育機構現有的場地和設施等硬件資源以及課程和項目等軟教育資源,2013年前在廣州各區規劃建設24個標準配置的數字化學習示范中心,又稱為數字化教育超市,之后將按照標準在全市范圍內建設更多形象統一、配置標準、服務一流的數字化教育超市。建成的數字化教育超市有三種類型:一是與政府行業、社區街道合作,建設扎根生活社區、面向社區居民的社區數字化教育超市;二是與企業合作,建設扎根生產企業、面向企業職工的企業數字化教育超市;三是與高校合作,建設扎根高校園區、面向高等教育群體的高校數字化教育超市。
數字化教育超市借鑒汽車行業4S實體店的營銷模式,遵循標準化理念開展建設和服務,體現在統一環境建設標準、統一產品目錄標準、統一產品服務標準、統一業務流程標準。在環境建設方面,每個教育超市按照統一VI視覺形象進行設計,設置體驗區、接待區、學習區和考試區四個功能區域,配備50到60臺計算機終端設備、服務器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學習設備,千兆光纖接入中心,以建成標準化、現代化、開放式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共享廣州數字化學習港的各種資源;在產品目錄和服務方面,依據三種類型教育超市服務對象的不同,通過統一產品服務手冊和產品展示的方式,有側重點地提供廣州數字化學習港已有的教育產品和服務項目;在業務流程組織方面,按照既定的流程標準,支撐教育受眾體驗、購買、使用教育超市內教育產品和服務。
標準化的數字化教育超市建設讓教育受眾無論在哪一個教育超市中都能享受到專業、全面的數字化終身教育服務,也讓廣州數字化學習港教育超市通過示范帶動區域內的多級復制和推廣,從廣州數字化學習港示范性教育超市再延伸至區縣、街道、社區一級的教育超市,實現數字化教育超市地毯式覆蓋,讓數字化終身教育“處處可學”成為可能。
(三)以“專業化”的服務支撐“優質資源”的規模應用
優質的數字化教育產品和環境需要通過“專業化”的數字化教育服務支撐推廣和應用。廣州數字化學習港結合教育受眾對教育產品的需求、選購、應用以及認證,以先進的技術和教育手段提供優質服務,力爭各個環節逐一擊破,為教育受眾提供良好的數字化終身教育體驗,從而促進廣州數字化學習港海量、優質資源在區域范圍內的規模化應用。
1. 以需求為先行,建設資源產品,提供隱性資源服務
對教育受眾實際教育需求的服務,以隱性的方式體現在資源產品的前期調研、內容甄選、內容組織、產品架構設計以及產品服務終端設計和開發的過程中。廣州數字化學習港通過打造專業的資源建設團隊,以區域人才培養為目標,深入基層開展產品需求調研,選擇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平臺技術進行產品設計和開發,并結合技術發展,提供集個人PC、平板電腦、移動手機多終端為一體的學習平臺,滿足受眾資源服務需求。
2. 以選購為導向,形成產品目錄,提品導購服務
終身教育是貫穿于人一生的,是隨時、隨機發生,不間斷、非強制性的教育。廣州數字化學習港打造的數字化終身教育體系是通過為各級各類教育受眾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資源和產品,激發教育受眾的學習欲望和需求。在教育受眾燃起學習興趣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有助于個人發展和完善的教育產品是關鍵,廣州數字化學習港分別在“天網”和“地網”中架設網絡客服導購和地面產品導購及統一的電子或紙質產品目錄指南,為教育受眾提供專業化導購服務,讓受眾了解并挑選適合自己的、滿意的教育產品。
3. 以應用為核心,組建教學團隊,提供學習支持服務
教育受眾應用教育產品的過程就是使用和接受學習支持服務的過程,學習支持服務是否完善、高效和到位,將直接影響數字化教育的質量。廣州數字化學習港為教育受眾提供的數字化學習支持服務包括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教學過程設計與管理,配備專業的教師輔導團隊應用在線交流、網絡視頻、電子白板等輔導教學工具進行互動交流和疑難解惑,配備在線客服人員提供遠程接待服務等,在教育超市中配備專業接待人員現場處理受眾的所有學習問題,以保障教育受眾無論是在線上或是線下都能第一時間獲得高質量的學習支持服務。
4. 以認證為手段,建立學分機制,提供學分立交服務
終身教育的推行,除了通過提供多樣化教育產品和高質量的學習支持服務激發教育受眾的學習興趣外,還需要一種長效服務機制,例如個人學習銀行制度,通過對個人終身教育學分的積累、認證,必要時提供給受眾有益于其個人職業或自我學習價值的認定。廣州數字化學習港基于綜合門戶運營管理平臺為教育受眾提供了個人終身教育學分認定、積累、兌換的學分銀行服務,并打通已建設的各類教育項目之間的學分壁壘,踐行學分立交,例如在高等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項目中,可以按照學分兌換規則,實現數字化繼續教育和學歷教育課程學分的雙向替換。[9]
(四)以“品牌化”的策略營造“人人皆學”的社會氛圍
優質教育的發展通常經過三個階段:標準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品牌化是教育發展成熟的標志。廣州數字化學習港致力于將自身打造為區域范圍內教育產品最豐富、教育服務最全面、教育平臺最先進的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體系品牌形象,通過緊抓品牌質量、突出品牌特色、加強品牌宣傳和推廣,成為人人熟知、人人可用的區域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大平臺,營造社會范圍內“人人皆學”的良好學習氛圍,讓終身學習成為一種文化。
1. 以高質量打造品牌內涵
數字化終身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外獨特的教育消費商品,要樹立自身品牌,成為教育受眾首選、認可的教育品牌,首要條件就是具備高度的品牌內涵。廣州數字化學習港打造自身品牌內涵主要從建設高質量教育產品入手,在資源、項目建設方面,以高門檻高標準作為資源、項目引進、改造和建設的基本準則,合作建設伙伴必須是國內知名院?;蚪涍^市場檢驗獲得教育受眾普遍認可的教育培訓機構。
2. 以最特色打造品牌形象
特色是數字化終身教育樹立自身品牌形象的法寶。廣州數字化學習港通過建設滿足區域人才培養的特色數字化教育資源、打造廣州數字化學習港品牌旗下特色教育項目、育產品LOGO和數字化教育超市VI設計等手段,將廣州數字化學習港所有教育產品和服務,以特色、統一的形象呈現在教育受眾面前。
3. 以廣應用促進品牌推廣
優質教育產品需要通過教育受眾的廣泛應用和檢驗,在口口相傳中不斷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形成有口皆碑的品牌效應,實現更廣覆蓋面的應用和推廣。廣州數字化學習港通過在不同教育領域中選取特定教育受眾群體開展示范性的品牌應用推廣,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教育產品,打造各教育領域的拳頭教育項目和產品,在社會中形成一定的品牌口碑和價值,取得大眾認可度,為今后大規模的復制和應用打下基礎。
三、“廣州數字化學習港”
發展模式實施成效
近年來,“廣州數字化學習港”先后在政府行業繼續教育、職業能力提升、高等學歷教育、中小學校外教育和生活能力培訓等教育領域開拓創新數字化終身教育應用,引領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
在行業繼續教育領域,致力于為區域范圍內公職人員的終身學習和行業繼續教育提供數字化教育公共服務。率先開展了面向6萬公務員、12萬中小學教師、150萬專業技術人員、533萬企業職工的數字化繼續教育,并以此為核心帶動旅游從業人員、普法人員、工會干部、部隊官兵等各類人群的數字化教育,營造了“精英引領、輻射大眾”的終身學習氛圍。
在職業能力教育領域,整合行業資源、匯聚行業專家,緊扣產業經濟發展需求,打造進階式職業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共建設了4大行業、6大類別、100多個熱門工種的數字化教育項目,構建了網絡環境下高技能人才職業導向式培訓和鑒定一體化模式,促成企業建立數字化企業大學。構建了“統一平臺、學內容、統一評價標準”的網絡高速通道,以學分電子檔案管理模式,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的雙向認證。面向行業可持續發展和學習者職業發展需求,建設了廣東職業教育網絡學院。
在中小學校外教育領域,以數字化教育應用為手段,融合學校、社區、家庭,為中小學生創造更多獲得優質教育的機會,促進中小學生教育成效的提升,促進學習型社會的發展。
一是通過向學校提供“教育云服務”,助力學校建立校園文化、開展素質教育、推廣家?;?,實現學校教育延伸至家庭;二是構建全國唯一中小學生專用寬帶——“廣州教育寬帶”,為中小學生家庭營造健康的數字化學習網絡環境,幫助家長管理子女健康上網在家輕松獲取優質教育資源;三是打造優質“教育項目”進家庭、進社區。建設了中小學象棋網絡學院、小學語文作文同步輔導網絡學院、小學數學能力提升培訓網絡學院、小學英語綜合能力培訓網絡學院等系列中小學數字化教育項目。
在高等學歷教育領域,攜手名牌高校網院、企業及電信運營商等,共建“高教通”教育云服務平臺,開設全新的遠程學歷專業。面向社會人群學歷教育提升需求,立足電大開放教育,創新遠程教學模式,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為學習終端設備,探索實踐高等學歷教育移動學習新模式,為社會在職人群提供隨時、隨地、隨需的學歷教育進階機會。
按照《廣州市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把廣州建設成為學習型城市的目標以及《推進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試點項目實施方案》的具體要求,“廣州數字化學習港”將繼續努力發揮其重要支撐作用,積極先行先試,探索解決建設過程中亟待破解的難題,總結“廣州數字化學習港”的建設經驗,提升開放大學在學習型城市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為開放大學的未來發展開拓新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韓振峰. 發達國家創建學習型社會的方法與措施[J]. 成人教育,2004,(10):73-75.
[2] 肖愛,蔣成鳳. 美國鳳凰城大學的運營狀況、成功經驗及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08,(12):32-35.
[3] 黃丹青. 英國產業大學的發展及其特色[J]. 中國電化教育,2001,(8):55-57.
[4] “數字化學習港與終身學習社會的建設與示范”教改項目組第三課題組. 數字化學習港公共服務體系的運行機制[J]. 中國遠程教育,2008,(9):11-16.
[5] 嚴冰.發展社會化公共支持服務構建全民終身學習平臺——廣播電視大學的功能拓展與探索空間[J]. 中國遠程教育,2010,(1):15-20.
[6] 謝巍. 多元交互支持下的數字化學習港理論研究[J]. 中國遠程教育, 2011,(3):21-25.
[7] 郝丹,馮琳. 數字化學習港:創新與挑戰[J]. 中國遠程教育,2008,(4):10-21.
【關鍵詞】數字校園 大數據 信息化 教育
教育自古以來就是人類重要的實踐活動,將人類無與倫比的智慧一代接著一代傳承下去,將人類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代接著一代保留下去。從古代的孔子教學、古希臘思想家傳學到學堂、學校的出現擴展,到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到數字化技術的教學方式的融入。教育始終在人類的歷史長河里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時也跟隨著時代一起進步與改革。數字校園,出現在大眾的視線里,并開始被廣泛討論與接受。
1 發展背景及現狀: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催化教育的改革與飛躍
1.1 何謂數字校園
數字校園,是一種新型的、開放式的教育模式,以高度發達的計算機網絡作為核心技術,將信息和知識資源的共享作為手段,能夠為學生提供滿足自身發展需求的學習環境以及自主選擇多種媒體匹配組合的學習資源,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應用和創造資源的能力。
數字校園具備當下數字互聯網時代所呈現的交互、開放、融合等特性。
1.2 數字校園的誕生和發展
數字校園的發展歷史源于上個世紀,起源于國外,1990年美國克萊蒙特大學的一位教授發起了一個項目,項目名為“信息化數字校園計劃”的大型科研項目。數字校園的概念由此誕生并發展開來。
我國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1994年正式接入因特網,成為互聯網大家庭的一員,同時我國開始快速發展計算機信息技術。我國的高校也是在此時期開始大規模地進行校園信息系統的建設。
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也大力提倡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立開放的教育網絡,促建終身學習體系。我國的高校數字校園在政策和時代的背景下高速發展著。
1.3 發展現狀:發展迅速、規模龐大、仍需構建
我國的高校早就上個世紀末就開始了數字校園的建設之路,走在了整個教育信息化的前列,以高校作為代表,形成了發展迅速、規模龐大的數字校園建設發展之路。從誕生到發展,到進入校園進行實踐與推廣,我國的數字校園建設成果初現。
通過數字校園構建數字化的信息管理系統,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優化社團管理、機構管理、學生服務等,并且通過網絡教學進行知識共享、資源共用,并將數字校園容納于服務中去,如現在高?;径加械男@一卡通就是一個重要體現。
但我國的數字校園建設仍需繼續推進,除了高校之外,要對中小學及特殊教育學校也進行數字校園的嘗試與建設,將覆蓋面推到更廣,而不僅僅停留在高校層面。
2 內涵與特征:數字與智慧融合,帶來教育新時代的全新體驗
2.1 以技術為支撐,搭建信息平臺
數字校園是要以技術為基礎的,需將計算機、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統統融入到數字校園的搭建中來,形成全方位的信息平臺,通過此平臺,實現學校的綜合管理,如現在高校的校園一卡通、圖書館識別、課堂多媒體都屬于數字校園建設的體現。
因此數字校園的一大特征就是以技術為支撐,搭建校園信息平臺,進行綜合管理。
2.2 以管理為核心,實現民主化
數字校園雖然以技術為支撐,但其終極核心仍然是管理,通過信息平臺,實現對學生、校園、社團的多方面管理,實現文化、生活、學習等多方位的服務,真正地通過數字校園體現“以人為本”,促進民主化進程的實現與推進。
2.3 以服務為宗旨,提升教育品質
數字校園的宗旨是服務學校、服務學校、服務教育,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固化,改變傳統教育意識的僵局,把教育與現代信息化進行聯系,進行融合,為學生、教師以及學校的工作人員創造一個更高品質的教育環境,從而真正推動教育的發展,提升教育品質。
3 發展趨勢:技術化、信息化、智慧化,打造全方位數字校園
3.1 提升技術,打造新一代智慧校園
新一代的數字校園要在傳統數字技術的基礎上,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為新一代信息基礎支撐,進行全新的數字化改造,改造的方面包括基礎設施、教育信息、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等,通過技術與教育的深層次融合,最大化地優化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以及他們的生活質量,打造一個更完善、更現代化的學習與生活的環境。
學校尤其是高校要積極建立如網絡教學、數字圖書館等工程,確保教師與學生盡可能地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進行知識共享、資源再用。此外,要繼續推進教育信息平臺的搭建,通過雙向互動與多方聯合來全面檢測教學質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3.2 統籌信息平臺,提高信息化程度
信息化時代的全面來臨,一方面考驗了我們對于信息的檢索接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建立更完備的信息平臺,以應對在海量化信息之中,教師與學生能夠及時獲得有效便捷的信息。高校需要促進數字化的技術與學校相關的系統融合,將網絡信息服務與學校相關的業務領域互通,實現信息的“四通八達”,加強學校各部門、各領域的聯合與協作。
在著重服務信息以外,也要加強學習的信息化程度,貫通數字校園學習的兩方面,即正式與非正式,滿足廣大學生及有關人員的各種學習需求。
3.3 多方面推進,擴大覆蓋面
數字校園的發展,應該多向縱橫,全面發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1)覆蓋面擴大,除了快速發展的高校,中小學、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職業學校、培訓學校等等多種形式樣態的教育機構都應該著重搭建數字校園,將數字校園推廣到更高、更大的層面。
(2)教育應自身進行改革以適應數字校園的發展,教學、課程、學校也應該適應時代的需求,進行相應的轉型改革,以適應數字校園的發展,突破傳統的教育固有模式,打造全新的數字智慧校園,讓教育煥然一新。
(3)明確教育的目標與方向,培養全面的人才。無論數字校園如何發展,最終服務的仍然是教育,仍然要為培養人才做出貢獻。因此在數字校園的發展中,切莫舍本逐利,忘卻初心,單純為了技術而技術,而忽略了人本。
4 結語
時代仍舊在發展,在進步,數字校園也依舊在建設,在成長,智慧的校園讓大眾有著期待也有著擔憂,因此,需要各方進行協調,進行構建,為我們打造一個全新的教學成長環境,為社會的發展培養更多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余勝泉.突破與轉型:數字校園及其智慧化發展趨勢[J].中小學管理,2015(05).
[2]黃榮懷,張進寶,胡永斌,楊俊鋒.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展的必然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08).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網;建設
在當今信息時代,網絡的發展是不可阻遏的,校園信息網絡是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建設數字化校園已成為面向21世紀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內學校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手段。
1.什么是“數字化校園”
數字化校園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對學校與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務有關的所有信息資源進行全面的數字化;并用科學規范的管理對這些信息資源進行整合與集成,以構成統一的用戶管理、統一的資源管理和統一的權限控制;把學校建設成為面向校園內外的一個超越時間、空間的虛擬學校。
數字化校園不但拓展了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提升傳統校園的效率、擴展傳統校園的功能,而且可以達到提高教學、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最終實現教育管理過程的全面信息化?;跇嫿ㄖ髁x的數字化教學模式,能為學習者提供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交互或人機界面,提供符合人類聯想思維和聯想記憶特點按照文本結構組織的大規模知識庫和信息庫,為學習者創設并使之進入學習情景,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其實現探索式發現式學習創造條件。利用個種技術手段建立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教師之間協商交流的暢通渠道,方便進行學習討論和研究,鼓勵學生學習和不斷探索的基礎上主動構建知識,實現自己獲取知識,自我更新甚至創造知識的理想目標。
如果我們建立一個數字化的校園,就可以建立全新的教育體系,許多教育活動會變得十分靈活,改變過去定時定地點的教學模式,教學活動將在網上進行,學生可以有很多時間在網上和教師交流,不同學校不同學科的界限也會被打破,每個老師可以把他最擅長的課程教到網上,學生可以自由地選學,甚至跨年級跨學科選課,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之后將能成功地面對各種新技術的挑戰,因此,建立數字化校園是學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2.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目標
數字化校園是信息時代的產物。隨著技術和應用的不斷發展,數字化校園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深化。北京大學的黃達武先生認為:數字化校園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對學校與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務有關的所有信息資源進行全面的數字化;并用科學規范的管理對這些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和集成,以構成統一的用戶管理、統一的資源管理和統一的權限控制;把學校建設成面向校園內、外的一個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虛擬大學。這是高等教育范疇中的數字化校園概念。
然而伴隨著“校校通”工程的實施,信息技術引起了教育的深刻變革,使教育思想、觀念、模式、方法、手段等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中學也將“數字化校園”建設作為學校信息化工作的重點,啟動了“數字校園”計劃。
但是由于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辦學目標、任務、職責有很大的不同,中小學的“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目標、功能也必定與大學的“數字化校園”有很大的差異。
我認為在基礎教育的范疇下,數字化校園是通過校園網的設施建設和教育應用功能開發,構建一個集管理、教學、溝通為一體的數字化教育環境,最終實現教育信息資源合理配置,教育管理、教學過程的全面信息化,構建數字時代新的學校教育。數字化校園,首先指的是依托現實校園而存在的以網絡為基礎的教育平臺。其次,這一平臺通過數字化環境支撐,實現了從環境、資源到活動的數字化,輔助完成校園活動的全部過程。第三,也是更為重要的,它并不只是簡單地把傳統學校活動數字化照搬到網絡上,而是在這一過程中重新整理、設計和構造學?;顒?,優化并提高學校工作質量,以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
3.數字化校園應用建設的規劃
中學“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是運用信息技術實現現代化管理的一項新的工程。它的建設除了依賴于網絡基礎建設、基本網絡服務系統之外,更重要的是應用于基礎平臺之上的應用系統。按照其功能可分為數字化管理系統,數字化的教學資源系統和數字化的信息交流系統。為了確保這些應用系統的正常有效運行,首先要建立一個統一的用戶管理基礎平臺。
3.1 建設一個為全校提供服務的數據中心,包括主機托管、虛擬主機、應用服務、數據存儲服務、數據備份服務、數據安全服務等。
3.2 提供網絡基礎服務。網絡基礎服務是數字化信息流動的基礎,基礎服務包括Web服務、電子郵件傳輸、文件傳輸、域名服務、身份認證以及目錄服務等。網絡基礎服務還包括應用支撐系統,即辦公自動化系統、教務管理信息系統、網絡教學系統和數字化圖書館系統等,信息服務系統是校內用戶的主要應用界面,為師生提供各種服務,如信息交流、信息查詢等。
3.3 建立全校統一的電子身份認證體系,并使用統一的電子身份體系為各種網絡應用系統服務,使全校用戶在所有的網絡應用系統中都使用唯一的電子身份。
3.4 建立嚴密的網絡安全體系,保證校園網絡的安全,保證關鍵數據、關鍵應用的安全以及關鍵業務部門的安全,實現校園網絡及其應用系統的安全高效運行。
3.5 建設面向校內外的信息門戶網站,及時學校各類信息,針對社會公眾和校內師生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務和進入相應校園信息管理系統的人口。
3.6 建立標準規范體系,包括管理規范、實施規范、維護規范等,這是保障數字校園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的條件。
4.數字化校園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4.1 要從實際出發,理清建設思路。數字校園的建設既不能貪大求洋,造成資源浪費,也不能沒有余量,缺乏眼光。要根據數字校園的層次來理清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思路,制定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規劃,確定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步伐;要從學校全局的高度來分析,理清學校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之間的關系,界定各部門之間的聯系;要建立統一的信息標準和應用支撐平臺,在此基礎上集成、開發校內的應用系統,形成一個有機集成的系統,要分段實施建設項目,包括硬件基礎設施、采用支撐系統、URP公共平臺、URP應用和URP門戶。其次還要實現數字校園深層次的增值服務。
4.2 軟件建設與硬件建設同步。軟件建設包括觀念的更新和資源庫的建設。軟件建設是教育教學的行為體現,完成教學資源的調度,為學習者創設學習情景,提供學習服務,為教師提供方便的教學環境和引導環境,為管理者提供高效的管理環境適于不同的需求,軟件建設應涵蓋傳統意義上的管理信息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網上教學系統等,如基于web的公共信息系統和電子公文流轉系統、教育信息管理系統、開放資源管理系統、基于用戶的網絡和桌面管理系統、電子身份認證系統等。硬件基礎上去了,如果資源庫建設跟不上,如數字圖書館建設,管理用基礎數據庫建設不完善,教學資源庫中的多媒體素材庫、課件庫、題庫、案例庫等若干個教學常用的數據庫不豐富,則會造成“有路無車”的狀況。那么再好的整體規劃也無法落實。
4.3 要十分重視網絡安全。不安全的網絡不如沒有網絡。校園網絡是數字校園的基礎,各種針對網絡安全的威脅都將影響到學校工作的正常運行,必須切實做好網絡的各項安全防護工作。做好關鍵設備的熱備份和冷備份,防止數據丟失、破壞,確保數據安全。要加強安全審計,進行入侵監測,采用容災系統,成立安全緊急問題處理小組。
4.4 完善相關制度建設。完善的校園信息化建設管理制度,包括對師生進行信息化技術運用強化培訓,對教師積極進行課程信息化改革的鼓勵措施,信息與網絡安全管理的辦法,以及用戶合理使用網絡信息資源,改善網絡運行條件和環境的各項制度。
4.5 要有知識產權意識。在加強數字知識產權保護的同時,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不能做出侵權等危害社會的事情。
5.中學數字化校園建設展望
傳統的教育模式正面臨挑戰,建設實施數字化校園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必然趨勢。數字化校園應用系統的建設的優劣是中學數字化校園發展的決定因素。對于目前已有的數字化校園應用系統,還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和完善,從而使中學的數字化校園真正的有利于學校的發展、學生的成長,把家長、學校、社會緊緊的聯系起來,形成教育合力,為學生創造一個最優的教學環境。
5.1 加強家?;庸δ?。加強家長與家長、家長與教師、家長與學校、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
5.2 數字化校園應用更加富有個性化、人性化。
5.3 充分利用數據信息,提高數字化校園的決策功能。
參考文獻
[1] 魏煥軍、劉振飛.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的問題與對策.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8(06)
[2] 萬里鵬、陳雅、鄭建明,數字化校園:21世紀大學的概念模型,情報科學 2002.2
[3] 朱懿心、曹育南、殷革蘭,數字化校園建設理論與實踐探索,教育發展研究 2004.9
[4] 黃文武,數字化校園建設中應用系統的若干問題及對策[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05,(3)
【關鍵詞】醫學院校;數字化校園;物聯網
1 醫學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存在的問題及需求
目前我區的醫學教育信息化已經在各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但其使用效率、應用效果及投資效益與人們的預期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在醫學信息化初級階段,學校以及相關醫院非常注重硬件的投入和建設,很少注意到醫學資源的建設信息化進程中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比較突出,缺乏標準化、規范化和兼容性,而且資源分散,難以共享,加上分散孤立的現代遠程教育點、校園網、局域網以及各自為陣的多媒體資源等,形成一個個“資源孤島”、“信息孤島”,信息資源難以共享。如何消除孤島現象,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避免重復開發,節省人力、財力,是需要解決的課題。國家醫改方案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面向中西部,并提出資源整合、統一高效、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建設原則。
服務社會是高校的一項重要職能。寧夏醫科大學擁有10所附屬醫院、12所教學醫院、90余實習醫院和實踐教學基地,如何將優質的醫學資源更好地服務社會,一直是寧夏醫科大學的努力方向。近年來,寧夏醫科大學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著力加強教育資源與教學平臺建設,構建國內領先、西部一流的網絡體系。寧夏醫科大學數字化校園的建設理念核心是提供應用與服務,平臺以服務總線為核心的服務支撐方式,共同構成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的內容。
寧夏醫科大學結合教學實際設計、開發網絡教學資源,利用虛擬存儲技術建構智能化教學,實現網絡教學資源共享,伴隨著校園網硬件建設的同時,網絡資源建設及應用平臺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實現了軟硬件同步發展的需求。
目前由于社會對醫護人員的素質要求的提高,醫務人員對繼續教育的需求明顯增加,參加各類在職教育的各級醫護人員人數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同時由于醫院工作的特殊性,醫護人員往往無法抽出一個有規律的時間參加系統的學習,遠程醫學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點無疑為醫護人員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工具和環境。但由于醫學教育課程信息量大,對實驗和實踐教學的要求高,實驗教學及實習的內容較多等特點,使醫學遠程醫學教育與其他學科遠程醫學教育有所不同。遠程醫學教育可滿足學員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要求。
2 寧夏醫科大學數字化校園設計實現
寧夏醫科大學數字化校園按“資源整合、系統集成、廣泛共享、深化服務”的原則,用信息化的手段對醫學信息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戰略重組,構建寧夏醫科大學數字化校園,以服務全區醫療衛生單位,服務社會,作為全區衛生系統教學、科研、臨床的信息資源支撐,滿足醫療人員對相關文獻閱讀查詢及其他個性化服務的需求。利用現代網絡技術,以寧夏醫科大學醫學教育資源及網絡設備為基礎,以數字資源建設為核心,以軟硬件平臺建設為重點,充實醫學數字資源庫,搭建 共享平臺,整合異構數字資源,建立統一的數字資源檢索系統和互動數字參考咨詢平臺,全面提升寧夏醫科大學及教學醫院信息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目標是搭建一個資源豐富、結構合理、資源共享、技術手段先進、服務優質快捷的醫學數字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為寧夏醫科大學及各教學醫院的師生提供方便快捷的醫學信息資源,改變教學醫院資源匱乏的現狀,消除寧夏醫科大學與各教學醫院間獲取信息資源的不平等現象,促進寧夏醫科大學與各教學醫院教學科研醫療水平的提高。
寧夏醫科大學數字化課程平臺將實現以下目標:
1)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對于提高優勢醫療資源的服務范圍、提高區域內醫療資源的整體配置水平、促進分級醫療服務體系的建立和醫療資源的合理及優化區域內整體醫療資源服務質量和水平使用將產生積極有效的作用。醫學院校及教學醫院只有及時掌握最新的醫學理論醫學技術管理經驗,才能提高醫療科研水平,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合格醫學人才。
2)該平臺從綜合文獻檢索、個人信息服務和互動參考咨詢三方面入手,以整合異構資源,建立統一檢索系統為基礎,以個人數字圖書館和互動數字參考咨詢平臺建設為方向,開展網絡資源導航、數字資源統一檢索、信息推送、課題查新、課題跟蹤、聯合參考咨詢等服務項目,為學校及教學醫院師生提供一站式的文獻資源和服務。
3)遠程醫學教育功能:通過與各大醫療及教學機構醫學教育資源的共享,提供遠程繼續醫學教育、遠程醫學學歷教育、傳染病防治知識培訓、全科醫生培訓、鄉村醫生培訓、重點??平ㄔO等項醫學培訓服務。為各類醫務人員、尤其是基層醫務工作者提供權威的醫學繼續教育精品內容。
寧夏醫科大學數字化校園在建設過程中,以基礎平臺的搭建、資源信息標準的統一為建設核心,應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進行項目實施。第一階段建設醫學資源門戶平臺,實現醫學數字資源信息標準統一,建立統一的數據中心;第二階段利用該平臺對資源整合、采集、建立媒體庫;第三階段利用該平臺優化擴展,實現遠程教育和遠程臨床培訓,支持實時交互和課件點播兩種培訓模式。支持課件點播服務,具備新增、刪除、上傳、查詢等課件管理功能。
3 數字化校園設計功能實現
平臺架構設計合理,考慮對于未來的發展,設計充分考慮今后擴展的要求。包括與其它應用系統之間的互聯以及系統的擴容能力等,在滿足現有資源系統互聯的前提下,能夠很好的適應未來信息系統增長的需要。在平臺軟設計與建設中,充分考慮系統的安全,包括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傳輸安全,管理安全等。我校網絡基礎建設與數字化校園建設,通過有線、無線等方式建成一個高穩定性、安全性、可管理性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并覆蓋校園內每個角落。我校在2011-2013年數字化校園系統應用的建設中,已經建立了共享數據庫和數據交換服務平臺,規范了學校的各類信息標準,實現單一數據源管理和授權訪問,保證全校數據的一致性、實時性、有效性。
〔關鍵詞〕開放大學;文獻信息資源;服務模式
1 開放大學文獻信息資源用戶群及其特征
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是根據現代教育技術的原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基于網絡學習支持服務的環境,綜合運用多媒體和遠程教育的學習支持服務,為人們提供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學習機會的一種學習方式。以廣播電視大學為基礎建立的開放大學,是開展學歷補償教育和崗位培訓、技能培訓、職業證書等非學歷繼續教育,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高等遠程開放教育實體。開展高等遠程教育除構建現代化的遠程教育教學信息傳輸及反饋網絡外,還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適合學習者遠程學習的多種媒體學習資源;二是對學習者遠程學習的支持服務。人們在創設有支持的遠程教育學習情境時,將目光聚焦在數字化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和創新服務對于現代遠程教育的意義。
數字圖書館是一種通過高速寬帶網絡運行提供用戶特定需求服務,并可實現跨庫檢索的分布式超大規模海量數字化信息資源庫群。信息資源形式多樣,可以包括電子圖書、電子期刊、碩博論文、會議論文、考試題庫、教學參考文獻、多媒體課件、專題文庫等多種知識資源。數字圖書館運用了數字信息傳播、呈現、儲存和處理的優勢,組織、管理和展示資源,構建結構清晰、便于查詢的認知環境,能夠形成專題性的學習園地、學習社區,使資源為學習者、使用者服務。另外還可設置特定欄目、服務導航及咨詢系統,提供交互、評價和反饋方法,發揮資源的開放性、靈活性、共享性和信息交流即時性的特點,促進學習者交互,開展自主學習、協作學習。
在數字化圖書館系統構成要素中,資源建設是基礎,技術平臺是支撐,用戶服務是根本。無論是傳統圖書館還是現代數字圖書館,服務是其核心所在,是不變的主題。信息時代,圖書館的基本矛盾已經由藏與用的矛盾變為信息服務效率與用戶需求之間的矛盾,圍繞著用戶的信息需求來策劃資源建設和信息服務是當今數字化圖書館工作的基本理念,基于服務對象特征和需求的用戶研究是圖書館提升服務的關鍵,構建以開放大學文獻信息資源用戶群需求為導向的開放、互動、合作、共享服務模式,是對新形勢下開放大學文獻信息資源服務模式的前瞻性探討。
從開放大學遠程教育的特點來看,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既有專職與兼職的教師,又有自主學習為主,面授為輔的開放教育學員,甚至還包括社區民眾,或部分研究生。近年來,很多省級電大的遠程開放教育已涵蓋了所在區域學習型社會的服務功能,“數字化學習港”、“學習型社會建設指導中心”、“社會學習服務中心”等相繼掛牌成立,而圖書館也相應地成為“學習港”、“學習中心”或“服務中心”資源庫的承建者。因此,分析與界定開放大學圖書館服務對象與范圍,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性。
遠程開放教育數字圖書館服務用戶群包括:開放大學系統內的教職員工、占絕大多數的遠程開放教育學習者、非學歷繼續教育培訓人員以及社會化學習的潛在用戶。對于接收遠程開放教育學習者而言,他們是參加業余學習的“當班”成人,呈現以下特點:(1)涉及范圍廣(遍布不同的年齡層次、社會階層、機構崗位、城鄉區域等)。(2)數量龐大(目前江蘇參加電大系統學歷教育的達20多萬人)。(3)多樣化不平衡(來源復雜,知識背景與學習能力各不相同且在學習動機、學習環境、認知習慣、學習規律等方面差異明顯,學習者進修目的不一,有的為求職謀生而學,有的為充電提高而學,有的為娛樂興趣而學等等,從而形成其學習積極性的不相同。其文化基礎或知識功底亦不同,接受教育及學習的能力參差不齊)。(4)信息素質層次相對較低(參與遠程教育的大多是無緣或錯過正規教育機遇的人群,故學習能力整體偏低,具體表現為:缺乏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較弱,網絡知識水平偏低,許多人不具備遠程學習能力者應有的信息檢索能力,對自身的信息需求常常無法清楚表達,對網上教育的接受,只局限在所開設的課程之內,無法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網絡教育資源進行科學有效的輔助學習。他們一邊要補充學習文化知識,一邊還要履行社會、家庭的責任,生活在工學矛盾夾縫中,承受的壓力和困難大,大多數是在職求學者,學習過程一般會受其所處社會環境及工作條件等因素影響,其學習時間和空間受到一定客觀環境條件的限制,需要得到圖書館突破時空的文獻信息支持服務,因此是圖書館服務的主要對象)。(5)實用目的性明確(對于學習、考試、畢業論文寫作等直接相關的教學及輔助資源需求更直接)。(6)遠程互動性(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較少,而主要通過網絡等非直接形式)。學習者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給數字圖書館的服務提出了更多的難題。因此建立適應成人業余學習特點、開放多元化、開放式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是提高現代遠程教育教學質量,推進現代遠程教育健康發展的有效措施。
在現代遠程教育的實踐中,教職人員普遍是“多面手”,有的身兼多職,甚至跨學科教學,管課、教課超負荷運轉,其結果是教師學科專業發展方向不明確,遠程教育理論和技術的研究不夠深入,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優勢,專業化發展水平不易獲得社會的認同和大眾的認可。同時,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競爭的加劇、遠程開放教育內涵建設的推進以及民眾對高質量教育的訴求,開放教育系統內廣大教職人員的職業壓力和危機意識與日俱增,迫切需要加快自身專業發展水平,努力通過繼續深造、培訓和科研提升能力和素質。
在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情景下,開放大學的教師應該成為教學課件的設計專家、教學課程的組織專家、教學資源的傳輸專家,改變過去傳統教學模式中,面授教學、課堂教學、組班教學占主導的狀況。開放大學系統的教職人員應建設5個方面的師資隊伍。(1)服務型:要求教師具有現代開放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深入研究和理解教育服務的對象,針對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有效提供面向所有學習者的各種助學和導學服務。(2)管理型: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系統分級辦學體系,要求教師具有全局觀念和團結協作精神,具備相當的教學組織、指揮、協調、溝通和執行能力,具有策劃、實施、監控和評價課程教學的相關能力。(3)實踐型:現代遠程開放教育從事的“職業人”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定位在“培養適應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著力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能力、應用能力、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從事遠程開放教育的教師應提升“雙師”素質,具有指導本專業學生開展專業實踐工作的實際教學能力,以及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不斷創新專業實踐教學方法的能力。(4)技能型:現代遠程教育最顯著的特征是教與學的時空跨越,師生的相對分離,教與學的行為實現必須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和媒體資源來聯系、交互以及整合。因此,及時跟蹤現代遠程教育技術的發展動態和實際應用,有效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的手段、工具開展教學管理和服務是十分必要的。(5)學術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職能,開放大學的遠程開放教育也不例外。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堅實的專業學科背景,能夠在專業學科領域有效地與學術界同行交流與對話,具有與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相適應的學科研究、教學與教學管理研究、教學資源開發等方面的科研能力。
2 開放大學文獻信息資源用戶群的需求分析
用戶為解決實際問題產生了文獻信息資源、信息資源或知識資源的特定需求,其最終變化發展為用戶信息行為,不同的用戶群體會產生不同的信息需求,但用戶的信息行為通常都遵循兩個基本的原則:一是齊夫最小努力原則,即用戶都傾向于易于查尋、易于接近的信息,而容易忽視其它有用信息,也就通常所說的易用性。二是穆爾斯定律,即“一個情報檢索系統如果對用戶來說,取得情報比不取得情報更傷腦筋和麻煩的話,用戶就會傾向于不使用該系統?!币簿褪乔閳筚Y料的可獲得性。穆爾斯定律告訴我們,接受信息是需要花費一定精力和時間的,因此人們并不總是樂于去接受信息。
對于遠程開放教育的學習者來說,需要通過方便、可靠、有效的學習支持服務依程序完成入學指導、個人學習計劃制訂、課程學習、復習迎考、實踐環節、畢業論文、學位申請等必不可少的環節。開放遠程教育學習者受教育與查閱信息主要以業余時間為主,且因其居住相對分散,流動性大,不易集中,不方便到圖書館閱覽,因此他們希望圖書館服務能夠不受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將服務延伸到家庭、宿舍、辦公室等任何有條件使用網絡的地方,同時成人學生的知識基礎相對較薄弱,獲取信息的能力整體較一般,這就使得成人學生對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需求不積極,多以能提供其課程、課件、考試、論文等所需各種具體的、實用的知識為主(如開放課程、多媒體課件、試卷庫、學歷論文庫等);相對而言,對傳統紙質印刷型書刊的借閱率普遍較低,更希望比較直觀形象的視聽資料、網上信息等。此外,由于很少有機會及較多的時間參與校園生活,以及與老師和同學們交流切磋,往往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孤獨感和疏離感,雖然,學習的自由度和彈性較大,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會慢慢消退。因此,及時周到的學習支持服務愈發顯得重要。
對于從事遠程開放教育的教職人員來說,教師需要進行課程教學和管理、專業建設、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教學改革研究、教學模式探討、學科研究等等;科研人員要開展遠程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技術人員要開展遠程教育技術研究;管理人員也需要進行教學管理研究。其信息需求呈現科研用戶的一般特征:在網絡環境下某些前沿領域與教育領域已經形成以信息內容為主的信息環境,距離已不再是用戶獲取信息的主要障礙,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和可網絡獲取性是用戶判斷和選擇是否經常利用這個圖書館的主要驅動力,因此科研用戶對印本文獻的依賴已逐漸減少,電子信息資源已成為科研者獲取信息的主流,集全文瀏覽與檢索于一體的全文電子數據庫更受青睞。在數字圖書館時代,面對海量、紛雜的數字信息資源,多元個性的用戶需要得到的不是“你有什么,沒有什么”,而是“如何幫助我得到什么”,他們對圖書館服務模式的需求是集咨詢功能、信息檢索功能和文獻信息提供功能于一體的信息集成化服務。文獻信息資源的查全率和查準率是科研人員關注的重點。顯而易見,開放大學的教職人員對文獻信息資源的需求體現在提升自身的教學、管理、服務和科研水平方面。
3 構建開放、互動、合作、共享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文獻信息資源服務模式開放大學圖書館是為遠程開放教育辦學提供教學和科研以及社會學習支持服務的一個部門,涉及各種使其正常運作要素的投入,如文獻信息資源、專業人員、館舍和設備等等。有投入就要有產出,就要講效益。效益目標是現代組織機構運營的根本出發點和努力方向。
目前一些省級電大數字圖書館已經取得的成效體現在:有效服務于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教學和科研,通過統一身份認證系統進行用戶管理,突破了傳統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服務的時空限制,采用一站式文獻信息資源檢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助式集成化服務,自建了體現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特色需求的數據庫,數據庫更新和資源建設持續進行。調查研究的數據表明,基本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而現今存在的不足和需進一步提升服務的方面:宣傳推廣使用力度有待加強,文獻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有待提高,深層次信息服務如參考咨詢、文獻傳遞、知識服務、個性化服務有待拓展,與信息用戶的需求和期望還有差距以及對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發展趨勢的研究、應用還不夠積極。為此,開放大學圖書館必須樹立效益目標新理念,其最大的效益應該體現在對教學、科研、社會學習支持服務的有效性上,構建開放、互動、合作、共享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文獻信息資源服務模式是實現效益最大化的理想選擇。
數字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檢索與瀏覽、內容訪問、資料數據的組織和收集、智能個性化主動服務。數字圖書館的服務模式與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發展模式息息相關。有專家學者認為,數字信息資源的建設模式可以從以技術為中心、以資源為中心及以用戶為主導3種類型來展開,而需求主導型建設模式是以主動、適時地為用戶提供滿意的信息服務為中心,根據信息資源流和用戶信息需求流兩個方向,來組織數字信息資源建設流程。它以計算機網絡為平臺,“自助服務”為主要形式,用戶在信息的查詢、獲取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用戶的專業素養和信息素養等因素發揮著重要作用,形成了一種網狀的、多節點的流程。其最終目的只有一個:以用戶為中心,更好地滿足用戶數字信息需求。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特點清楚地表明了在教育資源、教育對象、教育時空等方面的開放性。由于職業、專業、受教育程度的差異,用戶文獻信息資源信息需求的內容、信息量、載體形式、服務方式呈現多元化特點。信息需求呈現開放化、社會化特征。開放大學的數字圖書館服務,既要滿足重點用戶、一般用戶的信息需求,還要滿足少數用戶的個別信息需求。既要提供一般性的信息服務,更要提供深層次的增值信息服務,最終建立以用戶為中心,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多元信息服務體系。
互動性是遠程開放教育的特征要求,也是構建學習支持服務的數字化環境的關鍵。在以用戶為中心的數字圖書館體系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圖書館服務人員與用戶之間用現代信息技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數字圖書館不應只是一個“機器與人”之間的信息交互系統,而應該是一個用戶――機器――專家――用戶積極互動、廣泛交流的活的信息社區。在這個社區中,一方面機器與人之間進行智能、快捷、方便、友好的交互,用戶從信息系統中獲取信息,計算機系統智能地挖掘用戶特征愛好;另一方面用戶之間、用戶與專家之間也進行廣泛交流,具有相同或近似信息需求的用戶通過網絡進行溝通,促進相互了解,探討信息資源獲取和使用的經驗方法,交流心得,從而更有效地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甚至用戶還可以將已有的信息資源整理上傳與他人共享,實現單向交流向雙向、多點網狀信息交流的轉變,體現Web2.0的知識服務功能。開放大學數字圖書館應以網絡為交流平臺,通過虛擬咨詢臺、合作數字化參考、實時參考咨詢等實現方式,將用戶、專家、學科專門知識聯系起來的問答服務,尤其是建立在本館特色信息資源基礎上的專題知識咨詢服務。通過網上圖書館論壇、博客、電子郵件、實時網上通訊工具等技術手段為讀者提供咨詢、交流、答疑,建立圖書館專業技術人員與用戶信息庫之間的一個信息交流平臺,及時提供用戶所需要的信息,還可以聽取用戶的意見與建議以便查找工作中的缺陷。
開放大學遠程教育的系統辦學特征以及社會化學習服務發展趨勢,使得數字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服務不斷向下延伸,服務范圍將不斷擴大。另一方面,電大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和服務起點低、起步晚,信息資源又呈現爆炸性增長,現代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信息服務更多地表現為“存取”能力上,因此,整合利用豐富的社會資源,爭取主管部門政策性支持,通過合作共享開展文獻信息資源服務是發揮系統優勢以最小化成本達成最大化服務的必然選擇。目前已有部分省級電大利用區位和政策支持優勢,實現了與普通高等院校圖書館、省級公共圖書館館際互借資源共享,開展聯合參考咨詢服務,加入了所在省區的文獻信息資源信息保障系統。
開放大學數字圖書館須改變單一的垂直管理文獻信息資源服務模式,構建以開放大學的校本部數字圖書館為服務中心,以地方開放大學分部網絡信息服務為支撐的互動、合作、共享的服務模式,努力實現系統內學習支持服務的開放性、廣泛性、持久性和有效性。
開放大學數字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信息服務模式從本質上就是一個以用戶為中心的個性化整合信息知識服務模式。它要求對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各組成要素(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用戶、服務功能、服務策略、服務方式、服務人員和服務機構等)進行有效整合,實現整體功能的優化,使用戶得到動態的、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帶有問題解決方案和學習策略性質的知識服務,從而構建一個面向用戶的、高效能的、綜合化的信息整合服務體系和模式。這一服務體系和模式是以數字資源和服務內容的整合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的整合為保障,以服務功能的整合為架構,最終實現用戶統一身份認證、數字資源整合、異構統一檢索、課程教學參考、數字參考咨詢、網絡學科導航、個性化服務等不同子系統之間的無縫鏈接,實現對各種信息資源和服務功能的有效控制,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效的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系統平臺。
服務是圖書館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服務模式的創新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在不斷探索求證中發展著。隨著網絡傳播技術、計算機技術、電子通信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開放大學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服務內容會日趨增加,服務模式也會不斷創新,但最終的目的是努力實現文獻信息資源與服務的最大價值,從而達到圖書館與服務對象的雙贏。
參考文獻
[1]毛軍權.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教師群體角色定位模型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0,(1):34-35.
[2]呂俊生,宋粵華,陳煒.科技用戶信息行為變化與服務對策[J].現代情報,2008,(3):31-32.
[3]陳亞召.以需求為導向的數字信息資源建設模式研究[J].圖書館,2009,(2):106.
[4]曹志梅.數字圖書館的用戶服務模式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2):17.
[5]王知津,侯延香.我國數字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服務模式[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5):2-4.
[6]郭海明.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研究[J].情報科學,2005,(10):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