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15:47: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產業發展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經營規?;?/p>
規模經濟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固定成本巨大而邊際成本很小。對于美國這樣一個成熟的銀行卡產業而言,隨著業務規模的日趨增大,銀行卡產品和服務的邊際成本越來越低,新進入者投入大量的固定資產來建立交易及賬務處理系統、客戶服務中心之后,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培育出大量客戶,將面臨長期的虧損直到被其他同業競爭者兼并收購。而我國這樣的新興市場由于規模效應尚未明顯,整個產業經營成本較高,發卡機構、網絡服務商和其他第三方服務機構規模較小,市場進入“門檻”反而較低,意味著新興銀行卡市場競爭激烈程度將遠大于成熟市場,但也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二、產業集中化
產業集中化是經營規?;谋厝唤Y果。為了達到規模經濟,降低平均成本,提高效率,各發卡公司均把壯大發卡規模、擴大市場份額作為重中之重。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市場競爭結果,使市場份額絕大部分落入前十幾家大銀行卡公司手中,從而形成了當前美國銀行卡產業的集中化。美國前10名的銀行卡公司總貸款余額占市場份額的90%以上,高度集中。
三、完善的社會征信、保障體系
健全的法律體系,是保證社會征信體系客觀、公正、健康發展的制度基礎。越是社會征信、保障體系健全的國家,信用消費需求越是旺盛,銀行卡業務的風險相對越小,產業利潤越是穩定。反之,信用體系不發達,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的國家,對銀行卡消費信貸的供求就相對疲軟。借款人擔心失業、養老等財務風險,發卡銀行擔心壞賬率上升風險。
四、產業競爭以理性競爭為主
由于美國銀行卡市場監管規則的因素,以及銀行卡發卡機構的資信要求使得美國銀行卡行業的競爭一般處于理性狀態,發卡機構和收單機構都不會為了增加市場份額而輕易使用價格競爭手段。同時,隨著營業收入和利潤的增長,大多不會繼續盲目增加客戶量,而是理性地選擇客戶,留住優質客戶,同時把風險比較大的劣質客戶淘汰掉??刂骑L險是發卡機構業務擴張的首要前提。對于發卡機構而言,成熟市場的客戶一般擁有不止一張銀行卡,持卡人選擇用哪一種卡進行交易,和支付卡的廣泛接受性、方便程度、積分獎勵等整個服務體系密切相關,而且是很容易變化的隨機偏好。對于收單機構而言,以“交易量”為標志的市場份額的“高流動性”導致經營者一般不會用傾銷的手段來獵取持卡人和商戶,而是通過不斷創新的產品和服務來刺激交易增長。發卡、收單機構和第三方服務商通常是在促進利潤增長的前提下拓展市場。客戶偏好的流動性造成美國銀行卡產業競爭以理性競爭為主要特征。正是由于這種理性競爭,使得美國整個銀行卡市場的風險控管機制、客戶服務體系、信用分析市場都隨著業務的增長而逐步發展,產業的利潤也隨著市場的逐漸成熟、風險損失率的下降而逐漸增長。
五、專業化分工發展迅速
21世紀以來,美國銀行卡產業發生了一個重大變革,即專業分工的發展與專業化服務機構(第三方服務機構)的興起,收單市場逐漸形成了專業化、細致化的分工協作體系;一些收單機構為了剔除不具有規模效益的業務,保持其在收單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往往將很多業務進行外包,如將POS布放及維護外包給POS專業化服務公司、商戶拓展業務外包給專業化商戶拓展機構、收單交易處理業務外包給專業化收單處理商,等等。
收單業務被細分成若干個環節,每個環節都由相應的機構進行專業化的運作,從而不僅大大提高了收單市場運作的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市場運作的成本。美國收單市場高度專業化分工和規?;洜I,極大地提高了收單業務的運營效率,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受理環境。這不僅有利于收單機構專著于核心業務,還會起到優化重組銀行卡產業價值鏈、進而提高銀行卡產業整體效率的作用。各個參與主體對自己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不再“求全”而是從事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業務。收單業務的各個環節都進行高度專業化的協作經營,共同形成了一股推動美國收單市場發展的巨大合力。
六、啟示
1 引言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家戰略布局,是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重大舉措。與一般產業相比,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產業生命周期的初始階段往往存在市場與技術的雙重不確定性,具有鮮明的高技術含量、高投入、高成長和高風險等“四高”特征,這些特征需要政府發揮獨特作用,建立有效的引導、協調、激勵與約束機制,從技術研發、市場培育、產業規劃等不同層面制定政策以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1]。
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導和激勵政策,有關學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了相關研究。
第一,關于當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體系的評價,吳敬璉(2011)[2]、劉志彪(2011) [3]等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由政策導向和市場共同推動的,在某種程度上政策導向推動性更大,然而,當前政策體系存在著“越位、錯位和不到位”的偏差,契合戰略性新興產業各個發展階段的政策工具相當缺乏。李文軍(2014) [4]認為應整合現有技術政策,合并相似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第二,關于政策對產業發展的作用敏感性,朱云歡(2010)[5]和婁賀統(2008) [6]的實證研究表明,同樣的政策在產業不同發展階段中,其作用效果存在很大差異。
第三,關于政策的調整機制,于詠昕(2010) [7]和李穎明(2008) [8]研究結論表明,政策調整的重點在于政策組合,政府既需要決定每個政策工具的力度,更要注重不同的政策工具的搭配,在不斷試錯過程中提高政策效率。韓霞和朱克實(2014)[9]指出要從優化研發投入結構、加強組織協調與規劃、強化知識產權助推戰略等政策選擇上入手。已有研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體系評價、政策作用機理以及政策調整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然而,在如何構建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特征和不同發展階段的政策調整機制方面,現有研究較少涉及,構建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軌跡高度契合且能形成覆蓋新興產業不同發展階段的政策鏈條及其動態的調整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2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特征
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征,學者們從戰略性、不確定性(技術、市場和組織)、正外部性(研發、產業化)和復雜性(技術、產業化)等特征方面進行了諸多探討,基本形成共識。宋河發等(2010)[10]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興的滲透力強的高新技術產業,具有先導性、友好性、導向性、依靠性、戰略性等產業內涵與特征。孫國民(2014)[11]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突出特征主要體現在地位戰略性、影響全局性、技術前瞻性、市場風險性、發展可持續性、產業生態性和區域競爭性等七個方面。費鐘琳,魏?。?013) [12]認為按照一般生命周期過程漸次發展規律,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樣具有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及調整期等一系列階段性特征。胡斌(2014[13]從技術創新、組織模式、產業鏈和市場狀況四個維度的不同特征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劃分為孕育期、成長期 、發展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
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演進特征及發展規律的深入分析表明,戰略性新興產業往往誕生于技術的突變性變化之中。Ehrnberg(1995)[14]系統研究了突變性技術的演變特征。技術的突變性變化體現在佛斯特S曲線非連續性跳躍點上,它既可以是從一個技術生命周期轉移到另外一個技術生命周期,也可以是從技術生命周期中一個子循環轉移到另外一個子循環,如圖1所示。
圖1 技術周期與突變性技術的變化演進特征
技術的突變性變化往往會改變產業原有的競爭基礎,這為我國企業實現彎道超越提供了機會窗口。突變性技術的整個發展歷程是由多個里程碑式演進階段構成,綜合Benner(2010) [15]實證研究,這里將依托突變性技術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歷程分為六個里程碑式階段:技術孕育期、技術龍卷風期(同時存在多個技術發展路徑)、技術大道期(相互競爭的技術標準歸一化)、產業鏈架構期(新的產業在形成)、市場鴻溝期(市場需求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和市場大道期(市場趨于成熟)。伴隨著突變性技術演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歷程具有顯著的階段性、多重性和動蕩性等特征。多項研究表明,產業政策(技術政策、產業投融資政策、市場培育政策和國際合作政策等)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不同演進階段中的作用敏感性存在很大差異。
例如,在技術龍卷風期階段,政府應對由兩個以上的企業構建的研發聯盟采用研發補貼政策,而在產業鏈架構期階段,政府應對風險投資公司采用傾斜式稅收優惠政策。與其它政策相比,在同樣財政資源消耗的情況下,這兩種政策的實施效果比較顯著。從全球范圍看,當前新材料產業正處于技術爆炸性增長的階段,產業整體處于技術范式的構造期;而光伏產業已處于大規模商業應用階段,完整的產業鏈在迅速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處于技術持續增長階段的產業,其中部分產業已經處于技術突變和需求導向的過渡時期[16]。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當務之急是在把握相關新興產業發展特征的基礎上,依據不同的新興產業不同的技術階段,構建動態的混合型政策鏈條,以突破單一政策工具的局限性,提高整個政策體系的動態適應性[1]。
3 現行產業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
結合近幾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狀況,通過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技術政策、市場培育政策、稅收政策和專項政策等整體政策架構的系統分析,可以發現,當前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制訂和實施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現行政策體制無法涵蓋和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特點、新訴求,契合戰略性新興產業各個階段性發展特征和需求的政策工具比較缺乏,政策協調機制尚不完善[2]。張??矗?2011)[17]和朱迎春(2011)[18]研究表明,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結構的缺位錯位現象嚴重,政策體系呈現非均衡狀態??傮w看,我國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調整的機制,而且也缺乏有效的產業政策實施效果的考核機制,難以滿足政策及時調整的需要。一些宏觀的產業政策缺乏明確的責任主體和實施主體,難以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的落實。
3.1 在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同發展階段方面,相關政策存在結構不合理、缺位錯位現象。
政策制定者和實施者之間缺乏協同性,使得相關政策呈現“碎片化”現象,政策的整合體系更是缺失。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路線往往具有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在這樣的情景下,政策與政策之間須形成動態有機耦合關系,以使各項政策產生正向互動作用,最終形成一種有效的政策合力。然而在現實的產業發展環境中,由于政府職能的劃分,財政資源、權力資源、信息資源和制度資源實際是由分散在政府不同層面的不同部門把控,不同部門之間在政策制定和實施方面缺乏協調性,甚至互相掣肘。在這種情形下,政策的缺位與錯位造成整個政策體系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演進路徑上的分布呈現“碎片化”現象[1]。
3.2 政策主體缺乏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動態演變進行持續性跟蹤,造成政策“粘性化”現象[1]。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決定了政策主體產業政策的推出必須隨著產業環境的變化而調整,適時掌控政策之窗開啟與關閉的最佳時機,適時進行動態跟蹤和控制調整,防止政策的“粘性化”現象,以實現政策體系的既定戰略目標。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等多部委2009年啟動的旨在促進國內光伏發電產業技術進步和規?;l展的“金太陽”工程,采取財政補助方式,對并網光伏發電項目原則上按光伏發電系統及其配套輸配電工程總投資的50%給予補助,偏遠無電地區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按總投資的70%給予補助。然而,幾年來政策實施的效果并不理想,推進速度遠低于業界的預期,多地出現了虛報甚至只報不建等諸多不良現象。沒有動態跟蹤就沒有控制調整,存在監管漏洞和缺乏調整的激勵政策對產業是難以產生預期效果的。
仍以光伏產業為例,項目投入階段有財政補助資金,經營過程中可以享受稅收減免與返還,在土地、供電價格等方面得到優惠。產品在投入到太陽能項目中又會享有投資補貼、高上網電價等支持措施。實際上,光伏產業一直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這些政策疊加支持帶來的產能擴張遠遠超過了國內市場的吸收能力,企業過度依靠國際市場,因而受到金融危機和政治環境等諸多因素沖擊,出現了步履維艱,并最終還依靠政府動用公共資源救援。
由此看出,如果產業政策支持過度,不僅大量消耗國家的財政資源,而且會強化該產業對政策的依賴性,使其喪失活力和競爭能力。所以必須特別關注政策的時效性,當政策環境發生改變時,繼續執行下去勢必導致政策成本大于政策收益,政策的適時退出或調整與政策的適時導入同樣重要,避免政策出現“粘性化”現象。
3.3 政策主體在政策調整方面(儲備、出臺、實施和終結)缺乏前瞻性、一致性和連貫性。
如在電動汽車領域,要加快推進其產業化,必須要有包括補貼、基礎設施、提高油稅、提高傳統燃油車排放標準等在內的一攬子政策,既不能有所缺失,更要做到政策間彼此呼應。但我國電動汽車產業化幾年來,出臺的政策仍比較零散,而且政出多門,政策間相互扯皮,延緩了電動汽車產業化的進程。
4 產業政策動態調整機制的構建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無論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還是產業發展的規律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都需要政府的大力培育和引導。當務之急是在把握相關新興產業發展特征的基礎上,依據不同的新興產業不同的技術階段,構建動態的產業政策調整機制以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演進發展。
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階段性演進特征,政策主體應在政策管理實踐中系統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的演進規律,分析研究產業技術政策、國際合作政策、產業投融資政策和市場培育政策在技術不同發展階段的作用敏感性,構建一條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發展軌跡契合且能覆蓋其技術不同發展階段的動態混合政策鏈條,發揮不同類型政策的協同作用,有效地管理政策的生命周期,提高整個政策體系的動態適應性[1]。
【關鍵詞】生產業;生產業發展水平;影響因素
近年來,作為世界經濟中快速增長行業之一的生產業.已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全球經濟活動正在由以制造業為中心逐步向以制造業和服務業相融合的方向發展,生產業的迅猛發展已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
一、生產業的內涵
國外對生產業的研究頗多,根據已有的文獻資料,Machlup(1962)首先比較準確地探討了生產業的概念,他認為生產業必須是產出知識的產業。Clark(1951)研究經濟進步過程中的勞動力演進規律時提出了生產業的相關概念,羅斯托(1960)在他的經濟發展五個階段理論中認為商業和服務業包含了從制造業中轉移出來的提供生產的行業。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提出了接近生產業概念的相關內容。按照時間順序,對生產業范疇的探究如下:美國經濟學家H.Greenfield(1966)在研究服務業及其分類時指出,生產業又稱生產者服務業,生產業是企業、非盈利組織和政府主要向生產者而不是消費者提供服務產品和勞動的行業。在理論內涵上是指市場化的中間投入服務,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務的進一步生產的非最終消費服務。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開始拓展生產的外延,Browning和Singelman(1975)在對服務業進行功能性分類時認為,生產業是指知識密集、可以為顧客提供專業的行業,如金融、保險、法律、商務和經紀等。Hubbard和Nutter(1982)認為生產業和消費業是相對的,凡是消費業以外的服務業都是生產業。Daniels(1985)將生產業定義為區別于服務最終消費者的消費業,主要領域在于生產制造業的產業,它并不直接提品,但是在生產和進一步消費之間起著關鍵連接作用。Howells和Green(1987)認為生產業主要是為公司服務的,主要包括銀行、保險等金融行業以及廣告、市場研究、會計、法律、研發等商務服務業。Marshall(1987)認為,生產業包括與資源分配和流通相關的活動(如銀行業、金融業、工程、獵頭、培訓等),產品和流程設計以及與創新相關的活動(如研發、設計、工程等)以及與產品推廣和配銷相關的活動(如運輸、市場營銷、廣告等)。Coffey&Polese(1989)認為生產業不是直接用來消費,直接可以產生效用的,它是經濟中一種的中間投入,用來生產其他產品或服務,是中間性的投入而非產出。Gruble&Walker(1989)認為生產業是大部分使用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主要投入的服務行業,它能夠促進生產專業化,擴大資本與知識密集型生產,從而提高勞動等生產要素的生產率。
我國關于生產業的理論研究還不夠深入,現有的研究,主要針對生產業概念的提出、生產業的重要性、生產業的內涵與特征、生產業與制造業的關系、生產業的發展戰略與模式、生產業的集聚現數等方面展開,對生產業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基本的內涵與特征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大部分的研究主要目的是滿足地方發展服務業的政策需要,屬于應用性對策研究,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和發展思路,對于政府部門制定生產業的發展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我國學者侯學鋼(1997)認為,生產業也可稱為廠商服務業,它隨著西方“工廠制度”的確立而迅速發展起來,是為社會物質生產提供各種非實物形態的服務性產業。鐘韻、閆小培(2005)認為,生產業是為生產、商務活動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費的個體使用者提供的服務,它不直接參與生產或者物質轉化,但卻是任何工業生產環節中不可缺少的活動。朱曉青等(2004)認為現代服務業具有高技術性、知識性、新興性等三個特點。楊翠蘭(2005)認為傳統經濟學關于服務涵義與特征以及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劃分標準,已難以適應現代化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擴大生產勞動的范圍成為實踐發展的要求。常修澤(2005)分析了我國生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總量問題、結構問題、競爭力問題和體制問題,提出以產權制度創新為重點的體制創新思路。劉輝群(2005)分析了世界生產業的發展趨勢,提出信息化和網絡化是生產業的主要特征,服務業的開放是大勢所趨,服務貿易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內容。
由此可見,生產服務業是提供生產服務的行業,主要包括銀行和金融、不包括強制性社會保險的保險業、商務服務、房地產等行業,這一概念得到早期研究者的廣泛認同。事實上,生產業的重要特征,主要是打破了傳統的消費業的局限,開辟了生產業的新領域,即原先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自我服務內容,諸如市場調查、可行性研究、產品研發、風險資本、采購管理、物流配送、市場營銷、人力資源培訓等活動,實現獨立化、外置化和專業化。
二、生產業發展水平
對生產業發展水平進行研究的主要文獻如下:侯永志和陳波(2002)采用1997年的投入產出表,從中、日、韓三國服務業各行業生產者使用率差異的角度分析中國生產業的發展水平,研究表明我國生產的一半以上都投入到了第二產業,也就是說制造業對生產業的需求拉動作用比較大,但是由于我國制造業技術裝備水平比較落后,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所以制造業對生產業的技術貢獻率較低,難以從本質上拉動生產業的發展。顧乃華和李江帆(2006)借助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分析我國東中西部服務業的技術效率,研究表明由于市場化進程的不一致,東、中、西部服務業技術效率存在顯著差異,并且這種差距加劇了我國服務業區域發展失衡的現象。程大中(2008)使用截面數據分析中國和13個歐盟經濟體的生產業的發展水平,研究表明中國國民經濟和三次產業中的物質投入消耗相對較大,而服務性投入消耗相對較小,并且中國生產的一半以上是投入到第二產業,也就是生產的產出大部分用到了制造業部門而不是對生產業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服務業部門,這說明我國生產業發展水平低;其次我國生產業的影響力系數較低,感應度系數較高。以上文獻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選取不同的指標對我國生產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進行了研究,但是這些研究都是從總體上對一國或者一個地區的生產業進行研究,并沒有對某一生產業發展的實證分析進行研究。
三、生產業發展的評價指標
魏建,張旭,姚紅光(2010)根據生產業的內涵特征及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選取生產業發展水平、生產業集聚區績效水平、生產業社會供求及效率作為生產業綜合評價的三類一級指標,構建了指標體系??蚣荏w系結構中的二級指標十項,評估宏觀環境、集聚水平、經濟規模、產業結構、發展潛力、質量效益等八個項目;三級指標有評估生產業重點企業營業利潤、生產業增加值、生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生產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等38個因素。田家林、蔣平、韓鋒(2011)利用因子分析法從4個方面即現有生產業的產業規模、產業內部結構、市場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來對生產業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第三產業增加值、人均生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生產業城鎮就業人數、第三產業單位法人數、生產業以及第三產業增加值、就業人數分別占地區生產總值、全部就業人數的比例、技術市場成交額、固定資產投資額、市場化程度、人均居民消費水平等。侯超(2011)在《京津冀區域生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的論文中提出了生產業總體水平指標和生產業行業發展指標。生產業總體水平指標可以反映某區域生產業整體發展規模。指標包括生產業人均增加值、生產業密度以及生產業從業人員占地區從業人員的比重三個細分的二級指標作為評價京津冀地區區域生產業發展規模的指標;用金融業增加值、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地質勘查業增加值、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業增加值、租賃和商務服務增加值和房地產業增加值五個二級指標來評價京津冀區域生產業內部發展指標。生產業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是一項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而不斷調整的、動態的系統工程。因此,選擇有效的評價指標,構建一套比較合理、完整的指標體系,是正確評價生產業綜合發展水平的前提和基礎。
四、生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
Francois(1995)認為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和演變的經驗表明,生產業的需求和供給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增加,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和產業結構特點是生產業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前提。Illeries(1996)的分析表明,生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其對科技知識和專業知識的需求十分明顯,對人力資本領域的大量投資是生產業發展的有效保證。Stare(1999)以斯洛文尼亞生產業的發展為分析對象,對該國生產業發展的現狀、特點進行了分析和介紹,并在此基礎上對生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其認為高素質的人才資源、完備的信息通信設施、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以及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是生產發展的主要影響要素。Halbert(2007)探討了生產業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并對各種類型的產業集聚所產生的范圍經濟進行了分析。在選取特定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采用實證分析方法對巴黎都市地區生產業的地理分布和區位選擇進行了實證檢驗,以此來判斷其經濟專業化的模式和特征。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多中心的產業集聚和分布是歐洲城市經濟發展的普遍模式,專業化的分工和服務外包的發展是都市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韓堅(2007)在借鑒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我國實際出發選取經濟發展水平、專業化分工程度、城市化水平、經濟開放程度、外部化等五個要素作為生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并構建相應的實證分析模型對各個影響因素的作用效果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生產業發展受城市化水平、專業化分工以及外部化的影響比較明顯,而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開放度的影響相對較弱,并據此給出了發展生產業的對策和建議。韓德超和張建華(2008)選取我國1997年到2006年間的統計數據實證分析了專業化分工、產權結構、服務業效率、工業結構、工業化程度以及制造業的集聚程度等因素對生產業發展的影響,并進行了區域性分析和比較。結果表明,專業化分工、服務業效率以及產權結構三個因素對我國生產業發展的影響比較明顯,呈現出顯著正相關關系。庒樹坤等(2009)選取經濟發展水平、金融相關率、專業化分工程度、政府行為、城市化水平等要素作為生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并構建相應的實證分析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金融相關率以及政府行為對生產業發展的作用和影響比較突出。朱勝勇(2009)選取制造業中間需求、服務業中間需求、市場環境、服務業開放程度以及信息技術水平五個要素作為生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并采用部分OECD國家1992年到2002年間的投入產出數據,對OECD國家生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中間需求、信息化水平、市場環境等因素對發達國家生產業發展的作用比較明顯。劉婷和吳潔(2010)采用湖南省1995年到2007年間的相關統計數據對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實證檢驗結論表明,固定資產投入對現代服務業的促進作用比較顯著,其他要素的作用和影響相對較弱。由此可見,生產業的發展是在宏觀和微觀環境下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任何一方面的條件缺少,都會制約生產業的快速發展。產業的發展能力受到內外部各方面動因的影響,而產業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能力的強弱直接作用于整體經濟規模和績效。
五、結論
國內外對生產業整體的研究比較充分,現有文獻主要集中在研究生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等方面,同時對服務業的區位兇素、與經濟發展和制造業的關系等等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對生產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生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生產業在區域發展的狀況以及科學技術與生產業的關系等研究還比較少。在我國,生產業在國家和區域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不僅能夠吸收大量勞動力,加快經濟增長,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且是調整優化區域和國家產業結構,增強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對生產業的研究,對我國生產業以至于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F.Machlup。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2] C.G.Clark.C。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Macmillan,London.1951
[3] Greenfield。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
[4] Browing,J.Singleman。the Emergency of a Service Society:Demographic and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bor Force of the USA 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J].Springfield Virginia。1975:13~32
[5] Daniels.W.Service Industries[M].Great Britai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6] Howells&Gree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tructural Change and Location in UK Service[J].The European Evidence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87
[7] Marshall.J.Understanding the Location and Rol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UK[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1987(19):575~595
[8] Coffey&Poles.Producer Servic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 Policy-Oriented Perspective[J].Economies Systems Research.1989
[9] H.G.Grubel,M.A.Walker.Service Industry Growth Causes and Effects[J].Canada the Fraser Institute.1989:139~203
[10] 侯永志,陳波.中國服務業的結構特征[J].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學報.2002(3)
[11] 顧乃華,李江帆.中國服務業技術效率區域差異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6(1)
[12] 程大中.中國生產業的水平、結構及影響——基于投入-產出法的國際比較研究[J].經濟研究.2008(1):76~88
[13] 魏建,張旭,姚紅光.生產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J].理論探討.2010(1)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發展建議
前言: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其成為許多發達國家拉動國內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如德國的創意產業,其選取會展業、出版業作為特色產業,再如日本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面側重于動漫的發展,在世界范圍內的動漫銷售市場都有所涉及,充分說明文化創意產業對一國發展的重要性。若從企業角度來講,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如陶瓷企業,其可堅持“藝術產品日用化,日用產品生活化”的發展理念,對提升陶瓷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瓷永豐源的相關介紹與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必要性
(一)國瓷永豐源的相關介紹
國瓷永豐源位于中國深圳觀瀾瓷谷,其傳承的為九村窯?正玉瓷,在2014年摘獲“深圳老字號”桂冠。從國瓷永豐源生產現狀看,其主要以高檔陶瓷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為主,將陶瓷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作為發展己任,注重將集團經營管理模式引入,是走現代文化產業化發展模式之路的陶瓷企業,且肩負非物質文化遺傳承的使命。企業目前在陶瓷生產中主要以“GLANCE”、“BAMBOO”、“AURATIC”作為重要品牌, 堅持鑄國際品質、領行業先鋒,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F行國瓷永豐源走現代文化產業發展之路過程中,要求不斷擴大品牌影響力,使產品的創新能力得到增強,弘揚企業陶瓷文化特色[1]。
(二)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必要性
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必要性看,其首先表現在與未來陶瓷產品市場的要求相適應。如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所提出的論點,其認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可細化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與創意經濟等四個階段,當前經濟發展階段完全處于創意時代。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各國政府需注意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產業結構的構建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思路,而這種產業結構的構建關鍵在于產品的創新、創意、綠色等特征方面。以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為例,其本身便為對陶瓷文化弘揚的一種形式,加上產業發展下能夠優化資源配置,使企業經濟總量得以提高,對推動企業整體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次,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是解決當前企業發展難題的關鍵所在。以永豐源企業為例,其近年來發展中面臨明顯的產業效益較低問題,此時通過依托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可將其高附加值特性發揮出來,對陶瓷行業產值的提升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后,文化創意產業是富民強市的重要途徑。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其本身在特點上表現為就業回報高、就業容量帶,有利于為群眾提供更多就業渠道,加上陶瓷文化可使城市文化品味得到提升,對城市“軟實力”的增強,能夠起到明顯效果[2]。
二、國瓷永豐源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的研究
(一)產業發展模式目標的確定
由于文化創意產業在發展模式上本身具有多樣性特征,很難利用優劣對發展模式進行界定,只有適應企業發展實際情況的模式才為最佳發展模式。從國瓷永豐源產業發展現狀看,其在產業結構上仍需進行優化,且政府需對文化創意產業給予足夠的重視,保證文化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這種情況下,在產業發展模式目標確定中,便應集中在依托于政府的集聚管理使產業鏈得以完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在此基礎上使國瓷永豐源能夠樹立起創意品牌。
(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的選擇
在發展模式選擇中,國瓷永豐源應考慮到引入“特殊資源集約化”形式,其主要指堅持市場導向、政府引導以及企業主體的基本原則。其中在市場導向方面,永豐源需對相關的市場需求信息進行調查,結合消費者需求特征完成市場營銷、產業政策的制定。同時文化創意產業下,還應對其前瞻性進行分析,判斷產業潛在需求市場,有利于推動產業的快速發展。而在政府引導方面,其主要需加強宏觀調控,在產業配套方面進行完善,并注重發展軟環境的營造。如對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的特色進行宣傳,使社會群眾對創意意識給予更多的認可,有利于創意產品附加值的增加[3]。
三、國瓷永豐源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日用瓷與藝術瓷的設計思路
長久以來,在傳統文化束縛下,大多陶藝家在陶瓷設計中完全采用傳統裝飾圖案、制作工藝等,這種陶瓷在藝術性特征上較為明顯,但卻局限在禮品用瓷方面,不具備日用瓷的特征。而較多日用瓷在設計中又單純從其功能性角度出發,不具備一定的藝術特色,無法滿足消費者審美需求。這種情況下,企業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便需考慮到“藝術產品日用化,日用產品生活化”,以此使陶瓷產品更具創新、創意特點。在具體設計過程中,首先可從造型設計角度著手,如日用器皿在造型設計中除保證其基本實用性外,還需融入較多傳統藝術元素,這樣可強化產品的吸引力。其次,需在外觀設計方面進行強化。以永豐源陶瓷中的“BAMBOO”為例,其本身寓意為“取豐衣足食、竹報平安之意”,在外觀設計中既融入現代簡約美感,且融入中華文化風韻,但需注意為使其成為消費者青睞的陶瓷家居用品,應考慮在實用性方面進行增強。最后,需在材質應用方面進行完善。陶瓷設計中可考慮結合多種材質,如融入金屬、木質等材料,其在展現陶瓷美觀性的同時,也能強化陶瓷的使用效果。因此,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需對產品不斷創新,在造型、外觀以及材質選擇方面進行完善,以此達到產業發展目標[4]。
(二)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環境的構建
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區域政府部門需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進行加強,確保市場中如盜用、仿冒以及假冒等問題都需不斷解決,注意對侵權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同時,國瓷永豐源自身也需在融資渠道進行拓寬,并注重創意人才的培養。如在融資渠道拓寬方面,企業需考慮到將風險投資、政府專項資金等引入其中,以此使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得到相應的資金保障。另外,在創意人才培養方面,企業應努力打造高素質的創意團隊,盡管現行企業發展中手工工匠、陶瓷大師較多,但真正能夠滿足創新、創意等要求的人才卻較少,使產品無法結合藝術性與適用性特征。因此,可考慮進行文化創意獎的設立,使人才創意潛能得到激發。
(三)地方資源優勢的充分發揮
地方資源優勢的發揮是體現陶瓷文化的關鍵所在。國瓷永豐源在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其本身應注重對陶瓷文化資源進行挖掘,確保商業化產品能夠使區域文化特色展現出來。同時,在發揮地方資源優勢中,需對傳統產業資源不斷整合,這種傳統產業資源本身涵蓋較多區域文化內容,將這些資源特色融入產品設計中,可使陶瓷產品藝術特色得到強化。除此之外,為彰顯陶瓷產品獨特的魅力,也可考慮結合中西方文化,如永豐源的“AURATIC”品牌,其內含東方神韻,并引用西式魅力的商標,在國際市場中倍受消費者喜愛[5]。
結論: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是現代陶瓷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實際發展中,應充分認識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的基本內涵,立足于當前企業產業發展現狀,確保產品設計中融入更多藝術性與實用性元素,以此提升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優勢,進而帶動企業整體效益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高揚.淺談日用陶瓷的藝術化發展[J].大舞臺,2012,01:288-289.
[2] 陳小珍.淺談陶瓷茶具設計人性化與藝術化的發展趨勢[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3,02:50-51.
[3] 呂艷偉,鄭耀星.創意旅游視閾下德化陶瓷文化旅游發展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2:121-128.
Abstract: The mechanism design of the IOT industry is the key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OT, which is worthy of study due to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Considering IOT industry of Jiangsu, the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al research on its cultivation mechanism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cultivation, technology cultivation and policy support. And the framework of mechanism design of the IOT industry of Jiangsu can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industrial attributes, cultivating principles and cultivating contents. Finally, suggestions for the market cultivation mechanism design, technology cultivation mechanism and policy supporting system of IOT industry of Jiangsu are proposed,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OT industry of Jiangsu.
關鍵詞: 物聯網產業;技術培育;市場培育;培育機制
Key words: industry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technology cultivation;market cultivation;cultivation 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29-0008-04
0 引言
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不但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將對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已將物聯網產業作為國家層面的產業發展戰略。面對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新機遇,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推動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戰略規劃,為推動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戰略指導。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也引起國內研究人員的高度關注,一些研究人員對物聯網產業發展中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目前,國內研究人員對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聯網產業發展現狀、影響因素、發展戰略和發展對策等方面。
熊三爐在物聯網技術架構分析的基礎上,對國內外物聯網發展情況和我國物聯網發展的瓶頸和制約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1]。張軍杰對我國物聯網產業區域建設和企業分布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對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剖析,提出了推動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戰略措施[2]。董愛軍在對國內外物聯網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的基礎上,從技術架構、組織管理和應用實施三個層面提出了物聯網產業的三維體系架構,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3]。陳坤對物聯網產業發展演化規律進行了分析,論證了研究開發強度是物聯網產業演化的序參量,得出了要將研發投入與勞動生產率的協同作為物聯網產業發展關鍵的結論[4]。王艷在分析物聯網產業創新主體與創新要素的基礎上,構建了產業協同創新模型,剖析了創新要素的流動模式與流動方式,并對物聯網產業的協同創新運行機制進行了研究[5]。黃衛東對物聯網產業創新系統的構成進行了分析,并結合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物聯網產業自主化發展的政策選擇[6]。侯慧在分析我國發展物聯網產業優勢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物聯網產業高端化發展的路徑[7]。劉勇燕根據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形勢,剖析了物聯網產業發展過程中在標準規范、核心技術、稀缺資源、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亟待研究和解決的瓶頸問題[8]。田為興對物聯網產業發展和示范重點項目推廣應用的投融資模式進行研究,認為開發性金融是促進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理想金融形態,是落實我國物聯網產業政策的金融工具[9]。程元棟在分析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瓶頸的基礎上,提出了推動物聯網產業健康發展的對策[10]。蘭建平從傳感網培育、傳統產業提升、物聯網標準體系構建、產業基地建設、政策制定等角度提出了浙江物聯網產業化推進思路[11]。王旭超在吉林省物聯網產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形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吉林省物聯網產業培育策略[12]。張宏勝分析了上海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情況,提出了上海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重點,明晰了上海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障礙,并對其發展戰略進行研究[13]。胡建績分析了制約無錫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產業結構因素,運用制度經濟學的路徑依賴原理,提出了物聯網產業帶動產業結構的路徑依賴模型[14]。
江蘇省作為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先行區,在其確立物聯網產業發展戰略后,物聯網產業的培育機制設計將成為戰略實施的核心與關鍵環節。目前,江蘇物聯網產業尚處于市場和技術發展的初期,還存在產業規模效應不明顯、核心技術亟待突破、標準化建設仍需加強、政策支撐體系尚需完善等問題[15]。從發展趨勢上看,物聯網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過程應是新技術和新市場的深度融合過程。本文將從江蘇省物聯網產業技術培育、市場培育、政策支撐體系培育的角度分析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的培育機制,以期為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的培育提供借鑒和指導。
1 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的培育思路分析
物聯網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不但具有前瞻性、導向性、關聯性和全局性等基本特征,也具有市場不確定性、技術依賴性和高風險性等特點[16]。目前,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特征:①產業發展勢頭良好;②產業集聚效應明顯;③技術和標準具有領先優勢;④產業應用領域不斷拓展[17]。但是,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市場顯性需求不足、高端要素供給機制不完善、技術開發和培育機制不健全、政策支撐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但要依靠市場和技術的推動,也需要政策的扶持,需要構建市場、技術、政策等多層次、全方位的支撐體系。因此,在設計和構架江蘇省物聯網產業培育機制時,需要考慮市場、技術、政策等因素對物聯網產業的綜合影響。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和壯大離不開人才、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的支撐,而要素的獲得離不開市場的供給,同樣,物聯網技術和產品的銷售和應用也離不開市場的需求,因此,物聯網產業市場的需求機制的培育和完善是物聯網產業培育的重點內容之一。物聯網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掌握是其培育的關鍵抓手。因此,在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的培育過程中,技術培育是重點。物聯網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其發展和培育過程將面臨市場和技術的不確定性,并具有高風險性的特征。面對市場與技術的雙重不確定性,單純的依靠市場機制的完善和技術創新體系的構建一般難以有效地解決,這就需要政府對物聯網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建立相應的政策支撐體系。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的培育應以市場培育、技術培育、政策培育為重點,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綜合培育體系,可以設計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的培育思路,如圖1所示。
2 江蘇省物聯網產業市場培育機制構建策略
物聯網產業的培育需要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的基礎配置作用。市場不但是物聯網產業發展所需要素供給的場所,也是進行物聯網產品、技術交易的場所,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體系的建立。江蘇省物聯網產業市場的培育,應綜合考慮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江蘇省物聯網產業市場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瞄準物聯網產業、技術的潛在需求,通過對物聯網產品的價值重構、價值創造,在完善物聯網產業市場供需機制的基礎上,拓展產品價值空間,挖掘產品需求的增長點,創造新的市場需求。物聯網產業市場體系的構建與市場機制的培育關鍵在于要素供給機制的完善和產品市場需求的創造。因此,可以從要素市場供給和產品市場需求兩個角度設計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的市場培育機制。
2.1 完善物聯網產業的要素供給機制 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過程也是物聯網技術發展和產業化的過程,物聯網技術是影響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而技術創新則是推動物聯網技術發展的核心動力,物聯網產業技術創新離不開創新資源與要素的支撐,因此,完善物聯網產業的要素供給機制,是實現物聯網產業技術創新的根本保證??梢詮囊韵聨讉€方面著手建立和完善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的要素供給機制:①建立多層次物聯網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機制。人才不但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物聯網技術創新的第一資源,物聯網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是關系物聯網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戰略性問題,是占領物聯網產業發展高地的根本抓手。因此,江蘇省作為人才資源豐富的地區,應將物聯網產業所需的各類人才培養作為重要任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由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多層次、多類型的物聯網人才培養體系,鼓勵和支持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以產學研合作為基礎,以項目為依托加強物聯網相關專業人才培養,通過重大項目合作研發,培養物聯網產業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②建立江蘇省科技資源向技術資源和產業資源轉化的突破機制。江蘇省作為我國的科技大省和科技強省,擁有眾多的高校和研發機構,應著力構建與物聯網產業相關的科技資源,轉向物聯網技術研發和應用,建立物聯網產業和技術孵化器,通過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項目和基地,推動科技資源集聚和資源轉化,構建物聯網產業技術協同創新平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建立科技資源轉化支撐體系。③創新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發展的要素供給新模式。通過建立物聯網產業技術要素交易平臺,推動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的合理流動,建立以市場機制為主體、政策引導為支撐的物聯網產業要素供給模式,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建立全省統一的市場,逐步取消市場準入地域限制和障礙,促進各類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省范圍內自由流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2.2 建立物聯網產品的市場需求引導機制 物聯網產業所涉及的產品主要有制造類產品和服務類產品兩大類[15],這兩類產品與現代社會在眾多生產和生活領域密切相關,物聯網產品具有寬闊的應用空間和巨大的市場潛力。但是,目前,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的產品市場尚未形成,人們對物聯網相關產品的認知仍比較模糊。因此,培育物聯網產品的市場需求,拓展物聯網產品的市場需求空間,引領公眾對物聯網產品的消費是物聯網產業市場培育的重要內容。物聯網產品市場需求的引導和拓展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建立物聯網產業發展孵化中心和應用示范基地。物聯網產業和其他新興產業一樣會面臨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產業孵化中心建設可以推動產學研等各個主體的密切合作,可以加快技術研發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能夠有效減少市場需求不確定性影響,同時,通過應用基地建設還可以創造技術需求、加快技術與產品的對接,有利于開展物聯網技術、產品的宣傳和消費引導。②建立物聯網技術和產品交易市場。物聯網技術的研發主體是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既是技術的供給者也是推動技術產業化的主體,但是高校和科研機構一般只是技術的供給者,其研發的技術要轉化為產品或實現產業化,一般需要通過企業等生產部門將其研發和掌握的技術轉化為產品加以應用和推廣,物聯網技術產品交易市場的建立有利于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形成新產品、創造新的需求。③加強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推薦,創造新消費需求空間。建立多種物聯網新技術、新產業推介渠道,鼓勵和支持物聯網技術在相關領域、行業進行先行先試,延伸物聯網產品空間。加大對物聯網技術和產品的宣傳,提高公眾對物聯網技術、產品的認知,加快物聯網技術在生產、生活領域的推廣和應用,加強公眾對物聯網技術、產品的消費需求引導,拓展物聯網的需求空間。
3 江蘇省物聯網產業技術培育機制構建策略
物聯網產業的戰略性和新興性決定了物聯網產業技術培育是推動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關鍵手段。物聯網技術培育的重點在于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突破。因此,物聯網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突破是物聯網產業技術培育機制設計的基礎。而物聯網技術體系是一個涉及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的復雜體系,要實現物聯網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實踐。同時,由于物聯網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其技術發展也可以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因此,在設計物聯網產業技術培育機制時既要遵循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也要考慮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的特殊性。在設計江蘇省物聯網產業技術培育機制時,首先,要確立合理的技術培育目標,制定分階段、分層次的技術培育方案;然后,明晰各階段、各層次的培育重點,尋求各個培育階段和培育層次的技術創新突破口,以實現對關鍵技術與核心技術的突破。按照物聯網技術成長的階段性特征可將物聯網技術培育劃分三個層次,如圖2所示。
3.1 在物聯網技術培育的第一層次,通過引進和借鑒國內外物聯網核心技術,對引進的核心技術消化吸收,破解并掌握核心技術。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江蘇省物聯網技術引進的重點應放在其技術空白、薄弱、基礎環節的領域,注重引進技術的示范與引導效應,同時,要重視技術消化吸收過程中的人才培養和研發能力的提升。為了提高技術引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需加快建立物聯網技術引進評審、論證的多主體聯動機制,確保技術引進與產業發展規劃目標相一致,技術引進與重大科技計劃相配套,建立以人才帶技術和技術聚人才的新模式,建立多個利益主體共同參與的技術引進前期論證、技術轉化和再造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物聯網產業發展所涉及的各個利益主體的能動性,提高對技術引進的科學性。
3.2 在物聯網技術培育的第二層次,以集成創新技術提升綜合創新能力。物聯網技術集成創新是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進行原始創新的基礎。在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再造的基礎上,結合本土物聯網產業發展基礎,根據物聯網產業技術發展的市場需求,整合物聯網產業技術創新資源,進行物聯網技術集成創新。在物聯網技術集成創新過程中,應以當前物聯網技術發展前沿為目標,依托江蘇省物聯網技術的先發優勢,整合現有技術,實現技術單點突破向多點、鏈式、集成創新突破轉變,逐步建立物聯網技術創新鏈和技術創新網絡,建立技術網絡化集成創新模式,為物聯網產業發展提供支撐。
3.3 在物聯網技術培育的第三層次,以原始創新引領核心技術的發展與突破。技術原始創新是物聯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是物聯網技術培育的根本目標。原始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期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積累,這就需要在制定物聯網技術原始創新發展策略時,要兼顧短期與長期目標,統籌技術需求與技術發展目標,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物聯網產業的每一項原始創新,都會可能對產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并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而原始創新的實現則需要長期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究的積累作為支撐。原始創新的實現離不開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和支撐,必須加快建立鼓勵物聯網技術基礎研究的激勵機制,提高技術創新主體進行原始創新的積極性,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物聯網技術原始創新網絡,結合江蘇省實際情況對相關的激勵政策進行整合,建立有利于原始創新的政策和保障體系,探索跨區域研發力量整合機制,促進物聯網原始創新研發聯盟建設,以實現物聯網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4 江蘇省物聯網產業培育的政策支撐體系構建策略
江蘇省作為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先行區,雖然在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相關領域搶占了先機,但是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技術和市場的不確定性、技術標準制定相對滯后、市場化過程缺少支撐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支持。因此,建立江蘇省物聯網產業政策支撐體系,是實現物聯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可為物聯網產業培育提供有力的支撐。構建江蘇省物聯網政策支撐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建立金融政策支撐體系。物聯網產業技術和市場的不確定性,決定了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具有高風險性的特征,這將對物聯網產業的融資產生消極的影響。為了保證物聯網融資渠道的暢通,需要進一步完善物聯網產業融資擔保機制,制定有利于物聯網產業融資渠道建立的相關政策,構建以財政資金為引導、風險投資為主體的多種融資模式,加大對物聯網產業的融資擔保支持,對重大項目予以財政扶持和信貸擔保。建立物聯網技術投資風險分擔機制,鼓勵設立物聯網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②建立人才政策支撐體系。物聯網產業所需人才的培養不但需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也要發揮政策引導和支撐作用。要加快制定有利于物聯網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引進、保障政策體系,加快建立物聯網產業人才創新、創業的服務體系,加快建立江蘇省物聯網產業人才交流和保障信息平臺。③建立財稅政策支撐體系。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財稅政策的扶持,應加大對物聯網產業、技術的財政科技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發揮財政資金的示范效應,通過政府采購等方式支持物聯網企業的發展,同時要制定和完善對物聯網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強化政策的執行力度。
5 結束語
本文根據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存在的問題,從市場、技術、政策的角度設計了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的培育思路,重點對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的市場培育機制、技術培育機制和政策支撐體系的構建進行了探討。從完善要素供給機制、拓展市場需求空間的角度設計了市場培育機制構建對策。從分層技術培育目標的建立、技術創新突破口的尋找、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的建立等角度探討了物聯網產業的技術培育機制構建的對策。從金融政策支撐體系構建、人才政策支撐體系構建、財稅支撐體系構建等角度分析了物聯網產業政策培育機制的構建途徑。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可為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的培育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熊三爐.我國發展物聯網的對策和建議[J].科技管理研究,2011(4):165-168.
[2]張軍杰,楊鑄.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狀況、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26-29.
[3]董愛軍,何施,易明.物聯網產業發展現狀與框架體系初探[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14):61-65.
[4]陳坤,武立.物聯網產業系統成長演化機制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2(1):97-104.
[5]王艷,紀志成.物聯網產業協同創新模型與機制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3,287(5):149-154.
[6]黃衛東,岳中剛.物聯網核心技術鏈演進及其產業政策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4):47-53.
[7]侯慧,岳中剛.我國物聯網產業未來發展路徑探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0(2):39-41.
[8]劉勇燕,郭麗峰.物聯網產業發展現狀及瓶頸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2(4):66-71.
[9]田為興,何建敏,申其輝.物聯網產業發展和應用的開發性金融支持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3(4):98-102.
[10]程元棟,陳巧蓮.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中的瓶頸和應對策略分析[J].改革與戰略,2012,28(3):64-66.
[11]蘭建平,劉鵬.推進物聯網產業化發展,打造傳感網為主的“U”浙江-關于浙江物聯網產業發展對策建議[J].信息化建設,2009(12):18-20.
[12]王旭超,胡芳,韓濤.吉林省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問題與策略研究[J].情報科學,2011,29(1):156-160.
[13]張宏勝.上海物聯網產業SWOT分析及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2(18):144-145.
[14]胡建績,祁杭峰.物聯網帶動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依賴研究――以無錫市為例[J].價值理論與實踐,2010(6):73-74.
[15]徐從才,宣燁,胡榮華.江蘇產業發展報告――江蘇戰略新興產業2011[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簡介
新興產業集中表現出“戰略性”和“新興性”兩個特點。戰略性是指這類產業對國家宏觀經濟發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能夠左右國家整體經濟發展趨勢,其重要性十分突出;新興性主要突出了新興產業的創新與創造特征。通常情況下,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是高科技領域項目,其發展不僅對產業規模有較高要求,同時還對科技創新活力有很強的依賴性,需要相關企業能夠順應時代變化,隨時迎接科技創新和技術革新。由此可以看出,“新興性”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明顯特征之一。雖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一定優勢條件,但這類產業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諸多問題。首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和產業規模支撐,否則發展起來就會比較困難,這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難題;其次,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國家政策的依賴性比較強,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政府批準和認可,更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有時甚至需要國家財政投入大量資金;最后,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相關企業擁有的資源十分有限,各種要素成本、人力資源成本都比較高,再加上客戶缺乏,需要投入的銷售成本和運營成本都比較高,這樣大的成本壓力會將許多發展中的企業扼殺在成長初期。綜上所述,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雖然它在發展中有著獨特優勢,但面臨的問題也不少。通常政府在劃分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明確標準,這個標準的確定對國家經濟政策有很大影響,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未來經濟發展趨勢。
(二)產業經濟學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產業經濟學是專門研究經濟領域產業問題的重要學科之一,是一門應用型經濟學科。在經歷數百年發展之后,目前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已經不再局限于制造業,也廣泛應用于商業和服務業。許多新興服務行業如金融、保險、信托等領域的研究或多或少都要用到產業經濟學理論。產業經濟學理論介于宏觀經濟理論和微觀經濟理論之間,表現出了獨特新穎的理論特征,首先,它研究的對象是產業而非企業,這一點與其他經濟學科存在明顯差異;其次,它研究的內容非常廣泛,與產業相關的宏觀結構、布局、政策等都屬于其研究范疇。在微觀層面,各種影響產業發展的要素也都有產業經濟學研究人員關注,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產業經濟學具有宏觀和微觀的雙重屬性,研究的內容比較寬泛;最后,當前國內產業經濟學已經具有明顯的社會主義特征。在我國產業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的一個原則就是一切成果都將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服務。雖然在發展的前期參照了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并借鑒了西方產業經濟學的已有成果,但我國并沒有完全照搬西方的一切模式和經驗,而是摒棄其不合理的一面,在批判中吸收,在吸收中發展具有我國特色的產業經濟學理論體系。以上三個方面集中表現出了產業經濟學的主要特征。
(三)定價策略分類
在市場營銷過程中,定價策略是影響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商品和服務定價關系到商家與消費者切身利益,同時也是影響交易量的最重要因素。目前,國內多數消費者并不是很在意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而是更加看重產品價格,這凸顯了定價策略的重要性。從理論視角來看,在營銷過程中,產品定價方式主要有議價定價、拍賣定價、折扣定價、差異定價、心理定價等;多產品的定價方式主要為有買有贈、多買多贈以及網絡上流行的團購、捆綁銷售等等。其中,議價定價和拍賣定價兩種方式多用于高端產品,折扣定價、多買多贈、團購等定價策略多用于普通產品。商家通過薄利多銷、以“讓利”方式吸引消費者。實踐中,定價策略一方面要根據產品和服務質量來選擇,另一方面還要綜合考慮其他因素,如商品供給與需求因素、市場氛圍好壞因素等。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商品和服務價格形成日益市場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商家應以市場營銷理論中的定價策略來指導實踐,科學、合理制定商品和服務價格。
二、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定價策略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定價策略與戰略性
新興產業基本特征不符許多企業在制定價格策略過程中,不僅忽視自身產品和服務的基本特征,還忽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本特征,結果往往導致定價策略出現失誤,產生不可挽回的損失。雖然戰略性新興產業多屬于高科技產業,但兩者之間仍然存在一定差異,并不能完全劃等號,企業在定價過程中不能一味追求高定價。不同地域之間,戰略性新興產業定價策略也要有所差異,不能采用統一定價策略,否則會產生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畢竟不同地區擁有的資源不一樣。正因為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企業在選擇定價策略過程中,必須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征緊密結合起來。實踐中,定價策略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基本特征不符的現象比較普遍,已經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戰略性
新興產業內部結構失衡,影響定價策宋華:基于產業經濟學視角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定價策略研究略的制定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內部存在結構失衡問題,導致內部各影響因素之間相互沖突、難以協調,而外部影響因素作用力十分有限。從系統動力學角度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缺乏內部動力,如果不能從內部入手及時進行結構優化,時間長了必然會影響到相關產品定價策略的確定。許多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外部力量依賴過多,尤其是對國家政策的依賴性極強,一旦政策發生變化,相關企業將失去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外部條件,科技創新也將成為空中樓閣。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少數企業甚至連融資都成問題,沒有相應抵押條件,需要依靠政府出面提供擔保。如此一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定價抉擇將變得越來越困難,內部結構失衡問題也變得日益嚴重。
(三)缺乏自主創新
降低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定價能力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是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問題。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創新水平還很低,雖然部分領域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總體上對國外科技仍然有著很強的依賴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優勢主要體現在技術創新層面,只有不斷創新科技、快速更新產品,企業才能迅速占領市場,成為競爭中的強者。與國外戰略性新興產業相比,國內除了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少數產業具備技術優勢外,其他多數戰略性新興產業都缺乏核心技術。以汽車行業為例,雖然近些年來我國在改革開放政策引導下,打開了國門,吸引了許多跨國公司到我國投資辦廠,我國政府希望通過讓出市場來換取技術,但經過長期的實踐之后,我國汽車科技仍然缺乏核心技術優勢,導致國內汽車產業定價優勢一直不顯著。從汽車產業發展的案例中可以發現,缺乏自主創新會降低戰略性新興產業定價能力,這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非常明顯的一個特征。
三、解決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定價策略問題的建議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定價策略
實施應緊密結合產業基本特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緊密結合產業基本特征,遵從產業發展客觀規律。一方面,要根據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采取差異化定價策略,并將價格限定在一個合理區間,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保留戰略性新興產業價格優勢,不至于完全喪失價格控制權。從我國大眾消費偏好看,在質量相近的情況下,多數人都愿意消費價格便宜一些的商品和服務,因此價格高低對消費者購買決策有很大的影響。此時,戰略性新興產業哪怕能夠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也不能一味追求高價格,必須將價格限制在合理區間,并根據地區差異靈活調整產品價格。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定價要根據客觀規律變化而靈活變動。除了按照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采取差異化定價策略之外,靈活變動定價策略也是必要的營銷手段。當一種戰略性新興產品出現以后,一般情況下,前期的生產成本都比較高,企業不可能采取較大范圍的低價促銷策略,也沒必要一開始就自降身份、自毀品牌??梢栽谇捌诓扇∫欢〞r期高價策略,等產品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后,再在后期選擇節假日等時間段實施低價策略,以換取銷售量增加、占取市場份額、實現企業盈利。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定價策略實施
應以產業內部健康發展為前提戰略性新興產業內部結構失衡是影響定價策略實施的重要問題之一。必須不斷優化產業內部結構,努力提高產業內部運行效率,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內部各影響因素中,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是關鍵,在決定投入額度時必須綜合考慮系統內部各種影響因素,畢竟其他環節包括銷售、日常運營、廣告等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資源,過度重視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必然造成產業內部失衡,間接導致生產成本增加,給企業定價策略實施帶來負面影響??傊▋r策略選擇是一個系統問題,要充分考慮產業內部的各種影響因素,嚴格控制生產成本,制定的定價策略要符合產業發展內部需求,不能以犧牲產業自身健康發展為代價。在解決好內部問題之后,戰略性新興產相關企業才能進一步借助政策、金融等外部力量發展壯大自己。否則,再多的財政支持和補助、再好的資本融資市場也難以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三)通過提升自主創新水平來增強戰略性
新興產業定價能力提升自主創新水平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前期,我國可以引進國外一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這樣能夠在短期內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向前發展。然而,在經過一段時間發展之后,這種依賴學習外國經驗來發展自身的優勢就會逐漸消失,需要不斷提升自主創新水平才能實現新的增長。日本、韓國等國家都有著先模仿后創新的發展歷程。我國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過程中同樣可以借鑒這種模式,即在發展前期以學習和模仿為主、創新為輔,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則必須以創新為主,努力打造創新實力強大的企業。要實現這一目標,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投入是關鍵,科技創新則是降低生產成本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整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四、結束語
關鍵詞軍民結合產業能力評測路徑優化
〔中圖分類號〕F269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14)03-0045-06
引言
國防與經濟、軍用與民用打破壁壘、日趨融合已成為當前各國競相探索的富國強軍之路的必然選擇。有資料顯示,美國、日本等國外發達國家軍事裝備技術中85%采用的是民用技術,純軍事技術只占15%左右,①民用產品、材料、工藝技術、管理經驗和商業慣例紛紛移植到軍事系統上,軍民資源雙向“溢出”和“擴散”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近年來,我國軍民融合發展水平和層次亦逐步提升,據測算,我國軍工企業中民品產值已占到軍工產值的60%,其中北京、重慶等地民品產值占軍工企業產值的近70%。②而陜西作為全國軍工第一大省,也已經初步形成航空、航天、軍工電子、兵器、專用設備、新材料六大軍工行業。截至2012年底,陜西民品實現銷售收入大約760億元,占軍工企業銷售收入總額的422%。③可見陜西軍地資源統籌發展潛力巨大,軍民融合發展能力有待大幅度提升。而軍民結合產業作為軍民資源深度融合的市場化產物,決定著軍民融合發展的質量和水平??茖W評測軍民結合產業發展能力狀況,將為優化軍民結合產業發展路徑指明方向。
當前,學術界對軍民融合式發展理論進行了探索研究。德國學者Erika(1995)基于技術經濟學的“溢出”(Spin-Off)理論研究分析軍民兩用技術融合思路。④荷蘭學者Te Kulve.H(2003)通過分析技術演進規律,提出建設“雙能網”推進軍民技術融合。⑤國內學者游光榮通過對建設軍民融合國家創新體系研究,提出要進一步推進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不斷提高國家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游光榮:《加快建設軍民融合的國家創新體系》,《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年第11期。張春宇從產業組織視角提出要進一步促進軍民兩用技術產業化發展,形成開放型產業鏈、開放市場,促進公平有序競爭,完善產業行政許可與組織管理機構。張春宇:《產業組織視角的軍民融合及其規制研究》,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喬玉婷、曾立等通過分析研究軍民融合產業集群競爭力狀況,提出構建軍民融合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喬玉婷、曾立等:《軍民融合產業集群競爭力評估及實證研究》,《裝備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可見,現有研究視角主要在定性層面,定量研究成果較為缺乏;同時,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從軍民技術、體制機制創新等視角進行研究,從產業競爭力角度分析評價軍民結合產業發展能力的成果較少。本文將通過探索建構軍民結合產業發展能力評測模型,并運用評測模型對陜西軍民結合產業發展能力進行實證評測,系統提出優化軍民結合產業發展路徑的對策建議,為破解軍民融合產業發展難題提供新的視點。
一、軍民結合產業屬性及成長機理分析
1軍民結合產業屬性
產業融合是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中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張功讓、陳敏姝:《產業融合理論研究綜述》,《經濟研究》2011年第1期。產業融合有異業融合和同業融合之分,軍民結合產業是典型的異業融合類型。關于產業融合動因分析,國內外學者普遍認同,由于“技術進步和管制放松”,發生在產業邊界和交叉處的技術融合,改變了原有產業的特征和市場需求,導致企業之間競爭合作關系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產業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需重劃產業界限。實際上,“技術進步和放松管理”只是產業融合發生的前提條件,而非必然條件?!百Y源優化配置的合理化需求”是產業融合發生的內在動力,“市場的有效需求”是產業融合的外部誘導力量。由此可以歸結產業融合發生的條件,資源優化配置合理化需求和市場有效需求是產業融合發生的根本推力;技術、產品、市場、管理、政策等是產業融合的“保障因子”,在“兩種動力需求”的推動下,“保障因子”發生相互作用,產業融合才得以發生并實現可持續推進。而軍地資源優化配置合理化需求愈來愈強烈,市場對軍民結合產品需求加大,軍民通用技術增多,產業邊界模糊,在管制放松和軍民融合支持政策共同作用下,軍民結合產業應運產生。軍民結合產業有別于單純的軍工和民用產業,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軍民技術融合為基礎,資源設施共享為依托的一種新興產業。具有軍民資源融合的復合性特征;技術、體制及市場融合的創新性特征以及高技術產業成長的高成長性、風險性特征。
2軍民結合產業成長機理
產業在演進過程中,一方面要不斷同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同時,產業系統內源動力也將不斷促進產業發展變遷。向吉英:《產業成長的動力機制與產業成長模式》,《學術論壇》2005年第7期。軍民結合產業成長受外源動力系統和內源動力系統支配。其中,外源動力系統主要由消費需求、目標市場容量、投融資及政策規制組成;內源動力系統主要由創新能力、體制機制、營銷策略、價值網絡體系等組成。其中消費需求及目標市場容量影響著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的速度和潛在規模的形成;投融資及配套政策影響著軍民技術融合產業化水平及市場拓展能力;技術工藝創新能力、體制機制變革、營銷策略重構、價值網絡變遷影響著軍民結合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
產業如同動物生命體,其規模和盈利能力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存在成長到衰退的生命周期。張會恒:《論產業生命周期理論》,《財貿研究》2004年第6期。軍民結合產業也不例外,軍民結合產業生命周期可劃分為起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產業發展變化特征也會有所不同。
(7)光機電一體化技術。應重點開發和利用計算機集體制造系統技術(CIMS)、自動識別及傳感器技術、特種機器人技術、廣域物流系統技術以及激光、微光、紅外熱成像技術等。
(8)新型化工技術。應重點開發和利用苯及甲苯衍生物技術、高品質纖維素及衍生物技術、新型農藥技術、工業炸藥特種技術、工業雷管技術等。
(9)醫藥與生物工程技術。應重點開發和利用醫藥產品及其中間體等新型醫藥技術、醫藥產品原料的分析、分離和提取技術、生物工程制藥技術、菌種及霉技術等。
2打造優勢軍民結合產業鏈
(1)通用航空產業鏈條。依托西飛、陜飛、西航、慶安、寶成公司,著力打造大中型民用飛機――航空設備――零部件轉包――航空維修――航空旅游――航空服務產業鏈。
(2)航天及衛星應用產業鏈條。依托航天四院、五院、六院、北方電子科技集團、電子39所等企業,著力打造航天運載動力設備――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空間應用產業鏈。
(3)電子設備及元器件產業鏈條。依托陜西電子信息集團、西光集團、西安微電子研究所、雷通科技等企業,著力打造通信設備――電子元器件――電子信息――應用軟件產業鏈。
(4)專用設備制造產業鏈條。依托慶安、陜柴重工、寶雞專用汽車、東方集團等企業,著力打造制冷設備――汽車及零部件――柴油發動機――工業專用設備――應急救援裝備產業鏈。
(5)新材料產業鏈條。依托航天四院、寶鈦公司、西部超導、西核公司、華山機電等企業,著力打造碳纖維――鈦及鈦合金――金屬復合材料――光電材料――核級鋯材――核材料產業鏈。
(6)特種化工產業鏈條。依托惠安、西安近代化研究所、北方民爆、中天火箭等企業,著力打造纖維素及其衍生物――氟化工――民用爆破器材――特種玻璃纖維產業鏈。
(7)極端制造產業鏈條。依托西飛、西船、航天四院、宏遠、中科納米等企業,著力打造大件裝備――納米科技――重型裝備產業鏈。
3搭建軍民融合載體平臺
加大整合政府、軍工、民用、社會中介機構資源,推進建設軍民結合產業發展協同創新平臺、企業孵化平臺、信息服務平臺。
(1)協同創新平臺。依托西安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基地及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積極整合軍工骨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智力資源,組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戰略聯盟,構建利益分享機制,推進軍民結合產業協同創新。
(2)企業孵化平臺。依托軍民融合優勢集聚區,加快建設軍民融合企業孵化平臺,為入駐的中小軍民融合企業提供技術、資本、政策、信息及創業綜合配套服務,培育壯大“專精特新”軍民融合企業。
(3)信息服務平臺。構建基于云服務的軍民融合信息資源中心,促進資源共享。采用高性能計算、海量數據并行處理等技術,建設集數據挖掘、智能分析、空間展示于一體的軍民融合信息綜合分析平臺,進行技術融合、產品潛力、市場預期分析,提高信息綜合應用水平和決策支撐能力。
4構建軍民利益協調機制
軍民結合產業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軍隊、軍工企業和民營企業等多方利益關聯主體,當利益主體利益訴求得不到有效協調和補償時,必然爆發利益沖突。從根本上解決軍民融合發展障礙,需要構建利益協調機制,統籌解決產業鏈條中相關利益主體利益訴求。
(1)建立軍地共同參加的高效決策機制,統籌制定融合發展總體規劃、配套政策措施,協調軍隊、政府、企業融合發展中的權責劃分、利益調整,監督、軍地各方推進融合發展的落實情況,確保軍民融合式發展的領導有力、決策科學、推進有序。
(2)制定并出臺《軍民融合促進法》,加強軍民通用標準體系建設,推動軍民融合向深度發展。
(3)加大軍民融合式發展考評考核。將基礎發展能力、融合能力、產業成熟能力、保障能力、績效表現能力納入軍民融合發展考評考核體系,分解落實考評考核任務,加大檢查督導,推進軍民結合產業可持續發展。
5設計差異化支持政策
遵循軍民結合產業成長生命周期,可綜合運用不同政策工具。
(1)起步期政策。制定軍民結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軍民結合產業發展思路、布局及重點;設立專項資金,加大支持軍民融合科研立項和研發活動;支持軍民結合產業化成果轉化、商業化運作;共性技術平臺及科研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面向全社會的軍品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鼓勵企業和其他主體參與融合式發展項目建設和軍品研制生產。
(2)成長期政策。支持引導企業運用持續采辦和全壽命CALS信息化戰略,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建立中小企業聯盟,支持中小企業參加國防采購;建立規范的軍工領域市場準入制度,在保證國防軍工重點領域和核心技術安全的同時,建立和完善招標投標、技術標準、信息等政策,降低民用企業進入軍工領域的“門檻”;積極構建官、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加大軍民結合產業領域專利、商標、標準等知識產權的管理和保護。
(3)成熟期政策。支持通用航空、航天及衛星應用、電子設備及元器件、專用設備制造、新材料、特種化工及極端制造產業鏈條形成;加大航空、航天、兵器、船舶、軍工電子、軍民用新材料基地建設,構建軍民融合孵化基地;支持軍民融合基地發行債券,吸引外資、民營等各類資本投入;建設產業發展擔保機構和各種風險分散機制;推進軍工企業產業配套體系建設,對參與國防配套的民用產品免征消費稅和企業所得稅;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集群化水平。
(4)衰退期政策。制定軍民結合產業轉型升級指南和投資導向目錄;支持軍民融合新產品、新項目開發。
五、結語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