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15:47: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技術與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信息網絡技術 平面設計教育 數字媒體技術 面對全球化 尋求差異化
計算機網絡技術是當今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信息技術之一,其高速、海量的特點使之成為當今各行各業獲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靶旅襟w”一詞用來描述近幾年才出現的各種數字媒體,包含社交網絡、游戲、移動設備等各種數字形式的媒體傳播渠道?!靶旅襟w”的持續發展與進步是時代的要求,而我國高等教育機構的平面設計教育目前依然以平面、設計、廣告、電視為主軸,基本上還是遵循傳統思路教學。面對這些新技術的沖擊,如何改革現代平面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才能促進自身的進步呢?
一、當代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與運用
飛速發展的信息網絡技術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沖擊著我們的感官。如今,我們處于數碼網絡時代,數字電影、數字電視、電腦、智能手機、互聯網、MP3,我們每天都被淹沒在由眾多“新媒體”傳播的信息中,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信息網絡技術對新世紀的人類文明進程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1 具有視覺、聽覺、互動交互信息的第四媒體
數字媒體技術是繼紙媒介(報紙、書刊、雜志)、廣播、電視后出現的第四媒體,是平面設計的新舞臺。數字媒體的出現將人們帶入了一個色彩斑斕的虛擬世界。圖片、音樂、動畫等多種形式輔助展現信息內容,使得畫面美觀、表達直觀,兼顧圖文、聲情并茂,更富趣味性和人性化;同時,新的資訊和前沿信息更新速度快,不論是娛樂休閑還是獲取信息,都能夠較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數字化媒體日益普及,對傳統印刷媒體有巨大的沖擊與影響,這成為當代多個學科如計算機科學、平面設計教學、信息科學等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
2 數字媒體技術交織著科技的助力而發展壯大,傳統科目也要借“科技之殼”復興
數字媒體技術帶來的視聽技術、數碼技術、網絡技術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們感官的需求。但任何一門學科都是在其他學科的基礎上發展來的,數字媒體技術也不例外。數字媒體技術得益于計算機、網絡、軟件等多種學科交叉作用,而各種視聽效果又與傳統藝術如平面、雕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結合,是經典藝術與當代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
例如新數字媒體技術――數字電影發展迅速,在電影中,若沒有CG特效的運用,大場景的視覺效果和氣勢就會大大消弱。著名導演卡梅隆說:“通過3D技術來制作電影,我們將進入電影界新的時代,觀眾會看到數碼時代前任何技術都達不到的特效畫面?!?/p>
在時代要求下,傳統科目也必須要借“科技之殼”復興。當電腦和各種科技成為你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數碼科技取代紙和筆,數碼藝術、新媒體藝術的形式成為平面設計者下一個開拓的目標。
3 數字媒體的新時展和對平面設計提出的新時代要求
因為媒介發生了變化,不斷有很多新的媒體形式出現。近年在日本首見“數字紙”,能夠將每個廣告牌、廣告柱,或是懸掛式活動廣告變成數字屏幕,并提供多元化的素材和近乎網站的營銷功能。文字及影音簡訊能夠跨越地域接觸消費者,甚至包括從前那些傳統平面設計無法到達的地方。這些都說明我們的平面設計空間正在發生轉變。從單一媒體跨越到多媒體,從二維平面延伸到三維立體和空間。
展望未來,新數字媒體的數量將會持續攀升,并且更具滲透性及侵略性。因此現代平面設計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于以往的教授知識與技巧,應該與網絡時代更多融合,引導學生立足設計基礎,確立新媒體的觀察方法和思維習慣。
二、當代平面設計教育存在的問題
設計一詞來源于英文“design”,包括很廣的設計范圍和門類,平面設計、建筑、工業、環藝、裝潢、展示、服裝等等。平面設計以“視覺”作為溝通和表現的方式,透過多種形式的創造,結合符號、圖片和文字,用來傳達想法或訊息的視覺表現。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平面設計經歷了手繪――鉛印――石版印――攝影――計算機――數字化等階段。當前大多數平面設計作品都是運用數字化設計完成的。
在激烈市場競爭的今天,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都把提高平面設計水平作為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手段,從報紙到雜志、從電視到網絡、從品牌到包裝、從廣告到形象設計,平面設計的功能不斷放大,其影響力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行業,也加速了平面設計行業的競爭。
當代高校平面設計教育存在的問題有:
1 平面設計學科和專業定位不夠明確。近幾年來,隨著高等學校的擴招,到目前為止已超過1000所高校開設了平面設計專業。平面設計辦學規模急劇擴張,帶來學科定位不清晰、教學不規范、培養目標不夠明確、教育思想和方法比較陳舊、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不夠完善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市場需求的專業技能存在著嚴重的脫節,不能適應市場需要。
2 平面設計教育體系不夠健全。平面設計教育一直是以純藝術的美術教育和傳統工藝美術教育為基礎,長期以來“重藝輕技”,尤其是嚴重缺乏以培養動手能力為主的技術實踐教育,已經造成中國設計教育體系的落后。對于設計教育體系,包豪斯的設計教育模式依然是值得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典型案例。現代設計教育從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包豪斯學院開始起步,一直是強調藝術與技術的統一。技術教育在我國平面設計教育體系中的長期缺失,應該值得認真反思。很多學校教學模式上未適應時代需求而進行教學方面的改革,教學觀念相對落后。同時,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與外界接觸的機會相對甚少,缺乏實踐動手能力。對時代的發展、新媒體影響當代生活了解不夠,學習態度過于被動,學生只是順理成章地完成教學需要的基本課程,沒能在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上大步提高。
3 平面設計教育面對時代趨勢改革的局限。隨著新數字媒體設計范圍日趨增大,時代對平面設計教育體系提出更高要求,各類設計學科的交叉化是現代設計的重要趨勢。當代最大的挑戰莫過于大眾化、全球化以及日趨成熟的市場經濟,這些對平面設計及其教育體系帶來革命性沖擊。教育需要面對商業化,需要與實踐相結合。
當前,我國數字媒體技術及應用產業雖然還處于起步階段,發展卻極其迅猛。但是,我國數字媒體相關的技術研發、數字內容的生產還遠遠滿足不了需求。數字動畫、游戲設計、數字藝術設計、數字出版、網絡廣告、影視特效等數字媒體技術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數字媒體設計人才的短缺已成為數字媒體產業發展的軟肋。而我國平面設計教育體系面對時代趨勢轉變機 制不夠迅速,如何應對數字媒體產業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快速調整平面設計教育體系,已經成為一件非常緊迫的任務。
4 設計教育目的是加強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設計的本質是創造,設計創造源于設計的創造性思維。當前平面設計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設計創意個性化的表達,倡導設計風格,挖掘個人與眾不同的創造性思維,使設計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表達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數字媒體的視覺表現手段和形式是最自由、最具創新力和想象力的,因此數字媒體技術和平面設計都將以加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教學目的,啟發學生觀察生活,發現新的藝術創意。
5 平面設計教育缺乏實際設計工作能力的培養。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很多學生的動手能力很差,對設計的理解非常概念化,其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明顯不足。這是實踐教學中最薄弱的環節。規范化的課程、固定性的教學方法,抹殺了教與學的個性發展,導致學生缺少持續創新能力。這給平面設計教學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
我國平面設計教育變革應從普及化到專業化,分層次地發展。教育內容和結構都應改變固步自封的模式,根據社會和市場需要做較大的改革。使新科技、新思想、新設計意識和形態的變化,新型的平面設計素質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緩。
三、信息網絡技術下平面設計教育改革的探索
法國國立布爾日藝術學院保羅?德沃圖指出:“所有藝術領域都受到網絡的影響,可以說電腦改變了我們傳統的藝術。我們更習慣用新的工具去做以前的藝術,只要一點點變化,新的事物就會產生?!?/p>
經濟全球化席卷世界的今天,產業的發展規模和程度,已經成為各行業綜合競爭力高低的重要標志。而國際化進程加快,不少高校平面教育體系卻顯得滯后于時代的需求。傳統平面教育體系如何打破傳統粗放式、同質化的發展模式,實現快速與時代接軌?
為了適應數字媒體產業的飛速發展,高校平面教育體系應有機融合各自的學科資源,通過優勢與特色的互補,積極探索交叉學科結合教學,推動數字媒體跨學科人才培養。“以能力培養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是數字媒體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1 歸納教育科目創建新體系。教育理念上,要將數字媒體領域和計算機技術與平面設計完美結合,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多層次培養大量具有競爭力的實用型、國際化數字媒體設計技術人才;以面向需求、開放式辦學為指導思想,在辦學機制和教學模式上進行大膽的探索與實踐。要研究平面設計基礎課程,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激發創新活力;提倡重視設計基礎理論研究,努力把中國文化和世界現代設計相結合?!皷|方+西方=我”,在傳統和創新中注入嶄新的設計文化理念,使平面設計基礎教學呈現生機勃勃的信息時代特色。
2 轉變觀念是實施創新教育的前提。平面設計最核心的教育問題是對學生樹立現代平面設計觀念,設計的實踐過程里二維或三維的空間中,要設計者展開無限的遐想,達到確切傳達溝通信息的目的。教學實踐經驗告訴我們,藝術造型能力強的學生想象力比較豐富。因此高校平面教育體系應該以實施創新教育為前提,轉變學生的設計觀念和運用信息技術的習慣。
3 為傳統產業加入靈魂元素。平面設計的教學內容要豐富多彩,體裁要緊跟信息網絡技術步伐,反映信息網絡技術特色,幫助和引導學生找準設計切入點。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培養,能為傳統產業加入靈魂元素。打破呆板的思維創意,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培養學生對新現象新事物的感知能力,從而使學生創作出好的作品。
4 平面設計教學要面對全球化,尋求差異化。當代中國的平面設計教學面臨的挑戰即數碼媒體所帶來的網絡化環境。要面對全球化,尋求差異化。我們需要提升創意這一靈魂元素,用文化創意實現價值再造。如果創意產業能夠與其他產業相結合,一定能產生1+1>2的效果。
平面設計教學要以數字媒體人才培養為中心,突出計算機技術與藝術跨學科能力培養,把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計算機技術與藝術結合的復合型創新人才為目標,與社會發展、數字媒體產業的需求緊密結合,使之成為數字媒體技術、數字藝術設計、動畫等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搖籃和大學生創新實驗、教學實踐的基地。
關鍵詞 數字化教育 人文意蘊 缺失 回歸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數字產品的普及,一股強勁的數字化浪潮正在向我們襲來,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在教育領域,數字化教育成為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潮流。然而我們在享受數字化教育福利的同時,也不得不注意數字化教育過程中人文意蘊的缺失。
一、數字化教育
在數字化浪潮推動下,我們已邁入一個嶄新的時代――數字化時代。數字化技術成為新時代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數字化教育成為教育發展中的潮流。數字化教育包括非常豐富的內容,如數字化學習、數字化教學、數字化教育資源、數字化校園等等。具有如此寬廣的范疇,我們無法用一個準確的定義去界定數字化教育,而僅僅是將數字化教育作為對數字化技術在教育領域中應用的概括。為了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數字化教育,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
1.何為數字化
數字化原本是計算機系統中的關鍵技術。在計算機系統中,信息的處理加工、傳輸、存儲都是以二進制數(即0和1)的形式來進行的,我們將二進制數的一個位稱作一個bit(比特),并用bit來表示計算機所有的信息對象和計算機指令。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字化亦發生了新的變化。如今的數字化已不再是最初0和1組合的比特數據,它大大超越了靜態、直觀的數字符號的本意。0和1的不同組合,種種不同的0和1的字符串,在構造著生動、形象、更具仿真效果的世界圖象。如果說通訊和交往工具是一個時代的主要標志,那么,數字化以其不同于農業時代的信鴿、驛站,工業時代的電話、電報等通訊和交往工具,引領著人類進入了數字化時代[1]。如今數字化時代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的推動下邁入了以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特征的最新發展階段,而數字化教育正是這一階段的產物。
2.數字化教育的特征
(1)開放性
數字化教育的開放性,首先表現出來的是領域的開放性?,F如今,我們談及數字化教育,總是可以很容易地想到數字化學習、數字化教學、數字化教育資源、數字化校園等等。然而,數字化教育不僅僅只是教育某一領域的數字化,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幾乎都被卷入數字化的潮流之中。其次是交往的開放性。數字化的語言,以其特有的便捷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拓展了空間的范圍,不僅給教育中的人們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機會,還將人們的交往范圍無限擴展。除此之外,也使得教育自身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能夠以更加自由便捷的途徑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為豐富教育資源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再次是思維的開放性。數字化的巨浪幫助人們沖破了以往狹隘、固定、封閉的牢籠,擺脫了思維的桎梏,向每個人提供了一個開放廣闊的平臺。人們可以質疑、交流、學習,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去認識這個世界,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最后是價值的開放性。置身數字化教育的人們,有著多樣的信息獲取途徑,海量的信息資源,加之數字化教育下人們思維更加開放,使得人們對于同一事物的看法、觀點、價值觀念也隨之變得多元化,而數字化教育以一個開放的價值態度允許多元化價值的存在。
(2)跨時空性
數字化教育的跨時空性,首先表現在促使時間因素與空間因素由教育發展的外部因素轉變內部因素,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力量。無論是教育自身體制、政策的改革還是教育內部人們教與學方式的變化,其背后重要的推動力正是時間與空間因素的改變。其次數字化教育不僅僅只是數字化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更是一個對時空進行重組的進程。正是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才使得數字化教育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擁有技術支持與保障,讓教育全球化成為可能。最后,數字化教育并非是對傳統教育的否定,而是在傳統教育穩定結構基礎之上,與現代數字化技術的融合,傳統教育的生命在數字化教育的進程中依舊延續。
(3)虛擬性
數字化教育的虛擬性,表現為數字化教育營造的空間,不僅是實現符號流動、信息交換的場所,還可以滿足教育活動的特殊需求。憑借數字化技術的支持,在網絡空間虛擬出一個類似現實社會的生存空間。雖然只是一個由0和1數字符號編碼交織而成的空間,但利用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卻能夠實現模擬真實世界的效果,使數字化教育中的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體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
(4)符號性
數字化教育的符號性,表現在數字化教育為教育領域中的人們提供了一種數字化的教育生活,處于數字化教育生活中的人也被簡化為其中的一個符號。如恩斯特?卡西爾在《人論》中提出,人是符號的動物,符號化的思維方式和符號化的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2]。在數字化的教育生活中,人們作為符號動物充分發揮符號化的想象力和智慧,最大限度地擺脫物質現實的束縛,用新的符號組合表達個體內心的想法,不斷擴展自己的思維,擴大和超越現實世界的有限性。
數字化教育的發展,讓我們看到在數字化技術推動下教育變得強大起來,學習變得自由,思維變得開拓,教學變得輕松,資源變得豐富,環境變得智能等等。然而我們在享受數字化教育成果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數字化教育推進過程中,由于數字化教育自身的特征,極易造成教育人文意蘊的缺失,背離教育的宗旨。
二、數字化教育人文意蘊的缺失
我國關于“人文”的記載最早見于《易?賁卦?彖傳》:“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盵3]而在西方,人文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雖然沒有完全與之對應的“人文”一詞,而只有人文主義、人文精神等表達,但我們可以通過humanity之前的詞culture和pedagogy發現,其含義就是指人經過培育而顯現為人。教育學是育人之學,是以個體成人為根本指向的學科,人文品行理應是教育的基本品行[4]。因此教育中理應有著深厚的人文意蘊才可以充分實現對人的關照。然而,在數字化教育進程中卻極易產生教育人文意蘊缺失的問題。
1.情感教育欠缺
情感是人類一項復雜的高級精神活動,對人的發展有著認知、動作技能難以取代的作用,所以在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當中,將情感目標列為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然而在數字化教育現實中卻存在著情感教育欠缺的情況。首先,數字化教育中的教師可以憑借數字化技術輕松實現對學習者的知識傳授,這種以數字化技術為渠道的教學雖然打破了傳統面對面的現實課堂教學,但由于教育者與學習者置身虛擬的教學環境之中,缺乏現實情境中面對面的語言交流、動作交流、表情交流、情感交流,不免使得數字化課堂淪為只是對知識機械、枯燥的傳遞,忽略了對學習者的情感關懷,更難以達成情感教育的目標。其次,情感是人類一項復雜的高級精神活動,是難以實現顯性觀察、準確測量的,不像知識那樣可以實現準確的編碼、易于量化,實現數字化技術的傳播。即使教師在數字化教育中有意識地實施情感教育,客觀的現實困難也使得教師望而卻步。最后,數字化教育營造的是一種虛擬化、開放式的教育環境,學習者是以獨立個體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不像傳統教育方式那樣,每個人都處于班集體之中。數字化教育環境下彼此獨立的個體身份極易造成學習者之間的關系淡漠、情感薄弱,對于學習者之間的人際關系產生不利影響。
2.教育功能單一
數字化教育中存在教育功能單一化傾向。數字化教育中,技術的威力在不斷地增強,借助技術,學習者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技術,學習者在不依賴教育者的前提下仍可能以便捷有效的途徑獲取知識、習得技能。這使得教育者的知識權威地位一落千丈,同時,對學習者在人格塑造、道德引導、文化熏陶、情感影響方面的作用也大大減弱。教育已不再是與人的精神相契合、追求智慧、傳承文化的活動,而是逐漸演變成單純的知識獲取手段,技能的訓練。教育對于個體發展的社會化、個性化、個體享用功能喪失,處于這樣的教育之中,人也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3.交往陷入困境
數字化教育中的人們在交往時常陷入困境。馬克思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指出對物的依賴所造成的新桎梏,然而,隨著工具理性主義和技術理性主義的出現,技術環境下人的困境問題日益凸顯。數字化教育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為學習者營造出一個廣闊、豐富、多樣、新奇的學習環境,這是一個由數字化符號交織而成的環境,環境中的人們不必考慮原有現實社會的利益關系、背景環境、規范約束,充分顯示著公平、自由、平等,張揚了人們的個性。然而,這樣的環境卻讓人們的交往陷入困境。一方面,自我約束能力較低的個體,容易在這樣自由的環境中發生違反道德、法律的行為,造成一系列不和諧的音符,給自己與社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另一方面,對于控制能力較低的個體容易產生對這種環境的依賴,甚至沉溺于這種環境,導致個體在現實社會中的交往能力退化,甚至造成對現實社會的淡漠、麻木甚至厭倦、逃避。
4.個體異化
數字化教育中存在個體的異化現象。數字化教育的建設,其目的是為了利用數字化技術更好地發展教育,促進人們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但是,就當前現實狀況而言,似乎有悖于數字化教育建設的初衷。首先是個體獨立思維的退化。數字化的教育環境,為個體的學習提供著海量的信息資源,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提供的資源不僅有文本,更有繪聲繪色的聲音、圖片、視頻等資源。加之電腦、智能手機等便攜設備的普及,使得人們的學習發生了巨大變化。相對于紙質的文字讀本,他們更青睞圖片、視頻帶來的強烈刺激。相對于獨立思考探索問題,他們更喜歡唾手可得的網絡搜索。原本希望數字化教育能夠給學習者帶來更全面的發展,怎奈在數字化技術的包圍下學習者異化為沒有思考、只會搜索的機器。其次是沉溺于娛樂,難以自拔。數字化教育中網絡學習、網絡教學、網絡資源等,無論對于學習者還是教育者都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對于正在發展變化的青少年,原本是學習利器的網絡,卻變成了游戲歡樂的新天地,他們沉溺其中,被網絡所“奴役”,嚴重影響著身心發展。最后是人們面臨變為符號的危險。數字化教育是社會在數字化時展的重要進程,在這個由0和1數字符號編碼的時代環境下,人們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異化為符號。符號本是人們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創設的,但在當今數字化時代下,符號卻反過來成為控制人、奴役人的異己力量。如沉溺于虛擬世界而迷失真實的自我、真實的人性;又如虛擬與現實的混淆,造成主體的判斷力缺失[5]。人們如同符號一般,迷茫地生活在數字化世界之中。
數字化教育中人文意蘊的種種缺失,既與數字化技術本身的不足有關系,也與人們應用的不恰當有關。既然發現了數字化教育建設過程中的不足,就應采取相應的措施極力扭轉,以確保數字化教育的發展不會背離初衷。
三、數字化教育人文意蘊的回歸
教育是一項旨在培養人的事業,數字化教育中人文意蘊的缺失已不容忽視。以何種途徑才可以促使數字化教育中缺失的人文意蘊早日回歸?該問題解決的關鍵要落實到人,要對數字化教育中的人有一個正確的理解與合理的把握。
1.以人為本
無論何種形式的教育,其對象都是指向人,而優秀的教育更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人、愛護人,要充分地認識到,人不僅在身體、精神、理智、情感、情緒和感覺諸方面存在有機整體性,而且在有機體協調的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方面也達到和諧一致[6]。
(1)在數字化教育中確定人文教育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對主體的態度確立、行為的指引和調節具有重要影響。因此,人文教育價值取向的確立是數字化教育發展中的必要環節。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喚醒和引導潛藏在學習者身上的人文需要,向他們傳遞一定的人文知識,培養他們對于自己、他人以及環境的人文理解、人文關懷意識和人文關懷能力,促使他們樹立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信念[7]。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人文教育價值取向,才可以確保數字化教育下教育者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對學習者實施道德、精神、人格等方面的教育,真正實現教育的育人功能。
(2)要摒棄技術至上的理念
當今的數字化教育發展之所以會出現各種異化現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技術至上理念作祟。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技術占據了教育的中心地位,人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主體,而成為附庸。因此,我們要讓人重新回到教育的核心位置。在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知識傳遞的同時,更要注重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開發人們在知、情、意融合的高級智慧思維方面的潛力。
(3)在數字化教育過程中要創設具有人文關懷的教育環境
具有人文關懷的教育環境,應是以人為中心的,強調數字化教育服務的核心,是充分利用網絡和各類開放式服務系統為學習者提供學習生活的平臺,滿足學生和教師多方面精神生活的需求[8]。
2.回歸現實生活
虛擬的數字化環境不是我們的家園,現實的生活世界才是我們最根本的生活家園。數字化教育面對的人是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人,任何脫離生活的教育都無法真正實現對人的發展。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曾經明確提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9]。我們在教育中既要認識到人的個體性的存在,更要認識人的社會性的存在。因為人類真正的學習活動是發生在他所參與的社會生活中的,其最終的目的也是要服務于個體的社會生活的。
回歸現實生活并不意味著數字化教育就要拋棄虛擬世界,徹底地回歸到生活世界,而是要求數字化教育中的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世界保持合理的距離,既不要模糊了彼此之間的界限、混淆在一起,又不要完全地對立隔絕。教育回歸生活世界與數字化教育都是教育發展的潮流,現實的生活世界不僅奠定了人類個體存在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數字化教育發展壯大所要牢牢抓住的堅實根基。我們的數字化教育發展之所以會陷入當前的尷尬境遇,其原因是我們沒有妥善處理好現實與虛擬兩者的關系,沒有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
3.數字化人文資源的開發
數字化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善于利用它,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有利的一面。我們可以選取古代經典、區域文化、鄉土文化以及現實生活中富有人文情懷的素材,利用數字化技術加以開發,成為數字化教育中寶貴的教學資源,更好地發揮育人價值。在確保數字化教學資源豐富性與多樣性的同時,更要保證教學資源的人性化,不僅要有認知、技能的成分,更要有融合道德、情感、精神的元素。除此之外,選取的教學資源也應更多地貼近現實生活,能夠讓學習者在數字化教育中時刻認識到自己是現實生活世界的人,能夠讓學習者通過汲取數字化人文資源的營養實現自我的不斷完善與發展。
4.情感互動的教學設計
以往的數字化教育實踐,情感教育目標易被忽略或難以得到較好的實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方面是教學設計者對情感教育因素的忽視導致設計不周;另一方面是對教學資源中的情感因素挖掘不夠。在今后的數字化教育實踐中,我們應當做到這樣幾點:一是要將情感教育目標納入數字化教育實踐的目標行列中去。二是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的有利條件,為學習者營造一個利于情感互動的學習環境。該環境不僅可以增加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的情感交流,更要增加學習者之間的情感互動,保證在數字化的環境下教育者與學習者都能獲得現實般的情感體驗。三是要挖掘教學資源中的情感因素。選取更多具備知識性、情感性價值的教學資源,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兼具情感教育。針對教學資源中不同的情感素材,采取不同的策略手段加以實施。開發智能型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使教學資源變得人性化、智能化,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與教學資源進行情感互動。
數字化教育在我國發展得如火如荼,為教育帶來了新面貌,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廣闊的前景。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我們應正視并妥善處理數字化教育人文意蘊缺失的問題,讓數字化教育發揮應有的價值和積極作用,讓技術真正起到推動教育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鮑宗豪.數字化與人文精神[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2] 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3] 周易[M].張善文,譯.廣州:廣東省花城出版社,2001.
[4] 劉鐵芳.教育研究中的人文意蘊[J].教育研究,2008(11).
[5] 魯潔.網絡社會?人?教育[J].江蘇高教,2000(1).
[6] 張斌賢,褚洪啟.西方教育思想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7] 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數字校園 大數據 信息化 教育
教育自古以來就是人類重要的實踐活動,將人類無與倫比的智慧一代接著一代傳承下去,將人類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代接著一代保留下去。從古代的孔子教學、古希臘思想家傳學到學堂、學校的出現擴展,到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到數字化技術的教學方式的融入。教育始終在人類的歷史長河里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時也跟隨著時代一起進步與改革。數字校園,出現在大眾的視線里,并開始被廣泛討論與接受。
1 發展背景及現狀: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催化教育的改革與飛躍
1.1 何謂數字校園
數字校園,是一種新型的、開放式的教育模式,以高度發達的計算機網絡作為核心技術,將信息和知識資源的共享作為手段,能夠為學生提供滿足自身發展需求的學習環境以及自主選擇多種媒體匹配組合的學習資源,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應用和創造資源的能力。
數字校園具備當下數字互聯網時代所呈現的交互、開放、融合等特性。
1.2 數字校園的誕生和發展
數字校園的發展歷史源于上個世紀,起源于國外,1990年美國克萊蒙特大學的一位教授發起了一個項目,項目名為“信息化數字校園計劃”的大型科研項目。數字校園的概念由此誕生并發展開來。
我國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1994年正式接入因特網,成為互聯網大家庭的一員,同時我國開始快速發展計算機信息技術。我國的高校也是在此時期開始大規模地進行校園信息系統的建設。
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也大力提倡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立開放的教育網絡,促建終身學習體系。我國的高校數字校園在政策和時代的背景下高速發展著。
1.3 發展現狀:發展迅速、規模龐大、仍需構建
我國的高校早就上個世紀末就開始了數字校園的建設之路,走在了整個教育信息化的前列,以高校作為代表,形成了發展迅速、規模龐大的數字校園建設發展之路。從誕生到發展,到進入校園進行實踐與推廣,我國的數字校園建設成果初現。
通過數字校園構建數字化的信息管理系統,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優化社團管理、機構管理、學生服務等,并且通過網絡教學進行知識共享、資源共用,并將數字校園容納于服務中去,如現在高?;径加械男@一卡通就是一個重要體現。
但我國的數字校園建設仍需繼續推進,除了高校之外,要對中小學及特殊教育學校也進行數字校園的嘗試與建設,將覆蓋面推到更廣,而不僅僅停留在高校層面。
2 內涵與特征:數字與智慧融合,帶來教育新時代的全新體驗
2.1 以技術為支撐,搭建信息平臺
數字校園是要以技術為基礎的,需將計算機、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統統融入到數字校園的搭建中來,形成全方位的信息平臺,通過此平臺,實現學校的綜合管理,如現在高校的校園一卡通、圖書館識別、課堂多媒體都屬于數字校園建設的體現。
因此數字校園的一大特征就是以技術為支撐,搭建校園信息平臺,進行綜合管理。
2.2 以管理為核心,實現民主化
數字校園雖然以技術為支撐,但其終極核心仍然是管理,通過信息平臺,實現對學生、校園、社團的多方面管理,實現文化、生活、學習等多方位的服務,真正地通過數字校園體現“以人為本”,促進民主化進程的實現與推進。
2.3 以服務為宗旨,提升教育品質
數字校園的宗旨是服務學校、服務學校、服務教育,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固化,改變傳統教育意識的僵局,把教育與現代信息化進行聯系,進行融合,為學生、教師以及學校的工作人員創造一個更高品質的教育環境,從而真正推動教育的發展,提升教育品質。
3 發展趨勢:技術化、信息化、智慧化,打造全方位數字校園
3.1 提升技術,打造新一代智慧校園
新一代的數字校園要在傳統數字技術的基礎上,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為新一代信息基礎支撐,進行全新的數字化改造,改造的方面包括基礎設施、教育信息、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等,通過技術與教育的深層次融合,最大化地優化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以及他們的生活質量,打造一個更完善、更現代化的學習與生活的環境。
學校尤其是高校要積極建立如網絡教學、數字圖書館等工程,確保教師與學生盡可能地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進行知識共享、資源再用。此外,要繼續推進教育信息平臺的搭建,通過雙向互動與多方聯合來全面檢測教學質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3.2 統籌信息平臺,提高信息化程度
信息化時代的全面來臨,一方面考驗了我們對于信息的檢索接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建立更完備的信息平臺,以應對在海量化信息之中,教師與學生能夠及時獲得有效便捷的信息。高校需要促進數字化的技術與學校相關的系統融合,將網絡信息服務與學校相關的業務領域互通,實現信息的“四通八達”,加強學校各部門、各領域的聯合與協作。
在著重服務信息以外,也要加強學習的信息化程度,貫通數字校園學習的兩方面,即正式與非正式,滿足廣大學生及有關人員的各種學習需求。
3.3 多方面推進,擴大覆蓋面
數字校園的發展,應該多向縱橫,全面發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1)覆蓋面擴大,除了快速發展的高校,中小學、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職業學校、培訓學校等等多種形式樣態的教育機構都應該著重搭建數字校園,將數字校園推廣到更高、更大的層面。
(2)教育應自身進行改革以適應數字校園的發展,教學、課程、學校也應該適應時代的需求,進行相應的轉型改革,以適應數字校園的發展,突破傳統的教育固有模式,打造全新的數字智慧校園,讓教育煥然一新。
(3)明確教育的目標與方向,培養全面的人才。無論數字校園如何發展,最終服務的仍然是教育,仍然要為培養人才做出貢獻。因此在數字校園的發展中,切莫舍本逐利,忘卻初心,單純為了技術而技術,而忽略了人本。
4 結語
時代仍舊在發展,在進步,數字校園也依舊在建設,在成長,智慧的校園讓大眾有著期待也有著擔憂,因此,需要各方進行協調,進行構建,為我們打造一個全新的教學成長環境,為社會的發展培養更多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余勝泉.突破與轉型:數字校園及其智慧化發展趨勢[J].中小學管理,2015(05).
[2]黃榮懷,張進寶,胡永斌,楊俊鋒.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展的必然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08).
【關鍵詞】 教育信息化;數字化校園;信息服務;管理平臺
2005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要求:“加強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要實現教育現代化,就要有教育信息技術現代化。除了教育的思想觀念更新外,教育手段特別是教育信息化尤為重要?!?/p>
現今2016年,十余年期間我國職業教育的政策背景、發展目標和經費措施都對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相結合提供了巨力支持。各地職業教育均有所受益,教學質量與辦學效益都得以提升。
國外在這一方面是走在前面的,1998年2月加拿大溫哥華學區的《信息技術報告》就指出:“信息技術可以創設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并與廣泛的社區相聯系的學習環境。”該報告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可有效地改進對課程的教學,能實現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合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促進了班級內學生甚至是本校學生與全球性學習社區的合作交流,開闊視野。
相較之,國內在教育信息化建設初期,無論是認知還是基礎設施上是存在差距的。彼時有許多老師對數字校園網絡認知停留在只能用于教學管理和信息交流,經常以非計算機專業或年齡較大等原因疏于數字化的學習和使用。還有一部分老師雖然已經意識到數字化校園的重要性,但苦于不懂得如何去應用網絡為教和學服務。思想上的以及技術上的滯后限制了數字校園網絡發展的。如今這些現象仍舊存在。
數字化校園應該可以理解為以網絡為基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實現從環境、資源到活動的一體化自動辦公,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空間,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
目前在網絡功能,使用效率等方面,許多學校都擁有一支在網絡管理和安全維護方面的隊伍。省市各級教育部門也有專人負責。但推廣有余卻創新不足,很少投入人力、物力去開發創新,開發人員也相對缺少,從而影響數字校園網絡為現代教育提供及時、高效的服務。以湖南省教育部門力推的“世界大學城”為例,每年也有教師相關培訓,但是并不能擺脫其創新缺乏力度的困境,其教師個人空間使用上的不便和技術上的滯后屢遭教師吐槽。
回到數字化校園的話題上來,對于數字化校園網絡應用,當前最大的一個誤區就是:重管理輕服務。表現在小看或者忽視數字化校園的教學服務功能和學習功能,教育目標與數字化校園應用并沒有有機結合起來。建成了多媒體網絡教室,各個教室都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各科室無紙化辦公,百兆光纖上網,全校園WIFI覆蓋等等,但這些并不代表數字化到位了。各個科室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主要解決科室內部的流程及管理數據的積累,疏忽了領導的決策分析服務、師生的教學服務、生活服務,同時不重視科室之間的數據共享與交換服務,與目前實際的信息化建設需求不符合。
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校園應該有豐富的內涵。建設基礎的管理平臺、門戶系統、家校通工程、校務系統、教育資源庫、自動化辦公信息服務系統等也僅僅只是數字化園的一角。以“師生為本”的建設指導思想,圍繞校園資源、管理、服務三個要素來構建數字化的教學環境、管理環境和生活環境。充分的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學校的信息資源進行全面的數字化處理,并且對這些信息資源進行有序的整合和集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科研和管理;實現全過程運用寬帶網絡與通訊網絡、交互性和專業性的局域網絡來實現學校教學和管理的個性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利用科學的發展觀來規劃和管理,使之構成統一的管理平臺、統一的資源平臺、規范的管理與教學秩序,把學校建設成面向校園、面向社會、面向家庭的一個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數字社區。
數字化校園的使用,應該要起到改善學校領導、教務人員、教師、學生等各層面的信息傳遞途徑的作用,方便促進了解,拓展信息來源。其與因特網集成在一起的方式則更令人興奮,因為這將使校園與社會、校園與家庭更緊密地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教育環境,種種更為直接的溝通方式,使教育真正做到學校、家庭與社會全方位的最佳配合。這里有一個誤區,各省的教育平臺也好各校的數字化校園也罷,本來旨在方便溝通的教育網絡自身就缺乏溝通,各省教育平臺只是形式上的能互相訪問。各個學校之間更加如此。為了避免競爭或者說怕競爭,大家都還是留有余地的。
數字化校園建設應當理解為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模式,否者就會演變成一個“填鴨式”數字化建設。建設的流程會隨著教學環境和教育理念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再造,其軟硬件平臺也會隨著IT技術的不斷發展而發展。我們不是為了有數字化校園而數字化,我們是為了使用數字化校園而數字化。要真正將數字化理念融入教育、教學、管理、生活等方方面面。師生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手段來提升工作、學習效率,方便師生生活,享受到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這也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真正目的與初衷。請注意一個細節,學生在學校接收的快遞逐漸增多了。為什么?方便呀。
俗話說“知易行難”。對于數字化校園建設,是“知已不易行更難”。雖然現狀有這這樣那樣的不盡人意處,但思想上的禁錮以破除,總會越來越好罷。
參考文獻:
[1] 和匯等,信息化教育技術,科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2] 祝智庭,現代教育技術――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2年3月第1版
近百年以來,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時代的昂首走來,以數碼技術支持的先進的教育形式大量涌現,幾乎涉及了教育事業的各個領域。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以及數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現,對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也帶來巨大的革命,傳統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新形勢下的時代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不斷創新和發展,認真研究數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走出數字化與傳統性之間的矛盾。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素質、造就數以千萬計創新人才為目標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其與傳統教育的重大差別在于教育職能的不同。傳統教育以傳授知識為基本目標,師生之間是“主客”關系;而創新教育不僅僅是“傳道”,也要“授業”,更要培養學生具備“創新知識的能力”。21世紀是信息化社會、知識經濟社會的新時代,計算機、互聯網、云計算使各種知識以“數字”的形式存儲在互聯網絡中,甚至形成數據團上傳到“云”上,校際間、國際間的教育資源互通交融。數字技術使得“教育云”出現,從而打破了傳統教育中師生之間對知識掌握的極不對稱的狀態,營造了師生之間平等的知識海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地位發生了質的變化。數字化背景下“教育云”信息的出現促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變被動獲取為主動汲取,成為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學習的主人。
2物流管理專業人才教育數字化再造的緊迫性
從外部環境來看,數字化浪潮的到來席卷了全球教育事業,特別是在高等教育界,數字化已經成為各高校實現趕超跨越發展的重要路徑。從內部環境來看,高校實現數字化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2.1數字化已成為物流管理專業人才教育工具
物流管理專業人才數字化教育是一定數字化技術條件下的教學過程。物流學科的發展趨勢要求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必須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物流學科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新興學科,物流知識更新速度快,專業知識覆蓋廣,需通過數字化技術將視頻、圖片等豐富翔實的物流教學素材展示給學生,以便于學生形象掌握教學內容。另一方面,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亟需通過數字化工具來改變優質教育資源分配失衡的現狀。由于各省財政實力差異所引致的物流管理教育投資的不均衡,以及教師素質的差異性,導致物流管理教育資源分配的時空和地域分配不均衡。通過構建統一的物流管理教學平臺實施數字化教學模式,可以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時空和地域限制及師資力量限制,實現物流管理資源的共建、共有與共享。
2.2數字化已成為物流管理專業人才教育的途徑
數字化浪潮對當前我國物流教育模式產生猛烈沖擊,數字化技術已然滲透到物流管理人才培養中的各環節中。在國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的指導下,各地教育機構的物流教學單位明確職權,落實責任,穩步推進數字化物流教育工程建設。數字化物流教育工程可分解為教學理念變革、信息化設施與設備、物流教學資源數據庫、物流數字化教學隊伍、應用系統和服務體系等基本模塊,其中教學資源數據庫建設、物流數字化教學隊伍建設是工作重點。
2.3數字化已成為物流管理專業人才教育的理念
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數字化教育模式是一場劃時代的教育理念革命,在教育思想和文化的塑造方面,在教育內容和手段的變革方面,在受教育者的性格培養和生活學習方式變革等諸方面都產生深遠影響。在數字化教育平臺的支撐下,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個性化教育和民主化教育理想正從理想變為現實,因為數字化技術改造了傳統教育環境,徹底變革傳統教育方式和學習模式。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遠程教育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模糊教師與學生身份的對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虛擬的教學空間依據自己意志,圍繞專業知識展開平等交流。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內容,隨時提出問題;而教師則從知識發送機的身份轉變為知識導師,引領學生參與求知歷程。在數字化教學新理念指引下,大學生的獨立意志和自由思想獲得尊重,其逆反權威與創新意識得到鼓勵。教育理念改革目標是為了培養具備提出多元化解決方案能力,適應物流行業未來發展不確定性環境的創新思維能力的適應數字化時代需求的新型物流人才。
2.4數字化已成為物流管理專業人才教育的趨勢
當前信息化時代已然來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跨國物流巨頭都十分重視發展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基礎的新型物流產業模式,希望籍此提升企業在未來物流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在教育層面,教育信息化概念始于1993年9月美國克林頓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規劃,其核心是發展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綜合化信息服務體系,推進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導向推進教育改革。1996年日本在第15屆中央教育審議會第一次咨詢報告中強調將培養學生在未來信息社會的生存能力作為21世紀教育發展方向,并據此開建互聯網絡“百校工程”。1998年英國政府《我們的信息時代》宣言,提出政府應改革教育,在教育中利用新技術,使得人們能夠獲得信息時代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以及擴大信息受益面,確保信息時代在有利于所有百姓等方面起主要作用??v覽全球,數字化教育已然成為新世紀教育革命的軸心,我國教育界亟需積極參與其中,并以此為契機改革我國教育界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改造教學模式和教學教法,升級師資培養和學校管理模式,實現我國教育界追趕信息化浪潮的全面數字化教學變革。
3加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數字化教育的創新舉措
物流管理人才的數字化教育模式是一場涉及教學理念、目標、手段和教法的全方位教學革命。充分利用數字化的工具、手段,結合物流管理專業需求,有針對性開展創新性教育。
3.1物流管理專業人才數字化教育的教學理念創新
第一,提升學生教育主體地位以培養數字化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的數字化教育工作者需要變革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轉而尊重學生作為求知主體的地位。大學生正處于心智培養的關鍵期,自我認同意識強,獨立思考能力顯現,表現出強烈的反傳統與反權威的思想傾向,且迫切企盼社會尊重其個體獨立意志的地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將數字化時代大學生的基本性格特征與物流管理人才培養計劃制定相結合,通過各式渠道掌握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思想狀態變遷,在尊重其個性特征的基礎上,通過數字化教育平臺展開因材施教[1]。第二,革新交互式教育模式以培養數字化物流管理人才。在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數字化變革中,教育工作者要轉變對教學質量的理解方式,要認識到教學質量不單是通過管控教師的教學過程來確保知識傳遞,還應當涵蓋教輔部門為師生提供良好的教學服務環境的內容。傳統互動教學模式一般拘泥于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而數字時代的物流互動教育則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將師生互動全面的拓展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去,實現教師、學生、家長、教務后勤乃至社會企業之間的多方互動。數字化教學模式突破時空限制,利用技術手段降低互動交流成本,實現傳統教育模式中無法實現的教育各相關方的零距離的、自由開放的互動交流模式。互動教育模式對教師的素質和責任要求更高,教師不僅是物流專業知識的精通者,還應當具備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常識;教師不再是單向的物流知識信息的發送者,而應當是物流教學進程的引導者,引領學生從物流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為知識的主動探索發現者。
3.2物流管理專業人才數字化教育的工具技術創新
第一,構建數字化物流管理教學素材數據庫。教學素材數據庫建設工作需從軟硬件支持兩個方面展開。校方是硬件建設的直接責任方,負責提供必要的數據庫服務器、數據存儲設備、網絡等硬件支持[2]。在軟件建設方面,軟件系統可以通過項目招標手段將其外包處理;數據庫內容建設則建議以系部或教研室為物流教學素材數據庫建設的組織方,將數據庫建設按照物流教學環節分解為課程建設、教學參考、在線課程、實驗教學、作業習題、考試測驗、在線答疑等若干功能模塊,落實到具體任課教師身上[3]。數據庫的具體內容建設應當符合學生的基本學習特征和獲取知識的特點,要注意數據信息涵蓋生動翔實的視頻、音頻、圖片等多媒體資源,依據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建設物流教學素材數據庫。第二,構建數字化物流管理教學信息交互平臺。數字化物流管理教學信息交互平臺建設應包括單向知識傳遞信息子系統及交互信息傳遞子系統兩塊。單向知識傳遞信息子系統是以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資源為基礎的數字化表現形式,例如精品課程數據庫、專業課程數據庫、教學視頻數據庫、數字化圖書館、教師個人網站等[4]。而交互信息傳遞子系統則是以WEB2.0時代的技術為基礎的雙向物流信息傳遞系統,例如基于Wiki技術建構的物流百科,基于即時通訊技術構建的在線教學輔導聊天室等。WEB2.0較WEB1.0而言更重視用戶交互式體驗,凸顯網絡的動態性、交互性、參與性和可控性等特征,用戶從教學內容的瀏覽者升級為內容的瀏覽者和制造者,有效滿足了物流專業學生的動手實踐、交流互動、開拓創新專業知識的訴求。
3.3物流管理專業人才數字化教育的教學方法創新
我們理解的數字課堂,是指在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利用網絡及互動媒體技術、合適的教學軟件與數字教學資源,為師生營造高效、平等、可互動參與的網絡數字化教與學環境,其宗旨是促進課程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及師生教學行為與學習行為的轉變,提升學生適應信息時代社會快速發展的綜合素養。在高中階段,數字課堂建設還處于摸索期,基于網絡的數字化學習環境還未獲得社會,尤其是多數家長的認可,因此要順利開展數字課堂實驗,切實發揮其應有的價值,應建立良好的數字課堂實施體系。筆者結合學校實踐經歷,認為可從五個方面構建數字課堂實施體系,有力支撐數字課堂高效實施。
理念引領
一種新的教學型態的引入,必然會打破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下的生態平衡。要推動一項新的教學型態的穩步實施,其核心在教師。在傳統教育教學方式根深蒂固的情況下,推行數字課堂教學實驗,必然會讓教師面臨諸多挑戰,因此加強對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引領,讓教師突破在觀念與認識上的局限,將有助于數字課堂教學實驗的開展,而構建穩定的理念與實踐指導機制,將有助于驅動教師持續深入開展數字課堂教學實驗。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學校建立了理念引領與指導體系,聘請了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專家與教育技術團隊參與數字課堂實驗指導,在校內組建了面向教育教學的新技術、新應用研究團隊,通過不同團隊間的協作與互動,向教師傳遞新技術、新媒體、新思想和新方法,促進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為推動數字課堂教學實驗夯實了理論基礎。
師資培訓
數字課堂既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整合的重要突破口,又是技術與教育相融合的主要實踐地。推動數字課堂教學實驗,一定要從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實踐觀摩、技術應用、資源創作等多方面展開師資培訓。為此,學校在實踐地建立了師資培訓與交流機制,在充分挖掘專家資源的基礎上,分階段、不定期、按主題開展了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培訓,同時組織教師到國內外考察,不斷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拓展育人視野,促使他們盡快形成具有自我風格的現代教育教學模式。
學校管理
推動數字課堂教學實驗,一方面需要突破傳統管理,允許學生合理使用網絡及移動設備,另一方面也使網絡虛擬環境與自然的物理學習空間自然聯通。在社會環境中,移動設備的娛樂功能遠遠大于學習功能,要發揮好網絡環境與設備終端在學習中的價值,就必須建立穩妥的管理與促進機制。實踐中,學校從項目組織、管理制度、技術維保、網絡監管等多個角度構建了特色化管理體系。在組織機構方面,學校打破了傳統層級管理體系與學科界限,成立了數字教學核心工作小組,負責數字課堂常態化教學實驗與研究;成立了技術管理團隊,配合學校層級管理體系,從技術層面展開對數字化學習終端的使用管理;在班級層面,設立了數字學習委員,負責按學校管理要求,推動本班同學數字化學習終端的有效使用。在制度建設上,學校立足管理與指導維度,一方面將學生使用數字化學習終端的情況跟學生日常行為管理制度關聯,印制了每人一本的《數字化學習終端管理及使用手冊》,以促使學生將數字化學習終端有效應用到學習中;另一方面,形成良性的設備使用疏導機制,引導學生運用數字化學習終端開展創造性的學習活動。
課堂實踐
課堂實踐是數字課堂互動實驗的主陣地,我們既要關注課堂互動生成,又要關注師生課堂教學效率。構建良好的課程實施體系,有助于課堂的高效實施。立足實踐,學校已初步構建了良好的課堂實踐體系。
第一,從學校層面,營造了和諧、寬松、自主的課程實施環境。在物質上,只要教師們認為必須用的東西,學校大力支持。在教學任務上,學校并未給予教師們硬性的實驗要求,原則上倡導教師自主,即選擇合適的內容、時機、教學資源與軟件,開展適合的課堂互動實驗。
第二,對數字課堂發展階段進行梳理,以目標引領方式,推進數字課堂的發展?;趯底终n堂內涵的理解,我們認為數字課堂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數字課堂互動入門,主要任務是讓師生體驗并領悟先進教育教學理念,熟悉數字化教學手段與方法,具有初步的信息化意識與信息化能力。第二階段是探索數字課堂互動教學模式,主要任務是研究合適的數字化教學資源與數字化課堂教學模式,研究適合自己的、高效的信息化教學模式。第三階段是探索建設適合數字課堂互動教學實驗的課程,主要任務是研究并整合學科課程內容,研究適合數字化學習特色班級教學的課程結構,在達成國家要求的課程目標基礎上,提高課程實施效率。
第三,引進實驗課題,引導教師們基于實踐展開研究。在現階段,學校參與了國家課題——基于Pad的課堂教學方法研究,較好地推動了教師們的實踐研究。
第四,引進了技術助教團隊,為每個學科配備了技術人員,方便了學科資源、學科應用的探索與建設。
第五,創建了定期交流與分享機制,營造良好的實踐應用氛圍。
技術支撐
全面建設二星級數字校園
教育部推出《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未來十年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計劃及措施。沈陽市也曾出臺《關于深化改革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實施意見》,提出要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和教學深度融合,其中重點就是推進數字校園建設。
據了解,數字校園即是寬帶網絡覆蓋全部學校,接入帶寬達到千兆以上,骨干網到二級站帶寬達到萬兆以上,所有學校建成有線、無線全覆蓋的校園網絡,所有教室和有需要的實驗室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實現數字資源全覆蓋。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去年和今年沈陽市均完成300多所數字校園建設。按照計劃,今年年底,全市公辦中小學和各區縣職教中心完成一星級數字校園建設,部分學校達到二星級;市屬10所中職學校(含市藝術幼兒師范學校)部分達到數字校園二星級標準。
到2016年,全市50%以上的公辦中小學、公辦幼兒園和全部市屬學校完成二星級數字校園建設,部分學校達到三星級;自有校舍的民辦學校完成20所二星級數字校園建設。
2017年,全市中小學(含自有校舍的民辦學校)、公辦幼兒園、區縣職教中心,全面完成二星級數字校園建設,不少于100所學校建成三星級數字校園,啟動普惠性幼兒園(自有園舍)數字校園建設,實現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整體提升。
今年,沈陽市正式推出“公益學堂”項目,通過教育網絡本年度完成8大類2000節網絡課程。至2016年,將豐富“公益學堂”課程,打造“沈陽公益學堂”品牌;推出網上家長學校。2017年,還將開發離線學習課程資源,實現基礎教育階段教學資源全覆蓋;推出沈陽市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面向社會提供教育公共服務。
此外,還將重點建設教育管理與決策支持服務系統,統籌規劃電子學生證融合平臺、終端建設,建好教育信息化評估系統、教育行政管理系統等。今年已完成教育管理與決策支持服務系統市級層面的基本架構;建立電子學生證市級融合平臺;區域建成功能齊全的教育門戶網站;建立電子學生證區域中心,發放電子學生證,構建基礎應用等。
至2016年,將實現覆蓋全市各區縣的教育遠程跟蹤管理;完成教育信息化評估系統二期建設;完善教育行政管理系統,實現市、區兩級應用。2017年,普及一生一號一證,完善成長軌跡、綜合素質評價等拓展應用;形成較完善的區域教育信息化評價體系,建立市、區、校三級聯動的評價機制等。
建名師空間
利用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環境,加快提升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今年,推行網絡培訓、校本研修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模式,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科教學能力和專業自主發展能力,完成全市20%的教師培訓任務;全部教師和城區初中以上學生開通網上個人學習空間;啟動“一師一優課”活動,完成2萬名教師網上曬課;創建30個“名師空間”;評選30個優秀專題教育社區;建立10個智慧課堂試點。
至2016年,將完成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以評促學,激發教師持續學習動力,完成全市60%的教師培訓任務;繼續開展“一師一優課”活動,累計完成3萬名教師網上曬課;總結網絡教研的創新模式和優秀成果;累計創建50個“名師空間”;評選60個優秀專題教育社區;擴大智慧課堂的試點數量;全部初中以上學生開通網上學習空間。
2017年,將全面完成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師生利用個人學習空間開展各種教與學活動;“一師一優課”活動累計完成全部教師的網上曬課;累計建成100個名師空間;優秀專題教育社區數量累計達到100個;累計建成50個智慧課堂。
打造特色數字校園品牌工程
PAD課堂實現“一對一”教學、數字化展示板實時全區教育信息、遠程網絡資源實現微課程特色建設……沈陽大東區數字校園應用巡展呈現了“數字化”、“互聯網+”這些時下熱詞在教育中的應用成果。靈活多變的各式數字化應用技術,令課堂、校園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大東區依托數字校園建設,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師專業發展、以信息技術支持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為宗旨,以“班班通”全面升級和有效應用為重點,以區域特色資源和微課程建設應用為突破口,以大東區教育網為傳播平臺,以高效的信息技術支持與服務為支撐,努力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學校教育教學及管理的各個領域。深入研究探索信息技術課程建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深度融合、翻轉課堂和“一對一”教學模式的創新、遠程網絡培訓及資源建設等領域的問題。
大東區在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中,對基礎硬件環境進行了大規模的提升和建設,區內所有41所學校實施了高標準的數字校園建設,并將原有1252個教室“班班通”,全部由原來的“三機一幕”模式升級改造成大屏幕液晶觸摸一體機模式。錄播教室、IPAD教室、數字化實驗室以及數字電視臺走入學校,實現了有線與無線網絡的全覆蓋。在數字高清視頻監控、信息系統、無線AP管理等方面,實現了區域平臺的統一管控,呈現了區域數字校園建設的亮點。
例如數字高清監控系統,在區域統一平臺上可以監控到學校每個點位的情況,實現了區域統一控制;信息系統,可以將區內信息實時到學校的LED、觸控終端上,實現信息的點對點;無線網絡方面,實現網絡全覆蓋,數字廣播方面,學校教師在操場通過手機即可實現對廣播播放內容及節目設定的控制。到目前為止,全區完成了25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二星標準的數字校園建設和四所高中三星標準的數字校園建設,總計投入資金6900余萬元。今年底,預計投入2200萬元,完成8所二星數字校園建設及14所二星升級三星的數字校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