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審計
時間:2023-06-06 15:47: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審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 經濟效益審計作為一種更高層次的審計活動,面臨著諸多難點,其中就存在指標操作難度大、評價標準模糊的問題。為避免這一難題,本文擬就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的考核指標應具有的一般特征作歸納,并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了在考核指標體系設置上的一些觀點。
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審計是企業內部獨立的審計機構或審計人員,以謀求提高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利用專門的審計方法,依據一定的審計標準,就被審計單位的業務經營活動和管理活動進行審查,收集和整理有關審計證據,以判斷經營管理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評價經濟效益的開發和利用途徑及其實現程度的審計活動。主要目的在于發現和揭示經營管理中影響經濟效益的問題,幫助企業挖掘經濟效益潛力,提出管理和改進措施,以促進被審計單位加強并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國有企業進行經濟效益審計一是把握企業自身特點,開展以減少損失浪費為目標的效益審計;二是圍繞生產經營中心薄弱環節,以挖潛增效為目標開展效益審計;第三要針對內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為目標開展效益審計,切實為企業提高經濟效益服務。從開展經濟效益審計時點看,應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審查計劃、預算及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對未來的經濟活動可能產生的結果進行評價,促使未來的經濟活動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為有效;二是事中,通過把經濟業務的實施情況與事前的計劃和預算進行分析比較,從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問題,督促有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修正計劃、預算,使之更符合客觀實際;三是事后,對已完成經濟活動的經濟性、效益性和效果性進行評價,以進一步尋求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
1 國有企業開展經濟效益審計的主要內容
國有企業內部開展經濟效益審計的對象主要是被審計單位有關的經營方針和管理決策,它包括對管理控制系統是否存在,是否合規和是否恰當;決策過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規和是否與本單位目標的實現有關;管理人員素質及管理質量等進行評價。審計過程中應堅持宏觀效益與微觀效益相結合、長遠效益與近期效益相結合、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相結合、技術先進性與經濟合理性相結合、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等原則,根據審計對象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投入產出法、預測法、查詢測試法、對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效益審計,其主要內容有:
1.1 生產經營決策、計劃審計
(1)對企業生產經營決策的程序、方法、結果以及生產經營目標和方案進行審計,評價生產經營決策是否適應市場經營變化的要求;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務等資源的利用是否達到最佳化;
(2)審查生產經營計劃、利稅計劃目標、產品成本目標、各種經營包干指標和產品質量及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的制定,是否先進可行,是否符合企業發展的總目標;
(3)審查、分析和評價生產經營計劃的合理性、先進性,計劃編制是否有科學的程序,內容是否全面,指標與指標之間、產供銷之間是否綜合平衡;
(4)分析、評價企業的計劃完成情況。
1.2 固定資產投資決策和投資效益審計
通過對投資項目可行性的評審,項目投產及資金收回效益的評價,促進投資效益的優化。
(1)參與投資項目的可行性評估;參與投資項目方案的選定工作,做到事前審計監督;
(2)對投資項目的工程概算、預算及決算情況進行審計;
(3)對已投產項目的投資回收情況、達到設計能力情況進行審計,評價投資項目的效益、工藝技術的合理性及先進性。
1.3 生產組織優化的效益審計
(1)審查企業是否合理組織生產,對資源及產品結構是否做到優化,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最佳的經濟效益;
(2)審查主要生產裝置的利用率及裝置達標情況;
(3)審查、分析、評價生產任務的安排是否科學、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產方案和消耗定額;審查綜合商品率、生產裝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單耗、產成品的合格率、優級品率、廢品率,“三廢”治理率和綜合利用率等技術經濟指標的完成情況;
(4)審查技術標準的合理性與效益性;分析評價生產技術和工藝管理的先進性和合理性;質量管理和質量保征體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綜合分析、評價企業的主要生產裝置(設備)與全系統在生產能力、效率、產品品種和質量、動力、原材料及輔助材料、“三廢”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況;找出制約企業提高生產能力、提高資源利用率以及節能降耗的薄弱環節,提出挖潛增效,增收節支的途徑和措施。
1.4 科研開發及應用的效益審計
(1)審查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和新市場開拓計劃,是否與企業的長期或近期的生產經營計劃相適應;
(2)審查企業對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情況,并評價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審查對科研開發資金的應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1.5 物資管理的效益審計
(1)審查依據生產建設計劃和消耗定額而編制的采購計劃的合理性及批量進貨的經濟性;
(2)審查采購物資的品種、質量、價格、數量以及進貨渠道,評價物資采購成本,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3)審查物資的管理、驗收、入庫、出庫、發放、使用手續是否健全,管理是否嚴格,是否做到物盡其用。
(4)審查物資儲備是否實行了定額管理,制定的定額是否合理,有無超儲積壓情況,分析造成超儲積壓的原因;
(5)物資報廢及損失是否按規定管理,查清報廢及損失的原因;廢舊超儲積壓情況,分析造成超儲積壓的原因;
1.6 成本費用管理的效益審計
(1)審查成本費用支出情況,分析評價成本費用升降原因,尋找降低成本費用途徑;
(2)審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變動情況,分析產量、品種、質量、勞動生產率等因素對其變動的影響并找出原因;
(3)審查單位產品成本是否合理,將本期單位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目標成本、上期實際成本比較,是否有明顯的上升或下降,找出產生差異的原因;
(4)評價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實有效的管理辦法。
1.7 利稅目標審計
(1)匯集、審查、分析當期生產經營和財務成本報表資料;
(2)從產品結構、產量、效率、質量、成本、銷售實現等方面對當期利稅實現進行評價分析;
(3)結合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和預測結果,分析、評價生產計劃和生產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響實現企業利稅目標增減的因素,提出挖潛增效的措施,預測全年可能實現的利稅目標;
(4)對實現利稅的滾動性預測,對確保利稅的生產經營方案執行情況進行跟蹤分析。
1.8 資金利用效果審計
(1)審查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銷售利稅率、資本金利潤率等指標,分析評價企業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
(2)審查各項流動資金占用情況,分析流動資金占用的合理性,評價流動資金使用效果。
1.9 銷售經濟效益的審計
(1)審查、分析銷售數量、價格、稅金、成本費用和品種結構等因素變動情況對銷售利潤增減的影響;
(2)審查企業是否對市場進行了調查、開拓,產品是否適銷對路,是否根據市場變化及時采取相應對策,對新產品新市場的發展前景是否進行了預測;
(3)審查銷售合同的履行情況,分析違約原因及造成的損失;
(4)審查銷售計劃、商品流轉計劃執行情況,分析庫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經濟合同的效益審計
(1)審查經濟合同是否符合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和計劃的要求,是否貫徹平等互利、協商一致的原則;
(2)審查經濟合同簽約方的法人資格及授權權限、資信、經營范圍及履約能力;
(3)審查經濟合同的經濟、技術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審查經濟合同履行情況及其執行結果;
(5)審查經濟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長期投資效益審計
(1)審查投資項目經濟、技術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規范和手續是否健全;
(2)審查投資各方投入資金的及時性、真實性、合法性;
(3)審查投資企業的資產使用,經濟效益及利潤分配情況,財務收支是否合規合法;
(4)評價投資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監督和檢查投資企業中止或終結時的財產清理及分配情況;
(5)審查股票、債券的真實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協項目的效益審計
(1)外委外協項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業的現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產品、設備、技術的優勢是否得到充分的發揮;
(2)對需要外委外協的項目是否貫徹價格優先、質量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
(3)審查外委外協項目有無檢查和驗收制度,并評價其執行情況;
(4)審查外委外協項目預決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無高估冒算、多報工作量、重復取費等情況。
2 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的評價指標
經濟效益審計評價的主要參考標準有:
(1)國家的政策法規及頒布的有關技術經濟標準;
(2)控股公司或上級部門下達的技術經濟指標和本企業(含股份制企業)的經營方針、生產經營計劃、規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協議或承包經營責任狀規定的有關條款;
(4)本單位同期和歷史先進水平;
(5)國際、國內同行業的先進水平;
(6)投資項目技術經濟指標的預定值。
筆者認為,經濟效益審計評價指標應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財務方面,一般涉及獲利能力如利潤、資本回報率、經濟增加值;替代性財務目標包括銷售額、現金流量等。
(2)客戶方面,一般包括客戶滿意程度,原有客戶的穩定程度,新客戶的加入,在目標市場的市場份額等。
(3)過程程序方面的評價指標,如投標成功率,安全指標,項目績效指標,項目完成指標等。
(4)學習成長方面的指標,如反映企業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標,提供新服務、新產品收入在銷售收入中的比重,員工合理化建議的數量,員工對企業發展戰略的認同度等。
總之,國有企業 經濟效益審計是深化企業審計的重要舉措和對企業法定代表人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重要依據,通過對企業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三個方面進行測試,進行定量考核,全面評估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點環節與問題,充分揭示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深層次問題和原因,為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發揮內部審計職能作用。
參考文獻:
[1]高巖芳.企業經濟效益審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徐亞平
現代企業制度最根本的變革就是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面對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如何清晰他們之間的產權關系?首要的監督武器就是產權審計。所謂國有企業產權審計,就是指對國有企業投入資本的主要來源和使用效果的審計。只有通過審計,晴晰了產權關系,才能為企業損益分配奠定基礎,為合法地科學地進行損益分配提供依據;只有通過審計,清晰了產權關系,各方面的投資主體才會關心支持企業的各項工作,從而使國有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迅速提高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有必要指出目前在國有企業產權關系上存在的問題,并研究解決的方法。
一、存在的問題
1.隨意處理產權關系多,內部控制制度少。例如,有的投資者對國有企業的投資額沒有通過董事會依法批準,導致濫用職權;有的企業沒有通過書面文件的形式,劃分企業權力機構和管理部門的責任,導致職責不清;有的企業沒有完善嚴密的記錄制度,導致帳目混亂。
2.投資合同協議多,實際到位資金少。例如:有的企業在籌集資金過程中急于求成,不論投資者是否真心誠意,也不考察投資者是否擁有相應的資金實力,提出的回報率是否合理,盲目地與其簽訂投資意向書、投資合同或協議,并按此入帳,結果實際到位資金寥寥無幾。這種不計籌資成本的做法,直接影響了企業擴大再生產的進程,甚至造成簡單再生產的停滯。
3.抽回資本多,穩定資本少。例如,除國家投入和企業本身投入的資本保持相對穩定外,有的企業在正式合同中明確規定各方的投資者不得任意抽回資本,然而私下又允許投資者抽回資本;有的企業對本單位職工投資采用特殊保護政策,當企業經濟效益上升時,按投資額分配較高股利;當企業經濟效益下降或虧損時,將職工投資額轉為企業債務,按較高的利率(超過資金利潤率)支付利息。這種隨意抽回資本盲目高分紅、高分息的做法,實質上是企業在挖自己的墻角。釜底抽薪,必然導致企業發展后勁嚴重不足,難以為繼。其結果是有些企業不得不轉向銀行、社會籌借高利率資金,雪上加霜,造成惡性循環。
4.高估外商資產的價值。有的外商采用各種措施、方法,極力壓低中方投入的廠房、機器、設備、附屬設施等所折合的貨幣金額。同時極力提高自己投入機器、設備,特別是無形資產等折合的貨幣金額。中方投資者如有異議,外商就用取消合資意向相要挾。
5.產權資本使用效果不明顯。例如,有的國有企業由于對某些新項目、新產品的可行性研究不夠深入,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狀況把握不穩,對企業內部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不力,所以經濟效益低下,產權資本使用效果不明顯。有的新項目、新產品的效益雖然一度奏效,但也是曇花一現,不能較長時間地維持其較好的經濟效益,投資回收遙遙無期。
二、強化國有企業產權審計,明晰產權關系,提高產權資本的使用效果
針對上述國有企業在產權關系上的問題,筆者認為,審計部門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幫助國有企業排憂解難。
1.通過審計,積極幫助企業建立和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這些制度主要有:《董事會的資本投入決策會議制度》、《企業產權管理部門的責任制度》、《產權憑證和帳簿的記錄制度》,并督促企業落到實處。
2.通過審計,促使企業認真清理各種投資合同、協議,對已經簽訂合同協議,資金尚未到位的外來投資者,應按規定催促其將資金盡快到位,對少數違約者應采取法律手段進行解決。對產權登記入帳的事項應督促企業按規定進行,不得隨意地按意向書、合同、協議的數額入帳。達到真正明晰產權關系的目的。
3.通過審計,促使企業明確投資在企業經營期的資金,除投資者依法轉讓外,不得以任何方式抽走。投資者未按投資合同協議決意抽走資金,企業或其他投資者可以依法追究其違約責任,從而確保企業產權的穩定性。產權投資分紅應考慮企業的長遠利益后進行合理分配,防止急功近利的現象發生。
4.通過審計,促使國有企業根據政策正確處理與外商的產權關系。外商的投資行為一定要合法,對外商的資產評估一定要趨向合理。對外商的無理要求,企業既要堅持原則,又要以理服人,以達到引進資金、設備和技術,保護投資各方的合法權益的目的。
(作者單位:浙江省蘭溪市審計局)
【關鍵詞】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研究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現代企業經營規模逐漸擴大,經營業務也日趨復雜,經營方式日益多樣化、管理層次逐步多級化、生產經營地點漸趨分散化。管理層面對縱橫交錯的生產經營系統難以及時準確的了解,這就客觀上要求有健全的審計監督機制,而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則是審計監督機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的內部審計在實施中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解決。
一、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
(一)對內部審計認識不到位
一些國有企業由于自身的局限,在資源的配置上,必然受到比較嚴格的審查。有不少國有企業的管理層把內部審計當作是一筆費用,為了節約成本,只看到了它對企業的資金消耗,而沒有看到它所帶來的豐厚回報。這就使得內部審計工作開展與推廣存在極大的難度。一些內部審計人員自身對其工作性質和工作內容的認識不深,影響了內部審計職能的發揮。有些內部審計人員缺乏管理服務的理念,僅依靠財務方面的知識來要求企業按自己的意愿辦事,把自己當成國家監督者,過分強調內部審計的權威性;還有一些人則認為,設置內部審計機構就是協助領導應付群眾和應付檢查,這種想法使得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毫無作用。
(二)內部審計缺乏獨立性
首先控制審查過程缺乏獨立性。一是審計范圍受到限制,內審人員知悉的信息量有限;二是內部審計人員承擔了一定的經營管理責任;三是內部審計人員無法獨立地執行審計程序。
其次審計結論缺乏獨立性。一是重要審計結論有些無法到達最高領導層;二是審計決定無法得到有效執行。被審計對象對內審部門做出的審計處理決定不重視。
(三)審計人員素質低下
由于內部審計在國有企業中的地位也不高,很難吸收優秀的審計人才加入到內部審計的工作隊伍中,無法實現內部職工的良性循環,造成長期以來內部審計人員中很多工作人員年齡偏大,受教育程度和自身學歷、素質偏低,知識更新較慢,基本技能不足,不能較快地適應內部審計業務發展的需要。受歷史條件的影響,我國內部審計人員大都缺少專業的內審教育培訓,有相當數量的國有企業領導認為內部審計就是對財務工作的監督檢查,習慣性地從財務人員中挑選審計人員,這樣就造成審計人員結構單一,綜合素質有待提高,特別是極為欠缺風險管理和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復合型人才稀缺,嚴重影響了內部審計業務的拓展和內部審計職能作用的發揮。
二、國有企業加強內部審計監督的對策
(一)加強對內部審計的認識
國有企業各級管理層和內部審計人員都要認識到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要性,其設立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審計監督管理工作,來改善國有企業經營管理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領導層要把內部審計工作當作是一種投資,而不是減少企業效益的費用,要充分了解內部審計所帶來的經濟回報。其次,國有企業各個層次管理層的工作思想要實現一種質的轉變,即由被動接受審計轉變為主動申請審計人員參與審計工作,把內部審計工作看作是提高本企業經濟效益必不可少的內容。同時,國有企業內部也要大力加強宣傳,認識到內部審計的重要性,提高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在企業中的地位,使其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服務作用。
(二)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制定符合企業實際的內部審計目標。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必須為企業領導的決策當好參謀,把經濟效益作為內部審計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些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目標沒有得到科學的分解,缺乏相配套的激勵機制和責任制度。在實際工作中,企業內部審計機構要本著內部審計操作和管理中的責、權、利相統一原則,對審計工作目標進行科學分解,并輔以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責任制度,從而使得內部審計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有效保證審計目標的實現。
(三)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素質
首先,企業必須對內部審計人員進行選拔和開展繼續教育,使內部審計人員具備專業的審計能力,保持應有的職業道德,合理地進行職業判斷。加強內部審計人員的就業培訓,完善內部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內部審計人員不僅要了解財務會計、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會計知識,還要對稅收、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能夠對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成果做出判斷。其次,我國企業可以學習外國企業的一些先進做法和制度,培養和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為審計工作的開展起到協調推動的作用。
國有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是國有企業進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保證,企業的管理層要充分認識到內部審計的重要作用,加強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制度的建設,利用企業內部審計的監督職能,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怡東.淺析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的現狀和對策[J].企業導報,2011(12)
[2]張方瑞.淺析內部審計對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的作用[J].會計之友(上旬刊),2010(11)
[3]楊志國.關于《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制定和實施中的幾個問題[J].財務與會計,2010(10)
[4]孫海英.淺論國有企業內部審計[J].價值工程,2010(08)
[5]劉世林.基于決策、執行、監督分離治理模式下的企業內部審計地位探討[J].會計研究,2010(02)
[6]馬立占.重塑我國企業集團內部審計之思考[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9(04)
基金項目:
中央高校本科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01309)。
一、工效掛鉤企業的報批
加強工效掛鉤企業的稅收管理,首先要對工效掛鉤企業審批等知識有所了解,從工效掛鉤企業的審批看,主要有以下規定。
(一)工效掛鉤企業審批條件
企業生產任務正常,管理基礎較好、制度健全的國有或國有絕對控股企業。國有控股的股份制企業必須經董事會同意。
(二)工效掛鉤企業審批部門
2004年以前,企業實行工效掛鉤主要由勞動保障部門負責審批;2004年以后,國務院國資委與國家勞動社會保障部完成了國資委監管企業工資分配管理工作的交接。國資委監管企業工效掛鉤改由國資委審批或由國資委委托地方勞動保障部門審批,勞動社會保障部主要負責鐵道部、水利部、民航總局、國家煙草專賣局、國家郵政局等部門的審批;而地方企業實行工效掛鉤仍主要由地方勞動保障部門負責審批。
(三)工效掛鉤企業審批所需資料
1、新申請辦理工效掛鉤企業所需資料
(1)主管單位(或投資主體、控股公司,下同)申請實行工效掛鉤的函件。
(2)掛鉤企業前三年(最少前一年)的財務審計報告或掛鉤專項財務審計報告。報告中應包含入成本工資總額、掛鉤經濟效益數及利潤等明細情況;
(3)《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工資總額基數測算表》;
(4)《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經濟效益基數測算表》;
(5)掛鉤企業營業執照復印件;
(6)其他相關資料:
①前三年企業《勞動情況表》(最少前一年)及有關工資統計臺賬;
②股份制企業董事會同意掛鉤意見書;
③中央屬企業加附主管單位委托勞動保障廳管理的委托書。
2、申請工效掛鉤工資年度發放指標需提交的資料
由于申請工效掛鉤工資年度發放指標往往在年后才能審批,而企業平常需要發放工資,故申請工效掛鉤工資年度發放指標主要是通過對企業已發放工資的清算來完成,工效掛鉤清算所需資料為:
(1)主管單位要求對企業進行工效掛鉤清算的函件。
(2)清算年度的企業財務審計報告或掛鉤企業專項財務審計報告。報告中必須有本年度預提入成本工資總額、實發工資總額、掛鉤經濟效益實現數、利潤總額數等掛鉤考核指標實現值。
(3)《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應提工資總額清算表》。
(4)新增大中專畢業生、技校畢業生報到證明及復轉退軍人報到證明;成建制增人證明材料。
(5)年度企業《勞動情況表》及有關工資統計臺賬。
3、工效掛鉤企業計算方法
工效掛鉤企業當年工資主要由應提效益工資和據實列支調整因素兩部分組成:
應提效益工資=核定工資總額基數*工資浮動比例*(當年實際實現經濟效益指標-當年核定經濟效益指標)/當年核定經濟效益指標,并考慮新增效益工資分檔計提因素后確定。
據實列支調整因素,主要由成建制劃入劃出人員工資增減數,按國家政策接收的復轉軍人和大中專畢業生當年工資實際列支數等組成。
從以上方面可以看出:工效掛鉤企業的工資管理主要涉及經濟效益指標及其基數,工資總額基數,工資浮動比例,新增效益工資分檔計提四個方面,以下本文重點就如何加強這四個方面的管理進行分析。
二、經濟效益指標及其基數的管理
(一)一般企業經濟效益指標的計算.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產值不再重視,依據凈產值計算的企業勞動生產率指標基本不再采用,經濟效益指標成為計算工效掛鉤企業的工資的主要指標。在2003年以前,經濟效益指標一般以企業實現利稅、實現利潤、上繳稅利為主要掛鉤指標;同時考慮企業生產經營特點不同,也可將實物(工作)量、業務量、銷售收入、創匯額、收匯額以及勞動生產率、工資利稅率、資本金利稅率等綜合經濟效益指標做為復合掛鉤指標。但企業采用何種經濟效益指標,必須報經財政、勞動部門審核確定。2003年后,勞動保障部規定:對實行復合掛鉤指標、單一業務量(實物量)指標掛鉤的企業(企業集團)要降低業務量(實物量)掛鉤指標所占的比重,并盡快轉為以實現利潤和實現利稅為主要指標。
(二)虧損企業經濟效益指標的計算。對于虧損企業,由于實現利潤小于0,勞動保障部規定其可實行工資總額與減虧指標掛鉤,或采用新增工資按減虧額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辦法;但不得因增加工資使企業虧損超過上年實際數。勞動保障部還規定:當年沒有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企業,不得提取新增效益工資。
(三)特殊情況下企業經濟效益指標基數的調整。勞動保障部規定:對已實行工效掛鉤的企業,在以下情況下可以調整經濟效益指標基數。
1、暫未實行基建和生產單位統一核算管理的企業,新建擴建項目由基建正式移交生產后,在按該項目計劃增加的人數相應核增工資總額基數的同時,參照同行業或該企業人均效益水平合理核增掛鉤的經濟效益指標基數;
2、企業之間成建制劃入劃出職工,按上年決算數調整經濟效益指標基數;
3、國家批準的重大經濟政策改革對企業經濟效益影響較大的,由財政、勞動部門批準,可適當調整企業經濟效益指標基數。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工效掛鉤企業在核定其工資時,目前主要依據經濟效益指標,盈利企業經濟效益指標主要根據企業實現利稅、實現利潤、上繳稅利計算,虧損企業主要根據企業減虧額計算,同時還應該考慮特殊因素的調整。
三、工資總額基數和工效掛鉤工資計提的管理
(一)工效掛鉤企業工資總額基數的計算。工效掛鉤企業工資總額基數的計算,應區分不同的企業,新掛鉤企業的掛鉤工資總額基數,原則上以企業上年勞動工資統計年報中的工資總額實發數為基礎,核減一次性補發上年工資、成建制劃出職工工資以及各種不合理的工資性支出,核增上年增人、成建制劃入職工的翹尾工資后確定。已實行工效掛鉤辦法的企業,其工資總額基數以上年應提取的工資總額為基礎核定,在堅持增人不增工資總額、減人不減工資總額的原則下,可以考慮以下因素進行適當調整。
1、上年列入國家計劃的新建擴建項目由基建正式移交生產后的增人、按國家政策接收的復轉軍人和大中專畢業生,可按照企業上年人均掛鉤工資水平的標準核增工資總額基數。
2、上年成建制劃入劃出人員工資,按勞動工資統計年報數核增核減。工效企業掛鉤的工資總額,也與一般企業不同,為國家規定的全部職工的全部工資總額(含各類獎金)。
(二)工效掛鉤企業工資浮動比例的確定。工效企業工資浮動比例,是指工效掛鉤企業工資總額隨掛鉤經濟指標變化而浮動的比例系數或工資含量系數。工資浮動比例必須經過管理部門批準,從有關部門的審批情況,對工資浮動比例的審批越來越嚴格,2006年以前,掛鉤的浮動比例一般按1:0.3~0.7核定,少數特殊的企業,其浮動比例經過批準可適當提高,但最高按低于1:1核定。2006年起,為控制部分企業工資增長過快、工資水平過高的勢頭,勞動保障部規定:對于2005年企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相當于當地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倍以上的企業,要從嚴審核其掛鉤經濟效益基數、工資總額基數,將其浮動比例下調至0.6以下。
(三)工效掛鉤企業新增效益工資分檔計提辦法。為控制部分企業工資增長過快的勢頭,1996年起,勞動保障部規定:工效掛鉤企業在計提新增效益工資時要嚴格執行分檔計提辦法:新增效益工資相當于工資總額基數10%以內(含10%)的部分可以全部提??;10%—25%(含25%)的部分最高提取50%;25%—40%(含40%)的部分最高提取30%;40%以上部分最高只能提取10%。
(四)工效掛鉤企業工資計算案例。由于工效掛鉤的相關規定難以理解,本文列舉一煙草公司實例,便于讀者掌握:
某省煙草公司2001年度核定利稅基數630616萬元,實際實現利稅911112萬元,國家煙草公司核定其2001年度工資總額27800萬元,浮動比例0.8,當年安置退伍軍人和大學畢業生列支工資354萬元,其準予計提效益工資=27800*(911112-630616)/630616*0.8=9892萬元;根據新增效益工資分檔計提辦法,實施分檔計提后準予計提效益工資=27800*10%+(9892-27800*10%)*50%=6336萬元,考慮當年安置退伍軍人和大學畢業生列支工資354萬元,某省煙草公司2001年度準予計提工資總額=27800+6336+354=34490萬元。
關鍵詞:內部審計;監督;內部控制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6-0-02
隨著市場環境競爭的進一步加強,企業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加強內部控制,防范經營風險,努力提高經濟效益,增強自身的競爭實力。內部審計在企業經營管理中處于特殊的地位,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內部審計制度的重要性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重視,有效的內部審計可以形成對企業強有力的約束力,可以通過事前預測、事中監控和事后檢查,為企業經營者提供及時有效的管理決策信息,通過內部控制建設、改善經營管理,從而推動和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實現。當前我國大部分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及部分集體企業和民營組織都設置了內部審計機構,但內部審計現狀不完善,獨立性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充分發揮內部審計作用,需要進一步完善與發展。
一、內部審計的作用
(一)內部審計的監督作用
內部審計的作用是隨著企業內部審計目標的變化而變化的,主要對企業內部控制和經營生產管理的審計,涉及到企業經營生產,資產管理的各個環節。內部審計通過對本單位的各部門經營效益、財務狀況等進行系統審核、分析、評估,客觀公正的提出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的意見和見解。通過內部審計可以確定本單位經營活動是否符合國家經濟方針,同時確定企業內部各項制度、計劃是否得到落實,和預期目標和要求的差距。通過審計監督確定本單位的經營行為,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決策。提高財務管理達到改善企業運營資金周轉順暢,做好企業經營生產的后盾支持,使企業經營目標更具有符合企業長遠規劃發展的方向,充分發揮企業內部審計的管理和監督職能,對本單位的經營活動合法性進行有效監督,確保本單位經營活動在符合國家法律的范圍下運行,對各種違規違法現象起到一定制約作用,保護國家和企業的經濟利益,確保企業長遠發展。
(二)內部審計參謀作用
隨著經濟的不斷深化改革,內部審計通過對企業經濟活動全過程的監督,對經濟指標進行分析對比,科學評估,嚴格審核驗證,分析存在差異的因素,對企業經營業績進行有效評估,找到符合企業生產的經營活動規律,充分發揮人力物力,提出改進措施,促進經濟效益提高。另外對企業領導者決策正確與否進行合理評價,在決策過程中應時刻進行監督,對偏離企業經營目標的決策進行修正,以確保決策的有效性,使企業朝著良性發展的方向運作。
(三)內部審計促進部門、單位健全自我約束機制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部門、單位的活動不僅要受到國家財經政策、財政制度和法令的制約,而且要遵守本部門、本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規定。內部審計在獨立性與權威性方面遜色于社會審計和國家審計,但其在本部門、本單位仍然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與權威性,在一定范圍內,它的客觀、公正性是可信的。內部審計機構可以相對獨立地對本部門、單位內部控制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客觀地反映實際情況,并通過這種自我約束性的檢查,根據各級政府的法令,可以對本部門、本單位的經濟活動情況、經濟責任進行審計,促進本部門、本單位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二、內部審計的特點
(一)特殊性
內部審計工作性質從屬于企業決策者,是為企業領導服務的,主要目的是協助企業組織者科學合理地為企業未來發展做出有效的投資決策方向,內部審計獨立于其他部門,屬于企業最高領導決策層直接管理,并獨立開展審計工作,為領導經營者提供可靠的經營決策信息,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內部審計的特殊地位,是其它部門所不能取代的。
(二)獨立性
傳統的內部審計設立只是企業組織的一個部門,和其他部門沒有區別,處于平等地位,無法保證企業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很大程度上依從于部門領導,審計工作毫無意義。獨立性是內部審計有效發揮作用的必備條件,獨立性是外部審計和內部審計都必須具備的首要條件,否則審計工作無法執行。獨立性使內部審計工作具有客觀性、公正性及權威性的重要意義。
(三)多樣性
內部審計隨著企業經營范圍的不同而變化,審計內容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內部審計以財務審計為基礎,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內審工作承擔了更多的內容,內部審計活動的廣泛性。多樣性反應了內部審計的重要性,內部審計涉及到企業的經營生產的各個環節,通過對企業投資決策、經營運行、人力分配、資產運作等經濟性管理各個領域開展工作,做到對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靈活監督和服務,可有效修正投資過程中偏離企業經營目的的決策,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
三、完善內部審計策略分析
關鍵詞: 國有企業;工資分配;問題;意見。
企業工資分配是企業管理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經過多年的改革和探索,國有企業工資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隨著國有企業體制轉換和結構調整進入關鍵時期,企業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充分暴露出來。
一、工資分配形式單調,分配平均主義仍然嚴重。在企業工資分配結構中,沒有按不同類型、不同的生產經營特點等情況確定不同的工資分配形式。不同職業之間的工資收入差距并沒有真正拉大,專業技術人才的價值還沒有得到完全承認,企業內部復雜勞動和簡單勞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報酬區別在工資分配中雖有反映,但反映的幅度不大。使平均主義分配趨于制度化,獎金、津貼、補貼平均化,人人有份,使收入分配與勞動嚴重脫節。
二、職工的工資收入構成不合理,從職工由企業所得全部收入的構成來看,貨幣化工資性收入所占比重偏低,各種補貼等福利性收入要占相當大比重。而福利性收入得到的多少主要由職工在企業的工齡、這使得那些年歲高、素質低、身體差的職工一般不愿意離開企業,而素質較高的年輕人因在一定的時間內與這些福利性收入無緣或得到很少,紛紛跳槽,這就使國有企業職工形成冗員甚多與結構性短缺并存的局面。
三、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苦樂不均現象,有的企業占有因行業壟斷或資產占有豐厚而獲得的級差收入。這些級差收入本應上繳國家,由國家統一調配使用,即使留在企業,也只能是歸屬企業發展基金,即歸為國家的再投入,不能用于職工分配。而現在,一些企業鉆政策的空子,想方設法向職工分配這種企業得到的級差收入,這使得一些行業的職工工資收人大大高于其他企業。尤其是使一些困難企業的職工望塵莫及。從國有企業看,航空、金融、電力等行業的職工,不僅收入水平較高,而且住房、保險等福利待遇優越。同這些壟斷性行業相比,采掘業、制造業等行業的職工,則不僅收入水平偏低,而且福利待遇水平也不高。這種懸殊的差異主要是是分配機制不同而致。
現階段企業工資分配制度改革目標是:市場機制調節、企業自主分配、職工民主參與、政府監督指導。依據這一改革目標,針對現行工資分配制度,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重新設計和改革企業分配機制,構建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
一、企業工資市場化
所謂工資市場化,就是工資以市場為基礎而形成。這是與傳統的計劃工資相對應的一種工資制度。市場經濟的發展決定了企業工資分配必須適應將來社會勞動力市場的供求情況,必須與市場工資水平接軌,計劃經濟模式下那種企業自我封閉式的工資分配形態將不復存在。所以應盡快在思維方式和分配辦法上實現轉軌,引入勞動力市場機制,市場決定工資。
國有企業工資制度改革必須引入市場勞動力價格機制,合理拉開收入差距。一方面,建立規范社會勞動力市場,定期公布各類勞動力價格,逐步完善勞動力市場的職能。另一方面,企業對那些市場上對某種人才的需求量大大超過合適人才來源的,應確定高于市場勞動力價格的工資;而那些市場上對某種崗位人員需求少于合適人才來源的,應確定相對低于市場勞動力價格的工資;對那些保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人才,應確定大大高于市場勞動力價格的“保護工資”。這樣,使企業職工收入的水平與勞動力市場相同層次的職工收入水平相適應,充分發揮工資的杠桿作用,留住核心人才,為企業發展增添活力。
二、建立以崗位工資為主的基本工資制度
企業要在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宏觀環境下,依據本企業經濟效益,并結合本單位改制、改革、改組和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建立競爭上崗制度;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制度的要求,建立以崗位工資為主的基本工資制度,實行符合本企業特點的各種形式的崗位工資制度,如崗位效益工資制、崗位工資制、崗位薪點工資制、崗位等級工資制等。要通過職位崗位規范、分類分析和勞動測評,明確各類職位、崗位責任和上崗條件;通過職位分析、崗位測評,確定職位、崗位的勞動差別,為確定工資收入差別提供量化依據。同時深化企業勞動人事制度改革,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徹底打破企業干部與工人的身份界限,打破不同所有制人員的身份界限,實行競爭上崗,使崗位能上能下制度與人員能進能出制度、工資能升能降制度相結合,并依據企業經濟效益和職位崗位規范對企業各類人員分別制定考核標準、內容和具體辦法,以考核結果作為支付工資報酬的依據。而確定各類人員的工資收入水平應參照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即按照企業需要、經濟效益和市場供求情況合理拉開企業內部各類人員之間的工資收入差距。要注重提高技術崗位、重要崗位、高素質短缺人才崗位的工資水平,真正達到突出崗位因素,以崗定薪、崗變薪變,從根本上打破平均主義。
企業在擁有充分的內部分配自基礎上,應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制度的要求并根據人力資源管理的特點,積極探索建立以崗位工資為主的基本工資制度。要進行科學的崗位設置和崗位測評,做到以崗定薪,崗變薪變。
三、建立有效的工資分配激勵與約束機制
建立有效的工資激勵與約束機制以及正常的工資能升能減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要做到兩個能增能減,即:企業工資水平根據經濟效益狀況能增能減,職工個人工資根據其勞動貢獻大小能增能減。要把崗位工資同靈活有效的工資支付形式結合起來,把職工工資收入同其提供的勞動實績緊密掛鉤。崗位工資標準也要與企業經濟效益相聯系,企業效益增長時,其支付職工崗位工資按當年當地政府部門的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人工成本預警預測制度予以合理增長。
四、實行經營者年薪制為強化對企業經營者的激勵。
改革企業經營者收入分配辦法,鼓勵國有企業試行經營者年薪制。年薪制是以年度為考核周期,根據經營者的經營管理業績、難度和所承擔的責任、風險,確定其年度收入的一種基本分配制度。年薪一般由基本年薪和效益年薪兩部分組成,基本年薪按企業的生產經營及資產規模、管理的難易程度、經營者承擔的責任、風險大小等因素,并參考經營者市場價格確定;效益年薪主要是根據經營業績、貢獻、主要經濟指標,經年末財務審計和綜合考核后予以確認。
五、探索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具體途徑和辦法。
結合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造,鼓勵資本、管理、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按生產要素投入的數量和質量及其貢獻率分配,它以追求生產要素所有權收益為動因。從根本上說,按勞分配也是一種按生產要素的分配,即按參與生產的勞動數量和勞動質量進行分配。
六、建立企業科技人員工資收入分配激勵機制
【關鍵詞】內部審計 企業內審
一、企業內部審計的目標
(一)建設投資方面
除進行基建工程預決算審計外,還可以在審計建設項目可行性的同時審計其投資價值,例如技術是否先進、適用、可靠,經濟上是否有利等。通過對比分析,選擇投資少、技術好、效率高、成本低、利潤大的方案作為建設項目投資決策的依據??梢詡戎卦诮ㄔO項目投資的領導、技術人員的運用、質量管理以及是否投標競爭、擇優施工、就地取材、加強施工管理、縮短工期、節約材料、利用廢料等方面研究,開展經濟效益的審計。
(二)資金的合理籌措和運用方面
首先應注意對如何節約資金占用,降低資金使用成本的審計。例如如何解決庫存商品和采購物資超儲積壓,如何有效催收各類應收帳款,加速資金周轉。其次應該就如何合理籌措與資金成本相宜的資金加以審計,諸如融資租賃、發行債券、用戶集資等,不僅要看資金性質與資金用途是否相適應,還應比較所用資金的成本和可供使用的期限。另外,還須對資金的合理運用諸如對外投資的經濟效益等加以審計。
(三)經營管理方面
隨著企業經營管理的轉變,要求內部審計人員通過評價企業的管理工作找出不足,特別是從經營上尋找薄弱環節,為企業出主意、想辦法,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可以就企業的經營目標是否明確、合理、完整、系統,經營決策的原則、程序、方法是否正確、科學,實現經營目標的措施是否落實等方面進行綜合審計。
(四)內部控制制度方面
內部審計部門應根據經濟活動發生的頻繁程度以及職能部門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物資采購供應、資金審批、成本費用控制、企業聯營、工資獎金分配等內部控制制度進行審計評價,尋找管理上的薄弱環節,幫助經營者改善經營管理,防止企業經濟效益流失,同時也督促干部和職工守法經營、清廉從政,在經濟活動中少犯錯誤。
(五)決策審計方面
企業經營者做出的決策影響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為防止決策失誤,保證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內部審計部門必須開展決策審計。這類審計活動屬于事前審計,可以對即將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事前預測,減少損失浪費,降低經營風險和投資風險,為企業經營者當好參謀。
二、新時期企業內部審計的特點
(一)內部審計機構的建立由被動要求向主動需要變化
我國國有企業的內審機構是在許多企業對這個新生事物尚未充分認識的情況下,根據政府的要求組建的,帶有明顯的被動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企業面向市場,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企業的經營者直接進行重大市場決策和完全的內部管理,同時還要對投資者負責。由于經營者壓力增大,加強內部管理,強化內部約束也由被動變為主動。因此企業經營者為了減少經營風險,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能夠自覺的重視內審工作,建立內部審計部門、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加強對企業及其有關部門的監管力度。
(二)內部審計的內容向高層次、多樣化方向變化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內部審計是以財政財務收支審計為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內審具有更廣泛的內容。從防錯糾弊,扮演“警察”角色為主,向高層次的“參謀”、“助手”方向發展;從財務核算的真實性、合規性審計為主,向注重效益審計方向發展;從以財務報表為中心的財務收支審計為主,向以內部控制為中心的制度基礎審計的方向發展;從事后審計向事前、事中控制發展;從查賬、翻閱憑證向堵塞漏洞,制止損失浪費的方向發展。內部審計可通過對企業的生產組織、生產計劃、技術改造、項目開發、投資決策、企業經營、流動人事等各個環節管理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評價來實現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進行管理。內審部門能根據加強內部管理的需要,在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靈活地開展監督和服務。
(三)內部審計由財務收支審計向管理、效益審計變化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的、具有經營自的法人實體,企業的投資也呈現多元化。企業直接面對市場進行生產經營和決策,同時也將承擔相當大的市場風險。與計劃經濟相比,經營者所面臨的經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求經營者必須注重資本的保值增值,重視企業經濟效益的長期增長,克服企業發展的短期行為,這就要求內部審計工作的重點也將逐步轉移到經營管理審計和經濟效益審計上來,使內審的效益評價智能不斷加強。
(四)內部審計由事后審計為主向事前、事中控制為主變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企業成為具有自主經營權的法人實體。為了防止決策失誤和資產流失,保證經營目標的實現,促進企業利潤最大化,就要求內部審計由原先的事后審計評價為主,轉向事前、事中的控制為主。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資產經營的效益。內部審計監督已經滲透到企業管理的全過程。企業可根據經營管理中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開展經營審計和管理審計,為優化企業的資源配置,提高資金的利用率服務。
參考文獻:
[1]梁建銳.現代企業內部審計制度研究[J].商場現代化,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