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7 15:50: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科學小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內容分析法 科學活動 科學探究 科學教材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1 問題提出的背景
新課程確立了新的知識觀,由“課本知識”走向“生活知識”,不再把知識、技能看作是地理教學的主要目標,更注重知識、技能的獲得過程、方法以及對知識、技能的反思與應用。①科學探究活動則是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探究性學習方式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可使學生掌握研究地理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②本文利用內容分析法對美國最權威的研究性學習中學科學教材《科學探索者》中地理科學部分和我國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中對科學活動設計內容的特點、科學探究活動的開放程度兩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希望本研究對我國科學教材科學探究活動的編排有啟示的作用。
2 中外科學教材中科學探究活動設計特點
美國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明確提出:“科學探究是指科學家們用來研究自然界并根據研究所獲事實證據做出解釋的各種方式。同時,它也指學生構建科學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各種活動?!雹墼诮虒W中,科學探究可以理解為從科技領域或生活實踐中提取一些有價值的小課題,模擬科研程序,由教師置疑啟發或由學生自主提出疑問,在此基礎上建立假設、設計實驗方案或收集數據、檢驗假設、合作交流的過程。
2.1 中國地理科學教材中科學活動的數量大大增加,而且形式多樣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人教版教材中科學活動的數量大大增加,而且形式多樣,主要有觀測、調查、討論、標本采集與制作、資料收集等,重視課本知識與實際的聯系,以提高學生的思考、分析及動手能力,特別是讀圖繪圖能力和理性思維辨析能力。如七年級下冊世界地理中讀圖繪圖出現44次,七年級上冊第三章《天氣與氣候》中以數據表格、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為主,著重培養學生的讀圖繪圖及分析圖表的技能。理性思維辨析能力的培養貫穿整個初中教材,尤其是八年級上冊中國地理部分出現51次,每一節都出現“舉例說明、說說理由、簡要說明原因”等字眼,要求學生根據已學內容或已有知識進行分析,可見中國地理科學教材十分重視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2.2 美國科學教材中科學活動數量大,且以探究為核心,著重體現了運用實驗讓學生自主構建抽象的概念
探究實驗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引導其觀察實驗現象,分解了知識難點,降低了知識難度,便于學生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④
美國科學教材中觀察演示實驗、制作模擬實驗及設計探究實驗占了絕大部分,可見教材十分重視動手實踐,強調把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結合在一起,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精神以及解決社會問題的意識。
在制作模擬實驗方面,以《天氣與氣候》第二章第三節《風》為例,課前探索:“風向哪里轉”,“與同伴合作,把氣球當成地球模型,用記號筆描出風向。給出具體步驟和模型圖片。問在轉動氣球的同時,另一人用記號筆在氣球上劃出一條從‘北極’到‘赤道’的直線,這條直線的形狀如何。”通過這個模型的形象探索,氣球上線的形狀使學生很容易理解到地球自轉時產生的地轉偏向力的規律及其對風向的影響。由此,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會將抽象概念形象化,從而記憶深刻,真正達到對新知識的內在構建。
在演示觀察方面,以《天氣與氣候》第四章第一節《氣候的成因》為例,探究“地球緯度對氣候帶的影響”,通過用手電筒分別照射被三等分的紙帶圍繞的地球儀上的“赤道”“極點”“中緯度帶”,觀察光照區域的大小變化,推斷太陽光是否均勻地照射在地球表面。從在紙帶上畫出的光照區域可以直觀地看到太陽光照在不同緯度的輻射量是不同的,從而讓學生明白太陽光照在地球各緯度分布不均是出現氣候帶的根本原因。這樣直觀的體驗比憑空的邏輯思維想象更容易理解,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構建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3 中美教材中科學活動設計的開放程度
3.1 實驗探究的開放性
人教版新課標理念提到: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程。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和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拓展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⑤盡管課標要求做到增加探究的開放程度,但由于人教版地理活動多以習題的形式出現,多被當成任務來完成。制作活動及探究活動都列有詳盡的目的與步驟,開放性較小。
美國教材中多以探究形式出現,探究實驗中設有啟示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而且實驗的現象和結論的具有開放性。如,自行設計實驗并在實驗探究后進行交流討論,進一步分析原因得出結論。這培養了學生用辯證法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良好思維方式。
3.2 活動時間安排延伸到課外
人教版新教材中一些活動在課堂上無法完成,必須讓學生在課后完成。如收集資料證明我國季風的存在;調查家鄉的大氣污染狀況及采取的措施等。然后以小論文、調查報告、地理小墻報、辯論賽等形式匯報,這些活動成為地理課堂教學的延伸或補充,讓學生通過實踐掌握技能,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充分培養了其自主學習能力。如:八年級上第一章《從世界看中國》以“我國民族 ‘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會對地區經濟發展和文化交融帶來哪些好處”為題,展開辯論。
美國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課外地理活動,如,“土壤的形成和成分”中要求在室外找一平方米的土壤,觀察土壤表層和地下若干厘米深的地層的顏色與質地,探討土壤的肥沃度。學生通過觀察測量、實驗探究、數據整理、討論交流、自我評價等,既從大自然中學到知識,也認識到保護自然的重要性。
3.3 科學探究資源的開放性
課程資源包括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校內課程資源包括教科書,教師、學生,師生本身不同的經歷、生活經驗和不同的學習方式、教學策略等。校外課程資源,包括校外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網絡資源、鄉土資源、家庭資源等。
通過對比分析可以得出,人教版的課程資源面較窄,多表現為從網絡、報刊上收集相關資料、圖片。美國教材中較充分地利用校內和校外課程資源,廣泛地涵蓋了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社區資源等。如每一章都有1~2個要求學生與家人一起完成的活動,充分利用了家庭資源。
4 小結
4.1 中美教材的活動對科學技能和探究能力的訓練各有側重
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科學活動側重技能的培養,如讀圖、繪圖,尤其是分析圖表和數據、文字材料等的技能培養,而對觀察、調查、訪談等實踐性較強的技能則只重視方法的指導,缺少對地理問題體驗和表達技能的要求??梢?,我國更重視知識技能的培養,弱化了實踐性和探究性。
美國科學教材中的地理科學探究活動更注重操作探究技能和社會技能的培養,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如“實踐活動”環節,要求學生分組調查、訪問、上網收集資料,并討論寫出調查小論文;“探索”環節,要求學生動手制作,親身體驗認識地理事物的樂趣;“技能實驗室”囊括了分析、讀圖、觀察、交流信息及數據解析等多種能力的培養。該教材較為全面地關注學生在探究技能、問題表達、思維創新等方面的發展。
4.2 中美教材對科學活動的呈現形式和內容廣度各不同
在新課改的指導下,人教版的科學活動內容的廣度大大增加,更加關注身邊的地理科學。但人教版教材中的活動多以閱讀或習題的形式出現,這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形式缺乏新穎和想象力。而交流討論類、社會調查、制作模擬等需要較多時間的內容,因課時計劃安排太緊張而被教師當作課外閱讀來處理,因此學生也就將其忽略了。
美國科學教材內容模塊化,以科學探究理念為核心,“科學探究”專題活動穿插于相應的課程內容中,便于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加以利用和實踐。美國教材中活動的內容的廣度涉及物理、化學、生物等其他課程,還專門設立“技能實驗室”“生活實驗室”“跨學科探索”等欄目來探討社會熱點問題、現代科技前沿的發展問題等。
4.3 中美教材中科學活動的開放程度各不同
總體上,人教版地理教材中活動的開放性較?。涸O計實驗探究的內容極少;課外活動多為調查、寫小論文、開展辯論賽等形式;資源的利用多表現為通過網絡、報刊收集資料。
美國科學教材中科學活動探究過程的開放性較大,學生有較多自去設計探究活動;課外活動也較為豐富,如調查、野外采集資料等;隨著課外活動形式增多,課程資源的利用也就增多了,除了教學模型標本、圖書等校內資源外,更多地利用了自然界中的各種資源、社區環境資源、人文資源、網絡資源等。這讓活動的開放性大大增加,而且能夠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廣泛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不斷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⑥
注釋
① 段作章等.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學學科教育[M].地理學科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② 劉建如.淺談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開展科技活動的作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4(6).
③ [美]國家研究理事會.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
④ 呂潤美.簡析美國地理教材中“活動”的特點[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6(5).
轉眼到了2014學年度第一學期的尾聲?;仡欉@一學期的科學教研工作,有成績也有不足,始終貫徹學校"有效教學、有效學習"的辦學方向,認真實施素質教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質量觀,面向全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更好地實施下一學期的工作,我們需要不斷地總結經驗。下面,我對這一學期的科學教研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加強學習,轉變觀念,提高教學水平。
新課程的實施,使得每一位科學教師都面臨這樣一個共同的問題——如何理解把握新課程的精神實質,改變教學方法,落實課程改革的各項目標。面對編排和內容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的教材,我們認識到了只有學習才能夠讓自己適應于新教材的教學。
本學期,我們全組人員不光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理論學習,還開展了一系列自主性學習。我們努力向書本學習。組內有的成員自費訂閱教學期刊《科學課》,我們利用空余時間認真閱讀,并就某些熱點問題在組內開展討論。也有的成員自費購買的科學探索者美國"研究性學習"叢書,都成為老師們平時開展科學教學實踐活動的對照材料。發現閱覽室里的《環境教育》、《走近科學》等雜志也漸漸走近了我們的課堂,成了我們教學中好參考。
我們積極參加各項培訓活動。準時、高參與度、高質量地完成各項活動。如有老師參加各種教研活動,回校后及時反饋、傳達收獲,使資源得以共享,使全組老師的觀念得以同步更新。
我們還充分利用網絡,通過網站、論壇等平臺把關注的眼光投到了學校以外、永嘉以外、浙江省以外,及時了解科學教育的最新信息和動態,在溝通和交流間更新自己教育觀念,轉變自己思考和參與實踐的思想。
二、積極參與學校大課間活動,豐富學生生活,促進教師的成長
教師積極響應學校號召,主動承擔學校布置的工作,邊學邊教。配合學校組織開展各種適合學生語言水平和年齡特點的課外活動,如環境監測,撰寫科技小論文等,這些活動都可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興趣。另外規范作業的布置與批改,做好拔尖、幫困工作,堅持以學生為本,盡可能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最大發展。在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我們組教師盡力抓好培優補差工作,例如在年級段中集中抓優生的競賽輔導。
三、扎根課堂,播種熱愛、興趣的種子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通過形式多樣的學習,我們每個教師的觀念都得到了較大的轉變,教技大長進,教風更扎實,大家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運動場,而是引導學生自主發展的樂園;課堂上不應只是傳授知識,更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為了提高科學教學的效益,我們每一位科學老師都在課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準備充足的實驗器材,提前做模擬實驗,及早了解、掌握實驗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課上,老師們精講精練,潛心力行自主學習先學后教,把大量的時間還給了學生,鼓勵學生們在豐富的探究活動和實踐過程中逐漸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賦予新知識以自己個人的意義。課后,我們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走進科學世界的熱情。"問題角"的設立、實踐性開放性試題的考核,真正激發了一大批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通過課堂、通過活動,我們在學生的心田間播下了熱愛和興趣的種子。
四、團結協作,收獲豐碩、飽滿的果實
關鍵詞:初中科學;作業設計;開放式
開放式的作業是指讓學生在較寬泛的條件和環境中自主完成非統一性和標準性的作業,包括學生完成作業時間上的開放性、作業形式上的開放性、作業題目設計上的開放性。
一、作業時間上的開放性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著短期作業與長期專題作業相結合的模式。短期作業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即平常教師布置學生在晚上或課余時間完成的作業;而長期專題作業是指圍繞某個主題展開的學習活動,強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我學習,注重提高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另外,還有一些中長期作業,包括科學小實驗類、小發明和小制作類、社會調查類、資料集類等。
課前,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小實驗(中長期作業),如在上“生物是怎樣呼吸的”這一課前,讓學生回家通過實驗證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產物之一為二氧化碳,在學習“光合作用”這一課前,讓學生設計一個實驗證明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之一為氧氣。
課后,可以布置一些短期和長期的科學作業,如教學重力時的作業――如果地球上沒有了重力,想象一下將會有什么現象?學了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后的作業――在回家的路上,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路燈,它們存在哪些弊端?怎樣設計更合理,更先進?此外,還可以讓學生以小論文的形式進行社會調查、生活觀察、資料收集等。
作業時間上的開放性,讓學生處于無拘無束的環境中,使學生學得更主動、更積極,從而提高了科學作業的有效性。
二、作業形式上的開放性
在教學過程中,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進行科學作業設計時,筆者采用了看、畫、剪、演、寫、聽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身體的各種感官感受知識,進行學習探究。
例如,在學習完“動物與植物的區別”一課后,筆者讓學生課后觀察身邊的小動物或者植物的特征和生活習性,除了可以用文字描繪外,也可以用相機把觀察到的事物拍攝下來,還可以畫下來。結果,學生興趣很高,有的畫成了可愛的卡通畫,有的拍成了圖文并茂的DV短片,還有的寫成了語言優美的文章等。最后,我們還進行了作業評比。這種作業不但形式多樣,內容也很豐富;不但鞏固了課堂內容,還讓學生走進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壯觀,對學生進行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教育。
三、作業設計上的開放性
開放性題目解題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給學生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與不斷創新的精神。開放性作業的形式有許多種,可以是結論開放、過程開放、計算開放、綜合開放等。
例如,根據教學需要讓學生栽培各種花草,飼養小動物,寫寫觀察日記。(1)在教“動物的生命周期”之前,筆者就布置了養殖家蠶的任務(正值養蠶時期)。養蠶期間,學生密切關注蠶的生長過程,不斷地進行交流、探討,不時地向教師請教。一個學期下來,學生不僅鞏固了課內知識,還對蠶的生活習性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2)觀察種子發芽的過程,寫出觀察日記,把自己的發現記下來講給大家聽,畫下來給大家看。如果成功了,請把自己的秘訣傳授給我們;如果失敗了,讓我們一起來找一找造成失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3)在“細菌和真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意識到,如何應用這節所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教學的重中之重。防腐是一種抑菌作用,那么如何使食品、日用品保存的時間較長?布置實驗作業:比一比,看誰的西紅柿保鮮時間長。
另外,開放式作業還可以利用教科書上的一些小制作和小調查,如制作針孔照相機、磨制冰透鏡、橡皮筋測力計、水果電池、簡易指南針和調查學校周圍噪聲污染的情況并提出防治措施等。
這種開放式的作業,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敢于標新立異,提出各種問題,勇于探索創新,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放性的作業,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盡量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去探索、去創新。在作業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激活學生求“新”、求“全”、求“活”的思維品質。
新課程背景下的開放式作業是課程資源的動態延伸,是對課程意義重建與提升的創造過程??茖W開放式作業應由單一、書面、機械、重復的練習向多層次、多形式、開放型、自主性的方向轉變。開放式的作業過程要真正體現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生成。學生在開放式的作業過程中消除困惑、解決問題、滿足需要、創新知識、展示才能、升華自我。開放式的作業本質是豐富、體驗、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是學生“生命存在”“生命成長”“生命完善”的體現。
參考文獻:
【摘 要】在科學教學中,要有目的、多方位的引導探究性實驗,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培養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課堂中學生參與率,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本文針對當前初中科學探究性實驗存在的誤區,并提出幾點優化策略。
關鍵詞 誤區;探究性實驗;優化策略
目前我市各學校正在摸索“135”課堂教學模式,其中的一條主線就是“突顯主題,體現探究”,而五步教學中心又是“活動探究”。新課標主張“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親歷實驗過程,不管實驗成功與否,目的在于體驗探究過程,培養探究意識”。因此,在科學課堂中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
一、探究性實驗教學存在的誤區
1.側重“玩”而忽略“思”
在上課時,有的教師給學生提出問題后,就直接讓學生進行實驗,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實驗并不如愿,在給出適當的提示后,學生繼續實驗,而又因時間限制,沒有給學生充分時間去討論、匯報,就結束了探究。
2.探究沒有目的性
在課堂上,教師沒有把實驗的焦點落在知識的重點、難點上,主次不分,很容易誤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難以整體把握。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沒有把握住教
學重點,為學生的探究掌好舵。
3.放任自由
在以科學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活動應當能夠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然而,由于一些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弱化教師的指導作用把主體回歸的課堂變成放任自流。
二、探究性實驗教學優化策略
1.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而教師的指導作用不能忽視。把學生動手實驗融入學習中,充分體現了學生主動意識。我們絕不能滿足于“一桶水”,而應是“一條流動的河”。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引導、組織學生去“猜想”、去“創造”、去“發現”,通過親歷實驗過程,使學生自己學會科學知識。在學習《大氣壓》一節時,學生在理解大氣壓存在且很大總是覺得不可思議,我就讓他們自己做一做覆杯實驗和小組合作馬德堡半球實驗,讓他們親身體念。
2.創設問題情境
俗話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在充分信任學生的基礎上,根據實驗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新的科學探究情境與已有知識沖突所在,從而引燃探究火花。
3.變演示實驗為探究實驗
教材中的一些概念、規律如果是通過老師在講臺上演示實驗、學生在座位上觀察現象、師生共同分析實驗現象、實驗數據,然后歸納得出。這樣安排實驗的可見度小,學生的參與性不高、學生對實驗過程缺乏體驗,并且知識和能力都得不到提升。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將某些課堂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或隨堂實驗,使學生能親自參與控制科學現象及現象產生的條件,使某些科學現象、科學規律、科學公式經過學生自己動手,在老師的指導下“發現”出來,這樣,既能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印象深刻、理解透徹,又能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在學習“凸透鏡成像規律”一節的教學中,教材安排的是由教師通過演示實驗總結凸透鏡成像規律。但改為學生隨教師一起通過自己動手實驗總結“凸透鏡成像規律”,由于學生親自控制現象產生的條件,在科學環境中學習科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總結出來的規律就印象深刻,記憶牢固,又學習了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
又如,在研究焦耳定律時,教材安排的是演示實驗,先將兩根阻值不同的電熱絲串聯在電路中,然后對質量、初溫均相同的煤油加熱,觀察燒瓶中細玻璃管內煤油液面上升情況,來研究電熱大小與電阻的關系。教學中發現老師照著課本的安排進行實驗,學生沒有經歷探究,既不能調動學習興趣、又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效果很不理想。我在處理這部分教材時,把它改成分組實驗,首先要求學生猜想電熱的多少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說出你猜想的依據。學生經過討論,猜想到電熱的大小可能與電流、電阻、通電時間有關,然后要求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他們都想到了采用控制變量法,對于如何判斷電熱的多少,同學們暢所欲言,有的是將溫度計玻璃泡貼在電熱絲上,比較溫度上升的情況;有的是在電熱絲上各插上一根火柴,觀察哪根火柴先被點燃;有的是在電熱絲上涂上石蠟,觀察誰先被熔化;有的是電熱絲給氣球內空氣加熱,比較氣球內空氣體積的大小;有的是給水或其它液體加熱,比較溫度上升的快慢等等。接著我讓學生按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探究,當學生通過不同方法都得到了與其他小組相同的結論時,那種成就感就不言而喻了,學生親自經歷了實驗探究過程,學習興趣很高,動手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4.設計開放性實驗
實踐是創新的搖籃,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既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科學實驗中,即使實驗目的和要求相同,但如果實驗原理和實驗器材不同,實驗設計方案也往往具有開放性。如在學習歐姆定律之后,我讓學生自行設計測定未知電阻的電路圖,學生根據實驗原理畫出5種電路圖,即伏安法測電阻、用一只電壓表和已知阻值的定值電阻測電阻、用一只電流表和已知阻值的定值電阻測電阻、用一只電壓表和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動變阻器測電阻以及用一只電流表和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動變阻器測出未知電阻RX的阻值等等。我充分肯定了他們應用學過的知識畫電路的做法,并根據實驗室現有的條件分析得出宜采用的電路,學生感到一種成功的喜悅,通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培養。
再如,對不夠完善的實驗可引導學生根據實驗不足之處進行改進,如平面鏡成像,課本用兩支點燃的蠟燭來演示,讓一支蠟燭與另一支蠟燭的像剛好重合,得出物與像等大的結論。在現實實驗中,受許多因素影響,如空氣流動使蠟燭火焰不固定,兩支蠟燭燃燒程度不可能完全相同等,很難做到完全“重合”,我請學生在實驗中解決“重合”的問題,于是有學生提出用兩塊等大的長方形木塊,結果長方形木塊的長、寬、厚“重合”很明顯,得出像與物等大的結論??墒怯职l現木塊不發光,成像不清晰,找像的位置很吃力,課本用點燃的蠟燭就是因為能成清晰的像,于是學生又通過將木塊包上白紙或亮彩紙,這樣像就清晰了。如此對不完善的實驗進行設計,可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
5.舉行課外小型科技活動
在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地開展課外小型的科技活動。可以從組織學生課外興趣活動開始,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來吸引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具備創新活動的基礎知識。在活動中,教師要進行引導,必要時進行創新活動的提示,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學了《力的存在》這一節時,在開展課外活動中,可以安排學生制作水火箭,并進行水火箭性能的小組比賽。完成課本上的家庭小實驗。并結合課本,適當補充和學習一些課外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行一些自制的有趣味性的且具有實際意義的實驗,并引導學生撰寫科技小論文和創新活動的課題,充分展示學生的創新才能。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教學活動中,更重要的是注意聯系社會實際,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到工廠、農村、商店等地進行參觀、訪問、調查。寫出專題調查報告,并聯系社會實際,提出改進建議和措施。如我班上科學興趣小組的周熊芳和周心仁兩位同學對《水的電解實驗》進行了改進,改用10%的NaOH溶液并在原電路中串聯上一個二極管,改進后的裝置就可直接在220伏的電源上工作,不但電極不容易腐蝕,而且電解速度更快。本實驗也獲得了衢州市創新比賽二等獎。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科技活動中,不斷的形成創新能力。
總之,探究性實驗則是實施科學有效教學的“營養餐”,只有營養均衡,學生才能健康發展。我們要時時做有心人,把握時機,恰當點撥,做到以實驗為載體,以問題為主線,讓學生在實驗教學活動中吸收營養,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嚴育洪.《新課程評價與案例》.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
[2]孫宏安主編.《新課程教學設計·初中科學》.2003.8
[3]賴慧婕.《愉快教育在自然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教學月刊.2000年7、8月刊
[4]王建忠.淺談物理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中學物理.2008.8
【關鍵詞】預習作業;具體要求;實踐總結
預習作業的設計是一種目標指向,讓學生知道將要學習的內容,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有助于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個初步了解,對一些較難學習的內容也能胸中有數。初中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教師應該以預習作業為載體,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適宜的預習活動,為學生提供參與探究的機會,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潛力和主動性,促進課堂教學中良好的學習氣氛的形成。這樣,預習作業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意義才能得到充分展現。
一、設計預習作業的具體要求
1.充分發揮主體性
預習作業的編選應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學生的積極參與,而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及創造精神,把作業的重心和立足點轉移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上,把作業設計成多層次、多梯度的選擇性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需要自主選擇,作業的設計應給學生留足空間,讓學生自己控制,自我安排,鼓勵學生自編作業,引導學生參與到作業的全過程,變作業“要我做”為“我要做、我能做”的事情。鑒于此,重新審視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關系,把課堂上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的做法提前到預習作業的設計中,把滿足學生主體性發展作為預習作業設計的重要切入點,豐富“學”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完成方式。
2.體現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功的動力,是學生作業的內驅力,學生在機械、枯燥的作業中是很難揚起興趣的風帆的,而缺乏興趣、單調乏味的作業不但易使學生疲勞,還會讓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和抵觸情緒。預習作業的內容應該富有趣味性,問題的背景及情境應是學生熟悉的,而且生動活潑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滿足求解問題的心理需求。例如在研究“壓強”時,讓學生探索“潛水艇”的工作原理;在講力臂時,讓學生回家自己動手做一把桿秤,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3.體現差異性
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布置有差別的預習作業,有效實施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⑴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在給不同的班級或全班不同的學生布置預習作業時,不能忽視了學生之間的這些差異。比如對反應遲鈍的學生,要激勵他們積極進行思考,對能力較強而態度馬虎的學生,要給他們一點難度較大的作業,并嚴格要求他們注意精益求精;對學習感到很輕松或很困難的學生,要加強個別輔導,給能力強者增加作業,對困難者給予指導。我們還可以采用分層預習、多元預習的方式,合理安排預習。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有針對性的預習形式,提出合適的預習內容與要求,以此來促進學生預習。無論是哪一種預習作業,教師都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既發揮他們的特長,又利用他們的特長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⑵注意不同課型的預習差異??茖W課程教學一般分為基礎知識課、實驗課和復習課,這三種課型預習的方法各有特色。在預習基礎知識課時,重點應放在概念、定理、性質、公式等具體內容的理解上。例如預習《溶液》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不同層次的問題供學生思考:①什么是溶液?②溶液是混合物還是純凈物?③溶液的特征是什么?④溶液都是無色透明的嗎?⑤溶液中的溶劑一定是水嗎?⑥溶液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什么用途?預習實驗課則應明確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例如學生預習《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操作順序,可自主小結為“通氫、點燈、撤燈、停氫”8字要領。預習復習課則應重在知識的歸納總結與習題的綜合應用上。例如學完《化學方程式》后,教師讓學生認真研讀該內容,整理知識要點,總結出“一、二二、三、四六”的知識脈絡,即:一條定律――質量守恒定律;化學方程式的兩種涵義:①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②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比;化學方程式書寫的兩條原則:①以客觀事實為依據,②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化學方程式的三種讀法:宏觀上讀法、微觀上讀法、質量上讀法;化學方程式的四個書寫步驟:寫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配平、注明反應條件、短線改為等號;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六步格式:設未知、寫方程、找關系式關系量、列比例式、計算、回答結果。這樣通過復習精讀,不但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只有把握住三種不同類型課的預習差異,才能使學生的預習活動有的放矢。
4.追求開放性
應當適當增加預習作業的開放性,使學生的學習沖破教材和課堂的封閉圈子,真正做到作業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將作業的觸角伸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使知識得到延續和發展。作業的開放性可表現為答案的多種可能性,題目本身沒有標準答案,需要解題者廣開思路予以揭示。
二、實施預習作業的實踐
預習作業一般包括基礎知識、技能操作和過程方法三方面內容?;A知識: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本節的學習內容,呈現的形式主要以填空為主,學生一般能在閱讀的基礎上完成;技能操作:內容以家庭小實驗、小制作為主,給予操作方法和要求,呈現形式以描述觀察結果和作品展示為主,一般要在家里自主完成或與同學一起完成。過程方法:要求設計初步的探究、實驗方案,或完成問答,呈現形式以方案描述或問題回答書面表達為主,可自主完成,或與同學討論后完成,或詢問老師后完成。
1.讀一讀,培養學生自主預習的習慣
一般按泛讀、細讀、精讀這一模式展開。泛讀,即理解大意;細讀,要求學生逐句、逐段、逐節地閱讀,把握所學內容的內涵、外延及相關知識間的聯系;精讀,要仔細思考教材字里行間滲透的知識要點,記下疑點、難點和關鍵點。因此我列出“看一看、劃一劃、試一試、想一想”幾個預習步驟,要求學生按照此步驟去完成預習作業。學生不僅要把新課的內容看幾遍,而且要劃出重點詞句,嘗試完成書上相關的填空和問題,以及書上相關的活動或實驗,嘗試把書后的練習做一做,最后還要動腦筋想一想每次預習的收獲或提出質疑。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站在書上看書”。 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圈、點、批、注”的預習方法。例如,溶解度的定義為:“在一定溫度下,某物質在100克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為該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閱讀時,教師可提示形成這一概念的條件(在一定溫度下)、標準(100克溶劑)、狀態(飽和狀態)、單位(克),讓學生認真推敲定義中重要的字詞,并在其下面加上著重號。教師還應該經常提醒學生不能著眼于隨便“過一遍”,反對不動腦筋、不進行思考,倘若這樣“過后”,勢必會出現一個問題也沒有,一個問題也不懂;也不能對不懂的問題冥思苦想,不得結果,如果滯留于某處不能前進,這樣會浪費時間。要邊看邊想,某一句不懂的內容可看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經思考仍不懂也不要緊,在不懂的地方作好標記,待老師一講就會豁然開朗。
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應該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找到預習的重點、難點,最好是給學生布置預習提綱,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預習。例如學習《海波的熔化與凝固》,課前讓學生帶著“盛有海波的試管為何要放在燒杯的水中加熱”的問題預習新課。又如學習七(上)科學《物質的構成》前我布置了三個題目:(1)金秋十月,校園內的桂花盛開,我們坐在教室里就能聞到桂花的香氣,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2)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話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嗎?(3)假如有一堵白色的墻,墻邊長期堆著煤,不僅墻面發黑,而且墻的里面也要變黑,你知道這是什么道理?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讀一遍比不帶著問題讀五遍,效果還要好。讓學生帶著問題讀,就得邊讀邊思考,從書上找答案,這種學習主動積極,效果當然好了。課后學生反映,有了以上預習的目標及內容后,學生就有了有效預習的總方向,這就為教師循序漸進指導學生培養自學能力奠定了基礎。
2.練一練,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
給學生布置的預習作業除了一些理解性識記的基本知識外,還可以安排一些畫圖、計算類的練筆動腦類作業,例如教學七(下)“光的折射”:
基礎必做題:
⑴在如圖中根據入射光線畫出折射光線:
⑵如圖,下列為光線在空氣與玻璃的界面處發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圖(虛線表示法線),其中正確的是[ ]
⑶當你漫步在池塘邊,常會看到池塘中的“白云”和在“白云”中游來游去的魚,看到的“魚”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形成的虛像;看到的“白云”是光的__________形成的虛像。
提高選做題:
如右圖所示,光線斜射到兩種透明物質的界面上,那么圖中界面是_________,法線是___________,入射角是________度,反射光線是_______,折射角是________度。解決這類題目如何下手呢?
3.做一做,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己學過的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進行科學猜想,大膽假設,設計檢驗猜想的實驗方案,利用生活中使用的器具進行探究實驗。例如在學習“磁體與磁場”時,讓學生事先準備磁體,學生可能會有很多疑問:不同形狀的磁體磁性相同嗎?磁體的大小有限制嗎……對于學生的疑問先不做解釋.而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疑問準備材料,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學生交流展示時,發現學生的器材是隨手可取的,如磁體有圓、有方(多是家中廢棄磁體)、大頭針、小鐵片、塑料尺等。上課時,學生幾乎人手一套,很好地進行了多組探究活動。學生通過活動不但完成了教學內容,解決了自己的疑問,而且有了新的發現。又如在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實驗探究前,教師啟發學生:是否只能用紅磷燃燒消耗氧氣來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帶著這樣的疑問,學生開始進行系統性探究,他們通過查閱資料,獨立或小組合作設計了許多富有創意的實驗方案,然后集中在課堂上由設計學生演示、交流、介紹自己設計的實驗原理、方法、步驟,由學生評定優劣,共同探討實驗成敗的原因。
4.看一看,培養學生自主實踐的能力
科學教學應該貼近學生生活、聯系社會實際,家庭、學校、社會中學生感興趣的科學問題,通過動手操作、調查訪問、生活體驗、資料查閱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生活,增加學生對科學課的親切感,培養自學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和同伴合作的能力,有效促進理論聯系實際。比如一位學生到市效去春游,他站在一根大的木頭電桿附近,觀察和思考之后,他寫出了二十五個“為什么?”其中,為什么木頭電桿頂端是尖形的?為什么電桿下部要涂瀝清油?為什么有些電桿上有四根電線,有些是三根,還有些是一根?觀察越細致,思考越深,提問題越多,對科學知識理解就越深刻。調查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利用靜摩擦的事例;調查公路拐彎處的傾斜情況或鐵路拐彎處兩條鐵軌的高度差異;收集我國和世界航天事業發展歷史和前景的資料,寫出調查報告等。又如讓學生調查“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消除這類污染的建議;調查家庭金屬垃圾的種類,分析回收價值的可能性,又如學習“環境保護”時,可以設計這樣的預習作業:某城市的一座花園里,百花爭妍,姹紫嫣紅,煞似好看,但一場大雨后,美麗的花朵失去了原有艷麗的色澤,請問這是什么原因?讓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并要求通過實地考察、取樣分析、實驗檢測研究、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翻閱相關的教材、參考書、互聯網等活動,寫成科學小論文或調查報告,要求說明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檢測方法、造成危害,并給合綠色科學提出改進治理的措施等內容,讓學生研究探索,最后組織學生把各自研究成果進行交流。
三、教師加強檢查和評價,及時調整教學預案
給學生布置的預習作業,教師必須認真檢查,不僅要檢查學生的完成情祝,更要掌握學生完成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要給完成質量高的學生表揚和激勵,對完成質量欠缺的學生,要幫他一起分析原因,從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著手,從基礎題型輔導,從他們的長處和優點引導,切實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對預習作業的完成情況認真反思自己的備課,必要時作適當的調整,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知識教師上課不用再講,不必追求講課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不是不追求掌握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課堂教學應圍繞批改課前作業發現的問題進行教學或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解決問題。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釋疑解難,也可以再誘疑、再啟發、再訓練,通過精選適量的訓練題,達到進一步鞏固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是為了不教。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三維目標著手,依托備課組的集體智慧,精心設計好初中科學教學的預習作業,有效實施預習活動,從而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科學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小紅.淺談化學學法的指導[J].中學生數理化,2009,(6).
一、挖掘生活興趣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樂之者才能奮而忘食,樂而忘憂,達到欲罷不能的境地。利用生活中的趣味現象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發起學習的動機,激發閱讀欲望。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貼近學生生活,幾乎每節課都有“興趣點”,教師要以此為良好的契機,善于挖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如:
1.趣味生活現象:罐裝的自動噴劑噴了一會罐身會變涼──液化;捉黃鱔和泥鰍很滑──摩擦力;餃子或肉丸煮熟了會浮起來──物體的浮與沉;大雪后很寂靜──聲音的反射;海市蜃樓──光的折射;將氣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氣球內氣流噴出,氣球因反沖而運動──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趣味物理故事:寓言故事“猴子撈月亮”、成語故事“杯弓蛇影”──平面鏡成像;勵志故事“鑿壁偷光”──光的直線傳播……
3.民諺俗語:“四兩撥千斤”(小小秤砣壓千斤)──杠桿原理;“磨刀不誤砍柴工”──壓強;“人心齊,泰山移”──力的合成;“坐地日行八萬里”──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開水不響,響水不開”──汽化和液化;“鏡中月,水中花”──平面鏡成像;“墻內開花墻外香”“有麝自然香,何須迎風揚”──分子擴散現象;“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重力……
配合新課程目標,在物理教學中,指導學生對貼近生活的事例進行閱讀、分析,進而做出相應的個人解釋,使學生感覺物理就在我們身邊,會使他們學得更有興趣??傊痪湓挘l現教材的興趣點,使興趣點和教學重點、難點三位一體,課堂便會精彩紛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課本素材,提供閱讀平臺
為做好本次課題,對全校八、九年級1157名學生閱讀物理書籍的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其統計結果如下: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多數都是為了解決學習中的疑問去讀課本,雖有閱讀的愿望,但書籍來源匱乏。
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它涉及自然規律、物理原理、物理特點、物理定律的實驗過程和人們對物理規律的探索歷程,本身就是蘊藏著豐富內容的科技閱讀材料。教學中,要認真學習教材的外延,深入挖掘教材的內涵,將教材中涉及到物理學史研究的過程、物理人物、自然規律探索的經典事例、人類對物理研究的歷史、物理與科學技術發展有機結合的事件等等編排成閱讀參考目錄,張貼在班級中,并附有參考書目,以便供學生到圖書館進行查詢或借閱。教師也可將與其有關的科技圖書直接搬到教室,如《少年物理學》、介紹中小學教材中科學家的《中學物理》、《理解宇宙》、《趣味物理學》、《物理世界》、《宇宙探秘》、《趣味物理辭典》、《物理知識探源》、《普通人的物理世界》、《物理學簡史》、《地震知識》、《宇宙大爆炸理論》等等,擺到教室的臨時書架上供學生課余時間閱讀,以有效地刺激學生閱讀物理書籍的興趣。
三、加強閱讀方法指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也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關鍵一環。根據課文中的具體物理現象、物理故事、物理規律的描述等閱讀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中去感悟、去思考,達到閱讀理解的目的。同時,也使學生盡快形成并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1.根據要求,精讀、粗讀多種方法共舉
對淺顯易懂或一般性的知識,如勻速直線運動、噪聲的控制、光的直線傳播及為拓展學生視野而設置的“STS”、“科學世界”等內容,可以粗讀,了解基本內容或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聯。對學生中遇到的重要的、難以理解的概念、規律、各種測量工具使用方法、實驗探究過程的設計等要咬文嚼字,仔細推敲。如定義功時“把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叫做功”,閱讀時要咬住關鍵詞“力的方向上”,還要仔細推敲“功”的含義是什么?又如天平的使用方法中“在左盤放好準備稱量的物體,向右盤中嘗試著加砝碼時,應該先加質量大的還是先加質量小的……”,當然這里“左盤放物體,右盤加砝碼”是關鍵詞,還要仔細推敲出先加質量大的后加質量小的,不這樣做又會出現什么情況。再如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若把“或”換成“和”,意思就完全不同了,“或”表示只在“運動”和“靜止”兩種狀態中存在一種狀態,而“和”表示兩種狀態并存,這是不可能的。
2.帶著問題閱讀,在閱讀中提出問題
帶著問題讀書,能讓學生的閱讀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行解決問題,就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也能提高閱讀的興趣。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每章開頭都有兩三個問題,許多章節設置了“想想議議”,每節都有大量的導向性問題,如“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什么是立體聲?”、“為什么通過光纜可以觀看有線電視?”、“有人說融雪的天氣比下雪時還冷,這種說法有道理嗎?”……學生見了這些扣人心弦、關鍵而奇妙的問題,會信心百倍地閱讀課本,從中尋找出問題的答案。
約翰?洛克曾經說過,“閱讀只是給我們提供一些知識素材,是思考把所讀的內容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思考過后必然會提出大量的新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中不僅要充分利用課本中已有的問題,而且要善于抓住時機啟發學生提出這樣或那樣的新問題,并從閱讀課本中找出答案,從而獵取和升華知識。例如:“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適時提出:這里運動狀態指什么?狀態發生改變有哪幾種情況?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閱讀課本經過思考找出答案,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
3.文段閱讀與插圖相結合
新編物理教材特點之一就是大量插圖的增加。其中大多又采用適合青少年心理特點的卡通漫畫手法繪制,形式多樣,在教材結構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閱讀中,引導學生注意插圖與文段的聯系,以閱讀文段來詮釋插圖,以閱讀插圖來豐富文章的內涵,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4.閱讀時要勾、劃、批、注
徐特立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閱讀時要在教材上做好“勾”、“劃”、“批”、“注”等標記。如對“熱量”這一概念,閱讀時可注解為:(1)它不是狀態量;(2)熱量是能量交換的表現,是個過程量,它存在于物體吸、放熱這一過程中,一個物體談不上熱量。
四、誘導、強化訓練,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習慣是在一定情況下主動化的進行某種活動的特殊的心理傾向。閱讀教學要走出目前費時低效的境況,物理教師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努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習慣”上做文章,教會學生讀書,使其終身受益。
1.啟發學生閱讀的自覺性,增強形成閱讀習慣的心理動力。閱讀的自覺性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養成習慣的先決條件,只有讓學生產生了讀的欲望,才可能自愿去讀。教師要不斷的教育學生,讓他們把閱讀視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讓他們感到閱讀是生活的一種自然,形成一種習慣,有空就讀。在閱讀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他們多樣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提升閱讀能力。
2.用好教材這一載體。新課教學中,以舊知識為基礎,以舊啟新。結合新知識給學生設置一定的疑念,留足夠的閱讀空間,讓學生帶著“不安全”感閱讀教材,解決新問題;對重要的概念規律和重難點內容,讓學生反復閱讀,認真思考,從教材中找出其內涵,準確地理解掌握;在章節復習時,要求學生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用簡練的文字或直觀的圖表等就某一內容進行高度概括,歸納要點,讓學生通過閱讀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賞析課外閱讀材料,增加物理閱讀深度,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提高物理閱讀水平。課本僅僅是學生閱讀內容的一部分,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為了給學生學習物理提供寬厚的知識背景,增加學生知識的深廣度,教師應鼓勵學生廣泛閱讀。一是多讀一些與物理課程聯系緊密的書、報、雜志,從中汲取更多的營養;二是多讀一些科普書籍,如介紹物理學發展史、物理學家的事跡、物理學在現代化建設及實際生活中應用的報刊、雜志、書籍等。通過廣泛閱讀,不僅使學生在無意識中積累了科學知識,接受科學方法的熏陶,而且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態度及科學的思維方法。
4.辦好“物理園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熱情。物理來自于生活,服務于社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的舞臺,學生將會投入更多熱情來獲取更高層次的知識。如每月辦好一期“物理園地”,在這個園地里開辟“物理學家”、“身邊的物理”、“自學體驗”、“優秀小結”、“物理小論文”等專欄,使學生樂在其中,體現自身的價值。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絕非易事,是一項循序漸進的長期工作,應該從整體著眼制定整個初中階段的培養計劃,然后分學期實施。只有反復的、嚴格的訓練,才能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要加強檢查督促,必要時進行耐心的個別指導。對于缺乏恒心的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發現其點滴進步,及時加以鼓勵。
關鍵詞:語言;表達;能力;提高;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4-0175-02
1.問題提出的背景
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思維敏捷、接受能力強的學生,但其中不少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著實令人擔憂:課堂上回答問題時較為緊張,不愿也不敢在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公共場合則更加缺乏表達自己見解的勇氣和自信;在課堂交流時經常會出現詞不達意、條理不清、重復累贅、前后矛盾等問題;在準確表達科學概念、敘述科學規律、描述實驗現象時有較大困難;書面表達時語言缺乏科學性、條理性甚至產生歧義。
語言表達能力是指用語言進行思維和表達自己的認識、感受、情感、體驗和欣賞語言深層次的內涵等方面的能力。只有準確地運用語言,才能精準而貼切地呈現所要表達的內容,答題時才能獲得更高分,為他們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依托課堂教學主陣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1 互助合作交流,開啟學生語言智慧之門。合作交流是指學生在個體獨立體驗的基礎上,在小組或班集體范圍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和方法,相互探討,揭示知識規律和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應多提供一些適合學生探究的課題,讓他們集思廣益,集體交流、討論,并用科學、規范的語言和文字進行記錄、交流,從而開啟學生的語言智慧力。
例如:在重力的方向的教學中,通過呈現一系列受重力影響的物體的運動情況的圖片,讓學生自行歸納重力的方向。結果學生的描述五花八門:“向下”“往下”“垂直”“垂直往下”等等。學生爭論得很熱鬧。最后在教師補充講解了重力產生的原因,輔以“水平”的定義以及垂直是相對于某個具體的平面而言的知識鋪墊后,學生才真正理解豎直的內涵,豎直它只是針對水平而言的,從而準確地理解重力方向:豎直向下的真正含義。
在“慣性”的教學中,學生往往對“性質”和“作用”的理解混為一團,表達中“受慣性作用”“慣性力”“受慣性”等等經常脫口而出。在教師進一步強調了慣性的概念和慣性是作為物體的性質而非作用這一特點后,再讓學生體會自己先前的表述,學生紛紛將其改為“物體有慣性”“物體由于慣性……”,可見,學生對慣性的理解和表達都有了明顯的提升。
2.2 巧設疑問,激發、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疑問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進而激勵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教師若能適時結合《科學》教材設計具有啟發性、趣味性的問題,讓學生嘗試解答,或者鼓勵學生結合課堂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拋磚引玉,相互探討、交流,就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主動發言,從而加強語言能力的培養。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的課堂提問設計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懸念式提問:設置一定的懸念,喚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主動質疑精神。
教學案例:在力的測量時,問“你能用測力計準確測出鉤碼所受的重力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會”。教師接著說“你們都說會,但我可以肯定,大部分同學的測量方法都有缺陷,你們相信嗎?”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紛紛舉手發言,描述他們的測量方案。教師及時給予鼓勵并糾正學生發言中的不妥之處。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最終歸納出彈簧秤的正確使用方法。
(2)幽默式提問:詼諧生動,調動學生情緒,提振學生注意力。
教學案例:在某次“反射”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我突然提問一名正在開小差的學生“某某同學,請問什么是反射?”該同學立刻站了起來但終究不知所問,教師就說“看,這就是典型的反射現象!”。然后引導他回答完這個問題,真可謂一舉兩得。
(3)爭議式提問:由于學生基礎差異,這類問題較易引發熱烈的討論與思考。
教學案例:上脊椎動物時,教師提問“鯽魚、鱸魚、鯨魚、章魚、娃娃魚、甲魚等都是魚類嗎?如果不是,請將它們分別歸類?!蓖瑢W們都積極舉手躍躍欲試,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逐個點評。
(4)假設式提問: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培養想象力,發展語言能力。
教學案例:學習了“鳥類”后,教師問"若人也有氣囊能進行雙重呼吸,那將會怎樣?"學生們展開了豐富的聯想:有的認為有氣囊就會飛;有的認為奔跑速度將大幅度提高;有的認為人的體能有限只能維持現狀……。
(5)開放式提問:能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躍,讓內向的學生也漸漸參與討論,提高語言能力。
教學案例:在學習植物知識前幾天,讓學生在教室養護幾盆植物。學生很快就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植物吸收的水都到哪里去了?為什么家里養的植物經常要白天拿進室內、晚上拿出?植物的葉子為什么是綠的,而落葉是枯黃的?家里的花為什么不施肥長不好,多施肥也長不好?為什么很多植物冬天要落葉,而松樹卻四季常青?為什么有時澆過水,植物反而死了?……問題貼近生活,人人都有話說,個個都與機會,學生的參與面大大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進一步提升。
在提問式教學中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年齡特點,精心設計問題,并注意選擇合理的提問對象,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鼓勵他們積極思維,大膽求異,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使他們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
2.3 參悟體會語境,提升學生語言表現力
(1)巧用成語、詩詞、歌詞形象而生動地解釋科學現象。例:用“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來深化參照物及運動的相對性知識;有的學生用“肝膽相照”描述肝、膽的相對位置關系;用“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淺”來分析反射、折射內容;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分析動能和勢能;用“畫蛇添足”來描述蛇是無足的爬行類;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現力。
(2)結合初中生的年齡特點,我們還可以促進學生多運用擬人手法來反饋已學知識。例如學習了近視的成因及矯正后,建議學生用擬人手法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其中一位學生是這樣寫的:我既能“洞察秋毫”,又能“高瞻遠矚”,用“近在咫尺”和“遠在天涯”來提醒眼睛的觀察范圍??山鼇砦壹倚≈魅顺商熳屛叶⒅娔X,不給我休息的時間,我的晶狀體被折騰得變了形,不能像以前一樣靈活自如了,面前總是“云山霧罩”“月朦朧、鳥朦朧”了,最后只好配了一副凹透鏡,這樣連鼻子大哥和耳朵小弟也跟著受罪了。這樣的總結,形象而生動地總結了課堂教學內容,錘煉了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
2.4 巧妙選用辯題,積累學生語言應變能力。辯論過程可集文化積累、道德素養、知識結構、邏輯思辨、語言藝術、思維品質、整體默契等諸多因素為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恰當的將辯論運用于課堂教學,既可以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大幅提升他們的語言技巧和語言應變能力。
例:辯題:電動機與發電機是否相同。
學生A:通過觀察直流電動機與交流發電機的原理圖可以看出,電動機與發電機都有磁鐵和線圈組成,因此兩者相同。
學生B:從以上兩幅圖可看出,構造有相同之處,還可看出,電動機上有換向器,而發電機的同一部位則是銅滑環。
學生C:不對,直流電動機需要換向器改變電流方向以維持線圈持續運動,若是交流電動機只能用銅滑環。
學生D:不錯,交流電動機和交流發電機都是銅滑環,直流電動機和直流發電機就都是換向器了,它們的構造是相同的。
學生E:我承認電動機和發電機的構造確實非常相像,但我并不認同它們是一樣的。電動機圖上有電源,而發電機圖上則是電流表。這意味著什么?電動機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而發電機則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這就是本質區別。
大家紛紛贊同學生E的說法,老師正想歸納時,又一個聲音響起:“那我們能否把電動機改裝成發電機呢?”
學生F:只要把裝電源替換成小電燈,用手搖線圈轉動,就可將電動機改裝成發電機了……
看!一群多么聰明活潑的學生,多么熱烈而活躍的課堂氣氛!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發展與升華,學生在爭先恐后發表見解時,語言應變能力和應辯能力都得到了積累和提升。
2.5 利用教材配圖,提高學生語言思維力。加德納認為,語言能力包括聽講、說話、閱讀和寫作等四種技能。在科學課本中有大量生動、形象、直觀的插圖,通過指導學生識圖,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結合圖形通過看、想、說的訓練,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在“水循環”的教學時,先讓學生閱讀課本“水循環示意圖”,引導學生回憶水循環的五個環節,并要求學生思考這五個環節是如何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或結合“水循環示意圖”,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中提供的水循環文字說明,充分運用閱讀技巧,用通俗、流暢的語言展現水循環的過程,并努力在頭腦中繪就一幅生動而絢麗的水循環畫面,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讀圖和思維想象能力。
2.6 加強語言文字的錘煉,豐富學生語言分析力?!案褂性姇鴼庾匀A” ,通過讀、寫、說,不僅鞏固了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能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而且要有計劃、有意識的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幫助學生增加積累,從而有效的提高他們的語言精準度和表現力?,F在,圖文并茂的課外書籍以及各種電子媒體很普及,且新教材的科普性、可讀性、實踐性大大增強,給學生閱讀帶來了方便。我認為學生的閱讀可以分三個階段:
階段要求作用
課前閱讀看清標題,掌握核心,了解教材是如何來說明標題的。能讓學生發現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與老師的授課同步協調。
課中閱讀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提出相應的閱讀任務。能讓學生抓住重點,將課本知識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網絡中。
課后閱讀精讀細研,重點落實,緊緊抓住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學生自動梳理知識的因果關系、結構層次,有利于知識的積累、鞏固和遷移,讓學生的語言更加精煉,表達更加到位。
2.7 注重平時訓練,提升學生語言運用力。在各級各類考試中都會出現一些開放性試題和文字表述性試題,許多學生在解答這些問題時,在文字表達上存在較大的困難,如回答問題時在語言的準確性、系統性、科學性方面,往往顧此失彼、漏洞百出,或表達冗長而不能一語中的等。為減少學生在這些試題上的丟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的不同情況,要適時采用靈活多樣的作業形式,改變過去以選擇題、填空題等為主的狀況,適當增加簡答題、分析說明題、小論文式的作業等,這樣才能彰顯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講到生物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時,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用所學科學知識分析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及應注意的問題。要求學生:考慮問題的思路要開闊,角度要新穎,但不必長篇大論,用簡潔的語言闡述即可。從收回的作業來看,學生回答的角度寬泛而新穎:有從當地農業生產的特點和農業生產的條件方面進行了闡述的,有結合政治、環境保護、新農村建設、穩定物價等方面就中國農業的發展進行論述的。這樣的作業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又能提升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3.收獲與體會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教學策略改變后,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較以前的學生都有明顯的提高,課堂上學生主動發言,平均每堂課積極舉手發言人數增加,課堂氣氛比傳統教學模式更活躍,學生參與度高,學習積極性有明顯提高,堅持課外閱讀的人數均增加了,大多學生愿意參與到合作交流、課堂辯論等教學環節中來,進一步開發了學生的語言潛能,發展了思辯能力。語言表達和文字書寫的規范性、科學性大大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學習成績也有明顯提升。
教學嘗試中,筆者有以下兩點深刻的體會。
3.1 在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系列中,教師應遵循以下原則:①民主性原則: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建立起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型師生關系,形成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敢講、愿講、多講。②示范性原則:教師教學時語言必須規范、準確、流暢,力求幽默富有感染力。③全面性原則: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要注意那些學習有困難且語言表達有一定欠缺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的語言能力都能得到發展。
3.2 我認為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在訓練中,教師需堅持不懈,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分層次推進,善于把握時機,巧妙運用素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提升語言能力訓練的活動中來,以期取得長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