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15:47: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教育基礎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學生團校是中學共青團工作的重要陣地,中學共青團工作是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學共青團組織對全體團員學生有計劃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文化修養教育的主要組織形式,也是廣大青少年學習團的基礎知識,提高團員思想素質,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學校。為了加強共青團的組織建設,發揮共青團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校團委秉承學?!傲⒆阋幏?、追求卓越”辦學理念,不斷地組織和參加了各項具有教育意義、形式新穎的活動,實踐中不斷完善中學生團校建設,于年1月被授予“黃陂區中學生示范團校”光榮稱號。
一、以完備的計劃和安排作開端
我校團校自建立之日起就按規定籌建有一系列的應有設備,將我校多功能教室建立為團校教室,并懸掛有“中少年團?!钡呐谱樱淌覂冗€懸掛有團旗、團徽等相關標識。我校團委依據《中中學生團校章程》開展團校相關的日常工作,在每個學期之初就通過改選組建起由學校主要的黨政領導、團委委員與優秀教師代表共同組成的校務委員會,具體研究、確定本校青少年團校的具體工作,并切實解決團校建設中的相關問題。團委每學期都要制訂團員發展工作計劃和團校工作計劃,明確了培訓時間、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要達到的目的等。每學期,我們根據計劃安排,圍繞團校教材對學生進行各類培訓,課時達到了既定目標。
二、以豐富的內容和活動充實教學
我們中團校一直以來就使用本校所編排的教材。教材結合了學生的特點和學校實際,緊緊圍繞素質教育這個主題,進行講解,內容包括:共青團的光榮歷史,共青團的組織情況,共青團的章程等,著力培養學生的團員意識、公民意識、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我們還經常性地向學生介紹一些好的有關書籍,要求他們要階段性地寫學習心得。團校學習結束后,我們對學員進行了嚴格的知識考核。在進行團校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還請有關教師進行團歌的教授,并要求學生在成為一名團員后要能唱團歌、深刻領會團歌的內涵。在原有基礎上我們不斷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活動載體,增添了紅十字運動、志愿者活動、安全救護常識、心理健康與調節、文明禮儀常識、感恩教育等內容,還通過播放優秀勵志電影這一新的教學形式來教育團校學員。在培訓期間,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及現有的設備,帶領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組織團校學員到校外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并經常性地深入社區,為社區的工作盡一份力,獲得了社會的好評。
三、以嚴格的程序來發展新團員
關鍵詞:新課改;中學生物教學;現狀;啟示
引言
基礎教育改革在“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思想的指導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并提出了新的教學觀、學生觀以及學習觀。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物學的教學也會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讓更多人重視起來。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既是一類探究活動,也是生物學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同時中學生物偏重于介紹大干世界、萬物生靈,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等密切相關。除此之外,研究結果也可供高師院校有關學科教育研究者參考,以培育出更加適合中學教學的未來教師。
1.對新課改理念的認知不足
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诖颂岢龅娜姘l展的教學觀、交往與互動的教學觀、開放與生成的教學觀。了解新課改理念是順利實施新課改的前提和基礎。
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結論,但如果不經過一系列的質疑、討論、探究,很可能不會得到正確的結果或者學生對結果理解不夠,從而容易忘記并且不會應用于實踐中,這就有悖于學習的目的。在教學活動中全面發展、交往與互動的教學觀被更多的注意到,并且大多數教師偏重于讓學生使用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的方法,同時認識到學習方式的主動性與問題性,培養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能夠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傳遞與執行的教學觀、開放與生成的教學觀以及接受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卻受到冷落。這樣會導致教師只片面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把主動權讓給學生,卻忽視了教師本身對學習的引導與促進作用。
2.新課程理念在生物教學中的實施力度不夠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新課程理念提出之后,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將其在一線教學中實施,通過調查實際上課時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具的使用、課程內容的來源以及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應新課改的實施力度.
新課改理念在生物教學中的實施情況不容樂觀。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室對學生開放既是對實驗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擴展,又是對現有實驗室資源的充分利用。此外,學生由于缺乏直觀的實踐過程,會使其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不夠,使知識變得晦澀難懂,更不利于新知識的學習,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此外,從確定課程目標以及備課內容來看,大部分教師以考試內容作為主要依據,而學習者的需要、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以及學科知識的發展則被忽略,這嚴重違背了新課改下的素質教育的要求,沒有做到尊重學生的需求,缺乏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習流于形式。教師應該作適當的角色轉換,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真正做到還課堂于學生.
3.中學生物教育教學現狀的原因及對策
3.1中學生物教學現狀的原因
3.1.1沒有理解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新課程通過改革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從教學觀來看,在教學過程中更為關注人而不只是學科,注重全面發展。從教師角色來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從學生觀來看,學生是發展的人、是獨特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此外,還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一線教育工作者應該在充分理解這些理念的基礎上著手教育教學工作,爭取將其貫穿在教育工作中。
3.1.2生物教學方面沒有強有力的監管機制
新課改提出的實際意義在于將其運用到實踐中。傳統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一線教育工作者早已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評價制度。傳統理念中的生物學知識的機械傳授與現代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學習相比,明顯能夠感覺到傳統方法所需的時間、精力更少,并且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舊三中心更能體現教師的權威性,給教師以精神上的飽足感。因此,新課改理念中的以學生、活動、經驗為中心的新三中心讓教師們倍感壓力,并且會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在實施過程中便會“缺斤少兩”,不能達到所期望的教育效果。
3.1.3生物教師專業化的欠缺
關鍵字:農村基礎教育學生流失解決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村問題是全國實現小康的關鍵,農村教育發展狀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解決息息相關;如今,農村教育狀況雖然已經得到顯著改善,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本文重點探討生源流失問題。
一、學生流失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1、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農村經濟整體水平低下,農民收入不高,支付子女上學的費用可謂一大開支,經調查表明,經濟原因是導致學生失學的第一因素。2、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學生賴以生存和依附的經濟實體,是與社會發生交換、收入、支出關系的最基本的經濟單位,家庭在學生是否接受教育方面的職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支付教育費用的能力及這種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家庭成員(主要是家長)的教育價值觀對兒童是否受教育和受多大程度教育的支配和決定作用。3、打工潮流的干擾。由于國家允許并鼓勵個體勞動的存在和發展,特別是私營經濟的發展對打工人員需求增多,再加上讀書回報周期過長的影響及教育自身原因,使得大批初中甚至小學生紛紛擁入打工仔行列。4、人口壓力。一般農村家庭平均有2.3個孩子,家庭規模大,子女多,要同時供養幾個學齡兒童,往往造成家庭經濟負擔過重,一般家庭難以承受,從而影響子女的入學。
(二)教育自身的弊端。1、農村教育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差。雖然國家已經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已有了質的飛躍,但相對于城鎮及發達地區,仍然普遍偏低,辦學條件在不同地區的農村也不平衡。2、教師隊伍不穩定,整體素質偏低。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要有一支待遇較優,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由于我國農村基礎教育長期投入不足,因此伴隨著辦學條件差的另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教師待遇偏低、隊伍不穩;教師工資雖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有些貧困縣市卻經常出現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民辦教師是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待遇總體不高。因此,教師隊伍流失嚴重。3、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片面追求升學率作為一種辦學傾向已偏離了我國基礎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質教育這一正確軌道。雖然“減負”工作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進步,但現實中中小學生的作業量仍有待減輕。4、單一的課程體系。由于課程多以升學為主要目標,因此課程缺乏多樣性、靈活性和實用性,由此造成一旦升學無路,即使在本地致富亦無術。
失學問題不僅造成了本來就十分有限的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還嚴重影響了我國教育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和阻滯了社會現代化的進程,因而我們必須采取有力措施盡快解決。
二、學生流失問題的對策
(一)科教興國戰略的堅持。人類社會進入“地球村”時代后,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各種競爭變成了面對面的軍事競爭、經濟競爭、科技競爭、教育競爭……各類競爭的實質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從根本上說,就是教育的競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世界科學報告》指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是“知識差距”。強大的科技實力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而強大的經濟實力是以深厚的教育積累為基礎的。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提高農村基礎教育的整體水平是實現科教興國的重中之重。實踐證明教育積累是以教育投入為基礎的,投入越多,回報就越豐厚;反之則越少。
(二)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辦學條件。我國普及農村基礎教育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教育經費嚴重不足,教育經費的分配結構不盡合理。近幾年來國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設施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重點關注農村欠發達地區和弱勢人群。教育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就地區而言,西部比東部、中部嚴重;就城鄉而言,農村比城鎮嚴重;所以要實行傾斜政策,向不發達的農村傾斜,同時向弱勢人群傾斜,向女童傾斜。因為農村還存在重男輕女的傾向,所以宣傳、貫徹義務教育法,破除舊的傳統習俗;優化社會環境,綜合治理;家長培訓,雙向交流,優化家庭環境;實行傾斜政策,為適齡學童提供經濟補助確是一些有益的做法。
(四)提高認識,依法治教。1、提高全體農村公民對義務教育的認識。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對一定年齡兒童實施的某種程度的學校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和靈活性,由于義務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其義務性和強迫性是以往的教育所沒有的,因此在農村要加強人們對其認識和理解的宣傳教育。2、依法治教。義務教育是建立在法律基礎上的強迫教育。事實說明,僅僅依靠說服教育是難以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的。因此,在義務教育過程中,必須善于運用法律的手段來保障義務教育的實施。我國自1986年頒布了《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并且各地區也頒布了相應的實施細則。應該說,從立法角度看,我們的義務教育立法體系還是比較完整的。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屢屢出現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的現象。因此,強化法制觀念,加強執法,嚴格杜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是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農村體育教育是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的重要分支,是強化學生體質、鍛煉學生素質的重要方式。由于農村中學的體育教育在地域、經濟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的牽制,所以其發展的步伐相對緩慢。只有沖破當前農村中學體育教育的窘迫狀態,才能實現農村中學體育教育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
農村體育;資金投入;選拔機制;學生主體;教學方式
農村中學體育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薄弱環節,是制約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重要分支。改善農村中學體育教學的現實窘狀,提升農村中學體育教育的真實有效性,就需要以各種卓越可行的戰略性對策為支撐,以此實現農村中學體育教育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提高重視,立足發展,放開投入
農村中學體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及學校的重視程度。農村中學體育教學無位置,教學發展必然無結果。作為后臺支撐的政府,要充分關注農村中學體育教育的發展基礎與發展前景,要立足于農村中學體育教育條件的改善與優化,要加大農村中學體育教育事業資金與設備的投入,為農村中學體育的發展奠定扎實基礎。作為學校,要充分響應政府與教育改革的號召,要高度認知體育教育課程的重要性與基礎性,要將體育教育經費落到實處,替換陳舊器材,增添全新設備,翻新擴展教學場地等等,以此對農村中學體育教育的各項功能給予完善與強化,真正做到財盡其用。
二、完善機制,著眼選拔,加大培訓
體育教師的缺乏及低素質、低水平等內在因素嚴重限制著農村體育教育的發展,嚴重阻礙著學生的成長與進步。作為學校,要著眼于體育教師的選拔與任用,要建立并完善體育教師的選拔與考核機制,廣納優秀型、突出型人才,壯大農村體育的教學力量。學校還要加大體育教師的培訓力度,以培訓強化教師的體育教學技能,以培訓向教師灌輸體育教學的新鮮養分,以培訓提升體育教師的素質觀念,以培訓優化榜樣力量。
三、調整思路,優化方法,提升質量
作為農村中學體育教師,在轉變傳統教學思路的同時也要不斷創新優化體育教學方法。作為教師,要調整落后的傳統教學思路為符合現代教育與現代學生發展的科學思路,要對體育教學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調整,要根據學生主體的實際身心承受能力制訂與之相適宜的體育課程計劃,要轉變單一的教學形式,改變枯燥的教學內容,要以適合學生特點與需求的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積極性,要以趣味性、健身性的教學方式實現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1.家庭教育相比較學校教育而言具有更明顯的基礎性。中學生在幼兒時期就接受著家庭教育產生的影響。從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來看,雖然中學生具有較高的求知欲與好奇心,但是事實上中學生群體卻很缺乏對外界的認知,并且中學生由于自主生存能力較低而體現出了對家庭的依賴性,所以中學生需要家庭來引導自己掌握一些生活知識以及其他知識,并逐漸認識社會。在此過程中家庭教育所能夠傳達給中學生的內容在學校教育中未必會涉及到,所以相對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顯的基礎性。中國古語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彪m然其中所提到的年齡并不是在指中學生,但是卻對家庭教育所具有的基礎性進行了強調。學校教育會在固定的時間段要求中學生掌握知識并完成學習以得到畢業證書,但是家庭教育卻沒有這種時間上的限制,同時也沒有類似于畢業證書這種結業標志。對于中學生而言,只要沒有離開家庭自主生活就一直在接受著家庭教育,而即便是離開了家庭也可以通過通訊工具等來開展這種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所傳達給中學生的內容具有基礎性,同時家庭作為一種教育場所而言也具有基礎性。
2.家庭教育是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當前許多中學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并且具有這種心理障礙的中學生數量也在不斷增長,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使中學生產生這種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雖然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中學生培養中的目標具有一致性,但是從責任來看,學校教育更偏重于傳授學生知識,而家庭教育則更偏重于向孩子傳授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其中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也是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務。這要求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能夠以身作則,通過合理地對孩子開展教育來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并重視在家庭教育中給予孩子尊重,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輕松的家庭氛圍,從而引導孩子的心理能夠健康發展。家庭教育不僅能夠在培養中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在激發中學生認知能力與豐富孩子知識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科學化能夠為孩子智能的激發提供良好條件,由于家庭教育并不受到形式、地點以及時間的限制,并且具備靈活性的家庭教育也不會受到教學大綱的束縛,所以中學生在生活以及學習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家庭教育來得到良好解決。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可以發現并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點,然后對孩子進行引導,這對于培養中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針對中學生開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則
針對中學生開展家庭教育應當以尊重中學生前提。中學階段的學生并不具備足夠的認知能力和社會經驗,并且其價值觀以及行為習慣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所以作為學校以及家長都必須注意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結合。另外,由于中學階段的學生逐漸進入“叛逆期”,所以家庭教育應當以引導而不是強制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這種教育的開展中,家長需要重視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尊嚴、人格以及主體地位,從而更好地激發孩子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在此過程中首先要求家長能夠樹立正確的愛子觀。在維護自身的威嚴性基礎上做到嚴而有教,讓孩子在感受到平等的同時也感受到家長給予孩子的愛護和關懷。同時家長要扮演良師益友的角色,當孩子在生活、學習或者是思想方面遇到問題時,家長需要及時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其次家長要加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家長與孩子作為兩代人難免在價值觀和思想上產生分歧,而由于孩子在家庭交流中往往處于被動,所以家庭教育會因此遇到瓶頸。家長要認識到家庭教育應當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同時家長要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積極參與,通過重視和尊重孩子提出的觀點和想法,讓孩子感知到家長對自身的肯定,從而樹立起對家長的信任。
2.以身作則原則。通過嚴格要求自身的行為來發揮榜樣作用是家庭教育中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的重要手段。作為中學生的孩子仍舊有大量的時間與家庭成員為伴,所以家庭成員要通過言傳身教來發揮引導作用。這要求家長能夠具備良好素養,其中又要求家長能夠具有正確的教育態度和思想,在了解教育理論的基礎上體現出家庭教育對孩子年齡特點以及心理特點的針對性。同時家長要具備良好的修養,避免使用過于粗暴的方法來對孩子進行教育。另外家長需要通過對自身的嚴格要求來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以正確的教育觀和價值觀為導向來了解孩子需求并對孩子進行引導。
傳統教育期刊的發展方式和經營模式已難以完全適應中學教育教學改革與變化的情況,難以滿足中學教師的迫切需要和個性訴求。在“內憂外患”的現實環境下,期刊的生存尚且步履維艱,其發展則更是寸步難行。只有“對癥下藥”,才能突破期刊發展的瓶頸,實現持續穩定的增長效益。而優質資源則是實施企業戰略轉型創新的保障和基礎。這里筆者以所在的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下簡稱“陜師大總社”)“中學教學參考”系列的8種期刊為例,探討教育期刊如何挖掘自己的優勢資源,為企業經營的轉型創新服務。1.權威的教育品牌陜師大總社的“中學教學參考”系列期刊是由教育部主管、陜西師范大學主辦的面向中等教育各科教學的專業期刊,現已形成了學科門類齊全、辦刊實力雄厚、影響力深遠的系列期刊方陣。其中5個學科刊物(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和政治)的辦刊歷史已超過40年,在全國各地中學和教師群體中享有盛名和美譽,造就了一大批中等教育領域各學科的名師和專家型教師,也見證了一大批青年教師的自我發展之路??梢哉f,“中學教學參考”期刊群的成功離不開教師的信任和支持,正是憑借彼此的攜手互助,才達到了雙贏,甚至多贏的目標?!爸袑W教學參考”旗下的6個學科期刊有幸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2.豐厚的專業作者資源作者是“中學教學參考”最重要的核心資源和優勢所在,其總計擁有近10萬名作者,幾乎涵蓋了中學教育教研的核心專家團隊,尤其是基礎教育落實到學科的實踐研究專家。我社依據戰略合作的服務構想和創新舉措,經過細分和優化作者群體,已從中遴選出高水平的實力派名師作者,按研究方向和教學風格的差異,組成了多支名師隊伍,能夠對中學的教研、教學、應考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指導、示范和引領。3.穩定的讀者群體穩定的讀者群是支持和助推期刊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爸袑W教學參考”相對細化的潛在讀者群有教育管理人員、教師(主要是中學教師)和各級各類學生。自創刊之日起,其旗下的各學科期刊就一直堅持“內容為王”和“質量為上”的標準,向全國各地的讀者提供高性價比的內容和服務,以精彩內容和集體智慧與讀者共成長,并通過“開門辦刊”的方式進一步增強了與讀者的黏合度,能夠確保期刊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發展。進入新世紀的十多年來,教育期刊雖受互聯網的沖擊,訂數不斷下滑,生存步履維艱,但各個期刊社的內容生產能力并未嚴重鈍化,很多期刊社的編輯在逆境中還有所提升,辦刊多年積累的優質資源依然明顯,期刊的影響力也并沒有大幅萎縮。如果能找到全新的經營模式,把傳統優勢和互聯網思維有機融合,在目前中國特色的期刊管理模式下,現有期刊的生存優勢無疑還是非常明顯的。
二、模式創新的大膽構想
單純依靠紙質期刊的營銷收入和廣告收入實現期刊利潤的跨越式增長,在當今期刊“內憂外患”的困境中已難以為繼。而突圍的唯一途徑就是創新,唯有創新才能為期刊的生存發展提供永續動力。當然,面對數字化環境,期刊生存發展的“創新”并不是一般意義上小打小鬧式的局部變革,而是經營模式的大膽顛覆。有專家指出,在市場化的企業經營中,互聯網思維的本質就是贏利模式的創新。筆者高度認同這一觀點。在廣泛調研、反復論證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建立“戰略合作基地學?!钡膭撔陆洜I項目方案。簡單地說,該方案就是依托期刊現有的資源優勢,將普通的教育期刊社轉型為深度介入教育、服務教育的數字化新型教育出版服務商,攜手全國中學名校共同發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在助推名校發展的基礎上,也能聚集資源,為向全國的基礎教育提供優質服務打好基礎,在企業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為實現國家教育的均衡發展略盡綿薄之力,并最終實現自身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1.深度介入教育做出版我社的“中學教學參考”系列期刊服務于基礎教育的8個學科,辦刊歷史已有幾十年,包括《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中學物理教學參考》《中學化學教學參考》和《中學生物教學》,是我國中等教育領域最大、最全的教育期刊群,各刊發行量也都穩居學科期刊前列。我們的服務對象是基礎教育,因而,戰略合作的第一步就是深度介入基礎教育一線,和全國的中學名校、教育機構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在項目的前期準備階段,我社深入開展了國家教育政策分析、教育理論研究和一線實踐調研: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中學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中學辦學理念和取向正在發生著顯著變化;人才培養模式亟待創新,新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需要進一步探索,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師資隊伍依然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勝任力是打造名校的源泉和動力。對此,我們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提出了戰略合作的基礎和保障。所以,回到教育做教育,既是教育期刊價值重構的過程,也是教育期刊的價值所在、立刊之本和生存之道。2.做“搭橋”者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已經走完了新課程改革的第一個十年,很多中學,尤其是經濟發達省份的城鎮學校,已經基本達到了教育現代化的外部硬條件。而真正困擾學校發展的是軟實力的提升,也就是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教育教學專家的助推,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才能使學校的內涵式發展步入快車道,在學校的發展競爭中處于相對的優勢地位。我們把“戰略合作基地學?!表椖康脑O計定位于學校、教師和優質資源的搭橋者。為此,我社制訂了詳盡、務實和有效的服務舉措,在骨干教師的專業培養、課堂教學實踐引領、高考備考指導、教研互動交流、出版全面助推、特色活動策劃和學校個性化訴求的滿足等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與嘗試,以期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專業化的、針對性的、超越期待的真誠服務。
三、初獲成功的破冰之旅
為了確保戰略合作服務項目的成功實施,我社在前期做了充分的準備和調研??紤]到全國基礎教育的現狀以及我刊讀者和作者群的分布,我們決定先從各方面情況都比較好的江蘇省開始試驗。從2010年起,我社領導層多次走訪了以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揚州中學為代表的多所名校,邊調查、邊交流、邊改進,最終逐步完善和補充了戰略合作方案。功夫不負有心人,辛勤的付出換來了初步的成功。該項目很快取得了江蘇省多所中學名校的認可,截至2011年底,就有近30所著名的重點中學簽約。2012年,我們在繼續優化服務、續簽合同的基礎上,將戰略合作項目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截至目前,已陸續有90多所學校和機構與我社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不乏連續續約超過3年的名校。像連云港市教研室、南京市江寧區教育局等教育機構還和我們確立了整體合作計劃。目前,戰略合作項目已經擴展到江蘇、浙江、陜西、廣東、河北、河南、山東和安徽等省份。我社4年已累計收取教育管理服務費超過700萬元,實現了教育服務經營的新突破,也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基礎教育資源平臺。在戰略合作項目的服務階段,中學教學參考雜志社社長、各學科主編和名師專家深入教學一線,廣泛傾聽一線教師在教科研過程中存在的困惑、對本學科教研的思考和認識,以及對我社辦刊的建議和意見,這一“連線”活動深受一線教師的歡迎和認可。已舉辦過的戰略合作大型活動有:“教育沙龍啟智慧,專業切磋話成長”“同課異構顯特色,互動教研彰異彩”“永懷激情謀發展,躬行為先重實踐”“專家講座送清風”和“走近大師———羅增儒教授學術報告會”等,開展的活動極具學科性、實用性、專業性和指導性。切實從一線教師的真實訴求出發,以“教研撰稿指導”“同課異構研修”“高考試題研究”和“專家進校指導”等子項目引領一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提升教科研水平,切實助推合作學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四、數字發展的愿景暢想
關鍵詞:大學新生主要問題銜接方式
一、研究背景
“高中太忙,大學課不多,怎么打發時間成了問題”;“上課聽了就來不及記筆記,記了就來不及聽課”;“實驗課老師不做任何指導,讓我們自己看書,自己做,無從下手,很失敗”;英語課上“憋足了勇氣,還是不敢開口講話”類似于這樣的問題,許多大一新生不知該如何是好,在學校流傳著一種說法,把犯這些毛病的現象叫得了“大一新生綜合癥”。
“大學新生綜合癥”,表面上看是個人適應能力的問題,而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大學與中學的教育如何銜接的問題。[1]大學新生不適應問題,目前在我國各大院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每年各高校都有許多新生適應不了大學教學而招致學業的失敗,補考和留級的學生在新生中占絕對學的比例。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和探索,不僅對全社會的中學教育和中學生(包括家長)的升學準備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我們大學的各個教師,教育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部分中學為學生進大學做好適當的準備的意識不強首先,在學習能力培養方面沒有做好準備。在終生學習和學習化社會的背景下,中學教學理應不僅要傳授給學生一定的基礎知識,還要的是培養學生一定的自學能力、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的教學目標應該在中學生一定的自學能力、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究問題的能力。中學教育目標的實現是大學教學目標實行的基礎與保證,大學教學目標是中學教學目標基礎上的飛躍,前一階段的教學目標的完成質量直接影響到后一階段的教學目標的完成。同樣,依據中學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維果茨基德“最近發展區理論”,中學教學,尤其是高中后期階段,應著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強化、訓練學生業已形成的記憶、認知等能力。
其次,在學生盡早接觸大學內容方面。在我國,中學長期實行統一的班級教學,整齊劃一、千人一面,培養標準件,讓學生削足適履,來適應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法。無視學生興趣和個性特長的發展。
大學比較注重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自學能力和某個領域的自我探索的能力?!盁o論是學生學習方法的欠缺,還是基礎文明修養的缺失,大學期間需要花大力氣補課的,往往是基礎教育欠下的賬。”[2]所以,盡管大學每年都對新生進行入學教育,但每年都會出現學生不能適應大學生活而退學的事情。正如一位教育專家所言“大學具有二傳手的功能,最終培養出的畢業生質量如何,與中學第一手球打得怎么樣有很大關系”。[3]
2.中學和大學教材內容的重復或空缺引起的不適應
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高中教育發展迅猛,加上大學連續幾年的擴招,大學教育已經從“象牙塔式”的精英教育邁向了大眾化階段。大學新生來源各不相同,基礎也是參差不齊。而進了大學后,英語課還得與所有的同學一起上;政治課的老師講授的內容與中學沒什么兩樣,還不如中學老師講得精彩;計算機還得從基礎學起。
中學和大學教學內容的重復和空缺,造成的部分學生對大學學習沒有太多的鮮新感,部分學生因基礎太差失去了學習信心。
3.大學沒有為新生的順利過渡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由于中學教學和大學教學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高校如果在新生入學前作適當的引導,入學后再進行一定的輔導,新生的順利過渡就有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對大學的理解都停留在美好的想象階段,他們認為大學生活是美好而自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一塊樂土;也有部分學生從居住在附近的學生口中了解到“大學空余時間多,師生關系冷漠”諸如此類的話語。在我訪談的學校中,沒有一所學校開設大學生學習方法輔導課來具體指導學生如何選課、如何討論、如何自學、如何使用圖書館。一位同學如是說,“進校后,系主任介紹了我們專業的一些情況,輔導員介紹比較細一點,怎么生活,心理上有問題到何處去咨詢。具體的學法指導不多,都是些套話?!辈糠执髮W教師長期在高校工作,上課就推行他的“快、精、少”的教學方法,不給學生一個過渡期。
三、改善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銜接的方式
1.改革高考選拔制度,引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
我國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復以來,為高校、為社會選拔了大批英才,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嚴格的統一選拔考試,在精英教育階段高等教育大眾化初期是完全必要和不可避免的。從歷史看,嚴格而統一的考試是確保公平合理選拔人才和確保人才質量所需要的。至今,在如何選拔優秀學生問題上我們還沒有找到一種比高考制度更為科學的手段。然而,大規模的選拔性統一考試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其存在的弊端也給中學教育、高等教育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作為大學和中學的橋梁,高考既影響高等教育的質量,又是中小學教育的導向,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只有改革高考制度,才可以有效地促進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更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中學中有這樣一種意見,即“高考制度不改變,中學教育就改變不了”。為此,改革高考內容、高考科目和錄取方式就成為改善中學和大學教育銜接方式的重中之重,必須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發揮高考制度的積極導向功能。
惟其如此,才能從根本上糾正目前中學教育中重知識輕能力的偏向,使得中學生掌握合理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又能為大學輸送合格的人才,從而使高考指揮棒的運作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