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15:47: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科融合課堂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下面個人從觀摩課中搜集了數則案例:
例1:課始,教師出示語文“縮句”:蔚藍色的天空飄著朵朵白云。學生一看就笑了――數學老師怎么上起了語文課呢?老師也淡淡一笑:“不要奇怪,數學和語文難道不能談戀愛?”學生很快把句子縮為:“天空飄著白云?!苯又處熢俪鍪荆骸翱s句:45與39的和,除以45與39的差,結果是多少?”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和除以差”,于是這道文字題的算式便昭然若揭了。之后教師又出示其他文字題,學生便興致勃勃地先縮句再列式計算。
例2:課始,教師引入文字“游戲”。師:我國漢字結構奇特,上下一顛倒字就不一樣。如“杏”字上下一顛倒字就成“呆”字,“吞”字上下一顛倒字就成“吳”字。你們能舉這樣的例子嗎?學生納悶――數學老師怎么做語文練習呢?老師話鋒一轉:一個數也可以倒過來變成另一個數。如,3/4倒過來變成4/3。你們能再舉這樣的例子嗎?之后教師揭示課題:倒數。
例3:教學“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一課練習時,教師出示古詩:“春水春滿池,春時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弄春色?!睂W生在美讀這首詩的同時發問:老師這里沒有數學問題?教師不慌不忙地添加了問題:春字出現的次數占全詩總字數的幾分之幾?
例4: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解決問題”單元主題圖時,師:節假日你們喜歡上哪兒玩?學生有的說:明朝湖廣學政田頊北門故居。有的說:朱熹理學文化廣場。還有的說:游樂園……幾句簡短的對話,把學生海闊天寬的思緒拉到課堂,課開始了。隨著歡快的樂曲,教師用課件出示“解決問題”單元主題圖,把學生帶進快樂的游樂園。師:這幅圖就在你們課本的第2和3頁(蝴蝶頁),請同學們打開書,象學語文那樣給它分成幾個部分,并給各部分取個小標題。生(一陣靜思之后,有了答案):可分為四個部分――看木偶戲、買面包、玩翹翹板和丟沙包。
例5:教學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時,為了給學生形象直觀的情感體驗,教師制作了三輪對賽課件:隨著緊張、激烈、舒緩……錯綜交織的《賽馬》音樂,拉開了《田忌賽馬》序幕……接著,教師讓學生用排列組合的方法列舉田忌所有對賽方式和取勝的概率,感悟統籌優化思想方法的魅力!
走進課改課堂,“軟化”的課屢見不鮮,或是數學課串入了語文味,或是數學課串入了科學課味,或是語文課串入了數學味……
二、思考:追求課堂和諧
新課程“軟化學科界限”理念派生出來的現象,引起了教育專家和教師的關注,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1.融合要巧。學科之間有相通之處,我們不能只抱著本學科不放,應該以開放的眼光,海納百川的胸懷,打開學科之間的內在通道,運用拿來主義的方法,不斷地去反省自己教學。這樣有利這種“軟化課”嘗試的深入展開,濃厚研究氣氛,提高嘗試成效。學科的融合,目的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在進行融入的過程中,要講究實際效果,要依據學科的教學需要,使學生感興趣,為學生所接受。因此,學科之間的融合要巧,要講究實效。
2.本質要保。每個學科都有其自己的特性,如明理、導行是思品課的特點;聽、說、讀、寫,字、詞、句、篇是語文訓練的基本點,這就是語文的“特味”,數學也又自己的特點,象上述例1:數學教師用語文的“縮句法”為數學文字題的解題分析服務;例2:用語文文字結構的奇特性與數學倒數的相似點,巧妙解釋倒數概念;例3:古詩只是用來作數學題的素材。例4:借用的是語文的教學方法;例5:用《田忌賽馬》的故事作為負載統籌優化數學思想和方法的載體。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其他學科教學元素,雖然串了味,但本學科特點的 “原味”不能變,否則,數學教師就“耕錯了田,荒了自己的園”。
3.提高素養。底氣十足一定來自扎實的專業知識、深刻的專業思想和高深的專業修養。數學教師要想在教學中融入其它學科教學元素,課外工夫不可少。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沒有深厚的知識底蘊就談不上教育素養?!毙W是基礎教育,更要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其中教師的引導很重要,如果一位教師對天文地理知之甚少,對琴棋書畫一竅不通,對古今中外名著從不涉獵,很難想象他能在自己學科教學中融入其它學科內容。教師只有在課外博覽群書,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才能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展望:綻放生命課堂
關注生命過程才是和諧課堂之根本,課堂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課堂,更是成就人的智慧的課堂。軟化數學學科界限,讓課堂充盈生命活力、洋溢生活氣息,讓每日重復的講課變成清泉,變成小詩,用愛心呵護學生的成長,讓課堂綻放生命的色彩!
1.“軟化”是生命課堂的需要。學校的工作是“教育”,但許多學科教師把“教育”理解為“教學”,更有甚者把“教學”理解為“教書”?!敖虝本褪钦毡拘疲}海戰術;“教學”是將書中“知識”轉為學生頭腦中“知識”;“教育”才是不僅要教“知識”,還要“育人”。其實,教育的起點就是“人”,生命教育才是教育的基點?!坝恕笔侨魏螌W科教師都應當承擔的責任,要讓“術業有專攻”的學科教師都融入“育人”中,“軟化”就顯得十分必要;只有“軟化”,“術業有專攻”的學科教師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既彰顯學科本色,又不失“育人”特色,最后達到在異彩紛呈“教育”中完成學科教師“共育”重任。
2.“軟化”要從形式走向本原?!败浕弊钪匾氖菨撘颇?,最有效的是未被點破卻深深扎根,乃至回味悠長,要從形式走向本原,讓課堂綻放一個個靈動的生命。例如,特級教師徐長青執教“重疊問題”中,有這樣一個學生活動場景――“套呼啦圈”。 兩個呼啦圈分別表示參加“搶椅子”和“石頭、剪刀、布”游戲的學生的集合,教師請之前參加游戲的學生站到相應的呼啦圈內。其中一個學生既做了“搶椅子”游戲,又做了“石頭、剪刀、布”的游戲,他首先站在表示“搶椅子”的呼啦圈中,但站在“石頭、剪刀、布”呼啦圈中的學生也在呼喊他,他自己也認為應該站在那個圈中,此時的他正處于進退兩難中。教師望著臺前的這些學生笑著說:“該怎么辦呢?自己動,我不管!”教師隨即退出了學生的視線……等到全場的聽課教師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教師知道了這個學生已經被兩個呼啦圈套住,站在“交集”之中了,學生們成功了。
3.“軟化”要從預設走向生成。教學中的“生成”,就是通過開放的教學,開發學生的“基礎性資源”,我們要激發孩子的心靈感動,讓孩子們始終擁有善于發現美的眼睛、聆聽美的聲音的耳朵、易于感動的心靈和富有愛心的靈魂與充滿陽光和色彩的童年,實現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學生資源的生成。學生資源是五花八門的,五花八門的學生資源是無法一清二楚的學科界限的,因此,從預設走向生成“道法自然”般地軟化學科界限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從3G到4G再到今天的5G這兩代技術的發展用了不到八年時間,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現階段信息技術的發展的速度。無論各行各業對于信息技術的使用早已開始普及和產生了極強的依賴性,信息技術也在各個領域成為最為活躍的因子,從這方面來看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趨勢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現階段教育領域普及信息技術教學的今天,如將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進行更深一步的融合是一個大家都不能避免的問題。同時隨著“三通兩平臺”工作的不斷推進,交互式觸控教學一體機或交互式電子白板被普遍裝備,互聯網接入帶寬成倍增加,學校教育信息化環境顯著改善,師生信息技術素養大幅提升。因此本文就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進行了簡要的探討。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一)過度使用信息技術
在信息技術普及的今天,老師也越來越依賴于信息技術進行相關的課堂的教學,但是這樣也存在老師過度依賴信息技術,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老師頻繁的運用多媒體教學,這樣在某一方面來說是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難以理解。比如在數學這一學科的教學中,傳統模式下的數學教學,老師是采用板書的形式來慢慢讓學生領會解題步驟或者是證明步驟,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是有著充足的思考時間的,因此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對知識的理解都處于一個高效的狀態,雖然板書教學比較慢,但是確實利于學生吸收消化。當老師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時候,一部分老師會將某一到題的證明過程直接運用信息技術投影到屏幕之上,這樣對于學生而言就沒有相關充足的思考時間,這樣的吸收效率也就大打折扣,學生就處于一種記筆記的死循環當中[1]。
(二)老師對于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存在抵觸心理
雖然說現階段我國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而信息技術教學也在這個范圍之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全國范圍內的老師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在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的,不少老師依舊堅持板書教學,但事實是不是所有學科都適合純粹的板書教學模式。對于英語這門學科而言,老教師存在著抵觸信息技術教學,但是英語卻是十分需要借助信息技術來進行教學的學科。同時一些年輕的教師因為專業技能的原因以及自身技術不過關的也不愿意使用信息技術。比如進行PPT制作,一些年輕教師沒有那個能力完成相關制作,也就不會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也自然而然的反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入融合[2]。
(三)信息技術教學流于形式
在新課改的要求中,老師在課堂上是否使用的信息技術教學,這是對老師的一個課堂教學能力的評價過程,因此在上公開課的時候學科老師就算不會運用信息技術教學也會使用,從而導致了信息技術教學流于表面,僅僅只是為了一個教學評價,而不是為了學生進行信息化教學。同時公開課評價人員對于老師在一堂課中是否使用信息技術的評價也僅僅只是通過信息技術使用數量而并非質量,其中的原因是因為教學質量無法立刻看到,因此只能從一堂課中信息技術使用數量來判斷老師是否合格的使用了信息技術,這樣也就導致老師在公開課上大規模使用信息技術卻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的教學往往使的信息化教學流于表面。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有效措施
(一)對老師進行合理的培訓
信息技術的使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師想要合理并且正確的使用信息化技術并將其運用到教學中也是需要一個學習和練習的階段。因此對于老師而言是要通過自我的學習來提高自身對于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保證能夠在課堂是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教學。此外,對于學校而言,并不是將一個課堂教學指標扔下來就不管,然后在評價的時候將這個指標考慮進去而已,而是需要對老師進行相關的培訓,讓老師能夠盡可能的學習怎么使用信息技術。不可否認的是有部分老師不愿意使用信息技術,其中的原因是他們不會,因為年紀或者教學壓力的緣故沒有機會去自學信息技術的使用,因此學校要重視相關問題,定期組織老師進行相關信息技術的學習,這樣才能保證老師在課堂上能夠并且接受信息技術的使用,讓學生能夠通過信息技術提高學習效率[3]。
(二)改變老師的教學理念
對于信息技術的運用其實就是新型教學理念和傳統教學理念的沖突,在這種沖突下有部分老師不愿意改變或者難以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也就會導致他們對于信息技術的使用存在抵觸心理。學校在面對這一情況應該要合理引導老師的教學理念,通過理論學習以及個人實踐告訴老師新型教學理念的優勢,讓老師盡可能的去接受這樣的教學理念,這樣才能讓老師不會對信息技術產生抵觸心理,讓老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合理的運用信息技術。學校可以組織相關教學的觀摩,讓老師切身感受信息技術教學對于學生的幫助。讓老師認識到信息技術和學科深度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幫助老師建立新的教學觀念。
(三)做好相關規定,實行制度化、規范化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信息素養;技能教學;一課雙師
目前,信息技術課是初中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可以向學生傳授信息技術操作技能、信息化環境下學習技巧以及培養學生信息化素養的課程。因此,它不能只是完成單一的計算機及網絡操作技能的教學,而應該將傳授操作技能與培養學生信息化學習能力、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相融合,發揮技術學科注重應用的特點,有效地支持學校學科課堂教學的改革,培養學生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習能力。
一、初中信息技術課現狀分析
目前,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普遍要在一個脫離互聯網的多媒體計算機機房內,完成諸如文字處理、計算機常用設置、幻燈片制作等計算機基本操作內容的教學。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多問題,不能激發教與學雙方的興趣,制約了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內容簡單、滯后,學習目標不明確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材的內容更新速度很難跟上計算機和網絡的發展速度,其內容偏重于基本操作與應用,簡單、滯后,即使涉及一些程序編寫、網頁制作、互聯網操作等內容,也都因為不能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導致教學目標過于簡單、虛化,加之沒有考試任務,很難激發教與學雙方的興趣與激情。同時,由于學生對計算機及網絡的認識大多數停留在娛樂功能上面,沒有使用計算機及網絡完成學科學習、協作交流等意識和動機,也導致其學習目標的偏向。
(二)課堂教學場地、環境、設備固定
由于學生認識和動機的偏向,造成其課堂學習興趣不足。這一現象將導致信息技術課堂難于管理。于是,教師不得已采用一些手段來維持正常課堂秩序,確保教學的正常進行。通常信息技術課要安排在多媒體機房,使用統一管理且帶有保護卡的計算機,上課時一般要斷開互聯網。盡管出于某種無奈,但是在這種教學場地、環境、設備固定、封閉(與互聯網斷開)的信息技術課堂上,很難實現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教學過程,也很難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與信息處理能力。
(三)課堂教學模式單一
機房、多媒體教學系統、簡單的任務式教學,這些通常是信息技術課采用的教學模式。雖然任務式教學模式已經普遍應用于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但是教師在為學生設計任務時,由于諸多限制并不能綜合考慮任務的實用性、復雜度、創造性、協作性等因素。這種簡單的任務式教學模式不能激發并持續維持學生的興趣。
二、信息技術課教學的探究
(一)突破學科限制
對于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出現的以上問題,信息技術教師應突破限制,積極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特別是注重培養學生將各種信息技術、設備、資源正確熟練地應用于各個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首先,教師不應照本宣科,機械地完成教材內容,對教學內容的確定應源于課程標準和教材,結合實際,大膽提升。適時、適量、適度地擴展延伸教學內容,以提升學生信息素養與技能為核心,突破教材的限制,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興趣。其次,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場地、軟硬件環境以及設備的使用也應該突破傳統限制。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創新,可以將信息技術課堂放在機房、創客空間、Pad教室等場地上課。即使是普通教室,如果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借助手機、Pad、電子書包等設備的支撐,依然可以完成一堂效果良好的信息技術課。
(二)突出學科特點
對于廣大用戶來說,計算機、網絡已經成為在信息社會工作、學習、生活的重要工具。因此,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應突出技術性、應用性的特點,與學科教學融合,與信息化學習融合,讓信息技術教學融于學科的教與學,突出其學科特點。通過信息技術課教會學生熟練地將各種信息技術手段、設備、資源實際應用于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習、交流、協作、創新、共享之中,指導學生將各種信息化手段、設備、資源應用于課前、課中、課后的各種教學活動。
(三)探索“一課雙師”課堂模式
但是,僅僅有熱情是不夠的,充其量只能做一名合格的教書匠,只有盡心、盡力的鉆研教法,精心設計課堂,才能成長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師。
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決定著學校和教師要做到必學課、選學課和活動課的整合,繼承與創新的整合,課內與課外的整合。針對我所教班級的具體情況,我認為應該從實際出發,最重要的應該是以下幾點:
1.以學生發展為本,優化課堂教學的觀念
教師要由講的多轉到盡可能讓學生多學點、學好點、得多點,使學生逐步做到“五個當堂清”,即語文知識當堂掌握,語文基本能力當堂訓練,語文的基礎性作業當堂完成并批改,非智力因素當堂得到培養,當堂受到思想、審美等方面的教育。
反思以前的語文教學,我雖然做到了當堂作業當堂完成,語文基礎知識當堂掌握等要求,但是忽略了對學生的深層次的培養,尤其是課后的鞏固檢查總因為害怕浪費課堂教學時間而放棄。其實,很多時間就應該讓給學生說讀寫。只有轉變“害怕學生不會學、學不會”的陳舊思想觀念,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去自學去嘗試。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就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逐步做到真正的“五個當堂清”,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培養自學能力,也更好的檢驗出一名語文教師是否能很好的駕馭課堂。
2.導學、督行、自學相整合,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方法
不同的課型要求不同的教學方法與之相適應,要優化課堂語文教學方法,就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方法。
教師傳授知識的同時,一定要傳授方法。
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在于給學生一種好的學習方法,使教與學相適應。學生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可以獲取許多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的轉化。
只有真正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學生才能真正減輕課業負擔,才能逐漸熱愛學習;老師也才能在教學中更加輕松,有更多的充裕時間研究摸索更加切合實際的新教法,才能優化課堂教學。
3.構建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落實學習目標,注重學生學校實際效果
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中及時總結歸納,并結合各學科不同特點設立不同的教學模式,更有助于學生落實學習目標,較好的完成學習任務。比如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模式。
關鍵詞:多媒體;信息技術;應用
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的普及,多媒體教學成為當下流行的教學工具,多媒體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缺少多媒體的教學是不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的。教師通過多媒體可以更加生動細致地講述課堂內容,將視覺與聽覺和課堂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和傳統的教育方式相比,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更是最為普遍的,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學科中,多媒體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只有教師指導學生使用好多媒體,才可以使學生對于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進展更加迅速,學習興趣更好地被激發出來。
一、多媒體在信息技術學科應用的趣味性
在傳統的信息技術學科中,教師只是單純地講授課本的內容的,學生只是單一地接受老師的知識,學生之間的互動極其少,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為了解決這種局面,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時,要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計算機在課堂上的應用使得原來只有在書本中以單純文字出現的知識點可以在大屏幕上生動形象地用圖畫、色彩、聲音等呈現出來,使整個課堂動態和靜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抽象的知識點轉化為直觀的圖畫聲音,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傳統的授課模式所不能比擬的。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地應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更好地使學生熟練地掌握課本上的知識點,真正地使課本上學習到的信息技術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中,也可以更好地使學生了解最新的時事政治,得到身心的雙重培養。不過,在應用多媒體時,要注意不能過度依賴多媒體,不能把多媒體當成信息科學技術課的全部,這樣會導致教學目標難以實現、教學水而低下。
二、多媒體在信息技術學科應用中面臨的挑戰
一個新鮮事物在普及應用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多媒體計算機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的普及應用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在課堂中,多媒體計算機是教學的輔助工具,教學的主體還是學生,教師要起到一個良好的引導和監督作用。有的對于教師運用多媒體進行授課的新型授課模式感到不適應,對于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有著一定的抵觸心理,這就要求教師制作高質量的、有代入性的課件,并且對具有這種情況的同學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引導他們更好地適應這種新的更加優秀的教學方式,師生攜手打造多媒體課堂。對于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積極地和學生們一起解決而不是獨斷專行,要積極地聽取學生對于多媒體應用提出的意見。單純地只是使用多媒體教學也是不可取的,這樣會使學生失去主體地位,沒有辦法更好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另外,教師也要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穿插對于學生知識點掌握的練習,真正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三、多媒體在信息技術學科應用過程中與教師自身的融合
在現代課堂中對于多媒體計算機的應用,教師要有著清晰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多媒體雖然只是教學中的一種輔助工具,不可以完全取代教師在課堂上對于授課內容的講解。盡管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些人認為在信息技術學科中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更加科學、更加高效,但是過度依賴計算機始終是一個不好的行為,如果完全把課堂交給多媒體計算機來進行,教師的教學過程完全照搬多媒體課件,就會造成學生對于學習興趣的喪失,使得學生厭倦課堂,最終起到相反的作用。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要求教師處理好自身教學和多媒體的關系,即要求教師運用自身授課的靈活性去彌補多媒體的機械性,也要運用多媒體授課的快捷性加快教師授課的進程,控制教學的進程,保證學生的學習進度,開放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的質量。不過,教師要防止學生被強行帶入到多媒體課件的既定學習計劃中去,要切實地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安排學習任務,多媒體是死的,人是活的,這就要求教師在信息技術學科中,加強自身和多媒體計算的融合,取其長處,去其短處。想要在現代課堂中,真正地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就必須做好現代教師自身和多媒體計算機的融合關系,只有教師和多媒體計算機做到了更好的融合,才可以真正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的來說,多媒體技術在信息技術學科中的應用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多媒體在信息技術學科的應用得到全社會越來越多的廣泛關注。如果缺乏了多媒體,那么信息技術學科就沒有什么意義了。我們堅信,多媒體計算機在信息技術學科中的應用一定會越來越成熟,其發展會得到更長遠的進步。
參考文獻:
【關鍵詞】跨界融通;學習資源;學習時空;學習方式;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9-0050-02
【作者簡介】俞亞萍,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江蘇張家港,215600)副校長,高級教師,蘇州市美術學科帶頭人。
兒童的成長始于藝術,藝術是人的整個精神、心靈世界的締造者。每個兒童的視覺世界都是五彩繽紛的;每個兒童的內心世界都是廣闊無垠的。尊重兒童,理解兒童,發展兒童,是促進兒童生命成長的教育之道。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從“生命美學”的視角出發,以“愛學課堂”為載體,用課程革新的力量,跨界融通的表達,創意實驗的精神,促進兒童精神世界的生長,滿足兒童的藝術審美需求。
一、以“愛學課堂”為核心的藝術跨界學習
藝術跨界,從本質上看并非新鮮事物,一如靳尚誼先生所說“跨界原本是很自然的事”[1]。藝術跨界是時空、視聽、造型與表演、描述與形象的跨界。以“愛學課堂”為載體的藝術跨界學習基于兒童差異,堅守“兒童中心”“游戲精神”理念,通過綜合的學習資源、融合的學習時空、整合的學習方式、聚合的學習評價,實施融通性藝術教學,兒童感受美與文化的存在,自由呼吸,自覺生長,自然綻放?!皭蹖W課堂”在一個學習主題下,為學生提供多樣選擇,并進行適合兒童認識需求與情感發展的藝術教學和活動,力求讓兒童形成良好的藝術修養和品位。
二、藝術跨界學習的實踐探索
在基于趣、游于藝、臻于人的“愛學課堂”中,我們從跨界綜合的學習資源、跨界融合的學習時空、跨界整合的學習方式、跨界聚合的學習評價四個方面,尋找兒童生命成長的美學路徑。
1.跨界綜合的學習資源――從技術到體驗。
在“跨界生活,綜合學科”的背景下,我們不再拘泥于單科藝術知識的教學和某一種藝術技能的訓練,而是二度整合、開發音樂和美術教材,并圍繞藝術的育人目標挖掘兩科教材間的連接點,同時注重教材的“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缃鐚W習不僅包括美術和音樂學科,還包含語文、科學、品德等學科,我們力求實施有邊界的聚焦,無邊界的學習,讓兒童擁有全科視野。此外,我們還根據“愛學課堂”的量規,以訪談、對話的方式,產生新的主題教學內容。如《早安,森林》,印第安神話故事《佩塔利與古里古》,繪本《11只小貓做苦工》等,而“江南”主題內容,則是地域和時節結合的產物。具有文學味的神話、繪本故事,喚醒了兒童內心深處對藝術的熱愛。
“互聯網+”時代,課程資源日新月異,與日俱增。我們敏感地捕捉與挖掘跨界綜合的藝術課程資源,為兒童藝術融通學習提供更多的可能。資源庫融合人文、科學等內容,一個主題建立一個資源庫,采用實體與網絡相結合的方式,就如建立了一座座兒童的藝術館。如“江南”主題網頁中包含著學生、家長、教師選擇的江南園林、民居、服飾、樂曲、舞蹈等內容。資源收集的過程就是兒童、教師、家長發現美、收獲美的過程。
2.跨界融合的學習時空――從課堂到生活。
“愛學課堂”打破四十分鐘的時間界限,主題活動教學的周期為半個月。教學時,可改變教室格局,并通過直觀形象的學具、探究式的科學器具、智力開發式的信息媒體等激發學生興趣;可改變秧田式座位,W生自由組合,靈活自主;可走出教室,將課堂放入自然、社會中。兒童的世界是感性的、審美的,如我校的“時光隧道”是兒童t望世界的窗口;“童心迷宮”是兒童探求謎底的宮殿;“成長樹”上的鳥兒是兒童對生命的呵護;“夢想藝術館”是兒童實現夢想的地方……正如張曉軍所說:“藝術的概念不再像以前那樣的狹窄了,只要有心靈的思索,便會有藝術的創造,這是天賦之權?!盵2]
3.跨界整合的學習方式――從單科到合科。
我們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樣態,形成以“兒童”為主體,以“生命自主成長”為發展狀態的“學”課堂;我們打破學科藩籬,以主題活動促成教學從單科到合科的轉變;我們改變過去以技術傳授為目的的封閉式教學模式,采用探究式學習、交互式學習和多種藝術形式交叉融合的開放式教學模式。
“愛學課堂”既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也要教授其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方面,教授線條、色彩、造型,旋律、和聲、節奏、情緒等內容;另一方面將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融為一體。再者,“愛學課堂”從力求讓學生獲得知識、技能逐步轉化為追求學生生命的生長。通過音樂、美術學習任務書的內容,兒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組建道具、舞美、器樂、表演等學習共同體。一個周期后,學習小組以音樂的誦、唱、跳、奏,美術的畫、舞美設計、手工制作等方式展現學習成果。
4.跨界聚合的學習評價――從結果到過程。
我們改變以往考查學科“靜態知識”的教學評價體系,形成聚合型多元整體表現性評價體系。我們通過主題展演匯報的評價方式,給予兒童最寬廣的舞臺,肯定他們藝術素養的提高。評價有策略,原則要遵循,我們要用尊重、發展的眼光看待自然生長的兒童,如音律不佳的兒童,選擇創編節奏、設計舞美活動,彰顯其對藝術的熱愛;我們關注兒童在學習中流露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與合作時的狀態,我們主張全面地看待兒童,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個性化的發展,收獲他們最想得到的“果實”。
兒童在藝術審美中表現出的不同的亮點和特色,構成了“愛學課堂”最美的圖景。我們呵護兒童的創新精神與探究意識,這是“愛學課堂”的追求。如教學《三只小豬》時,學生運用各種材質的物品,創意設計小豬的腦袋,一次性餐盤成了小豬圓圓的臉,紙杯變成了小豬大大的鼻子,紐扣成了小豬小小的鼻孔,樹葉成了小豬肥肥的耳朵。然后教師帶領學生發現小豬全身是寶,這是跨界于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在學科整合的過程中,我們能發現兒童的天賦傾向與興趣追求。聚合型多元整體評價,讓我們看到了教學中“人”的價值。
“愛學課堂”是一種成效顯著的教學改變,趣味足、方式多、秩序美,教師擁有一種暢快淋漓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兒童享有一種被抓狂和被震懾的自由生長。藝術跨界融通教學的美學路徑,豐厚了兒童藝術生命的質感,學生在提升藝術素養的同時也提升了氣質與品位。
【參考文獻】
一、融合社會知識,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是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對人們生產、生活、學習帶來的變革,遵守信息技術基本的文化倫理道德,掌握對終身發展所需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每節課雖然只有短短的40分鐘,但學生在課堂以外,所接觸的信息量,是課堂信息量無法相比的。立足“小課堂”放眼“大社會”,用“大社會”知識豐富“小課堂”內容,將課堂知識與學生身邊的實例結合起來,把課堂上的思考范圍與生活事例結合起來,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在講述到信息技術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和應用上,我就利用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的實例,如到超市買菜、銀行存款、醫院看病、教師上課等,甚至行走在馬路上的交通監控系統都離不開信息技術;我們隨身的電子錢包、水電表打卡,遠到工廠機械加工、新車下線、遠程教學、神州號飛天、蛟龍號下海,都有信息技術應用的身影。把教材上原本羅列性的知識,與學生身邊的事例結合,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結合,變教師請學生說,到學生我要說,課堂一下活躍了起來。
在對《常用家用電器綜合信息表》教學處理時,我安排了一個“親歷家電商場”的綜合實踐活動。請同學們在課余,到家電商場收集一些家電信息,可以記下來,可以畫下來,可以索取《產品廣告單》,可以拍下照片,還可以詢問商場的叔叔阿姨們。在進一步學習了計量用電量“度”的概念后,讓學生計算一下家里的各種電器每月(按30天)所消耗的電費。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將“小課堂”向“大社會”拓展延伸,實現“小課堂”與“大社會”知識的有機結合,擴大“小課堂”知識的應用平臺,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引導學生對需要掌握的知識進行多角度、多層面鞏固,激發了學生問題探究興趣,強化了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增強了學生發散性思維,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二、融合學科知識,激發學生創造潛能
加強學科體系的互融互通,構建課程章節知識間的廣泛聯系,做到知識的“大面”、“大線”、“大點”的有機統一。我們在學習到《計算機中的計算器》一課時,就直接和我們數學的四則混合運算結合起來了,既有因數的概念,又有+ 、-、*、/等的運算符號的認識;既有先處理括號運算順序的相同,又有計算機中計算器處理四則運算的差異,把數學知識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表現出來。
《Windows中的畫圖》,可以把我們信息時代的計算機工具和小學《美術》課程結合起來,繪圖工具的線條、色彩工具、擬定圖形等,充分給學生營造了想象的空間和發展思維進行創造的條件。畫只可愛的小寵物,既可以利用搭積木式的拼圖,又可以多種繪圖工具混合使用;既可用鉛筆工具繪制,又可用刷子或噴槍制作;既可以象模象樣得在白紙上作“浮雕”畫,又可以在多彩背景中作“鏤空”圖。
教學中探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交叉整合,使各學科在知識背景、教學內容、思維方式、學習能力和操作技巧等相互補充、相互融合、相互貫通,從而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析,解決同一個問題的能力,達到科際這間的“觸類旁通”。
三、融合開放教學,發展學生創新能力
開放教學,一種是教學內容的開放。在引導學生理解教材基礎知識的同時,特別要使用好教材中“想一想”、“試一試”、“議一議”、“說一說”、“做一做”等設問小題目,因為這些設問小題目是開放性的,它的答案不是惟一的,甚至沒有標準答案,這就需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相互討論,鼓勵學生敢于突破陳規,打破教師“一家之言”,提出自己獨特見解,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