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5:42: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服務貿易重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由通識基礎課程、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環節4大模塊和分階段、漸進式教學安排構成。要在調研用人單位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綜合素質需求變化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對現行課程體系進行改革與創新,以實現培養和提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目標。
一、國際經濟貿易專業課程改革現狀
在以前的學科教育模式中,由于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追求大而全,導致課程的設置上存在很多的問題。雖然我院的國際貿易專業(以下簡稱“國貿專業”)在教學教育改革的促動下增加了案例教學,加強了第二課堂,改進了模擬實習,但有關國際貿易專業的課程整合問題尚未有大動作,或者說,只是在原先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科”教學體系的痼疾,也體現不出專業教育的真正特色。其主要表現本文由收集整理在以下幾點:第一,交叉學科內容重復?!陡鷨涡庞米C統一慣例》《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等國際慣例,在《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商法》和《外貿單證實務》課程中都要重復介紹這些內容。第二,重要內容不突出,不相關的內容多。如《國際金融》中的“國際金融機構”這部分內容,書上用了較大篇幅討論國際金融機構的職責、主要業務和組織機構等,對于一個基層外貿工作者而言,顯然沒有必要非常詳盡地了解。相反,外匯風險和外匯保值等內容對于基層外貿工作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課程中這部分內容比較簡略。第三,不夠重視職業資格證。作為國際貿易專業的大學生,應該有國貿專業自身的職業(上崗)資格證,如報關員資格證、報檢員資格證、跟單員證、外銷員從業資格證等。第四,重理論輕實踐。重視國際貿易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忽視其應用性。學生理論知識掌握了,但在實際操作和工作實踐中對理論的應用卻很生疏,對國際貿易的流程很陌生。
以上問題的出現,造成了學生學非所用、用非所學,既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又浪費了教育資源,更影響了高職人才的技能培養。要想使我院的國際貿易專業真正辦出高職特色,培養出真正的外貿戰線的行家能手,就必須對以上的問題加以糾正,也就是打亂過去的學科體系,進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課程整合。
二、國貿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的基本思路與具體措施
目前全國高??蓜澐譃閲医逃克鶎僦攸c院校、地方所屬普通等高院校和??圃盒H惒煌瑢哟?。不同層次的高校,辦學定位不同,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也不相同。在人才培養的目標市場上各自切出/蛋糕0的一塊,根據各自的辦學定位和辦學思路,培養出不同層次的人才,以滿足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這樣就要求不同類型高校開設的同一專業,也應該體現出不同的辦學模式和辦學特色。同是國貿專業,有的高校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滿足國家機關、高校及相關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有的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滿足從事進出口業務的各類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而現實情況是,不論哪類層次高校開設的國貿專業,通識基礎課程、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幾乎占理論教學80%左右,被牢牢鎖定在規定范圍之內,幾乎沒有太大的調整余地,唯有剩下的20%課程,包括專業選修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可作適當調整。這必將影響和制約國貿專業課程體系的總體改革與創新。要改變這種局面,高校應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目標,確定不同的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設置,各類高校對各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必須以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要求和專業自身的需要為前提,尊重專業的特殊性。我們認為,國貿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的基本思路,應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目標,以提升能力素質為手段,以學校定位為特色,以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為目的。
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未來變化
進入新世紀,國際貿易方式、貿易內容及國際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主要發達國家消費市場的疲軟,全球貨物出現大幅度下降,新一輪的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等。同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就業領域,也與以往有所不同,往往選擇進入跨國公司、中小型進出口企業、電子商務企業,甚至選擇創業,因此,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適應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
(一)從貿易方式看,電子商務將成為國際貿易重要的方式
電子商務早在上世紀70年代,電子數據交換(edi)和電子資金傳送(eft)作為企業間電子商務應用的系統雛形已經出現。由于edi大大減少了紙張票據,因此,人們也形象地稱之為"無紙貿易"或"無紙交易"。據資料統計,一筆國際貿易業務中至少
有46種不同單據,連同副本共有360份以上的單證資料。edi則大大降低了雙方的通訊費用,簡化了業務流程,提高了經營效率。未來,電子商務將成為國際貿易重要的方式,特別是對于中小型進出口企業,利用互聯網開展跨國電子商務貿易,使貿易更加便利化。因此,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中,需要增加國際電子商務相關課程,以適應國際貿易新的變化。
(二)從服務貿易看,國際服務貿易外包日益活躍
服務業從制造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產業,許多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紛紛將低附加值的服務環節從企業中剝離,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使得離岸(國際)服務外包在國際貿易中日益活躍。國際服務外包是指外包轉移方(外包商)與其外包承接方(供應商)來自不同的國家,外包工作跨國完成。中國政府提出到2013年,實現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300億美元,由此可以新增100萬大學生就業。目前,我國已在20個城市進行國際外包服務業的試點,未來5-10年將是我國服務外包發展的黃金時期。許多高校為培養符合國際服務外包業務所需要的人才,開始著眼于開設與國際服務外包相關的課程,國際服務外課程正在成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核心課程之一。
1.金融危機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
在國際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衰退的陰霾下,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國際生產網絡遭到沖擊,貿易融資形勢惡化,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加強,這一切都實質性地削弱了世界貿易的增長。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交往愈加頻繁貿易、投資和國際資本流動的加快,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趨勢日益顯著。我國的GDP增長是靠外貿出口帶動實現的
。中國對它國或地區震蕩的反應敏感,對外依賴程度的較高,目前的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當前世界已進入貿易爭端的高發期,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的地方貿易保護政策也愈演愈烈:今年1-4
月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針對中國發起"兩反兩保"調查(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38起,同比上升26.7%,中國成為國際貿易摩擦的主要對象。
2.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等高級化知識經濟貿易結構發展方興未艾
國際貿易結構的高級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互為依托,其變化趨勢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伴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知識經濟貿易,全球知識服務型貿易發展迅猛。近20多年來,其規
模已經從1980年的3600億美元擴大到目前的2.1萬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的19%。在行業結構上,知識服務貿易日益向金融、保險、電信、信息、咨詢等新興服務業傾斜,傳統的運輸業、旅游業所占份額持
續下降;在地區分布上,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所占份額繼續擴大,東亞地區的增長尤其顯著。二是高技術產品在制成品貿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近年來發展中國家
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于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知識經濟貿易必然對國際貿易有著巨大的影響
當前知識經濟迅猛發展和快速推進,全球將全面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國際貿易更具有時代的特征?!爸R經濟”是一種新型且極具活力的經濟形態不同于傳統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知識型經
濟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技術、專利、創意等軟件產品成為重要的產品形式,知識消費成為社會的主導消費;高科技產業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支柱產業;創新是知識型經濟的靈魂。
對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的影響。知識型經濟貿易中,無形貿易將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內容。它包括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知識是當前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直接資源,金融危機下需要走出一種新型的貿易發
展路線來保增長因此,以知識產品為交易對象的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將不斷發展,日趨專業化、規?;?,進而跨越國界走向世界市場,最終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內容。
知識型的經濟貿易時代,國際貿易方式將從傳統方式逐步向網絡貿易、電子商務等新興的貿易方式轉變,大大減少了一些溝通和交流的阻礙環節。網絡貿易是整個交易過程,包括交易磋商、簽約、貨物
交接,以及貨款交付等,大都通過全球電信網絡進行。其交易的產品主要是數字化產品,如金融服務、網上娛樂、售票服務、音像書刊、軟件設計、咨詢服務和信息傳遞等;也有實物產品交易,它的交易
磋商、簽約、貨款交付在網上進行,實物交付在具體地點進行。通過網絡進行的知識型經濟貿易迅速發展,給金融危機下的貿易帶來了新的機遇。
二、如何通過知識經濟型貿易來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
當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知識型經濟貿易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必須全面認識這種壓力,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充分發揮知識資本在外貿中的作用,爭取在未來的國際貿易格局中占據主動地位,促進國民
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1.知識型經濟貿易是建立在我國工業經濟的基礎上,是工業經濟發展的必然,當前應該從實際出發,提高整體份工業水平和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水平,有步驟有站綠的發展知識型經濟貿易,為國
的外貿發展奠定基礎,走出當前經濟低迷的局勢。
2.通過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和其他高新技術產業,并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我國產品的知識含量與技術含量,才能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質量、檔次及其附加值,推進我國出口產品結構的進一步
優化,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技術產品,增強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提高外貿的經濟效益。
3.通過網絡貿易,開拓國際市場。在知識性經濟貿易時代,網絡貿易將日益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方式。通過一下途徑大力發展網絡貿易:
加強對電子商務及網絡貿易的宣傳,提高人們對網絡貿易重要性的認識,引導網絡貿易的發展。是加快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網絡的建設步伐,使我國對外貿易的信息技術與國際間的企業貿易接軌。是政府
和相關企業加緊制定有關電子商務安全保障規范性法律條文,提高電子商務及網絡貿易的法律地位,規范并促進網絡貿易的發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識經濟的內涵和特點,在此基礎上,文章提出從六個方面應對知識經濟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即加大科技投入,實行科技興貿;加快適應網絡貿易,大力拓展國際市場;發展服務貿易,拓展服務貿易的人力資本要素;營造環境,培育本土跨國企業;加快貿易法律建設,協調國際經貿關系;加大教育力度,重視人才培養。以期對有關方面進行決策提供依據。
知識經濟的內涵及特點
(一)知識經濟的內涵
1962年,美國經濟學家費里茨·馬克盧普根據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社會發展和產業機構調整的背景,提出了“知識產業”的概念。1996年,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國際組織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knowledge-BasedEconomy)這個新概念。如今,知識經濟與國際貿易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它們之間關系主要體現在:一方面知識經濟體現了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的水平,決定了所在國的國際貿易發展水平;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國際貿易對科技進步的促進與推動作用上。知識經濟已對國際貿易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并對這一概念的內涵作了界定;知識經濟就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資源近乎耗竭、環境危機日益加劇的時代,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尚未利用的自然資源來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資源。
(二)知識經濟時代我國國際貿易的新特點
隨著全球化經濟的不斷融合與發展,國際貿易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這種新特點與發展趨勢無不與知識經濟的特征有著內在的互動關系。作為全球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國國際貿易發展也呈現出自身的特點??v觀我國2005年以來的貿易額不難看出,我國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一定全球影響力的貿易大國,是繼美國、德國后的第三大貿易國。但是,要真正從貿易大國轉變為貿易強國,還需要很大一段路要走。產品附加值低、抵抗危機能力差、出口商品競爭力弱等問題無不顯露出我國國際貿易缺乏競爭力的弊端。
貿易摩擦升級成為過去幾年國際貿易出現的新特點。我國在過去幾年里很好的履行了加入世貿的各項約定條款,按約定逐步開放各行業。但自我國加入WTO以來,貿易摩擦不但沒有減低或減少,反而還有所增加或升級的態勢。貿易結構單一化,主要出口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成本低,產品附加值低,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產品的技術門檻低,技術含量少,進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許多進口國對我國的反傾銷訴訟。反傾銷訴訟實際上是目前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的最主要形式。同樣,對于我國出口那些附加值高的電器類來說,由于缺乏必要的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導致無法從中獲得預期的高收益,這又從一方面暴露出我國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弱點。
知識產權的保護又成為知識時代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當然,這與我國實際國情息息相關。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起步較晚,真正意義上開始建立并實行是在改革開放政策以后。當前,國內知名商標在國外被搶注屢見報端。因此,我國必須加強知識產權執法體系,強化我國知識產權的行政審批、宣傳培訓及學術研究,完善我國知識產權工作體系。除此之外,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將成為我國提高國家競爭力和國際貿易競爭力的決定因素。事實上,科技創新的長足進步將會促進國家創新能力的全面提高與提升。
國際貿易應對知識經濟的影響應采取的對策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除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之外,也帶來了無限的機遇。如何迎接挑戰,抓住機遇,以促進國際貿易、國內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是當前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我們必須立足本國實際,認清我國國際貿易在知識經濟發展中呈現出的新特點和新趨勢,并采取相應措施,努力發展本國的國際貿易,進而推動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持續、健康的發展,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及國際地位。
(一)加大科技投入,實行科技興貿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和技術為基礎的經濟活動,核心是知識的生產與創新。同時,知識的生產與創新又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國目前的現狀集中表現在科技投資嚴重不足,缺乏科技投入的長效機制,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政策導向力,這些都極大地阻礙了我國知識經濟的發展。當務之急是要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樹立廣大科技工作的創新意識,建立發掘、培養、保護高級人才的長效機制,促進產學研的結合,推動科研院校進入企業或實行企業合作經營。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進步成為決定競爭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我國外貿能否制勝的關鍵。我們必須牢牢樹立起創新意識、積極創造條件培養高技術人才,加強校企合作框架下的“產、學、研”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培養和激發高技術人才的創新能力,進而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加快傳統產業的更新換代,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從而提高國際競爭力。
(二)加快適應網絡貿易,大力拓展國際市場
網絡貿易必將成為未來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加強對電子商務及網絡貿易的宣傳,提高人們對網絡貿易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將是未來幾年政府部門的工作重點,同時也應加強對網絡貿易的規劃和管理,科學、合理、有序的引導網絡貿易的轉型。這需要各級政府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應加大投資,改善電信及網絡設施等硬件環境,加速信息產業的建設力度,有序引導“產、學、研”向進出口企業的傾斜,促使基于網絡貿易的信息產品的研制與開發。其次,應加快我國國際電子商務網絡的建設步伐及適應為網絡時代的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加快我國對外貿易的信息技術與國際間的企業貿易接軌。最后,還應制定適合未來網絡時展的相關法律、法規,從制度層面促使網絡貿易科學、合理、有序的發展。
(三)發展服務貿易,拓展服務貿易的人力資本要素
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對于國家的未來繁榮具有戰略性的地位,我們應認識到加快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能否實現全面、健康的發展,具有提高經濟國際競爭力及維護國際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地位。另外,發展服務貿易的同時,也應注重拓展服務貿易的人力資本。這要求我們應從教育投入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兩個方面入手。從本質上來說,決定一國服務貿易優勢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該國的人力資本狀況?,F代服務業屬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發展服務業不僅能夠吸納大量閑散的剩余勞動力,創造經濟效益,而且能夠促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從以上可以明顯看出,人力資本和服務業之間存在著內在的有機的聯系。我們只有抓住服務業國際化所提供的歷史機遇,進一步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創造必要的環境來推進人力基礎設施的完善。
(四)營造環境,培育本土跨國企業
我國目前的現狀是跨國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國際地位偏低。我們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推動企業的重組和優化,培育和組建一批中國式的跨國公司,實施“走出去”的戰略,進而實現分享國際分工利益,帶動和實現我國經濟健康、快速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國際貿易主要是以跨國公司為主體,并且隨著國際市場分工與協作趨勢的加劇,國際競爭也主要在跨國公司之間展開。因而,一國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高低,實際主要體現在該國跨國公司的競爭力的強弱上。通過營造環境,實施“走出去”的戰略節能型跨國公司經營,組建中國式的跨國公司,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及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也是參與國際競爭的大環境。通過營造環境,鼓勵和支持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企業實行跨國經營直至成立跨國公司,也可通過采取合資、兼并等多種形式開展資源開發、即時經濟合作及貿易加工等跨國經營。
(五)加快貿易法律建設,協調國際經貿關系
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貿易競爭將日益激烈,由此而來的糾紛與矛盾也將隨之增多。近年來,我國雖然已出臺了一些涉及國際貿易領域的重要法律和法規,但面對國際環境的日益復雜化,有些法律和法規也越來越凸顯出落后、缺乏時效性、可操作性差甚至欠缺等弊端。加快外貿法律的建設速度,加大涉及國際貿易領域的立法,強化現有貿易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應是當前當務之急。這些措施將會為我國對外貿易營造良好的環境,促使對外貿易健康穩定的發展。當然,在解決與糾紛過程中也要積極參與國際經貿關系的協調。如經濟參與和推動地區、區域經濟合作,參與和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建設,進而促進國際經濟協調機制的完善。
(六)加大教育力度,重視人才培養
科技是知識的內化,高素質人力資本是貿易發展的重要要素。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實際上是知識的競爭,而知識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世界各國都在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求得在國際競爭中占據領先地位。根據資料顯示,知識的擴展速度和影響領域已明顯影響到國際貿易的速度和成敗。發展中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度及資金投入力度方面都不如發達國家,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在未來的發展中,加大教育力度,重視人才培養應該成為我國各級政府深思熟慮的關鍵性問題。
內容摘要:隨著知識經濟特征的逐漸顯現,全球國際貿易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和特征。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帶來的巨大挑戰,抓住知識經濟時代帶來的無限機遇,我國必須調整對外貿易戰略,加快貿易法律建設與國際經貿關系協調力度,大力發展知識型服務貿易,推行網絡貿易,營造良好環境,促進對外經濟良性循環。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形態。隨著知識經濟特征的逐漸顯現,全球國際貿易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和特征。從知識經濟的內涵和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現代經濟增長更多的取決于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的水平。為適應知識經濟的要求,我國必須加快創新外貿體制和對外貿易戰略,強化技術創新力度,加速產業技術進步與產業機構升級,促進國際貿易健康、快速的發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識經濟的內涵和特點,在此基礎上,文章提出從六個方面應對知識經濟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即加大科技投入,實行科技興貿;加快適應網絡貿易,大力拓展國際市場;發展服務貿易,拓展服務貿易的人力資本要素;營造環境,培育本土跨國企業;加快貿易法律建設,協調國際經貿關系;加大教育力度,重視人才培養。以期對有關方面進行決策提供依據。
知識經濟的內涵及特點
(一)知識經濟的內涵
1962年,美國經濟學家費里茨•馬克盧普根據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社會發展和產業機構調整的背景,提出了“知識產業”的概念。1996年,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國際組織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knowledge-BasedEconomy)這個新概念。如今,知識經濟與國際貿易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它們之間關系主要體現在:一方面知識經濟體現了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的水平,決定了所在國的國際貿易發展水平;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國際貿易對科技進步的促進與推動作用上。知識經濟已對國際貿易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并對這一概念的內涵作了界定;知識經濟就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資源近乎耗竭、環境危機日益加劇的時代,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尚未利用的自然資源來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資源。
(二)知識經濟時代我國國際貿易的新特點
隨著全球化經濟的不斷融合與發展,國際貿易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這種新特點與發展趨勢無不與知識經濟的特征有著內在的互動關系。作為全球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國國際貿易發展也呈現出自身的特點。縱觀我國2005年以來的貿易額不難看出,我國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一定全球影響力的貿易大國,是繼美國、德國后的第三大貿易國。但是,要真正從貿易大國轉變為貿易強國,還需要很大一段路要走。產品附加值低、抵抗危機能力差、出口商品競爭力弱等問題無不顯露出我國國際貿易缺乏競爭力的弊端。
貿易摩擦升級成為過去幾年國際貿易出現的新特點。我國在過去幾年里很好的履行了加入世貿的各項約定條款,按約定逐步開放各行業。但自我國加入WTO以來,貿易摩擦不但沒有減低或減少,反而還有所增加或升級的態勢。貿易結構單一化,主要出口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成本低,產品附加值低,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產品的技術門檻低,技術含量少,進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許多進口國對我國的反傾銷訴訟。反傾銷訴訟實際上是目前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的最主要形式。同樣,對于我國出口那些附加值高的電器類來說,由于缺乏必要的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導致無法從中獲得預期的高收益,這又從一方面暴露出我國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弱點。
知識產權的保護又成為知識時代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當然,這與我國實際國情息息相關。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起步較晚,真正意義上開始建立并實行是在改革開放政策以后。當前,國內知名商標在國外被搶注屢見報端。因此,我國必須加強知識產權執法體系,強化我國知識產權的行政審批、宣傳培訓及學術研究,完善我國知識產權工作體系。除此之外,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將成為我國提高國家競爭力和國際貿易競爭力的決定因素。事實上,科技創新的長足進步將會促進國家創新能力的全面提高與提升。
國際貿易應對知識經濟的影響應采取的對策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除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之外,也帶來了無限的機遇。如何迎接挑戰,抓住機遇,以促進國際貿易、國內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是當前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我們必須立足本國實際,認清我國國際貿易在知識經濟發展中呈現出的新特點和新趨勢,并采取相應措施,努力發展本國的國際貿易,進而推動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持續、健康的發展,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及國際地位。
(一)加大科技投入,實行科技興貿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和技術為基礎的經濟活動,核心是知識的生產與創新。同時,知識的生產與創新又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國目前的現狀集中表現在科技投資嚴重不足,缺乏科技投入的長效機制,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政策導向力,這些都極大地阻礙了我國知識經濟的發展。當務之急是要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樹立廣大科技工作的創新意識,建立發掘、培養、保護高級人才的長效機制,促進產學研的結合,推動科研院校進入企業或實行企業合作經營。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進步成為決定競爭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我國外貿能否制勝的關鍵。我們必須牢牢樹立起創新意識、積極創造條件培養高技術人才,加強校企合作框架下的“產、學、研”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培養和激發高技術人才的創新能力,進而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加快傳統產業的更新換代,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從而提高國際競爭力。
(二)加快適應網絡貿易,大力拓展國際市場
網絡貿易必將成為未來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加強對電子商務及網絡貿易的宣傳,提高人們對網絡貿易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將是未來幾年政府部門的工作重點,同時也應加強對網絡貿易的規劃和管理,科學、合理、有序的引導網絡貿易的轉型。這需要各級政府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應加大投資,改善電信及網絡設施等硬件環境,加速信息產業的建設力度,有序引導“產、學、研”向進出口企業的傾斜,促使基于網絡貿易的信息產品的研制與開發。其次,應加快我國國際電子商務網絡的建設步伐及適應為網絡時代的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加快我國對外貿易的信息技術與國際間的企業貿易接軌。最后,還應制定適合未來網絡時展的相關法律、法規,從制度層面促使網絡貿易科學、合理、有序的發展。
(三)發展服務貿易,拓展服務貿易的人力資本要素
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對于國家的未來繁榮具有戰略性的地位,我們應認識到加快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能否實現全面、健康的發展,具有提高經濟國際競爭力及維護國際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地位。另外,發展服務貿易的同時,也應注重拓展服務貿易的人力資本。這要求我們應從教育投入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兩個方面入手。從本質上來說,決定一國服務貿易優勢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該國的人力資本狀況?,F代服務業屬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發展服務業不僅能夠吸納大量閑散的剩余勞動力,創造經濟效益,而且能夠促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從以上可以明顯看出,人力資本和服務業之間存在著內在的有機的聯系。我們只有抓住服務業國際化所提供的歷史機遇,進一步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創造必要的環境來推進人力基礎設施的完善。
(四)營造環境,培育本土跨國企業
我國目前的現狀是跨國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國際地位偏低。我們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推動企業的重組和優化,培育和組建一批中國式的跨國公司,實施“走出去”的戰略,進而實現分享國際分工利益,帶動和實現我國經濟健康、快速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國際貿易主要是以跨國公司為主體,并且隨著國際市場分工與協作趨勢的加劇,國際競爭也主要在跨國公司之間展開。因而,一國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高低,實際主要體現在該國跨國公司的競爭力的強弱上。通過營造環境,實施“走出去”的戰略節能型跨國公司經營,組建中國式的跨國公司,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及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也是參與國際競爭的大環境。通過營造環境,鼓勵和支持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企業實行跨國經營直至成立跨國公司,也可通過采取合資、兼并等多種形式開展資源開發、即時經濟合作及貿易加工等跨國經營。
(五)加快貿易法律建設,協調國際經貿關系
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貿易競爭將日益激烈,由此而來的糾紛與矛盾也將隨之增多。近年來,我國雖然已出臺了一些涉及國際貿易領域的重要法律和法規,但面對國際環境的日益復雜化,有些法律和法規也越來越凸顯出落后、缺乏時效性、可操作性差甚至欠缺等弊端。加快外貿法律的建設速度,加大涉及國際貿易領域的立法,強化現有貿易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應是當前當務之急。這些措施將會為我國對外貿易營造良好的環境,促使對外貿易健康穩定的發展。當然,在解決與糾紛過程中也要積極參與國際經貿關系的協調。如經濟參與和推動地區、區域經濟合作,參與和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建設,進而促進國際經濟協調機制的完善。
(六)加大教育力度,重視人才培養
科技是知識的內化,高素質人力資本是貿易發展的重要要素。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實際上是知識的競爭,而知識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世界各國都在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求得在國際競爭中占據領先地位。根據資料顯示,知識的擴展速度和影響領域已明顯影響到國際貿易的速度和成敗。發展中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度及資金投入力度方面都不如發達國家,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在未來的發展中,加大教育力度,重視人才培養應該成為我國各級政府深思熟慮的關鍵性問題。
結論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形態。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國際貿易交易方式呈現多元化趨勢,交易對象趨于高技術化等新的發展趨勢和特征。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帶來的巨大挑戰與無限機遇,我國必須調整對外貿易戰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快貿易法律建設與國際經貿關系協調力度,大力發展知識型服務貿易,推行網絡貿易,營造良好環境,促進對外經濟良性循環,進而推動國內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
參考文獻:
1.南天文.知識經濟與國際貿易[J].商業經濟,2009(1)
2.粟珍.知識經濟與我國國際貿易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03(12)
3.崔士民.知識經濟與我國國際貿易發展新變化研究[J].理論探討,2008(4)
分析服務貿易發展與財稅政策運用的關系,應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對服務貿易特性的把握;二是對財稅政策作用于服務貿易特點的分析;三是要考慮財稅政策作用于服務貿易時特定國家的國情特點。
(一)服務貿易的特性
一是服務業發展促進了服務貿易繁榮。各國經濟服務化不斷深化推動了世界服務貿易的發展。服務業在各國經濟中比重不斷提高,世界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比重已發生重大變化,服務貿易已成為連接各國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開放水平的重要紐帶。
二是服務貿易具有不同于貨物貿易的特性。例如,服務的無形性決定了服務貿易形式的多樣性,服務的生產與出口往往與服務的消費與進口同步,服務貿易更多地依賴于要素的國際流動與服務機構的跨國設置,等等。
三是經濟全球化對服務貿易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服務貿易已成為國際信息、技術、資本流動的重要渠道.世界貿易組織及服務貿易協定(WTO/GATS)的實施更對服務貿易多邊自由化趨勢具有重大作用。服務貿易已全面涉及經濟全球化四階段(貿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投資自由化與要素流動全球化),特別是涉及要素流動的國際服務貿易(如金融服務貿易)反映了經濟全球化對于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國際流動的要求。
(二)財稅政策對服務貿易發展的可能作用
一是對財稅政策支持產業發展共性的把握。就共性而言,在現代世界市場經濟體系下,財稅政策已經成為一國政府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包括對特定產業的支持。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在運用財稅政策支持產業發展時,要考慮利用產業群的嵌入性(要素集聚或流動的關聯程度)特點,重點支持嵌入性強的產業,以提高產業群競爭力。這對發展服務業進而促進服務貿易也是適用的。
二是要對開放經濟條件下財稅政策的運用有所理解。例如,現代開放宏觀理論指出,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要注重財稅政策、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在調控內外均衡中的協同效應.尤其是在各種資本流動與相對固定匯率制條件下,財稅政策支持涉外領域與產業發展要比貨幣政策相對更加有效。再如,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有助于我們分析財稅政策與服務貿易的關系。該理論主張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條件下,一國政府通過出口支持和保護國內市場等措施,對現有或潛在的戰略性產業進行資助,謀取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收益。而服務的無形性、生產消費同步性、異質性和易損耗性決定了服務業具有比制造業更為突出的不完全競爭市場特點和規模經濟效應,世界經濟服務化的趨勢也決定了現代服務業日益成為各國經濟的戰略性產業。因此,運用戰略性關稅、優惠稅收、非關稅壁壘等戰略性貿易與財稅政策有助于提升一國的服務貿易競爭力。
三是如何在WTO/GATS規則框架中考慮財稅政策對服務貿易的作用。WTO作為貿易自由化的主要交流平臺,其規則對于各國政策運用具有制衡作用。GATS作為WTO規范國際多邊服務貿易往來的行為準則,基于服務貿易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在互惠原則、非歧視原則、市場準入原則、公平競爭原則、例外和保障原則以及透明度和通知原則六方面體現出有別于貨物貿易的特殊安排。WTO/GATS的這些安排,一方面,對各國財稅政策的運用有所限制,另一方面,還是留下了一定的政策空間和靈活維度。
(三)各國運用財稅政策支持服務貿易發展時要考慮國情特點
近年來,各國普遍加強了包括財稅政策在內的各種政策作用力度,針對服務貿易的特性制定了特殊的財稅政策,全力支持本國服務業的發展,以努力提升本國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地位。國情特點決定了政策的特點。我國服務業發展仍處在初級階段,促進服務貿易發展需要一條獨特之路。在我國還不完全具備全面參與國際多邊服務貿易競爭的條件下,作為次優選擇,可以重點運用財稅政策來參與服務貿易區域自由化,在雙邊和區域層次開展服務貿易優惠安排。
二、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與財稅政策支持的現狀
加入WTO七年多來.我國國民經濟與外經貿發展成績顯著,服務貿易也取得了喜人成就。但從運用財稅政策支持服務貿易發展的角度看,目前還存在著兩點不足:
(一)、我國服務業發展與經濟服務化存在很大的差距,這主要體現在兩個結構失衡方面
一是貨物貿易的巨額順差與服務貿易長期逆差之間的不平衡。結構失衡表象的背后是實際經濟的失衡:經濟結構及其轉換受制于資源與生產要素稟賦、科技水平和國民收入高低等眾多因素,其中也包括政策作用這一重要變量。我國長期以來優先發展工業.相對忽視了服務業發展,促成了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發展失衡。因此.我們應加快發展服務貿易.鼓勵服務貿易出口,以承接服務外包作為重要方式,有效緩解我國服務貿易逆差境況。二是服務業與制造業在吸引外資方面的地位不平衡。中國主要依靠成本優勢成為位列全球第二的外國直接投資目的地。從外國直接投資在我國的產業分布看,制造業是主導力量.服務業的比重較低.這一結構恰好與全球資本的產業流向形成“倒掛”。從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的目的出發,從提升國內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的角度考慮,這種不對稱的地位亟待改善。我國應積極引導外資投向服務產業,特別是現代生產業,擴大外資的技術外溢效應,這對于產業結構調整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在學習借鑒國外服務業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基礎上,要鼓勵我國優勢服務部門中的優勢服務企業“走出去”,進行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促進服務貿易出口。
(二)現行財稅政策對服務貿易發展的支持還遠不夠
現階段我國稅收制度和地方財政已對服務業給予了一定的政策優惠和財政支持,例如對于能源、交通、郵電、科教文衛、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以及其他第三產業給予了涉及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耕地占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等眾多稅種的優惠政策:許多省市的地方財政對于現代生產業如金融、物流、信息技術、會展等提供一定的財政補貼和資助。然而,追蹤到服務的進出口貿易環節,現階段我國財稅政策在這方面基本處于缺位狀態。這與針對貨物進出口貿易較為系統的稅收優惠規定形成顯著對比,服務進出口貿易僅有少數稅收優惠規定(如境內保險機構為出口貨物提供保險取得的業務收入可免征營業稅),并且享受稅收優惠的服務標的是針對貨物貿易的追加成分,實質仍體現為對貨物貿易的支持和傾斜。此外,由于我國目前還缺乏將特定服務業視為產業集群來加以發展的視野,因此在相關財稅政策對服務貿易的支持上,沒有特別體現出鼓勵產業集群發展的特點.遠不及現行政策對一般產業群發展及其對應的貨物貿易的支持。事實上,不僅財稅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在信貸、土地、價格等其他政策支持方面也同樣存在著對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不對稱問題,究其原因,可歸結為兩點:一是長期以來對發展服務貿易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二是由于服務貿易涉及多種提供方式和多個門類的復雜性以及國際服務貿易多邊規則的特殊性導致的。
綜合上述兩個方面,可以認為,我國目前運用財稅政策支持服務貿易發展的力度還不夠,這種支持程度與當前我國要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目標是不相適應的。從經濟全球化的貿易、金融、投資和要素流動這四大自由化發展進程來看,目前我國主要只是直接參與了貿易自由化與投資自由化.我們應該利用服務貿易的發展來逐步參與金融自由化和要素流動自由化。通過探索漸進、對等、互利與分部門的服務貿易開放之路,大力促進服務貿易發展,實現“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總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構建一個有利于服務貿易發展的財稅政策體系。
三、構建有效促進服務貿易發展的財稅政策支持體系
(一)關注WTO/GATS原則體系與財稅政策支持的相容性
要認真研究WTO/GATS原則體系與我國財稅政策支持的相容性.盡量減少可能引致的貿易摩擦,特別要關注與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相適應性。GATS規定了一整套有關約束服務貿易的原則、規則與范圍,其中最惠國待遇為普遍義務但允許例外,市場準入與國民待遇屬于具體承諾義務.由成員選擇適用。經過多層肯定式的篩選和否定式的排除,GATS實際適用的服務部門與服務提供方式異常復雜,協定適用上具有不同于貨物貿易的復雜性與靈活性。我國在2001年加入WTO議定書的附件9中詳細列明了對于GATS的具體承諾,覆蓋范圍涉及服務貿易12大門類155個項目中的10大門類82項,屬于承諾數量較多的發展中成員。遵循與WTO/GATS原則體系特點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相適應的指導方向,~方面.我們應充分利用GATS給予發展中成員的靈活性和政策空間,另一方面,應恰當地履行我國做出的具體承諾。所謂的“恰當”具體表現為:對不在承諾范疇的部門內給予財稅政策保護和支持.而對于有市場準入承諾但沒有相應國民待遇承諾的部門(或提供方式)仍可實施內外差別政策。
(二)財稅支持政策要與國家產業與貿易政策相結合
產業是源.貿易是流。財稅政策應堅持并加大對服務業傾斜的產業導向,同時重點地向高新科技產業和生產部門提供支持。要從培育服務的產業競爭力入手,努力提高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特別要與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相聯系,利用財稅政策來支持服務產業走集群發展的道
路,提高服務產業中的嵌入性,提高生產要素相互依存的聯系程度。國家應站在發展服務業集群的高度來認識財稅政策作用.特別是要注重對服務產業集群的培育。
(三)與全面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的目標相銜接
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意味著將過去單純側重“出口貿易”與“引進外資”的理念轉化為“出口貿易”與“進口貿易”、“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適度結合。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正充分體現了這一轉變方向:對服務貿易出口的積極引導與有效激勵,特別是商業存在提供方式下的“走出去”,是彌合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結構性失衡的校正器;同時.對服務貿易進口(包括商業存在方式下的引進來)的有所選擇和適度保護又能獲取服務貿易的技術外溢效應。與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目標相銜接,服務貿易財稅支持政策在服務貿易進出口涉及的商品、人員、技術和資本流動上應注意差別待遇的搭配使用:對于出口涉及的要素流動盡可能給予普遍性的優惠和支持,而對與進口相關聯的要素流動給予選擇性優惠。
(四)就具體政策運作而言,當前財稅政策在服務貿易領域的直接作用應在國民待遇方面
市場準入難以直接形成有效限制,但可通過國民待遇影響外國服務或服務提供者的價格競爭力,繼而間接影響市場準入。據此,應研究我國在GATS國民待遇方面的具體承諾,結合“服務貿易提供方式”和“服務貿易部門”兩條主線進行政策設計。
一是在“服務貿易提供方式”方面的財稅政策設計。根據現有服務貿易統計,全球服務貿易流量在四種提供方式之間的分配比例分別是:跨境交付41%、境外消費19.8%、商業存在37.8%、自然人流動1.4%。據此,在財稅促進政策設計上,在出口方面應結合不同提供方式的重要性權重和我國對應的比較優勢.而在進口方面應注意與我國關于GATS具體承諾中對四種提供方式的區別態度保持一致。具體而言,應積極引導我國服務企業利用現代通訊手段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實現跨境交付方式下的服務貿易出口,對于承接服務外包獲得的營業收入免征營業稅,就所得來源地已繳的所得稅予以抵免,發生的研發投入若涉及增值稅、消費稅和關稅,也可考慮免稅j大力支持服務企業通過商業存在方式“走出去”開拓國際服務市場,前期市場調研階段政府應發揮窗口指導、信息服務和公共培訓職能,進入運營階段后對于企業境外常設機構已納境外所得稅實行全額抵免,繼而可以考慮引入無條件的稅收饒讓抵免:自然人流動方式下的服務貿易出口在我國主要表現為勞務輸出,對境外提供勞務獲得的薪酬免征個人所得稅.并對必需的語言培訓提供財政資金支持;境外消費方式下,外籍游客的境內購物涉及的增值稅與消費稅,條件成熟時可考慮在出境時予以退稅。進口開放方面我國對境外消費方式管制相對寬松,對跨境交付、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的謹慎程度依序遞進??缇辰桓逗蜕虡I存在方式下的進口保護效果對政策運用技巧提出較高要求.為此,一方面應利用政府采購這一政策工具的便利與靈活性。另一方面應號召鼓勵國內企業優先購置民族服務產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境外服務提供者的市場份額和競爭力。對自然人流動的高度限制主要是出于對社會管理難度的考慮,但對于我國服務貿易部門急需的外籍技術專家或專業人才應放寬管制,并可就其中國境內的勞務所得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
二是在“服務貿易部門”方面的財稅政策設計。這里重點要研究對不同服務貿易部門的財稅促進政策.首先應以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為基礎,其次應與我國在GATs上的具體承諾相吻合:未出現在我國肯定式清單中的部門與項目,以及位于肯定式清單具體承諾表中但通過水平或具體承諾的未綁定(即不作承諾)處理而無須承擔具體義務的部門與項目,可以自由裁定財政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力度;除此之外,都應嚴格遵守我國在服務貿易上關于國民待遇的具體承諾:沒有限制的應實行內外一視同仁的國民待遇,有限制的則應嚴格對應實施所列的限制措施(多為業務、時間和地域限制,而非價格方面影響),不能任意增加或修改。
進而,我們還可以將服務貿易的12大類部門,按照傳統優勢部門、現代新興服務部門和特色優勢部門三大類型進行不同的政策設計。
建筑、旅游和運輸等傳統服務貿易部門是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骨干部門,我國對建筑和旅游行業關于國民待遇的承諾水平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財稅政策運用的空間,因此,應主要在開拓國際市場的公共服務網絡和基礎設施的完善方面給予支持.同時強調服務企業要不斷挖掘自身潛力.提高出口效益和附加值?,F承諾對于運輸部門給予了較高程度的保護.為此,財稅政策可以考慮通過增加對國有大型運輸企業的財政資金扶持力度.提升企業的價格競爭力,適當調整有關的稅收政策,加大運輸設施折舊的速度與力度,允許企業根據自身條件與財務狀況.選擇有利于設施更新換代的折舊法.與該行業的國際趨勢保持一致。
首先,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有利于為利用外資創造更好的環境。據統計,2001―2002年間,全球服務業占到FDI流入總量的2/3,約為5000億美元,可以說服務業已經取代制造業,成為FDI結構中的主流。以往,我國吸收外商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但從長遠看,服務業應該也必將成為我國吸收外資的主要領域。隨著服務業與服務貿易的發展,特別是加入WTO以后,服務業市場開放度不斷加大,我國服務業投資環境大大改善,服務業對外資的吸引力與日俱增。
其次,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有利于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發展服務貿易是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和調整貿易結構的戰略選擇。貿易增長不僅是貨物貿易增長,更包括服務貿易增長。后者的增長,是一種更高級的增長。特別是金融、保險、物流、信息、會計、法律等生產的發展,可以降低農業和制造業的運輸成本和交易成本,促進整個國民經濟效率的提高。據1985―2001年服務貿易總額與GDP總量的比較分析,我國服務貿易規模的擴大對經濟增長具有較大促進作用,服務貿易總量每增加1元,GDP增加12.42元。每增加1元的服務進口比增加1元的服務出口多產生0.75元的GDP。
再者,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有利于促進就業。作為一個人力資源豐富但自然資源貧乏的發展中國家,在落實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就業問題是我國優先解決的重大問題。對外勞務輸出、承包工程等服務出口可以直接帶來就業機會,而服務進口也因與外資流入的結合,同樣可以吸納勞動力就業。統計顯示,我國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從1980年的13.1%上升到2003年的29.3%,是同期第二產業凈增加就業人數的近兩倍。服務業在創造就業機會方面正在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服務業已然成為吸納社會新增勞動力以及勞動力在產業間轉移的主要渠道。
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中央關于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規定之后,我國服務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國際上通常用服務業占GDP的比例反映一國服務業發展水平,表1就列出了1996―2004年我國服務業占GDP的比例及服務業的增長率。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三產業占GDP的比例在1996―2002年間呈上升趨勢,說明近年來我國服務業取得了一定發展。但同時也可看出,近些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幅度并不大,尤其是近兩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例更有下滑苗頭,服務業未能與國民經濟整體成比例、同速度發展。
從1990年到2004年,我國服務貿易經歷了速度較快、起伏較大的一個發展時期。其間,服務貿易出口總體增速較快,服務貿易總額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比例也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表2列出了1990―2004年間主要年份,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總額以及占全球的比例。
由表2可以看出,1990―2004年間,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相對值和絕對值都呈現上升趨勢,但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卻比較低,且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量一直處于逆差狀態,并有擴大趨勢。因此,可以說,我國服務貿易相對規模雖有較大增長,但絕對規模仍很小,總體水平仍很低。
分析一國的服務貿易競爭優勢可以借助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即TC指數)。貿易競爭優勢指數也稱貿易專業化系數(TSC),是指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系數越大表明優勢越大。表3列出了1990―2004年主要年份我國服務業及主要服務部門的TC指數。
由表3可以看出,我國服務貿易的總體TC指數呈逐年下降趨勢,近幾年基本保持在-0.08的水平上。我國傳統服務部門――運輸服務業TC指數也呈現下降趨勢。通訊服務業前幾年發展較快,在1998―2000年間通訊服務貿易連續順差,且TC指數保持在較高水平,這主要得益于我國對郵電部門的體制性壟斷。2001、2002、2004這三年,通訊服務業的TC指數為負值,開始呈現下滑態勢。2007年后我國電信市場對外開放進入承諾終點,通訊服務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計算機信息服務的TC指數近年來呈上升趨勢,但其絕對值很低,說明我國的計算機信息服務尚沒有形成明顯的競爭優勢。金融與保險服務的TC指數連年下降,自1994年起一直為負值,表明競爭能力很弱。2006年底,我國將完成對WTO承諾的金融業市場開放,屆時金融服務業將開始直面國際同業的激烈競爭。我國旅游服務業的TC指數一直較高,雖然受“非典”影響,2003年出現一點波動,但整體表現出較強競爭優勢。
我國服務貿易存在的問題
第一,服務業發展滯后,服務貿易基礎不牢。
一是服務業產值占GDP比例較低。在發達國家,服務業占GDP的比例達到70%以上至90%,世界平均水平也約達60%,而2004年我國僅為40.7%(經濟普查后數據),雖接近發展中國家一般水平,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二是服務業企業層次較低。長期以來的政策性壟斷、公司組織機構缺陷、管理模式落后、創新能力不足、人員素質低下等因素直接導致我國服務業企業普遍層次較低,缺乏一批多元投資的大公司、大集團,阻礙了我國服務業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全球競爭。三是服務業結構不合理。近年來,我國在旅游、運輸、經營租賃等勞動密集型以及部分資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服務項目上發展較快,但在金融、保險、計算機信息服務、技術咨詢、專有權利和電影音像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服務上則起步晚、發展慢、水平低,與發達國家之間差距較大。至于商業化的稅務服務、民意測驗服務、安全調查服務、信用查詢與分析服務等行業,更是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第二,服務貿易總體水平低,且結構不合理。
服務業發展滯后使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受到很大制約。一是服務貿易發展明顯落后于貨物貿易。2004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為589億美元,服務出口占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只有9%,明顯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二是服務貿易總值偏低。2004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為1286億美元,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額41800億美元的3%。而同期美國服務貿易總額達5783億美元,占全球的14%。三是服務貿易長期呈現逆差狀態。我國服務貿易自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出現逆差,2004年逆差為108億美元,較2003年增加15億美元,運輸、保險、專有權利特許費和咨詢是主要逆差項目。四是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2004年我國服務出口總額中,旅游業占43.7%,傳統運輸業占20.5%,通信業占0.75%,建筑業占2.49%,金融、保險占0.8%,計算機和信息占2.78%,咨詢業占5.35%,其他高端服務出口更是微乎其微,甚至尚未實現零的突破。較低的服務貿易競爭優勢指數也說明我國服務貿易水平還很低。隨著我國進一步開放服務業市場,如不盡快提高我國服務業的總體水平,增強其國際競爭力,服務貿易的這種不利局面恐將進一步惡化。
第三,思想障礙長期存在,服務業及服務貿易發展意識不強。
一是社會對發展服務業及服務貿易存在認識誤區。不少人包括一些地方的行政主管部門,認為發展服務業只是商業、餐飲業等傳統項目,而對信息、咨詢、物流等新興服務業知之甚少;一些人認為國民經濟的發展還得靠工業,服務業成不了大產業,服務貿易無關緊要。受這些錯誤認識的影響,服務業及服務貿易長期受到冷落,其發展在遭遇思想障礙的同時還遭遇到一些體制。如商業用電、用水的價格就高于工業,從事服務貿易的中小企業較少得到政策性關心和支持。二是企業對服務貿易的出口意識不強。國內絕大部分服務業企業缺乏開拓進取意識,沒有外向型發展戰略和具體措施,滿足于小打小鬧,不想“走出去”或不敢“走出去”。
第四,服務貿易立法滯后,服務貿易管理不力。
服務業發展緩慢,也使得服務貿易立法嚴重滯后。雖然近年來,我國加快了服務貿易立法步伐,先后頒布了《商業銀行法》、《保險法》、《海商法》、《律師法》等法規,但仍不能滿足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要求,尚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務貿易法律體系,相當一部分領域仍屬立法“盲區”。已有的規定,主要表現為職能部門的規章和各地的政策,且有些規章和政策之間缺乏協調。同時,政府對服務貿易的管理也較為不力。一是政府對服務貿易的管理過于集中,民間資本無法激活,地方積極性得不到發揮。二是服務業各有關職能部門權責不明晰,管理多頭、交叉且力量分散,缺乏協調、互動和統一的發展規劃。三是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統計制度不完善。譬如,出口服務部門無法細分,沒有針對不同服務模式的貿易統計數據,缺乏國別服務貿易統計數據。服務業及服務貿易統計制度的不健全,使服務業及服務貿易統計數據無法準確地反映國內各地區GDP總量和經濟結構發生的變化,無法準確地反映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趨勢和貿易結構變化,政府也就很難制定出有針對性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
第五,服務貿易人員素質不高,服務貿易人才面臨流失考驗。
與貨物貿易相比,服務的消費與生產同時完成,服務的提供者與使用者必然存在某種形式的接觸,這就對服務貿易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國在服務業人員教育與科技方面投入相對較低,對服務貿易人才的培養重視不夠,我國服務貿易人員素質普遍不高,服務貿易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我國服務業市場全面開放后,外資服務企業的大量進入勢必使人才競爭白熱化,我國服務貿易人才將面臨流失考驗,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恐將因此受到影響。
第六,缺乏相關產業支持,服務業產業鏈條尚未形成。
在新的國際競爭環境下,競爭優勢的取得已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的個體行為,而是相關行業乃至整個國家的集體行為。服務業要想取得長足的發展必須依賴相關產業的支持。例如美國的信息技術行業和新加坡的旅游業都與一流的教育體系相聯系。我國由于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行業條塊分割局面仍然存在,相關的企業和行業之間的合作不夠密切,甚至出現惡性競爭。譬如,我國較有競爭力的旅游業就缺乏協同作戰的意識,更沒有相關產業的支持,致使整個行業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
大力發展我國服務貿易的對策和措施
加快服務貿易發展,應該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促進國民經濟整體發展為目的,以提高服務業競爭力為目標,以國內市場為依托,以開放競爭為手段,以體制創新為保障,以科技進步為動力,在確保傳統優勢項目穩步發展的同時,在現代服務進出口上尋求突破。
第一,重視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加大政府支持和保護力度。一是認識要到位。政府作為經濟貿易發展中生產力要素的組織協調者,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和實施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高度認識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適當措施,不斷推進我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二是盡快建立科學管理體系。要按照WTO《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要求,深化改革,盡快建立服務貿易的科學管理體系,制定統一協調的服務貿易進出口政策并明確歸口管理部門。三是加強規劃引導。從中央到地方都應認真制定和實施“服務貿易發展總體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管理、協調好我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四是加大扶持力度。要盡快消除制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給予服務業以工業同等優惠政策,在項目建設、企業運營、信息和人才等關鍵領域,政策甚至更應向現代服務業傾斜。五是盡快建立和完善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統計制度和監測、預測以及信息制度。
第二,完善國內服務業競爭市場,全面提升服務業企業國際競爭力。在服務業全面對外開放進程中,應優先實行對內開放,完善國內服務業競爭市場,加快服務業市場化、社會化、民營化進程,全面提升服務業企業國際競爭力。一是徹底消除政府、企業“辦社會”情況,政府尤其不應再直接投資服務業,真正將服務領域的事情推向市場。二是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引進競爭。要打破服務業市場分割局面,打破電信、銀行、保險等行業的壟斷地位和自我封閉體系,適度增加競爭主體,通過充分的國內競爭來鼓勵創新,真正使企業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三是注重激活民間企業投資,鼓勵非國有經濟在更廣泛的領域參與服務行業競爭,吸引和加大服務業民有資本的入駐。四是加快企業聯合重組,培育一批多元投資主體的大公司和大集團。促進企業網絡化、品牌化經營,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多式聯運等新型業態。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特色服務,以滿足多層次的服務需求。四是積極吸引外資參與,引進國外先進的服務技術和管理理念,取長補短、不斷創新,以培育自身競爭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
第三,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推進服務業與服務貿易產業升級。在新科技浪潮推動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或知識密集型服務項目在世界服務貿易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在我國,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仍在旅游、運輸、對外工程承包等勞動密集型領域。因此,在擴大開放的情況下,我們一方面要進一步發揮傳統領域的優勢,擴大傳統出口,另一方面更要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形成新的服務貿易增長點,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唯有不斷調整和優化服務行業結構,推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產業升級,才能盡快縮短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相關領域的差距。
第四,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有步驟地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是無形貿易,簡單的關稅手段無法對其進行有效控制,服務貿易的健康有序進行更有賴于嚴格的法律法規體系。所以,我們應加強對GATS、WTO等有關條款的研究,盡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國經濟發展要求,又不違背國際規則的法律、法規制度;同時,應充分利用WTO有關條款和“灰色區域”,制訂適度保護政策,有重點地逐步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以減輕國外服務產業的沖擊,為我國幼稚服務行業贏得一個相對寬松的優化調整環境,進而保證我國服務貿易在自由化、全球化、一體化的進程中收獲更多利益。
第五,加大教育力度,加快服務貿易人才培養。印度的軟件產業和軟件出口之所以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就是仰仗著一批精通英語、掌握世界前沿科技且與海外市場聯系廣泛的人才。針對我國服務貿易人才,尤其是新興服務業和知識型服務業所需的外向型高層次人才奇缺的現狀,我們必須加快服務貿易人才培養工作。一是加強對現有服務貿易人員的短期培訓,讓他們更加熟悉和了解《服務貿易總協定》的有關條款及我國服務業、服務貿易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二是在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的同時,制訂人力資本素質提高計劃和人力資本開發計劃,有步驟地開發、培訓人力資源。三是通過產學研聯合、社會與用人單位結合的方式,加快專業人才培養。四是適當調整大中專院校的專業設置,為社會培養急需的特別是高層次的服務貿易人才。五是通過某些服務領域的開放,引進人才,學習國外先進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技能。同時,服務企業內部更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訓和競爭激勵機制,努力做到吸引人才、開發人才、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防止服務貿易人才流失。
[關鍵詞]服務貿易促進政策;自由貿易實驗區;產業結構調整
一、問題的提出
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中國貨物貿易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服務貿易保持了快速增長態勢。2016年上半年,中國服務進出口同比增長21.50%,占對外貿易的比重為18.60%,較去年同期提升了4.10個百分點。其中,服務出口8 902.20億元,同比增長7.50%;服務進口16 463.90億元,同比增長29.90%。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服務貿易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與之相適應,國家對外開放的重點也發生了變化,對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首次出臺了支持服務貿易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關于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的若干意見》,“十三五”規劃也對服務貿易開放提出了明確要求。為貫徹落實國家文件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各省市紛紛出臺了“加快服務貿易發展的行動計劃或實施方案”。2016年1月7日遼寧制定了《遼寧省關于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的實施方案》。
目前,大連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面對國家外貿重點轉移新形勢,應如何加快發展服務貿易?如何借鑒服務貿易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先進經驗?本文將世界上服務貿易較為發達的國家――美國、日本和發展中國家――韓國的服務貿易促進政策進行了對比分析,并總結歸納了中國新近批復的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中服務貿易發展水平較高的上海、廣州、天津以及東北城市哈爾濱的服務貿易促進政策特點。以期為大連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提升服務貿易在推動城市經濟結構調整和外貿轉型升級中的積極作用。形成產業升級新支撐和外貿增長新亮點,提供政策建議和決策支持。
二、國外及國內主要城市服務貿易促進政策比較分析
(一)國外主要國家服務貿易發展特點
1.美國服務貿易發展特點
第一,服務貿易基礎厚實,服務貿易競爭力逐年提高。作為服務貿易發展的有力支撐,美國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驅動經濟發展的支柱力量。1997-2014年美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4.50%以上。且呈現出波動上升的特征。其中,1997-2002年為持續上升階段,美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74.67%上升至77.73%;2003-2009年該比重表現為“倒u”型的波動特征,并且于2009年出現峰值(比重值為78.73%);2010-2014年為小幅波動下滑階段,但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維持在78%左右。
從服務貿易競爭力來看,2005-2014年美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指數全部為正,而且自2008年開始連續上升。說明美國服務貿易競爭力較強,并從2008年開始美國服務貿易競爭力逐年提高。該結論也從另一個角度表明,次貸危機后由美國等發達國家提出的“再工業化”戰略,并不是去服務。而是通過使制造業的效率提高更快,進而成為帶動生產業發展的源頭。產業是貿易的基礎,美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指數自2008年開始連續走高,也是該戰略實施成功的一個佐證。
第二,服務貿易規模較大、長期處于順差狀態。美國是全球服務貿易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服務貿易規模全球領先。2015年美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約為12 007.85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約為7 101.71億美元,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14.72%;進口額約為4 906.14億美元,占世界服務貿易進口總額的10.37%;服務貿易順差額為2 195.57億美元。2005-2015年美國服務貿易一直處于順差狀態,而且順差額還呈逐年增大趨勢。從服務貿易進出口增長率來看,除2009年受次貸危機影響,美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增長率雙雙出現負增長外,其余年份均實現了正增長,而且不少年份還保持了8%以上的高增長速度。但是,2012年美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增速出現了較大幅度下滑,并于此后基本維持了4%左右的出口增速和3%左右的進口增速。
第三,服務貿易順差主要來源為高附加值服務項目。根據UNCTAD稻菘夤布的BPM第6版統計數據。美國服務貿易順差來源為維護等與商品相關的服務、旅游服務、金融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和其他商業服務,共5類服務貿易部門。其中,旅游服務、金融服務和知識產權使用費是順差的主要項目來源,尤其是知識產權使用費在2005-2015年穩居美國順差來源之首。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近年來美國服務出口增速處于低位徘徊階段,但美國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部門自2013年起由逆差轉為順差,而且順差額逐年增加。這些均表明,美國服務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為高知識、高技術服務部門,其服務貿易優勢為知識、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服務業。
2.日本服務貿易發展特點
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日本服務貿易發展較為滯后。2005-2015年日本服務貿易一直處于逆差狀態。從具體服務部門來看,除政府服務外,只有建筑服務、金融服務和知識產權使用費服務為順差貿易。其中,知識產權使用費服務是其順差的最主要來源部門。
實際上,日本服務貿易競爭力低下的原因并不在于服務業本身。1970-2014年日本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GDP的比重持續上升,近幾年基本維持在72%左右。日本服務業的發展規模、質量和水平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不相上下,而且從總體來看已經居于世界領先水平。影響日本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低下的真正原因是服務產品的價格。受資源、地租、勞動力成本等因素影響,日本商品和服務價格遠遠高于國際市場的平均價格,甚至大大高于主要發達國家同類商品的價格,這就導致日本服務產品雖然質優,但價格也相當高。特別是在世界經濟不景氣時期和在發展中國家市場上,高昂的價格使日本失去了相當一部分市場。這也就成為日本服務貿易之所以長期處于逆差之勢的最主要原因。但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服務貿易逆差自2012年達到最大值(-477.62億美元)后,呈現出逐步縮小的態勢。2015年逆差值縮減至十年來的最小值(-134.68億美元)。
3.韓國服務貿易發展特點
韓國服務貿易雖為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但其競爭力并不強。2005-2015年韓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指數值一直為負。從服務貿易具體部門來看,除了政府服務外,只有運輸服務和建筑服務的競爭力指數值為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韓國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以及個人、文化及相關服務的競爭力指數值由負值轉為正值,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韓國政府在2008年制定了三階段服務貿易促進體制。根據措施內容,韓國對游戲、手機服務、數碼廣播、海洋休閑及體育、教育、醫療、服務外包等服務貿易行業給予支援。因此,政府扶持是促成近年來韓國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以及個人、文化及相關服務部門競爭力提高的最主要因素。
(二)國外主要國家服務貿易促進政策的比較
對美國、日本、韓國服務貿易促進政策進行梳理,發現其既存在相似之處,又各有特點,具體表現如下:
1.相同點
第一,確定優先發展的服務貿易行業,并給予重點支持。首先,從美國來看,按照美國最新統計口徑,目前90%左右的出口集中在旅游、商務與專業技術服務、特許權使用和許可、運輸、金融、客運、教育、影視、保險和電信十大服務上。除了統一的出口促進措施外,美國促進上述重點服務產業出口發展并保持其競爭優勢的主要做法:一是提高重點服務出口行業的綜合競爭優勢,包括聯邦政府高度重視與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出口相關的公共投資、企業特別是大企業也重視與服務貿易相關的科技投入、長期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和人才的引進等措施。二是充分重視國內服務產業發展。通過宣傳、立法、設立專門機構等手段,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服務貿易法律體系和管理機制,為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健康、迅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此外,為使國內服務產業發展服從服務貿易全球戰略發展的需要,適度放松了反壟斷限制,并實現了國防工業對國內相關服務產業的帶動。三是除了通用出口促進措施外,還以重點行業為重點,根據不同服務產業特點和出口市場重點采取相應的有針對性的國內服務和出口市場戰略。
從日本來看,日本在發展服務貿易過程中通過充分評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確立了大力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的策略。由上文分析可知,日本金融服務是其順差的重要來源。實際上,日本金融服務貿易就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發展起來的。首先,政府通過向國外金融機構開放市場。促進其當時并不發達的金融機構進行結構性調整。其次,為防止由金融、保險市場開放引起國外投資者的大量涌入,增加了海外投資者在東京金融市場的交易手續費。最后,對于在金融自由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有的放矢地去解決。這些措施從根本上提升了日本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從韓國來看,根據2008年韓國制定的三階段服務貿易促進體制內容,韓國確定優先發展的優勢服務貿易行業為游戲產業、手機服務、流通業、貴金屬、寶石業、時裝產業、排水服務業、數碼廣播、服務外包業、海洋休閑及體育產業,并為保持這些服務貿易行業的競爭優勢。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制定了不同的支持政策和出口市場戰略。此外,韓國還制定了觀光、教育、醫療和服務外包領域的扶持方案或措施。以提升這些逆差服務貿易行業的競爭力。從上文分析可知。這些政策措施對提升相關行業服務貿易競爭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二,改進服務貿易統計。美國是當今世界服務貿易統計最為發達的國家。美國重視服務貿易統計改進的一個重要標志是1985年國會通過了《國際投資和服務貿易調查法》。目前,美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唯一能夠提供與GATS服務貿易概念相一致的、連續的、系統的雙向服務貿易統計數據的國家。而且,由美國商務部出版的基本數據與分析報告,不僅對政策制定、多雙邊談判有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對服務企業開展市場調查和出口經營決策有很大作用。在科學統計的基礎上,美國對服務貿易的研究也在全世界居領先地位。韓國也十分重視服務貿易統計,2008年韓國制定的三階段服務貿易促進體制,對完善服務貿易統計制度做出了明確規定。
第三,重視中小服務企業發展,面向中小企業提供高效務實的出口促進服務。中小企業對一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美國十分重視中小服務企業發展,對其提供包括一般性的信息和咨詢服務、不以盈利為目的但適當收費的國外市場調查和個性化咨詢服務以及出口融資與保險服務等出口促進服務。日本則是發展中小企業的典范,通過建立整套的法律法規體系、制定寬松的融資政策、財政稅收政策等支持,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形成產業集群。韓國除了設立中小企業產業支援基金外,對知識發展型服務業提供特別基金扶持,并擴大了《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特別法》中知識密集型服務行業的適用范圍,改善了利用技術及信用擔保服務業的信用審查標準。
第四,構筑服務貿易人才培養體系。美國對人才的重視和利用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輸入國。2011年美國教育投資占GDP的比重為7.40%,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6年,高等教育入學率達40%。美國除了在正規教育上重視人力資本的投資,在繼續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各個服務型企業都加大力度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并根據不同的競爭需求進行不同程度的員工繼續培訓。日本在發展服務業以及服務貿易方面,也十分重視人才素質的培養,實行高工資、培訓、派員出國交流等諸多鼓勵措施。這些舉措對日本吸引和培養優秀人才投身于服務貿易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韓國在完善服務貿易人力資源培養體系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如下:一是實施國家職業培訓需求調查,擬定“平生職業技能開發五年計劃”。二是由各行業主管部門、有關人員及專家共同擬定“服務業人才培養體制完善計劃”。三是設立各服務領域??茖W校,加強“產學服務專門人才聯合教育”。四是構筑服務業人才監測系統及人才網。
2.不同點
除上述相似措施外,美國、日本、韓國在服務貿易促進方面還有一些值得借鑒的特點。
第一。美國構建高度發達的服務出口促進體系,以保障服務貿易促進政策的有效實施。美國服務出口促進體系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是由總統出口理事會等組成的咨詢、決策與協調體系。二是由商務部、美國開發署等組成的橫向服務體系。三是由“出口扶助中心”及地方出口促進機構組成的縱向服務體系。四是由全美服務行業聯合會(CSI)、各地區出口理事會及出口法律援助網站等組成的民間出口服務體系??v橫交錯、高度發達的服務出口促進體系。有力地保障了美國各項服務貿易促進政策與措施的順利實行。
第二,日本扎實做好科學技術研發等基礎性工作,重視實施服務貿易品牌競爭戰略。日本在在經濟發展的任何時期,都始終致力于科學技術研發工作。日本科學技術研發基礎條件一直居世界前列[5]。從前文分析可知,日本服務貿易雖然長期處于逆差地位,但知識產權使用費是其最大順差來源,這與日本的科學技術研發等基礎工作扎實,密不可分。此外,日本服務貿易品牌競爭戰略實施得非常成功。全球十大壽險公司中日本就占了四個,分別是日本郵政保險有限公司、日本生命保險公司、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險公司和日本第一生命保險株式會社。
第三。韓國修改不利于服務業發展的相關不合理規定,縮小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差別待遇。如完善知識密集型服務有關制度:縮小服務業與制造業間土地保有稅的負擔差別:減免有關服務產業用地的開發負擔金:改革服務業適用的電費標準體制等。
(三)國內主要城市服務貿易促進政策特點
2016年2月國務院批準天津、上海、海南、深圳、杭州、武漢、廣州、成都、蘇州、威海10個城市和哈爾濱、江北、兩江、貴安、西咸5個國家級新區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作為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龍頭,大連卻榜上無名。這其中的原因。除了國家整體戰略的考慮外,還與大連和上述城市或地區尤其和發達城市之間,在服務貿易發展水平、服務貿易重視程度及促進政策方面存在差距有關。就促進政策方面而言,本文選擇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中服務貿易發展水平較高的上海、廣州、天津以及同為東北城市的哈爾濱為例,總結其服務貿易促進政策的特點,以期為大連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有所啟示。
1.上海服務貿易促進政策主要特點
第一,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建設先動優勢明顯。上海是全國第一個設立服務貿易處(1996年)、第一個成立服務貿易協會(1996年)、第一個建立服務貿易統計指標體系(2003年)、第一個服務貿易年度發展報告(2000年)、第一個出臺服務貿易發展行動計劃、促進指導目錄、第一個建立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并先行服務貿易改革的城市,是全國服務貿易統計信息最快、最及時的城市,還率先成立了服務貿易發展聯席會議機制。這些方面都促成了上海較早地建立起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奠定了上海服務貿易發展的先動優勢。
第二,多措并舉促進文化貿易成為發展亮點。上海多措并舉加快發展文化貿易,使其成為服務貿易發展的亮點。一是修訂完善了“上海市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綜合統計報表制度”,進一步摸清全市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的基本情況。二是聚焦重點企業。深入一線調研,協調解決企業在財稅政策、展會審批、平臺推廣和人才培訓等方面遇到的問題。三是支持企業赴中東、非洲、歐洲等舉辦或參加國際知名文化貿易展會活動,為企業與海外客戶搭建起B2B的交流橋梁。四是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境外新版圖書展、上海全球跨媒體創新峰會暨小型技術裝備展等一系列文化貿易促進活動。
第三,貿易便利化推動服務貿易大發展。一方面,通過立法保障貿易便利化實施;另一方面,自2014年以來密集出臺了以海關監管模式創新為代表的貿易便利化措施、進出口貿易便利化措施、檢驗檢疫部門的貿易便利化措施。而且都漸顯成效。
2.廣州服務貿易促進政策措施主要特點
廣州主要通過政府引導和搭建平臺來為服務貿易發展提供公共服務。主要表現在:一是組織大量招商和市場開拓活動,如連續組織廣州軟件企業參加歐洲、美國和中國香港專業展。二是積極幫助企業多方式開拓國際市場,如在廣東省《關于加快建設廣東商品國際采購中心的實施意見》政策的支持下,廣州獲得了兩個“廣東商品國際采購中心”和三個“廣東商品國際采購中心重點培育對象”。三是搭建平臺、加強國際交流,如穗港合作的“穗港Ⅱ’資源網”、與美國硅谷聯合建立的“廣州硅谷工程研究中心”等。此外,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也為廣州市服務貿易領域空間的拓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3.天津服務貿易促進體制機制主要特點
在國家簡政放權政策推動下。天津率先實現了“一個部門管服務、一顆印章管審批”的服務貿易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同時,以國際服務貿易處為依托。天津建立了部門聯動、區縣一體的服務貿易管理體制。并形成了“政府一中介一企業”三位一體的服務貿易促進體系。
4.哈爾濱服務貿易促進機制主要特點
哈爾濱充分利用地域勢。主打“俄羅斯牌”。與俄羅斯旅游、交通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貿易多領域開展合作。同時,哈爾濱服務貿易促進體系較完善。市商務局不僅設有科技與服務貿易管理處。還有對外貿易處、貿易發展促進處、對俄貿易處等貿易促進與管理機構。而且,哈爾濱市貿促會相關網站信息完備,貿易促進職能發揮充分。
三、大連服務貿易促進政策及促進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大連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1.總體發展較快
伴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大連服務貿易發展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對本地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愈發顯著。
從表1可以看出,近年來大連服務貿易規模不斷擴大。2012年大連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46.84億美元,2015年大連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突破百億美元,達到102.60億美元。增長了兩倍多,且占遼寧服務貿易總額的49.7%。其中,服務出口42.70億美元,占全省的66.30%;服務進口59.90億美元,占全省的42.10%。從主要服務貿易行業來看,運輸服務貿易一直在大連服務貿易中占據重要位置。2015年占全市服務貿易比重為25.40%,是有力承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堅實基礎;旅游服務是大連服務貿易的第二大支撐,2015年大連旅游外匯收入5.16億美元,入境過夜旅游人數98.50萬人次,全市旅游總收入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超過了10%,對第三產業產值的貢獻率超過了20%。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從商務部公布的全國各省市服務貿易進出口數據情況看,上海、北京、廣東遙遙領先于全國其他各省市,位于前三甲位置,遼寧服務貿易額在全國僅列位第九,大連在五個計劃單列市中名列最后。大連服務貿易規模相比北京、上海、天津等市仍有不小差距(如表2所示)。
2.軟件服務外包為主要發展模式
目前,大連服務貿易已經形成以軟件服務外包為核心動力的發展模式。從發展行業發展情況來看。大連軟件服務外包業一直得到國內外的廣泛認可,先后被國家授予“國家軟件產業國際化示范城市”、“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國家軟件出口基地”、“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等稱號,是全國軟件產業授牌最多的城市。截至2015年末,大連擁有服務外包企業1 071家,從業人員13.70萬人。其中,不僅有東軟、華信、海輝等連續多年排名全國軟件出口前三位的本地企業,還有簡柏特、惠普、松下、微軟、IBM、戴爾等世界知名企業。近年來,大連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以“爭做中國第一、世界第一”的宏偉目標引領發展,在外包規模、平均增速、空間潛力、產學合作、品牌形象等五個方面保持著全國領先地位。2011年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實現收入700億元,增長30%;2012年大連軟件和服務外包業產值一舉突破千億元,成為全國第一個軟件和服務外包千億產業集群:2015年受外部宏觀環境影響,大連全年在線登記離岸服務外包合同金額16.23億美元,執行金額15.2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6.00%。
從對GDP的貢獻度來看,從2005年開始。大連軟件服務外包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過4%,初步顯現出未來支柱產業的雛形。2010年,大連軟件服務外包銷售收入對全市GDP的貢獻率達到10.37%,2012年該比重接近15%??梢钥闯?,軟件服務外包業已經成為大連市的支柱產業。
從對服務貿易的貢獻度來看,2004年大連軟件服務外包出口占總服務出口的比重為11.6%,2008年迅速飆升至69.08%,2011年該比重達到78.79%,比上年增長近10個百分點。縱觀2000-2011年,大連軟件服務外包對服務貿易出口的年均貢獻率達到了35%,已經在大連服務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大連服務貿易發展的主要動力。
但是,隨著全國服務外包產業的蓬勃興起,大連服務外包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諸多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力成本上升較快。由于工資收入的增L,社保費用居高不下。企業已逐漸失去發展的成本優勢。二是政策環境優勢殆盡。大連不僅沒有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所應具有的與國家配套資金,原有的吸引高端人才政策、社保優惠政策等也已經取消。三是市場結構單一,對日本依賴過強。大連對日業務已占到全市離岸外包業務的70%以上。市場結構單一導致大連軟件服務外包業易受外部經濟波動的影響。
(二)大連服務貿易促進政策體系演進
大連服務貿易促進政策體系起步較晚,“十二五”以前出臺的服務業及服務貿易促進文件主要集中在軟件和服務外包行業。如《大連市關于吸引軟件高級人才的若干規定》等。
隨著國家對服務貿易的重視,近幾年大連出臺多項有關促進服務貿易發展的文件,但主要集中在服務業領域,如《大連市人民政府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
(大政發[2010]53號)中包含“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內容、《大連市加快發展服務業四年行動計劃》(大政辦發[2014]42號)等。
(三)大連服務貿易促進政策與促進體系存在的問題
國外和國內主要城市服務貿易促進政策或措施的特點均表明:政府作為可以有效地釋放市場活力,優化服務貿易發展的營商環境。與之相比,大連在服務貿易促進政策與體系方面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傮w來說,主要存在“三無”現象,即無專門的服務貿易管理部門、無詳盡的統計信息、無服務貿易企業管理清單及產品目錄。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服務貿易促進政策有待健全
由于長期以來,中國對外開放的重點都在貨物領域,因此,圍繞貨物貿易建立了相對比較完善的政策體系。相比之下,發展服務貿易的觀念意識與動力不足。目前,大連政府已經意識到服務貿易的重要性,但是針對服務貿易發展的政策促進體系不健全,且偏重于服務業領域。截至目前。大連尚未出臺促進服務貿易發展的綜合性文件,與國內服務貿易發達城市的橫向比較發現,專項促進文件也遠遠不足。這可能是大連未人選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的重要原因之一。
2.服務貿易管理體制機制尚需完善
目前,大連服務貿易在管理層面存在綜合管理部門缺失和各服務貿易管理部門職能交叉現象。大連貿易促進機構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相關網站信息還不健全。因此,亟需頂層設計,強化管理協調職能。并進一步促進區域服務貿易的協調發展。
3.服務貿易統計工作亟需加強
目前,大連對服務貿易的統計主要為軟件服務外包領域,服務貿易領域的其他重要行業并未被納入統計范圍。而且服務貿易統計信息透明度低,不及時。這些都不利于政府、企業和研究機構等相關部門利用統計數據,及時了解大連服務貿易及其各領域的發展進程、發現問題并制定科學的決策。同時,由于統計體系不健全、統計信息缺乏,導致長期以來對服務貿易領域的認識不夠深入。至今大連仍然沒有有關服務貿易企業的管理清單及產品目錄。
4.服務貿易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服務貿易本身的特點決定了服務貿易企業以人力資本等無形資產為主、實物資產較少的資產結構。由于動產不能抵押,現行的適合服務貿易企業尤其是中小服務貿易企業的金融產品很少。融資受限導致服務貿易企業普遍感覺融資難、融資貴。此外,銀行“惜貸”以及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規模較小,缺乏風險分散與補償機制等因素,都使服務貿易企業尤其是中小服務貿易企業融資受到限制。
四、啟示和政策建議
美國、日本、韓國以及國內城市上海、廣州、天津和哈爾濱的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和措施表明,政府的作為可以為服務貿易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目前,在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面對國家外貿重點轉移的新形勢以及批準遼寧設立自由貿易區的新機遇,大連應加快發展服務貿易,以盡快形成產業升級的新支撐和推動外貿增長的新亮點。為此,大連亟需借鑒國內外服務貿易發展的先進經驗,結合大連服務貿易的發展實際,提出促進大連服務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創新服務貿易管理與服務機制
一是加強對大連服務貿易工作的組織領導。建議借鑒上海做法,成立大連服務貿易工作領導小組,設立跨部門的服務貿易發展聯席會議機制,統籌大連服務貿易規劃編制、貿易促進、政策協調、統計調查等工作。二是借鑒天津做法,盡快實現“一顆印章管審批”的服務貿易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三是建立和完善與服務貿易特點相適應的通關管理模式。協調海關、檢驗檢疫和外匯管理等部門,建立醫療檢驗檢測、會展服務和跨境電子商務服務等服務貿易業務的便捷通關機制。并為從事國際服務貿易業務的中高端管理和技術人員出入境和居留提供便利。
(二)完善財稅等服務貿易促進政策
一是加緊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服務貿易發展的意見》、《大連市發展服務貿易中長期規劃》、《服務貿易促進指導目錄》等相關文件,并從財稅、金融支持、人才培訓等方面完善制定促進服務貿易發展的專項扶持政策,同時借鑒美國做法,確保扶持政策的持續性和連續性。二是借鑒美國經驗,確立符合大連發展實際的服務貿易促進財政支持原則。即: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避免資金重復或過度使用,應建立服務貿易促進支出的聯合預算機制,根據實際需要和各年度財政預算支出,適時增減調整促進支出額度,并建立有效的監督評估機制。提高財政支出透明度。三是完善和創新支持方式,引導更多社會資金加大對服務貿易、服務外包的支持力度。四是全面落國家“營改增”的改革措施,對服務出口實行零稅率或免稅政策。借鑒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城市做法。對先進技術型服務企業,實行減按15%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職工教育經費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8%部分稅前扣除的稅收優惠政策。
(三)推動服務貿易領域的金融服務創新
鼓勵金融機構擴大跨境支付服務范圍。支持服務貿易企業采用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等方式提高外匯資金使用效率;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如開展供應鏈融資、海外并購融資、倉單質押貸款以及在制造業中深入推進融資租賃業務等);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在現有業務范圍內加大對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開展國際并購等業務的支持力度;鼓勵保險機構創新保險品種和業務,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采取靈活承保政策,簡化投保手續;支持符合條件的擔保機構開展國際融資擔保業務。
(四)優化服務貿易促進平臺
借鑒哈爾濱做法,充分發揮貿促會、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作用,并借鑒美國做法,建立企業聯系追蹤和服務機制,建立免費或低收費的信息咨詢服務、國外市場調查與個性化咨詢服務等信息化平臺或機構。積極搭建以電子信息為載體的商務信息平臺和以供應鏈服務為核心的整合型外貿全程服務平臺,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各服務行業之間融合發展。對服務貿易統計、公共技術、交易、培訓和信息服務等平臺的建設、功能和業務水平的提升,給予一定資助。對企業參加由商務主管部門組織的國際服務貿易專業展會、產業推介和項目對接活動,給予一定資助。鼓勵金融機構與跨境B2B貿易平臺合作。辦好中國(大連)國際軟件和信息服務交易會,把軟交會打造成引領產業發展、促進軟件交易的重要平臺。
(五)確定服務貿易發展的重點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