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數字教育資源管理的重要性
時間:2023-06-05 15:42: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教育資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數字校園;教學資源;一體化學習環境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01-0022-03
數字校園是以高度發達的計算機網絡為核心技術,以信息和知識資源的共享為手段,強調合作、分享、傳承的精神,是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有機結合的新型教育、學習和研究的教育環境。這種新型的、開放式教育模式提供了適應學習者個性化成長和發展需求的學習環境和自主選擇多種媒體組合的學習資源、能夠創新的運用和創造資源。數字化校園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以及科學規范的管理對校園內各類信息資源進行整合、數字化以后進行統一的用戶管理、統一的資源管理和統一的權限控制,最終實現教育信息化、決策科學化和管理規范化。1主要包括校園基礎信息化環境的建設和校園應用系統的建設。其中,校園基礎化環境包括校園網絡化環境,基本的信息化終端,數字教室。校園應用系統應包括基礎應用系統和功能應用系統。
1 當前數字化校園中教學資源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1)教學資源平臺開發的較為成熟,但沒有足夠的資源投入,造成教學資源匱乏的情況。即通常所說的“有車無貨”。
2)數據中心的建設與統一身份認證在建設中數據準備不足,缺乏數據標準,對于一卡通和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問題較大。
3)由于學校規模、經濟基礎、信息化進程、應用水平等不同,其在數字校園規劃、設計、應用等方面差異很大,而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著一味追求開發課程的數量,反而忽略了教學需求的需要,對教學質量評價、維護和管理關注不夠。
4)網絡教學平臺成為簡單內容的傳送系統或課堂搬家的工具,并沒有從深化輔助課堂面授教學和績效支持高度去研究、認識和應用。
5)隨著教育教學信息化的深入,課程資源、課程資源庫、教學平臺、教務管理缺乏有效整合,各自為戰,形成“信息孤島”。
6)有的教學資源庫開發以后不能及時進行更新,知識陳舊,無法提供后續的有效服務。
7)資源建設思路不夠開放,缺乏分布存儲和統一管理的理念。
2 資源中心建設的意義
韓錫斌等人在2005年提出了數字校園的5E架構,即E-Learning, E-Research, E-Management, E-Service以及E-Living2,將數字校園分為五個基本層次:計算機網絡設施、網絡基本服務、基于網絡的數據倉庫、應用支撐系統、信息服務系統五個層次,提供的基本職能可以歸納為:組織管理、教學活動、學術研究、公共服務和學校社區服務。筆者認為,首先,數字校園資源中心應當是一種全新、開放、擁有豐富信息和良好支持服務能力的資源共享環境。最大限度的保持了信息的完整性。教師能夠利用資源中心開展主動式、協作式、研究型的網絡教學,學生可以利用資源中心豐富的內容獲取高質量,可信賴的信息資源,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其研究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和創造的能力。其次,資源中心提供了統一的用戶交互接口,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與知識管理,提高了資源的使用率,將教學模式的革新、學習資源的利用和建設等整合到自身的功能中來。第三,教學資源中心具備的自我動態擴充的能力,通過信息和信息推送等方式,將資源制作的權利直接下放到一線用戶的手中,同時,為了方便用戶主動的參與教學資源的構建,應當提供簡單易用而又豐富強大的編輯功能,對內容、形式、流程等方面進行個性化構建,從而保證知識的有效更新。最后,資源中心支持數字校園其它應用支撐平臺,教學資源中心應當能夠通過開放式接口方便快速的與數字校園的管理、科研平臺進行信息交換,從而有效地促進高質量教學資源和智力資源的共享。
3 數字化校園中教學資源架構的理念、思路、內容與原則
3.1 設計理念和思路
數字化校園中教學資源需要在“共享、聚合、交互”三個方面加以建構,所謂共享,是指通過各種方法、技術和策略對數字校園中分布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統一規劃、整合和共享。聚合是指綜合運用相關的技術標準達到多種形態的分布資源共享的目的,解決多個層次上的資源共享問題。交互,是指為不同類型用戶提供良好的、易操作的使用環境和開發手段,提供個性化的資源使用、開發與信息決策支持服務,建立起遍布校園的教學資源節點,集成網上各類教學資源,開放式地向全校甚至全社會提供全方位的教學資源(信息)服務。
3.2 數字校園中教學資源的內容
筆者根據自身特點,提出適合筆者所在學校的數字化校園教學資源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網上學習資源庫以及網上學習平臺。網上學習資源庫主要內容如圖1所示:
網上學習資源庫可以根據教學種類分為不同類型,以資源數據庫的相關性分為不同級別,并建立適合多用戶進行分布式管理的大型教學資源管理系統??梢愿鶕煌脑?、系、教研室進行自主分層,合理的建立教學資源子庫和不同專業的資源庫,方便師生進行教學資源的上傳、下載、分類、檢索與共享等。建立網上學習平臺的目的是提高網絡教學質量,更好的幫助教師進行課程、作業管理,更加有效的支持學生的學習,幫助師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并對網絡教學進行管理和監控,進一步減小時間、空間對教學的限制。一個好的網絡學習平臺應當具備以下主要功能:
1)課程管理功能:能夠創建和設置課程,實時進行課程的編輯、導入和導出。
2)課程功能:支持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活動定制教學路徑,根據教學進度有選擇、分步驟地將內容給學生。
3)同步交流功能:同步交流功能能夠幫助師生實現實時的教學行為、隨時分享教學資源、教學信息,通過同步交流進行解惑答疑、分享學習心得。
4)異步交流功能:通過論壇、郵箱、協作白板、教學服務器等教學協作工具進行異步交流。
3.3 教學資源架構的原則
在構建數字校園的教學資源時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指導原則:
1)以硬件建設為基礎:良好的硬件條件是各個平臺能夠順暢運行的前提條件,應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提高系統的負載能力,建立基于數據庫的網絡化知識共享、搜索、交流和管理的平臺,逐步采用基于互聯網的全新教育技術服務模式,以滿足各個單位和個人的使用需求。
2)以軟件建設為核心:教學資源服務中心、網絡教學平臺、教學參考資源平臺、精品資源課程中心、電子圖書館等軟件平臺的建設,直接決定了整個教學資源的質量,因此,構建層次清晰,高度共享,靈活開放、應用方便的軟件支撐環境對教學資源架構極其重要。
3)以滿足使用者的應用需求為目的:教學資源的服務對象是廣大使用者,架構時應當充分考慮使用者的實際需要和技術水平,全方位的提供靈活多樣、方便快捷的服務,在內容上也要不斷進行更新。
4)以高效的管理為保障:有關部門要對教學資源建設的重要性有高度的認識,盡可能的提供良好的軟硬件條件,制訂相關激勵政策,建立良好的規章制度,以保障相關工作穩步持續向前發展。
4 教學資源中心的架構設計
在上述理念與原則的指導下,對數字校園的資源中心進行了設計與構架,圖3是資源中心的各功能模塊的基本結構。
數字校園資源中心主要由共享型網上學習資源庫、網上學習平臺、通用模塊以及信息模塊四個子系統組成,網上學習資源庫主要功能是建立知識體系,利用知識管理對資源進行采集、存儲、加工、組織和再利用,建立知識庫體系,最終生成科學的教學研生態系統;網上學習平臺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各種方法論和技術手段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積累和創新,科學建立學習路徑,良好的呈現知識導航,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知識的傳播;通用子系統和信息子系統的主要的作用是進行資源管理工作,規范數據標準,完善基礎數據組織,進行數字資源整合,進一步規范平臺使用者的角色定義,按角色和用戶個性化定制資源、知識與構件規范與標準,對其進行組織和整合,建立完善的網絡教學平臺;通訊連接和安全服務以及數據交換服務子系統主要功能是進行網絡管理,通過分類元數據管理等功能進行資源整合,制定數字資源研發的標準,保障網絡安全和暢通,具備諸如數據庫的訪問量、訪問頻次等統計功能,提供諸如域名服務、目錄服務、文件傳輸和用戶認證等基礎網絡服務。
5 解決問題的幾點建議
1)數字校園中教學資源的構建應當以網絡為基礎,科學地制定數字校園規劃、設計與實施方案,率先深化教學與教務管理信息化使信息資源數字化,對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全面、有目的地規劃、建設和應用。
2)形成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高等學校教學、科研、管理及校園文化生活的新形態,構建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高校的辦學新模式。
3)數字校園中教學資源的構建需要學科教師的積極參與,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能力,勇于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4)處理好校園網絡基礎、教學與管理支撐平臺、網絡教學資源、資源與知識數據庫管理、一線教學應用、以及應用效果評價之間的關系,特別是提高應用和評價的質量。
5)加速松散耦合的教學與教學管理“一體化”環境的構建。盡可能的采用規范的標準框架體系,為各種數字資源提供統一的檢索界面,建立各數字資源之間的聯系,將數字資源整合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字資源的效益。
6)構建校級、省級和國家極標準化的分布式優質網絡教學資源中心。
6 總結與展望
資源中心的構建在數字校園建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該文結合數字校園資源中心構建的實踐,探討了資源中心在支持網絡教與學、實現資源的共享與知識管理、資源自我擴充以及與其它數字校園應用支撐平臺相結合等方面的現實意義。提出了注重“共享、聚合、交互”的資源構建理念,并對資源中心軟件平臺的若干設計原則和關鍵問題進行了探討。由于我國高校層次和辦學條件和方向不同,在進行數字資源架構時,需要注意從規劃、建設、應用、管理等各方面進行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分階段分層次地建設,使之真正成為便捷化,網絡化、個性化的服務型數字資源,為使用者更加優良的服務環境。
參考文獻:
[1] http:///view/959300.htm.
關鍵詞:圖書管理 現狀分析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2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2(c)-0239-02
圖書館是地方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肩負著公民汲取精神食量,獲得知識來源,拓展知識視野的重要使命。同時,對培養人們的良好閱讀習慣,提高人們的人文素養和品格修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加強圖書管理是強化地方公共資源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育水平和促進現代文明發展的必然內在要求。因此,探討與分析地方圖書管理的現狀,解決地方圖書管理中的困難與問題,對提高圖書館服務功能,提升大眾人文素養,促進現代文明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地方圖書管理的現狀分析
1.1 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圖書管理是地方公共資源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社會大眾全面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傳統的慣性思維中,人們只把安全和教育作為首要任務來抓,而對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圖書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導致地方圖書館資金投入不足、建設落后、資源匱乏、利用率低,不能真正發揮地方圖書館應有的作用和地位。
1.2 定位不準,利用率較低
許多地方圖書館不能準確定位自己,也不能完全從自身發展和滿足讀者需求的實際情況出發,盲目大量購書。只考慮滿足數量需求,不考慮滿足質量需求,導致購置大量書籍內容雷同、知識單一,且缺乏一定的學科性和專業性,不能滿足讀者實際需求,利用率較低。
1.3 管理落后,數字化和信息化程度較低
圖書館作為一個知識信息的儲存地,讀者數量繁多,資料豐富,需要對很多信息數據進行管理。然而,在地方圖書館中,僅有少部分圖書館使用計算機進行信息管理,使得數據繁瑣、信息處理量大、資料容易丟失、內容不易查找、工作容易出錯,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弱化了圖書館的有效功能,降低了對讀者的吸引力??偠灾覈蟛糠謭D書館缺乏系統、有效、規范的信息化管理手段,難以發揮圖書管理數字化的優勢。
1.4 素質不高,信息化的專業人才缺乏
圖書館是科學的殿堂,是知識文化的傳播者。它在創建學習型社會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信息化的專業人才對圖書館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就許多地方圖書館而言,工作人員綜合素質不高,信息化專業人才缺乏,限制了圖書館管理的創新發展,降低了圖書館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導致圖書館不能完全物盡其用和信息共享。
2 地方圖書管理的對策研究
2.1 提高認識、加強監督,真正發揮圖書館的功能和作用
圖書館是地方書刊資料信息中心,是最重要的公共化教育資源中心,是為該地區提供文化教育服務的專門機構,是加強該地區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陣地,是培養大眾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一個地方的圖書館建設,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地區的整體文化教育和人文素養水平。因此,要提高認識,加強監督,重視圖書管理工作,強化服務意識,加大硬件設施建設和資金投入,擴大館藏規模,改善閱讀環境,使其真正發揮有效功能和作用。
2.2 準確定位、明確功能,提升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和效率
圖書館的作用不僅僅是收藏圖書,更大更重要的作用是使圖書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傳播。因此,地方圖書館要準確定位,明確功能,了解各類信息資源的特點與分布,及時調研讀者的知識需求,科學制定數字資源采購配置方針,引領和M足讀者的真正需求,從而盡最大可能提升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和利用效率。
2.3 規范管理,科學謀劃,提高圖書管理中的信息化程度
圖書管理工作是圖書館向讀者提供服務的平臺,規范管理是實現圖書管理信息化的前提和條件。圖書館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館藏圖書的利用效率與利用程度。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圖書管理工作應當與時俱進,主動適應信息技術的需求,加快信息化的改革步伐,提高信息化管理程度,構建自身特色信息化服務。
2.4 健全機制、保障經費,加大數字資源采購力度
健全圖書館管理機制,保障充足經費,是加強圖書館基本設施建設的重要保證和有效措施。作為一項重要的、系統的文化建設工程,地方圖書館建設和發展自然離不開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經費支撐。另一方面,全球出版業從紙質向數字化轉型,出版物載體多元化,圖書館資源的采訪來源發生了重大變化。絕大多數的圖書館在采購配置方面已經做出了許多調整與努力,并擁有了一定數量的數字化館藏。所以,地方圖書館應當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加大數字資源采購力度,圍繞自身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全力打造新的核心競爭力。
2.5 專業培訓,提高素質,培養圖書館信息化管理的專門人才
圖書管理人員的素質水準直接影響著圖書館信息化管理的推進程度。而強化專業知識、加強技能訓練是提升圖書管理人員素質的前提保證。因此,地方圖書館要結合圖書管理人員的文化、專業素質情況制定科學、有效的培訓計劃,并將電子信息化、圖書情報信息處理等新項目作為重點培訓內容。通過全面系統的專業培訓和技能訓練,切實提高圖書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圖書館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為廣大人民提供優質、高效的專業化服務。
3 結語
圖書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圖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為人們一般性閱讀與特定信息需求提供服務。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圖書館管理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為地方圖書管理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技術保障。因此,地方圖書館要主動適應信息技術需求,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信息化的改革步伐,提高信息化管理程度,構建自身特色信息化服務,為廣大讀者提供優質、高效的專業化服務,為推動地方圖書管理和促進現代城市文明新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坤.地方圖書管理的人性化與信息化[J].科教導刊,2015(5):179-180.
[2] 謝賾.圖書管理工作現狀及創新研究[J].中文信息,2015(5):10.
[3] 張洪彥.高校圖書管理信息化建設問題及優化路徑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5(8):187.
[4] 楊潔.我國高校圖書館信息化設施建設現狀分析[J].黑龍江史志,2015(12):177.
[5] 黃永梅.高校圖書館信息化管理措施研究[J].網友世界-云教育,2013(24):186.
[6] 陳凌云.淺談信息化條件下如何創新圖書管理[J].中文信息,2016(7):23.
關鍵詞:互聯網技術; 社區教育; 應用; 發展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8-168-002
我國的社區教育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是我國在總結原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國外先進的社區教育經驗并根據我國教育的實際狀況逐步試點發展起來的?;ヂ摼W技術的發展并被應用在社區教育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區教育的效率與效果,有力地促進了社區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關于社區教育的概述
1.社區教育的含義
所謂社區教育,就是指政府組織或者社會工作者在社區范圍內,依托社區力量,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針對社區全體居民進行的以增進公民素質、促進社區發展與進步,建立正義、公平、平等、互相關懷的社會為宗旨的社會教育。
2.社區教育的基本內容
社區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點:一是社會公德教育;二是家庭生活教育;三是時事政治教育;四是民主思想教育;五是文化科學教育;六是生命健康教育。
3.社區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點是社區教育具有連續性、社會適應性及教育手段多樣性的特征,在構建社會主義社會終身教育體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點是社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基本學習的需要,其中包括基本的學習手段與基本的學習內容。
第三點是社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外來人口、失業人口的教育需求,在調整待業者的心理、增強待業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強對外來人口與失業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就業的競爭能力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四點是社區教育作為現代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其自身的適應性與靈活性,在推進普通教育的普及與進步、發展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及推動現代教育的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互聯網技術在社區教育中的應用
1.微博技術在社區教育中的應用
微博技術具有互動性、便捷性、開放型、群聚性、及時性及自由性等特點被人們所熟識并廣泛應用。作為一種新型的互聯網技術,微博在社區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比如說,社區教育體系的教師可以利用微博快速傳播信息的特征,將學校的有關通知與學生的家庭作業通過微博;同時學生的家長也可以通過電腦與手機關注教師的微博獲得這些有效信息,還可以與教師進行在線溝通,減少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費用,提高學校與家長之間的互動效率。
微博對于群體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針對性,因此,社區教育可以通過微博建立一些微群。比如說,“英語天地”、“數學天地”、“政治天地”等微群,這樣信息的就有一定的針對性,可以提高微群組員參與的積極性,提高社區教育的教學質量。
微博方便社區教育系統中學校的有關信息的,比如說學校教務處的各種通知與文件、教師的運行情況、圖書館的新書信息、學術交流與講座的信息等都可以通過微博的形式進行。
2.即時通信技術在社區教育中的應用
即時通訊技術是互聯網技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百度Hi、MSN、QQ、UC,它可以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自我教育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為社區教育提供了一個完整的信息服務支撐。比如說,可以通過QQ、飛信等即時工具建立QQ群或者飛信群,方便家長、教師、學生之間的溝通;家長與教師之間也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在線咨詢學生的現實狀況。
3.物聯網技術在社區教育中的應用
所謂物聯網,就是互聯網、傳感網及移動通信網三者之間有機融合,屬于互聯網技術的范疇。物聯網在社區教育中的應用,比如說物聯網可以用在社區教育體系中校內智能建筑、師生健康、交通管理與車輛管理及學生生活服務等。在社區學校內部有安全問題的地方安置紅外傳感器或者攝像頭,同時給學生每人一個RFID卡,學生入校與離校期間,學生家長就會收到一條短信,上面會標明學生進入學校與離開學校的時間。
物聯網也可以應用在社區教育體系中的學校圖書管理與教學設備的管理。比如說RFID卡是學生在校的一卡通,學生可以利用它到圖書館借書、還書,并且在借書還書的過程中,通過RFID卡在計算機上的提示,學生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圖書的各項信息,方便圖書的借閱,節省學生的時間。同時,RFID卡也可以幫助學校及時掌握教學設備的使用狀況,如發現有損毀狀況,可以及時地進行維修。
三、互聯網技術下社區教育的發展
1.在互聯網技術下實現了社區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共享
社區教育資源可以被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潛在資源,二是顯性資源。在現實生活中,社區教育資源主要存在于社區之內的成員之間、學校內及企業內。比如說,社區內的學??梢詾樯鐓^內的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平穩的學校文化與環境;社區內的醫院可以為社區成員提供一個心理咨詢、醫療保健等教育資源。但這些教育資源只是單純地為某一個社區服務,沒有向外擴展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社區教育資源的短缺。互聯網技術的介入,使得社區內的教育資源與相鄰社區內的教育資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其中潛在的教育資源得到顯性化,使得更多的社區成員可以共享教育資源。通過互聯網技術,社區教育體系中的教育資源可以實現網絡化、數字化,方便社區成員可以隨時隨地地上網查詢相關資料,激勵更多的社區成員自覺學習,熱愛學習。
2.在互聯網技術下實現了社區教育的有效管理
互聯網技術具有方便、快捷的特征,將互聯網技術引入到社區教育系統中是適應社會發展的有效措施。在互聯網技術下,社區教育管理由最初的單一化平面管理過渡到現在的網絡化、立體化管理。社區教育不再是以前的單一性管理模式,對每一項管理內容都安排大量的人員進行管理。而是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將人員管理、教學管理、資源管理、培訓管理等多個方面進行整合并納入到計算機網絡系統中來,簡化社區教育管理的流程,提高社區教育管理的效率。
3.在互聯網技術下社區教育學習與交流的方式得到了改善
社區具有連接性與交互性的特征,社區教育的目的是維持社區內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在互聯網技術下,社區教育的交互方式發生了改變。比如說,過去社區教育的方式包括電視教學、面授、函授或者小組座談、自我座談等形式,在這種模式下,社區教育進行交互的層面比較淺,效果差?;ヂ摼W的介入,為社區教育建立了一個新的教育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社區成員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地進行學習,幫助人們在工作、生活、學習之前搭建了一個平衡的空間,有力地推動了社區教育的發展。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互聯網技術發展速度相當迅猛,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ヂ摼W技術在社區教育中的應用,不僅提高了社區教育的教學質量與水平,而且改善了社區教育的外部環境,為社區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有力地推動了社區教育的健康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來勇.淺析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教育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
[2]胡小軍,郝邵華.推進網絡化時代社區教育信息化的對策建議[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是伴隨著知識經濟而產生的一個名詞,短短的幾年時間,卻開始從概念走向應用,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許多企業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已經認識到知識管理的重要性,將傳統意義上的信息管理系統向知識管理方面去發展。
要了解什么是知識管理,首先必須明確什么是知識。按照知識管理的理論,在信息的增值鏈上,分布著數據、信息、知識和智慧四個層次:
每一個層次代表著信息加工的不同階段。要使數據提升為信息,需要對其進行采集與選擇、組織與整序、壓縮與提煉、歸類與導航;而將信息提升為知識,還需要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對信息內容進行提煉、比較、挖掘、分析、概括、判斷和推論,對于這個過程的管理就是知識管理,理清信息與知識的概念對學習知識管理非常重要(事實上在許多應用場合又很難區分)。
關于知識管理的定義,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從社會和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角度提出:知識管理是研究人類獲取、傳播、共享、利用和創新知識的活動規律,管理有關知識的各種連續過程,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各種不同的見解都反映出知識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強調信息向知識價值增值過程。
2、既重視知識增值的技術實現手段,又關注人的信息習慣與素養。
3、承認知識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也不同于人力資源管理,三者之間又互相聯系。
4、知識管理必須建立在信息技術條件基礎上。 二、學校知識管理的必要性
基礎教育教育信息化要不要進行知識管理,這是一個很好的命題,需要我們很好地理解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反思教育媒體應用的習慣性思路,關注當前基礎教育中的熱點問題,既要從企業信息化的進程中借鑒些思路和方法,又要深刻認識到學校知識管理的重要性、特殊性、艱巨性。
正如知識管理沒有明確的定義一樣,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也是眾說紛紜,綜合一些國內的專家認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與教學的各個方面,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深入開發、 廣泛利用信息資源為重點,以培養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創新型人才為目的,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系統工程。既然教育信息化的整個過程必須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倒底哪些是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論呢?依筆者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一個,它主要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知識的建構過程,近幾年已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另一個先進的教育思想就是知識管理。知識管理所提出的信息--知識增值鏈過程是今后教育信息化的關注焦點,把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是對人類知識認識的深化,所提出的隱性知識的編碼、共享及內化對于研究性學習、協作學習、體驗教學等教改模式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知識管理所倡導的"積累-交流-共享-創新"思想,是學校的信息環境建設,文化氛圍形成和學習型組織建設的基石,知識管理的思想內涵值得好好地思考和挖掘。
過去,學校開展教育信息化主要思路還是從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傳送教育信息,以實現教育最優化的這一角度來進行,今天,面對信息時代,我們還是局限于從教育媒體或教育技術的范疇來探討教育信息化的問題,認為先進的信息技術一定會帶來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其實在沒有實施知識管理之前,技術還是技術,信息還是信息,教育信息化便成了設備現代化、技術高檔化,資源數字化的代名詞,其在教育教學和管理中的作用遠遠沒有體現出來。其實,媒體只是教育系統中的一個技術要素,傳遞教育信息只是知識運動鏈條中的一環,網絡時代的教育教育信息需要從更基本的要素來研究新時代教育和社會的規律,以便有效地和科學地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知識管理正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為我們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與深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啟迪。當然,知識管理不能包含所有教育信息化的內涵,但沒有知識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是缺乏深度與前景的教育信息化。
知識管理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信息化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這是因為在實現"校校通"以后。我們每一個學校都面臨著網絡時代全新的情況:一方面是互聯網上已累積了五億以上的網頁,數以兆兆計的文字數,可以說是人類有始以來最大的,開放的資料倉庫。這些數據、資料、信息如何才能加工、轉化為易于存取、可用的知識呢?另一方面是我們各級學校和各級教育部門都在準備建設網絡資源庫、網絡課程、遠程學習平臺等,如何設計、組織、運行、管理這些網絡上的教育資源才能夠獲得較好的效果?其三,在一些已經開通網絡應用的學習,一線教師們提出了許多迫切的應用,如文件分類問題、資源共享問題,知識版權和產權問題、網絡學習中如何提高學生知識轉換及知識創新的問題,有需求才會有應用,有應用才會的發展,國外或企業中的關于知識管理的經驗與方法為我們解決上述網絡時代教育面臨的新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三、學校知識管理的內容
學校是一個典型的知識管理應用行業,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典型的知識傳播、應用和創新的過程,學校辦學的最終目的培養學生全面的、科學的文化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現代人。早在信息技術出現之前,就有知識管理思想的萌芽,廣大教育工作者就在研究如何促進教材內容向學生頭腦中知識的轉化問題,提出了許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并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今天,隨著信息技術在基礎教育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我們對這種知識轉化認識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迫切!這些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對我們研究知識管理仍然具有著重要的作用。
學校知識管理的內容不同于企業中所講的知識管理,因為學校的知識管理不僅包括組織知識管理,還包括個人知識管理,因為學校的工作重在育人,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和信息素養,培養他們團隊精神和信息共享意識,沒有個人知識管理不行,不但學生的知識行為需要規范,教師也需要加強其自身的信息素養,養成良好的知識管理行為,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應用活動。當然,針對整個學校的總體情況,提出知識管理的方案,開發知識管理平臺,建立知識庫,提供良好的搜索引擎和門戶入口,編制全校性的知識分類方案,促進全校知識的流動、共享和創新,這是組織知識管理的內容,只有把個人知識管理與組織知識管理結合起來,整個學校的知識管理局面才會真正形成。
下面列舉了一些學校知識管理的內容,由于基礎教育的信息化工作才剛剛起步,還很難區別什么是信息管理,什么是真正的知識管理:
1、知識的分類
知識分類是知識管理的基礎,沒有分類的信息常常一盤散沙,談不上知識運用,分類不合理,標準不統一,常會限制信息的流通,容易形成知識孤島。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分類方法,將知識分為:
(1)知道是什么--關于事實的知識;
(2)知識為什么的知識--關于自然原理和科學的知識;
(3)知道怎么做--關于如何去做的知識;
(4)知道誰有知識--知道誰擁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識。
這種分類對于揭示隱性知識的規律有一定的好處,但在學校具體操作上不易實現,建議學校在考慮知識分類時采用"多重動態分類"觀點,按工作性質與工作流程分為學校通知、公告、教案、習題、試卷、課件、論文等,在設計知識分類時要考慮到與上一級管理系統的兼容性。最近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元數據規范(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到今后基礎教育信息資源組織以主題方式,分為十八個核心心元素對信息進行描述。其中九個是必需元素,這些規范和標準對于目前比較混亂的教育資源建設狀況來說是場及時雨,各學校和教育部門在考慮知識分類時一定要加以研究和吸收。
2、知識的檢索
面對海量的信息資源,我們不得不借助于各種搜索引擎進行檢索,包括關鍵字檢索、全文檢索,現在還在研究智能化的搜索引擎,檢索的范圍也由關系型數據庫擴大到一些非關系型的結構,如共享文件夾,郵件、網站、目錄等,目的只有一個,如何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
3、門戶站點與個性化服務
門戶站點建設是當前及今后學校知識管理的一個熱點。學校內部的門戶站點應該是一個知識的入口,里面應包括一些公用信息和私有信息,如學校的通知、公告、新聞、最近知識庫和更新情況都應放在明顯的位置,除此外,還應包括郵件、日歷、任務、訂閱等個性化服務信息。每個用戶登錄后都有一些個性化的界面,一些訂閱的個性化服務內容推到用戶面前。此外門戶站點還能提供一系列的模版,方便個人或團隊創立個人網站,進行溝通與交流。
4、創建知識庫,關注知識流
知識庫不是資源庫,資源庫是所有信息的集成,而知識庫是學校中最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知識或信息的集成,只有經過消息吸收后的知識再創新,具有收集整理的價值,以便為后來者提供利用。傳統的資源庫有一個靜態的、相對固化的結構,主要是完成信息的不斷堆砌,很少考慮使用者的角色,使用行為和習慣,而知識庫則是從工作流的角度來認識,他具有動態的、不斷深化的結構,關注知識的應用與創新,
5、創建學習型組織,形成知識共享環境
技術手段只是實現知識管理的一個方面,知識管理更重要地是營造一具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的信息氛圍,促進組織內部信息的交流,形成動態的知識流,由個體的知識轉化為集體的,由隱性的知識轉化成顯性知識,創建學校內部的知識地圖,避免出現知識孤島或知識壟斷現象。分享和利用知識往往是不自然的行為,知識共享需要知識管理者的推動,要建立一種信息化氛圍,明確知識產權,將知識行為納入到考核機制中去,打破邊界森嚴的組織結構,這樣,一種健康向上,充滿信息化氛圍的局面才會形成。
6、兼容個性化策略,促進隱性知識的交流
學校教育中的大部分知識都是以隱性知識的方式存在著,由此而成一個學校內在的文化底蘊,隱性知識的轉化和利用的程度,是衡量知識管理成功與否的關鍵。如何促進隱性知識的轉化和利用,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策略,一是編碼化策略,即把隱性知識通過編碼,轉化成顯性知識,然后進行共享利用。另一種是個性化策略,即充分認識到知識的形成與個體的親身經歷,當時的環境情境密不可分,所以通過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促進隱性知識的共享利用。應該承認,編碼化策略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特別是對教育這個特殊的行業來講,所以我們在實施知識管理過程中,要十分重視人與人的語言溝通,通過網上實時通訊進行音像交流,定期舉辦知識講座、學術沙龍,開展頭腦風暴等形式促進隱性知識的交流。 四、知識管理實施的步驟
知識管理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的實施決不僅僅是某個流程的規劃管理,而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大到整個基礎教育的改革,學校辦學目標的確立,小到某一節課都會涉及到知識管理的內容,所以做知識管理決策時必需慎這又慎,決不能輕言知識管理。另外,知識管理也是一個漸進式的變化過程,知識管理沒有終點,只有不斷的推廣和支持,并加以制度化規范化。一般學校知識管理的流程大致是這樣的: 五、知識管理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知識管理目標要與學??偟霓k學目標相關聯。
要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高度重新審視自己的辦學目標,要從提高教育質量、發展學生能力、改進教學模式等方面考察知識管理的價值。
2、應將知識管理作為技術和組織的基礎構件。
學校進行信息化的建設過程中要體現出知識管理的思路和目標,在硬件配置、軟件開發、資源建設和組織建設中要符合知識管理的規范與要求。
3、要建立標準的、靈活的知識結構。
學校在可參照有關文件,構建適合學校本身的知識結構,確定好知識傳替通道與流程,建立針對不同目標的多重知識傳遞通道,進行相關的檢索技術研究,確保知識庫建設好,運用好。
關鍵詞:辦公室檔案,可持續發展,高校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s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e need to tak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first priority of college files, and do well as a key files serv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ile consciousness as the premise, and with the college merger, realize resource integration, complete the substantial fusion as the key point, to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a driving force, the archives for security team construction, make great efforts to realize the archiv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to realize the new stage in the new century college archives to leapfrog development.
Key words: office fil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中圖分類號:G2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高校檔案管理工作發展概述
由于黨和國家的重視,近些年來,高校檔案工作呈現出突飛猛進的勢頭。高校檔案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礎,它對學校教育教學中心工作的輔和服務性逐步明顯,對高校發展的作用日益重要。回顧改革開放后的高校檔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是以《檔案法》為核心的檔案法規體系逐步完善。伴隨著國家教委和檔案部門的一系列如:《高等學校檔案實體分類法》《高等學校檔案工作規范》《電子文件歸檔管理規范》《機關文件材料歸檔范圍和文書檔案保憐期限規定》等規范性、標準性文件的出臺,人們的檔案意識和法制意識都得到了一定加強。二是加強了檔案基礎設施建設,各高校較以前加大了檔案經費的投入,增添了電腦、打印機、打印機等設備。許多先進學校從檔案收集、全宗管理到統計鑒定、著錄檢索、接待利用,均實現了計算機管理。逐步適應了檔案管理現代化的要求。三是檔案利用工作得到進一步發展。高校檔案可以為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科研、評聘職稱、考核評估等方面提供大量詳實的檔案資料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比如:利用校史檔案向學生開展愛國愛校教育以激勵學生奮發向上的學習精神等等。四是對檔案學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的不斷重視。各地成立的檔案學會定期召開年會,學校都十分重視。
二、我國高校檔案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高校檔案工作的發展速度、規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在實際工作中,高校檔案工作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
(一)群體檔案意識淡薄
由于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條件的限制,高校檔案工作的重要性目前還沒有完全被高校領導和師生員工所認識,導致了高校全員檔案意識的淡薄,存在‘說起來重視,做起來次要,忙起來忘掉’的現象。檔案意識不強,一方面是表現在高校有關領導對檔案工作重視不夠,忽視了高校檔案的竹理工作。因為,長期以來,有些領導認為高校的中心環節是教學,所有工作都圍繞著教學工作展開,領導的任務認為單單是教書育人。尤其是一些高職院校,一般建校時間不長,領導工作頭緒多,認為檔案在短期內不可能產生經濟效益,更是忽視檔案工作的重要性,只是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等評估中讓高校檔案露露臉,發揮一下作用,過后又束之高閣,不再把檔案工作列入議事日程。由于對檔案工作的不重視,導致了學校對這方面的資金投入的減少,很多檔案建設所需要的硬件設施跟不上高校發展的需要,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檔案憐理人員檔案意識薄弱,使得檔案工作松散,檔案流失嚴重,有一些有價值的檔案不知去向,永久丟失,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同時,檔案領導對高校檔案人員福利待遇上不傾斜,在職稱評聘過程中,也往往是檔案工作人員排不上隊,這都影響了檔案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卞動性,甚至還產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造成了人員的流失和緊缺,影響了高校檔案工作的發展。
(二)檔案工作相對滯后,技術手段相對落后
高校的檔案竹理體制和管理方式相對于當前的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來說,還是相對滯后的。一方面,雖然許多高校己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建立起相應的檔案管理機構,但還是有部分學校缺乏比較完善的檔案憐理體制,使得這些檔案管理機構形同虛設,不能真正發揮其監督和指導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對檔案管理的投資不足,缺少現代化管理所需要的技術設備,使得一部分高校的檔案管理方式還停留在手工作業上。檔案工作者還是不停地抄抄寫寫,沒有徹底的從原來日常繁重的組卷、調卷、抄寫卷內目錄等手工操作中解脫出來,重復性勞動量大,時間長,速度慢。同時,我們還發現有些部門即使配備了現代化的技術設備,由于檔案管理人員沒有形成現代化的份理理念,缺乏創新意識,加之能力水平有限,也無法真正實現現代化的檔案管理,使這些現代化的設施擱置不用,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更談不上為高校提供快、全、準、精的信息服務了。高校教育事業隨著改革深化而不斷發展,歸檔量尤其是電子文檔的數量將日益增加,若不改變這種局面,加強對電子檔案管理技術的研究,盡快以現代化的份理方式和粉理手段來提高檔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的話,今后的檔案工作將陷入非常尷尬的處境。
(三)提供利用內容和方式單一,編研工作不足
人們在長期傳統憐理體制下所形成的觀念不能很快改變,往往把檔案作為一種憐理工具而不是服務手段這種觀念使檔案工作者安于現狀沒有形成積極的參與和競爭意識,不注意檔案利用者需求變化分析研究,不能把握或不愿把握檔案利用需求的發展規律,不能積極主動的為高校和社會上提供內容豐富、各具特色、形式多樣的服務,只是局限于坐等上門查檔。加之檢索體系的不健全,還有一部分高校仍停留在單靠案卷目錄‘一本帳’進行檢索的狀況上,致使檢索效率低、速度慢,檔案信息得不到及時而有效的利用。在檔案編研上,還存在著工作起點低,缺乏組織性、計劃性,編研成果檔次低的現象。大多數高校的檔案編研工作還停留在淺層次的檔案信息加工上,沒有對材料進行深層次的加工,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不能完全滿足高校教學科研發展和黨政管理決策的需要,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價值。隨著社會各界對檔案信息需求量的日益增大,檔案編研工作存在問題的解決也迫在眉睫。
(四)合井高校檔案工作面臨的新問題
高校的辦學體制等都在發生轉變,學校通過合并等方式不斷擴大,隸屬的院、系、處、室等普遍增多,多學科,多專業綜合性的辦學格局在各高校日益展現,同時帶來了高校檔案管理工作的多層次性和網狀結構性。雖然,到現在己有300多所高校完成了合并工作,而且很多高校也正在積極探索合并后的檔案管理工作,但是,隨著新問題的出現,尚未形成統一的指標和管理的現象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檔案數量增加了,工作量也隨之增大,可檔案工作人員的數量沒有改變。學校的專職檔案員寥寥無幾,每個部門即使配備了兼職檔案員,但也因調動比較頻繁,往往是工作剛剛熟悉就又安排了其他工作,影響了檔案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而且,兼職檔案員身挑數職,即使從主觀上想把工作做好,也因為所承擔的各種任務較重,很難把精力完全用在檔案工作的憐理上。以上這些情況的存在,都從不同程度上阻礙了部分學院合并后檔案管理工作的發展。
三、如何實現我國高校檔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高校教育的深入改革,數字化、信息化與服務利用網絡化,己成為高校檔案管理工作的發展趨勢。為了適應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始終把可持續發展作為高校檔案工作的第一要務,把搞好檔案服務作為關鍵,以提高全員檔案意識為前提,以實現合并高校檔案工作的實質性融合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檔案隊伍建設為保障,努力實現高校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的現代化,為實現新世紀新階段高校檔案工作的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一)提高檔案意識是高校檔案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提高高校全員檔案意識,就是指提高高校領導者、檔案形成者和檔案管理者對于檔案和檔案工作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并由此激發起來對優化檔案憐理的自覺參與和支持的熱情,在一個學校中形成一種合力。只有全院上下通力合作,才能真正把檔案管理工作搞好。高校全員上下要充分認識到檔案工作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提高檔案意識,使全體師生員工關心檔案工作,支持檔案工作,參與檔案工作,促進檔案事業的發展。當今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高等教育也進入了如火如茶的改革階段,其管理體制和管理方法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為實現高校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契機。作為高?;A工作之一的檔案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也對高校廣大教職工的檔案意識、檔案觀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我們應該更新觀念,強化全員檔案意識,以新的思想來努力實現與高校改革的對接。
(二)實現實質性融合是合并高校檔案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重點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和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部分高校進行了合并、重組,這是我國教育資源的一種優化。作為高校整體事業中不可分割的高校檔案工作,也面臨著檔案整合、統一管理的問題。高校檔案部門要抓住機遇,加強合并院校的檔案管理,實現合并高校檔案工作的可持續發展。高等院校合并期間,人們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機構合并、人員調整、干部配備、財產合并、學校重新定位和制定學校發展規劃等工作上,往往容易忽視檔案和檔案工作。此時,原有的檔案機構和檔案管理模式、方法都發生了變化,檔案人員變動也很大,從不同程度上造成了教職工思想上的混亂。也就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職責不明、移交不清的現象,影響了檔案的真實與完整,對合并后高校檔案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力。所以,在這個復雜的過渡時期,院校領導得高瞻遠矚,嚴格制度,督促相關人員堅守崗位、盡職盡責。既保證原有檔案不丟失,又確保合并期間產生的大量新的重要文件的及時收集。
檔案的收集工作是一項涉及面廣,制約因素多、.難以預見效果,也不易確定具體數量指標的復雜工作,因此,在收集工作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以保證高校在歷史活動中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利用價值的文件材料都能得到保存和集中、統一的管理。
(三)創新是高校檔案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高校檔案管理提供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高校檔案作為重要的社會信息資源,也必須與時俱進,使之更好地為社會的進步和學校的發展服務,而創新正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的動力。檔案管理模式是高校檔案部門工作運行的脈絡,是高校合并后檔案工作實質性融合的首要和關鍵因素。合校是檔案管理工作者改革創新,超越自我,提升檔案管理層次的一個不可多得的契機,應當抓住院校合并的機遇,實現檔案統一、規范化管理。合校前每所高校都形成了自己相對穩定的所特有的檔案管理模式,而且這種模式在高校各自實現檔案工作價值的歷史進程中都發揮過一定的作用,但是合校后,這種原有的各自的檔案管理模式畢竟還是適應不了合并高校檔案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所以進行檔案管理模式的整合是勢在必行的。但在實際的檔案管理工作中,這種整合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因為原有的管理模式都是在長期的檔案管理實踐中形成的,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差異性,而且這種差異性不會隨著檔案管理工作的合并而自然消融。所以,要真正實現管理模式的整合,就要打破原有學校、原有制度、原有模式和原有習慣,建立起與合并高校管理體制、管理模式相適應的檔案工作管理模式。
(四)檔案人員素質是高校檔案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任何一項工作的可持續發展,都離不開人才,檔案工作也不例外。在高等教育事業迅速發展的今天,高校檔案工作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也發生著重大變革。檔案信息化、網絡化賦予新時期的檔案工作嶄新的內容,為高校檔案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積極開發利用檔案信息資源,充分發揮檔案在高校的教學、科研、科技開發、黨政管理等各項工作中的作用,已成為高校檔案工作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而實現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體現檔案的潛在價值,關鍵在人才。縱觀高?,F有的檔案隊伍,能適應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不多。因此,建設一支高素質、與時俱進的復合型多層次的檔案隊伍,顯得尤為重要。
四、結語
深化高校檔案工作改革,促進可持續發展,是一項艱苦而又長期的工作,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需要全國高校檔案部門加強協作,互相學習,共同提高;需要各級領導的重視、幫助;還需要其他部門和教職工的支持、配合。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高校檔案管理工作只有以良好的基礎工作為前提,抓住機遇,發展自己,建立有效運轉的管理體制,深化綜合管理,實現文檔一體化,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素質,并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積極創新,提高信息處理能力,為教學、科研、管理和科技開發服務,才能形成良勝循環機制,充分發揮檔案作用,實現檔案利用價值,高校檔案事業才會興旺發達。當然,深化認識、改革創新的步伐是艱難的,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要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 徐穎. 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淺議[J]. 黑龍江史志, 2011,(08)
[2] 唐雪梅, 曹雪梅. 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之我見[J]. 黑龍江史志, 2008,(13)
[3] 羅艷. 論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的工作職責[J]. 云夢學刊, 2005,(04)
【關鍵詞】新課標;教學;資源;效益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的教學資源呈多樣化發展趨勢。而教學過程主要是由教學任務、教師以及學生組成,教師是教育的執行者,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教師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體現在其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指導的作用。教師與學生相互之間的教育行為就是教學任務,也可稱之為教學過程。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要從教學的雙方,即學生和教師開展。尤其在一些經濟條件不好的地方,憑借簡單的教學工具和儀器難以實現教學效果,所以挖掘教師以及學生的教學資源十分有必要性。
一、教學資源的含義以及分類
(一)教學資源的含義
教學資源簡單來說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可用的一切事物,包括實體的、精神的、社會上的等等,比如教材、輔助教材、教學硬件設施、教學軟件、教學空間、信息技術等等都屬于教學資源,這些教學資源具有能夠被開發和利用的特質,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時代變化會逐漸拓展,向更加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二)教學資源的分類
從不同的角度能夠對教學資源進行不同的分類,普遍的說法是將教學資源分為文獻資料資源、智慧能力資源、時間空間資源、社會信息資源、多媒體資源、硬件設置資源、人際情感資源;簡單從空間差異來看,其分為校外以及校內兩種資源;從資源的具體形態來說,可以分為硬件資源以及軟件資源,軟件資源是開展教學任務的核心,而硬件資源是讓教學行為更加明確、清晰的保障。
二、優質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原則
課堂教學資源的運用要遵循省時、有效、靈活、和諧的基本原則。省時就是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盡量縮短教學時間,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大的教學效果,以體現教學的整體性價比;有效就是合理運用課堂教學資源,將其優化重組,達到最佳的教學目標,使教學效率得到保障;靈活是指摒棄死板、教條式的教學資源利用模式,而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技術和設備,將教學資源的效果完全發揮出來。和諧是指通過教學空間以及教學人群等資源,實現教學群體的優勢互補,建立民主的、人性化的教學氛圍,使教學過程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挖掘教學群體的內在潛力,進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總的來說,優質教學資源的運用,主要取決于教師如何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只有體現教師的能力才能使教學達到高效,同樣只有具備專業知識體系的教師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只有具備先進教學理念的教師才能夠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由此可以說明,以教師為主導開展的教育行為不僅是知識相互傳遞的紐帶,也是師生之間精神交流的媒介,簡單來說就是學校中師生、師師、生生三種類型的關系,這種人際關系網絡也構成了一種抽象的教學資源,教師能夠利用這種關系改變學生的思想、引導學生的行為,能夠使教學任務的開展更加順利。情感是教學資源中的重點,也是其他教學資源運用的基礎,良好的情感關系能夠對師生之間的情感、知識交流帶來積極的正面影響,便于對教學效果的收集,也對教學方式和過程的調整創造了條件。
三、教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在一切的教育資源中,教師是最重要的資源,并且可以隨著其經驗的不斷累積和個人能力的提高使自身資源得到提高。雖然優質教師資源的重要性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但是當前許多學校對這一理念的認知還處在表淺的階段,對于教師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以及教學態度并沒有足夠的關注。如果教師在學校中感到自身的能力沒有得到發揮,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那么就會影響其工作態度。所以學校的管理人員必須認清教師資源的特征以及現狀,創新教師資源管理的方式,將教師資源整合,為學校的不斷發展提供技術、人力支撐,具體的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大學教育對于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了增強教師的綜合素質,應該堅持請出來、走出去的方針。例如與其他大學院校開展教師交流活動,去優質的大學環境中進行業務培訓,參與各項科研工作,或者邀請教育專家、心理學專家來我校開展講座。
其次,將校內教師資源進行整合也是教師培訓工作的核心,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開展:第一,以老帶新,使新教師聽資歷相對比較深的教師上課,然后由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課堂教育進行指導;第二,成立“教學研究會”等教師交流組織,由綜合能力強的教師帶頭,對相關學科教學的內容進行研討,從而加快教師的專業化進程,在實際教學中發揮出帶頭作用。同時對教學規劃進行統一部署,確保教學的科學性以及先進性。
然后,利用活動增強教師培訓的效果。只有實踐才能為教師的發展做好鋪墊。應在學校開展課題探究活動、教案評比活動、展示課活動、課件資源征集等相關活動,經過以上實踐的錘煉,教師的才華得以體現,同時也加快了能力拓展的目標。
最后,以課題為媒介引導教師向專業化發展,強化培訓的實際效果,增強教師的執行能力。依照教育科研的程序將課改實驗任務嚴格落實,發揮課題牽動作用引導教育教學。第一,樹立新理念下教學行為的轉變與感受,還應該對實驗中的共通問題進行專項課題研討,發揮出培訓的案例式以及參與式,保證培訓的有效性;第二,革新教研方式,培養教師的主體創造能力,教研活動應該具備相互支持以及民主的氛圍,所以應該開展“說課式”教研等活動,使每個教師的能力得到拓展。第三,增強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運用能力,教師是課程資源構建的主題,因此必須具備識別教學資源以及有效利用的能力,應鼓勵教師發現和利用存在于校內外的各種教學資源。
四、學生資源的開發以及利用
首先,為了體現學生的中心地位,可根據學生的需要,以興趣為牽引,以學生自主學習為目標創建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學習效率。
其次,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明確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并且加深學生對已經吸收知識經驗的記憶力,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后,教師要樹立課程資源意識,將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但并不是單一的教材機械式灌輸;學生與教師本身就是重要的教學資源,要將學生和教師的生活、精神融入課程資源的范圍內;網絡信息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是教學的有效輔助道具,同樣也能為學生提供更加直觀的學習體驗;自然以及社會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但是也是最容易忽視的部分,其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素材資源;學校的圖書館以及其他學習場所同樣是課程資源的組成要素,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條件性資源。
最后,對于學生資源的挖掘必須建立在對學生的足夠了解之上。只有了解了學生的興趣、需求、生活背景、專業水平、學生相互關系、學習風氣等等問題,才能夠搭建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的平臺,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具體的了解方式有很多,例如問卷調查、談心、觀察等。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重點了解學生的思想結構和認知發展規律,結合其成長經驗分析。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使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使學生走向自主學習的道路,最終實現新課程的核心目標。
結合以上四點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結論:涉及學生生活以及學習的所有要素都是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所以這些資源是出于變動狀態,需要教師有敏銳的洞察力去發現再加以利用。由于教程不再是傳統的那種計劃和目標的模式,已經向師生共同協作、探究的過程偏移,所以應該適時轉變教育理念,開展“過程課程”的教育模式。
綜上所述,運用優質的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有效的方式,但是必須認清教學資源的深層內涵,從教師以及學生兩方面挖掘教學資源,做好對教師的培訓工作,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選擇性地利用信息化技術、社會資源、自然資源等教育手段達成教育目標,教師最終還是扮演組織、引導、促進學生合作的角色,讓學生向自主學習的模式轉變,是課堂效益得到最大發揮。
參考文獻:
[1]唐躍杰.大班條件下提升科學課堂教學效果的對策探討[J].小學科學:教師,2013(11).
[2]倪曉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策略探析[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3(12).
[3]匡玉芳.連接數學基礎與數學素養之間的橋梁――隱性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與使用[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3(22).
[4]孫蕾.整合教學資源 激活歷史課堂[J].中國農村教育,2013(12).
[5]白東梅.淺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J].魅力中國,2013(25).
[6]黨立東.探討在初中化學課堂中捕捉生成性教學資源的策略[J].新課程:教師,2013(9).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黔教合KY字[2012]082號”資助; 凱里學院教改課題“JG201319”資助;貴州省教育廳重點教改課題資助
作者簡介:
唐林海 男 凱里學院 副教授 研究方向:數字圖象處理、教學資源信心化
李懷穎 女 凱里學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教學資源信心化
從產品性質來看,成人高等教育產品介于私人物品與公共物品之間,兼具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且前者大于后者。成人高等教育產品 的需求者大多為弱勢者或弱勢群體,如學歷補償學習者、下崗者、農民等。成人高等教育為改變弱勢者生存狀態,減少社會的不公平,提高學習者發展能力、為其提供發展機會與手段等方面具有偉大的工具價值與倫理價值。新公共管理運動的理論與實踐證明,商業型組織或營利性組織中成功應用的理論與方法同樣適合于社會型組織,比如高等教育組織。兼顧私人收益與公共收益,同時通過市場機制 整合社會資源以實現社會目的、組織目的以及私人目的,培育類似于孟加拉鄉村銀行、Toms、北京富平學校、青番茄、殘友等的社會型組織是成人高等教育機構的歷史使命與發展方向。同時,成人教育機構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例如,普通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補償型學歷教育人數的銳減,社會從同質的農業社會向異質多樣的工業社會轉型,移動互聯網技術、數字化技術、搜索技術等的日趨成熟。由此使命的新界定與外部環境劇變決定了成人高等教育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轉型,這已是理論界與實踐界的共識。
那么,如何轉型呢?理論界與實踐界對該問題眾說紛紜,未能達成共識。蘇文虹、白瑩潔研究發現,當前成人高等教育轉型的方向與策略進入了叢林時期,即轉型的方向與策略有定向說(包括目標定位說 和市場導向說),轉變說(包括觀念轉變說 職能轉換說 形式改變說 對象轉變說),以及提升說(包括管理規范說 資源整合說 師資優質說同時,徐君[2]研究認為成人教育有六個轉向,即向內涵式發展、研究生層次教育、專業提升的非學歷培訓、現代遠程教育、校本培訓、農村培訓的轉向。叢林亂象 與多元轉向,說明成人高等教育如何轉型缺乏有效理論與典型范例的支撐。為此,本文將依據長尾理論,探討成人高等教育如何轉型的戰略、策略及相關機制。
一、理論依據長尾理論
美國長尾理論作者克里斯安德森通過研究谷歌、亞馬遜等企業認為: 我們的文化與經濟重心正在加速轉移,從需求曲線的少數大熱門(主流產品與市場) 轉向需求曲線尾部的大量利基產品與市場。隨著數據挖掘技術、模塊化設計、智能搜索技術、移動終端等的廣泛應用,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獲取產品的邊際成本都持續下降,由此需求曲線就會扁平化。熱門產品與市場、利基產品與市場都同時受到追捧,但前者(頭部或短頭市場)的流行度會相對下降,后者(尾部或長尾市場) 的流行度會相對上升?;谪S饒經濟學的長尾理論是需方規模經濟,其強調的是供方如何以多品種、小批量的方式去滿足需方分層化、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分析
從市場營銷學的角度來看,當前的成人高等教育市場是由需方驅動的。當前,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具有分層化、多元化、個性化等顯著特征,形成了頭部市場與長尾市場并重的雙重市場格局。
(一)頭部市場:補償性的學歷繼續教育
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1986年至2004年為成人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上升期和成熟期,并于2004年達到巔峰,2004年招生人數為2212萬,在校人數為4198萬。2004年后進入下降衰退期,2005年-2013年年度招生規模均低于200萬,2013年招生人數為1038萬[4],部分省市甚至出現招生人數大于報考人數。由此可看出,成人高等教育發展已經進入緩慢的發展時期,并呈現出衰退的跡象。但是,隨著成人高等教育不斷與職業、行業、區域發展的調試與融合,逐步構建以能力建設為核心的人才培育模式,凸顯其職業性、技能型、適用性。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學歷繼續教育需求即現代遠程學歷教育、研究生層次教育,依舊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市場。
(二)長尾市場:提升性的非學歷職業技能教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繼續教育觀念,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這為非學歷教育提供了宏觀指導和實踐依據。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高等教育非學歷注冊學生由2004年的3564萬人增長到2013年的55932萬人,增長了1569倍。其中,2010年至2013年注冊學生人數均值為56052萬人。
同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繼續教育專題規劃》指出,到2020年,從業人員參與各類繼續教育35000萬人年參與率達到50%以上:年參與培訓人數達到13000萬人次;企事業單位職工都有條件和機會按照崗位要求,接受新知識新技能培訓,年參與率60%以上;新就業職工都有條件和機會接受崗位培訓;高技能人才參與培訓人數達到3900萬人次?,F實的需求、宏偉的政府規劃及其相關工程的推進,表明高等院校開展非學歷教育,特別是資格證書培訓、崗位證書培訓,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并且已經超過學歷教育。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在非學歷教育領域的成功實踐表明,成人高等教育的非學歷教育有著全新的發展機遇和現實的可行性。
(三)長尾市場:自我需求型的人文教育
謝明榮、孫進研究認為成人教育的目的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現實目的,即關注職業和生計,為受教育者提供各種培訓和學習機會,使人們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態;二是終極目的,即追求人性的完美和人生真正價值的實現。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轉型,居民價值觀的改變,居民對教育的需求從外部適應向內部需求發展。在以美國、英國、法國等九國為樣本的研究發現,人均GDP達3000美元為居民消費結構轉變的臨界點,即社會消費結構將向著發展型、享受型升級。2014年,我國人均GDP約為7485美元,顯然我國居民消費已經進入發展型、享受型階段。以新媽媽哺乳、老年教育為例,可看出當前我國內部教育需求呈現出顯性化、規?;⒍嘣忍卣?。據衛生部門抽樣調查1802例新媽媽,調查結果顯示:4個月以內的嬰兒純母乳喂養只占35%,混合和人工喂養的高達65%,2013年美國6個月以內嬰兒純母乳喂養比例為77%。母乳喂養是預防營養不良的最佳措施,喂養母乳的孩子,不但身體健康狀況與智商程度都出眾,而且成年后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比例低。研究表明,阻礙母乳喂養主要有哺乳知識,技能的匱乏和其為4個月以內阻礙母乳喂養的關鍵因素,工作的距離與壓力,工作單位不能提供母乳喂養的設施和時間,同事、雇主對母乳喂養態度消極以及奶粉廣告干擾等。
那么,為新媽媽提供哺乳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與輔導,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老年教育產業。人口老齡化與高齡化已經成為我國社會轉型發展面臨最大的問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1326%。同時,中國老年人口正以年均約3%的速度增長。
《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指出,2051年中國老齡人口達到最大值437億,預測2030年將是中國老齡化最嚴峻的時期。隨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老年群體收入水平的提升,老年群體消費觀念的轉變,由此跟老年群體相關的繼續教育需求,急需開發與滿足。與老年教育相關的教育可劃分為五類:養老教育,主要滿足老年人基本需求的教育需求,包括老年產業咨詢、養老服務人員培訓、養老管理人員培訓等; 健 老教育,主要為保障老年人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開發的教育,包括養生、保健等; 樂 老教育,主要滿足老年人精神層面的需求,包括文藝、競技、美容等;智老教育,主要滿足老年人自我實現方面的需求,包括繼續教育、課題研究、人生哲學等;富老教育,主要滿足老年人投資理財方面的需求,包括老年資產管理、理財規劃、遺產保護與開發等。中年人、殘疾人、少數民族群體等不同年齡、不同對象的成人教育需求亦是潛在的市場。成人高等教育將社區作為載體,與社區中的文化站、圖書室、娛樂中心等進行深度合作開展公民教育、女性教育、健康教育、養生教育等,這將是踐行終生教育、全納教育與構建學習型社會的有效路徑,亦是成人高等教育,特別是地方本科成人院校求得生存與發展的前進道路。美國的社區學院與我國臺灣地區的社區大學便是成功典范。從上述需求分析來看,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經形成了學歷教育、非學歷職業技能教育。例如,新型農民培訓、教師培訓、人文教育包括老年教育產業,產婦康復、哺乳、育兒等教育三個相互區隔又相互交融的細分市場;同時,每個細分市場又可細分為更為細小的市場,這將為眾多逐鹿中原 的成人高等教育機構提供了機會,當然也帶來了挑戰。但是,當前成人高等教育面臨著行政化的招生配額、封閉的培養計劃、教育教學的普教化 傾向、匱乏的教育資源等問題,若不進行有效的轉型與整合將面臨生存危機
根據業內領先的實體經濟O2O解決方案,提供商隨視傳媒的《2015年中國O2O市場觀察報告》中對O2O的定義,結合教育行業將O2O整合型學習平臺定義為:將線下小眾化的潛在學習需求聚合到線上進行消費與管理,從而實現線上學習、線下實踐 的良性循環,構建客戶驅動、學校主導、服務外包 的成人高等教育全價值鏈整合戰略。客戶驅動 體現以創造并滿足客戶現實與潛在的需求為導向,從客戶多元化、個性化需求來規劃、開發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項目、學科專業及課程資源,并將受教育者與用人單位的滿意度作為教育項目、學科專業及課程資源等的質量評價尺度和績效改進的依據。學校主導 說明成人高等教育機構整合政府、非營利組織、營利組織、捐贈者等的資源,以市場機制的方式向客戶提供有效的教育產品,學校從戰略的角度主動扮演資源整合、流程管控、質量監管等角色。服務外包 說明成人高等教育機構在培育核心競爭力的導向下將需求調研、招生、培養、就業等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價值鏈環節的非核心業務 進行科學合理的打包,按照市場機制 進行外包。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個人等均可憑借其人力資源、技術資源、聲譽等進行競包。從而實現決策、執行、監督的有效分離與整合,充分發揮客戶自主選擇,借助第三方比較優勢,根本上實現成人高等教育產品供給效率與效益的不斷提升。
(一)成人高等教育全價值鏈構建
從教育價值鏈來看,教育產業可分為需求者、平臺提供商、技術提供商、教育產品供給者或內容提供商。在圖1中,學歷繼續教育、非學歷職業技能教育、人文教育為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者。在需求分析中可以看出學歷教育為紅海市場,非學歷職業技能教育、人文教育為藍海市場。從戰略的角度看,從紅海市場 向藍海市場 轉移與轉型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必經甚至是唯一的路徑。具有比較優勢的專業化機構的存在為橫向專業分工的成功提供了必要條件。自由內容提供者,即學生、自組織者如《羅輯思
教育聯盟包括不同類型、差異化的課程資源整合、營利組織如藍翔技校、新東方、阿里大學等、非營利組織如愛達迅助學行動、根與芽環境教育項目、涼山彝族婦女兒童發展中心、北京農家女文化發展中心、樂齡合作社、鶴童老年公益基金會等為內容提供商,提供教育項目、課程資源,包括講義、課件、音頻、視頻等教育教學資源;平臺提供商,如edX、Coursera、Udacity則為內容提供商和終端客戶提供無縫鏈接的中介或渠道;IBM、聯想等則為平臺提供技術支持。據IBISCapital報告推算,平臺商被認為市場規模最大,約占全球行業整體規模的70%,其次是技術提供商,約占行業的21%,內容提供商的規模最小,僅占行業整體的9%左右。成人高等教育機構擁有龐大的用戶和較高的市場信譽,同時擁有或整合高質量的內容提供者。誰能領先半步,并能開發契合市場需求的教育項目和整合眾多的內容提供商,那么,該成人高等教育機構則可轉型成功并拔得頭籌。由經濟學家茅于軾、國務院參事湯敏等創辦的投資型股份制社會型企業北京富平學校,可作為弱勢群體教育的范例,構建了民辦公助的,集融資、培訓、就業及權益保障一體化、平臺化、聯盟化的成人教育模式。又如,在兒童早期教育方面與北京小橡樹幼兒園、樂平基金會及相關專家共同創辦社會型企業北京谷雨千千樹教育咨詢有限公司。
該公司以千千樹作為網絡平臺,線上提供教師培訓、幼兒園公益課程、千千樹課程園等服務,線下則為湖北丹江口市、湖北十堰市、甘肅宕昌縣、四川大邑縣等貧困地區的44所幼兒園提供師資培訓、幼兒園管理培訓、課程建設等方面的系統服務。
(二)成本分擔機制構建
依據利益相關者理論,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綜合平衡價值鏈上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或收益。收益機制或成本分擔機制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健康、持續發展的根基。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者,特別是農民、農民工等大多為弱勢群體或經濟困難者,科學合理的收益機制或成本機制有利于鼓勵需求者進行教育投資,進而實現教育的機會公平。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安格斯迪頓等認為造成貧困的根本原因,不僅僅是收入的匱乏,更是基本生存與發展能力的機會、能力、手段的匱乏或不足;同時,美國社會學院實踐表明,社區學院具有幫助低收入者勞動者獲得職業和教育提升的最大潛力。顯然,構建科學合理、兼顧受教育者、政府、社區、用人單位等眾多利益相關者的收益機制或成本分擔機制,是實現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那么,如何構建呢?評估教育項目或課程的公共收益、私人收益。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產品供給可分為三種方式,即政府供給、市場供給、政府與市場混合供給。若教育項目或課程的收益完全屬于私人,則通過收益來補償成本與獲取一定利潤,供給者與用戶遵循市場機制,實行商業化運營;反之,收益為公共,則由政府無條件、免費供給。成人高等教育產品大多為混合產品,借助外包服務模式,以客戶需要為導向,政府資助,第三方即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個人等生產的供給模式;評估受教育者的支付能力和內容提供商供給的動機及合作機制傾向。構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本分擔機制。具體而言,政府可通過購買公共服務、補貼、減免稅、發培訓券或教育! 等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支持成人高等院校的轉型發展和降低教育需求者入學障礙,進而實現教育的機會公平;用人單位與內容提供商則可以通過投資、捐贈、共建等方式構建利益均衡與共享的長效機制;受教育者則可通過繳納費用、志愿活動、反哺行動等方式進行生產性投資。例如,北京富平學校與安徽政府扶貧基金進行合作,采用成本分擔模式解決農民培訓、就業等方面的困境,即務工證、體檢證、婚育證等證件的費用、到北京的交通費、旅途中的伙食費等均由政府承擔,學費含食宿600元中,政府承擔50%,富平學校則以小額貸款的形式為其墊付剩下的50%學費,這部分學費在其上崗后的3個月內還清。
(三)學習平臺構建
為滿足受教育者利基市場或小眾市場的需求,成人高等教育機構必須調整運營模式,即從教育內容與服務的自我生產者與銷售者轉變為教育生態鏈的整合者與營銷者,構建一個以教育生態鏈為核心,類似于AppleStore或小米,線下線上相互支撐,由合作伙伴提供內容、開發新業務。
當前,在線學習平臺運營模式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高校主導公益模式,以學堂在線、edX為代表,其具體形式為B2B、B2C;另一類為營利機構主導盈利模式,其又可分為以果殼網、100教育、Coursera、Udacity為代表的運營商主導模式和以第九課堂、猿題庫、新東方為代表的內容提供商主導模式,前者的具體形式為B2B、B2C、C2B、C2C,后者的具體形式為B2B、B2C。在成人高等教育機構缺乏資金、技術、網絡運營等方面支持的情況下,如何打造整合型的學習平臺呢?成人高等教育機構可以借鑒二者在運營模式、內容開發、社會化學習、智能化學習診斷等方面的經驗,尤其可分享在線學習教育機構的優質網絡課程。成人高等教育機構可以把自身的網絡教育課程轉化為基于反轉教學模式的線上課程,并借助地方高校教育聯盟、營利機構(如培訓學校等)、非營利機構(如環境保護、臨終關懷等NGO提供的公益課程),以收益分享、學分互換等方式分享各個機構的優質課程資源。教師、學習者等可以根據個人偏好、地方經濟社會文化需求,開發地方性課程,并借鑒中國移動開發者百萬重獎計劃、APP收益分享模式,即內容提供者與運營機構收益分享比例為7:3,構建內容提供者的扶持與激勵機制。
四、成人高等教育全價值鏈整合戰略機制構建
英國學者高夫斯坦頓提出的整合能力模型研究顯示:能力由兩個方面構成,即一般素質(知識、技術、態度)與對工作情景的理解。若只有前者,則在具體工作中會出現有力 使不出;若僅有后者,則會出現心有而力不足,二者必須有效融合。一般素質與工作情景的理解有各自不同的維度與水平,二者融合便會產生不同的能力類型與水平。顯然,一般素質屬于顯性知識或堅硬的高地,工作情境的理解等則屬于緘默知識 或濕軟的低地。唐納德A舍恩認為,后者現有的知識、技能等不起作用,學習者借助的是行動中反思和行動中認識,學習者的實踐是以一種不確定性和藝術的方式努力探究的過程。顯然,基于共性與個性的線上理論學習與模擬是滿足學習者顯性知識學習的有效路徑,還必須輔以基于現實情境的線下學習以實現對緘默知識 的培育,唯有兩者有效整合,方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或學以致用?,F實的情況是成人的學習更多是處于濕軟的低地 的行動中的認識與反思。那么,如何構建成人高等教育全價值鏈整合戰略的運行機制,以支持顯性知識 和緘默知識 的有效融合呢?在整合戰略的前提下,運行機制的關鍵在于搭建科學合適的組織與高勝任力的管理教師團隊以及有效執行的機制。
(一)矩陣式組織機構構建
當前,成人高等教育機構組織模式為科層制組織結構??茖又剖且陨a為核心的縱向專業分工體系。通過部門之間的分工與權力進行制衡與監督,比較適合外部環境比較穩定的組織。為滿足客戶多元化、個性化、動態的需求,必須構建基于戰略業務發展和客戶需求的矩陣式組織,即在縱向上,構建扁平化組織,精簡組織層級,縮短命令指揮鏈;在橫向上,構建基于項目或跨團隊、跨職能的團隊,以適應人才市場復雜而多變的需求。由此,借鑒華為集成財務系統 即建立以客戶經理、解決方案專家、交付專家組成的工作小組;或借鑒海爾自主經營體 的柔性組織機構的成功經驗,構建扁平化的倒三角 組織。比如,項目小組、工作團隊、創新團隊、創業團隊等,員工在最上面,基于流程的、直接面對受教育者的需求;領導在下面,搭建平臺與整合資源幫助員工去滿足與開發顧客需求。同時,構建基于戰略目標的績效管理體系與基于績效的薪酬管理體系以激勵員工。
(二)打造高勝任力的教職員工隊伍
高校的中層管理者與一線教師是學校轉型與發展的關鍵因素,成人高等教育機構效能的發揮與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高勝任力的中層管理者與一線教師。甚至在一度程度上,其素質與工作質量決定轉型戰略的執行情況與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最終決定了成人高等教育機構的命運。楊曦等采用隨機調查方式發現高校管理人員(中層管理人員) 職業倦怠率為7549%。陳瑩等以一線高校教師為研究對象,調查結果表明一線教師職業倦怠率為805%。因高校成人教育機構與高校其他機構屬于同構,其職業倦怠率亦非常之高。顯然,中層管理人員與一線教師均存在較高的職業倦怠。那么,怎么構建高勝任力的團隊,以支持成人高等教育機構的轉型與發展呢?構建分類分層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即橫向上按照業務性質將崗位分為教學研究類、科學研究類、教學類、技術研究類、實訓指導類等,為校內外不同類別的人才提供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縱向上按照責任的大小、工作難易、所需教育程度及技術高低分為若干職級、職等,以構建不同層級人才差別化的管理戰略與激勵機制。構建不同類別不同層級崗位的勝任力模型,并以此作為不同崗位選聘、培訓、績效管理等人力資源管理的標桿。例如,董曉林、馬連杰研究發現,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勝任力指標按其重要性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職業技能、知識素養、民主責任、同僚關系、性格特征、教育視野、學習適應、影響力。以此為依據,評估華中科技大學等8所大學行政管理人員績效,并提出了培訓、績效改進方案,最終達到了改進與提升行政管理人員績效的目的。顯然,成人高等教育機構亦可借鑒其理論與實踐,為成人高等教育機構的轉型與發展找到有效的管理策略。營造優質的教育教學環境,提升教職員工的心理契約。前二者人力資源管理機制為正式契約,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有限理性的局限,以及響應急劇變化環境的需要等原因,教職員工與學校之間無法就所有契約事件進行預估并加以規定。那么,營造優質的教育教學環境,構建科學有效的心理契約管理機制便是關鍵。白圣豪研究表明, 心理契約與工作滿意度顯著正相關;心理契約、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顯著負相關。以心理契約為測評工具評估教職員工的管理現狀,從而作為管理政策的制定依據,定能提高管理水平與核心競爭力。
(三)基于微型學習的反轉教學微型學習(Microlearning)
當前沒有公認的概念界定,筆者比較傾向PeterA.Bruck[16]的定義,其認為微型學習是把知識分解為小的松散的但相互關聯的學習單元,并且是在人們日常交流和工作中就可以進行學習活動。顯然,微型學習比較適宜以移動終端為載體、時間碎片化的、自主學習的成人學習方式。根據反轉教學的內涵,課前自學、課堂輔導、課后實踐的學習模式是對傳統講授學習模式的再造,使得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創造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那么,在操作層面上,基于長尾理論的成人高等教育全價值鏈整合戰略的實現在反轉教學的支持下方能實現。反轉教學是流程化的學習,遵循020混合型學習流程。國外的可汗學院、Coursera、Udacity、edX,國內的騰訊課堂、愛課網、傳課網等均可按照此流程實現智能化、個性化、社會化學習。
課前自學是線上學習, 課堂輔導與課后實踐是線下學習,線上與線下二者之間必須有效結合。在課程技術員、導學教師、主講教師等的幫助下,學習者通過基于微型課程的課程資源進行線上學習;同時,通過小組協作、情景化知識與案例、實訓實踐等線下學習,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線上線下相互融合、教育與行業相互對接、理論與實踐有效互動的有支持的自主學習。需要注意的是,低學習成就往往是因為學習者學習能力、機會、手段的匱乏,系統的支持是破解低學習成就的關鍵路徑之一。 課前自學是成人學習者基于微型化知識主題與學習任務的線上課程進行知識建構,是反轉教學的前提與關鍵。針對成人學習時間碎片化,以及尋求外部性適應與探索內部自我存在意義的學習目標,必須改變當前移植高校全日制大學生知識模塊高度聚合、完整、長時間的高度集中學習模式,向基于微型知識模塊、以移動終端為載體、高度自主學習的微型學習模式轉型。KatyJordan博士對MOOC課程完成率調查結果顯示:MOOC課程的平均完成率低于7%,且完成率最高的課程是Scala函數式編程原則。由瑞士洛桑理工學院在Coursera平臺提供,在5萬名注冊該課程的學生中,約2%完成課程;而普第1期徐明祥,王艷梅:基于長尾理論的成人高等教育全價值鏈整合戰略研究林斯頓大學的1300年后的世界史,在83000名注冊學生中只有08%完成該課程,完成率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