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5:42: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技術創新模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引言
在現代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科技創新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IT技術等為代表的高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更是成為了一個企業立足和發展的命脈。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很難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提高企業產品中的技術含量,以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早已確立,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得到鞏固,尤其是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的企業面臨著全球化的競爭,這對于我國的企業,尤其是高技術含量的企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與國外的大型跨國公司相比,我國的技術型企業在技術、資金等方面都處于劣勢,而且缺乏核心的企業競爭力。根據對我國傳統企業的調查研究顯示,大部分的企業對于技術創新缺乏足夠的重視,往往都是采取簡單的仿造進行產品的研發,然而,這種手段已經無法滿足我國企業發展的需要,加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成為了一個企業發展的首要任務。
2、技術創新與企業發展的關系
在針對技術創新與企業發展的關系研究中,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技術創新對企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其次是企業發展對于技術創新的發作用,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
(1)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命脈。技術創新與企業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技術創新不僅決定著企業技術發展的具體行為,同時對于企業的命運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是否能夠正確的貫徹企業的技術發展路線直接影響著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最為典型的當屬日本企業,其技術創新的能力和模式是十分值得學習的,在與歐美企業的競爭過程中,日本企業選擇將技術創新的思路主要集中于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的產品方面,即通常所說的技術融合的創新思路,其在對歐美技術產品進行模仿的過程中,同時加入了本國的元素,使得其產品具有更好的性能,這些技術創新思路都為日本企業的快速崛起起到了推動作用。以目前的智能手機研發為例,智能機的快速崛起和發展給手機企業帶來了巨大機遇,然而,在智能機的研發過程中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現象,那就是智能機的更新換代速度十分快,而且對于外觀和技術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技術創新的模式在智能機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對目前智能手機市場的研究發展,雖然我國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巨大,但是其在整體性能和技術創新層面與國外大品牌還有著較大的差距,針對技術創新的發展模式還不夠完善。因此,要想使得我國的智能機在整個國際化競爭中獲取優勢,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技術創新的模式建設,要加大對于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并且在充分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做好產品的技術發展路線,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夠獲得長遠發展。
(2)企業發展發作用于技術創新。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必不可缺少的需要對其他企業的率先研究成果進行研究和借鑒,這主要是由于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的技術創新模式有所不同,導致了企業的研發側重點也存在差異,因此可以說,無論企業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選擇哪一種創新模式,對其技術能力研發能力都有著很大程度的要求,尤其是對于具有獨立開發能力的企業更是如此,同時在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中還需要一定的資金作為支持。在進行企業的技術創新模式選擇時,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要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合理評估,要根據企業的研發能力選擇較為適宜的技術創新模式,這主要是由于技術創新模式對于企業的研發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對于企業研發能力判斷不準確往往會導致企業選擇錯誤的技術創新模式,進而影響整個企業的發展;第二,要根據企業的資金能力進行選擇。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高科技企業在進行技術研發時,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然而這部分資金投入對于剛剛起步的企業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因此,需要結合企業的實際資金投入能力選擇恰當的技術創新模式;第三,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企業的發展進程對于技術創新同樣會有著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講,在小型企業中容易產生一些技術層面的新思路和構想,然而在一些大型的企業,由于人員、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技術創新能力被無情剝奪,對于企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障礙。
3、企業技術創新的模式
根據對我國目前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的研究發展,其技術創新模式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主要類型,即自主創新、模仿創新以及合作創新。
(1)自主創新。自主創新即企業進行率先的技術創新,在一種缺乏技術引導的情況下進行技術創新和研發,其主要依靠的是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需要企業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組織相關的技術專家進行技術攻關和研討,并且最終完成技術成果的商業化生產的過程。自主創新能夠對企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的技術泄密風險,然而資金和技術實力是自主創新面臨的重要難題,這主要是由于自主創新不僅需要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同時還需要企業具備進行自主創新的技術實力,還包括后期的拓展市場等方面的內容,具有較高的門檻。
(2)模仿創新。模仿創新主要是指企業具有一定的技術創新能力,但是與自主創新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采取的是對自主創新技術成果進行技術跟蹤和,然后企業通過引進整套的技術設備,并且在此基礎上組織本企業內的相關技術人員技術進一步的技術創新,結合實際的需要進行技術的完善和再次創新。通常情況下,模仿創新對于中小型企業較為適合,這主要是由于其較低的技術創新危險和成本決定的,然而,模仿技術創新模式的一個很大弊端就是企業需要被動的接受技術先進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在我國,目前模仿創新存在的弊端日益顯現,許多大型的技術創新性企業迫切需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以更好的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實力。
(3)合作創新。合作創新主要是企業通過與有較強技術創新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等進行合作的方式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其主要的經濟學原理是通過合作的方式提高技術創新的效率。采用合作創新的模式不僅可以有效的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等的技術創新能力,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業的整體技術實力,推動企業技術研發能力的不斷提高,同時采取合作創新的模式還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開發成本和風險,而且還可以有效縮短企業技術創新的周期。
4、結束語
技術創新能力已經發展成為現代化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命脈,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做好企業的技術創新模式選擇需要綜合考慮企業各個方面的實力,以更好的提高企業技術研發能力,同時可以有效降低技術開發風險。
參考文獻
[1]楊永紅.中小企業技術合作創新模式探討[J].企業家天地,2007年10月
[2]張世君.論技術創新與企業發展關系及技術創新模式[J].特區經濟,2007年01月
1.技術創新資金匱乏。由于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成立的時間不長,規模較小,企業的自有資本偏小,技術創新活動的高投入性決定了企業僅僅依靠自身積累難以滿足其技術創新以擴大再生產的需要,因此需要外部資金的注入。然而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規模相對較小,資產少,資信程度較差,在籌資借貸時會遇到很大的困難。由于融資渠道不暢,融資體系不完善,使企業資金匱乏,這就嚴重制約了我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
2.產出規模小、技術裝備率低。我國的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還不能像發達國家一樣,在現代化過程中實現小型企業的“巨大化”,技術裝備率低,產出規模小,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中小型企業一般一次性投資量較小,進入的限制條件較少,使用的多為傳統技術,產品的技術含量低,附加價值低。這種設備水平的落后最終導致技術創新難以維系。
3.技術創新人才短缺。從我國情況來看,由于中小企業的從業人員主要來自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鎮新增勞動力,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缺乏創新意識和專業技術背景,缺乏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訓練。因而技術研發人才嚴重短缺。另外,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的特點,相對于大企業更難吸引到人才,這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展開,導致中小企業技術開發能力薄弱,創新活力、實力與潛力不足。
4.技術創新信息短缺。信息化潮流的到來,給廣大中小企業帶來機遇,尤其是對中小企業發展高科技十分有利。在信息方面,中小企業同大企業獲取的機會是平等的。然而,許多中小企業卻未能充分認識和抓住這個時代契機,盡管他們已經意識到信息的重要性,但信息的收集方法和渠道依然偏于傳統形式,導致技術創新信息短缺,阻礙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
二、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分析
1.自主創新。所謂自主創新,是指企業主要依靠自身的技術力量進行研究開發,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最終獲得市場的承認。它需要有較高的科技開發能力和科技基礎,技術和市場風險較高,投入較大。
2.模仿創新。所謂模仿創新,是指在率先創新的示范影響和利益誘導之下,企業通過合法手段(如通過購買專有技術或專利許可的方式)引進技術,并在率先者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一種創新形式。模仿創新并不是原樣仿造,而是有所發展、有所改善。其風險小,投入少。
3.合作創新。所謂合作創新,是指以企業為主,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研究院所或高等院校合作推動創新的組織方式。合作的成員之間可以是供需關系,也可以是相互競爭的關系。其一般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資源共享或優勢互補為前提,有明確的合作目標、合作期限和合作規則,合作各方在技術創新的全過程或某些環節共同投入,共同參與、共擔風險、共享成果。
三、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模式選擇
1.自主創新模式。自主創新具有率先性,是一種先動行為,可以是根本性的變革,也可以是漸進的改變,是一種對領先企業較為適用的模式。對于自主創新模式,中小企業最好是在通過模仿創新、合作創新等模式的過渡階段,逐步積累自己的技術、資金、管理經驗和人才,為進行自主創新創造足夠條件后采用?!氨贝蠓秸蓖瞥鲭娮映霭嫦到y便是一個自主創新的典型實例。自主創新要求企業有雄厚的研究開發實力和研究成果積累,處于技術領先的地位,否則是做不到率先創新的。自主創新應該是模仿創新和合作創新所要發展的終極目標,但我國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創新能力與工業發達國家的先進企業有很大差距,所以,對大多數企業來說,現階段不宜過分強調自主創新。過早地提出以自主創新為主對中小企業是不現實的,也是難以做到的。
2.模仿創新模式。這種模式要求企業首先要對被模仿的產品進行技術解密,再對其進行各方面的技術改進,使模仿創新后的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它是一種跟進行為,是一種從漸進走向根本性變革的技術創新過程。
中小企業在新生期和成長的初期,創新能力一般都較弱,中小企業一般應當先選擇以技術引進為主的模仿創新模式。值得強調的是,模仿創新模式的重點不在于技術引進而在于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中小企業必須在模仿時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能力在創新上下大力氣,而不是單純意義的“模仿”。在實踐中,很多逐漸成長為大企業的中小企業在成長初期引進模仿外國產品的同時,都是努力吸收其中的先進技術,并在新推出的產品中越來越多地加進自己的東西,在模仿中實現技術和經驗的積累,積蓄經濟實力,直到最后趕上并超越強大的競爭對手,產生“后發優勢”。因此,中小企業通過成功的技術引進再創新可以使自己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的能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一、領先創新模式的知識產權保護
領先創新企業的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自主研究開發,形成并掌握新的核心技術而建立的。顯然,新技術本身存在一定的自然壁壘,即模仿跟隨者要反求或仿制其新技術成果存在一定的困難,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但由于現代檢測分析的手段不斷發展,對復雜技術的解密能力日益提高,因此,要保證創新企業對新技術的獨占,僅僅依靠技術壁壘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求助于知識產權制度的法律保護。領先創新企業在進行知識產權保護時首先應注意以下幾點:哪些技術需要保護,哪些技術不需要保護;應該使用哪些機制或機制的組合來保護有價值的技術;企業保護技術的能力取決于企業運行所處的法律環境,應根據外部法律環境的狀況選擇適當的保護力度與保護措施。
二、模仿創新模式的知識產權保護
模仿創新是指企業通過學習模仿率先創新者的創新思路和行為,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引進、購買或破譯率先者的專利技術或技術秘密,并在此基礎上改進完善,進一步開發,并在創新過程的中后期階段投入主要力量,生產出在性能、質量、價格等方面相對率先創新的企業富有競爭力的產品,以此確立自己的競爭地位,獲取經濟利益。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技術水平普遍薄弱,技術人員缺乏,因此,模仿創新不失為我國企業現階段創新戰略的現實選擇。
圖1 模仿創新的一般過程
從中我們看出,模仿創新雖以模仿為基礎,但并非單純機械模仿。
技術引進是模仿創新的主要源頭之一,而技術成果引進的優劣與否,關鍵在于引進之前掌握該技術成果的法律狀態,不同法律狀態下的技術成果其價值一般不同??傮w而言,成果受法律保護的程度越高,其技術的“含金量”就越大,引進的價值和產生的效益也就越大。對技術成果的法律狀態評價主要應考慮如下因素:權利化性質(技術成果所屬知識產權類別)、保密程度、專利審查狀態、技術轉讓狀態和技術成果受保護的地域范圍。對于一項具體技術成果而言,應該由知識產權評估方面的專家根據具體情況,綜合上述五方面因素來確認其法律狀態的好與否。這樣,模仿創新者便可以根據被引進技術成果的法律狀態,來決定引進與否,評估引進的價格,不至于引進價值低甚至無效或非法的技術成果。
企業在采取模仿戰略時,從成本核算的角度出發,還要重視對過期專利與失效專利的合理使用。首先,由于專利期限所限制,許多領先研發企業為搶先獲得專利,往往在發明構思階段就申請了專利,事實上從申請專利到該專利技術開發成功,再到市場開拓成熟,通常要好幾年甚至十幾年的過程;再則人們對一項新技術、新產品的接受也是一個漸進過程,加上其它諸多因素的制約,不少專利技術在專利有效期內并不能開發成產品投放市場,反而到專利過期了才有市場需求。不要認為過期專利技術一定是落后技術或過時技術,許多情況下反而是適應市場需求的有用技術。作為模仿者,只要檢索專利文獻,完全可以將這些有用的過期專利技術“免費”占為己有。其次,模仿者也可從失效專利中找到自己模仿的技術。失效專利往往是由于專利權人未按時繳納專利年費等原因,致使專利提前失效,而成為可公用的技術。模仿型企業在失效的專利中不僅可找到免費使用的企業急需的運用技術,而且可從其中受到啟發,萌發新的研發思路,直至開發出新的工藝與產品,獲得意想不到的技術價值與經濟價值。
三、合作創新模式的知識產權保護
合作創新是指企業間或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之間的聯合創新行為。合作創新的主要方式是聯合研究,是兩個以上企業之間的聯合。一般采用以下兩種主要方式:一種是與對手之間的聯合,另一種則是與非競爭對手之間的聯合。一般而言,競爭對手之間的聯合研究,往往發生在那些離商業化的利用距離還遠的技術上,這樣的聯合研究,在得到政府或一些研究基金機構的資助時,會更加具有吸引力。此外,當需要建立新標準或對法律施加影響時,往日的競爭對手也會坐下來合作,以共謀利益,這種模式是企業完全利用外部技術資源與完全利用內部技術資源的一種中間形態,它對于那些無法單獨完成的一些重大研發課題,更具現實意義,從社會層面而言,它還有利于技術擴散,但是它存在諸如戰略伙伴的選擇、戰略合作成果的分享等矛盾和困難。
參考文獻:
[1]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2]邵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專利戰略比較研究[J].科研管理,1996. (4):85.
[3]陳志昂.跨國公司知識產權轉移新發展[J].科技進步與對策,1998.
[4]鄭成思.知識產權價值評估中的法律問題[M].法律出版社,1999.
[5]溫旭.專利保護——為企業入世支招[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
關鍵詞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模式
技術創新是我國企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面臨的現實選擇,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前提。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在所調查的1051家企業中,通過技術創新,有93.2%的企業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有96.7%的企業提高了經濟效益、91.5%的企業提高了產品質量,88%的企業提高了產量,由此可見,技術創新是我國中小企業提高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中小企業的界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和《中小企業暫行規定》的界定,我國中小企業的劃分(見表
1)。
表1 中小企業劃分指標
二、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的基本類型
(一)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是指企業依靠自身的努力產生核心技術或概念的突破,并在此基礎上完成創新的后續環節,實現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創新行為。
自主創新模式:①強調技術突破的內生性,即企業在研究開發方面的核心主導技術必須是企業依靠自身的技術力量研發的;②強調技術與市場開發的先導性;③強調知識和能力支持的內在性。在研究開發、設計、生產、銷售等創新鏈的每一環節都需要有相應的企業自身積累的知識和能力支持。自主創新大多為突變型創新。
(二)合作創新
合作創新是指不同企業、不同行為主體以自身的技術和知識水平為依托共同合作進行的技術創新。這種模式強調各個合作主體之間的共同合作和優勢互補。
(三)模仿創新
模仿創新是指企業通過引進、購買等合法手段,吸收和掌握自主創新者的核心技術和技術訣竅,充分吸取其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在此基礎上對其技術進行二次創新,進一步開發和生產富有競爭力的產品,參與市場競爭的一種創新行為。模仿創新不是簡單的照搬行為和拿來主義,而屬于一種漸進型的創新行為。
三、我國中小企業創新模式的現實選擇
(一)我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現狀
現階段,我國部分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具有創新速度快、創新效率高等優勢,然而總體來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普遍存在著技術創新人才匱乏、創新資金投入不足、技術設備落后等制約因素。
1.資金不足
資金不足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最大障礙。據統計,發達國家企業每年用于研究開發的經費占其年銷售收入的5%一10% 。我國絕大多數企業這一比例不足1% ,而中小企業這一比例更低。另外,中小企業的創業資本較少,在貸款和市場融資方面又處于明顯的劣勢,特別是在銀根緊縮時期,融資更是困難重重(如2008年上半年);此外用于貸款抵押的資產較少,難以達到銀行發放貸款的最小限度;最后,政府對中小型企業的資金支持也略顯乏力。
2.人才制約
創新人才缺乏是制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又一重要因素。技術創新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要求企業創新鏈上的各個部門都具備創新人才。但是由于傳統觀念、體制和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大量的科研力量都集中在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和大企業,中小企業很難得到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不能形成一支創新能力強的研發隊伍。另外,由于中小企業自身條件的限制,提供給科技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社會地位和發展前景都無法和大企業相提并論,因而很難吸引和挽留技術人才,人才流失現象嚴重。
3. 風險因素
由于資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約,中小企業只能進行單一的研究開發,難以像大企業一樣進行系統的配套的研發,研發產品缺乏替代品,這無異于將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風險系數很高。據統計,企業在進行技術或產品創新時,失敗率達到近85%,即使是開發出了技術或者產品,市場成功率也很低。對于中小企業,一旦這一項研究開發失敗,則意味著整個創新的失敗,投資將血本無歸。此外,即使研發成功,由于中小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有限,往往新產品剛剛度過“沉默期”,模仿者就已經生產出更為先進的換代產品,導致中小企業原有的研發成果前功盡棄。因此,中小企業創新的風險很大。
(二)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的現實選擇
上述分析給予我們的啟示是:目前在提倡企業自主創新的同時,不能一概而論,并不是所有類型的企業都適合進行自主創新。同時鑒于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現狀分析,筆者認為,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的現實選擇應以以模仿創新為主。
日本、韓國的經濟發展以及三洋、聯想等企業的成功經驗已證明,模仿創新是一種廣泛采用的技術創新模式。選擇模仿創新模式的企業在技術方面,不做原理技術的開拓探索者和率先使用者,而是做有價值的新技術的積極跟隨學習者,以最低的成本獲取最高的產出。從市場開拓方面來說,模仿創新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自主創新者已經開發出的市場領域,享受自主創新者開辟新市場產生的諸多外溢效應,最大程度地避開了市場“沉默期”,減少新市場開發初期需求和市場行為的不確定性風險。
四、模仿創新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正確區分"拿來主義"和模仿創新的區別
“拿來主義”就是對自主創新者的成果進行簡單的照搬照抄。這種方法即使未觸及知識產權問題,也不適合企業的發展,因其未與企業自身的企業文化和技術能力進行改進融合。模仿創新是指對自主創新者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去粗取精,在吸收其技術精華的同時充分結合自身的技術能力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改進革新,使自己模仿生產的改良產品更符合目標市場消費者的需求,更具有市場競爭力。因此,模仿創新并非簡單的“拿來主義”。
(二)正確處理自主創新與模仿創新的關系
本文中強調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最優模式為模仿創新,但這并不是對自主創新的全盤否定,事實上,模仿創新的最終目標就是進行自主創新?,F階段,我國中小企業大多屬于生存期(根據中小企業成長階段的三階段論,中小企業的成長階段劃分為生存期、發育期和成熟期),自身技術能力和知識儲備不足,因此,中小企業必須通過模仿創新,吸收先進的技術,壯大和發展自身的實力,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擁有實力進入成熟期后,中小企業應進行自主創新,此時自主創新就成為中小企業增強企業活力的源泉所在。
參考文獻
[1] 葛新權、李靜文、彭娟娟.技術創新與管理[M].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5.
[2] 李奎、范京、宋元粱.基于博弈分析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策略研究[J].科技動態,2OO6(9).
關鍵詞:高新技術;技術創新;模式;選擇
一、 引言
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技術創新模式實際上是對企業技術創新過程特征的概括和總結。在技術更新換代日新月異、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企業能否選擇正確的技術創新模式,是企業能否順利推進技術創新,贏得創新績效的重要條件。外部環境變化瞬息萬變,企業不創新必將走向衰亡,但若是創新模式選擇失誤,同樣有可能帶來不良后果甚至可能會導致企業走向解體。所以,如何選擇正確的技術創新模式是當代企業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因此,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是企業戰略制定的核心內容之一,選擇何種模式實際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決定了企業發展的方向和注定其成敗程度。企業只有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技術創新模式,才能使自己的各種資源達到最佳的優化配置,才能使企業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技術創新模式選擇重要性可見一斑,但是,我們發現關于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模式方面的研究不多,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是在對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回答以下兩個問題:一是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的現狀如何?造成該現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是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應該遵循的技術創新模式選擇最佳路徑是什么?并根據研究的結論提出政策建議。
二、 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及作用
近年來,海南省連續出臺了系列的政策,積極引導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成功建立了藥谷、海生態軟件園、創意產業園等,鼓勵企業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發揮海南的優越條件,揚長避短,加快發展的步伐。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取得了更加迅速的發展,已成為帶動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骨干力量,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正成為我省實現技術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載體,同時,在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全省經濟水平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新技術企業成為了高新技術產業的主力軍,行業發展的排頭兵,以及技術創新的生力軍。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生物與新醫藥領域的37家企業實現總收入81.8億元,同比增長24.6%,實現工業增加值35.7億元,同比增長43.3%,推動該產業連續多年保持強勁發展勢頭;電子信息領域的11家企業實現總收入4.86億元,同比增長52.8%,成為電子信息產業的主要增長點;新材料和新能源及節能技術領域的發展成效也較為突出。
三、 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省高新技術企業由于經營機制靈活,反應敏銳,技術更新、產品調整便捷,實現創新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是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但是同時我們也非常清楚,由于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起步較晚,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企業技術創新人才少,研發機構數量不足。人才是技術創新的源動力,但是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人才相對較少,尤其是高層次的技術創新人才。企業中,從事科研活動的科研人才數量也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據統計,全國從事研發活動的科技研究人員,企業占60%,高校占20%,科研機構占6%,而在海南的科技研究人員中,企業僅占12%,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此外,高新技術企業中,企業自身建立研發機構的數量占的比例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海南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在接受調查的企業中,回答“您認為阻礙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內部因素有哪些”?的問題時,80%的認為是“缺乏高素質的技術人才隊伍”。調查的企業中,只有 60%的企業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技術研究機構,26.67%的企業正在籌建,還有13.33%的企業尚無此方面的計劃。在企業的專門的研發人員的人數方面,46.67%的企業表示該數量一般,26.67%的則比較少,分別有20%和13.33%的企業表示該數目非常多和比較多。
2. 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少,科研經費不足。企業要確保技術創新工作的正常開展,除了有人才還遠遠不夠,仍需要一定資金的支持,否則科研人員也難以開展工作,創新工作也會大打折扣。海南省也出臺有關政策明確規定,高新技術企業用于研發經費應占企業當年總收入的5%以上。但是,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海南省47家高新技術企業科研經費總支出4.8億元,占總收入的3.84%,達不到一般高新技術企業5%的比例??梢钥闯觯D鲜「咝录夹g企業在支持技術創新方面投入仍需不斷增加。此外,問卷調查的結果也顯示,48%的企業認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發生終止、失敗的主要原因為“缺乏工程化階段的資金”。
3. 產學研合作有待加強,科技成果轉換有待提高。加強產學研的合作,將有利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實現多方的多贏局面。產學研的成功合作,需要多方的很好對接,一方面要正確把握需方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對供方的優勢深入了解,這樣才能做到優勢互補。但是,通過調查發現,高校或科研機構與高新技術企業的對接不夠,許多科學研究成果很難真正應用到企業當中去,難以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此外,企業與高校的聯系還不是很密切,企業沒有很好地充分利用高校的創新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高校間的交流合作和高??萍紕撔鲁晒霓D化。在問卷調查中,回答“您認為影響產學研合作的主要原因”題項時, 46.67%的人認為是“企業在合作中主動權太小”,40%的人認為是“科研院所積極性不高”。
4. 技術創新平臺有待完善。企業技術創新平臺的打造是實現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一方面是企業內部的平臺,另一方面是省里的服務平臺。若是企業沒有好的平臺,包括硬件和軟件的平臺載體,高水平的人才過來同樣發揮不了作用。此外,全省的企業創新服務平臺是企業技術創新資源共享、系統化、集成的支撐體系,有利于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目前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平臺還比較薄弱,企業創新平臺的建設政府一直在扶持和鼓勵,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需不斷完善。許多高新技術企業由于缺乏科技資源共享和科技交流平臺的支撐,導致企業創新速度慢,研發成本過高,不利于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
四、 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模式的界定及選擇
1. 海南省高新技術創新模式的界定。技術創新模式實際上是對企業技術創新過程特征的概括和總結,主要反映一個企業為了獲得持續競爭優勢,在技術方面是如何產生新的想法或是思路,然后應用于產品或是工藝方面改造的。簡單地說,技術創新模式就是指技術創新的類型,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當前理論界對技術創新模式的分類有多種,如,根據創新來源的不同,技術創新可分為自主創新、模仿創新與合作創新;根據動力來源的不同,可分為技術推動模式、市場拉動模式及兩者結合的模式。
本文根據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現狀和技術創新現狀的訪談調查,整理分析后發現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原始創新;二是集成創新;三是二次創新。其中,原始創新主要是指自主開發的技術,并擁有發明專利或標準;集成創新是指圍繞需求委托研發、與高等院校或研究所合作研發等實現創新的方式;二次創新是指企業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后再進行創新。
2. 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的主要創新模式。本研究根據訪談高新技術企業部分高層管理者界定技術創新的三種模式后,設計問卷進行調查,調查數據顯示,20.08%的企業進行過“原始創新”,26.92%的企業進行過“集成創新”,54%的高新技術企業以引進設備為主,或是引進專利和專有技術實現創新,即“二次創新”??梢钥闯?,海南省高企業技術企業選擇的主要創新模式是“二次創新”,即引進技術,然后消化吸收再創新;其次是“集成創新”;最后是“原始創新”。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呈現出這樣的創新模式選擇,與其自身條件緊密關聯。
高新技術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時,采取的創新模式必須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狀況,如技術狀況、市場情況以及企業今后的發展方向等來進行抉擇的。一般來說,大企業是“集成創新”的主要力量,中小企業是“原始創新”和“二次創新”的主要力量。當前海南省的高新技術企業多是中小企業,大型企業甚少,把“二次創新”作為首選戰略,這是由于海南省目前的實際狀況所決定的,因為當前企業的技術創新人才不多,特別是高端創新人才匱乏,加之資金投入有限,產學研合作也尚處于初級階段,所以大多數高新技術企業選擇二次創新可以說是一種符合實際的最佳選擇。
集成創新也是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采用較多的一種模式。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進行技術創新,可實現強強聯合或優勢互補,實現多方共贏。調查的數據也顯示,海南省不少的高新技術企業還沒有自己獨立的研究機構,即使有的,據了解研究機構的科研力量也較弱。另外,省內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現狀科研設備都很先進,這些年也引進了不少能力非常強的科研人才,但是他們強于技術開發,而不善于將科研成果轉化。所以,實行二次創新,有利于合作方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從企業的角度看,也大大降低技術創新的風險,實現雙贏甚至是多贏的局面
企業要實現原始創新,需要具備更高要求的條件,一是需要更多高素質的人才;二是需要更好的科研條件和設備;三是需要更大的資金投入的支持;四是需要更長的時間。但對海南省部分的高新技術企業來說,要全部具備這些條件仍有一定的困難,所以不容易實現原始創新。所以,具備這些條件的企業可以選擇原始創新的模式,不具備的可以選擇強兩種模式。
五、 結論與建議
技術創新是高新技術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技術創新已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競爭成敗的重要因素。不創新就就意味著很快面臨被市場淘汰。高新企業的技術創新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要采取不同的技術創新模式,這符合企業的發展規律。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面對外部不斷變化的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以及技術不斷更新換代的現實,結合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現階段的發展狀況,選擇二次創新和集成創新模式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然后,再逐漸通過原始創新發展企業自己的核心技術,使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符合發展規律。所以,技術創新的模式選擇以“二次創新”為主,“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為輔,符合海南高新技術企業現階段的發展。但是同時,高新技術企業應該把原始創新要作為企業的一個重要奮斗目標,強化企業的創新意識,把原始創新作為企業技術進步、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此外,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高新技術企業的各種創新模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他們可以相互滲透,配合使用??傊?,高新技術企業要從實際出發,靈活多變的選擇適合企業的創新模式。從政府角度來看,建議出臺一定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加入海南省高新技術企業;出臺政策引導企業加大對研發的投入,同時,加大財政的投入資金支持企業的研發,鼓勵創新;以及不斷完善創新的服務體系,為海南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更多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Drucker, P. 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 neurship:Practice and Principles,Landon:Heinemann, 1985.
2. Johnson, A. & Sharman, D., Innovation in All Things! 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The Workplac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 1997,29(3):85-87.
3.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2004中國工業發展報告――中國工業技術創新.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4. 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5. 劉蘇燕.技術創新模式及其選擇.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
6. 曾娟等.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影響因素分析論證.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4).
7. 陳希等.基于行業生命周期的企業技術創新戰略選擇.科技與管理,2005,(3).
8. 孫一民.現代企業技術創新.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
9. 崔遠森.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模式選擇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8):38-42.
10. 賀明,夏恩君,劉伊雯.中關村科技園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9-11.
基金項目: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0245);海南省教育廳高等學??茖W研究資助項目(Hjsk2010-43)。
關鍵詞:策略動機 技術特性 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F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2-059-02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現代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先導的新技術革命興起,以及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使得我國企業的生存環境和經營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面對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嚴峻形勢,企業紛紛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進行技術創新,以期在市場競爭中勝出,以獲取或維持競爭優勢。然而,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的總體技術水平不高,創新模式單一,創新績效不夠理想。
技術創新模式指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有關技術的來源、選擇、組織管理、應用與擴散方式的總和。它涉及到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的諸多因素,這些因素在組合及配置方式上的差異,就構成了企業技術創新的不同模式。有關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分類,學者們從各自研究的角度進行了分類。英國蘇賽克斯大學科學政策研究所將技術創新分為漸進性創新、根本性創新、技術系統的變革和技術―經濟范式的變更。浙江大學吳曉波教授(1995)在多西(Dosi,1982)提出的技術軌道與技術范式的基礎上,提出發達國家的一次創新以及發展中國家的二次創新分類說。清華大學傅家驥教授從企業技術創新活動過程中技術的來源角度對創新模式進行了分類,認為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分為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和合作創新。本文遵循傅家驥教授的分類方法,在綜合現有文獻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企業策略動機、技術特性對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
一、策略動機與創新模式選擇
所謂策略是一系列的決策制定規劃,用來指引企業組織的行為。企業行為理論指出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基于不同的策略動因,當企業面臨績效困境時管理者往往會對過去的經營管理模式產生懷疑,激發創新變革的動力。AlfredChandler(1991)認為技術策略是企業有關技術能力發展和技術取得的長期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些目標所采取的一連串的行動與資源分配,技術策略動機不同,其技術創新模式選擇也會有差異。
安索夫早在1967年就研究了企業的技術創新策略,他依據企業進入市場的先后順序將其技術創新策略分成四類:分別是市場領先策略、追隨領導者策略、工程應用策略和模仿策略。Sakakibara(1997)認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動機包括:實現規模經濟、獲取核心技術以保持技術領先,以及多元化經營。Zahra等(1994)根據企業技術能力、技術目標、策略范圍、技術本質、技術來源和組織機制將企業的創新策略動機分為首先進入市場者、快速跟隨者、模仿者和技術應用者四種。Tidd(1997)認為企業的技術策略分為技術領先策略和技術跟隨策略兩種,企業的技術策略動機不同,創新模式的選擇也不同,強調技術領先的廠商會選擇內部研發方式或合作創新方式,而跟隨策略廠商則傾向于外部技術模仿或技術合作方式。
技術創新模式選擇是企業的重要決策,是企業綜合各種影響因素的理性選擇。安索夫指出對應于不同的創新策略動機,企業會選擇不同的創新模式,技術策略不同創新模式選擇也有差異,如強調模仿策略的企業致力于制造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控制,而不從事研發工作,因此這類企業往往通過外部市場交易模式購入成熟技術,即采用模仿創新模式;實施市場領先策略的企業通常具有很強的研發優勢且具有高度冒險精神,因此傾向于自主研發型創新。弗里曼認為廠商面對技術變化時的策略動機主要有攻擊、防御,以及模仿等類型,攻擊型的廠商為了占領市場先機,會加大研發活動投入,研發密集且傾向于投入基礎研究;防御型動機的廠商研發投入也很高,但更注重應用研究,強調技術引進,改良其他廠商的技術創新。
Brockhoff&Chakrabarti(1988)對德國31家公司做的研究中,根據策略積極度將企業技術創新策略動機分成四類:注重創新者、優勢競爭者、過程發展者和防御模仿者。他們研究指出注重創新者強調對競爭者策略的整體分析,擁有很強的研發資源,重視應用技術與基礎研究的發展,考慮到基礎研究常常屬于跨學科且技術復雜程度高,僅僅依靠企業自身的力量無法獨立完成,故可能通過與其他廠商合作或與科研機構合作以取得互補技術,即采用合作創新模式(Yang,1999),在技術復雜程度不高時,此類企業也可能采用自主研發的方式進行創新。優勢競爭者強調研發的專業化和應用研究,關注產品應用技術和工藝流程創新,因此傾向于自主研發型創新;過程發展者是內部導向的,關注企業生產流程的改善和產品的漸進創新,強調通過自主研發提供競爭優勢;防御模仿者則強調快速的市場模仿,實現利潤目標,技術策略重視短期產品發展,并由其他公司發展技術為主。
綜合上述觀點,本文將企業技術創新的策略動機分為技術領先策略和技術跟隨策略,并得出如下推論:
企業技術創新的策略動機不同,其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也會有差異。注重新產品或技術領先的企業傾向于采用自主創新模式或合作創新模式;而采用技術跟隨策略的企業傾向于采用模仿創新。
二、技術特性與創新模式選擇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定義,所謂技術是為了制造產品、改良工藝或提供服務的系統知識,其本質是知識,具有復雜性、隱含性以及不確定性等特點。
1.技術復雜性。所謂技術復雜性指的是各技術之間的系統化與相互依賴性,即該技術的有效運作與完全發揮功能,或達到全面商品化階段必須依賴其他技術與資源的程度(Lambe & Spekman,1997)。Lambe&Spekman在實證研究中,認為技術越復雜,該技術涉及的知識活動領域越多,技術創新的成功越需要許多相互依賴的技術、規則以及企業資源的多重互動,并且該技術相關技術、規則數量多且難以分割。
技術越復雜,技術交易與技術轉移越困難,此時廠商將傾向于以技術聯盟或合作研發的方式,利用合作伙伴的互補性資產進行技術創新,同時分擔龐大的技術設施和研發成本。Hagedoom(1993)認為復雜度高的技術全部由公司內部自主研發不切實際,可以利用策略聯盟方式獲取外部互補技術同時降低企業的研發風險。Tidd(1997)指出復雜度高的技術企業傾向于研究聯盟或與大學或供應商合作,而復雜度低的技術可能考慮到知識的專業化而采用內部研發或契約方式。
2.技術隱含性。技術隱含性則指對技術進行明文化或訴諸于文字的困難程度。隱含性技術具有難以轉移、難以共享的特征,技術傳遞和應用高度依賴于人際互動并深植于個人與組織的特殊情境中。技術隱含性越高,越難以明示,或難以編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通過“干中學”或密切聯系才能完成技術的傳遞。Teece等(1997)認為隱含性技術難以明文化為報告文件,只能通過日常活動觀察獲得,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個人、團隊和組織的經驗積累和傳承對創新的成功至關重要。
Kogut&Zander(1993)認為當技術隱含性程度越高,技術接受方越不容易了解技術的內涵與價值,因此造成雙方協調及締約的交易成本增加,此時內部研發方式獲取技術會比外部契約或創新合作方式更有效率。另一方面,Lambe&Spekman(1997)認為技術隱含性越高,企業會為降低或分散這不確定帶來的風險而采用合作創新方式。技術隱含性也可以用技術可編碼程度表示,指技術可以有系統的方式陳述的程度,當技術具有一些規劃的時候,則可編碼的程度高。Tidd(1997)認為技術隱含性越高,公司越傾向于自主研究或合資方式,否則由技術授權或契約方式快速取得。
3.技術隱含性。技術不確定性是一種與技術標準化程度和技術擴散程度呈反向變化的指標,高度的技術不確定性意味著技術生命周期的縮短和技術變化風險的增加。由于研發能否成功不確定、研發成功的時間不確定,以及商業化不確定導致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充滿著不確定性,正是由于技術不確定性的存在,使得企業技術創新過程充滿風險。Lambe & Spekman(1997)認為不確定性技術在規格性能方面難以標準化,商品化過程長,不確定性技術在產品市場的獲利能力表現良好。
Balakrishnan&Wernerfelt(1986)等人的實證研究顯示技術不確定性與廠商的垂直整合(內部化)決策呈負向關系,Klein,Frazier&Roth(1990)則認為在技術快速變遷的環境下,彈性的科技研發組織是廠商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條件,而技術聯盟則是適應技術變化與促進組織間技術學習和轉移的良好彈性機制。Hamel(1991)的研究亦顯示,當技術不確定性高時,為分攤研發成本、及時取得新技術,企業會傾向于以技術聯盟的方式,獲取技術,進行技術創新。
基于上述文獻之分析,本文推論,技術的復雜性增加了企業以技術聯盟、合作研發等合作創新以獲取技術的吸引力。當技術的隱含性愈高時,由于技術內涵不易外顯與明文化,此時技術買方因無法了解技術的內涵與價值,根據交易成本理論,技術隱含性越高交易雙方協商與締約成本越大,因此企業為降低交易成本,將傾向以技術聯盟或合資模式以獲取技術。技術不確定性程度愈高,企業將傾向以技術聯盟方式獲取技術。由此,本文提出如下推論:
技術特性對企業技術創新模式選擇具有顯著影響,對應于不同的技術特性,企業創新模式的選擇也有差異。技術復雜性程度越高,企業采用開放式自主創新模式的可能性越大;技術隱含性程度越高,企業采用自主創新或合作創新模式的可能性越大;技術不確定性程度越高,企業采用自主創新模式可能性越大。
三、結論
技術創新模式選擇作為企業的重要決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如企業的資源和能力、組織結構和控制方式、產業結構和政府政策等。然而從技術特性和技術策略動機角度分析創新模式選擇的相關研究還不充分?;诖耍疚膹募夹g特性和策略動機兩個維度,分析技術特性和策略動機對企業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文章將技術特性分為復雜性、隱含性和不確定性三個方面,同時將技術策略動機分為技術領先策略和技術跟隨策略兩個方面。從理論上分析了三種不同的技術特性分別與企業自主創新、模仿創新以及合作創新模式選擇之間的關系,以及領先策略和技術跟隨策略對創新模式的影響。
企業作為利潤最大化的主體,技術創新模式選擇是企業的重要戰略決策,企業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外部環境,決定其投資水平和創新模式。由于技術創新行為具有“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的特點,創新模式的選擇不僅影響其創新績效,更進一步會影響最終的路徑演化。本文從策略動機和技術特性角度分析其對企業技術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機理,能夠指導企業做出明智的技術能力發展決策。
[基金項目:2011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基金編號:2011SJD630025)]
參考文獻:
[1] Brochhoff,K,Chakrabarti,A K.R&D marketing linkage and innovation strategy:some West German experience[J ].1988,35(3):167-174
[2] Hamel,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83-103
[3] Kogut,B, Zander,U. Knowledge of the firm and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3(24):625-645
[4] Lambe,C J, Spekman,R E. Alliances external technology acquisition and dis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7,14:102-116
[5] Sakakibara,M. Heterogeneity of firm capabilities and 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motiv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143-164
[6] Schmookler,J. 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7] Shaker,A, Zahra,Rajendra S Sisodia,Sidhartha R Das. Technological choices within competitive strategy types: a conceptual 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4,9(2):172-195
[8] Tidd,J, Trewhella,M J. Organiz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antecedents for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J].R&D Management,1997,27(4):359-375
[9] Yang,X, Taylor,M, Stoltenberg,S.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structural and project characteristics on R&D strategic alliance performance: a unified approach[J].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1999,10(1):105-121
[10] 吳曉波.二次創新的進化過程[J].科研管理,1995(2)
[11] 陳月梅,徐康寧.技術特性與企業技術創新模式選擇[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3)
(作者單位:金陵科技學院商學院 江蘇南京 211169)
航空工業不僅是知識密集性、技術密集性、綜合性強和多學科集成的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附加值和高風險的特點,而且是一個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和安全的高技術產業。因此,不論從產業發展還是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大力發展航空工業十分必要。但是由于長期對選擇何種創新模式始終存在爭議,使得我國的航空工業走過了一條曲折的發展道路,這已嚴重地阻礙了我國航空工業整體水平的提升。我國的航空工業到底選擇一種什么樣的創新模式,才能實現航空工業的迅速崛起,已經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目前國家大力提倡自主創新,理論界對于航空工業的發展路徑也多強調這一模式。劉高悼就曾指出我們在發展航空工業中嘗試過許多發展途徑,事實告訴我們,我國航空工業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別的路走不通[1];楊關同志同樣強調加強航空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當務之急[2];陸治原則認為,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在航空工業的發展中過早放棄了自主研發,選擇了“以市場換技術”的國際合作之路是個失誤[3]。當然,自主創新的意義對于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來說怎么強調也不過分,但是筆者認為單純強調自主創新有失偏頗。對于每一個具體的航空企業來說,自主創新并不是當下唯一的可行選擇,技術創新有多種多樣的模式。根據技術創新活動的自主程度不同,可將其由低到高分為模仿創新模式、合作創新模式和自主創新模式三種類型。只有結合我國國情和企業自身實際,綜合運用不同的創新模式,才是促進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最優路徑。
一、模仿創新模式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現實路徑
(一)模仿創新
模仿創新是通過向先進的企業學習或者購買成熟技術,自身只是投入少量的資源用于技術的消化與吸收,然后再進行技術創新。它有著顯而易見的優勢:技術攻關方向明確,在前人技術創新基礎上容易實現局部技術改進,可以節省許多研發費用和精力,從而避免自主創新的長期摸索和不確定風險;模仿創新有先行者示范,更加明確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偏好,因而很容易占領市場,甚至可能通過自己的模仿創新,率先進入者逐出市場。因此,它被日、韓等許多國家的企業實踐證明,是弱小的企業實現后發優勢的重要技術趕超模式。
(二)模仿創新的意義
模仿和創新并不是對立的,其中模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模仿的目的。當前,有種認識的誤區,即把模仿創新混同于“假冒偽劣”,忽視了模仿創新本質上包含創新的成分,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創新模式。模仿創新是一種普遍現象,和企業的技術發展水平并沒有直接關系,不能對模仿創新模式抱著歧視態度,認為隨著企業創新能力的增強就可以放棄模仿創新模式。即使是像微軟和蘋果這樣實力強勁、以創新著稱的跨國公司,也從不諱言模仿創新的重要性。比如微軟的許多產品都是源自模仿:視窗(Windows)操作系統的誕生源自于對Xerox和Ap-ple公司技術的引用和模仿;Excel實際上是Lo-tus1-2-3的復制品;Web瀏覽器是借助網景的創意開發。而微軟自己的自主研發產品,如Bob、Msn、Mungo和Park等則并不成功。蘋果公司也是模仿IBM公司,通過掌握競爭對手個人計算機使用的方便性、微處理器速度、內存、軟驅等方面最優秀的特征,使自己在這一領域和IBM公司的差距迅速拉平。
(三)模仿創新對于我國航空工業的現實性
我國航空工業技術水平低,與國外相比存在著巨大差距。以飛機為例,我國在2004年形成作戰能力的戰斗機與歐美相差一代;按單機作戰能力比,接近差一個數量級。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新飛機都是在國外援助下研制或仿制的,配套成品如發動機目前還立足于國外,許多飛機的國產化程度相當低。在這種情況下,要和技術遙遙領先的國外企業競爭,不能僅憑想象閉門造車,而要千方百計地借鑒航空工業發達國家已有的科學技術成果,然后再結合我國的實際,在他國的基礎上力求創新。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大量歷史事實也證明,模仿創新是一種在短時期內有效提高自身實力的模式。比如20世紀50年代,我們從蘇聯全套引進了7種飛機、1種直升機、9種發動機、5種戰術導彈和相適應的機載設備技術,要是沒有對這些技術的模仿創新,我國的航空工業不可能在短短的10年內全面創立起來,并跨入噴氣時代。還有,70年代我們引進了英國“斯貝”航空發動機制造技術,并以此為基礎制造了渦扇9發動機。80年代通過對法國“海豚”直升機的技術吸收,制造出我國的直9直升機,并發展系列改型。這些重大模仿創新的實施,極大地提升了我國航空工業的創新能力,如果沒有模仿國外的這些先進技術,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白手起家,所需的時間將要漫長得多[4]。模仿創新模式看似落后和保守,實質上是一種競爭力很強的模式。這種模式除時間短、成功率高外,還可利用我國勞動力廉價的優勢,降低生產成本,在實現規?;a以后,其產品甚至可在國際市場獲得比較優勢。所以模仿創新模式不僅是我國航空工業技術創新的一個優勢,更是一些中小航空工業企業的現實選擇,是在一定時期內眾多航空工業企業無法回避的技術創新模式。
二、合作創新模式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重要路徑
(一)合作創新
合作創新是指企業之間或企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之間的聯合創新行為。合作創新通常以共同利益為基礎,以資源共享或優勢互補為前提,有明確的合作目標、合作期限和合作規則,合作各方成果共享且風險共擔。合作創新一般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以合作進行研發為主要形式。近年來,合作創新已經成為國際上一種重要的技術創新方式,合作的范圍不斷得到擴展。
(二)合作創新的意義
合作創新能縮短技術創新的時間,提高企業新技術進入市場的速度,并降低合作各方的創新成本及分散風險,增強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地位。合作創新可以彌補企業自身技術創新資源的不足,實現與其他組織的互補和共享。不過合作創新的前提是企業自身必須具有一定的技術創新能力,這是合作創新的基礎,否則企業就只能停留在技術引進的階段。
(三)合作創新對于我國航空工業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盛行的今天,航空產品的世界競爭日益激烈,所面對的技術集成型越來越強,即使是實力雄厚的國際航空工業企業也都實施廣泛、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這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潮流和趨勢。比如20世紀70—80年代國際合作的典型是F-16戰斗機,由美國和比利時、丹麥、荷蘭、挪威合作生產。近年出現了武器開發的戰略聯盟、國防企業并購、國防工業的交叉持股等現象。20多個發展中國家參與了數百項武器合作項目,巴西、南非、韓國和以色列通過與發達國家聯合進行研究和生產,逐漸建立了自己的軍事工業基礎。我國也從國際合作中獲益良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航空工業在重大項目新型殲擊機、新型渦扇發動機以及新型空空導彈上都采取了不同的國際合作方式。現在與歐直合作研發的6噸級直升機,也是通過國際合作,逐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使我國直升機在總體技術上達到了國外20世紀90年代中期水平。還有洪都集團為推進獵鷹(L15)高教機的研制進程,瞄準國外先進技術水平,廣泛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通過有效地借助外力,實現了引進消化吸收的再創新;實現“撐桿跳”,有力地加速研制進程,提升研制水平[5]。
對我國航空工業而言,除了國際合作以外,國內合作也同樣不可忽視。遺憾的是,由于長期的條塊分割,再加上航空工業自身相對的封閉性,國內的合作創新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由于我國航空工業從上個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按照“山、散、洞”的原則和“母雞下蛋”的方式大量重復建設,使航空工業的生產和科研力量分散,不能形成合力,出現了大量重復建設的單位和部門。例如,目前我國航空工業有飛機制造廠13家,飛機部件廠6家。重復建設造成了同類工廠間的激烈競爭,相互封鎖,國家用寶貴資金建設的設施和引進的設備、軟件與技術不能協作利用。面對國外航空巨頭的強大的技術和資本實力,相對弱小的我國航空企業單憑一己之力往往難于與之抗爭,實現跨越式發展往往也只能成為一種夢想。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國內航空工業企業之間必須盡快完成整合,實現有效的協同合作,還需要和國內的其他企業及科研院所、大學建立戰略合作聯盟,合力打造技術創新平臺,實現產學研之間的共同發展。
因此,在我國航空工業面臨航空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和技術創新資源相當分散的前提下,航空工業企業在大力加強自身科學研究的同時,以合作創新的模式在國際和國內兩個方向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技術創新,就成為現有形勢下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重要路徑。
三、自主創新模式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必然路徑
(一)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是相對于技術模仿和引進而言的一種創造活動,是指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特的核心技術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新產品的價值的過程。自主創新所需的核心技術不是來源于外部,而是從內部進行的技術突破,其本質是始終把握創新核心環節的主動權,掌握核心技術的所有權。自主創新的成果,一般體現為新的科學發現,以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品牌等。
(二)自主創新的意義
不管是模仿創新還是合作創新模式,其前提條件都是要依靠外在的力量才能實現。作為航空工業來說,始終面臨著軍事工業發達國家嚴密的技術封鎖,只有依靠自主創新才能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因為只有通過自主研發,才能在一定時期內掌握和控制某項工藝或產品的核心技術,在相當程度上左右產品技術發展的標準和方向,優先于其他企業獲得產品成本或質量上的競爭優勢,奠定自己在行業的領先地位,并取得高于同行的回報。
(三)自主創新對于我國航空工業的必然性
雖然我國航空工業的規模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但由于我國航空工業缺乏各種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水平較低,使得飛機產量非常小。例如,在生產規模及市場份額上,我國50年累計生產的飛機數量只相當于美國21世紀初4年的產量。形勢較好的2002年,我國航空產品產值也僅相當于巴西航空公司2001年銷售額的73%,不足美國和歐洲的3%,在大型運輸類軍用飛機和大型直升機的研發制造上還是空白。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中國的航空工業就只能從事低端的生產活動,只能為別人去加工零部件,不可能真正形成有競爭力的航空工業。中國已經建設起門類齊全的航空工業,設立了諸多研究院所和航空相關專業。如果沒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這個規模龐大的工業體系就不能發揮出應有的潛力。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國內不少企業只注重引進技術,忽略自主開發,由于依賴國外產品技術而逐漸喪失了技術學習的自,使“技術引進產品引進合資”的過程實際上變成了一條“放棄自主研發研發技術能力消衰退獨立研發實體消亡”的道路。因為缺乏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高端利潤被跨國企業分割,使我國航空工業在國際化競爭中面臨著被“空心化”(無核心技術)和“邊緣化”的危險。由于跨國公司擁有技術,以技術、知識產權為國際貿易競爭的主要手段,贏得市場,獲取利益;也正因為技術能為跨國公司帶來巨大的利益,于是,跨國公司對技術、知識產權嚴格控制。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航空工業面臨著兩種選擇,要么任跨國公司對技術的控制,依附跨國公司發展;要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的資源,尋求自主發展的突破。而只有后者才能真正實現提升一國航空工業技術水平,推動相關學科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從而帶動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這方面不是沒有成功的例子,比如2006年洪都集團堅持自主創新,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研制K8系列飛機,并占領國際同類飛機出口市場70%以后,又成功地通過自主創新研制出與國際水平同步的第三代超音速高級教練機獵鷹(L15),使我國一躍成為第三個研制出新型超音速高級教練機的國家。這說明我國航空工業完全有能力在某些領域進行自主創新,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最先進的航空核心技術是無法通過模仿或合作獲得的,任何一個國家或公司都不會輕易轉讓,只有自主創新才是唯一出路,對這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所以自主創新模式對于我國的航空工業來說,雖然在短期內無法全面實現,但從長期來說,卻是無論付出多大努力都必須實現的創新模式,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路徑。
四、時間上逐級上升、空間上協同推進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最優路徑
(一)創新模式的多樣性
航空工業對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是個不斷的動態優化過程,處于不同的階段和時期,要根據企業經營戰略、技術能力、企業實力、進入市場的時間、產業競爭狀況和國家政策等綜合因素來決定技術創新模式。在堅持自主創新模式這個大方向不動搖的同時,必須具有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技術創新模式。筆者認為,模仿創新模式對于大多數航空工業企業來說是比較現實的選擇,但是一個企業要在國內外市場上占有有利的地位,始終具有競爭優勢,僅靠引進模仿是不夠的。當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后,則可以把合作創新模式作為一種重要的選擇,當然最終還是應把主要力量集中到獨立的創新發明上,選擇自主創新模式。對于當前我國航空工業來說,這三種技術創新模式各有利弊,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最優選擇應該是時間上逐級上升,空間上協同推進。
(二)最優路徑的選擇
時間上逐級上升的基本內容是指同一企業的技術創新模式必須由低到高依次進行,后一種技術創新模式應當在前一種完成以后才能實行,后者的實現以前者的完成為前提條件。它可以表示為:ABC(A是模仿創新模式、B是合作創新模式、C是自主創新模式)。技術創新逐級上升的優點主要是面對現有市場結構的現實,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在逐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前提下選擇技術創新模式。之所以采用這種時間上逐級上升的模式,是由航空發展的基本規律決定的。我國航空工業的起步并不晚,而且起點還很高,曾經兩次走過先難后易的發展之路。第一次是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我國準備研制飛行速度達到2.5倍音速,升限2.5萬米的高性能戰斗機東風113,以及性能稍微遜色的東風107戰斗機。在一個航空工業剛剛起步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上馬兩型高性能戰斗機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在航空工業強國,也是難以承受的挑戰。直到1961年以后,為了盡快實現對米格-19、米格-21的仿制任務,我國才丟掉不切實際的幻想。第二次是60年代以后,先上轟6、運7、運8等中型飛機,以及更大的運10,再上運11、運12、農5、“小鷹”50等小型飛機[6]。這種急于求成的發展思路,導致擠出技術的根基不牢,反倒錯失了寶貴的發展良機,使得到目前為止,大飛機項目還沒有取得最終成功。
空間上協同推進是指以上這三種創新模式在空間上同時展開,不同的航空工業企業可以選擇不同的創新模式,而不是所有企業都鎖定在一種創新模式上??臻g上協同推進可以表示為:A1A2A3;B1B2B3;C1C2C3(下標數字1、2、3代表各自技術創新水平由低到高上升)。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技術創新的模式在技術水平上升的過程中可能是不同的,而不一定都按照同樣的比例進行。如A2和B2的技術水平不一定相同,很有可能它們的水平都還低于C1,下標只是針對它們自身而言,不具有可比性。協同推進的優勢,在于各個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和需要,各自同時進行著不同的技術創新模式,它們之間不但不存在沖突,還可以相互協調和促進。
采用空間上協同推進的模式,也是基于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深刻教訓。上世紀80年代以后在發現先難后易的發展之路走不通之后,又換成先易后難的發展模式,在重新注重模仿創新和合作創新的同時,過于輕率地否定了自主創新模式。由于對自主創新完全喪失了信心,片面依賴對國外技術的引進和合作,這條道路也被證明存在嚴重缺陷,80年代“運10”的下馬就是一個明證。當時航空工業自主創新的模式遭到否定,完全寄希望于對國外技術的模仿創新和合作創新。1985—1994年,我國執行了組組裝麥道82的合作項目。此后又從1995年開始執行合作生產麥道90的項目。但這種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化”實際上弱不禁風。1996年底波音兼并麥道公司后,于1997年在全公司范圍內關閉麥道90生產線。原定生產20架麥道90只生產了2架就草草收場。組裝外國整機之路走不通,就走零部件轉包生產之路,但轉包生產最多只能部分解決吃飯問題,根本談不上振興我國航空工業[7]。當年要是能把“運10”這個自主創新的重大技術平臺堅持下來,然后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斷地完善和改進,也許現在我國的航空工業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局面。所以在堅持模仿創新、合作創新和自主創新在時間上逐級發展的同時,也必須在空間上協同推進,只要有條件,三種創新模式都可以充分發展,而不必只拘泥于一種創新模式。
(三)時間和空間上的協同發展
時間上逐級上升和空間上協同推進的關系看似矛盾,實際上并不矛盾,兩者是在不同的層次上分別展開。前者是針對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而言,后者是針對企業的不同技術能力來說。
時間上逐級上升強調的是,作為航空技術還處于落后位置的國家,我們不能不顧及自身的實力盲目趕超,在沒有一定技術基礎的情況下就完全依靠自主創新,這樣很可能欲速則不達,而要遵循技術發展的內在軌跡,充分地吸收別人現有的成果,逐步地提高創新的自主水平??臻g上協同推進則是考慮到我國幅員遼闊,航空工業企業數量眾多,技術能力參差不齊,各個企業應該依據自身的實力,合理地選擇不同的創新模式,不必只限定在一種創新模式上,特別是對于自主創新模式,應當盡可能鼓勵和扶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