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
時間:2023-06-05 15:42: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F40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因此,地質環境就成了人類生存的條件。地質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就會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的建設帶來很大影響,同時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很大的制約作用。近年來,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在我國各個地區,不僅使人民群眾受災嚴重,同時也給國家帶來不可估計的損失。因此,正確認識地質災害成因和發生規律,采取有效措施對地質災害進行綜合防治,成為國民日益關注的問題。
一、地質災害的分類
要做好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必須先了解地質災害的分類。地質災害的分類是比較復雜的。從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上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自然變異引起的地質災害,稱為自然地質災害;另一類是由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稱為人為地質災害。從地質環境或者地質破壞的速度上劃分,可以分為突發性的地質災害和緩慢性的地質災害。突發性的地質災害也是人們常說的狹義的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等;緩慢性的地質災害又稱為環境地質災害,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二、地質災害的成因
1.由于資源開發和采掘的不規范性,部分開采工人的安全意識淡薄,使他們在開采時,存在不合理或違規的開采現象,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過度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導致人為不合理開采,對安全工作不予重視,預留的礦柱較少,長時間不規范開采造成應力失穩,形成采空區坍塌、山體開裂等,繼而發生山體崩塌滑坡。
2.在河流斷面上大量修建的水利工程、山區水庫和攔水壩,使下游河段的水體發生了變化,當特殊原因誘發堤壩決堤時,會引起嚴重的地質災害,如:泥石流、兩側山體滑坡等,造成地質災害發生和水土流失,另外,攔水壩滲漏和水土流失,增加了土地的浸潤和軟化作用,也導致了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
3.由于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土地資源逐漸稀缺,人們不斷地開挖邊坡和依山建房,政府大量修建公路,形成了人工高陡切坡,當應力失穩時,極易誘發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
4.由于人們對環境的無節制破壞行為,導致地質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大量砍伐樹木、放炮采石、破壞植被,從而嚴重破壞了穩定的生態環境,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造成水土流失嚴重,耕地沙漠化速度加快,增加了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三、關于地質災害的治理措施
1.加強地質災害的安全宣傳教育,提高人民的環境意識。有關部門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工作的宣傳力度,強化人們對于地質災害的普遍認識,明確地質災害對人們生產生活造成的嚴重影響,有關部門管理人員必須強化災害意識,確保在地質災害來臨時能夠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應對災害風險,不至于驚慌失措。管理人員和人民群眾都要正確認識到地質災害的不可預見性,強化地質災害防范意識,使之能夠在地質災害來臨時主動應對風險。例如:可以村為單位,開展地質災害知識講座、組織廣播電視講座等,對人們大力宣傳地質災害知識,培養全體人民的災害意識,在不同的地方制作地質災害教育宣傳欄,從而保證做到在地質災害來臨前做好預防,在災害中從容應對,在災害發生后能夠積極自救,提高生存能力,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通過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宣傳教育,使他們對災害能夠更加重視,做到居安思危,增強防災的意識。
2.建立有效科學的地質災害提前預警系統。建立有效科學的預警系統,需要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通過對不同地區地質災害情況的分析,建立起適合當地情況的完善的地質災害防范制度和應急預案,并通過上傳下達,層層落實,確保每個環節都安排具體人員負責。有關部門管理人員需要建立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及時對地質災害進行適時監控,定期一些關于地質災害的宏觀變化信息,提高工作人員對地質災害的把握程度,從而采取有效的地質災害防范措施,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同時還需要在一定范圍內建立起地質災害防范的電子網絡平臺,這已經逐步成為加強地質災害防范的重要手段,在這種網絡平臺中,可以將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情況及時匯報到相關部門,從而為該地區提出有效地災害防范措施,提高地質災害防范的及時有效性。能夠迅速將地質災害防范工作覆蓋整個地區,全部聚集到這個監控空間中,并在地質災害防范過程中實行動態監測,做好災害防范措施,盡可能規避風險。
3.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要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效果,必須建立符合實際的管理制度,需要召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配合政府主管部門,共同制定完善而又規范的管理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必須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1)規范用于地質災害防治的資金、預算和管理,建立嚴格的審批和監督制度。(2)規范職能,加強相關部門的職責劃分,確保各部門人員在自己的權利范圍內做好本職工作和行使職能。此外,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的管理工作,需要召集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掌握地質災害在一定區域內發生變化的規律,找出地質災害的易發區和危險區,并確定相應的防范措施。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綜合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管理體系,同時加強對信息系統的建設,要積極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配置與地質災害管理相適應的軟、硬件設施。作為上級主管部門,要與地方相關部門溝通協商,共同提出解決辦法,在政策上給下級部門創造條件,使地質災害管理信息化建設得到更快的發展,使之方便管理,提高效率,。在管理中,對于地質災害情況復雜的區域,要做到24小時監控,重點管理。
4.因地制宜加強綜合防治工作。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過程中,除了提高人民的安全意識,建立有效科學的地質災害預測系統和科學的管理制度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加強綜合防治工作。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政府要積極行動起來,鼓勵和帶動村民植樹造林、退耕還林,保護好水土資源,盡量減少水土資源流失,礦產資源開采過程需要科學管理、整體規劃、邊采邊治、杜絕盲目開采。另一方面,在建造水利工程的同時,要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渠道滲漏和水土流失,減輕土地的浸潤和軟化作用,從根本上杜絕此類地質災害的發生。更主要的是,各地要依據實際情況,加大已有應急地質災害點的治理工作,從資金、技術、人才上予以重點扶持,將地質災害治理工作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去安排,去規劃,去治理,一切以圍繞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環境的優化為基本出發點,合理布局,綜合整治。
四、結語
總之,通過全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從根本上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消除地質災害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保證人民群眾和國家的利益,創造出和諧美麗的生存家園。
參考文獻:
[1]楊文進. 水利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措施[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2,16:72-73.
[2]申力,劉晶輝,江智明. 撫順西露天礦邊坡工程地質災害淺析[J]. 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1999,01:35-39.
一、概念
所謂地質災害, 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關于地質災害概念的界定, 在學術界和實際管理工作中存在著不同觀點。歸納起來, 學術界的幾種通行說法主要有:1、地質災害是地質環境的一種變異現象; 2、地質災害是指直接或間接惡化環境、降低環境質量, 危害人類和生物圈發展的地質事件, 如地震、地裂縫、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 3、地質災害是指那些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危害和潛在威脅的自然和人為地質作用( 現象) ; 4、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作用和影響下形成的, 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損失的地質作用( 現象) ; 5、地質災害是因地質活動引起對人類生活、生產及環境的破壞或者損失的現象。
二、在規劃中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防治地質災害的基礎性工作和重要依據。 科學規劃對主動有效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失,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和審批應建立地質災害調查制度、規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程序和審批權限、明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原則、規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內容、明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地位及與其他規劃的銜接等。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應當包括下
列內容:
( 一) 地質災害現狀和發展趨勢預測;
( 二) 地質災害的防治原則和目標;
( 三) 地質災害易發區、重點防治區;
( 四) 地質災害防治項目;
( 五)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等。
地質災害防治的原則只能堅持預防為主, 避讓與治理相結合, 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這是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地質災害現狀提出的在規劃期內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本準則。由于我國災害種類多、活動頻繁、危害嚴重, 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同時, 防治工作必須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 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 講求實效, 發揮綜合治理效益; 堅持依法保護地質環境和治理地質災害, 依靠科技進步, 建立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 使地質災害防治法制化, 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科學化; 加強監測預報和科普教育工作, 提高全民減災、防災水平, 建立群專結合的防災體系等內容。
地質災害的防治目標, 是指在一定期限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所達到的目標。 地質災害防治目標應當分階段實施??偟囊笫翘岣哳A報成功率, 避免經濟損失, 減少人員傷亡, 促進地質環境和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地質災害防治基礎調查和科研項目。二是搬遷避讓工程。三是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根據災害的規模和威脅的對象, 對危害公共安全、自然因素引發的災害要由財政出資, 對人為活動引發的災害也要進行經濟技術論證, 分清責任, 實施治理工程; 四是監測預警工程。對已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要要實施監測預警工程, 包括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 對其發展趨勢進行預測預警預報。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是指為實現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預期目標而實施的措施。主要包括: 加強法制建設和行政管理工作、加強科普教育宣傳工作、建立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堅持群專結合及采取綜合防治的措施等。
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重點, 在編制和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 應該把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列入規劃, 應當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作為其組成部分。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長,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任務更加艱巨。我國是個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 為了從源頭上解決和避免這個問題, 首先在編制和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項目規劃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防治要求, 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為了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 做好城
市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在編制和實施城市規劃過程中, 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城市規劃區內地質情況尚不清晰的, 必須加強和補充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批建設時, 必須充分考慮建設用地條件; 凡沒有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在總結近幾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 為了處理好城市
總體規劃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關系, 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 應當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作為其組成部分。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任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以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為重點,健全完善群測群防體系,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加大陜南移民搬遷、地質災害治理和應急處置力度,搞好宣傳培訓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全面提高我縣地質災害防治水平,最大限度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
2、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綜合治理、量力而行、分階段實施的原則;
3、堅持屬地管理、各負其責的原則;
4、堅持誰引發、誰治理、誰負責的原則;
5、堅持地質災害防治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協調推進的原則。
(三)工作任務
1、全面實施我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計劃地開展。
2、完善和規范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建立健全群測群防體系,嚴格落實縣、鎮兩級防治點的監測責任,避免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群死群傷事故的發生。
3、加強巡回排查,及時發現并成功預報地質災害隱患,密切關注重大隱患點的變化情況,及時采取防范措施。
4、結合減災安居和移民搬遷工程,加大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的搬遷避讓力度。
5、完成全縣地質災害詳查工作和創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工作任務,為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二、全縣地質災害現狀和地質災害預測分析
(一)2011年地質災害概況
我縣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中小型堆積層滑坡、小型巖質崩塌、小型泥石流、少量膨脹土滑坡和巖質滑坡。至2011年底,我縣共發生地質災害險情39起,因預警并撤離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年末列入縣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群測群防監測點249處,涉及全縣11個鎮1182戶、4630人、5679間房屋,目前尚有近5處隱患點未得到專業機構確認。
(二)2012年地質災害預測
據市、縣氣象部門預測:2012年汛期降水量為700—850毫米,比正常降水略偏少。7月中旬末與下旬中期、8月中旬初與下旬后期為降水集中時段,有3—4次暴雨天氣,是2012年汛期地質災害高發期。2012年降水特點是:多短時雷雨和短時強降雨等強對流天氣,易造成地質災害。降雨期間與降雨后是預防地質災害的關鍵時段。
三、2012年度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一)重點對象
2012年全縣重要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對象是威脅30人以上的40處地質災害防治點(詳見附件)。其中:威脅30—49人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26處、241戶、988人、1016間房;威脅50—99人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9處、142戶、572人、644間房;威脅100人以上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5處、213戶、1006人、1597間房。全縣危害程度最高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是池河鎮良田村磚廠滑坡點,不僅威脅12戶、54人的生命和85間房屋、磚廠等財產安全,而且嚴重危及陽安鐵路和316國道的安全通行,是全縣地質災害防治的重中之重。
(二)重要時段
冬、春季冰雪融化時節為滑坡、崩塌高發時段;汛期突發強降雨、長期連陰雨期間及晴后3—7天內為地質災害高發時段。
(三)重點防范區段
1、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區內為薄層狀軟弱變質巖附存坡殘積土或膨脹土,是汛期滑坡災害的重點防范區段。
2、礦區地質條件復雜,為崩塌、泥石流、滑坡災害的重點防范區段。
3、新修筑的山區公路、山區建房,由于劈山開路,依山削坡建房,改變了原始地形和地質結構,仍有部分邊坡開挖尚未擋護加固,汛期易發生邊坡崩塌、滑坡、泥石流而造成人員傷亡。在汛期,對邊坡角大于30度的變質巖強風化地段和新建房屋后檐坎高于房高的建筑,需加強巡視,監測和預防。
四、防治措施
(一)做好監測預警。要結合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創建工作,完善群測群防網絡以及相關制度建設,充分發揮群眾的相互監測以及監測責任人的監測作用,做到隨時監測、隨時上報??h氣象局、縣國土資源局要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加強聯合監測預報預警,及時臨災預警信息。當本地有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時,各鎮應及時做好應急防范工作。
(二)做好地質災害評估。各類建設項目在辦理用地手續之前都必須按規定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從源頭上防止形成地質災害隱患。各鎮以及縣交通、水利、扶貧、旅游、住建等部門要主動做好建設項目的地質災害防范工作??h國土資源局要加強地質災害執法監管力度,防止人為引發地質災害。
(三)做好應急避險。要加強對各隱患點的監測,遇到持續強降雨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危害時,各鎮要及時組織受威脅的群眾及時撤離避險,并妥善安置生產生活,直到評估危害解除后返回。
(四)做好搬遷避災。結合陜南移民搬遷工程,加快地質災害隱患地區的群眾搬遷,搬遷補助指標要優先向這部分人傾斜,從根本上消除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威脅。
(五)搞好工程治理??h國土資源局要積極爭取中、省、市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對我縣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工程治理。對暫未排除隱患的地質災害點,應在各鎮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實施必要的水田旱作、退耕還林、簡易排阻水工程和削坡減載、壓腳等工程處理措施。
五、工作要求
(一)強化領導,夯實責任。各鎮政府要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的第一主體責任,積極承擔本轄區內地質災害點的防治責任。各鎮、各有關部門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組建成立地質災害領導機構及搶險隊伍;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層層簽訂責任書,做到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各工程建設項目業主要堅持開發利用與地質環境保護并重,嚴格按要求進行建設施工和采礦等行為,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防治,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
[關鍵詞] 地質災害防治 學科發展 戰略對策
1 前言
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地質災害分為突發性地質災害和緩變性地質災害。福建省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地面塌陷、地裂縫;緩變性地質災害有地面沉降等。
滑坡是依附于其內在軟弱結構面(帶)的地表斜坡巖土體,在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作用下,失去原有平衡條件而產生以水平位移為主的、直接或間接的危害人類安全和生態環境平衡,并給社會和經濟建設造成一定損失的整體巖土體移動的地質災害現象。按滑坡主滑面成因可分為:堆積面滑坡、層面滑坡、構造面滑坡和同生面滑坡。
崩塌是高陡邊坡(含人工邊坡)上被陡傾的張性破裂面分割的塊體完全脫離母體后,以滾動、跳動、墜落、傾倒等為主的移動地質現象與過程。按起始運動可分為傾倒式崩塌、滑移式崩塌、錯斷式崩塌、拉裂式崩塌、鼓脹(塑流)崩塌、陷落擠出式崩塌。
泥石流是山區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暫時性特殊洪流。它是水土流失過程中介于挾沙水流與滑坡之間的泥沙失穩集中搬運的一種突發性極強、破壞性極大的地質災害現象。按組成物質可分為泥流、泥石流、水石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及賦存其中的水、氣所組成的綜合體系,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產生各種破壞其穩定平衡狀態的力學效應,導致巖土體覆蓋層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地質現象。有的塌陷作用隱蔽于地下,尚未達到地表,稱為地下塌陷。按形成機理可分為巖溶塌陷、采空塌陷。
地裂縫是指巖體或土體中直達地表的線狀開裂。巖、土體在內、外營力作用下,發生變形,當力的作用與積累超過巖土層內部的結合力時,巖土層發生破裂,其連續性遭到破壞,形成裂隙;當裂隙延續到地表后其圍壓作用力減小,形成較寬的裂縫,即地裂縫。地裂縫按形成因素可分為以過量抽取地下流體地面不均勻沉降地裂縫、采空區塌陷地裂縫、新構造活動地裂縫。
地面沉降是指地表在自然營力作用下或人類工程活動影響下,大面積以至區域性的連續緩慢的總體下降運動。按地質條件可分為內陸盆地型地面沉降、沖積洪積平原型地面沉降、濱海平原型地面沉降。
2 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學科發展現狀
2.1 福建省地質災害主要特點
福建省處于東南沿海低山丘陵區,中山和低山約占全省面積的75%,丘陵占15%,平原僅占10%,地質環境條件復雜,人類工程活動強烈,汛期和臺風期間降雨量大。
福建省突發性地質災害以降雨誘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省內中北部地區主要為古老變質巖系地層,構造作用及風化作用較為強烈,殘坡積粘性土體厚度大,結構松散;東南地區主要為侵入巖和火山巖,風化作用強烈,殘坡積層廣泛分布,為強降雨誘發地質災害的高易發區。另外,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人類工程活動,如削坡建房、公路鐵路等線性工程、礦山和水庫等建設活動更加提高了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福建省地面塌陷災害主要包括巖溶塌陷和礦山采空區塌陷。巖溶塌陷主要分布于閩西南龍巖、永安、長汀等地,該地區上覆第四系厚度小,覆蓋型巖溶發育。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于龍巖、泉州、南平的煤、鐵礦和其它金屬礦床采空區。
福建省地面沉降災害主要分布于東部沿海平原地區,該地區第四系厚度大,且廣泛分布高壓縮性淤泥土,在上部建筑物荷載以及過量抽取地下水的情況下,容易發生地面沉降災害。
福建省地質災害以人類工程活動和臺風降雨誘發的土質滑坡、崩塌、泥石流為特點,在中國南方濕潤的中低山、丘陵區具有代表性,以此有別于西南、西北和北方地區。
2.2 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開展的主要工作
2.2.1 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及法規建設
為加強各級政府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閩政[2001]24號),《福建省地質災害臨災預報獎勵辦法》、《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1-2015年)》、《福建省地質災害預警體系建設方案(2001-2006年)》、《福建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閩政[2006]64號),《福建省汛期地質災害防御群眾轉移避讓工作規定》(閩政辦[2007]62號)等法規文件。福建省國土資源廳頒布了《福建省地質災害危險點居民搬遷及舊宅基地復墾資金補助項目管理暫行辦法》(閩國土資綜[2006]257號)、《福建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建設指導意見》(閩國土資綜[2007]6號)等規范性文件。
2.2.2 地質災害防治“三個兩”工程
福建省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了地質災害防治“三個兩”工程,初步建立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2.2.2.1 夯實兩“基礎”――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1990年以來,福建省完成了區域性1:20萬九龍江流域、晉江流域、漳州幅、福安幅以及全省1:50萬環境地質調查;2001年后全面開展全省85個縣(市、區)1:10萬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以及省級和9個設區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
2.2.2.2 構建兩“網絡”――群測群防網絡、專業監測網絡
根據福建省地質災害的特點,在全省85個縣(市、區)全面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根據《福建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建設指導意見》對群測群防網絡進行了規范和建設。從2007年開始在閩東南開展了地質災害專業監測試點試驗區建設工作。
2.2.2.3 建設兩“系統”――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系統
在完善全省地質災害信息網與各縣、市地質災害信息網及部分地(市)地質災害信息網的同時,建成集地質災害監測、氣象監測等為一體的全省地質災害氣象監測信息系統。
根據《“十一五”期間福建省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建立包括信息速報、分析評估、遠程會商、應急處置等內容的應急響應保障體系,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建成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中心和應急專業隊伍。
2.2.3 地質災害防治“一百千萬”工程
《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提出統一規劃,標本兼治,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防災減災體系,全面提高有效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從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際出發,2005年,福建省開始實施了以“一百千萬”工程為核心內容的“福建省‘十一五’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規劃”。
“一”就是建立和完善全省地質災害信息和預警系統。建立集成果數據共享、指揮視頻會商、預報預警分析、防災信息互聯的全省地質災害信息和預警系統。
“百”就是利用3年時間,治理100個重大地質災害危險點。對部分特別危險的、威脅人口多、造成經濟損失大且不宜搬遷確需治理的項目,要加強監督、限期治理。
“千”就是完成1000處受地質災害危險點威脅的居民點整體搬遷任務。我省地質災害點小而散,搬遷是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的有效辦法,既使居住在條件惡劣地方的村民免受地質災害威脅,又新增耕地、促進村莊改造整理。
“萬”就是力爭全省10000個村莊實現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做到災點情況、防災措施明了;防災責任人、監測人明確;防災明白卡、避險明白卡到位;值班網絡、預警網絡健全等。
2.3 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主要成就
福建省根據自身地質災害發育特點,近年來地質災害調查、監測預警、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系統搬遷、工程治理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都走在全國前列。
2.3.1 地質災害預防
在全面完成地質災害普查的基礎上,開始實施詳細調查,并組織實施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絡建設。建立起以地質環境敏感性、降雨誘發因素分析為主、專家經驗為輔的“系統分析法”區域地質災害自動化預報預警系統;并依據《福建省汛期地質災害防御群眾轉移避讓工作規定》有序轉移群眾避讓。
2.3.2 地質災害治理搬遷
根據地質災害點危險性、危害性的特點,按輕重緩急原則,逐步實施不宜搬遷確需治理的地質災害點的治理和小而散地質災害點的搬遷工程。
近年來,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很大成效,全省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點6837處,地質災害預警預報121期,轉移群眾198760人,成功預報3356次,避免27689人傷亡;由省國土資源廳補助治理地質災害點71處,搬遷地質災害點2485處,共 21234戶。
3 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學科發展趨勢
3.1 地質災害防治的目標
開展地質災害防治,主要目的是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國土資源,使人民有個安居樂業的環境空間,因此要著眼于科學發展觀,統籌協調經濟建設與地質環境保護,最終目的是把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的近期目標是逐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機制和體制,加強地質災害預測預警和應急反應能力,提高公眾防御地質災害意識,逐步增強社會對地質災害的抗損能力和自救能力。
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的中長期目標是構建良性互動的防災減災體系,實現地質環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3.2 地質災害防治學科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關系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地質災害防治學科研究的對象因其控制因素的復雜性、發育過程的隱蔽性、發生結果的突然性而具有蝴蝶效應的不可預見性,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由于地質災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對地質災害防治學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帶來學科發展的機遇。
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新農村建設將涉及大規?;A設施建設、工程建設,為確保建設項目的安全性和區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對地質災害防治學科提出嚴峻挑戰。
據氣象、地震部門預測,本世紀前期,氣候變化和地震均趨于活躍期,臺風等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地震活動頻繁,強降雨過程和地震引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將加劇,對地質災害防治及應急處置提出嚴峻挑戰。
氣象學、遙感學、計算機網絡技術等新興學科的蓬勃發展極大地開拓了地質災害防治學科的研究領域。1998年,國家正式把地質災害防治列為國土資源部的重要行政管理職能。中央非常重視地質災害防治,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平臺,同時為地質災害防治學科的研究、發展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3.3 地質災害防治學科的發展趨勢
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了明確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要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將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以“預防為主”,嚴格按照“工程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加強工程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科學選址,避免由于選址不當造成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關口前移的關鍵。
福建省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危害大”,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機制,明確政府、部門、單位和公民的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有效途徑。
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法規建設。依靠科技,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利用先進技術,提高監測預警水平和地質災害應急處理能力,提高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效率。
結合新農村建設,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分散的居民點,特別是生態環境惡化的貧困山區、丘陵區居民點實行搬遷,實現避災、脫貧和改善生態環境三結合;對威脅人員眾多、潛在經濟損失很大的地質災害點進行工程治理,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
4 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學科發展的戰略對策
4.1 發展途徑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科學技術研究,積極推廣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和手段,增強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能力,提高地質災害的綜合勘查、評價和評估、監測預報水平;提升災害信息采集與快速處理能力及抗災應急能力。充分發揮科研單位與高等院校的技術力量,實行產學研相結合,組織科技攻關,切實解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技術問題。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吸收國外先進的地質災害防治理論和技術方法。
4.1.1 地質災害預防關鍵技術研究
4.1.1.1 地質災害調查野外識別技術方法研究
基于遙感技術(R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通過大中比例尺的野外地質環境調查與對當地地質災害歷史情況分析,開發典型區域地質災害發生發展的早期識別技術,研究建立地質災害危險性和風險性評價的指標體系、分析理論與區劃方法。
4.1.1.2 重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研究
2007年,福建省開始實施“閩東南臺風暴雨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范區建設”項目研究,監測誘發滑坡泥石流的降雨量、斜坡巖土體含水量(滲透壓)和斜坡巖土體變形位移,在技術上,實現監測數據的采集自動化和處理自動化;研究滑坡泥石流氣象預警區劃理論與方法,建立區域降雨型滑坡泥石流預警的統計學模型;研究松散巖土體對不同降雨強度和降雨過程的入滲機理,建立基于降水―滲流―斜坡位移破壞物力機制的水文―力學耦合的動力學預警模型;通過監測技術和預警理論方法研究,基于GIS,開發研制預警分析與信息系統,實現地質災害數據管理、預警分析、預警產品自動生成、預警信息、防災減災行政管理、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宣傳等功能。
開發攝影測量三維滑坡監測系統,將所拍攝到的滑坡的數碼影像對與實地使用全站儀所測的像控點實際空間坐標輸入到系統中,根據攝影測量的原理計算相片中向點的空間坐標,利用自動尋找特征點的計算機技術,建立三維模型。根據滑坡現場監測時所拍攝的數碼相片,在原有三維空間模型的支持下,自動捕捉相片特征點,進行像片匹配,并能在短時間內計算出滑坡已經位移的具體數據,快速監測滑坡位移情況,實現地質災害應急監測預警。
4.1.1.3 福建省地質災害遠程會商與應急指揮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從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的基礎和工作出發,利用計算機、網絡通訊、數據存儲等技術,采用部署和自主研發相配合的原則,以我省地質災害綜合數據庫為基礎,以數據的遠程傳輸和通訊為手段,以地質災害攝影應急監測為關鍵技術突破,實現對我省地質災害的預警監測與應急指揮,并以部、省視頻會商系統為渠道,利用視頻和多媒體技術,實現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動地質災害綜合會商與指揮,有效提高地質災害防災工作的科學性、準確性,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
4.1.2 地質災害治理研究
4.1.2.1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理論方法研究
研究各類地質體穩定性分類計算方法、防治工程設計標準等,開發防治工程新材料、新工藝、新器具和新技術,形成針對各類災害體治理的計算理論和技術方法體系。
4.1.2.2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標準化
研究建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監理與管理技術規范體系。
4.2 地質災害防治學科與相關學科的協調合作
地質災害防治學科是環境地質學的重要研究領域,是地質科學、環境科學、社會科學相互滲透、重新組合而形成的一門邊緣學科,同時還應用到工程力學、地貌學、水文學、生物學、土壤學、氣象學、地球物理學、天文學、遙感學、物理學、數學、社會管理學等多個學科的內容。它以人―地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更突出地質作用對人類造成災害的研究。
地質災害的發生可引發多種地質災害之間關系鏈,地質災害和其他災害間存在災害關系鏈,以及地質災害與人類行為間也存在災害關系鏈。地質災害防治學科是一個復雜課題,其研究工作應同時重視多學科、多層次聯合調查研究。首先,從地球系統學角度認識地質災害,從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的角度認識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規律和發生機理。其次,將地學、力學、數學、非線性科學和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對地質災害的過程進行仿真模擬,分析誘發災害的因素和發生強度,可以實現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的定量化。最后,加強災害性氣象預測預報研究,建立基于“3S”技術,集觀測、研究、風險評估、預報預警、預防治理一體化的地質災害預報系統。
4.3 地質災害防治學科發展的保障措施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現防災、減災目標,應建立政府、科技界、工程企業界與公眾社會“四位一體”的減災戰略“伙伴”關系,形成政府、科技界、工程界與公眾社會的聯動機制,明確國家減災戰略中的每一參加者在新的伙伴關系中承擔相應的職責。
4.3.1 建立分級、分部門領導目標責任制,推進社會化減災體系建設
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組織有關部門采取措施,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建立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負責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引發者負責。
4.3.2 健全完善法規制度和技術標準
進一步完善與《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配套的規章、地方性法規;制定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與風險區劃、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的規范標準,制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驗收等技術要求、規程及相關的行業、地方技術標準體系,并嚴格執行,實現地質災害防治法制化、規范化。地質災害易發區內,要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建設工程施工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工程施工的管理,防止不當施工行為引發地質災害。
4.3.3 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體系
各市、縣(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相關部門,依據全國的規劃,編制本轄區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實施。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執行情況的監督管理。地質災害調查、監測、評價、勘查、治理等工作,應當以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為依據。
4.3.4 制定相關政策,建立防治經費投入良性機制
鼓勵和支持地方政府、企業等對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投入。建立政府、社會和責任者共同參與的地質災害防治機制,探索地質災害保險制度。對有一定經濟效益的治理工程項目,如開發性治理,地質災害所在地的政府可以嘗試建立多種靈活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資金融資渠道,出臺優惠和鼓勵性政策,逐步形成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投入的良性機制。
4.3.5 加強全球協作
盡快研究全球化各種災情和環境不安全發生之后的狀態,建立相互支援、協作和幫助的救援體系,承擔起各自責任,做出應急反應,采取有效措施,實施可行的方案。只有與全人類共同攜起手來面對全球化與局部化自然災害時,人類才能積極有效地抵抗環境繼續惡化的結局。
4.3.6 加強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宣傳教育
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政府、部門、單位和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正確對待自然,尊重自然規律,以更為理性的方式反思自然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使地質災害防治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各市、縣(區)以及地質災害易發區的鄉(鎮)應加強地質災害防災知識的培訓和演習,作為加強群測群防預警系統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提高地質災害易發區人民群眾自防自救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
4.3.7 實施嚴格的獎懲制度
對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嘉獎;對引發地質災害以及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有瀆職行為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追究責任。
參考文獻:
[1]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2004.
[2] 福建省人民政府. “十一五”期間福建省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 2005.
課題組成員:
1. 周偉棟,福建省地質學會地質環境專業委員會主任,福建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
2. 王國民,福建省地質學會地質環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總工、高級工程師。
關鍵詞:礦山地質工程;災害類型;危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于礦產資源的使用量也逐漸增加,這就為礦產開采企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然而,在開采的過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礦山地質工程的災害頻出,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因此,進一步分析礦山地質工程災害類型,并針對其危害,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對于礦山地質工程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礦山地質工程地質災害類型
1、礦山工程巖土體變形引起的災害
礦山巖土體變形引起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面塌陷、采礦邊緣滑坡或失穩、礦坑中巖爆現象等。礦山工程中發生地面塌陷現象主要是由于開采過程中開采方式引起。在礦山資源開采過程中,礦柱不足或者是受到破壞,都會導致礦區地面塌陷,在地勢較為平緩的礦區,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另外,需要回填的采空區沒有合理的進行回填處理,也會造成塌陷現象的發生。采礦過程中,如果沒有嚴格的按照采礦規范進行,就容易導致采礦區邊緣失穩或滑坡現象,這類現象一般在建材礦山中較為常見。礦山礦產資源開采完畢后,由于地殼運動的影響,礦山中圍巖會被壓縮,這樣就很容易在應力的作用下發生爆裂,這些巖體爆裂產生的碎片,會帶來巨大的地質災害。
2、因地下水位改變而引起的地質災害
2.1 礦坑突水、涌水的現象
坑道突水是指在一種和工程、采礦活動有關的礦坑中突然被水淹沒而進一步導致更大破壞的誘發性地質災害。大量的突水意思就是,在淹沒坑道、井巷的同時,因為水的大量涌入使得圍巖失去平衡成對相近礦體的沖擊破壞。更嚴重的還會對人身安全造成威脅還會導致工程直接報廢,帶來巨大利潤消失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在不斷地掘進采礦過程中會出現揭穿或溝通,可能會穿破了具有富水和導水結構的山石,或者碰到暴雨、山洪等暴發水源,使得地下水、地表水大量的水分一下子涌入坑道【1】。
2.2 砂土液化指的是飽含水分的松軟土粉、砂石,由于受到震動,瞬間變成液體的現象。飽含水分的砂土受震動瞬間變成液體,原因主要是震動使得這些飽含水分的砂土更加密實,它們之間的水壓力增大,在震動荷載的作用下,當水壓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就會使飽含水分的砂土瞬間變成液態。在不同的地址下,砂土液化產生的影響力也不同。比如一個地區,土質中含有的沉積顆粒較大,那么一旦發生砂土液化現象,就會產生噴水冒沙現象,這主要因為這個區域發生砂土液化時,土層中的水壓力增大,促使砂石空隙間的水壓力比土層的強度還大,這樣就會使地下水帶著砂土一起沖出地表。
3、其他因素引起的礦山地質災害
除了上訴的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外,瓦斯爆炸、礦山火災以及地熱都是較為較為常見的礦山地質災害。瓦斯爆炸以及礦山火災在煤礦企業中較為常見,這主要是由于煤炭資源地下開采過程中,通風不暢,瓦斯凝聚發生爆炸,對礦井工人的生命造成損傷,給礦山開采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火災也是礦山資源開采過程中危害極大的地質災害,對環境的破壞極大。地熱是由于礦山資源的過度開采,開采的深度不斷加深引起的,這對于礦工的勞動力以及礦山安全生產都造成嚴重的影響。
二、礦山開采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
1、地面塌陷及地裂縫
大多礦區開采歷史悠久,近幾年隨著采礦機械的日新月異,新增采空區面積越來越多,這些采空區隨時都可能冒落,產生地面塌陷及地裂縫。這些地面裂縫比較多,通常情況下,多為長數百到上千米,呈平行狀密集式排列,垂向深度相對而言比較大,主要是張剪性破裂,方向性比較好,裂面光滑平直,和下方煤層頂板相貫穿。這些裂隙把地表切割的支離破碎,致使大部分地下水被截流,而淺層地下水也出現日趨枯竭的情況,最終導致植被退化【2】。
2、滑坡、不穩定斜坡
在礦區,滑坡和不穩定斜坡的出現誘因有如下三類:第一類比較常見,主要是由于采礦者將礦渣置于比較高而陡的坡地,一旦礦渣累計過多,在發生短時間強降雨的時候便很容易形成滑坡;第二類是因為大規模的礦產開采而使礦區局部的巖體應力產生了變動,一旦有強降雨的觸發,或者重力變化和類似的因素影響,便很容易造成巖土體滑動,形成滑坡;第三類是在某些露天開采的礦區里,礦區的上半部分土體已經逐步風化,而此時如果采面過于陡峭,便會很容易由于在強降雨或者自身重力、以及開采時的爆破力的影響下松動崩塌,形成滑坡。
三、加強礦山地質工程災害的防治措施
1、加大立法,健全體系
國家需要不斷完善立法體系,嚴格控制和管理礦山開采,同時還應該進行立法來管理開采者的技術能力以及環境生態恢復能力,促進礦山開采的法律化。而且,礦山開采需要進一步完善其管理體系,從根本上減少礦山地質災害現象的發生。此外,立法的過程中要將環境、經濟同時考慮在內,促進環境與經濟的共贏,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3】。
2、因地制宜開采,做到綜合治理
礦質災害的類型不同,治理方法也不同,所以就需要因地制宜,對于不同類型礦山、礦質災害,進行針對性的防護和治理。
2.1 治理滑坡的方法包括通過支擋或者鉚固以及邊坡的加固等等,來改變區域地形,進而防止滑坡;而對于某些比較特殊的危險地區,則應著重修正邊坡的形狀和尺寸比例。例如減少邊坡的高度以及降低邊坡角度,使邊坡巖體內的應力狀態得到改變,從而保持邊坡穩定,減少滑坡風險。
2.2 在水土保持工程中,應該建立一套綜合的防護系統,既能防止水蝕,也能防止風蝕,通過以林草等植被使礦山土壤得到固結,從而在最大限度上避免水土的流失。應采取恢復植被、修建蓄排水工程和攔擋工程等綜合防治措施。
2.3 對于泥石流的防治策略可以通過兩個方面進行,一是攔擋,二是疏導。在礦區中泥石流發生幾率偏大的地區,結合其具體的地形條件,在合適的地段構建攔截壩,從而攔擋可能構成泥石流的松散固體物質。同時選擇合理區域構筑溝渠等排泄公事,使以及形成的泥石流可以通過這些溝渠順利排走。
2.4 采礦區容易發生突水災害,這種災害的避免和防止可以分為兩個類別,一是地面防水策略,二是井下防水策略。對于第一種情況,采礦區的地面防水,其原理是通過斷開大氣降水,達到避免來自地表的水涌入采礦區。地面風水的實際策略包括構建地面防洪溝、對礦井的塌陷坑進行有效封堵、對礦區的地勢低洼處積水進行排除或疏導、通過墊高河床達到河流流向的變化等。對礦區中一些年代較舊的坑洞,應該對其實施封閉處理,達到避免雨水灌入的目標。
3、加強對重點防治區的防治
在重點防治區,防治地質災害的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邊坡的參數進行合理的設計,并加強監測,適當的做擋墻,穩固礦區邊坡。在開采中如果出現變形開裂等現象,需要做專門的地質工程勘察。二是對于礦山中原有的災害發生區域,做好相應的預防工作,盡可能的消除安全隱患;三是科學合理的設計礦山渣場棄渣的方量、邊坡的坡度等,并做好相應的擋墻、攔渣等,避免泥石流災害的發生,嚴禁隨意棄渣。四是在礦產資源坑道開采過程中,必須做好坑道中的支護工作,邊支護邊開采,避免礦頂塌陷、冒頂等災害發生。
結束語
綜上所述,礦區地質災害對于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以及施工工程都有著重要的危害,所以在進行礦區開采的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礦區災害防治的重要性,充分了解礦區地質災害的類型,并加強地質災害的防范,保證其質量。
參考文獻:
[1]趙會國. 礦山地質工程災害類型與防治措施綜述[J]. 江西建材,2014,04:231.
[2]馬越平. 礦山地質災害類型與防治措施初探[J]. 西部資源,2012,01:56-57.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市地質災害現狀
**市近年來地質災害發生比較頻繁,各鎮不同程度受到災害威脅,災情較為嚴重,災害經濟損失較大。如西埌鎮西沖村大竹根泥石流(BL-049),造成死亡14人,毀房40間,直接經濟損失27萬元;塘岸鎮金城村紅日巖崩塌(BL-348),造成4人死亡;新圩鎮覃沖村旺廟腳滑坡(BL-035)造成5人死亡;大里鎮冠塘村佛子沖滑坡(BL-029)造成4人死亡,毀房30間,直接經濟損失20萬元;大里鎮林垌村斗田肚滑坡(BL-026)造成3人死亡,毀房15間,直接經濟損失10萬元;民樂鎮石垌村文魁田滑坡(BL-062)造成5人死亡,3人受傷,毀房30間,直接經濟損失20萬元;民樂鎮蘿村村黃嶺山滑坡(BL-055)造成2人死亡,3人受傷,毀房30間,毀田30畝,迫遷6戶,直接經濟損失200萬元;六麻鎮六美村根竹滑坡(BL-209)造成3人死亡,毀房8間,直接經濟損失5萬元。
二、**市常見地質災害及防治措施
據調查統計結果,**市地質災害主要以人為引發地質災害為主,災害種類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2.1滑坡
2.1.1滑坡影響因素滑坡形成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影響因素是:
①人類工程活動:人類工程活動對滑坡形成的影響主要表現為:a建房削坡:**市是一個以山地為主的市,山地面積約占全市總面積的85%,因此廣大農村農民建房多于坡腳挖坡修建,一般形成高5~20m,坡度將近直立的邊坡,使邊坡上土體處于臨空狀,在降雨作用下極易產生滑坡。前述滑坡多與該活動有關。b修筑公路:在修筑公路過程中,普遍高角度切坡,形成高邊坡,導致邊坡巖體結構受到破壞,巖體,加速巖石風化,巖石力學強度體降低,加上坡體臨空,支擋、護坡措施失當,邊坡失穩。如**市至容縣一級公路滑坡??梢?,人為工程活動強度與滑坡形成關系密切,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②降雨:**市降水充沛,降雨量集中在5~8月份,根據調查統計,滑坡大多在豐水期時發生,其中7~8月滑坡發生的頻率最高,發生滑坡159處,占滑坡總數的91.9%。而降雨量少的1、2、3、4、9、10、11、12月份,滑坡極少發生,有的月份甚至沒有發生。
2.1.2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貫徹“及早發現,預防為主;查明情況,綜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則結合邊坡失穩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內外部條件,治理滑坡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
①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發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巖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具體做法有:防止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可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在滑坡區內,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于巖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征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常用的方法有:a水平鉆孔疏干;b垂直孔排水;c豎井抽水;d隧洞疏干;e支撐盲溝。
②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
常用的措施有:a削坡減載;用降低坡高或放緩坡角來改善邊坡的穩定性。削坡設計應盡量削減不穩定巖土體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巖土體不應削減。此法并不總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經濟技術比較。b邊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修筑擋土墻、護墻等支擋不穩定巖體;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或鋼筋樁作為阻滑支撐工程;預應力錨桿或錨索,適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軟弱結構面的巖質邊坡;固結灌漿或電化學加固法加強邊坡巖體或土體的強度;SNS邊坡柔性防護技術等。
2.2泥石流
2.2.1泥石流的形成條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豐富的固體物源、充足的水源和有利的地形,因此,泥石流的形成受地形條件、地質條件、水文氣象條件的控制。
①地形條件泥石流形成區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個出口的瓢狀或漏斗狀,地勢陡峻,溝床縱坡大,地形上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堆積區的地形較平坦開闊,利于碎屑物質的堆積。
②地質條件a地質構造:地質構造復雜,斷層褶皺發育,造成巖石破碎,巖石風化強烈,為泥石流提供了物質條件。b地層巖性:地層是泥石流松散固體物質的物源。區內花崗巖表層風化強烈,上部第四系殘坡積層松散,遇水極易崩解,產生滑坡、崩塌,為區內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如大竹根泥石流。
③水文氣象條件水是泥石流的組成部分,又是搬運介質的基本動力。泥石流的形成與短時間內突然性的大量流水密切相關。同時降水入滲軟化巖土體,引發巖土體的滑坡、崩塌。2.2.2泥石流防治措施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根據滑坡泥石流發生的規律和活動強度,全面規劃,采取遠近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等方式,進行綜合防治。近期目標是:嚴禁亂砍濫伐、亂采亂挖、亂堆亂倒等不良行為;遠期目標是:對從事地面和地下資源開發的單位和個人,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認真落實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盡量減少植被破壞,減少人為水土流失。
2.3巖溶地面塌陷
2.3.1巖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條件和影響因素巖溶洞隙的存在,一定厚度的覆蓋層和地下水活動是塌陷形成的必要條件。多種外界動力因素的作用,影響著土洞的產生、發育和塌坑的形成。
①必要條件
a巖溶巖溶洞隙是巖溶塌陷賴以產生的基礎,它為塌陷產生提供了物質運移空間。質純灰巖巖組易被溶蝕,在淺層部位可形成連通性好的洞隙網絡系統。在不純灰巖和白云巖巖組的局部地段,由于構造影響和地下水逕流條件較好,巖體洞隙也很發育,亦可形成塌陷。
b松散履蓋土層調查區的第四系土層具有一個特點:厚度小、松散、欠固結、孔隙度大、強度低、含砂量大、易崩解,因此其抗潛蝕、抗崩解、抗塌能力弱。
c地下水活動地下水活動是形成巖溶地面塌陷的一種極為重要的又十分活躍的因素,能產生多方面的作用和效應:
A改變土的容重,增加土層的有效重量,改變土的塑性狀態和力學強度。
B水位下降可發生滲流潛蝕作用。
C水位急降引起洞隙中負壓力產生吸蝕作用,帶走洞隙充填物,加速土洞垌壁土體的剝蝕和崩解,同時加強滲流潛蝕,作用在土洞頂板,成為附加致塌力。
②動力因素
a降雨其效應為使土層增重和降低土體強度。
b抽汲地下水其效應主要是產生滲流潛蝕,開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頻繁波動,造成地下溶洞中的充填物被淘空,當地下水位下降時,對巖溶空腔上的土層產生反吸作用,誘發地面塌陷。
③荷載與振動荷載與振動使地面變形,土洞頂板變形下陷誘發地面塌陷。
2.3.2巖溶地面塌陷防治措施巖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①控水措施
a地表水防水措施:防地表水進入塌陷區,可以: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泄流,減少滲漏;對漏水的河、庫、塘鋪底防漏或人工改道;嚴重漏水的洞穴用粘土、水泥灌注填實。
b地下水控水措施根據水資源條件,規劃地下水開采層位、開采強度、開采時間,合理開采地下水,加強動態監測。危險地段對巖溶通道進行局部注漿或帷幕灌漿處理。:
②工程加固措施
a清除填堵法:用于相對較淺的塌坑、土洞。
b跨越法:用于較深大的塌坑、土洞。
c強夯法:用于消除土體厚度小,地形平坦的土洞;
d鉆孔充氣法:設置通風調壓裝置,破壞巖溶封閉條件,減小沖爆塌陷發生的機會。
e灌注填充法:用于埋深較深的溶洞。
f深基礎法:用于深度較大,不易跨越的土洞,常用樁基工程。
g旋噴加固法:淺部用旋噴樁形成一“硬殼層”,(厚10~20m即可),其上再設筏板基礎。
③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a開展巖溶地面塌陷的風險評價。
b開展巖溶地面塌陷的試驗研究,找出臨界條件。
c增強防災意識,建立防災體系。
關鍵詞:路基;公路災害;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U416 文獻標識碼: A
改革開放以來,公路建設發展迅猛。然而自然災害等原因導致的公路路基災害也日益增加,影響了公路的正常使用,對行車安全帶來隱患。從我國公路路基防護的現狀來看,抗災能力不足是我們面臨的嚴峻問題。因此,研究公路路基災害的防治是提高抗災能力的需要,也是促進公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1 公路路基災害的類型及危害
1.1公路路基災害分類
公路路基的質量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可能會發生形狀、坡度等的變化,引發公路路基災害。公路路基災害,是指由于地址災害、水毀、冰雪災害等原因導致公路路基遭到破壞。公路路基遭到破壞后,公路的正常通行和運營能力受到影響,甚至喪失其基本功能。由于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南北、東西跨度都比較大,不同地區的地質、地形、氣候等條件也差異顯著,由此我們可以進行孕災環境的分類:
1.2公路路基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
引發公路路基地質災害的致災因子有很多,主要有崩塌、滑坡、路基沉陷、泥石流地震等。下面簡要介紹幾種主要災害的成因:
(1)崩塌
崩塌是指公路兩側邊坡的泥土、巖體等突然崩塌墜落。崩塌的發生必然依附于陡峻斜坡的存在。邊坡的高度同樣關系到崩塌發生可能性的高低。一般來說,坡度越大,崩塌發生的可能性也越大。坡度大于45°且高度達的斜坡最容易發生崩塌。此外,地層巖石性質、地址改造、降水、風化、降水等對崩塌的發生也有重要影響。
(2)滑坡
在一定自然條件下,斜坡受河流沖刷、地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土體或巖體沿著一定的軟弱面發生水平移位而導致的災害,便是滑坡。在地層巖性方面,滑坡的發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貫通的滑動體;二是上部的坡體具有良好的滲透性,從而水容易在滑動面部位聚集。滑坡的發生還需具備一定的地質、地形條件。此外,降水、坡頂坡底載重的變化和滑坡關系密切。
(3)泥石流
泥石流常發生于地質條件較差的山區。具體是指在斜坡上或溝谷中爆發的帶有大量泥沙、石塊的山洪。泥石流一般來勢兇猛,在短時間內帶來極快極大的沖擊力和破壞力。水是泥石流發生的重要條件。降雨、冰雪融水等都是形成水的條件。我國發生的主要是暴雨引發的泥石流。此外、溝床地勢和陡峻地形也是引發泥石流不可或缺的條件。
(4)路基沉陷
路基沉陷是指路面形成大量裂縫,路基發生垂直沉落,從而導致公路平整度大大降低。這種災害常見于填方路段或半天半挖路段。導致路基沉陷的因素有許多。不良地質地段或山區陡坡路基,路基邊緣土體壓實不足、軟弱土層的存在或填筑物成分不均勻等都與路基沉陷都有密切關系。
1.3公路路基水毀災害的成因
引發公路路基水毀災害的致災因子主要是暴雨、冰雪以及潰壩所引起的洪水。在洪水的沖擊、淹沒下,沿河公路的路基、路基防護工程和小橋涵都容易受到破壞,嚴重威脅公路的安全。
(1)沿河路基水毀災害
沿河公路水毀災害的發生,主要歸因于洪水對路基的沖擊和浸泡。此外,公路高程過低,河道洪水流量設計不合理、下游壅水等原因也會導致沿河路基水毀災害。
(2)極端冰雪引發的水毀災害
關于冰雪水毀災害的研究較少。有學者認為,于氣流變化所導致的極端冰雪天氣,可能會引發路基災害。其基本形成過程為,在極端冰雪天氣下,公路路基因嚴寒天氣可能會凍脹變形,從而導致路基沉陷甚至坍塌。
2公路路基災害的防治對策
公路路基災害的發生具有不確定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的村存在,要求我們必須做好防治準備,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對于公路路基災害的防治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2.1路基災害防治的基本原則
在公路路基災害的防治工作中,需要遵循幾個基本原則。
首先是規劃原則。這一原則主要作用于公路施工前,其特點是主動性較強。這一原則主要是指,堅持公路及其設計與環境的協調,對路基災害做出綜合防治規劃。
其次是設計原則。好的設計方案可以有效減少災害對公路的損害,提高路基抵御災害的能力。這一原則主要強調安全的重要性,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公水文、地質等因素,并進行細致的地質勘察工作。
最后是施工原則。施工季節、施工順序、施工速度等對公路的質量具有主要影響。嚴格控制公路建設的施工過程,對于減災防災具有重要意義。
2.2路基災害的防治對策
針對不同的災害,要因地制宜的提出不同的防治對策。災前、災中、災后三個時段都需要進行防治,力圖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
(1)坍塌災害的防治對策
在災前對坍塌體進行嚴密的監測,判斷災害體的活動性及穩定性。根據動態監測可以獲得坍塌體的大小、分布、位移速度、方向等信息,根據災害的發展階段做出不同的處理措施。一旦災害發生,首先應保證人員、車輛的安全,及時疏散人員、車輛。對災害周邊區域進行全面檢查,判斷坍塌是否還會發生后,然后再決定是否派遣相關人員進行道路清理。最后應組織人員疏通道路。
(2)滑坡災害的防治對策
滑坡的監測是一項系統的工作。在監測過程中需要不斷改善監測的方法,有時還需要進行長期監測?;卤O測的主要方法有地表位移、滑坡環境、深不變形的檢測。根據檢測數據預測滑坡可能發生的地點、路段及滑坡的規模及其危害。當滑坡處于加速階段時,應及時作出應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活動速度,降低對公路的破壞程度。可以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上方卸載,下方卸載,夯實裂縫等。在搶險過程中,要確保工作人員的安全。
(3)路基沉陷的防治對策
路基沉陷的原因的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因此,在勘察時就應當提高對路基修筑的重視程度。特別是對于地質不良的地段,應當加強勘察和管理。在公路養護過程中,一旦在巡查中發現沉陷問題,應立即向上匯報。相關部門根據匯報情況,立即采取應急預案,樹立警示牌,對沉陷進行分析后,采取壓實或換填等措施。
(4)泥石流的防治對策
對于泥石流災害,我國設有專門的研究機構。通過對泥石流溝的監測,獲得相關信息和資料,并結合氣象、水文等方面的信息,對可能發生泥石流的地區進行預警。若泥石流破壞了路基,災后應及時進行搶修,盡快恢復道路暢通。
(5)路基水毀災害的防治
對于路基水毀災害,首先要做好災前檢查工作。在對道路的日常檢查中,一旦發現異常應立即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御災能力。特別是在汛期到來之前,應加強檢查力度。一旦水毀災害發生,首先要確保道路的暢通和公路的安全。如果災害導致交通運行,則首先要進行交通管制,封閉被毀路段。災后應及時修復道路,盡快回復道路暢通。
3結論
公路的線性特點,決定了其涉及地區的多樣性。不同地區的地質、氣候、地形等條件各異,因此可能發生的路基災害也不同。對于公路路基災害的防治工作,要貫穿到公路勘察、設計、施工、使用的全過程。通過有序的災害防治工作,降低災害發生的可能性,保證道路運行暢通。
參考文獻
[1]時芳惠,李娟.淺談公路路基崩塌災害的防治工程措施[J].科技向導,2013(27):79
[2]尹曉文.城市道路路基工程質量通病的防治[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5(5):91-92.
[3]路基災害防治技術推廣及應用示范.西部成果[J],201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