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5:42: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特殊教育課堂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游戲教學法把游戲和教學相融合,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穿插游戲,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和歡快的活動中,甚至在激烈的競爭中不知不覺地學到教材中的內容,或者學到必須掌握的課外知識。游戲教學法將游戲與教學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曾經的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都是老師教,學生學,教師站在講臺上,學生坐在課桌旁,這樣的課堂不僅氣氛沉悶,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增進師生、生生間的交流與合作,教學效率低,而且長此以往會令很多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不愿意到學校,不愿意上課,甚至有的學生一看到老師上課就喊“肚子疼”等。
智障兒童由于身心發展受限,他們的注意力分散,抽象思維欠缺,對所學知識應用和遷移能力差。如果按照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來授課,往往事倍功半。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特梭利說過,游戲是兒童活動的中心。他認為孩子們的工作就是游戲,孩子們從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獲得學習。因此,選擇那些學生感興趣,能吸引學生注意的游戲來進行教學,便成了特殊教育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方式,由此我開始嘗試給學生上游戲教學課。
二、怎樣組織與設計特殊教育課堂上的游戲教學
1.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時機
游戲教學作為眾多教學方法之一,要想讓它發揮應有的作用,就要注意時機的選擇。如果學生沒有及時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這時可以把游戲教學法運用在課前;為了鞏固之前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緩解之前學習給學生帶來的疲憊,可以在課堂中間穿插游戲教學;為了泛化所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游戲教學也可以放到課后進行。
2.教師在游戲教學中扮演的角色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設計者,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游戲教學也要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規律。教師不僅要懂教育學相關理論,也要了解兒童心理學,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適時適當組織和設計游戲教學;教師備課要充分,每個單元每節課都要給學生預留出游戲的空間,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游戲中;教師要確保隨時隨地就地取材,因“材”施教地做好游戲前材料和場地的準備;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游戲教學的組織與設計,鼓勵所有學生參與教學;教師要通過講述或演示,使學生明白游戲規則;教師要參與到游戲教學中,并及時調控;教師要在游戲教學結束后及時總結游戲情況,對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評價。
3.注重游戲教學內容的選擇
游戲是教學的一種方法,教學是游戲的目的,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游戲內容的選擇要圍繞教學的最終目的進行設計與組織,游戲內容一定要與學生當前所具備的實際知識與能力水平相符合,要揚長避短,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
三、在特殊教育課堂上進行游戲教學的方法
1.游戲氣氛要濃
為避免游戲教學出現枯燥的現象,可以伴有音樂,可以戴上事先準備好的頭飾,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學具或玩具,可以分組進行,激發學生游戲的熱情。
2.游戲準備要充分
比如音樂、頭飾等。
3.游戲規則要講清
弄清規則是玩好游戲的前提,教師要充分運用各種辦法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游戲規則。
4.游戲要有一定的獎勵機制
為使游戲教學長期有效,建立一套獎勵機制是很必要的。同時,獎勵機制要注重全面,要能挖掘每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5.在特殊教育課堂上進行游戲教學的注意事項
通過對特殊教育課堂上游戲教學的不斷觀察、摸索和實踐,我總結了幾點注意事項:
第一,游戲的設計一定要符合智障兒童身心發展特點,一定要選擇孩子感興趣、易理解、容易進行的游戲項目。智障兒童意志力薄弱,不能持續做一件事情,所以游戲項目設計一定要貼合學生實際,貼合學生發展需要。另外,智障兒童行為動機偏低,容易產生自卑感,簡單些的游戲項目更容易使學生建立自信。比如拋接球、傳球、擊鼓傳花等,這些游戲簡單易學,深受學生喜愛,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穿插在教學任務里。
第二,游戲的設計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我之前帶領學生做過一個“跳房子”的游戲,結果學生積極性雖然很高,但是由于學生不具備單腳跳的能力,所以游戲不歡而散,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三,游戲教學要注意時間的安排。由于智障兒童能力有限,他們的學習持續時間較短,記憶力較差,應用能力較低,所以游戲教學作為眾多教學方法之一,其用法要以完成教學目標為宗旨。
第四,游戲要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要在生活中游戲,同時游戲也要為生活服務,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或為學生更好地生活打下基礎。智障兒童缺乏辨認的能力,分不清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借由游戲教學正好可以教會孩子一些生活的技巧和解決生活中難題的方法。
第五,游戲一定要具備某種教育目標,或促進學生生理發展,如手眼協調、身體平衡、語言發展等,或促進學生溝通交流的能力,增加學生情感體驗和生活經驗等,最終通過游戲,為其走向社會,回歸主流奠定基礎。智障的孩子與人溝通有障礙,包括語言上的障礙及非語言上的障礙,游戲教學必須注意這一點。
第六,游戲前一定要講清楚、說明白游戲的規則、任務的分配、具體玩法以及如何在生活中玩此項游戲。對智障兒童來說,有時說得越多越適得其反,所以教師不妨多做些示范,一定要教會。
第七,在游戲過程中,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最大化地激發學生游戲的興趣。智障兒童存在注意力分散現象,思維缺乏獨立性,但是如果有老師和他們一起,效果會好很多。
第八,游戲要在不同情境中多次泛化。學生掌握方法以后,要經常變換每個人的角色與任務分配,以便學生真正掌握游戲的玩法。智障兒童缺乏后設認知,抽象思維能力差,遷移能力差,所以一個游戲要反復多次。另外,智障兒童思維刻板,不會變通,所以要經常變換場景、角色來進行鞏固。
第九,不要為了游戲而游戲,不要單純追求游戲的效果而忽略游戲的作用。游戲雖好,但是如果一味玩耍,就失去了其教育意義。比如,在復習新學的生字時,我設計了“摘蘋果”的游戲:在黑板上畫上一棵大的蘋果樹,把寫有生字的小蘋果粘到上面,然后告訴學生:誰能讀對蘋果上的字,蘋果就送給他,蘋果后面更有神秘禮物。學生紛紛舉手,躍躍欲試。最后每名學生都得到了自己喜歡的小粘貼。這種游戲的目的性很強,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練習也較充分,放在復習單元里也是順理成章的。
第十,游戲教學要注意分組的技巧,要使學生優勢互補,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游戲帶來的樂趣。比如,在初學拋接球時,我讓有拍球基礎的學生帶著拍球基礎稍差一點的同學,這樣他們的注意力就都在拋接球上,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第十一,游戲教學要遵循目的性、趣味性、多樣性、可應用性等原則。
四、游戲教學的具體案例
感統教學“拋接球”單元,學生熟練掌握拋接球技巧后,在拓展延伸部分,我給學生加上了一個“石頭、剪子、布”的游戲。游戲之前,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老師手里拿著一個球,誰想和老師玩拋接球?”同學們都舉手時,我說:“大家都想和老師玩拋接球,誰先玩?誰后玩?今天老師就教你們一個幫助大家做決定的小游戲?!笔紫龋医o學生介紹了什么是“石頭、剪子、布”;其次,我又給學生講解了游戲規則,學生兩兩一組,采用車輪戰,最終誰贏誰先玩;再次,我找程度好的學生和我配合進行示范表演,然后讓生生間嘗試表演,老師從旁指導。當學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我又教學生多人之間玩這個游戲的方法,最后再把游戲放到生活情境中反復應用。比如,大家都想聽一首歌,意見不統一時;再如,班級就一架電子琴,都想彈,誰先彈……經過反復,學生基本掌握了這個游戲,并能用它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教學效果很好,成功地完成了教學目標,也教會了學生一些生活的技巧。
游戲教學既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又能鍛煉學生的注意能力、記憶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不僅能調動課堂氣氛,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能從中學會與人合作、與人溝通,增加學生的自信,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帶來的樂趣。游戲教學益處多多,我會將這種教學法一直堅持下去。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 特殊教育 音樂教學
一、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教育硬件設施的不斷更新,多媒體技術已被充分運用到特殊教育的音樂課堂中,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以多模態形式把教學內容、視頻資料等呈現給學生,提高學生的思維、表達、想象、觀察等能力,以此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在多次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后,筆者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有了全新的認識。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整合,就是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從而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魏春子,2011)。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已成為當前創新教育及信息技術教育普及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因此,每位教師在教學中都應設計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效整合的課例。
下面筆者以《十二生肖歌》為例,以案例舉例分析多媒體技術在培智生和盲生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從而達到提高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效果。
二、多媒體技術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得到激發。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當教師把多媒體技術運用到音樂課堂教學以后,多媒體技術帶來的視覺沖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率顯著提高(魏春子,2011)。學習興趣是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基礎。所以根據學生這一心理特點,怎樣創設學生喜歡的教學情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是教師設計教學環節的前提。
智障學生的特點,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且持續時間短,是削弱學習效果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教授新知識之前,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創設可以吸引學生目光的課堂學習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
如教授《十二生肖歌》時,筆者運用十二生肖的Flas導入,并且每一種生肖都配有相應的叫聲,真實的動物叫聲不僅讓學生區分不同的動物,而且培養學生學習《十二生肖歌》的熱情,收到不錯的教學效果。因此,多媒體技術運用到特殊教育課堂,引發學生對音樂知識的關注,讓學生樂于在音樂學習中獲得樂趣和新知識的愿望得到滿足。
(二)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寬。
音樂教材內容生活化是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充滿美好的音樂旋律(董小鋒,2010)。有的學生生活閱歷少,知識面窄,對日常生活中的音樂元素感知困難,教師把多媒體技術運用到課堂中,和學生已經習得的生活經驗相呼應,強烈的真實感可以提高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知。
如教授《十二生肖歌》時,筆者在課堂上教學生模仿動物的叫聲,以此豐富智障學生和盲生的音樂課堂,實際上動物的叫聲也是音樂的一種表現形式。在豐富學生學習視角的同時,更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的生活中充滿音樂旋律。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開闊學生知識視野。
在相同問題的處理上,多媒體技術可以將語言、色彩、動畫和聲音有機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經過優化的各種信息,從而使課堂教學既省時又高效(張貴霞,陳秀麗,2009)。
如在教授《十二生肖歌》時,筆者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十二種動物的不同畫面,問學生喜歡哪一種動物。這時有的學生可能喜歡某一種動物,而不喜歡其他動物。老師向學生講述,無論學生喜歡哪一種動物,動物都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有些動物瀕臨滅絕,需要人類的保護。這樣,在音樂課堂中向學生灌輸愛護動物不虐待小動物的思想。在教學生學習唱歌的同時,更讓學生學會保護珍稀動物,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寓學于樂。
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成分,興趣越高,學習動機卻強,有趣的知識學生更容易記憶,從而學到的知識就越多。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傳統的老師教一遍,學生跟唱的方法不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技術可以創建新穎有趣的教學情境,彌補傳統教學法的不足(張貴霞,陳秀麗,2009)。
筆者的音樂課堂實踐證明,在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方面,與其他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技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創建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興趣盎然,在快樂中學習音樂。
如在教授《十二生肖歌》時,筆者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十二種動物的不同畫面,問學生喜歡哪一種動物。然后,通過播放動畫依次講述十二生肖故事的來歷,讓學生明白十二生肖的順序為什么是那樣的。在教會學生《十二生肖歌》之后,再向學生提問十二生肖的順序。這樣可以通過故事讓學生記住歌詞,從而完整地演唱整首歌曲。
三、結語
學習音樂能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藝術修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并且對學生嚴謹而腳踏實地的學習態度、自覺刻苦學習的能力有重要意義(王佩玲,2011)。多媒體技術在音樂課堂中的應用可以全面發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綜合感覺。
多媒體技術已經走進特殊教育的音樂課堂。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音樂興趣;拓寬學生的生活視角;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創設情境,寓學于樂。多媒體技術在特殊教育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盲生和培智生產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音樂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董小鋒.新課改背景下特殊教育課堂教學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0(7):98.
[2]王佩玲.淺談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專業的鋼琴課堂教學[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88-89.
【關鍵詞】融合教育;幼兒園教師;職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6)07/08-0057-04
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再次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2013年,《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草案)》指出:大力提高殘疾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比例……接受殘疾兒童的普通幼兒園應當實施融合教育,為就讀的殘疾兒童提供適當的教育與康復訓練。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下發的《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指出:各地要將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納入當地學前教育發展規劃,列入國家學前教育重大項目;支持普通幼兒園創造條件接收殘疾兒童。山東、浙江、陜西、湖北等省市在下發的《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中也都提到了積極發展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積極推進殘疾幼兒隨班就讀工作。這些學前教育的政策文件無不滲透著融合教育的理念。融合教育倡導“零拒絕”,主張所有兒童都有權利接受高質量的、適合自己特點的、平等的教育?!?〕這就意味著學前融合教育在中國不再僅僅停留在理論研究和理念指引層面,而是開始強調實踐應用了,具體地說,就是強調融合教育理論與學前教育實踐的相互促進了。
學前融合教育,是指為3~6歲特殊幼兒創設正常化、非隔離的教學環境,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從而促使特殊幼兒與普通幼兒共同學習、共同成長,達到真正的融合?!?〕以融合教育為代表的新型教育思想和實踐, 正以豐富的內涵和多樣化的教育形態惠及廣大殘疾兒童?!?〕但是,當前我國各地學前整合教育發展的水平并不均衡。例如,李偉亞曾在對浙江省269名幼兒園教師所作的調查中發現,特殊幼兒參與幼兒園活動和課程的類型有限,尤其是社會、科學和體育活動方面的參與程度較低;在社交活動中容易遭到同伴的拒絕;盡管27.3%的有發展缺陷的幼兒和26.9%的有發展缺陷可能的幼兒能得到與其發展水平和特點相適應的教育,但參與的質量仍存在極大的問題?!?〕這表明,作為影響幼兒發展的重要他人,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素養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并決定融合教育的效果和質量。在大力倡導幼兒園教師教育一體化的今天,作為承擔幼兒園教師職前培訓的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應深入思考在培養學前融合教育師資、促進學前融合教育良性發展的進程中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體現自己的價值。
一、學前融合教育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挑戰
當前,融合教育在我國的具體體現是隨班就讀?!?〕學前融合教育也倡導“殘疾兒童的隨園保教”,即普通幼兒園接納特殊兒童,幼兒園教師在關注正常兒童的同時,也為特殊兒童提供適宜的個別化教育服務。但是,據葉小紅2014年對江蘇省9個地區的調查發現,普通幼兒園的融合教育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的“合”,即只是提供了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兒與普通幼兒一起學習的空間,而沒有考慮如何讓兩者在融合教育中獲得最大效益。〔6〕要保證學前融合教育的質量,就必須要配備符合學前融合教育所需要的師資。這就要求普通幼兒園的教師既要掌握促進正常發展幼兒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要掌握促進特殊兒童發展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職前培養是教師教育的重要階段,學前融合教育對幼兒園教師的職前培養機構――高校提出了挑戰。
(一)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育模式的挑戰
高校通常對學前教育專業和特殊教育專業進行分別設置。兩者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習實訓、專業活動等方面基本無交集。學前融合教育要求依托學前教育專業,培養能科學開展融合教育的普及型人才,讓普通教師具備開展特殊教育的技能;依托特殊教育專業,培養能科學開展融合教育的專業化人才,讓特殊教育教師具備開展普通教育的能力。〔7〕依據當前融合教育倡導的“幼兒園開展殘疾兒童隨園保教”的具體要求,學前教育迫切需要培養“融合教育的普及型人才”,因此,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應根據時代要求和行業需要,創新教育模式,主動與特殊教育專業在課程教學、實習實訓、學生活動等方面進行交叉與融合,培養具有學前融合教育理念和實踐能力的學前教育人才或管理人才。
(二)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育資源的挑戰
學前融合教育兼具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兩個專業的特點,在教育理念、教育知識、教育能力等方面都對幼兒園教師的培養提出了新標準、新要求。為達成這一人才培B目標,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須在師資配備、課程體系、實習實訓、就業體系等方面作出調整。不僅如此,學前融合教育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現有教育資源也提出了新挑戰,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需要配置符合學前融合教育理念的各類教育資源,為順利組織學生開展學前融合教育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培養學前融合教育普及型人才提供支持。
二、滲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幼兒園教師職前培養
學前融合教育能否真正促進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的健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幼兒園教師融合教育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水平,而這一專業知識和能力需要在職前培養階段習得。何葉曾對成都市開展融合教育的幼兒園進行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幼兒園教師在職前并沒有接受過與融合教育相關的培訓,不具備融合教育的專業能力?!?〕因此,設置學前教育專業的高校,需要結合學前融合教育的實際需求,依托學前教育專業在幼兒園教師職前培養中滲透融合教育理念,以培養出既可以教育正常發展兒童,也可以兼顧特殊兒童發展需要的學前融合教育師資。
(一)確立滲透學前融合教育理念的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是一個專業設置課程目標、確定課程內容、建構實踐體系、規劃就業體系的依據。與特殊教育專業不同,學前教育專業不是培養專門學前特殊教育人才的專業,而是培養具有滲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幼兒園教師,即要讓學生在理解掌握正常發展兒童生理心理特點和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同時,掌握特殊兒童的教育知識與教育技能。與傳統學前教育專業不同,滲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要在保教正常發展兒童,促進正常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同時,兼顧特殊兒童的發展教育,推動所有適齡兒童真正享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
(二)開展滲透融合教育理念的課程教學活動
融合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掌握實施融合教育的能力。〔9〕特殊兒童能否在普通幼兒園享有與正常幼兒在教育理念、教育態度、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評價等方面平等的權利,取決于幼兒園教師是否具備基本的特殊教育觀念與技能。滲透融合教育理念的課程教學需要在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課程師資等方面進行相應的調整。
1.設置融合的課程體系
2002年,教育部等部門提出要在高校師范專業開設與融合教育有關的課程及講座?!?0〕2011年,教育部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也建議提供特殊兒童教育的課程模塊。2014年頒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計劃( 2014-2016)》鼓勵高校在師范類專業中開設特殊教育課程,培養師范生的全納教育理念和指導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的教學能力?!?1〕但是,目前國家并沒有對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中開設特殊教育課程作出強制性要求,各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依據教育部下發的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對核心知識領域和核心課程的要求自主設置課程,很難形成學前融合教育課程體系。
對此,我們建議可以借鑒某些國家的做法。如英國教育與科學部規定,要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學生必須學習一定的特殊教育課程,高校的教育學院必須有能力為學生提供最基礎的特殊教育課程;〔12〕日本的特殊教育學和特殊兒童心理發展都是教師職前教育的必修科目;〔13〕2001年以后,瑞典實施的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職前培養方案規定各類師范生都必須修滿60個學分的公共基礎課程,其中就包括專門的“特殊需要教育”模塊?!?4〕就目前我國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現狀而言,學前教育專業在設置課程體系時可以重點注重兩點:一是要幫助今后開展學前融合教育的學生具備融合教育理念,了解不同類型特殊兒童的特點和需要,具備初步設計課程的能力。各高校要在充分調研學前融合教育師資實際需要的基礎上,細化、深化課程設置,以原有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為核心,優先設置部分實際使用頻率高、實際效果好的特殊教育課程,如融合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特殊和教育診斷與評估、學前融合教育的環境創設、特殊兒童溝通、特殊兒童班級管理等,同時開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二是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可設置學前融合教育方面的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其中,必修課程可以保證所有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接受學前融合教育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職前培訓,專業選修課程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有關學前融合教育的專業素養。
2.選擇實用的課程內容
在教師教育一體化的社會背景下,幼兒園教師是否認同融合教育理念、能否勝任融合教育工作與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內容選擇緊密相關。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在考慮學前融合教育課程內容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課程內容應滲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培養。高校教師在傳授課程內容的過程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要讓學生了解并認同融合教育的理念。二是要確保融合教育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滲透融合教育理念的課程既要強調其自身課程內容的邏輯性、完整性、前瞻性,更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三是注意加強課程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如將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特殊兒童的溝通與普通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等課程建立起相對密切的關系,產生交互影響。
3.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可多種多樣,關鍵是要根據課程特點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實地調研等都可根據課程特點加以運用。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也可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育質量。如利用網絡平臺,實現異地互動教學,貫通高校與特殊教育機構之間的聯系,開展高校與特殊教育學校、學前融合教育機構之間的互動教學,為教學觀摩、案例分析提供技術支持等。
4.建設合作的課程師資團隊
一般說來,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中,特殊教育師資相對缺乏。要開展滲透融合教育理念的課程教學,需要構建一支合作的專業團隊。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配備有關特殊教育課程師資:一是“請進來”,也即學前教育專業與特殊教育專業、特殊教育機構、融合教育機構通力合作,師資共享。如果本校既有學前教育專業,也有特殊教育專業,則同一學校兩個專業可以相互協作,實現師資共享;如果本校沒有特殊教育專業,則可以聯合特殊教育機構或融合教育機構,特別是學前兒童特殊教育機構,如兒童康復機構,實現師資共享?!罢堖M來”的專業師資需要根據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教學大綱設計課程內容,以確保課程教學能夠符合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請進來”的專業師資在講授課程內容之外,還可利用自身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解特殊兒童、觀察特殊兒童、學習與特殊兒童溝通的教育實踐活動?!?5〕二是“走出去”,培養本校特殊教育師資。如果本校既沒有特殊教育專業,也不易找到對口機構的特殊教育師資,則可考慮選派校內專業接近的教師,如具有教育學、學前教育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等專業背景的專業教師進修學前兒童特殊教育相關課程,為開展滲透融合教育理念的教學培養和儲備師資。
(三)建立滲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實習體系
幼兒園教師教育態度、教育理念的形成,教育實踐技能的掌握,都需要通過教育實踐積累。通常情況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在選擇實習基地時,較少會考慮特殊教育機構。架構滲透融合教育理念的實習體系時,必須增加到學前特殊教育機構開展實習的內容。
(四)開展滲透融合教育理念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
所謂“第二課堂”,是指邀請融合教育研究者、優秀的一線教師或者有專業特長的特殊兒童家長為高校學前教育學生開設專題講座,或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到兒童康復機構、特殊教育機構等開展志愿者或義工活動,或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自由組建“融合教育”社團,組織成員閱讀融合教育書籍、觀看融合教育視頻、進行融合教育討論、開展志愿者活動等等?!暗诙n堂”對學前融合教育師資的職前培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實施學前融合教育既有利于保障特殊兒童的受教育權利,也有利于推動普通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學前融合教育對幼兒園教師職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為了迎接挑戰,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需通過整合資源、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增設融合教育課程、優化實習實訓工作、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等,在職前培養中滲透融合教育理念,開展融合教育實踐,提升未來幼兒園教師的融合教育能力,以培養真正符合實際需要的學前融合教育師資,提高學前融合教育實效,推動學前融合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景時,劉慧麗.芬蘭融合教育的發展、特征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3,(8):54-60.
〔2〕張國棟,曹漱芹,朱宗順.國外學前融合教育質量:界定、評價和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15,(4):3-8.
〔3〕羅潔.推進融合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在北京市殘疾人融合教育研討會上的講話〔J〕.中國特殊教育,2013,(6):95-96.
〔4〕李パ.普通幼兒園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在園生存現狀〔J〕.學前教育研究,2011,(12):34-40.
〔5〕展雷蕾.融合教育的教育融合,支持教育的教育支持〔J〕.現代特殊教育,2012,(1):5-8.
〔6〕葉小紅.江蘇省學前融合教育的現狀及應對建議〔J〕.早期教育,2015,(12):2-7
〔7〕鄧猛,趙梅菊.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師資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學報,2013,(12):75-81.
〔8〕何葉,彭韻潼.全納教育背景下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5,(3):13-16.
〔9〕汪斯斯,鄧猛.印度教師融合教育能力的培養及問題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15,(10):85-91.
〔10〕萬莉莉.本科師范生對隨班就讀態度的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5,(1):28-31.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等.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EB/OL〕.〔2015-03-09〕.http://.
〔12〕姬彥紅.全納教育視野下的幼兒教師培養〔J〕.中國特殊教育,2012,(2):17-20.
〔13〕周念麗.中日幼兒園教師學前融合教育意識比較〔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6,352(12):35-37.
【關鍵詞】特殊教育;語文
特殊兒童的教育一直是我們所關心的。他們在生理上的缺陷導致他們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也會有所影響。他們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愛,同時加強他們的教育能夠強化他們的自信心,增強他們的綜合素質。因此對特殊兒童的特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殊教育要從小開始,尤其是語文,語文能夠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強大自己的內心,做一個內心的巨人。語文的特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小學特殊教育中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1.特殊教育課堂教學現狀
特殊教育是針對一些特殊兒童所設計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形式,其針對的對象主要包括盲、聾、啞、智力落后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兒童和青少年,針對不同情況的兒童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在教育中考慮到每個兒童在身體上和精神上的個性化差異,通過特殊教育使這些兒童能夠達到增長知識、鍛煉技能、完善人格的目的,使他們通過學習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特殊教育的現狀仍然不容樂觀,在特殊教育的課堂上,網絡應用少,計算機等多媒體技術應用有限,再加上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老師有時又不能物盡其用,導致學生很難吸收到更多的知識。創設情境,情境式教學應用不足,由于特殊教育針對的學生情況比較特殊,所以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的接受能力也不盡相同,現有的特殊教育語文課堂上教學形式相對單一,教師講授的方式單調,對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效果不明顯,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不足,沒有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2.特殊教育語文教學面臨問題
網絡化教學對于特殊兒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有重點學校會有比較先進的數量較多的機器,而發展相對落后或者偏遠地區的學校數量較少,配置也較低,學生不容易上手,以后到社會上也幾乎不用,對于學生來說沒有太多的利用價值。這樣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也不利于學生發展,而且還可能造成特殊兒童的自卑心理,可以說百害而無一利。
特殊教育教學理論不夠豐富,相比大眾教育,特殊教育由于針對的學生數量少,學生的情況復雜,更多時候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化,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授課形式,因此針對特殊教育的教育學理論遠遠不如針對大眾教育的教學理論研究程度深,教學手段和課堂設計豐富。難以實現對學生的一對一針對性教學,有一些學生由于先天性缺陷,對教師同樣的授課形式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的學生對教師授課內容理解程度低,有的學生對教師的授課方式或者對課程本身有很深的抵觸情緒,尤其語文學習很多時候要求學生的多種感官共同形成形象化的感知和認知,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設計,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引導式教學。
二、小學特殊教育中語文教學對策分析
通過宏觀調控增加教學設施,豐富網絡化教學,改善多媒體教學的教學設施,讓學生能夠更多地應用到網絡,為學生以后的發展能起到很好的用處。從理論上重視特殊教育,針對特殊教育的不同類型的學生,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如對于聾的兒童就多用文字圖片等方式讓他們了解世界、學到知識;對于啞的兒童就可以進行正?;拇蟊娀逃?,但要讓他們把想法及時記錄下來,鍛煉他們的思維;對于智力低下的兒童老師就要有足夠的耐心,反復進行知識點的強化,讓學生有最基本的社會認知。最好是將不同的特殊兒童進行分班分組教育,這樣教學負擔不大,老師也能夠更好地有針對性地強化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識。
豐富教學理論采用情境化教學,增加學生對課堂的參與程度,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增加學生的存在感,加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明白自己和正常兒童并沒有差太多。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肢體,而不是通過語言來創設情境,特殊兒童對感官有著更好的領悟,因此老師也可以針對學生這一特點,讓學生用身體去感受課文中所講授的知識。通過圖片,食物,文字,甚至還原現場等方法讓學生更好地與作者達成共鳴。老師也可以請同年級的正常學生參與到教學中,讓特殊兒童感受到自己于正常學生并沒有太大差距,減少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的距離和隔閡,這樣在以后的教學中,學生才能更好地參與到教學中。在特殊兒童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才能更好發展,更好地獲取知識,也更容易融入社會。
老師要格外注意學生的自尊心教育,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情感找一些勵志的文章,讓學生更好地認知社會,了解社會。
特殊兒童的教育要有針對性,針對不同的特殊學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獲得知識。對于語文的教學老師要通過多媒體和情境設計等方式更好地加強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讓特殊兒童也感受到語文教育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王麗萍.《特殊教育中專聾生語文閱讀教材選編初探》[J].云南師范大學研究生論文,2007,6,21
[2]徐衛東.《撒播心靈的陽光――特殊教育語文教學模式與方法探討》[J].黑河教育,2012,12
>>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高職英語泛讀教學的實效性研究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教學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中學美術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高職教育的探討 試談審美教育的迫切性 淺談美育教育的迫切性 財商教育的迫切性探討 淺析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小學教學的優勢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英語教學的辯證分析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優勢與缺陷 例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地理教學的現狀 淺談在中職學校開展環保教育的迫切性及建議 基于設計的學習應用于高校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探究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高校經濟學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 關于新時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性及迫切性 論生命教育在初中教學中滲透的迫切性及針對性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特殊語文教育課程的實踐與反思 現代教育技術在特殊教育中的運用 現代教育技術在特殊教育中的影響 對中學生進行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佟月華.當代美國特殊教育的新發展[J].中國特殊教育,2000(4):27-30.
[3]楊民.當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00(4):31-34.
[4]韋小滿.英國的殘疾人與全納性學習[J].現代特殊教育,2001(1):47-48.
[5]張家年,朱曉菊,程君青.教育技術應用和研究的盲區:殘疾人群的教育[J].現代教育技術,2006(4):13-15.
一路成長一路歌
有一種責任,叫做守望家園;
有一種信念,叫做永不放棄;
有一種成長,叫做破繭成蝶……
昌樂聾校,這個始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聾教育學校曾一度閃耀著特殊教育的輝煌,在九十年代,昌樂聾校已經成為全省特教的標桿,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高級項目官員達·累斯先生曾駐足于此。這里自建校以來,就有一批又一批的聾教育專業教師為聾生的成長奉獻著青春和熱血。
曾幾何時,聾啞教育被視為一項專業性極高的教育;曾幾何時,聾啞教師那岀神莫化的手語美到讓人心醉。但是,隨著社會對兒童健康的關注,聾童的出生率及后天因病致殘率迅速降低,今天的聾校的老師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一個尷尬局面:聾生越來越少了,我們的教育該走向何方?
是守著寥寥聾生熬天混日?還是另辟蹊徑,自我變革?
這是一個催人奮進的時代,在歷史前進的步伐中,2012年,昌樂聾校毅然選擇了學校發展轉型這條道路:確定了“做強聾教育、做大智障教育、做好自閉教育”的發展思路。然而要實現這樣的一種變革,學校面臨的最大阻力就是——教師的專業化。
是呀,雖同為特教領域,但聾教育與智障教育、自閉教育仍有很大區別,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 課堂教育教學規律等等,對于這些從踏上崗位之初便從事聾教育專業的教師仍然是一個不可回避的新課題!
在困難面前,聾校的領導老師們沒有退縮,在需要面前,縣教研室的領導們給予了親切的指導和幫助。為了讓教師提高專業理論知識,2012年——2013年,學校連續兩年開展以“書香溢校園,讀書伴成長”為主題的專項科研活動,刑同淵教授著寫的《特殊兒童早期干預》、房軍民講授著寫的《特殊教育學校實用培智教學法》、王伊友教授著寫的《特殊教育課堂教學評價及發展模式》等必讀書目成為教師們每日研讀的功課。在此基礎上,學校組織開展了讀書辯論賽、專業理論知識競賽、讀書心得交流會、專家網上論壇等活動,豐富的活動、熱烈的爭論、會心的交流激發了老師對知識的渴求,就是在這樣的一種學習研究氛圍中,奠定了教師們對智障學生和自閉癥學生教育的理論基礎。
“凡事預則立”,2013年,在教科研的推動下,學校培養出了一批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教師團隊,由此,學校開設了第一個智障班和全縣第一個自閉癥班,分別由教科室主任和年輕有為的骨干教師擔任班主任。從理論走向實戰,也就意味著學校教科研工作真正落地生花,為結出豐碩的果實,學校不斷完善教科研隊伍,組織骨干教師擔任兩個班的課程教學任務,并由這些教師成立了智障教學研究和自閉癥教學研究小組,對課堂教學和學生生活教育進行實踐探究,學校關于智障和自閉癥領域教學的科研工作在群策群力中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因愛而教,因教而研”,當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升騰在每個老師的心中,以教科研助力成長便是教師們的一種主動追求。根據學生實際,學校確立了“學生自理能力培養”“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學生課堂教學研究”三大研究科題,專人負責,分組實施,交叉進行,教研組的老師們白天實踐操作,晚上翻閱資料,到兄弟學校學習觀摩,請專家來校指導……,在不斷的研究與實踐中,教師們逐漸研究出了對智障學生以生活化教育進行自理能力和行為習慣培養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由此,學校形成了“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納育人”的四全育人策略,在這里,每一個環節都蘊含教育的意義和契機,每一個場景都是教育的實戰場地,每一個教職工都是教育的施教者,“四全”育人策略是學校教科研深入實施的成果,更是特教人對特殊兒童的心血凝聚,它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創造了適于智障兒童成長的教育,引起了濰坊市教育局領導的積極關注。
隨著教科研的深入,聾校對智障學生和自閉學生的教育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贏得了家長們的高度認可,2014年,智障學生已經擴展為三個班級,占到了學生總數的74%,自閉癥學生達到六人。當這類學生的教育教學走向了正規,老師們卻在思考一個問題:對智力殘疾學生,我們應該怎樣為他們的將來負責呢?在特殊教育課程改革相對滯后的背景下,對課堂改革的思索在聾校教師們的心中醞釀開來。14年5月,在生機勃發的春天,借勢縣優質課評選,學校優質課評選活動也緊鑼密鼓的開展起來了,在眾多優秀的課堂中,從幼兒園調來的一位年輕教師的音樂課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這位老師通過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體驗中大膽的表現自我,這節課生動有趣,智障學生愛唱歌、喜歡音樂的熱情被調動起來了,在師生互動中,課堂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F場聽課的縣教研室劉學梅老師在給予高度評價的同時也中肯的意見和建議。這節課仿佛推開了一扇通往春天的大門,老師們發現趣味化的情景教學更容易引起智障學生學習的興趣,于是,教研組們請進縣教研室領導及專家反復探討論證,教師們課堂上不斷的進行實踐嘗試,一次次成功,一次次爭執,一次次喜悅,一次次思索,公開課上了無數次,教研組辦公室常常燈火通明,教研室劉學梅老師專門來校盯課兩周,就是這樣的一種教科研精神,終于破解了智障學生課堂教學難題,形成了聾校針對智障學生實施的“基于生命 整合資源 靈動課堂”的特色課堂,課堂以尊重生命潛能為基本價值觀,整合校內校外資源、家長社區資源、生活環境資源、課程教育資源,讓智障學生的課堂充滿靈活、靈氣、靈巧、靈感,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心、動情中獲得身心發展。在這一理念的實施中,智障班和自閉癥的課堂“活”了起來,餐廳寢室是生活的課堂,區域活動是體驗的課堂,社區實踐是社會的課堂,在這里,我們淡化了生活和課堂、課上和課下、校內和校外的區別,形成了學校、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的大教育。
深入細致的科研為聾校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三年來,在校學生從二十幾人上升到了近百人;2014年,學校在濰坊市特殊教育學校點評中,其教育內涵獲得了領導的肯定;由智障學生和聾啞學生共同演繹的舞蹈《組詩吟唱》登上了《我是小明星》的決賽舞臺,并獲得第一屆中國中小學校園影視大賽金獎;2015年,聾校自閉癥課堂教學在濰坊電視臺進行報道,聾校實施的“靈動課堂”被申報為濰坊市特殊教育特色研究項目,3月份,全縣特殊教育教學研討會在聾校召開,教師出示的公開課贏得了縣教研室領導劉雪梅老師及來自普通學校教師的高度好評。
一、近年來特殊教育教師教育發展總趨勢
19世紀20年代,美國的加勞德特首次對 聾校教師進行職前培訓。此后,各國相繼建立 了一些學校、學院和機構,對特殊教育的師資進行職前職后培訓。①并隨著特殊教育的發展 對師資教育進行改革。近年國內外特殊教育 師資教育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a)特教教師職 前培養向高學歷、專業化方向發展如美國、菲 律賓等;(2)特教師資培養形式、機構多樣化; a)特教師資培養職前職后一體化;(4)普教特 教師資培養一體化如英國;(5)培訓機構與特殊 學校合作化;(6)培訓課程綜合化、專業化;(7) 特教教師資格和在職培訓法制化。
二、特教教師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研究專題
(一)特殊教育師資培育目標和方向的研究
近年來國內外特殊教育師資培育目標的 定位發生了很大變化,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 現在更重視特教教師的相關學科知識、專業理 論知識、專業操作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及團隊 合作能力等的培養。
1.國外特殊教育師資培育目標和方向
國內有些學者對歐美等國的特教師資培 育目標和方向進行了專門研究。我國學者馬 慶發研究認為,瑞士特教師資培訓重心主要集 中在職業性的培訓,如與障礙學生家長的合 作、社會的合作、促進意識及咨詢意識等;關鍵 能力方面的培養,如與不同需求、異常的人打 交道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參與學校發展 的能力等;與此同時,未來特教師資的學習能 力和學會學習的能力己成為瑞士特教師資培 養的重心轉移。②1995年美國特殊兒童委員會 制定了知識和技能標準,強調“以教育對象為 中心,以理論為先導,以實用性為原則,以學校 為紐帶,以促進學生發展、與社會融合為目 的”。?英國經過培訓的特教教師要具備“鑒別課堂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的能力,并具有 能夠給予他們特殊教育的能力;掌握針對能 力、行為、社會背景不同的學生各科教學所需 要的技能和方法?!?使普通師資培養特殊化, 特殊師資培養普通化。趙斌等人還認為,澳大 利亞重在培訓直接從事各類殘疾兒童教育的 特教師資。?綜觀各國,在強調專業理論指導 的同時,更強調理論內化后的各種能力等。
2.國內特殊教育師資培育目標
1997年上海市教委頒發《關于加強特殊教 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力爭到2002年 左右使80%以上的教師達到大學??飘厴I程 度,10%的教師達到大學本科畢業程度;培養若 干名特殊教育專家。? 2001年全國第三次特殊 教育工作會議指出,教育部將制定特殊教育教 師資格條件,建立特殊教育專業高等自學考試 制度;重視特殊教育骨干教師的培養;要求高 等師范學校的特殊教育專業要努力培養特殊 教育高層次人才等。?除此以外,一些學者對 此也作了大量研究。楊曉等人認為,中國的特 殊教育師資培育目標應為:培養有重點傾向 (按障礙類型劃分)的特殊教育師資,使其具有 關于特殊教育的理念與滿足課堂上學生特殊 需要的知識技能。培養和形成具有從事特殊 學生培養的各種關鍵能力,如與不同需求、異 常的人打交道的能力,診斷殘疾學生障礙程度 與己有學習程度的能力等。具有對一些富有 爭議的特殊教育事項作出反思并加以改進的 意識與能力。⑧馬慶發也認為,特殊教育具體 目標的多元性取向,勾勒出特殊教育師資培育 的目標重心在于:培養掌握擬訂一般教育目標 能力的同時,還需具備擬訂特殊教育目標的功 能性的、個性化的、專業化的并適應個別差異的能力。⑨張文京還認為,一個專業只有明確 了自己的培養目標,教學雙方才有方向,才有 自己的定位。[⑨馬慶發:特殊教育師資培育比較研究,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年3月一?張文京:高師特教通識師資的養成性教育,中國高等特殊教育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10月。] [華國棟:小學特殊教育師資培養模式研究特殊教育師資培養問題研究華*出版社20C年3]這些足以表明我國特教師資培 育目標的重新定位己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它己不僅僅是學者研究的焦點,更是國家關注 的重點。
(二)特殊教育師資培育模式研究
在特殊教育師資專業化進程中,各國的特 教師資培育模式出現了多層次、多類別、一體 化和多元化、開放化的趨勢。綜觀眾多學者的 研究,可以把當今的培育模式概括為兩大類: 職前培養模式;職后培訓模式。
1.職前培養模式
從發展過程看,特教師資職前培養正在由 封閉式、定向型師資培養向開放式、非定向型 師資培養模式轉變,同時體現出學歷的多層次 性、專業的多類別性和普教特教師資培養一體 化趨勢。
(1)中等學歷培養模式(“專門化”或“定向” 培養模式)
這種模式側重對學生的基本功訓練,能使 學生較快進入臨床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長 于設計并完成單課課堂教學,具有學科教學能 力(張文京,2002)。如我國中等特殊教育師范 學校和部分普通師范學校特殊班直接招收初 中畢業生、,畢業后分配到各類特殊學校、特殊 班擔任教師或負責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輔導 工作(趙斌,2000)。瑞士中等特殊教育師資培 養機構,招收持有小學、幼兒園任教證書及手 工業或家政任教資格的教師以及高中畢業生, 通過學習和培訓獲得特殊學校和小班或全納 性學校任教資格證書或從事語言矯正、精神療 法領域的工作。(馬慶發,2000)。上述模式雖 然注重了特教師資的方法能力,但培養出的師 資教育教學理論廣度不足,教育觀念、教育判 斷力及把握完整、系統的教學活動能力有限 (張文京,2002)。因而該種模式正逐步為大專或大學學歷培養模式所替代。
(2)高等學歷培養模式(“非定向”培養模 式)
高等學歷培養模式是在綜合性大學設特 教學院或師范大學設特教系培養高等學歷的 特教師資,是眾多國家普遍采用的模式之一。 此模式的優點在于:培養出的師資具有較強的 教育心理基本理論與知識,具有一定特殊教育 觀,較能從宏觀上把握特殊教育,教育教學方 向感、判斷力較佳漲文京,2002)。如我國。此 外,瑞士的一些大學也設置教育學、特殊教育 學、心理學和醫學等專業為特殊教育培養師 資。菲律賓的大學則培養具有理學學士學位 且修過特殊教育課程的特教師資(馬慶發, 2002)。這種模式培養出的師資雖然具有系統 的理論知識,但臨床實踐不足,基本功不足,進 入教育教學實踐需較長時間。因此,各國都在 探索進行改革,積極増加學生的實習時間或開 辦臨床學校,以期培養學生的實作能力。
(3)疊加法”培養模式
此種職前培養模式是在普通教育師資培 育的基礎上,補充特殊教育的知識、技能和分 門別類的特殊教育能力。這種模式的代表主 要是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澳大利亞從事 各種特殊教育的教師都須受高等教育和師范 教育,在已經具有教師資格的基礎上接受特殊 教育的專業培訓,且更注重實踐培訓和實踐鍛 煉(趙斌,2000)。在美國,要成為特殊教育教 師,必須是大學畢業后,經特殊教育課程培訓, 獲得特殊教育專業資格才能擔任特教教師(顧 定倩,1999)。俄羅斯也用這種模式培養盲、聾、 智力落后教育、言語矯正四個專業特教師資。1 此模式既注重了普通教育的知識、能力,又重 視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的培養,方 向更明確,培養更具針對性、專業化,體現出一 種“大特殊教育”的觀念,它將成為今后特教師資培養的主流模式。
2.職后培訓模式
當今世界各國紛紛采用多種多樣的模式 和途徑對特教教師進行在職培訓,呈現出培育 機構的多元化、開放化的特征。
(1)短期非學歷培訓
綜觀歷史,各個國家各種機構如大學、師 范院校、特殊教育師范院校、特殊學校以及一 些民間特殊教育專業團體紛紛采用短期非學 歷培訓形式對特教師資進行培訓。如英國除 了長期培訓(正規學歷培訓)就是短期培訓,其 主要培訓課程目標是提高技能和拓展專業知 識(馬慶發,2002)。澳大利亞對特教師資的培 訓多是對己經具有教師資格的學員進行各類 短期培訓,并重視加強實踐培訓(趙斌,2000)。 美國特殊教育教師任職資格標準規定:特殊教 育教師每年最少要參加25小時的有關其專業 領域的繼續教育,以對知識進行周期性的更新 (顧定倩,1999)。馬慶發認為,這種在職培訓和 繼續教育更具有靈活性和針對性、實用性和先 進性。
(2)長期函授學歷培訓
這種模式是針對低學歷不能適應時 展的特教教師的,通過這種培訓來提升低學歷 特教教師的理論知識、,改變其教學理念,提高 其研究、應用能力。我國華東師范大學于1997 年開始試行這一模式,為上海市培訓專升本的 在職特教師資。2日本規定,在職特教教師從 教5年以上且有3年以上特殊教育經驗者參加 長期進修可以獲得專科教師任職資格。一?
除了上述模式以外,特教教師在職培訓還 出現一些新的模式,如美國校本培訓模式;英 國的特殊學校與大學的合作培訓模式;德國的 網絡培訓模式(郄海霞,2003)。日本出現短期 培訓和自我培訓相結合(山口薰,1996)。
與國外相比我國在特教師資的培育模式 上還存在不足: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相脫離; 職前培養缺乏實作性;職后培訓缺乏連續性、 針對性和實用性、研究性和專業性等。因此, 我國的特教師資在職培訓應借鑒國外成功的 經驗,將職前職后一體化培訓、校本培訓、網絡 培訓、特校與大學的合作培訓以及自我培訓等 模式納入我們的研究。
(三)特殊教育師資培育的課程和內容研
究隨著特教教師專業化的不斷發展,特教教 師的知識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從原來單一的教 學知識向診斷、評估鑒定、設計方案、教育和研 究等綜合性知識結構發展。而特教教師的知 識主要是通過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獲得的,其 豐富性主要體現在特殊教育教師職前培養和 職后培訓的課程設置上。
1.課程導向模式和內容
馬慶發研究認為,世界特教師資培育課程 一般可歸為五種導向模式:(1)能力本位導向的 課程模式:其內容主要包括一般能力和專業能 力。(2)任職資格證書導向模式:通常由國家或 專業協會指定(如美國的標準要求)。(3)教師 教育一體化導向的課程模式:其內容由兩種不 同的形式組成,前者課程強調系統性,后者課 程強調拓展性、針對性和靈活性(如英國)。(4) 兒童本位導向的課程模式:該模式除了一般規 定之外,加大治療和矯正、運動體驗和運動行 為的課程功能。(5)知識和技能并重導向課程 模式,該課程可理解為:知識的基礎促進能力 的發展,能力或專業發展依賴理論的支持,使 教師從思想、知識、技能等方面均處在一種自 覺的、主動的狀態,可以應變各種情況的水平 上,如俄羅斯、瑞士的課程框架(馬慶發,2002)。
2.課程結構模式和內容
不同的國家其特教師資培育的課程結構 也不盡相同。華國棟指出,俄羅斯在課程設置 上采用師范類課程+特殊教育專業課程結構。 美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其特教師資培育課 程體現出綜合化傾向,即不再專為某一種特殊學生開設課程,而是針對某一類障礙開設課 程。英國的課程結構是學科專業課程+特殊 教育專業課程(華國棟,2001)。趙斌研究認為, 澳大利亞的特殊教育師資培訓課程依據對象 來決定,其內容有極強的針對性,除一般的教 育、教學基本理論及相關的特殊教育理論外, 更重視操作技能的培養,重視職業技術課程。
上述的課程模式和內容,呈現出這樣一種 趨勢:國外的課程越來越注重培養特教教師的 素質;彈性越來越大;綜合性和針對性、專業性 和實用性越來越強。這正是我國特教師資職 前培養和職后培訓中不足的地方,它將為我國 特教師資培養培訓的課程改革提供借鑒。
(四)特殊教育師資培育法制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