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5:41: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技服務項目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根據會議議程,我代表科教司向大會簡要匯報備戰雅典奧運會科技工作的情況,就如何做好備戰2008年奧運會科技工作的思路與具體措施講幾點意見,并對《中國奧委會興奮劑控制規則》(征求意見稿)做一說明。
一、備戰雅典奧運會科技工作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經驗
繼我國運動員在悉尼奧運會上取得歷史性突破、北京成功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之后,2004年雅典奧運會成為承上啟下的一次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奧運會。為實現既要在雅典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又要為2008年奧運會培養鍛煉隊伍的目標,體育科技工作緊密圍繞備戰工作,全方位地開展了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
(一)基本情況
國家體育總局高度重視備戰雅典奧運會科技工作。悉尼奧運會剛一結束,就開始著手研究、組織科技備戰工作,先后下發了《2001—2010年體育科技發展規劃》、《奧運爭光科技行動計劃》等文件,從“組織科研攻關、加強科技創新,開展科技服務、促進‘科訓結合’,加強科技建設、改善科研條件”等三個方面對科技備戰工作進行全面部署。2001年,研究制定了《備戰奧運會科技工作重點研究領域實施方案》,確定了11個領域的60個重大科研項目作為今后重點攻關課題。幾年來,針對備戰雅典奧運會存在的關鍵性問題,先后組織實施了147項科研攻關和科技服務項目。體育總局還制定了國家隊醫務人員和科技人員管理辦法,將醫務人員和科技人員的崗位正式列入國家隊編制,并發放駐隊崗位津貼,從制度上和政策上調動了醫務人員和科技人員隨隊服務的積極性。
國家體育總局各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和國家隊的科技意識普遍增強,把科技備戰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許多中心領導和國家隊的主、總教練直接參與或主持了科研攻關項目的研究。射擊射箭、重競技、小球和自行車擊劍運動管理中心還對內設機構進行調整,成立了專門管理科技工作的職能部門。重競技和水上運動管理中心普遍在所屬項目的國家隊配備了科研副領隊或科技教練。
2001—2004年間,國家體育總局為備戰雅典奧運會的科研攻關和科技服務工作直接投入經費共計4800萬元,近1500人次直接參與了147個科研攻關和科技服務項目。經費投入比上一個周期(1997—2000年)增加了3倍,直接參與人次和組織攻關課題數分別增加了58%和65%。
從2002年開始,國家體育總局逐步為7個國家隊訓練基地配備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力量訓練、科研測試、體能恢復、醫療康復等器材設備,并在訓練局建立了康復中心。2004年,又為國家隊配備了一批先進、實用、便攜的測試、醫療及訓練輔助器材,使國家隊的科學訓練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在賽前訓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備戰2008年奧運會任務的需要,國家體育總局從2002年開始組織實施訓練監控、運動心理、運動醫學、運動營養、體育信息、體能訓練與恢復等6個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這項計劃實施以來,正在開始逐步發揮作用,并將大大提高備戰2008年奧運會科研攻關和科技服務的能力。
四年來,廣大科技人員與教練員、運動員、管理人員密切合作,深入訓練實踐,全方位地開展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成為國家隊不可或缺的組成人員,為我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做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備戰雅典奧運會,歷史上長期存在的科研、訓練“二張皮”的問題初步得到解決,體育科技的攻關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涌現了一批深受運動隊歡迎和好評的科技骨干,為深入開展備戰2008年奧運會科技工作創造了良好條件。
回顧4年來的備戰工作,各級領導對科技工作的重視是空前的,國家體育總局各項目管理中心和國家隊教練員、運動員對科技的需求是空前的,國家體育總局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是空前的,廣大科技人員為運動隊服務的意識和積極性也是空前的。當中國體育代表團在雅典奧運會上取得新的歷史性突破之后,我們又進一步感受到各項目管理中心和國家隊對這次備戰奧運會科技工作的評價、肯定和鼓勵是空前的,社會各界及新聞媒體對體育科技的關注、報道也是空前的。
(二)主要經驗
總結備戰雅典奧運會的科技工作,主要有以下六條基本經驗:
第一,堅持科技工作必須面向運動訓練主戰場的實踐導向,加強制度創新,不斷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方式。
為進一步促進科研和訓練的緊密結合,國家體育總局始終堅持了把滿足一線需求、解決實際問題作為科技管理工作的基本導向,正確處理全面提高科學訓練水平與提高科研學術水平的關系,加強制度創新,不斷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方式。
在奧運攻關課題的立項管理方面,堅持研究課題必須來源于實踐,堅持以國家隊和項目管理中心為主確立研究項目的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了有關程序。
在奧運攻關課題的過程管理方面,在加強中期檢查的同時,充分依托各項目管理中心和國家隊,加強對攻關課題的指導、管理、監督,并可根據訓練需求的變化對課題及時進行調整,該上的上,該并的并,該停的停。
在奧運攻關課題的結果管理和評價標準方面,強調把是否解決訓練實踐中提出的關鍵問題,科研成果能否應用于訓練實踐,有關項目管理中心和國家隊是否滿意作為主要依據和最終的考核標準。
在科技經費的管理方面,改革了科研攻關項目經費管理方式,充分發揮各中心對攻關項目的管理職能和調控力度,制定并逐步完善國家隊科研測試、營養、醫療、文化教育等經費標準和管理辦法,為提高國家隊運動員的科學訓練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條件保障。
第二,堅持以改革為動力,有力促進了備戰雅典奧運會科技工作。
根據國務院的統一部署,自1999年開始,國家體育總局對所屬科研機構和體育院校的管理體制進行改革,目前已基本到位。通過改革,基本解決了長期存在的力量分散、重復投入等問題,科技資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科研機構的方向和任務更加明確,科技實力明顯增強,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有力促進了備戰雅典奧運會的工作。
改革后的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進一步明確了備戰奧運會科研攻關和科技服務的方向任務,強化了科研工作面向體育實踐的目標導向。把按傳統學科專業設置的二級研究室改為按任務領域設置,加強了學科之間的交叉聯合,有利于統籌安排備戰奧運會的科技工作。
調整、充實后的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組建了以為國家隊提供醫療保障為主要任務的體育醫院,開展以非手術治療為主的運動性傷病防治,承擔了國家隊醫療管理、業務培訓、組織專家會診巡診等任務。改建后的體育醫院面貌一新,有利于解決好科研和臨床長期脫節等問題,在備戰雅典奧運會以及防治“非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職院校 社會服務 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2)001-168-02
高職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最緊密。社會服務是高職教育的重要職能,它既是高職教育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也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作為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之一的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在社會服務方面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本文在總結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社會服務實踐的基礎上,著力探索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途徑。
1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涵義
社會服務、教學、科研并列為現代大學的三大職能。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的涵義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服務是指高校的社會功能和角色,包括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技術以及直接為社會服務等。狹義的社會服務是指高校直接為社會所做的具體服務,如科技服務、教育服務等。本文所談及的社會服務屬狹義范圍的社會服務概念。
目前,我國高等學校分為研究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和技能教學型等四大類。各類型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定位不一樣,因而社會服務的內容、途徑各有側重。高職院校屬技能教學型高校,社會服務的內容、途徑與高職教育區域性和行業性的特點密不可分。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明確要求:“高職院校要積極開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廣、生產技術服務、科技咨詢和科研開發為主要內容,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活動?!币蚨呗氃盒I鐣罩饕獌热菔窍騾^域和行業提供技術應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培訓與培養,提供技術創新、推廣和服務,使學校成為區域的技術技能培訓中心、新技術的研發推廣中心等?!秶沂痉缎愿叩嚷殬I院校建設計劃》對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又賦予了新的內涵:示范院校要積極地為社會提供技術開發與服務,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努力為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就業以及轉移農村勞動力提供服務。積極開展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對口支援與交流,主動為區域內職業院校的師資進行培訓,促進地區職業教育發展。
2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社會服務途徑探索
2.1 以“訂單培養”等形式為企業提供高技能人才
學校積極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與用人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簽訂用人訂單,通過“工學交替”的方式分別在學校和用人單位進行教學、實訓,學生畢業后直接到用人單位就業的培養模式,實現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高度、密切的合作?!坝唵伟唷庇蓪W校和公司共同組成教學指導委員會設計制定教學計劃,公司提供部分教師和實驗設備,培養的畢業生全部或大部分輸送到合作企業,為企業提供大批“用得著、上手快、留得往”高技能人才。如學校與深圳天音公司合作招生開辦“天音班”,與武漢麗島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合辦“麗島物業管理班”,與富士康科技集團聯合開辦“富士康SMT工程師”訂單班等,每年為合作企業輸送上千名優秀的符合企業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目前,學校有11個專業開展了“訂單式”人才培養合作,其中航空乘務、動畫等專業實行100%“訂單式”培養,基本形成了以“訂單式”為主體的產學研人才培養格局。此外,學校還通過與區域企業聯合共建實習就業基地,通過頂崗實習,為雙方選擇牽線搭橋。
2.2 以“項目”為載體,開展科技開發和技術服務
學校注重以項目為紐帶,積極開展科技開發和技術服務,先后與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武漢紅人服飾有限公司、武漢眾友科技公司等企業聯合進行技術開發,曾完成汽車涂漆工藝溫度、濕度控制系統技術改造,半導體二級放電管自動測試分送系統,部隊軍禮服、常服設計等項目。2003年,學校榮獲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科技服務湖北先進單位。2007年9月,由省政府主辦的“湖北省第三屆中小企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項目洽談會”上,學校一次組織了10項技術(項目)參加洽談,取得了豐富的成果。2008年底,學校承擔的由中國人民總裝備部973項目管理辦公室下達的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子項目“大型激光器特種零部件加工工藝研究”,獲得主項目組專家一致好評。目前,通過科技開發,既服務了區域經濟,也鍛煉了教師能力,學校一年的科研項目經費已近百萬,學校職教研究所被評為全國優秀高等教育研究機構。
2.3 以“實訓中心”為平臺,承接社會服務項目
實習實訓中心是職業院校辦學的三大支柱之一。學校在校內實驗實訓中心與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上,采取與企業集團合作共建、直接在企業建設等途徑共建實踐教學中心,以求充分運用企業工作場所和產學結合或高度仿真的校內生產實訓中心。如應用電子技術實訓中心、棉紡織實習工廠、現代制造技術中心、海爾培訓服務中心、激光應用技術培訓中心等,為學校師生開展科技服務、培養實踐技能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如富士康科技集團捐建的SMT生產線,在開展教學的同時,為世紀同洲科技有限公司試生產讀卡器主板等器件,為學生開展崗位針對性實訓,取得很好效果。如生物制藥專業推出后,學校就積極與李時珍藥業集團、中聯集團、沃爾藥業集團、紅桃K藥業集團、聯合藥業集團等達成了建立實習和就業基地協議。近幾年來,學生在省級以上數控技術操作大賽、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服裝設計與表演大賽上均有斬獲,與我校注重實踐基地建設和實踐教學是分不開的。
2.4 精心打造職教集團,積極構建區域校企交流平臺
2006年底,學校牽頭成立湖北現代制造、電子信息、旅游等三個職業教育集團。省政府有關部門、省內40多所職業院校和省內外120多家企業齊聚一堂,共商振興湖北職業教育大計,共謀服務湖北經濟發展大業。三個職教集團在已有校企合作辦學的基礎上,以集團章程為聯系紐帶,由有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知名企業和職業院校共同組建的校企資源共享、平等合作、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利益共同體。隨后,學校以此為平臺,經常舉辦企業家聯誼會,區域經濟發展論壇等活動,為校企、政企間、校校間、企企間的溝通交流提供了便利。如2007年3月,學校和省電子信息職業教育集團聯合組織召開“省信息產業發展與人才需求”課題調研座談會,開展 “省信息產業發展與人才需求”課題研究,就我省信息產業“十一五”發展各層次人才的現狀、存在的問題、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情況,以創新教育培養機制,培養社會與企業需要的實用人才,推進我省信息產業發展進行深入研討,為企業和職教事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2.5 開展職工技能培訓,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積極開展區域企業職工技能培訓,努力提升區域企業職工素質,是直接推進區域企業加強文化建設,提高生產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徑。近幾來,學校依托繼續教育學院、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和各學院辦學資源,先后開展了中法?湖北職業教育第二期教師培訓、海爾網點經理培訓、中鐵十一局員工崗前培訓、大冶有色金屬集團職工企業文化培訓、天河機場公共空間管理部員工職業技能培訓、中建三局職工培訓和再就業人員計算機技術培訓等多個項目,既增進了與企業的交流,也直接促進了企業員工素質的提升。
2.6 引廠進校,積極打造科技工業園
學校在武漢藥谷――葛店,購置了大片土地,運用學校的人力、智力、以及生產場地等資源優勢,吸引和扶持與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小企業,到科技工業園辦廠創業,以進一步促進校企深度融合,也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直接的貢獻。本規劃已獲得當地政府以及許多中小企業家、特別是校友中的成功者和創業者的支持。
3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存在的問題
3.1 政府和企業對高職的支持不夠
從客觀上講,近幾年高職教育發展迅猛,但規模的急劇擴張,導致許多學校負債沉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職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比如說,高職要生存,必須多招生,而學生太多,學習生活設施都跟不上,必然導致人才培養質量的下降,也就必然影響學生的就業質量。因而,他們很難在內地或者說經濟還不太發達的區域內找到工作,而東南沿海的生產線卻不會拒絕他們,那里也就成為他們職業生涯的起點。為此,內地政府或企業應該將眼光看得遠一些,舍得出錢改善高職辦學條件,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讓這些高職學生一畢業就能走上區域企業的生產崗位,并能逐漸走上關鍵崗位,那么,勞動者素質高了,企業的騰飛也就指日可待了。
3.2 校企聯合比較松散
目前,盡管理論上充分認識到校企合作對高職辦學的重要意義,但實際上往往只是學校方面“剃頭挑子一頭熱”,區域企業往往認為校企合作只是用工的問題,而現在人力市場上人力資源比較充裕,很多企業都有市場的壓力,但他們一般都沒有用工的壓力,反而,他們往往會覺得校企合作,費時又費力,對他們沒好處,因此一般并不熱衷。但有遠見的企業就不一樣,他們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愿意為學校實習實訓提供方便,甚至愿意抽出人力、物力,支持學校教改和發展,如學校與富士康的合作,他們不但捐設備,幫助培訓教師,還愿意派員參與學校教改,甚至每年捐資百萬發放富士康獎學金,這些都是因為他把學??闯墒撬娜肆Y源庫,他把自己的職工培訓機構“搬”到了學校,甚至節約了不少人力培訓的資金。因此,他們比較積極主動地與學校開展深度的融合。
3.3 社會服務內容有待拓展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內容,還只停留在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為企業開展員工培訓上,而以教師為生力軍,以企業的生產實際需要為對象進行的科技研究與科技開發,還沒有或缺少組織性和計劃性。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內容還比較單一。這一方面是由于很多高職院校還存在制度欠缺,沒有相應的制度去激勵教師開展社會服務;另一方面,現有教師隊伍的素質與水平,對企業生產現場一線新技術、新工藝的陌生,對企業生產技術發展動向的不了解,使得教師開展的社會服務與企業的要求不對接,服務成效不夠理想。另外,即使有少量的科技開發服務項目,因為市場上科研成果轉換為現實生產力的平臺還不完善,致使科技開發項目的效益無法得到有效體現。
3.4 教師直接服務社會的能力還有待提升
因為專業造詣不如一般本科院校教師,而實踐經驗又不如一般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高職教師科技開發能力比較有限,這也是校企合作往往得不到企業真正熱情的一個原因。在這一方面的主要對策還是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為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提供吸引人才的條件,企業也愿意支援一些高技能人才或為高職教師的實踐鍛煉提供幫助,只有師資水平提高了,對企業的發展才說得了話,解得了難,社會服務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才能真正發揮推動作用。
(本文為2007年度湖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湖北省產業發展需求與高職教育適應性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賀修炎,歐陽培城.有高職院校特色的社會服務模式探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社會服務功能的實現[J].遼寧高職學報,2007(8).
關鍵詞:地方本科;土木工程;專業化;職業化;轉型并軌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0-0144-02
按照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部署,我國高教領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醞釀出爐――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1]。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轉型升級的趨勢倒逼高等教育分類改革,要求形成與經濟產業結構相匹配的高等教育結構。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是順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趨勢,是比較借鑒國外高校辦學經驗的選擇[2]。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應基于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經濟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點的科學定位[3],重點在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實驗室建設、專業與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革。
本文提出的“職業化”,是指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學生,掌握本專業的設計標準,熟悉本專業的施工規程規范,了解本行業企業的文化特點及管理流程,真正成為新形勢下復合型專業人才。
一、土木工程專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及土木工程行業的轉型發展,土木工程專業建設正面臨著新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專業培養方案與行業發展間的“契合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具體表現在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與工程實際、企業需求存在較嚴重的脫節,即人才供給與需求在人才培養規格上的錯位對接,出現本專業大學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一方面,學生的知識體系泛而不精,與實際聯系不緊密,無法達到土木行業工程師要求的理論及實踐層次;另一方面,面向工程實際不到位,與土木行業結合、與企業的聯系合作不緊密,培養的學生工程素養低。如僅從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而言,學生對工程的理解、相應的工程技術、項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等各方面的能力尚達不到企業的期盼;學生的崗位知識,包括企業管理崗位、項目管理崗位和職業素養等的知識要求不能滿足企業的需要;學生的專業化與職業化要求,包括對現行規范標準的掌握、崗位工作語言等也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這些均體現了現階段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規格中工程實踐能力的缺失。因而,在本科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促進人才培養目標與土木行業需求的符合度、默契度,已成為當務之急。
2.校企產學協同合作的“融入度”有待進一步加強。校企協同合作深度不夠,還停留在表層。原因在于企業與學校合作的愿望不強,不能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共同體。這樣,校企合作就容易出現流于形式和表面化,深度合作的問題難以突破。此外,忽視企業的利益主體地位,影響企業合作的積極性。原因在于校企合作中,往往更多的是從學校角度出發,缺乏對企業利益的考量。學校仍處于合作的主導地位,企業處于“人情配合”的輔助地位。再者,校企協同合作的體制與機制建立不健全,制約了產學研的深層次發展。
3.實驗室建設的“開放度”有待進一步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地方本科院校大都投資入上千萬的經費,購置了大量的實驗設備,以滿足教學、科研及技術服務的要求。然而,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學實驗之外,由于受到學校平臺的制約,專任教師大都無科研項目、無技術服務項目,整個實驗室幾乎不會也沒有機會向教師、向社會開放,導致部分實驗設備利用率較低、甚至閑置,在塵封中銹蝕。
4.專業與課程建設“改革力度”有待進一步深入。由于交通土建結構的調整和行業的轉型升級,專業建設面臨著新的挑戰,必須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重組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比如為了節省土地資源,城市建設正在向“高”和“深”發展,即高層建筑、高架橋、輕軌、地鐵。為此,需要深度改革專業建設模式及課程體系,對社會需求做出快速的回應,打造地方特色的專業群。
5.團隊建設的行業“把控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學歷、重理論水平,而忽視教師將理論轉換為技術、將技術轉換為現實生產力的專業實踐能力。以學術資格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教師制度與“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和靈活用人制度的矛盾日益突出,引進的青年博士基本上出了校門(作為學生)又進校門(成為教師),沒有任何實踐經歷,解決工程實踐的能力較弱,其技術服務水平遠遠跟不上土木行業的發展,缺乏行業的前瞻性、主導性及影響度。
二、土木工程專業及專業群發展的思路和舉措
1.培養“懂設計、能施工、會管理”的工程技術職業化人才。以地方經濟發展、產業和企業需求為導向,科學制定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系統構建土木工程專業施工一線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搭建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平臺,著重培養學生將理論轉換為技術、將技術轉換為生產力和產品的能力。
為此,作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群必須及時有效的對接當地的房地產業、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緊密聯合當地的路橋總公司、建筑總公司、港口航運公司等施工企業,共同培養本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基于本專業的實用性、創新性、復雜性等特點,培養“懂設計、能施工、會管理”的應用型人才,以滿足土木行業的動態需求。校企共同研討和制訂本專業“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以“夯實基礎,強化實踐,提高創新意識”為宗旨,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作為教學目標;在教學進程安排上,對實踐環節及部分課程將采用導師制,分別進行校企聯合指導及企業導師現場授課。
2.促進產教深度專業化及社會化。將校企協同合作育人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以政府參與和指導下的校企合作為平臺,以校企雙邊共贏為動力,以科技攻關為橋梁,以專業對口就業率作為民生工程,從廣度和深度上加強與企業的密切交流,致力于校企協同合作教育。
為有效解決目前校企合作中的突出問題,當地政府、企業、學校三者必須協調一致,缺一不可,構建“三從四得”校企雙邊協同合作育人新范式。所謂“三從”是指,從當地政府的層面加強對區域高教的統籌規劃以扶植校企合作,從行業或企業層面注入資金或購置設備真正支持校企合作,從學校層面充分發揮自身的科研攻關優勢,全方位服務地方經濟?!八牡谩?,即通過校企協同合作,當地政府從中獲得本地區社會經濟持續高效發展態勢,企業從中獲得對口的優秀人才資源和技術服務,學校從中獲得更多的優質教學資源和技術服務課題,學生從中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就業崗位。具體辦法是:第一,將專門成立推進校企協同合作委員會,并建立推進校企協同合作聯席會議制度,以此促進校企、校地合作培養、合作就業和合作研究。第二,邀請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對專業設置、專業培養目標、課程改革、教學計劃、質量考核標準等研討和交流。第三,校外頂崗實習基地要充分體現教學功能的發揮。應積極尋求有實力、專業人才需求旺盛、重視教學與員工培養的企業開展合作;通過建立合作管理機制,校企雙方均配備專門管理人員,共同制訂實習計劃,共同管理考核;從頂崗實習基地聘請企業一線能工巧匠擔任頂崗實習指導教師,明確指導教師的職責、義務和權利,建立穩定的頂崗實習指導教師隊伍;為企業員工轉崗培訓和技術升級、職業資格與技能等級認證、新型施工材料的開發及其施工技術難題攻關等提供全方位服務。
3.改造重構一個多元化、開放式、動態式的理實一體化校企實訓中心。一方面,內部挖潛改造。本著“適度先進、突出實用”的原則添置實驗設備,既要滿足校內實驗實訓項目對實驗設備的功能性和臺套數要求,同時也要兼顧教師開展技術服務工作時對實驗設備先進性的考量;淘汰落后設備、大量增加新型設備、適度補充先進設備;同時,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將配置相關的應用軟件,建設仿真實驗室、情景模擬實驗室;進一步優化實驗項目,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設計性實驗及創新創業實驗,全天候對學生、教師及合作企業開放,以提高實驗設備利用率。
另一方面,對外“筑巢引鳳”。開展與行業、企業、協會及社會團體的橫向聯合與深度合作,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研究所、重點實驗室等,強化技術集成與創新,提升學??萍挤盏胤浇洕鐣l展的能力。比如,為外省駐當地的施工單位、監理公司、檢測中心無償提供實驗場地,建立校內的現場實驗室。此舉在為企業節省大量資金的同時,教師能有機會參與企業的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學生能有機會操作企業提供的先進儀器,實現企業實驗室與校內實訓中心的一體化。
三、結語
我國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群的專業化與職業化并重發展,不是單方面的改革與實踐,而是在政府主導、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學校主動轉型發展中逐步推進的。必須明確本專業轉型發展的目標和標準,在此基礎上,深度透視“病灶”、對癥下“猛藥”,才能真正有效的推動本專業職業化轉型的實質性改革創新。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