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5:41: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護理專業探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實踐教學相比,高職實踐教學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實踐教學內容不再是單純的對理論教學內容進行驗證,而是要進行技能與能力訓練,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術應用能力,能較好地適應盡快上崗工作的要求。然而,社會本位論和技術決定論依然左右著人們的思維,職業教育處于一種被動適應的狀態,忽視了工作過程的知識,盡管突出了專業的應用性和針對性,但是由于在復雜的工作情境中,缺乏做出判斷并采取行動的能力,當原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不再適用于新的職業崗位時,學生很可能會茫然不知所措,因此,高職畢業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能力相對欠缺。
目前,國內高職護理專業實踐教學仍沿用以任務為中心,而不是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模式,實踐內容基本以護理專業的基本技能訓練為主,缺少結合臨床實際情況的“綜合性設計實驗”和“研究創新性實驗”。實踐教學目標仍停滯于要求學生掌握常用的護理基本操作技術,忽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方法沿用示教—練習—演示—考核的方法,實踐課過分強調操作程序要精確,操作動作要規范。雖然在幫助學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上功不可沒,在模擬階段能起到規范操作、熟練操作的作用,但普遍存在嚴謹但不靈活,規范但無創新,缺乏應變能力等缺點,激發不起學生主動實驗的興趣,研究氣氛不夠,學生學習的熱情也由高到低,甚至產生厭倦心理。由于教學方法的不當,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學生進入臨床后,面對許多應急問題常常感到束手無策。此外,高職護理專業實踐教學的評價也基本以技術操作為中心,脫離“以人為中心”的醫學護理模式,而忽視了學生臨床實際決策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考核標準常常導致臨床實習階段的學生和新入職的護士,在操作時只注重操作技術,而忽略患者的具體情況和感受,面對變化多端的臨床情境,導致護理過程的失敗。
傳統的護理專業實踐教學理念、教學體系、教學方法及評價標準已不適應現代護理飛速發展的要求,制約了護理創新人才的培養,違背了職業教育的理念。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應遵循的理念重構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基于工作過程的創新導向理念下的高職護理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應本著培養更多高質量應用型護理人才的目的,注重“以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的實踐教學理念,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對護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方法手段、評估體系以及教學組織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深入思考和整體改革,建立起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的試驗探索—模擬訓練—真實情境運用—反思創新發展的漸進式、階梯式技能提高途徑和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護理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開拓護理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維度應通過對護理專業實踐教學各環節的整體設計和優化組合,有效地解決職業適應與職業發展相互協調的問題。
實踐教學內容要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打破學科界限,融入與職業活動緊密相關的典型案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再到創新,單個技能訓練、綜合性技能訓練及反思研究性技能測試三個層次循序漸進,實驗教學、實訓教學和實習教學三個環節環環相扣;教學組織要突破傳統的“先理論,后實踐”的方式,實行“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訓教學”三位一體的運行方式,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銜接、互補、交融,從根本上改變實踐教學作為理論教學附屬品存在的局面,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實踐教學改革措施我院護理專業一向重視教學改革,本世紀初,在廣泛調研、聽取臨床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護理專業總體人才培養方案與總體培養目標,并率先進行了以生命周期為軸線的護理專業課程設置改革,力爭做到與國際接軌,提出了“試驗探索—模擬訓練—臨床實訓”的三階段、漸進式技能培訓模式,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護理實踐技能考核評分標準。
為達到高職護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要求,還應采取如下措施。制定護理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護理專業實踐課程體系能在醫療衛生保健和服務機構從事護理、保健服務,具有較強綜合職業能力和高度關愛精神的護理專業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是我院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在此基礎上,根據漸進式知識發展的要求,分解護理專業整體培養目標,突出以人為本,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適應護理專業發展;構建四部分課程體系,即必需的基礎課程、人文并重的專業基礎課程、突出護理專業特點的專業課程,以及注重發展學生個人特點的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程,各部分課程目標明確,適合不同階段學生知識、能力培養的目標。
公共文化課在強調素質教育功能的同時,依據針對性、適用性的原則,強調社會調查,了解本地區經濟發展情況,醫療衛生事業現狀與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及人們對醫療護理的需求,使學生走進護理職業,培養職業認同感。醫學基礎課在保證“必需、夠用”的前提下,注重實驗課程的驗證性與探索性,樹立敬畏生命的意識,強調醫學科學精神的培養,使學生學會感恩。專業課程應依據人的成長規律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整合教學內容,按照“寬基礎,活模塊”組織教學,在職業核心技能培養的同時,強調臨床思維的養成。公共選修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專業選修課結合專業特點注重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和知識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及專業自豪感,強調護理關懷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對未來職業進行反思。建立漸進式、立體化實踐教學模式本著以創新為目的的理念,在四部分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構建漸進式立體化實踐教學模式。
關鍵詞 護理 職業道德 護生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37
Abstract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ursing students in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rofessionalism, let it to stand out in today's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employment market is our vocational nursing school educators must face the problem.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and spiri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vocational nursing professional nursing students is shouldering the burden to heal the wounded and rescue the dying, cultivate their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for the future on medical job plays a vital role.
Key words nursing; professional ethics; nursing students
中等職業學校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在培養學生各種行為規范的情況下,讓學生能夠樹立起來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當然職業道德教育完全歸于學校是不準確的,它需要家庭、工作單位和全社會一起努力。特別是中職護理學生的臨床實踐教學單位真正重視起來,需要中職學校與臨床教學實習單位通過多種途徑,采用多種方法,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只要營造出良好外部環境,建立起科學完善的職業科學道德素質培養體系,敏銳捕捉到新形勢對護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品質的新要求,那么我們的學生一定能成長為既有扎實的職業技能又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的人才。這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也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系統工程,很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和探討。
1 護理職業道德概念的界定
職業道德是指一定職業范圍內的道德要求,是人們在本職工作中所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①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以善惡為評價標準,通過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系、調整人們的行為規范的總和。②護士職業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道德,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死與健康,同其他職業道德相比尤顯重要,因此加強護理職業道德教育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社會的進步、醫療衛生服務方式的改變,人們醫學健康觀的發展,護患間的關系逐漸成為了服務者和消費者的關系?;颊叩臋嗬庾R及在醫患關系中的主體意識的增強,以及對護士的職責和義務了解的逐漸增多,患者對護士的職業道德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醫療體制改革中保持醫療衛生是事業的優勢,護理工作者需贏得患者的信賴和尊重,擔負起保護人們生命與健康的光榮職責。
2 護生職業道德素質培養的重要意義
(1)是提高護生更好服務患者的保障:護理職業道德教育旨在使護理人員能為護理對象提供優質護理。③必須樹立學生心中的典型形象,加強學生熱愛專業、忠誠本職的思想。南丁格爾說,護士必須有一顆同情心和一雙愿意工作的手?;颊叩碾A層、民族、年齡、性別、性格各有不同,患者病情又各有不同,這就決定了學生以后工作的復雜性,也就要求護理專業的學生具有不怕臟和累的人道主義精神,具有熱愛本職工作、忠于職守、忠于病人的思想,學到精湛的技術,樹立把自己的一切獻給護理事業的理想。由此可見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是為服務對象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保障。
(2)是提高護生就業水平的前提:在現代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服務作為一種競爭手段所得到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高。良好的職業道德是護理工作者精神風貌和人格魅力的集中體現,也是掌握和應用操作技能、提高工作技巧、做好本職工作的原動力。④提升護生的整體素質水平,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能有效地使護生能夠盡快適應臨床護理工作。
3 護生職業道德培養的現狀
由于受區域生源的影響,隨著護理專業學生的擴招,學生數量快速增加,學生綜合素質也有所降低。面對職業道德教育的困境與現實的詰難,護理教育工作者近年來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如增強護理職業道德教育的意識、開展護理專業課的教學改革,加強臨床實習階段的職業道德培養、開展豐富的職業道德實踐活動等等,這些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教育質量與培養效果。
這些積極的探索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同時也發現尚存在不足之處。對護士職業道德培養路徑的全面性把握不足,培養過程沒有形成連貫性與系統性。護理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不夠深入,沒有把握住改革的關鍵點,沒有擺脫學科體系的窠臼,致使改革的效果不能彰顯,針對性與時效性有待進一步提高。護理專業課程重知識、能力的教育,輕職業道德與素質培養,職業道德教育在專業課程中的滲透力度不足,可操作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4 護理職業道德素質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4.1 入學教育中職業道德的培養
創新新生入學教育的手段,通過護理專業學生手冊、入學教育大會、主題班會及德育活動課等途徑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培養。護理專業學生手冊中包含大量職業道德內容,如南丁格爾誓言、南丁格爾獎獲得者簡介,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的職業態度、職業認同感、人文關愛精神等職業道德水平獲得提高。并且學生手冊采取小冊子的形式,利于學生長期保存,經常閱讀與感悟。
4.2 制定護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方案
分析中職護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結合專業特點,全面探討培養路徑,制定護理專業職業道德培養方案。培養方案從創新入學教育手段、護理倫理學教學改革、職業道德教育在專業課程中的滲透、職業道德培養的課外活動等多方面探討護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有效路徑,力求體現全面性、創新性、針對性與時效性,以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與綜合素質。
4.3 職業道德教育在專業課程中的滲透
在教案中體現德育目標,教學過程種融入德育案例,在教學評價中,職業道德教育作為重要的評價標準,保障職業道德內容在教學中得到落實。護理工作始終貫穿著職業道德思想,護理專業課程是護理職業道德的重要載體。護理專業工作者的知識結構,在現代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術,才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
4.4 護理專業教師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教師應用高尚的思想情操去熏陶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并加強自身的良好的行為道德修養。臨床護理工作者及帶教老師要發揮用自己的榜樣作用,不論在理論教學方面還是在實踐教學方面,都會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會讓學生印象更加深刻。臨床護理工作者及帶教老師在實踐教學中的一舉一動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都會無意識地進行仿效。樹立學生的正確道德觀念。護理專業的學生對醫學還沒有深刻的認識,不懂醫生的職業道德,也不懂護理專業工作者應有什么樣的工作態度、什么樣的業務水平,這些是職業道德的基本。所以學校教師及臨床護理工作者應在教學、實習、工作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道德觀念教育。
4.5 開展豐富的校內外職業道德教育實踐活動
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是道德理論教育與道德實踐活動結合的過程。社會實踐是護理專業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的橋梁,通過多種活動,以參與方式開展職業道德教育。⑤課外活動以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形式與內容易被同學們所接受。開展與職業相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系統性的職業道德培養課外活動。
4.6重視臨床見習實習階段的職業道德素質培養
護理專業工作者不能僅靠各種規章制度對自己的約束,應讓職業道德行為形成習慣,養成自己良好的職業品格。護理工作者要勤奮學習、不斷地探索創新,豐富自己的護理經驗,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想觀念,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職業道德教育應該是終身教育,結合專業課程進修職業道德教育的成果必須在從業生涯中鞏固和強化。在臨床帶教中,護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應是帶教工作的重點,它直接關系到護生實習效果及今后發展,是完成技能目標的原動力。⑥通過見習、實習教育、崗前培訓、臨床帶教等途徑加強護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將職業道德教育作為實習計劃的重要內容,加強對學生職業責任、職業道德、職業紀律教育,培養愛崗敬業、樂于奉獻、文明服務的職業操守。將職業道德表現列入實習生鑒定內容,在出科鑒定與實習鑒定中對實習生的職業道德素質與實踐表現作出評定。
4.7 畢業教育
畢業教育中高度重視職業道德的培養,采取教育大會于班級主題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向護生傳播必須養成優雅的風度,端莊的舉止,才能讓患者對護理工作者產生信賴感。護理專業工作者必須具備勤勞細致、嚴肅忠誠的品格,對工作認真負責,不弄虛作假。護理專業的學生需養成良好的個性修養,謙虛謹慎,在以后的工作中尊重、體諒、幫助每一個患者。要養成沉著果斷,遇事不慌和靈活機動的好習慣,始終保持自己崇高的職業道德。拓展職業道德教育內容,包括崗位職責、風險認知、職業形象、職業態度與職業精神等。把握護理職業發展的最新形勢,將最新的內容帶給學生。舉辦優秀畢業生講壇,宣傳畢業生遵守醫院規章制度、履行崗位職責、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等優秀事跡,以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
5 結論
通過對用人單位及帶教老師的問卷調查,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座談會、電話訪談等多種途徑,檢驗職業道德培養的實際效果。結果顯示畢業生綜合素質與職業道德實踐能力快速提高,以及職業態度、人文關愛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大幅改善;用人單位評價畢業生職業認同感、職業價值觀強烈,綜合素質滿意度顯著提高。實踐證明,通過護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養成的探索與實踐,對高素質、高技能型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注釋
① 陳惠珍,蘇愛華,張玲等.社會學習理論在護生職業道德培養中的應用[J].社區醫學雜志,2007.5(1A):66-67.
② 徐曉雪,夏小紅,林佳佳.淺析護理職業道德與護士職業素質的重要性[J].吉林醫學,2010.31(3):382.
③ 史瑞芬.市場經濟中的護理服務文化[J].南方護理學報,2004.11(3):1-3.
④ 張秀蓉.淺談提高臨床護理教學的有效性[J].護理研究,2003.17(6):64.
【關鍵詞】課證融合 護理 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2-285-02
高等職業教育是將學歷教育與國家職業證書體系銜接起來,以職業能力和職業資格標準為核心,突出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掌握最新的技能,并將其貫穿于學歷教育的全過程,以此來組織教學內容和設計課程體系,以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1]。
“課證融合”中的“課”是指護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證”是指學生畢業后所從事職業崗位要求。 從微觀上講,“課”指專業課程體系,“證”指的職業資格證[2]?!罢n”的實施是教育的應有之義,是實現學生由知識技能,心智技能向策略技能轉變的手段,而職業資格證書持證者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和技能的證明,是持證者求職、任職、開業的資格憑證,也是用人單位招聘、錄用勞動者的主要依據。在校期間,考取職業資格證,有助于學生增強就業能力。
1 護理專業實行課證融合模式的現實意義
護理專業目前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職業崗位的需要,以學科體系知識對接未來職業崗位的要求,出現了所學知識與職業崗位需要的脫節。為了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實現充分就業和優質就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勢在必行。
課證融合培養模式,注重學生未來職業的需要,以工作過程為參照系設計課堂教學,實現課堂教學與職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2 “課證融合”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
全面分析護理專業國家職業資格鑒定的內容(見表1所示),結合護理專業開設的課程,重新構建基于職業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所示。
表1 護理專業學可考取的職業資格證
圖1 護理專業課證融合培養模式圖
3 課證融合模式實施框架
3.1 課程改革
根據能力復雜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務,形成綜合能力領域,根據認知規律及職業成長規律重構行動領域,轉化為課程[3]。在學習領域(課程體系中),融入職業考試課程內容。該課程學習結束,學生即可參加相關部門組織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考試合格后,拿到職業資格證書。
課程設置有兩種方式。1.將職業資格考試內容融合到課程內容當中,不另外開設相關課程,如護士執業資格證書是護理人員從事護理工作的首要的證書,在課程授課中,將護士執業考試內容分別融入到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護理學基礎等專業課的教學內容中,而不需另外開設相關課程。2.在課程體系中設置資格考試課程。如育嬰師職業資格證,可以單獨設育嬰師課程。學生有單獨的教材,培訓結束,參加資格認證考試。護理人員可以考取的這些證書,均可采取第一種方式,無需另外單獨開設課程。如老年護理員證,融合到老年護理課程中。營養配餐師證,融合到臨床營養課程中。
3.2 職業資格考試要求融入教學大綱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依照各門課程標準,組織教學內容,同時糅合各類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即課程教學大綱要包含職業資格考試要求,但同時要兼顧培養學生素質和能力,而不是將教學大綱等同于職業資格考試大綱。教育教學活動一方面即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同時讓學生提前了解該行業的職業資格要求,節約學生適應未來崗位的時間。
3.3 整合教學內容
教師要根據大綱要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涵蓋資格考試內容。而不是僅僅教授學生考試內容,要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人文素質、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原則,組織課堂教學實踐。教師要及時了解未來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資格考試要求。而這兩者都是在動態變化的,因此教師要據此調整自己授課內容,而不是備一次課講好幾屆學生。
3.4 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增加學生動手能力,融“教”“學”“做”為一體,充分利用新的教學手段,設計實踐教學,真正實現課和證融合,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不能用課堂理論知識同化或代替職業能力的培養。
3.5 對教師的要求改變
3.5.1 備課的難度增加了 原來教師上課,參照教學大綱,講清楚重點難點,學生考試達到60分,就可以了。施行“課證融合”模式后,要求教師要了解相關行業職業要求,同時了解資格證書考試要求,并以此來規范和組織教學,增加了老師備課的難度。
3.5.2 對教師設計教學環節的能力要求提高了 由于“課”和“證”融合在一起,教師在上課之前要精心思考如何能使課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學生不感覺突兀。按照工作過程序化教學內容,同時完成考證和職業能力培養的任務,這就要求教師要費心思設計教學環節。
3.5.3 對教師行業企業經歷要求提高了。基于職業導向的要求,學生要掌握經典工作過程,進而由經驗層面上升到策略層面。因此教師要具有相關行業企業經歷,即具有雙師素質,這樣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才能充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做到“課證融合”。
4 改革評價方法
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由兩個主體來完成:學校和職業證書考試主管部門如勞動部,衛生部等機構。學??己朔绞街饕欣碚摽己?、過程性實踐考核、學生平時表現等。主管部門考核,主要是學生參加相關職業考試,并取得合格證書。職業證書獲得率要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
5 總結效果
我院通過課證融合,改進人才培養方案,我校學生職業證書取得率達到98%。學生反映,學習目標更加明確,開始理解和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學校專家組認為,通過課證融合,優化了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有利于學生快速適應未來職業崗位。用人單位反映,學生適應新崗位的時間縮短,工作能力大為提高。
參考文獻
[1]黃振業.關于高職院校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課證融合”教學改革的探索[J].現代企業教,2007,12x:45-46
1結合臨床,精選實驗內容
依據生物化學課程理論課時的安排,對實驗內容進行相應的優化整合,精選了8個實驗,每個實驗用2個學時完成,占整個生物化學總學時的2/5。同時遵循循序漸進、基礎到綜合、與臨床相結合的原則,科學安排實驗項目,具體實驗課程內容安排。精選出來的8個實驗中,實驗三、實驗四、實驗五、實驗七、實驗八都是與臨床緊密結合的,要求學生不僅會判斷最終數值的臨床意義,而且掌握檢測原理及方法。刪除一些陳舊過時、與基礎化學實驗內容重復的實驗,增加相關現代化儀器分析實驗內容,理論聯系實際,為學生以后進入臨床工作做準備。
2加強學生動手能力
實驗課開展小班教學,實行分組制度,一般4名學生一組,爭取讓每名學生都動手參與。每次實驗都安排在理論學習之后,學生首先要對實驗的原理有所掌握,在了解了整個實驗的原理后設計實驗,先將整個實驗流程列出,再設想在實驗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要重點注意的地方。在這些問題都解決之后,動手實驗。每個實驗開展之前,負責實驗課的教師都會先做預實驗,及時發現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了解實驗條件是否滿足實驗需求、藥品等是否失效,保證學生實驗的正常開展。
3加強對學生儀器使用的培訓
對于基礎儀器,例如滴定管、量筒、容量瓶等,不再多加培訓。對于臨床實驗中要遇到的儀器,比如離心機、分光光度計、電泳儀、滅菌儀等,不僅要講解儀器的原理,而且要反復給學生演示。如在離心機的使用培訓中,一定要讓學生注意離心前將離心的樣品兩兩配平;離心機啟動后,要等待速度提升到所需的轉速后才能離開;離心機使用完畢后,要及時清潔離心機及相關器皿等。由于學生分組較多,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要不停巡視,一旦發現學生錯誤的操作應及時糾正,使學生掌握常用儀器的規范操作,避免學生在進入臨床工作后發生事故。
4實驗技能單獨考核
傳統的生物化學課程考核理論成績占80%,實驗成績占20%,且實驗考核成績一般以學生交的實驗報告為依據。有些學生為了得高分,不管實驗是否成功,就根據理論值編造實驗數據。根據實驗報告評定實驗成績已不能適應實驗教學的要求。為此,我們單獨對實驗技能進行考核,并且將實驗成績的比例加大,提升到30%。此外還要對學生的實驗課出勤、實驗準備、實驗操作、實驗記錄、實驗報告及實驗態度等做相應評分。這就要求教師觀注每名學生,增加師生之間的感情。每次實驗其實就相當于一次考核,最后8個實驗的平均成績就是該生最后的實驗成績,按30%計入期末總成績。雖然這樣教師上課比較麻煩,但是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作風。
5加強學生環保意識
關鍵詞:專護理專業;模塊教學;教學模式
近幾年所推出的模塊教學模式在護理專業教學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對其實現方式與實踐效果進行明確分析,特對此展開調查,具體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取我校2014級護理專業學生200名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抽樣原則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各100名。所選取學生在年齡、入學基礎成績等無明顯差異。
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式,根據教材內容對護理相關知識進行講授。實驗組:采用模塊教學方式,具體措施如下:
(1)模塊整合。將教學內容整合為4大基礎模塊,其中理論課程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工具進行講授,實訓課程在相應的模擬實訓環境或實驗室進行培訓。第一模塊:呼吸系統疾病。在課程中對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炎、肺癌等呼吸道疾病病理知識進行講授,首先對呼吸系統的基礎構成以及器官功能等進行講述,后對護理系統的病理進行分解講述,最終對護理系統的護理相關知識進行講授。第二模塊:心血管疾病。先對心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知識進行講述,后對其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以及病理知識進行講述,最終對疾病的變化過程以及相應的護理原則與護理注意事項進行講述。第三模塊:消化系統疾病。結合消化系統的構成、作用、疾病誘發因素、病理知識的順序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講述,后結合病理知識對相關護理原則與護理措施進行講述。第四模塊:泌尿系統疾病。對腎小球腎炎、腎結石、糖尿病、腎病等疾病引發因素與相關病理知識進行講述,結合醫學常識對護理措施以及護理原則進行講述。
(2)教學方式調整。在對課程設計進行模塊式整合后,對教學方式進行一定調整,在理論課程中可參與多媒體教學工具的應用,更為立體地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講授。在一個模塊的課程結束后,需要進行相應的實訓課程教學,在實驗室組建模擬仿真護理環境,使學生能夠在仿真的環境中,對階段性的理論知識進行實踐,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深化理論知識。
(3)建立考核體系。結合模塊教學模式的特點建立分級考核模式,階段性的對學生進行成績考核,在一個模塊的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結束后,對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能力進行考核,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教學計劃做出適時調整。
3.觀察指標
對兩組學生的考核成績進行對比觀察,其中對照組學生以期中與期末考核成績為主,實驗組學生以分級考核成績與期末成績為主;對學生與教師進行教學方案回饋意見調查。
二、結果
1.兩組學生培養效果對比
在學期結束后對兩組學生的各項調查指標進行調查,統計結果顯示為:實驗組學生對專業的喜歡程度、技能提升程度、實踐能力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學生;兩組學生在理論知識掌握程度上無明顯差異。
2.學生與教師的回饋意見調查結果
分別對學生與教師的回饋意見進行調查,其調查結果顯示:對照組中,少數學生對教學課程并未產生過多興趣,甚至產生枯燥與厭煩等感覺;實驗組多數學生在模塊教學模式下專業興趣有所提升,且對課程設計的滿意度較高;大多數教師對模塊教學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此種模式的教學更適合護理專業的學科特點,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討論
護理專業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其教學內容與教學成果均與其他學科存在著較大差異,護理學的評價指標更多的是體現在實際應用能力方面。護理專業教學多年來一直延續著傳統的理論講授式教學模式,以理論知識講授為主要教學內容,在課程結束后參與見習。隨著現代護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學模式的逐漸調整下,高職高專護理專業病理學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做出調整,其中模塊教學模式在護理專業病理學的教學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本次研究對模塊教學模式的實現過程與實踐效果進行了調查,模塊教學模式主要是根據護理專業病理學的特點,將教學內容分為四大模塊,分模塊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同時配合一定的實訓,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模塊教學模式主要是根據護理專業病理學的特點將課程分化為四個模塊,分層次教學,其實踐結果顯著,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護理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護理;教學改革;課程設置
近年來,護理專業教學改革一直是我國許多高校普遍重視的課題。經湖北省教育廳批準,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從2008年起開設涉外護理國際班(中外合作辦學實驗班),先后與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和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取得聯系嘗試中外合作辦學。在充分研究和比較國內外護理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針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特點,探索制訂了一套全新的課程體系并付諸實踐。
1新課程體系的設置原則
培養國際化護理專業人才必須采用符合中國國情、與國際護理教育接軌的護理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到課程設置方面,以素質教育為基本原則,以提升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3方面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同時參考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官方的護理專業課程評估標準[1]。
1.1知識目標的體現-合理平衡專業知識和人文知識兩大課程模塊目前我國的護理教育課程體系過于重"術"輕"道",不利于形成學生的護理專業價值觀。楊叔子院士指出:"大學的主旋律應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養高級人才,而非制造高檔器材"[2]。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目標必須從培養"專才"向培養"通才"轉變。而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尤其需要強化人文知識模塊的內容,以便更好地與國際護理教育接軌。所以新課程體系的設置必須精簡壓縮傳統的護理專業課程,大幅度增加人文課程。
1.2能力目標的體現-重點強化跨文化溝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在提倡素質教育的前提下,僅僅強調學生自學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實際護理問題的能力還遠遠不夠。溝通能力特別是跨文化溝通能力對于國際化的護理專業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必須在新課程體系里重點強化。批判性思維能力作為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解決問題、正確決策和創新思維的前提,早已被普遍確立為國外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而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灌輸型教學為主,學生習慣于被動記憶,相對缺乏質疑精神,批判性思維能力不足,所以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和在普通課程里通過案例教學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顯然是必須的。
2新課程體系的具體實施
為達成提升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3方面綜合素質的培養目標,必須對傳統的課程體系做出大刀闊斧的改革。經與外方充分討論,共同制定了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護理教育接軌的新課程體系并付諸實施,其中改革與創新的部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2.1課程結構的調整專業課程和人文課程的平衡:我國現行護理教學課程體系有很強的專業人才培養的目的性,每年的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內容中專業性知識占90%以上,直接導致平時的課堂教學沒有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思維,為提高就業率,重點課程幾乎全部為專業課程,人文課程占全部課程的比例約為10%而且不受重視。而國外護理課程中人文學科課程接近總課時的1/3[3]。近年來,中國護理人員參加外國護理學校畢業生委員會(CGFNS)考試的通過率相當低,主要原因就是人文知識不足。所以我們在新課程體系中將人文課程的比例增加到了30%左右,有助于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
2.2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的調整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的學科。我國目前的護理教育普遍重視醫學和護理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注重課堂教學,實踐課時相對不足。在我們原來的課程體系中,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的比例為1:0.5。而在新課程體系中,我們將比例調整為1:1。一方面壓縮總學時數,并減少課堂理論教學時間,給學生留出時間參與社會實踐,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另一方面撥專款擴建實驗室,使實驗室的面積和設備增加一倍以上,大幅度增加實驗課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新課程體系的實踐啟示
正如高考已經改革多年,但應試教育模式似乎總也改變不了。通過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作為護士上崗的必要條件,其考試大綱明顯重專業輕人文,似乎成了延續應試教育的護身符,也成了護理教育課程改革的絆腳石[4]。同時,高等教育改革的話題已提出多年,但多數高校的實際情況是改革舉步維艱,傳統的教學模式、課程體系依然是"主流"。所以大刀闊斧的課程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4結語
新課程體系研究作為教學改革的探索,并非僅僅針對中外合作辦學,也為常規護理教學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參考,有助于我國護理教育與世界接軌,培養真正國際化的高素質護理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曹梅娟.審視高等護理教育的質量與標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105.
[2]楊叔子.我們的大學是否在追求失去靈魂的卓越[N].中國教育報,2008-12-19.
針對目前的現狀,我校進行了高職高專護理專業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1.課程改革的總體思路
作為醫學類高職院校,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將學生導向醫學工作體系,而不是學術體系。一門課程要準確定位就必須要清楚它面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學生適應醫療衛生、保健和服務機構的一線臨床護理、社區護理的崗位。根據這個目標,我們確定了該課程以知識性、技能性與應用性相結合為特征,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未來工作崗位需求和能力發展為本的思想。該課程旨在培養醫學生計算機科學的信息素養,為以后使用信息技術解決本專業的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學生畢業以后能迅速適應護理崗位需要,在工作崗位上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再學習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從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來進行改革,能夠最大程度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2.課程內容的改革
2.1制定新的課程標準
根據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針對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各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醫護崗位人員進行日常工作中所需的信息知識(包括操作系統、常用軟件、網絡、醫學信息學等),同時兼顧河北省高校計算機一級考試,對護理專業的課程標準進行重新制定。共設計了9個學習單元,各學習單元呈并列關系,在教學實施中,將其進一步分解成28個學習任務,并且體現了專業特色。
2.2 課程內容
課程教學內容是課程開發團隊本著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開發的理念,結合了課程標準的要求、計算機一級考試大綱以及護理崗位的需求來制定的,使學生能夠有意識地將計算機的技術和方法引入專業領域,認識并處理醫學應用中可能出現的問題[2]。
具體的組織與安排是這樣設計的:打破傳統的學科知識體系,建立注重能力培養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也就是把各個章節的知識點都打散,然后想辦法把它們巧妙的融入到一個個具體的學習任務中,每一個任務都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實踐過程,任務的序化是按照知識點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層層遞進的。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理論知識性講授內容逐步減少,學生自主學習、實踐時間逐步增多,任務難度逐步加大。
3.教材建設
按照課程內容改革的原則,組織編寫和出版了《信息技術基礎》、《醫學計算機應用基礎》及《醫學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訓》系列教材。該系列教材強調工作過程導向,以“任務”為基本寫作單元,“任務”的編排主要依據信息收集、整理、處理、傳輸和表達的過程。任務實例與崗位相聯系,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工作崗位[3]。
4.教學方法的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實施行動導向教學,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項目教學法、頭腦風暴法、模擬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方法。
5.考核與評價
本門課程是考試課,考核方式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的重點是考察學生完成綜合任務的能力。綜合任務是讓學生設計一份個人簡歷,包括Word文檔排版、Excel數據統計,然后用PowerPoint演示,最后將上述資料E-mail發給教師,反映了學生學習過程方面情況,占總成績的30%。
終結性考核即期末考試,采用如下形式考核:
(1)以河北省普通高等學校計算機應用能力等級考試一級考試成績作為期末實踐成績,占總成績60%.
(2)利用Moodle網絡教學平臺考核醫學信息學部分理論知識,占總成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