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5:41: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問題及應對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大多在中小學階段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挫折,從家庭到學校受到的批評遠遠多于表揚。社會原因、家庭原因和自身原因使中職院校學生相應出現了一些和普通高校學生不一樣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理想和現實的矛盾
青年學生都對自己的未來和前途充滿期望和幻想,但對于中職院校學生來說,理想和現實卻充滿矛盾:希望學有所成,報效祖國,但學業不好,難酬報國之志;希望受到更高層次的教育,但由于各種原因不情愿地進了職校大門;對社會的期望值很高,但因缺少社會實踐而常常碰壁。所有這些,使他們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常常感到迷惘和彷徨,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信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2.自尊的需要和不注意尊重他人的矛盾
有一些學生,由于家庭優越的生活條件,嬌慣成性,虛榮心極強??偸窍M玫剿说恼J可和關注,但進入新的學校后虛榮心得不到滿足。有時,為了引起眾人注意,會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非常規的舉動,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傷害了他人的自尊,造成人際關系緊張。
3.孤獨自閉和渴望理解的矛盾
有些學生進入中職院校后認為自己的價值沒有體現出來,在新的環境中因種種原因覺得不被他人所理解,為了保護自己而自我封閉起來??释麆e人的理解,又怕遭到別人譏笑和嘲諷,缺乏自信,怨天尤人。
4.熱情沖動和理智自控的矛盾
中職院校的學生處在生理和心理發展成熟度不同步的階段,對很多現象的本質一知半解,但卻非常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缺少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用極大熱情去投入工作卻達不到預期效果,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喪失信心而有極端舉動。
二、中職學生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
1.設計出總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塊
(1)認知發展教育。認知發展教育是使中職學生了解認知發展規律、特點及自身認知發展水平,是學生進一步發現自身與眾不同的特質,改進行為,增加自信心的重要前提。通過常規或特殊訓練,幫助中職學生挖掘和認識自身的認知特點,并學會對認知進行調控。
(2)情緒穩定教育。情緒穩定教育是使中職學生了解人的情緒的正常值及自身情緒變化的特點,通過有效的調控手段,使自己經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樂觀的情緒,能夠科學調控自己的情緒,培養積極的情緒狀態。讓學生逐漸走向成熟,為職業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3)人際和諧教育。人際和諧教育是幫助中職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特點和規律,通過訓練掌握一定的交往藝術,在群體中與人和睦相處,悅納他人,也悅納自己;善于在群體中發揮自己的才干,達到高水平的自我實現。
(4)積極適應教育。積極適應教育是使中職學生適應自身、環境及社會的各種變化,學會調控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煩惱,通過有意識的訓練,掌握排解心理困擾、減輕心理壓力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為自己走入社會積極工作、樂觀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2.全方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健康講座根據學生入學的階段每學期開設1~2講,內容要結合本階段的學習任務和心理狀況。如在新生入校時開設以適應新環境和重塑自我為主題的講座,幫助學生盡快適應新學校,迅速投入到新的學習階段中。
(2)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和咨詢。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思,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所以,中職院校也應該設立并完善咨詢機構。
(3)有針對性地開展團隊活動。有計劃、有目標性地在班級中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團隊活動,讓在學習、生活中有困惑和心理問題的同學融入到團隊中,準確給自己定位,學會接納自己,學會調適自己,學會與他人交往,提高心理素質和團隊融入能力。
(4)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環境。利用教室的板報、學校的櫥窗、流動宣傳欄和學校的其他傳媒(校報、電視等)定期進行宣傳教育,在學生心中樹立起明確的心理健康理念,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遇到暫時性心理障礙怎樣調適,通過什么途徑和方式尋求心理健康幫助等。
關鍵詞:留守兒童 心理研究 應對策略
留守兒童是指在農村地區因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一年及其以上,而被交由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他人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年齡在18周歲以下的孩子。由于無法獲得正常的家庭教育和感情關懷,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品德和行為養成等方面都出現了一些問題。其中尤以心理健康問題最為突出,留守兒童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楊素蘋指出:“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心理環境和良好的農村教育環境,形成了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獨、不安、膽怯和自我封閉等不良個性心理特征。”李寶峰的研究表明:“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較高,具有輕度及以上的人員占31.0%。”孫曉軍等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兒童表現出更多的友誼沖突或背叛,留守兒童同伴關系對孤獨感的預測力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問題已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而已經發展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據此,筆者運用調查與訪談等多種方法,力圖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積極探討這一群體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求有效的解決策略,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幫助他們消除不良心理,重建自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身心得到積極、健康的發展,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社會人。
一、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
1.自卑
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差,自己沒有依靠和保護,加之初中生在心理上已經開始形成自我意識,因此,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心理敏感度較高,極易產生自卑等心理障礙。在學校生活中,常常表現出不自信,害怕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擔心別人用鄙視的眼光看自己,害怕失敗……由于客觀環境難以改變,隨著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延長,這種自卑的感覺就會越強烈,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2.孤僻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對父母都有依戀傾向。依戀是幼兒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際關系。依戀的程度與性質,直接影響兒童對周圍世界的信任感,影響他們的情緒情感、社會行為和性格特征。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缺乏最起碼的心理交流機會,內心煩惱與沖突無從傾訴,也得不到引導,導致對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在學校,這樣的孩子往往不會主動與其他同學交往,他們往往躲在角落里羨慕別人能開心地生活,羨慕其他同學敢于大膽地表現自己,卻把自己包裹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和同學交流,害怕自己的表現不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
3.性格與行為偏差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上、價值上的偏離和性格發展的異常。一部分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愛,而想要在生活當中尋找關愛,因此,對身邊的朋友要求很高,要求別人什么都圍著自己轉,一旦發現朋友對自己的關注不夠,就會責怪、發脾氣;一部分孩子把這種缺失的愛,用自己認為的愛情來彌補,陷入早戀的泥沼;一部分孩子因為缺乏愛,而開始埋怨父母,對父母毫無感恩之情,常常與父母吵架,不能理解父母對自己的良苦用心;一部分孩子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性格失常和行為失范,表現為脾氣急躁、沖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甚至打罵同學、老師和長輩。極少數留守兒童受社會不良團伙的影響,出現了違紀或犯罪行為。
4.逆反心理
留守兒童逆反心理極強,對抗情緒嚴重。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懷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充滿不信任。然而,留守兒童又是最渴望擁有關愛的人群,因此這種潛意識中的不信任和極度希望得到關注,導致了他們的逆反行為,常表現為“不聽話”“不禮貌”“不謙虛”“愛搞惡作劇”等。留守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自己,一點小事就計較,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敵意,有時為了引起他人的關注,故意惹是生非,對老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
1.父母教育缺失,監護人教育不當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有著直接、持久和潛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農村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無法在良好的親子關系中獲得直接的情感體驗,因此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學習習慣都相對不良,對他人缺乏信任和愛心,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無法和同伴一起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是隔代監護,監護人多數是其祖輩。祖輩的思想、生活習慣多與時代不合拍,不利于兒童的社會化,易造成兒童適應不良;祖輩大多溺愛孩子,對孩子要求放松、原則放寬,易使孩子養成刁頑任性的不良個性和習慣。
2.學校教育不足
學校是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將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但由于學校的辦學條件、教育理念、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約了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目前,對于留守兒童較好的管護措施是實行寄宿制,但大部分農村學校缺乏寄宿條件,即使有,一般條件都較差,學校很少開設心理課程,也很少對學生進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發展缺少正確的引導;部分教師忽視了與留守兒童的溝通,一些留守兒童反映老師沒有家訪過,被忽視、被遺棄的感受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發展。
3.社會教育不足
就我國當前教育的現狀來看,社會對少年兒童發展提供有效幫助的機構太少,尤其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基層很少或沒有相關的少年兒童的社區教育組織,使得農村少年兒童的教育與成長發展在社區教育這一塊尚處于真空之中。社會不良因素,如現代傳媒具有極強的滲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級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響到不設防的孩子們,此時家庭監督力度不強或失控就為一些不良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
1.完善家庭教育
發揮父母的教育職能,就要求父母應與孩子保持經常聯系,除了生活、身體、學習方面外,還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也可通過講述打工的經歷,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生活觀。監護人也要樹立起角色意識,真正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對留守兒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嬌寵溺愛,做到嚴與愛結合;同時要定期同留守兒童進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狀況,并及時與其父母和學校聯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進其健康成長。
2.加強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視學生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及時發現、診治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充分發揮學校的少先隊、共青團的力量,組織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積極鼓勵留守兒童參加集體活動,改善留守兒童的人際交往障礙;加強對教師的素質培訓,使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公平、公正地對待留守兒童,使留守兒童享有與其他兒童同等的待遇。
3.整合社會力量
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個體心理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因此,社會有必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有效地彌補家庭教育對其關懷的不足,多給予他們指導和幫助,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政府應加強并完善社會制度,維持社會秩序,嚴厲打擊犯罪分子給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加強對娛樂場所的有效管理,嚴厲打擊傳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為,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多組織社會公益活動,呼吁社會成員多關注留守兒童及其他弱勢群體,給予他們誠摯的關懷與幫助,讓他們感覺到國家及政府的溫暖。
4.加強自身教育
留守兒童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和煩惱,其實都可以歸結為缺乏對現實的正確認識及態度和內心不平衡。父母外出務工是一種現實,留守兒童應以健康的心態,正視現實、面對現實。在改變不了父母外出的現實情況下,只能學會調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作為留守兒童,應該學會自信、自立、自強,把父母不在身邊的現實看成是對自己的鍛煉和考驗;端正學習態度,把學習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與老師、同學接觸,主動與父母溝通,勇敢面對和克服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當然,農村留守兒童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留守兒童,關注留守兒童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站在對后代負責、對社會負責的高度,與家庭、社會各界密切合作,扎實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呵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為祖國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1).
[2]楊素蘋.關注農村留守兒童[J].基礎教育參考,2004(7).
1腦血管病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1.1恐懼腦血管病患者多是發病前無明顯癥狀,突然發病且病情進展迅速,尤其是肢體和語言方面的功能障礙,會使得缺乏相關知識的患者對自己的病情不能正確的估計,對未來生活感到無比的恐懼和絕望。
1.2憤怒腦血管病患者往往一發病就伴有肢體功能障礙或語言交流障礙,嚴重者甚至是多種障礙同時伴有?;疾〕跗诓∪送ǔ2荒芙邮苌畈荒茏岳淼默F狀,當需要別人提供幫助而周圍的人卻又不能正確地領悟他的需求與喜惡時,就容易引起患者的不滿情緒。時間一久,這種負面情緒會使病人的心理產生惡性扭曲,患者還經常把這種不滿遷怒于周圍的人,消極地應對治療。
1.3自尊心受挫據統計,近幾年腦血管病的發病有年輕化趨勢,相當一部分的患者集中在40~50歲,甚至有1例患者年僅29歲。大部分腦血管病患者患病前在家庭和社會上分別擔當著頂梁柱和領軍人物的重任。然而發病使其無法履行在家庭和社會中的職責,感覺自己突然成了“無用”的人,甚至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這種強烈的心理反差對患者的打擊猶如晴天霹靂,為此,患者面對生活開始消沉、頹廢。此種心理障礙不僅會影響藥物治療效果,也不利于康復訓練的實施。
1.4自信心喪失腦血管病的發病非常迅速,但是治療和康復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的治療、康復過程不像感冒發燒一樣治療一段時間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往往要經年累月才會有一定的效果,意志薄弱者往往會因此心灰意冷,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1.5依賴心理增強腦血管病患者在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由于最初他們一下子陷入癱瘓狀態,很多生活上的事情都必須有家人或護理人員代勞。時間久了,他們容易產生依賴心理,即使身體已經有所恢復,已經可以獨立地完成一些基本的生活內容的時候,他們也從不主動去做,而總是以自己干不了,要求身邊的人幫助完成,這會使處于恢復階段的患者的治療陷入被動,并將直接影響患者后期的康復效果及以后的生活質量。
2護理措施
2.1營造溫馨和諧的治療康復環境為了使每一位患者都能夠盡可能快地適應醫院的陌生環境,可以采用家庭式病房格局,并配有一定數額的保潔員,保證病房和周圍病區的整潔舒適;房間配備綠色植物,讓病人在病痛的折磨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溫馨的治療環境還可以穩定病人的情緒,促進心理康復。另外我們在走廊等地方安置扶手并定期檢修以方便患者安全使用,讓患者安心地在醫院接受治療康復。
2.2合理的人員配置,科學的服務流程配備醫術精湛的??漆t生、專業的康復師和業務熟練的護理人員。醫術精湛、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準確把握溶栓及抗溶的指征和時機,為患者的后期康復爭得機會;專業的康復師為患者制定科學的康復計劃,提供專業的康復功能鍛煉;技術嫻熟富有愛心和同情心的護理人員要盡量減輕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痛苦;另外科學的服務流程可以增強患者對我們醫務人員的信賴,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
2.3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進行溝通時有禮貌地稱呼患者,使患者有相互平等、被重視、被尊重的感覺;告訴患者自己的姓名及職責范圍,使其產生信任感,說話時要溫和誠懇;注意善于傾聽誘導患者交談,在傾聽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充分體現對患者的關心,理解疾病給其造成的痛苦和煩惱,不要隨意打斷;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要作出恰當的回應,回答速度要慢,說話不怕麻煩,從而加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2.4提供一對一的心理疏導定期對患者進行心理評估,并針對患者不同的病程階段、不同的心理特征,隨時發現問題,隨時給予一對一的心理疏導,避免患者在康復治療中受到負面心理因素的干擾,使我們的醫護措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2.5調動患者和家屬的積極性,共同參與康復治療腦血管病的治療和康復過程是漫長的,特別是后期的康復過程,需要病人、家屬和醫護人員共同參與和協作。首先我們要向病人及家屬說明后期康復和前期治療同樣重要,后期的康復鍛煉直接影響著預后結果,并教會他們正確的鍛煉方法,鼓勵病人加強功能鍛煉,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腦血管病人由于肢體功能障礙和心理功能障礙,其社會適應能力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礙。因此,對腦血管病人進行心理康復治療時,還應幫助病人恢復社會適應能力,鼓勵他們下床活動進行鍛煉,生活盡量自理。對病人在康復過程中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鼓勵。同時還應鼓勵他們參加力所能及的學習活動、家務勞動、文娛活動和社會活動,增加其對生活的樂趣,分散他們的不良情緒,為重返工作崗位、重返社會做好準備。
2.6囑咐患者定期來院復查,并做好隨訪工作腦血管病的復發率較高,病人出院時要囑咐他及家人定期來院復查,以防嚴重后果的發生。另外建立病人檔案,定期隨訪,了解病人恢復狀況,并做好記錄以供以后參考學習。
關鍵詞:“90后” 大學生 心理問題 策略
一、“90后”大學生的普遍特點
(一)獨立性與依賴性并存
“90后”大學生在優越的現代化環境下成長,從出生到學業結束,日常事務的處理及經濟來源基本依靠父母,自理自立的能力普遍較低,久而久之對父母形成一定的依賴性。然而,他們卻又存在著強烈的獨立意識,講究個人隱私,不喜歡自己的事情被父母和教師干涉。
(二)自信與自負并存
“90”后大學生是自信張揚的一代,他們勇于表現自己,敢作敢當。“我的青春我做主”“舍我其誰”已然成為體現他們鮮明個性的座右銘。然而,過度的自信就是自負,過高的評價自己勢必在將來吃“閉門羹”。
(三)享樂意識強烈
優越的生活環境及父母的精心呵護讓“90”后大學生成為了在溫室中成長的花朵, 他們養尊處優,缺乏歷練,習慣了享樂。
(四)危機意識薄弱
對于“90”后大學生而言,父母是他們永遠的庇護傘,他們缺乏對就業危機及生存壓力的意識,甚至當危機潛伏在自己身邊時還不能感應到它的存在。
二、“90后”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
據專門針對“90”后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大多數“90”后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弱,尤其是抗壓能力明顯不足。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會留下陰影;5.1%的同學表示自己會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同學愿意總結經驗,從頭再來。因而“90”后大學生更易產生就業心理焦慮,其主要是因畢業方向的選擇、戀愛分合、離別感傷、突發事件、經濟條件等沖突引起的,繼而使“90”后大學生對就業產生不安和恐懼。
(一)缺乏客觀的自我分析
部分“90”后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缺乏對自我的客觀分析,如對自身的定位和未來的職業方向沒有清晰、明確的目標和計劃,對專業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夠清楚。經常脫離現實,幻想舒適、高薪的崗位,總認為自己什么工作都能勝任,一畢業直奔大型企業、知名單位。正因如此,“90”后的學生就會失去就業的大好時機,表現出低落、孤寂、焦躁不安等心理問題。
(二)就業觀念不靈活
1.大多數“90”后大學生都會選擇一些相對來說比較固定、悠閑、福利條件比較好的單位,不愿意選擇風險與機會并存且具有挑戰性的職業,更不敢去嘗試自己創業。他們往往只關心工作的環境、條件、月收入等現實利益,而對自我的職業興趣、能力、職業的發展前景等方面不去考慮太多,因此,比較容易選擇并不適合自己的職業來工作。
2.功利化,相互攀比。部分“90”后大學生太在乎職業的功利價值,甚至還將職業劃分為不同等級,而不會考慮國家與社會的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不愿意到條件比較艱苦的單位和部門工作,甚至出現“追高比低”的現象,對別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
3.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學以致用。在就業時,“90”后大學生排除了一切與自己專業關系不密切的職業,這樣做無疑是自己增加自己的就業困難。
三、解決“90后”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策略
(一)認知自我,創造機遇
“90”后大學生應對自我進行正確的認知并做出適合自己的人生規劃,追求與自己相符的社會價值,培養良好的自我意識。一個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優缺點。作為即將面臨就業的大學生更應該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評價,通過實踐并了解自我能力后,還必須牢牢抓住自己的時機,便于確保以后的求職順利。這是解決或緩解就業心理問題的基本道理和根本道路。
(二)調整心態,促進就業
“90”后大學生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沒有必要過度害怕自己有心理問題。進行心理調適的方法也有很多,可以自我心理暗示,鼓勵、幫助自己渡過難關。其次,可以與周圍的同學、朋友互相溝通,征求他們的建議與支持,還可以通過鍛煉、聽音樂等多方面的興趣愛好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解除心理的郁悶,放松心情。
(三)開拓進取,勇于創業
“90”后大學生要有自己創業的打算,要有開創自己事業的決心和勇氣。這樣的精神值得鼓勵,但是要有準確的觀念與思路,對自己有一個合理的計劃與標準,要與有市場經驗的人多學習以及溝通了解。
(四)開展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詢
“90”后大學生的特殊性和矛盾性,暗示了在校期間學校應注意“90”后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對“90”后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常見問題進行分析,并提供相應的心理咨詢。
四、結束語
大學生就業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熱點和難點,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90后”大學生就業就更加困難。由于“90后”大學生自身特點以及社會就業機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了諸多的就業心理問題,既要求“90后”大學生能夠克服心理障礙,用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來面對就業,也要求學校、家庭和社會采取一定的措施來盡可能地減輕大學生就業心理危機的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楊桂香.高校畢業生的心理問題及其對策[J].遼寧教育研究,2004.
[2] 王蓉霞.試論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與調適[J].中華文化論壇,2009(1).
[3] 梁杰珍.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與調適[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7).
[4] 楊彩霞.大學生擇業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調適[J].科教文匯,2010(9).
作者簡介:
在我國,績優生通常是指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群體。績優生與其他學生相比,表現為勤奮好學、成績優良,因此,人們容易忽視對績優生心理狀態的關注。然而,正是由于績優生學習成績突出,他們往往會追求較高的、不切實際的目標,承受的心理壓力可能會更大,引發相應的心理問題。重點高中高一新生在初中階段大多屬于績優生,在對高一新生開展的心理測試和心理咨詢中,我發現在不少學生不能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如不能及時地處理好績優生在初高中銜接過渡期出現的心理問題,會使得他們初高中階段的轉換適應期加長,導致他們無法全身心地投入高中的學習生活,給學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本文對績優生初高中銜接過渡期的心理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應對舉措。
一、績優生初高中銜接過渡期的心理問題
1.學習焦慮
績優生都是初中時的學習尖子,在進入重點高中后,他們志得意滿,但在經歷了高中階段第一次大考(高一第一學期的期中考試)后,一些發揮得不夠理想的學生會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當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時,會導致自我評價“失真”,甚至有的學生會產生從“學霸”變為“學渣”的感覺,引發對學習和考試的過度焦慮,表現為過度擔心被別人超過,擔心將來考不上理想的大學,辜負家長和老師的期望。
2.自責傾向與抗逆力弱
績優生在初中階段在學校和家里常受表揚,缺少經受挫折或產生失敗的體驗,這導致他們進入高中后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一些小挫折便會糾結于心,表現為過度自責,缺乏抗逆力,情緒低落。由于經常被不良情緒困擾,有的學生會伴隨出現頭痛、失眠等明顯的軀體癥狀。
3.人際關系障礙
績優生由于在入學前將高中階段的學習生活過分理想化,當發現某些地方與自己的想象有差距時,容易為一些小事而煩惱;同時由于在初中階段他們大多是學生干部,習慣于被關注和表揚,過于在乎老和同學對自己的評價,易導致敏感多疑與人際關系緊張,甚至不能融合到新的集體之中。
二、應對策略
1.改進學習方法
高中階段更強調主動式的學習,著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對于仍習慣于填鴨式教學方式,還沒有從“死讀書”的被動模式中解脫出來的學生是一種挑戰。一些學生面對多學科、快節奏的學習氛圍,會感到學習壓力陡增,出現學習焦慮。對于這些學生,教師需要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焦慮,學會緩解焦慮的方法,能夠冷靜、客觀地審視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明確需要改進的方向,在實踐中逐步掌握主動型的學習方法,跟上老師的課程節奏。引導他們以樂觀的心態正確對待考試成績,不糾結于“一城一池之得失”,將注意力集中于學習本身,經常反思學習方法,通過理性分析、查缺補漏,扎扎實實地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2.確立合適的學習目標
作為初中階段的學習尖子,績優生在初中階段的奮斗目標是明確的。而在如愿以償進入重點高中后,入學初期在學習目標上會出現迷茫。部分高一同學有理想,但卻缺乏具體目標。因此,應引導他們盡快將高一納入整體高中目標管理體系中,從高一開始就要有具體的目標和計劃?!吧虾J行赂呖挤桨浮贝_定于2017年開始實施,該方案更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考查,這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結合新高考細則,確定適合自身的重點課程,明確學習的方向和目標。如果經實踐和嘗試仍不成功時,要及時調整目標,直至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業發展方向,這樣便能夠明確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扎實前進。
3.提高情緒調控與抗逆能力
情緒調控與“抗逆力”對于那些初嘗挫敗感的高一新生尤為重要。在成長的過程中挫折是難免的。挫折可以促進人格的成熟,失敗是人生最好的老師,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處于成功和贊揚的包圍之中,有點輸不起,因此,需要引導他們增強抗逆力(心理彈性),正確看待挫折和失敗,把失敗當作一種歷練,找到出錯的原因,并進行分析,重新樹立信心,學會調節和放松身心的方法,從低落的情緒中解脫出來,放下包袱,輕裝前進。
4.增強人際交往能力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互動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成長過程中,能夠適應困境與挫折的青少年通常具備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包括家長、教師和同伴等。
對于績優生中存在的影響人際交往的過敏傾向,需要引導他們學會“逐級脫敏與放松技術”等方法,擺脫“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的思維方式;需要向他們傳授人際交往的方法,要自信信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鼓勵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例如主題班會、周末晚會、演唱會、演講會、辯論會、文藝擂臺賽和體育比賽等活動,在活動中增進與教師、同學的相互了解,引導他們對自己的人際交往狀況進行反思,促進人際交住能力的提高。
三、結語
對于處于初高中銜接過渡期的高一學生,要幫助他們及時發現進入新環境后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心理問題,學會調整心理偏差的方法,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及情緒,進而更好地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圓滿完成高中階段的學業。
一、單親家庭子女教育誤區分析
1.不少家長將家庭中夫妻雙方的相關矛盾及離異情況片面地認為屬于大人的事,與子女并沒有聯系,與孩子的交流溝通比較欠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承受非常大的心理壓力,甚至他們的內心壓力會高于父母。
2.把孩子作為工具來傷害夫妻另一方。通常情況下,夫妻雙方在發生矛盾的時候,就會喪失理智,這時候,處于弱勢的一方就會利用孩子作為斗爭的工具來回擊對方,就會忽視孩子的感受。
3.夫妻雙方吵架期間,若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不好,或者在學校不能受到老師與同學的歡迎,家長也會將其看作累贅,對子女的監護責任進行推諉,甚至喪失了父母最基本的資格,最終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4.夫妻雙方有的時候在子女面前沒有什么顧忌,不能很好地盡自己的監護責任,僅僅關注眼前利益,這會給孩子帶來惡劣影響。
以上教育誤區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家長不能正確認識對孩子的保護及教育。
二、單親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科學做法
1.不可以沒有原則地溺愛和遷就孩子。通常情況下,當夫妻離異或者喪偶時,撫養孩子的一方會對孩子懷有一定的愧疚心理,更多的是對孩子的憐憫,為了不讓孩子受“委屈”,有時甚至會發展為沒有原則、沒有標準的溺愛。最終結果就是孩子遇事會變得自私自利,專橫任性,沒有愛心、同情心及社會責任感,不會尊重其他人,甚至會瞧不起自己的親人。
2.增強子女的自信心和勇氣。孩子是祖國的花朵,但是單親家庭會深深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部分孩子會出現自卑心理,在學習上打不起精神。所以,要想使孩子更好地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家長就應該幫助孩子樹立起面對生活和學習的信心,積極鼓勵孩子堅強地面對生活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增強他們的信心。
3.簡單粗暴不可取。有的家長對孩子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動不動就又打又罵,使孩子整日生活在驚恐不安之中,個性發展受到嚴重的壓抑,因害怕懲罰而不愿回家,在外面尋找“溫暖”,容易被壞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長教育孩子切忌簡單粗暴,要注意正確引導。
三、學校對單親家庭子女心理教育對策
1.調查分析造成單親家庭的原因和現狀,“對癥下藥”。造成單親家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變故對孩子的刺激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心理障礙正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根源。因此,教育單親子女,就要分析、解決學生生活、學習中存在的困難,這是關鍵。
2.喚醒自尊,點亮學生心中的“燈”。自尊、信心和勇氣是學生努力改正缺點積極向上的動力。因而,教師應從尊重和愛護學生出發,幫助他們發掘身上的優點,及時發現進步之處,喚醒他們的自尊,鼓勵他們振作起來,自強不息。學生有了信心,就有了希望。如八年級(19)王延軍,開始接觸他時,他郁郁寡歡,學習成績很不理想,表現不穩定,一提及媽媽,淚如雨下。在后來的班級活動中,我特意讓他參加,當他做出一點成績時,我適當進行表揚,同學也投來羨慕和贊許的目光,他切實感受到集體和他人的尊重與肯定。慢慢地,他越來越積極,對自己也越來越有信心,無論課堂做答,還是課外班級活動,總是奮勇爭先,走出了生活的陰影,學習成績也有很大進步。
3.創設環境,傾注愛心。我們可以開展手拉手、心連心活動,解決單親學生的經濟困難,讓他們充分體會到“大家庭”的溫暖,鼓勵其他學生多與他們交往、談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習中形成關心和愛護他們的風氣。如我班單麗,父母死亡,少了家庭的教育,自由渙散,成績較差,對學習沒興趣,不會與人交往。后來,我發現她很喜歡唱歌,找到了興趣點,我就鼓勵曾學過鋼琴且過八級的麗華與她多溝通,談談音樂,并指出學習音樂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這名學生在行為上有很大進步,臉上也多了笑容。
四、困惑和思考
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問題單靠學校的力量是不能徹底解決的,社會尤其是社區應當怎樣喚醒單親家長為孩子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承擔理應應有的責任,進而解決單親家庭子女的心理問題,使他們獲得良好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對策;綜述
中圖分類號:C9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0)11-0000-0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急劇擴張和擇業制度的變化,大學生在擇業時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種挫折和困難,從而導致其產生了一些心理問題。鑒于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對其擇業行為有重要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以及其研究的現實應用意義,就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研究的重要內容進行了綜述。
一、文獻檢索結果
以“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為主題詞,對中國知網2008年1月至今的文獻進行搜索,得到了十二篇相關的文獻。這些文章有十篇以《淺析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及對策》或《淺談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心理調適》為題,另外二篇分別以“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內源性因素與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高校畢業生擇業心理障礙分析及輔導策略”為題。這些文章大都是以大學生擇業時存在的諸多心理問題為關注焦點,并列舉分析了產生這些心理問題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具體的解決對策。
二、文獻綜述
1.大學生擇業中常見的心理問題綜述
只有楊小勁在《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及其調適方法》中指出大學生擇業心理里是指大學生選擇職業時所表現的心理特征、心理變化狀態以及可能出現或者已經出現的心理問題,并指出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心理變化復雜,表現出一些特征:如擇業意識普遍增強、擇業期望矛盾復雜、擇業心理易受打擊、擇業依賴性日趨嚴重。這些概念及特征的分析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七篇文章列舉了類似的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主要有:焦慮、自卑、自負孤傲、從眾、依賴、嫉妒、茫然等擇業心理問題。李晗龍在《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分析及解決措施》中提出了攻擊易怒心理。楊小勁在《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及調適方法》中指出,大學生擇業時易產生急功近利心理。在求職時過分看重職業的性質和報酬。劉河燕在《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及其應對》中將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問題分別從情緒障礙,自我認知障礙和人際心理障礙三方面來闡述:認為情緒障礙包括焦慮、急躁、抑郁。自我認知障礙包括自卑、自傲。人際心理障礙包括怯懦、冷漠。程瑋在《大學生擇業心理內源性因素與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中則將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的表現和原因從大學生自身的內源性因素來說明。他認為大學生產生擇業心理問題的原因有:擇業挫折心理準備不成熟、擇業認知偏差和擇業人格缺陷。李一男在《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中將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分為積極擇業心理和消極擇業心理。積極的擇業心理包括擇業競爭、繼續求學、穩定擇業、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而消極的擇業心理包括擇業自傲、自卑、依賴、抗挫能力差。許學海在《淺談當代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與對策研究》中從心理維度分析,具體從情緒心理維度、認知心理維度、社會心理維度三個方面。情緒心理維度是指悲觀、不滿和焦慮的擇業心理問題;認知心理維度是指自卑、自負、坐等心理和決策猶豫心;社會心理維度是指從眾攀比心理,他側重從心理學上的心理維度來分析。
2.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綜述
有幾篇文章沒有從具體的社會、家庭、學校、學生自身或主客觀方面來分析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的原因,而是混合地分析。陳康等的觀點包括:(1)社會不正之風的不良思潮的影響;(2)就業指導工作滯后;(3)擇業觀念落后于就業制度的改革;(4)家庭因素的影響;(5)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影響;(6)思想教育的滯后;(7)社會實踐的缺乏等。宋玉冰從主客觀兩方面分析產生的原因,認為客觀因素是指社會環境和學校的教育,指出目前我國的經濟體制和就業機制還不完善、畢業生人數劇增、不良的社會風氣等。學校教育本身就分了等級和就業指導工作不到位。李一男則從社會環境因素、家庭因素、大學生自身因素、就業心理指導滯后四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劉豐則將社會學校和家庭原因歸為外部原因,將個人因素歸為內部原因、根本原因。他認為個人原因除了個人素質、綜合技能存在缺陷外,自我認識、自我評價存在偏差。王艷碧則從個人、社會、學校、家庭四個因素來分析原因。張翼認為還應包括我國教育的缺失,包括家庭教育中缺少職業指導、人格教育、挫折教育,而學校教育進行著“臨時抱佛腳”的就業指導。
3.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對策綜述
陳康認為解決對策包括:(1)大學生更新擇業觀念。(2)樹立擇業信心,積極參與競爭。(3)培養獨立意識,提高承受能力。(4)加強就業指導開展心理教育。(5)學會運用心理調適的方式。包括自我暗示、適度宣泄、放松訓練、注意力轉移。宋玉冰將對策分為主客觀兩方面來說。指出客觀上學校應對大學生進行擇業意識、擇業觀念、擇業心理準備等方面的教育。主觀方面除前面提到的樹立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李晗龍從學校角度指出了對策,包括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擇業心理教育體系。縱向到底是指從大學二年級到畢業,擇業心理指導者應遵循其身心發展規律,做到階段性和連續性有機結合。橫向到邊是指除了開設就業心理指導課外,還要開展職業測評服務和擇業心理咨詢。楊小勁認為大學生要做好擇業心理準備包括正視現實、勇于競爭、百折不撓、放眼未來。而調適的方法又增加了教師幫助法。程瑋提出,從認知層面幫助大學生建立發展的動態的職業價值個人構念系統,其核心是職業價值觀從行為層面幫助學生學會合理的運用挫折應對心理防御機制、增強自身應激能力;從人格結構層面幫助學生構建和諧自我概念,不斷提升心理品質的深層質量。張莉指出從充滿自信,恰當的職業定位,正視社會現實,正確對待擇業挫折提高自身素質五個方面來應對擇業心理問題。王艷碧則從政府社會、高校、家庭和大學生自身四方面提出了對策,指出政府和社會在就業問題上應發揮好導向和促進作用。較全面地從各角度提出了對策。
結語
本文對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的表現形式、原因及解決對策這三個問題的研究現狀進行了比較全面地對比綜述。本課題研究的發展趨勢應進一步界定擇業心理概念,分析擇業心理產生原因和解決對策時應清各方面的職責,提出的對策應切實可行,良好的擇業心理不僅可使大學生在擇業期間保持良好的心態,適時調整自身行為,促進順利就業,而且還可使大學生在擇業時順利適應職業及社會環境,發揮自身才能。
參考文獻
【1】 陳康.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衛生職業教育.2009, (10)
【2】 宋玉冰.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繼續教育研究.2009,(2)
【3】 李晗龍.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分析及解決措施.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8, (3)
【4】 楊小勁.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及其調適方法.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 ,(1)
【5】 劉河燕.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及其應對.文教資料.2008 ,(1)
【6】 程瑋.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內源性因素與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3)
【7】 李一男.當代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遼寧教育研究.2008,(5)
【8】 許學海.淺談當代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與對策研究.中醫管理雜志.2009,(2)
【9】 劉豐.淺析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及調適.職業技術.2009,(10)
【10】張莉.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心理調適.山西高等學校社 會科學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