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5:41: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創新模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營銷創新;創新能力;創新模式
創新能力是當今經濟環境下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中營銷創新是核心要素之一。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若一味追求純技術創新而忽視營銷創新,便會導致技術創新成果被市場應用的程度減弱,這違背了技術創新的外溢性原則。因此,重視營銷創新,將其作為純技術創新的一大重要支撐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國內企業營銷仍然走以跟隨為主的道路,營銷模式相對單一,不能滿足多元化市場的需求,這勢必使我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因此,對企業營銷創新模式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營銷創新是由“創新”的概念發展起來的,由熊彼特在1912年發表的《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創新是一個經濟范疇,而非純粹性的技術范疇。美國著名管理大師德魯克曾指出,由于企業經營的目的在于創造客戶,因此企業具有兩種基本功能:營銷和創新,這似乎是關于營銷創新的最早理論來源。對營銷創新(marketing innovation)問題的研究雖然始于20世紀80年代,但到目前為止國外主要是注重實踐方面,而并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
隨著市場從賣方到買方的轉變,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一系列現代創新營銷模式:服務營銷、整合營銷、綠色營銷、網絡營銷等[1]。國外一些優秀企業都投入了大量的資源開展營銷創新實踐。例如:綠色營銷作為一種營銷創新模式,成為國外許多企業的新型營銷選擇。美國生產尿布的企業,從環保角度出發,進行廣告促銷,強調布尿片埋在土里至少要經過500年才能分解,而紙尿片在土里能夠很快分解。于是紙尿片在公眾心中樹起了“綠色形象”,短短3年,銷售量猛增到1.8倍。
國內對營銷創新也有了一定的研究,進入中國知識資源庫輸入關鍵字——營銷創新,進行檢索結果有約1700條之多,但是對營銷創新模式的研究卻寥寥無幾。這說明國內營銷仍然走以跟隨為主的道路,營銷創新理念尚未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現有的研究成果不很豐富、也不盡完善和深入。實際上營銷創新等非純粹技術性創新對創新成果的市場應用、成果檢驗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擁有差異化競爭的領先優勢,這除了靠產品創新及工藝創新來獲得之外,還可以通過營銷創新來獲得。
二、企業營銷創新能力
一般認為,企業營銷能力是企業把握、適應、影響、完成市場營銷活動、追求企業利益最大化的經營能力,它包括市場調查研究能力和銷售能力[2]。然而,企業營銷創新能力作為增強營銷能力的主要動力來源,也應歸屬于企業營銷能力,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營銷創新能力,國內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在此將其界定為:營銷創新能力CMI(Capability of Marketing Inno-vation)是指企業所具有的對消化吸收的營銷知識、理念、手段進行再加工,從而創造需求、引導消費、營造市場,促進企業內外交互、實現預期目標的創新性能力。它是企業營銷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提升營銷能力的動力源泉。
提升企業營銷創新能力對營銷創新戰略至關重要,這也恰恰是國內許多企業欠缺和忽略的方面。本文從企業營銷創新戰略的高度,基于營銷能力的積累、營銷能力的激活以及營銷創新模式三個角度,建立了提升營銷創新能力的機制。歸納起來有兩方面:
1.營銷能力的積累及激活。這表現為營銷知識的累進過程,是營銷創新的知識儲備庫。首先企業應該從戰略上認識到營銷能力積累對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作用;其次,營銷能力的積累和激活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它貫穿于企業營銷活動的整個生命期,其核心是從實踐中進行積累,進而尋求或創新出最適合企業的營銷方式;最后,要注意營銷組織、營銷人員、營銷模式以及營銷理論四大營銷知識要素與營銷能力創新之間的相互作用,同時還要注意營銷創新能力與企業其他能力創新之間的協調關系。
2.營銷模式創新。營銷創新的最終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廣市場、獲得更大的市場占有率,因此營銷模式是手段也是關鍵。企業營銷創新模式主要有三種方式:自主創新、合作創新以及模仿創新。本文的中心內容即是這部分。
三、企業營銷創新模式
1.營銷自主創新模式。營銷自主創新是指企業以自身的研究開發為基礎,實現營銷能力的提升以及營銷模式的創新。這種模式具有較強的率先性,初期率先者都處于完全獨占性壟斷地位,能獲得超額利潤;而后期追隨者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適應才能進入這個營銷創新成果領域。但是同時營銷自主創新又需要很高的技術條件、資源投入,且風險性大。其創新過程為:
分析內部營銷現狀——確定可創新域——建立創新集群——創新可行性分析——自主研究開發——投入營銷實踐——后續漸進創新
(1)基于自主創新理念的品牌營銷。從2002年的1.8億元到2005年的25億,王老吉在短短的3年內迅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全國性的品牌。它將“涼茶”當作“飲料”賣,改變了傳統觀念,提煉出核心的賣點,“怕上火,喝王老吉”成為了時尚與流行。它還結合此觀念重新設計產品的包裝,再借助于影響力大的“央視”媒體,提升了影響力和形象,營銷創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3]。品牌營銷是一種典型的營銷自主創新,結合自身的產品特性及市場需求,自主研發適合企業及產品形象的品牌進行推廣,能獲得巨大的成效。
(2)基于自主創新理念的特色營銷。營銷自主創新要求的就是手段要標新立異,同時又符合企業的實際環境且卓有成效。2006年5月16日,就在諸如燕京等如火如荼地開展奧運營銷時,從未和奧運相關組織商談贊助事宜的雪花啤酒,對外高調宣布了其“非奧運”營銷戰略。其品牌價值主張是“啤酒愛好者,雪花支持你”,并在廣告片中讓啤酒愛好者喊出“這比賽,有我們才行”的口號。雪花啤酒在這場奧運營銷的潮流中沒有亦步亦趨,而是另辟蹊徑,將奧運會“重在參與”的精神,通過“啤酒愛好者合作伙伴”的方式予以體現,以此明顯區別于競爭品牌“直接贊助奧運會”的營銷手法,實現了自主創新營銷模式的制勝之道,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
2.營銷合作創新模式。營銷合作創新是指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資源共享或優勢互補為前提,合作各方在營銷創新的全過程或某些環節共同投入,以獲得最大的市場營銷效果。合作創新過程中合作各方遵循共同參與、共享成果、共擔風險的原則,同時營銷合作創新過程中的成本與風險因被分攤而降低。其創新過程為:
1)工業設計開發能力匱乏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其主要表現在設計師、設計資源及設計投入嚴重不足,缺乏系統性的設計團隊,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且品質及檔次低;2)缺乏品牌形象設計與營銷傳播是提高中小型企業知名度的主要阻力,其主要表現在缺乏對企業形象的統一規劃和設計,整體形象混亂,營銷觀念落后,缺乏對消費者及市場的深度研究,目標市場模糊,營銷方法單一,不注重品牌形象建設與維護,設計傳播力度廣度不夠等。
2工業設計產業集群與中小型企業設計創新
2.1工業設計與產業集群
2.1.1產業與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則是指在某一特定區域內的公司、企業、相關機構、支持體系等,因共同性和互補性而形成的地理上接近的相互聯系的群體。據其定義,產業集群行為主體包括企業、知識機構、服務機構,具有主體地域化聚集、高度專業化分工、社會化競合的市場特征。綜上可看出,產業集群是一種具有創造性和創新性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是特殊地域、同業交往、行業文化、產業技術鏈和價值鏈等的集中、融合,其實質是分工、合作、競爭、創新、知識共享和文化共通。
2.1.2工業設計及其產業化分析
工業設計是以批量化工業產品為對象,綜合運用工學、美學、經濟學等知識對產品材料、結構、形態、色彩、表面加工、裝飾等進行整合優化的創新活動,延伸化的工業設計還包括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對產品包裝、宣傳、展示、市場咨詢與開發等創新活動,其目的在于為產品、開發過程、服務以及它們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構成的系統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質,隨著工業設計市場的發展與成熟,工業設計逐步擺脫工業產品這個載體而從生產向服務、流通領域擴展,呈現出產業化特征。從工業設計的性質來看,工業設計具備產業形成的條件———規模性、商業性、組織性,是從工業產品生產環節中分離出來的服務于制造業的服務產業,屬于生產業,其核心是創意和文化;從產業要素來看,工業設計產業化要素應該包括外部環境因素、產業集群要素、政府要素;從產業鏈來看,工業設計產業鏈不是一個單向的線性結構,而是一個循環的網狀結構,工業設計產業鏈由設計教育、設計資源、設計創意、生產制造、營銷傳播、分銷渠道、消費者等構成,并且通過一系列運作將工業設計創新的價值傳遞到消費者手中,消費者、銷售商、售后服務通過信息反饋指導下一代新的產品開發,具體關系如圖1所示。
2.2工業設計產業集群對中小企業設計創新的作用機制研究
審視中小型企業工業設計創新現狀,通過對工業設計產業化及集群經濟的理論研究,筆者主張,工業設計產業在經歷專業化到規?;l展后須走集群化的發展道路。所謂工業設計產業集群就是指大量高度專業化、個體獨立在整體上卻相互關聯的工業設計企業(包括工業設計公司、企業、高校組織等)以及與工業設計產業鏈相關的企業,依據專業分工和協作建立起來的,在一定時間、空間和區域內柔性聚集并形成的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創新型集合體。這種集合體對于提升區域工業設計創新,帶動區域經濟,更好地服務于中小企業,提高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重大的價值和意義。
2.2.1工業設計產業集群是中小型企業工業設計創
新活動的重要載體和有效組織形式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環境日益復雜多變,設計創新項目日益龐大、技術日益復雜,再加上工業設計創新不是簡單的孤立事件,而是系列化和群體化現象,對中小企業而言,僅憑一個企業或幾個企業很難獨立地、系統地完成整個創新過程。產業集群專業化的高度集中,既具有內部規模優勢,又具有支持體系,同時在集群過程不斷產生集群效應,不斷提高區域內整體的核心競爭力,故而在工業設計創新的過程,既能充分發揮中小企業自身優勢,又能克服中小企業在工業設計創新過程中人、財、物等創新資源的不足,因此,中小企業應結合自身情況,充分利用工業設計產業集群優勢,是實現其自身工業設計創新的有效形式。
2.2.2工業設計產業集群對中小企業工業設計創新的促進作用分析
產業集群聚集了大量專業化的工業設計公司及與工業設計產業鏈相關的企業,聚集后的資源共享對于中小企業工業設計創新提供更大的優勢,[5]主要表現在:1)集群內的企業通過分工和協作減少了企業自身人力、財力、物力、技術等資源的分散,同時集群內的企業存在不同的優勢,可實現優劣勢互補;2)工業設計產業集群中的集體學習機制,形成產業內部的學習和創新機制,為中小企業互動式、開放式學習提供了可能,進而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不足;3)工業設計產業集群化有利于降低中小型企業設計創新的成本和風險;4)工業設計產業集群化有利于降低中小型企業設計創新的成本和風險;5)工業設計產業化有利于中小企業創新的擴散與轉移,產生協同效應。
3基于工業設計產業集群的中小企業工業設計創新模式
隨著創意產業及工業設計產業的發展,中小企業工業設計創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每個城市由于地域、經濟、文化、教育水平的層次不齊,中小企業的工業設計創新程度也表現出巨大的不同,如北京、上海等地與湖南、江蘇、安徽、湖北、浙江等地工業設計的創新水平就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每個城市應該根據自身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發展的不同發展工業設計產業。依據中小企業工業設計創新的特點及工業設計產業的特點,總結了2種以工業設計創新為主線的創新模式。
3.1政府主導下的政產學研創新模式
該模式適合江蘇、浙江、廣州、深圳、湖南、湖北等以外向型制造業為主的省市。
3.1.1政產學研概述
根據上述分析論證,結合產業集群的特征,筆者認為產學研能夠很好地實現優劣勢互補,是促進中小企業工業設計創新和工業設計產業發展的途徑。但正如廣州美術學院的童慧明教授所說,我國工業設計產業的發展僅僅依靠“產學研”是遠遠不夠,還必須依靠政府,因此主張在政府主導形式下的產學研,即政產學研。政產學研是指在政府主導作用下,綜合利用產出主體———企業(本文中指中小企業)、學習的主體———高校、研究的主體———高校與科研機構三者不同的實踐資源、知識資源、科研資源等各自的優勢協調,滿足三方利益,形成一種教育、科研、實踐相結合的共同發展的合作機制。
3.1.2政府主導的必要性分析
1)工業設計市場及產業發展的成熟程度需要政府主導。目前,江蘇、浙江、廣州、湖南、湖北等地工業設計市場及產業發展還不夠完善,反映到市場上就是空喊口號,造成市場上表面繁榮,我國提出工業設計產業的系列化政策已有30余年,但真正在做工業設計、真正利用工業設計提高企業創新程度的企業又有幾家,我國企業設計創新在世界創意經濟體系中又有幾份提高?這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中國大部分企業包括中小企業對工業設計創新的理解不夠,缺乏工業設計自主創新的思想。對比60~70年代的日韓,日韓工業設計的振興是正是通過政府參與并建立起設計先行、設計立國等相關策略才取得其當今設計制造業的國際地位。我國工業設計產業的振興也需政府從宏觀到微觀層面對中小企業的工業設計創新進行規劃,做出主導型榜樣,從而引導中小企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工業設計創新經濟具有巨大的經濟推動和社會帶動效應,但前提是工業設計必須孕育于完善的市場機制中,需要政府進行一系列規劃,包括宏觀的工業設計創新觀、工業設計產業發展規劃、政府層面的工業設計運行與交流平臺等,也包括微觀中的市場準入條件、運作方式、政府扶持政策、設施建設、制度完善、市場監管與質量評估等等。2)行業自身特征需求政府的主導作用。工業設計創新是一項綜合性要求很高的活動,對于中小企業而言,不僅需要大量費用的支持、市場環境的支持、也需要大量人力資源的支持,而這些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顯然是很難做到的。這就需要政府從工業設計整個產業鏈入手,在相關環節進行相應的支持,只有這樣中小型工業設計創新才有可能實現。
3.1.3產業集群下的政產學研創新模式模型
這種政產學研是在工業設計產業集群的理論背景下提出的,政府、企業、高校及科研單位等理應成為工業設計產業集群的主體,利用產業集群的網絡知識數據庫實現中小企業的設計創新。在此基礎上引領中小企業工業設計創新和工業設計產業的健康發展,進而輻射周邊省市,該模式的重點工作應放在工業設計創新的推廣與交流、設計人才與教育、設計文化的營造等之上,在政產學研的基礎上,具體措施如下:1)依據城市情況打造工業設計產業鏈聚集區,形成工業設計區域相對集中,營造設計氛圍;2)加強政府主導的工業設計創新服務平臺及數據庫建設;3)建立完備的工業設計人才教育與培養體系;4)政府加大對工業設計研發的投入;5)借鑒國外設計產業發展模式,將設計融入城市,打造設計之都;6)政府主導建立專業的中小企業孵化、融資、咨詢等服務體系。在上述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各主體之間的關聯關系,筆者建立了如圖2所示的模型。1)整個框架構成了工業設計產業集群模型,在產業集群中存在政府部門、產學研集合體、服務性機構等,他們通過政府主導的設計服務性平臺建立起彼此的關系(黑粗箭頭線所示);2)在政府主導模式下,政府向產學研部門提供相應的服務支持體系,保證中小企業的工業設計創新能夠順利展開,見圖中政府部門同產學研集合體之間的關系;3)在中小企業工業設計創新過程中,產學研各主體利用各自自身優勢,在協調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為中小企業工業設計創新完成自身職責。
3.2政府引導下的市場驅動創新模式
該類模式適合工業設計產業市場已經相當成熟、經濟、文化、教育的核心城市北京、上海等城市。受這些城市的整體影響,中小企業對工業設計創新有相對足夠的認識,已經初步形成了城市獨特的設計文化和氛圍,產業發展已形成穩定的發展模式,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設計創新,在這種環境下,就要由政府主導變為政府引導,走市場主導的中小企業工業設計創新模式。在上述城市中,當地的制造業己形成數目巨大的中小企業規模、設計產業園、創意產業園,產業集群的趨勢正向集群品牌發展,對設計發展有迫切的需求。因此該城市中小企業應該采取以下措施:1)利用產業集群優勢,以研究市場變化、消費者行為為前提,通過設計創新不斷強化設計在品牌建設中的中心位置;2)政府應針對中小企業進行政策、金融、基礎設施、基地等扶持,引導當地企業發展設計;3)規范設計市場,加強知識產權保護;4)政府應引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以保證工業設計產業的良性發展。中小企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命脈,中小企業打造設計與品牌,是綜合國力提升的必要手段。要提升這些城市中小企業的設計和品牌,就要建立完善地從設計咨詢與服務、工業設計原創設計、品牌形象設計、品牌營銷與傳播的完整工業設計產業鏈體系。工業設計產業園中應包含這些體系,在這種產業園中,政府引導、設計機構及科研組織、中小企業、服務機構等應真正搭建起專業化數據互動平臺和運營平臺。對于上述模型做以下分析研究:1)從工業設計產業集群系統模型來看,市場驅動、政府引導創新模式的關鍵在于政府對網絡平臺的構建與監督;2)集群中主要的因素中小企業、服務機構、知識機構、設計機構、網絡平臺建立彼此之間的相互關聯,形成巨大設計產業網絡;3)集群主體通過集群化優勢對中小企業實現設計創新。
4總結
民營科技企業的快速、持續、健康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一支有生力量,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由于新技術革命的發生,技術創新速度和傳播速度加快,導致高新技術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大大加快,生命周期大大縮短,這使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難度越來越大,投入越來越高,風險越來越大。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研究我國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對于我國民營科技企業不斷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的分類及關系
技術創新模式是企業在正確地分析自身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基礎上所做出的企業技術創新總體目標部署,是為實現創新目標而做出的策劃和根本對策。從民營企業與外部經濟環境關系出發,可將技術創新模式分為自主創新模式、模仿創新模式與合作創新模式。
從技術知識的獲取方式來看,以上三種創新模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內部化模式,即通過自身的研發活動獲取所需的技術知識;另一類是外部化戰略,即通過技術學習活動來獲得對自己有用的技術知識。這兩類創新戰略是密切聯系、相互結合的。一方面,單純的封閉式研發的效率較低,另一方面,技術學習又總是伴隨著相應的內部研發活動,因為這樣有利于企業對學來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創新,而且競爭優勢終將會體現在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上。顯然,自主創新模式是典型的內部化模式,而合作創新和模仿創新則屬于外部化模式。模仿創新是一個“引進—吸收—創新”的漸進過程,技術引進是基礎。在技術引進的不同方式中,技術合作是一種典型的企業間學習型合作創新方式。如果從更廣泛的角度去考慮,技術貿易和學術交流也可以看作是合作創新的特定形式。因此,模仿創新與合作創新不是彼此獨立的兩個概念,它們之間有相互重疊的部分,模仿創新與合作創新是密切聯系、相互促進的。
創新模式的選擇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企業自身的創新資源、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市場環境都會影響企業的創新模式的選擇。從我國民營企業目前的研究開發資金、技術能力以及創新體制的制約情況來看,合作創新將是我國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壯大自身創新能力,提高創新績效的必由之路。
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資源約束
技術創新需要大量的研發資金投入,需要企業具備充分的技術創新能力,同時也需要一個完善的創新體制。這些需要構成了企業技術創新的資源約束,而我國民營科技企業在這幾個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根據一份對浙江各地的民營科技型企業進行的問卷調查,我們可以看出,對民營科技企業可言,缺乏創新資金、創新風險過大是阻礙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經濟約束;缺乏人才和研發支出比例小是企業自身的能力約束;而企業產權不清和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是制度上的因素(見表1)。
民營科技企業合作創新的必要性
在我國民營科技企業普遍缺乏研發資金和技術能力,科研體系與產業體系脫節的現狀下,除了一些經濟和技術實力較強的企業外,大部分企業還不具備從事自主創新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明智的選擇應該是腳踏實地,一方面通過改革和結構調整促進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盡快充實企業的技術力量;另一方面選擇適當的創新戰略,在低水平上起步,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技術能力。為提高民營高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克服資源約束,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創新,將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合作創新打破了企業自身的界限,促進我國民營科技企業有限的技術、資金、人才要素在更大范圍流動,各種資源能夠得到更優化的配置。隨著研發的不斷深入、復雜化程度加劇以及研發難度加大,研發結果的不確定性日益加?。慌c此同時,研發成本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研發不確定性的提高和研發成本不斷加大所帶來的風險對于大部分民營科技企業而言是難以獨立承受的,而合作創新可降低和分擔民營高科技企業在研發中的風險和成本。
各企業間可獲取互補資源。隨著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不斷的復雜化,跨部門的特征也日益明顯,各個技術學科和領域之間的相互補充日益重要。民營高科技企業可能在某一領域具有其專業優勢,但很難依靠自身的資源來實現所有的創新目標。合作創新能夠將更多符合需要的研發資源聚集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這些互補性的資源之間還能夠產生協同效應,創造出別的資源,而后者既具有稀缺性又具有難以模仿性,能夠幫助聯盟的成員在市場上更好的獲得并保持競爭優勢。
合作創新可加快市場進入速度。有些民營高科技企業可能在研究產品本身上具有優勢,而一旦涉及到自行對產品生產設備與工藝的設計與開發或者互補產品的設計,就不再領先了。大多數高科技產品具有時間性,如果錯過了最佳上市時間,這種產品很有可能被市場所淘汰。因此,如果能適當選擇合作伙伴,例如技術較強但推廣能力較弱的企業與推廣能力較強的企業合作創新,能夠有效地縮短從研發到市場整個過程所占用的時間。
民營科技企業開展合作創新的模式
合作創新機制的總體模式
民營科技企業合作創新機制的總體模式如圖1所示。在該模式中,同一產業鏈上企業間的合作創新機制和橫向合作創新機制是民營科技企業爭取企業外部創新資源,提高自身技術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益的重要途徑。
合作創新模式的內容
同一產業鏈上企業間的合作創新機制同一產業上企業間的合作創新,既可以是前向合作,也可以是后向合作,還可以是雙向合作。前向合作是民營科技企業與產業鏈上游企業間的合作,后向合作是民營科技企業與產業鏈下游企業間的合作,雙向合作是民營科技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合作。合作創新的形式取決于民營科技企業在產業鏈上的位置、與上下游企業
間的關聯性及技術創新的需要等。這種合作關系可以發生在不同層次上,有不同的緊密強度。只要能有利于技術創新,并能實現利益共享,任何合作形式都是可取的。具體合作方式應不拘一格,主要有:合作伙伴間定期或不定期的知識、技術、信息交流;構建松散的、動態的、開放的虛擬創新組織,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有效溝通;技術援助,包括互派技術人員直接幫助合作伙伴解決技術難題,相互提供相關信息和試驗條件,向合作伙伴提出產品改進的建議等。同一產業鏈上的企業,特別是相鄰的上下游企業在市場上存在依存關系,在技術、信息的供求方面有互補性,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鏈為紐帶、以合作利益為核心的合作創新,是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
競爭者間的競合企業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歷程中一個必然趨勢。如美國的18家電腦廠商和半導體制造商共同實施一項稱之為MCC的計劃,他們聯合起來研究包括新峁?、软件和人工智能的抵X宕縋?,研究硶覃将雍Y髦靼斕ノ蛔ɡ褂?年。這種合作是強強合作,他們各有所長,可以集結各種資源和各方優勢,節約研究成本,縮短創新周期。
與學校、科研機構的橫向合作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民營科技企業總體實力還比較脆弱的情況下,僅靠企業自身的力量,往往難以完全解決技術創新所需要的資源和生產要素。此時,社會支撐力除了政府以法律、法規、政策等方式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支持外,還要求學校、科研院所等其他社會組織在技術服務、成果信息、風險投資、文化氛圍等方面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支撐。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雖然主要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但他們能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理論支撐。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具有人才優勢、知識優勢、成果優勢和良好的實驗條件,與民營科技企業合作創新能夠實現優勢互補。他們之間合作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是項目式、合辦研發機構、委托開發、技術入股投資、以契約的形式結成永久性的合作伙伴,也可以是僅僅停留在技術咨詢、信息服務層面上的合作。
參考文獻:
1.李紀珍,研究開發合作的原因與組織,科研管理,2000
2.陳鐵軍,吳添祖.浙江民營科技型企業創新動力和創新障礙分析.軟科學,2002
3.國家科技部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司編:中國民營科技政策法規選編[R],2001
摘要:首先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開放式技術創新進行了理論研究,在此基礎上,研究了企業吸收能力和網絡能力的內涵及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論證了吸收能力和網絡能力是開放創新模式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能力要素。
關鍵詞:技術創新;吸收能力;網絡能力;開放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3)10-0059-05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city under the New Model of Open Innovation
NI Ziyin1, 2, LIU Qiang1
(1.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51)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a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op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is basis, it focuses on researching the element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network capacity. And then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network capacity are critical capacity factors of op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Eventually it proposed the framework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he op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bsorptive capacity; network capacity; open innovation
在經濟全球化、技術變革、知識擴散、技術外溢程度高以及風險投資興起等外因和企業為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資源共享、降低風險以及國際化戰略需求等內因的共同作用下,企業的技術創新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封閉創新模式逐漸顯現出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學術界和企業界正在積極探索和尋求新的創新模式。
2003年,Henry Chesbrough教授提出了“開放式創新”概念,開創了一種新的技術創新模式。核心理念就是“不再把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局限在企業內部,企業外部的創新資源同樣可以,也應該被納入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所用”[1]。即企業應該綜合利用內外部的創新資源,以有效地進行技術創新。
近年來,開放式創新概念已經被國內外學者廣泛認同,并成為管理和創新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外部資源的重要性已經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在大多數研究成果中,其共同點是以Chesbrough提出的開放式創新理念為基礎,把外部創新能力納入成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但是,他們的研究或過于偏重外部創新能力要素,或過于偏重內部創新能力要素,沒有能夠很好地平衡企業內外部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
本文針對以往研究的不足,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要素進行了重新界定。首先,一般情況下,企業是通過建立以知識為基礎的外部關系網絡,獲取外部知識資源,由此可見,網絡能力應該是企業獲取外部知識資源的決定性能力。然而,企業建立了有效的外部關系網絡還不夠,它本身還需具備很強的吸收能力,這是因為吸收能力是企業能否有效地識別、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識資源的決定性能力。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擬將外部創新關鍵能力界定為網絡能力,內部創新關鍵能力中再增加一個吸收能力作為關鍵能力要素。
1文獻綜述及理論基礎
11技術創新能力的文獻綜述
縱觀以往有關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眾多國內外學者基于各自不同的視角和立場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進行了研究。
D L Barton認為:管理系統、技術系統、掌握專業知識的人和企業價值觀共同構成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2];Burgelman和M A Maidigue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促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一系列特征之和,包括對技術發展的理解能力、可利用資源及分配、結構和文化條件、對行業發展的理解能力以及戰略管理能力等[3];Lary E Westphal認為:創新能力、適應能力、組織能力和獲取信息與技術的能力共同構成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4]。
國內,許慶瑞、魏江、傅家驥等人是對技術創新能力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魏江和許慶瑞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為實現技術創新,以工藝創新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系統整合功能[5];傅家驥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技術能力的核心,并指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由創新管理能力、研發能力、創新傾向、制造能力、創新資源的投入能力和營銷能力構成的[6]。
從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由于研究視角的不同,各位學者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具體構成要素的分類也有所不同。D L Barton基于技術創新資源要素的視角,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由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相關的資源要素決定的,指出了知識管理在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中的作用,強調人在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中的作用,但該定義的整合性還有待完善;Burgelman和M A Maidigue基于企業戰略的視角,指出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強調技術創新戰略管理的重要性,但該定義較狹義,未能全面考慮到制度、環境和競爭等的影響;Lary E Westphal基于能力本體論的視角,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一系列與技術創新相關能力的綜合,但該定義過于抽象籠統;許慶瑞和魏江基于技術創新過程的視角,認為技術創新能力可以被分成產品創新能力和工藝創新能力。但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影響因素有很多,若只是簡單地把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劃分為產品和工藝兩項創新能力,其準確性和合理性還有待商榷。
綜上所述,盡管國內外學者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劃分有所不同,但他們都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由若干能力要素構成的復合型能力系統。本文對以往關于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界定研究進行總結,得出技術創新能力是由創新投入能力、R&D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創新生產能力和創新管理能力構成的。
1.2開放式技術創新理論
200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Henry Chesbrough首次提出開放創新模式,它是一種與傳統的封閉創新模式完全相反的理念。Chesbrough對企業開放式技術創新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并且給出了開放式技術創新的模型,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開放式技術創新最大的特點是企業的創意不只產生于企業內部,企業外部同樣可以給企業帶來同等重要的創意[7]。在開放創新模式下,企業的邊界具有可滲透性,信息可以透過企業邊界在企業與外部組織之間進行自由交換,即外部的創意可以透過企業的邊界流入到企業內部,企業也可以通過技術許可、技術轉讓等把自己的技術轉移到企業外部。Chesbrough指出:開放創新模式的本質就是重視外部資源的獲取和利用,這意味著企業應該有效地利用外部的互補性資源,并對內外部資源進行整合以進行技術創新。
由圖1可知:開放創新模式是一種與封閉創新模式相反的模式,它的本質是重視外部資源的獲取和利用,強調的是企業對內外部創新資源的整合,因此,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企業應適當地打開自己的組織邊界,積極主動地與外部組織多交流合作,綜合利用企業內外部的互補性創新資源以實現技術創新。
2吸收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
吸收能力的概念最早是由Cohen和Levinthal在1989年提出的,他們認為吸收能力包含了知識搜索能力、知識獲取能力、知識消化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8]。2002年,Zahra和George 在Cohen和Levinthal研究的基礎上,整合了其他學者的觀點,從企業動態能力視角出發,認為吸收能力是一種包含了知識獲取、消化、轉化和利用能力的動態能力[9],并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模型,如圖2所示。在該模型中,吸收能力又可以被劃分為潛在吸收能力與實際吸收能力,前者強調知識的獲取和消化能力,后者強調知識的轉化和利用能力。二者對組織的技術創新活動起著不同的作用,但相互之間是一種互補的關系。
吸收能力是如何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呢?一些學者指出:吸收能力在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中有著調節作用。Escribano、Fosfuri和Tribo(2005)認為吸收能力可以影響企業發現、辨別外部知識溢出的能力,從而提高了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10]。首先,企業自身的吸收能力越強,就越能發現組織外部知識溢出的存在,一個吸收能力強的企業,甚至可以通過反向工程等手段推出競爭對手新產品中的知識;其次,吸收能力決定了企業在外部知識溢出中辨別和確定有用信息的能力,企業自身的吸收能力越強,就越容易發現和辨別知識溢出中的互補性知識,從而能更有效地利用外部知識,并與內部知識進行有效融合,最終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的績效。因此,在同等存量的知識溢出中,吸收能力水平越高的組織,越能獲得更多的知識,這種效應被稱作“吸收能力的調節作用”。
Griliches(1998)也曾指出企業的外部知識不像自然的礦藏,一直停留在原地待人開發,它是一種復雜交織的信息流,對企業來說,在某一時間點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對企業是有用的。不僅如此,外部知識還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復雜性和模糊性。因此,企業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吸收能力才能獲得、消化、轉化和利用有效的外部知識。由上可知,企業的動機和知識溢出源雖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企業也很難有效地利用外部的溢出知識。所以,吸收能力是企業獲取外部溢出性知識的關鍵能力要素,這充分反映了吸收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重要的調節作用。
在開放創新模式下,吸收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遠不止體現在間接作用上,更主要的還是體現在直接作用上。如圖2所示。在Zahra和George提出的吸收能力的概念模型中,企業利用自身的潛在吸收能力在內部(比如組織危機)和外部(制度轉變)驅動因素的推動下,主動獲取和吸收外部知識源,例如通過與外部組織合作研發、知識共享等主動地獲取外部互補性資源,而不再是被動地等待外部的溢出性知識。然后,企業利用具體吸收能力對組織內外部知識進行整合,通過市場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流程,有效地轉化和利用整合后的知識,以產生新知識并最終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該模型還指出企業先驗知識的存量決定了自身吸收能力的強弱,即企業內部知識存量的增加能提高吸收能力。此外,模型在吸收能力與技術創新結果之間,引入了收益獨占機制作為調節變量,并指出在強的收益獨占機制下,關系網絡外的其他競爭者必須花費更高的模仿成本,因此,吸收能力與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之間有著明顯的正相關。
吳隆增(2008)指出:企業自身吸收能力是企業獲取外部知識的能力的基礎,企業的吸收能力越強,能夠掌握環境和信息的能力就越強,同時也就能更有效地辨別和吸收對組織有用的知識,對組織的技術創新績效產生正向促進作用[11];Cokeburn和Henderson(1998)證明了企業自身吸收能力會影響組織的技術創新績效,例如在制藥企業的研發生產中,吸收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著研發的效率。很多其他學者也都通過不同的實證研究,證實了企業自身的吸收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有著正向促進作用。
由上可知,吸收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雙重影響。另外,研究發現:在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中,企業利用自身的吸收能力獲得外部互補性知識,增加了企業內部的知識存量,從而加快了技術創新的速度,最終提高了技術創新績效。反過來,技術創新績效會對技術創新活動進行反饋,反饋回來的信息又將成為企業內部知識存量的一部分,而知識存量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吸收能力,故技術創新績效的提高反過來又可以增強吸收能力。這就是說,吸收能力和技術創新績效之間呈現著一種螺旋上升的關系。即隨著企業創新活動的不斷進行,企業的吸收能力會越來越強,而企業技術創新績效也隨之不斷被提高,二者相互促進,每一次循環都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3網絡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
Hakansson在1987年最早提出企業網絡能力的概念,他通過實證研究證明了不同的企業在處理自身外部網絡關系的效果和技巧上有所差異,即有些企業外部網絡關系處理得非常糟糕,但有些企業卻處理得十分內行,并由此提出了企業網絡能力的概念。他認為:企業的網絡能力是由企業處理單個關系的能力和改善自身網絡位置的能力這兩方面構成的[12]。類似的,Gulati(1999)認為:企業為了應對當前變化速度不斷加快的外部環境,不得不積極尋求與外部的顧客、供應商、競爭對手以及中介組織等合作,這些合作關系的強弱將影響企業應對快速變化的環境的能力,進而影響企業的競爭力[13]。因此,企業必須重視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發展與管理這些合作關系,這就需要企業必須具備構建和管理自身與外部組織之間這種合作關系的能力,即網絡能力。任勝鋼、孫麗萍(2010)認為:網絡能力是指企業通過發現和辨別外部網絡機會與價值,構建和管理各種不同的網絡關系,去獲得資源和信息的動態能力,進一步可以被劃分為網絡構建能力、網絡愿景能力、關系組合能力和關系管理能力[14]。
在開放創新模式下,企業處在復雜的關系網絡中,要進行知識和信息的交流和溝通,實現對關系網絡中互補資源的整合和轉化,進而提升技術創新的績效,這依賴于自身是否具備有效的關系網絡。也就是說,企業依賴自身的網絡能力,通過構建對自己有利的關系網絡,以促進技術創新。本文從結構和關系兩個維度選擇網絡位置和網絡聯系強度以衡量企業外部關系網絡的結構特征,進而提出網絡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模型,如圖3所示。
企業網絡聯系強度是指企業與外部關系網絡中的其他主體(例如顧客、供應商、政府機構、競爭對手以及大學科研機構等)間聯系的密切程度、頻繁程度、誠實互信程度。一般情況下,網絡聯系強度越高,企業與關系網絡中其他主體之間的聯系就越密切,彼此之間就會更了解,合作會更緊密,知識共享程度也就越高,企業因此更容易獲得外部的互補性知識資源,尤其是一些隱性知識和復雜知識。Uzzi(1997)對紐約服裝產業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發現自身外部網絡聯系強度高的企業更容易取得關系網絡中其他組織的信任,從而更容易獲得外部的隱性知識和復雜知識,對加快信息處理有著直接影響,新知識與組織內部知識進一步融合,可以放大組織現有的技術創新資源效應[15]。此外,強聯系還有助于企業之間建立信任,從而有效地控制機會主義行為,使得網絡中的隱性知識和復雜知識更容易進行交換,這對于以知識為基礎的技術創新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強聯系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存在著正向的促進作用。
企業網絡位置是指企業在網絡中占據戰略位置的重要程度,一般用網絡中心度來表示,具體用網絡中心位置和結構洞位置來衡量。網絡中心位置反映的是企業離網絡中央位置的遠近程度,網絡中心位置靠近網絡中央的企業就處于網絡的核心位置。處在網絡核心位置的企業有以下優勢:①網絡核心位置的企業可以利用位置優勢擁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源;②網絡核心位置的企業因位置優勢更容易接近其他企業的關鍵資源,參與整個網絡戰略決策的程度更高。相比網絡中心位置強調企業自身的直接聯系特性,結構洞位置則更強調企業的間接聯系特性。根據Burt的結構洞理論,網絡中很多節點之間往往并不存在直接聯系,但他們可以通過一個共同的節點,從而建立聯系,就稱這個中間節點占據了一個結構洞[16]。結構洞位置是指企業擁有結構洞的數量,企業擁有的結構洞數量越多,企業在網絡中就占據著越有利的位置。因為其他組織之間必須借助焦點企業所占據的結構洞建立聯系,這樣焦點企業就通過協調其他組織之間的交易行為,控制著信息與知識資源流動,從中獲得信息利益與控制利益。綜上,網絡位置的中心度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存在著正向的促進作用。
由上文可知:企業的網絡聯系強度與網絡位置影響著技術創新績效,在網絡的動態演化過程中,企業網絡能力的差異往往會帶來企業外部網絡結構特征的不同,那么,企業網絡能力是如何決定關系網絡的以上兩個結構特征呢?
在網絡愿景能力較強時,企業對外部環境中可能的戰略機會的感知和識別能力就比較強,這有利于促成企業與現有合作伙伴之間在新領域中繼續合作,增加了合作的時間,加深了彼此之間的關系情感,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網絡聯系強度;當網絡構建能力和關系管理能力較強時,企業更擅于協調和控制自己所處的關系網絡,特別是優化和協調各種二元關系,不容易被抱怨或投訴,繼續被合作伙伴認可,從而提高了與合作伙伴之間的網絡聯系強度;當關系組合能力較強時,企業優化和協調多元關系的能力很強,這有利于企業解決網絡中其他伙伴間的沖突問題,從而避免了網絡中多元合作關系的對立,提高了企業的網絡聯系強度。
在網絡愿景能力和網絡構建能力較強時,企業能夠較早發現有利的網絡機會,并從整個網絡的角度對企業進行戰略定位,構建有利于自身發展的關系網絡,就成為關系網絡中的核心企業,處于中心位置。當關系管理能力和關系組合能力較強時,企業可以對自身所處的關系網絡中的二元關系和多元關系進行有效地改善和發展,這有利于企業得到合作伙伴的認可,建立和維持與供應商、顧客、科研機構等組織的關系,增加自己的網絡影響力,從而提高自己在網絡中的地位。因此,企業網絡能力對自身的網絡位置有著正向的促進作用,即企業的網絡能力越強,自身的網絡位置中心度就越高。
4結論
本文通過回顧相關文獻,從理論上分析論述了開放創新模式下吸收能力、網絡能力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得到如下結論:
(1)在開放創新模式下,吸收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起著關鍵性作用,具體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雙重作用。另外研究發現吸收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之間存在著螺旋上升的關系,即吸收能力可以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而技術創新績效的提高反過來又可以增強吸收能力,二者相互促進,每一次循環都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2)在開放創新模式下,企業利用自身的網絡能力,通過影響網絡聯系強度與網絡位置等關系網絡的結構特征,可以有效地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3)進一步研究建議。其一,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并沒有進一步做相關的實證分析,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搜集相關的數據,對上述結論再進行驗證;其二,本文對吸收能力和網絡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是分別研究的,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嘗試把二者結合在一起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進行研究。
綜上所述,在開放創新模式下,吸收能力和網絡能力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吸收能力和網絡能力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能力要素。
參考文獻:
[1]Henry Chesbrough.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2]D L Barton. Core Capability & Core Rigidities[J].Journal of Scientific & Industrial Research,1992(13):56-61.
[3]Robert A. Burgelman.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 Irwin Press, 1996.
[4]Fransman M, King K.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 the Third World[M].Macmillan,1984.163-279.
[5]許慶瑞.全面創新管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6]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7]Henry Chesbrough.開放式創新——進行技術創新并從中贏利的新規則[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8]W M Cohen, D A Levinthal.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J].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397):569-596.
[9]S Zahra G. George. Absorptive Capacity: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27(2):185-203.
[10]Escribano, Fosfuri, Tribo. Managing External Knowledge Flow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 Research Policy,2009,38(1):96-105.
[11]吳隆增.吸收能力對組織學習和組織創新的影響——珠三角地區高科技企業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5):135-138.
[12]Hakansson H. No Business is an Island: The Network Concept of Business Strateg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9(5):187-200.
[13]Gulati R. Where do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Come from?[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9,104(5):1439-1493.
[14]任勝鋼,孫麗萍.企業網絡能力結構的測度及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0,13(1):69-80.
關鍵詞:企業;財務管理;創新;模式;改革
企業財務管理是以保障企業經濟效益為目標,對企業資金的籌集、投放與分配、運用、周轉等進行合理安排。企業財務管理貫穿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是對企業經營預算、分析、考核等開展的綜合性管理工作,在企業生產和經營全部環節中都體現著財務管理的內容[1]?,F代企業創新財務管理模式與企業管理水平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提高財務管理水平,才能使企業經濟效益得到提升,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企業制度也具有相關性。受企業財務管理要素影響,企業財務管理仍存在很多問題,只有改變現狀,才能真正實現財務管理創新,而企業財務管理創新也成為企業發展的重點關注內容,現分析如下。
一、財務管理模式創新的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加快,目前我國企業的會計制度、會計環境上也較以往得到了很大改善。此外現代社會是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信息技術已成為影響會計要求的重要發展動力。全局性或局部性會計工作都需要不斷創新,以此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水平,適應現代和未來環境改變,使企業可以更好的發展。財務管理創新面臨全球經濟化時代產業結構的改變,也需要全面開展調整與配置,使企業不同部分實施相同核算方法,使企業各部門形成緊密物質利益關系[2]。而傳統財務管理模式根本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的要求,必須開展創新,配合現代信息化技術,才能使企業發展符合現代企業經濟化需求。
二、財務管理模式現階段存在問題
(一)財務管理體制
傳統計劃經濟環境下,企業的資金運行是受國家計劃經濟來支配,而企業本身則缺乏實際財務自,這就導致企業的財務管理內容貧乏,僅管理企業收支和分析收支計劃、企業內經濟活動等。這種過于單一財務管理在計劃經濟管理下是可行的??墒牵斘覈洕w制開始改革后,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就使企業自身成為市場主體,需要自主理財。與企業外部聯系日益增加,使企業對外理財內容越來越多,例如:投資決策、收益分配及成本控制等,這些財務管理內容的增加,使傳統的企業財務管理已越來越不適應現代企業活動的需要,而這些企業內部及對外活動都需要財務管理配合才能達成企業經濟效益。所以,加強財務管理,不斷創新財務管理模式已成為現代企業發展面對自身財務改革的新的挑戰內容[3]。
(二)財務管理制度
①受體制局限影響,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財務管理制度沒有完善,很多企業內部財務控制仍保持計劃經濟會計控制,而面對企業經濟實際狀態下,缺乏對企業內部管理的理念控制,而且沒有充分認識企業財務控制功能的作用,有些企業沒有制定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有一些企業雖然制定了財務管理制度,內容于過粗漏,各項并不完善。②財務管理控制關鍵。有些企業雖然掌握了財務管理控制關鍵內容,也制定了較為合理的財務管理制度,可是并沒有將這些制度落實到實踐中,使財務管理制度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再加上企業管理人員對審計缺乏清楚的認識,沒有在企業開展有效的審計工作,使財務管理制度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4]。③缺乏審計人員。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中缺乏審計人才,這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企業在傳統計劃經濟中并沒有儲備豐富的財會人員,導致經濟體制變革后,企業財務人員并不能適應企業發展需要,不能對企業財務工作開展有效的監督,導致監管不利,使大量企業資產出現流失和浪費。
(三)財務管理人員
隨著現代信息科技的發展,企業經濟活動要保證以快速、準確、完善地進行信息傳導,就需要大量新時代高素質財務人員來完成。而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層和中間管理者尤其需要高新人才擔任,減化層次信息傳遞,實現高效、快捷的信息傳遞。可是,現階段,我國企業財務部門是金字塔型設置,各層級較多,而且工作效率滯后,缺乏財務信息工作靈活、創新等特征。再加上有些財務管理人員陳舊的管理觀念,缺乏財務管理知識,缺乏主動學習財務知識的積極性等因素,企業財務管理人員根本無法適應現代信息時代財務人員的要求,使企業信息傳遞、理財發展受到很大制約。
三、財務管理模式創新改革方式
(一)加強財務風險管理
企業財務管理需要創新,首先要由財務風險開始,實施必要管理措施處理企業財務風險,可以幫助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保持良好的運營狀態。企業面對財務稅收風險時,對整體稅務要指定財務人員根據國家財務會計法、稅法等規范做賬操作;規范企業的納稅方式,使企業實現更好的轉型。對高風險業務盡量選擇規避的方式,保持企業原有各部門業務的稅務管理。對退稅風險,財務管理人員對出口業務管理過程中,要定期和國家退稅部門保持緊密的聯系,及時上報企業當期出口貨物數額,使企業可以在最快時間內得到退稅資金。企業要制定有效措施面對資金鏈風險,既要開展對外融資業務,為企業發展爭取投資資金,也要加強預收、應收資金的管理,及時處理庫存貨物,使企業資金流動安全得到保障,防止企業出現過多貸款利息,影響企業的經濟利益。
(二)規范企業財務管理
新時代經濟環境下,企業要對財務管理方式進行創新,在IE工程學、ERP系統、平衡計分卡三大體系的基礎上實施現代戰略預算管理。預算是一個系統,要求企業各個點都連接成線形成面,各個方面都邏輯嚴密,鉤稽性強。企業通過實施預算,使企業價值最大化。從規范企業財務管理方式方面來分析,可以聘用高素質財務人才,使這些高素質人員能力得到充分發揮,需要給予財務管理人員充分的信任和肯定,通過定期匯報工作的方式,掌握高素質人才的工作情況。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一定要儲備豐富的后備人員,防止財務管理部門出現青黃不接,保持新老更替,合理交接的方式,使熟悉企業的財務人員與新進高素質管理人員共同配合完成企業日常財務工作。還可以創新財務分析法,對企業財務實施橫向比、縱向比較等方式,與同行業進行對比,使財務管理工作可以在同行業中穩步向前發展[5]。
(三)完善財務管理團隊
企業財務管理工作要求會隨著現代社會與經濟發展需求而改變,這就需要企業財務管理做出有效的應對,建立高素質、年輕化財務管理團隊。經過崗位培訓、崗位輪換、新老交替等方式,針對具體財務工作,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可以人盡其才,充分調動財務管理人員參與企業運營管理的主觀能動性,逐漸將這些人才向管理層轉化,從而成為企業的中堅力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化時代需要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不斷改革創新,配合對應解決措施,才能實現財務的信息化管理,健全企業內部控制與監督,更好將財務信息化管理工作落實,實現企業穩步發展。
作者:曾文蘭 單位:廣東誠豐信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李獻立.當前時期下企業財務管理創新模式探究[J].山西農經,2016,(14):56+68.
[2]何家順.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創新模式探究[J].商,2015,(46):20.
[3]黃淑英.淺談當前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創新[J].商場現代化,2015,(06):260.
關鍵詞:技術;設備;合成
根據對該集團企業資源狀況的認識和在此基礎上確立的生產經營模式,選擇企業各個生產環節在主要技術參數上能夠相互適應的設備是設備“配套”。將這些設備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各種設備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以成為一個高效率的運行系統,稱之為設備“合成”。固然,設備的選擇配套也必然包含對所欲形成的設備系統的優化設計,但要使設計上的有效系統變成現實,還需要更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術,通過反復調試、改進,甚至需要采取專門的技術措施。這就是說,合成是一個演進和創新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企業通過綜合運用各種資源要素尤其是知識要素,通過相應的資源要素進行優選和創造性的融合,使適宜的結構形成一個有利于資源要素優勢互補的有機整體。
設備技術合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運用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術,通過采取適當的技術措施,使各種設備平穩、高效地運行;二是對設備系統的運行提供完備的技術支持,使其保持穩定、可靠的運行狀態。其內容一方面主要體現在設備系統的構建過程中,構成整個設備系統的一部分,合成的對象主要是技術成果;另一方面則主要體現在設備系統的運行過程中,表現為對設備系統的運行進行組織管理與保養維護的一系列制度、規程、標準與措施,合成的對象不僅包括技術成果,而且包括技術條件。
一、設備的選擇配套
按照格申克龍關于落后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后發利益或后發優勢(The Advantage f Backwardness)理論,國外的發達企業由于可以享受最好的優勢,能夠取得企業更快的發展速度,甚至超越更好的國家的企業。所謂發達的企業優勢就是指直接導入國內先進技術和實行高起點經營,而不是像其他國家的企業那樣完全通過自主創新和長期積累以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這表現在技術裝備的選擇上,因而在生產設備和效力方面并不是通過引進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以獲得比發達企業更加有利的競爭地位。河南神火集團新利達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的技術高起點、高技術、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方針,就體現了這樣的思想。按“五高”方針進行技術改造時,首先根據河南神火集團新利達公司自身條件和自然資源狀況,立足于采煤技術的最新發展水平,進行了設備的配套合成。全部選用自己公司的最先進技術、性能最優良、能力最強的采、掘、運、裝設備,為整個生產系統能力的提高、系統組織的簡化及穩定可靠運行奠定了基礎。
二、構建高效率的設備系統
河南神火集團新利達有限責任公司主要通過3種方式對各種先進設備進行合成,以構建出高效率的設備系統。一是進行合理的試驗。職工利用節假日時間,來自外部的各種干擾因素,企業內各部門也都可以停止其他一切工作全力支持試驗,人為構造一個相對理想的設備運行環境,按照事先設計的方案,對設備系統可能達到的最大生產能力和效率水平、薄弱環節,以及運行中潛在的問題等進行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制定改進方案,從技術上對設備系統進行優化。在試驗過程中既是對各種資源要素進行優選化,使其“以適宜的結構形成一個有利于資源要素優勢互補的有機整體”的過程,獲得重要的技術參數、操作技能和經驗知識的過程。這些獨特的技術參數、操作技能和經驗知識,是構成企業特有技術資源和能力的重要內容,也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根據在實踐中獲得的技術參數,結合世界采礦裝備技術的新發展,不斷進行設備改進與優化升級。一方面通過與主要設備供應商建立戰略協作關系,由設備供應商根據公司提供的技術參數對現有設備的主要部件進行再設計;另一方面,通過對現有設備進行升級,將世界采礦裝備新技術整合到企業設備系統中,使企業設備系統始終保持整體最優化。三是利用信息技術,通過使設備系統運行及監控適時化,提高各種設備及設備系統不同環節間協調運行的水平或合成度,具體措施就是實行礦井綜合自動化。
三、構建高效率的設備運行支持系統
河南神火集團新利達公司在對企業內外技術資源及組織資源進行集成的基礎上建立了3大設備運行支持系統:企業資產管理系統(EAM)、配件供應系統和設備維修系統。EAM系統是以美國Datastream公司MP5i軟件系統為基礎,以設備綜合管理為主要主導以維修工單為核心的設備資產全壽命管理系統用來管理公司內與生產有關的設備、配件、材料及相關的部門、人員、資金等。該系統通過對設備、重要部件從購入開始直到報廢為止的全過程的數據信息進行記錄、跟蹤和轉換,對設備的運行狀況及時做出分析評價,自動生成維修工單,實現了對設備的預防性維修,并能夠對維修工單中所需部件及材料進行預訂、查詢、分配、出庫和入庫管理,自動清點庫存,動態調整配件安全庫存,自動生成采購計劃,進行采購報價和詢價等,從而實現了設備生產能力的最大化。配件供應系統包括3個方面:一是利用MIS管理系統,優化引進配件計劃管理。通過統計分析編制消耗定額,再采用ABC管理法編制年度計劃,并通過對在用設備進行狀態調查,結合過去的大修經驗,編制大修通用標準配件計劃,從而使配件訂購計劃和庫存達到了超前、準確和經濟合理的要求。二是在礦區建立保稅庫,儲備大修件、索賠件和生產急用件3種類型的配件,并將在保稅庫儲存一定比例的配件作為引進設備的條件,不僅保證了生產和大修用件之急需,而且由掌握設備配件消耗量和消耗品種的外方做儲存計劃,分解了配件供應壓力,降低了采購成本,也減少了資金占用。三是與國內先進專業廠家建立協作關系,通過系統化、規范化地整理研究進口設備的技術資料,有計劃、規?;貙M口設備進行整機和配件的國產化,以縮短供應周期,緩解配件供應緊張的局面,降低供應成本。對本企業使用主力機型的公司(如JOY、DBT等公司)采取合作大修方式,雙方簽訂以控制工期、質量、費用為主要內容的大修協議,針對每一臺設備簽訂具體的大修合同。外方負責按其大修工藝、標準對設備進行清洗、解體、檢測、修復、裝配全過程的技術支持、質量和工期控制等,并派一名負責大修的經理和相關專業人員現場指導和參加大修。河南神火集團新利達有限責任公司按國外設備大修工藝流程提供維修設施、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有效地、動態地利用了國外生產廠家最先進的設備維修技術與工藝,保證了設備大修的技術水平和修理質量,降低了大修成本,而且獲得了進口先進設備大修的工藝、技能及組織管理方法,培養出了高素質的維修隊伍。更加有效地解決了設備更新換代快與自有維修及制造技術不能同步更新之間的矛盾。
四、合成創新的效果
合成創新的效果,可以從歷年效率主要指標的變化中體現出來。新利達公司設備的配套合成創新是從2000年按規模化經營要求引進國外先進設備開始的,到2001年基本完成設備引進配套工作。2002年開始進行以提高設備系統合成度為主的技術創新,主要是進行了礦井綜合自動化建設,綜合自動化水平、直接工效率及全員工效等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均被稱為國內先進水平。河南神火集團新利達公司以設備配套合成為核心的技術創新取得成功以后,河南神火集團新利達公司開始在其他各礦推廣,并取得了顯著效果。技術合成創新引起的生產效率水平的極大提高導致了礦井生產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從而產生了規模效益,完全抵消了高技術裝備水平所要求的高投入,使企業整體效益不斷增長。
五、結論
第一,技術創新是煤炭企業實現高效率、規?;a的有效途徑,但只有立足于世界煤炭生產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才能徹底改變我國煤炭工業的落后局面,取得世界一流的效率水平和效益水平。第二,生產的特殊性決定了煤炭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是通過合成創新建立最有效的生產系統。第三,實踐證明,在廣泛吸收國內外最先進技術資源基礎上的合成創新,是到目前為止最適合煤炭企業生產特點的技術創新模式。依據這種模式,河南神火集團新利達有限責任公司創造的效率水平和效益水平,是我國煤炭企業過去所采用過的任何創新模式都無法比擬的。第四,從河南神火集團新利達有限責任公司自身的實踐來看,僅引進最先進的技術裝備并使其配套,對企業效率水平和效益水平提高的作用是有限的。在設備配套基礎上的合成創新,才是提高企業效率水平和效益水平的關鍵。并且企業設備系統的合成度越高,效率水平和效益水平也越高。第五,煤炭企業以設備技術為主的合成創新,不僅包括對煤炭生產裝備技術的合成,而且包括對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技術成果,尤其是信息技術成果的合成還包括對為設備系統高效、穩定運行提供技術支持的各種技術條件的合成。
參考文獻:
1、錢鐵軍.構建生態礦區的產業發展技術體系[J].經濟管理,2007(7).
高新技術企業的基本特點是其知識與技術的產品密度大于原材料與勞動力的產品密度,一般提到高新技術企業都是指在當代高端技術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知識經濟實體,“從事高科技產品的研制、生產與服務”。正因為高新技術企業與“創新”密不可分,因此新產品、新市場、新組織形式的開拓都是高新技術企業賴以生存的價值所在,“自主創新模式”的構建是高新技術企業的內在要求,而不是外在壓力。首先,高新技術企業具有對自身技術領域產品的完整知識產權,自主創新模式是促使相關技術成果最終成為具有核心市場競爭力產品的前提保障,符合高新技術突破的內生性。其次,高新技術的商品化過程不僅是企業自身的探索過程,還需要后續的推動環節,自主創新模式并不單單是創新問題,還是集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在內的系統性活動,因此它是技術創新、技術商品化以及獲得預期商業利潤的完整承載主體,缺一不可。再次,高新技術企業的自主創新模式構建除了是對企業所擁有的資源的選擇與優化,還包括對外部有利資源的引進與整合,是企業原始創新與吸收再創新的過程,封閉式創新不可能為企業帶來商業成功,自主創新模式旨在打破封閉式創新模式的邊界,強調研發活動與外界的交流與溝通,包括外部科研院、社會風險投資、政府機構、中高級人才市場等等,基于開放式的創新組織活動形成企業技術創新的強大合力。
二、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模式的構建因素
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模式的構建受到外部因素、內部因素以及競爭因素的影響。外部因素的主要作用力來自于政策環境和技術市場,政策環境涉及到金融政策、貿易政策以及知識產權政策,高新技術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離不開資金支持,政策的作用是為企業創造風險投資的引導力度,近些年來雖然我國制定了一系列對于技術創新的政策支持,但效果都不夠明顯,主要原因在于相關信貸體系滯后,而在技術市場方面,盡管高新技術企業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但還需要通過技術市場的輔技術支持來規避風險,良好的人力資源環境能促使高新企業的自主創新之路更為順暢。內部因素的影響作用除了企業自身的運行機制、研發能力外,還有賴于企業文化、企業家精神提供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的根本動力。我國現階段的高新技術企業存在著重研發、輕文化的現象,須知企業的創新價值觀才是推動員工不斷參與創新,敢于創新的土壤,營造寬容的有利于交流溝通的文化氛圍可以讓高新技術企業長久的保持市場敏感性。最后是競爭因素的影響,高新技術企業與競爭對手展開的較量是創新的較量,因此擁有研發能力的原始創新會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在前期的競爭中,技術的壟斷占有主導地位,但隨著技術研發進入成熟期以后,高新技術企業必須進一步選擇集成創新,即技術的整合創新,它考慮的不僅是企業對資源的占有,還是企業互動關系的綜合,因此高新技術企業的競爭因素并不局限于創新本身,創新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對其是否能長久的占領市場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