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6 20:50: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非藝術類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藝術類學生,閑暇生活
大學生的閑暇生活是指大學生扣除正式上課和滿足生理需要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及其生活狀態[1]。近年來,有關高職生閑暇生活的研究不在少數,但卻缺乏針對高職生閑暇生活的專業異質性研究,加強和重視高職生閑暇生活的差異化論證有利于進一步提高高職生閑暇教育的成效[2]。同時有研究表明,高職院校傳媒藝術類學生存在自卑感強,學習興趣低,集體觀念淡薄,功利性強,責任感和道德觀較弱,虛榮心強,相比一般非藝術類專業學生而言更為浮躁,甚至出現對課堂上老師的說教不感興趣等問題[3]。針對藝術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閑暇生活現狀開展閑暇教育,對提高其閑暇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職院校藝術類與非藝術類學生閑暇生活的差異及原因
本文以湖南大眾傳媒職院為例,采用問卷調查法,共回收有效問卷402份,其中藝術類學生202人,非藝術類學生200人。調查發現,藝術類學生與非藝術類學生在閑暇時間利用的合理性和滿意度以及對學校如何豐富閑暇生活的認識上基本一致,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平均閑暇時間多
表1 每日平均閑暇時間
小于3小時
3-6小時
6-9小時
9小時以上
藝術類學生
13.9%
40.6%
16.8%
28.7%
非藝術類學生
31.0%
47.0%
論文摘 要 伴隨著社會經濟日益繁榮和國家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藝術設計行業和市場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各個高等職業院校都紛紛開設了藝術設計類專業。在當前國家對高職教育提出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作為高職教師隊伍中的一批重要力量,藝術設計專業的青年教師在學院發展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大力提升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青年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業務水平,對提高辦學質量、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尤為重要。
隨著藝術設計行業和市場的蓬勃發展,各高等職業院校都相繼開設了藝術設計類相關專業,高職院校中的藝術設計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師資隊伍建設也面臨著挑戰。在師資力量引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從事藝術與設計專業的青年人投身到高等職業教育的隊伍當中,成為學院發展建設、人才培養、教學科研的中堅力量。
一、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特點
與普通高等學校的藝術設計教育不同,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及教學對象等方面均有自身特點。
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是以培養社會發展需要,專業實踐能力較強的從事藝術設計行業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基本目標。在人才培養方案上,是以培養藝術設計應用能力為主線,在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專業結構等都充分體現應用性。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設計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溝通能力強、素質高等特點,培養中更為強調藝術設計實踐能力的訓練。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始終以“應用”為主旨,強化商業性的設計實踐為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以適應設計行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要求設置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多以實際設計工作案例為主,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藝術設計工作的過程,培養學生分析設計要求、明確設計目標、制定設計計劃、完成設計任務的能力,并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高職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對從事該專業的青年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青年教師現狀分析
1.思想波動起伏和生活壓力困擾青年教師。高職院校藝術類青年教師年齡大多集中在25歲到35歲之間,無論在心理上還是社會上,都處于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工作中,由于教學科研、職稱晉升、學歷提高等各方面的壓力,導致思想上會有一定的波動。這個階段的青年教師,正處于人生的上升階段,面臨著許多生存和生活現狀,如:工作、家庭、住房等因素的困擾,部分青年教師為了緩解經濟壓力,在承擔一線教學任務的同時,在外兼職。因此,思想和經濟上的壓力大迫使青年教師在課堂教育教學上精力投入少,教學成果無起色。
2.招生壓力大,工作存在不穩定性。隨著高等院校藝術類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很多綜合性大學和非藝術院校都紛紛開設和新增藝術類專業,對于正在發展中的高職院校來說,擴大藝術類招生規模提高生源面臨著挑戰。部分院校會制定政策,給教師增加招生任務,給青年教師教學產生一定的影響。 轉貼于
3.缺乏教學經驗,影響教學質量。高職青年教師大多工作時間較短,在
教學方法、教學實踐和科研方面缺乏經驗,給各方面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一些
藝術類青年教師是沒有師范類院校背景,講課過程中邏輯性和系統性較弱,教學
準備能力、教學組織能力、教學表達能力、把握課堂氛圍和管理課堂的上都有有
待提高。部分教師對高職藝術類專業學生的情況不了解,對高職藝術類專業教育
培養目標不清晰,對教學大綱教材研究不透徹,都會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4.自我滿足,不思進取。部分藝術設計專業青年教師覺得自己是高文憑高學歷又是專業出身,應付教學綽綽有余。不主動學習新知識、擴展各個知識面和知識結構,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許多陳舊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方法得不到改進,知識的不到更新,在教育教學中缺乏動力,工作主動意識弱,甚至抱著“得過且過”的思想,從而影響教學質量。
三、提高藝術設計專業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措施
1.學校應提供較為寬松的教學和工作環境,關注青年教師的成長。進行有效的疏導,協助青年教師緩解思想負擔和經濟壓力,為其解決后顧之憂,使青年教師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科研中去。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師《考核制度》和《激勵機制》,為青年教師提供實踐和培訓的機會。
2.抓好青年教師的崗前培訓,為青年教師走向講臺奠定基礎。針對青年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認識不足、對專業教學特點和規律把握不準、對學生基本情況不了解等情況下,進行合理的培訓,在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師職業素質素養等方面做系統的指導和要求,讓青年教師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加強自身的學習。
3.建立新進教師導師制,進行“一幫一”指導。老教師一般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較強的科研能力,能夠進行一幫一的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將會對青年教師的成長具有很大幫助。
4.養成謙虛謹慎的工作作風,注重自我學習,自我提高。認真備好每一堂課,認真上好每一堂課,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進步和提高。完成日常教學的同時,應不斷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業務素質的提高,做到所學知識與時俱進。
5.深入到企業基層鍛煉和學習,實現“雙師型“教學 。現代高職教育特點要求藝術設計專業青年教師要求了解設計實踐全過程;了解崗位規范、技術要求、設備性能;能夠指導學生實習、實踐和主持設計實踐。多數青年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對設計市場的了解和設計實踐經驗,只是“紙上談兵”。因此,應深入公司企業中去提高設計實踐能力,實現“雙師型”教學,才能在教學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藝術教育對學生健康人格有巨大的塑造作用,表現在:校園藝術文化的熏陶;藝術教師人格的感染;不同藝術門類和優秀藝術作品的影響;課外藝術社團活動的塑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21世紀教育研討會對新一代人的呼吁是:“21世紀最成功的勞動者,將是全面發展的人,是對新思想和新的機遇開放的人”。培養健康人格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共同主題。藝術教育本質上是人格教育,正如北京大學美學教授董學文先生所說的:“藝術教育說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簡明地說,是‘修養’的教育,是‘靈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1]藝術教育是一種心靈的體操,一種靈魂的凈化劑,它最能穿透某些人的感情麻木的鎧甲,使受教育者在內心留下深深的印痕。藝術教育對學生健康人格有巨大的塑造作用。
(一)讓藝術文化“潤物無聲”
校園藝術文化是指校園中充滿藝術氣息的校園文化。它是一所學校潛在的藝術教育資源,是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積淀下來的為全體師生所認同的文化,集中體現了一所學校的育人優勢,對學生的心靈涵養、美好靈魂的塑造起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校園藝術文化包括物化的藝術文化與非物化的藝術文化。物化的藝術文化,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藝術文化,如校舍建筑、場館設施、花草樹木、園林景觀、雕塑飾物等各種散發藝術氣息的東西。它是學校辦學理念和獨特風格的外化與體現。綠樹成蔭的校園大道,芬芳四溢的花苑草園,錯落有致的雕塑景點,獨具特色的藝術長廊,使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心靈,激發靈感,啟迪智慧。
學校的精神文化在校園非物化藝術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它雖不具備校園物化藝術文化直觀可視的特點,但它是學校藝術氣息、生命活力的體現,對學校師生具有獨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辦學理念,學校領導對藝術教育的高度重視,全體教職工對學校藝術教育的高度認同,形式多樣的藝術社團組織,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增長知識、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二)用人格塑造人格
學生具有很強的“向師性”,在與教師朝夕相處中,不僅觀察、模仿教師的穿著打扮、言談方式、藝術表演技巧和風格,而且還模仿教師為人處世的態度、精神風貌、氣質等,久而久之學生的人格就刻上了教師的人格特征的印記。藝術學科教師一般都畢業于藝術類專業,在人格特征上,與畢業于非藝術類專業的教師相比,有其鮮明的人格特征:好奇心較強,敢于冒險,富于挑戰性;擅長形象思維,有較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自我意識突出,個性鮮明,勇于創新等等。藝術教師如能充分發揮其人格獨具風采的魅力,以充沛的情感、良好的情緒去感染、教育學生,去影響并陶冶他們的情感,學生的人格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大量的實踐經驗表明,藝術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巨大的,所謂“動之以情,深于父母;曉之以理,細如雨絲”。為此,藝術教師應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增強人格魅力,以人格去影響、感染、塑造人格。藝術教師應該牢記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告誡:“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的不滿,發泄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著: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滅,而應充滿情和愛。”
(三)挖掘藝術學科及優秀藝術作品的教育力量
舞蹈藝術通過優美的動作、婀娜的身姿、獨特的造型及其所塑造的鮮活、生動的藝術形象感染人、啟發人和教育人。古今中外許多的事例表明,舞蹈藝術造就了人堅定不移的事業心和滿腔的熱情;誠實、認真、正直和頑強的意志。音樂藝術通過多樣的節奏、豐富的音色、悅耳的音響、優美的旋律影響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在語言已經窮盡的地方,音樂才開始它起作用的領域。那些無法用言語告訴人的東西,可以用音樂的旋律來訴說,因為音樂是直接表現人的情感和內心感受的。在這方面應注意到,音樂是對年輕的心靈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2]有研究者專門研究了合唱藝術對學生人格美的塑造作用,指出:合唱的藝術體驗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合唱的節奏規范能磨煉學生的自控力,合唱的情感體驗能提高學生的感悟力,合唱的高度統一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3]繪畫、書法等通過直觀的形象、優美的線條、巧妙的布局、多樣的造型等等,對學生的言談舉止、為人處世產生深刻的影響。作為藝術學科教師,應充分挖掘各藝術門類的人格教育因素,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
優秀的藝術作品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深刻的寓意、豐富的情感、善良的人性,易引起學生美的享受、思維的啟迪、情感的共鳴、心靈的凈化、靈魂的升華。正如滕守堯先生所認為的:“通過創造和欣賞美好的事物和藝術品,人的情感就會結晶成美好的形式,這一美好的形式進一步對人的行為起到規范作用,使之成為一種有道德的行為?!盵4]為此,藝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精選藝術作品的優秀作品,引導學生們認真地欣賞、細心地品味、真切地感受,從中使他們受到情感的陶冶、心靈的凈化、人格的升華。
藝術教育塑造學生健康人格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只有各方面綜合發揮作用,才能產生理想的效果。
注釋:
[1]董學文.藝術教育是靈魂的教育[j].中國音樂教育,2000(4).
[2]謝紅梅.音樂教育對人格素質的影響[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0,(4).
關鍵詞:素描;興趣;形式語言;風格化造型
按理說,大學里的藝術類學生在入學前都已經有幾年的繪畫功底,不存在從零開始的問題。本人之所以會探討從零開始的素描教學,緣起于我近年來在教學中常常遇到的一類特殊專業:非藝術類招生的設計專業。這些專業方向雖然和藝術有關,卻是按文科,理科專業招生。例如:廣告學(文科),工業設計(工科),數字媒體技術等等專業。學生們在入學前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藝術教育。而且,他們入學后所學的主要科目不是藝術類的課程,而是文科、理科、工科等方面的課程。但是為他們開設的藝術類課程又不同于僅僅作為素質教育的藝術公共課,因為它還帶有一定程度的專業性,因為這些專業的學生在以后的專業工作中會部分地用到藝術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素描,是一切藝術科目的基礎,這些專業亦然。但是,目前藝術類專業主流的素描教學模式,仍然是以歐洲文藝復興建立的寫實傳統為主,強調真實再現自然對象的技術能力,特別強調造型的準確、空間的深度、質感的表達等等。而這些都需要常年的嚴格訓練才能達成。面對這樣的高門檻,這些零基礎的學生難免望而生畏,產生一種自卑感,覺得自己在短短幾周的時間里無法獲得這樣的寫實能力,于是對于素描課興趣索然,干脆隨便應付了事。
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如何讓這些學生學出興趣,在有限的幾周時間里獲得明顯的進步?這成了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這又引出了進一步的思考:這些學生究竟需要獲得哪些能力?在哪些方面獲得進步?他們和擁有一定美術基礎的純美術專業或設計類專業的學生的需要有何不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最需要的是首先對素描產生興趣,在畫素描的過程中體驗到游戲的。其次,是對于畫面形式美感的把握能力,最后,是運用風格化的語言表達具體形象的造型特征的能力。
根據這個判斷,我把素描課程的實踐訓練分為三個階段:涂鴉階段、臨摹階段和寫生與照片改造階段。
一 涂鴉階段
(1)感受材料
首先,我會向學生介紹畫素描可以使用的工具材料。我不把素描限定在用鉛筆或炭筆在素描紙上作畫,而是要鼓勵學生嘗試任何材料。我甚至也不把素描限定在只能使用黑白兩色,而是可以出現其他色彩,但是不以色彩變化為重點。作為載體,我會介紹各種不同的紙張,除了常用的素描紙、水彩紙、鉛畫紙、新聞紙、宣紙之外,也可以使用牛皮紙、硫酸紙、彩色卡紙、報紙這些不常用的紙張,甚至厚紙板、木板、布料、樹葉等等其他材料。在筆和顏料方面則分別軟筆、硬筆、固體顏料和液體顏料,例如鉛筆、炭筆、木炭條、色粉筆、鋼筆、圓珠筆、簽字筆、筆刷、毛筆、水粉、水彩、墨水、墨汁等常用的繪畫材料,也可以鼓勵學生使用滾筒、刮刀、草棍、鐵絲、大頭針、硬紙片、塑料片、牙刷甚至自己的手指等其他工具。
在介紹的過程中,我先向學生演示各種材料的組合使用帶來的不同痕跡效果,同時用一些作品圖片做輔助。然后讓學生自由地嘗試使用這些工具材料,在各種工具和材料之間自由組合。
這個初始階段的訴求是在觸碰材料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最原始的游戲:勾勒、涂抹、刻劃、拓印、噴繪、粘貼、潑灑、滴流、刮擦、揉搓等等,總之一切能夠產生痕跡和新形態的方法都可以鼓勵,而不要求產生任何具象的形象。簡單地說,這個階段就是涂鴉的狀態,宣泄的狀態,畫出什么東西都可以,評價標準是產生的效果越多越好、差異越大越好。
(2)形象聯想
接著,我在這個階段中進行延伸,讓學生對剛才獲得的那些抽象的痕跡和肌理進行觀察,看看像什么東西,再通過有意識的加工進一步發展出具體的形象。這是一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進行的游戲,我們都有在各種各樣的云朵中發現一匹馬、一張人臉的經驗,人們也經常根據山嶺的形狀給他們命名,比如“美女峰”、“象鼻山”、“九馬畫山”等等。這同樣也是一個被畫家們廣泛使用的方法,達芬奇在他的日記中就記載過他如何在墻面的污漬中看到一幅千軍萬馬的壁畫構圖。恩斯特則是用畫紙鋪在地板上拓印出地板的肌理,再根據這些肌理畫出各種神秘的形象。
這個階段屬于自發性的訓練,類似于超現實主義者的“自動繪畫”。通過這個階段的嘗試,學生對各種繪畫材料的特性有了初步了解,知道它們的組合使用能夠產生什么效果,并且激發了對于新形象的想象力。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在繪畫行為中獲得了游戲一般的興趣,進入一種比較放松、自由的狀態。
二 臨摹階段
在自發性的訓練之后,我們會進入有限制的階段:臨摹。
(1)圖式分析
在真正的臨摹之前,首先需要一個預備階段,即圖式分析的階段。如果之前已經上過構成基礎課,這個階段就比較簡單,否則的話,還需要先把構成的觀念傳遞給學生。就是以抽象的視覺元素的觀念看待畫面,把一幅畫面轉移成為點、線、面、黑、白、灰的排列組合。這個階段所選擇的范本可以是任何風格的繪畫作品,學生盡量用幾何造型來歸納、簡化范本,只要形成一個完整的構圖即可。經過這個訓練,學生將會養成以構成的觀念審視畫面的習慣。
(2)完整臨摹
在臨摹的階段,我們盡量回避古典時期的,寫實性的作品,突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的現代主義繪畫。但是不必拘泥于素描作品,即使是水彩和油畫作品也可以臨摹,但是可以摒除其色彩因素。這些作品具有強烈的風格化傾向,畫面以平面造型和幾何建構為主,有利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平面形式語言的學習,而不是寫實造型方面。另一個可以臨摹的資源是“素人藝術”,即那些未經過專業訓練、但在形式方面有獨特天賦的自學成才的人。這一門類概念最先由法國藝術家杜布菲提出,法語名為“Art Brut”,英文翻譯為“Outsider Art”。這些人的作品沒有圓熟的技巧,卻有著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原始直率的視覺美感,其造型也更具特征性。這一類作品對于沒有美術基礎的學生來說顯得更親近,更容易學,但在臨摹的過程中同樣可以學習到形式語言的審美規律。在完整臨摹的過程中,學生仍然要保持以構成觀念審視畫面的習慣,但不要再歸納、簡化,而是要盡量地接近原作的面貌。但重點關注形式語言方面的因素,比如線條的輕重緩急,黑白灰色塊的虛實變化,不同材料所制造的筆觸痕跡與肌理效果。對于具象繪畫中獨特而強烈的風格化造型,學生也可以著意學習,預備在以后的階段中運用出來。當然,也不必要求學生想復印機那樣嚴格地復制范本,而是要強調學習范本的特征,得其風神即可。
這一階段雖然從構成的觀念開始,但不同于構成課的純抽象演繹,這里強調的是從具體的繪畫形象中歸納出構成因素。不是直接從審美規律開始研究,而是從具體形象范例開始,其效果更加新鮮生動。
這個階段的主要成果是,學生通過臨摹儲備了一批形式語言圖式和風格化造型模式,這也為下一步從自然物象中研究形式語言做好了準備。這也是為什么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的傳統藝術學習都強調臨摹的原因。尤其是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學徒們是必須先師法古人,而后才師法自然的,其目的就是在面對自然的時候心中能有圖式來應對。臨摹的另一個好處是使學生看到自己也能畫出像模像樣的畫面,從而增強他們對于繪畫的信心。
三 寫生與照片改造階段
在臨摹的基礎上,學生可以進入寫生或參考照片作畫的階段。寫生的題材可以涉及人物、靜物、風景、組合場景等等,盡量的豐富多變,這有助于保持學生的視覺興奮。每個對象可以速寫和慢寫相交替。速寫可以迫使學生抓取對象的大致特征,對其進行大膽的夸張強調,而不會早早陷入細節,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放開手腳。慢寫則可以幫助學生仔細觀察對象,盡量畫出豐富的細節。并且可以對作品的構圖、造型、用線、黑白灰關系等因素反復修改,力求達到形式語言的協調。但慢寫也不宜太長時間,最多用一整天的時間畫一幅畫就夠了,不能搞那種連續畫幾周的長期作業。一是課程時間本身就不允許,二是初學者沒有能力對一幅作品進行長時間的雕琢,太長時間面對一幅畫會令他們產生厭倦。
在慢寫訓練中,我仍然要求學生們先做圖示分析,使他們保持以構成的眼光看待自然和畫面的習慣。這在寫生中具有更大的意義,因為它可以使學生以整體的觀念去觀察對象。
寫生階段比臨摹要更生動,但難度也更大,因為臨摹的范本是已經由藝術家經營好了的完整形式,可以直接照抄,而當初學者第一次面對自然本身的時候,他們需要從自然到畫面的轉譯過程。而自然比最豐富的繪畫還要豐富,并且經常處在變化之中。初學者難免不知所措。因此,這個階段可以通過拍照,借助照片的方式來幫助完善作品。照片首先把空間中的自然對象轉換為一個平面圖像,自然為初學者降低了描繪的難度。但這個平面的圖像仍然是未經過藝術處理的,中性的圖像,仍然需要學生們利用前階段已經習得的形式語言圖示來進行轉換。在轉換的過程中,我給予學生們更大的自由度,鼓勵他們把自然對象僅僅當做一個視覺的起點,主動地改造自然對象,甚至會取得比照片更“像”對象的效果。
這個階段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寫生與借助照片來畫素描,使學生在面對自然的時候能夠自覺地使用習得的形式語言和風格化造型方式來進行歸納提煉,自主地建構一個特征明確的造型形象和具有美感整體畫面,這也是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
摘 要: 隨著就業市場的需求,新興的行業在日益增長。人物形象設計專業作為近年來的熱門新興專業,該專業學生具有獨特的個性特性和群體特征。本研究針對這一專業學生的特點進行分析,找出共性問題,提出管理應對方法。
關鍵詞: 藝術類高職 人物形象設計專業 管理方法
隨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不斷發展,消費者在滿足基本需求后,對自身的形象管理方面的消費投入日益增加。近年來,藝術類學生生源穩定增長,且新興專業的出現愈發受到追捧。在目前的市場上,人物形象設計從業者魚龍混雜,接受高等教育、系統學習的較少。隨著消費者的要求愈來愈高,市場上急需有美術素養、專業理論、規范操作的高端從業人員。因此,受學生就業市場的需求導向,人物形象設計專業在很多高職院校中都成了熱門專業,學生群體日趨龐大,該專業學生管理方法是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討的。
一、人物形象設計專業學生的特點
(一)學習方面,兩極分化。
由于近年來招生政策的變化,人物形象設計專業學生主要由藝術生和文理生組成,學生在專業和理論不同方面的學習基礎、態度、方法等方面出現兩極分化。
高職院校學生在進校時,對成績的要求相對較低。有的學生專業功底過硬,只是由于文化成績不好進入高職學習,這部分學生對公共課、理論課學習興趣不高,專業課興趣濃厚;有的學生是以文理生的身份進入學校學習,在專業成績方面不佳,這部分學生對學習理論知識比較感興趣,對專業課的學習有畏懼心理。部分學生將藝術專業作為一種進入高校的捷徑,這類學生對學習沒有目標,且普遍家庭環境較好,對未來就業沒有規劃,迫于父母的期望和壓力來到學校學習。
藝術類高職院校學生教育過程中的學習成績,除了學習扎實的基本理論知識外,還要參與過硬的教學實踐,該專業對理論文化的學習及手操實踐的學習都十分重視,任何一部分的缺失都是需要重視的。
(二)男女比例,相對失衡。
興趣目前,中國人口男女比例嚴重失調,2011年人口普查顯示大陸人口中男性占51.27%,女性占48.73%。在高職院校中,這樣的比例恰好反過來,出現倒掛現象。個別藝術類專業這個現象更突出。這是由大眾對專業的傳統印象及專業就業過程中存在性別要求導致的。例如,人物形象設計專業,雖然現在男性從業者不少,但在家長學生們的傳統印象中,是相對女性化的專業,因此在報考時女生較多。另一方面,在畢業就業時,個別方向還是會對性別有要求。因此,目前的人物形象設計專業的女生人數就明顯大大高于男生。
(三)班級人數,基數過小。
由于人物形象設計專業很多課程需要一對一的專門指導,師生配比不同其他非藝術專業,因此班級人數基數都很少。例如,人物形象設計(美容方向)一個班僅22人。
目前藝術類高職院校的輔導員狀況明顯緊缺,一個輔導員需要管理六七個行政班。班委隊伍作為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其機制的健全、人員的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班級人數較小的情況下,一套成熟的班委大概需要8人―10人,每每遇到班干部選拔時,個別崗位出現無人競選的現象。
大學期間的集體活動是加強班級建設、提升班級榮譽感的絕佳機會。然而,處于一個綜合性的學校,在以班級為單位參加籃球、拔河等集體活動時,由于人數過少,參加活動沒有優勢。
二、人物形象設計專業學生管理中的問題及方法
(一)針對學習方面兩極分化的問題,在管理過程中要重點狠抓學風建設與就業指導。
學風建設是在學習過程中保證學生順利完成學業。1.完善獎懲制度,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嚴抓到課率、返校情況等,遇到違反規章制度的同學,了解情況后,要嚴肅處理。同時,也要積極鼓勵學習優異的同學,階段性地進行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2.重視入學專業教育和日常教學質量的提高。入學專業教育是打開學生進入大學專業學習前的大門,學生了解到專業的方向前景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目標性。日常教學質量是一切學風建設的基礎,日常教學質量的提高是保證學生持續積極學習的途徑。輔導員、教師、專業負責人定期碰頭,了解討論學生對課程的接受程度,才能不斷更新教學,保證教學質量。3.重視學習方式方法的引導。學習方式方法用得好,可以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藝術類的學生結課后可以結合課程舉辦作品展,不但為課程做總結,而且提高學習投入程度和興趣。例如,人物形象設計專業學生,學習完美甲課后,可以免費為學生做義務美甲,不但督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真準備,還讓學生提前預練面對顧客,處理課堂上沒有遇到的突發狀況。
就業指導是在思想上為學生做好準備,定好目標,加強對學生就業指導,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就業觀和成才觀。采用各種有利形勢,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幫助學生認清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增強他們對個人成長和事業發展的信心。其次,必須讓學生明白學習和就業的必然聯系,明白學習的重要性,讓他們意識到任何時候都要勤奮刻苦學習。學校還要積極與用人單位和就業機構聯系,了解社會就業形勢和企業的用人要求,定期組織相關就業活動,讓學生實地參觀、實習,親身體驗職場環境,讓他們了解只有刻苦學習,掌握專業知識,才能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業。
在學風建設及就業指導兩個重點方面認真做好工作,學生就會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兩條腿”走路的重要性,不斷補齊自己缺失的那一部分成績。
(二)針對男女比例失衡,女生較多的問題,工作中重點抓人際關系與及婚戀觀問題。
女生過多在管理方面帶來了特殊的問題,在工作過程中出現較集中的問題為人際交往及婚戀觀問題。
研究報告指出:女大學生中具有較少人際關系困擾的人數所占比例偏大,占44.06%;具有一定程度困擾的人數所占比例稍小,占35.66%;具有嚴重人際關系困擾的人數所占比例最小,占20.28%。由此可見,女大學生受人際交往問題影響的是占較大比例的。主要表現為,青春期的女生相較于男生更加細膩敏感,剛從獨生家庭中走入校園,很多學生都是第一次有集體生活的體驗。近距離接觸后,她們在生活習慣、個人衛生、作息時間各個方面都容易產生矛盾,所以積極處理好人際關系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針對女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問題,主要需要重視以下幾點:1.認識矛盾存在的合理性,由于大家都來自五湖四海,生活學習等習慣都不相同,有矛盾不要擔心。認真對待矛盾和解決矛盾才能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不要害怕或是逃避矛盾,被集體邊緣化,更難建立起人際關系。2.表明態度制定規矩,在讓渡自己一部分權利的同時,也要表明自己的立場和底線。大家一起制定集體生活過程中的規章制度,并自覺遵守。3.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提高抗壓力,學會接受他人,認可自己,不斷提高素質素養,用人格魅力交朋友。
近年來大學生結婚的案例屢見不鮮,大學生正處于心理生理逐漸成熟,對戀愛產生需求的年紀。對戀愛、性、婚姻的思考與態度是他們大學生活的一門必修課。然而,一部分學生家庭保護過于嚴格,特別是女大學生,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中對婚戀觀,如何健康地處理兩性關系等簡直是談之色變,因此很多女大學生心智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感情處理也沒有經驗和指導。如果不進行婚戀觀的健康教育,處理不好就會引發一些負面事件,對學生的學業、人生、家庭、社會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針對女大學生的婚戀觀教育應該強調下面幾個方面:1.認識戀愛是一個兩性相互吸引的過程,戀愛的開始是要以愛情為基礎的。戀愛了就認真對待,沒有戀愛也不是失敗。大學生活還有親情、友情、師生情值得珍惜。2.戀愛是一個使彼此更好的過程,在戀愛中不要以犧牲自身的學業、興趣、前途、發展作為代價換取感情。要有獨立自主的個性品格,不自卑、不依賴。3.戀愛過程中要了解正確健康的性知識,學會自我保護。這類婚戀觀教育主要可以通過班會、講座等方式進行宣講。遇到身處其中的學生,要具體了解情況,一對一地進行引導。
(三)針對班級人數過少的問題,工作中重點發揮主動性,積極抓班風建設。
班委是一個班級的班級的重要部分,一個班委直接影響一個班級班風、學風的建設。除了人數較少這一因素以外,藝術類學生還容易出現“不好意思”、“互相推諉”等現象,在參與班委競選時不愿意站出來。針對這一現象在人物形象設計班級里試行班委輪班制度:在大一第一學期,除了班長、團支書以外,每個同學都體驗當一次班委。這樣在每個學生擔當班委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有管理能力、有責任心、有實力的人才,第一學期過后就可以固定為班干部。同時,其他學生也可以在擔任班委的過程中體驗作為班委的付出和責任,在日后的班級生活中更體諒和配合班委的工作。
針對人數較少,參加集體活動沒有優勢的問題,要積極加強班風建設。一方面要開展有自己專業特色、展示自己班級優勢的活動,邀請其他班級或學院參加。另一方面,班級人數較少的班級可以兩兩合并,組成一個更有特色的大集體,一起參加活動。這樣不但可以增強自己班級的班級凝聚力,而且可以和其他班級做好交流溝通。
總體來說,人物形象設計專業學生性格活潑、形象靚麗、吃苦耐勞這些積極的共性是非常值得繼續發揚的。如果針對該專業學生的特殊性問題,認真地引導、教育,該專業的學生在未來的管理上就會更輕松。
參考文獻:
關鍵字:創新素質特征誤區對策
一、創新素質的基本特征
創新素質是創新人才必須具備的核心素質,特指人的創新活動穩定化的身心成分。大學生的創新素質主要體現在創新品質、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三個方面,1)創新品質是創新素質的重要條件。以追求創新,旨在鼓勵發現新問題及解決新問題,同時具備敢于否定和批判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創新能力及心理素質。2)創新思維是創新素質的動力源泉。它善于打破常規,突破傳統,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善于抓往機遇的能力,以提升自己的思維高度,使思維具有超前性及變通性。3)創新能力是創新素質的最終目標。與實際動手能力相似,主要是使大學生能夠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敢于運用創新的方法,積極進行動手實踐的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關鍵在于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進取心,競爭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真正具備為社會服務的獻身精神。
二、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重要意義
2.1進行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是國家科技發展的需要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標志。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體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創新人才的競爭。當前我國的科技水平還滯后于發達國家,要加快我國的科技發展,就必須重視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全面落實科教興國戰略。
2.2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是增強競爭力的需要
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但那些個人能力發展全面,尤其創新素質突出的大學生卻有著很強的競爭力,受到社會、企業的青睞與重視。近幾年來,我校凡參加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數學建模、英語演講、機械創新設計、“挑戰杯”、廣告創意、力學競賽等競賽的學生,大多數學生畢業之際即能被用人單位聘任。因為他們參與此類競賽或培訓后,其創新思維和實際動手能力、團隊合作意識明顯高于其他學生。事實證明,創新素質是大學生增強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條件。
三、地方普通高校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誤區
目前,地方普通高校對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與重點高校、老牌高校的大學生創新素質存在明顯差異,如全國各類競賽、英語和計算機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等均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地方普通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對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認識不足、管理跟不上,主要的誤區表現在:
3.1對創新素質認識不足,放松對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
有部分人認為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天賦”、與生俱來的,或者只有精英才能具備的,從而不注重對大多數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訓和創新素質的培養。也有人覺得大學生經常參與創新活動會減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的學習,導致“撿了芝麻丟掉西瓜”的結果。因此對大學生的創新活動開展不是積極支持,而是進行推辭、限制。也有的人認為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開展的各種科技活動或競賽活動,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效果并不明顯;特別是進行指導、培訓的部分教師,認為花費這些時間、精力,還不如自己去搞教學、科研,在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上也存在敷衍了事的消極情緒。
3.2忽視創新教育方式,不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隨著社會分工不斷細化,高等學校的專業教育趨向細化現象,新專業設置不斷出現,但目前地方普通高校專業設置中仍存在規定課程多,選修課程少,課時比例不恰當等現象。由于缺少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學科知識,束縛了學生思維擴展,不利于創新能力、創新素質的培養。特別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有些地方高校仍把大學生當作“滿堂灌”的對象,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缺乏求異精神、創新思維,使創新素質的培養目標無法實現。
3.3創新實踐活動減少,獲取創新能力降低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靠大學生親身參加實踐來實現。大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不僅可以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運用知識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還可以引導大學生有組織的深入社會生產實際,去了解社會,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優勢和位置,去發展改變自己,這樣對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F在有些地方普通高校,對大學生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視不夠,或只作為常規性或階段性的實踐活動來應付,由于大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學校投入不足,造成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差,創新能力低的后果。
3.4忽視情感教育,造成大學生綜合素質滑坡
大學生創新素質是創新品質、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的綜合,也是能力、精神、人格等方面的綜合,創新素質的大學生一定首先要具備有理想、有抱負、有知識、有能力的條件。目前在高校擴招、網絡普及等新形勢下,大學生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而地方普通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教育重視不夠,尤其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輔導與咨詢工作還未落到實處,有些大學生在心理上、情感上或生活上遇到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導致學習缺乏動力,生活缺乏理性,甚至出現心理障礙和綜合素質整體滑坡等現象,嚴重制約了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健康發展。
四、對策
4.1樹立科學的創新素質觀,充分激發高校和師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活動的內在動力關鍵在于創新意識,要激發起高校和大學生的創新意識,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高校作為傳播和創造知識的中心,理應肩負起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要在科教興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理應是具備創新品質、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作為教育管理部門理應盡可能為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給予政策、財政支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樹立起科學的創新素質觀,真正實現高校對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4.2改革創新教育模式,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
改革創新教育模式,既不能否定也不能淡化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必須強調“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的教育理念,在課程體系上,改革課程結構,構建引導創新的課程和教學模式,處理好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開設比例,注重改革現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寬口徑的專業層面上打好知識基礎,在柔性的專業方向上培養適應能力,在整體培訓上提高綜合素質。
近幾年來,我校在這方面進行了成功嘗試。如2007年修訂本科人才方案時,對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進行適當整合,突出專業主干課程和主要實踐環節培養,突出專業應用知識和能力的培養,為學生自學與實踐給出時間和空間。特別是要求學生至少選修8學分的跨專業文化素質課程,即理工科學生至少修滿3學分人文社科類課程,文科學生至少修滿3學分自然科學類課程,其余5學分按照學校創新學分和技能學分管理條例,通過參加課外創新實驗項目、教學競賽、發表學術論文作品、考取各類資格證書來獲取學分。從2009屆畢業生開始,遵照《湖南省教育廳關于全面推進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的意見》,要求非藝術類專業本科學生在校期間,至少選修1門公共藝術類限定課程。通過這些改革,促進了大學生文理知識滲透和融通,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陶冶了學生情操,確保提高了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4.3建立科學管理方法,激勵大學生參加創新實踐活動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首先必須要對舊的管理方式進行創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學的大學生素質培養管理方法,確保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同時,把學生各項服務工作落到實處,積極營造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的良好環境。
為了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地方高校理應把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放在首要位置并作為重要課題來建設,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為勇于進取、積極探索的高素質、強能力的創新人才,為他們步入社會、自我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家才.論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J].教育創新,2004(9).
[2]岳曉東.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我見[J].高等教育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