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09:34: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學與技術創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科技創新 科學管理安全生產 煤礦產業
1 井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比如在2009年5月19日,西南油氣分公司管理的四川德陽新場氣田有限公司發生井噴事故,926-2井在下壓列管柱過程中發生井噴。幸好沒有人員傷亡,但是在周圍被困的群眾心中留下了心里陰影,在社會上也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事故產生的原因是:操作違反井控管理規定,監管措施不嚴格。華東石油局5.29重傷害事故,重傷2人,也是由于違規操作導致的,間接原因是安全管理混亂。
等等這一系列的油田事故,都說明安全操作和管理的重要性。雖然在長期的實踐改革中,我們在提升油田井下安全方面措施方面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近年來災難性事件并沒有完全消除,一系列井下安全事故依舊讓人們很寒心,包括由物體打擊、機械傷害、高處墜物、觸電、起重傷害等原因導致的工人死亡或者傷亡仍舊是保障井下安全過程中的難題,所以我們要從技術上和科學管理上更加的重視井下安全問題。
2 改進技術保障井下安全
2.1 改進油田開發方法
汲取國內外油田開發的經驗和教訓,建立油田開發知識庫。并在此基礎上,全面應用油氣開發中各種成熟的技術和方法,運用基于知識庫的油田開發方案決策支持系統,不同類型的油田開發應該選擇適合其特點的技術和方法。
2.2 利用科技創新提升安全管理和預防
科技日新月異,時代也在不斷進步,對油田井下的安全管理,我們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預防和防治辦法。比如:吐哈油田井下公司在吐魯番油田萄北5-2井使用多氫酸酸液體系,有效解除注水井因長期注水引起的深部傷害和喉道堵塞問題;針對裸眼封隔的新技術――自膨脹式封隔器,是利用可膨脹橡膠包覆在膨脹管外部,利用不同橡膠遇特定流體膨脹的原理封隔環空,實現無水泥的層間封隔,可用于裸眼井或者套管井。
2.3 引進人才
加強科技攻關和人才培養,促進油田企業核心競爭力優勢的形成。開展對關鍵技術的攻關工作、推進實用技術落實到生產過程中,突出群眾性技術創新。油田企業需要高度重視科技的進步和人才的培養,不管是普通的技術管理還是關鍵時刻的應急管理,都需要儲備人才發揮他們的光和熱。
3 實施科學管理保障井下安全
3.1 對職工加強安全生產教育
讓每個員工都重視安全管理,要讓工作人員知道安全第一、工作第二,首先保護生命財產,才能更好的為工作而奮斗的安全理念。加強企業勞動保護,特別在安全、勞動衛生、及工作時間與休假制度方面對工作人員的保護。特別保護作業人員的體能,堅決杜絕2 4小時連班上崗的現象。加強和落實三級安全教育,又特別是各環節的注意事項、安全防護、安全衛生事故的預防等方面的內容。
3.2 加強科學管理
轉變開發模式提高產能,為了提高產能,可以實施科學開發政策,提升油田開發的整體水平,加強科技管理,狠抓鉆前、鉆井工作。
加強基建工程和物資采購管理,加強物資比質比價管理,嚴格準入制度,規范招標程序,增強物資采購和基建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工程和采購質量,降低采購成本,確保項目建設高質量實施。
全安全環保管理機構,落實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責任制。積極開展安全基礎管理工作,加強班組安全管理,創建安全合格班組,積極開展安全、環保教育培訓活動。
健全各項環保制度,成立領導小組,制定整體規劃方案,完善《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積極籌備聯合站建設,做好油區綠化和清潔文明生產,防止“跑、冒、滴、漏”。對舊井改造的同時,新建油井必須建成清潔文明井場,
3.3 落實安全檢查措施
認真進行安全檢查工作,設定安全生產領導小組,做到每月一查,各生產車間和采區做到每周一查,各生產工段和班組做到一天一查。對消防、交通、壓力容器的安全檢查做到經?;?、制度化,全面落實檢查、整改和監督責任。加大石油管護工作力度,建立治安防控體系,營造安全穩定的治安環境,建設油田井區。
3.4 制定井下作業安全標準制度
制定井下作業安全標準制度,實施安全標準化工作,是開展安全工作的首要前提,也是帶有戰略性、前瞻性、長期性和根本性的工作。實施安全標準化工作,也是提高企業安全素質的一項基本建設工程,為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提供了根本方案。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開展安全標準化工作對企業來說都是意義深遠的。通過實現安全標準化建設過程,推行本質安全化理論的開展,實現安全系統的優化,特別是對實現人、機、環、管四要素控制有指導意義,從而能不斷完善安全體系,消除災難發生的隱患,達到預防和控制安全事故發生的目的。在工作開展過程中,對每個人、每件事情都要嚴格要求和規范,實行對全部生產過程的嚴格監控和對全員控制、重點人員重點監督的政策。
4 總結
石油、化工的開采工作難度大、危險性高,是高危行業,一旦出現安全事故,就會導致小到人的身體受到損害,大到毀滅性、難以想象的群體性傷亡。所以石油井下安全不僅關系到職工的生命財產安全,也關系到社會的發展進步和和諧穩定,同時也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井下作業施工現場點多面廣管理難度大,安全工作對其正常生產經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嚴格遵守相關的政策、法律、行業規定和企業規定,提高每個人的警惕性,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才能保障井下安全事故降低到最小甚至是零狀態。
參考文獻
[1] 朱紅旺,郭建設.管理提升技術創新服務油氣―為公司持續有效協調和諧發展而努力奮斗[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9.10
論文名稱: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及其應用研究
課題來源:單位自擬課題或省政府下達的研究課題
選題依據:
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是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前提和依據。通過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可以使企業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及其變化趨勢有正確的把握,從而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以減少技術創新決策過程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確把握技術創新發展方向的前提下,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開展,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得到不斷加強。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商業中,企業的技術創新決定著企業生存和發展、前途與命運,為了確保技術創新工作的正確性,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現有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可分為趨勢外推法、相關分析法和專家預測法三大類。
(1)趨勢外推法。指利用過去和現在的技術、經濟信息,分析技術發展趨勢和規律,在分析判斷這些趨勢和規律將繼續的前提下,將過去和現在的趨勢向未來推演。生長曲線法是趨勢外推法中的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美國生物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線(數學模型為:Y=L∕[1+A?exp(-B·t)])及英國數學家和統計學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線(數學模型為:Y=L·exp(-B·t))皆屬于生長曲線,其預測值Y為技術性能指標,t為時間自變量,L、A、B皆為常數。Ridenour模型也屬于生長曲線預測法,但它假定新技術的成長速度與熟悉該項技術的人數成正比,主要適用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擴散預測。
(2)相關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條件、參數、因果關系數據和其他信息,建立預測對象與影響因素的因果關系模型,預測技術的發展變化。相關分析法認為,一種技術性能的改進或其應用的擴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關的,這樣,通過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對該項技術進行預測。相關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導前-滯后相關分析、技術進步與經驗積累的相關分析、技術信息與人員數等因素的相關分析及目標與手段的相關分析等方法。
(3)專家預測法。以專家意見作為信息來源,通過系統的調查、征詢專家的意見,分析和整理出預測結果。專家預測法主要有:專家個人判斷法、專家會議法、頭腦風暴法及德爾菲法等,其中,德爾菲法吸收了前幾種專家預測法的長處,避免了其缺點,被認為是技術預測中最有效的專家預測法。
趨勢外推法的預測數據只能為縱向數據,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時,只能利用過去的產品技術性能這一個指標來預測它的隨時間的發展趨勢,并不涉及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科技、經濟、產業、市場、社會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現代商業經濟中,對于產品技術發展的預測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產品過去技術性能指標按時間的進展來類推,而應系統綜合地考慮現代商業中其他因素對企業產品技術創新的深刻影響。相關分析法盡管可同時按橫向數據和縱向數據來進行預測,但由于它是利用過去的歷史數據中的某些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因素求出的具體的回歸預測式,而所得到的回歸預測模型往往只能考慮少數幾種主要影響因素,略去了許多未考慮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對實際問題的表達能力也不夠準確,預測結果與實際的符合程度也有較大偏差。專家預測法是一種定性預測方法,依靠的是預測者的知識和經驗,往往帶有主觀性,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預測準確度的要求。以上這些技術創新預測技術和方法為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但在新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下,技術創新預測的方法和技術應有新的豐富和發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進一步適應時展的需要,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先進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
目前,在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評估中,一般只考慮如下四個方面的因素:(1)技術的先進性、可行性、連續性;(2)經濟效果;(3)社會效果;(4)風險性,在對此四方面內容逐個分析后,再作綜合評估。在綜合評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專家法)、AHP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估法、決策樹法、戰略方法及各種圖例法等,但技術創新的評估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其中存在著廣泛的非線性、時變性和不確定性,同時,還涉及技術、經濟、管理、社會等諸多復雜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評估科學性的要求。關于技術創新評估的研究,在我國的歷史還不長,無論是指標體系還是評估方法,均處于研究
之中,我們認為目前在企業技術創新評估方面應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技術創新評估指標體系;(2)建立一種適應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的綜合評估方法。
這種情況下,神經網絡技術就有其特有的優勢,以其并行分布、自組織、自適應、自學習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可以較好地適應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類多因素、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問題,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項目以BP神經網絡作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構建的基礎,BP神經網絡由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構成,各層的神經元數目不同,由正向傳播和反向傳播組成,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時,從輸入層輸入影響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值和評估值的n個因素信息,經隱含層處理后傳入輸出層,其輸出值Y即為產品技術創新技術性能指標的預測值或產品技術創新的評估值。這種n個因素指標的設置,考慮了概括性和動態性,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導致產品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盡管是黑匣子式的預測和評估,但事實證明它自身的強大學習能力可將需考慮的多種因素的數據進行融合,輸出一個經非線性變換后較為精確的預測值和評估值。
據文獻查閱,雖然在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現有原理和方法的改進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獻[08]、[09]、[11]等,但尚未發現將神經網絡應用于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方面的研究,在當前產品的市場壽命周期不斷縮短、要求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的經濟條件下,以神經網絡為基礎來建立產品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是對技術創新定量預測和評估方法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三、論文預期成果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項目研究的理論意義表現在:(1)探索新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豐富和完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體系;(2)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有利于推動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的發展。
本項目研究的應用價值體現在:(1)提供一種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定量預測技術,有利于提高預測的正確性;(2)提供一種基于BP神經網絡的綜合評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評估的科學性;(3)為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論和實用技術。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目標:
以BP神經網絡模型為基礎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并建立科學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及設計相應的模型計算方法,結合企業的具體實際,對指標和模型體系進行實證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用價值。
研究內容:
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佑的相關指標體系確定及其量化和規范化。從企業的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兩個方面入手,密切結合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系統綜合地分析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各相關因素,建立科學的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規范化的原則及方法。
2、影響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各相關指標的相對權重確定。影響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各相關因素在輸入預測和評估模型時,需要一組決定其相對重要性的初始權重,權重的確定需要基本的原則作支持。
3、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研究。根據技術創新預測的特點,以BP神經網絡為基礎,構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
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設計。根據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基本特點,設計其相應的計算方法。
5、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學習樣本設計。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構建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學習樣本,對預測和評估模型進行自學習和訓練,使模型適合實際情況。
6、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的實證研究。以一般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工作為背景,對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進行實證研究。
創新點:
1、建立一套基于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目前,在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方面,一種是采用傳統的指標體系,另一種是采用國外先進國家的指標體系,如何結合我國實際當前經濟形勢,參考國外先進發達國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適合于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此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這是一項創新。
2、研究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及其計算方法。神經網絡技術具有并行分布處理、自學習、自組織、自適應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能較好地處理基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預測和評估的現實問題,本項目首次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也是一項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技術路線的
可行性論證
1、重視系統分析。以系統科學的思想為指導來分析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的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并研究影響因素間的內在聯系,確定其相互之間的重要度,探討其量化和規范化的方法,將國外先進國家的研究成果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立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指標體系。
2、重視案例研究。從國內外技術創新預測與決策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和總結出具有共性的東西,探索技術創新預測與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
3、采用先簡單后復雜的研究方法。對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研究,先從某一行業出發,定義模型的基本輸入因素,然后,逐步擴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復雜度。
4、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研究工作與具體企業的技術創新實際相結合,進行實證研究,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成果。
六、開展研究已具備的條件、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及解決措施
本人長期從事市場營銷和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編寫出版了《現代市場營銷學》和《現代企業管理學》等有關著作,發表了“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管理創新”、“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組織創新”及“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觀念創新”等與技術創新相關的學術研究論文,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也從事過企業產品技術創新方面的策劃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與許多企業有密切的合作關系,同時,對神經網絡技術也進行過專門的學習和研究,所以,本項目研究的理論基礎、技術基礎及實驗場所已基本具備,能順利完成本課題的研究,取得預期的研究成果。
七、論文研究的進展計劃
2003.07-2003.09:完成論文開題。
2003.09-2003.1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指標體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規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構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體系的實證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論文寫作、修改定稿,準備答辯。
主要參考文獻:
[01]傅家驥、仝允桓等.技術創新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02]吳貴生.技術創新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04]趙志、陳邦設等.產品創新過程管理模式的基本問題研究.管理科學學報.2000/2.
[05]王亞民、朱榮林.風險投資項目ECV評估指標與決策模型研究.風險投資.2002/6
[06]趙中奇、王浣塵、潘德惠.隨機控制的極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控制與決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風險投資理論和政策研究.國際商務研究.2002/5
[08]陳勁、龔焱等.技術創新信息源新探.中國軟科學.2001/1.pp86-88
[09]嚴太華、張龍.風險投資評估決策方法初探.經濟問題.2002/1
[10]蘇永江、李湛.風險投資決策問題的系統分析.學術研究.2001/4
<11>孫冰.企業產品開發的評價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國管理科學.2002/4
[12]諸克軍、楊久西、匡益軍.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綜合評價.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4
[13]楊力.基干BP神經網絡的城市房屋租賃估價系統設計.中國管理科學.2002/4
[14]楊國棟、賈成前.高速公路復墾土地適宜性評價的BP神經網絡模型.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4
[15]樓文高.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三江平原土壤質量綜合評價與預測模型.中國管理科學.2002/1
[16]胥悅紅、顧培亮.基于BP神經網絡的產品成本預測.管理工程學報.2000/4
[17]陳新輝、喬忠.基于TSA-BP神經網絡的企業產品市場占有率預測模型.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0/5
[18]劉育新.技術預測的過程與常用方法.中國軟科學.1998/3
[19]溫小霓、趙瑋.市場需求與統計預測.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0/5
[20]朱振中.模糊理論在新產品開發中的應用.科學管理研究.2000/6
[21]KimB.Clark&TakahiroFuj
imoto.ProductDevelopment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inIndustr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on1993
[22]GobeliDH,BrownDJ.Improvingtheprocessofproductinnovation.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36(2):46-49
[23]SimonJ.Towner.Fourwaystoacceleratenewproductdevelopment.LongRangPlanning1994.27(2):57-65
[24]AbdulAli,etal.Productinnovationandentrystrategy.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5.12(12):54-69
[25]EricVinHippel.ThesourcesofInnov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26]ShtubA,ZimermanY.Aneural-network-basedapproachforestimatingthecostofassembl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1993.32:189-207
[27]Wee-LiangTan,DattarreyaG.Allampalli,InvestmentCriteriaofSingaporeCapitalists,1997InternationalCouncilforSmallBusiness,SanFrancisco,California,June1997
[28]MichaelHenos,TheRoadtoVentureFinancing:GuidelinesforEntrepreneuts,R&DStraregistMagazine,Summer1991
[29]ChowGC,TheLargrangeMethodofoptimizationwithapplicationstoportfoliandinvestmentdecisions.JofEconomicDymamicsandControl1996
[30]Jensen,R..InformationCostandInnovationAdoptionPolicies,ManagementScience.Vol.34,No.2,Feb,1988
[31]R.K.Zutshi,T.W.Liang,D.G.Allampulli,SingaporeVentureCapitalistsInvestmentEvaluationCriteria:AReexamination.SmallBusinessEconomics13:9-26(1999)
[關鍵詞]技術創新;理論演進;哲學分析
一、引言
如果以熊彼特在1920年代提出的創新概念作為創新科學化的起點,在短短的80多年歷程中,技術創新理論的發展呈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壯觀的知識圖景。新體系、新視角、新領域層出不窮,以至于如何揭示各種理論之間的聯系和差異,廓清技術創新理論發展的基本架構,加快技術創新理論發展的進程,并在此基礎上探索發展趨勢,成為目前技術創新理論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
技術創新活動是在特定的文化價值準則和體制內進行的,技術創新理論的演進是多種文化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特定形態的技術創新理論總是在該時期主流觀念中獲得理論支持。其中,哲學作為對經濟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解釋,總是以其特有的學術特性和深刻內涵,能夠在研究方法和分析視角方面提供有力的詮釋工具。從某種意義而言,技術創新作為一門實證性科學,為哲學理論提供了實證研究的對象和理論校驗的素材,而哲學理論的發展也為觀察和理解技術創新活動準備了分析視角和思辨知識。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技術創新理論獲得了理論上的合法性論證并因而在實踐中更具有發展的沖力,技術創新哲學也獲得了經驗上的普適性支持。因此,從哲學方法及技術創新理論演進的互動過程進行考察,西方技術創新思想的發展呈現出清晰的脈絡。目前,哲學層面的研究處于技術創新理論研究的邊緣。從哲學視野反思技術創新,就是要對各有差異的技術創新實踐中遇到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考,從中揭示技術創新的本質規定,揭示技術創新的基本特征,揭示影響和制約技術創新活動的根本因素,從而為技術創新實踐提供方法論指導。
二、有關文獻回顧
從目前文獻看,技術創新與哲學兩者之間關系的研究,近年來得到哲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出現了一些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1)從技術創新的方法論角度出發,陳杰通過對馬克思科學哲學的存在性、特征性和應用性問題的研究、闡述,論證了科學哲學能夠對創新理論研究進行理論支持這一基本觀點。匡勇兵從哲學的角度來解讀“創新”:它是社會發展的基本途徑;它是積極能動的過程;它在實踐中體現矛盾問題的精髓和真理性。哲學與創新緊密相連,所以要用哲學來指導“創新”,以便早日實現構建創新型國家的目的。(2)從技術創新的主體角度出發,柳洲、陳士俊、王梅認為,技術是一個與社會緊密相關的復雜系統,在特定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通過硬件、軟件、協同件和人的非線性作用,技術活動系統表現出實踐性、人本性和系統性等特性。相應的,在以技術活動系統為對象的技術創新管理活動中,管理者應當“以人為本”,注重管理對象的系統性、實踐性;同時,通過靈活的組織管理和獨具特色的文化建設,在技術戰略和市場戰略聯合高度協同的基礎上,實現技術創新。吳躍平提出了一個理解和描述各種傳統技術的基本概念——技術傳統。認為技術傳統構成我們人類的生存方式。在我們生存方式的構成中技術傳統不僅是一個技能共同體,而且還是生存共同體,它所完成的是文明的倫理功能,是支撐德性社會的世俗基礎,考察技術傳統能夠給知識、技術、世界、生存等概念帶來富有意義的變化。(3)從技術創新的價值角度出發,夏保華指出,技術創新的性質是技術與社會的相互的創造性塑造。趙建軍批判了自馬爾庫塞以來的技術理性概念,指出未來技術理性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統一的發展理性。(4)其他的一些觀點,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術創新論——哲學視野中的技術創新》,則是從哲學的視角研究技術創新的一種有益嘗試的專著,提出了技術創新本質論、技術創新活動論、技術創新能力論等觀點。謝友才、胡漢輝對技術產業標準進行了哲學解析,提出企業技術創新應當遵循其客觀性和主體性,應當重視對路徑鎖定的突破,對標準重新組合。
上述文獻從多個角度就哲學與技術創新關系開展研究,提出了一些十分有價值的理論成果和觀點。但我們梳理這些文獻后不難發現,大部分研究是截面的、橫向的,對技術創新理論發展演進與同時代西方哲學嬗變關系進行縱向、演進的理論分析仍然是比較缺乏的。本文試圖從西方哲學發展的主要脈絡出發,來嘗試探討技術創新理論誕生以來的歷史演變的哲學基礎。
三、邏輯實證主義哲學背景下的技術創新理論的偉大起步——技術工具為主要特征
1920年代以來,邏輯實證主義逐步發展成影響最大的一種科學主義流派,以后在它的基礎上又相繼出現了邏輯實用主義、批判理性主義、歷史主義學派等流派。邏輯實證主義的倡導者力圖實現一切科學的大統一,把實證主義經驗論傳統與對科學理論的嚴格的邏輯分析結合起來,從而建立起“科學的哲學”。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哲學不應過問經驗以外的問題,只有能被經驗證實或證偽的命題,才是有意義的科學命題。從實質上看,邏輯實證主義強調經驗分析,強調“科學的統一”,符合現代科學發展一體化的趨向。邏輯實證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直至1930至1940年代。如果我們把該時期的經濟增長發展的方式、哲學發展的趨向和技術創新理論的基本特征比較起來看,就會發現這三者之間的密切關聯。1950年代是戰后經濟恢復期,整個消費市場供不應求,因此技術是從科技發展開始,是一種技術導向的、線形的、自發的過程,市場只是被動地接受技術成果,表現為技術推動過程;在1960年代,隨著經濟發展,供求日漸平衡,營銷成為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市場的作用日益受到人們重視,技術創新成為一個市場拉動過程。無論是技術推動還是市場拉動,技術創新的線形特點體現得十分明顯。無論技術推動還是市場拉動,技術創新的需求影響因素比較單純,技術還沒有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在這種背景下,社會生產方式的特殊需求以及科學主義哲學的合理性論證,該時期的創新理論中的物本主義特征就是合乎邏輯的了,于是技術創新理論在人類經濟社會中誕生了:(1)熊彼特首先提出了技術創新概念。1920年代,熊彼特將創新分為:開發新的產品;采取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的市場;創造原材料的新供應源;實現企業的新組織。這種創新觀十分明顯是基于企業經營全過程解構后的提升和改進;(2)Mes-thene認為技術是為了實踐目的的知識組織;(3)Kline和Kash指出技術是人類創造的用它來完成而沒有它就不能完成任務的系統;(4)Void認為技術是為達到特殊目的顯示于物理對象和組織形式中、基于知識應用的系統。上述理論都將技術創新作為典型工具論,明顯地反映了當時西方主流哲學的影響。在大規模生產時期,效率成為首要目標——不僅合法,而且合乎理性和道德——科學主義哲學觀已經論證了其合理性。在此種情形下,對于一項為了獲得潛在的市場效率,實現新的生產要素組合,創造新的商業價值的技術創新,作為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得到認可。
在這個時期,技術創新注重技術知識、規律的運用,技術被看成是“人造物或知識系統”,技術的效用(使用價值)是獨立于社會語境的中性物。盡管技術創新理論者也談論技術的社會、政治及文化的影響與作用,但是他們認為在政治或社會價值被附加于某項技術之前,技術始終是中性的,是由人類理性追求的不受時空和環境制約的知識。創新者和企業家單純地從提高生產效率出發,都屬于線形模式,是內在邏輯實證主義在經濟社會領域的典型反映。這類技術觀受到了包括技術實體論在內的其他觀點的批判。這個時期技術創新理論片面地把技術所具有的多種屬性歸約為單一的、中性的和目的性的工具,無視技術質的復雜性、社會性,無疑是片面的。同時,雖然技術實體論和技術的社會批判論等對其批判和反思,認為技術是在其中人與非生物發生各種各樣關系的生活形式,是在人類一切活動領域理性達到并且(在特定發展階段)具有絕對效率的所有方法,對技術創新理論發展有著建設性的作用,但是,把技術看成某種人類無法控制的力量,則是嚴重忽視了技術的工具屬性,這也是十分錯誤的。
四、結構主義哲學背景下的技術創新理論的發展高峰——系統綜合為主要特征
1960年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結構主義哲學。結構主義認為,世界上的事物存在于一定的系統之中,系統各要素之間關系的總和就是結構,結構是按一定組合規則構成的整體,可以自我調節,不受外部因素的影響,結構中各個部分可按一定的規則轉換。無所謂進化發展。結構主義哲學的主要特點:(1)整體性才能說明各個構成部分的本性及其真正的意義;(2)強調深層結構,認為只有把握了深層結構,才能把握現象后面的本質;(3)強調結構的客觀性,認為一切社會和文化現象的性質和意義都是由結構“命定”的,強調結構是具有自調性的有機整體。與此同時,世界三次科技革命出現了,自然科學經歷了由原子主義研究方法向系統一結構方法的轉變,采用客觀主義立場和系統一結構方法,將研究對象模型化、程序化、數學化,運用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拓撲學等模式使知識形式化。結構主義與技術創新開始較長時期的互動。這一階段技術創新理論與哲學之間的聯系主要有:
到了19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出現,通貨膨脹和需求飽和給企業造成變革的壓力,技術創新逐漸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主要條件。線形模式已顯得過分簡單,無法描述實際生活中成功的科技創新活動。實踐表明,科技和市場的結合是技術創新成功的保證,這種結合需要同時強調技術推力和市場拉力的配合,被稱為耦合模式。自此以后,耦合模式的技術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其后,隨著技術創新規模和范圍的逐漸擴大,人們對技術的研究也進一步深入,耦合模式為集成模式所替代。技術創新過程不再是一個從技術、到產品、到市場的循序過程,而是一個戰略集成的并行過程。即研究開發、產品研制、成品制造和市場銷售不只是一個邏輯上的先后序列,在實際上則要求這些環節相互反饋、綜合集成。最后,這一模式進一步發展為第五代的集成和網絡模式。這三種模式都具有典型的非線性的特征。這一時期出現過一批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和用不同方法闡述技術創新理論的學派,將這些技術創新看作為一個系統,創新者需要從整體出發。研究技術與市場、企業、產業關系,通過對創新系統的把握,進行正確的定位、研發和市場推廣,以便達到最佳的創新目的。這個階段是技術創新理論發展的鼎盛時期。先后誕生了:(1)庫恩的“科學范式”理論;(2)拉卡托斯的科學“硬核”和保護帶理論;(3)曼斯菲爾德的技術模仿論;(4)門斯的技術創新論;(5)卡米恩和施瓦茨的市場結構論;(6)諾思的制度創新論以及國家創新系統等理論。雖然流派眾多、觀點紛呈,但上述理論大都從市場、產業、企業與技術的互動關系中探究技術創新,將系統論作為其哲學基石。以系統方法作為其分析框架,表現出顯著的結構主義哲學方法的痕跡。
這個時期技術活動的社會性、系統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技術活動作為具有多種要素構成的復雜的結構系統,對其各個要素的理解把握也應放在與其他要素的聯系中。二是指技術活動的系統性是指技術活動作為一個開放系統,應將其放在一定的環境之中對它加以理解和管理,從而實現技術的發明和革新以及有效的技術傳播和應用,所以,所有現實的技術創新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都受當時、當地的自然資源、地理環境、人才狀況以及文化等因素的直接影響。同時“SST”(技術社會形成理論)的研究也表明:技術“是社會的產物”。正是在環境的影響和選擇下技術活動才得以開展,并進而發展。當然,技術對外部環境也有較強的反作用,技術的發展不僅會改變自然的面貌,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會對社會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產生強烈的影響。鑒于上述深刻的技術社會內涵,技術創新的成功必須考慮社會系統各類因素,積極適應社會系統的內在、客觀需求。
五、生態進化哲學背景下技術創新理論的現代觀點——動態演化與價值理性為主要特征
進入1980年代后期以來,資本全球流動、知識經濟重要性上升、消費者個性化已經展露其獨特性,對傳統經濟形態的運行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這些新情況的出現,完全沖破了以往技術創新理論所確立的分析架構。技術創新活動亟需獲得新的解釋。布達佩斯俱樂部的創始人歐文·拉茲洛把21世紀黎明之際的變動不居的環境概括為“進化巨變趨勢”,也即當前經濟與社會之間相互依存度迅速提高,構成了今天紛繁復雜,涉及包括家庭、社團、企業、城鎮、都市和國家,甚至還包括區域之間和洲際之間的跨越全球的復雜的、生態的和演化的系統。這種系統整體動態特征非常突出,而必須從全局的角度著眼,把全球的社會和生態系統看作一個整體,在不影響系統本質特征的前提下對系統進行必要的簡化。描繪出系統整體進化的基本輪廓,以此探索全球社會和生態系統的演進過程。生態演化理論開始在經濟社會各類研究領域大大擴充地盤。為此,在實踐中科技創新人員必須掌握進化論方面的知識,把握今日技術、社會和生態環境日益密切的聯系,認清造就這些更大系統的趨勢,把握技術發展潮流,這是在當今有高度復雜的技術生態群體中開展技術創新工作的關鍵。
首先,技術動態演進特征更加顯現出來。目前,技術生態理論、綠色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演化理論的提出也都從不同角度反映技術創新理論的生態進化的哲學特征。 這些理論從空間、時間演進中的不確定、復雜的整體動態發展中來把握一個國家、地區技術創新的變動趨勢。從演進角度探討其不同時期的不同技術發展特征和戰略,成為當代技術創新理論研究的新視角。在目前建設創新型國家或地區尤其需要這種視角。技術創新演化思想是以探索技術系統深層次的、長期的進化和發展為目標,從整體水平出發描述技術系統進化發展的總體特征,它舍去了局部,而將能夠代表技術系統整體的特征保留了下來。技術創新演化觀念給出了一種不同于傳統結構主義整體和全局的視角,它是在動態的發展進程中看待技術系統演變的新思路,提供了一條認識普遍存在于周圍世界的、發生在系統內部、驅動事物變革原動力的基本線索。技術創新演化強調了慣例、創新和環境選擇在技術對國家或地區創新成敗興衰中的影響。
其次,技術生態系統特征得到重視。當代環境資源問題促進了生態與綠色技術的誕生。技術創新作為技術與社會融合發展的產物,不能脫離社會環境來討論技術創新的形成和發展問題,只有在一定社會自然環境系統中技術才有內在價值和理性。夏保華提出技術創新是一種在人與自然、人與人、自然與自然之間展開的由新技術構思到新技術物品生產的創新性社會活動價值系統。其性質是技術與社會的相互的創造性塑造,其內容是創新性實踐、認知和評價的統一,其價值是技術工具價值、人類社會價值和自然生態價值的統一。技術社會學家平齊和比克提出技術社會建構論,用技術創新多向模型替代線性模型。他們指出。對于一個人造物,通常有若干社會群體與之相關,每一社會群體對該人造物提出各種問題。而每一個問題都可能有幾種新概念,如“技術系統”、“創新者網絡”、“創新共同體”、“技術經濟網絡”等等,旨在揭示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建構“新社會”的本質。
再次,技術價值理論探討得到重視??萍及l展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其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功能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上述功能的發揮也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造成諸多負面影響。這促使人們對科技發展特別是技術創新進行倫理學的思考。當前,專家學者對技術創新應有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的認識開始重視。因此,陸續提出應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技術創新的價值原則,將“綠色”、“循環”、“再生”等理念體現于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國外對技術的理性價值研究起步較早。馬克斯·韋伯把理性區分為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馬爾庫塞最早確立了技術理性概念,并把它等同于韋伯的工具理性。隨后哈貝馬斯、海德格爾、芒福德等西方人文主義學者,以及貝爾、格里芬、懷特海、福柯、費雷等后現代主義者,還有拉普、費恩伯格、新盧德主義等現代技術批判主義者,也都遵循著這個傳統對技術理性展開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通過對技術理性化內在演化機制的分析,以及技術理性化所表現出的價值取向的揭示,趙建軍口]把技術理性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工具理性、操作理性和價值理性,并分析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沖突的根源,指出未來技術理性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統一的發展理性。
[關鍵詞] 產業技術創新 評價指標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在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推進和產業優化的大背景下,創新研究必將與產業經濟研究相融合,因為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反映,也是構成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因此,建立有效考察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并對其進行評價與分析研究必將成為技術創新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從而以此研究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供中觀視角和基礎,為決策者制定產業政策和進行宏觀管理提供依據。
一、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內涵及理論研究
1.技術創新的界定
關于技術創新問題的研究,最早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J.A.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的,但熊彼特本人并沒有直接對技術創新下狹義的定義。此后的半個多世紀,關于此問題的研究一直是各國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探討的熱點問題,國內外學者對于技術創新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從各個角度對技術創新進行了定義。
1951年,索羅(S.C.Solo)在《在資本化過程中的創新:對熊彼特理論的評價》一文中首次提出技術創新成立的的兩個條件,即“新思想來源和以后階段的實現發展”。伊諾斯(J.L.Enos)在1962年出版的《石油加工業中的發明與創新》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確地對技術創新下了定義,認為:“技術創新是幾種行為綜合的結果,這些行為包括發明的選擇、資本投入保證、組織建立、制定計劃、招用工人和開辟市場等?!敝钡缴鲜兰o80年代中期,繆爾塞(R.Mueser)在搜集300余篇相關論文并對其主要觀點和表述做較系統整理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對技術創新的定義:技術創新是以其構思新穎性和成功實現為特征的有意義的非連續性事件。這一定義比較簡練地反映了技術創新的本質和特征,但至今國內外仍未形成嚴格統一的技術創新的定義。
2.產業技術創新能力
國際上提出并研究技術創新能力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由于對技術創新能力所包括的因素認識不同,導致對技術創新能力的看法也不一致,但從產業層面對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并不多見。產業技術創新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產業競爭力為目標,從新產品或新工藝設想的產生,經過技術的獲取(研究、開發和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工程化到產業化整個過程的一系列活動的總和。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是指通過引入或開發新技術,推動產業發展的能力。
同企業技術創新相區別,產業技術創新一般指特定產業在成長過程中或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幾個大型企業主動聯手開展研發活動,或單個技術領先企業通過技術擴散進而實現產業內的共同創新。產業技術創新的目標不是單個企業的獨立技術創新和發展,而是整個產業的全面進步,是以提高產業競爭力為目標的活動。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是指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手段開發新產品、新工藝使其形成經濟效益的能力,是推動產業發展的能力。
二、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研究現狀
國內外學者對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做了不少研究,但由于產業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眾多,結構復雜,所以至今仍沒有一套完整的且能夠被所有學者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
美國學者Steele用核對表(Checklist)的形式對R&D活動進行了評價,而Ransley和Rogers則總結了企業的最佳R&D,提出考慮技術策略、項目的選擇和管理、核心能力、有效性、外部意識、技術轉移和人員。斯切爾(Scheerer)認為,技術創新最終實現的包含很廣,而且創新活動方式極不相同,所以只能根據不同類型的技術創新而采用不同的評價指標,企圖找到一種通用性的評價指標或體系是不太可能的。德國在進行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調查時,用產業技術創新費用(科研開發費、產品試驗費、產品設計費、購買專利費、市場調研費和因產品創新而從事的人員培訓費之和)占企業銷售額的比例來描述。加拿大的Dehresson教授用8個指標來比較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它們是: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創新資本投入/銷售收入、非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銷售人數、出口銷售收入/銷售收入、企業的創新傾向。
國內關于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基本上遵循以下兩個途徑進行,一是對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表征進行綜合和總結,并針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二是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并試圖對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分析。國家統計局在20 世紀90年代初主要以技術開發的經費投入、科研人員、科研成果、技術轉讓、新產品銷售、新產品出口等為基礎,建立技術開發能力綜合指標體系。魏江、郭斌、許慶瑞建立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有:R&D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生產能力、資金能力。韓景元等把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劃分知識生產塊、直接效果塊、綜合效果塊,共8個指標。常玉、劉顯東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估指標體系分為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創新開發能力、產品制造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等五大類13個子指標[3]。
綜上所述,由于影響技術創新能力的因素眾多,且某些因素是模糊的,具有不確定性,所以國內外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結果,但這些指標體系對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提供了理論框架。
三、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構建
1.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眾多,各個指標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多層次的動態系統。為了全面、客觀、科學地評價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應力求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評估結果是否科學很大程度上依賴其指標、標準、程序等方面是否科學。因此,設計評估指標體系時要考慮到產業技術創新要素及指標結構整體的合理性,從不同側面設計若干反映產業技術狀況的指標。
(2)全面性原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要盡可能全面、系統地揭示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全貌。在初步建立指標體系時應盡可能多的選取反映被評價產業各個層面的基本特征的評價指標,以便最終確定時有篩選的余地。
(3)導向性原則。在全面性的基礎上,應盡可能選擇具有足夠代表性的綜合指標和專業指標,根據當前中心任務和工作重點確定并突出相應指標,以引導該方面工作取得成效。
(4)可操作性原則。指標體系的設計應該建立在某產業技術創新的實際水平上,盡可能采用量化的指標,定性指標也要能間接賦值量化,以便于操作。
(5)動態連續性原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一個動態發展、不斷提高的過程。因此,對其測定不僅要分析過去與當前技術創新行為的業績,還要研究產業潛在的、未來的技術創新能力,利用靜態指標反映產業技術創新的現狀水平,利用動態指標預測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發展前景。
2.構建內容
技術創新不同于一般的物質產品,也不同于科研成果,所以評價技術創新能力要兼顧宏觀評價與微觀評價的結合,單項指標與綜合指標的結合,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的結合等諸多問題。所以綜合上面的觀點,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如下,見下表所示:
(1)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即企業為技術創新而投入的所有有形和無形的物質資源,其投入的大小表現為投入數量的多少和質量的高低。國際上一般將資源投入劃分為R&D投入和非R&D投入。主要從人員投入、資金投入以及除R&D投入以外的技術引進、市場研究等方面來進行衡量。
(2)創新產品產出能力。創新產出是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直接體現,也是決定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由于投入要素是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但未必導致創新成果的產生,因此創新產出要素能夠最直接反映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可以從新產品的銷售收入以及專利和論文數量兩方面來衡量。
(3)生產制造能力。生產制造是指把實驗室中的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為符合設計要求的可批量生產的產品的能力。生產制造能力包括三個基本方面:一是產業中大部分企業裝備的先進性;二是工人的技術等級、適應性和質量;三是工藝設計和管理能力。只有將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素質較高的技術人員相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創新技術的先進性。
(4)創新擴散能力。創新擴散是指對技術創新的一種“模仿”或“學習”行為。它包括二種形式,即企業之間的擴散、企業內部的擴散和總體擴散。這里所說的創新擴散主要是企業之間的擴散,通過這個過程,達到創新技術在整個產業中實現的目的。
(5)市場結構要素。任何形式的技術創新都不能脫離市場結構的影響。市場結構要素在很多方面對技術創新具有推動作用,成為技術創新能力大小的決定因素之一。技術創新與市場結構之間的關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競爭程度。二是企業規模。三是壟斷程度。總之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壟斷程度對技術創新的影響,都可以歸結為競爭力水平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因此,可以通過競爭力水平指標來表現市場結構要素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
(6)創新環境支持能力。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該產業周邊環境的影響,一個產業的經濟支撐力不僅因資源約束可影響所有創新活動參與者的行為,而且對本產業創新意識、創新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具有明顯的促進或制約作用。因此,產業技術創新環境支持要素與技術創新能力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可以看到,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創新產品產出能力、生產制造能力是從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角度出發,通過前人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成果分析,總結提煉處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因素。但產業技術創新不只限于單個企業或者幾個企業,而是整個產業中所有企業或者至少是大多數企業共同實現技術創新過程。因此,根據分析繼續提出了后三個影響要素。
四、結束語
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決定了產業的發展速度和方向,而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是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真實屬性的科學概括,所以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指標對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技術創新的過程出發,在總結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特征,從產業的層面上增加了影響因素,這樣使整個評價指標體系顯得更加科學和全面。
參考文獻:
[1]傅家冀: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2]史清琪 尚 勇:中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出版社,2000
我國學者在總結歸納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技術創新審計模型、方法、企業創新能力評價等方面開展了相關研究。陳勁等根據Chiesa和Burgelman的技術創新審計研究成果結合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情況,構建了技術創新審計“C-S”模型,并對中國企業和加拿大企業技術創新審計應用進行了比較研究。以技術創新高標準定位為基礎對技術創新審計工具和方法進行了理論和案例研究,提出了綜合技術創新審計的“SPRE”模型。馬寧等[22]針對企業R&D能力的審計評分卡進行技術創新審計基準研究,陳光對企業協同創新管理的高標準定位與審計進行研究鄧艷、雷家骕等對企業協同創新管理的高標準定位與審計、技術創新審計的創新型企業評價標準構建和從奧斯陸手冊①發展角度分析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評價管理新動向等方面開展了技術創新審計的相關研究。我國的技術創新審計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主要集中在對國外研究的綜述、模型構建、審計方法的討論,對技術創新審計的理論和應用的系統性研究不夠,更缺少專業化科技服務體系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國從事相關科技服務的機構和企業還未認識到技術創新審計的作用。從審計的獨立性、客觀性、權威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發,技術創新審計的宗旨是為技術創新不同利益相關者提供更全面、公允的信息,提供專業化、規范化和系統化的科技支撐服務,改進和提升企業持續創新能力,提高我國科技專業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技術創新審計的實質是一項集成創新管理工作,是對委托人的創新活動的鑒證、評價,并提供創新活動的實施建議。
2技術創新審計研究的價值
2.1獨立性的技術創新審計重要性由于我國技術創新審計準則尚未建立,技術創新審計的機理和功能定位缺少理論和實踐研究支持,存在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與技術創新審計研究概念混淆現象。由于審計的獨立性、客觀性、權威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其主要任務是對特定的用戶(委托者)的技術創新活動的可行性、績效和效率、潛在技術和市場風險等進行測度,以審計報告形式給出具體的改進和改善意見。獨立的技術創新審計不僅對開拓以建立我國技術創新審計準則的理論研究、完善我國技術服務市場和提高技術創新專業化服務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2.2技術創新審計研究的主要任務技術創新審計是一種新型的技術創新管理方式,既涉及“審計”的一般理論與方法研究,又涉及企業技術創新過程管理的研究。傳統財務審計是定期的、事后審計,按照通用的財務制度和審計準則,運用分析性復核等審計技術,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的財務表現與制定標準的一致程度給出評價。由于技術創新活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審計可能發生在技術創新過程的任何時候,要求“分析復核”的對象是多重的。建立技術創新審計準則和標準,進行技術創新審計的理論和實際應用研究,均存在較大的研究探討空間,包括提供與技術創新過程相關的技術創新項目的立項審核、技術市場成熟度評價、技術創新過程成果市場價值評價及成果轉讓審核、技術創新績效評價、技術創新成果驗收評審、為技術創新主體提供技術創新措施的改進等技術創新審計工作程序和內容存在較多的研究空白和難點。
3技術創新審計研究的框架體系
3.1技術創新審計的功能技術創新審計是一項更加專業化的技術創新管理工作,在功能上與技術創新管理咨詢和技術創新評價既有交叉、又有重合,如圖1所示。根據英、美、德等國對技術創新審計及應用研究成果,以技術創新主體(企業)為主要委托人的技術創新審計,通過獲取與技術創新活動有關的審計證據,鑒定或評價技術創新活動的現實情況與期望值的相符程度,確定需要改進的環節,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法,促進技術創新活動的完善。而對技術創新過程、能力、業績和風險評價是技術創新審計的重要部分和測度依據,技術創新審計工作的結果是對技術創新管理及管理咨詢的補充和完善。
3.2技術創新審計研究框架的建立從審計管理的角度看,建立技術創新審計研究框架,如圖2所示。對技術創新活動的評價鑒證是技術創新審計的“顯像”任務,為保證技術創新審計的獨立性、客觀性、權威性、公允性和可操作性,建立我國技術創新審計準則體系是實施技術創新審計的基礎,也是技術創新審計是否能實施的關鍵步驟?!凹夹g創新審計準則”是技術創新審計工作遵守的規范,是判斷技術創新審計工作質量的權威性規則。準則的公允性可以有效地改善技術創新活動中信息不對稱、科學測度技術創新活動、合理配置資源、提高技術創新活動的成功率。技術創新審計標準是為了測度技術創新活動供測度標準和標準數據庫,為技術創新審計工作的程序化、系統化和標準化操作和開展提供依據。編制技術創新現場工作手冊,是指導技術創新審計工作程序和方法,針對不同技術創新活動的特點,規范相應的技術創新審計工作方法,包括編制技術創新活動的投資立項審核、技術市場成熟度評估、技術創新成果轉讓的市場價值估值、技術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評估、技術創新項目的績效評價、技術創新活動措施改進建議等一系列技術創新審計工作程序手冊。由于技術創新審計是一項探索性的專業技術創新管理工作,目前還無成熟經驗可借鑒。因此,進行模擬實驗工作也是技術創新審計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通過對不同性質的技術創新活動的審計實驗模擬,驗證技術創新審計實施的可行性。
3.3技術創新審計研究的核心內容
3.3.1建立技術創新審計準則體系對技術創新活動的鑒證是技術創新審計的“顯像”任務,為保證技術創新審計的獨立性、客觀性、權威性、公允性和可操作性,設立技術創新審計準則體系是實施技術創新審計的基礎,也是技術創新審計是否能實施的關鍵步驟。其目的是為了保證技術創新審計獨立性、客觀性、權威性、公允性和可操作性。技術創新審計準則是技術創新審計工作遵守的規范,是判斷技術創新審計工作質量的權威性規則。準則的公允可以有效地改善技術創新活動中信息不對稱、科學測度技術創新活動、合理配置資源、提高技術創新活動的成功率。技術創新審計準則體系包括技術創新審計一般準則、技術創新審計現場工作準則和技術創新審計報告準則。一般準則:審計的獨立性要求;審計人員的勝任能力要求;職業道德?,F場工作準則:審計計劃與可行性;對技術創新過程特征充分恰當的取證;技術創新環境與能力測度;研發產品市場成熟度測度等。報告準則:出具審計報告形式和內容的要求;與審計標準的比較差異披露;審計表達。
3.3.2技術創新審計測度技術創新審計測度既是建立標準源的基礎準備工作,也是修正和完善技術創新審計標準的交叉互補工作。主要研究任務要解決以下問題:收集哪些數據?用什么方法收集信息和數據?如何甄別和篩選數據?用什么方法處理數據?為了保證測度的質量,應采取合理、科學的方法和工具,分析處理數據。檢驗指標效度,修復數據,提煉與技術創新有關的特征數據,技術創新審計測度也是量化技術創新過程的主要環節和步驟。技術創新審計測度工作路徑,如圖3所示。技術創新審計測度是一個廣泛收集數據、甄別、篩選、分析數據和評價數據的過程,也是量化技術創新過程的工作。為了保證測度的質量,采取合理、科學的方法和工具(可采用變換映射、SPSS統計軟件、結構方程),檢驗指標效度,修復數據,提煉與技術創新有關的特征數據。最后以技術創新卡片和相關評價指標體系作為測度的結果。技術創新審計測度是一個廣泛收集數據、甄別、篩選、分析數據和評價數據的過程,也是量化技術創新過程的工作。為了保證測度的質量,采取合理、科學的方法和工具(可采用變換映射、SPSS統計軟件、結構方程),檢驗指標效度,修復數據,提煉與技術創新有關的特征數據。最后以技術創新卡片和相關評價指標體系作為測度的結果。
3.3.3技術創新審計標準源技術創新審計標準源是技術創新關鍵成功因素的集合,以此作為衡量技術創新成熟度標桿?!皹藴试础睂嵸|上也是“標準庫”,構建技術創新審計標準源不但可以減少目前技術創新管理中的“多重評價”和“任意評價”現象,而且可以規范技術創新管理方法,為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提供標桿,更重要的是使技術創新審計從理論研究走向實驗操作有標準可依。技術創新審計標準源構建工作量龐大,需要不斷數據積累和更新。經合組織(OECD)為測度不同國家(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于上世紀90年代初制定了奧斯陸手冊(OsloManual),作為OECD成員國創新數據采集指導范本。以技術創新審計測度獲取的數據為依據,集合技術創新成果因素,分類構建技術創新審計標準,包括通用標準和專用標準,如圖4所示。為提高技術創新審計的操作性,標準的選擇要簡明、可度量和便于使用,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在重多數據中甄別篩選。技術創新成功因素諸多,有些是顯性的,可以測量,有些是隱形的,很難觀測到。必須采用科學的方法處理數據,建立技術創新審計標準源。通用標準:適用于任何企業;分類標準:適用于不同規模企業、不同行業(領域)、不同標的(測度對象)等。建立技術創新過程標準化的不同用途的“指示器”。
4實施技術創新審計應用價值的討論
4.1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對于占我國企業組織總數85%以上的中小企業來說,普遍面臨著創新資源短缺和創新能力不足問題,企業需要務實的、可操作的、專業化的科技服務。以企業的集成創新管理為核心的技術創新審計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本文作者調查研究報告顯示[15],91%的中小企業在自主創新中除了需要資金和政策扶持外,最需要的就是希望得到專業化的技術創新管理和服務。例如,新產在開發過程占領戰略性商業領域的信息(測度)、企業創新潛力的鑒定、新商業領域的評價和原技術創新計劃的改進和變更。專業的技術創新審計服務是中小企業急需的。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在技術創新審計研究和應用給出了很好的范例,他們認為大多數企業在技術創新上都有改善的潛力,主要問題是企業本身缺乏自身判斷能力,一個獨立的、具有專業水平的科技管理服務(技術創新審計)機構,通過“現場創新審計”———對技術和市場的測評、鑒定和取證,以技術創新審計報告的形式,為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提供改進意見。
4.2優化科技服務市場的需求技術創新過程中,企業與投資人、供應商、客戶等利益相關者的信息不對稱影響技術創新的進程,市場和環境的變化干擾企業技術創新的視線。作為外部的、專業化的科技服務,技術創新審計不僅滿足企業的需要,同時對改善、優化科技服務市場。技術創新審計理論與應用研究在我國剛剛起步,這種直接的、專業的、規范的和可操作的技術創新管理服務對加速技術成果轉化、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成功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眾多的中小企業對專業化技術創新管理和服務的需求不亞于對資金和政策扶持的需求,在我國建立專業的技術創新審計的組織機構和技術創新審計準則體系,培養技術創新審計的專業人員,開展技術創新審計的學術研究,推廣實施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的“現場創新審計”的方法,對開拓我國技術創新管理領域、創新技術創新服務途徑具有廣闊的應用價值。
論文摘要: 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科學技術對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是企業把握技術創新的本質和規律,在競爭中檢驗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總結創新經驗的重要手段,對企業制定正確的技術創新策略、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減少創新風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介紹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基礎上,對技術創新能力評價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做簡要分析,并提出完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措施和建議。
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必須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以技術創新提升企業競爭力。為了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就要尋找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方法,涵蓋企業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企業正確認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建立科學、完整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以研究企業的技術優勢和劣勢。
1 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基本概念
Bargelmm M.A.Maidigue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知識企業技術創新的一系列特征的總和,它包括利用創新資源的能力,對行業發展的認識能力,對企業發展的認識能力,對企業外部和內部環境的認識能力,和對企業的管理能力。
D.C.Barton認為人力資本,技術創新體系,企業管理技術創新體系的能力和企業的價值觀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核心。
王偉強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產品創新能力和工藝創新能力的組合,是兩者的耦合及其決定的整體能力。
本文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產品創新能力和工藝創新能力的耦合,是一個系統的能力,以實現企業的創新戰略為目標。
魏江(1995)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由6個能力組成,創新決策能力、R&D能力、生產能力、市場營銷能力、資金能力和組織能力。
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不同學者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國家對其評價的指標也是不同的。例如意大利采用的是專利、技術貿易和進出口額三個指標;日本則采用專利、技術貿易、技術密集產品輸出和制造業總附加值四個指標。我國使用技術開發經費投入、科研人員、科研成果、技術轉讓、新產品銷售、新產品出口作為技術開發的指標。這被大多數學者認識能夠反映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被用于評價各個區域的技術創新力。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研究的相對較少,并且由于對于研究企業的相關指標很難搜集。遠德玉等(1994)論證了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對技術創新能力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體系也是不同的。Robert J.Watts,Alan L.Porter(1997)從三個方面預測了技術創新的前景:技術生命周期、創新環境和產品價值鏈,但這并不能運用于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王偉強將技術創新能力的兩個子系統產品創新能力指標和工藝創新能力的指標的組合作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分別為企業產品研制周期、產品研制效率、綜合商品質量;樣機生產周期、模具生產周期、工藝準備周期。
國內學者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研究還不夠深入,一些問題還存在空白。首先,對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認識不夠清晰,結論差異性較大。其次,雖然意識到了環境和時間在技術創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但沒有將其納入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中,缺乏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未來評價和外部環境的影響;最后,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沒有反映各要素間的關聯性,使得評價結果的現實意義降低。因此,有待對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深入研究。
2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重要性
技術創新能力通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企業技術開發的能力,給企業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的本質就是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否使企業獲得利益進行評估,對以往的技術創新進行經驗總結,提高技術創新的效率。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是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系統評價,是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潛力的評價,為企業探索、發現和應用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供依據,是企業未來技術創新的基礎。對技術創新的消化吸收能力的評價,可以得到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能力,只有提高了消化吸收能力,企業才可以說是在技術引進后提高了技術創新的能力,否則知識提高了生產能力。對企業長遠的技術要求的分析,有助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即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企業創新傾向的評價,反映企業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文化,且創新氛圍濃厚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的可能性越大。對企業研究開發成果的持續性研究,可以看出企業的技術創新的餓持續性;自主創新產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對企業營銷能力的評價,可以看出企業市場研究的水平、對消費市場的了解程度和營銷體制適合度。這些因素對企業制定正確的技術創新戰略都非常重要,而正確的技術創新戰略將大大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在目前的技術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時代,不論是國家之間和一國內部,企業間的技術轉移日益頻繁,科學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成為企業發現劣勢,不斷進步的重要途徑,給企業和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我國目前的技術轉移主要以技術引進為主,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技術創新戰略中存在諸多缺點。短期的技術引進有時并不會帶來效益,反而造成了企業的損失,對我國經濟和企業的長遠發展不利。其次,種類繁多的技術創新,使企業對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理解不夠,不能正確給自己正確定位。因此,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對企業是迫切并且是必要的。
3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對企業的作用
3.1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供戰略依據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在企業制定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戰略中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受環境的影響很大。Fransman是技術創新能力支持系統研究的最早學者,他的觀點是國家技術基礎設施的薄弱和科技環境的不完善造成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不足。UNESCAP(1989)通過對國家技術能力的分析,認為要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必須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Nawaz Sharif(1994)通過研究企業的技術創新構成時,認為企業要進行有效的技術創新,受到四個方面的環境因素的影響:技術所有者和供應者、國家的政策法規、技術使用者和社會以及技術競爭者。首先,在現有的環境中,對企業核心技術進行優勢和劣勢分析,風險性分析以及市場前景分析,可以得出這一技術的創新對企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帶來多少的利潤,確定技術存在的瓶頸,給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規劃和實施提供依據。
其次,通過對技術創新投入資源的分析,根據不同的資源的貧富程度,確定技術創新的方向。例如通過分析,可以找出哪些投入的增加可以減少企業的成本而提高利潤,哪些投入的增加會增加企業的成本會減少利潤,這就會促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較少資源的使用量或者提高使用的效率。
所以,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有著很強的實用性,指引著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展的方向。
3.2 技術創新環境的分析,保證了技術創新能力與環境的協調性
通過對技術創新環境的深入分析,了解企業在國際、國內環境中的優劣勢。同類企業的技術水平如何,現有的最高技術水平狀況,自身技術的薄弱環節是什么?;卮鹆诉@些問題,也就明確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方向是什么,抱枕過了技術創新能力與環境的協調性。
3.3 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利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長遠發展
企業對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進而制定的技術創新戰略,是站在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通過科學的評價模型,確立了技術創新能力發展的目標和方向,使企業在復雜的環境中不會迷失方向,不被短期的收益迷惑,保證了企業穩定健康的發展。
3.4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利于國家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宏觀管理
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轉型時期,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邁進。國家不再對企業進行直接的行政干預,通過政策制定進行間接的宏觀引導。國家通過經濟政策和技術政策影響企業的技術創新方向。
首先,經濟政策和技術政策是國內企業所處的宏觀環境,也是企業技術創新環境的一部分。國家通過對宏觀環境改變影響企業的發展。例如,日本就是通過反壟斷法改善了宏觀環境,給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有力條件,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
其次,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利于國家制定正確的技術政策。企業的技術創新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國家技術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為企業營造良好技術創新環境是國家技術長期發展的必要條件。日本戰后實行的“科技立國”戰略,不僅就科技戰略,還從政策、財政、稅收等方面,改善企業技術創新的環境,激發了企業技術創新的潛力,最終帶來了經濟的復蘇。
4 推進我國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建設的建議
我國企業目前的技術創新水平還不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強,缺乏有效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是其原因之一。因為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對企業和國家的發展都非常重要,因此,對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要從企業和國家兩個層面著手。
4.1 從企業的長遠利益建立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
企業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最大障礙就是注重技術的短期收益。企業要保持持續的競爭力,就要從企業的長遠利益考慮企業的行為,不能局限于當前的技術創新優勢。其次,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機構建設存在空白。企業在注重技術創新的同時,并沒有設立相應的技術創新能力評估機構,要想及時了解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企業不得不注重評估部門的設立。
4.2 國家加強技術創新能力評估推廣力度
首先,國家要為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評估創造良好的環境。從國家政策、法規層面確立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引進的法律地位,從根本上保證企業的技術創新,這樣企業才會大范圍地進行技術創新能力的評估。其次,對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技術引進,政府要有相應的政策引導,對國民經濟發展有巨大作用和長遠的利益的技術,在政策上可以適當鼓勵和指導性規定,這也是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作用之一。最后,國內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及其評價工作還相對不足,國家可以提供技術部門和專業人員的便利,給企業市場的幫助。
隨著國內外技術競爭日益激烈,我國技術創新的不斷的發展,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也逐漸受到重視,技術創新能力評價工作必將在國家和企業的支持下越加成熟,推動我國經濟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Xu Qingrui, Wei Jiang. The Concept and Assessment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Research Report. Research Center of Management Science & Strategy,1995.
[2]D.L.Barton.Core Capability &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ic Mgt.J.13,1993.
[3]王偉強,組合創新研究[D].浙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1995.
1.1湖北某鋼鐵企業的技術創新項目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鋼鐵行業的發展也呈現出了國際化發展的趨勢,行業競爭更加激烈[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鋼鐵企業的生產工藝和流程不斷地更新和改革,某鋼鐵企業在這種行業形勢下面臨巨大的技術創新、產品升級的壓力。同時由于國內鋼材市場上的供求量發生變化,使得企業階段性、結構性相對過剩的矛盾逐漸顯現。面對這種形勢,本文將對該企業的技術發展情況進行探析。
1.1.1技術創新項目人才投入減少
技術創新人力資源是技術創新活動的最主要因素。創新人才的投入直接反映了企業對于創新活動的投入。2013年,該企業的技術人員為29人,比上一年減少了約8人,從總數量來看技術創新投入在減少。從公司的技術人員的數量與整體員工數量的比重來看,今年的比重為3%,比去年下降了約0.6%。該企業的科學家以及工程師數量為15人,比去年減少了5人。為了對企業的技術人才投入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本文搜集了該企業近5年的人才投入情況進行比較。
1.1.2技術創新項目資金投入增加
一定資金的投入是企業進行科學技術創新的基礎,企業技術創新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額資金的投入[4]。就單個的企業而言,企業的科學技術活動經費、科學技術改造經費、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經費、高新技術的消化吸收經費以及購買國內技術經費的總體費用之和,基本上就代表了企業整體的技術創新項目的資金投入。本文主要分析了某鋼鐵企業近五年的技術創新項目資金投入情況,分析其技術創新資金投入力度。
1.1.3技術創新產品產出能力下降
新產品的銷售情況是企業技術創新回報的直接體現,本文主要分析企業在2009~2013年新產品的產值率和銷售率,分析技術創新項目的成果。2009~2013年期間,雖然企業的技術創新項目的資金投入在不斷增加,但是新產品的產值率和銷售率在這五年內卻呈現下降的趨勢,說明企業的技術創新項目的產出能力在不斷地下降。
1.2技術創新項目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
國內學者認為技術創新項目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國外學者也對技術創新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情況進行了分析和實證,證明了技術創新項目與企業核心競爭力呈現正相關的關系,也即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越強,越能夠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反之則會降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5]。根據上述的資料分析可知,某鋼鐵企業技術創新項目現狀不太樂觀,由此可知該企業的技術創新將會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產生很大影響。技術創新項目對于企業競爭力來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產品價格競爭,二是企業的產品質量和性能競爭。技術創新項目將會給企業在這兩個方面帶來競爭優勢。因此企業的技術創新項目對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2.1技術創新項目影響企業的市場份額
企業投入市場的最終產品以及產品相關的服務均與企業的技術創新項目的核心技術相關。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企業獲得很多的專利以及產品生產標準,從而生產出具有更高質量標準和使用價值的產品。這類產品在市場上的可替代性較弱,競爭對手較少,由此可以增大企業在消費者市場上的份額,也能增加企業的價值。
1.2.2技術創新項目影響企業的利潤來源
企業通過技術創新項目可以對生產資料、生產環境以及生產工序進行重新編排,從而研究出更高效的生產系統,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獲得更大的利潤。企業的技術創新是通過科學技術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使得企業的產品類別更加多樣化,并使用科學技術優化企業的生產工序流程,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另外對企業的生產資料進行創新可以實現企業的資源合理利用和配置,從而可提高企業的生產水平,獲取更多利潤。
1.2.3技術創新項目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
對于企業來說,遵守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是未來長遠的發展目標[6]。企業也應該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利用科學技術,實現企業的自然、經濟和綠色的生產,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
2企業的技術創新項目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企業缺乏高端鋼鐵技術
目前我國的一些高科技鋼鐵企業的生產設備主要依靠進口,根據某鋼鐵企業的創新技術項目現狀分析可知,在近五年中,該企業在引進國外技術方面的費用越來越高,在學習和消化國外先進技術方面的費用也很龐大。目前,由于技術的限制,對于一些頂級的鋼鐵產品,我國當前的技術還無法生產,主要靠進口,因此我國當前的生產技術還不能滿足整個市場的需求。依靠進口技術和產品不僅要付出高額的費用,也不利于我國鋼鐵行業的長遠發展。所以,加強技術創新不僅對鋼鐵企業而言尤為重要,對于我國整個鋼鐵行業的發展來說也是迫在眉睫。
2.2鋼鐵工業技術改造進程緩慢
我國可以通過進口獲得一些高技術含量的硬設備,但是對于先進的軟件技術卻很難獲得。某企業當前的技術水準在國際市場處于落后的水平,完全沒有競爭力。由于資金實力的限制,該企業每年投入技術創新項目的經費有限,技術創新人才也較為缺乏,嚴重影響了整個企業工業技術改造的進度。
2.3企業技術創新項目的成長機制尚未形成
創新是一個社會的經濟過程,除了受技術因素的制約外,制度環境也是決定創新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7]。技術創新過程中,無論是資源的獲取、整合,創新動力的提供,還是機制的運轉和功能的發揮,都離不開制度體系的支撐。制度設計需具有科學有效性,這樣才能激發企業的自主創新意愿。因此,通過制度的安排與優化,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是創新成功的關鍵。對于某企業,可從創新動力、創新風險、創新能量和創新融資四方面來促進企業的自主創新行為。
3中小企業發展技術創新項目的策略
3.1加大技術創新力度
以提高產品質量、豐富產品種類和降低生產成本為重點,不斷地對生產中的工藝環節和現場操作等情況進行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技術水準,改進企業產品質量,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和用戶需求。還要不斷開發新品種,堅持優化鋼材產品的結構,結合自身的生產條件,對引進的新技術進行消化和吸收,創造出更有利于生產的新技術。
3.2完善科技創新項目體制
企業在推進技術改造的過程中,不僅要改革企業的技術創新項目體制,還需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和激勵機制,促進企業的自主研發水平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從而提高企業的社會生產力[8]。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企業需要對過去重研究輕開發、重現場輕市場的科技體制進行改革,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使科技創新的成果服務于企業生產,并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3.3建立現代企業管理體制
一個運作優良的企業離不開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優化與整合企業內部結構,加強管理創新。堅持生產能力、科學研究與企業效益的有效結合,創建名牌和精品鋼鐵產品。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基石,技術人才更是現代企業最寶貴的資源,因此有必要培養和引進高素質人才,發展和壯大企業的技術創新隊伍。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