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09:34: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旅游專題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07年10月16日,2007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絲綢之路文化研究中心年會及學術交流會在古城西安召開,來自河南、陜西、甘肅、新疆等絲綢之路沿線省區的30多位于會代表就研究中心承擔的“國家旅游局《絲綢之路旅游區總體規劃》中歷史文化遺產、遺跡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專題研究專題”展開了討論和學術交流,取得了一致意見。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我國對絲綢之路的研究,從上世紀80年代初復興至今已經20多年,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近年來,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跡、歷史街區的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成為締約方。1986年開始,我國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1987~2006年,先后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已達33處。我國先后分三批公布了99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系統的保護。雖然如此,歷史文化遺跡、歷史街區、歷史建筑、古城鎮的保護狀況仍舊不容樂觀。尤其在西部地區,還有很多具有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東西未得到人們的充分認識。在西部大開發的形勢下,絲綢之路沿線區域城市化節奏不斷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張,城市的各個區域功能發生變化,許多舊城、老街被拆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形勢變得相當嚴峻。
2006年12月20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絲綢之路文化研究中心宣布成立,這對絲綢之路文化研究、宣傳和保護是一件大事。中心成立的宗旨是為絲綢之路文化研究和學術交流提供社會平臺,為絲綢之路城市發展提供決策依據,為絲綢之路文物保護及可持續發展提供系統的、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為中國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做出貢獻。
2007年8月,受國家旅游局絲綢之路旅游區總體規劃課題組邀請,研究中心參與編制《絲綢之路旅游區總體規劃》,負責對絲綢之路沿線歷史文化遺產、遺跡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做專題研究。9月,研究中心組織了專題研究小組,分四組對陜西、甘肅、河南、青海、新疆等絲路沿線省區進行實地考察,歷時19天,行程1萬多公里,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絲綢之路旅游區總體規劃》中歷史文化遺產、遺跡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專題研究及研究中心以后的學術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這次年會上,專家們紛紛發言,認為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個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加強絲路沿線城市政府、學術機構的聯系,建立絲路沿線的學術交流網絡,對促進絲綢之路申遺工作和絲綢之路文物保護及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十分必要。
關鍵詞:活動性;探究性;實踐性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8-0197-01
周末活動性作業指充分利用周末時間,有效地挖掘活動中蘊藏著的大量的語文練習內容,對學生進行語文訓練的作業。筆者從本土文化與社會實踐兩方面入手對小學高段語文的周末活動性作業設計進行了探索,獲得了一些成功的做法,與大家共同分享與交流。
一、趣味盎然的本土文化專題
浙江臨海,是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名勝古跡眾多,地方特產、風味美食豐富多彩。我們充分挖掘臨海豐富的自然、社會、人文資源,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生活,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調查研究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見識,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熱愛家鄉的教育。
1.觀風景名勝
臨海依山傍水、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國家AAAA級旅游景點――江南長城,集具江南特色的公園――東湖公園,古色古香的紫陽街,歷史源遠流長的孔廟,千年古剎龍興寺等,都成為我們周末進行本土文化專題研究最好的素材。如對江南長城的研究,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觀賞研究江南長城迷人的自然景觀;二是研究江南長城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三是研究江南長城的發展歷程。學生根據不同名勝古跡的不同特點,分組進行調查研究,對調查的過程和結果及時記錄、篩選,記錄時可以采用寫日記的方式,可附帶拍照、畫圖等進行記錄,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形成研究報告。因為學生分工合理,搜集的資料全面而有價值,因而寫出的研究報告也全面詳實??梢酝扑]學生將研究報告發送到旅游網或是旅游報紙、雜志去發表,增強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成功體驗。
2.品地方特產
臨海地方特產非常豐富,隨著臨海經濟地快速發展,嶺景葡萄、涌泉蜜桔、羊巖茶葉、上游楊梅、上盤西蘭花等產業脫穎而出。臨海特產專題研究就是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資源,對學生接觸社會、關注民生、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提高語文能力創設了良好的條件。在臨海特產專題研究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制定自己要研究的地方特產名稱,再設計調查表,羅列要調查的內容,如特產名稱、產地、產品特點、訂購方式、廣告宣傳等,設計好調查表后,根據調查內容進行實地考察,就地品嘗,并交將考察結果及獨特的感受記錄下來,回來后對材料加以整理。調查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如通過對羊巖茶葉的調查與研究,學生認識了茶樹、茶葉、茶的品種,知道了茶葉的制作過程,懂得品茶及珍藏茶葉的方法,還懂得了鑒賞綠茶茶葉的方法等。在學習中,學生還明白了每一個知名品牌都需要廣告的宣傳,才有更廣闊的推廣空間,從而試著寫寫廣告詞,供商家參考。對于地方特產存在的問題,如產品包裝不精美,訂購方式單一等,指導學生給商家提意見,在交往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交際能力等。
3.嘗風味美食
能享受到美食大餐是人生之幸事。在我們臨海,每年都舉辦風味美食節,各種各樣的美食集聚一街,一字兒排開,連外國的朋友也樂得擺上了攤。這吸引著無數的市民、外地游客前來欣賞、品味。美食也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他們常常三五成群地去品嘗美食。對于風味美食專題研究,學生興趣盎然。在對風味美食的研究中,我指導學生先確定要研究的美食名稱,根據自己在美食節中看到的,聽到的,以及自己在網絡上了解到的,確定研究對象,再引導學生展開深入地調查訪問,主要從美食的顏色、香氣、味道、制作工序等方面進行。學生們研究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親自去買美食來觀察、品嘗,作好記錄;有的通過往日的經驗來記錄。經過學生周末不斷地努力,他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二、精彩紛呈的社會實踐活動
“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闭Z文學習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因此,將學生用周末活動性作業的內容取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既使學生容易獲得素材進行研究,又使學生的研究所得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的生活,使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這樣的活動很多,如“動物飼養”、 “植物栽培”、“今日我當家”、“我是賣報小行家”、“賣花使者”、“走進敬老院”、“小小售貨員”等。
1.動物飼養活動
飼養動物對家住城市的學生來說有著許許多多的好處:認識動物,了解動物的外形,知道動物的生活習性,學會撰寫觀察日記,培養持之以恒地做事的習慣等。在周末活動性作業中,可以引導學生撰寫周記。首先引導學生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動物進行研究,接著引導學生去查閱資料,了解小動物的生活習性、生存的環境及對食物的要求、飼養小動物的注意事項等。做好上述準備工作之后,我再引導學生再去購買小動物及所需的物品,并仔細觀察小動物,堅持寫觀察日記。這對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為日常寫作打好基礎。經過觀察、實踐與寫作,學生的觀察能力,寫觀察日記能力,收集資料能力等在不斷地增強。
2.“今日我當家”
生活是個大舞臺,今天,學生在學習中生活;明天,學生將運用自己的所學去生活,因此,現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平時用習得的知識指導生活,這無疑是一件富有意義的事?!敖袢瘴耶敿摇本褪且患苡幸饬x的事。當家的內容豐富多彩:晨起到早餐店買早點、順便到菜市場買菜、洗衣、擇菜、做一頓豐盛的午飯、帶弟弟妹妹等。學生平常最怕作文,經過當家后,學生懂得了生活即是寫作的源泉,有了豐富的體驗,就不怕寫作。同時,也明白了父母當家的辛苦,后來學習時就更努力了?!敖袢瘴耶敿摇?、“媽媽,您辛苦啦!”、“第一次拖地”、“打掃衛生三步曲”等文章應運而生,學生不再覺得習作那么難。
3.“我是賣報小行家”
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在社會生活的運用中不斷增強的。因此,我們要主動為學生創設參與社會的機會,使他們有展示才能,與社會人交往的機會。我們可能一向都為口語交際該如何教而發愁,如果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步入社會,就不會再使他們“金口難開”。如周末到了,可以聯系《臺州晚報》、《臨海日報》編輯部,領取報紙進行銷售,把學生推向市場。在銷售報紙前,我們應該告訴學生報紙銷售的方法,地點的選擇,人群的選擇,賣報后的獎勵等。因為學生經驗少,一下子不知道從哪里著手。教師可引導學生到報刊亭賣報紙,也可到車站、醫院、景點等地銷售。通過方法的指導,使學生不至于覺得賣報太難;通過賣報后的獎勵,激勵學生要不怕苦,不怕累,圓滿完成作業的決心和意志。通過實踐,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與人交往能力在不斷加強,對這個社會的認識也更深刻。
小學高段語文的周末活動性作業,以實踐活動為主,使學生增長了見識,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觀察能力,搜集整理資料能力,加強了動手操作能力,寫作能力等,豐富了學生的周末生活,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お
參考文獻:
[1]劉先捍.《活動課程教學研究》,南方出版社2002年3月.
[2]吳云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共性探討 》2003年5月.
[3]朱建人.《生活作文之研究》 上海教育研究 2004年1月.
[4]艾津.《語文學習方式的選擇》小學語文教學2005年6月.
一、研究性學習的游學概要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學之前,我們進行了自主學習,咨詢了家長、同學并上網查閱了一些資料,了解了家鄉的變遷,知道了一些關于臨沂的過去、今天和未來發展規劃的一些基本知識,“走進”了家鄉的青山綠水,了解了革命老區、風景名勝、大美臨沂和沂蒙精神的一些基本知識,進行了一些合作探究,做好了一些基礎工作,還“胡說”了一通關于家鄉和自己的美好設想。
1.學習目標。親身體驗家鄉的巨大變化,激勵自己為家鄉而學為成長而學的斗志和勇氣;生成家鄉的自豪感,確立積極的責任感,并轉化為學習和行動。
2.交流展示。實踐后的成果展示,開學后我們利用班級的后黑板張貼評比,并進行了一次簡單的交流展示。主要內容有:(1)“游”家鄉。《我是家鄉小導游》項目主要內容有:簡介臨沂的風景名勝和旅游資源:國家AAAA級旅游區“蒙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的森林氧吧、國家AAA級旅游景點“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的古樸典雅、臨沂的母親河沂河的敞亮的濱河大道、風馳電掣般的江泉高架、日新月異的現代化南坊新城、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和地標建筑……(2)“贊”家鄉。《我是家鄉解說員》項目:簡介“我所了解的家鄉臨沂的地理、人文和傳統”:有一方水土,讓生活在這里的人成為人生的美好寄托,那就我們的家鄉――臨沂。曾經又臟又亂的城市,近幾年發生了巨大變化。一道道風景,令人目不暇接:羲之故居、蒙山公園、濱河大道、鳳凰廣場……它們如絢麗的水晶,讓你們盡情分享,讓你們斗志昂揚!
3.我的行動。我們要主動擔當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大任。需要付出實實在在的行動!我們要勤奮學習、鍛煉身體、增強本領,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建設家鄉要實際的行動,對于我們高三學生來說,就是勇敢面對,證明自己!挑戰高考!交流主題有:假如我是家鄉建設主管。小組內做出自己的簡評,也可請老師家長評價并提出建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寫一份自己的《家鄉建設建議書》寄給區長和《臨沂日報社》。
二、研究性學習的推進深思
改造學生的“學習方式”是當代課程改革的焦點。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跨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和課程,也是一種基于學習資源的開放式“問題解決學習”學習,可以為學生開拓具有豐富資源的環境,如社區環境資源成為學生的學習資源?!凹亦l游學博覽之旅”就是這樣利用身邊資源的具有現實操作性的研究性學習項目。它既能為枯燥的學習生活增加一點靚麗,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情感,從而激勵學生為個性成長而游,為家鄉藍圖而學。
1.研究性學習在我校高中階段舉步維艱。我校為省級規范化高中學校,一直以“高考”“考大學考重點”為指揮棒和奮斗目標。這種要求在目前的學校教學管理體制中,往往最終變得有形無神。我們也很無奈地發現,“家鄉游學博覽之旅”的研究性學習項目,就是這種徒有外衣,缺失內質的情況,很難實現從深層激勵學生“為個性成長而游,為家鄉藍圖而學”的研究目標,實在可惜。因此,這需要相關的配套制度和評價措施跟進。這就是需要教師確立“課程行動研究”、“課程行動研究”的基本理念:教師即研究者、課程即實踐、課堂即實驗室(課程發展實驗室)。
2.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改變學生學習方式。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需要越來越多的研究型人才?!缎抡n程標準》也強調學生個性的張揚,注重探究與發現的能力。實踐證明,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是“課程文化”的一場革命,表現在:一是與“探究學習”、“項目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相對應,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探究過程;二是課題的形成取決于問題的內在價值、學生的內在興趣和聚焦能力;三是其立題標準符合理論、邏輯和實用三個準則?!凹亦l游學博覽之旅”研究性學習項目基本符合了這種要求,多少實現了一些“激勵學生為個性成長而游、為家鄉藍圖而學”的研究目標。
3.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主要途徑。第一種途徑是教學中穿插專題研究單元。在實際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與某個學科教學內容有關的專題研究活動,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由于耗費時間,只能少而精地設計,一般一學期一個為宜?!凹亦l游學博覽之旅”項目,本屬專題研究,但現實原因,使它只能草草收場,但多少有效,這就夠了。第二途徑是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鑒于目前狀況,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以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一個現實而又具體的問題解決方式?!凹亦l游學博覽之旅”項目就滲透了“激勵學生為個性成長而游、為家鄉藍圖而學”的思想。
4.研究性學習的教師策略。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應該建構自己的教育理念并積極貫徹實施。筆者基于反思自己長期思索的教育教學,生成了“生命增值”教育理念,力求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和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努力追求生態意義上的“學習,是學生在積極的情感狀態中追求自己成長目標的責任行為”的自主狀態。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努力做到:
深入內心。要想學生經歷建構知識的過程,就需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思考、善于疑問和深度探究,就要了解他們是實際的生活狀態,真正深入孩子的內心,走進孩子的內部世界,引導學生產生學習的有意義學習心向和內部驅動力量,不斷提升學習興趣和學習品質。
確立目標。成功的人生需要有明確目標的引領。升學目標就是前進方向,就是情感支持的動力,不僅是鞭策的外因,而且也是奮斗動力的內因。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地判斷自己的“目標距離”,不懈努力,使他們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的動態生成過程更有效率和質量。
建構方法。注重過程,收獲在知識、技能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學生自己的個性化的方法和學習策略,應該成為教育和教學的基本追求,形成終身學習所提倡的“會學”的智慧人格,這很關鍵。
為了學生的生命增值和個性生長,這才是研究性學習的最本真的追求和目標。
參考文獻:
[1]焦煒,徐繼存.課程行動研究模式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 2010(8):35-41.
[2]鐘啟泉.研究性學習:“課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 2003(5):71-76.
[3]劉紅.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課程[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9(3):4-5.
關鍵詞:水環境治理 規劃水系水質 水景
中圖分類號:B84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水環境的保護意識和要求日趨強烈,水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張家港市是典型的長江下游濱江水網城市,楊舍城區水網貫通,交織成網。張家港在改善城鄉環境質量、提高城鎮總體功能、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等方面持續努力,城市建設成就巨大,于2008年榮獲聯合國人居環境獎。實踐證明,濱水空間開發利用潛力巨大,是張家港城市品質進一步提升的關鍵。
近年來,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張家港相繼編制有一系列控規、城市設計和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系整治、綠地系統、風景旅游、給水排水等專項規劃,從不同角度提出城市水體功能與建設需求。這些規劃僅從水體單一或部分功能出發進行水環境整治,輕則造成資源浪費,重則對城市安全、生態、風貌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有必要在已有與城市水環境相關成績和規劃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梳理、整合、提高,統籌協調城市水系溝通、河道疏浚、防洪排澇、補水活水、截污治污、生態修復、沿岸整治、濱水景觀、涉水旅游等水環境工程和管理工作,實現城市水環境多功能復合、多目標實現,進一步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形成城市特色。
2.規劃理念和方法
2.1 規劃理念
長久以來,人們在河道整治過程中,過分強調依靠工程措施防洪排澇,不適當地對河道裁彎取直、甚至填沒河道,使其硬化、渠化,對河流自然功能造成破壞。近年來,從河道整治到水環境綜合治理,治水理念快速發展,除防汛抗旱、保障安全外,水生態環境、景觀風貌越來越得到關注。水環境治理通過多學科支持,力求滿足多功能需求;應用雨洪調蓄技術,保護水面,還河道空間;標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修復水生態系統;營造水景觀,建立濱水環境,體現水體個性、特色。
在借鑒國內外水環境治理經驗的基礎上,張家港城市水環境治理規劃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以城市自然水環境和歷史文化資源為基礎,貫徹人水和諧相處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治水理念,科學治水、復合治水、持久治水、生態治水、依法管水,讓水走進城市、讓城市融入水,營造“水寧、水豐、水活、水凈、水美”的城市水環境,建設具有濃郁濱水特色的現代宜居城市。
2.2 規劃內容框架體系
由于城市水環境涉及多方面內容整合、多專業協調,有必要對水環境相關內容進行系統整合和梳理,形成明確合理的內容框架體系。規劃綜合水體多種功能需求,溝通水系,整治河道,強化藍線和濱水綠線管理,優化水環境空間載體;協調水資源、水安全、水運輸、水處理、水生態等專項工程和管理工作,保障水環境水質和水量;健全濱水景觀構架,打造重要河段和節點風貌,兼顧水夜景照明,挖掘水文化內涵,策劃涉水旅游項目和線路,提升城市內涵和魅力。規劃貫徹“人水和諧”理念,采用“統籌治水”方法,以水系河道為空間基礎、水質水量為物質載體、濱水景觀旅游為品質升華,系統治理水環境,形成以藍線空間為塔基,水質水量為塔身,景觀旅游為塔尖的規劃內容框架體系。
3.規劃重點研究內容
3.1 保護為主、整治為輔,尊重自然的水系格局和河道斷面
規劃尊重水系自然形態、歷史形態,以保留、溝通、拓寬為主,填埋、開挖、拓浚為輔,形成城市內、外相連的水系。因城市建設、用地布局需適當調整水體的,不得降低河道密度和水面率,部分地區新挖湖泊增加水面,形成河湖相連、疏密相間的水系布局。
張家港城市水系以現狀河湖為基礎,總體形成“三橫三縱三節點”結構形態。在骨干河湖水系基礎上,恢復中心地區小城河、彎背塘及谷瀆港被覆蓋河道,延伸溝通白芷港、新豐河、二環河,形成暢通的環狀水系,通過濱水綠化景觀建設,形成連續的水生態廊道和景觀廊道。
河道線型按功能結合現狀確定,以防洪排澇、航道運輸為主要功能采用“小直大彎”線型,以景觀為主要功能采用“大直小彎”線型。束水河段為河道寬度小于其上下游河道寬度80%的河段,對影響引水排水、生態防護功能的束水河段進行拓寬,保持寬窄有致、收放有度的河道斷面。河道駁岸結合現狀和具體情況確定,盡可能采用自然坡、生態護岸,護岸頂高程一般與兩岸場地接近,河底保留原狀土。
3.2 截污治污、生態修復,低碳生態的水質保障和水位控制
規劃入河排水口主要為雨水口,嚴格控制城市污水入河。水質保障以污水收集處理為主要工程,污水收集主要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管網。加強初期雨水污染防治,初期雨水通過簡單工藝(沉淀、預曝氣沉淀等)或濕地處理后排入附近水體??刂瞥鞘忻嬖春拖噙B外河污染,持續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
注重水體生物多樣性、協調性、穩定性,從活性底泥、生態護岸、水生動植物、濱水綠化等方面提高水體生態承載力,修復水生態系統?;诎哆呏梁哟策B續降低的緩坡地形構建植物群落,形成“水下森林”。從濕地濕生挺水植物群落過渡到淺水區浮葉、沉水植物群落,直至深水區漂浮植物群落。水生動物包括螺螄、河蚌、黃蜆等軟體動物和野生魚類,通過它們吸收和轉化水體和底泥內營養物,維護水生態平衡。濱水綠化實現水體、陸地空間的自然過渡,起到固岸固泥、涵養水源、減少水分蒸發等作用。
主要利用防洪排澇工程,結合水系、場地高程分片控制景觀水位;利用長江潮汐,形成以調蓄自排為主、機排為輔的排澇體系,減少能耗,保障水安全。
3.3 建立水力水質學模型,專題研究自引自排的活水系統
在健全水系、拓浚河道、完善防洪排澇閘站基礎上,以長江水為水源,對城市補水活水。專題研究城市引排水系統,對河道進行模型概化,選取重要觀測點,分析水質和水量。尊重、修復自然水流,自引、自排為主,利用長江潮汐,位時從上游引江水入城,低水位時往下游排水入長江,逐步恢復歷史水系漲水、落水自然狀況,減少能耗,又改善水質,符合自然生態、節能減排的自然規律和發展趨勢。
由于長江水體水質(C0D)基本能保持Ⅱ類水標準(高錳酸鹽指數),規劃以長江為引水水源,根據張家港市區河道的水環境功能區劃情況以及目前張家港市區的水環境容量缺口,估算得到為使張家港市區的水環境功能區達標,需從長江引水1.3-1.7億立方米/年。非枯季節,一方面內河的水環境容量值較大、二可從長江自引,故可不采用泵引的方法,只有在枯水季節(約為3個月),考慮采用泵引的方式。在非枯季節可考慮采用自引方式,當朝東圩港、一干河水位達到自引條件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開閘引水,將長江清水引入城市;同時按照周期15―18小時后開啟二干河沿河閘,將城區內部水系排入長江。
3.4水綠交融、傳承文化,獨特宜居的濱水風貌和休閑旅游
規劃將濱水景觀設計與地方歷史文化傳承相結合,以張家港歷史名賢、歷代民眾改造水系的往事為主題,傳承地方歷史文化,融入“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現代張家港精神,提升濱水景觀內涵,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濱水環境。
結合張家港主要景觀水體,完善濱水綠地空間布局,協調濱水區城市風貌,打造張家港“兩軸四帶、雙環五核”的連續性景觀結構。對景觀軸、景觀帶和景觀核、景觀節點提出引導要求,深化主要河段、節點城市設計,示范性落實引導要求。
規劃圍繞東橫河和一干河―新市河―新沙河兩條重要的景觀水系脈絡組織涉水旅游,聯系并帶動城市北、中、南三大旅游片區發展。合理打造濱水旅游項目,對主要景點設計和特色進行引導。通過合理組織旅游線路、配套旅游設施,展示“沙洲古地、生態港城”的魅力。
4.結論
城市水系具有保障防洪排澇、維持生態平衡、塑造景觀環境、營造濱水空間等綜合功能,城市水環境治理是一個涉及水力學、水生態學、城市規劃、景觀設計、美學、環境心理學等諸多學科的綜合性問題,城市水環境治理規劃應以實現水系綜合功能、體現人水和諧為目標,注重多專業協調,綜合多學科知識,對城市水系的綜合治理提出更完善的解決方案。
在城市水環境治理規劃編制過程中,應與控規充分協調,落實水系河道治理、濱水景觀建設等具體用地。通過河道功能劃分,確定城市河道建設標準,將水系河道用地具體落實到控規藍線控制上、將濱水綠化用地落實到綠線上。通過加強與與相關規劃的銜接和反饋,增強非法定規劃的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張家港市城市水環境復合規劃》,2010年.
一、抓好整改落實,深入開展教育實踐活動
1、認真開好民主生活會。按照縣委“活動辦”的統一部署和工作要求,我局分別于7月15日上午召開了專題民主生活會,班子成員圍繞遵守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以及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等方面情況、“”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結合自身工作實際,開誠布公地進行了自我批評、自我檢查,對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進措施。班子成員之間相互批評,坦誠相見,推心置腹,做到了見人見事見思想,為下一步全面整改、建章立制打下了良好基礎。
2、扎實開展第二環節“回頭看”。按照縣委“活動辦”的工作要求,我局重點圍繞學習教育、談心談話、查擺問題、對照檢查、開展批評、民主評議等方面進行了自查,確保各項工作嚴格按照程序落實到位,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第二環節“回頭看”專題報告,為第三環節活動開展奠定了基礎。
3、研究部署第三環節工作。按照縣委“活動辦”的統一部署,我局召開班子會專題研究討論第三環節各項工作,制定了教育實踐活動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環節工作方案,把建章立制作為解決問題的治本之策,要求全體黨員干部要以嚴肅的態度、嚴格的標準、嚴明的紀律狠抓落實,確保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
4、及時制定“兩方案一計劃”。我局對查擺出來的問題進行再梳理、再歸類,結合工作實際,科學制定了“兩方案一計劃”。整改落實方案堅持從嚴從實、標本兼治,以解決存在的“”問題為目標,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制度建設計劃堅持破舊與立新、當下改與長久立相結合的原則,用機制規范管理,統籌推進制度建設。明確了4個專項整治,4個制度建設,提出了23條整改措施。
5、認真抓好整改落實。梳理匯總了問題清單,召開班子會專題研究,逐一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制定了單個專項整治方案,扎實開展專項整治,解決了“”突出問題;推進了4個制度建設,建立了長效機制,鞏固整改實效;認真辦好民生實事,解決群眾困難;抓好重點工作,著力解決制約旅游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加快旅游產業發展。
二、加強協調配合,推進重點旅游項目建設
1、召開項目現場調度會。為進一步加快我縣旅游重點項目建設步伐,在縣分管領導牽頭組織下,我局積極做好聯絡服務工作,在景區鄉村部落·南山居項目現場召開了調度會。針對項目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土地、水利、交通等問題進行了討論研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并下發了會議紀要,要求各有關單位積極配合,及時為項目業主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
2、做好旅游產業集群發展工作。我局及時向市旅游局上報了客家文化城、五等四個項目,納入了市城市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為積極做好旅游產業集群發展工作,草擬了《客家文化城至一江兩岸旅游產業集群發展工作方案》文稿,并征求了相關部門、鄉鎮意見建議。
3、及時做好農家旅館創評工作。為進一步提升我縣旅游接待檔次,根據市旅游局有關工作要求,我局積極開展了星級農家旅館創評工作。對全縣農家旅館進行摸底調查,指導農家旅館完善相關硬件設施,鼓勵符合條件的農家旅館積極創評星級農家旅館。
4、配合做好人大調研工作。為進一步做大做強我縣旅游產業,根據縣人大《關于開展助推我縣旅游產業發展系列活動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積極配合做好了旅游產業調研工作,陪同縣人大領導到寶蓮山、、長洛西坳漂流農莊等景區和鄉村旅游點開展調研。針對調研情況起草了《縣旅游產業發展調研報告》,認真分析了我縣旅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意見建議。
三、強化溝通對接,推進旅游項目招商進程
1、邀請客商考察。三季度共接待陪同15批次客商到我縣考察旅游等產業項目。
2、優化招商方案。為加快景區招商進程,我局對《景區旅游項目招商方案》進行了修改完善,并再次征求了投資商的意見建議,根據雙方協商的意見,對招商方案進行了完善優化。目前,準備上報縣政府常務會討論通過。
3、制定框架協議。7—8月份與海之生實業有限公司召開了項目洽談對接會,對項目投資事宜進一步溝通協調。草擬了《項目投資框架協議》。目前,準備上報縣政府常務會討論通過。
4、積極洽談對接。為加快項目招商進程,我局多次與君悅集團洽談對接項目規劃編制及招商引資等相關事宜。目前,正在進一步跟蹤對接。
四、加大宣傳力度,提升旅游知名度
1、參選廣東省國民旅游休閑計劃示范單位。經我局申報,由我省及廣東省旅游部門共同評選,我縣國家4A級景區客家文化城成功入選首批“廣東省國民旅游休閑計劃示范單位”,作為省主要景區向廣東市民推薦。此次入選,將進一步增進兩地旅游的交流合作,提升我縣旅游知名度,拓寬廣東省旅游市場,增加旅游人氣。
2、組織參加旅游宣傳活動。積極參加了國家旅游局舉辦的廣東旅游交易會和廈門海峽旅游博覽會,以及省旅發委舉辦“風景獨好”西安旅游特賣會和旅游商品博覽會,在活動現場積極向社會各界人士推薦我縣旅游資源,發放《縣旅游指南》等宣傳資料10000余份,提升了我縣旅游知名度。
3、完成縣旅游風光片制作。為突出我縣旅游資源的特色亮點,我局委托大小王傳媒有限公司拍攝制作了一部15分鐘的旅游風光片,進一步加大了我縣旅游資源宣傳力度。
五、著力為民解難,扎實推進三送工作
1、開展“七一”黨員慰問活動。為慶?!捌咭弧苯h節,我局在村召開了迎七一黨員座談會,聽取了黨員們對村“三送”工作、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同時我局出資4000多元購買了不銹鋼電水壺等慰問品,給全村黨員送上了節日的問候。
2、抓好暑期安全防范工作。一是抓好暑期安全宣傳工作。在村內醒目位置粘貼“告學生家長一封信”,懸掛防溺水宣傳標語,下組入戶宣傳安全常識;二是安排值班巡查。每天安排“三送”干部和村組干部對村內沿江河堤、山塘、水庫進行巡邏,及時勸回私自外出游泳的兒童;三是開放農家書屋。為全村少年兒童借書、看書提供服務平臺,讓全村孩子度過一個既有意義又有安全的暑假。
3、做好防汛減災工作。為做好村防汛工作,“三送”干部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了拉網式安全隱患大排查,及時將雷雨、暴雨天氣向村民預報,并提醒村民對房屋及屋后的山體,要多注意觀察它的變化,積極做好災前人員及財產的轉移躲避和抗御災害的預防。
一、在教學中滲透鄉土地理知識
現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主要闡述的是自然地理及人與環境關系的理論。在人類的生產發展過程中必然產生眾多的人地關系的不協調現象,如何來解決和協調好關系,是目前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那么,我們在講述這些知識的時候,學生對宏觀的環境知識不是很了解,聽起來抽象,此時我們就可以穿插一些鄉土地理知識,利用身邊的和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例子,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學生易于接受。
案例一:
在講工業污染時,我舉出遵義南部工業污染,要求同學們討論污染產生的原因(包括歷史原因和現狀原因),如何治理,近幾年來,遵義市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治理污染等問題。在講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時,就舉出學校周邊的鄉村,是如何加大農業產業結構,發展以草莓、蔬菜、水果和苗圃為主的專業村,讓同學們進行思考討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野外考察,調查研究。通過討論和實地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實踐能力,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這部分知識。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通過與鄉土地理有機的結合,適時地穿插一些鄉土地理知識,可以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地理知識,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二、利用鄉土地理資源.開發鄉土地理校本課程
鄉土地理知識,包括的內容很多,既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在的,不同地區不同的民族,鄉土地理各不相同。在教學的同時,適時地開發一些鄉土地理校本課程,可以充分發揮本地地域文化資源的優勢,結合當地的教育實際,來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學生也能學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案例二:
《遵義紅色旅游》校本課程設計
教學目的:
1 了解遵義文化和精神。
2 了解遵義著名的旅游景點(包括各縣)。
3 了解家鄉的風土民情和民間文藝、家鄉土特產和民間傳說故事。
技能目標:
1 養學生自覺學習和主動學習的習慣。
2 培養學生的探究欲、好奇心和操作能力。
教學內容提綱:
(一)遵義的自然地理概況。
(二)遵義的人口、民族和行政區劃。
(三)遵義紅色旅游。
1 文化(可以通過讓學生搜集、歸納、總結、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來獲取)。
2 。
3 線路(如泗渡赤水)。
4 著名景點(包括各縣)。
5 旅游線路選擇(根據旅客的愛好和旅游的方式,如自助旅游、團隊旅游進行不同選擇)。
通過實施校本課程,能改變學生同有的思維模式,拓寬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三、開設鄉土地理研究性學習課程
【關鍵詞】“模塊式教學”;《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運用
一、“模塊式教學”的內涵
“模塊”的概念,最早由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感知神經學研究中心主任邁克爾?加扎尼加(Michael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職業教育開始引進“模塊”的概念,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模塊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我國職教界總結出了相對適合我國國情的“寬基礎、活模塊”教育模式。所謂“寬基礎、活模塊”教育模式,就是從以人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發,根據正規全日制職業教育的培養要求,通過模塊課程間靈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養學生寬泛的基礎人文素質、基礎從業能力,進而培養其合格的專門職業能力。具體來說,模塊教學模式的基本含義是:模塊教學是一種基礎的教學方法,它可以應用到初級教學、中級教學以及高級教學當中,模塊教學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根據學生的需求與外在的環境變化,來確定教學的內容,并進行教學分析和教學設計,從而形成相應的教學模塊;再根據各教學模塊的實際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手段,采用相應的考核方式組織教學。
二、“模塊式教學”的主要特點
1、具有靈活性。模塊教學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一個模塊可以是一個單元的知識,可以是幾個單元的組合,也可以是一本書的整合。從小的方面說,可以是一節課、一個小的學習點。大的模塊由小模塊組成,大的模塊可以組成更大的模塊,一環套一環。這樣的設計便于教學,也便于學生反饋。學生由學期末的反饋變成模塊的反饋,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進展,對學生進行更有效的指導。
2、強化針對性。模塊式教學打破了傳統的、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內容,便于教學管理與教學組織,教學組織上,以往設置某一門課程,內容多,針對性不強,而且課時少,講授內容的選擇主要由教師個人進行處理,而由于教師個體本身的局限性,很難處理得恰當,而在模塊中,知識點是同類的,它有很好的共性,這樣便于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構建知識模塊和應用模塊,突破原有教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強化針對性。
3、突出主體性。模塊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模塊教學始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師生的角色發生重大轉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擁有者、傳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學過程的參與者、引領者;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學習者、自主建構者、積極行動者。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主要是幫助學生明確自己想要學習什么和需要學習什么,幫助學生安排適宜的學習材料和活動情境,指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標。要把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結合起來,也要避免教師撒手不管的錯誤傾向。
三、“模塊式教學”在《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中的運用
(一)“專題研究”模塊
在實際授課中,一些教師講授《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往往受到學時、教材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容易走馬觀花,難以深入。就教材而言,大多依據張岱年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馮天瑜等所著的《中國文化史》以及陰法魯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史》等教材。這些教材各有千秋,大多從中國文化發展的淵源、經濟基礎、發展歷程等入手,再分章節討論中國文化之分流如宗法制度、文學藝術、宗教文化、歷代官制、天文歷法、建筑風格等,內容涉及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教材側重于分章討論,但內容顯得駁雜浩瀚、難以精專;有些教材則注重對中國古代文化史發展歷程的揭示,分各個時段進行論述,脈絡雖清晰,但宏觀闡釋不足。這些教材有助于學生對中國文化基本知識點的學習,但也易流于表面,講授深度往往受到牽制,更適合本科生和研究生。職業院校的學生本來文化基礎就薄弱,教師在授課時如果將這些教材的知識點純粹講述一遍,學生不會感興趣,教學效果很差。
鑒于此,筆者結合幾年來的實踐教學,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能力與興趣點,在講授本門課程時設置“專題研究”模塊,根據不同專業、不同的課時安排來設置教學內容。每個專業每周開設2課時《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人文藝術類專業可每周開設4個課時,一個學期共計36個或者72課時,大約每4個課時討論一個專題。比如,筆者在給旅游系學生講授此門課程時,共設置了9個模塊:“中國文化基本精神”、“中國傳統美德”、“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飲食文化”、“中國茶文化”、“中國服飾文化”、“湖湘文化”等。幾年教學實踐,學生對這種專題的教學方式感興趣,學習積極性較高,認為不僅能增長見識、豐富知識,而且對自己所學的專業、考試導游證都有幫助。
(二)“實踐活動”模塊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在實際教學實踐中要創新教學方式,除了專題設置教學模塊外,還要注重實踐活動,設置“實踐活動”模塊,這是以往教學方式中少見的,需要教師用心設計。筆者通過實踐教學,總結出了以下幾種方式:“課堂討論、制作PPT、實地考察”等。第一,課堂討論。在具體教學中,在上完一個專題后,要求學生對所學專題內容進行討論,比如,在講授“中國傳統美德”這個專題時,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課前收集目前中國道德模范、道德缺失的資料,課堂討論時分組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并提出本組的觀點看法,教師再對各組表現情況評分。這就打破了原有的教學模式,學生不僅感興趣,而且在搜集資料、課堂討論中加深了對中國傳統美德的認識。.第二,制作PPT。如,可要求學生用PPT展示自己家鄉文化,并上講臺與全班同學一起欣賞討論。這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也能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家鄉文化,增加對自己家鄉的熱愛,加深對同學的了解,也可以學習制作PPT,鍛煉學生獨立收集材料能力,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自身講課水平得到提高。如,在針對旅游系學生時,教師要求學生以導游身份來介紹自己家鄉文化,有學生從自己家鄉的歷史源流、文化古跡、飲食文化、民風民俗等方面講解,教師和學生仿佛置身在旅游中,真正做到了在“學中做,做中學”。第三,實地考察。古語有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钡浼涊d的傳統文化往往不夠形象可感,學習中國文化史也要重視實地考察,充分借助博物館、歷史遺跡等資源,通過實地探訪,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筆者在教學同時擔任了班主任,在開展班級活動時,組織學生參觀了湖南省博物館、長沙簡牘博物館、天心閣等歷史遺跡。在博物館參觀時,筆者借助文物側重講解了“帛畫”、“青銅器”、“簡牘”等特色文化,學生進一步了解到了湖湘文化的歷史源流,對文化古跡也有了深刻認識。這些不僅使得書本知識落實到實處,也增加了學生的興趣,為日后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
(三)“課外感知”模塊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了解是一個長期而循序漸進的過程,僅靠課堂遠遠不夠。需要學生課外多看、多閱讀,通過閱讀經典,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傳承人類優秀文化,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通過學習文化經典,形成健全的價值觀及家庭觀,實現社會價值及人生價值。首先,閱讀優秀書籍。具體可以通過“每月一書”等活動(閱讀感悟――分析交流――宣講交流)來操作。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琳瑯滿目,高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弱,需要教師指導、推薦合適的書籍,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可選擇通俗易懂的“名人傳記”、“中華上下五千年”、“在北大聽講座”、“易中天讀史(全四冊)”、“曾仕強講易經”等等。第二,利用網絡媒介。信息時代,網絡時代,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轉變,網絡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利用網絡平臺,與學生交流,指引學生學習?,F在的精品課程、網絡課程建設,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交流平臺。教師也可推薦中國傳統文化的好的視頻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如,探索發現欄目的《中國的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百家講壇的中國傳統文化專題講座等。第三,通過課外活動感知。據筆者了解,很多高職院校都有社團節、藝術節,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這些平臺開展書法展、國畫展、道德講堂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提升人文素養。
作者簡介:高連鳳(1980-),湖南長沙人,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民間文學、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宋展云.論《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研究性教學[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4,1.
[2]朱啟國.模塊式教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企業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