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0 22:18: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選修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工程的經濟問題。從經濟效益角度對產品、工程項目和工程技術方案進行評價,以便對產品、工程項目、工程技術方案進行優化或選優。工程活動的一般管理問題。工程活動需要管理,工程技術人員往往從事工程管理工作,工程技術人員往往也是被管理的對象。
2兼具管理屬性的通用工程技術——工業工程
根據美國工業工程師協會的權威定義,工業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是對人、物、設備、能源和信息組成的集成系統進行設計、改善和實施的通用性工程技術。在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工業工程是與機械工程等幾大工程學科并列的工程學科,其注重人的因素,強調以人為中心;技術與管理的交叉學科,具有工程屬性和管理特征?,F代工業工程的主要方法論和技術體系主要概括為三大類:第一類為設計改善類,包括工作研究、現代制造系統、設施規劃和人因工程;第二類為控制管理類,包括生產計劃與控制、質量管理、安全工程與安全生產、項目管理;第三類為分析評價類,主要是工程經濟分析。
針對大工程觀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要求,基于工程共性問題和通用工程技術——工業工程與管理,我們選取部分工業工程與管理的專業課程為工程類專業公共選修課程。
3.1安全工程學
“安全工程學”適用于所有工程類專業學生。講授事故的因果理論,危險源的辨識、控制和評價技術,機械類設備、電氣、危險化學品的危險源及其傷害事故與安全技術,安全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安全管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安全工程學的理論與方法,使其具備從事產品安全性設計、包裝、使用、生產制造或建造的基本能力與素質。
3.2人—機—環境系統工程
“人—機—環境系統工程”適用于所有工程類專業。該課程講授人機交互界面設計(硬件、軟件的顯示裝置、控制裝置設計)、物理環境(照明、色彩、聲音、振動、微氣候、空氣)對人的作業的影響與改善,作業場所與設施布局設計,人操作機器時的體力與腦力勞動規律,職業病預防等等。課程旨在使學生能綜合利用人機工程學的理論與方法,具備設計安全、健康、舒適、高效的產品,以及保證人能安全、健康、舒適、高效地從事產品生產制造(或建造)的基本能力與素質。
3.3管理學基礎
“管理學基礎”適用于所有工程類專業。課程講授管理的含義,計劃、決策、組織、領導、控制等管理職能,以及人力資源管理、溝通、戰略管理、技術創新管理等與工程活動密切的管理專題。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管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使其具備從事工程技術活動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以及與他人溝通交流合作的基本能力與素質。
3.4工程經濟學
“工程經濟學”適用于所有工程類專業。課程講授工程經濟學的含義、資金的時間價值、工程投資方案的經濟評價方法、工程技術方案的經濟效益比較、設備壽命和更新的經濟效益分析、技術創新的經濟分析、公共工程項目的經濟評價、工程經濟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分析、價值工程等。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工程經濟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使其具備評價和比選工程活動、工程項目、工程技術方案的經濟效益的基本能力和素質。
3.5質量工程學
“質量管理學”適用于所有工程類專業。該課程講授質量的含義、設計質量方法(正交試驗設計、質量功能展開、質量穩健設計)、制造的統計質量控制理論與方法、六西格瑪質量管理、質量檢驗與抽樣技術、ISO9000族與質量體系、質量的經濟性分析、可靠性工程、全面質量管理。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質量管理的技術方法,使其具備保證產品(設施)研發設計、產品生產制造(設施建造)、軟件開發設計的質量的基本能力與素質。
3.6生產計劃與控制
生產類型按照工藝特性分為離散型生產(離散裝配)、連續型生產(流程式生產)、項目型生產(固定式建造),“生產計劃與控制”適用于離散型和連續型生產的工程類專業。該課程講授產能規劃、產品需求管理、生產計劃大綱、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能力需求計劃、制造資源計劃、企業資源計劃、車間作業計劃與調度、庫存優化與控制。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生產計劃體系及其控制的知識和方法,從而使其具備物料、設備等資源的計劃調度的基本能力和素質,也為學生從事相應行業的企業資源計劃系統開發奠定基礎。3.7項目管理“項目管理”適用于項目型生產(建造)和以項目形式進行工程服務活動(軟件工程等)的工程類專業。該課程講授項目的含義、項目過程及其管理過程、項目目標與范圍管理、項目組織管理、項目采購管理、項目成本管理、項目時間管理、項目質量管理、項目風險管理、項目綜合管理。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現代項目管理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從而使其具備從事項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和素質。
4工業工程與管理類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手段
在任課教師選拔方面,教師需要有比較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和案例教學經驗。在課程教學中,利用工程問題引導理論,將工程實際項目、工程案例有機融于理論知識分析中;鼓勵師生互動式講授,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按照“學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奮發”的規律去激勵學生奮發和探索的精神;教師應該及時總結歸納提煉授課內容以幫助學生消化所學知識。教師在授課中應該按照“知識廣而不過深”的原則教學,重在開拓學生視野和拓展知識面,處理好課堂講授與課外、工作自學的關系。課程考核方面,采用期末考核與平時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推薦采用小型課程設計的形式實施期末考核,盡量不要采用“背書”式的閉卷試題考試和“抄書”式的開卷試題考試。
5結束語
摘 要 公共選修課是高校課程體系的組成部分,也體現了“通識教育”的理念。然而,各個學校的公共選修課教學管理模式各不相同,本文對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選修課的教學管理模式進行了分析,以提高公共選修課教學質量。
關鍵詞 公共選修課 “通識教育”教學管理 改進策略
一、開設公共選修課的意義及教學狀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關于高等教育這一方面提到,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要達到這一目的,高等學校必須使課程設置多元化。開設公共選修課,不僅符合教育規律,也是使課程種類多樣化的重要手段,是實現“通識教育”的重要途徑?!巴ㄗR教育”作為大學的理念,應該是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層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
為達到“通識教育”這一目的,哈爾濱師范大學開設的公共選修課一般是以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教育為主兼顧技能教育和就業教育為輔的教育課程,其主旨在于滿足學生的多種需求,促進學生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拓寬學生知識面,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和文化品味,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而公共選修課在學校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哈爾濱師范大學對公共選修課的課程設置大都按照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信息技術及經濟管理等領域來分類?;咀龇ㄊ且髮W生在畢業前跨學科、跨專業選修5~6門課程,每門課程20~30學時,占1~2個學分,平均每學期一至兩門公共選修課,(注要確切信息)要求學科之間互相滲透、文理交融。
公共選修課的教學管理包括專業計劃的審定、課程結構的設置、任課教師的征求、選課管理的運行、成績的審核和報送等五個重要的環節。公選修課開設的主要程序為:先由教師自愿申報,再到學校主管教學校長和教務處的教學主管領導審核,整合全校教學資源,確定開課的課程,并向全校學生開放,最后由學生在教學網絡點擊選修。
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選修課教學使學生提增強了能力、高了綜合素質,上基本達到了“通識教育”的目的。但由于許多公共選修課開設的時間不長,教學管理的經驗不足,在公共選修課教學管理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哈爾濱師范大學近年來公共選修課的教學管理狀況進行分析,以提高公共選修課的教學質量。
二、公共選修課教學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公共選修課所占比例較低
一方面,目前本校公共選修課共開設文、理、藝術、體育四大類共218門,學校公共選修課數量少,公共選修課開課門類相對不足,學生選擇余地有限。公共選修課在整個教學計劃中所占的比例較低,有的甚至達不到總學時的10%。,各個學期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程不穩定,有些選修課程不是學生所期望的,特別是技能型的課程仍較為欠缺,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選修需求。
另一方面,公共選修課師資不足也是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之一,對開設公共選修課的教師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為具有講師以上職稱),資深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繁重,自身又面臨業務進修、科研工作的要求,影響其所開設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效果。
(二)公共選修課教學環境不夠理想
一方面,學生選課缺乏合理指導。有些學生隨意選課,給公共選修課的教學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還有學生選修的課程較為功利,大多是與就業密切相關的實用型課程,或者是比較輕松易學的課程,但是,對一些真正具有“通識”意義的課程,學生因缺乏興趣而不愿選,以至于不少有現實意義的課程因為學生選修人數不夠而縮小開課規模甚至停開。
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對公共選修課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敷衍了事。他們認為選修課的學習對學生影響不大,也有的教師開設選修課僅僅是為了教學工作量。導致有些選修課教師備課不充分,沒有規范的授課計劃,嚴重影響了選修課的教學質量。另外,選修課不能沿襲教師講、學生聽,照本宣科等鈴聲的落后單一的教學方式,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手段、教學媒體也有待改進和加強。
(三)公共選修課的教學和考核過程缺乏監控
公共選修課的課程靈活,教學方法形式多樣、公共選修課一般安排在晚上和周末,這直接給職能部門對公共選修課的質量監控帶來困難。
有的學院對公共選修課教學管理不夠嚴格,對公共選修課的教學大綱及授課計劃的制訂、教材的選用等要求未能做到嚴格審查。有些公共選修課沒有選用適合教學的教材,一般是由教師隨意選用教材,或直接用專業教材,這些做法間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也有些公共選修課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教學內容過于簡單,無法滿足學生需要;未能做到對所選學科知識融會貫通,達到提高素質、傳授學生技能的目的。另外公共選修課課程考核形式一般都是由任課教師自行安排考核。,考核也沒有固定的程序并且不夠嚴格規范,考試形式比較單一,大多課程考核以學期論文作為考試題來評定考核。
三、公共選修課教學管理的改進策略
(一)學校要建立起完善的選修課設置機制
合理安排選修課的開設,完善公共選修課設置,以優化選修課資源的配置。對那些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課程,比如文化、國學、科學史、科學動態等課程要積極扶持。還要合理配置有助于就業和創業的選修課程,使其走出校門時,有能力、有準備面臨擇業的挑戰。
當今時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對新生事物興趣濃厚,學校對其進行人文修養和傳統美德教育,有利于形成他們完善的人格,同時輔之必要的就業和創業教育,能使學生成為符合時展的合格畢業生,使學生走向社會后,盡快適應社會,取得成功。
(二)學校應優化公共選修課教學環境
一方面,師生共同做好公共選修課的選課。公共選修課的任課教師應當兼顧學生興趣、特長、專業的差異,對不同學生的選修的課程進行個性化指導。在每學期進行公共選修課選課前,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應當設法使學生了解關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學習目標的相關知識,同時對公共選修課任課教師的學術背景及研究方向加以介紹,幫助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和實際需要選課,減少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學生也應根據自己的道德修養、人文修養、就業現實等一系列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夠切合自己實際情況合理地選修公共選修課。
為實現“通識教育”的理念,學校應適當鼓勵文科學生選修對自己專業有益的理科類課程,理工科的學生選修一些對自己專業有益的文科類課程,做到“文選理、理選文、文理選技能、素質培養和能力提高相結合”。真正做到學科間交叉融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另一方面,教師要在選修課教學中加強自律,努力上好選修課。與必修課教學相比,上選修課的教師相對比較寬松。在這種情況下,要保證教學質量,除了學校方面有效的監管、監督外,要看教師的職業道德是否高尚,教學行為是否自覺,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選修課教學質量的高低。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和自律,要盡職盡責地擔負起選修課教學使命。同時,教師還要處理好選修課堂上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起到很大作用。
教學手段要創新,教學媒體應盡量向選修課的學生開放。教學手段要多樣化,座談、戲劇、調查、實踐都可以作為選修課的教學手段,而且許多選修課正會因為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會更吸引學生,例如,選文學的同學可以排演話劇《雷雨》,選科學的可參與收光線導電實驗。學校也應向選修課的同學開放教學媒體,讓參加選修同學能體會專業學生相同的授課效果。
(三)加強監控,提高公共選修課的教學質量
學校不能忽視對選修課的紀律管理,要加強對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有效地約束學生學習,教師也應配合學校的職能部門,對學生嚴格考勤和考核,考核形式要多樣化,筆試、口試、論文、調查報告、學生在選課期間取得的相關發明創造及獲獎都可作為該選修課的成績。
學校的質量評估部門應對公共選修課進行定期的檢查和不定期抽查,以了解和掌握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要充分發揮教學督導的作用,深入課堂聽課、評課,組織學生對教師的授課情況進行測評。
學校還可以制定公共選修課的評價方法,對公共選修課進行定期評估,期末總結,進行末位淘汰制,對教學質量高,學生歡迎的課程給予獎勵;對教學質量差,學生不歡迎的課程,進行限期整改直至停開。選修課也應像必修課那樣,把教師教學計劃、教學日歷、教學大綱等教師教學檔案,考試、成績等學生學習檔案,都納入到日常規范管理中來,建立起詳細的檔案體系。
四、結論
高校公共選修課的開設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是高校教學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潛能的重要措施。盡管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選修課的教學狀況還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只要教師和學生端正態度,對公共選修課加以足夠的關心和重視;同時學校教學管理部門采取積極、有效的解決措施,加大教學質量監管力度,嚴格公共選修課的教學規范,將公共選修課的教學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就能保證公共選修課教學的健康發展,提高公共選修課教學質量,以提高學生素質、增強學生就業能力,進而滿足學生多元化的知識需求。
本文是“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高?!肮x課”教學狀況的調查分析與改進策略研究”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宣亞南,顏進.我國高校現行選修課制度的利弊及對策.教育教學管理.2004(5).
[2]楊從軍.提高公共選修課教學質量的對策.黑龍江教育.2008(7、8):118.
[3]郭學勤.關于高校選修課課程建設問題的幾點思考.寧波大學學報.2005(1).
[4]黃巧萍.加強公共選修課建設,推動高校教學改革.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3(2).
[5]楊靜,趙蓉,李慧茹.談高校公共選修課的設置與管理.煤炭高等教育.2004(4).
論文摘要:公共選修課作為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優化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公共選修課建設與管理存在的問題作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措施。
公共選修課是指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由學生自主選擇修讀的課程,包括自然科學技術類、人文學科與審美藝術類、經濟管理類、外語類、心理類、醫學與生命科學類等課程。公共選修課是高校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廣泛涉獵不同學科、領域,學習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對于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目前高校公共選修課的建設與管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本文結合廣東藥學院公共選修課開設的實際情況,對公共選修課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的對策。
1.公共選修課開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院公共選修課設置人文社科類、公共藝術類、計算機信息類、經濟管理類及醫藥生物特色類五大板塊,每學期開設公共選修課80—100門。全校在校普通本科生23000余人。主要分布在三個校區。學生在大一下學期開始修讀公共選修課,在校期間必須修夠l0個學分以上,規定每學期選課數量不得超過3門。公共選修課開課數與需求數之間呈供不應求的狀況,影響了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如何在增加數量的同時確保開課質量,真正達到公共選修課開設的目的,是我們在教學管理中必須重視的問題?,F針對我院實際情況,對公共選修課目前存在問題及原因加以分析。
1.1對公共選修課重要性認識不夠,重視程度不高。
我院各級教學管理部門、教師、學生并未充分認識到公共選修課是培養具備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沒有把公共選修課放到一個重要的位置。開課教師當中存在開課積極性不高、開課不穩定、授課質量不盡人意、馬虎應付等情況:部分學生認為公共選修課可有可無.抱著混學分的態度而修讀,甚至抱有“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的思想;教學管理部門對公共選修課宏觀設計不夠重視,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對教學質量監控力度不足。這一系列情況嚴重影響了公共選修課開設的數量與質量,制約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對教風學風也造成了不良影響。
1.2宏觀設計缺失.開課指導不到位。
我院公共選修課目前分為上述五大板塊,要求普通本科生在校期間修夠1O個學分,并規定在每一板塊中至少修夠1學分。這樣的規定目的在于促使學生廣泛涉獵不同領域的學科知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但是,我院對于各個板塊的開課數量并未認真進行統計分析,對各個板塊缺乏宏觀設計,沒有出臺一些開課的指導性意見來引導各類課程板塊的發展,各板塊課程數量的控制一定程度上處于無序狀態。甚至出現一些類似課程重復開設的情況.開課數量仍未滿足在校普通本科生的需求。
1.3課程建設質量欠佳。教學管理監控不到位。
我院公共選修課開課由教師填寫開課申請表并提交教學大綱。教研室及二級學院領導審批,然后報學校教務處審批,需要提交教學大綱。主講教師要求具有講師或以上職稱,或具有本專業(或相近專業)的碩士及以上學位(并工作一年以上),由于教學任務繁重等因素,開課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不夠高。教務處作為最終審批部門,大多只是審核其開課資格,而對教師教學大綱的制定質量并未作出嚴格審核。也未組織專家對該課程是否納入公共選修課進行評議及組織教師試講.開課程序過于簡單,質量把控不到位。在課程正式開出后,課程的質量監控措施不夠,力度不足。對教師的教案、講稿、課件疏于檢查,教師當中存在課件制作隨意,甚至沒有撰寫過講稿等情況,組織教學管理人員巡視、教學督導組隨機聽課的次數太少。部分教師對學生要求不嚴,課堂出勤率較低,考核過于隨意,導致公共選修課整體水平不高。
1.4學生選課盲目,學習態度不端正
學生對公共選修課重要性認識程度不高,相當一部分的學生認為選修課可有可無:學生的選課指導工作做得不到位,大多是宣傳選課的規定:學院對選修課的教學秩序管理不夠嚴格;任課老師對學生課堂紀律要求不嚴:部分學生選課抱有極強的“實用主義”,對人文社科類等課程不屑一顧,受這一因素的影響,公共選修課課堂出勤率遠不如必修課,逃課、遲到、早退的學生大有人在,上課認真聽講的學生為數不多,甚至存在考試代考的情況。
2.加強公共選修課建設與管理的策略與措施
2.1加強宏觀設計與管理,優化課程體系
宏觀設計是公共選修課建設的“頂層設計”,對公共選修課的建設與管理水平起決定性作用。我院應該從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角度出發,結合全院開設的專業布局情況,對公共選修課課程體系進行進一步論證,并重新修訂公共選修課管理辦法。應明確公共選修課中各板塊或類別的設置,對開課總數及每一類別課程的數量應有明確規定并能根據每一學年實際情況作出相應調整。課程內容應能適合不同專業的學生,課程結構應真正體現文理滲透、學科交叉,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我院應制定相應政策鼓勵教師積極開課,加強課程建設工作。對于學院無法開出又有必要開設的課程應由教務處負責外聘符合任課資格的教師。
2.2建立激勵機制,提高課程建設質量。
公共選修課中的課程建設質量目前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有些課程堂堂爆滿,有些課程卻門可羅雀。出勤率低除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課程吸引不了學生。我院應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及采用一系列措施,一是予以政策扶持,比如對一些普遍反應良好的課程予以立項及經費支持,努力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精品課程,又如對于選課人數多、授課水平高的課程增加課時費,再如針對中山校區開課教師少、開課不穩定情況進一步提高課酬標準,提高教師開課的積極性;二是實行優勝劣汰機制,對于選課人數少。授課質量差的課程逐步淘汰。此外,可以通過經常性舉辦公共選修課授課比賽、評選最受歡迎公共選修課等活動,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和課程建設水平的提高。
2.3注重日常教學管理.做好質量監控工作。
一是從源頭抓起,做好開課的管理,應做好開課教師資格審核及教學大綱的審核工作。要求開課教師除提供申請表、教學大綱外還必須提供全套的教案、講稿、教學進程等材料。成立專家組,每學期組織專家對新開課程進行論證,并要求開課教師試講,對不符合要求的課程堅決不予開出。二是注重日常的教學檢查。組織教學督導組深入教研室和課堂,檢查教學檔案并隨機聽課,掌握真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三是做好教學評價工作。特別是學生對課程的評價。建立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評價結果作為教師教學工作考核、職務職稱評聘、評優評獎的資格條件,并堅持職稱評聘中教學質量一票否決制,而且要與教師的課酬掛鉤。
2.4加強選課指導,營造優良學風。
【關鍵詞】 高校 公共選修 課程體系
一、構建科學的公共選修課程體系
1、高校公共選修課的教育目的
高校開設公共選修課程的目的是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品性修養,完善知識結構,發展興趣愛好,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新型學科不斷涌現,學科交叉、滲透、融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呈日益綜合化的趨勢,這樣更需要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高等學校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是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共同的結果。
通過公共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能較系統又有重點地了解到一些非常實用的社會經濟、生活知識。通過開設大批豐富、優秀的公共選修課,在傳授給學生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融入理想、道德和傳統文化,啟迪學生的智慧,幫助他們了解和把握種種人文、社會現象的本質,成為德才兼備、人格健全的畢業生,這正是各高校開設公共選修課的目的所在。
2、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
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F在的社會更需要綜合性人才,這就要求文科學生應當有必要的自然科學知識,理工科學生則應有必備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對每個學生來說,科學、技術、文學、歷史、哲學、法律、藝術等等都應該在他的視野內。
學生不僅要掌握相關的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知識,還要了解當今信息社會的新知識點,關心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全球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提倡低碳生活方式,關注社會熱點和現象,注重傳統文化的學習繼承和發揚。人文教育側重培養人的形象思維,科學教育側重培養人的邏輯思維,教師通過傳授知識,教學生學會如何做事、如何做人,重視人格的不斷健全和完善。高校建立科學、規范的公共選修課程體系,抓好公共選修課管理工作則顯得尤為重要,具有現實意義。
3、高校要逐步完善科學、規范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公共選修課程體系
公共選修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高校要培養具有高素質的人才,就必須加強對公共選修課程的建設,改變以往公共選修課的散置性、隨意性現狀,有效利用高校已有的教學資源,構建起一個具有高校自身特點的、科學合理的、規范的公共選修課程體系。
公共選修課程體系應有利于學生人格品質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對社會現象和文化的判斷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改善和文化品味的提高。各高校應根據本校的學科特點、師資隊伍、教學資源、學生的個性差異等條件開設公共選修課,防止課程出現隨意性和盲目性。教師在講課中要注意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系,知識要新穎,培養學生與社會相適應的能力,增加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樣才能達到公共選修課開設的目的。
4、嚴格制定公共選修課的開課標準,確保教學質量
(1)規范公共選修課的開課原則。為保證開設高水平的公共選修課,學校及院(系)應多方面重視,對于辦理開設公共選修課程的審批手續要嚴格把關,要求有講師及以上職稱的教師才能申報公共選修課。教師開設公共選修課前需填寫開課申請表并提交課程大綱,經院(系)審核后報教務處審批。公共選修課程一般不超過32學時,如超過32學時的,申報時必須說明其理由。教務處同意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程,應編制相應的課程代碼。新開課(或開新課)的教師必須通過試講,雙語授課由教師提出書面申請,教務處進行資格審查。
(2)課程實行調整和淘汰制。對于一些教學內容陳舊、觀點落后,與現實社會發展及需要相脫節的課程,要求重新調整教學內容,修改教學大綱,重新申請開課。公共選修課表排好后應錄入選課系統,供學生網上選課,選課人數不足卻開班的課程,教務處應給任課教師下發公共選修課停課通知書。
(3)鼓勵教師多開、開好公共選修課。由于每學期有3萬多人次參加公共選修課程的學習,為保證充足的課堂資源來滿足學生的選課需要,學校應鼓勵教師每學期多開、新開公共選修課,同一門課程開設多個課堂,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每個課堂要求接收學生不少于180人。學校教學工作量的計算應與選課人數掛鉤。上公共選修課作為本科教學任務,課程內容應不斷充實、更新,調動學生選課的積極性。
(4)加強教學質量管理。教師上課要嚴格按課表進行,任課教師因?。ㄊ拢┑仍蛐柁k理書面調課手續的,經教師所在院(系)同意,報經教務處批準后調整。教師補課需提前向教務處申請教室。
公共選修課開課第一、二周內所有課程有專人檢查,落實教師上課和學生到課情況,并且不定期到課堂檢查到課率。學校教學顧問組通過抽查聽課、學生網上對教師進行課堂評分等方式,檢查公共選修課的課堂教學情況,同時每學期對十門左右課程進行課堂問卷調查,回收問卷調查表,對學生的反饋意見進行整理分析,及時與任課教師溝通,提高公共選修課的教學質量。
二、公共選修課的發展和變化
合校十年來,我校專業更加齊全,公共選修課覆蓋的學科范圍更加廣泛,增加了不少內容豐富、知識和趣味性強的課程,公共選修課程建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先后開出許多深受學生歡迎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類課程,對促進學校公共選修課程的建設,改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學生學習的靈活性和主動性,活躍校園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育效果十分顯著。
剛合校,我校公共選修課程劃分為人文社會科學、藝術賞析與技巧、語言、自然科學及其他五大類,2000年開設163門、200個課堂的公共選修課,有17122人次參加了選修?,F在公共選修課程體系分為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綜合三大類,涉及文化與哲學、語言與文學、歷史、法學、管理、藝術及其他、科學基礎和科技史、信息技術與計算機及其應用、能源動力與環境科學、新技術制造與電子技術及應用、管理科學與經濟、醫學等方面的課程。其中人文社會科學中的語言、管理、藝術及其他、自然科學類課程定為一般課程,其余的人文社會科學和綜合類課程定為核心課程。2010年學校開設386門、549個課堂的公共選修課,有57681人次參加了選修。
2004年前公共選修課采取學生根據選課指南和課表到課堂試聽,確定后找教師登記選課,2004年后全校公共選修課進行計算機網上選課,極大方便了學生選課、成績登錄、課堂管理等。由于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參加公共選修課學習人數增長很快,因此,為了補充新知識,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習興趣,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我校每年都不斷開出一批新的公共選修課程。
現在我校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穩定的擔任公共選修課教學任務的教師隊伍,其中不乏一批知名教授和學者。選修課程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由于教師們精心準備,內容新穎,講課生動風趣,引起學生們的極大興趣,致使許多課堂選課人數爆滿。隨著學校對公共選修課的不斷重視,在教學改革、教材建設和教師業績評定等多方面的支持,教師們在教學中的認真投入,公共選修課的建設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有深受廣大學生喜愛的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有的教師申請到省級教改項目,還有的教師因為公共選修課上得好,被學生評為“魅力教師”。
三、深化公共選修課改革的初步設想
1、完善課程體系
公共選修課程的體系要本著了解社會需求和學生需要,結合學科和專業的實際,合理設置公共選修課程的門類,并根據形勢的發展進行更新。課程的設置可由縱向深入型改為橫向寬廣型,學科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增設一些涉及文理邊緣學科以及新型學科的課程,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可引導學生對當前低碳生活、網絡文化、知識產權、理財規劃、傳統文化等熱門話題進行思考,還可開設如運動及技巧、社交與禮儀、實用性課程,以擴大知識面。
結合本校特點、學科發展和師資隊伍,借鑒兄弟院校的課程建設的經驗,挖掘出一批人文、科技、藝術、拓展類的課程,近一步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如當代文化熱點研究、人性與人際關系、路橋與美學、中國民居民俗等課程。
2、課程內容不斷深化
課程內容與人才培養目標一致,不能因人而設課,教學內容要不斷更新,通過對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在探索創新的思索中碰撞出火花。為達到培養師資、追趕學科前沿和發展交叉學科的目的,學校應有計劃地安排教師進修學習,指派專人收集資料進行研究和分析。教師還應結合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斷補充新的知識,充實和完善教學內容。
學校遵循“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原則,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課程不能取決于教師個人興趣和愛好,與教師專業及研究方向不同。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講練結合,對教材的使用、實踐環節等方面也應重視,避免出現公共選修課開課質量不高的現象發生。
3、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公共選修課的改革應體現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由于公共選修課的學分相對較少,課程內容不可能廣泛涉及,這樣教學方法的改進就顯得尤為重要。公共選修課相對于必修課教學來說,其具有相對靈活性、方法多樣性、內容趣味性等特點,教師在授課中可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參與式等方式。如指導學生廣泛查閱中外文獻,課程結束寫出論文;教師結合實際開出若干專題講課,通過課堂分組形式進行討論,由學生相互點評、教師進行總結來教學,使學生學習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思考;可組織模擬法庭開展辯論,也可以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來開展主題演講和辯論等多種形式,活躍課堂氣氛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帶領學生進行室外觀賞,作市場和社會調查,計算機機房實例演練,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重視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是當前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趨勢,也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培養一流人才的需要,公共選修課程的建設是需要長期堅持并不斷進行改革和發展的,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完善公共選修課程體系,把公共選修課程進一步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使公共選修課教育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周遠清、季羨林:中國大學人文啟示錄第5卷[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
[2] 白月橋:素質教育課程構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1.準人方案設置
在完成所有全校通選課的學習后,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準人課程可以設置為: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公共管理導論、社會學原理、政治學原理、公共政策基礎、國際政治學。準人標準為:在第二學期結束時,完成全校面向本科生開設的所有通識通修類課程。本院學生第二學期結束時須完成上述6J’丁專業準人課程的學習,并取得相應的學分。外院系申請準人的學生在第二學期結束時至少取得4個準人課程,并取得相應的學分。
2.準出方案設置
準出標準為:首先必須修完下列基礎課程:西方政治思想史、憲法學、中國政治制度史、公共行政學、中國政治思想史、政治學方法論、當代西方政治思潮、公務員制度、政治社會學、比較政治制度、中外政治文化比較。其次,完成全校通識通修類課程、準人課程、專業準出課程,并取得所有學分。
3.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辦學目標,應嚴格按照專業學術類、跨專業復合類以及就業創業類這三種類型的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運作和施教。首先,認真培養從事本專業學習和深造的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術氛圍,為他們將來能成長為本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做好準備。該類學生除了要認真學習該專業的平臺課程和專業課程之外,推薦選學本專業的選修課程,并且鼓勵選學一級學科選修課。其次,積極支持學生們從事跨學科的、跨專業的學習和深造,在他們完成該專業的平臺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之外,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及社會的需要自由地選學其他學科、專業的課程。在選學過程中,系里將提供一定的專業咨詢和指導。
二、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課程模塊設置
根據上述培養目標和培育方案的設置,政治學與行政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可分為三大課程模塊:
1.通識通修課程模塊
這一模塊的目的是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基本的哲學、邏輯學等思維。課程包括學校統一安排全校公共課和文科公共基礎課,例如: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基本原理概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軍訓、軍事理論與軍事高科技、大學英語、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大學計算機應用、簡明微積分、體育等。
2.學科專業課程模塊
包括所在院系的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課程包括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公共管理導論、社會學原理、政治學原理、公共政策基礎、國際政治學、公共行政學、西方政治思想史、憲法學、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政治思想史、政治學方法論、當代西方政治思潮、公務員制度、政治社會學、比較政治制度、中外政治文化比較。
3.開放選修課程模塊
包括專業選修課、一級學科選修課、跨學科跨院系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該模塊的課程,應該在院系的指導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社會的需要自由選擇搭配。課程包括政治學專業英語、政府公共關系理論與實務、公共財政與預算管理、城市與社區管理、行政倫理學、人力資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西方行政學說史、公共部門績效管理、公務員職業能力與職業發展、數字化政務信息管理、政治心理學、政治認同導論、中國行政改革與發展、臺港澳政治與行政、社會實踐??鐚I選修課包括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公共經濟學、公共管理的量化方法、國際法、國際組織、國際經濟學、西方國際關系理論。
黑龍江大學檔案學自2004年被授予碩士點后,八年來培育近百名碩士研究生,畢業生就業情況以省內居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高校為主。通過學生的錄取以及就業情況,加之師資力量的不斷充實,其課程體系設置也在不斷地發展完善。黑龍江大學檔案學專業歸屬于信息管理學院,體現學科一體化的優勢,“這種學科之間的融合不僅體現在教學目標上,而且體現在專業課程的設置和課程內容的講授上,但是在課程體系充分考慮到學科之間共通性的基礎上,還要特別注意檔案學學科在課程體系中的獨立性問題”[1]。黑龍江大學碩士培養計劃采用學分制模式,學生在校三年共修學分不少于35分,其中包括公共英語5分,公共政治4分,必修課21分,選修課5分。第一學期以公共課為主,除了研究生學院開設的公共英語和公共政治,還需修兩門專業基礎必修課,其一為信息資源管理理論課程,其二為組織管理與文檔管理課程。作為檔案學專業的入門課程,上述兩門課程分別從信息學及管理學為切入點,引導檔案學碩士,特別是跨專業考生明確檔案學專業的學科屬性、學習目的、學習方法,朝著正確的方向規劃檔案學課程的學習,并為接下來的專業學習夯實基礎,提前掌握專業領域的學習技能。第二學期除了繼續學習公共英語,以專業理論課為先,分方向選修課為主(黑龍江大學檔案學碩士研究方向分為檔案學基礎理論、信息資源管理)。其中:檔案事業管理理論與實踐、檔案學理論研究為學位必修課程;檔案學名著選讀、中外檔案事業發展比較研究為檔案學基礎理論方向學員必修課程,信息資源管理方向學員選修課程;信息法規研究、數字檔案館研究為信息資源管理方向學員必修課程,檔案學基礎理論方向學員選修課程;VB程序設計為學位選修課程。第二學期是檔案學碩士研究生深入系統地學習專業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技能的階段,是整個研究生學習期間的主修課程,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鉆研的學習階段。第三學期開設的五門課程均為學位選修課,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及興趣愛好,選擇想要深入研究的課程進行學習。每學期專業課結課以撰寫結課論文為主要形式,VB程序設計課程、動態網站開發建設課程為上機考試。在系統學習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后,第四學期院系組織進行畢業論文的開題工作,第五學期學員的主要任務便是通過資料收集、實地調研等形式正式進入畢業論文的寫作階段,并為第六學期的論文答辯以及擇業做充分準備。
檔案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創新
(一)設置符合社會需求的教學模塊
從檔案教育與社會需求的供應鏈角度看,高校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畢業生應對社會需求的能力,反之,社會需求也正促動著高校的教學課程設置向前發展。很多用人單位為減輕培養人才的資源,直接錄用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往屆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應屆生就業率,因此,高校在設置研究生課程之時,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培養目標,按照既定的目標開設課程模塊。筆者認為,高校應按照就業方向將原有課程整合為相對應的模塊,例如現代公文管理與處理系統模塊、檔案學理論研究模塊、辦公自動化模塊、電子政務模塊、電子商務模塊、檔案信息化建設模塊、數字檔案館研究模塊、電子文件模塊等。其中,檔案學理論研究模塊為檔案學碩士通學課程,其他各類模塊可由學生依據興趣愛好及發展方向自行選擇,模塊內的所有課程為該生必修課,各高校可根據學校特色、區域特色、師資力量有計劃地進行課程模塊整合。
(二)加大選修課的比例、擴大選修課范圍
目前,我國28所開設檔案學碩士點的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各有利弊,就黑龍江大學檔案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而言,專業課比例明顯高于基礎課,學生僅在第一學期接受一門信息資源管理及一門組織管理課程,除了英語、政治兩門公共課,均為檔案學專業課,且在35學分的前提下,選修課程只需得到5分即可?!暗轮荽髮W奧斯汀分校信息學院檔案與文件事業專業求該專業碩士須修滿40學分,其中至少24學分須是信息學的課程;密歇根大學信息學院檔案與文件管理專業碩士生須兩年內修滿48學分;美國匹茲堡大學信息學院檔案、保存及文件管理碩士專業要求須修滿36學分,共計12門課程;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信息學系檔案學專業信息學系要求檔案學碩士須修滿19門課程,共76學分”[3]??梢钥闯?,同樣在學分制教育背景下,美國高校的學分明顯高于我國,而且門類多樣,選修課比重也高于我國。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圖書、情報、檔案學科的交叉性日漸明顯,擴大選修課的范圍,將信息理論、信息技術、文秘、歷史、管理等方面課程融入到檔案學的課程設置中,既可以拓寬碩士研究生的知識面,同時也能使學生在選修課程時,提前為畢業后的擇業作前期規劃,并有目的地學習專業知識。
(三)增設實踐課程以及實地調研課程
關鍵詞:公共選修課;主體性;教學模式;建構;探索
一、無奈:公共選修課的教學現狀
20世紀90年代末,在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實施通識教育理念的推動下,公共選修課開始成為我國大學課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公共選修課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人文、科學素質,發展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已經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效果卻不容樂觀。
首先,公共選修課課程的開設有一定任意性,缺乏對公共選修課明確的理論定義和實踐規范。教師申請開設的課程以及課程采用的教學形式,與教師的教育思想與觀念、學識與人格、教學風格與專業知識等因素緊密相關,加之對公共選修課認識上的偏差,致使公共選修課的開設追求“新鮮、實用、有趣”,而且缺乏全校整體范圍內對課程開設的統一論證和規劃。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效果也與其設立初衷有一定的差距,實效性不盡如人意。
其次,學生的主要精力放在基礎課程及專業課程的學習上,每個學期學生需要修滿相應的公共選修課學分。因此大部分公共選修課成為學生填滿學分空檔的工具,公共選修課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學生對公共選修課的態度是“選”而不“修”,為了修滿學分,“很積極”地去選課,實際上對課程的選擇明顯帶有市場化和功利化傾向,如感覺難學的或者教師要求嚴格的課程肯定不選,費神的課程不值得選,時間、精力、金錢無不體現對成本和效益的精打細算。有時在備選的多數課程選課名額已滿的情況下,不得不隨意選擇一門有空位的課程,否則無法完成學分任務。學生的公選課學習就是按部就班地學習教師所教授的理論知識,保證課程考勤和課程作業,順利拿到學分就是最好的學習成果,學生習慣于跟隨教師的教而學,其主動參與意識不強。更有甚者,連基本的跟隨學習都無法保證,隨意逃課,上課開小差做些與課程無關的事情。公共選修課儼然成為師生頭疼的“雞肋”。
再次,在公共選修課教學實際中,教師面對的是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如何以統一的步調引導學生進入公選課課程的學習狀態,彌合專業之間的差異,一直是令人困擾的問題。在現有的公共選修課教學中,注重教師的傳教作用,將學生視為知識的接受體,教學活動主要圍繞著教師的教而進行,教學評價主要以課堂秩序、課堂考勤、課程成績來進行評價。因此,教師的教學主導思想就是如何組織一堂有序的課堂教學,談不上公共選修課教學模式的探索改革。
二、啟迪:主體性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主體性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做引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在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不是課堂的主角,而是教學情境設計的導演,學生不是被動吸收知識,而是能夠充分發揮主動性、自主性,實現創造性學習的個體。在以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拓寬知識面為歸宿的公共選修課中,實行主體性教學模式有利于真正實現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主體性教育的核心是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一是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二是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因材施教;三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從事學習和鍛煉;四是保證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在自己原有基礎上,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發展。主體性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的人本主義心理學、70年代的認知主義理論和90年代的建構主義理論。
(一)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礎
人本主義是在美國興起的反對行為主義傾向的心理學流派,這一理論觀點擴展到教育教學領域,對教育理念、教育改革產生了深刻影響,對主體性教學模式有重要的借鑒價值。現代人本主義思潮在理論上最突出的特征,是“以不同方式強調人在哲學中的核心地位,在不同程度上把人當作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隨著人類認識世界過程的不斷演變,認識視角也發生根本性的轉換,“即由各種形式的‘客體本位’轉移到‘主體本位’,由對自然和物的關注轉移到對人自身的關注”,作為反映主體之規定和特質的“主體性”原則被凸現出來了,與此相伴,個體本位意識也得到了承認和增強,人的地位和價值問題愈益受到人們的矚目,“以人為本”的觀念得到了重視和普及。人本主義心理學為主體性教育奠定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基礎,主體性教學模式的推行則是人本主義“主體性”原則的具體體現,在公共選修課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立足于學生實際,充分考慮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學生為主體探索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借鑒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的內部心理過程,強調學習者的心理特征與認知規律,把學習看作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態度、需要、興趣、愛好,利用自己的原有認知結構,對當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動做出的、有選擇的信息加工過程。大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控制和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能夠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做出相應的選擇。因此,在公共選修課中應該充分體現出大學生的這一特點,設置合理、充足的課程備選資源,給予大學生依照自己興趣、主動選擇課程的自由,培養其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意識,沒有這種自我發展的愿望,就沒有學習的根本動力,也就無法實現公共選修課教學的初衷。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啟示
教育的過程實質是實現將人類已有的科學文化知識或者經驗內化為個體素養的過程,從而幫助個體形成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恰恰為教育過程的實現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個體內部加工過程對知識生成或知識結構的作用,它既強調認知主體對客體的能動作用,也不能忽視客體對主體的反作用。建構主義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教師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最終達到學生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啟示下,教師應該進行公共選修課課堂角色的重新定位,相信并挖掘學生的發展潛力,做好學生知識建構的服務者;學生亦需要完成角色轉換,要認識到學習是再創造的過程,應該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方案:公共選修課主體性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踐
(一)以學習興趣為導向
公共選修課主體性教學模式的前提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積極認識事物或關心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動力源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的主動建構,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在強烈的獲取知識的欲望和強烈的探究興趣指引下,自我追求成功的過程。
首先,要端正對公共選修課地位的認識,學生選課應該本著以拓展知識面的原則、以學習興趣為導向進行相關課程選修,摒棄以往那種為完成公共選修課學分而盲目選課的錯誤做法。
其次,探索多種課程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要求在公共選修課的考核上,應該不局限于考查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而要注重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與方法的考查,增強公共選修課的實效性。
再次,要實現以上兩種效果,必須保證公共選修課備選課程的多樣性,需要通過充分的調研反饋,了解學生對現有公共選修課課程設置的評價,了解學生當中對公共選修課內容有什么新的需求,結合學校師資實際,來增開新的課程。
(二)以教學情境設置為基本框架
公共選修課主要仍是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教育,對學生的發展影響深遠。公共選修課應該以現代教育技術為輔助手段,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提高學生的主體能力。在課堂中設置合理、有效的教學情境,就是給學生搭建一個激發學習興趣的平臺,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其主體參與的意識,通過教學情境的體驗來領悟知識的真諦,教師也能夠在學生的探討與提問中汲取科研靈感。一般來說,公共選修課的授課對象來自理、工、文、管、經等各個專業,教師首先應該對選修此課程學生的專業背景情況做詳細的了解,以便在教學情境的設置上更具有普遍性,便于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更深刻理解情境設置。依據建構主義理論,個體的知識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通過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獲得的,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公共選修課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對公共選修課的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把教學情境的設置放在教學研究內容的重要位置。如在知識產權法公共選修課上,可以按照狹義上的知識產權所包含的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三部分內容,針對不同行業涉及到的不同的知識產權內容,結合已經掌握的學生不同的專業背景來源,將全班分成幾組,布置課外文獻閱讀,然后在課堂上相互交流各小組的自主學習成果,通過小組之間的討論、相互提問,深刻理解知識產權的內涵。通過創設這一教學情境,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使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主動建構過程。
(三)以主體性教學方法的運用為根本
主體性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課程、不同教師的不同理解和體驗以及學生們的不同需求與反應,進行教學方法單一的或者綜合的運用。一些體現主體性教學的教學方法有:案例分析方法、多向互動式方法、啟發式方法、角色扮演方法、情景模擬方法、自我設計方法、共同歸納方法等。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運用這些具體的教學方法是一個難點,把主體性教學模式指導下的教學方法滲透到對學生的日常行為和行動的指導和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過程之中,是對教師素質的考驗,也是教學效果提升的必經途徑。如在理解著作權這一基本概念時,可以啟發學生列舉一下日常生活中涉及著作權內容的實例,對學生的舉例,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結合著作權的概念進行分析,判斷舉例是否恰當。學生通常首先會想到文學創作、論文等文字作品。教師還應該啟發學生進一步拓展思路,如思考一下,娛樂活動中是否存在通過獨創形成的享有著作權的作品?這樣就很容易想到音樂作品、電影作品也屬于享有著作權的作品,而且這一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一直參與其中,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融入知識學習,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大有裨益。鑒于公共選修課在課程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單純的理論講授勢必造成學生的反感和失去興趣,只有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讓其對課程內容的興趣成為對課程教學過程參與的源動力,才能發揮出公共選修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公共選修課主體性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是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實現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教育教學理論實踐的有益嘗試,也必將為教師、為學生帶來很多收獲。從教師的角度看,在公選課教學實踐中強調主體性教學模式,即是實現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開設的公選課,多是與其專業研究領域相關的內容,通過課堂教學的互動,能夠啟發教師對該問題的進一步思考,對該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也會有新的思路和靈感。從學生的角度看,通過公共選修課的途徑拓展知識面是對主干課程學習的有益補充,也能培養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高閏青.人本主義教育思潮與主體性教育[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7).
2、劉放桐.“人本主義”和“人本主義哲學思潮”[J].學術月刊,1999(10).
3、侯才.認識重心的遷移與當代哲學的趨向[J].長白學刊,2005(1).
4、略論建構主義視角中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策略[EB/OL].人教網,200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