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4 20:06: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才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選人用人機制不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在選人用人方面還存在著任人唯親的弊端,同時,在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缺乏合理的人才引進規劃。盲目引進高職稱、高學歷人才,忽視對引進人才的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的全方位考察,導致高校師資配置結構不合理,人才缺乏與人才浪費現象共存。在用人機制方面,對教師的后期培養及挖掘現有人才潛力的力度不夠,缺乏合理的人員流動機制,嚴重影響高校人才隊伍的素質提升。缺乏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機制不僅影響到學校內部教師協同創新的積極性,創新效率低下,導致學校的人才隊伍建設與學校協同創新的要求不相適應,更影響了高校與企業和科研院所之間的創新協作能力的提升。
2.考核評價機制流于形式
考核評價機制是高校人事人才管理工作中一項重要內容。通過開展考核工作對廣大教師員工的教學、管理工作做出客觀評價,有利于學校各項工作的有效完成??墒悄壳埃瑢龋咝T趯處焼T工開展考核的過程中,呈現出形式過于單一、內容過于簡單、指標過于狹隘、導向偏差、結果使用機制不健全等現象,從而導致高校人事管理中難以推行績效管理。對外,高校之間或校企之間缺少互聘高層次人才的業績評價機制,影響了引進或特聘的各類高層次人才在某些技術領域深入研究的動力和積極性。此外,目前由于受到國家宏觀人事管理體制的制約和影響,高校人事管理體制改革依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對于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上的論資排輩、行政管理干部職務“能上不能下”以及事業單位職工身份的“終身制”等現象始終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外部缺乏有效的競爭壓力,內部缺乏職稱晉升后的考核機制,導致許多高校教師在評上職稱或提升職務后安于現狀,不重視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研究領域的創新。高校間、校企間高水平人才缺乏相互交流,人力資源得不到科學合理利用,對于高校開展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創建優秀科研團隊、發展學校優勢學科等都存在一定的影響。
3.競爭激勵機制不完善
以聘任制為核心的用人制度目前在高校普遍推行,實行教師聘任制度,有利于把競爭機制引入教師管理制度中,通過競爭建立激勵機制,促進教師隊伍的健康發展。但實際上,由于制度的不健全、競聘范圍的局限性、執行力度不夠等因素往往導致競聘上崗流于形式,造成高校“進不來、出不去、流不動”的困境。校內缺少競爭不僅影響全校教師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更使學校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缺少動力和活力。此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平均主義和“重報酬、輕工作滿意度”的現象,缺乏對教師工作滿意度的關注以及對教師的培養、個體發展、人力開發等方面的激勵。
二、構建協同創新的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機制
構建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機制的協同創新模式要求高校在選人、用人、考核、評價、培養、激勵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革創新,營造協同創新氛圍,激發教師協同創新能力,促進高校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協同創新的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機制就是要突破以往管理體制的壁壘,共享高校與高校、高校與科研機構及企業間的人力資源信息,實現人事人才的管理創新合作。高校人事部門應以此契機,加強與其他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完善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機制,促進高校創新人才的發展,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此外,政府、人事服務機構、教育主管部門等要為高校提供政策、技術、環境等方面的外在支持。
1.強化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高校應樹立“人才資源是學校第一資源”的理念,作為高校師資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改變傳統的人事管理模式,以人為中心,實現人力資源管理的科學化與民主化。打通以往人事人才管理機制的壁壘,鼓勵校校間、校企間的人才交流與合作,激發每個教師員工在教學、管理、科研、服務等方面的潛在能力,重視教師的個體發展,提供多渠道的培訓途徑及職后教育模式,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且能適應學科專業建設和學校協同創新發展需要的師資隊伍。
2、建立開放靈活的崗位選聘制度
嚴格遵循和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選聘人才,從源頭上嚴把隊伍入口關。高校一方面要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招攬國內外具有不同學術背景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引進具有較大潛力的青年拔尖人才,通過優厚的薪酬待遇、超常規的配套條件引得進、留得住。高校實現協同創新除了需要學校自身現有的教師隊伍以外,更要聚集國內外一流專家學者和具有強烈創新意識的優秀人才。堅持教師聘任制的改革方向,理順崗位與聘用之間的關系,科學設置崗位結構,以“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嚴格考核、合同管理”為原則,以轉換機制為核心,淡化“身份”評審,強化崗位聘任,破除職務終身制。要構建以任務為牽引的人員聘用方式,就要求人事部門在崗位設置時兼顧人才、學科和科研三位一體的共同發展。教師的科研工作緊緊圍繞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展開。人員聘用模式以聘用全職的教師為基礎,還要通過一系列人才計劃的短期項目、客座教授、兼職教授、學校顧問、專家講學、項目合作等形式,積極吸納各類高層次人才。同時,鼓勵校內教師走出去,通過攻讀學位、出國訪學、進修及參加各類學術會議等形式,鼓勵教師去其他高校、企業、科研院所擔任兼職,通過技術服務、合作研發、產學研合作等方式,參與行業企業生產、工程實踐和科技開發活動來提高教師協同創新能力。
3.完善科學合理的評價考核機制
目前高校實行的教師聘任制度已不再以單純的年終總結作為評價與考核的依據,而是成為聘后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和手段,也是實施與崗位聘任制配套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依據,是崗位聘任制長期良性運作的基本保證。通過評價,教師能更好地認識自身的不足,調整修正自己的教學,管理層能更好地認識到教師隊伍存在的不足,通過政策引導和激勵,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要改變以往單純以論文項目數、科研經費、獲獎層次為主的考核與晉升的單一評價方式,構建科學的多元化教師評價體系,設計全面的評價考核指標體系,改變教師一味追求對成果“重數量,輕質量”的局面。從傳統的單純注重科研論文數量的考核評價方式中解脫出來,注重創新和實效,構建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基本原則的人才評價與分配機制,探索按貢獻參與分配的辦法及有利于人才協同創新的雙聘制度,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此外,高校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退出機制,鼓勵競爭、動態發展,以合理的人員流動來優化教師結構,提高教師水平,增加教師活力。通過教師評價考核為教師隊伍科學管理和正確決策提供可靠依據,促進高校師資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和學校創新能力的增強。
4.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構建科學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師的個人發展有著重要的激勵作用。要建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機制,認可那些優秀人才在研究領域取得的成就,調動教師隊伍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潛力,引導他們在新興或交叉領域不斷創新。建立以任務目標為導向的人事人才管理模式,以重實績、重水平、重貢獻為基本原則,實施多維度激勵分配制度;要以超常規的待遇和優惠政策留住優秀拔尖人才。同時,高校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合理調整人力資源配置,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促進學??沙掷m發展。加大教師培訓、進修、訪學、出國研修、社會實踐等繼續教育力度,構建多樣化的校本培訓模式,著眼于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把教師的自身發展與學校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5.營造開放大氣的創新氛圍
學校要為教師的潛心研究提供一個寬容大氣、不怕失敗、學術自由、實事求是的良好氛圍,把有利于協同創新的元素融入高校的組織文化環境。高校的人事人才管理機制要為高校協同創新的要求提供外在支持,減少行政干預,提供一個充分尊重個性的、平等競爭的、充分發揮創造力的學術環境。堅持對外開放的辦學理念,打破學科之間、學院之間的壁壘,打通學校部門之間、部門與院系之間人才雙向交流的渠道,加強人員之間的互相交流和溝通。
6.建立高校間、校企間的協同創新合作模式
高校與高校、企業、科研機構之間的人事管理部門要加強協作,善于創新,依托協同創新平臺,制定共同目標,構建協同創新的人事人才管理機制。對外加強與國內外高校間人事人才管理協同,建立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進一步提升引進人才質量和水平。對內要聘用一批國內外承擔過重大項目,具備重大科學研究能力的優秀團隊,有效整合資源。加強高校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隊伍與科研機構高水平人才間聯合協同重大科研項目攻關能力,為高校提升協同創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持與保證。
三、總結
1.1酒店管理專業所設置的課程體系不合理,所授知識與市場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所規劃的教學計劃和課堂體系都是按照國家專業目錄進行的,酒店崗位所必需的能力、知識、技能等結構未必能從酒店管理專業課程的學習中獲得,高職院校所授知識與市場實際需求存在的差距較大。很多酒店企業反映酒店管理專業實習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普遍偏差,實習生也會抱怨在學校所學知識用處不大,與酒店企業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的差異。
1.2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定位出現偏差
很多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偏重于理論的學歷教育,對實踐環節的教學不甚重視,缺乏科學系統的崗位技能培養體系,理論學習與“工學交替”完全分離開來,學生無法將所學理論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工作當中。此外,高職院校還缺乏有效的評估體系,無法對實踐課程進行科學的檢驗、評價。還有一些院校則過于強調酒店管理專業的實訓教學,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得到了強化,卻淡化了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積累及邏輯思維的訓練,學生無法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
1.3高職院校與酒店企業之間未建立深度合作關系
為了給學生提供更豐富廣闊的教學資源和教育環境,很多高職院校都與酒店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所采用的實習模式為將學生安排到企業進行為期半年至一年的頂崗實習。酒店企業之所以為實習生保留一定比例的崗位,是為了節省人力成本,學生在酒店企業任職期間的工資待遇較低,與酒店企業正式員工的工資待遇差距較大。旺季期間,酒店企業對員工的需求量大增,急需人員可以即刻上崗就業時,他們會通過雇傭大批酒店專業的實習生來充當廉價的勞動力,以此來滿足酒店的人員需求,使其負責酒店基層的服務工作。高職院校與酒店企業之間缺乏深度內容的合作,學生在酒店企業頂崗實習期間,自始至終只能從事一項工作,每天所負責的工作內容單調重復,周而復始,很難在工作中得到科學有效的指導,酒店企業對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培養工作不甚重視,頂崗實習意義不大。
2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各大高校在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正在不斷的創新完善,主要采取了以下幾方面措施:
2.1對課程體系進行全新改革,將酒店管理專業的特色體現出來
當前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仍有很多不足之處,高校課程體系所安排的課程與市場需求有較大的差異,改革傳統課程體系已勢在必行。高職院校在為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規劃教學計劃和課堂體系時,首先要符合國家專業目錄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通過學校所設置課程體系的學習具備酒店崗位所必需的能力、知識等技能。高校應該將酒店管理專業所授知識與當前酒店行業的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結構及課程內容,提高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高校還應該在專業課程教育中時常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并通過實踐將所學理論知識靈活應用于社會實踐當中。
2.2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目標
高校是向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應該將學生培養成能夠挖掘自身潛在素質并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于工作實踐、市場開拓當中。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領域的分工越來越細化,為滿足這一市場需求高校酒店管理專業的專業設置也應該越來越細化,培養更多的專業型人才,為酒店服務行業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制定科學合理的教育目標,進一步明確專業的歸屬。
2.3完善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增強學生的服務意識
酒店屬于服務性質較強的行業,該服務行業對服務意識和服務理念問題非常重視。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應反映酒店業對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是教學計劃的核心內容,因此,我們在課程設置安排上要考慮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明確酒店服務理念,在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設置了服務管理、酒店管理概論、餐飲管理、前臺與客房管理、酒店經營戰略、酒店英語等課程作為專業必修課。社交禮儀、酒店物業管理、酒店規劃與設計、康樂管理、食品營養與衛生控制、中外飲食文化、危機管理等課程作為專業選修課。從而增強學生服務意識,分層次引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為進一步深造和適應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2.4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建立深度合作關系,提高學生頂崗實習的質量
學校應該拓寬與酒店企業的合作渠道,盡量與更多的酒店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并簽訂實習基地相關協議,為酒店管理專業學生提供更廣闊的頂崗實習平臺,以此來確保學生頂崗實習工作的順利開展。學校應該多與酒店規模較大、管理較為完善、管理理念較為先進、檔次較高、硬件設施較好的高星級酒店建立深度合作關系,這種高星級酒店企業的服務操作流程、經營等方面都有合理科學的規章制度,管理體系較為成熟,學生通過頂崗實習可以學生很多書本以外的酒店管理知識,使實習生充分感受酒店的企業文化,借鑒該企業先進的管理理念、模式以及相關管理經驗,使酒店管理專業實習生對自身的未來發展充滿希望。
2.5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
在酒店管理專業的建設中要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根據酒店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要求,人才培養可以采用“3+1”的模式方法來按需培養,即三年國內(校內)學習,一年國外學習或酒店業實習,從而使人才培養教育模式達到寬泛性與針對性的有機統一,不斷完善酒店管理人才培養計劃,滿足酒店行業的人才需求。另外,還可以借鑒美國康奈爾大學酒店管理學院: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游業管理學院等學校在課程設置:教材:實踐操作等方面的教學經驗,加快提升學科建設水平。
3結語
關鍵詞:人才市場;現狀;對策
一、我國人才市場發育現狀
面對與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我國的人才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相對滯后。從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三個方面衡量我國人才市場的發育程度,目前我國人才市場發育度偏低,具體表現在:
(一)市場價格機制尚未形成
其主要表征為,同一地區的不同行業的人才價格,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不同地區人才價格,同一地區的不同所有制單位的人才價格,在較長時段內都處于非均衡狀態,存在過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
1、全社會人才價格,人才供求信息的匯集與尚未成為公共產品,用人單位與人才之間價格信息傳遞的渠道不暢,不能及時反映及預測人才供需數量、結構的狀況和趨勢。
2、人才評價的社會化,市場化機制還未形成。體制內的人才評價多數仍在沿用學歷、職稱標準,體制外的人才標準更重視經歷、能力和績效,致使體制內與體制外的人才價格形成較大的反差。
3、薪酬制度不透明。用人單位的市場報價一般只限于工資水平,而津貼、獎金及福利則處于隱秘狀態,從而扭曲了人才市場價格。
(二)人才供求機制不健全
1、全國統一的人才市場均未形成,存在著人才就業和流動的區域性壁壘,嚴重限制了全國市場容量的擴大,增加了交易費用。目前政府所屬人才中介機構掌握人才信息的主渠道,但各自為政,相互封閉,使人才信息局限于本地區內,妨礙了人才信息的全社會流通。戶籍管理、社會保險制度、職業資格認定、市場準入等行政壁壘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人才流動。
2、人才市場格局存在“場內”與“場外”的市場份額倒掛。目前,全國人才中介機構場內成交率約為15%左右,即使考慮人才多次求職的因素,場內成交率也不會高于30%。70%以上的場外成交多數是通過社會人際網絡進行的,不僅交易成本過高,不符合市場公開、公平原則。
(三)人才競爭機制不完善
在我國人才市場上,市場主體的信用與道德問題一直困擾著人才市場成熟與發展。人才在流動中由于缺乏道德與自律意識,引起各類人事爭議及知識產權糾紛;用人單位與人才互不信任,缺乏承諾,將契約關系視同兒戲。為了應對人才泡沫,企業對人才許諾不切實際的待遇和機會。市場競爭機制的不完善,還表現為人才不正當競爭。如職業經理人利用信息不對稱損害委托人利益,人員流動之中竊取機密,帶走客戶等行為;人才中介機構信息披露不真實,用人單位以“土政策”限制人才流動等。
因此,由于市場發育程度較低,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才市場體系遠未形成,還難以完全承擔人才配置的基礎。
二、人才市場發育程度偏低的原因
(一)政府宏觀調控不到位,人才市場發育的環境不成熟
政府宏觀調控滯后的主要表現:一是政策不規范,缺乏相配套的完備的政策法規,對市場的監管力度不夠。二是對市場主體的引導、開發、培育滯后。三是缺乏總量控制,人才市場的總供給與總需求失衡。四是結構調整不到位,沒有充分運用產業政策、分配手段、經濟手段引導人才的合理布局。
這樣勢必造成人才市場的發育環境不成熟:
1、人才市場的社會支撐體系不成熟,特別是戶籍的管理、住房的問題以及社會保險制度等尚未同步健全起來;占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目前的人事機制還存在著許多不符合市場規則的地方;政府對人才市場的宏觀調控作用還發揮得不到位,一些管理人員尚未真正樹立市場經濟理念。
2、人才市場的市場規則不夠成熟,人才市場上相應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法治體制不夠完善。
3、人才市場的市場倫理道德不夠成熟,我國人才市場上的各方誠信度偏低,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過高。市場中介的欺詐行為、逐利行為、短視行為都很嚴重。
(二)人才市場的主體到位速度緩慢
從人才的需求方來看,由于我國大部分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改革滯后,人才管理配置60%以上依靠行政權力。用人機制仍然處于封閉半封閉的狀態,尚未完全走向市場。而用人主體市場化程度較高的一些“三資”、民營企業,其用人數量不可與前述單位相比,而從擇業主體看,對人才市場的信任度沒有樹立起來,多數的就業方式仍以社會關系和各種各樣的人際網絡為主,而且戶籍、檔案等人為因素又降低了人才流動率,需求雙方主體還不能完全以市場導向自主決策,影響了我國人才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三)人才供需的結構性失衡
一方面,用人單位找不到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市場又滯留著千千萬萬的求職者。隨著高校擴招之后學生畢業人數的增多,這種狀況還在加劇。同時,低端的技術勞務人才市場也出現了結構性失衡,熟練的藍領技術工人供不應求。人才的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和初次就業失業交織在一起,使得我國人才供求結構性失衡問題更加復雜,解決難度更大。造成我國人才供求結構性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對人才的特定結構性需求與人才培養供給的不對應,以及人才的就業期望與社會需求之間失衡,整個社會的人才培養與開發體系結構性失衡。
(四)人才市場的渠道不暢
主要表現在:
1、人才流動的市場化導向需求與人才市場由政府主導的現狀之間的矛盾。長期以來,我國人才市場以政府行為為主導,人才中介服務機構多為壟斷型實體,為人才流動提供專業化服務的業務收入所占的比重很小,人才中介服務市場市場化程度低。
2、人才中介服務需求多樣化與國內人才中介服務產品單一的矛盾。目前我國人才市場的服務內容和方式單一,大多只能提供人才招聘和求職信息、代管人事檔案等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服務產品,各類人才交流大會仍然處于大集市水平,成交率低。不適應現代人才市場需要的服務方式。3、人才價值發現、復歸以及對人才的信用需求增加與人才市場評價機制缺失的矛盾。人才價值需要在人才市場上得到客觀的顯現與界定,他的道德與信用水平的積累更需要獲得驗證。但我國人才市場上沒有形成人才價格與價值的指示器,信息的不對稱使得對人才信用價值的考證也無從著手。
此外,我國人才市場上缺乏用人單位與人才之間進行有效溝通的渠道,不能及時提供反映及預測人才供需數量、結構的狀況和趨勢的確切信息。需求方的信息不能及時傳達到供給方,人才根據需要對自身知識和技能結構、就業區域與行業選擇以及就業期望的調整更加滯后。
三、加快我國人才市場培育和發展的對策
(一)政府轉換職能,強化宏觀調控
政府的職能不是辦市場、中介機構,而是制定必要的政策,保證人才市場健康、有序地運作和發展。
1、制定和執行宏觀調控政策,抓好人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發展環境。培育人才市場體系,監管人才市場的運行和維護平等競爭。調節人才的社會分配,組織人才的社會保障。制定和實施人才發展戰略,保證人才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加強政府對人才市場的服務功能。政府部門應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手段,拓寬服務范圍,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人才流動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各類人才和用人單位提供全方位服務。
3、改善和加強對人才市場的管理和監督。建立正常的市場進入、市場競爭和市場交流秩序。
4、加強人才市場法制化建設。當前急需提高立法層次,建立行業標準,規范取費方式,尊重和保護人才中介服務方法的創造性發明。同時,要抓緊建立人才安全體系。人才資源作為國家的戰略性資源,不可能完全自由交易,必須有安全體系作保障。在法制化建設的過程中,要重點制定和完善規范中介服務、反不正當競爭的管理規章,逐步實現人才市場的政策性規范向法制性規范轉變,審批管理向資質管理轉變,不斷創新管理體制和管理方法。
5、推進政府建立的人才服務機構改革,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目前我國人才市場中政府建立的人才服務機構大部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社會公益服務與市場經營業務不分,有意或無意地依托政府委托的社會公益職能,在人才市場中參與競爭,導致了事實上的不平等競爭。應當把公益性的人才服務機構與經營性的人才中介機構明確劃分開來,人才服務機構作為事業性質的服務部門,接受政府委托,承擔包括人事檔案管理、人事公證、人才信用體系建設及人才社會化的具體事務。人才中介機構作為企業性質的經營機構,開展公平競爭,與其他要素市場融會貫通,向產業化方向發展。
(二)建立全國統一的人才大市場
人才市場的統一,是指市場機制能夠在全國范圍或一個較大區域內暢通無阻地運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是成熟市場的主要特征之一。
統一市場的形成,以減少直至消除各種市場壁壘和非市場壁壘為前提。目前,這兩種壁壘在人才就業和流動中都有存在,主要以行政區域壁壘、中心城市壁壘、城鄉壁壘的形式出現。全國人才市場被分割成眾多的區域性市場,人才市場統籌的最高水平只能達到省級程度,大量存在的是市級,區級甚至小范圍的人才市場,由于在信息、資源、利益上不能實現共享,使人才資源配置的效率只能局限于區域市場,無法在全國市場實現。
因此,必須進一步消除各種體制,打破人才市場條塊分割的局面,讓人才市場與商品市場及各類要素市場相銜接,形成全國統一的人才市場,并與國際人才市場接軌。
(三)創造推動市場主體到位的新機制
盡管人事制度改革不屬于人才市場體系建設討論的范疇,但屬于人才市場建設的環境問題。
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四個尊重”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用人機制和人才流動機制,消除制約人才流動和人才市場發展的政策性、體制,把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人員的進出口與市場緊密銜接起來,不斷擴大市場招聘選拔的范圍,可以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
(四)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加強人才服務機構和經營機構的能力建設
要優化從業人員素質,就必須建立從業人員資格管理制度。充分發揮人才行業協會的積極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強化職業道德和行業服務標準建設,轉變從業人員的觀念,從人才市場發展的大局出發,積極探索新型人才市場建設的新路子,致力于人才市場的可持續、信息化、跨越式發展。
要進行資源整合,建立人才實業集團,投資主體多元化,建立人才產業的多元股權結構和獨立法人結構,打造人才經營的知名品牌,實現素質、能力、結構、業務的國際化,使市場經營體系強壯起來。
災難救援工作側重于院外救護與管理,災難醫學救援不僅僅強調醫學救治,更多與組織管理、運行和指揮協調等工作有關。災難醫學管理人才是建立在科學人才培養平臺上針對災難醫學學科進行綜合培養的,能夠對災難醫學的學科建設、基本理論、災難醫學資源準備、控制、評估和改進等理論結合實踐,通過管理活動指導災難醫學活動相關的人員,使醫學資源在災難中發揮最高的效率及最好的效果,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災難對人類健康的損害。
1.1培養目的災難醫學管理人才培養目的是“以人為本”,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科學地建立災難醫學學科體系,通過研究災難醫學中所需的醫學資源準備、調配、應急等實現對災難的合理、科學應對,減少災難對人類及人類社會的危害,從而構建和諧社會。災難醫學管理人才需圍繞著三個核心要素進行培養,即災難醫學需求、災難醫學資源及其資源利用管理,分別對災難醫療救治、疾病控制、心理衛生服務和康復醫療四個方面的醫學技術實施,及其藥品、血液、醫學裝備、后勤、信息和行政六個方面的醫療技術實施保障給予研究,并促使其能夠將災難醫學管理學理論與其他學科理論的結合和深化,產生出諸如災難醫學信息學、災難醫學流行病學等災難醫學的衍生學科。
1.2培養對象災難是一個極其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災難醫學管理人才培養的對象也應具有社會化的傾向。具體而言,災難是由其累及的社區及其與災難醫學資源利用相關聯的社會空間構成,災難醫學管理人才的培養對象就不應當是僅僅具有醫學資源的調配能力,還應當在跨文化的人才和非醫學性的能夠利用和管理社會資源的對象中尋找,例如了解或熟知區域性地理氣候特征、地區民俗文化的人員。與災難醫學相關的社會資源隨著災難范圍而變化,高度重視這一點,相關人才的培養才能滿足災難醫學的需求,滿足一系列社會資源組成的災難醫學救援體系,因而人才培養的對象需涉及應急儲備物資管理,常規物資儲備管理、醫療救援應急物資管理、災難早期醫療救援物資管理、救治標識物資管理、災難中后期醫療救援物資管理等方面。
1.3培養模式災難醫學管理人才的培養首先是明確災難醫學管理的內涵和明確培養災難醫學管理人才的目的,其次是建立災難醫學管理的知識體系:(1)災難發生和發展過程與醫學需求之間的關系;(2)災難醫學需求的空間范圍及其特征;(3)災難醫學資源所處的社會空間及其資源調度;(4)社會學空間中的災難醫學資源的特性和配置問題;(5)災難醫學資源的利用和管理;(6)災難不同階段的管理范疇與內容;(7)隨著健康受到災難累及人員的移動和生物學災害因子的擴展而擴大的條件下的相關需求及其相關資源(醫學資源、社會資源等)的合理配置等。再次,災難醫學實踐性強,可通過模擬并結合真實案例的手段開展培訓。模擬應當想方設法做到準確、合理、科學,其模擬的主要內容應包括:(1)災難發生前,為災難醫學管理預案制定和災難醫學資源準備;(2)災難發生后,災難醫學管理預案啟動、實施效力及其評價,補充性適宜方案的制定及其實施,對醫學資源利用的綜合評估等。同時在案例學習方面可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或存在的不足,例如2013年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處置工作體現了對災難準備實施全面的管理所帶來的益處,2014年江蘇昆山“8•2”特大爆炸事故緊急救援中存在的問題等等?,F代管理學認為,人們獲得管理經驗的最好方法是通過實際的團隊項目操作而非通過傳統的課堂教學。因此,災難醫學管理人才的培養可以采用“行動導向型教學方法”,即按照“問題-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完整的行動過程,通過采用桌面推演、情景模擬、指揮部模擬演練等多種實戰特征明顯的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通過參與獲得較強的行動能力,該方法并不是忽視知識、忽視理論,而是將傳授知識與提高能力,特別是提高行動能力結合起來,使人才培養能夠在做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通過做事提高行為能力。
1.4培養考核協調是災難醫學管理的本質,科學決策、快速反應、靈活機動是對災難醫學管理的基本要求。因此對災難醫學管理人才的考核應當依托災難管理的本質與基本要求,以尋求災難醫學資源合理配置與利用為導向,考核其管理手段與措施是否能夠滿足災難社區醫學需求。災難醫學管理的主體是人,對象則包括人和物、空間與時間、個體與群體等,考核是觀察災難醫學管理的主體人對其所管理對象的協調能力。災難醫學管理人才盡管大多數時間內缺乏實際的應用實踐,但隨著災難醫學的發展,人才的知識儲備應當與時俱進,應當注意調整專業知識、學習和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手段、盡可能武裝最新的科技設備等,同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考核使人的主體作用向前延伸。災難醫學管理人才的培養是為解決如何充分利用災難狀態中的醫學資源問題,考核可將其分為7個環節,依次為:災難醫學人才需求分析、災難醫學人才資源分析、災難醫學人才管理組織建立、災難醫學管理人才方案制定、災難醫學管理人才方案實施、災難醫學管理人才評估和災難醫學管理人才培養方案改進。以上環節以災難醫學需求滿足度和災難醫學資源利用率為尺度對災難醫學管理人才培養活動給予評估和改進,是對災難醫學相關活動進行綜合評估的重要手段,同時也形成了災難醫學管理人才培養的閉合環??己藭r,應采用現實中的方針、準則及標準,例如選擇個人真實的工作崗位,現實中承擔的工作職責,現實中的工作條例,考核中的流程與預案也是真正的災難管理工作流程與預案,通過場景模擬考核,使培養的人才能夠滿足實際狀態下的災難醫學管理需求,提高應對問題的能力與團隊協作的能力,從而在真實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地應對災難。
1.5培養管理近年來,我國對災難醫學日益重視,但在管理方面依然非常欠缺。建立人才隊伍固然重要,但實現在培養人才隊伍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管理卻是一個較新的課題,需建立長效的管理機制,避免人才培養的科目重復、知識結構雷同、人才效能無法最大程度的發揮與人才的流失,例如初期培養時管理知識局限在單一或很少的學科領域,進行下一階段培養時,知識結構仍然重復沒有得到更新,使得難以在實際的災難到來時發揮作用。為了克服以上缺點,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建立專門化的災難醫學管理人才培養系統、可用的注冊制度、大型的人才數據庫等,通過一系列專業的人才管理途徑與機制,強化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管理,做到有的放矢,知識結構不斷鞏固、翻新、強化,又避免人才資源的無法流通,保證人才的合理調劑與配伍,在統一的框架內實行人才資源的磨合和配伍,實現人才培養的效能最大化,確保災難應對的過程中實現災難醫學技術資源管理及災難醫學技術保障資源管理的雙優化,確保合理利用災難醫學資源滿足災難醫學需求。
2小結
高職酒店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有別于一般人才培養,創新人才應該更具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教學中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創新意志、品質和能力培養。高層次的高級酒店管理專業既不同于一般層次的偏重技能的中等職業教育,也有別于本科層次的偏重理論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專業創新應用能力。首先,立足于服務創新。創新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衡量優質人才的重要標準。酒店行業是我國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的第三產業,服務對象是有生命、有思想、有要求的不同層次的人,有別于第二產業服務的無生命的客觀商品。因此,高職酒店管理專業首先應該讓他們的創新精神是建立在服務理念之上,是服務理念的創新,不斷強化他們的服務精神,想方設法地為他人提供優質的服務。這就要求更加注重學生的口頭溝通、決策判斷和理解他人等方面基本能力的培養,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其次,應該注重管理能力創新。
隨著我國酒店行業的飛速發展,酒店競爭日益加劇,酒店管理必須注重管理的創新,不斷提高其酒店管理的服務質量,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提高酒店的入住率,增強企業的發展規模和盈利水平。高層次的酒店管理人才必須具備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團隊合作意識以及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就需要結合高職酒店管理管理特點,培養他們的溝通協調能力,增強他們的酒店管理能力,具備運用先進的管理方式提高酒店管理質量的能力。再次,培養終身發展的創新意識。一個酒店必須具有創新的精神和文化,一個管理人才必須具備創新的意識和精神,這樣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的創新管理模式。酒店行業快速發展對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職培養管理人才不但在學習期間和實習期間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走上工作崗位以后更應該保持終身的創新意識,把創新意識培養應該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和學生未來發展的始終,真正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2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培養創新人才的策略研究
(1)確立創新人才質量標準。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培養創新人才必須明確人才培養規格,將我國的職業標準、行業標準以及優秀企業的標準納入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制定較好的培養方案,準確定位高職酒店管理創新人才。讓學生在學習、實訓以及實習過程中,嚴格按照標準提高自己,確保勝任未來工作,徹底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需求相脫節的矛盾。為此,首先應該重視學生核心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比如,對于酒店管理專業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不斷提高他們的服務能力。引入先進企業文化,構建人才培養新標準,高職酒店管理專業需要注重與大型酒店管理企業的合作,依照先進企業的管理理念,制定人才培養標準,構建設置課程教學體系,真正的結合酒店企業的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強化學生的先進禮儀意識和服務理念。
(2)創新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教學模式。高職旅游酒店管理專業培養創新人才,必須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堅持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尤其是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針對學生的發展實際,結合酒店企業的特點,實施項目式教學,不斷的強化學生的崗位意識,提高他們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增加學生實訓教學和實習教學內容強化實訓教育環節,在實習當中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教學中除了給學生講授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還應該根據課程知識、素質培養目標、創新人才標準設置相關的工作任務,以小組或個人的形式引導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任務,以項目教學法來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以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每一個項目都應該有一定的任務書、過程記錄、ppt匯報等,并對學生進行創新級別鑒定,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能力。
(3)構建完善的實訓和實習基地。高職酒店管理培養創新人才必須有完善的實訓和實習基地,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去感知酒店管理的行業特點,對酒店行業的發展和未來作出自己的判斷,在解決問題中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利用高職院校自營酒店組織學生實習,不斷增強他們的敬崗愛業,提高他們的服務能力,增強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強化學生的質量安全與環保意識。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到高級酒店去實習,幫助學生更好地熟悉當前酒店管理行業品牌化、高端化、國際化發展現狀和管理理念以及企業的創新文化,與喜來登、希爾頓、香格里拉等大型酒店管理集團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更好的頂崗實習機會,以優秀企業的先進管理文化培養學生的新近管理理念和創新能力。
1.1經營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不足具體表現在:一是管理者的理念過于保守,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這種現象在國有企業中尤為突顯,管理者為了降低企業經營風險,他們采取保守的經營理念,導致企業一直停滯不前。二是沒有果斷的決策意識,導致企業資產損失嚴重,市場化背景下,要求企業管理者具有果斷的決策力和科學的判斷力,但是一些企業的管理者卻沒有這方面的能力,造成企業的決策制定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1.2經營管理人員存在過度職務消費行為職務消費就是在履行其職務過程中依照制度享有的各種福利和特權。但是隨著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發展,一些企業經營者卻存在過度職務消費行為,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利為自己謀取經濟利益,造成企業資產被經營者所占為私有。
1.3優秀的經營管理者流失嚴重隨著企業之間競爭的加劇,優秀的管理者流失現象非常普遍,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一是我國缺乏優秀的經營管理人員,優秀經營管理人員的數量偏少,加劇了企業之間爭取優秀人才的動力;二是企業的各種激勵制度、選用人才制度的不健全,影響人才的工作激情迫使人才流失。
2經營管理人才管理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2.1經營管理人才選用機制行政化色彩嚴重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人們對經營管理人才定位為企業的中高層管理層,而沒有將對企業決策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納入到經營管理層,結果導致人們對管理者的認識定位為“國家干部”,而且這種現象在國有企業中非常普遍,行政化色彩嚴重表現為:一是企業經營管理者的選撥標準是以忠誠度為第一考核標準,隨后才是才能,當然忠誠度并不是對企業的忠誠,而是對其上層領導的忠誠,這樣的用人方式必然會導致企業內部產生小集團陣營;二是企業在招聘人才時并不能嚴格按照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而是出現熟人介紹的方式,將與自己有關的親屬、朋友等納入到企業中。
2.2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考核制度不完善目前企業所采取的考核方法存在很多問題:一是考核的目標不明確,考核目標不是為了培養與創新管理人才的素質,而是為了實現考核而考核;二是考核的方法不合理,當前企業對人才的考核主要是以企業管理者的自我認識為主,忽視企業基層員工的參與;三是不重視考核結果,很多企業對經營管理者的考核結果重視程度不夠,他們將考核看作一種形式,沒有將經營管理者在考核中所存在的問題向其反饋,影響考核的目的實現。
2.3激勵制度不足首先企業對人才的激勵主要集中在物質層面而忽視其它層面的激勵,我國經營管理者的薪酬待遇存在巨大的區別,不同行業的經營管理者之間的薪酬待遇存在巨大的反差,而且對于經營管理者的激勵主要以物質形式存在,而忽視了對經營管理者的精神層面的激勵;其次激勵形式單一,主要是以月薪獎勵和年終獎金為主。
3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管理模式創新的措施
3.1完善人才選拔機制首先引入經營管理人才市場化的選用機制,通過市場在企業人力資源中的作用實現企業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避免出現“人情招聘”、“內部招聘”;其次要建立科學的人才選拔評價制度,改變傳統的以政府部門或者上級主要領導決定人才職務的畸形現象,實現崗位制度的標準化,構建以崗位要求選拔人才的模式;最后制定現代化的人才管理模式,按照政企分開的要求,實現人才的自主交流與流動。
3.2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機制一是企業管理者要不斷創新績效考核理念,實現績效考核的精細化、規范化,強化價值管理理念和資本成本意識;其次通過對上一屆的績效考核情況總結、分析、吸取經驗,對本屆與上屆的對比參照,并對每一年的績效考核結果進行整合,實現績效考核評價的動態化;最后,重視績效考核的結果,將績效考核結果應用到企業的管理工作中,企業管理者要重視對績效考核結果的反饋,將績效考核結果進行仔細的分析,并且根據相應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措施,以便促進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3.3完善經營管理人才激勵機制一是全面實施年薪制,組建合理的薪酬激勵模式。薪酬激勵是提高經營管理人才工作激情的主要方式,也是滿足人才基本生活的物質條件,構建合理的薪酬組合,會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和工作動力。二是建立精神激勵機制。經營管理人才在滿足物質條件之后,他們開始關注自己的情感價值、自我價值等,而這些都屬于精神層面,因此企業要積極為經營管理者提供精神層面的激勵措施,比如為經營管理者提供各種學習培訓的機會等。三是健全經營管理人才的監督約束機制,通過完善的監督約束機制規范經營管理者的行為,保護企業資產不被流失,防止經營管理者出現犯罪行為。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施過程
(一)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本情況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在近8年的頂崗實習改革基礎上,與企業多方商談,最后與嘉興隆聚餐飲集團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于2009年6月從旅游、酒店、英語、日語、外貿類專業2008級學生中選拔學生組成訂單班,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首批訂單班學生共26人,單獨編班組織教學。在首批訂單班成功組建的基礎上,在后來的2009級、2010級學生中都組建了相應的訂單班。
(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內容
1.企業資助學費,畢業后定向就業酒店管理訂單班從大二開始訂單培養,在校學習一年,在企業實習一年(含綜合實習和畢業實習)。在校就讀期間隆聚餐飲集團每年給予學生學費資助,實習期間按照企業薪酬管理規定發放實習工資。另外,訂單班每年評選優秀學生并按照一等800元、二等600元、三等300元的標準發放獎學金,獎學金獲獎面額占50%。同時企業還會提供部分資金資助學生開展班級春節晚會、春游、拓展訓練等班級活動。學生畢業后全部到訂單企業就業。
2.校企聯合開發,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酒店管理專業隆聚2008級訂單班成立后,企業積極與分院協商召開研討會修改人才培養方案。鑒于餐飲業是企業的主業和核心業務,訂單班人才培養方案在專業技術課中刪除了星級酒店的《現代酒店管理》、《前廳與客房管理》課程,增加了《餐飲實務》課程的教學學時和教學內容,并根據企業運營和工作的實際需要增設《廚房管理》、《營養與配餐》課程。為了提高教學的針對性,突出企業主業特征,將《酒店市場營銷》更名為《餐飲市場營銷》,同時增設《形體禮儀》課程。
3.校企共同重構實踐教學體系為了更好地適應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體現高職教育的職業性,結合企業工作流程和學院教學管理的實際情況,校企雙方共同重構了酒店管理訂單班的實踐教學體系,將整個實踐教學大致分類兩大類四種類型。一大類主要由學院和企業在教學計劃中安排和實施,分為認識實習、綜合實習和畢業實習三種情況。認識實習在第三學期正式開學前組織,時間為2周,其中1周為集中理論授課,1周為分散技能訓練,全部安排在企業進行,由企業選派優秀技師,按照企業文化和服務標準進行教學。綜合實習安排在第5學期,畢業實習安排在第6學期。第二大類為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到企業不定期參加實踐,主要在企業有大型活動或較大規模接待任務時到企業去頂崗。對于這種情況,學校不組織也沒有具體安排,但要求企業在每次活動前通知學院并派車輛接送,以保證學生安全。企業按照學生工作情況按小時發放實習補貼。
4.校企共享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積極參與學院的課程、教材與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在《餐飲實務》的課程教學中增加企業文化的內容,并由企業總裁和分管人力資源的副總監親自到校主講授課,將企業文化的精髓融入課程中。《形體禮儀》、《餐飲市場營銷》課程,企業都派人參與課程建設和部分內容的教學,部分內容到企業進行了現場教學。《廚房管理》、《營養與配餐》課程,全部由企業派出技術骨干授課,《廚房管理》由企業總部廚務部經理授課,《營養與配餐》由企業下屬分店樓層經理授課,上述教師全部進入專業兼職教師庫。同時企業接納專業教師到企業鍛煉的有3人,專業教師全程參與了增加企業服務體系編制、顧客滿意度測評、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等工作,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咨詢、培訓服務。
酒店管理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
通過實施訂單式培養模式,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的素質顯著提高。第一屆2008級隆聚班25名訂單學生,到企業就業的有17名,定向就業率達到72%,這充分說明酒店管理專業不是簡單的“實習訂單”,而是真正體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方式,2008級隆聚班訂單項目也成為了嘉興欣禾職教集團2011年優秀產學合作項目,隆聚集團2009年創新項目;集體和個人獲得企業多項表彰。一名學生在酒店實習期間獲得嘉興市優秀服務員稱號,兩名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晉升為見習主管,畢業半年左右訂單班累計有7名學生晉升為主管,成為企業基層管理人員,晉升時間遠遠小于非訂單班學生。
(二)專業服務地方產業的能力明顯提升
由于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高,多次得到相關媒體的報道,專業知名度大大提升,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第十四屆浙江省運動會在嘉興市舉辦期間,為了做好開幕式招待晚宴服務工作,組委會特意邀請嘉興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參加接待服務,國家體育總局領導、省領導和嘉興市主要領導所在的主桌服務工作全部由訂單班學生承擔。學生們兢兢業業、一絲不茍,以出色的服務工作贏得了貴賓的贊揚。訂單班學生在企業中還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服務、技能大賽,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每年酒店管理培訓達到200人次,承擔市廳級以上課題7項,多名骨干教師被企業常年聘為技術顧問和技術革新咨詢師,在行業、企業中具有較高的影響力。
(三)形成了一支“校企互通、專兼一體”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酒店管理專業實施訂單培養過程中,建立了一支與“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高水平“校企互通、專兼一體”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兼職教師到學院工作期間,工作任務由學院提出,通過企業安排人員來實施,薪酬由企業發放。這樣兼職教師到校教學從教師個人行為變成了承擔企業工作任務的企業行為,形成了兼職教師建設的長效機制。同時學院也根據教師承擔的課程特點,有計劃地安排了3名專業教師到訂單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其中1名教師全職脫產掛職。掛職教師在訂單企業全職掛職期間,通過短暫的培訓,擔任了訂單企業下屬金悅港灣大酒店樓面部經理的職務,其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和工作業績獲得企業高度贊揚。
(四)“企中?!苯ㄔO取得顯著成效
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以來,酒店管理專業打破了傳統的實踐訓練僅限于校內的觀念,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將實訓場所搬到了校外合作企業,即“企中?!?。酒店管理專業有其自身的特點,學生面向的服務對象是需求各異的客人,因此,在合作單位的真實頂崗中才能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根據訂單式人才培養的需求,我們將學生的硬性技能培訓放在校內實訓場所;而涉及和人打交道的一系列重要理論和實踐知識,如學生的溝通能力、承受能力、理解能力、合作能力、組織能力、自律自理能力等軟性的技能則放在合作企業進行完善;同時企業根據學生的表現量身定做不同的培訓課程,個人與團隊管理、分析和解決問題、服務質量管理等培訓課程及拓展訓練對提高學生綜合管理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酒店管理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經驗與思考
(一)有一系列支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管理制度
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都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制度。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更是高度重視,全面啟動實施“四個一工程”,支持學院各專業結合專業實際情況,實施不同類型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并且在經費上給予支持。應該講,領導重視和制度保障是酒店管理專業能夠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礎。同時我們也建議政府應充分利用財政、稅收等經濟杠桿進行有效的調節,積極發揮主導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平臺,加速推進“訂單班”人才培養的進程。
(二)選準一個合適的合作酒店
高職院校要選擇合適的酒店作為訂單培養的合作企業,必須選擇那些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有發展潛力,員工容量大,重視員工培養的企業,才能有效保障訂單培養的質量。實行訂單培養的首要條件就是酒店對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層支持并且認同訂單培養教學模式。酒店提供的工作崗位要明確,訂單培養教學是針對特定的工作崗位展開的。合作企業隆聚餐飲集團是嘉興最大的餐飲企業,董事長非常關心職業教育的發展,與隆聚的合作能形成較大的規模效應??墒钦f,酒店管理層的高度支持是酒店管理專業能夠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現實條件。
(三)應堅持“實質合作、深度融合、互利多贏”的原則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要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合作共贏。對學校而言,吸收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將企業的先進理念引入管理和教學中,有利于推動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同時,通過校企合作拓展實習實訓基地,可以節約辦學成本,有助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對企業而言,將員工的培養從企業延伸到學校,可以獲得技能熟練的員工,建立穩定的員工輸送基地,縮短員工入職后的適應期,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新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同時,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實訓基地也可以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和知名度。對學生而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進入社會、服務企業,訂單式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就業觀,接受職業化培訓,加快成長的速度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