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15:26: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校園里的數學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在現實情境的經歷中體驗數學知識的生活性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數學要源于現實,扎根于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現象可以抽象出數學知識,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從簡單的數的認識,加、減、乘、除運算到復雜抽象的數學概念的學習,都應力爭從生活中,從學生的現實經驗中選取題材,使學生在現實情境的經歷中理解數學知識;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蘊含在生活中,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如教學“10以內的數的認識”時,教師帶領學生到校園里走一走、數一數、說一說,校園里有哪些東西?各有多少?通過學生在校園中尋找事物、數一數事物個數的活動經歷,使剛入學的一年級小朋友從剛接觸數學起,初步體會到數學就在校園里,就在自己身邊,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再如教學三角形高這一概念時,先呈現一幅三角形梁的情境圖,讓學生說說哪是三角形梁的高。學生在看到這樣一幅自己所熟悉的情境圖時,會產生一種親切感,會想到原來自己日常所見的事物中都蘊含著數學知識。正是將所要學的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融合,學生經歷了從生活模型抽象出數學知識的過程,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在解決問題的經歷中體驗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知識的掌握是為解決問題服務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知識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只有將學生置身于一種真實、具體的現實情境中,引導學生從情境中看出數學問題,學生才會學得更積極、主動;才能將數學知識轉化成技能,逐步積累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
如教學完利息計算公式后,出示一張銀行存款單,讓學生根據存款單反應的信息,計算出到期時的利息及應取回的錢數。再如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后,呈現一幅生活中長方體花壇的情境圖,讓學生算算它的占地面積,它的體積?學生通過觀察,會發現這些情境都是自己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不僅縮短了書本上的數學與生活中數學的距離,而且使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感悟到“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可以用數學知識來解決。”數學具有很大的實用性。
三、在動手操作的經歷中體驗數學知識的實踐性
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數學中的許多知識都要建立在學生動手操作的基礎上來獲得。如“圓錐的體積”教學,借助于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的實驗,學生發現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體積的3倍這一知識點。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是不是所有圓柱的體積都是圓錐的3倍呢?在學生猜測結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選擇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學生明白只有當圓柱與圓錐等底等高時,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體積的3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讓學生通過實踐去證明一個解釋或另一個解釋,此種方式獲得的知識,是學生掌握的最好的知識”。學生在掌握知識同時是激動、喜悅、激動和喜悅之余,還蘊含著對數學的另一種體驗:數學知識必須通過實踐去獲得,數學知識必須通過實踐去檢驗。
四、在反思的經歷中體驗數學知識蘊含的思想性、策略性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反思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闭n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實際給學生一個自我彌補的機會,給學生一個對數學知識再思考、再認識的機會,使學生對已學知識點中含糊不清的地方得以修正。而數學的思想方法及其策略,就蘊含滲透在知識體系中,是無形的,潛在的。通過引導學生反思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怎么使用的,讓學生體驗到隱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和策略。
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通過分割、平移的方法,學生發現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此時讓學生反思一下是怎樣得到這一公式的,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后,通過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間的聯系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從中體驗了轉化的思想方法。再如在“倍數和因數的練習”一課中,學生解決“三個連續的自然數的和都是3的倍數嗎?”這一問題時,通過移多補少,取平均數;加起來求和等方法,借助大量的舉例發現這一結論是正確的。此時進一步引導學生去反思:你是怎樣解決的?運用什么方法來解決的?通過反思交流學生體驗到:解決這一問題時用到了一一列舉策略。在教師有意識地引導下,學生會將反思當作學習數學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體驗是深刻的、有價值的。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求知欲望
數學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做一位發掘學生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有心人,要善于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化抽象呆板為形象生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積極投入并主動探索新知。不同年齡的學生的生活環境、成長經驗都不相同,教師要根據教材、學生,創設逼真、科學的情境,努力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知數學的魅力,并用數學知識解決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概念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這一熟悉的生活環境,讓學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通過比較解決數學問題,找出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區別與聯系。通過生活實踐找出身邊的數學,可以讓教材的抽象變成具體化,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二、感知生活數學,探究生活問題
經過幾輪的教材改革,現在的數學更加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這一觀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把數學教材中的知識放在生活中來學習,把教材中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數學問題生活化。例如在教學利用乘法口訣學法時,由于學生剛剛接觸除法的學習,如果只是按教材進行枯燥的講解,學生會學得乏味。所以,我在教學時充分設計并再現了打乒乓球這一熟悉的場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高漲。我適時提出問題:“如果我們要把6個小朋友進行分組打乒乓球,可以怎么分組?”“打乒乓球應該兩個人分一組?!薄澳钦l能列出算式?”學生很順利的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列出:“6÷2=”。然后,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如何來進行計算“6÷2=”。圍繞這一問題,同學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學生采用學具分一分的方法計算;有的學生用遞減的方法,每次減去2,得到一共減了3次;有的學生想到了3個2是6……接下來通過比較和交流,學生發現利用乘法口訣來求商是最簡便的。再如在教學“認識線段”時,我帶領學生到校園里走一走,一樣的從校門口到教學樓,有三條路可以到達,學生通過走一走后自然就發現了中間直達的道路最短,用時最少,從而總結出數學概念――兩點間線段最短。學生在這一時間活動中學到的不單單是線段的這一概念,更多的是體驗到了數學的生活化。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經常這樣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把數學知識與學習、生活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去接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體驗生活,讓學生學會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真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水融、密不可分,達到數學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生活化。
三、巧設生活練習,解決生活問題
教師教學數學,學生學習數學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可以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和方法用于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所以,為了使學生感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業是十分必要的。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初步的實踐能力。例如學習“認識東、西、南、北”后,我與學生一起來到學校操場,讓大家面對著南方,我指著東面問全體學生:“誰知道這是什么方向?”同學們一起回答說:“東面?!敝挥幸晃粚W生說:“西面。”于是我問為什么這么認為,他理直氣壯地說:“我們在學習東、西、南、北的時候有句口訣:前北、后南、左西、右東?!边@時,一旁的學生說:“我們面向北面時才用這句口訣?!蓖瑫r,這名學生還用手指出了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這下他才恍然大悟。在這個基礎上,我又組織學生去找一找,校園里每個方向都有些什么?學生們運用所學的方位知識開展討論,并運用知識來驗證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這樣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學以致用,學生的數學知識會掌握得更加牢固。
1.讓課堂實踐活動成為學生思維起飛的樂園
課堂實踐活動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在課堂內圍繞著問題情景進行的實踐活動,主要有操作型、模擬型等形式。
操作型實踐活動是為解決某一抽象的知識點,讓學生借助學具操作,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化難為易的一種形式。操作型實踐活動能很好地把學生手的動作和腦的思維結合起來,以活地勸促思維,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它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某一教片段應用較為普遍。如在教學“數的認識”,讓學生通過數小棒的圓片、撥數位順序表的珠子等大量的具體學具的操作過程抽象出數的概念;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讓學生通過折紙、畫圓等操作方式主動認識分數,都屬于這種形式。
人類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常常是整合各類信息而綜合顯現的。我們將“處理”的實際問題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接近實際情景的實踐活動中應用數學知識和經驗,主動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如應用比例尺的知識根據房間的平面圖設計使用方案;運用統計圖表分析NBA籃球技術統計;還可讓學生設計旅游中租車購票方案、鋪地磚的方案、物品的包裝方案等。學習了幾何圖形之后,讓學生用長方形、正方形、圓等設計出美麗的圖案,裝飾自己的教室、房間。孩子們邊畫邊想,這樣不但鞏固了幾何圖形的畫法,還培養了數學美感。
模擬性實際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比較靈活,可以是一二個片段,也可以貫穿整個課堂;既可以安排在某一階段,也可以單獨設計為生活實踐課。
2.讓校園實踐活動,成為學生知識運用的舞臺
當實踐活動內容在教室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時,就需要更大的空間,這時我們將活動空間自然延伸到校園中。通過校園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能較好地突破教學難點。如“植樹問題”的教學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難點,學生對封閉的、不封閉的路線上植樹,兩端都植樹、兩端都不植樹、一端植樹另一端不植樹等類型很難分清,導致容易出錯。為了解決這一教學難點,可以利用校園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校園尋找植樹問題的生活原型,并合作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由于校園里這類生活原型非常多,學生很容易找,如跨樓梯、花壇四周的護欄和插紅旗、防欄柵、排隊伍等問題都是各種植樹問題的生活原型。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植樹問題的數量關系,輕松地做出正確解答。
校園實踐活動比提煉出來的“純”數字問題更具綜合性、開放性、體驗性和挑戰性。因為校園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非常熟悉校園環境,學生在校園實踐活動中能自常見地綜合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思維方式、生活經驗等,在生活情景中使學生能容易切身感受到數學的優越性以及數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懂得數學的真正價值。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校園資源,加強校園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真正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真正體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理念。
3讓校外實踐活動成為學生能力發展的天地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又應用于生活實踐?,F實生活、生產中處處蘊涵著數學問題,把數學經驗生活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教師應創設條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區,加強校外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在社會情景中體驗數學的價值,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關鍵詞:改變;增加;減少;隱藏;開放;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0X(2007)05-0044-02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應用題選材要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適當安排一些有多余條件或開放性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睉瞄_放題的學習與探索,有益于啟迪學生智慧,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多向性,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如何設計開放性習題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首先在內容上選材要力求生活化,趣味性強,并富有時代氣息,讓數學走進學生生活、學習、娛樂之中,學身邊的數學,會用數學解決身邊的問題;其次在形式上要活,有所創新?,F就改變一般性習題,做好開放性習題的設計,略述幾點嘗試。
一、增加或減少條件
即適當增加或減少題目條件,使學生在增加或減少條件的情況下,認真思考,然后假定、補充必要的條件,一步一步地達到完成解題的目標,使解題方法更靈活。
原題:小明拿12元錢到市場去買桔子,每千克3元。他可以買多少千克桔子?
這道題可改為:小明拿12元錢到市場去買桔子,小桔子每千克2元,中桔子每千克3元,大桔子每千克4元。他可以買多少千克桔子?
題目揭示后,孩子們都爭著回答,有買6千克的,有買4千克、3千克、5千克的不等,買的方法截然不同,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六、七種方法的解答,促使學生用積極的心態去觀察問題,用數學方法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讓學生感覺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二、只給條件或改變條件,讓學生選擇條件,提出問題,溝通應用題之間的聯系,掌握解題思路,進行解答
例如:①校園里有40行,
②每行17盆,
③有海棠花320盆。
思路是:選擇有聯系的條件,提出相應的問題。在解題時要認真審閱條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再提出問題。
這道題可選擇①、②提出:有多少盆?
亦可選擇①、②、③提出:和海棠花一共有多少盆?
改變條件提出:校園里共有花1000盆,其中海棠花320盆,其余是,擺了40行,每行有幾盆?或:校園里共有花1000盆,其中海棠花320盆,每行有17盆,有多少行?或:校園里共有花1000盆,擺了40行,每行擺17盆,其余是海棠花,海棠花有幾盆?
通過以上思路能訓練學生運用常見的數量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隱藏或刪去條件,把要求解題的條件隱藏或刪去,讓學生根據題意進行全面思索,回憶聯想,進行解答
原題:把一塊長40cm,寬20cm的長方形鐵皮,在四角各剪去一個邊長為5cm的小正方形,做成一個無蓋鐵盒。它的體積是多少?
這道題把題干的“在四角各剪去一個邊長為5cm的小正方形”,隱藏或刪去,使之成為全開放性,形成一道集數量關系、空間觀念、實際應用于一體的數學問題,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探索、展示自我的機會,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得到不同的解決,使學生解題的過程中充分地思考、探索、聯想,呈現解題個性化。
題目出示后,有的學生提出:在四角各剪去一個邊長為1cm、2cm、3cm……的小正方形;有的提出:在鐵皮左側兩角各剪去一個邊長為5cm的小正方形,為了不浪費鐵皮,把它焊接到鐵皮右側中部;還有的提出:沿鐵皮的左邊剪下兩塊長20cm,寬5cm的小長方形鐵皮,再將這兩塊鐵皮分別焊接到剩下鐵皮的上下兩條邊上的中部,做成一個正方形的無蓋鐵盒。
通過十多種的解答方法,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問題,擴展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引導學生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奇、奇中求新、新中求優。對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用故事、表格、對話、圖形等呈現數量間的關系,設計開放題,解答方法開放,一題多解,使學生的思維更靈活,思路更廣闊
例如:小區有一塊綠地如下圖,你能用幾種方法計算出這塊綠地的面積。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數學文化作為教材的組成部分,應滲透在整套教材中。對數學文化的關注在數學新課標中有著廣泛的體現,同時也日益受到教師的重視,成為數學教育關注的熱點之一。數學文化,是指蘊含在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中的觀點、信念、態度和方法,是數學的思想、精神、語言以及它們的形成和發展的總和,是比數學成果更有價值、更寶貴的內容。數學文化對于學習者的生命成長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他們可以真正受到文化感染,產生文化共鳴,體會數學的文化品位,體察社會文化和數學文化之間的深層互動。那么,在學校教育中,如何滲透數學文化?如何讓數學文化全面浸潤學生的生命呢?我校探索出了以下三種途徑,全面構建了立體化的教育網絡,引導學生在文化層面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立足課堂,在關注數學本質的課堂中滲透數學文化
課堂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要陣地,對數學文化的體驗,應更多地體現在課堂教學之中。只有教師有意識地將文化觀念滲透于數學教學之中,才能讓學生感悟到這種“看不見的文化”。學生一旦獲得了數學文化的滋養,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就更能被激發。我校提倡教師深入研讀教材,充分把握數學本身的文化內涵。就蘇教版教科書中“你知道嗎?”這一內容來說,其內容涵蓋了數學史、數學知識介紹、生活中的數學等多方面的內容。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整合了這些內容,將其滲透在數學課堂中。例如,學習數的知識,適當滲透數的起源、計數法形成的歷程;學習圖形計算的內容,可以從古埃及尼羅河水泛濫的故事講起;學習統計的知識,就逐步引導學生形成“用數據說話”的意識,通過分析數據得出生活經驗并運用到生活中去;學習軸對稱圖形,就給學生介紹生活中奇妙的現象;等等。
二、校本閱讀,在師生共讀書報中感受數學文化
閱讀,是學生感受和吸收數學文化的重要途徑。鑒于此,我校充分挖掘閱讀素材,全面打造閱讀平臺。我們選擇學生喜歡的數學雜志或報紙共同閱讀,課內,我們與綜合實踐課相結合,共同閱讀研究,指導閱讀方法;課外,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各類數學讀物,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小學生數學報》就是我校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主要報刊之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了閱讀報紙,并和報紙交上了朋友。閱讀“數學家的故事”,學生得到了學習的激勵和信心;閱讀“愉快教室”,他們獲取了學習的方法和技巧;閱讀“數學樂園”,他們領略到了數學的奇妙和好玩;閱讀“快樂思維”,他們體會到了挑戰自我的勇氣和快樂。通過共讀,學生體會到了閱讀數學讀物的方法和樂趣,對數學也多了幾分喜愛。
三、活動引領,在“數學節”中深刻體悟數學文化
除了在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中滲透數學文化之外,我們還積極拓展途徑,每年3月,學校開展適合學生的“數學節”,通過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為學生增加了一個了解數學、獲取數學知識的平臺?!皵祵W節”期間,我們首先從校園環境著手,在校園里營造濃郁的數學文化氛圍。其次,我們開展了各類有趣的數學游戲、競賽,如“花兒朵朵開”、快樂大轉盤、我編數字兒歌、趣味數學、二十四點大王賽、智力大沖浪等。學生在游戲和比賽中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發現了數學的無盡樂趣與無窮奧妙,進而產生了良性循環,促進了他們數學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在新課導入的時候充分挖掘生活素材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的過程中,課堂的導入對于整節課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特別是對于初中數學,知識點較多,學生學習興趣較弱,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通過課堂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就能夠很好的實現教學的目的。另外初中數學教材中有許多概念、法則、定律、應用題、幾何圖形等,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生活原型。教師應熟悉學生的生活背景,引導學生從生活背景中采擷生活數學實例,尋找數學原型。首先,教師要了解家庭中的學生生活,因為在每個家庭都包含著許多的數學知識。如家中物體的形狀、數量、房子的面積大小,家庭成員的年齡、身高、體重等都可以提出數學問題,這樣的數學問題對學生是有吸引力的,學生也樂于探究、主動參與的。其次,關注學校中的學生生活。校園生活應該是學生們最熟悉、最感興趣的內容,教師要善于發現校園里的數學素材。如教室大小,講臺、門窗、黑板的形狀,座位的排列,操場的大小、周長等等,都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數學問題。如果把這些學生身邊的數學問題搬進課堂,學生定會興趣盎然。再次,挖掘社會中的學生生活。如:春游活動的行程、買東西的價格等,學生都可以從中提出各種各樣的數學問題,把這些問題引進課堂,學生會倍感親切,學習也會感到十分輕松愉快。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素材,找準每個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導入新課,引出數學問題,以此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愉悅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例如教學“相似三角形”時,先展示兩幅形狀相同大小不等的杭州地圖,提問學生各自有什么關系,形狀有什么特點,然后在地圖上找出西湖、靈隱、六和塔三大著名景點,提問這兩個三角形有什么關系?形狀有什么特點?再引導思考對應的角和邊有什么關系?這樣很自然得出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的關系,從而自然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義。這樣設計,既創設了與學生已有知識背景相關系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情景,體現了數學內容來源于生活實際,從而使學生體驗數學是現實的、有意義的。
二、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生活化應用
數學知識用于生活,同時也源于生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數學知識的影子。同時生活也是數學的巨大資源庫,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具有形象性和啟發性,它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經驗,增強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是有興趣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寓數學知識于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活動之中,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在傳授新知時,教師應在教學中創造問題的情景,啟發、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增強對數學的應用意識。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稊祵W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币虼?,我們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解決數學問題,進而實現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有機統一,實現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濃厚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升數學科目的教學效果。
三、從數學例題的講解過程中注入生活化元素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爆F代的學生已基本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又充滿了好奇心。然而學生面對的卻是大量的枯燥繁雜的計算題,解答的又是陳舊乏味的傳統應用題,弄得學生筋疲力盡,根本談不上對學習數學有什么興趣和愛好。因此,在例題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所學知識處理同學們看得見、摸得著、親身經歷的問題,把數學知識融入生活,增添學生學習的情趣,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的知識。
例如相遇問題是學生初步接觸的兩個物體運動的較復雜的應用題,其中涉及到了“運動方向”、“出發時間”、“運動結果”等新的運動要素,給學生的思維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化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綜合應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恰當地把教材中對學生來說缺少生活氣息的應用題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材,注入了生活情趣,使學生感到應用題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應用題的積極性,激發他們解答應用題的熱情,從而培養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輔相成,數學教學離不開生活素材的輔助,實際生活中也離不開數學原理的應用,學好數學知識能夠更好的服務生活,同時在生活中多用心觀察,也會發現數學知識原本也不是那么難學。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多用心發現、用心指導,以便實現數學教學的高效進行。
參考文獻
一、創造性使用數學新教材資源
數學新教材欄目設置新穎靈活,精美的圖片喜聞樂見,貼切的語言風趣活潑,生動有趣,圖文并茂,欄目設置在內容上根據教學需要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富有啟迪性和探究性,比原來傳統的教材更具人性化。新教材的教學實例貼近學生生活,素材數據真實可信,與原來傳統的教材相比時代感更強,符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大大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興趣。新教材積極倡導合作學習,努力培養自主探究學習習慣,內容的編排力求互補性及遞進性。這樣螺旋上升、逐步遞進的編排模式既復習了舊知識又提出了新的知識內容。教學時,我們要創造性使用數學新教材資源。一是開發數學教材資源要引導學生善于挖掘教材內容中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數學知識信息,不斷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把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用到數學的學習中來,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二是要培養學生學習的意識,恰當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培養挑戰意識和探究欲望;三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從而充分調動所有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
二、善于激發學生內在資源
學生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是教學中隱形資源,良好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特別是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體驗更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因此,要充分挖掘學生情緒和情感體驗中隱形資源。一是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教師親昵的動作、贊賞的目光、鼓勵的話語打動學生的心靈,促進心靈的接觸和情感的交流,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激發學生向上的積極的學習情緒;二是以豐富的教學情景調動學生探索數學奧妙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的學習轉化為內在需求;三是開展實踐活動喚起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四是不僅要關注正確的情感資源,更要重視錯誤的情感資源,客觀認識錯誤資源的價值,靈活巧妙地利用,讓學生在反思中提升認識,促進發展。
三、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資源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蘊藏著大量的數學教學資源。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和靈活運用日常生活中蘊藏的數學教學資源,特別是借助一些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通過細心觀察,動手實驗,合理猜測,科學推理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如從用過的掛歷和家人的生日中認識和學習“年、月、日”的知識;從購物過程中和收費收據中“認識人民幣”,感知“元、角、分”;利用常玩的撲克牌來認識“10以內的數的認識”以及“比較數的大小多少”等。又如教學《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時,讓學生從家里帶來麻將牌、火柴盒、魔方、包裝盒、舊電池、硬幣以及各種形狀餅干等,教學時,摸摸這些物品的表面,說說常見的物品形狀,如魔方的每個面都是正方形,玻璃杯口一般是圓形,文具盒的表面一般是長方形等。學生從列舉物品表面的過程中感知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的特點。緊接著讓學生把帶來的物品平放在紙上,然后用鉛筆沿著物品與紙接觸的底邊畫出不同的形狀,并讓學生給不同的圖形涂上不同的顏色,從而感知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都是平面圖形,從而有了深刻的印象。
四、充分利用校園環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