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15:26: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際交流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手機媒介;及時性;大學生;人際交往;效用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基本特點
人際交往指個體借助語言、表情、文字或其他手段傳達信息,從而和其他個體、群體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一般情況下,人際交往需具備信息理解一致、信息反饋及時、適宜信息傳播媒介、基本交往技能和一定交往愿望等基本條件。而通過人際交往過程,在社會活動中建立的個體間直接心理關系,即社會心理學定義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交往,有利于群體社會化進程的發展,有利于個體自我認識的深化,為個體人生價值的實現形成助力。
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時期,人際交往狀況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當代大學生多數均為獨生子女,個性獨立、興趣廣泛、精力充沛,人際交往的愿望比較強烈,同時,隨著信息傳播媒介的迅速發展,大學生人際交往途徑不斷增多。在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呈現出其獨特之處:
第一,人際交往范圍擴大。傳統媒介時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相對局限于親人、同學、老師和老鄉的范圍內,交往范圍相對狹窄。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多種信息傳播媒介的并行,大學生人際交往不再困于傳統的校園、社區和家庭范圍,他們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和最大范圍的社會群體進行交流。網絡的發達,人際交往更是開始由現實社會向虛擬空間延伸。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提出了六度分割理論,即每個人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隔的人不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便可以聯系到任何一個陌生人,無論他在世界什么地方,處在什么社會階層。按照這一理論,每個人的人際交往范圍都不斷放大,最終成為一個大型社會性網絡。大學生中風靡的QQ、MSN、飛信、微博等交往方式的不斷增多,使大學生的交際圈趨向無限擴展。
第二,人際交往互動性強?,F代各種信息技術和傳媒技術的發展,大學生人際交往方式不再受困于傳統的面對面的語言和肢體動作交流,或者書信、廣播、電視等單項交流模式。當代大學生以“80后”“90后”居多,個性鮮明,追求自我實現和平等自由,渴望在雙向交流中獲得精神共鳴和情感認可,人際交往互動的動機強烈。網絡媒介、手機媒介等現代信息傳播媒介,為個體交流提供了及時反饋的空間,人際交往較少受到限制,能夠實現暢所欲言,人際交往的互動性增強。
第三,人際交往更重時效?,F代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高效成為人們的普遍追求。大學生面對考試、擇業等壓力,適應社會的要求,凡事講求效率,在人際交往中也有體現,即更多選擇快捷高效的方式進行溝通。南京理工大學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顯示,大學生人際溝通首選“手機短信”,其比例高達80.5%,而手機通話占50.1%,QQ、MSN占34.1%,書信僅占8.8%,傳統媒介一定程度上受到依托網絡發展的新媒介的沖擊。能夠雙向及時溝通的人際交往方式更具實效性,受到大學生的歡迎并被廣泛采用。
第四,人際交往目的多樣。大學生處于過渡時期即將步入社會,對復雜的社會形態有著許多好奇,對社會中的人際交往方式也有著許多模仿,這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產生更成熟、更理性的積極作用,也促使相對單純、簡單的大學生人際交往出現了更多功利化、世俗化的現象。大學生人際交往目的更趨多樣化,有出于興趣愛好進行凝聚,有出于學習目的進行共享,有出于發展目的進行“套磁”,也有出于情感發泄進行聯絡等等。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目的不再是單純的社會化需要和情感交流,增加了許多利益需要。交往的互利互贏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新晉要素,人際交往的目的復雜化、多樣化。
二、手機媒介的及時性分析
手機媒介以手機為視聽終端,以現代信息技術與網絡為平臺,以分眾為傳播目標,以定向為傳播效果,以互動為傳播應用的信息傳播媒介。成為繼報刊雜志、無線電廣播、電視和互聯網之后的“第五媒介”。專家根據中國當前的宏觀經濟發展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手機市場,手機擁有量將超過歐洲、美國、日本之和。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加速,社會現代化發展步伐加大,世界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將處流動狀態,人數高達20億之多。
手機媒介作為新時代信息傳播的寵兒,是網絡媒介的延伸,不僅具備網絡媒介互動性強、信息傳播高效快捷、跨越空間地域阻隔等特點,還具有高度的便攜性和移動性,信息傳播互動性強,更具私密性等優勢。手機媒介沖破了傳統媒介的局限,受眾更加廣泛、功能更加強大、技術水平更高、互動更充分及時,而日益成為大眾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人際交往渠道的主流。及時性強是手機媒介最大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消除了時空維度的限制。手機媒介線性傳播和非線性傳播兼具,人們通過手機媒介不僅可以獲取過去的信息,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正在的信息。手機媒介小巧、靈活,方便隨身攜帶,與必須在宿舍、教室或者汽車等固定地點固定時間接受信息的其他媒介相比,其信息的和接收的時間差更小。鑒于移動通訊網絡全球覆蓋和全球漫游的實現,手機媒介徹底打破地域性,全球范圍內距離對信息傳播的影響變得微乎其微。同時,手機媒介實現了移動通訊和互聯網絡的融合,使信息傳播走向全媒介的大融合,無論身處何處,手機擁有者都可以可據個人偏好選擇開機時間,只要通信網絡暢通便可隨時傳播和接受信息。
第二,信息傳受同步得以實現。傳統媒介傳播信息是單向的,信息傳播者對信息有著相對控制權,接受者多只能被動的接受,相應的信息反饋只能在一定限度內進行,且一般都是延時的、間接的。以電視為例,其傳播過程是垂直單向的,電視觀眾完全為傳播者左右。手機兼有手機電視、手機廣播、手機報、手機上網終端和移動電話終端,可以通過手機郵件、手機短信、手機QQ等多種方式對手機媒介內容提供者進行及時的反饋和直接的溝通交流,從而使信息接受者也具備了信息傳播者身份,傳受雙方可以雙向交流,實現信息傳播的傳受同步。
第三,動搖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從屬關系。傳統媒介時期,大眾傳播占據主導地位,而人際傳播處于從屬地位。手機媒介動搖了這一從屬關系。目前來看,手機媒介下的人際傳播在信息傳播的廣度和速度上看已不輸大眾傳播。特別是在自然災害和社會突發事件上,手機媒介下的人際傳播往往比大眾傳播更迅速且所設范圍更廣。例如,“5?12”汶川大地震時,很多人都是利用手機媒介或者獲取的有關信息。手機媒介群發功能,可同時將信息傳送或轉發給很多人,為人際傳播的大量進行提供了時效性保證。過去被視為“小道消息”的人際傳播正顛覆著以往與大眾傳播之間的從屬地位,逐漸走上信息傳播前沿。
三、手機媒介及時性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效用分析
手機媒介是及時性的信息傳播媒介,其獨特的優勢使之成為大學生人際溝通的首選方式,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起著不可或缺的“紐帶”和“橋梁”作用。手機媒介的及時性作為手機媒介最大的特點,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一)手機媒介及時性對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維護的正效應
1、提高人際交往效率。手機媒介及時性使隨時隨地溝通成為可能,大學生和家人、朋友、老師之間的信息溝通更加便利。信息反饋的及時,人際交往雙方互動性不斷提高,雙向互動使交流更加平等自由。手機媒介可隨時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的人際溝通,手機群發功能使學校通知、學院活動信息和班級消息等大范圍信息傳達得以一次搞定,大大節省了人力,提高了人際溝通效率。同時,借助手機媒介,同學之間甚至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可在手機QQ群、手機飛信群等及時交流軟件上隨時隨地開展,而不必受個人所在地以及交流場地等外在因素的影響。通過手機媒介,人際溝通雙方可及時獲取所需信息,實時互動,使溝通更加充分、有效,大大提高了人際交往的效率。
2、有利遠距離情感維系。與親朋的溝通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大多遠離家鄉,與父母親人相距較遠,同時許多好友也在各地上學或者工作,彼此不能常常見面相聚。手機媒介可及時獲取父母親朋的消息,同時將自己身邊發生的奇聞樂事講述給他們,與遠在異地的他們分享情感體驗,交流心得體會。手機媒介及時性,打破了時空限制,實時互動增加溝通的頻率,消除了遠距離造成的交流障礙和情感隔閡,為情感的深化和維系創造了條件。
3、利于人際困境的盡快化解。手機媒介不僅可以消除面對面交流可能產生的顧慮和尷尬,同時可以在第一時間進行人際溝通和情感交流。手機媒介為大學生負面情緒的及時排解提供了可能,雙向互動的方式可使大學生負面情緒產生初始便可以向父母、師長或者好友傾訴,獲得他們及時的支持和開解。大學生心理還處于成長階段,相對比較敏感,為人處事還不夠成熟,在人際交往中難免產生誤會和爭執,手機媒介提供了實時溝通的渠道,促進交流,有利解決人際交往困境,優化人際交往系統。
(二)手機媒介及時性對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維護的負效應
1、信息迅速傳播,人際交往負面效應擴大。手機媒介不僅促進了積極信息的傳播,也為不良信息的傳播提供了便利。不健康信息、謠言、八卦等灰色信息利用手機媒介及時性可快速復制、轉發和互動,使大學生人際交往粗俗化。而大學生作弊中也發現了手機的影子,手機媒介及時性助長了群體協同作弊的不正之風。同時,手機媒介及時性為大學生“翹課”提供了方便,舍友同學之間利用手機給逃課者“通風報信”,有的同學甚至“翹課”成習,僅僅出現在老師點名時出現在課堂上,人際交往的負面效應隨著信息的迅速傳播也漸漸擴大了。
2、手機詐騙更難防,引發人際間的不信任。手機媒介保存了通訊錄、QQ號碼等私人信息,手機遺失或者相關信息的被盜將造成個人信息的流失,手機詐騙不斷升級。例如,很多同學都在好友飛信被盜取后收到信息,稱急用手機充值卡,索要充值卡賬號密碼,收到者立即將充值卡密碼發回而多有上當受騙。詐騙信息而手機媒介傳播信息的及時性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造成了受騙上當的更難挽回。隨著騙局的識破和揭發,同學間收到求助信息都難辨真假,引發人際之間的不信任,給大學生人際交往造成負面影響。
3、形成手機依賴,人際交流快餐化。手機媒介的高效快捷為大學生人際交往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對手機媒介的依賴。手機互動即便可以通過溝通頻率進行彌補,但如果溝通雙方沒有相同的情感體驗,借助手機媒介進行的溝通難以補充情感的缺失。很多大學生懶于見面,將絕大多數的人際溝通都交給了手機,雖然提高了溝通效率但也造成了溝通的盡量簡略。對手機溝通的依賴,大學生越來越缺少直接的交流,忽略與身邊人的心靈溝通,人際交往只注重效率而忽視了情感交流,人際交往日漸快餐化。
四、結束語
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和進步成才。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呈現范圍擴大、互動性強、更注重時效、交往目的多樣化等獨特性,以及時性為特征的手機媒體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獲得大學生廣應用,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產生著積極效應;但手機媒介及時性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人際交往快餐、人際間不信任等負面效應。因此,應積極發揮手機媒介對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正效用,同時正確引導大學生人際交往,盡力規避負效應,從而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健康發展和完善人格的塑造。
參考文獻:
1、王歡,祝陽.手機媒介對“9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建立與維持的效用分析[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2、王歡,祝陽.手機媒介互動性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維護的效用分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3、姚靜儀.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J].中國青年研究,2010(4).
4、王志玲.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探析[J].中州學刊,2010(5).
5、何偉,王琳.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因素及解決途徑[J].中國成人教育,2007(23).
6、曾亮.現代信息技術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J].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
7、張明霞.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6(6).
8、艾宏青.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狀和策略探討[J].西部大開發(中旬刊),2010(8).
9、劉思林.手機不良短信的社會影響及其綜合治理策略[M].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4(1).
關鍵字:農村大學生 人際交往 障礙 主要原因 解決途徑
隨著教育的普及,來自農村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他們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從而到各自不熟悉的新城市學習深造。在新的地域,農村大學生面對全新的人際交往圈。與其他人之間溝通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感情。人際交往以情感為基礎,滲透著文化,經濟等因素。但不少農村大學生表現出其人際交往有障礙。于此,對于農村大學生人際交往困難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解決的辦法。
農村大學生人際交往困難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去處于一個探索人生,認識社會,掌握專業知識的階段。這個階段是他們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對其未來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而對于農村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問題普遍存在。有以下幾點主要原因:
(一)自我認知偏差。由于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對自己還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認識,并且對于農村大學生來至于偏遠地域。因為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因素,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以及羞怯心理,孤僻心理。從而容易過分的自我拒絕,影響人際交往,疏遠別人,甚至發展成自閉,降低其社會的適應能力。各種效應終成惡性循環。
(二)交往面狹窄,缺少經驗和交談技巧。來自農村大學生較城里的大學生所接觸的視野要狹窄很多,與人交流少,見識亦少。更多的農村大學生是淳樸善良。但有時也是寡言少語不善交際。主要原因是缺少經驗和交談技巧。在大學中,生活圈更是多以寢室為中心,可謂是“蝸居”之疑。
(三)對網絡過度好奇,導致依賴。由于農村的家長面對自己的孩子最終考上大學,望子成龍的夢完成大半,認為子女所需的一切都是不留余力的滿足。由于經濟等方面的因素,直到大學才能接觸到互聯網的生活。出于好奇,以及意志力仍舊薄弱,十分容易對網絡產生額外的迷戀。從而導致依賴。隨著科學技術發展,間接人際交流,進一步削弱了青少年交際能力,從而應該關注網絡對其的影響。
構建農村大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的途徑
針對以上分析農村大學生的注意啊人際障礙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種途徑以供解決。
(1)正確認知自我價值。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不管你是否富有,或者才華橫溢,這些都并非重點。每個人應該學習欣賞自我。自信的面對人際交往,千萬不可妄自菲薄,自視過低,造成心理上的畏懼。大學是一個相互學習,相互扶持的地方。在這里有的只是知識的較量,絕無財富攀比,相貌的攀比。而應該自我認知,更有自信。從而完善自我,積極地投入到人際交往到人際交往中。因為所有人際交往障礙的調適或緩解都是在與人交往的實踐中進行的。絕對不能因噎廢食。對人際交往產生畏懼心理,停止交往。
(2)學習交往技巧。凡事都接觸,用自己的模式表現出自己。使自己接觸的人有親切感,表情自然放松,表達流暢準確。又要不失身份,又要幽默詼諧融洽交談氣氛又能吸引對方的注意力。有時,也可多多了解伊蘇,體育等多方面的知識,與人交流時也有共同話題。另外,應該控制語速以及語調,能夠讓與自己交談者更易聽清,不會聽錯,造成交流不便。額外提出一點,細微之處盡顯人際交往的技巧。相遇時,會心一笑,傾心問候。相知后,一句安慰,一聲關心。一切的交際都在細微處升級。
(3)人際交往面狹窄,擴大交往圈。有人說人際圈的大小是與一個人的年紀成正比的。換句話說,一個隨著年紀的增長,認識的人也越來越多的。何況在大學這么一個大的群體,大學生更應該建立良好的交友圈。隨機結緣,走出寢室。參加各種社團及組織。不但豐富了自己的課余生活,而且也鍛煉了自己的能力。認識更多有共同興趣,喜好的朋友。面對各種競爭的壓力,農村大學生應該積極向上,走出農村的陰影。畢竟,拼爹,拼家世是極少數的。
(4)建立網絡交流橋梁。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網絡的交際也顯得十分突出。QQ,人人網,MSN等等,都是供給人們交際的工具。網絡這把雙刃劍,如果我們可以利用其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師長交流的話。不但可以增進感情的交流,擴張人際的交往。而且也可以學習到更多在平時課本上所不能呈現的知識。在網絡平臺上,時間和空間都將不是阻礙的因素。所以,正確利用網絡,那么你的世界會更加美麗的。
(5)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及學校是人成長階段接觸主要的環境。所以,家庭及學校應給予孩子們正確的引導。如此,他們, 才會更愿意接觸他人。不會對人際交往產生抵觸情緒,作為學校教育,應幫助產生抵觸心理的學生消除錯誤的觀念。給予正確的引導,給他們學習生活的美好環境,提供人際交往的時間和空間。而對于家庭教育,則是父母應多于孩子溝通,交流。有敞開心扉的進行心里思想的交流。教會孩子懂得換位思考,善待他人。人際交往要發于心,止于禮。
(6)積極進行咨詢和輔導,及時解決。有時候,當自己無法解決,造成困擾的話。也可以求助于身邊的同學,或者是老師。讓他們幫助自己克服人際交往上問題。因為老師會有更加專業的知識幫你解決問題,走出困境。而對于同學,他們可以給以你生活中更多的關注,更明白 你的生活交際的問題出現在那里。要相信一個人的力量不足,一群人的力量驚人。另外,如果心理問題嚴重的話,成為了心理疾病,應該不畏他人的眼光,選擇積極就醫。專業的心理醫生,會就你心理的情況給予你更為科學的治療。相信最后會走出困境,走向人群。
[關鍵詞] 人際情報網絡 知識管理 影響因素 知識管理系統 競爭情報
[分類號] G352
1 引 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知識經濟的蔓延,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目光聚焦到了企業知識管理上。目前中國企業知識管理整體上已經走過初始階段與認知階段,進入重用階段。知識系統化、組織化的管理,實現企業內知識轉化、共享,進而達到知識創新,已成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而人際情報網絡則是通過將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信息源挖掘共享,充分利用“誰知道什么”、“誰知道怎樣做”等隱性知識的提煉和管理,將各種知識信息傳遞到依據它進行決策的人手中,從而提升企業競爭力。
為了更好地發揮人際情報網絡在企業知識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深入分析兩者融合的可行性后,提出了人際情報網絡對企業知識獲取、組織、利用和知識管理系統可持續應用這四個方面的影響因素模型。四個模型的提出不僅闡述了人際情報網絡是如何對傳統的知識利用并發揮作用的,而且首次分析了如何從最大程度上去激發和促進企業員工知識搜尋和貢獻意愿的形成,使兩者達到動態平衡狀態,從而促進知識管理系統持續性應用。
2 人際情報網絡與企業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賦予了人際情報網絡豐富的內涵和理論基礎,而在企業的知識管理過程中,人際情報網絡的應用也對其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兩者的融合能使各自的效用達到更高。
2.1 人際情報網絡概述
人際情報網絡是一種關注人際交往中的信息流動,獲取和提煉隱性知識,創造有價值的競爭情報,從而實現組織特定目標,有效提升其競爭力的工具。其發展至今已形成了一些自身的特點,例如廣泛性與多樣性,動態性與交互性,弱鏈接與強連帶并存性,小核心、大輻射范圍性等。但隨著競爭環境的變化,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也在逐步呈現。
目前人際情報網絡為競爭情報和企業發展提供了成功的機會和組織保障。它不僅幫助企業高度聚集社會資本,將個體信息網嵌入更大的社會生態人際網絡:幫助組織知識創新與共享,更好地實現信息交流,提煉有價值信息,還成為了企業獲取利用隱性知識,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有效平臺。
2.2 人際情報網絡與知識管理的融合
企業知識管理是企業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構建企業內、外部知識網絡進行內、外部學習,有效地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互相轉換,并在轉換過程中創造、運用、積累和擴散知識,從而最終提高企業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系統過程。在知識管理中,能否充分挖掘和利用隱性知識是管理能否成功的關鍵,而隱性知識的挖掘主要是取決于知識人員的知識需求與共享意愿。這也是知識以人為本的特性所在。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重視知識共享、知識創新和知識應用的知識管理越來越為各類公司、組織所青睞。美國生產力與質量中心(American Productivity&Quality Center,APQC)的報告中指出,有6個因素可以鼓勵企業員工之間實現知識共享,人際情報的力量即為其中一個關鍵因素。
2.2.1 隱性知識的挖掘與應用上兩者的融合 相對于顯性知識的易獲取性而言,隱性知識更能幫助企業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對知識的關注必須是將隱性知識的承載者――知識個人和組織聯系起來。能否較好地梳理知識擁有者的個人和組織之間的關系既是知識管理的重點也是人際情報網絡所研究的范疇。
建立以人為中心的人際情報網絡,為企業提供了一個暢通無阻的隱性知識的交流平臺。通過搜集、分析、提煉企業內外部的各種信息源,集成專家庫、知識庫、知識社群、知識地圖等,提高企業知識管理效率(見圖1)。
從內部信息源來看,企業內部的技術部門人員,他們的知識優勢主要在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和技術動向方面;財務部門人員則對各種融資渠道、財務分析知識較為熟悉;人事部門的人員了解更多的是勞動力市場、競爭對手的組織機構管理人員等;信息和公關部門人員掌握的主要是競爭產品信息和售后服務優缺點、市場綜合戰略等信息;采購部門人員熟悉的則是原材料及供應商的相關信息。
從外部信息源來看,廣告商會對競爭對手的市場定位、戰略、廣告費用、新產品較為熟悉;銀行人員則可能會提供一些關于競爭對手貸款、經營等方面的信息;用戶和客戶對產品和服務的評價、建議、需求信息也很重要;銷售部門可提品市場份額,銷售渠道方面的信息;供應商則對供貨價格、品種、質量、貨源給出有價值的建議。
通過這些人際情報源的挖掘和提煉,我們可以形成有價值的知識資源庫,實現知識數據流的順暢交流,從而保證知識的有效利用。從企業內外部挑選專家,將他們的聯系方式、擅長領域公布,形成專家庫,構建良好的人際網絡組織,在企業遇到各種突發問題時,可以輕松自如地找到合適的人員來幫助解決;將搜集提煉的有價值的知識源匯集成知識庫,成為提供分類、搜尋、分享個人化資料的存儲中心;通過網絡社群活動建立知識討論區、專欄、BBS、讀書會等,促進知識共享;對企業員工進行知識評級,挖掘其各種突出的工作能力,分類提煉出特定工作所需的知識,制成知識地圖,使得一旦遇到疑問,就知道如何查找解決之法;建立知識地圖導航幫助企業員工快速找到有用信息,保證知識數據交流的通暢性。
2.2.2 “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上兩者的融合
人際情報網絡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人”,對于知識管理而言同樣如此。“人”可以通過“人際網絡”這一途徑進行知識信息的有效收集,這無疑是兩者共同涉及到“人”的作用的重要方面。而“人”在人際情報網絡中最重要的作用,實際上是通過“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和發揮全體員工關注企業生存狀況的積極性,自愿貢獻分享自身信息資源,營造出一種“全員重視人際情報與知識共享”的企業文化。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夠很好地協調人際關系,使人們煥發進取精神和開拓精神,同時對員工的行為產生良好的軟性約束。而以大力推崇“創新”和“交流學習”為特征的“知識管理”當然也需要充分發揮企業文化的積極作用。良好的人際知識交流,能使企業員工工作更有干勁,團隊凝聚力更強。
2.3 人際情報網絡在知識管理中的作用
人際情報網絡在知識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企業人際關系資源進行規范管理、追蹤企業人際網絡中的個體行為、分析個體的行為特征、評估個體的價值、密切企業與人際網絡個體之間的互動交流、幫助開發和引導個體知識貢獻等。如圖2所示:
其作用主要有:
?人際網絡分析。提取網絡中各種信息,描繪企業人際網絡的組成,分析網絡中個體問的關系,將分析結果存入人際網絡知識庫。
?個體行為跟蹤。綜合知識庫中一段時間的信息,分析個體的動向。
?個體行為分析。通過分析找出個體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長、研究方向、所獲成果等,將分析結果存入人際網絡知識庫。
?個體價值評價。根據個體行為跟蹤和分析的結果,評估個體帶給組織的機會和威脅。
?行動提示。根據人際網絡中的信息,在重要紀念日和重要節日自動向相應個體發送祝賀郵件,提醒企業開展公關活動。
?知識推送。對網絡中個體所感興趣的專業信息進行適時推送,幫助其提升知識水平。
該模塊通過對人際情報網絡的把握,實現了企業知識數據流的交互。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對關鍵人物的跟蹤和價值評估,是獲取高價值知識的前提。
3 影響因素模型
人際情報網絡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知識的獲取、組織、利用這些傳統知識管理的生命周期過程,同時在對知識管理系統可持續應用方面的影響也正日益突顯。清晰地了解和掌握這些影響因素及影響過程,將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知識管理的完善和創新。
3.1 對知識獲取的影響
人際情報網絡所搜集的信息大多都是關系企業市場競爭、戰略規劃、決策提出、知識創新、實際運作的:①它通過自動采集功能對內部數據庫、局域網、BBS等信息進行獲?。虎谕ㄟ^隨時情報錄入功能,使競爭情報人員將自己通過人際網絡得來的信息及時錄入到軟件中;③通過聯系人信息采集功能,自動采集聯系人的相關信息;④通過人際網絡管理功能,對企業內的人際關系資源進行管理,方便競爭情報人員利用人際關系獲得有價值的知識信息;⑤通過熱線情報監控,對用戶指定的熱線(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進行監控,一旦出現新信息可自動進行處理并存儲到軟件數據庫;⑥通過文件、數據導入功能將不同格式的文件和數據導人數據庫;⑦通過在線交流功能,例如在線對話等,采集相應人際信息。以上獲取的這些信息會存入知識管理系統的知識庫中,形成有價值的知識數據,實現知識的有效獲取。如圖3所示:
3.2 對知識組織的影響
知識在有效獲取后,下一步需要的就是對眾多知識進行組織和提煉。人際情報網絡每天獲取的信息可謂成百上千,其中不乏有很多冗余信息,因此人際情報網就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即時調整,刪除無效信息,整合同類信息,提煉價值信息。通過將個體信息進行組織分類,合并為組織信息,從而實現知識增值。人際情報網絡提供的分類工具具有自定義功能,用戶根據不同權限可自定義類目,因此自動分類的效果比較理想(見圖4)。
3.3 對知識利用的影響
在知識管理中,知識利用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而要使知識能夠很好地被利用以至知識創新,提高用戶的滿意度是一個重要方面。人際情報網絡中的知識推送和行動提示等功能,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根據人際網絡中的數據,在重要紀念日(例如個體生日)和重要節日(例如春節)自動向相應個體發送祝福短信。另外根據用戶個人信息的分析或者根據其在知識管理系統中登記的個人專業興趣及定制的相關知識專題,系統自動搜集新人庫的信息制作成簡報,通過電子郵件等形式推送給相應的用戶,使知識利用率大大提高。如圖5所示:
3.4 對知識管理系統可持續應用的影響
知識的持續共享是知識管理系統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企業知識管理系統要想得到可持續的應用和發展,歸根結底需要的是知識信息的有效輸入和輸出。而保證其長期有效性的關鍵是每個與企業相關聯的個體有強烈的知識共享意愿,人際情報網絡的建立,會從很大程度上激發和促進這種意愿的形成,使知識的貢獻和搜尋達到動態平衡狀態。
為了保證知識管理系統的可持續應用,我們通過人際交流網絡的相關功能提出了一個個人知識貢獻和搜尋意愿模型(見圖6、圖7)。該模型適用于連貫且持續的知識貢獻和知識尋求背景,以解釋各種潛在地持續知識共享行為因素,保證各用戶更加積極地去貢獻和搜尋知識。
?過程A1、B1:用戶的知識貢獻與知識搜尋意愿是保證知識持續性的重要影響因素。通過對用戶更加微小習慣的把握從而更好地捕獲和衡量其行為。人際情報網絡可以從其信息庫中,提煉分析出相關意向信息。
?過程A2、B2:組織的支持、創造各種便利條件,為員工提供培訓或者各種充分的知識資源,實現激勵知識的傳遞和共享。
?過程A3、B3:個人的習慣可以很好的調和意向和行為之間的關系,越是習慣性的行為,越能表示出個人的意向。所以通過人際情報網絡的分析能夠對個體習慣有一定的把握。
?過程A4、B4,A5、B5,A6、B6:個人的知識獲取和搜尋的信念、態度都會對搜尋意愿產生影響。若用戶在知識搜尋或貢獻方面有積極的信念和態度,也就預示著有強烈的去使用系統的意愿。同時人們所持有的態度是從關于某一事物的一系列信念中獲得的,例如一個用戶認為在系統中貢獻知識能讓其獲得愉悅的感受,那他就更有可能保持一種積極的態度去使用該系統貢獻知識。
?過程A7、B8,過程A9、B9:用戶的滿意度已經在理論和實踐中被證實為用戶態度的指示劑。同時用戶的確信度是影響其持續滿意度和信念的關鍵因素,用戶越確信其貢獻或搜尋電子知識的行為對提高個人形象、實現組織激勵、增強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等有幫助,越能增加其滿意度。
以上各環節在人際情報網絡的作用范圍內,充分保證了個體知識搜尋和貢獻的動態平衡,從而實現知識管理系統的可持續化應用。
4 結語
關鍵詞:昆明主城區;高中生;和諧人際關系;實驗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0
[基金項目]昆明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2011重點課題(MZ11003)
一、 研究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高中時期是一個身心發展迅速,個體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人際關系是影響到高中生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影響著高中生的自我評價、學業成績乃至心理健康等諸多方面。但是由于高中階段學業負擔非常重,加上高考的壓力,所以很多普通高中生在人際關系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學校因為升學等壓力,甚至有些忽視和諧人際關系在教育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其實,建立積極和諧人際關系在高中生中至關重要,當然要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和諧人際關系,是需要探索的,可能有多種未知的途徑和方法有待探索,但經過研究和實踐探索我們發現,目前普通高中學校普遍推行的是簡單的說教式的知識傳授,以及身教式的模仿方式。這些方式方法比較單一和陳舊,學生往往出現左耳進,右耳出的現象。因為孩子沒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所以很難起到教育的效果,所以,通過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和方法,我們嘗試開發一套能提高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團體式輔導方案,這套方案不僅能滿足學生成長的迫切需要,也能成為高中學生心理輔導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研究的目的意義
1.目的:增進高中學生的人際關系的和諧度和社會的適應性,提高人際交往的技能,克服人際交往的障礙,促進高中生的身心和諧成長和發展。
2.意義:
(1)通過對高中生人際交談、交際交友、待人待物、異往、陌生交流五個維度的調查研究,不斷的完善高中生人際交往理論及操作經驗。
(2)通過全面系統的實驗性研究,形成有針對性、綜合性和可操作性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案,促進高中生人際交往的發展和完善,維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標
通過對昆明市某校高一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人際交談、交際與交友、待人接物、異往、陌生交流五個維度現狀的調查,分析中學生人際交往的基本特點及存在問題,探索中學生人際交往心理輔導輔導的內容、技巧、途徑、策略和方法,根據學生的人際關系的現實需求和發展需求,探討在校高中生開展和諧人際關系的團體心理輔導的取向,總結提出針對高中生開展和諧人際關系教育教學的思,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輔導方略,進而開發適合高中學生需要的人際關系心理輔導操作方案,促進學生人際關系素質的提高。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突破性的實踐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針對性和和實效性。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被試是昆明市主城區一所重點高中學校隨機抽取的一年級的部分學生,共計兩個教學班,以班為單位隨機分成實驗組66人、對照組62人,共計254人次。樣本基本情況見(表1)。
表1樣本基本情況一覽表
(三)實驗結果分析
1.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人際關系和諧程度的結果分析:(見表2)
表2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人際關系和諧程度結果
注:*P
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間進行前測后,結果發現:兩組各因子及總分的均值和標準差相差不大,且t值不具有統計學的顯著差異,說明組間差異不大,實驗組和對照組從總體及各因子處于同一水平、屬于同質樣本。
2.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教學后人際關系和諧程度各因子的(T)檢驗結果(見表3)
表3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教學后測人際關系和諧程度結果
注:*P
運用配對樣本T檢驗和獨立樣本T檢驗,對實驗組經過團體心理輔導后和對照組經過常規教學后的問卷數據進行交叉分析,得到以下結果:(1)人際交談、交際交友、陌生交流以及總分都呈現出巨顯著的差異,而且均值都大幅度提高,說明團體輔導式教學比常規傳統教學效果更好,說明經過團體心理輔導,對提高高中生的人際交談、交際交友和陌生交流的能力是有很大的幫助。
(2)在待人接物和異往上也都呈現出較顯著的差異。而且均值都有所提高,所以團體心理輔導式教學對待人接物和異往也有一定的提高。
(3)該學校的高中生在人際關系的5個方面都還是比較和諧的,得分多在0-2期間。但按照均值的大小來看,最弱的是交際交友方面,說明高中生正處在一個交際交友高峰時期,他們不喜歡孤獨,需要和朋友在一起,但又不善于創造條件并積極主動地尋找知心朋友,而且擔心,自己在主動后得到“冷”體驗。其次是陌生交流方面,說明高中生具有了一定的交談能力和與陌生人的溝通技巧,但還需更詳細的指導。情況最好的是異往方面的能力,說明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高中生能更開放、更坦然的處理異性之間的關系。
(4)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均值都較之前的測試有所下降,說明經過一年的時間,一年級的高中學生的人際關系能力均有所提高。但實施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后,出現了非常顯著的差異,說明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對提高人際關系的和諧程度具有顯著的作用。
3.實驗組在團體心理輔導前測和團體心理輔導后測在人際關系和諧程度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分析(見表4):
表4.實驗組團體心理輔導前測與實驗組團體心理輔導后測結果
注:*P
經過團體心理輔導后實驗組前后測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在人際交談、交際交友、待人接物、陌生交流方面具有十分顯著的差異(P
4.對照組經過常規教學后兩組樣本在人際關系和諧程度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分析(見表5):
表5.對照組常規教學前測與對照組常規教學后測結果
注:*P
表5的結果顯示:對照組進過常規教學后,由于還是沿用傳統方法,沒有運用團體心理輔導的原理和方法對人際關系進行教育教學,所以對照組前后測的數據的多項因子上都不具有顯著的差異,只有交際交友上有顯著性差異,而且均值有所下降。除此之外,對照組后測在陌生交流、待人接物以及總分上的均值都有所下降,說明經過一年的時間,一年級的高中學生的人際關系能力還是有所提高的,只是效果遠遠不如團體心理輔導式的教育教學好。
參考文獻:
[1]凌文輇方俐洛.心理與行為測量【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2]郭秀艷.實驗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8
關鍵詞 微信紅包;人際關系;使用與滿足;人際交往理論;需求理論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37-0110-02
2015年春節期間,微信紅包可謂是火了一把,筆者親自參與微信紅包的發放和瘋搶過程,筆者對微信紅包的傳播影響深感興趣,通過查閱文獻發現,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微信對人際關系的影響,研究微信紅包這一微信的子產品對人際關系的影響也是有理論根據的,諸多學者對微信和人際關系的研究給筆者研究微信紅包和人際關系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借鑒,同時也提供了研究思路。
傳統意義上紅包,是每逢過年的時候長輩給予晚輩的壓歲錢。與傳統傳統紅包相比,微信紅包實現了隨時隨地、資金隨意的目的,這種方式的改變,更大范圍內刺激了用戶的參與心理,從而達到激活微信群和加強群內交流,進而引發人際交流。
1 使用與滿足、人際交往理論、需求、符號與微信紅包
E?卡茨認為受眾通過對媒介的積極作用,從而制約著媒介傳播的過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個人需求和愿望。受眾成員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1]微信紅包在滿足微信廣泛使用和受眾心理需求的條件下,實現了“火爆”,受眾在媒介的使用過程中心理需求得到滿足。
從使用與滿足理論出發,微信紅包的把握住了受眾的需求,并針對受眾需求制定了兩種不同的游戲程序,即是紅包的派發方式,一是普通等額紅包,二是拼手氣群紅包。第二種方式增加了微信紅包的游戲性和娛樂性。在這個搶發紅包的過程中,受眾利用微信紅包這一平臺,通過微信群紅包的派送和爭搶,滿足了自己渴望搶到紅包的需求,同時也向自己的好伙伴派送紅包,達到了加強溝通的目的。
從符號學角度分析,人與人之間信息的傳遞需要以符號為媒介,從而達到信息的共享和人際關系的互動,無論從米德的人際交往相互影響模式,還是從符號互動理論分析,微信紅包的整個傳遞過程都體現了符號的多樣化對人際關系影響的多元化。在微信紅包的收發過程中,受眾不是簡單發送紅包,也可以在發送紅包時添加祝福的話語,發送紅包后配發微信表情傳遞狀態,也可以通過微信語音聊天來表述自己的心情,以此尋求更密切的聯系。人際關系在微信紅包的互動中,以紅包為紐帶,夾雜各種符號的綜合運用,從而實現人際互動方式的多元化。多種符號的運用避免了單調性,各種符號的互動和綜合運用增強人際溝通的效果,營造了活躍的對話場景,帶動人際交流的持續性和新鮮性。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存在一個從低到高發展的五個層次:最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需求,依次向上是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2]在微信紅包中,受眾首先是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在微信群中,圈內好友通過微信紅包達到互相交流的目的;其次,好友通過紅包的發放、發言、互動、自我形象構建等社交行為增強與其他好友之間的聯系,能夠建立起自己在微信中的虛擬形象并取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這些行為能夠滿足人們獲得尊重、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
2 微信紅包對人際關系新態的功能分析
微信圈中的紅包游戲,帶動了微信群的熱鬧,能夠建立微信群的都是一個相對的熟人社區,由紅包帶來的群內互動加強了群內人員之間的交流,熟人社區更加親密,對人際關系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筆者從五個方面分析微信紅包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2.1 微信紅包重構人際關系
傳統意義上的紅包發放是長輩給晚輩,但是在微信紅包游戲中是每個人可以向任何人發送紅包,而且可以返發紅包,在紅包發放過程中,平輩之間、輩分相差人之間都可以相互發放紅包,而不會受到非議,這樣在原有的社會等級關系上,人際關系在微信紅包發放中被重構了。在微信紅包中,卸去了現實環境中紅包帶來的情感包袱,解構傳統人情世故的人情關系,重構平等的人際關系。
2.2 微信紅包強化人際關系
微信紅包的發放首先是在熟人社區中開始的,每一個微信群的建立都是建立在熟人社區基礎上的。通過微信紅包游戲的發放和爭搶,增加了圈內好友的互動,特別是爭搶紅包和分享紅包的過程,每個人都會在群內曬一曬自己的收獲或者“失落”,人際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強化。當受眾的心理需求和娛樂需求得到滿足后,很多人傾向于表達出來,特別是在一個相對熟知的環境中,在個人意見表達的同時,希望圈內好友能夠給出回應,微信紅包正好迎合了受眾的這種交際表達心理,成為圈內具有相同需求的人的交流共識。
2.3 微信紅包擴散人際關系
微信紅包就像病毒一樣快速傳播,影響到每一個玩微信的人。受眾會有若干微信群,群主作為一個牽頭人,可以把兩個或者更多的微信群串聯起來,從而達到微信紅包和人際脈絡的擴散,從眾心理也是微信紅包擴散較快的原因。擴散的過程也是人際關系發展的過程。紅包的派送對象從同事、朋友、同學再到單位、組織,一級一級的擴展,很多有意結識朋友的用戶就會留意微信紅包群中的信息,達到自己的結交目的。
2.4 微信紅包維護人際關系
當我們在發放這種紅包時,查看我們的朋友列表,選擇特定的發放對象,本就在熟人社區的基礎上微信紅包再一次使人際現實關系向微信空間延伸。微信紅包作為人際關系鏈接的紐帶,既可以帶動線上微信紅包的發送,受眾之間的互動,也可以讓線下的人際關系更加熟悉起來,通過線上線下的聯動,人際關系的維護得到
保證。
2.5 微信紅包娛樂人際關系
在新媒體環境下,娛樂功能更加凸顯。微信紅包本身就是一種游戲,帶有一定的娛樂色彩,給受眾過年增加喜慶和歡樂。受眾在收發紅包的過程中得到心理和娛樂滿足,圈內好友互動時也會把這種娛樂帶給大家。而且娛樂性也體現在我們發送微信紅包的時候可以結合文字、語音等,調侃發送對象。
借助微信紅包這個新“交流工具”,人們的交流方式又豐富起來,微信紅包通過線上的紅包發放和爭搶帶動群內互動,從而作用于線下人際關系,讓虛擬人際關系真實化,真實人際關系強化;熟人社區的鞏固,新群體的誕生,再到新群體成為熟人社區,微信紅包這種病毒式擴展對人際關系的發展作用明顯,最終必將形成人際關系的新態。
3 思考與總結
雖然新興媒體不斷出現,媒介成為人與人之間聯系的不可或缺的“橋梁”,但是人畢竟是社會的人,不是媒介的人,虛擬環境中的人際關系不可能取代現實環境中的人際關系,它只是現實環境人際關系的補充和加強。麥克盧漢雖然認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任何延伸,但也說到人要“從自戀和麻木狀態中驚醒過來”,清晰認識媒介的影響,按照自己的意愿決定媒介的發展方向。
新媒介的不斷出現不斷豐富人際關系交往的方式,給人際關系的交流帶來諸多方便,也進一步加強了人際關系的交流和互動。隨著微信和微信紅包的使用量不斷增加,微信紅包也將成為社交新態,它對熟人社區和新關系鏈條的影響會更加凸顯,一方面受眾要加強原有熟人社區的關系,另一方面也要拓展新關系鏈條,進一步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65.
專業培養計劃是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是實現人才培養的前提和基礎。課程是實現其目標的手段,課程設置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任何能力都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和塑造,交流能力也是如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學生的交流溝通現狀,并以期從學校專業培養計劃和課程設置的角度力求找到解決方案。
1 交流能力培養的需求現狀
目前,針對大學生交流能力現狀的調查或反饋很多,但為了能夠實際獲取信息,本研究首先利用本校做了兩個小樣本抽樣調查。兩次調查分不同時段進行,均隨機抽取同一批成都工業學院大學生(150份)為調查對象,這些學生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兩次調查的問卷回收率分別為94%和95%。
調查1,采用Mc Croskey編制的交流恐懼自陳量表(PRCA-24),測量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的交流恐懼程度。調查2,采用自行編制的問卷,通過8個開放性問題,以期了解學生的校園生活及個體心理狀態,如“你曾經出現過焦慮表現嗎?你是怎樣克服的?”“對于如復旦大學投毒案等惡性校園案件,你怎么看待?”“大學期間,你最想學的知識或技能是什么?”等。
交流恐懼是個體在與他人交流時產生的一種恐懼和焦慮的心理狀態,隨著這種恐懼和焦慮的出現,個體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將遭遇挫折。調查1結果顯示,30.09%的學生表示有不同程度的恐懼癥狀。其中,15.93%為高度恐懼,14.16%為低度恐懼。第2項調查未有指向性提示,結果卻有些意外。大學期間,學生最想學的知識或技能是“與人交流溝通、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占82%),大于對“專業知識、或與專業有關的知識及技能”(占70%)的渴望。
雖然調查的樣本量比較少,但并不是說我們的結果不具有代表性,其他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第三方教育數據咨詢和評估機構麥可思公司在對全國“2013級本科新生的調查”中顯示,45%的新生最擔心的問題是人際關系。《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也證實了這一點,2007屆大學畢業生,三年后以其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最重要的工作能力為“有效的口頭溝通”。
從人際關系的角度來說,交流溝通是需要技巧,需要知識和經驗的儲備。而學生如果沒有經過這方面的訓練和塑造,將會直接導致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他們會面臨校園人際關系的困擾,因為人際關系的良好維系,基礎便是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清楚而準確的表達。另一方面,他們今后要面臨工作中交流溝通的挑戰,因為溝通是實施職業行為的手段,它包括與職場多方面人員溝通的能力,無論是直接利益者,還是相關受益方或社會公眾、團隊等。而一直以來,高等學校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上,卻忽略了對其進行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
2 專業培養計劃及交流能力課程設置的對比研究
由USNews的全美學科排名結果(2012)顯示,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材料科學位居第一,他們的專業培養方案應該值得借鑒。采用隨機抽取的清華大學建筑學專業和四川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分別屬于工科專業和理科專業,并且他們在國內同專業排名中均靠前,他們的專業培養計劃應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選擇不同專業進行比較,是認為各專業培養計劃中課程設置模塊差異不大,并且針對交流能力的培養對各專業來說應該具有普適性,尤其對于理工科的學生。
MIT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培養計劃(2003)的要求有:(1)學校的一般要求,共17門課程,包括自然科學課、人文社科課、實驗課等。(2)提高交流能力的課程(Communication Requirement),必修4門。(3)系內課程,學分最多。
該專業早在2001年就有提高學生交流能力的課程,保證學生在一般寫作、語言交流以及專業領域常用稿件寫作方面得到訓練。每個學生必須學習 2 門提高交流能力的人文、藝術和社科的課程(CI-H)和2 門提高交流能力的專業課程(CI-M)。CI-HW課程屬于CI-H中的子課程,更多地專注于學生在人文、藝術和社科方面的寫作表達能力,如《Writing and Rhetoric:Food for Thought》、《Language and Technology》。2門 CI-H課程必須在一、二年級選修,另 2 門 CI - M課程必須在三、四年級選修。4門交流能力課程作為核心課程之一,是所有專業的學生都必修的課程。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學專業本科培養方案(2010)的要求有:(1)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體育、外語、文化素質課等。(2)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如微積分(1)、建筑數學等。(3)專業相關課程,學分最多。(4)實踐環節。(5)綜合論文訓練。
涉及交流能力培養的課程主要體現在文化素質課模塊中,此模塊要求修滿8個學分,包含必修的1~2學分的文化素質教育講座課和2門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而核心課程又被分為八個課組,涵蓋哲學與人生、語言與文學、科技與社會等的近百門課程。此外,面向大一新生開設的新生研討課(Freshman Seminar),教學方式以教授和學生間的交流、小組討論、口頭以及寫作訓練為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
四川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基礎班)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2012)的要求有:(1)人格與素養課程群,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體育、中華文化、大學生心理健康等。(2)表達與理解課程群,主要指大學英語口語、大學英語閱讀與翻譯等的必修課。(3)發展基礎課程群,主要是一些基礎課,如大學計算機基礎、大學物理等。(4)專業與服務課程群,主要指專業課,學分最多。(5)研討與探究課程群,創新學分相當于此類的必修,如學術研討等。
表達與理解課程群主要涉及對交流能力的培養,但此模塊中除英語必修的課程(12學分)要求外,學生需在7門課程中選修1~2門課程,如《普通話語音形象提升訓練》、《演講與辯論》、《文化人類學》等。
從以上對比分析來看,MIT材料科學與工程屬于工科專業,但對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以及交流溝通技能的培養非常重視。其一是交流能力課程開設時間早。2001年,該專業培養計劃將原有的“寫作要求”調整為“交流能力培養”,并涵蓋寫作能力訓練。社會需求是大學制訂本科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基礎,這說明MIT已敏銳察覺到交流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今后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其二是交流能力的培養要求以必修形式在各專業實施,學生只有通過了這4門課程(CI-H和CI-M)的學習,才能獲得相應學分。其三是考慮到學生交流能力的多方面。學校區別對待專業知識和人文、藝術和社科的交流能力培養,各課程模塊下均有許多門課程供學生選擇,CI-H課程下不包括CI-HW課程,就有近80門有關人文、藝術和社科的交流能力課程清單,如《The Human Past: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Japanese Literature and Cinema》、《The Linguistic Study of Bilingualism》等。而CI-M課程各系均有開設,如建筑系的《Foundations in the Visual Arts and Design for Majors》、《Thesis Research Design Seminar》等。這些課程均有詳細的介紹,包括課程性質和教學內容,授課教師、班級人數、開課時間及地點等等,學生可在網上獲得詳盡的有關CI-H和CI-M的課程信息,學校甚至設有專門的辦公室,方便學生咨詢。
國內兩所知名大學專業培養計劃的比較結果顯示,首先,專門為提高交流能力的課程并未普遍開設,重視度不夠。清華大學的文化素質核心課程,涵蓋哲學與人生、語言與文學等八個課組的近百門課程,從課程內容上看,與MIT的CI-H課程類似,但從課程的主要目的和教學形式上還是有所區別。CI-H課程強調對學生交流能力的培養,以小班授課為主,強調師生間的互動。而清華大學八個課組的選修課,側重的是學生的人文社科教育。其次,交流能力的課程開設數少,覆蓋面窄,針對性不強。清華大學的新生研討課是由各學科領域的知名教授開設的小班研討類課程,如《認識文化遺產》、《建筑發展趨向》等。雖類似于MIT的CI-M課程,但學校要求,作為選修課,每個學生限選一門,且對學有余力的新生而言。并且,從《2012-2013學年度春季學期新生研討課手冊》來看,該類課程有30多門,仍需加強。四川大學的學生“表達與理解”能力或許更多地體現在對英語的聽說讀寫中,英語必修課已占去了大量的學分,學生只有在僅有的幾門“表達與理解課程”中做出選擇。最后,兩所大學的思政類課程比重較大,作為必修課此類課程均占到總學分的8%。清華大學四年制總學分要求175分,四川大學總學分要求176分,兩所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均為14學分。面對緊張的學分分配,如何能合理高效地設置課程是學校應該反思的問題。
縱觀3所學校各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交流能力課程的地位明顯不對等。國內兩所高校交流能力方面的課程,處在可有可無的狀態,表明學校對此類課程的輕視,而MIT對學生交流能力的培養重視程度令人欽佩。國外大學的交流能力培養課程已開設得相當普遍,甚至國外醫學界早已將溝通技巧納入職業素養的基礎要素之一,作為職業素養的基礎,國外高等教育界對溝通能力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于學科知識和技術。
3 建議
交流能力作為生活和工作中必備的技能更應值得大學教育者投以關注的目光。建議之一,高校應該將交流溝通技能作為學生職業素養的基礎要素之一,納入學校各專業培養計劃。建議之二,將交流能力的培養作為各專業核心課程要求,尤其是對于工科的學生,無論是專業方面還是人際交往方面,更應該補上這一課。建議之三,人際交流溝通能力培養的課程內容在不同專業中應具有普適性,如MIT的CI-H課程,而針對各專業,如管理、建筑等專業的交流能力培養課程應該區別對待。
基金項目: 本文系成都工業學院2012年度科研項目“基于可測評角度的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途徑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KY12GJ004
參考文獻
[1]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232-235.
[2] 新生人際關系問題分析,http://mycos.com.cn/Detail/ArticleDetail?articleID=10839.
[3] 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http://mycos.com.cn/Research/Show WRD sn=10270.
[4] 鐘世云.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培養計劃的分析.中國大學教學,2013(3).
[5] List of current CI-HW and CI-H Subjects,http://web.mit.edu/commreq/cih.html.
[6] CI-M Subjects for Undergraduate Majors,http://web.mit.edu/commreq/cim.html.
【關鍵詞】 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大學生;交流恐懼
A Study on Group Counseling for Personal-communication of Undergraduates. Yang Shuang, Wang Ya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on improving the personal-communication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s. Methods 15 students who were selected by measurement, opening questionnaire and diagnostic interviewing were recruited for group counseling in 8 weeks. They were tested with the Personal Report of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PRCA), 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 and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16PF) before and after group counseling.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member's personal-communication quality (9.40±2.44/14.87±3.04, P
【Key words】 Personal-communication; Group counseling; Undergraduates;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大學生心理健康是目前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而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在以往大學生主要心理問題的相關調查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王瑤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存在交往能力欠缺和強烈的交往需求之間的矛盾[1]。張改葉的研究中涉及大學生進入高校后感覺最煩惱的問題時,結果有79%的學生選擇的是“人際交往能力差”,在人際交往中最缺乏的是“不知道該怎樣表現和表達自己”,“不知道怎樣才能處理好與同宿舍同學的關系”、“不知道怎樣處理好與異性同學的關系以及與老師的關系”等,并常常會因這些事情而煩惱[2]。故此如何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成為大學生心理輔導研究和探索的熱點。
團體心理輔導也叫團體咨詢,是在團體情景下進行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它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適應能力的助人過程[3]。與個體咨詢相比,團體的情境一方面可以提供嘗試與他人交往的機會,發現問題的共性,產生共情,減輕焦慮,同時有機會學習和演練他人成功的交往策略;另一方面團體咨詢的條件下,參與者不僅可以得到他人的接納和支持,而且能夠學習接納和幫助他人。這種合作、參與的關系有助于體驗和增進交往中的親近感。
人際交往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人際交往問題也是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運用團體心理輔導作為干預方法在提高心理輔導的實效性方面也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本研究將如何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作為研究的方向和目標,旨在從團體輔導的角度,探討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水平的策略,改善大學生不當的交往方式以及由于人際關系不良所導致的不良情緒和行為,加強人際的溝通與交流,增強適應能力,以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海報招募的形式從河南大學自愿報名的72名學生中篩選出15名符合條件的同學參加團體輔導,分成新生組與混合年級組,基本情況見表1。篩選工具包括:①量表。運用本研究選取的作為評價工具的3個量表,對報名者進行測試,并以此作為本研究的前測。②開放式問卷[4]。③診斷性面談。
1.2 評價工具
1.2.1 由華東師范大學祝蓓里修訂的卡特爾16PF中的交際性因子 共13道題,采用3級分制。在本研究中用以檢驗參加者人格交際性特質的變化。
1.2.2 交流恐懼自陳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PRCA)[5] 包含4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各有6個題目,分別用于測量在小組討論時、2人交談時、參加會議時和當眾演講時,個體的交流恐懼程度。量表采取5級分制。分量表分數之間的內部相關系數為0.40~0.69??偡值摩料禂党^0.90。分量表的α系數超過0.75。PRCA在測量人際交往方面顯示出高度的信度和效度。在本研究中用以檢驗參加者人際交流中的感受變化。
1.2.3 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的回避分量表[6] 共14道題,采用“是-否”記分。在本研究中用以檢驗參加者人際交往中的行為變化。
1.2.4 團體滿意度評定調查表[7] 調查成員對團體活動的滿意程度,用以檢驗成員對活動的接納和認同,顯示團體輔導的效果。
1.2.5 成員自評量表[3] 通過成員報告參加活動的主觀感受,結合前后測的數據結果,對團體輔導的實際效果起到豐富和補充的作用。
1.2.6 統計方法 調查基本采用集體施測,當場收回的辦法收集結果,采用描述性統計與t檢驗的方法,用SPSS 11.5對數據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1.3 實施方法 將15人分成兩個小組,其中一組全部為大一新生,另一組包括各年級學生,兩組干預過程相同。采取團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形式開展活動。團體輔導由一名指導者帶領,每周1次,每次2小時,共8次,分為4個階段。每個階段設置相應的活動[3,8],具體活動內容見表2。
1.3.1 建立關系階段 運用一次活動時間,將團體輔導相關情況向小組成員作一簡介,簽署團體協約;通過各種活動促進成員間互相認識,消除陌生感與戒備心,建立信任關系,創設良好氛圍,在互動中學習與體驗與人交往的樂趣。
1.3.2 探索問題根源階段 通過兩次活動,促進團體成員的自我探索,深化自我認識,增強自覺的能力;同時找出人際交往方面存在問題的個人原因,為接下來的領悟與改變進行鋪墊。
1.3.3 領悟與行為改變階段 通過4次活動,聚焦于人際交往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布置相應的家庭作業,在日常生活中鞏固學到的人際交往技能。
1.3.4 結束階段 在最后一次活動中,總結各自的收獲與成長。完成相關量表,作為活動效果的檢驗標準。
2 結 果
2.1 各量表前后測差異比較 由表3可知,實施團體輔導前后,團體在交際性因子、小組分、會議分、公眾分和總恐懼分的差異上具有極大的統計學顯著性(P
2.2 主觀評價 由表4可以看出,大部分成員對團體咨詢活動滿意并認為有所收獲。成員選擇“不滿意”的題項集中于將團體經驗運用到現實中、如何自我表達以及自我認識等方面。成員自評量表的主觀報告表明,團體的經驗對成員生活產生重要影響,在開放性、自信心、接納自我和他人方面有顯著提高,團體設置的具體活動能促成個體認識上的積極轉變和領悟。
在活動中期和末期分別進行的小結與收獲中,成員也對這次團體輔導活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如有的同學在談自己的感受時認為,“每個人都很坦誠,在小組中找到了家的感覺”,“與別人的交往不再緊張,變得輕松、自如了”,“希望能多組織類似的活動”等。在團體進行過程中指導者也感受到了成員精神面貌上的明顯改善,同時感受到團體的力量,并為這種團體力量所感染。
3 討 論
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背景因素、社會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其中又以心理因素為主。心理因素又包括認知因素、技能因素、行為方式及個性特征方面的因素,這些因素中有些易改變,有些則不易改變[9]。本研究證明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可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個性特征、人際交往中的消極情緒、回避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和改善作用。同時在本研究中通過分組實驗的方式發現大一新生與其他年級學生在團體中的表現與體驗有所不同。具體分析如下:
3.1 團體心理輔導可改善人際交往個性特征 大學生處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過渡時期,個性特征仍有較強的可塑性,如能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個性上的弱點,以及某些個性特征對人際交往的影響,就能更全面的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在團體輔導中開展探索自我的活動,對深化自我認識和自我覺察,挖掘個性中的積極成分的潛力,促進自我的成長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20個我是誰”、“自畫像”分析以及動物想象投射測驗等活動,小組成員在相互交流和討論中逐步認識自己,發現自我評價當中的不合理認知,樹立自信。通過對潛意識自我意象的發掘與討論,小組成員能夠從積極的角度去認識自我,找出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內在優勢,從而增強自信。通過活動小組成員人際交往中的畏縮性降低,開放性提高,不利于人際交往的個性因素也得到了相應的改善。研究結果也使筆者認識到,有些成員對自我的認識和探索尚不夠深入,可能與團體咨詢的特定形式有關,團體活動往往難以觸及到每位成員的深層次問題,如能在團體輔導的同時,適應成員的心理需要,有針對性地輔助以個別輔導,則更能體現心理輔導的效果。
3.2 團體心理輔導可改善交往中的情感體驗 團體心理輔導重視創設安全、和諧、輕松的氛圍。在這樣的氣氛中展開與他人的互動可使成員體會到交往的樂趣。在團體活動的進行過程中,成員彼此間的信任逐步加深,個體開始放松自己,減少心理防衛。整個團體輔導側重于激發成員間的相互幫助、支持與鼓勵,使成員感到踏實、溫暖、有歸屬感,從而在團體中獲得情感支持力量。具體的積極情感體驗包括:在團體心理輔導的初期感受輕松、和諧的交往氛圍,降低人際交往中的顧慮和敏感性;通過前期的自我探索過程體驗被關注,以及其他成員提供的積極幫助和肯定;在中后期的具體問題解決和專題輔導的過程中,成員們發現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是他人存在的問題,減輕了焦慮體驗,并且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和交往技巧的掌握增強了自信心,在向他人提供幫助和經驗參考中感受到個人價值感的提升。團體輔導使參與者體驗到了交往帶來的積極情感,對交往行為的主動發生起到了促進作用。
3.3 團體心理輔導可改善交往中的行為表現 通過認知上的調整改變成員在人際交往中的不合理思維,配合具體的人際交流技巧的探討和演練,如角色扮演、心理劇、關于如何拒絕別人和如何接受贊美的專題輔導等,并在此基礎上布置家庭作業,改善成員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回避傾向,成員交往的主動性和開放性都得到顯著提高。在這個環節中出現的問題是部分成員反映難以將在團體中獲得的經驗及時有效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分析原因一方面將團體經驗內化到自身日常行為規范當中需要一個逐步轉變的過程,每個人都需要建立適合自己的人際交往模式,包括如何自我表達,這往往需要在團體活動以外持續摸索和嘗試;另一方面在輔導過程中應強調家庭作業的重要性,要求成員盡可能完成作業。例如在模擬應聘的環節中,是否完成家庭作業的成員之間,其活動效果差異是十分顯著的。
3.4 新生組顯示出較多共性的問題 成員均為大一新生的一組,表現出諸多共性的問題,主要是新環境中的適應不良。如迫切希望融入新的集體和環境中卻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希望獲得所有人的肯定;還沒有完全從家庭和以往朋友圈中脫離出來;處理不好參加團體活動與學習之間的關系等。同時在組織活動中感受到大一新生的活動積極性非常高,氣氛非常熱烈。自我開放性和對他人的關注程度都非常高。他們渴望與人交流,只是找不到合適的途徑,缺乏一定的溝通技巧,不少同學表示希望以后能多參加這樣的活動。由此考慮到大學一年級是改善學生交往方式、促進其心理健康的關鍵時期,團體輔導也可針對如何促進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開展工作。
3.5 由各年級學生混合組成的小組在開放程度上低于新生組,團體輔導應考慮到年級的差異 大一新生在生活經驗、面臨問題等方面有較多的相似性,故較容易產生共鳴。而高年級學生在各方面相對更成熟,自我認識、自省能力更強,也更內斂,其心理需求趨向于多元化,故在小組內開放程度較低。加之在團體情境中,個人深層次的問題本來就不易暴露,各年級學生混合組成的小組對團體活動的感受顯得略低于新生組。針對這樣的情況,本活動采用團體咨詢與個別咨詢相結合的形式,將在團體中發現的問題在個別咨詢中進行深入討論,達到了良好的干預效果。由此感到大學生心理輔導應考慮到年阿立哌唑治療老年阿立哌唑是新型抗精神病藥物,為喹啉類衍生物,它的抗精神病作用可能與D2受體及5-HT1A受體的部分拮抗作
級差異,各年級學生混合組成的小組與大一新生組成的小組,在團體輔導的方式方法上應當有所不同,這將是筆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繼續探索的問題。
4 結 論
4.1 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交往個性特征、交流恐懼以及人際交往中的回避行為的干預效果極其顯著。
4.2 團體咨詢中的經驗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可能會發生困難,應引起注意。
4.3 大一新生與其他年級學生在團體心理輔導中的表現不同。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研究。
4.4 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輔以個別咨詢對全面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有積極的作用。
5 參考文獻
[1]王瑤.小組輔導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水平的實驗研究.心理科學,2004,27(5):1254-1256
[2]張改葉.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訓練的團體輔導活動設計與實施.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4):288-290
[3]樊富珉著.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12(1):179,198-212
[4]Ed E. Jacobs, Robert L. Masson, Riley L. Harvill. Group Counseling Strategies and Skills. 洪煒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10:82-84
[5]馬弘.交流恐懼自陳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PRCA).見: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232-235
[6]馬弘.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 SAD).見: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241-244
[7]周永紅,李輝,張智,等.團體咨詢消解大學生交流恐懼的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4):156-157
[8]邢邦志主編.心理素質的養成與訓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9:21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