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15:29: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經濟管理課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般來說,本科生教育擔負著為社會培養高水平的專業人才的任務。因此,經濟管理專業的本科生教育的目標就是為社會培養具備一定經濟管理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它具有如下幾方面的特點:第一,大學本科生一般是高中畢業之后,直接進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存在顯著的差異。高中教育是基礎知識的教學,課程數目較少,在三年時間內學習固定的幾門課程;而大學教育課程數目較多,往往在一個學期內需要完成數門課程的教學,相關課程的學習周期變短,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發生較大的改變。第二,大學教育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高考以基礎理論測試為主,高中教育所關注的重點是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雖然近年來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但對高中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還有待加強。大學教育則有所不同。在大學教育中,理論知識教學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還需要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經濟管理專業的本科生教育,更注重對學生實際管理能力的培養以及管理經驗的積累。第三,與土木工程等專業性較強的專業不同,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項目管理的教學更側重管理理念與方法。土木工程、軟件工程等專業性較強的專業在進行項目管理授課時,更多的是從相關專業領域出發,重點介紹具有自身專業特征的項目管理理論與方法。而經濟管理專業涵蓋面較廣,其專業性與土木工程等專業相比較弱,因此該專業的項目管理課程更注重一般性理論知識與方法的教學,更關注知識體系的全面性以及學生知識面的拓寬。
二、傳統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人類社會不斷發展、人類活動的廣度與深度不斷延伸的今天,項目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重要性日益顯現。項目管理是研究項目活動中統籌規劃和系統管理的學科,是高等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然而,由于認識上的欠缺以及現實條件的制約,傳統的項目管理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致使該課程教學實踐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具體表現為:第一,教學內容以基礎理論與基礎方法為主,缺乏對典型案例的分析講解。在項目管理課程教學中,如果只一味地講授基礎理論知識與方法,一方面由于學生剛完成高中階段的學習,對項目管理方面的基本專業知識掌握有限,且缺乏實踐經驗,而大學課程與高中課程相比進度較快,因此難以很好地接受與消化相關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由于理論知識比較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聽課熱情,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從而影響課程教學的效果。第二,教學多采用理論加舉例的方式,缺乏實踐教學環節。一方面由于認識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客觀條件的約束,項目管理的課程教學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然而,項目管理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學生無法在課堂的理論教學中培養實際管理能力,積累實戰經驗。而以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是講理論頭頭是道,一遇到現實問題便束手無策,嚴重偏離現實情況。第三,缺乏對具體行業或領域相關項目管理知識的介紹,忽視項目管理理論的新發展。雖然經濟管理專業涉及面較廣,但在教學過程中若只講解項目管理的一般性知識,而不以具體的行業或領域為背景,泛泛而談,那么講授的知識將過于空泛,學生也難以了解實際行業或領域中的具體管理方法。此外,項目管理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若忽視項目管理理論發展前沿的介紹,將不利于學生對項目管理理論發展脈絡的整體把握。
三、項目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項目管理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應用性以及開放性特點,針對傳統課程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結合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教育的特點,提出如下教學改革建議:
1.在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過程中融合經典案例
從現象學的觀點看,課堂教學應懸置既往的教學理論與教學假設,回歸課堂教學事實本身,而案例教學就是有效途徑之一。針對項目管理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如項目成本管理、項目組織管理、項目質量管理等,搜尋與設計相契合的案例,在理論教學過程中穿插案例的講解。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將教學內容分成三個部分,即基礎理論、典型案例分析、隨堂問題。其中,通過基礎理論的介紹,讓學生了解項目管理相關環節的基本概念、內涵特征、管理方法等知識;通過具體典型案例分析與講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相關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通過隨堂問題,檢驗學生對一些重點、難點知識的掌握,并進一步加深他們對相關知識的記憶與理解。上述三個部分教學內容可以根據具體的課堂情況進行靈活安排:既可以以基礎理論知識講解開始,也可以以用隨堂問題引出基礎理論知識,更可以用經典案例引出后面的基礎理論知識等內容。
2.通過多種形式加強項目管理的實踐教學
雖然實踐教學成本高,實施難度大,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但是可以轉變思路,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展開項目管理的實踐教學。首先,可以通過模擬教學的形式來彌補實踐教學的欠缺,如運用ERP沙盤模擬的形式開展工程項目管理的實踐教學。其次,可以利用學生生產實習的機會開展實踐教學。在此過程中,授課教師需要在學生生產實習之前做好實踐教學的準備工作,如依據教學大綱,設計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框架,規定實踐教學的內容、目的、具體實施步驟、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等,以確保實踐教學達到預期效果。此外,可以鼓勵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一方面科研項目是項目的一種,可以借此機會讓學生在整個科研活動中加深對項目管理的理解,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積累項目管理經驗。
3.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關鍵詞:財務管理 案例教學 探討
0 引言
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如何在課程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的方法,通過案例的具體剖析,引導學生對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積極思考,以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成為近年來教育界的熱點問題。本文對本科財務管理課堂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作出探討。
1 財務管理課程的特點
1.1 開課頻率大、生員對象廣 財務管理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經濟管理類專業課,它是本科會計學、財務管理專業的主要專業課,也是經濟管理類其他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開課頻率大、生員對象廣。
1.2 內容“一強,兩多” 財務管理是有關資金的籌集、投放和使用的管理工作,是公司金融、會計核算和管理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涉及知識面廣。教學內容上其特點是“一強,兩多”,即政策性強、公式多、財務指標多。具體表現在:①政策性強。企業的投、融資和股利政策離不開經濟環境、法律環境、金融環境的影響。②公式多、財務指標多。企業的投、融資和股利政策80%以上的內容需要用公式計算相關財務指標。
1.3 教學方法“理論聯系實際” 現代財務管理在教學內容上大部分是從西方引進的,在教學中既要借鑒西方財務管理理論與方法,又要結合我國國情的實際需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 本科財務管理課堂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現狀
鑒于財務管理課程本身的特點,目前許多高校就財務管理的教學都在積極探索切合實際的理論教學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眾多的方法中,其中案例教學法為人們普遍所采用。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是實證研究在教學中的運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
所謂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啟發式的教學相長的教學方法。它要求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以案例為基本教材,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多種形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對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見解,作出判斷和決策,借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源于1917年的美國哈佛大學, 美國哈佛大學就把案例教學法應用到教學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方法也逐步被其它大學所仿效,案例教學在教學方法體系中取得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時至今日,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MBA案例教學仍被教育界所廣泛推崇。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入案例教學。在現有的財務管理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也在不同程度地運用案例教學,并且有一定的積極效果,但在應用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 缺乏適合的案例和案例的設計難度較大 教材是教學的基本工具,現代財務管理在教學內容上大部分是從西方引進的,既適合我國國情又符合國際規范的系統的財務管理案例教材目前還沒有,從而使財務管理教學本質上仍停留于理論教學而難以指導實踐。
目前現有教材中的一些財務管理案例存在的普遍問題是:①缺乏綜合案例,只局限于知識點案例,只能起到強化學生理解知識點的作用,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②只注重定性研究,不注重定量分析。綜合案例只注重定性研究,不注重定量分析,缺乏直觀感和可操作性,無法體現財務管理的效果,既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也不能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③案例教材往往是“案例—分析要點—點評”三步曲,缺乏系統性、引導性,學生面對案例,要么無從下手,要么直接查看“分析要點”和“點評”,不能起到案例教學的“溫故知新—引導思維—實際分析—提高能力”的作用。
2.2 課時不夠,案例教學和課堂講授教學的關系處理不好 在財務管理本科教學中,各高校在壓縮專業課學時的背景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課時不夠,案例教學和課堂講授教學的關系不好,案例教學與其他教學方式的有機結合處理不好。具體表現為:①課時緊張,只能完成按大綱要求的理論知識的灌輸,忽略案例教學,既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不能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回歸傳統教學。②注重案例分析,但忽略必要的專業基礎知識的系統講述,雖然能激發學生興趣,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偏少,并沒有真正達到通過對案例教學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主動性,進而達到使學生了解實務、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提高職業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目的。
3 本科財務管理課堂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探討
財務管理課堂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的基本目標是使學生了解財務管理實務,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提高判斷和分析能力;通過對案例的多角度分析和解剖,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查閱資料、課堂發言等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主動性; 彌補僅僅依靠傳統的課堂教學是無法實現的對學生在溝通能力、智力能力和人際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從而培養社會需要的實踐應用型人才。針對目前本科財務管理課堂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應用中存在的問題:缺乏適合的案例和案例的設計難度較大;課時不夠,案例教學和課堂講授教學的關系處理不好等問題,筆者結合財務管理課程本科教學的特點作如下探討:
3.1 案例的選取與設計要做到有對象性、典型性、針對性、專業知識含量高。
3.1.1 對象性。即教學對象及案例教學設計的選擇性。財務管理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經濟管理類專業課,它是本科會計學、財務管理專業的主要專業課,也是經濟管理類其他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開課頻率大、生員對象廣。因此案例的選取與設計一定要考慮生員對象,不能單一。對于經濟管理類非會計、財務管理專業的生員來講,相關的財務、會計方面的專業課開得少,相關基礎知識知道的也少,因此案例要簡單、知識點案例多,綜合案例要精,綜合案例的多少主要看課時是否充裕而定。從能起到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理解知識點的作用,進而起到案例教學的“溫故知新—引導思維—實際分析—提高能力”的作用。而對于會計、財務管理專業的生員來講,相關的財務、會計方面的專業課開得多,相關基礎知識知道的也多,因此案例要綜合、除必要的知識點案例外,綜合案例要多,專業性要強。目的是能起到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的作用,進而起到案例教學的“溫故知新—引導思維—實際分析—提高能力”的作用。
3.1.2 典型性。指案例應選取典型案例。財務管理教學政策性強。企業的投、融資和股利政策離不開經濟環境、法律環境、金融環境的影響。選取典型的實務案例進行分析,能起到提起學生興趣,提高其對環境的認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3.1.3 針對性。案例選取要與各章節的理論知識相結合,有針對性,如果有定量計算的理論講述,案例中一定要有配套計算。從而能起到強化學生理解知識點的作用,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3.1.4 專業知識含量高。指案例要有較強的專業知識性,不要只有故事情節,而缺乏知識性。
3.2 課時不夠,在以課堂講授教學為主的基礎上,必須輔以案例教學 財務管理涉及知識面廣。教學內容上其特點是“一強,兩多”,即政策性強、公式多、財務指標多。企業的投、融資和股利政策80%以上的內容需要用公式計算相關財務指標。
結合這一特點,在進行案例教學時,首先要有系統的介紹相關理論知識的課堂講授,沒有扎實的課堂理論知識講授,單純的案例教學是涵蓋不了繁瑣而系統的理論知識的,達不到正真的知識傳授的效果,因此,課時不夠,在安排時間上應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但是,必須輔以案例教學。
在課堂理論教學時,要適時輔以案例教學,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熟練掌握教學內容的同時,適時選用、設計案例,從而促進學生理解、掌握理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張英彥指出實踐教學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從而傳承實踐知識,形成技能,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質。黃繼英指出因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規律,在高等教育中應該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洪源渤及衣曉青指出實踐教學的特點之一在于實踐中知識的綜合性及各種情況的變化性,需要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需要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國外許多著名大學對實踐教學都非常重視。例如,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把課程教學分二部分進行:授課與練習,授課由水平較好的教師擔任,而練習課一般由助教擔任。又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充分重視本科的實踐教學,其實踐教學環節貫穿于整個本科教學環節,其課程的學分包含課內提問學分、實驗與實踐學分、以及課外準備學分。我國有許多教育教學工作者進行了實踐教學方面的研究與探索。周建平提出實踐教學目標應從“單一化”到“復合化”,實踐教學過程應從“松散型”到“緊密型”,教學型課程應該與學習型課程有機統一,實踐教學應改原來以教師為中心的關系。李培根,許曉東,陳國松分析了我國本科工程教育存在的問題:本科工程教育實踐教學目標不合理,教學體系設計不完善,教學方法不得當,教學條件不達標,師資隊伍不盡人意,并且對其原因進行了探析。我國許多高等院校開展了實踐教學。武漢工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進行了“項目化”實踐教學培養模式的探索。學生由2-5人合作共同完成一個項目,完成項目需要各方面的知識,其中許多內容課堂上沒有,而且完成項目需要團對協作。哈爾濱理工大學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進行了實踐教學改革,把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所涉及的實踐教學內容進行了模塊化,應用了多種不同的教學方式來進行實踐教學,并且進行了實踐教學考核的標準化。
二、基于實踐教學的教改
(一)企業實地學習
信息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改革進行實踐教學的第一個方法是組織學生到企業實地學習。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采用此方法的目的:1.提高學生興趣,因為大多數學生比較喜歡到企業實地學習。2.讓學生了解企業、了解信息產業發展動向。信息資源管理課程在第5學期開課,本科生還沒有進行生產實習及畢業設計環節,大多數學生沒有接觸企業,到企業實地學習有助于他們今后的生產實習及畢業設計。企業實地學習考慮了研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創新嵌入式產業電腦及自動化解決方案的提供商。研華科技為客戶提供全面的硬軟件、系統整合解決方案及專業設計制造服務,可以為工廠自動化、交通、能源、醫療、物流等領域提供高品質、高性能產品以及創新服務,推動智能應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職業發展中心與研華科技經常保持聯系,不斷地組織學生到研華科技參觀學習。信息資源管理課程請職業發展中心與研華科技聯系,組織學生到研華科技參觀學習。
(二)聯系實際課程大作業
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資源管理課程采用了聯系實際的課程大作業的方法進行信息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教學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實際進行理論知識的綜合應用。因此,該課程在布置平時作業的基礎上,布置了聯系實際的課程大作業。課程要求學生尋找實際問題,應用課堂所學的分析方法進行調查問卷設計、數據收集、工具應用、定量分析、總結得出結論,并且寫成報告提交。從而,讓學生找出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因素,對實際問題的決策提供輔助支持。學生自己組合成小組約5人進行聯系實際課程大作業,教師在此過程中進行一定的引導與指導,學生在此過程中分工協作、討論協調、相互幫助。讓學生做聯系實際課程大作業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程參與性,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創新。學生結合實際進行了選題并完成了聯系實際課程大作業。
三、結果與分析
信息資源管理課程進行了實踐教學的企業實地學習的學生問卷調查。2013年授課班級100821班學生24人,發放問卷24份,回收問卷19份。授課班級學生認為企業實地學習有幫助的學生人數15人,占78.95%;認為企業實地學習有一定幫助的學生人數2人,占10.53%;認為企業實地學習沒有幫助的學生人數2人,占10.53%。2014年授課班級110821班學生19人,發放問卷19份,收回問卷18份。其中一個學生因時間沖突沒有參加企業實地學習,企業實地學習的有效問卷17份。授課班級學生認為企業實地學習有幫助的學生人數13人,占76.47%;認為企業實地學習有一定幫助的學生人數2人,占11.77%;認為企業實地學習沒有幫助的學生人數2人,占11.77%。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到大多數學生認為企業參觀學習對他們的課程教學有幫助。有些學生認為企業參觀學習可以開闊視野,看到前沿科技應用,對理論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信息資源管理課程進行了實踐教學的聯系實際課程大作業的學生問卷調查。2013年授課班級100821班學生24人,發放問卷24份,回收問卷19份。授課班級學生都認為聯系實際課程大作業有幫助。2014年授課班級110821班學生19人,發放問卷19份,收回問卷18份。授課班級學生認為聯系實際課程大作業有幫助的學生人數16人,占88.89%;認為聯系實際課程大作業沒有幫助的學生人數2人,占11.11%。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到大多數學生認為聯系實際課程大作業對他們的課程教學有幫助。一些學生認為聯系實際課程大作業可以使他們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還有一些學生認為聯系實際課程大作業可以把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應用,可以自主了解更多相關知識,可以團隊合作。
四、結束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的加深,普通本科院校雙語教學開展得越來越廣泛,本文分析了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的發展趨勢,并進一步分析了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的制約因素,最后提出了相應的提高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效果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
雙語教學;財務管理;趨勢;制約因素;應對策略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對外交往的加深,國際化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這就要求采取雙語教學的方式培養人才。雙語教學是指在部分或全部的非語言學科課程教學過程中使用非母語進行教學(胡煒、蔣堃,2008)[1]。大學雙語教學在世界上越來越普遍,因為不同國家、地區情況有差異,雙語教學的實際內涵也不完全相同(呂沙,2010)[2]。一般來說,教育發達國家的雙語教學開展得更普遍,方法更科學,效果也更好。發達國家根據各自不同的國情和需求,在高校開展的雙語教學活動內容也有所不同。中國和一些亞洲國家也正在積極地探索各自的雙語教學,涉及的主要語言也是英語,當然還可能包括日語、俄語、西班牙語、法語、韓語等本國急需的語言(鄭海英,2010)[3]。在高校開展雙語教學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一種趨勢,中國高校的雙語教學也越來越廣泛地開展。本文擬從財務管理課程著手,分析中國高校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發展的趨勢、存在的制約因素,從而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二、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的發展趨勢
由于雙語教學活動已經開展得越來越廣泛,對于財務管理課程而言,未來雙語教學可能的發展趨勢主要如下。
1.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的需求量越來越多。國際經濟交往離不開財務會計方面的交流和趨同,跨國公司、國際貿易、跨境結算等都需要國際化的財務管理人才,為了更好地參與國際經濟交往,促進對外開放,國家對國際化的財務管理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多,這就要求高校在財務管理人才的培養方面注重學生國際化能力的提高,而雙語教學則是不二法門,因此,雙語教學需求量會越來越多。
2.對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財務與會計知識是進行國際經濟交往的共同語言,為了進一步與國際接軌,中國對會計準則進行了修訂,越來越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近。因此,雙語教學絕不僅僅是培養外語人才,也不僅僅是把財務管理知識翻譯為外語,而是要運用外語思維和國際化財務管理知識進行交流和合作,這就對高校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的形式要求越來越豐富。由于雙語教學不是外語課程的教學,教的不是語言,而是專業課程,而財務與會計知識作為國際經濟交往語言,與世界越來越接軌,因此,決不能把中文課程教學和外語課程教學分開,而要有國際視野,使財務與會計知識和外語知識有機結合,突出應用性和國際性,這就要求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統一,也要求外語語言與專業知識相統一,使學生學習有興趣,因此,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的形式將越來越豐富。
4.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需要雙語環境。由于財務與會計知識具有應用性和國際性,要求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時能夠有比較好的雙語環境。由于中國與歐美發達國家的雙語環境不同,也與移民國家和前殖民地國家的雙語環境不同,生活中基本使用中文,雙語環境難以營造。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國際化的人才,需要在校園、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中創造小范圍的雙語環境,從而提高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的效果和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質量。
三、未來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的制約因素
1.雙語教學意識不足。雖然雙語教學是為了滿足日益密切的全球化交往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要,雙語教學只能深化和強化,不能弱化,但是,仍然有部分學校、部分老師和學生對雙語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很多學校對雙語教學不積極,部分老師由于外語不過關,對雙語教學有抵觸,部分學生由于學習壓力和外語不熟練,對雙語教學不當一回事,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的發展。
2.雙語教學的老師數量不能滿足要求。由于很多大學老師平時課堂教學以中文為主,使用外語很少,熟練掌握外語的更少,目前能夠勝任雙語教學的老師數量不能滿足需求,很多財務管理課程的老師在進行雙語教學時,僅僅是把一些概念用外語翻譯了再傳授給學生,能夠熟練使用兩種語言講授財務管理課程的老師少之又少,使雙語教學難以廣泛開展。
3.現有老師不能滿足雙語教學的質量要求。財務管理課程的雙語教學需要熟練的外語交流技能、扎實的財務管理知識和國際化的視野,要求很高,但是目前很多的財務管理老師外語不過關,而外語老師又不能很好地掌握財務管理知識,并且很多老師是從國內的高校畢業,沒有國外的工作和生活經歷,更談不上國際化視野,影響了雙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國際化人才的培養。
4.雙語教學的教材缺乏。目前大學的雙語教學教材符合要求的很少,基本還是使用國內的中文教材,外語授課使用的往往是老師自己編的講義,或者中文授課中摻雜著一些外語,而原版外語財務管理課程教材很多學生又看不懂,老師看起來也費勁,不完全符合雙語教學要求,中外文對照的高質量財務管理課程教材很難見到,影響了雙語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5.現有的課堂教學模式效果有限?,F在的雙語教學課堂基本是形式上的,使用外語較少,學生往往只是了解一些外語詞匯和常用的專業詞匯而已,比較膚淺,是浸入型的雙語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難以提高學生的外語思維能力,更談不上國際化的視野,雙語教學的成效難以體現,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不高,影響了學生雙語學習和老師雙語教學的積極性。
四、應對未來經管類課程雙語教學趨勢的策略
雙語教學是應對經濟交往全球化的必然選擇,也是國家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融入世界的需要。因此,雙語教學的發展只會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化,針對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的發展趨勢和制約因素,提出如下應對策略。
1.提高雙語教學意識。雙語教學是國家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必要手段,面對如此頻繁的國際交往,要進一步提高高校雙語教學的意識,使高校重視雙語教學,也要提高老師和學生對雙語教學活動的重視程度,使之認同雙語教學、參與雙語教學。
2.加大雙語教學老師的培養。雙語教學要求大學老師既要懂專業知識,也要熟練掌握外語,還要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實踐經驗,因此,應該重視老師外語能力、實踐能力、專業知識和國際視野的培養,讓老師到國外進修,提高其運用外語思維的能力,開闊眼界,使相關老師的專業能力、外語技能和實踐能力滿足未來深化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的需要。
3.組織專家編輯符合需要的雙語教材。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材要兼顧專業學習和外語學習需要,編輯中外對照的雙語教材,加入國際案例和外語所在母國的案例,豐富教材內容,充實教材素材,深化教材深度,不應是中文教材的簡單翻譯,更不應是外文的原版教材,而是結合中國學生特點組織財務管理專家和外語專家編輯符合中國學生學習需要的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教材。
4.重組財務管理課程體系。財務管理課程是一個突出國際性、應用性的課程,應該根據大學生的學習特點,重新修訂雙語教學的財務管理課程體系,使財務管理課程體系中的各種課程更適合雙語教學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要,教材中要體現國際專業發展的最新素材和趨勢,特別是最新會計準則和跨國公司案例的素材要體現出來。
5.探索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模式。歐美國家、移民國家和一些前殖民地國家,存在天然的雙語環境,雙語教學的語言環境較好,中國是一個中文占絕對優勢的國家,應該探索適合中國特點的雙語教學環境,在校園和實習單位營造小范圍的雙語環境,比如課堂教學突出外籍教師的作用,學生實習時到跨國公司或外企實習,從而提高財務管理課程雙語教學的效果。
作者:唐步龍 張前前 單位:淮陰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胡煒,蔣堃.高校雙語教學實踐初探[J].高教論壇,2008,(5):13-15.
關鍵詞:工科院校;經濟管理;創新
經濟管理是理論性與應用性、綜合性與規范性相統一的專業。該專業既具有由多門學科交叉而形成的豐富的理論內容,又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因此,該專業培養的是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較強專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然而,現實的情況并非如此。許多人以為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的都是“萬金油”,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也多是銷售、文秘、人事管理等對專業性要求不強的工作。究其原因,除人們對經濟管理的認識誤區以外,主要還是因為現行的傳統教學模式不能適應社會對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要求,使得畢業生專業特點不突出,特色不強。尤其對于工科院校的經濟管理專業,更成了一個相對“弱勢”的專業。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形勢下,取長補短、錯位競爭,體現工科特色,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是工科院校經濟管理專業必須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工科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辦學的特點
工科院校主要以涉及理工科學科為主要的發展發向,經濟管理專業設置也是學校為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逐步開設的。因此,其培養模式應有別于其他高校,具有自身的特點:
1.依托工科背景,培養經濟管理人才有工科優勢
工科院校的學科發展重點在工科等學科方面,而工程技術、工業技術、電子技術等學科的持續發展和應用也需要管理學科和專業乃至相關人才的支持。因此,發展帶有工科特色的管理專業具有現實需求。同時,在這些高校中開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復合型經濟管理人才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和基礎優勢,工科的發展為經濟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與課題研究以至給畢業生就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2.國家工業經濟的蓬勃發展,需要具有工科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管理人才
21世紀是經濟全面迅速發展的新世紀,建設良性循環的工業開發體系,促進工業經濟持續發展是我國發展經濟的戰略目標。現代工業開發活動在迅速展現其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資源和環境問題,進行科學合理的工業管理成為實現工業事業發展目標和解決工業經濟發展中相關問題的重要途徑,而培養具有工業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管理人才成為工科院校開辦經濟管理專業的重要任務。
3.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經濟管理專業的辦學需要適應這種需要
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領城寬泛,除了工業經濟之外,各省市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各個領城也需要具有基本管理知識和技能的經濟管理人才。企業事業單位和行政機關尤其需要綜合應用能力較強的復合型人才,經濟管理學生在寫作能力、表達能力、分析能力方面是許多用人單位看重的主要因素。
二、工科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決定教學質量,教學質量又直接影響畢業生的求職成功率。客觀地說,工科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的師資水平相對較低。由于教師大都是從政治學和社科專業發展而來的,因此,其知識結構中政治理論知識所占比例很大,而其他學科知識,特別是經濟學知識相對欠缺。另外,教師的實踐知識不夠,實踐能力相對于理論來說也有嚴重缺陷。這就使得教師的許多教學內容是比較陳舊的、不合時宜的,教出來的學生也不可能使知識得到更新和發展。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2.專業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一般工科院校是以專業為核心的三段式培養計劃,即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這種培養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強調基礎課程和通識課的教育,共性課程多,實踐訓練少,缺乏靈活性,導致學生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差。在課程設置上,由于忽略社會對經濟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征,課程體系設計缺乏規范性和前瞻性,存在課程內容交叉重復、課時過多與課堂信息量小大并存、選修課少等顯著缺陷。
3.教學方法比較陳舊
由于缺乏互動,教師難以了解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教學效果不佳,因為課程基本上為文字描述,學生自己可以通讀整本書的內容。但是,文字背后的實際內涵,學生則無法掌握,也缺乏主動性的學習和了解。因此,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與學生進行互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4.知識考核評價方法單一
在對學生知識學習能力的考核上,考核評價方法還比較單一。許多課程的成績主要通過卷面考試成績來反映,考核內容通常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案例分析較為缺乏。具有創新性的實踐過程考核、課程論文答辯考核、小組評價等評價方法還很少采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片面,不能活用所學知識,缺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社會對復合型、應用型高級人才的能力要求脫節嚴重。
三、工科院校經濟管理專業教學創新的路徑選擇
1.創新教學師資隊伍
工科院校經濟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可面向社會和兄弟院校,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辦學新路子,建設一支以專職任課教師為主體、兼職和聘請客座教授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兼職教師應當聘請那些在國有、私營或外資企業單位工作的資深管理人員、企業家。他們工作實踐經驗豐富,且具備較高水平的指導實踐教學的能力,旨在提升學生的專業學術水平和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1]因此,應當側重聘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企業家、創業者舉辦學術講座,講授市場經濟中生動的真實的經濟管理案例,啟發學生的實踐思考,培養他們創造性思維能力。
2.創新教學內容
工科院校經濟管理專業應有明顯區別于其他類型高校的目標定位。既要改變目前培養對象所適應的工作領域的規定過于籠統,沒有層次,對培養對象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要求不夠具體,沒有專業特點的情況;又要改變在定位上攀高,盲目要求培養對象成為“萬金油”,各行各業無所不通的急躁心理。這就需要經濟管理專業必須創新教學內容,以工科特色完善教學內容。工科院校在以理工科學科為主導的學科背景的條件下,相對于文科為主的大學來說,又有自己自身的優勢,就是有一些較有特色的理工科專業,且又適合本校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學習。經濟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過程中,在考慮文理知識兼容型、雙專業交叉型、綜合能力培養型模式的基礎上,可開設如科技概論、工業管理學、工業法律等課程,并且把這些課程進行模塊設計。在高校課程學分制度改革的前提下,作為經濟管理專業的專業選修課模塊學分,既可以保證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體現經濟管理專業的工業特色。
3.創新教學方法
工科院校經濟管理專業更應注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以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并有助于學生就業。在經濟管理課程教學中,要針對該課程的特點和規律,通過研究改進教學方法,采用先進教學手段,切實加強實踐性環節教學等措施來提高教學質量。具體方法有:第一,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就是教師以經濟管理領域的教學案例為基礎,在課堂中幫助學生達到特定學習目的的一整套教學方法和技巧,包括案例材料的選擇(寫作)和使用的方法,它具有多類型、多層次、靈活性的優勢。[2]每位教師可根據自己的駕馭能力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探尋并試用適合自己的案例教學方式。比如,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可試用以理論為主線貫穿案例,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可以案例為主線闡述理論。第二,模擬教學法。模擬教學是在國外經濟管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它是在課堂上設置一定的工作情境,然后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這樣的情境下開展具體的活動和工作,從而體會工作中的不同感覺。這樣,通過學生角色扮演,來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3]第三,實踐教學法。實習和操作技能訓練在經濟管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通過實習和其他社會實踐環節,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用于解決實際的管理問題,并在實踐中積累實際的管理經驗。目前,可采用如下幾種形式:一是“雙循環”教學。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辦法,讓學生入學時專業目的明確,畢業時就業選擇思路清晰。任課教師走出校門作專題調研,形成與教材相匹配的“活教案”,豐富課堂教學。學生參與經濟崗位管理,帶著管理疑問又回到經濟管理理論上來。二是基地實習。讓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就對企事業單位的運營狀況有基本的了解,基地實習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好途徑。三是實踐調查。結合所學的有關課程和當時企事業單位的熱點問題,利用節假日,讓學生到社會中去調查并形成相關的調查報告。
4.創新教學考核模式
要使學生成為主動的求知者,培養其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就要把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經濟管理教學的重要價值取向。因此,必須對傳統的考試方法進行反思和改革。一是改進考試方法,適當進行開卷考試??荚嚂r允許學生帶課本、筆記等資料,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對那些有創造性見解的答卷給予獎勵,把學生的精力引導到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上來。二是改進考試內容。要盡量減少經濟管理試卷中有關基本知識、理論方面要死記硬背的內容,盡可能地安排一些探討性的問題,學生必須經過充分而深入的思考才能作出解答和完成;或者是一些綜合性的試題,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經過反復、仔細的分析思考后才能作出回答。通過考試方法的改進,更加符合行政管理課程的教學要求和特點,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曾五一,等.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創新[J].統計研究,2010,(2).
論文摘要:從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變化入手,總結了當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得出現行的專業課程體系部分課程已不能適應畢業生就業需要。針對目前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改革的思路。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我國發展高等教育進程中較早設置的專業,作為農業經濟和農業企業管理相結合的本科專業,為國家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專門人才。從外部條件來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專業的生存與發展,取決于其培養的人才是否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從專業內部來講,培養目標決定了專業的特色與定位,而培養目標的實現又以專業課程體系為依托。所以,課程體系的設置是為專業人才的培養而服務,其合理性最終取決于是否滿足對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诖?,試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需求的變化來探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
近幾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以及國家就業體制的根本性變革,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總體形勢日趨嚴峻,以沈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畢業生就業單位、畢業生就業率發生了如下變化:
(一)畢業生就業單位的變化
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來看,本專業培養的人才能在各類農(林)企業、教育科研單位和各級政府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會、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诖?,把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單位分為四大類型即企業、教育科研單位、行政事業單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創業等)。其近20年就業方向變化情況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企業就業的人數呈上升趨勢,而且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教育科研單位就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就業的人數呈明顯下降趨勢。這一方面原因在于進入行政事業單位愈加規范,競爭也日趨激烈,行政單位必須參加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也實行統一招考;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畢業生學歷層次日益提高,導致進入教育科研單位的門檻提高,很多用人單位要求必須具有碩士學位甚至是博士學位。而各類企業尤其是規模較小的企業對畢業生學歷、學位的要求不高,所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目前更多就業于各類企業。
(二)畢業生就業率的變化
從1996年開始,國家取消了大學畢業生統一分配制度,實行完全市場化的雙向選擇。由于就業政策和就業領域的變化,沈陽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表2為沈陽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與經管學院近5年就業數據。
從表2可以看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呈一個明顯下降趨勢,尤其是近2年就業率下降明顯。雖然與學校的總體就業率對比處于中游水平,但是對比經管學院平均就業率而言明顯較低。
二、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專業方向及選學課程意愿的調查
學生由于就業壓力的增大,在學習過程中,大多選擇能快速提高就業競爭力、實現畢業就能就業或對就業幫助較大的專業方向和課程。
為了給學生學習和就業更多的自主選擇,沈陽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從2003級開始,讓學生在大三實行明確的專業方向選擇,具體方向為農村發展和企業管理,兩個專業方向分別設置了相應的方向課。近4屆學生專業方向選擇情況如表3。
從學生專業方向選擇的情況來看,除04級學生在兩個專業方向選擇基本持平外,其余幾屆學生大部分選擇了企業管理方向。經過調查了解,學生的選擇專業方向更多考慮的是市場就業需要。
(二)專業課程的選擇意愿
為了了解學生對專業課程的選擇意愿,農林經濟管理教研室對三、四年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調查的結果來看:
“學生最喜歡的專業課程”這一選項中,排前五位的分別是管理學原理、市場營銷學、人力資源管理、經濟學(包含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農產品國際貿易。其中,管理類課程占到60%,而經濟類課程只占20%。
“在對就業最有用的專業課程”這一項中,排前五位的分別是市場營銷學、管理學原理、會計類課程、農產品國際貿易、經濟法。管理類課程具有明顯的優勢。雖然學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認識,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目前課程設置上的一些漏洞和問題。
三、當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類課程與管理類課程的平衡問題
農林經濟管理是涵蓋農業、經濟、管理三大學科的寬口徑專業,授予學生的學位從早期的農學學士到中期的經濟學學士以及現在的管理學學士,體現了教育界對這一專業認識的不斷變化過程。最初在專業課程設置上,以農業經濟學為主線,強調對經濟理論的研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際上成為農業經濟專業。在大學生就業體制改革前,國家更多需要具備較強經濟學知識的農林經濟管理畢業生,各級政府的農業經濟部門成為農林經濟管理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單位。但隨著大學生就業體制的變革以及政府職能的轉變,企業逐漸成為接納農林經濟管理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領域。對于企業而言,需要的是具備較強微觀管理能力的學生。針對這一市場需求變化,近年來,專業在教學計劃中作了一些調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課程,但與一般的管理專業相比,從課程體系來看,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有較大差距。
(二)“重理論,輕實務”的問題
隨著大學擴招,高等教育由原來的“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在人才培養的層面上,也由原來的宏觀型、理論研究型逐步轉變為通用型、復合型和應用型。培養目標的轉變,必然要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在當前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重理論,輕實務”的現象仍然較為嚴重(這也是全國農林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個通病),具體體現在:(1)在教學方式中,專業課程的講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聽式”,而強調實務操作、學生參與的教學方式較少;(2)在教學計劃中,原有的專業課程實習較少,主要集中在農業經濟學、統計學、管理學原理三門課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問題,考核的方式較為傳統,很難從鍛煉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出發來進行。
(三)課程體系的“?!焙汀皩挕钡膯栴}
由于農林濟管理學科自身的宏觀性和寬泛性,以及為了適應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和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包含了較多其它學科或專業的課程:如會計學基礎、財務管理學、審計學等會計類課程;證券投資學、保險學、農業保險學等金融類課程、農產品國際貿易等貿易類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習領域,增加了知識面,拓展了知識結構,但受到學時限制,使得這些“寬”與“?!毕嗷ジ偁帲r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始終是現行農林經濟管理課程體系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雖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一直在不斷微調,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現有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要使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適應市場就業的需要,在課程設置、體系構成等方面必須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
(一)課程體系應以學生就業需求為導向
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提高民眾的科學文化素質,二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學生的目的除上述外還包含著提高自身社會生存能力,社會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就業競爭力。如果大學是“工廠”,培養的學生就是“產品”,評價這個“工廠”好壞的重要指標就是“產品”是否受社會歡迎。社會歡迎就意味著學生就業競爭力強,高校培養學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和調整過程中,應時時把握學生就業需求目標,在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同時,更好的為學生實現就業而服務。
(二)把握好專業的“共性”和“個性”
從“共性”的角度來講,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涵蓋經濟和管理兩大學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學學士學位。因此,在課程設置中,經濟、管理通用型課程應是其主體,這是“共性”問題。但同時,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又有自己的“個性”問題,需要有一部分專業課程來體現這種“個性”,這也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特色所在。
(三)細化專業方向的劃分
為了更好的適應學生就業的需要,全國絕大部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進行了專業方向的劃分,沈陽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也劃分了“農村發展”和“企業管理”兩個方向。前者偏重于經濟理論和政策的研究,是為學生繼續深造服務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實踐,是為學生就業而服務的方向。但這種劃分可以更加細化,如“企業管理”方向可以進一步細分為“農業企業管理”、“涉農企業管理”等。這樣,一方面體現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與工商管理的差異競爭優勢,增加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 :教師;財務;技能
21 世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財務技能培養是滿足市場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在應用型和創新型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師在學生財務技能培養中要以學生的實際應用為基本出發點,適時面向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和基層管理高技能的需要,認清財務技能培養與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相關性;處理好財務技能培養與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協調性。
一、教師的滲透作用
(一)教師滲透財務技能到教學內容中
根據市場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財務技能的要求,即熟悉會計主體業務的財務技能;掌握機構會計系統和會計政策的財務技能;掌握各種財務分析和報表生成軟件的使用方法財務技能。根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設計的專業課程,教師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培養學生財務技能的相關專業課進行分類為業務課程類、法規政策課程類和信息課程類,教師將財務技能分別滲透到這些類別的專業課程類型中的。
(二)教師滲透財務技能到教學模式中
教師根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財務分析能力培養方案,明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培養學生財務技能的“財務分析情境—財務分析崗位和財務分析任務—財務分析方法”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財務分析情境—財務分析崗位和財務分析任務—財務分析方法”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教師就應該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師服務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抓??;給學生一個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
二、教師的引導作用
(一)教師在教學內容上的引導
業務課程教學內容是財務技能培養的根本,教師對學生財務技能培養起到直接的作用?;A會計課程側重在企業基本經濟業務核算、制造業企業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和賬務處理程序方面加以引導。企業會計課程側重在資金的籌集、使用、耗費、回收和分配進行連續、系統、全面、綜合的核算與監督方面加以引導。成本會計課程側重在費用要素的歸集與分配、成本會計核算法方面加以引導。管理會計課程側重在規劃、組織、控制和評價方面加以引導。財務管理課程側重在組織財務活動和處理財務關系方面加以引導。項目投資評估課程側重在以國家計委頒布的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為依據的,對投資項目進行合理的評估方面加以引導。技術經濟學課程側重在技術領域內資源最佳配置方面加以引導。
經濟法、稅法和證券投資屬于法規政策課程,是業務課程內容的基礎,教師對學生財務技能培養起到間接的作用。經濟法、稅法和證券投資側重在基本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內容方面加以引導,為更好地對學生財務技能培養奠定基礎。
會計電算化屬于信息課程,是業務課程的延續,教師對學生財務技能培養起到手段更新與擴展的作用。利用會計軟件,培養學生在各種計算機設備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難完成的會計工作過程的財務技能。
(二)教師在教學模式上的引導
實施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培養學生財務技能的“財務分析情境—財務分析崗位和財務分析任務—財務分析方法”的教學模式,教師為學生主動提供財務業務情境、財務崗位和財務任務和財務分析方法,學生在此基礎上,不斷接受財務技能的培養。
1.課程實驗教學活動的財務技能培養
教師為學生主動提供財務業務情境、財務崗位和財務任務和財務分析方法,培養學生記賬、報賬和算賬的技能和管理技能。
2.綜合性實驗教學活動的財務技能培養
信息對現代經濟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誰掌握信息多、快、準, 誰就能取得經濟的發展。教師引導學生如何獲取信息和加工整理信息的財務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及時獲取信息,并及時加工整理,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第一手資料,不斷開發信息資源,以滿足經濟管理的需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利用訓練中積累的大量信息資源,總結過去,把握現在,探索未來,積極發揮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財務工作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重要。管理知識和技能日新月異,發展迅速,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引導學生獲取新知識并增強創新的財務技能。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工作越來越具有綜合性、復雜性的特點,培養學生具備根據國家財經法規、會計工作法規等要求,具有區分真假和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實際分析財務技能。
3.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活動的財務技能培養
教師在學院教學活動引導下,除論文以外,設立可行性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等多種文體的畢業論文設計,讓學生在多種文體畢業論文設計之間進行選擇,尤其在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商業計劃書畢業論文設計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的財務分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學生通過教師有效的引導,練就過硬的語言表達能力,發揮其應有的財務分析職能作用,參與經濟管理,設計出相應的文本。練就人際交往能力,發揮其處理各方面經濟關系作用。
三、教師的溝通作用
教師在滲透和引導過程中,有效發揮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作用是強化學生財務技能培養的條件。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就業導向,采用不同方式激發學生財務技能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財務分析的觀念。教師采用不同方式示范引領財務基本技能操作,指導學生財務問題解決分析方法。教師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多樣的財務技能培養活動,訓練學生財務分析的能力。教師與學生溝通的主要途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見表1所示。
基金項目:
2009年山西省教育廳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提高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財務分析能力的研究”(晉教高[2009]44號);山西農業大學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高等農林院校大學生創業財務素質培養的研究”(YB-201309)。
參考文獻:
[1]顏華.論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J] .北方經貿,2007, (8).
[2]鞏建閩.基于系統的課程體系概念探析[J] .中國高教研究,2012,(6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