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15:29: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兒童心理輔導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經過調研和統計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留守兒童不論是在一般學習、行為表現上,還是在情緒感受、心理健康和性格穩定上,都要比在家受父母照顧的兒童的問題突出。
學生的反饋表明,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人際關系處理困難;二是自信心不足。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容易產生自卑、妒嫉、疑慮、極端和逆反等心理問題,他們特殊的成長環境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許多不利影響。因此,心理輔導對農村留守兒童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小學教師,關心、教育這些孩子是我們應盡的義務,也是我們對教育事業應作出的貢獻,我們要讓這些孩子在快樂中度過他們的童年,讓他們學會感恩,學會珍惜,懂得付出。這就需要我們立足現實,充分地了解和分析這些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征,有針對性地對他們給予幫助,盡量克服因長期缺乏父母照顧給他們所帶來的教育和成長方面的不足,使他們也能夠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因此,開展心理輔導對這些農村留守兒童來說,意義重大。
近幾年來,我縣農村小學開展的心理健康輔導課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心理健康輔導課自開展以來已受到了學生和老師的極大歡迎,它使我們的教師的教育觀念得到了改觀,同時也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了提高。各科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也滲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給予了及時輔導,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學校心理輔導側重于學生良好自我意識的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情緒的合理調控和挫折承受能力等輔導,對留守兒童進行了多渠道多方面輔導。
第一,教師要做留守兒童的知心朋友,利用教師與孩子這種良好的關系來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要求教師對孩子的想法了如指掌,知道他們喜歡什么,討厭什么,遇到不同的事情孩子會有什么樣的想法。孩子與老師之間的關系密切了,他就會在很多事情上變得主動起來,不會再害怕和害羞。這樣,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得到較好的培養。
第二,要適時地鼓勵和贊揚留守兒童,他們與其他的孩子一樣,也會時常犯錯,當這些孩子犯錯的時候,老師要適時贊揚他們敢于嘗試的勇氣,使孩子能夠盡快地從自己所犯的錯誤中走出來,避免自卑心理的產生。對于他們所取得的成績和出色的表現,老師也要適時地給予贊揚和鼓勵,使他們能感受到來自他人的肯定和贊許。
第三,讓留守兒童在成功中獲得自信,培養孩子自信心很重要的一個方法便是讓孩子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因為過多的失敗體驗,往往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因此,老師要根據農村留守兒童的發展特點和個體差異,安排適合他們的任務和要求,確立一個適當的目標,使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能達到這個目標,讓他們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
第四,建立親情聊天室。學校充分運用網絡和手機,讓留守兒童與在外打拼的父母定期或經常聊天談心,時常溝通,為孩子的心理情感找到寄托。
第五,盡快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通過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M留守兒童心理素質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全發展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其根本目標是充分挖掘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個性的健全發展,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兒童心理健康是兒童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需要,它既是兒童現時學習之必需,也是社會對未來建設者素質的要求。作為農村心理輔導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創設人人關心孩子,個個關愛學生的良好社會氛圍,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使得每個農村留守兒童都能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陸春燕,張威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35,37.DOI:10.3969/j.issn.1673-1999.2007.01.017.
2.陳黎力.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解決機制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35(5):280-281.DOI:10.3969/j.issn.10
08-9640.2015.05.135.
3.陸尚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7):114-114,115.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農村留守兒童群體是在城市化進程的背景下,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由于經濟、教育等問題兒童則留在農村,形成了弱勢群體的一種社會現象。
一、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探討
農村留守兒童已經成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近年來,隨著農村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疾病的現象日益嚴重,社會各界開始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給予關注和研究。根據研究,我國勞動力輸出較多的省份如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留守兒童群體數量較多,農村留守兒童心理亞健康狀況主要有孤獨、焦慮、自閉等。根據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峰的研究表明,有47.5%的留守兒童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而非留守兒童則為9.5%;留守兒童在人際關系緊張(47.5%)、心理承受力差(57.5%)、適應性差(44.6%)和情緒失調(46.8%)等方面的問題也較為突出,在焦慮、偏執、軀體化因子上均達到了35%以上。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日常生活和學習缺乏安全感。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城市打工,與其他同學相比,留守兒童往往感覺到生活無依無靠,沒有父母的心理疏導和幫助,他們不愿意與別人交流,時常感到孤獨無助,性格多愁善感,長此以往,甚至發展成為內向、抑郁。其次,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因此對感情呵護的渴望之情比較強烈,許多農村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撫養或由其他親屬撫養、監護,由于他們的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對其缺乏足夠的監護能力。而由其他親屬撫養的留守兒童,心理更敏感和脆弱,往往在幼小的心里感受到寄人籬下的拘束感,通常要看監護人的眼色,缺乏在父愛、母愛關懷下的自由感和無拘束感,由此導致留守兒童心理負擔較重。更為嚴重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表現在留守兒童的抗挫折能力較差,許多兒童面對困難時表現得很脆弱和無助,悲觀情緒嚴重,更有甚者以結束生命來逃避挫折。
二、提高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
要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求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給予更多的關心與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關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國家要從政策上關懷和照顧。國家要加強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校園環境與師資力量。同時當地政府應當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要大力發展區域經濟特色,讓農村剩余勞動力在當地就業,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其次,要重視學校心理教育和心理輔導。農村留守兒童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內度過,學校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輔導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學校應當配備心理輔導教師和心理健康課程,引導學生心理健康、陽光發展。同時學校應當組織多種多樣的文體活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團隊意識,避免學生孤獨、內向、抑郁。
總之,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應當給予更多的關注,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都應當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鋪墊一條光明之路。
參考文獻:
[1]張維新.關于留守兒童義務教育問題的探討.安徽農業科學,2010(30).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方法
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使得“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點。作為農村學校教育人員,我們應深刻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中存在的問題和改善措施進行分析和實踐。
一、“留守和”存在的心理問題和產生原因分析
(一)性格比較孤僻、膽怯
很多父母錯誤的認為,兒童的教育應該依托于學校,對于兒童的心理沒有進行關注,缺乏與孩子溝通的時間,使得很多留守兒童都出現了孤僻、膽怯心理,不愿意面對陌生人,與周圍人也無法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
(二)情感缺失
兒童從嬰兒向成人進行過渡,需要家長與孩子之間形成一個依戀關系,才能夠讓孩子對社會、對世界保持信任態度,并且具有足夠的安全感,為孩子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但是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和關愛,使得心理長期處于焦慮和緊張的狀態,無法對其他人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從而阻礙了留守兒童與其他同學、教師之間的情感溝通。
(三)價值觀不夠完善
留守兒童的父母為了能夠補償自己的孩子,往往采取給很多零用錢、買新衣服、買玩具等物質上的行為來進行彌補,而不對其進行感情上的溝通,尤其是部分外出打工者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使自己的孩子在無形中也受到“物質至上”觀念的影響,價值觀存在錯位現象,比較重視享樂,安于現狀,而沒有認識到學習進取的重要性。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實踐
認識到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作為教育者,在“知”的基礎上,應注重貫徹落實,將理論方法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從而引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一)開展心理輔導課程
心理輔導對于留守兒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缺少與兒童進行心里交流的時間,也沒有認識到兒童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忽略了心理上的輔導。在學校日常工作中,應將心理輔導課程作為重要環節去落實,使留守兒童能夠在學校中接受正確的心理輔導教育,對自己內心存在的問題進行抒發,并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完善,從而使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得以解決。心理輔導課程可以通過集體輔導和個人輔導兩種方式進行開展。集體輔導主要是通過班會、心理課程等方式進行,以班級為單位,向班級滲透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和知識,正確樹立整個班級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集體輔導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由教師與學生一對一地開展輔導,針對學生在學習上和生活上存在的問題,找到學生心理方面的缺陷,幫助學生抒發自己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引導學生更加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二)在課程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各個學科的教師都應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留守兒童走出心理的陰霾。例如,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快樂的一天”為題,讓學生寫出自己生活中開心的事,有的留守兒童就在作文中寫到,“我最快樂的一天是爸爸媽媽從城市中放假回來的那一天,爸爸給我買了好多玩具,媽媽給我買了好多衣服,但是到了下午他們就坐車回去了,我非常難過?!痹陂喿x了學生的文章之后,教師聯系了學生的父母,讓父母對學生的心理情況進行了解,并在作文講解的過程中讓學生進行相互交流,溝通感情,使學生的郁結得到疏解,使得家長更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增加與子女相處的時間。
(三)在少先隊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學校工作當中,少先隊工作占據了重要位置,承擔了大部分的德育工作。雖然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所區別,但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只不過德育注重學生的社會性品質的培養,而心健康教育則注重學生的個性品質的培養,如果二者形成合力,效果更佳。因此,學校在組織進行少先隊活動時,應時時處處考慮到留守兒童,特別是個別弱視兒童,想盡辦法讓孤僻的孩子們活潑開朗。教師要準確了解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和家庭動向,根據他們的不同的心理需求給予不同的關懷。當他們沒能過上生日的時候,及時地給予祝福,提出希望;當他們晚上在校思念父母蒙頭哭泣的時候,及時地給予安慰,多關心多開導;當他們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地給予無私真誠的幫助;當他們因為父母的離開而黯然傷心的時候,及時地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心理健康;留守兒童;兒童
中圖分類號:B8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22-0126-01
1 我國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現狀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嚴重 我國農民工數量驚人,因此在農村地區,也有大量的留守兒童存在。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的留守兒童由于年幼時期脫離了父母,因而在情感上通常有所缺失,成為兒童中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群體。這一群體在年幼時期和祖輩生活,由于代際差異過大,和祖輩難以形成十分親密的情感聯系。由于與父母之間的聯系較少,他們情感上缺乏依戀的對象,缺乏安全感,十分敏感且容易受到傷害。在情緒上,部分留守兒童出現十分消極避世的情況,其性格壓抑,情感得不到釋放,且沒有進行心理輔導的條件,有的兒童心理問題越發嚴重,需要治療。
普通兒童心理問題現端倪 經濟的發展導致社會壓力越來越大,這影響到我國絕大部分成年人,而這些成年人成為父母之后,其行為與心理狀態也會影響到兒童。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許多家庭都不甚穩固,單親家庭普遍存在,父母一方的缺失對于兒童的心理造成的嚴重損害。即使在健全的家庭中,父母的不良嗜好也會對兒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還有另外一種極端現象就是,有的父母過于溺愛兒女,孩子在家要什么有什么,五六歲了還不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這些可能會造成兒童與父母關系的過分疏離或過分親密,兒童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很容易感受到冷漠或者寵溺,難以形成對于事物的正確認知。
兒童心理問題已成為公共衛生問題 兒童心理問題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公共問題。目前兒童出現心理問題之后,多數是在家庭或者幼兒園、學校環境中進行解決,然而效果乏力。因為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很多人認為心理上產生問題就是“精神病”,本身抱著一種鄙夷的態度,無法合理對待。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會導致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出現學習困難、交往困難,染上惡習甚至走上不歸路,其長大后的風險也會逐漸增加。這使得兒童心理問題逐步成為公共衛生問題。
2 我國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解決路徑
重視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公共衛生問題,因而作為社會公共服務部門的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對此全力重視起來。從政策層面上來說,我國政府應當將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當作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來關注,要設立專門的機構來統籌相關工作,調配各方資源,明確權利責任,使得兒童心理問題的調研、干預、決策等工作能夠真正妥當地開展起來,方能夠為具體工作的實施明確目標,使得各項措施得力。
加強對于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干預 確立了相關的主管機構之外,接下來就要從操作層面上加強對于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干預。一方面,需要做好調查研究、跟蹤訪問的工作,對于我國的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實時動態的掌握,使得各項工作的開展有基本的依據。在此基礎上,需要結合各地區、各個時段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的實施。在這個階段中,需要集合社會、學校、幼兒園、家庭的資源,使得社會的多種資源能夠投入到相關工作中去,以取得最大的效益。
宣傳兒童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 目前,我國的普通民眾對于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還不甚了解,甚至存在誤解和偏見。這就需要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的同時,加強相關的宣傳工作。大眾傳媒、教育部門、教育機構以及家庭都需要了解相關知識,加強對于兒童心理問題現狀的認識,這就需要相關部門進行合理的宣傳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只有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兒童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現狀和影響,才能夠使得全社會都重視這一問題,并且形成合力解決這一問題。
3 小結
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是客觀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然的,只有按照合理的方式集結力量、整合資源、貫徹實施策略,我國當代兒童才能夠在健康愉快的環境中獲得更快、更好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葛元,孫小蒙.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現狀與成因研究[J].學理,2013(30):105-106.
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開,基本上屬于隔代撫養,而隔代撫養中由于長輩精力有限或者處于對孩子的溺愛,對小孩的管教不嚴,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同時由于缺少父母的愛,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內心的活動很難向外傾訴,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具體表現在缺乏自信,過度怕羞,拒絕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礙
親情對于培養兒童良好的情感來說至關重要,在父母的關愛下,在家庭溫暖的環境中,兒童從小就在心理播下愛的種子。而留守兒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親情,在留守兒童身上很難找到這個年齡孩子們應有的那種天真與活潑,被錯誤地認為他們懂事了,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種不可替代的。缺少關愛和交流的留守兒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礙。比如有困難沒地方傾訴,有焦慮、孤獨傾向等問題。這些心理障礙造成留守兒童經常不能集中注意力來學習,經常不能夠按時按要求完成作業,甚至不愿意回家。
3、認知行為上的偏差
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孩子有疑問都無法得到解答,使得他們不能對事情有個正確的認識,造成認知行為上存在偏差。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現出簡單化、片面化的傾向,這樣就很容易造成留守兒童情緒化。
二、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建議
1、發揮家長的教育作用
留守兒童心理諸多問題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邊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視發揮家長在留守兒童健康心理成長中的作用。家長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盡可能地保證每天跟孩子通電話,多跟孩子談談心,多跟孩子溝通,對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2)家長要主動跟老師聯系,不要等老師來主動聯系你,通過跟老師的交談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同時可以跟老師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夠及時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問題。
2、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對于留守兒童我們應該高度重視,盡量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特別是學校,更要高度重視,不歧視老師兒童,平等地對待他們。要特別關心留守兒童的思想狀況,多給留守兒童一些熱情的幫助,比如利用陽光小屋心理咨詢室,以解答學生成長中的煩惱。也可以聘請離退休的老師當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員,負責孩子思想、情感輔導。
3、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在留守兒童的成長中,學校要負起更大的責任,必須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以培養留守兒童健康的心理。學校應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成長記錄袋,但不能讓留守兒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對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活動中的表現及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登記,以實現對留守兒童成長道路上監護的缺位。在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中,可以通過講座、“夏令營”之類的活動來進行。同時在“進步之星、三好學生”的評比中向留守兒童傾斜,并且樹立標兵,在留守兒童中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教學氛圍。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的農民涌進城市打工,目前我國進城務工人員達到2.3億,龐大的進城務工人員造成約2000萬農村留守兒童出現。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而被留在家鄉、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兒童。這些留守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嚴重缺失。從而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上都偏離成長發育的軌道,對兒童今后的認識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開,基本上屬于隔代撫養,而隔代撫養中由于長輩精力有限或者處于對孩子的溺愛,對小孩的管教不嚴,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同時由于缺少父母的愛,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內心的活動很難向外傾訴,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具體表現在缺乏自信,過度怕羞,拒絕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礙
親情對于培養兒童良好的情感來說至關重要,在父母的關愛下,在家庭溫暖的環境中,兒童從小就在心理播下愛的種子。而農村留守兒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親情,在留守兒童身上很難找到這個年齡孩子們應有的那種天真與活潑,被錯誤地認為他們懂事了,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種不可替代的。缺少關愛和交流的留守兒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礙。比如有困難沒地方傾訴,有焦慮、孤獨傾向等問題。這些心理障礙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經常不能集中注意力來學習,經常不能夠按時按要求完成作業,甚至不愿意回家。
3.認知行為上的偏差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孩子有疑問都無法得到解答,使得他們不能對事情有個正確的認識,造成認知行為上存在偏差。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現出簡單化、片面化的傾向,這樣就很容易造成農村留守兒童情緒化。
二、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建議
1.發揮家長的教育作用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諸多問題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邊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視發揮家長在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心理成長中的作用。筆者認為,家長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盡可能地保證每天跟孩子通電話,多跟孩子談談心,多跟孩子溝通,對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2)家長要主動跟老師聯系,不要等老師來主動聯系你,通過跟老師的交談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同時可以跟老師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夠及時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問題。
2.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我們應該高度重視,盡量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特別是學校,更要高度重視,不歧視老師兒童,平等地對待他們。要特別關心留守兒童的思想狀況,多給留守兒童一些熱情的幫助,比如城里留守學生之家和心理咨詢室,以解答學生成長中的煩惱。村里可以聘請離退休的老師當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員,負責孩子思想、情感輔導。
3.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在留守兒童的成長中,學校要負起更大的責任,必須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以培養留守兒童健康的心理。筆者認為學校應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成長記錄袋,但不能讓留守兒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對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活動中的表現及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登記,以實現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道路上監護的缺位。在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中,可以通過講座、“夏令營”之類的活動來進行。同時在“進步之星、三好學生”的評比中向留守兒童傾斜,并且樹立標兵,在留守兒童中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教學氛圍。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未來建設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絕不能忽視對2000萬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參與,從而構建完善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佳,馮麗婷.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環境因素[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山區小學的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愛及教育會產生許多心理問題。這既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也給社會進步帶來了隱患。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山區小學有心理健康問題的留守兒童往往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一)自卑心理
父母不在身邊讓山區小學的留守兒童們失去了家的溫暖,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自卑心理是他們當中存在的比較普遍的心理問題。并且隨著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延長,這種自卑體驗會逐漸增加和泛化。這類學生沉默寡言,不善于與人溝通,當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他們也不敢向人請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學習的信心。自卑的心理嚴重影響了兒童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揮。
(二)普遍厭學
大多數山區小學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不強,行為習慣較差,對學習沒有興趣。他們厭學心理的產生是一個惡性循環:學習效果不理想——喪失學習信心——失去學習興趣——學習效果更糟糕——更不愿學習——厭惡學習。
(三)怨恨父母
親情關系對孩子健康發展有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小學生在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等方面都會遇到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只有借助父母的幫助才能有效解決。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彼此之間缺乏交流,與監護人之間又存在著心理上的距離,他們在生活或學習上遇到問題時的情緒無法及時得到排解,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少數思想極端的孩子甚至會由此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與他們產生情感隔膜。
二、山區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關愛不到位
很多家長外出務工后,把子女交給年邁的父母照顧,很少與孩子聯系,孩子極度缺乏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再者,山區老人普遍文化程度低,思想觀念等與孫輩們有很大的差距,很難與孩子們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交流溝通。他們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學習成績和物質需求次之,極少會關注孩子們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而小學生恰恰處在一個需要關愛和監護的年齡,在親情體驗上趨于冷淡,導致他們缺乏責任感,不思進取,有的甚至出現反社會行為。
(二)學校教育不全面
縱觀我縣山區學校,雖都已配備標準心理輔導室及心理輔導教師,但由于教育理念相對落后,加之心理健康教育經驗十分缺乏,大多數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有效地開展起來。留守兒童原本已有的心理問題不但沒有在學校得到有效解決,反而又增加了無形的學習壓力。
(三)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
社會環境是兒童學習、體驗、積累知識的重要途徑,小學生心理上正處于對一切充滿好奇的階段。在這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成為了孩子們課余時間的主要休閑方式。然而網絡事物良莠不齊,孩子們社會閱歷不足,對誘惑缺乏抵抗力,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響。留守兒童缺乏父母及時的正確引導,更容易在各種誘惑面前誤入歧途。
三、山區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一)注重家庭教育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及身心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絕大多數山區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沒有責任。所以,學校首先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引導他們轉變教育的責任觀念,重視孩子全面健康的發展,努力協調好打工掙錢和照顧孩子之間的關系,盡量避免隔代教育,使孩子在幸福的家庭環境中健康成長。無法避免時,應從孩子成長需要的角度出發,尋找一位具備一定素質的,能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能及時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并及時給予教育與引導的人作為監護人。
其次,學校可以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利用電話、視頻等,讓留守兒童有更多機會與父母交流,感受父母的關愛,與他們維持良好的親子關系。
(二)做好學校教育
作為學校本身,首先應該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幫助他們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使他們從單純追求分數轉向追求每一位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其次,學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家庭狀況、父母外出信息、臨時監護人的相關信息,留守兒童的心理品質、學習行為、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詳細記載,并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告知監護人及家長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再次,學校應盡量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定期開展心理咨詢,指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情緒調節,幫助他們與同伴建立良好的關系等,以預防和解決山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引導他們度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
(三)結合社會力量
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因此,社會各界有必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從另一方面有效的彌補家庭對其的關懷不足。作為學校,首先可以聯系社會的力量,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為學生,為山區留守兒童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消除不良信息對缺乏家庭管制的留守兒童的負面影響,防止他們誤入歧途。其次,我們可以通過正面宣傳,鼓勵社會公益組織,更多關注山區留守兒童這一弱勢群體,給予他們熱心的關懷與幫助,讓他們感覺到社會的溫暖。
總結
總之,山區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僅對家庭、學校,甚至對我們整個社會教育體系都提出了嚴重的挑戰。關注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給留守兒童更多的呵護、寬容與關愛,讓他們能和其他孩子一樣擁有愉快的心境、幸福的童年,讓他們能成為一個身心健全、積極向上的人。
參考文獻
[1]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黃俊霞,周春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