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15:11: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經濟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創業知識教育缺乏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
目前,經管類大學生的創業知識教育課程無論是在設置、內容還是方法上,都尚處于起步階段,甚至在很多高校還是空白。在調查中,34.5%的大學生認為所在學校并未開設創業相超過半數的大學生(356人)認為學校的創業教育課程設置“不完善”,甚至有106名大學生則認為創業教育課程設置“幾乎空白”。這說明目前有些高校并未開設創業知識教育課程,即使開設,課程設置也不夠完善,結構單一,覆蓋面窄,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體系。
2.創業教育師資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在關于“您的學校創業教育師資情況如何?”的調查中,有39.6%的大學生認為創業授課教師“創業理論知識扎實,但是缺乏實踐經驗”,還有31.4%的大學生認為創業授課教師“創業知識陳舊和狹窄”。這說明,創業教育師資無法達到創業知識教育所需要的層次,教師在理論或者實踐上某一方面的欠缺都會影響學生創業學習的積極性。由于缺少創業實戰經驗,教師們也無法有針對性、有說服力的對學生進行指導,很難提高學生對創業知識教育的重視程度,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
3.創業知識教育的獲取途徑偏重于課堂教學,缺乏實踐平臺。
在“開展創業知識教育方式有哪些”的調查中“開設創業選修課和必修課”以及“定期舉辦講座”的比例較高,分別占65.9%和50.5%。這反映了高校在大學生創業知識教育方面,偏重于課堂教授,而創業者和專家的授課比例卻很少,僅占33.8%和17.1%,甚至從未有創業實踐教學。有些高校雖然采取了講座的形式,但在傳授知識方面更類似于走馬觀花,再加上缺乏實踐教育,使學生無法在實踐中夯實所學知識,積累創業經驗。因此,目前的創業知識教育途徑對于打算創業的大學生而言,是遠遠不夠的。
4.創業知識教育缺乏權威的教材體系。
在創業教育教材的選擇上,目前重慶市部分高校還沒有比較權威的創業教育教材體系。大都采用“引進且公開出版的教材”(39%)、“自編且公開出版的教材”(25%),但這些教材內容都比較簡單,甚至有的是將其他教材的理論東拼西湊,將國外一些零散的案例生硬地拼接在一起,使得教育內容變得膚淺,不夠深入,缺乏針對性。甚至有31%的高校只有自編講義,這樣的教材體系顯然不利于學生創業知識的提高,創業能力的培養。
二、大學生創業知識教育體系構建的建議
1.加強對創業知識教育的重視程度,構建完善的創業知識教育課程體系。
針對經管類大學生創業知識教育課程數量較少,創業課程設置不夠完善的現狀,首先,學校要充分重視創業知識教育,增設相關的創業教育課程。為此,針對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來開設相關創業課程,形成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創業知識教育課程。其次,課程的設置應更加細化,創業教育模式與專業教育模式相結合。目前,經管類大學生經過專業學習,可以系統掌握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知識,但是對于創業所需要的包括政策、法規、工商、稅務等方面的知識還有待提升。因此,可以考慮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增設與創業教育相關的課程及教學內容,在使大學生完成專業課程的同時,也能夠增加課程的實踐性、趣味性,熟悉并掌握相關創業知識。最后,為完善創業知識教育課程體系,經管類專業還應開設一些與創業相關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課程,使創業者具備一些工程設計、機械電子、材料等方面的知識,避免出現“外行管理內行”的情況。
2.建立完善的創業教師隊伍建設機制。
高校要根據創業教育目標,建立一支專業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首先,選擇校內具備淵博理論知識和創新思想觀念的教師作為學生的創業導師,組織他們深入開展對創業教育的理論學習,并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創業組織,創業協會的活動,將其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更好的指導學生創業實踐。其次,聘請具備一定能力和資質的企業家、投資家等創業實踐人才進行創業指導。通過邀請他們到課堂中來現身說法,與同學一起分析案例,共同探討如何學習成功者的創業方法、創業品質以及了解創業知識,在師生互動、教學相長中培育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產學研合作,推動創業實踐教學的開展。
產學研合作開展創業教育,是一種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單位和企業等多種教育資源,融合創業人才培養的不同優勢,以傳授創業知識為主的課堂教學與創業實操為主的社會實踐、科研實踐相結合的新型創業教育模式。首先,高校應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整合資源,建立校園實訓實習基地,提高學生理論知識的轉化能力。其次,教師要帶領經濟管理類專業大學生“走出去”,去創業企業實地考察,切實感受創業的內涵和意義,在見聞中逐漸提高自己的創業知識。最后,大學里利用社團活動來鍛煉創業能力的機會很多,作為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應積極利用這樣一個有力的平臺,豐富創業知識,提高創業能力。
4.編寫針對本土學生特點的課程教材。
關鍵詞:經濟管理;大學生;創業意識
一、調研內容
大學生創業意識是指在創業實踐活動中對大學生創業者起動力作用的主觀思維傾向,它包括創業的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等要素。本次調研以廣東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校大學生為研究樣本,主要是通過網絡發放和回收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問卷設計共有19題,包括12題選擇題(1—12)和6題主觀題(13—19)。其中,12道選擇題主要調查經濟管理類學生對創業的理解、創業問題的解決、創業的心態、對未來發展的期望等基本狀況;而6道主觀題主要調查學生對創業意識培養方面的政策建議例如課程設置,課外實踐等。
此次共向大一至大四學生發出調查問卷1025份,回收問卷數976份,回收率95.3%。調查對象中男女人數約各占一半,其中以大三和大四的學生為多,共占了總人數的80%;。大三、大四是大學生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和定位的重要階段,集合大三大四學生對創業的看法,使此次調查具有更好的參考價值。收回問卷后數據進行統一,并制作成表格整理好,對初步整理的數據根據不同的題目和選項進行進一步整理和分類。使用了excel等辦公軟件進行分析,對實際數據所反映的事實加以說明,輔以百分率的對比與直方圖、餅狀圖等圖表形式,更加客觀地體現現實情況,通過對問卷的數據的分析,實現對樣本創業意識現狀和存在問題情況的掌握。
二、調研結果分析
(一)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存在不同認知
通過對大學生對“創業”概念進行調研整理數據發現,大學生對“創業”概念的理解存在不同,具體如圖1:
圖1為上述調查對象對“創業”的概念不同層面(開辦企業、開創事業、開發技術等)的數據分布直方圖。結果顯示有79%的學生認為創業就是開創一份自己的事業,14%的學生則認為創業就是開辦企業等實體型公司,而剩下7%的人對創業一詞抱有其他的理解(比如自主開發、自主創新、親自經營、自力更生等)。由上述調查可看出,目前大學生對于創業的理解還是比較寬泛的,現代社會各新興行業層出不窮,對于創業的理解也應該有更多的自己的方式,對創業的選擇也并不局限于獨資或是合資開辦一間公司等形式,而是有更多自己想法和選擇。同時也說明大學生對于創業還是缺乏明確認識,相對于具體性的開辦企業和開發技術而言,抽象性的開創事業占到了79%,說明絕大多數大學生對于“創業”認知不夠深入,主觀程度較高。
(二)大學生存在一定的創業意愿,但缺乏明確創業目標
通過對大學生對創業的興趣進行調研整理數據發現,大學生整體存在一定創業意愿,具體如圖2:
圖3為上述調查對象對創業興趣分布的直方圖,結果顯示沒有大學生表示對創業沒有興趣,超過90%對創業存在一定興趣,而7%非常有興趣。這說明大學生整體存在一定的創業意愿,也存在隨意性。同時在此基礎上,僅有4%的學生表示對創業就業問題十分關注,而大部分(86%)的學生在平時僅是偶爾關注創業就業新聞。在創業目標上,如圖3所示:
有36%的學生表示自己又關于自己的就業創業目標,而64%的學生卻還沒有自己的就業創業目標,由此可以說明對于未來的職業發展,大部分學生還處于探索尋找的階段,并沒有明確給自己定型。這也一方面說明大學生對創業缺少關注和了解,也說明大學生創業缺乏明確性和針對性。
(三)大學生對創業要素認識趨于理性,存在較強的獨立精神
通過將“創業應具備要要素”設定為“資金、人脈、學歷、個人能力、其他”五個選項后,對樣本進行調研后得到結果,表明大學生對創業要素認識趨于理性,具體結果如圖4所示:
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看來,原始創業資金是最重要的(50%),其次是個人能力(40%),并且需要人脈資源(39%)的支持,而學歷的證明已經顯得無足輕重(2%),這體現出大學生對于創業是有一定的現實認知的,有趨于理性的趨勢。而對于創業最重要的要素創業資金的獲取,有50%的學生認為創業的資金應該由自己賺取,同時也需要家庭的支持(21%)和好友的幫助(4%)。面對創業初期面臨的問題,可以選擇先就業掙錢后,再開始創業,也是大部分學生愿意選擇的方式,還有部分學生認為可以通過向父母朋友借錢的方式,體現出大學生創業存在較強的自力更生的精神。
(四)大學生傾向于先就業再創業和采取合伙創業模式
對于就業和創業,大學生還是更傾向于就業,在調查對象回答“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你愿意接受低薪的工作,還是自己創業?”這一問題時,其中有43%的學生表示愿意接受底薪工資;而23.5%的學生表示希望能自己創業,但是依然有23.5%的學生表示尚不清楚,而當被問到“如果以后找工作很困難,你會選擇自己創業嗎?”這一問題時,有一半(50%)的學生愿意考慮創業,但是也要14%的學生表示不會,表明學生對待創業的態度有時只是作為一條退路看待,真正創業的并不多,可以看出大學生還是更傾向于先就業,而對于創業形式,結果如圖5所示:
在眾多的創業形式中,87%的絕大部分學生選擇合伙創業的形式,只有13%的學生傾向于自主創業。他們認為,合伙創業可以充分利用團隊的力量進行集資和出謀劃策,是一種較好的創業方式,因而也能被更多人接受;而自主創業則需要個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價,風險較高。對于網絡創業,有39%的學生表示是可以接受的,有17%的學生認為是不能接受的,更多人(56%)原因保留意見。這也說明,大學生對于創業的風險是有一定考慮的,尤其是面對新的創業模式。
三、大學生創業意識培育的對策與建議
(一)改變傳統就業觀念,樹立科學創業理念
科學認識創業對于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自主創業既不是頭腦一熱的“下海”,也不是無法就業的無奈之舉;它不僅要求學生能結合專業特長,根據市場前景和社會需求搞出自己的創新成果,而且要直接面向市場,面向社會,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使大學生由知識的擁有者變為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做出貢獻的創業者??茖W分析創業理念,杜絕有將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個別非正常的創業“成功”現象當作普遍,從而產生對創業前景過于樂觀的預期。
(二)正確理解創業內涵,清晰規劃創業目標
對于創業內涵,不要產生過于籠統的認識,簡單認為是“當老板”或者是“成就事業”,要意識到能形成具體的目標并能制定實現具體目標的方案,經濟管理類大學生要運用所學的運籌學和工商管理決策知識,做出對創業目標符合實際的可行性規劃,對自身能力和所擁有的資源條件要有準確的認識并進行針對性鍛煉,對創業目標進行科學規劃和設計,明確目標函數,理解現實約束條件,并通過不斷獲取必要資源和提升自身創業能力素質來實現明確的、可行的創業目標。
(三)理論教學緊扣實踐,積極開展創業體驗
經濟管理類大學生由于所學理論本身就與企業經營聯系緊密,所以理論教學整體大方向上是會促進創業能力的積累,但是理論教學由于缺乏對現實世界認知的還原往往存在與創業實踐脫節從而削弱指導作用。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在現實條件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鍛煉,積極開展創業計劃大賽等等創業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創業實踐水平,鍛煉學生的創業能力。鼓勵大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要求大學生多接觸社會。讓學生們在社會實踐、創業實踐等活動過程中將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正確認識社會的基礎上了解社會的需要,積累創業經驗,提升創業執行力。
(四)培養良好理財能力,實現能力資源耦合
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和消費觀,正確認識資金在創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資本運作和管理能力,積極尋找資金來源,拓展融資渠道,獨立自主,擺脫資金來源的家庭和親友依賴,學會科學、合理的運用資金。制定合理、完整和周密的創業培訓系統,構筑扎實的理論基礎;注重創業過程中根據創業的需要,隨時對自己的知識進行檢測、更新與補充,累積經驗,形成良好的創業心態和合理的知識能力結構。將分析能力、組織協調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和執行能力與技術、資金有機的結合起來,實現能力與資源的系統結合。
參考文獻:
[1]黃彬.當代大學生創業意識初探[J].黑河學刊,2010,(06):142-143.
[2]劉鳳清,喬芬.大學生創業意識現狀及培養方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2):87-90.
[3]李琳.在校大學生創業意識的研究[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1,(02):41-44.
[4]張力化.關于培養強化大學生創業意識的調查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04):93-94.
關鍵字:經濟管理類大學生; 創新教育; 創新文化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al formation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set forth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culture of innov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 Analyzed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cause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in creative education. Introduce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culture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of our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Designe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peers,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e innovative ability and sense of innovation can be improved,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trategy
Keyword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ducation; culture of innovation
黨的十報告中指出建立創新型國家,高等學校必須培養具有創新型人才適應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而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中必須重視創新文化教育和創新文化的形成。
一、國內外創新文化的形成及創新教育的概況
最早研究創新理論的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熊彼特,在1921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使用了創新(innovation)一詞,并給創新的定義是發明的第一次商業化應用。近代最早開展創新文化教育的是美國,1936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首先將創新教育課程引入職工的教育,使職工的創新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目前美國幾乎每所大學都開設了創新教育課程,還出現了50多個專門性的研究機構和一些基金會。除大學外,繼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之后,美國許多公司如IBM公司、無線電公司、道氏化學公司等也設立了自己的創新訓練部門。
創新文化教育發源于美國,很快傳向世界,在日本、德國、英國、前蘇聯和俄羅斯等國也非常重視創新教育和創新的研究。1984年后,日本實行新的大學教育改革方案,重視和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科研活動,搞小發明、小創造,并制定了“實用新案”以法律措施對創新活動予以保護,使日本成為發明大國,專利申請雄居世界第一。
前蘇聯也一直比較重視創新文化教育,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對創新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60年代逐步普及,建立了各種形式的創造發明學校,創新教育的對象從大學生、中學生到工人、工程師和科學家,開設的創新教育課程有發明學、創造心理學、專利學、發明史等,成立了全國與地方性的學術組織,提出了TRIZ理論,形成了現明方法學體系,為參與創新創造發明活動的畢業生提供就業門路,促進了創新教育的發展和創新文化機制的形成。
在我國最早提出創新教育思想的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他發表了《創造宣言》。改革開放之初的20世紀70年代開始推進創新教育,1979年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許立言教授首次在該校開設創新教育課程,此后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大學、湖南長沙輕工業學院陸續將創新課程列為大學生的公共選修課或公共必修課程。中央電視臺在2010年后也開設了“我愛發明”的專題欄目,對形成全民創新文化氛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許多學者從不方面、不同領域、不同角度對創新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何將創新文化教育引入到大學生本科教育中,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也是眾多教育工作者探討的熱點課題。馬云闊在《創新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目前我國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社會需求和經濟管理類的特點,提出了創新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有關原則、所采取的途徑和方法。胡延松在《地方高校經濟管理類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一文中,對現行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指出為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必須密切關注市場需求,按照知識經濟發展趨勢和工商管理教育發展規律的要求,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王翔在《應用性工商管理本科專業課程整合創新研究》一文在分析經濟管理類課程關聯性的基礎上,提出了課程整合的創新性思路和措施。從以上國內外研究情況可知,對大學生創新教育的實施和研究各國都非常重視,并制定出各自的政策加以鼓勵和支持,將創新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層面。
二、目前國內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對開展創新教育的認識誤區及成因分析
雖然上述國內外有關大學生創新教育的實施和研究層出不窮,但針對經濟管理類大學生的創新文化形成及創新教育的實施的實踐經驗總結卻很匱乏,并且在很多問題的認識上也存在相當多的誤區,目前國內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在開展創新教育時普遍存在的認識誤區有:
1.認為文科類學生不像理科類學生,沒有掌握生產經營方面的專業技術,難以開展創新教育和創新活動,文科類學生不像理工科類學生,如機電、計算機等專業比較好搞小發明、小創造和小改革,有天生的專業優勢,文科類學生不具備這方面的專業技術知識,難以開展創新教育和創新活動。
2.認為大學生的思想和觀念已經初步形成,創新教育主要在中小學生開展,大學生沒有必要開展創新教育和創新活動。
3.認為創新教育與專業學習相比,專業學習更重要,開展創新教育和創新活動會影響學生的專業學習。
4.開展創新教育和創新活動要有專門的經費,沒有經費的支持也難以開展創新教育和創新活動。
以上的觀念主要是對大學生的特點和創新的認識不足。主要體現在:
1.通過創新教育和創新活動更易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特別是經濟管理類學生,接受了管理理論的系統學習,管理技能和團隊合作的意識更強,有利于開展創新創業的活動,其組織能力和協調方面有其優勢。在者創新正如關士續教授指出:“技術創新實際上是一個技術社會學和技術經濟的概念,它不是指技術本身要進行創新,而是指將技術成果引入生產過程中,其結果是由重要生產要素組成的生產函數發生轉移?!彼哉f重要的是具有將技術成果引入生產過程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并不等同于技術能力,所以無論是什么學科、什么專業都可以開展創新教育和創新活動,不同的專業有各自的特點和長處,可以因勢利導,揚長避短。
2.開展創新教育和創新活動無論年齡大小,在人身的不同階段,從事不同職業都可以進行創新活動;大學生的知識積累比中、小學生多,其頭腦中的表象積累得多,想象力會更加豐富,想象的資源更多,更利于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創新活動的開展。
3.創新教育與專業學習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可以將創新教育有機的融合到我們的專業學習之中,通過創新教育和創新活動,會極大的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例如對營銷專業的學生開展“利用Excel開發商管理系統的活動”,要想開發出這個系統就必須對系統開發的基本知識有所掌握,要用到《管理信息系統》這門課程的知識;在系統分析中對商管理的業務過程要搞清楚,那就得用到《分銷渠道管理》這門課程的知識,這些都激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而最后要利用Excel開發這個系統,就必須掌握Excel操作技能,尤其是利用Excel制作商管理中申請表、商檔案表、產品明細表這些基礎表格。以及利用Excel中的IF、VLOOKUP、RANK函數構造公式,實現對供貨情況及商的回款情況記錄和統計,最終利用公式計算各商的返利比例及返利金額,并根據年終的商的表現調整級別給予激勵。通過創新教育,參加創新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生更愿意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其由原來的“被動式學習”變為“主動式的學習”,促進了專業課的學習,培養了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經濟管理類學生也促進了其對技術層面的關注和學習。
4.我們認為開展創新教育和創新活動要與日常的教學實踐活動相結合,不能將兩者割裂開來,應將創新教育和創新活動貫穿整個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之中,并不需要專門的、大額的經費支撐,關鍵是注重校園形成創新的文化氛圍,訓練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啟迪創新心智,開發創新潛能,學習創新方法,掌握創新技能,提升創新素質。針對經濟管理類學生實踐類課程少于理工科學科的特點,適當增加其實踐教學環節,例如對《網絡營銷》這門課程由講授54學時改為講授36學時、實驗18學時外加課程實訓1周。 “微博營銷”實訓中,除了讓學生分析現有的微博營銷的成功案例及模式外,讓學生思考未來微博營銷會出現哪些收費的推廣方式,正如搜索引擎營銷也經歷了從免費到付費的歷程。從而實現了專業課程的實踐內容與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相融合。
三、創新文化形成過程及創新教育實踐成果分析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創新文化是指與創新相關的文化形態。它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文化對創新的作用;二是如何營造一種有利于創新的文化氛圍和機制。
開展校園創新文化的建設和創新文化教育,要以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標,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要通過環境氛圍的營造、創新文化教育機制的建立,創新實踐活動的開展,實現從觀念引導到行動實現的過程,這一過程就是創新文化氛圍的形成和建設的過程。創新能力是在前人發現或發明的基礎上,由創新者以已知信息、經驗和知識為基礎,對客觀事物或現象進行重新組合,產生出具有新穎性、有社會和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可以通過實施創新文化教育和創新活動的開展得以培養和提升。
我們在教學的實踐中,針對三本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經濟管理類學生的特點出發,對經濟管理類如何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進行了初步的探討,通過加強教學的改革,加強創新文化的教育,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創新文化教育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課外科技活動”三者有機融合的方法。我院通過對大學生創新活動的開展和組織中得出經濟管理類大學生的特點及創新文化教育實施策略:
1.在經濟管理理論方面,通過專業的學習有自己的專業所長,關注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社會的熱點問題善于思考,雖不具有專業技術的優勢,但在創新活動中不易受專業技術理論和認識的束縛,思維更大膽,更活躍,更富有發散思維的能力。針對這些特點我們注重教學的頂層設計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加強教學內容和課程的改革。將創新學、創新教育、創新的方法、TRIZ理論及應用教程等創新教育類課程拿入到我們的教學體系中,將大學生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注重專業課程教學與創新教育的有機融合。強調教師要介紹本專業課程的理論發展歷史、前沿動態和最新發展趨勢,讓學生接受本專業的新概念和新思想,激發創新潛能。在專業課程的講授中,讓學生自己獨立的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講授中,介紹了某種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思路后,讓學生針對該方法提出自己的改進設想,并給與正確的引導。
2.想象力十分豐富,但缺乏創新性想象,難以產生出具有實施意義的方案和方法。針對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注重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教學與創新教育的有機融合。在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理論課程中,適當增加實驗、實訓、實習環節,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實驗、實訓、實習環節中有些內容按項目提出問題后,讓學生組成團隊,互相討論解決的方法。如在《統計學》課程的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分組自擬題目設計統計指標體系,小組內成員思考后可以相互討論確定題目,分工開展工作,設計出自己認為合理的統計指標體系,由小組代表發言講述自己的設計思路,制定出相應的評分標準,由學生組成的評議組給予評分。再如在畢業論文設計中,改變以往由教師出題,學生選題的做法,學生根據自己的專長和興趣,結合自己畢業實習的單位和崗位擬定研究題目與指導教師商定。通過將實踐教學與創新教育的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主動學生的積極性,專業技能有了較大的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也得到了提升,2012年有多篇論文獲得了省級優秀學士論文獎。
3.富有靈感,但不善于把握。主要表現在對靈感的出現無準備,或沒有察覺,使靈感從身邊溜走,失去了創新的機會。通過創新教育課程的學習和訓練,可以使學生提高把握創新靈感的能力,養成關注靈感生產的機會。教學中注重大學生課外活動與創新教育的有機融合。將大學生課外活動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通過大學生挑戰杯、ERP經營決策競賽、用友杯技能競等第二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將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相合。如在大學生挑戰杯活動的開展中,引入創新教育,介紹創新的方法和技能,將所學的方法運用到大學生挑戰杯活動中。
4.喜歡團隊作戰,一般不擅長單兵作戰。經濟管理類學生比理工科類學生更愿意一起開展討論,研究問題,發表個人見解,積極思考,有較強的合作意識,但一般不擅長單兵作戰,進行深入獨立的思考。針對此特點我們注重在創新活動中,根據學生的意愿組織團隊,對創新創業項目進行跟蹤指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分工合作,有意識訓練個人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并注意團隊的協作和配合。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通過多年的創新教育和創新活動的開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鑒于篇幅問題,僅羅列出目前我院開展課外科技活動的驕人成果如下:
1.2011年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湖北省課外科技作品大賽獲省金獎2項、銀獎3項、銅獎2項;
2.2011年“用友杯”全國大學生SCM電子沙盤模擬競技大賽全國總決賽獲三等獎;
3.2012年ITMC全國大學生企業經營模擬大賽湖北省總決賽獲二等獎;
4.2012年“用友杯”全國大學生ERP電子沙盤模擬競技大賽全國總決賽獲二等獎;
5.2012年“金蝶杯” 全國大學生“創業之星”企業模擬經營大賽華中區一等獎2項。
通過創新教育和創新活動的開展,我專業學生贏得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好評,近四年畢業生就業率平均為98.47%。在創新教育活動的示范和帶動下,促進了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以及我院學生人文素質、職業素質的全面提升。
我們在經管類大學生創新文化的形成及實施創新教育的過程中總結出創新文化的形成及創新教育實施要點如下:
一遵循高等教育的規律,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創新活動呈現出綜合化、交叉化的趨勢,新的發現往往在交叉學科、邊緣學科之間產生,學生的知識必須有足夠的覆蓋面。樹立多元化的人才觀,改變整齊劃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方案個性化,將培育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作為教學的關鍵點,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做好多元化人才培養的細節。
二加強創新教育的基地建設,給學生營造一個訓練和施展才華的舞臺。注重學生的實踐技能的提高,如果沒有一定的實踐技能是無法進行創新活動的。近年學院投入3000多萬元,建立了各類實驗室,工商管理類專業建立了ERP物理沙盤和電子沙盤實驗室、經濟管理類綜合實驗室、企業經營決策實驗室、經濟管理類創新創業活動中心,購置相應的硬件設備和各款實驗軟件,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校內實驗實訓平臺。
三探討產學研的結合,為學生提高專業技能和培養創新能力的實踐平臺。我們組織學生署期到企業中實習,利用企業的設備、企業人員和環境,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應用技能和創新能力。在此過程中,經濟管理類建立了穩定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如武漢鋼鐵集團、中商集團、捷利物流公司等多處實訓實習基地。在實習過程中,關注企業和行業的發展,參與企業項目研究與探討,使年青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有了較大的提高。
四注重創新環境和氛圍的形成,營造一個能夠培養創新人才,又有利于創新行為的環境是很重要的,根據國外學者對世界創新能力強的公司調查研究發現,惠普、富士通、蘋果等公司管理層會竭盡全力讓員工過得舒適,給他們額外的休假創造一個舒適環境和氛圍。
我院在創新環境和氛圍的形成方面取得的成績有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活動。創新教育離不開教師的參與,教師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型的新型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營造自由、合諧的心理環境,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個學生,不隨意批評、否定學生想法和建議,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念,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相互討論、質疑、爭辯的樂園,讓學生變被動接受式教育變為主動式的學習。
對于經濟管理類大學生創新文化的形成與創新教育的思索,我們僅就三本院校學生的特點予以了實踐,并總結了上述經驗,對于其他教育高等院校比如211、985等院校大學生創新文化的形成和創新教育的實施尚未涉足,文中的實踐經驗也有待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結合一切實際情況不斷與時俱進。
1.高校經濟管理類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的必要性
我國高校中的高等級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階段逐步進化為大眾化程度,為考生帶來了提高教育水平的多種選擇。高校的擴招規模逐年增加,當前,大學畢業生的能力已不足以滿足高速發展的社會和經濟現狀的需要,高等教育機制下人才供求關系出現了切實的變化。經管專業的培養計劃是養成理論知識豐富、實踐能力強、經濟管理創新精神強的人才,經濟管理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創新精神的養成過程主要在課堂上完成。因此,提高高校經濟管理課程的教學質量是應對培養計劃的必然選擇。
2.高校經濟管理類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意義
首先是為了滿足時代的需要,推動各項國家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畢業生。此外,大量新建本科院校和民辦高職院校數量逐步增加,高校招生競爭激烈。為了保持高校的可持續管理,高校招生不可避免會引入素質水平較低的人員。其次是有利于促進教師隊伍建設。教師群體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對教學任務的完成有直接的影響。教學質量是評價教師最核心的指標,這一考核能夠幫助教師發現自身缺陷、糾正錯誤、提升教學質量。再次是為了幫助提高大學生的核心能力。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知識接受的主要受眾,課堂教學是學生掌握技能、成為高層次人才的關鍵途徑。高質量的教學內容不僅能清晰地表達教科書中的理論知識,還會詳細解析在實踐中可能遇到的特定技能。學生可以在此期間充分學習經濟管理的專業知識,使他們在求職過程中更具競爭力。
3.高校經濟管理類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3.1學校層面
高等學校應當按照教育部規定,嚴格控制教學質量,努力為社會供給高素質人才,提升高校的社會公信力。在大數據普及化的教育時代,學校也要完善網絡平臺的信息和教學資源,完成智能教室和圖書館或閱覽室的建設,為學生提供知識儲備的服務。高等教育機構應向教師提供經濟管理各方面的在職培訓,聘請知名經濟學家和教授任教,組織省、國內的專業經濟管理教學團隊,與學校教師交流工作和教學經驗,從而為學校經濟管理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打開局面。學校應配合尋找與公司合作的平臺,并建立培訓基地,通過這種方式,高校教師可以在企業中實習,了解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應掌握的實踐技能,從而在后續的教學內容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3.2教師層面
教師理應在教學方式上有所創新。教師應該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為了適應經濟管理課程的需要,高校教師應積極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提高專業素質,在課堂教學中教授學生新知識。教師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成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教學。教師應認真選擇教學內容,在經濟管理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社會發展,摒棄教材里的舊內容,增加新時代的內容,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并使學生能夠及時更新經濟管理知識體系。老師應該始終專注于提升自身教學技能,大學的一些年輕教師剛剛畢業,缺乏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高校青年教師要積極參與有經驗教師的教學,學習教學技能,提高經濟管理課程質量。
3.3學生層面
大學生應該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優勢,作為高校中人數最多的群體,大學生應該深刻認識到,進入大學并不意味著學習進程的終結,而是必須在新的起跑線上繼續學習。大學生應該在大學的各個階段學會制定計劃,例如,第一年,提高自律能力,學習如何學習和掌握普通大學課程;第二年,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第三年,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最喜歡的選修課,并擴展知識;四年級,完成畢業設計和就業計劃。只有在每個階段都有計劃的情況下,學生才能完美的通過大學的每個階段,這顯然也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結論本文大致分析了提高高校經濟管理課程質量的必要性、意義和對策。提高經濟管理課程的質量需要經過日積月累的努力,在高校帶領的探索和整合下,教師和學生應密切配合,三方共同開展有針對性的提升措施,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近年來,由于國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調整,地方高師院校為了提高辦學競爭力,尋求新的發展方向和機會,幾乎都開辦有如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電子商務、經濟學等經濟管理類專業,導致經濟管理類畢業生數量越來越大,其就業壓力也日趨突出。如何提高地方高師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創業能力,變被動就業為主動創業,是緩解當前就業矛盾的可能途徑,且經濟管理類專業本身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實踐性和商業創造性,更適合建立培養創業就業型人才的目標定位。因此,研究地方高師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創業教育的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地方高師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開展創業教育的優勢分析
1.地方高師院校具有齊全的基礎學科和嚴謹求實的學風環境。地方高師院校齊全的基礎學科對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形成良好的綜合素質起著基礎性作用。大多地方高師院校的外語、數理、文、史、地,以及音、體、美等學科都較地方非高師院校強,各學科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地方高師院校長期形成的嚴謹求實的學風環境,有利于學生行為模式和思維風格的形成。
2.地方高師院校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濃郁的文化氛圍。地方高師院校長期教育教學積淀而成的深厚人文底蘊和高尚師德師風環境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有利于塑造學生優秀的品質和培育高尚的情操,形成優良的人品。而這正是創業者,也是現代經濟管理人才必須的人文素質。
3.經濟管理類專業本身具有進行創業教育的專業優勢。經濟管理類專業是與市場經濟活動關系密切的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學科,其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掌握的經濟、管理、會計、財務、稅法等知識,大多是創業者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比如《財務管理》可以讓學生掌握資金的籌集方式和使用以及投資理財知識,《市場營銷》可以讓學生掌握市場分析、定位和企劃知識,擁有分析市場銷路和進行商品銷售的能力。
二、地方高師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創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創業精神、創業意識淡薄。大多地方高師范校的招生數據顯示,由于學生本人或家長受傳統的“鐵飯碗”、“保險箱”、“旱澇保收”等陳舊就業觀念的影響,過于追求穩定的工作,絕大多數考生第一志愿報考師范類專業,經濟管理類等非師范專業錄取的學生多是從師范專業考生中調配的,這些學生天生就帶有師范遺傳基因,在學習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過程中大多仍然努力考取教師資格證。因此,學生及家長的追求安逸的、穩定的擇業觀,與創業教育所要求的首創精神、冒險精神大相徑庭,這是制約地方高師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創業教育的首要問題。
2.勝任創業教育的師資匱乏。地方高師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導致師資力量匱乏。其專業教師一部分是由其他專業教師中途轉行而來;另一部分是招聘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博士、碩士研究生。而開展創業教育教學和培訓的教師一是上述的從事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的教師,二是學生就業工作指導教師。前者中,大部分教師缺少創業實戰經驗,甚至沒有在企業工作的經歷,專業進修機會少,或者專業面狹窄、知識陳舊,尤其是中途轉行的教師本身專業知識功底不深,因而,無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業興趣和激情,無法根據學生的需求系統性地傳授創業教育知識。后者中,大部分輔導員教師不僅缺乏經濟管理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且更缺乏在企業工作的經歷以及創業教育的經驗,難以對大學生的創業有實質性的指導作用。既具較高理論水平,又具備豐富創業實踐經驗的教師在地方高師院校是稀缺的。
3.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經濟管理類專業開展創業教育應融合于整體教學體系,不應脫離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而孤立地進行,但目前,大多數地方高師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創業教育還沒有做到。一些學校甚至只簡單地增設類似《創業管理學》等與創業教育有關的課程,不能滿足學生創業知識累積的需求,也根本談不上形成體系,更不用說完善。很多學校主要通過利用課余時間,舉辦創業競賽、創業講座等形式進行創業教育,并沒有將其納入整體教學計劃,與學科專業教育并未形成有機的聯系。
4.創業教育與創業實踐脫節。雖然地方高師院校在師范生教育實習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與管理經驗,但由于經濟管理類專業設置時間較短,領導重視程度不夠、資金不足等原因,與一般性院校相同專業和地方高師院校的師范類專業相比,經濟管理類專業在實驗室、實踐教學基地和創業中心和孵化器建設方面明顯落后,嚴重制約著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束縛學生的創造性,且已建立的實驗室、“教學實踐基地”真正能夠發揮創業教學作用的很少。
5.創業文化氛圍不濃。許多地方高師院校目前尚未能將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的創業教育有效地聯系在一起。由于地方高師院校在錄取時,師范類專業考生的平均分數遠高于非師范類專業,師范生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優于非師范生,導致學生會以及協會等優秀學生團體中師范類學生比重偏多,最終導致在組織策劃學生活動中傾向于濃厚的師范性,經濟管理類專業特色化、專業化和體系化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多,創業文化不能成為一種穩定主導的校園文化元素,崇尚創業、合作創業、鼓勵自主創業的氛圍和制度尚未形成。
三、加強地方高師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創業教育的對策
1.充分發揮地方高師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開展創業教育的優勢。地方高師院校齊全的基礎學科、嚴謹求實的學風、濃郁的師德師風環境優勢,有利于學生行為模式和思維風格的形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其他專業相比,經濟管理類專業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應用性,學生擁有廣泛的經濟管理學知識,對新事物接受快,對市場反應快,并且對新事物參與感強烈,這些特點對于創業者來說都是優勢,能夠使經濟管理類專業創業者快速進入角色,體會創業。地方高師院校要充分發揮院校本身學科和人文以及經濟管理類專業本身的優勢,積極開展創業教育,從不同的角度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
2.積極倡導創業教育的觀念和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意識。地方高師院校必須改變傳統的人才觀和教育觀,提高對創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真正把創業教育視為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的助推器,在辦學指導思想、培養目標中應充分體現“以深化教育改革和弘揚創業精神為動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內涵發展,使學生樹立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掌握創業的本領和方法,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勇擔風險的心理、意志和實干精神,形成穩定的創業基本素質和開創型個性特征。
3.加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培養經濟管理類專業大學生創業精神、創業意識、創業技能的關鍵在于教師素質的提高。地方高師院校創業教育教師綜合素質遠遠達不到要求,因此,應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聘請財經類院校名師講學和兼職,派遣專業教師訪學、深造,努力提升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同時,多渠道積極聘請各行業的知名企業家、成功創業者、技術創新專家從事創業方面的教學或研究工作,或擔任學生實踐實訓導師,直接參與學生創業指導,啟發學生如何將創業與所學專業理論知識有機結合,挖掘學生的創新或創造性;對于近年招聘的沒有企業工作經歷或創業教育經驗的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教師,可通過進實驗室、實訓基地或選派到企業進行崗位實訓等方式,打造雙師型師資,增強師資實踐能力。
4.構建完善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地方高師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開設的如管理學、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學、運營管理、公司理財、企業戰略管理等專業知識課程,對創業構思、融資、管理等方面有很大的幫助,但還應注重培養大學生的事業心和開拓精神、個性品質等,因此,在課程設置上,要將創業教育的內容滲透于專業教學,并根據創業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設置較完善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開設專門的創業教育必修和選修課,并加強實踐教學課程的建設,將學生的創業實踐和創業成果納入課程體系,給予必要的學分,力求創業課程體系綜合化、國際化、實踐化,形成學科課程與創業教育課程相結合,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統一的創業課程體系,使學生能系統地學習創業理論、技能和方法。
5.加強創業實踐教學環節。創業教育是一項具有高度開放性、實踐性的活動。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不可或缺。未來可以采取的以下措施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
一是加強創業實驗環節的教學。地方高師院校要加大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和實驗人員的配備,通過建設如ERP 沙盤模擬、企業內部管理模擬、營銷策劃模擬、證券模擬、電子商務等實驗室,可以讓大學生在校園內通過實盤模擬了解創業流程、熟習創業運作模式。另外,強化創業實驗(案例)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積極思考和專業實踐動手能力。
二是加強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的建設。地方高師院校要爭取政府、風險投資商和學校提供的資金,建立校內創業實踐基地,如大學生創業基地、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器和大學生科技園等形式,選拔管理能力強的學生擔任創業小組負責人,并指派專職教師負責指導,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創業意識,適時解決學生在創業學習中的各種難題,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免費場地和其他幫助等。同時,地方高師院校還應廣泛聯系社會各界,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形成產、學、研一體化教育模式。經常組織學生深(下轉236頁)(上接204頁)入現場考察小企業創業經歷和調研大公司經營狀況,加強專業與市場的結合度,讓學生感受創業氛圍,增長創業才干,提高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
【文章摘要】
21世紀人類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不論國家、組織還是個人的生存環境或成功方式都發生了急劇的變革。今天組織的競爭優勢已經慢慢地從有形的資源轉移到無形的智能上。因此,誰能夠充分運用與開發自己和別人的智能,誰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贏家,只有不斷的創造知識與智能,才有永久持續的競爭力。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不去創新就會失敗,不去創新就會落后的時代本文通過對創意經濟概念的介紹,分析了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在創意經濟下經濟社會的巨大生產力和創造力,并引出大學生是社會創新能力最強的群體,以地方經濟管理本科專業高校為例,分析了當代大學生創業存在的弊端和問題,設計出適合大學生創業的教育模式,總之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任重而道遠,利用好創意經濟時代的契機,增加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源泉!
【關鍵詞】
創意經濟學;創業模式;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世界在近幾十年的發展下,一個名為“創意經濟”的理念悄然而至,并在世界各地逐漸流行。對于當今世界的很多國家而言,創意產業已經成為財富的重要來源,越來越多的人也把內在的或創意的機會看得比賺錢能力更有價值。而推動創意產業發展的創意資本在今天看來,主要是創意人才這一要素。創意經濟認為:只要人才能夠建構新理念、新技術、新商業模型、新文化形式和新產業,就是“創意資本”。所以當今世界多極化的形勢下的競爭,歸根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每個人都具有創意力,我認為個人具備這個理念很重要,因為只有當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創意源泉時,個人潛力才能變成能力,才能變成國家發展的動力。
在經濟和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創新和智慧已經成為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質,縱觀創意經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的簡單,讓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就可以購買任何想要的東西,不僅節約我們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可以進行性價比較,電子商務的發展為我們帶來生活上巨大的變化和快捷,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就業,創意經濟可以讓每一個人一夜之間成為老板甚至百萬富翁,因為知識時代已經離不開創新和超越。電子商務的產生是創意經濟的又一次有利的證明,短短幾年的時間里我們可以看到支付寶對銀行業的沖擊,商場柜臺、專柜、實體店受到的沖擊又一次促使他們更新自己的經營模式,創意經濟帶來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讓人嘆為觀止!創意經濟的存在,讓你每天的生活會越來越便捷,現在你會發現在各大城市已經不需要你去路邊打車,最近興起的打的軟件,成為時下最流行的快捷的打車方式,因為你只需要下載一個“快的”打車的軟件,在里面輸入你所在的地點以及你要到達的目的地,附近的司機就會在網上搶單,彼此達成交易,軟件公司之間為了競爭會在交易完成后返還一定現金個乘客和司機,這樣的一個軟件不僅節約你的時間和金錢,同時增加了司機師傅的收入,讓他們每天的工作更加高效,是一項雙贏的創舉,創意經濟時代沒有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因此創意經濟型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
弗羅里達在《創意經濟學》一書中還提到“大學是創意經濟的知識中心”的觀點,他認為大學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寬容和智慧”兩個重要因素。對此,我國在創意經濟時代搞好國家的教育事業至關重要,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的資源來培育有思想的年輕人。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努力培養自己的能力,提高接收新事物的本領,加強自身的適應能力建設,并主動融入世界新潮流,發揮自己的創新創意思維,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
國外的創業教育從小學開始,具有連續性和系統性。國內財經類院校在具體的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方面沒有符合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創業導向的課程體系。由于國內創業教育的跳躍性和間斷性,使大學生對創業知識沒有形成系統化的認識和應用,影響著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知識結構、創業個性心里品質,也限制了大學生創業能力和技能的提高,從而影響了大學生創業模式的選擇。
就以地方經濟管理本科專業高校為例,在大學生創意經濟思維模式的培養方案顯得十分必要,創新是一個國家進步的靈魂,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創新意識最豐富的時期,如果得到很好的培養及引領,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而且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了人才,地方經濟管理本科專業高校應首先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支持,具體方案如下:
(1)學??梢詷嫿ū容^完善的校內創業教育“實訓平臺”,建立“創業論壇”和“創業俱樂部”,向“創業導師”學習真經。通過學生在“實訓平臺”學生可以向創業導師咨詢自己的創新思路,得到導師的專業指導,幫助學生增強自己的創新能力。結合學生創業的基本能力,可以建立自己的創業團隊,在校園內進行創業論壇的推廣,這種創業論壇可以普及整個經濟管理類本科高校。通過模擬創業訓練 ,進而激發全校學生的創業興趣,提高創業能力。
(2)學??梢詷嫿▌摌I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具有經濟管理類專業特色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財經類院?,F在已經開設了有關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只是還不具備成型的教學系統,學校應該加強各個學科體系的連貫性和系統性的結合,讓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更加完善具體。應多鼓勵教師外出學習,培養具備創業教學能力的優秀教師,只有師資力量強大,才能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保障。加強院校之間的交流學習,引進先進的教學課程,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已經與時俱進的新思想,讓學生了解經濟形勢,培養創業意識。
(3)讓大學生了解創意經濟學的概念,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大學生對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的了解程度以及創新思維的重要性,營造一個創意思維的學習交流環境,增強大學生創業知識認識水平,為有創新思維的大學生提供知識基礎的支撐,拓展校外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培養學生創業綜合能力,加強院校之間的交流合作,開展大學生創業項目的比賽,鼓勵大學生參加創業實踐活動,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4)圖書館里應該多增加有關創新思維的書籍,讓大學生了解當今世界的新格局,與時代接軌,接觸先進的文化,開拓大學生的思想格局和未來的定位,有利于大學生的就業,同時也增加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5)無論大學生的擁有怎樣的思維和頭腦,實踐出真知。學校應多鼓勵大學生創業,在實踐的過程中積累創業的經驗,學校可以設有專門服務大學生創業的辦事處,當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遇到困難和障礙時,可以來咨詢并尋求幫助,當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有學校的保護和支持,讓大學生創業有足夠的后備力量。教師通過專業的指導可以增強大學生繼續創業的信心,指導大學生按照合法的正確的方式去創業,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創造一個獨立自強的大學生校園,讓自立自強在每一個大學生的心中扎根,以自立自強做為新時代大學生的的座右銘,減輕父母的壓力,讓大學生更加具備社會責任感,培養新時期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
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要求創業者在企業定位、戰略策劃、產權關系、市場營銷、生產組織、團隊組建、財務體系等一系列領域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無論選擇哪種創業模式,大學生都面臨著重大的挑戰,在保持充足的激情和創業動力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做好創業規劃,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1)理清思路明,確定位自己的發展目標;
(2)組建團隊、加強協作,大學生創業者要培養自己良好的協作和領導能力,找尋得力的合作伙伴,制定相應的合作原則,減少內部的發展阻力。
(3)自我學習,創業者還需逐步學習企業管理、運營的相關知識和法律法規,為擴大自己的創業規模做準備,同時,要按標準編寫本項目商業計劃書,將企業人財物銷所有要素進行必要的規劃,以期將自己的事業盡快步入商業化和正規化。此外,創業者在人際交往、信息辨別、案例借鑒方面也應加強相關的培養和學習。
總之,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任重而道遠,利用好創意經濟時代的契機,增加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源泉!
【參考文獻】
[1]劉建榮.于勇基于瓶頸制約下的大學生創業模式探析[期刊論文]-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09(4).
[2]張可菡.周家.李柳維娜大學生創業指導服務體系建立探討[期刊論文]-現代商業 2009(17).
(一)研究的落腳點局限于“問題”
現有大量的研究往往從經濟管理類實驗教學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入手,常存在定位不準、定性不當、實踐性不強、教法學法單一、缺乏科學評價標準等問題,其根源在于經濟管理類實驗教學課程的設置沒有遵循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沒有體現教育性與職業性并重的教育思想,同時也存在研究內容陳舊、研究力量過于薄弱、技術性差等實際問題。事實上,要保證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實驗教學課程設計的科學性,不能只針對現有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中的局部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結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學生身心特點和個人發展需要開展整體研究與設計。
(二)課程教育內容錯位
在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實驗教學課程內容研究方面,一些研究提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應該包括生活心理教育、學習心理教育、職業心理教育;一些研究提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應該包括自我意識、情緒情感、人際交往、學習心理;一些研究提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應該包括一般心理健康知識、學習心理指導、意義教育、性格教育、人際關系指導、耐挫能力培養等,大多針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對癥下藥”式的治療,涉及潛能開發和良好心理素質培養的內容較少,涉及職業能力提升的內容幾乎缺失,這與積極心理學關于促進學生成為積極的幸福進取者的理想,以及高職院校使學生具備更強的職業能力的理想,都存在很大距離。課程教育內容的錯位,使課程不能完成促進學生個人發展和職業能力提升的預期目標。
(三)課程改革措施及評價體系研究不足
現有的課程改革研究偏重于理論探討或“德心共育”,對于課程改革具體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缺乏實證研究。同時,針對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實驗教學課程的評價體系研究很少,且多強調以教師作為課程評價的主體,而不是基于學生主體,強調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為經濟管理類實驗教學課程評價的最終準則。
(四)師資力量嚴重欠缺
經濟管理類實驗教學課程作為一門技術性極強的基礎課程,在高職院校課程建設中的地位不高,教師數量不足且專業性不強,教師接受經濟管理能力教育技術、方法的培訓較少,接受高水平督導的機會更是很少或缺失,因此,高職院校經濟管理能力教育師資隊伍無論在數量或質量上都存在嚴重的先天不足,使高職院校在經濟管理能力教育教學研究、教學組織上不能形成有效的團隊,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充分考量學生的心理需求,以致傳授了心理知識,卻無助于心靈的成長。
二、“個人心理發展+職業能力提升”的經濟管理類實驗教學課程改革路徑
大量的研究表明,經濟管理類實驗教學課程雖然有非常明確的終極目的,但囿于理論、實踐、教師的準備不足,致使課程從目標到內容,從形式到方法都局限于預防為主的適應性目標。經濟管理類實驗教學課程顯然需要重新定位課程各要素內涵,并創新教師團隊建設,使課程有能力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積極力量,實現每個學生主觀幸福的發展和職業能力的提升。
因此,“個人心理成長+職業能力提升”的課程改革提出:高職院校要有效突破經濟管理類實驗教學課程改革的瓶頸,應該以團體心理輔導為主線開展教學活動,以個性發展與個人謀生為核心設計課程內容,以社會化的教師團隊統領課程教學的組織與建設,通過主題活動設計,讓學生在各種游戲活動、拓展訓練、技術培訓活動中獲得體驗、感悟、成長和能力提升。
(一)以團體心理輔導為主線對不同年級的同質、異質團體開展教學
經濟管理能力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更需要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氛圍以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目前,幾乎所有的調查結果都表明:大學生認為最有效的經濟管理能力教育教學模式是實踐或活動鍛煉模式。國內已有學者對團體心理輔導能否適用于心理健康課程進行論證,清華大學著名團體心理輔導專家樊富民教授的研究表明:這種團體活動體驗式教學方式非常適合大學生經濟管理能力教育。
(二)以個性發展與個人謀生為核心設計課程的內容與單元
為了充分體現課程的發展性和職業性,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實驗教學課程不僅需要不斷完善有關大學生發展性的研究與實踐,同時還必須借鑒企業文化建設、企業員工援助的研究與實踐,在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實驗教學課程中引入企業EAP理念和元素,制定適用于高職院校的“個人心理成長+職業能力提升”經濟管理類實驗教學課程教學大綱和課程建設方案,以個性發展與個人謀生為核心設計課程內容與單元,針對一年級學生主要進行適應訓練、自我認知、人際交往、情緒管理、意志品質、創新思維、職業生涯規劃訓練;針對二、三年級學生主要進行創新能力、創業能力、領導能力、團隊合作訓練,以及壓力管理、時間管理、挫折應對、積極情緒等技術培訓,使學生提前“上崗”。
(三)以社會化的團隊教學理念統領經濟管理能力教育教學的組織
高校經濟管理能力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然而,大學生經濟管理能力教育工作隊伍的專職專業化卻一直是我們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特別是以團體輔導為主線的課程,比專題講座更強調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并且,因其參與者眾多、情景處理復雜、團體動力和凝聚力多變,要求教師具備更豐富的咨詢技巧、經驗和更強的組織領導力,以發揮團體輔導的最大作用。事實上,高職院校傳統的教師團隊很難勝任這樣專業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