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15:11: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國際貿易結算中的跟單要求
按照國際貿易結算中是否要求提交商業票據,可分為跟單結算和非跟單結算;國際貿易中的結算行為常牽涉到跟單要求(documentation requirement)。國際貿易結算依據其所使用的結算工具可分為匯款(Remittance)、托收(Collection)和信用證(Letter of Credit)三大類,以信用證項下的匯票是否附有貨運單據劃分為跟單信用證(documentary letter of credit)及光票信用證,跟單信用證和托收中的跟單托收(Documentary Collection)結算形式在提示付款時,需要提供各種商業單據,如發票、運輸單據、保險單據等。因此,匯款結算形式、光票信用證和托收結算形式中的光票托收(Clean Collection)為非跟單結算;跟單信用證的結算形式和托收中的跟單托收結算形式為跟單結算。
國際貿易結算中的跟單要求,保證了國際貿易的真實性,促進了國際貿易中貨物流動和資金流動的順利進行和同步配套,增加了貿易雙方的相互信任,減少了雙方的風險。國際貿易結算通常和貿易融資行為聯系在一起。在貿易融資中,貿易貨物被用作對融資機構(銀行和公司)的抵押品。由于貿易融資將貿易和融資行為緊緊結合在一起,將擔保安排與貿易貨物相聯系,因此,為保證貿易的真實性,國際貿易結算中跟單要求一般而言是較為普遍的。國際貿易結算與國際貿易融資緊密結合的特點,以及貿易融資中融資放出于風險防范目的造成的、對貿易行為真實性的重視,使得國際貿易結算中跟單要求極為普遍。
2.國際貿易中跟單結算的減少趨勢
國際貿易結算和貿易融資中的跟單要求,常常使得交易行為操作非常復雜;復雜的交易安排形式有助于平衡進口方、資金借入者的流動性資金需求和出口方、融資方的資金安全需要。國際貿易結算中的跟單結算形式將融資建立在單證的基礎之上,使得金融流和實物流可以分開獨立進行,極大地推動了國際貿易的進展。但國際貿易跟單結算形式的復雜性也帶來了較高的運行成本和費用,相對非跟單結算而言,較為耗時費力。有關資料顯示,在跟單信用證的結算形式中,有1/2~2/3的單證在首次提交時,不符合要求需要返回調整(Laryea, 2001);另外,建立在純粹紙質單證基礎之上的融資和結算行為,也帶來了單據偽造、欺詐等風險。因此,隨著非跟單結算手段的完善和國際貿易行為屬性的變化,國際貿易結算中跟單結算形式開始減少。20世紀80年代,隨世界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趨勢而來的國際貿易發展需要,國際貿易結算中跟單結算先是上升達到超過90%的頂峰,隨后開始下降,到21世紀初,跟單結算占全部國際貿易結算的比重,已降到不足三分之一(world bank,2004; world bank,2005)。在我國的國際貿易結算中,國際信用證基本上為跟單信用證;在全球國際貿易結算中跟單結算減少的發展趨勢下,國際貿易中跟單信用證的使用量由20世紀90年代的約60%下降到了目前的約40%左右。
二、跟單結算減少的原因分析
1.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發展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發展,作為世界經濟一體化實現形式的跨國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在全球經濟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當前全球約6萬多家跨國公司創造的GDP 占全世界的50%以上,創造的國際貿易占全世界的70%以上,對外直接投資占全世界的90%以上。當今世界國際貿易的特點是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占全部國際貿易的比重越來越高。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降低了貿易雙方的信用風險,造成了國際貿易結算中對單證要求的下降。國際經濟交往的經?;唾Q易雙方之間的日益熟悉,雙方之間的信任度上升,作為對貿易真實性擔保和付款前提的商業單據票證的重要性日益降低。為降低跟單要求所造成的國際結算成本和費用的上升,國際貿易結算中跟單結算安排自然減少。
2.金融交易技術的進步
雖然單證傳遞要求在國際貿易中還是必不可少的,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通過網絡鏡像技術提供的實體影像,使得單證傳遞形式更多的由紙質文件轉移到了電子信息媒體形式。特別是電子認證技術的發展,各交易主體之間建立起了廣泛的明示信用(expressed trust)。電子信息傳播可以大大減少交易時間和節約管理費用,據世界銀行的有關資料顯示,單證傳播形式的改變,出口商在單證準備和傳播方面節省的時間就可達到10天左右(world bank,2004),從而可以更快的回收貨款,更加便利的融資,減少和貿易有關的流動資金需求。借助網絡等信息交易技術,貿易商、銀行和運輸公司等涉及國際貿易過程的所有行為主體,都被納入了一個無縫自動終端對接的商業過程,國際貿易中資金流、貨物流和信息流的傳播形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越來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同步性。全球金融交易技術的進步,國際貿易交易結算電子平臺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中立、可信任的、專門從事提供國際貿易交易結算平臺服務的第三方組織的興起,電子交易全球統一標準的建立和完善,有效減少了全球企業間的商務障礙,使得全球各地的買方、賣方、物流、銀行、商和政府機構之間的交易過程電子化,并具有高速、準確、透明度高、易于掌握和安全等特性?;谛畔⒔灰灼脚_,使實物供應鏈和金融供應鏈結合應用系統的開發,使貿易各參與方得以重新調整商務形式并充分利用電子貿易的優勢,降低貿易運作成本和商業投資,縮小供應鏈成本。電子交易上升,使得商業單據傳遞要求下降,結算安排中跟單要求下降,國際貿易結算安排中跟單結算形式也隨之降低。
三、國際貿易結算形式變化的影響
1.對國際貿易中交易費用的影響
國際貿易結算中的跟單結算形式,要求在結算安排中增加審查單據內容的要求。結算辦理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審查單據,要對每套商業票據單證進行編號登記,并對照金融票證上的內容查驗收到的單據是否齊全;對金融票證上所要求的各項商業單據,如發票、提單、保險單、產地證、裝箱單等,做到“單證一致”;以發票為中心,對照審核其它單據,保證“單單一致”。跟單結算中的以上單據審核要求,在保證貿易真實性和結算安全性的同時,也增加了結算成本。因此,免除或變更單據審查要求的非跟單結算安排,與跟單結算相比,自然要成本、費用方面的優勢。所以,國際貿易中跟單結算形式的減少,極大地降低了國際貿易結算的費用水平,在總體上降低了國際貿易的交易費用,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貿易交易費用的減少和國際貿易規模的擴張,促進了生產的國際化分工,最終促進了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和全球化的發展。
2.對國際貿易結算風險分布的影響
國際貿易的非跟單結算免除了結算承辦銀行的單據審查要求,或更改了單據審查形式,使得國際貿易結算的安全性發生改變,國際貿易融資的風險分布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貿易結算承辦銀行,圍繞著國際結算的各個環節,為進出口商提供著各種資金便利,并承擔著相應風險。國際貿易融資和國際貿易結算通常不可分離,國際貿易結算中通常有墊款行為發生。因此,對國際貿易結算承辦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大部分國際結算業務的前期屬中間業務,業務過程中后期則屬資產業務。國際貿易結算中的單據審查要求對國際貿易交易行為中的風險分布有重要影響,甚至決定著風險的歸屬。跟單結算中單據審查的不同要求和形式,規定著結算風險在結算銀行、進出口商已經運輸機構之間的風險和責任歸屬;比如,銀行承擔著單據審查的責任,進出口商則承擔著提交、承受合格單據的責任。非跟單結算中大部分結算風險都集中在進出口商身上,結算承辦銀行往往只承擔付款責任,因而承受的結算風險大為降低。
非貿易品當出現供給大于需求時,無法通過出口實現供求平衡,同樣,供給小于需求時,也很難通過進口實現供求平衡。相反,貿易品出現供求不平衡時,可以通過進出口貿易實現供求平衡。
一、可貿易性和不可貿易性的決定因素
決定產品(貨物與服務)是具有可貿易性,還是具有不可貿易性的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產品內在特性
從產品內在特性上看,使產品具有不可貿易性的情況主要是該產品根本不能或很難被移動運輸,如土地房屋等不動產。此外,由于產品本身的特點,如價值較低而體積龐大或不易保存等,導致產品參與國際貿易的成本太高,使其參與國際貿易不具備經濟的可行性,也是產品不可貿易性的重要決定因素。
(二)自然因素壁壘
自然壁壘是指由于空間距離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該產品很難參與國際市場??臻g距離這一自然壁壘首先表現為運輸成本。從運輸成本角度上看,使產品具有不可貿易性的情況主要是該產品的運輸成品過高,使產品在國外銷售的成本遠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從而導致該產品很難參與國際貿易。
(三)社會人文因素
由于該產品僅適合本國的文化傳統,導致該產品很難出口到其他國家,或者由于其他國家的文化傳統排斥該產品的消費,從而該產品無法出口,如伊斯蘭教國家不消費豬肉,印度不進口牛肉等。
(四)政府規制因素
政府規制因素主要是指,由于本國政府限制該產品的出口,或其他國家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限制該產品的進口,從而導致該產品成為非貿易品,具有不可貿易性特征。
(五)科學技術條件
科學技術對產品的可貿易性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使許多原來的非貿易品變成貿易品。如信息通訊技術的出現,使教育和醫療可以遠程教育和遠程醫療方式,參與成為國際貿易,成為貿易品。
由于可貿易性和不可貿易性的決定因素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因此,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的劃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受技術水平和時空限制。如民用航空運輸成本的下降,使廣東的荔枝出口美國成為可能;遠程通訊技術的出現,使遠程教育服務得以實現;信息存儲技術的出現,使信息服務的提供者和信息的使用者得以分開,信息服務成為國際貿易的一大重要領域。
二、可貿易性與不可貿易性的衡量
可貿易性與不可貿易性的衡量,涉及產品參與國際貿易程度的衡量,通常情況下,以“出口額占總產出的比重”這一指標衡量產品參與國際貿易程度的高低,當該指標高于(或等于)10%時,認為該國該產品部門參與國際貿易的程度較高,具有可貿易性,屬于貿易品部門;當該指標低于10%時,認為該國該產品部門參與國際貿易的程度較低,具有不可貿易性,屬于非貿易品部門。
通常認為,我國的紡織業、機械儀器制造業、木材及家具制造業、金屬制造業、非金屬制造業和化工業國際貿易程度較高,具有可貿易性,屬于貿易品部門;采礦業、造紙業、出版業和煙草行業國際貿易程度較低,具有不可貿易性,屬于非貿易品部門。此外,在服務貿易領域,通常認為,我國旅游及與旅行相關的服務、計算機服務、建筑服務、運輸服務等部門參與國際貿易程度較高,而環境服務參與國際貿易程度較低。
三、服務的可貿易性和實現模式
論文關鍵詞:網絡貿易 傳統國際貿易
網絡貿易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如萬維網、互聯網所進行的貿易或商務活動,整個交易過程包括交易磋商、簽約、貨物交付、貨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網絡上進行。其交易的產品主要是數字化產品,如金融服務、網上娛樂、售票服務、軟件設計、音像書刊、咨詢服務、信息傳遞等;也有實物產品交易,其交易磋商、簽約、貨款支付在網上進行,實物交付在具體地點進行,即實現“在線交易,離線供貨”。網絡貿易是將互聯網應用到傳統國際貿易中,這使傳統貿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一、網絡貿易給傳統國際貿易帶來的影響
網絡貿易是對傳統國際貿易的挑戰,同時給傳統國際貿易帶來了劇變。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國際貿易商務場所和運行模式發生根本性變化
在傳統的國際貿易中,廠商對產品的營銷、談判、訂貨、銷售、分發、支付等貿易流程的商務活動往往分別在不同的場所行,而網絡貿易則把這些國際貿易的商活動集中在網上來進行,即進行以網上營銷、網上談判、網上訂貨、網上銷售、網分發、網上支付等組成的網上國際貿易務,這樣也就使得傳統國際貿易運行發了實物運行與網絡商務運行相結合的國際網絡貿易的新變化,從而大大提高了貿易的效率。有人預測,未來30年內,30%的消費支出將通過國際互聯網絡進行。
國際互聯網的發展使各種貿易形式數字化,信息以電子化的方式很容易被復制和傳播,從而開辟一個全新的網上貿易市場。網絡貿易迅速快捷、費用低、信息量大,甚至可以使人們看到實物照片和錄像資料。通過國際互聯網,企業能夠不受時間與地域限制,買賣雙方可以在網上展開詢價、談判等商務活動,實現網上售貨或訂貨,與供貨商、批發商、零售商直至最終用戶建立密切的聯系。這種通過計算機和網絡來處理業務文件的技術,可大大提高商貿文件的傳輸速度,降低文件成本,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帶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二)國際貿易的主體和客體發生變化
作為國際貿易主體的買者和賣者,由于他們可以從網上獲得更多的信息,因此,成為網絡人的買者和賣者其搜尋信息和獲得信息及根據信息進行決策的流程和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網絡貿易的買者和賣者可以跨越中間商直接結合。當然,應該看到的是中間商在網絡世界中也必須尋找自己在新的網絡市場中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一種新的國際貿易主體隨著國際網絡貿易的發展而產生,這就是專門提供國際貿易信息收集、分析、處理、咨詢及交換的網絡公司的出現。這種網絡虛擬公司相對于傳統的國際貿易的賣者和買者可以從信息上操縱、聯合更多的國際貿易的賣者和買者,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使國際貿易中的買者和賣者對其產生定的信息依賴。在國際貿易中,國際貿易的客體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這就是國際貿易的客體從傳統的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產品的商品貿易與旅游、工程等服務貿易的貿易構成,生長出新的網絡信息貿易,其中重要的構成就是電子數據交換。很顯然,隨著國際貿易主體和客體的變化,它們之間的關系必然發生一定的新變化。
(三)網絡貿易削弱了商品和勞務提供音及消費者之間在地理位置上的聯系
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發生了從簡單的國與國、區域與區域向全球化的轉化,網絡國際貿易更傾向于為全球范圍的貿易選擇,使商品或勞務的交易活動由固定場所轉移到了沒有固定場所的、開放的國際互聯網上。傳統的貿易體制下,商品的跨國流通一般通過有固定場所的國際性貿易公司來完成,國際互聯網的出現使跨國貿易可以不通過貿易公司,而是通過聯接世界的國際互聯網來完成。只要貿易公司就近與Internet建立連接,就可以方便地通過互聯網與該網上的任何經濟體建立貿易聯系,進行貿易洽談和交易。
與傳統社會相比,網絡社會最明顯的特點在于全球化趨勢?,F實世界以地理確定邊界,而且網絡本身沒有邊界,網絡社會是開放的,沒有地域的限制,是一個全球性系統,具有資源共享性。因為國際商務的主要媒體——國際互聯網從本質上講就是全球性的。無論在哪個國家,你只要能夠接入國際互聯網,就可以方便地使用國際互聯網所提供的各種服務,享用國際互聯網上龐大的信息資源。盡管大家聯接國際互聯網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有的企業擁有不間斷的計算機聯接系統,而另外一些企業或個人則通過調制解調器和公共電話網撥號入網的臨時聯接方式,還有的通過無線移動通訊網絡或衛生網絡系統接入國際互聯網,但是無論哪種聯接方式,都可以實現相同的聯接效果,即進入全球市場。
因此,網絡貿易的市場范圍與傳統市場是不同的。傳統市場由于受到國界的限制,國際性的產品或商務的商業交換活動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預。因此,從一國的角度出發,傳統市場按地域被分為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這個市場的界限分明。工商企業的發展一般是從國內市場做起或先立足于國內市場,然后再開拓國際市場,因此,從傳統的經營概念出發,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經營活動的跨國界擴展。而通過國際互聯網進行的網絡貿易使企業從一開始就面對全球市場。
(四)國際貿易經營管理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國際互聯網提供的交互式網絡運行機制為國際貿易提供了一種信息較為完備的市場環境,通過國際貿易這一世界經濟運行的紐帶達到跨國界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使市場機制在全球范圍內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這種貿易方式突破了傳統貿易以單向物流為主的運作格局,實現“四流一體”,即以物流為依托,資金流為形式,信息流為核心,商流為主體的全新戰略,這種經營戰略通過信息網絡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互動式的商貿服務。生產者與用戶及消費者通過網絡使及時供貨制度和“零庫存”生產得以實現,商品流動更加順暢,信息網絡成為最大的中問商,國際貿易中由進出口商作為國家問商品買賣媒介的傳統方式受到挑戰,由信息不對稱形成的委托一關系與方式發生動搖,貿易中間商、商和專業進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對降低,引發了國際貿易中間組織結構的革命。
(五)國際貿易制度結構發生了新變化
世界貿易組織按照《服務貿易總協定》,積極推動占全球電訊服務收入95%國家和地區的基礎電訊服務市場準入的談判,達成了《基礎電訊協議》。并與世界貿易組織中的43個國家和地區代表達成了《信息技術協議》,這些簽字方的信息技術產品貿易額占全球信息技術產品貿易額的92。5%。1997年5月,美國政府宣布了一項互聯網免稅區的建議,而世界貿易組織第二屆部長會議決定不對網絡貿易征收關稅,這個決定很可能還繼續下去,這意味著互聯網可能逐步成為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實際上,《基礎電訊協議》、《信息技術協議》、《金融服務自由協議》及世界貿易組織批準的不對網絡貿易征收關稅等都是促進國際網絡貿易發展的制度安排,而這些有利于發展網絡貿易的制度安排將減少貿易的“成本”。這樣也就使得國際網絡貿易比傳統貿易得以有更多的貿易創造和貿易增長。相對于舊的、傳統的國際貿易制度,這是國際貿易制度的創新,必將促進國際網絡貿易的發展。
二、網絡貿易引起信息貿易的飛速增長
傳統的貿易以實物貿易為主,而網絡貿易所帶來的深刻變化則更多地表現在無形財產的許可與轉讓,如計算機程序、游戲、書、音樂、各種圖象以及各種可數字化的信息。與傳統貿易相比,這類交易雖然也具有銷售的特征,但銷售的對象卻發生了變化。
作為國民經濟先導產業的信息產業發展是人類歷史上又一次產業革命,在未來的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產生和傳遞都是通過信息業完成的,因此信息產業將成為未來產業結構中的基礎產業,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預計到今年,全球信息產業的銷售額會超10000億美元,從而成為全球第一大產業。信息時代的國際貿易邁向信息化是大勢所趨,國際貿易的機會也因此而得以增加。隨著信息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傳統服務貿易中的服務產品要與生產和消費在時空上保持高度一致不同的是,網絡貿易中的服務貿易,服務與生產和消費在時空上有一定的分離,在網絡上,光纖通道可以在網上像運輸產品一樣運送金融、廣告、會計、設計、法律咨詢、技術咨詢、數據處理、文化、教育、醫療等信息化的服務產品,國際信息貿易正從國際服務貿易中分離出來,以一種獨立的新的貿易形式出現。國際信息貿易指的是與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有關的一切跨國貿易形式和活動。因此,國際貿易將由商品貿易(消費品、生產資料貿易)、勞務貿易、(運輸、旅游、工程承包)和信息貿易(技術、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務貿易)三分天下,而國際信息貿易的發展正是國際貿易商品結構高級化、軟件化及國際貿易總量得以不斷擴大的動因之一。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信息技術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上升。電子計算機、通訊設備、文化信息設備等信息技術的硬件貿易和相應的軟件貿易構成國際信息貿易的主體內容,它們是國際信息貿易的物質形式,也是世界信息經濟的基礎。
信息內容本身成為可貿易的商品。在信息網絡的交互式環境下,宣傳品(廣告)、電影、電視、錄像、書籍、雜志、報紙等產品的貿易,都可以通過網絡終端的傳輸達成交易、網絡貿易將向貿易的信息流動的無形形式轉化:信息內容的交易可以多次重復進行,無形信息流和有載體的信息流成為國際貿易的對象,拓寬了國際貿易商品概念范疇。
國際信息服務貿易的發展。國際信息服務貿易包括國際技術與管理咨詢服務貿易(如工程咨詢、法律、財務服務貿易國際經貿信息服務、國際專家服務(如國際教育、醫療專家服務貿易)等,都可通過信息網絡的“運送服務”方式進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饋,“足不出戶”即可為全球各地的人們同時提供服務。
【關鍵詞】金融發展,國際貿易,關系
國際貿易水平與金融發展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據有關文獻闡述,各國金融發展能推動國際貿易的發展,即能為各國進出口貿易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而國際貿易的發展能帶動金融企業進一步拓寬其上升空間。金融發展決定國際貿易模式的轉變、國際貿易流量,反過來,國際貿易水平是決定金融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本文結合新世紀下國際市場發展的趨勢,研究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間的關系。
1金融與國際貿易間的關系
在經濟的發展中,各國的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是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簡而言之,兩者間具有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仡櫺苑治?,各國金融發展推動了國內、外的國際貿易,而國際貿易的發展對金融具有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因此,兩者存在互相影響,密不可分的關系。
(1)金融發展是各國外部經濟的主要來源,具有比較優勢,合理而科學的運用這一優勢能讓國家的經濟水平得以迅速提升。金融的發展是國際貿易模式轉變的主要因素,金融發展的走向影響著決策者改變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與區域結構。各國各區域的企業決策者根據國內外的金融發展趨勢,分析目前國際貿易的走向,進而尋找利于國際市場競爭發展的商品結構,從而為商品項目的開發、商品銷售而選擇適宜的商,即區域結構。區域結構的構建需符合當地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從而實現國際貿易的現實意義。
(2)從區域結構的角度進一步來看,因金融始終能支持國際貿易市場、分散服務與商品銷售風險,進而體現了金融對國際貿易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金融發展越迅猛的區域,其國際貿易的發達程度可想而知。
(3)國際貿易是一個國家與別國合作、競爭的“集體市場”,國與國間的商務流通能推動國際貿易的發展進度。各國領導層不斷開拓進取,盡可能的創新商品開發項目,以適應于當今競爭激烈的國際貿易市場,進而實現國際貿易的進一步提升,從而推動國內外的金融發展。
(4)國際貿易具有規模能動性,貿易自由化推動金融發展,促進金融市場的創新,同時國際貿易的自由化加速金融市場對外開發的進度。因此,國際貿易的自由化是導致金融市場走向自由化、對外開放的決定性因素。
2深化研究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2.1金融與國際貿易存在互動的關系?;邮墙鹑谑袌雠c國際貿易發展的杠桿,兩者間實現高效互動能進一步拓寬各自的發展空間。以我國為例,因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從我國國情需要還是民生基礎設施的角度出發,我國金融發展與對外貿易都是提高國民經濟的主要手段,進而促使經濟水平得以持續提升。我國國內各行各業為拓寬其發展規模,不斷在國際市場上與同行領域進行競爭、挑戰,尤其是金融企業,金融企業規模的擴大是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國金融服務走向國際貿易化,其中包含了國際貿易結算、國際貿易風險規避與國際貿易融資,這些金融國際貿易業務為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帶來了希望。其次,國際貿易具有的能動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我國金融企業的發展,我國對外貿易秉承自由化的人文理念,在國際市場上不斷提高與別國合作、競爭的實力,進而在國際市場上拓寬了上升空間,從而為金融企業的發展奠定了保障。
2.2貿易政策與金融調節。雖然,國際間提倡貿易自由化的理念,但這遠遠還不夠,在新世紀下,國際仍需重視完善貿易政策,國際市場的正常、協調離不開貿易政策的支持。一個國家的發展需有法可依,同理,對于國際貿易市場這一銜接各國經濟的發展平臺而言,完善貿易政策才能共同促進國際市場的秩序。據經濟學領域的研究人員考究貿易政策的作用,證實其屬于金融調整的重要手段,對金融狀態的調整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根據當前國際貿易市場的形式制定適應發展的貿易政策是各國實現金融調整的有力保障,同時國際貿易的發展也促進金融體制的改革,使其不斷優化傳統的體制,體制的更新與進步才能適應競爭力激烈的國際市場,進而推動金融企業的發展。
2.3金融發展水平與國際貿易模式的更新。一直以來,金融發展水平對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與區域結構造成了影響,金融發展水平越高,國際貿易商品結構與區域結構的形式轉變得更加優化。
(1)金融發展能促進國際貿易結構發生質的飛躍,以金融企業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國家為例,國家借助于對金融的依賴性進而面向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從而加大了產品對外貿易的數量,以便于拓寬出口。與此同時,在金融發展的影響下,國際貿易模式的結構出現了變化,商品結構促進國家進出口貿易的改善與進步,進而也促使金融企業的發展發生了變革,使國家發展與世界經濟拉近了距離,是國家發展的有力保障。
(2)對于金融企業發展水平較優的國家,不言而喻,國際貿易模式的商品結構與區域結構勢必會轉換,利用金融發展水平這一有力條件提高進出口貿易的進程。
(3)為實現國際市場持續發展,國際貿易模式應盡可能的滿足各國的需要,模式需應以能匹配大多數國家的發展形勢為依據,構建“大眾化”的國際貿易模式是拓寬國際市場的主要手段。
(4)國際貿易自由化是各國參與競爭、合作的有力條件,金融市場的拓寬,其發展水平的提升能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的理念,進而促使國際貿易模式變更后仍然以自由化的人文理念為核心思想,為決策者實現貿易模式的變革帶來現實意義。
3結語
以上論述,金融企業的發展與國際貿易具有相互影響的關系,兩者如同矛與盾,只有兩者結合、共同作用才能產生相互效應,實現雙向能動性。因國際間一直提倡貿易自由化的人文理念,在未來,國際貿易的政策與金融體制的改革勢必會更加的完善,進而推動金融企業與國際貿易市場的發展,從而提升世界經濟的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慣例 國際貿易公約 國際貿易合同
2001年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從此,國際貿易在中國迅猛發展,到去年中國入世十周年,中國出口增長了4.9倍,進口增長了4.7倍,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隨著國際貿易的增多,我們對國際貿易慣例的認識也越來越直接。但是,無論是在理論界還是務實界,對國際貿易慣例的認知還爭論頗大,為增加共識,讓我們在國際貿易中更有效地利用好慣例,保護自己在國際貿易中的正當利益,本文就此問題進行粗淺的研究與分析,敬請行家指正。
一、什么是國際貿易慣例
從字義上理解,國際貿易慣例是指在國際貿易長期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具有較普遍性指導意義的更便捷于雙方貿易活動的習慣性做法。國際貿易以前主要是指單純的商品實物貿易行為,包括因之而必須的運輸、裝卸、結算等服務,而隨著世界經濟不斷向一體化發展,現在的國際貿易范疇還包括了知識產權、專利技術與專有技術、勞務輸出等無形產品的國際貿易。但目前的國際貿易慣例主要是針對商品貿易的,而對于無形產品的貿易慣例仍在形成中。
國際貿易慣例通常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已經通過有關國際組織形成了文字的通用慣例,如國際商會制定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等;二是雖沒有成文,但在國際貿易活動中被貿易雙方都默認許可的交易方式與行為。國際貿易慣例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均得到普遍遵守,是從事國際貿易的人員所必須熟知的重要內容。
國際貿易慣例只是一種貿易中的默契行為,是貿易中雙方的行為的自然化規范,雖然它不是法律,但因為是長期操作的習慣行為方式,因而對當事人雙方具有一定的行為約束力。慣例有無實際約束力,主要看貿易雙方對它的認同,如果貿易合同中雙方未明確拒絕某種慣例,該慣例無需在合同中成文,也可視為合同的部分,雙方都應該按該慣例的方式與行為來執行,那它就具有約束力;如果合同中對某種慣例方式與行為提出了明確的異議,不接受該慣例行為方式,則該慣例對雙方就不具約束力;如果該慣例被合同采用認可,那它自然具有約束力。我國對慣例的約束力采取明示的方法,也就是說,只有在合同中明確規定采用的貿易慣例才對當事人有約束力。同時,我們國家《民法通則》、《涉外經濟合同法》、《海商法》等都明確指出,對國家法律與締約公約沒有明確規定的,仍可沿用國際貿易慣例。
二、國際貿易慣例的形成歷史
國際貿易慣例是由國際商業貿易活動中長期習慣做法而形成的,在商業貿易實踐中不斷完善與規范,因而它是一個永不停止過程。最早的形成,是起源幾個主要貿易口岸的國際大公司在貿易活動中的實際做法。由于這些公司具有廣泛影響力,以及這些做法本身也具有減少貿易障礙等方面的作用,這些做法逐漸成為某一行業或某一地區的共同做法。但是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對同一問題的處理手法或對同一術語的解釋不盡相同,這就難免造成地區間或行業間的貿易障礙。為解決這一問題,一些國際貿易組織便對這些習慣進行搜集整理成文,并向國際上,以文字的形式形成了國際貿易中可操作的行為規范。也就是成文的國際貿易慣例。成文的國際慣例并非包含了所有的慣例,有些慣例因為已深入貿易骨髓,所以成文后有的慣例也又從文本中刪節出來,但這些慣例仍是貿易中必不可少的原則。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國際貿易也不斷擴大,國際貿易慣例也越來越多,有的通過國家與國家之間結締公約,有的甚至編進了相關國家的法律。隨著經濟的發展與貿易的頻繁,慣例也會在發展中根據貿易的需要不斷改變與優化。慣例因便捷和規范貿易活動而產生,也將為更方便的國際貿易而形成。
三、國際貿易慣例與法律公約的比較
1、國際貿易慣例與國際貿易公約的比較
國際貿易公約是由兩國或多國政府簽訂的有關國際貿易關系的規范,它是指導締約國之間國際貿易的準則。國際貿易公約分為強制約束力公約與任意性公約。對于強制性公約,它是締約國在國際貿易中必須遵守的原則,在國內法與公約發生沖突時,只能以公約為準則。從這里看,國際貿易公約的法律效力要高于國際貿易慣例。而任意性公約則不具強制約束力,其法律地位還不如國際貿易慣例。《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公約》和《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成立統一法公約》均有明確的規定,在國際貿易慣例與該公約中規定發生沖突時,應優先采用國際貿易慣例的規定。
2、國際貿易慣例與國內法的比較
國際貿易慣例所規范的領域大多沒與國內法重疊,所以,有些國家把慣例直接加進了國內法,作為規范行為,有些國家則把慣例獨立于國內法之外,直接用于國際貿易行為的規范,無需國內法來約束。而我國國內法關于國際貿易的規定可分為強制性規范與任意性規范,對于強制性規范,國際貿易慣例必須服從國內法對強制性規范的行為,而對于任意性規范,則可不相一致,且在某種意義上講,國際貿易慣例在法律效力上還優于國內任意性規范。
關鍵詞:跨文化溝通;經濟貿易;文化差異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來,國際之間的貿易往來也越來越頻繁,頻繁的貿易不可避免需要溝通。隨著經濟貿易往來的頻繁,以及經濟格局發生的變化,跨文化溝通所表現出來的社會現象和經濟影響也逐漸受到經濟研究學者的重視??缥幕瘻贤ㄗ钪饕挠绊懸蛩厥俏幕町?,而文化差異又包含了許多方面,如文字語言、文化背景、歷史內涵、地域差異等,這些也都是影響國際貿易之間的關鍵因素。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及成立亞投行,不僅提高了中國在國際經貿之間的地位也使得中國在國際經貿中更加具有話語權,近年來,中國的經貿業務迅猛增加,對外經濟總額也逐年上升,新的對外經貿結構格局逐步形成,已經逐步從過去的中國制造向現在的中國創造轉變,對外貿易結構多樣化趨勢更加明顯,這些新的國際貿易特點也使得跨文化溝通有了新的變化趨勢。
一、跨文化溝通與國際貿易之間的辯證關系
(一)文化差異給國際貿易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以中國對外經濟為例,由于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差異,使得在對外貿易初期,跨文化溝通一直是制約國際貿易的主要因素。一是中國文化與西方經濟文化的文化沖突給國際貿易造成了一定的障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國際貿易往來,如中國人在經商過程中講究綜合思維和中庸態度,往往是“先談原則,后談細節”,這和英美的務實文化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西方國家更加注重的是服務的質量和商品的細節,而對于原則性的東西,西方人往往沒有太大的意愿。尤其是西方國家中的德國,一向是以細節著稱,嚴謹的態度使得他們在經濟談判中更加注重對細節的處理,而中國文化的綜合思維和中庸思維則可能成為妨礙其中經貿環節的障礙;辯證來看,文化沖突和文化差異促使貿易不斷發展,技術不斷革新,如中國提出的創新觀念就是在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對技術和經貿形式進行創新,從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二)語言溝通是影響國際貿易的另一重要因素
國際貿易往來不可避免的是語言的溝通,由于中國思維方式和語言特點與西方語言有所不同,因此在語言溝通方面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語言溝通不暢,或者翻譯過程中出現與交易國家語言文化偏差,就會導致在商業談判中造成一定的誤會或形成暈輪效應,從而使得經濟貿易談判談判破裂,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跨文化溝通中的價值觀念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價值觀念是人類主觀評判的標準之一,也是決定善惡的標尺。價值觀念和一個國家的道德文化、歷史背景等都有著緊密的聯系,也容易受到宗教、利益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如當今國際貿易中伊斯蘭教國家與其他宗教的價值觀念差異,決定著伊斯蘭教國家和其他非伊斯蘭教國家經濟貿易的成敗。因此,價值觀念對于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的取舍有著緊密的聯系。再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價值觀念都是以利益為前提,經濟貿易就是為了獲得最大化的利益,因此這直接決定著他們的貿易形式、談判風格和貿易種類;而中國一直講究利益共存和平等協商,因此在商業談判中一直講究的是和平談判和協議為主,以互惠互利為基本出發點,兼顧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些決定了中美兩國在經濟貿易過程中,跨文化溝通時需要綜合考慮兩國的價值觀念。
(四)法律法規對經濟貿易的影響
法律法規具有一定的強制力,它不僅僅是一種行為規范,更是一種經濟貿易的行為準則。任何經濟貿易形式都必須考慮到經濟交往國家的法律法規,都必須得到被交易國家的法律法規的認可,才能實施下一步正常貿易,除此之外貿易過程中還要考慮到國家與國家法律法規不兼容的情況。相比較西方而言,中國的法律法規還處于不斷健全和完善的階段,而西方國家已經基本構建起比較成熟的法律體系,這就使得在國際經濟貿易過程中,在西方國家有法可依的貿易條款,可能在中國并不存在;或者在西方國家通用的經濟貿易準則在中國并不適用等情況??缥幕瘻贤ㄖ械姆煞ㄒ幖瓤赡芙o經濟貿易造成一定的阻礙,同時也是保證貿易正常有序進行的保證,在法制化的今天,任何經貿形式都需要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強制約束,這樣才能保證貿易的正?;?,避免經濟貿易矛盾、經濟貿易沖突和不正當的競爭。因此對待跨文化溝通的法律法規,需要辯證看待,充分認識中國在法律體系建設中的不足,不斷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
二、新形勢下跨文化溝通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跨文化溝通在經濟貿易前期可能是阻礙經濟貿易的主要障礙,但隨著文化的融合、文化趨同、溝通的頻繁以及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完善,跨文化溝通在經濟貿易后期會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
(一)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趨同是經濟全球化的助推劑
文化的融合和文化趨同使得各國際貿易國家在談判準則、價值觀念等方面找到共同點,從而促進商業談判的成功和提高國際貿易業務量,提高國際貿易的成功率。此外,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趨同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助推劑,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會促使經濟貿易文化呈現多樣性,更能從貿易雙方中找到利益共同點。
(二)信息全球化為跨文化溝通和國際貿易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和普及,各個貿易國家溝通也越來越頻繁,國際貿易形式也更加方便快捷;信息化也為各個貿易國家互信提供了良好的開端,使得各個貿易國家能夠借助互聯網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和情報,從而更能通過了解一個國家的背景、歷史、價值觀念、法律法規等來降低交易的失敗率,提高交易的可靠性和交易的效率。可以說信息全球化為跨文化溝通和國際貿易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偠灾?,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推進,跨文化溝通對于國際貿易的副作用會逐步減小,取而代之的是業務量的增加和交易額的上升,但就目前趨勢來看,跨文化溝通對國際貿易還有著比較重要的影響,因此必須強化對跨文化溝通和國際經貿之間的動態研究,進一步探索他們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讓跨文化溝通成為國際貿易的橋梁。
作者:張春玲 單位:廣東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一、基于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電子商務的成熟環境給國際貿易模式帶來了更為深刻的跨時代變革。在互聯網環境中進行不同信息之間的交換與溝通,將市場空間區別于傳統的貿易模式,并將開放和立體的并存模式獨立于國際貿易創新的獨特環境之中,借國際貿易的創新帶動全球網絡經濟的發展,同時加強各國經濟貿易之間的密切聯系,將其特有的商務模式作用于消費群體,給予消費群體更多的選擇機會。與此同時,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國際貿易以最特別的方式刺激了消費群體的快速消費和大量消費,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國際貿易完全沒有受到時空的限制,使貿易信息可以跨國際傳遞,實現所有貿易資源的相互共享,進一步拓展并延伸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加強了國際貿易的廣度和深度,并簡化了貿易交易過程中繁雜的程序,大大縮短了交易所需要的時間,真正實現了國際貿易交易智能化與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在國際貿易繁榮的發展景象之中,問題與局限依舊存在,固有的貿易矛盾阻礙了國際貿易的創新進程,由此可見,著重處理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的問題與矛盾已然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二、基于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的重要問題
1.電子商務消費的觀念誤區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廣大消費群體只能透過網絡中以圖片效果和視頻呈現為主的商家宣傳手段對各種商品進行一一甄選,對電子商務產品的實際質量和使用價值都存在一絲顧慮,除此之外,電子商務產品的售后服務難以得到有效保障?;诖耍娮由虅障M的群體比例依舊占據消費群體總量的少部分,可見,消費群體并不是十分熱衷于電子商務;此外,電子商務消費的支付方式屬電子網絡的管轄范圍,比如支付寶支付、銀行卡直接支付、微信支付、請求他人代付、信用卡支付等,在網絡安全得不到切實保障的前提情況下,消費群體對電子商務的排斥心理隨之增強,具有普遍性、感染性等顯著特點。
2.國際貿易發展中的規章制度問題
第一,單據的真偽問題?,F如今,基于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的發展十分迅速,單據的真偽問題隨之產生,單據的真偽逐步發展成為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的重大法律問題,對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的發展造成了諸多阻礙。除各種單據的真偽問題以外,如何在法律事務的處理與解決中運用各種單據資料,已然被社會各界視為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創新所面臨的重要法規問題。
第二,材料的形式問題。在電子商務的貿易過程中,書面材料多是以互聯網傳輸的形式進行交接的,以互聯網途徑進行書面材料的傳輸較交易雙方的書面文件以及書面材料缺乏參考性和安全性。與此同時,現有的規章制度并未對具體的書面材料形式做出明確規定,因此,在國際貿易的書面材料形式中會產生較多的不安全行為和問題。
第三,認證的要求問題。據國際法律規定,國際貿易的“電子簽名”制度必須是有法可依、有據可循的,“電子簽名”必須是由代碼和符號共同組成的,并進行加密操作,如此一來,“電子簽名”的密鑰便具備了唯一性和安全性。但是,在電子商貿的現實交易過程中,國際規章制度并沒有對“電子簽名”的密鑰進行硬性規定,因此,大部分國家對認證要求的規定已然存在差異性。
第四,網絡的合同問題。網絡合同是國際貿易進行公斷的重要依據,國際貿易合同中的時間和地點必須具備一致性,但是,由于各種不同規章制度的限定,國際貿易雙方的文件傳遞存在一定的時間差異和地點差異,進而導致網絡合同的生效時間和生效地點缺乏一致性。因此,必須制定出科學、系統的法律法規,在全球范圍內遵循并遵守國際貿易的法律法規。
3.國際貿易發展中的物流配合問題
各國資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管理的高度統一是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創新所關注的重點內容。新型的國際貿易體系必須借助電子工具和網絡技術的大力支持,就物流資料來說,簡單的單擊鼠標不能完成物流管理的復雜活動。物流管理涉及了多個流程環節,比如產品的運輸、產品的儲存、產品的裝卸以及產品的保管等。除此之外,物流管理的具體細節還包括運輸貨物的交通工具、保管貨物的設備容器、物流場站建設以及倉庫建設、通信網絡構建等。新型國際貿易的物流管理是以運輸連接手段為支撐主體的,因此,目前匱乏的物流管理機制亟待整治。
4.國際貿易發展中的安全運營問題
當今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國際貿易已然形成了以信息流為核心、以資金流為形式、以商品流為主體的全新物流體系。國際貿易發展中的安全問題涉及于運營過程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國際貿易發展中規章制度規范與踐行的安全問題、物流傳輸與產品管理的安全問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安全問題以及國際貿易認證簽訂的安全問題等。
三、基于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的創新對策
1.國際貿易發展中觀念理論的創新
電子商務模式不僅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更使得國際上以國家和民族為發展貿易界限的傳統貿易形式得以優化和升級,整個世界逐步發展成為“地球村”,因此,國際貿易發展中觀念理論的創新是迎合國際貿易未來發展趨勢的必然需求。
國際貿易發展中觀念理論的創新主要是轉變消費群體傳統的消費習慣、消費理念以及消費方式,深化對全球性貿易模式和電子商務貿易的科學認識,正確處理傳統消費方式與電子商務消費的關系,以此凸顯消費群體觀念理論在國際貿易創新中的進步性與時代性。
2.國際貿易發展中規章制度的創新
加強國際交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不僅對規章制度的創新有積極的影響作用,而且對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利益分配起著關鍵性的決定作用。加強國際貿易發展中規章制度的創新,具體需要做好以下幾點內容:一是加強信息基礎建設,實現國家與國家之間經濟信息的交流與溝通;二是強化政府輔助意識,使國家政府成為國際貿易的支撐與保障;三是加強規章制度的約束性與權威性,使規章制度成為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唯一的行為標準。國際貿易規章制度的創新不僅加強了各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而且能夠有效實現電子商務貿易的國際性。
3.國際貿易發展中運營機制的創新
在現實的國際貿易行為中,實現運行機制的創新必須堅持基礎技術的研究與進步,有效的運行機制必須注重經營與技術的有機結合,與此同時,強化國際貿易中的運行機制還需要加大網絡技術的投資。此外,注重學習與借鑒經驗也是實現運行機制創新的必要手段,以此占領更多的國際市場份額,利用運行機制的流暢性與結構性提升國家或區域在全球貿易市場中的競爭地位。實現運行機制的創新還需加強網絡信息化建設,借用網絡的時效性與及時性實現國際貿易運行機制的信息技術性,進一步提高國家或區域的國際貿易競爭力。
4.國際貿易發展中安全管理的創新
加強國際貿易創新,不僅要利用有效的手段推進國際貿易的發展,而且需要加強國際貿易管理,在規章制度以及安全問題上使之進行接連不斷的改革與創新。
實現國際貿易發展中安全管理的創新,首先必須建立健全系統的電子商務法規;其次,安全管理的創新必須體現在電子技術的層面上,例如實現交易行為中的身份認定、加強交易信息傳輸過程中的保密機制、實現安全協議的安全認證、引進現代密鑰密碼技術手段;最后,吸納并培養國際貿易中的復合型人才,對電子商務和網絡交易的特性有深刻認識,全面掌握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以此保障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降低貿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