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15:11: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學課堂教學的策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教學過程;優化;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6-273-01
良好的學習結果,應該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協同發展。但是,在當前的數學教學中,只重視知識技能而忽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忽視過程與方法的情況還普遍存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過多地注重了知識、技能方面的傳授,忽視了教師自身的情感投入;只注重公式、性質、定理的應用,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探索和數學思維方法、思想品質的培養。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以下教學策略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一、教師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情緒狀態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情緒應該是積極的,因為它是極易感染學生的。當教師表情淡漠或神色恍惚地走進教室,學生會感到情緒壓抑,而當教師面帶微笑,懷著喜悅的心情進行課堂教學,學生會倍感親切。以教師自己的快樂情緒來影響和引發學生的快樂情緒,會使學生思維活躍,可以更有效地接受新的知識。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強調教師的這種情緒狀態的重要性,他指出:“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勵人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以飽滿的熱情來調動學生的情緒,振作他們的精神。
二、要加強教材內容的情感處理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蘊含的情感因素,應該富有情感地講授內容,給學生情感的感染,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接受相應的情感因素的傳遞,達到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教師在鉆研教材和設計教學法時,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因素,要備好認知因素方面的課,也要備好情感方面的課。在數學教學中,應該用數學學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
三、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會產生好感效應。如果一位學生因受到老師的斥責而產生畏懼感,那么,他對該老師所教的學科是不會感興趣的;反之,若一位學生經常能受到老師的表揚和贊賞,那么他會因為喜歡這位老師進而喜歡該老師所教的學科,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在與學生交談中,應加強與學生的感情交流,增進與學生的關系,注意在教與學中產生和諧的共鳴,增進相互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在融洽的師生關系和活躍的課堂氣氛中由喜歡“數學老師”而喜歡“學習數學”。
四、處理好教學中的各種關系
數學教學中應當處理好的關系包括: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之間的關系、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與教師的講解引導之間的關系;新的數學知識與已有數學認知結構之間的關系;共同要求與學生個性差異之間的關系等。課堂上即要教師的講解引導,又不能忽視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新舊數學知識的銜接也是一堂課的點睛之筆,而且新舊知識的銜接大多是在一堂課的開始,教師若處理好,整堂課由開頭熠熠生輝。
五、由數學美出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正是有了數學美及數學應用的廣泛性,才使得數學有著重要作用,美是人類創造性實踐活動的產物,是人類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數學美是自然美的客觀反映,是科學美的核心,而新課改后的教材更體現數學美。因此,在數學課中,積極挖掘數學美,讓學生感受數學美,對培養學生數學興趣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普洛克拉斯曾說過:“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數學理論的迷人之處就在于能用最簡潔的方式揭示現實世界中的量及其關系的規律。欣賞數學的趣味美、對稱美、簡單美,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美,激發強烈的數學興趣,還可以陶冶情操,形成一種高境界的審美觀點,而且可增長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創造能力。
六、結合課本設計趣味性、探索性和應用性教學內容
新《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學習有用的數學。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充滿數學。善于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創設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到所學的內容與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物直接相關,可以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七、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情感關注
改變對后進生的態度,增加對后進生的情感投入,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心和誠心。心靈的溝通會使學生普遍對數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由厭學轉化為愿學、愛學、樂學,從而一改數學課的沉悶氣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有效策略
1.前言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一種最基本的形式,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平臺,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實現勢必離不開課堂這一教育陣地,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問題受到越來越多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研究,有利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2.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2.1面臨問題
2.1.1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偏形式化
伴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模式也應當進行適當的創新。把合作教學模式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然而,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師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依然在課堂教學上采取單一的說教模式,如此一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就會很少。這樣偏形式化的課堂教學方式大大削弱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同時相對數學教學自身來講也是非常不好的。
2.1.2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學習小組形式單一
許多小學數學教師在采用學習小組形式進行教學時,為了能夠方便、快捷,所以并沒有依據學生的具體實際對學生進行具體化的明確分工。例如,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過程中,隨機的將學生分配成若干個學習小組,這種分組的形式是教師對學生缺乏責任心的表現。這樣單一的分組方式沒有掌握住不同學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如此將很難實現教學目標,同時也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2 原因分析
對產生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可知: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施行的重要手段,所以,課程改革必須要包含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與教育教學策略的變革。在教育教學進行的過程中,與學生之間產生聯系的就是教師,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否將課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和內涵貫穿始終,是新課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性環節。從這一方面而言,教師直接決定了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所以說,小學數學教師掌握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策略
筆者依據自身多年的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歸納總結為以下幾點內容,僅供參考。
3.1 教學內容優化設計
依據教學主要目標與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設計教學內容,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所學的數學課程,根據新時期課程改革的要求,并與數學教育的特點相結合,可以確立“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情緒和態度”“數學思考”等四維的教育目標。這也顯示出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使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得到提高,還要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基本數學思維方式與應用技能,將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使其對數學的了解更加深入,提升數學學習興趣。然而四維教學目標只是教學設計與課程設計的總體目標,并不是具體到每一節課的實際目標,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過程中,需要進行詳細地分解,產生具備一定導向性的具體目標。
3.2 營造和諧課堂教學氛圍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在和諧、輕松的氛圍下進行,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否建立良好的關系直接決定了一節數學課的教學質量,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溝通,教學內容沒有聯系學生具體情況,那么即使教師將教學內容準備再好,也只是死的知識,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占有的主體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同時教師也起著主導作用,只有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展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的一切放在首位,成為一個深受學生喜歡的教師,如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會愿意去聽課。若是當一個教師一走上講臺時,給學生帶來恐懼感,那么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從課堂學習轉移到觀察教師的一舉一動上,擔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到位就挨訓。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也曾講到,一個缺少安全感的人,是根本不能實現更高層次的學習需要的。因此,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質量的保障。
3.3 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興趣是鼓勵人們主動進行某一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加強人們對世界認識的動力來源。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多地創設有趣的相關教學情境,如此才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樂于參與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創設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有以下兩個方法。
3.3.1 以故事為主體來創設情境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課堂教學質量存在一定的影響,所以,教師可以嘗試著將趣味性強的課外教學內容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此才能夠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提升。如教師在開展分數的教學時,可以試著將學生所熟悉的的東西作為背景,像《喜羊羊與灰太狼》,“某一天,羊村舉行會議進行食物分配,有一個蘋果,喜羊羊與懶洋洋都想得到那個蘋果,怎樣分配才能夠使他們獲得同樣多的蘋果呢?”學生回答“可以一人一半”,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用分數來表示一半,學生沉默了,不知道該怎么辦,這時學生的興趣已經被充分地調動起來,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此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求知欲來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工作,進而來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3.3.2 創設競爭情境
在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小學數學的學科特征與小學生的個性特征來設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競爭的情境,來激起學生的好勝心,逐步培育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游戲、競賽來營造競爭氛圍,如算數比賽、知識競猜等游戲,把新知識貫穿到競賽游戲中,運用競賽來增強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結語
小學數學是小學教學工作的重點內容,若是想要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就必須在課堂上采取有效措施。總而言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向著更細、更精、更深的方向發展,在保證學生學習素養得到提升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化,通過優化設計教學內容、營造和諧課堂氛圍和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等方式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進而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作者單位:廣州市南沙區金洲小學)
參考文獻:
[1]何豪剛.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4,(12).
[2]王新民,吳立寶.課改十年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變化的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8.
[3]焦嬌.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4,(1).
[4]居士芳.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24).
[5]周麗楠.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3,(7).
[6]李鳳英.探討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2012,(7).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在短短的教學時間內將教學任務完成,還要避免給學生帶來過大的學習壓力和負擔,而且要考慮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和合作意識、創新精神等能力的養成,因而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優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與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根基。
一、課堂教學優化的分析
課堂教學優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初中生每天有大部分時間屬于課堂學習狀態中,課堂教學是教師教授知識、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陣地,因而也是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的重要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教師備好課,才能上好課,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從而減少學生學習的難點,有效克服教學中的重點問題,進而減少學生的課后作業和教師的課后輔導,實現減負、提質的最終目標。
教學最優化的理念由前蘇聯的巴班斯基提出,這位教育家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效組織各方面的教學資源,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教學體系,確定最合理的教學方案,爭取在投入最小精力的同時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可以將課堂教學優化理解為以教師費力少、學生負擔低而教學效果最好為目的的教學理念。堅持教學最優化能夠將教師和學生從繁重而低效益的教學、學習任務中解脫出來,使教與學步入輕松、高效、愉悅的正確軌道上,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尤其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課堂教學優化的策略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優化課堂教學需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的優化和課堂氛圍的優化、課堂管理的優化、課堂反饋的優化等工作,下文中將針對這幾方面的工作進行詳細的闡述:
1.課前準備工作的優化
課前準備工作主要包括學生的準備和教師的準備兩個方面,其中學生準備工作的優化需要結合導學提綱進行相應的預習,在課前了解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等知識點,先掌握簡單的知識點,對重點、難點有所了解,以待課堂教學中解決,這樣才能使課堂學習主次分明,提高學習的效率,降低學習的難度。與此同時學生還需要做好探究活動等教學要求的準備工作,例如在軸對稱性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好相關實驗道具的準備工作,以免影響教學的進度和效果。
在教師方面,更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不僅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制作課件,準備好教具,還要組織好教學語言,設計一些有益于激發學生思維、活躍教學氛圍的教學手段。例如在“豐富的圖形世界”教學時,教師應在課前制作棱柱、圓柱、球體等常見的幾何體,并制作相應的多媒體課件,依靠實物、動畫、場景和演示來提升教學水平,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課堂氛圍的優化
課堂氛圍對于教學的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生們正處于青少年階段,這一時期學生的好奇心重,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喜歡探究,渴望體現自我,得到其他人的重視。針對這一特點,教師需要積極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深入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多方式參與的機會和空間,讓學生在平等、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使課堂氛圍活躍起來。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探究題目:大家都知道一個正方形需要用四根木棒來搭建,而兩個正方形聯在一起只需要七根木棒便能搭建,請問當三個正方形聯在一起時需要使用多少根木棒?對于這種問題,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通過學生們小組討論、動手實踐、總結規律、講述推導過程,能夠將問題進一步延伸,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探究的快樂,掌握到數學學習的思維方法和技巧。
3.課堂管理的優化
課堂管理包括整個課堂教學的所有管理工作,教師需要將課堂教學控制在一個活而不亂、積極主動的氛圍中,鼓勵學生大膽設疑、踴躍回答問題,贊許學生的努力和進步,使教學處于高效、緊湊的節奏之中。
4.課堂反饋的優化
課堂反饋是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必要依據,教師需要具備超前意識,做有心人,針對學生常見的問題盡早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積極積累經驗,依靠課堂反饋不斷優化課堂教學。
三、總結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圍繞學生的學習開展各項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在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優化課堂氛圍、課堂管理與課堂反饋,依靠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來提升教學實效性,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席香芹. 采取有效措施 激“活”課堂教學――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之我見[J]. 新課程研究(上旬刊), 2011,(01)
關鍵詞:數學教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4-0093-02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普及,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也有了明顯改觀。數學是義務教育中的基礎課程,包括數學知識的運用、數學技能的提高、利用數學知識進行信息交流、利用數學技能進行創新和解決實際問題等。有效的師生互動,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保證。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既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豐富課堂、營造課堂氛圍的保障。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的個人進步,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
一、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興趣是有效學習的基礎,數學課堂教學只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專注學習,增強學習動力。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用有趣的教學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集中精力回答問題,能夠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師生間互動,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技巧。教師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質量。
(2)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很多數學教師都會有教學效率難以提高的困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有效的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的橋梁。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那么課堂教學就顯得枯燥沉悶,造成教學效率低下。教師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讓學生們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能有效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
(3)有利于促進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很難適應新課改下的教學要求。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課堂教學改革也顯得尤為重要。有效的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每一個教師來說,課堂是教學的重要基地。把握課堂教學質量,對提升教師整體教學質量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提問互動的有效性,能夠促進課堂教學改革,進而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二、目前數學課堂教學提問存在的問題
(1)提問面向少數學生,不具有全面性。通常情況下,數學知識的學習對很多學生都存在一定難度,加上教學任務比較重,很多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會偏向于提問數學基礎好的學生,使得數學課堂提問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片面性。教師在提問數學成績優異的學生時,很容易讓其他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局外人,也就容易給那些學生形成不好的學習影響。被提問的學生興趣盎然,未被提問的學生無精打采,不利于數學課堂上學生的整體進步。
(2)重提問數量而不重質量。在數學教學中發現,很多教師把是否在課堂上提問作為教學質量高低的一個衡量標準。因而絕大多數教師重視在課堂上提問,卻沒有將提問的問題質量放在核心位置,這就在數學教學中形成了“滿堂問”“隨心問”現象。在多次頻繁的提問下,學生對回答問題表現得興趣索然,或者學生隨心所欲地回答問題,根本沒有對問題進行認真的思考。重提問數量而不重提問質量,會影響教師對整個教學進度的把握,也不利于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的發揮。
(3)重問題提出而不重反饋。數學教學中的提問,是為了通過教學提問,讓教師掌握學生的知識理解程度,并分析數學問題的難度系數。教師根據學生的問題回答情況及時做出課堂教學判斷,改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目前,教師在提問后不管學生如何回答而接著講課,對提出的問題缺乏明確結論,讓學生對自己的回答產生疑問,很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回答問題不受重視的錯覺,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三、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探討
(1)巧設問題懸念,激發學生興趣?!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痹跀祵W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重視課堂提問的同時,還要注意把握提問的時機,這是提高教學成效的關鍵。在組織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實施情況適時提問,善于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提問?;蛘n前設疑,引人入勝;或課中設疑,波瀾跌宕;或課后留疑,回味無窮。這樣,能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的學習狀態。此外,學生學習新知識需要舊知識的支撐,在新舊知識的連接處提出問題,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間的聯系,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識。還有,要善于提問學生思維的“盲區”,不能脫離客觀存在。比如“全等三角形在建筑中的應用”這個問題,因為有了之前的話題導入,這個問題的提出會讓學生迅速聯想到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并主動思考全等三角形在建筑中的應用效果。然后,教師進行知識分析,就可以對該問題進行公式證明,目的在于讓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
(2)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融入學習過程。課堂教學互動的本質意義在于讓學生融入到知識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其中,掌握數學學習的快樂。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會給學生帶來心靈上的愉悅感受。在這種教學環境下,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問并質疑問題答案。對問題進行質疑,也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重要方式。教師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要誘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因,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結構體系,這對后續學習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教師講解“二次函數圖像的性質”時,課題可以定為“一元二次函數的圖像性質有什么特點?如何根據這些特點求最大值、最小值?”然后,根據一元二次函數的圖像特點進行提問。第一個問題為:如何快速作出函數y=x2,y=ax2和y=ax2+c的圖像。得到學生反饋后,就拋出第二個問題:比較這三個圖像,說出a與c對二次函數圖像的影響。然后,就可以進行接下來的總結性學習,問題設置為:y=ax2+c與y=ax2圖像的開口方向、對稱軸和頂點坐標如何?選用這樣的提問,呈現一定的問題梯度,也增強教師提問的藝術性,將學生思維層層推進,在啟發中學習。
(3)問題聯系實際,讓學生注重體驗學習。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教學內容很多都是生活中常見現象。所以,教師在進行提問時,可以從現實生活出發,從學生熟知的生活現象中找到與數學知識的重合點。重視數學問題的生活性,也是初步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表現。體驗式的問題提問方式,也有助于學生初步建立其數學學習體系,為其后續學習打下基礎。比如,函數是研究現實世界變化規律的重要模型,是數與代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比較抽象的概念之一。教師講授函數時,首先要舉大量實例,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日常生活或其他學科的問題,使學生體會變量和變量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并明確“變量”與“常量”的概念。要引導學生感受周圍世界中變化的量,發現它們之間相互依賴的過程,理解表格、解析式、圖像所表示的變化規律。
(4)及時有效評價,做好疑問反饋。有效的提問還需要及時的反饋評價,保證提問的有始有終。教師可以實施有效的評價,引導學生向更深層次發展。要通過激勵性的話語評價學生的回答,保護好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上進心。教師對回答并不完美的學生要進行適當鼓勵,并對答案中好的成分進行表揚,鼓勵其繼續作答;對回答正確的學生給予肯定,然后按照一題多解的方式引導其利用發散性思維進行思考,找出更優的解題思路。或者也可以通過學生間的相互討論,引導和幫助學生解答問題,以此為基礎,優化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結構,提升數學學習效率。
四、結束語
總之,課堂教學重在引導,好的課堂提問能有效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個人成長和發展。為了保證數學教學提問的有效性,教師要善于用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的答案,耐心啟發、循循善誘地進行教學,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和主動性,進而增強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在這種積極的良性循環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意識,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趙樺.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藝術[J].中學教學參考,2015(08).
[2]孫彩平.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策略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8).
數學 教學 導入
一、課堂導入的要求
“導入”,又稱“導課”“開講”或“開場白”。從教育學的意義上來理解,“導”就是引導,“入”就是進入學習。課的導入是課堂上正式教學的啟動,它指課堂教學開始之時,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入新的學習狀態的教學組織行為,是教師和學生在此過程中所有教與學活動的通稱。
在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導入應該是最基本的也是較為重要的一步。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如果導入得當,就會為整節課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作為一次成功的導入,基本上要符合以下三個要求:
(1)、趣味性
課堂導入要注意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種心理狀況會促使學習者積極尋求認識和了解事物的途徑和方法,并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如果課堂導入充滿趣味性,學生便會把學習看作是一種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自覺積極到學習。
(2)、針對性
課堂導入時要注意針對性。課堂導入首先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確定不同的導入方式。但首要前提是必須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明確課堂教學的目的。但不可以為了“導入”而“導入新課”。導入的目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點明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講清楚課堂教學的目的,為授新課作鋪墊。
(3)、新穎性
課堂導入的材料要新穎。現在的學生,很容易吸收新事物和新信息。他們對新事物都有好奇感,并急切地想弄清楚。因此,新穎的富有時代性的信息,能更加引起學生們的興趣。材料越新穎,越是大家關心的事,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參與的興趣就越濃,效果也就會越好。
二、數學課導入環節要遵循的原則
1、要具有整體性
數學教學不僅要重視新舊知識點的前后銜接,即縱向聯系,更要強調知識模式(即知識單元、知識板塊)的結構,即注重數學知識之間的縱向聯系與知識模式內部的橫向聯系。強調數學知識模式的內化,即學生數學思維模式的形成,這就是以數學認知結構為主體,通過數學知識模式的構建而形成的一個教師、學生、知識三者之間的整體系統,導入則是該整體系統的一個要素。
2、要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導入要針對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從學生實際出發,抓住學生年齡特點、知識基礎、學習心理、興趣愛好等特征做到有的放矢?!皩А笔禽o助,“入”才是根本。
3、要具有趣味性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心理狀態,結合數學的學科特點,導入的趣味性是吸引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注意的關鍵。各種歷史典故、名人軼事、問題懸念、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高科技新成果等在數學教師的精心組織和編排下,都可以成為溝通教師和學生之間感情交流的媒體,成為引出抽象數學問題的導線。正如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樣:“一堂課上得必須有趣味,并非為了引起笑聲或耗費精力,趣味性應該使課堂上學生掌握所學材料的認知活動積極化?!?/p>
4、要具有啟發性
這就要求教師采用啟發誘導的方法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而后者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師應仔細研究本課課題,有針對性地選擇素材進行新內容的導入,有效地啟發學生對新知識的熱切探求。由于數學本身的特點要求,數學課的導入一定要注意選材的直觀性、通俗性、新舊知識的銜接性等,同時又要注意作為導入內容的新穎性、探索性,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
5、要有操作簡潔性和時效性
導入要精心設計,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力爭用最精練的語言,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接受或掌握,并在課堂教學中行之有效??刹僮餍允锹撓祹熒c導入內容的橋梁,是課堂導入設計的重點部分。同時要注意課堂導入只是盛宴前的“小餐”,而不是一堂課的“正傳”,所以時間應該緊湊得當,一般控制在2―5分鐘之內,如超過則可能喧賓奪主。
三、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導入方法
1、生活情境導入新課
很多學生在小學時非常喜歡數學課,成績也很好??墒钱斔麄兩胫袑W后,卻有一大部分學生越來越不喜歡數學課。實知識難度的增加使他們望而生畏了嗎?我覺得這并不是主要原因。在小學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伴隨著小學生的生活成長,而初中數學中的很多公式、定理、證明離學生的生活越來越遠了,學生不能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學生在課堂中感到很枯燥,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針對這一現象,我采取的小策略是“生活情境導入”。
“生活情境導入”,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特點,從學生親自經歷或熟知的實際問題出發,設計出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情境導入新課。
2、復習導入法----明確目的,提問式導入
“溫故而知新”。由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識間的銜接。提問復習和新課內容密切相關的已經學過的知識,一個或幾個問題就可以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過渡到新課也十分自然 ,便于將新舊知識邏輯地聯系起來,便于教師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這樣不僅復習了上一課的內容,而且又很自然地導入進了新課。
3、歷史故事導入法
在人類數學發展的歷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值得頌揚、膾炙人口的數學故事和數學家軼事。結合課本內容適當的介紹一些古今中外數學史或有趣的數學故事,利用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創設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還能從中學習數學知識,領略數學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高斯、笛卡兒、牛頓以及我國數學家祖沖之、華羅庚、陳景潤等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來設計教學情境。
1 找準教學起點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庇行У恼n堂教學必須要從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從備教材出發。教學設計的成效如何,將取決于對學生情況的了解程度??梢栽谡n前了解,也可利用上課的導入環節進行了解,了解學生是否已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了解學生是否已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和技能,了解學生沒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樣、哪些知識學生自己能夠學會、哪些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等等。只有深入地了解學生,找準教學的起點,才能合理安排教學時間,使教學活動緊湊嚴密,盡量發揮每個單位時間的最大效益。
2 創設有效情境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情境應該能激發學生樂于參與、關注和活動的“情”,并引導學生浸潤于探索、思維和發現之“境”,它固然需要以具體的場景作背景、載體,然而場景的呈現能否有效喚起學生的認識不平衡感、問題意識以及認知沖突,場景本身是否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問題的探究、思考中來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有效的教學情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使他們的心理機制能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如張齊華老師在執教《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用自己的照片,引導學生猜一猜?學生有猜頭高約是身高的1/5,有1/6的,有的說比較接近1/7。張老師告訴大家出現誤差很正常,至于10歲左右的兒頭高約是身高的幾分之一?課后同學們不妨去查一查資料。這時學生仍興趣盎然,面露喜色。此時我們可以看到由一張照片創設的教學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酒”。題材的新穎、活潑且不說,關鍵是讓學生在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中加深了對分數的認識。這一引入,有機拓展了學生的認識視野,真切感受了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切實體驗到了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3 引導學生活動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又指出: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的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從而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把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圓錐、圓柱、沙子、水“推”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通過探究、交流,發現規律,生成圓錐體積公式;繼而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測量、計算用沙子隨機堆出的圓錐體的體積——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主活動的過程。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面對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要使他們樂于接受,能主動探索,最有效的教學是讓他們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其中,身體力行知識的生成和發展,主動地發現知識,有效的建構知識。
4 啟發學生探究
《課標》中指出: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賦予學生主體地位,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學生學習的“自”,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構建,真正成為數學課堂學習的主人。力求做到: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方法讓學生自己悟出,思路讓學生自己講出,結論讓學生自己得出。例如:在教學“怎樣租車最合適”一課時,出示例題后,讓學生了解數學信息,提出問題?理解“限乘40人”的意思是什么?先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說出自己的想法,后將學生的方案一一列舉出,最后在全班交流討論:哪種租車方案最合適?學生很快選擇出了最合適的方案。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嘗試列表,使學生體會到列表的方法簡潔而且有序。我深切地感受到課堂教學應讓學生能夠把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自覺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在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中,學生開闊了思路,發展了思維,師生就會有驚喜。
[關鍵詞] 課堂教學;追問策略;案例分析
追問,即對某一問題或某一內容,在一問之后又二次、三次等多次提問,“窮追不舍”,它是在探究問題的基礎上追根究底地繼續發問. 對話是平鋪直敘的交流,而追問是對事物的深刻挖掘,是逼近事物本質的探究. 就教學來說,追問就是圍繞教學目標,設置一系列問題,將系列問題與課堂臨時生成的問題進行整合,巧妙穿插,進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地提問,以形成嚴密而有節奏的課堂教學流程. 追問作為“關注過程”的一種具體的手段,有著其他提問技巧不可企及的優越性,畢竟學生的自覺檢驗和主動思考難免有膚淺疏漏之處,追問正是教師不可或缺的深層次引導的教學手段,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橋梁,是深化學生思維的鐵鍬,也是提升學生思維高度的云梯,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和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所以我們應充分發揮課堂追問的效能. 當下的不少課堂教學,教師獨霸講臺的身影雖已漸漸淡出,但師生對話比較頻繁,更多的是一種問答式的應景話語,教師更不能把握追問的策略,導致學生思維的深度和質量不高,教學效益不令人滿意. 下面就“例談數學課堂教學的追問策略”談談拙見,以期拋磚引玉.
■ 追問要“追”――步步深化,抽
絲剝繭
案例1?搖 在學習了“圓的有關性質”后,教師出示了這樣一題:ABC是圓O的內接三角形,AB是直徑,∠A=30°,BC=3,求圓O的半徑.
(學生們看了一遍題目,多數便在下面嚷開了:太簡單了!這不就是簡單的解直角三角形嗎?)
師:如何解答?
生1:由AB是圓O的直徑,知ABC是直角三角形. 因為BC=3,∠A=30°,所以AB=6,即圓O的半徑為3.
師:若上題中AB不是圓O的直徑,其余條件不變,那么圓O的半徑還會是3嗎?
生2:AB不是圓O的直徑,當然不能解直角三角形了,所以圓O的半徑不會是3.
師:想一想,這個圓中會不會有上題中那樣的直角三角形出現?
(學生試著過點A、過點B或過點C畫直徑,直至發現圓O的半徑還是3)
生3:作直徑A′B,連結A′C即可. (一臉興奮)原來一樣!
師:若設∠A′=α,BC=a,則圓O的直徑是多少?
(此時學生有了上面的經驗,不難得出圓O的直徑2r=■)
師:通過上述問題的解決過程,你學到了哪些方法?從這三個問題中,你發現了什么?
反思 “問之不切,則聽之不專,聽之不專,則其取之不固.” 有些問題看似淺顯,往往被學生忽視. 課堂上,教師適當地深層次追問,在學生思考粗淺處誘一誘、引一引,能激發、啟迪學生思維和想象,將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深入下去. 案例中,教師的教學沒有對問題淺嘗輒止,停留在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層面,而是充分發揮典型題目的作用,變換條件,深入追問,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讓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拓展,透過現象認識本質,達到“解一題,會一類”的目的,避免了“題海”戰術,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水平,達到了“減負增效”的目的.
■ 追問要“拷”――死纏爛打,不
依不饒
案例2?搖 “勾股定理的應用”的教學片段
師:勾股定理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定理,它的推導、證明方法有上百種之多,而且大多數是采用拼圖法,即用幾個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各種各樣的多邊形,然后再利用圖形的面積關系建立三邊的關系式,經計算、整理即可得. 連美國的總統菲爾德也曾證明過,找到了一種很簡便的證法. 我國的皇帝也不示弱,在西安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清朝皇帝康熙對三邊為3、4、5整數倍的直角三角形也找到了一種由面積求三邊的巧妙方法. 至于勾股定理的應用,其重要性更不必說了,但在勾股定理中卻布滿了陷阱,一不小心便會跌入其中.
生1:定理怎么會有陷阱呢?我不信.
師:不信?那老師問你,在ABC中,a=3,b=4,那么c等于多少?
生1:這一題也太簡單了,我們學過“勾三股四弦五”,那么c等于5.
師:你這是根據什么?說說你的理由.
生1:根據勾股定理啊,您看,由勾股定理a 2+b 2=c 2,得c=■=■=5.
師:運用勾股定理的條件是什么呢?
生1:直角三角形??!
師:可是已知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嗎?
生2:就是啊,老師也沒有說ABC是直角三角形??!
生1:不是直角三角形的問題我可解決不了,那該怎么辦呢?
生2:根據“三角形的第三邊大于其他兩邊的差,而小于這兩邊的和”,c的值只要是大于4-3=1而小于4+3=7的任何一個值都可以,即1
生1:您還是問我直角三角形的問題吧!
師:好,您繼續聽著,在RtABC中,a=3,b=4,求c.
生1:這回用“勾三股四弦五”,得c=5,沒錯了吧?
師:你又掉進陷阱里了,c是斜邊嗎?
生3:對啊,老師也沒有告訴你c是斜邊,怎能用呢?
生1:這可怎么辦呢?我怎么又掉進陷阱里了?
生4:要分類討論,當c為斜邊,也就是∠C是直角時,c=5;當c是直角邊,而b是斜邊,即∠B是直角時,c=■=■.
生1:哦,我知道了,a,b,c要輪流當斜邊,當a為斜邊,即∠A是直角時,c=■. 哎,怎么又變成沒有意義了?
師:你想一想,a可能是斜邊嗎?
生1:a不可能是斜邊嗎?
師:試想,如果a是斜邊,那么斜邊豈不是比直角邊b還小,這可能嗎?
生1:原來如此!看來今后審題時要仔細、認真,千萬不要掉進勾股定理的陷阱里.
師:是啊,以后同學們在做題時一定要看清題,審好題,不要再掉進陷阱里!
反思 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試誤”的過程. 正如當代科學家、哲學家波普爾所說:“錯誤中往往孕育著比正確更豐富的發現和創造因素,發現的方法就是試誤方法”. 因此,通過暴露學生學習數學思維過程中的錯誤,提供以錯誤為源泉的學習反應刺激,通過學生“試誤”的過程,可使學生從中審視、體驗和反思,從而引起知錯、改錯、防錯的良性反應. 追問可以說是一種“逼問”,讓學生在教師的“逼問”中迸發出智慧和情感的火花,從而達到啟發思維、深化理解、培養能力的目的. 案例中,在教師一而再、再而三的“逼問”下,將易錯、易混的知識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分析得一清二楚,也使學生從更高層次上深化了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這樣學生“吃一塹,長一智”,教學效果遠比教師直接告訴他們怎么做要好得多!
■ 追問要“活”――抓住意外,隨
機生成
案例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邊角邊”的教學片段
師:我們知道,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由“兩邊及其中一邊的對角相等”的條件能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嗎?為什么?
師:用“畫圖”的方法來說明“邊邊角”不能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
學生活動:(1)在紙上畫任意ABC;(2)作∠DA′E=∠A;(3)在A′D上取點B′,使A′B′=AB;(4)以點B′為圓心,線段BC長為半徑畫弧,與A′E相交于C′,C″兩點,連結B′C′,B′C″.
學生交流,展示作圖結果:如圖1,能畫出兩個不同的三角形,即A′B′C′與A′B′C″.
■
師:通過以上作圖,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1:兩邊及其中一邊的對角相等的三角形是不確定的,可以畫出兩個.
師(強調):也就是說,“邊角邊”中的“角”應是兩邊的夾角;而“邊邊角”是不能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的.
生2:老師,我發現在A′B′C′與A′B′C″中,雖然A′B′C″與ABC不全等,但A′B′C′與ABC是全等的,因此我認為滿足“邊邊角”條件的兩個三角形也是有全等的可能的,我們不能認為它就一定不能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
(面對畫出來的這個“意外”,筆者一時有些不知所措,本以為達到“強調”的目的即可結束的探究,沒想到橫生“枝節”. 于是筆者做了短暫的思緒調整,決定順著問題繼續探究下去)
師:你是怎么發現的?
生2:我是把A′B′C′剪下來,疊在ABC上,發現它們能完全重合……
師:原來是這樣,你觀察得很仔細,值得我們學習. 大家用同樣的方法試一試,看看是不是都有一個三角形與原三角形全等.
學生立即動手操作,很快便匯報結果:都有一個三角形與原三角形全等.
師:既然如此,說明“邊邊角”的確還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機會,但我們必須要添加一個限定條件,以確保它們全等. 同學們看看添加什么限定條件,使“邊邊角”也能準確無誤地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呢?
(學生展開討論)
生3:如果我們事先知道兩個三角形都是銳角三角形或都是鈍角三角形,再根據“邊邊角”就可以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
生4:不對,這樣也不能判定.
師:那你跟大家說說為什么不對?
生4:以圖2為例,若∠ABC是鈍角,而∠A′C″B′也是鈍角,ABC與A′B′C″都是鈍角三角形,并且也滿足“邊邊角”,它們顯然是不全等的.
■
師:對,這樣表述不準確,那應該怎樣表述呢?
生5:我認為應該表述為“兩邊及其中一邊的對角相等,第三邊的對角同為鈍角(或同為銳角)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師:大家同意學生5的說法嗎?
眾生:同意.
師:如果∠C是直角,其他條件不變,能不能得出A′B′C′≌ABC?為什么?
生6:能,因為過點B作射線A′E的垂線段,只能作一條.
……
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學的技巧并不在于預見課的所有細節,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判斷,巧妙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 ”高超地捕捉學生思維閃光點(課堂中即時生成的資源)的能力是教師教學水平的集中體現. 其實這些意外事件是學生獨立思考后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是張揚學生個性的最佳途徑. 因此,面對學生的“意外”,我們應耐心聆聽,睿智追問,開啟學生思維,讓創造的火花燦爛地綻放,讓教學中的“節外生枝”演繹出獨特的價值. 案例中,筆者在引導學生運用尺規作圖回答“邊邊角”不能作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依據,一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尺規作圖的方法,二是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與動手操作的過程,以獲得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減少今后在知識的運用中可能出現的錯誤. 但學生有了意外發現,沒想到橫生“枝節”,筆者做了短暫的思緒調整,決定順著問題繼續探究下去. 通過追問,讓學生展開討論,解決了問題,掀起了課堂的,演繹了課堂的精彩,收到了出人預料的教學效果.
■ 追問要“導”――尊重學生,因
勢利導
案例4 “分式的運算”的教學片斷
計算■+■-■.
教師請四名學生上黑板解題. 其中小劉解得:
原式=2(x-2)+5(x+2)-4(x+3)=3x-6.
這顯然是錯誤的,解法一出,引起哄堂大笑.
師:小劉同學的解法錯在哪里?
生:張冠李戴,把分式方程變形(去分母)搬到計算題上去了,結果丟了分母.
(小劉面紅耳赤,低下了頭. 雖然小劉“張冠李戴”,把方程變形搬到解計算題上,但頗有“心計”的教師來了個“將計就計”)
師(啟發學生):剛才小劉同學把計算題當成了解方程,雖然解法錯了,但他的解法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若將該問題中的分母去掉來解,行不行?
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最終得到了正確解法.
設■+■-■=k,去分母,得
2(x-2)+5(x+2)-4(x+3)=k(x+2)?(x+3)(x-2),
即3x-6=k(x+2)(x+3)(x-2).
所以k=■=■.
生:真妙??!
師:雖然小劉同學的解法出現了失誤,但他這種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思維是一種尋求簡便的思想,是小劉同學真實思維的體現,給了我們很有益的啟示,值得表揚!
(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時小劉站起來微笑著給大家鞠了一躬)
反思 教學的前提是實行民主. 為此,教師要樹立民主思想,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否則,會給學生的心靈帶來創傷,阻礙學生的進步和發展;要充分尊重學生與眾不同的觀念、設想、疑問、答案,切不可將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強制納入既定的軌道,把結論強加于學生,與追問背道而馳;要允許學生犯錯誤,要有寬容之心,不諷刺、挖苦、打擊學生. 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積極思考,勇于回答問題、解決問題. 案例中,教師在課堂上的“靈機一動”,因勢利導,通過“剛才小劉同學把計算題當成了解方程,雖然解法錯了,但他的解法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若將該問題中的分母去掉來解,行不行”的追問,使解題出現失誤的學生由尷尬轉變為“有些自豪”,使全班學生由哄堂大笑變為“尊重”這位同學,解題上的失誤成為課堂習題訓練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