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15:11: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零售業發展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郊區化 零售業 人口
一、上海零售商業的布局變化
根據現行行政區劃,將上海市劃分為中心城核心區(以下簡稱核心區)、中心城邊緣區(以下簡稱邊緣區)、近郊區及遠郊區四個部分。核心區包括黃浦、靜安、盧灣三區,這三個區全部位于內環線以內,多為解放前建設的老城區:邊緣區包括虹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楊浦五區,各區全部或大部分位于內外環線之間,多為解放后建設的城區:近郊區包括浦東、閔行、寶山、嘉定四區:遠郊區包括松江、金山、青浦、南匯、奉賢、崇明六個區縣。其中,核心區和邊緣區合稱為中心城區。
20世紀90年代。上海進人了人口郊區化的加速階段,根據上海市第4次、第5次人口普查數據及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1990-2000年上海人口共增加321.67萬,但核心區的人口呈負增長態勢,10年間共減少69.2萬人,年均增長率為-4%左右。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是近郊區,10年內共增長260.2萬人,年均增長6.45%,邊緣區人口增長僅次于近郊區,達92.6萬人。2000-2005年,由于城市改造減少了流動人口的生活空間,邊緣區的流動人口在5年內減少了29,2萬人,邊緣區繼核心區后也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的情況。而近郊區作為中心城區的動遷基地和中低價房建設基地最為集中的區域,人口增長迅速。成為中心城區外遷人口的最主要集中地。同期。由于地價因素和政府產業結構調整,遠郊區成為工業發展的重地,由此吸引而來的流動人口成為遠郊區人口最主要的增量。與此相似的是各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變化。2000-2005年上海中心城區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年均增長速度為4.94%,比1995-2000年的年均增長速度降低5.06個百分點。而在郊區,前者比后者增加了0.42個百分點,其中遠郊區的增長速度正逐步加快(表1)。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1995年以來上海郊區的零售業發展迅速,但與此同時中心城區的零售業并未因此出現衰退。從表2可以看出,2002-2005年雖然邊緣區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增長速度較慢,但單位面積的零售總額仍然遠高于郊區,而核心區雖然人口長期呈負增長狀態,但單位面積零售額始終遙遙領先于其他地區。因此,目前上海零售業郊區化發展可以說仍處于萌芽階段。
二、形成上海零售業郊區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改革及城市產業結構所引起的人口鄧區化
改革開放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主要采取行政劃撥的方法無償分配給用地單位使用,造成土地利用的低效率。1987后隨著外資的進入。中國逐步確立了城市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使地租規律和市場機制在土地利用中發揮作用,低收益的產業逐步從中心城區轉移至地租相對較低的郊區,高收益的產業逐步向地租較高的中心城區集聚。與此同時,上海市政府提出“退二進三”,進一步促進了工業向郊區的轉移,并由此帶來工業企業職工遷往郊區居住。1992年起由于土地大量批租,中心城區開始建設與高地價相適應的辦公樓宇和高標準住宅。再加上配合市政工程建設所需的拆遷,使得核心區內原有的居民不得不遷居至邊緣區或近郊區。1994年政府開始推行住宅私有化,福利分房的取消增加了人們對自有住宅的需求,進一步促使人們遷往房價相對較低的郊區。人口在地域上呈現出的這種郊區化的分布態勢客觀上對商業資源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心城區常住人口的密度有所下降,但由于商業歷史悠久,屬于傳統的商業區或商業、居住混合區,仍是人流密集的區域,因此付租能力較強的商業設施,如目標客戶為全市居民乃至來滬游客的大型百貨公司和專業特色商店為了保證客流,仍將駐扎在交通較為便利的核心區。而對于付租能力不強,且以周邊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以銷售日用商品為主的零售業會跟隨土地價格的變化和居民的遷移向郊區擴散。
(二)居民出行方式
在美國,隨著人口及產業郊區化的逐步深入,郊區零售業發展迅速。由于郊區人口密度低,消費者多自駕汽車購物,加上地價便宜,美國郊區的零售業以占地面積很大的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為主。這類購物中心兼具購物和休閑娛樂的功能,且連接高速公路,附帶大量停車位,非常符合美國人的出行方式,因而能夠吸引到周邊乃至全市的居民,加速了零售業的郊區化。與美國相比,上海的私人汽車擁有量還很小。人們出行主要依賴于公共交通。這樣的出行方式一方面進一步促進了上海中心城區。尤其是核心區的商業建設:另一方面阻礙了零售業向郊區的擴張。上海目前63%的市級商業區集中在核心區。核心區建設于解放前,商業歷史悠久,公共交通發達。方便的公共交通和商業區內“一站式”購物消費體驗使核心區的零售網點不僅能夠吸引全市的居民。還能吸引來滬的游客,促使有資本實力的商家紛紛在該區域落腳。另一方面,在目前上海郊區的公共交通設施尚不完善的情況下,這種出行方式使得現階段上海郊區零售業的主要客源為周邊居民或中心城區少量的有車一族。阻礙了近郊區較高級別商業中心的建設,造成大型超市成為郊區社區商業的中心商業設施。
(三)消費者的購物行為
耶茨(M.Yeates)和加納(B.Garner)認為消費者購物有三種方式:(1)單一目的的購物出行,指為取得一種貨物或服務到達一家商店的購物行為;(2)多目的購物出行,指為購買多種貨物而到達幾家商店或幾個商業中心的購物行為;(3)聯合目的的購物出行,指購物并結合其它目的的出行,如上下班途中的購物,娛樂時的購物等。上海市民比較注重距離、價格和商品質量。其中距離。即購物的便利性為首要考慮因素。上海居民目前出行方式中頻率最高的是單一目的的購物出行和聯合目的的購物出行,主要的消費場所是住宅區周邊及上下班途中的普通超市,出行方式以步行、自行車等為主。接下來是多目的購物出行,消費場所是商品種類齊全、價格優惠,且具有班車服務的大型超市,出行方式以自行車和公交車(短途)為主。百貨店及大型購物中心購物的頻率最低,出行方式以軌道交通和公交車為主。這樣的購物習慣促使零售商在住宅用地較多的郊區開設服務周邊的普通超市、大型超市以及服務本區的百貨店,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零售業向郊區的擴散。
關鍵詞: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金融產品
一、我國商業銀行發展零售業務的客觀必然性
各家銀行均已看到,在利潤來源中,零售業務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已發展成為商業銀行四大業務(公司業務、零售業務、資本市場業務、全球投資業務)體系之一,其業務領域相當廣泛。零售業務擁有龐大的客戶群,聯系幾乎所有的金融活動,是個人信用活動的樞紐,而且其重要性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一)我國發展零售業務一方面適應了國家宏觀政策的需要
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處于高增長、低通脹,市場繁榮、物價穩定的健康良好狀態。進入2007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以投資拉動型方式為主,其消極作用顯現,并且經濟進入了經濟高增長與需要抵抗高通脹壓力的雙重形勢。因此,根據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及時調整業務發展戰略。
(二)當前存在著很多對發展零售業務有力的因素
1、市場潛力巨大。
2、傳統網點優勢。我國商業銀行在營業覆蓋范圍和營業網點數量上具有絕對優勢,便于開展零售銀行業務。
3、零售銀行業務正越來越受到商業銀行的重視。近年來,我國許多商業銀行都已在努力開拓零售銀行業務,對于零售銀行業務的重要性及發展前景也受到重視。
4、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極大提高,特別是隨著企業改制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力度的加大,財富不斷向個人轉移,而且有向少數人集中的趨勢。這部分人對投資、理財和各類零售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市場需求很大。
5、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和金融衍生市場,大量新的金融工具的開放,給商業銀行不斷開發新的金融產品、理財產品提供了動力和市場,能最大滿足廣大居民和中高端客戶的投資、理財需求。
二、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現狀分析
由于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起步晚,和國外銀行零售業務存在著很多差距,這就決定我國商業銀行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也呈現出獨有的特征。
(一)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所處的階段和其特征
零售業務戰略轉型的啟動,給我國商業銀行在經營理念和價值取向上帶來了一系列調整,這些經營理念和價值取向的變化,促進了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快速發展,并呈現以下特征:從注重負債業務向注重資產業務轉變;從注重資產業務向注重中間業務轉變;信用卡業務呈現井噴式發展。
(二)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存在的問題
1、客戶資源和渠道建設方面
客戶信息資源開發落后:國有商業銀行對現有客戶資源的信息管理方面還存在明顯缺陷, 缺乏完備的個人客戶檔案和數據庫, 客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處于較低層次, 對客戶價值的評價缺乏科學的依據。
渠道建設比較落后:網點布局不合理,網點的工作效率低,自助銀行服務未能有效分流網點客戶。
2、人力資源方面
一是零售業務從業人員總量不夠。國有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營銷力量薄弱,人員配備不足已構成零售業務發展的瓶頸。
二是專業人員較為缺乏。銀行零售產品功能和現代技術緊密結合, 滲透了很強的金融專業知識, 營銷戰略能否有效實施取決于營銷人員的素質。
三是人力資源的激勵措施不清晰。國有商業銀行傳統的業務以對公為主, 對公業務人員有良好的職位晉升通道, 但零售板塊的客戶經理管理缺乏明確的薪酬激勵和晉升階梯, 導致零售業務人員的職業發展受阻。
四是專業化的培訓不到位。目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雖然在培訓方面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但專業化程度還有待提高,沒有實現系統性、規范性。
3、產品品種有限、功能單一, 品牌意識和創新意識薄弱
一是品種有限, 結構不合理。雖然近幾年零售業務產品品種逐步在創新中豐富, 但總體上功能單一、種類有限。經營中注重傳統的低盈利品種而忽視了對高收益業務的拓展。
二是產品創新針對性不強, 缺乏對市場中“有效需求”充分調查的基礎, 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盲目性和隨意性。
三是品牌意識薄弱。 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習慣以業務名稱代替品牌名稱,以業務管理代替品牌管理;同時各銀行都不同程度缺乏集中本行優勢所獨創且他行不能替代的核心產品, 無法形成良好品牌。
4、業務結構不合理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發展高度依賴個貸業務, 中間業務占比較低, 個貸業務的規模和質量直接影響到零售板塊的整體發展情況。
5、風險控制不完善
在當前個人征信系統不健全、房地產泡沫現象屢禁不止、新車價格持續快速下調的情況下, 零售風險的識別和控制將是銀行無法回避的問題。
三、推進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發展的建議
(一)客戶的發展對策
1、依據客戶群細分市場
現代商業銀行的市場細分,是指商業銀行依據客戶需求的差異性和相似性,把客戶劃分為若干個客戶群,并以此將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市場細分為若干個子市場,提供相應的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來滿足這些不同客戶群的需要,擴大市場份額,以期實現商業銀行的經營目標。
2、拓寬業務渠道
我國商業銀行在零售業務開展方面,是以柜臺業務作為渠道的。同時,銀行要注意根據客戶需求的變化、產品的創新、各類產品的銷量和市場占有率的變化,及時調整各類分銷渠道的數量和分布結構,使銀行分銷渠道體系實現成本低、效率高、功能強、效益好的最終目標。
(二) 注重零售業務人才的培養,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金融市場上的競爭不僅僅表現為業務范圍、服務手段的競爭,更突出的是人才的競爭。商業銀行要注重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注重培育和發現人才,根據其特長,將其防到合適的位置上,發掘其潛力并發揮其所長。
1、做好人員培訓工作。零售業務管理中要把人員培訓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 針對現有人員總量和人員結構方面的矛盾,建立專業化的培訓制度,對各級管理人員和一線員工多渠道的進行分期、分批、分層次培訓, 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公關及推銷等綜合素質,從而建立起一支專業化的零售人才隊伍。
2、改進績效考核制度。商業銀行管理能否最大限度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 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績效考評和獎懲制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業務結構合理化發展對策
1、擴大零售業務規模
這需要做好市場調查分析,制定零售業務發展的戰略目標及計劃指標,開發更多的金融服務領域,在人力物力方面配備更多的力量。
2、找準零售業務的市場定位
商業銀行在零售業務的發展方面,要擴大業務總量,必然要增加業務品種拓寬業務領域。然而根據自身的優勢、劣勢,以及對國內外零售金融市場形勢的清醒分析,在市場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是零售業務轉型的重要內容。
結論:
基于之前學者的研究和發現,對商業銀行零售業務有了大致的了解,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我國的商業銀行零售業務還是比較薄弱的,所以要對其進行深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使其跟上時代的步伐,最大限度發揮其功能,使我國的商業銀行零售業務達到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孫漢鯤《新經濟條件下 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發展淺析》 《華北金融》2004年第5期
[2] 吳真《加快我國商業銀行業務轉型,提高零售銀行核心競爭力》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9月第22卷第五期
關鍵詞:日本 零售業 業態別數據
日本的“商業統計調查”是由經濟產業省經濟產業政策局調查統計部進行,統計結果向社會公開。這是對日本全國的批發業、零售業進行的全面、權威調查,其數據詳實、詳盡、精確,是研究日本流通業的寶貴資料和基本數據。日本的財政年度是從當年4月1日起到次年的3月31日止,2007年度的統計是時段在2006年4月1日-2007年3月31日間的一個整年。
日本商業統計的基本梗概
(一)日本商業統計調查
日本商業統計調查從1952年開始,到1976年的24年間每兩年進行一次。1979年以后,每三年進行一次。1997年以后每5年一次,但在第3年進行一次簡易調查。本文所使用數據均來自于2007年6月1日進行的商業統計調查速報。
(二)日本零售業態的分類
日本零售業業態分為八種,分別為:百貨店、綜合超市、專門超市、便利店、藥雜店、其它類型超市、專門店與中心店、其它類型零售店。前四種說明如下:
百貨店。百貨店可分為大型、中型百貨店,大型百貨店賣場面積在3000平方米以上(東京都特別區及政令指定都市6000平方米以上);中型百貨店賣場面積3000平方米以下(東京都特別區及政令指定都市6000平方米以下)。
綜合超市。綜合超市可分大型、中型超市,大型綜合超市面積在3000平方米以上(東京都特別區及政令指定都市6000平方米以上);中型綜合超市面積3000平方米以下(東京都特別區及政令指定都市6000平方米以下)。
專門超市。專門超市還可分為衣料品超市、食料品超市、住宅關聯超市三種。日本“業態分類表”規定服裝、食品、住宅關聯商品各自占經營商品的70%以上,并且賣場面積在250平方米以上。
便利店。便利店是指以經營即食、飲料為主,每天營業14小時以上,營業面積30-250平方米的連鎖經營店鋪。
日本零售業業態別基本數據
(一)業態別年度商品銷售總額
年度商品銷售額是包括消費稅在內的銷售額,2007年,日本零售業銷售總額為1345717億日元,比上年增加0.1%。其中,各業態別的年度商品銷售額情況如下:
百貨店銷售總額為76883億日元,占零售業銷售總額的5.7%,其中:大型百貨店銷售額為72997億日元,占5.4%;其它類型百貨店銷售額為3886億日元,占0.3%。
綜合超市銷售總額為74397億日元,占零售業銷售總額的5.5%,其中:大型綜合超市銷售額為69592億日元,占5.2%;中型綜合超市銷售額為4805億日元,占0.4%。
專門超市銷售總額為236842億日元,占零售業銷售總額的17.6%,其中:衣料品超市銷售額為16093億日元,占1.2%;食料品超市銷售額為170535億日元,占12.7%;住宅關聯超市銷售額為50214億日元,占3.7%(其中:房屋中心銷售額為30430億日元,占2.3%)。
便利店銷售總額為69609億日元,占零售業銷售總額的5.2%,其中:24小時營業店銷售額為61880億日元,占4.6%。
藥雜店銷售總額為30001億日元,占零售業銷售總額的2.2%。
其他類型超市銷售總額為62010億日元,占零售業銷售總額的4.6%,其中:各種商品經營店銷售額為3393億日元,占0.3%。
專門店與中心店銷售總額為794183億日元,占零售業銷售總額的59.0%,其中:衣料品專門店與中心店銷售額為84854億日元,占6.3%;食料品專門店與中心店銷售額為125578億日元,占9.3%;住宅關聯專門店與中心店銷售額為583751億日元,占43.4%。
其它類型零售店銷售總額為1791億日元,占零售業銷售總額的0.1%,其中:各種商品經營店銷售額為1429億日元,占0.1%。
(二)業態別年度零售事務所數量
2007年,日本共有零售事務所1136755個,比2004年調查減少8.2%。各業態別零售業事務所數量分布如下(下文0.0%數據是因四舍五入所致):
百貨店272家,占零售業事務所總數的0.0%,其中:大型百貨店246家,占0.0%;其它類型百貨店26家,占0.0%。
綜合超市1583家,占0.1%,其中:大型綜合超市1384家,占0.1%;中型綜合超市199家,占0.0%。
專門超市34954家,占3.1%,其中:衣料品超市6560家,占0.6%;食料品超市17882家,占1.6%;住宅關聯超市10512家,占0.9%(其中房屋中心4060家,占0.4%)。
便利店43318家,占3.8%,其中:24小時營業店36490家,占3.2%。
藥雜店12671家,占1.1%。
其他類型超市57511家,占5.1%,其中:各種商品經營店1012家,占0.1%。
專門店與中心店984600家,占86.6%,其中:衣料品專門店與中心店152887家,占13.4%;食料品專門店與中心店273534家,占24.1%;住宅關聯專門店與中心店558179家,占49.1%。
其它類型零售店1846家,占0.2%,其中:各種商品經營店1762家,占0.2%。
(三)業態別就業人數
零售業總就業人數為8067072人,比2004年調查減少3.7%。各業態就業人數具體分布如下:
百貨店就業人數339903人,占零售業全部就業人數的4.2%,其中:大型百貨店就業人數為331459人,占4.1%;其它類型百貨店就業人數為8444人,占0.1%。
綜合超市就業人數386597人,占零售業全部就業人數的4.8%,其中:大型綜合超市就業人數為365952人,占4.5%;中型綜合超市就業人數為20645人,占0.3%。
專門超市就業人數1232861人,占零售業全部就業人數的15.3%,其中:衣料品超市就業人數為78953人,占1.0%;食料品超市就業人數為899695人,占11.2%;住宅關聯超市就業人數為254573人,占3.2%(其中:房屋中心就業人數為139776人,占1.7%)。
便利店就業人數644688人,占零售業全部就業人數的8.0%,其中:24小時營業店就業人數為577388人,占7.2%。
藥雜店就業人數142113人,占零售業全部就業人數的1.8%。
其他類型超市就業人數為456856人,占零售業全部就業人數的5.7%,其中:各種商品經營店就業人數為17080人,占0.2%。
專門店與中心店就業人數4851829人,占零售業全部就業人數的60.1%,其中:衣料品專門店與中心店就業人數為605681人,占7.5%;食料品專門店與中心店就業人數為1308803人,占16.2%;住宅關聯專門店與中心店就業人數為2937345人,占36.4%。
其它類型零售店就業人數為12225人,占零售業全部就業人數的0.2%,其中:各種商品經營店就業人數為9154人,占0.1%。
(四)業態別零售業賣場面積
2007年,日本零售業共有賣場面積151907000平方米,比2004年調查時增加5.4%。各業態賣場面積分布如下:
百貨店賣場面積6368000平方米,占零售業全部賣場面積的4.2%,其中:大型百貨店6343000平方米,占4.2%;其它類型百貨店25000平方米,占0.1%。
綜合超市賣場面積15850平方米,占10.4%,其中:大型綜合超市15374平方米,占10.1%;中型綜合超市476000平方米,占0.3%。
專門超市賣場面積40065,占26.4%,其中:衣料品超市4743000平方米,占3.1%;食料品超市19333000平方米,占12.7.2%;住宅關聯超市15989000平方米,占10.5%(其中:房屋中心10652000平方米,占7.0%)。
便利店賣場面積4971000平方米,占3.3%,其中24小時營業店4330000平方米,占2.9%)。
藥雜店賣場面積4762000平方米,占3.1%。
其他類型超市賣場面積9433000平方米,占6.2%,其中:各種商品經營店614平方米,占0.4%。
專門店與中心店賣場面積70196000平方米,占46.2%,其中:衣料品專門店與中心店賣場面積14882000平方米,占9.8%;食料品專門店與中心店12060000平方米,占7.92%;住宅關聯專門店與中心店43254000平方米,占28.5%。
其它類型零售店263000平方米,占0.2%,其中:各種商品經營店229000平方米,占0.2%。
(五)每一業態別零售事務所賣場平均面積
2007年,根據調查數據計算,平均每家百貨店賣場面積為24586平方米,每一綜合超市平均賣場面積為10013平方米。
每一專門超市的平均賣場面積為1146平方米(衣料品超市723平方米;食料品超市1081平方米;住宅相關超市1521平方米(家居中心2631平方米))。
平均每家便利店、藥雜店等其他類型的賣場面積如下所示:便利店115平方米,藥雜店376平方米,其它類型超市166平方米,專門店與中心店87平方米,其它類型零售店148平方米。
(六)每一業態別事務所年均銷售額
2007年,每一零售事業所年均銷售額為1億1838萬日元,每一平方米賣場年均銷售額65萬日元,每個就業人員年均銷售額2020萬日元。
2007年,每家百貨店年均銷售額為2826582萬日元,綜合超市為469977萬日元,專門超市67758萬日元(其中:衣料品超市為24500萬日元,食料品超市95400萬日元,住宅關聯超市47800萬日元(其中:房屋中心為74700萬日元))。藥雜店為23677萬日元,便利店16069萬日元,其它超市10800萬日元,專門店與中心店為8100萬日元,其它類型零售店9700萬日元。
(七)每一平方米業態別賣場年均銷售額
2007年,日本零售業賣場平均每平方米銷售額為65萬日元,其中:百貨店為115萬日元,綜合超市47萬日元,專門超市59萬日元,便利店140萬日元,藥雜店63萬日元,其它類型超市64萬日元,專門店與中心店63萬日元,其它類型零售店61萬日元。
此項調查,除去未作調查的牛奶、自動車(含新車、二手車)、家具、草床墊、加油站、報紙、通信銷售等零售業。
(八)業態別營業員人均年銷售額
2007年,零售業營業人均年銷售額數據如下:綜合超市2741萬日元,藥雜店2732萬日元,專門超市2725萬日元,百貨店2325萬日元。其中,鐘點工、臨時工的勞動時間用8小時為一工作日換算得出。
日本零售業數據分析
(一)各業態共存且藥雜店呈強勁發展勢頭
2007年,日本共有零售事業所1136755家,八種業態齊全完整,能夠滿足各種消費者在不同時段、不同地點的多樣化需求與消費,呈現出一個相互有序競爭又相互補充的一個狀態。從數量上分析,綜合超市所占比例未超過0.1%,三大專門超市也僅為3.1%。但超市仍是一般消費者日常購物之處,特別是食料品的必然賣場,其消費能力說明了日本流通企業的規模與集中程度。但發展勢頭最猛的是藥雜店業態。
(二)專門店與中心店是零售業的主流
調查統計數據顯示,無論是在業態別年度商品銷售總額、年度零售事務所數量、業態別就業人數方面還是在業態別日本零售業賣場面積方面,專門店與中心店處于絕對領先的位置,說明日本消費市場、消費需求、消費行為、消費嗜好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同時說明日本零售業經過戰后近70年的發展,已經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并與各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與匹配,現階段專門店與中心店主要承擔與滿足著多樣化、高級化、安全化及簡便化的消費需求。
參考文獻: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我國的連鎖零售業蓬勃發展,連鎖零售業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結構中一個新的增長點。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外資連鎖零售業對我國的連鎖零售業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沖擊,我國的連鎖零售業要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本文分析了我國連鎖零售業的發展現狀,闡述了提升我國連鎖零售業競爭力的途徑。
【關鍵詞】
連鎖零售業;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國內市場各個領域的競爭壓力不斷增大。我國連鎖零售業作為關系民生的一個重要產業,對于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全局角度出發不斷提升連鎖零售企業的競爭實力,推動我國連鎖零售產業的不斷發展。
1 我國連鎖零售業的發展現狀
1.1 我國連鎖零售業實現規模化快速發展
我國的連鎖零售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引導,我國連鎖零售業逐步朝著規范化、規?;姆较虬l展。一些大型的連鎖零售業企業發展迅速,逐步提高了行業的集中度,連鎖零售消費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呈現連年增長的發展趨勢。并且,我國的連鎖零售業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成經營管理體系,在商品材料的采購、商品的生產、物流中心、配送系統、銷售模式、店面發展等方面積累了重要的經驗,培養了一大批連鎖零售業經營管理人才[1],我國的連鎖零售業實現了規?;目焖侔l展。
1.2 我國連鎖零售業存在的問題
1.2.1 國內連鎖零售業市場份額減少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很多外資連鎖零售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導致國內連鎖零售業市場份額減少,國內的連鎖零售業競爭激烈。外資零售企業憑借成熟的經營管理模式很快地搶占了我國國內市場,連鎖店面和規模不斷擴大,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逐步占據了主導地位。在這個背景下,我國國內的連鎖零售企業整體競爭實力不強,使得大量的市場份額被擠壓。
1.2.2 地區發展不平衡
我國的連鎖零售業發展還不成熟,直營連鎖店比較多,各個地區的連鎖零售業發展不平衡,對加盟的連鎖零售企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導,連鎖零售業整體協調能力不足。在我國連鎖零售業的直營連鎖店占據主要地位,加盟連鎖店特許連鎖店發展緩慢,各個地區的連鎖零售業發展情況存在較大差異,主要表現在沿海發達城市的連鎖零售企業比內地城市中的連鎖零售企業發展較快,比較成熟,成功率很高。
1.2.3 連鎖零售業管理水平較低
我國的連鎖零售業管理水平較低,一方面在于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不能實現連鎖零售企業的特色化、體系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發展,沒有形成有凝聚力的勞動密集型連鎖零售產業。另一方面在于沒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2],連鎖零售企業的管理技術落后,管理效率低下,企業在不斷擴充店面的過程中,沒有及時改革創新管理模式,導致落后的企業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限制了連鎖零售業的發展。
1.2.4 沒有形成品牌戰略
很多連鎖零售企業忽視自身產品的品牌開發,品牌戰略意識單薄,缺乏強有力的市場宣傳,導致連鎖零售業的知名度和關注度不夠,阻礙了企業的發展。連鎖零售業的品牌戰略被用于一些商業價值不高的產品上,品牌名稱沒有特色,導致很多消費者不認可這個品牌,消弱了自身品牌的價值和影響力。連鎖零售業的品牌定位不清晰,忽視了消費者對品牌文化的需求,不能很好地提升品牌的品味。
2 提升我國連鎖零售業競爭力的途徑
2.1 提高管理水平
在國際品牌連鎖零售企業已經占據國內主導市場的背景下,我國國內連鎖零售業要積極的通過多種形式擴大經營規模,提高企業整體的管理水平,例如同行之間的兼并重組,兼并重組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整個各個企業的優勢資源,消除企業的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的限制,降低企業成本,提高連鎖零售企業的運行效率。兼并重組可以減少同行之間的競爭,通過優化整合企業資源,實現強強聯手、強強合作、優勢互補的跨越式發展[3],可以快速擴大連鎖零售業的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企業的競爭實力。
2.2 大力發展特許連鎖店
我國的很多連鎖零售企業在大力發展直營連鎖店之后,沒有強大的資金和技術作為支持,發展特許連鎖店的力度不夠,導致我國連鎖零售業許連鎖店發展遲緩。國外發展連鎖零售企業的成功經驗顯示,在完成直營連鎖店的大力發展后,應該積極探索,不斷創新發展特許連鎖店,完善特許連鎖店發展制度,加強有效地指導和控制,推動我國特許連鎖零售店的快速發展。
2.3 開拓城鎮農村的零售市場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農村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對于我國連鎖零售產業來說,我國的城鎮農村是一個亟待開發的大市場,人們已經有了較高的經濟消費基礎,因此我國的連鎖零售業可以積極拓展城鎮農村的零售市場,充分了解當地人們的風俗習慣和消費習慣,和當地的相關部門建立長期的合作,共同建立連鎖零售店,根據當地的消費水平,開展適合在城鎮農村發展的連鎖平價超市,擴大連鎖零售業的規模。
2.4 積極開發連鎖零售企業品牌
連鎖零售企業要積極開發連鎖零售企業品牌,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發展戰略。當企業品牌剛進入市場時,可以充分利用連鎖零售店低成本的優勢,適當降低產品價格打開零售業的市場。在企業品牌提升的階段,通過兼并重組,和同行的企業強強聯手,共同提高連鎖零售企業品牌影響力,提高產品的性價比,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在企業品牌知名度發展階段,積極創新品牌個性化文化,提高品牌文化的內涵,擴大品牌知名度。
3 結束語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的連鎖零售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針對連鎖零售業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積極探索不斷創新,提升我國連鎖零售業的競爭力,推動我國連鎖零售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新梅.提升我國連鎖零售業競爭力的途徑[J].北京工商大學,2013(02).
[2]張舒澤.我國連鎖零售業競爭力分析[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04).
[3]李綱.連鎖零售業的信息化與企業競爭力[J].北京交通大學,2011(12).
關鍵詞:網絡零售業傳統零售業電子商務
自1994年我國引進互聯網技術,我國信息技術產業高速發展,網絡漸漸地融入了人們的生活。21世紀初,網絡購物開始在我國興起并迅速發展。而網絡零售業因網絡購物的便捷性、低價格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在網絡零售業欣欣向榮的情況下,傳統零售業的發展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1傳統零售業的發展現狀及受到沖擊的原因分析
1.1傳統零售業的發展現狀
傳統零售業是指以開設實體店為基礎,裝修門店,陳列一類或多類商品,提供銷售及相應服務的傳統經營模式。在我國,傳統零售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購物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并且發展迅速。網絡零售業的興起對傳統零售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如圖1所示,2009年~2015年我國零售業銷售總額逐年增加,到2015年我國零售業銷售總額為300931億元,其中傳統零售業銷售總額為261090億元,網絡零售業銷售總額為39841億元。盡管傳統零售業仍占據主導地位,但是,網絡零售業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傳統零售業,且傳統零售業占總額比重持續下降。2014年開始,傳統零售業受到沖擊的現象越發明顯,許多大型零售企業都因營業績效下降而不得不選擇關閉一些門店。據統計,2014年全國主要零售企業共計關閉201家,而2015年則高達865家。“關店潮”現象的出現更凸顯了網絡零售業對傳統零售業的沖擊。
1.2傳統零售業受到沖擊的原因
1.2.1消費者購買行為的變化
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不斷發生改變,消費者購買行為發生變化。在網絡零售業銷售的商品與傳統零售業銷售的商品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消費者更愿意選擇在網絡上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而且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更愿意選擇便捷、簡單的網絡購物方式,從而降低購物所花費的時間及精力。
1.2.2運營成本提高
眾所周知,傳統零售業是建立在開設實體店的基礎上,而實體店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成本,包括店鋪租金、員工工資、商品運輸費用等。而隨著生產要素成本的不斷攀升,開設及維持實體店正常運營的成本也隨之增加,使得其盈利能力降低,我國傳統零售業走向“微利時代”。高成本、低盈利的狀況使得傳統零售業的發展舉步維艱。
1.2.3過度連鎖經營的弊端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進行連鎖經營固然能提高企業的銷售額、增加盈利。但過猶不及,過度連鎖經營會阻礙企業的發展。在我國許多大型的零售企業都采用了連鎖經營的方式,但其中有一部分過度講求門店數量而不考慮自身的長遠發展,過度實行連鎖經營,例如沃爾瑪、達芙妮、大潤發、樂購等。但這將會造成企業產能過剩、經營成本劇增,甚至門店關店數量高于開店量,最終阻礙企業的發展。
2網絡零售與傳統銷售的對比分析
2.1運營成本
總的來說,在運營成本方面網絡零售占據優勢地位。傳統零售的運營成本包括了店鋪租金、員工工資、水電費、商品采購及運輸費用、所得稅費等。而網絡零售的運營成本主要是物流運輸費用及員工工資。首先,傳統零售開設門店需要交付店鋪租金,而網絡零售不需繳納店鋪租金。盡管有些銷售平臺需要收取入駐金,但是相對于高額的店鋪租金,網絡零售的成本還是較低的。另外,網絡零售所需員工數量較少,且對于員工的要求較少,平均工資低。因此,網絡零售的人力成本也比傳統零售低。雖然傳統零售的實體店銷售模式使其無須物流配送費用支出,但總運營成本仍很高。
2.2質量保障
商品質量是顧客購買商品時最為看重的方面之一。傳統零售在固定門店內進行銷售活動模式,使其銷售具有相對固定的消費范圍及消費人群,因而十分看重商品的相對質量,講求“一分錢一分貨”,力求在顧客客中樹立誠信銷售形象和良好的口碑。另外,實體銷售能使消費者更為直觀的感受商品質量,且在顧客對商品質量提出質疑時有固定的地點進行商品的退換貨。而網絡零售是在網絡平臺上進行銷售業務,顧客只能依據商家提供的商品資料及圖片進行商品的購買,無法保證商品的質量。而因其銷售受地域限制小,商品的退換程序麻煩且有時還需顧客自墊郵費,造成消費者的經濟損失。除此之外,網絡零售過程中還存在虛假銷售的現象,會影響消費者在購物時對于商品的正確判斷。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2012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得出,網絡零售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質量問題。因此,傳統零售業在質量方面占極大優勢,這也是其在零售業中仍占主導地位的原因之一。
2.3消費樂趣及服務體驗
在社會節奏不斷加快的當代,人們所承受的社會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人們會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解壓,購物也成為一種很好的解壓方式?,F在許多人不僅僅是為了購物而購物,更多的是為了通過購物來享受購物的樂趣及他人的服務。傳統的購物往往都是群體,通過購物交流感情、增加親密度,在這種情況下更能體現購物的樂趣。在傳統零售的實體銷售過程中各實體店會為消費者提供引導、商品介紹、休息區、試用等一項或多項服務。而網絡零售在其低運營成本的銷售模式下給顧客提供的服務是有限的,并且網絡購物過程一般是個人進行。在這兩種因素的影響下網絡零售帶給顧客的消費樂趣及服務體驗明顯不如傳統零售。
2.險抵御能力
相較于網絡零售,傳統零售運營所需成本高,管理體系較為復雜,受內外部因素影響大,因此其受到風險的幾率大、造成的損耗大,且對風險的抵御能力較差。傳統零售的銷售活動受到實體門店銷售限制,需要迅速的對市場需求進行準確的判斷,一旦判斷失誤就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風險,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支出。而網絡零售則不存在這個限制條件,網絡零售的銷售活動較為靈活,它能夠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及時的對銷售商品進行更新,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損失,從而起到抵御風險的作用。
2.5顧客的消費選擇
消費者在進行購物的過程中會從許多方面對商品進行考察和選擇,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商品本身出發。傳統零售受門店面積的限制,能夠進行銷售的商品種類有限,商品品種不齊全,受門店所在地地域限制性影響,商品品種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消費者能進行選擇的商品有限,但商品的品質可以得到保障。而網絡零售線上交易模式使得進行銷售的商品種類較為齊全,受地域限制小,消費者進行選擇的空間大,但商品的品質存在不確定性。第二,從時間方面出發。傳統零售消費耗時長且有消費時間限制,而網絡零售是全天性營業且耗時較短。第三,從支付方式上出發。傳統零售支付方式較為單一,以現金結算為主。而網絡零售支付方式多元化,包括了現金支付及其他網上支付方式,方便顧客進行選擇。綜上所述,在顧客的消費選擇方面,網絡零售比傳統零售更具優勢。
3傳統零售業發展的出路
通過對于傳統零售業受到沖擊的原因分析及傳統零售與網絡零售的對比分析,筆者對我國電子商務環境下傳統零售業的發展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3.1線上線下協同運作
不可否認,傳統零售業和網絡零售業在其銷售模式上各有其優缺點。因此傳統零售業的發展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取網絡零售業的優點,進行線上線下的協同運作,在實體店經營的基礎上提供網上購物服務。這樣的運營模式不僅拓寬了銷售渠道,還擴大了銷售范圍,有利于提高商品的銷售量。而且以實體店為依托,可以提高商品的售后服務及品質保障,從而提高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度,達到留住客源的目的。另外,在實體店基礎上的網絡銷售,可以就近選擇發貨點,降低物流配送費用。
3.2增加在產品服務上的價值
傳統零售業在產品服務上的優勢是網絡零售業無法超越的,保持并優化這個優勢有利于推動傳統零售業的發展。面對越來越多人將購物作為減壓方式及樂趣的社會趨向,傳統零售業可以通過提高售前售后的服務質量來增加商品的價值。且門店服務質量的優劣會直接影響到顧客的入店消費率,好的服務質量會提高消費者的消費積極性,而差的服務質量將會影響消費者的心情,降低其消費的概率。門店提供優秀的服務水平還能為消費者留下好印象,有利于保留和擴大客源。因此,在傳統零售業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提高商品服務質量。
3.3積極開辟農村市場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小城鎮和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消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據資料統計,2015年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0.9%,而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2%??梢娢覈〕擎偤娃r村具有廣闊的消費市場,而且相對于中心城市,小城鎮和農村進行網絡購物的人群較少,競爭并不十分激烈。除此之外,在小城鎮和農村消費者大多依賴傳統的實體店式的購物方式,對于新興的網絡購物方式依賴不大,市場的可接受度更具優勢。因此,傳統零售業有選擇性的、科學的在小城鎮和農村開設實體店是推動傳統零售業發展的途徑之一。
3.4完善企業品牌戰略
現階段我國零售業中,傳統零售業和網絡零售業銷售的商品同質化十分嚴重,而在商品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人們更愿意進行網絡購物。但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追求個性化,尤其是在衣著打扮方面,而商品的過度同質化顯然不符合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通過這一現象表明了傳統零售業要想實現新發展就勢必要對市場需求進行重新定位,生產和銷售迎合消費者需求的自有品牌商品,加深與網絡零售業之間的差異化程度,最終實現傳統零售業的新發展。企業的品牌是產品差異化的顯著表象,企業要想發展就必須擁有自主品牌,并積極研發企業商品的商品特色,增加商品的差異性。另外,還需要不斷完善企業品牌戰略,加強對產品質量的監督和檢查,保證自有品牌商品的質量,樹立企業良好的品牌形象,擴大品牌影響力,從而達到提高其市場競爭能力的目的。
3.5增強風險抵御能力
因傳統零售業相較于網絡零售業風險抵御能力較差這一劣勢,傳統零售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還要增強風險抵御能力,保證其正常運營。增強風險抵御能力主要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增強對市場變化的敏感度和洞察力,要及時把握市場的動向,以便及時更改企業的經營計劃,從而降低決策失誤的概率,降低風險。第二,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加強管理。通過加強內部的管理來優化企業內部結構,提高內部協調運作能力,降低其運營成本,減小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第三,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體系。首先要加強對于商品質量的監督和管理,保證商品質量;其次要建立面臨風險時的應對方法,以備及時解決風險;最后要仔細分析風險發生的原因及解決方式,防止同一風險的再次發生。4結語綜上所述,我國電子商務環境下傳統零售業的發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戰,但在面臨挑戰的同時也存在發展的機遇。在這種情況下,傳統零售業更應該積極地尋求發展的方法,去實現傳統零售業銷售模式的完善和創新,提高市場競爭能力,追求傳統零售業的新發展。
作者:李燁 單位:寧波大紅鷹學院
參考文獻:
[1]何慧.網絡零售業與傳統零售業的比較分析[J].時代金融,2013(18).
[2]方強,項瑩.我國傳統零售業連鎖經營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市場,2012(48).
本文以財務戰略理論為基礎,以深圳證券交易所所屬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的“巨潮咨訊網”與“中國上市公司信息網”所列示的65家零售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從全國乃至世界的角度對零售業上市公司未來的財務戰略進行研究。
財務戰略環境分析
企業財務是一個開放性系統,只有和外部環境相適應,企業才能生存和發展。為了使零售業上市公司確定的財務戰略切合實際,必須對零售業上市公司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和行業環境作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宏觀經濟環境分析。近幾年來,我國宏觀經濟在經歷了軟著陸 之后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在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的情況下,我國政府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堅定的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實現了經濟的較快增長(具體指標和數字見表),GDP增長率基本保持在8%左右,而扣除物價因素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率則一直保持在10%以上。而且,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GDP的比重近年來一直呈明顯上升的趨勢,到2001年這一比重已經接近40%。但是與零售業比較發達的美國相比,差距依然非常明顯:美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GDP的比重在60%以上。這也說明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仍有相當大的空間和潛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會保持快于GDP增長的速度。因此我國零售業上市公司基本上處于比較有利的宏觀經濟環境,整體上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此外,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近幾年來基本上呈現加速上升的勢頭,居民儲蓄也在不斷增加,消費品購買力大大提高。這對零售業上市公司而言無疑也是一個很好的外部環境。
行業環境分析。行業競爭日趨激烈。零售業是進入門檻最低,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在中國加入WTO后,零售業將面臨巨大的沖擊和挑戰。
根據我國與世貿組織有關成員國達成的協議,入世后我國零售服務業將按下列時間表(見表)對外逐步開放:一是自中國入世后一年內,外國零售服務提供者僅限以合資企業形式在5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和6個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大連和青島)提供服務;二是入世后兩年內,將向合資零售企業開放所有省會城市及重慶和寧波,外資可在合資零售企業中占有多數股權,允許外國零售服務提供者從事除圖書、報紙、雜志、藥品、農藥、農膜和成品油外所有產品的零售。三是中國入世后三年內,取消所有限制。但其中化肥將在入世后5年內取消限制。目前,國際上的大型連鎖零售企業如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已經進入了中國,并且加快了在華擴張的速度,爭奪中國的零售市場,對國內的零售企業(包括上市公司)形成了很大的威脅??梢灶A見,隨著3年零售服務業全面放開的臨近,國內零售企業與外資零售企業之間,外資零售企業相互之間的競爭將日趨激烈。
產業集中度越來越高。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國際兼并浪潮在傳統的零售業領域表現突出。如:著名連鎖零售企業沃爾瑪超市集團近年就以并購形式先后收購了德國、英國和日本的一些連鎖零售企業,增強了實力,拓展了市場。法國兩大著名連鎖超市集團家樂福和普洛莫代斯宣布了其合作計劃,組成世界上僅次于沃爾瑪集團的第二大連鎖超市。顯然,以收購的形式進行國際擴張可以降低成本和風險。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零售業巨頭收購兼并的重要目標。除了外資收購,我國國內零售企業大范圍的聯合、并購活動也非常頻繁,尤其出現了很多跨區域布網點、合作、兼并的案例,如:華聯超市2002年與上海陽普集團公司合資成立上海華聯超市(蘇中)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元,公司出資90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90%;與連云港利和實業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上海華聯超市(連云港)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元,公司出資940萬元,占94%;與蚌埠華聯商廈有限責任公司合資成立上海華聯超市(蚌埠)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元,公司出資900萬元,占90%。截止到目前,華聯超市擁有超市網點近千家。這表明我國零售業的產業集中度有越來越高的趨勢,這對我國零售企業規?;F代化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多業態經營成為零售業發展的潮流。傳統的以百貨為主的單一的零售業已越來越難以生存,多業態經營已成為國際零售業發展的潮流。從世界范圍來看,全球零售業的“第”已經基本完成,連鎖超市和賣場業態已經占據主導地位,購物中心、無店鋪零售等業態也方興未艾,國際上排名靠前的零售企業如沃爾瑪、家樂福等全部都是以連鎖超市、賣場、購物中心等形式存在。目前百貨業態在我國零售企業中仍占據主導地位,但衰退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一些曾經雄踞各地乃至全國零售業前列的企業如上海九百、濟南百貨、昆明百貨、鄂武商等目前卻陷入了負增長的困境。與傳統百貨業態相比,我國的連鎖超市零售業態呈現出超速發展的態勢。如2001年我國連鎖超市中的百強企業(如北京華聯、華聯超市、友誼股份、合肥百貨等)其銷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達到4.3%,比2000年提高了1.4個百分點,增幅高達48.3%。這些企業近年來由于采取多業態發展戰略,銷售規模逐年擴大,擁有門店數不斷增加,經濟效益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政府為零售業的多業態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國家相關部門明確表示,今后要大力推廣連鎖經營這種現代流通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力爭經過5年的努力,初步確定連鎖經營在商業和服務業中的主體地位,使連鎖經營銷售額、連鎖企業店鋪數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到“十五”末期,計劃全國連鎖企業店鋪數發展到10萬個,銷售額7000億元,年遞增約35%,占社會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0%左右,爭取培育5-10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初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連鎖企業集團。為扶持我國連鎖業的發展,國家有關部門還計劃出臺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國家經貿委將把物流配送中心建設、連鎖企業信息化建設等,列入國債貼息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各級流通主管部門也將對開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和電子商務的企業給予必要的扶持,重點支持效益好的企業拓寬融資渠道,通過增資擴股、股票上市等途徑募集社會資金,擴大經營規模;通過資產重組、劃撥等多種方式鼓勵改造工業企業的閑置廠房、設備和批發、儲運企業的倉儲設施,發展商品配送中心等。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同意對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跨區域的連鎖經營企業,實行統一繳納增值稅、所得稅,由省級財政部門及時制定妥善的財政利益轉移辦法。此外,一些相關部門也提出了支持連鎖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因此,我國零售業多業態經營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發展現狀分析
我國零售業上市公司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快速發展之后,目前所處的狀況各不相同。但就整體而言,其發展現狀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出來:
經營業績出現分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商品計劃管理的進一步放開和商品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百貨行業步入了微利時代,尤其是外資零售企業的進入、連鎖經營等新型業態的迅猛發展,使得百貨行業銷售和利潤出現大幅下滑。面對這種形勢,有的零售業上市公司順應形勢發展的要求,積極應對;有的
則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由此導致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出現分化,且業績分化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
從一些大公司的業績報表中可以看出:①主業由傳統百貨向連鎖超市轉型的上市公司業績增長明顯。友誼股份、華聯超市、大商集團、北京華聯2001年主營業務收入比2000年分別增長31%、90.67%、45.86%、27.50%;凈利潤分別增長29.32%、75.17%、5.15%和45.26%;每股收益分別為0.29元、0.33元、0.33元和0.36元;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2.40%、20.49%、7.20%和8.26%。②傳統百貨龍頭企業由于單店經營,經營業績仍然難有起色。如上海一百2001年每股收益為0.12元,凈資產收益率為4.22%;王府井每股收益為0.06元,凈資產收益率為1.60%;鄂武商每股收益為-0.19元,凈資產收益率為-10.07%。連鎖龍頭企業與百貨龍頭企業經營業績的巨大反差,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商品零售市場的客觀發展規律。③一批零售業上市公司主業難以為繼,如ST昆百大、ST海泰、ST成百、濟南百貨、天龍集團、民族集團、東百集團、上海九百、秋林集團、PT鄭百文等等。
多業經營難有效果。近幾年,鑒于傳統百貨經營很難有較大的發展,零售業上市公司紛紛向電子信息、房地產、醫藥、旅游飯店等行業進行投資,但由于缺乏人才,不懂技術,管理水平低等多種因素,投入多,收益少,幾乎沒有成功的先例。從2001年年報披露信息看,很多零售業上市公司多種經營的投入與產出難以匹配。比較典型的公司有北京城鄉,兩年多來對北京北航城鄉、北京大用軟件有限公司和北京景山教育發展有限公司等三家高科技公司投資超過2億元,但公司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幾乎完全來源于商品銷售。
資產重組步伐加快。2001年有15家零售業上市公司出現虧損,占零售業上市公司總數的23%。其中有部分上市公司已無力經營,惟有通過資產重組,才能使之生存下去。因此,零售業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特別是股東更替型資產重組有加快趨勢,如ST海泰、中商股份、青島東方、杭州解百、長百集團、ST昆百大、天龍集團、東百集團、豫園商城、濟南百貨、PT鄭百文等。至目前,已經有一些上市公司重組成功,如東百集團、PT鄭百文等??梢灶A計,隨著主業經營日益艱難,尤其是虧損企業家數的增加,控股權轉移型重組仍將是零售業資產重組的主要形式之一。
財務戰略選擇
通過對零售業上市公司所處宏觀經濟環境、行業環境以及發展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零售業上市公司目前處在比較有利的宏觀經濟環境。但是,面對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產業集中程度越來越高、多業態經營成為零售業發展潮流等行業環境,零售業上市公司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狀態。因此,有必要根據上市公司自身的實際情況、所處的發展階段,未來的發展潛能等采取不同的財務戰略。基于上述考慮,可以將65家零售業上市公司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主業已發生實質性轉型,業績快速增長的上市公司,如北京華聯、友誼股份、華聯超市等;二是主業平穩發展,業績較好的上市公司,如益民百貨、南京百貨、南京中商等;三是主業萎縮,業績出現大幅度滑坡的上市公司,如秋林集團、上海九百、煙臺發展、蘭州民百等。對這三種類型的上市公司應分別采取快速擴張財務戰略、穩健財務戰略和緊縮財務戰略。
快速擴張財務戰略??焖贁U張財務戰略是指以實現企業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為目的的一種財務戰略。這種財務戰略的特征是高負債、高收益、少分配。第一種類型的零售業上市公司,由于主業已向連鎖超市等多業態方向轉型,公司擴張速度加快,對資金的需求增大,在財務上必須采取快速擴張財務戰略。實施這種財務戰略,上市公司需要在將絕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潤留存的同時,大量進行外部籌資,更多地利用負債。大量籌措外部資金,是為了彌補內部積累相對于企業擴張需要的不足;更多地利用負債而不是股權籌資,是因為負債籌資能為企業帶來財務杠桿效應,使企業獲得較高收益,避免凈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稀釋。當然,負債籌資是有限度的。
由于我國連鎖零售上市公司近幾年處于高速擴張期,資金需求非常旺盛,導致企業資產負債率常常居高不下,財務風險很大,這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以避免美國凱瑪特、日本大榮、中國福建華榕等悲劇的發生。為此,企業應注意控制負債的規模和比例,注意控制經營過程中的費用開支,在確保企業財務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實現企業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和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
穩健財務戰略。穩健財務戰略是指以實現企業財務績效的穩定增長和資產規模的平穩擴張為目的的一種財務戰略。這種財務戰略的主要特征是低負債、高收益、中分配。第二種類型的零售業上市公司由于處在企業發展成熟期,主業發展平穩,業績保持相對穩定,為了保持這一穩定發展態勢,應采用穩健財務戰略。實施這種財務戰略,上市公司應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益為宗旨,努力增收節支,在保證主業平穩發展的同時,實現業績的穩中有升。為了實現穩健發展,在股利分配政策上,可以采取留存一部分,分配一部分的股利分配政策。既滿足投資者對投資回報的要求,又保證一定的利潤積累,并將利潤積累作為實現企業資產規模擴張的基本資金來源,適度負債經營??紤]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際零售業巨頭紛紛進入中國,必將對國內零售業形成巨大沖擊這一事實,此種類型的上市公司在實行穩健財務戰略的同時,也應積極創造條件,適時轉入快速擴張財務戰略,以適應零售業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
緊縮財務戰略。緊縮財務戰略是指以避免出現財務危機,求得生存和新的發展為目的的一種財務戰略。這種財務戰略的主要特征是高負債、低收益、不分配。第三種類型的零售業上市公司由于有的主營業務萎縮,業績滑坡;有的已入不敷出,虧損嚴重。為了維持生存,尋找機會,求得發展,必須采取緊縮財務戰略。實施這種財務戰略,上市公司應盡可能減少現金流出,努力增加現金流入。通過采取精簡機構、收縮戰線等措施,盤活存量資產,節約成本支出,將企業有限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用于企業的主導業務,以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對于虧損嚴重,或資不抵債,主業難以維繼的零售業上市公司,在采取緊縮財務戰略的同時,應想方設法進行資產重組。通過資產重組,變換主營業務,或實施多業態經營,以徹底扭轉不利局面,避免因連續虧損,嚴重資不抵債而破產。
關鍵詞:零售業 競爭政策 中國
一、前言
市場經濟中,競爭能夠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帕累托最優,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政策,也稱反壟斷政策,是保護市場競爭,維護競爭秩序,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重要制度。
隨著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軌跨入市場經濟發展行列,競爭在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零售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更需要切實有效的競爭政策予以規制引導。
二、我國零售業競爭政策現狀簡介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30多年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顯著增強。經過近15年的反復討論和草案修改,于2007年頒布了自己的核心競爭法。其中與零售業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傾銷和反補貼條款》、《零售業態分類規范意見》、《連鎖店經營管理規范意見》等。我國零售業競爭政策法規體系相對健全,雖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零售企業的行為和市場秩序,但尚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缺乏一套專門針對零售行業和零售企業的法律法規;二是規制機構重疊現象嚴重。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零售業競爭政策法規體系顯得相當重要。
三、我國零售業競爭政策制定的具體分析
零售業作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其競爭政策的設計要與本國的國情及具體的經濟環境相適應。下面將針對我國具體情況從三個方面對我國零售業競爭政策的制定展開具體分析。
(一)規范大型零售商的壟斷行為
隨著我國零售業連鎖經營的發展,一些大型零售商迅速崛起,導致其相對于生產商和小型零售商都擁有明顯的優勢地位,實施各種壟斷行為,包括縱向控制策略,橫向競爭策略等。針對縱向控制策略,我國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法律進行合理化規范。零售商所采取的這些縱向控制策略并非完全對社會福利有害,因此相關的法律手段應以“論辯規則”為原則,充分考慮現實中的縱向市場結構和其他市場因素,只有明確判斷出其是否有害于社會福利環境的建設,才能正確的進行規制。
此外,大型零售商的壟斷行為,還包括低價傾銷、壓榨和合謀等。在我國,雖然在《價格法》中對低價傾銷行為有相應的規制,但大多是針對制造企業的,尚無針對零售商的相關規制。此外,我國的《反壟斷法》應盡快出臺,并設立獨立的反壟斷執行機構,這對于維護零售業公平的競爭環境,增進社會福利將產生重要的意義。
(二)保證零售市場結構的合理化
合理的零售業市場結構一定是競爭性的。那么,如何保證零售市場的競爭性呢?進入壁壘是市場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建立市場準入制度來調節市場結構。市場準入制度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各地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處理。
首先,應強化新建大型零售店的審批制度。大型零售商的過度膨脹,會打擊中小零售企業的發展,也會造成大型零售商的壟斷地位,因此政府應加強對新建大型零售店的審批制度。
其次,加強零售商進入的社會性規制。一方面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規制大型店鋪的開設。我國可設立類似于日本的《立地法》的專門法律法規,或者在《環境保護法》中增加“零售店開設與經營必須維護地區環境和生活質量”的原則性條款。另一方面,各地政府還可將商業網點規劃與規范大型零售店相結合。目前,我國存在缺乏進行商業網點規劃的機構,導致資源的極大浪費與商業網點布局不合理等問題。針對我國現狀,政府應從宏觀角度規范零售業的經營布局,使商業網點規劃與城市發展規劃相結合,使本地區和周邊地區的消費水平、市場需求、現有商業網點相結合,并統籌城鄉商業的發展。
(三)規范政府行為及零售業自我管理
規制活動中,政府有可能,不按社會福利最大化原則行事。對此,西方國家大多出臺“限制性”的政策,我國則一般偏好于“優惠或扶持政策”,從市場經濟的原則來看,這些政策人為地造成不公平競爭,阻礙了零售業的正常發展。因此,本文認為我國零售業競爭政策需要從以下方面對政府行為進行規范:
(1)設立獨立的商業管理機構。目前我國零售業管理政出多門,工商、城市規劃等機構按照各自的職責制定管理政策,必然會引起職能交叉,重復執法等問題。因此,需要建立統一的立足于較寬管理范圍的綜合管理機構或設立權威的獨立機構。(2)提高政府的有效性。目前我國零售業管理重事前控制,輕過程控制和檢查,對零售企業的監督缺乏力度。因此今后應加強對零售企業的監督和規范,提高政府執行法律政策的有效性。(3)由于零售業的開放性特征,政府應該引導其自我管理。可以通過成立類似“零售行業協會”的組織來實現,但協會不應成為大型零售商合謀壟斷和控制、壓榨中小企業的工具,政府的相關機構應加強對其進行監督。該種組織應成為有共同利益的企業組成的合法利益集團,成為零售企業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維護整個行業共同利益的組織。
四、結語
綜上分析,我國零售業競爭政策的制定一定要結合我國零售業自身的特點和發展現狀,牢牢把握政策制定原則,注重從細微處入手。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零售業競爭政策更加有針對性、更加合理,更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羊淑青,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沖突與協調[J],求索,2010(2)
[2]潘海洋,論城市中介組織的(反壟斷法)規制[J],行政與法,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