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15:11: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供應鏈人才培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6-0031-03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不斷加快,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配置大大加強,生產和銷售活動在全球范圍內的分布直接推動了采購和供應鏈的全球化,對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對采購人員的能力和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在采購與供應管理人才培養方面存在數量和質量上的不足,嚴重滯后于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制約了采購與供應管理戰略地位的提升。因此,探索滿足市場需求的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人才培養機制勢在必行。
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國際貿易日益活躍,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和國際供應鏈系統的重要環節,成為許多跨國企業的全球采購基地。國際采購、工商企業采購、政府采購這三大需求,已經促使采購管理隊伍的迅速壯大,并由原來的區域性向全球性擴展。一方面,大批外資、合資企業涌入,他們對具有專業知識、技能和行業經驗的采購人員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另一方面,眾多國內企業逐步認識到采購成本節約對企業經營的重要價值,必須迅速提高自身采購人員的素質和技能,以更好地應對市場競爭。同時,采購與供應管理崗位涉及面廣,無論何種性質的企業、行政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都有采購行為,都需要采購與供應管理方面的人才。
隨著政府財政資金使用的規范化,政府機構加強了對采購行為的規范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自實施以來得到快速推廣,在節約財政資金、加強廉政建設方面成效顯著。通過規范的符合國際市場運行準則的采購行為增加營銷價值、獲取政府訂單、進入國際市場已成為企業提升核心價值的有效手段。改革及有序開放政府采購市場,對加速培養專業化和復合型政府采購人才、加強政府采購學科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國采購職業人員需求巨大,高級采購職業人員短缺尤為嚴重。既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尤其是采購計劃、采購項目管理、招標投標、談判簽約、物料監控、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專業采購人員是非常稀缺的。
高校畢業生是采購專業人才的主要來源,但我國高校的采購專業建設已經嚴重滯后于人才市場的需求。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本科專業目錄中沒有列入采購專業,2004年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在財經大類里也沒有列入采購專業。雖然一些高校嘗試在其他專業下開設采購管理方向,或者被批準為目錄外新專業,但數量不多,其所培養的畢業生的數量和質量都不能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全國自學考試涉及采購與供應管理專業,但覆蓋的范圍和影響力比較有限;職業培訓主要以職業資格認證為主,而職業資格證書種類較多,認證費用高昂,良莠不齊。上述因素交匯在一起,影響了采購人才市場的規模和質量,制約了我國采購職業的發展和采購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采購人才需求的猛增,另一方面,教育滯后導致的人才供給不足以及人才職業素質和能力的不足,由此產生了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
高職院校培養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專業人才與團隊的開發是采購與供應管理發展的基礎。轉型期的采購與供應管理,其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的增加對人才素質的開創性、主動性和應變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采購方面的人才總體素質普遍很低,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知識覆蓋面和專業能力比較欠缺,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國內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推廣。
2009年《中國采購發展報告》顯示,我國采購管理的總體水平仍不高,表現為一些采購績效指標不高;采購績效與公司目標設計的結合不夠緊密;采購部門在組織中的戰略作用并未充分顯現;采購管理與供應商管理的規范化、精細化程度不高等等。成本控制是采購對企業最重要的戰略貢獻,商品質量、原材料市場和人才問題則是采購管理面臨的三大主要挑戰。
基于采購與供應對企業成本的節約效用,高層領導應更加重視采購與供應管理的戰略性特征,以更加開放的眼光和創新的思路,加快培養和儲備具有戰略思考能力的采購與供應專業人才,構筑更具全球性的供應鏈管理體系。為解決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必須通過政府、企業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構建多途徑、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以適應全球化背景下采購與供應管理向供應鏈和價值鏈升級的需要。
高職院校服務于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及時調整專業及培養方向,依據職業能力和素質構建匹配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必要進行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彌補高等教育對采購專業人才培養的短板,推動高職院校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需求驅動的高職院校采購與
供應鏈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專業定位和建設理念 (1)專業定位。以供應鏈中的采購與供應活動為工作內容,以完成采購與物資供應為任務,為工商企業、政府機構和外資企業培養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人才,以提高采購與供應效率,發揮采購利潤杠桿效應,降低企業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2)建設理念。以市場需求和職業資格為導向,以典型采購與供應流程(工作過程)為主線,按照任務驅動模塊化設計理念,設計7個任務模塊,并提煉每個模塊對應的職業能力,構建融理論知識、工作任務、職業能力于一體的“工作任務驅動教學與實踐實境耦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目標 主要培養掌握現代采購與供應管理的最新理論知識和技術,熟悉采購相關業務環境及采購與供應業務運作流程,具有供應商開發、采購與供應、庫存控制等核心職業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組織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及英語應用能力,在工商企業、政府機構和跨國企業從事需求分析、采購計劃、采購談判與招標、供應商管理、庫存管理、物料供應等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技能型專業人才。
職業范圍和職業發展 在工商企業、政府機構和跨國企業從事需求分析、采購計劃、采購談判與招標、供應商管理、庫存管理、物料供應等工作,起步崗位是從事基層操作的采購員、采購助理。隨著經驗的積累和自身素質的提高,可以按照采購職業的職業發展規劃向管理級和規劃級崗位晉升,具體如表1所示。
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 具體如表2所示。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以典型的采購與供應流程為主線,按照任務驅動模塊化教學設計理念,對7個流程環節對應的工作任務進行細化和提煉,確定每個工作任務對應的職業能力,并依據工作任務及其職業能力,設計了相匹配的12個任務模塊與課程以及相對應的實訓、實踐課程。為了加強對采購與供應基礎理論的理解,還設置了4門基礎課程。由于政府采購、工商企業采購和國際采購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差別,因此應根據不同采購類型的特點設置相應的特色課程,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和實踐活動。具體如圖1所示。
引入職業資格認證 為加快采購人才的技能培訓,規范采購行為,統一操作標準,提高采購人員的職業素質,必須對從事采購行業的人員實行資格化管理。采購職業資格認證有利于提高采購人員的業務素質水平,同時應按照采購職業資格標準整頓現有的采購隊伍,進一步規范采購管理,使采購人員的操作技術與技能更加趨于正規化、規范化。為了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采購專業人才,高職院校要做好采購職業資格的認證和對接,鼓勵學生獲取采購職業資格,將有助于畢業生職業素質的提高,為進入采購職業奠定基礎;高校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的對接,可使畢業生能順利地向采購職業人員轉變,而采購職業資格的知識和能力要求是構建采購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重要基礎。目前采購職業資格認證有三種國外證書和三種國內證書,國外證書包括:英國皇家采購與供應學會的CIPS認證;美國采購供應協會的 CPM(注冊采購經理)認證;國際貿易中心(ITC)的采購與供應鏈管理國際資格認證。國內證書包括: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國家采購師職業認證;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和教育部考試中心聯合頒發的CPS證書;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采購師認證。這些證書各具特色和適合范圍,有的還有實際工作經驗和學歷方面的要求,對在校學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高職院??梢愿鶕W校資源和特色選擇符合條件的證書,并實現證書與教學的對接,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采購知識和能力,為將來的認證奠定基礎。
縱觀采購與供應的戰略作用和發展趨勢,國際采購、工商企業采購和政府采購具有各自的特點和內涵,要分別研究其運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匹配的職業能力和素質。因此,做好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人才的培養,加強學歷教育、職業培訓和職業資格認證的統一協調,構建多層次、優勢互補的人才培養體系非常重要,這也是未來采購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何黎明.應對采購與物流管理的未來[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0(1):62-65.
[2]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采購發展報告(2009)[R].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9:3-18.
[3]倪東生.構建我國國際化采購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5(10):32-35.
[4]宋玉卿.采購管理專業建設研究[J].物流技術,2010(9):146-147.
[5]倪東生.政府采購領域專業教育的作為與突破[J].中國流通經濟,2011(8):79-83.
[6]馮華,宋玉卿,郭紅蓮.建設“采購與供應鏈管理專業”的必要性研究[J].經濟師,2005(5):119.
[7]況敏.對職業導向的高職檔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職教論壇,2011(18):49-51.
[8]王煥琦,杜培革,張麗華,安麗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1(14):12-14.
[9]魏銀霞,郭慶.適應產業需求的高等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1(20):38-39.
[10]劉東波.論高職院?!奥殬I融入”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1(27):28-29.
一、供應鏈協同理論基本內涵
最早的供應鏈協同思想于1960年體現在Clark & Scarf的研究中,20世紀90年代之后,供應鏈協同理論在世界上得到了迅速發展,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詮釋。筆者認為,供應鏈協同是為了實現供應鏈的整體目標,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協同制訂戰略計劃、協同實施戰術,共同約定并承擔各自相應的責任,最終使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協調同步,銷各環節實現價值增值的無縫對接過程。
(一)供應鏈協同層次結構 從管理層次角度看,可將供應鏈協同分為戰略層、戰術層及操作層等三個層次。(1)戰略層協同。戰略層協同處于供應鏈協同的最高層,主要是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從戰略的高度,明確并強化供應鏈協同的思想,進一步改進供應鏈協同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從而增強整條供應鏈的整體競爭能力,并最優化解決供應鏈協同中的各類問題。戰略層協同主要包括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文化的融合、戰略目標的協同、風險分擔與收益共享等內容。(2)戰術層協同。在供應鏈協同中,戰術層協同是供應鏈協同管理研究的中心問題,戰術層協同主要是業務流程層面的協同。供應鏈協同管理要求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打破自身界限,圍繞滿足最終客戶需求這一核心,進行業務流程的整合與重組。戰術層協同主要涉及以下內容:具有供需關系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需求預測的協同、生產計劃的協同、采購的協同、生產制造的協同、物流的協同、庫存的協同和銷售與服務的協同等活動。(3)操作層協同。操作層協同又稱技術層協同。盡管從層次來看,操作層協同處于供應鏈協同的最底層,但戰略層和戰術層協同均依賴于操作層協同,它是戰略層協同和戰術層協同的基礎和關鍵。技術層協同的內容主要包括: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信息的采集、存儲與傳輸等標準化體系的建立,信息活動平臺的構建,信息的智能處理等活動。
(二)供應鏈協同范圍 從供應鏈協同的實現范圍看,供應鏈協同由兩個方面組成:核心企業內部協同和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間的協同。(1)核心企業內部協同。核心企業內部協同是指為了使供應鏈上核心企業內的各個職能部門、各個業務流程能夠服從于總體目標,核心企業內部要實行各種資源、環節的協同。(2)企業間協同。企業間的協同是指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在共享需求、產能、庫存和銷售等信息的基礎上,需要根據供應鏈的供需情況實時地調整計劃、執行交付某種產品和服務的過程。若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普通高??醋鲆粋€服務型企業,那么學生從高中經過高考的篩選進入高校,后經過高校的教育培訓,最后進入用人單位的過程完全是一個人才的銷供應鏈全過程。將供應鏈協同思想運用到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可以使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培養模式的針對性更強,培養出的人才更貼合市場的需求,最終使高校、用人單位、學生、學生家長實現四方共贏。
二、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培養供應鏈模型構建
(一)傳統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傳統的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供應鏈模式包括了眾多環節,具體而言,是從高中招生開始的,學生經過高考環節,進入普通高校,經過高校4年的教育、培訓,畢業生進入人才市場,后經過企事業單位的人才招聘、篩選、錄用等環節,最終進入用人單位的供應鏈全過程,見圖1所示。
這種傳統的ERP人才供應鏈造成了高校的人才供給與用人單位的需求脫節,高校和用人單位各自為政、自我封閉,無法實現ERP人才的供需均衡。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的培養目標混亂。我國大多數高校對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的培養目標均定位于:培養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具備經濟、法律、現代企業管理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高層次人才。但此定位過于寬泛,高校不考慮自身的特色及生源的特點,全部培養高層次人才,這顯然不符合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規律。(2)缺乏對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的需求預測,ERP課程設置混亂。我國大多數高校由于缺乏對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需求的分析與預測,當了解到社會需要ERP人才時,便突擊開設ERP類課程。再加上高校不了解用人單位到底需要什么樣的ERP類人才就盲目引進各種ERP軟件。比如:許多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在開設ERP相關課程時,專業理論性強的管理類課程偏多,而信息技術類、軟件類課程過少。一些高校認為,開設一門ERP沙盤課程就可以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即可培養出ERP高級人才;另一些條件相對成熟的公辦高校則認為多開設一些ERP相關課程,盡量選取更多的ERP軟件,諸如ERP沙盤模擬系列、分銷與零售沙盤、供應鏈管理沙盤、VBSE軟件等實驗實訓課程,就可彌補信息類及軟件類課程開設的不足,就可培養出優秀的ERP人才,結果導致開設的課程雜亂而不系統。(3)ERP課程教學內容重財務、輕運營。我國大多數高校在開設ERP課程時,片面追求學生財務技能的提升,將教學中心放在如何提升學生的財務技能上,如:在進行ERP沙盤模擬課程實訓時,學生記賬、做賬、編制財務報表等活動占用上課時間過多,而企業如何運營,如何競爭、如何進行市場預測、如何實施人、財、物、信息流的統一等活動則占用的精力偏少,這導致ERP沙盤模擬的精髓被忽視了,企業的運營流程及運營規律的把握被忽視了,信息的集成與整合被忽視了,最終學生的其他管理技能沒有得到提高。其實,ERP管理軟件是本世紀以來眾多高校新引進的教學軟件,如何進行人才培養的問題需要高校及用人單位較長時間的摸索與探索。我國現有的工商管理專業教師一般是管理類專業畢業,理論性太強,而實踐能力偏弱;他們懂得系統的企業管理理論,但不懂復雜的企業運營,往往是在參加了軟件公司有限的幾次培訓后,匆匆上崗進行ERP相關課程的講授工作。一旦遇到軟件問題及企業運營問題時,只能通過軟件公司的技術顧問或管理顧問來解決。
(二)基于供應鏈協同的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供應鏈模式重構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是一個人才輸入、生產、輸出的全供應鏈過程。筆者以供應鏈協同為視角,重構了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培養模式。重構模式與傳統模式最大的區別在于學生進入高校后,微觀上高校與用人單位協同培養,宏觀上由政府調控。首先,高校與用人單位(包括管理軟件公司、營利性的企業和非營利性的組織)建立協同培養平臺。高校需要先調研用人單位對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的需求數量、質量及動態發展趨勢;用人單位可出具關于工商管理專業ERP崗位的崗位說明書,動態、詳盡描述以下內容:用人單位對ERP人才在知識、技能、態度方面的要求及發展趨勢;工商管理專業ERP崗位任職者的工作內容、工作職責等崗位說明。當高校征集了用人單位實際崗位的工作說明書之后,經過總結、歸納,再依據高校自身人才培養的特點,高校與用人單位協同制定人才培養戰略目標及人才培養層次;隨后協同進行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教學計劃的制定;在進行師資的協同后,再對學生進行教育、培訓。當教育、培訓環節結束之后,學生要到合作的用人單位進行實習、實踐及畢業設計。其次,政府需要在宏觀層面對協同平臺進行ERP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控及管理。政府的主要工作包括:出臺相關政策,如:鼓勵高校進行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鼓勵企事業單位進行信息化建設及管理;定期出臺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的供需數據,對學生家長、學生、高校及用人單位進行引導及協調,最終使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的培養實現供需均衡。最后,經過了政府的宏觀調控及協同培養平臺的培養之后,高校輸出的工商管理專業ERP畢業生應能適合社會的需求,最終可以選擇入職協同培養平臺的合作單位或自主創業或繼續深造或進入人才市場,等待社會錄用機制的檢驗。
圖2 重構的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培養模式
三、基于供應鏈協同的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培養機制
(一)基于戰略層協同的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培養目標及人才培養層次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處于大眾化階段,根據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可將高等學校分為研究型、通識型、復合型、應用型和技能型等類型?;诠ど坦芾韺IERP方向的專業特點及三本院校的特點,可將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通過課題組前期對用人單位的調研及相關信息的處理,可知,用人單位對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的需求包括三個層次,如圖3所示。
圖3 工商管理專業ERP需求層次
如圖3所示,處于需求最底層的是ERP普通型應用型人才,中間層次是ERP實施顧問或ERP實施工程師,最高層是ERP研發人員及首席信息官。當前,社會上對這三類人才的需求數量、質量不同,對他們的知識、技能要求也不同??傮w來說,社會對ERP普通應用型人才需求最多,用人單位要求此類人才懂ERP的基本原理;能熟練操作ERP的相關軟件;具備進行企業信息化管理、維護及信息化處理的技能,能勝任計算機信息管理類崗位的要求。隨著整個社會信息化的普及與社會對信息化及企業資源計劃的重視,營利性企業及非營利性的組織對ERP實施顧問也越來越多。企業或非營利性組織要求此類人才能將管理信息化解決方案成功地實施、運用到組織的運營流程中,并對ERP相關的硬件、軟件及業務流程進行持續的支持與保障?;诖?,企業或非營利性組織要求ERP實施顧問應掌握多項知識和技能,能熟練地將ERP軟硬件、管理、網絡技術、企業或非營利型組織的業務流程、行業知識、溝通技能完整地呈現。處于金字塔最頂層的是社會對ERP研發人才及企業首席信息官的需求。此類人才一般是從ERP實施顧問通過職業生涯發展晉升上來的。社會要求此類人才能完美地將技術與管理緊密結合起來,能將營利性企業、非營利型組織的運營特點及常規的管理技術、ERP軟硬件、網絡技術進行完美的結合。鑒于三本院校的人才培養特點,將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培養戰略目標定位于培養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具備經濟、法律、現代企業管理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針對的人才培養層次定位為ERP普通型應用型人才及ERP實施顧問。
(二)基于戰術層協同的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培養運行機制 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培養在戰術層協同主要指ERP人才培養在教學生產環節的協同,包括協同制定教學計劃、協同師資進行人才培養。
(1)協同制定教學計劃。將培養目標定位為應用型復合人才,工商管理專業ERP方向的教學計劃應符合人才培養層次定位的特點,考慮當地產業特點,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筆者設計了“3+1”模式進行人才培養。
如表1所示,大一階段是基礎課程學習階段,考慮到工商管理類專業ERP方向的特點,高校應加大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課時。大二及大三是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關鍵兩年,在這兩年,學生要經歷專業知識的學習及培訓。可建構“3+1”人才培養模式將經管類專業課、信息類課程及ERP相關課程進行區分。經管類專業課可以提高學生的管理知識儲備、提升管理技能;信息類課程可以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能及具體的操作技能;而ERP相關課程則可提高學生的資源計劃技能及資源整合技能,綜合提升自己的管理技能與技術技能。在ERP相關課程中,除了學生必須學習的ERP原理與實務及ERP軟件營銷管理之外,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以下管理軟件,諸如:制造業背景較強的高校版ERP沙盤模擬;突出企業營銷的高校版分銷與零售沙盤;突出供應鏈整合的高校版供應鏈管理沙盤;側重商業社會環境的高校版VBSE平臺。大四是學生將前期所學的理論運用到具體企業環境的重要一年,這個時期,學生可進入協同平臺的用人單位進行實習、實踐,此段時期的實習、實踐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進入企業某個特定的部門,比如人力資源部門或財務部門或生產部門或采購部門,作為用人單位的一員進行實戰學習;二是需要培訓企業版的ERP管理軟件,可選擇側重制造業的或側重供應鏈整合的或側重商業社會環境的管理軟件進行培訓。
(三)協同師資進行ERP人才培養 鑒于目前高校ERP師資受專業壁壘限制,教學水平不高且不能學以致用的狀況,協同平臺應進行師資的共同培養。ERP師資上崗之前,應接受軟件公司及其他協同單位至少為期六個月培訓,熟悉ERP理論,熟知各種軟件的操作流程及不同性質組織的運營規律;隨后需要經過軟件公司的技能認證及協同單位的管理技能認證,成為該軟件公司的特聘培訓師及協同單位的特聘管理人員之后才能在高校上崗。此時,合格的ERP教師不僅是高校的講師,是軟件公司的培訓師,更是與不同性質用人單位有合作關系的管理人員。當然,到學生進入大四需要實習、實踐時,如何熟練操作不同性質組織的ERP管理軟件,如何支撐各種組織的業務流程,這不僅是作為“雙師”及特聘管理人員的高校教師的職責,也是各用人單位的責任。
(四)基于供應鏈協同的工商管理專業ERP人才培養保障體系 保障體系的建立涉及到高校經管實驗中心的建立及高校ERP協會的建立。隨著近幾年社會對應用型復合人才需求的增長,許多高校紛紛建立了自己的經管實驗中心,購置了一套或多套ERP管理軟件。高校在購置軟件時一定要明確相關問題,考慮自身人才培養層次,有針對性地購置高校版管理軟件,充分考慮地域行業特點及人才的去向,有選擇地購置管理軟件。高校ERP協會是近年來隨著ERP沙盤大賽在全國的推出之后,一些高校新出現的學術性協會。利用該協會,可以進行高校版和企業版ERP沙盤模擬的實戰,協同不同專業的學生,利用不同專業學生的知識儲備,進行不同專業的ERP知識及技能的交流與提高;可以實現師生的協同,教師可以利用培訓時間找出學生操作中出現的問題,改變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利用該協會,還可以實現高校與用人單位的協同,利用ERP協會發現的問題,解決用人單位現實問題并進行管理軟件升級。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育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校企無縫對接的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以ERP人才為例”(編號:2012SJGLX300)、河南省教育廳骨干教師項目“基于校企無縫對接的ERP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編號:2012GGJS231)、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三本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編號:2013-JKGHB-0094)、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創業研究重點課題“河南省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建設研究”(編號:JAY2013025)、河南省社科聯課題“基于校企聯合視角的工商管理專業ERP方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編號:SKL-2013-3074)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馮志波:《“三位一體”ERP教學模式探析》,《財會通訊》(綜合?上)2013年第8期。
[2]侯淑霞、鐘敏:《基于供應鏈管理思想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上) 2011年第6期。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電子元件制造業;企業
現階段,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個企業應用供應鏈管理的需求越來越大。電子元件制造業企業也應用供應鏈管理得到了很多益處。
1.供應鏈管理的概述
1.1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供應鏈是指從商品生產一直到商品銷售這期間所有節點所組成的物流網絡,其中包含供應商、制造商、倉庫、渠道商等。這一物流網絡可以由多個個體或企業構成,但有些企業在這個物流網絡中扮演多個角色。比如有些企業既是制造商又還扮演渠道商的角色、供應鏈管理讓各個網絡節點分工明確、各司所職,提高了各個節點的工作效率,同時也節省了成本,降低了企業風險。
2.供應鏈管理在電子元件制造業企業應用中的作用
2.1降低成本
供應鏈管理在電子元件制造業企業應用中,降低了其企業整個生產到銷售的成本。電子元件制造業企業通過供應鏈管理可以選擇出合適的材料供應商,通過調查研究,評價各個材料供應商供應材料的性價比,從而優化材料成本。在倉庫管理中,由于供應鏈上的信息實時共享,避免了以往需求信息逐層擴大的情況,降低了庫存積壓產生的成本問題。并且供應鏈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電子元件制造業企業運輸系統的成本和交易成本。
2.2提高客戶服務質量
供應鏈管理其中一個目標就是提高客戶服務質量,供應鏈管理應用在電子元件制造業企業中,同樣也提高了電子元件制造業企業的客戶服務質量。供應鏈管理直接把生產和消費關聯起來,這時就需要電子元件制造業企業具有很高的客戶服務素質。具體體現在以下這個方面:客戶在購買電子元件后,企業會采用配送貨的方式把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這一點不僅加強了供應商品的效率,還提高了客戶服務質量。
3.供應鏈管理在電子元件制造業企業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存在的問題
3.1.1供應鏈管理人才的稀缺
現階段,在電子元件制造業企業中,供應鏈管理人才的稀缺是存在的現狀之一。由于供應鏈管理需要掌握材料采購、商品質量管理、生產技術及銷售等很多知識面,這種綜合性人才培養起來十分困難。由于電子元件制造業企業供應鏈管理缺乏優秀的綜合性管理人才,導致供應鏈管理沒有發揮出真正的功效。導致管理人才稀缺的原因有以下兩點:(1)企業方面對綜合性人才的培養不是很重視,大多數企業沒有一個完善的跨部門工作的機制,導致在供應鏈管理中大多都是就不同部門進行分開管理。(2)企業員工方面也沒有進行學習的熱情,不愿意在不同崗位上進行輪換。
3.1.2供應鏈管理的風險
供應鏈管理雖然幫助電子元件制造業企業進行很多方面的優化,但也同時伴隨著很多風險。具體如下:(1)由于信息化建設的不完善,導致供應鏈環節上的信息傳遞錯誤,可能會造成產品供應不上或增加庫存等情況。(2)物流出現問題也屬于供應鏈管理的風險,物流中斷影響客戶服務質量,阻礙供應鏈的流通。
3.2解決對策
3.2.1加強人才培養
加強人才培養是完善供應鏈管理的關鍵所在。具體人才培養的方法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進行:(1)加強企業內部管理人員培養,可通過培訓供應鏈管理的專業知識,提高員工對企業生產流程的熟悉程度平。要求管理人員熟練掌握電子計算機技術,學習先進的供應鏈管理軟件,從而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2)可和大企業之間進行合作,把管理人員送入大企業中進行考察進修,通過學習他人的優點從而加強自身素質。(3)可加大對供應鏈管理人才的引進,提高企業內部尖端的管理力量。通過引進的人才帶動企業內部人員素質的提高??傊?,通過培養人才可有效落實和完善供應鏈管理,把供應鏈管理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3.2.2加快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建設是完善供應鏈管理不可缺少的環節。在當前的市場背景下,完善的信息化建設可提高企業競爭力,了解市場第一信息,提高企業收益等。供應鏈管理通過完善的信息化建設可有效促進企業間的互補,提高企業服務質量和效率。具體完善信息化建設有以下幾點方法:(1)加強對信息化建設的重視程度,要求企業管理層把信息化建設當做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企業管理層重視信息化建設,才能把這一策略落實下去。(2)制定信息化建設部門,通過部門的研究來制定合適企業發展的信息化建設方向。信息化建設部門在考慮企業發展的同時還要考慮和供應鏈管理中各節點信息系統的結合。(3)加強對企業內部人員自身素質,培養員工對信息化的了解和掌握。只有通過企業內部所有人員的努力,才能完善企業信息化建設。
總結
供應鏈管理在電子元件制造業企業中的應用幫助了企業完成了成本控制,降低了企業運營存在的風險,提高了企業顧客服務質量。但在現階段的電子元件制造業企業供應鏈管理中,人才的稀缺和供應鏈風險是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只有不斷培養優秀的綜合性供應鏈管理人才,不斷完善企業信息化建設,才能把供應鏈管理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陳安,劉魯.供應鏈管理問題的研究現狀及挑戰[J].系統工程學報,2000,15(2):179-18.
[2]宋華.《物流供應鏈管理機制與發展》[J].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3]朱道,立龔國,華羅齊.《物流和供應鏈管理》[J].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4.
一、供應鏈含義與特點分析
(一)供應鏈含義分析
供應鏈其實是一種供需網絡,各種產品在生產與流通過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間供需網絡,這個網絡涉及到了生產商、批發商以及消費者等等,這樣來看也可以認為這是一個網絡式的物流體系。各個企業是這個體系中的一個節點,而節點之間又是相互需求與供應的關系,供應鏈不僅實現了連接供應商與用戶的紐帶作用,也使得商品在生產、流通過程中增值[1]。
(二)供應鏈特征分析
多個企業采用節點方式組成節,因此也就出現了模式與類型多樣的企業,供應鏈結構也就比較復雜,這是供應鏈的復雜性。第二個特點是系統性,供應鏈實際上就是一個網狀供需系統,系統中的各個要素互相聯系彼此相依。系統有共同的任務與目標,各個要素以競爭或者是合作形式完成這個目標,改變了傳統的采購、制造等活動分離的模式。供應鏈系統中的企業不僅是一個獨立的主體,也是其他供應鏈的構成部分,企業在運行時是動態變化與相互交叉的,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地改變自己的運行機制,更好地迎接挑戰與解決問題。
二、供應鏈系統中的企業物流管理不足之處
(一)企業物流管理觀念陳舊
雖然我國物流管理取得較大發展,但是仍舊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首先來分析其觀念問題。我國多數企業采用的仍舊是傳統產品供應銷售方式,只是單純地在企業內部實施物流管理,企業物流管理的職能也就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不利于企業進行系統合理分工,供應鏈下的企業物流管理也就不能真正體現其價值與作用。我國人民的消費水平與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物流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因此應該積極改變陳舊落后的管理思想與理念,提升企業物流服務效果。
(二)企業物流設施設備落后
我國大部分企業的物流設備都是比較落后的,沒有將信息化技術充分地運用到其中,物流管理的服務效率也不能提高,物流設備較為落后陳舊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物流發展的需要。與物流設備陳舊落后相對應的就是物流管理規范缺少,企業在物品儲運過程中不能實現整體管理與運轉,物流管理自動化水平偏低[2]。
(三)企業物流管理人才缺少
經濟發展日益全球化,我國與外國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交流業務范圍也在不斷深入與廣泛,現在物流企業需要的不僅是具有很強素質的人才,更加需要具備很強外語能力的人才。但是我國現在的物流管理人才培養體系是比較落后的,無法培養出真正滿足企業物流管理體系要求的人才,極大地制約了我國企業物流管理的發展與進步。
三、改進供應鏈系統中企業物流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改變陳舊落后的物流管理理念
企業物流管理要想真正地實現大發展大進步,就要在思想上認識到它的重要性,然后從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企業物流管理系統特點,計劃制定出合適的供應鏈系統物流管理方案。改進改善企業供應鏈物流管理水平,還要在思想觀念上改變,現代性的企業應該逐漸地改變企業經營方式,樹立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思想理念,重點關注物流服務內容創新、拓展服務類型等的服務理念。物流服務不能夠僅僅停留在實物服務方面,還應該給客戶提供特色信息服務,積極主動地與客戶形成戰略合作關系,形成自己一套專業與特色的服務方式與理念,取得獨特的競爭優勢。
(二)積極使用信息技術開展企業物流管理
現在發展得比較成熟的信息網絡技術也可以應用到企業中去,實現信息、資金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物流工作效率,企業在開展信息流服務工作時,應該以實物物流為基礎,從而做到物流服務體系的完善,除此之外,物流企業還要與客戶結成戰略聯盟伙伴關系,拓寬物流服務渠道。電子商務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日益成熟并且在現代企業物流管理上充當著重要角色,這種電子貿易方式充分地將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結合在一起,以顧客需求作為導向,緊密地將供應鏈系統中的節點聯系起來,有效地提升了供應鏈系統的運行效率,又吸引了新客戶加入,拓展了物流服務新項目[3]。除此之外,我國還要借助使用西方先進國家的先進信息技術力量,更換物流服務設施設備,縮小與西方國家的差距。
(三)培養企業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持,物流企業要想實現創新管理等最終依靠的還是專業物流管理人士,這些人才成為了物流企業進行供應鏈管理的關鍵。為了更好地為企業培養多種物流管理人才,一些高職院校必須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符合企業物流發展的人才培養計劃,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選拔制度,積極履行優勝略汰人才選拔原則,給表現優秀人才提供好的工作機會。人才培養的另一種方式就是鼓勵其積極進行進修,努力學習外國先進的物流管理方面知識與技術經驗,根據我國物流管理發展的實際情況,培養一些有管理才能與創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四、結語
關鍵詞:我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現狀;發展對策研究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給我國的企業既帶來了眾多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對企業的運營效率、運轉周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如果我國企業無法適應這些變化則就可能被競爭對手所打敗。供應鏈管理則可以很好的縮短生產期、提高生產效率,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供應鏈管理引入我國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但是仍舊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本文就我國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改進供應鏈管理的針對性方法,希望能對提高其在我國的應用水平,為我國企業管理模式革新提高競爭力有所幫助。
1 我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的現狀
企業供應鏈管理雖然傳入我國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但是我國仍然有很多企業沒有注意到其重要性,即使有部分企業已經引進企業供應鏈管理的新模式也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為了從整體上對其發展現狀有詳細的了解,我參考了中國物流網上的相關調查來進行分析。
首先,根據調查顯示,在我國大約有百分之五十的企業能和供應上保持一年作用穩定的合作關系,而只有百分之十的企業能和供應商維持2-3年的合作關系。這表明從整體上來說我國企業供應鏈結構還是相對穩定的,只是穩定的時期較短。其次,我國供應鏈管理中,很多企業引起了重視并加大了對物流、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建設,但是所有的工作僅限于企業內部,范圍太小對供應鏈管理沒有整體的把握。另外,很有很多企業對供應鏈管理的概念一無所知或者一知半解,不能充分了解競爭對手的情況且管理理念落后亟待改革。另外,關于條碼技術的應用。目前,雖然多數企業已經采用了條碼技術,但是并沒有將其應用到物流運輸過程之中。此外,目前很多企業已經建立了信息化的數據系統來對生產和庫存進行管理,但是這個系統相對封閉,應用層面狹窄沒有真正發揮大數據的作用??傊覈髽I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只是處于初期發展階段,需要不斷創新不斷發展才能真正推動我國企業發展。
2 我國企業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目前我國供應鏈在物流、倉儲等行業發展迅速,但我國供應鏈管理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在資金。技術、設施建設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這些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還是企業人才、理念、組織機構等方面。
(一)供應鏈管理觀念、人才中存在問題
首先,是管理理念的問題。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以其高效節能的優點贏得了外國諸多企業的歡迎。但是引入中國幾年來,該新模式并沒有被完全應用到企業管理中來。比如,近幾年我國的連鎖加盟店迅速蔓延全國,但是其管理模式仍然非常傳統。從市場開發到銷售到財務核算的整個環節都是由各個部門單獨去完成的,這種從傳統模式的弊端就是不能有效的使信息在各部門流通,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效率。而如今市場競爭激烈,這種傳統的管理方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當今企業的發展。但是很多連鎖企業仍然使用這種落后的管理方式,并把因此出現的問題歸咎于需求變化的增大。顯然,他們并沒有認識到使用供應鏈管理是解決的關鍵,因此關鍵的改變是供應鏈管理的第一步。其次,人才缺乏。企業供應鏈管理在我國剛剛起步,因此不可能有完善人才培養和輸送機制。另外,供應鏈管理中設計信息技術、物流等基礎設計的建設,這不僅需要有技術專業人才還需要有供應鏈專業管理人才,才能剛好的解決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此外,沒有國內統一的標準也是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二)供應鏈管理中企業自身組織結構問題
我國大部分傳統企業的組織機構一般是按照職能進行劃分的,這是實行供應鏈管理必須剔除的一個障礙。這種按照職能分配責任的方式使得部門主管一家獨大,而且這就容易產生部門之間的扯皮,嚴重阻礙了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此外傳統的組織機構也不利于費用的核算。由于每個部門在自己的領域都有絕對權,則各類產品的總費用是無法評估的,使得費用的透明度變得十分模糊。比如傳統的文書工作系統不能使得采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緊密相連,大大降低了企業運作的效率。這就導致了職能責任在各個部門的機械傳遞,比如生產部門完成了生產,則責任就落到了銷售部門的上,銷售部門完成了訂單則責任就落到了物流配送部門。這樣一旦在哪一個環節出現錯誤將無法查明,且也無法會顧客提供良好的服務體驗。此外,在貿易協作中各部門僅在追求自己部門利益的情況下進行作業,不會去考慮整個供應鏈的利益,更不會在各部門實現信息共享。
3 解決我國供應鏈管理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建立人才培養機制
我國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改變傳統的觀念。第一,有關部門要加大對供應鏈管理的宣傳,普及關于供應鏈管理的知識。第二,企業自身應該積極響應有關供應鏈學習培訓,主動去了解并實踐這種方法,在實踐中不斷去完善優化它。第三,企業應該突破傳統本文思想的束縛,樹立整體意識。人才是供應鏈良好運行的關鍵,因為人才培養機制的建立十分重要。具體培養機制可以多種多樣,比如,在國內各大高校開設SCM課程,加大對SCM的理論研究經費投入;借鑒歐美國家的研究理論和管理模式,在我國企業中試點實施,在實踐中總結出適合本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模式;企業也要做好自己的內功,既可以與高校合作培養,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人才培養學院為企業供應鏈管理輸送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
(二)改革企業組織結構
一方面,要建立與市場協調的機構?,F實情況中,很多企業已經建立了一個顧客服務方面的體系,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十分美好,但是實際上這種不清晰、不易實施的顧客服務條款并不能起到實際的作用。根據Dvadi Norton模型企業可以建立一個市場協調機構,通過該機構人員的對顧客的調查研究提出相關建議。這樣就能清晰的分辨出哪些是企業為獲得預定目標而必須做的事情。這樣產生的結果是,任何一個部門產生問題其責任的承擔不再是僅部門本身,而關系到每一個人。其次,建立售后服務機構。將生產計劃、市場需求、配上計劃有效的鏈接起來,實現三者信息的有效流動。企業計劃應該以此為中心,將每一個流程都與實現物流需求緊密結合。
4 總結
總之,供應鏈管理在我國的發展和應用有喜有憂,但自中國加入WTO以后也給我國企業帶來了更多機遇。企業應該積極轉變自身觀念,引起對供應鏈管理的重視并在實踐中反復總結經驗,讓這種新的管理模式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為企業更好的迎接挑戰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霍佳震《企業評價創新――集成化供應鏈績效及其評價》[M],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
[2] [美]大衛?辛奇―利維等《供應鏈設計與管理:概念、戰略與案例研究》[M],上海遠東出版社 2001 年.
[3]侯書森、孔淑紅編《企業供應鏈管理》[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2年1月 .
[4]吳文釗《企業信息化行動綱領――中國企業信息化方法論》[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 8 月 .
[5]魯開垠、汪大海等《核心競爭力》,經濟日報出版社 2001年1月 .
[6]祈軍主編《21 世紀商學院 MBA 中國實戰案例》[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年5月.
[7]陳功玉.陽明明.論中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中山大學學報.2003年6月.
關鍵詞:“T”型技能;人才培養;思考
中圖分類號:F2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8)36-0147-03
Research on T-type Talent Training of LogisticsManagement Major Undergraduate
Fu Lan
(School of Statistic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Economic)
Abstract: T-type talent is the kind of people who haveboth broad knowledge (represented with “-”) and profoundprofessional knowledge (represented with“|”). This article ismainly for logistics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level, to proposesolutions of problems below the line of thought: how to build ascience curriculum system to foster truly the needs of basic skillsand a strong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T-type talent.
Key Words: T-type skill; talent training; research
“T”型人才培養問題一直是個全球問題,吸引了國內外教育專家及學者的關注?!癟”型人才培養研究已經相當成熟,相比之下,針對本科物流管理專業提出的“T”型人才培養研究則顯得較為冷清,這大概與現代物流是一個新興的產業有關。其實現代物流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從國家G D P物流成本所占的40%比例來看,物流行業的人才培養研究就顯得非常有必要,而且呈現出社會需求的迫切性。
一、國內外關于此問題的研究現狀
在國外,發達國家的物流起步早、發展快,其物流教育水平也較高。尤其是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為適應物流業發展需求,物流教育已發生了巨大變化?,F在,國際管理發展學會(IMD,2006)在其年度世界競爭力排行榜中將物流列為最關鍵的競爭因素。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是近年唯一新增加到該著名排行榜商務專業年度目錄中的課程??梢姡瑖鈱ξ锪鹘逃浅V匾?。十余年來,產生了許多成果,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一是對技能結構或培養模式的認識。Mu r phy和Posit(1991,1998)對高層物流經理進行調查后得出結論:要取得成功,現代物流人才必須擁有范圍廣泛的技能;今天的物流人才必須既是技術專家又是通才(Johnson et al.,1999);P oi s t e t a l.(2001)對1992~1998年間物流技能需求變化研究發現,美國高層經理更可能尋求具有寬廣技能和既是管理通才又是管理專才的人;歐洲供應鏈管理學會主席A l a nWo r l e(2005)則認為:高端供應鏈管理人才應該具備“T”型技能結構??v向上,作為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的一員,他需要在自己專長的項目更有深度;橫向上,如果站在戰略角度考慮問題,還必須擁有整個供應鏈視角的廣度。二是對技能需求的研究。十多年來,不斷有學者根據自己的調查研究提出物流專業人才或經理應擁有的技能(A r o n,1991;B u-x b aum,1995;Sheffi,Klaus,1997;Cook,2000;Gammelgaard,Larson,2001;La Londe, Ginter,2003;Dischi-nger,2006;Mangan,Christopher,2005),有的還進行了縱向評分排序與對比,以找出不同時期不同技能重要性的變化,并針對中級物流師技能需求作了分類說明(Pau l Mur phy,RichardF.Poist,2007)。三是對物流相關課程設置的研究。Lancionie t a l.(2001)認為,大多數物流課程未準確地反映國際背景和供應鏈管理的多學科性質;Van Hoek(2001)指出,實踐的快速變化和物流研究的深入發展,要求教育者進一步更新其課程;世界最負盛名的物流專家之一馬丁?克里斯托弗(2006)則更深刻地指出:物流教育者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建立一套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課程體系,從而培養出具有“T”型技能結構的物流管理人才。
在國內,臺灣的Yen Chun Jim Wu(2006,2007)先是對本島物流認證技能需求進行了研究,分別提出了基層、管理層和企業層應具有的核心物流技能,并發現中層物流人員比基層和企業層應具備更多物流技能。然后又對美、歐、亞77所大學的物流相關課程進行了比較、排序研究。至于大陸,從對中文權威數據庫“中國知網”分別以“T型人才”和“物流人才+本科”為關鍵詞(2001~2008)檢索到的相關性較強的5篇論文來看,王漢姣和王青(2008)僅對本科教育的“T”型人才培養模式做了一般性描述和建議;趙群和何家蓉(20 07)對日本現代人才的培養模式、專業和課程的設置進行了研究,發現日本大學專業課程設置在“寬口徑、厚基礎”上下工夫;鄒龍等(2007)、劉聯輝(2005)分別對物流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進行了初步研究;陳韓梅(2005)從企業招聘人才的角度提出了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標準。
總之,國外研究比國內要多得多、深得多,而且對培養“T”型物流人才有深刻認識,不過,研究多側重于高級人才。國內方面,物流管理本科層次教育規模近年雖迅速擴張,但是,對其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置、技能需求的研究成果不僅極其缺乏,且層次低(如上述5篇論文均是發表在非核心期刊上),缺乏深入的調查、定量分析及國際視角和供應鏈管理的戰略思維。
二、研究的內容
(1)物流人才培養的基本理論問題。涉及物流管理專業、技能、課程的分類及其相互關系、“T”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課程體系構建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本科物流管理人才的就業定位。
(2)國外物流管理專業技能需求、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比較。對歐美等國家的技能需求及著名大學的物流專業課程體系、培養模式進行比較、排序,發現差異,分析原
因,總結經驗。
(3)本科物流管理人才技能需求分析。在大量調研基礎上,運用統計分析方法,揭示當前及未來若干年不同地區、規模、性質和經營業務的企業對基層和中層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結構需求,綜合評估后分類確定各項技能的排序,建立共同的核心技能庫。
(4)本科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分析。對我國設有本科物流管理專業的270余所大學的相關課程進行全面調查,了解、歸納課程設置的依據,在按課程性質、所在地區等分類基礎上,運用統計分析方法,經綜合評估后排序。比較這些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異同,揭示存在的問題。
(5)本科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通過供需矛盾的比較,借助國外經驗,從全球供應鏈管理視角探討如何構建一個培養具有“T”型技能結構人才的動態課程體系,并且建立一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核心課程集。課程體系涉及:課程名稱、相互聯系、學時分配、課程內容和技能培養目標。
(6)實證分析――以江西財經大學為例。
三、研究此問題的思路
研究思路的主線非常清晰,即技能需求分析人才供給分析供需差距分析適應需要,構建培養具有“T”型技能結構人才的課程體系實證分析。研究路線見下圖。
研究方法可采取:綜合運用頭腦風暴法、多種調查方法、比較分析法、AHP法、主成分分析法及實證分析法。
四、研究此問題的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物流業已經成為制約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瓶頸”。為此,“十一五”規劃提出“大力發展物流業”。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物流人才的支撐。而設有本科物流管理專業的高校是大批高素質物流人才培養的搖籃。但目前,人才技能需求與供給脫節。一方面許多物流管理本科畢業生找不到適當的工作,另一方面企業招不到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各大學開設物流管理課程時未真正從市場對人才技能的需求出發,缺乏科學論證,表現出隨意性、盲目性、主觀性和靜態性。這種技能供需嚴重脫節的矛盾如不解決,勢必影響到我國現代物流業和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快速、健康發展。因此,本文研究不僅對高校本科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的設置具有理論上的重要指導意義,而且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對于培養適應市場當前和未來需要的“T”型人才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它的研究價值在于:一是為本科物流管理課程體系設計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減少隨意性、盲目性和趨同性,增強個性化;二是為高校解決如何為企業提供“T”型物流管理人才問題提供可操作性方案;三是為教育部物流類高等教育指導委員會通用、核心物流課程的安排提供科學依據。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統計學院
參考文獻:
[1]林崇德.融東西方教育模式,培養“T”型人才[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1,12(1):1-7.
[2]劉聯輝.物流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思考[J].物流技術,2005,12(2):27-29.
[3]王海燕.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創新體系研究[J].物流技術,2007,12(10):34-3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國物流發展與人才需求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
[5]馬丁•克里斯托夫.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創造增值網絡[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6]Paul Murphy, Richard E Poist.Skill Requirementsof Senior-level Logisticians: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7,12(6):423-431.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企業管理;企業運營
引言
供應鏈管理理論進入我國時間較短,我國針對供應鏈管理的相關研究目前處于起步階段。供應鏈管理思想著重整體供應鏈的效率與經濟效益,關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協作,以便讓供應鏈上的企業都可以獲得更高的競爭力。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化對供應鏈管理的研究,能夠有效提升我國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快速的走進國際市場。
1.供應鏈管理的內容
供應鏈管理內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分別為供應、計劃、物流以及需求[1]。供應鏈管理的指標思想是兼顧同步化與集成化的生產計劃,同時以各項技術作為支撐,以互聯網技術作為平臺,圍繞供應、生產作用、物流等環節的需求來實施。供應鏈管理包含著計劃、合作、控制從供應商至用戶的產品與相關信息。開展供應鏈管理的主要目標在于改善用戶體驗,降低整體交易成本,并且在最大程度的優化上述兩個目標的平衡。
2.我國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對策
2.1互相信任達成長期合作關系
供應鏈管理跨越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界限,將各個主體連接起來,需要樹立其合作互助的精神[2]。企業要在明確自身戰略目標的基礎上掌握自身的核心優勢,與其他企業展開積極的合作,一同承擔風險,共享利益。讓企業合作方之間能夠形成充分的信任,建立其信息共享與傳遞機制,一同克服信息不對稱這一問題所導致的供應鏈企業信息閉塞的問題,使得信息資源能夠在供應鏈上的各個主體上得到共享,一同聯合挑戰市場上的競爭者,以獲得最高的經濟效益。在進行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要擴大挑選范圍來選擇合適的合作搭檔,并且就合作過程中的各項明細進行協議化處理,最大程度避免相關商業糾紛。所選擇的合作搭檔應該擁有強有力的核心競爭能力,擁有與自身相同的企業價值觀與戰略理念。
2.2建立健全供應鏈管理系統
現代企業需要擁有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方式,信息技術就是現代化管理方式的技術基礎。當前供應鏈管理的載體已經成為現代電子技術以及網絡系統,甚至可以說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企業供應鏈管理工作的實施。要建立健全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可以使用企業資源計劃軟件[3]。企業資源計劃即為ERP軟件,其能夠平衡企業各個方面的資源,給企業提供多種計劃方案。使用ERP軟件能夠突破時間、地點的限制與員工、客戶開展無限制的信息共享與溝通,并且能夠隨時隨地查閱相關信息來做出商業決策。ERP能夠優化客戶服務,提升企業的整體工作效率。另外還可以針對ERP軟件進行優化,可以通過與即時化管理結合、融入供應鏈管理內容等方式來對ERP軟件進行優化。
2.3實施一體化供應鏈管理
實施一體化供應鏈管理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1)強化供應鏈管理人才培養。強化供應鏈管理人才培養就是要培養一批能夠熟悉供應鏈管理運作流程,擁有探索精神的管理人員。政府相關部門、高校、企業等應該加強聯系,充分發揮其在理論科研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優勢,一同推動我國供應鏈管理的發展。2)落實一體化供應鏈管理?;趯崿F供應鏈管理的目標,供應鏈管理應該選擇合適的工作人員,避免利益相關者涉及其中。減少供應鏈管理重復工作,實現供應鏈綜合功能的優化[4]。
2.4重新優化組織結構與業務流程
企業通過審查核對自身的核心業務與企業的生存有著密切的關系。企業正確意識到自己的核心業務時就能夠全身心的集中精力來投入核心業務的開展,將非核心業務交由供應鏈管理的其他主體完成。針對這一情況,企業應該重新優化組織結構以及業務流程,使得業務流程更加合理化,增加流程管理中員工的自主決策權力。為了滿足業務流程重建的需要企業還可以重新建立組織結構,將組織結構轉變為便于員工相互溝通、交流,能夠最大程度釋放員工天性與創造力的網絡結構,進而提升企業業務流程運作的效率,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5利用IT技術優化供應鏈管理
在企業供應鏈管理中應用IT技術可以有效提升企業捕捉、處理、分享信息的能力,并且利用IT技術還能夠實現優化組織內外流程的效用,對于全面提升企業供應鏈的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5]。在信息技術環境下企業還可以使用供應鏈管理軟件、電子應用軟件、數據庫、大數據技術等來優化供應鏈流程,實現供應鏈的溝通,進而全面提升供應鏈的敏感性與敏捷度[6]。
3. 結束語
供應鏈管理是一種新興的企業管理方式,其傳遍了傳統模式下企業縱向一體化的管理方式,傾向關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及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協作,強調優化客戶服務體驗,以根據客戶的需求創造出最大的客戶價值。在市場經濟競爭十分激烈的環境下供應鏈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是企業提升降低運營成本,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作者單位:山東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 孫劍.我國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策略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03):48-51.
[2] 朱慶華.影響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制約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9, (02):83-87.
[3] 林濤.福建服裝外貿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模式構想[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 (11):137-141.
[4] 繆朝煒 , 伍曉奕.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體系與績效檢驗[J].經濟管理, 2009, (02):17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