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15:10: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觀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教師教育觀念的本體博弈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大力開展,教師的教育觀念也被要求更新轉變,但隨著對教師教育觀念的相關研究發現,教師有可能受自身因素和外界影響而持有兩種教育觀念。已有研究者指出:要了解教師的觀念,需要對個體的潛在狀態做推斷,這種推斷非常困難;觀念是不能夠直接觀察和測量的,必須從人們說的、打算做的和實際做的事情中去推斷。因此,探究教師教育觀念的實然狀態以及其影響因素,有利于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從而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筆者曾對沈陽市內幾所中學的一些教師進行訪談,了解到目前很多教師的教育觀念與現階段的教育改革還是同步的,但同時很多教師心中也有著不言而喻的傳統教育觀念。例如,關于一直被提倡的合作性教學模式,不同的教師就持有不同的觀念。有些教師認為合作性教學模式雖然也有開展,但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有些老師覺得合作性教學雖然效果不錯,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不利于課程進度;有些老師覺得合作性教學無法有針對性地教學,有些相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可能難以跟上合作討論的步驟,進而逐漸失去了合作興趣,學生還是更適應一直以來老師講、學生學的固定模式。從以上的幾種觀點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對于改革所倡導的教學模式在觀念層面還是有一定認識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其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觀念還是“不言而喻”地起著支配作用。目前對合作性教學、合作性學習的研究越來越多,對這種模式的支持呼聲也越來越高,這種合作模式不但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傳統的教師主體地位進行轉移,還能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但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卻在觀念上對合作性教學模式的可行度產生懷疑,且有一定的抵觸心理。在教師自身傳統教育觀念和現代教育觀念的博弈中,應然的觀念與實然的行為不完全一致,這種矛盾實際上說明傳統教育觀念在教師教育觀念中的重要位置,傳統的教育觀念仍然對教師教學起著制約作用,并在這場博弈中處于上風。
(二)教師教育觀念的主體博弈
倘若將教師教育觀念的本體博弈歸結于教師內在因素的博弈,即傳統與現代兩種教育觀念的矛盾,那么教師教育觀念主體博弈就可以歸結于其外在因素的博弈。談及一直以來對教育觀念的研究,多以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念研究為主,但近年來也有對公眾教育觀念的研究。有學者運用問卷調查法對我國東北、西北、西南、華東和華南主要城市公眾的教育觀念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教師、家長教育觀念與當前教育觀念的理想狀態存在顯著差異;教師與家長之間、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地域的公眾在教育觀念及各子觀念上存在顯著差異”,“教師的教育觀念水平高于學生家長的教育觀念水平”。由此可見,教師與家長的教育觀念之間存在著水平上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一種隱性博弈力量的存在。在筆者對初中教師和家長的訪談中發現,教師和家長之間不僅是一種互相依賴、支持的合作關系,實際上還存在著對彼此的不滿,而這種力量的存在則足以使教師對自身的教育觀念產生矛盾甚至妥協改變。例如,關于我們耳熟能詳的“減負”,很多人都很支持,但同時也很無奈。從家長的角度來講,當筆者詢問到一位家長“孩子現在作業多不多”時,這位家長直接將剛剛放學的孩子的書包遞了過來,里邊差不多能有十多本書,書包的重量可想而知。很多家長都認為學校老師在考試壓力下講課進度很快,孩子不補課就跟不上,于是就安排在外面補課,這種做法無形中就給孩子加重了課業負擔。而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很多教師都覺得教師給孩子留作業其實也是在滿足家長的需求,一方面家長希望給孩子減負,但另一方面家長又希望孩子能夠有個好成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即使想按照正常上課速度進行,但是由于很多學生已經提前補過課,所以在大多數人都掌握了知識點以后,老師就會加快課時進度。而教師與家長無形之中的“默契”卻將孩子置于重大的學習壓力之下,教師一些積極的教育觀念也會迫于“現實的無奈”而妥協。教師與家長之間教育觀念上的差異性,使之形成一股不同主體之間的博弈力量,影響著教師教育觀念在教育實踐中的作用。
二、教師教育觀念的文化制約因素
毋庸置疑,文化與教育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正如布魯納所說“教育不是個孤島,而是文化這塊大陸的一部分”,如果說教育是文化大陸的一部分,而人則是創造文化、開展教育的主體,那么教育正是文化與人的交集所在。從文化何以影響教育的角度來看,文化既可以作為一套宏觀的符號系統,包含各種價值、權力、機會等等,為教育提供一種大的文化背景,這種文化背景既包括大的社會文化背景,也包括小的學校文化背景。同時文化還可以作為一種微觀的文化工具作用于個體的意義生成,影響個體的思維,而本文所探討的教師教育觀念就是文化在微觀意義上的一種體現。
(一)文化的地域性差異
文化的地域性差異也是影響不同區域教師教育觀念形成的重要因素。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句俗語中也蘊含著不同地方的文化可能就會塑造不同的人的道理。眾所周知,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就有著明顯的差異性。“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culture)”是由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米德(Mead,M)首先提出的一個概念,她用此概念來指稱以重復過去為使命的那些文化的類型。“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culture)”是與后喻文化相對的一個文化概念,指稱的是以開拓未來為使命的文化的類型。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后喻型”文化結構的特征,在教育取向上具有封閉性的特點,產生了師授師承的模式,不太重視受教育者個性的發展與張揚。而美國文化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科學,社會是年輕人的社會,適者生存、優勝劣敗是其社會規則,他們用發展的需要來驅動文化。美國文化的“前喻型”文化結構賦予了教育者的教育取向以“開放性”為總體特征,形成了師導生創的教育模式,注重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的自主意志和自由精神。不同的文化會導致不同的教育取向,也會形成不同的教育觀念,上述中國與美國不同的文化類型所形成的不同的教育觀念就是文化的地域性差異的有力佐證。但是,即使在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一個地區的不同學校,甚至一個學校的不同班級,文化也存在著差異性。例如,沈陽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一個北方城市,其社會文化自然有著其自身特色,“在中國的市場化過程中,老工業基地社會與市場化程度高的地區并沒有統一的進程,市場化的發展不僅取決于資本、勞動力和市場,而且取決于傳統體制的強弱。”在沈陽地區相對較強的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市場化發展并沒有沿海地區高,相對應地人們的觀念也受傳統觀念鉗制較為嚴重,教師的教育觀念自然也同沿海地區市場經濟體制下教師的教育觀念有所差異。因此,根據上述筆者對沈陽市內幾所初中教師的訪談我們可以得知,目前沈陽市內很多初中教師的教育觀念與現階段教育改革有著基本的一致性,但其內在的博弈由于受到文化的制約仍然使其持有較為保守、不愿冒險革新的傳統觀念,相比于沈陽地區,在中國上海、廣州等南方沿海城市,其教育觀念則相對較為開放。因此,文化的這種地域性差異是教師教育觀念差異化甚至導致內在博弈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文化的歷史性差異
雷蒙德•威廉斯曾認為,“文化是一種發展意義上的文化”,以莎士比亞的戲劇為例,它不僅是一部文化藝術作品,也展現出文藝復興時期英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同時它更是不斷發展著的人類文化中的一部分。而歷史之所以足以影響到現在,就在于其足夠深刻。由于教育觀念是文化在人的思維上加以作用而形成的一種穩定的意識形態。之所以稱之為相對穩定的觀念,就必然是經過經驗不斷積累而形成的,而文化是不斷發展著的,人的觀念也是隨之而不斷發展的,但是由于其趨于“穩定”,那么這種觀念的改變,或者說要想使舊的文化直接轉變為新的文化是不可能的,這個轉變過程必然是需要逐漸過渡的,而且這種轉變是必然要基于歷史之上的。正如前述教師教育觀念當前存在的問題可知,教師教育觀念存在著本體博弈,與其說這種博弈是教師自身新舊兩種觀念的較量,不如說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博弈,而傳統文化的這種制約性非一次兩次改革所能輕易打破的。之所以稱之為傳統,就在于其根植于人的內心,代代相傳。之所以需要進行改革,其前提假設就說明有些以前的是不適應現在發展的,但是所要改革的是否能起到其應然的效果,改革以后是否就可以解決現在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因此,教師教育觀念的改革任重而道遠,而從文化角度來分析教師的教育觀念博弈的原因,則是從根本上解決如何進行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三)文化的主體性差異
所謂文化的主體性差異,也就是人作為文化的主體,雖然共同創造文化、傳遞文化,但同時每個民族、每個群體,甚至每個人在文化的作用下都呈現出一種差異性。教師作為學校教育中的教育實踐者,雖然在教育改革中對倡導的教育觀念持贊同態度,但其內隱的教育觀念仍然在教育實踐中起著主導作用,從體制入手可能只會改變其外在的教育觀念,若想改變其內在,還要從影響其形成的文化要素入手。而與教師有著密切聯系的利益相關者,例如家長、教育理論者、教育行政人員等等,這些在作為宏觀符號系統的文化影響下互相作用,都對教師的教育觀念產生重大影響,其中家長的影響尤為明顯。首先,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主要實踐者,其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但目前家長教育觀念卻仍停留在傳統的唯智主義、功利主義和外控主義的教育觀念之中,而這些教育觀念不僅直接制約了家庭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校教育,也與教師的教育觀念形成一種外在的主體博弈,進而相互影響其內在的教育觀念。
三、教育改革中的教師教育觀念改革
就目前而言,很多教師的教育觀念僅僅是停留在表面,其內在兩種教育觀念的博弈在受到文化的制約后往往使其傳統的教育觀念占主要地位,而這種觀念由于改革的大勢所趨逐漸為人所隱藏,演變為一種隱性教育觀念并導引著教師的教育行為。教師的教育觀念雖然說是文化的一種反映,但并不是說教育觀念就完全是文化的產物。有學者曾指出,構成教育觀念結構物的幾個要素有文化習染、知識影響和個人建構。但無可置否的是,文化因素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從文化的幾個差異性特征來進一步分析,文化的制約相對其他因素是一個穩定的難以變革的因素,因此基于當前教育改革對變革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出幾個淺薄建議。
(一)加強文化交流,共享教育信息
由于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僅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差異,還有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區別。觀念的形成與所處的文化環境和接收的文化熏染有著密切關系。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合作訪學也越來越頻繁,而越固步自封就越難以前進。因此,加強區域間的文化交流,共享各個學校的教育信息,使教師可以進一步打開視野,接受新的理念,感受與眾不同的新文化,逐漸使之內隱教育觀念發生改變。
(二)完善制度改革,深化革新意識
制度的變革是改變現狀的一個有力措施,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過程中,高考制度作為一個重要評價制度的存在成為眾矢之的,因此在新一輪改革中,越來越重視綜合評價的方式。雖然說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制度上的變革卻可以深化改革意識,對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有著巨大的外力作用,使之在大趨勢下提升自身的革新意識。
(三)提升大眾文化,倡導家校合作
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社會每前進一步,都是創新的結果,“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薄耙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雹诙髮W生是民族復興的生力軍,因此,必須加強對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嚴重束縛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頭腦,制約著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實現,影響了創造性人才的培養。要徹底改變這一狀況,就必須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應該說,在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發展中,從強調專業教育到強調通才教育,這實際上就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轉變,現在又適時提出培養創新型人才,更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巨大進步。但是這種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全面貫徹,還需要一個過程,這就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盡快地接受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樹立起新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真正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要把對“學歷”的注重轉向對“能力”的注重。通過普通邏輯的學習,能夠使人思維敏捷,反應靈敏,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沒有正確的思維,沒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甚至連兩個簡單的事實都無法聯系起來,更談不上科學研究,談不上知識的創新、技術的發明。所以,在普通邏輯的教學過程中必須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注重對大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其次,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造。邏輯學教師必須明確,邏輯學教學的目的不是要培養少數邏輯學家,而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普通邏輯教學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鍛煉思維技巧,運用邏輯這一工具去探索真理,獲取新的知識;同時,它作為一種工具,還可以指導學生去正確地表達和論證思想。因此,邏輯學教學一定要正確處理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的關系,要高度重視對學生的邏輯思維的訓練,善于從思維的實際出發引申出理論知識,并能成功地將理論知識與人們的日常思維結合起來,解決實際思維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所以說,在教學中要盡可能精簡對理論內容的闡釋,適當增加應用理論知識來分析解決問題的內容。
再次,要改革教學方法。大學生學習普通邏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使他們學會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創新知識,使他們學會正確思維,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應該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但是,長期以來,絕大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多數時間是以講解式的教學方法授課,教師在規定的時間里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條分縷析,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教學方法雖然有它的長處,但其不足也顯而易見,主要有兩點:一是講解式的教學方法著眼教師,教師完全是以自己設定的認知水平來講解,容易忽視學生的認知背景、認知速度、認知策略的差異性。往往有許多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思維。二是學生在以教師講解為中心的課堂中學習,只需聽從教師的分析,自己往往是被動地接受、消化。這樣就使學生喪失了主動求知的技能,創新思維能力得不到培養,導致學生有依賴心理,難以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邏輯學科的教學目標。那么,究竟該如何教學呢?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四點:
第一,通過“情趣教學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情趣教學法,簡單地說是指以師生情感為紐帶,以興趣為動力的課堂教學模式。其目的是優化課堂教學設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努力創造和諧、民主、活躍的課堂氣氛,力求使課堂教學達到生動、互動、主動的教學效果。情趣教學法的核心就是: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基礎,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語言交際能力為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邏輯學是一門比較抽象枯燥的學科,其特點是內容高度抽象、內在聯系密切,如果我們不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不注意用生動的實例去進行教學,只是單純地從概念到概念、從公式到公式、從符號到符號進行推導,那只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能力培養就無從談起。要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就必須改變教學上從理論到理論的呆板教學方法,寓抽象的邏輯理論于現實事例之中,通過生動的事例和教師的情緒,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在愉快的心境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在邏輯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學生,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要努力創造輕松、和諧、風趣、愉快的課堂氣氛,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絕不能拘泥于邏輯的符號化、形式化,絕不能拘泥于平鋪直敘、毫無生機的理論闡釋。通過激發學生學習邏輯的興趣,從而達到提高他們自覺運用邏輯工具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要注重采取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學會吸收信息、處理信息。邏輯學教學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思維不斷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程度對于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思維能力是在思考過程中發展和提高的,因此,在普通邏輯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僅要以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精神,更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大膽質疑、開拓創新的精神,培養其思維的創新性和深刻性。啟發式教學方法要求教師首先提供問題或含有問題的材料,材料或問題的選擇要有典型性;其次,要做到五個“要”,即:要讓學生去發現問題,要讓學生大膽猜測,要讓學生去解決疑難問題,要讓學生去總結規律,要千方百計去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再次,要適時做出問題總結,使學生明確討論所包含的科學原理或有關方法。比如,在講授同素材直言命題之間的關系這一知識點時,就不要直接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向學生提供A、E、I、O四種命題在全同關系、真包含關系和真包含于關系、交叉關系、全異關系四種關系下的真假情況,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同素材的A、E、I、O四種命題之間的真假關系。這樣讓學生經歷比較、歸納、猜想和檢驗等一系列探索過程,就會使學生了解結論的由來,強化對邏輯規則的理解和記憶,還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的科學發現奠定基礎。
第三,要注重實踐教學。通過實踐,幫助學生將學到的邏輯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促使知識的遷移,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提高應用水平。邏輯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一個切入點就是從練習題入手,啟發學生以基本題為基礎,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用、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同時引導學生通過聯想、類比、發散、假設等多種思維方式,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進行解題。鼓勵學生對解題的多種方法進行比較、篩選、改進、優化,以求最佳的解題思路,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講實例以理論為指導,講理論以應用為基礎;還可以通過開展演講辯論比賽、邏輯基礎知識競賽、邏輯推理智力競賽、組織法庭辯論觀摩等多種實踐教學活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這些都有助于使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把枯燥的規則變得生動,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實現邏輯教學的目標。
第四,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普通邏輯思維能力就是運用概念,作出判斷,進行推理的能力,也就是從已知進入未知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在于要教會學生怎么學,最終達到讓學生離開學校以后能夠完全獨立地進行學習研究。錢偉長說:“教學改革更深層的問題還是怎么教與怎么學的問題”,“教,關鍵在于‘授之以漁’;教書,關鍵在于教給學生一種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雹鬯?,教師要注重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開啟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把創新思維逐步融入到學生的知識結構中,使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邏輯學教學如果僅僅局限于講清楚什么是概念、什么是命題,什么是推理,那么學生學完了邏輯學也就只能知道這些。邏輯學本身是最講求體系結構的一門課程,各章節之間的邏輯聯系是理論性教材的典范。概念、命題、推理的知識當然應當講清楚,但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這些知識之間的聯結方式:為什么概念是邏輯起點,如何明確概念,概念間的關系如何構成判斷,判斷之間的關系如何構成推理;判斷的邏輯性質為什么含在概念間的關系里,推理的規則為什么含在判斷的邏輯性質里等。對這些知識之間的聯系聯結方式的分析與教學,就是學習方法的教學。這樣,就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使他們學會質疑、調查和探究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總之,在普通邏輯教學中要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知識所帶來的樂趣,變強制性教學活動為主動性參與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注釋:
①遲維東:《邏輯方法與創新思維》,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
②:《文選》,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③錢偉長:《如何培養有創新精神的人》,《新華文摘》,2001(4)。
關鍵詞: 轉變 定位 掌握 改革
滬科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在我省試教后已全面推開使用了,通過第一輪教學的實踐,這套教材得到了教師的認可,大部分的初中物理教師都認為現行教材能體現課改精神,切實可用。但是,仍有一些教師對新教材茫然不適,覺得教材順序編排亂了套,甚至認為內容簡單得沒講頭,幾分鐘就可解決問題。在對物理教學檢測命題時,一些教師反映試題難命,按傳統方式,擬出的題不是太容易就是超“綱”,這也說明了現行教材的確不合應試教育的口味。因此,如何使教師盡快克服傳統教育思想和傳統教學方法的慣性干擾,把握好對現行教材使用的“度”,使初中物理教學全面轉入素質教育的軌道,是目前教材教法研究中的一大課題。筆者認為,要真正用好現行教材,提高教學質量,根本在于以下幾點:
一、轉變教育觀念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行為,全新的教育觀念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必要前提。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任務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初中物理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一門課程,必須為實現這個總的人才培養目標服務。過去的許多年中,初中物理教學在改革方面雖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始終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干擾,教學要求被不適當地拔高,課堂教學往往是“滿堂灌”,作業訓練是“題海戰術”,使本來有趣實用的初中物理變成了一些學生負擔過重的課程,尤其忽視了對學生思想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由于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慣性”極大,有的教師在新課改下“穿新鞋,走老路”,喜歡用應試教育的眼光審視現行教材,結果是既不適應,又不放心,害怕現行教材降低了難度,影響教學質量,影響升學率。柳斌同志講:“教育觀念的轉變,是用好教材,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前提?!彼?,只要我們在觀念上真正完成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跟上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全面發展,現行教材的使用必將成為學生喜歡、輕松樂學的一門課程,達到培養四化建設需要各類高素質人才的基礎物理課程教學的目的。
二、定位教師角色
在新教材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掌握靈活生動的教學方式,注重自身角色的轉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教學“主宰”這一角色轉變為多重角色。首先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培養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引導者、組織者,這也是新條件下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其次從師生的“指導”與“被指導”關系轉變成新型的“伙伴合作”關系,教師要成為教學過程中的示范表演者和組織協調者、開聰啟智的潛能開發者。教師要通過對自己教學行為的不斷反思和物理教學理論的不斷研究,更新自己的觀念,完善、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學習掌握新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手段,逐步從“教書匠”轉變成“研究員”。
三、掌握教材特點
現行教材與原教材相比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1.生動活潑,簡明輕快,圖文并茂。
現行教材用一些生動有趣的自然現象、生活事實說明概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概念和規律的講述簡明輕快,不過分追求嚴格,淺顯易懂;插圖能啟發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有的以圖代文,寓教于樂?,F行教材一般是按生活情景創設,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得出結論來設置的,章前有知識點提示,節中設信息窗、加油站、“交流討論”、迷你實驗室,尤其對相應的探究環節進行了點撥,節后都設有“請提問”欄目,編排靈活,不似以往那么刻板。
2.教學內容的編排順序調整合理。
現行教材的編排是由常見的簡單易學的運動、聲、光等物理現象到力學的基本概念和規律,再到學習抽象概括程度較高的熱學、電學和現代物理運用的基本知識,符合由淺入深、先易后難的認知規律?,F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識點少,兩周左右換學一章新內容,初學者既有新鮮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識點的關系,形成結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習信心。
3.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從“獻給同學們”到打開物理世界的大門,到各章節中的演示實驗、學生隨堂探究實驗、“問題設置”和“迷你實驗室”等內容,教材不斷更換課堂教學形式,促使學生多動腦,多開口,在課堂上保持積極主動的主體狀態。
4.教材難度明顯降低。
現行教材對有些知識的處埋,只要求“知其然”,不一定要求“知其所以然”;計算題明顯減少,難度也有所降低;增加了流體力學和原子能知識、宇宙探索知識,使教材更加貼近素質教育的需要,知識體系趨于完整。學生的學習負擔減輕了,知識面卻有所拓寬。
5.加強了物理探究實驗的教學作用。
現行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物理教學要以觀察、實驗為基礎,教材中實驗探究習題明顯增多,感性認識的積累有助于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養成尊重事實、勤于動手和樂于探究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數學 創新 思維
創新的活力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社會不斷進步的動力,是一個國家強盛的支柱。1999年數學高考學科命題,集中體現了創新的意識。這實質上是命題走向成熟的標志。
何謂數學思維過程呢?簡而言之就是數學概念,數學定理、公式、法則及其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它們發生、發展及其形成的過程,以及數學知識相互間的關系及聯結。其核心是思維的變化過程。廣義是指數學過程。
要實施數學創新教育,就要拋棄那些傳統的數學教育觀。傳統的數學教學重知識、輕過程;重學歷,輕學歷;重記憶定勢,輕思維發展;重概念辨析,輕數學應用;重局部體系,輕聯想推廣;重章節結構、知識本身,輕相互聯結和思想方法,等等。這些傳統的作法都是與數學創新教育相違背的。它們的本質區別就在于重數學知識,輕數學思維過程。
要實施現代的、全新的數學創新教育觀,一定要求我們廣大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拋棄創痛的觀念和做法,處處體現創新教育觀念和做法,也就是數學教育活動的過程充分的展現思維的過程。
注重數學思維過程是數學教育規律的要求,是數學本質的要求,是思維科學的要求,是創新教育的要求。其實數學的教育要注重數學思維過程,早就被數學大師們所提倡。
實際上我國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直所開展的數學思維研究,也正式這一思想的體現。數學的過程是思維的過程,數學的創新教育要注重數學思維過程;現在我們將前人的成果繼承并發揚,將注重思維過程與創新教育結合起來創立一個嶄新的數學教育形式。
數學教學活動如何實施創新的數學教育觀呢?我們已經樹立了一種最根本的觀點,那就是始終如一的貫穿數學思維過程。
如何貫穿“數學思維過程”?它首先要求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體現創新教育的課堂“數學思維過程”行為表現。那就是要常常使用:推斷、類比、聯想、想象、發散、逆向等方法;善于引導學生尋根問底,“無事生非”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學生異想天開的荒唐也不會遭到批評;善于引導學生另辟蹊徑,把發現的新問題、新感受,告訴他人,教學是開放式的;善于引導學生從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它們相互間的關系;善于引導學生對事物的結果進行推斷并證明,并不斷改變條件、環境進行推斷或懷疑;善于引導學生將已知的事物和學到的知識重新進行概括和總結;常常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盡可能多的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等。
其次,數學教師要深入挖掘和了解,無論是數學概念即使是數學符號,還是數學定理、公式和法則,它們的產生過程、涵義、及其發展歷程,以及它產生的意義和作用。只有對其全方位地揭示和深入的理解,對學生的數學思維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要注重各知識點間的聯結點。即便是解題教學與應用問題教學也一樣,也有它的思維過程。
某一項數學成果所獲得的數學思維過程,是數學家的心路歷程,某一個解題數學思維過程,體現不同的思想方法,都會給學生很重要的的啟迪。我們常說:注重過程是關鍵,實質上這一“過程”是全方位的“過程”。
關鍵詞: 人本主義 大學英語 個性化教學
一、引言
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的目的是要切實改變傳統大學英語教學以教師為主導的 “灌輸式”教學模式,尊重學生在英語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這和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導倡導自主學習的觀點不謀而合。因此,在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的實施和構建過程中,應該重視人本主義教育觀的引入,充分引導發揮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二、英語個性化教學的概念
英語個性化教學的概念就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個人價值,開發學生的個人潛能,讓學生進一步以英語交際表達自己的行為和思想。英語個性化教學注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平等地位,重視互動式的學習方式,以實現學生心理邏輯和知識邏輯的統一為目標,以實現英語學習逐步提升為宗旨。在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以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完成英語學習,讓學生在不斷實踐中逐步提高英語的實際技能。
三、人本主義教育觀的概念
人本主義教育觀的概念是以發揮學生潛能和體現學生自我價值為核心,以為學生提供能自主自治學習機會和條件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人本主義教育觀的概念就是英語老師幫助學生實現英語學習的自我價值,消除英語學習的心理問題,引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創新實踐并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自我意識。
四、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的現狀問題
(一)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水平參差不齊
雖然我國的學生從初中就開始進行英語學習,甚至目前很多孩子在小學就已經開始英語學習,但是由于我國各個階段學校的英語師資和教學條件存在差距,城市和鄉村學校的英語教學水平也存在差距,因此大多數大學生在入學前的英語基礎止水水平也就顯得參差不齊。
大部分學生在大學入學前英語基礎知識水平的差異化為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個性化學習策略形成了難度。
(二)不適應英語學習模式從高中到大學的轉變
我國的英語教學長期以來都沒有對大、中、小學的整體英語教學實施系統的開發研究,因而學生在各個階段的英語教學都是各自為政并且缺乏循序漸進性。因此絕大多數大學生,在入學以后的很長時間內都無法適應大學英語教學,如果英語老師再不予以及時引導幫助,那么學生就更會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和興趣,進而增加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開展的難度。
(三)英語學習的策略和方法不當
英語學習的策略通常大致可以分為四種: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認知策略是學生為了完成具體學習任務所采取的學習步驟或方法。雖然認知策略和交際策略都是學生比較常用的策略,但是使用情況并不理想,甚至有些學生根本就不使用。資源策略是學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各種學習資源(例如工具書)幫助完成學習的策略。但是很多學生都比較少使用工具書,甚至有的學生根本無視工具書的存在,這說明很多學生使用這一策略的情況也不理想。
五、人本化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實施的必要性
(一)大學英語教學應用人本主義教學理念的必要性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教學活動的主導和中心,這種教學中不平等的師生關系不但嚴重影響學生個人潛能的充分發揮,也忽視學生的情感需求,無法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和盲從的進行英語學習進而缺乏學習動力、信心和熱情以及創新精神,惰性學習狀態最終無法形成良好的學習成效。而人本主義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注重學生個性特點和自然人格的開發,結合大學英語教學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改變我國傳統英語教學的不足之處。
(二)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飛躍發展,國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快速增強。與此同時社會對人才類型的需求也發生了非常多的變化,不僅重視需求人才的理論知識水平,同時也開始逐漸重視需求人才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所需人才的知識水平,同時更重視所需人才的知識實際運用能力和開發創造能力。由于我國目前在國際化發展的需求不斷增強,英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大學英語學習不能再僅限于以往只重視閱讀能力的提高,同時更需要以個性化教學提高聽說等口語交際和溝通交流能力。
(三)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需要
大學英語傳統教學模式在過去的十幾年當中一直實行的是規范化教學和統一的應試體系,雖然在曾經也對大學英語教學產生過一定促進作用,但卻限定了學生應該掌握詞匯的范圍,在現階段也束縛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現代化發展,已經逐漸無法適應高等教育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現展需求。為了在社會發展新形勢下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大學英語實施個性化教學已經是大勢所趨。
六、人本主義視域下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的實施途徑
(一)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人本主義的教育觀重視學生個人學習潛能的開發,不提倡教師強迫學生參與學習,主張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在自我求知欲的驅使下主動參與學習。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讓教學目標由學生“學會”變成學生“會學” ,尊重學生在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適應不同學生的個性和情感需求,這種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教育觀與人本主義教育觀具有一致性。
(二)重視學生社會和生活應用能力的培養
從人本主義教育觀角度出發,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的施教內容應該不僅有書本理論知識,還應該同時教會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更應該重視英語知識應用技能的培養。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的課程教學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聽說能力。這樣的課程教學目標重視學生社會和生活應用能力的培養,才能讓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夠有效使用英語進行口頭或書面的溝通交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需要。
(三)不斷提高英語教師自身綜合素質
合格并且優秀的英語老師應該不斷提高自我教學水平和自身綜合素質才能在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中繼續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一個優秀的英語老師不但應該具有淵博的知識并多才多藝,一個優秀的英語老師不僅應該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還需要興趣愛好廣泛,如此才能在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中充分發揮情感教學和功能教學的優勢;一個優秀的英語老師甚至還需要同時具備一定的其他學科知識,不但有助于研究英語教學這門綜合學科的基本原理,還能依據原理尋找個性化教學的創新教學手段??傊?,大學英語老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在個性化教學中真正發揮誨人不倦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主導作用。
(四)構建以人文主義為指導的個性化教學課堂
1、課堂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
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無論教學手段如何創新實施都需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同時以此為參考依據構建完善有關的教學設計。英語老師要構建人本主義為指導的個性化教學課堂,就必須認知掌握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特別是認知特點,同時結合課堂內容完成更加人本化和科學化以及合理化的課堂教學設計,讓更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2、課堂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
英語老師不應該仍然將課堂目標僅僅局限于傳統知識講授上,課堂教學的目標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英語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僅應該重視自己教的過程,更應該重視學生學的過程,要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個人潛能的發揮和個人素質的提高,要注重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素質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并參與交流,不但培養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合作競爭意識,同時以實例將學生提前帶入社會去反思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從課堂英語教學滿足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的發展需要。
3、課堂體現個性化與社會化的統一
不管是老師的個性追求還是學生的個性需求,如果能在課堂教學中得以充分滿足得到體現,就能夠最大程度地促進老師和學生的潛能獲得共同開發和發展。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個性化教學課堂雖然尊重體現老師的個性發揮以及學生的個性成長,但并不主張無限度的縱容個性張揚,個性化教學課堂體現的個性化應該是社會道德規范內的個性,不能脫離社會范圍獨立存在,這也是個性化教學課堂中個性化和社會化的和諧統一。
七、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教學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諸多弊端,必須從人本主義教育觀的角度出發,構建并完善個性化教學體系,才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作者單位: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任士海. 關于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改革之淺見[J]. 新西部下半月,2007,10.
[2] 陳紅平,駱紫燕. 人本主義教育觀優化大學外語教學[J]. 山東文學?下半月,2009,10.
以前我們教學生為學而教,只注重告訴學生這個問題的答案,而忽略了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重演示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重統一輕獨創。對教師設置的相同或相仿的訓練題目得心應手,而遇到新的問題或出現故障時,卻手足無措。這種做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如果我們轉換一下教育觀念,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就可能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我們應該徹底改變教育觀念,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在讓學生怎樣自己解決問題上多下功夫,幫助學生找到最切實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熟練運用計算機來獲取、分析和處理信息。就像騎自行車一樣,只要掌握了騎自行車的方法,什么樣的自行車都能騎。這樣才能體現出計算機這一現代化學習工具的優越性,才能使學生學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
我任教的是小學計算機課。有趣味、多角度、有創新地教學,使小學生愿學、樂學、愛學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由于沒有教材,沒有演示設備,教師的“干”講,根本起不到作用,相反學生還出現了厭學情緒。這時我就采用了“暢所欲言”教學法。首先,我在前一節課時,故意加大練習量,讓學生無法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訓練,學生問的問題也故意留下幾個,等下節課的時候,我首先表揚上節課勤于發問的學生,然后激發其他同學提出上節課未解決的問題,這時沒有機會發問的學生爭先恐后地說了起來。聽完后我“故意”說:“哎呀!這個問題我怎么不記得了,其他同學誰能說說?”樂于助人的孩子們就搶先發言了。這樣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再放手讓學生互相解決,最后老師來點撥講解共性的問題,這樣孩子們會聽得更認真、更仔細、更有目的性,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了課題效率,從而達到了資源共享和自己的預期目的。
另外,每次上計算機課時,總會有一些聰慧的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一定了解,在上機時總想千方百計地顯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比如將設置改變一下,將圖標移動或者設置大屏幕等等,如果解決不好這類問題,不但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影響正常的教學。而計算機課是一門綜合性、技術更新快的學科,“一題多解”常常出現,為了把這些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我的做法是:抓住時機請這些“小能人”上來給大家介紹他們的“經驗”,然后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學生相互討論此經驗的正確性和科學性。這樣不僅通過科學的教育方法轉化了不利因素,加大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量,而且使優秀的學生獲得了成功感,增強了學習信心,并且還激發了聽講學生的求知欲,樹立了他們趕超好學生的信心,三方互動,良性循環,高效省時。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概念教學 教學問題
在小學階段進行教學時選用何種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是所有學科教師都應該重視和關注的問題,因為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產生,進而影響教學效率,對于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來說更是如此。根據小學階段學生思維邏輯發展特點及心理發展基礎,低年級學生邏輯思維正處于具體直觀階段,高年級邏輯思維尚處于由具體直觀向抽象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師進行數學概念教學時,應該多方面進行分析,以此把握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教學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教師認識到小學數學中概念教學的重要性
在實際教學情境下,小學階段概念教學對大多數教師來說都是頭疼的問題,不知道如何把握,新手教師更是如此。一方面,害怕枯燥無味的概念教學會降低學生學習興趣,因而在教學中會有意識地避開概念教學。另一方面,教師能意識到概念教學的重要性,但是難以將概念教學以正確方式實施,造成教學效果整體下降。筆者要指出的是,盡管小學階段學生在大多數情況下只對新鮮事物保持新鮮感,難以對概念這些具有枯燥無味性質的知識學習提起興趣,就算學生不排斥,終究難以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一性質教學中,只要教師能在概念教學問題上多花一些精力,用心思考這方面教學內容,就能容易地讓學生接受這方面知識學習,并將它運用到下一過程學習中。此外,對于那些不能很好地把握概念教學又能意識到概念教學重要性的教師,應該多從教學實踐中積累教學經驗,從其他教師或者自身教學實踐中分析總結,這都是可取的途徑??傊?,只要教師能認識到小學數學中概念教學的重要性,并能用心思考這一問題,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概念教學問題還是不難實施,也不會影響下一階段學習內容的教學。
二、消除學生心理上的概念學習陰影
小學階段學生很容易對新奇事物表現出強烈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他們了解未知事物的愿望是其他年齡階段學習者無法與之比較的,對于數學知識學習來說更是如此。數學學習具有很強的邏輯推理性質,解決數學問題就像偵探破案的過程,學生享受這一學習過程,因此,一開始總能對數學學習表現出極強的學習興趣,對于其他科目的學習,學習者尚處于薄弱興趣狀態。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習者這一發展特點,以此促進數學教學,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并進一步提高學習者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然而,應試教育觀的影響似乎難以在一定時間內消除,對當前教育教學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消極影響,應試教育觀下的概念教學只會生硬地將概念灌輸給學生,讓學生被動地接受,長此以往,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降低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因此,教師進行概念教學之前,應該先消除學生心理上對概念的恐懼感,以更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形式展開概念教學。
三、注重概念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有趣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要真正獲得知識主要不是經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別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文字材料、音像資料、多媒體、軟件工具和網絡信息等),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的。然而,在實際數學課堂上,教師總是以枯燥無味、單一的形式進行概念教學,或多或少地讓學習者興趣呈現出下降趨勢,這是教師很容易找到原因的問題,因為對于年齡較大學習者來說都是如此,更何況對于缺乏一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小學生來說。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階段數學中的概念教學時,應該注重教學形式多樣性、有趣性,并結合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新奇特點展開概念教學,在教學中融入動畫等生動有趣的多媒體教學元素,讓學生在保持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進行數學概念的學習。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呈現出不斷向前邁進的趨勢,與教育體制的不斷變革是密不可分的。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教師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課堂教學中采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發生很大轉變。在當前教育模式下,更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都是當前社會所需人才必須具備的品質。在小學階段,數學課堂中的概念教學是大多數教師頭疼的問題,不知道在課堂教學中采取何種教學方法具體實施,既害怕“灌輸式”、“填鴨式”教學形式禁錮學生的思想,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學生創新意識,又害怕基礎概念教學問題得不到妥善處理,學生知識結構產生一定缺陷,不利于數學知識整體性形成。因此,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熟悉學科各知識點的基礎上多積累教學經驗,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及知識點特征選取適當教學方法進行概念教學,以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培養實際應用能力強的學生。
參考文獻:
[1]邵光華、章建躍.數學概念的分類、特征及其教學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9(07).
[2]胡福海.淺談小學數學概念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0(06).
[3]鄭小龍,周國平.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引入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