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4:36: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市場供應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云計算;供應;需求;云計算市場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82-0217-02
0 引言
根據市場云供應商按照所專注的業務可分為4類:
側重于公有云的供應商:1)云服務供應商,通過公共互聯網向企業或者個人用戶提供云服務,其中,供應商會負責管理與維護基礎設施、應用程序、數據、等內容;2)云經紀人,一般通過轉售帶有附加值的云服務給客戶來賺取利益,他們一般都是云服務供應商的合作伙伴,是終端客戶與終端云服務供應商之間的橋梁。
側重于私有云的供應商:3)系統集成方案供應商,通過提供系統集成解決方案給企業級客戶,幫助他們搭建安全的私有云,這類企業都帶有自己的系統集成核心技術;(4)云咨詢商,通過幫助企業級客戶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合適的系統集成方案供應商來幫助客戶搭建私有云,并會在這過程中一直帶領客戶實施解決方案,他們是系統集成方案供應商的合作伙伴,是企業IT部門云化的催化劑。
拋開云經紀人與云咨詢商,他們對云計算推廣所起的作用非常重大,但是并沒有起到核心的作用。起核心作用的事實上就是云服務供應商以及系統集成方案供應商,他們組成了云計算的基石。
1.1 云服務供應商(主要針對IaaS供應商)
調研的首要收集信息為各大IaaS供應商的市場份額,亞馬遜一家獨大,其它企業合起來都沒有亞馬遜市場份額大,亞馬遜占了68%左右;IaaS供應商所提供的服務雖然大體上都是類似的,例如存儲服務、計算服務等,但是在詳細的各性能方面,區別還是很大的,本次針對性能方面的調研,主要從8個角度來考量:依次是安全性、服務可持續性、支持能力、云能力、用戶控制接口支持程度、SLA、服務的彈性、可支持的系統與環境類型。性能調研的最終結果就如市場份額所示一樣,亞馬遜公司在IaaS服務領域各個性能方面都遙遙領先,是IaaS市場的領導者。
1.2 系統集成供應商市場分析
IBM是市場上的領導者,IBM從多年前就開始向“第四產業”轉行,放棄了PC市場,專注于解決方案的供應,所以對于IBM在云計算解決方案供應上的強大一點都不奇怪,IBM支持所有主流的云集成解決方案,并且占領著大量的市場;惠普同樣作為一家美國的超大型IT企業,它也能夠提供各式各樣的云集成解決方案,但是起步比較晚,所以占領市場方面沒有IBM這么大。其他公司都選擇了自己所擅長的領域進行集成服務的提供,比如微軟擅長于提升云的能力以及運用軟件產品來幫助企業搭建私有云,VMware & EMC2由于是兩家公司的結合,所以擅長于服務器與存儲的供應以及運用軟件搭建私有云、提供云能力。埃森哲技術并不是強項,但是該公司擅長于商業分析,通過優秀的分析能力來幫助企業解決云需求。
2 云計算市場需求分析
主要通過云計算領頭企業的案例庫分析,得到所有的需求類型,進行歸納總結。
IaaS服務可提供傳統系統所不能提供的高可擴展性、高可用性性能,在所有的案例中,86%的案例都有這方面的需求,向IaaS服務供應商尋求相關解決方案;另外,IaaS服務付費方式為按使用收費,可大幅度減少企業的初始投資資本,并且在之后的運行過程中,可按照企業的發展現狀來運行所需要的服務器性能級別,從而大幅度減少運行成本,50%左右的案例都有這方面的需求;再者,使用云計算的高可擴展性性能可以充分支持企業業務的快速增長,例如Facebook、Twitte這種類型的大型社交網站,只用了2到3年時間就成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網站之一,若沒有與之對應的高可擴展性,企業也難以快速適應飛速上升的業務需求,48%的需求都涉及到這一戰略角度;最后,應用程序、監控、減少技術時間、監控、減少業務時間、技術支持、安全性等都是比較特殊化的需求,這些需求,不同的IaaS供應商所提供的服務層次也各不相同,例如,GoGrid等個別IaaS企業就沒有提供全面的安全,需要用戶自己在IaaS虛擬機上部署安全措施,而Amazon就提供全面的安全措施。
3 結論
云計算的需求多種多樣,但主要都集中在降低成本、進化企業IT模塊、增強性能等方面。而云市場的供應方面,主要分為云服務供應與系統集成供應兩方面,一個是主要面向公有云的,另一個主要是面向私有云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云市場越來越成熟的情況下,私有云跟公有云會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信息化新時代將會是云的時代。
參考文獻
正文:
1豬肉價格大幅度上漲的原因
(1)豬飼料價格的上漲導致成本提高。在過去的幾年中,因糧食價格上漲等一些原因,豬飼料的價格一直在上漲。豬飼料價格的上漲必然引起養豬成本的提高,進而生豬,豬肉的價格也會提升。且豬肉的需求價格彈性較低,在一個有效率的市場中必然由消費者承擔上升價格的大部分。
(2)周期性波動引起的供需失衡導致均衡價格提高
前幾年的豬肉價格持續走低,生豬養殖戶的虧損比較厲害在生產者缺乏市場信息和對未來市場缺乏預測能力的原因下,部分養殖戶便不再愿意養殖,從而導致今年五月份之前的生豬存欄數量部分縮減,在供求關系的自動調節下豬肉價格的上漲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梢哉f供需不平衡是這次價格上漲的最主要的原因。
(3)豬疫病頻繁沖擊了生豬供應市場。生豬疫病的流傳也對我國的養殖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06年,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會造成母豬流產),對我國持續低迷的養殖業產生了嚴重的打擊,使本來脆弱的生豬養殖業雪上加霜由于小戶,散戶養殖戶無力防治生豬疫病,只好退出生豬養殖,正在養殖的也因這些疾病而遭受巨大損失,所以生豬數量減少,豬肉價格上升。
2相應的財政政策的措施至十月份,中央已經出臺1O項促進生豬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初步建立了促進生豬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體系。
(1)建立母豬保險與補貼相結合的制度,促進生豬的生產。一方面,國家財政撥??钪С謱τ蟹敝衬芰Φ哪肛i建立重大病害,自然災害等的保險制度,加大對生豬疫病防治體系的支持。另一方面,建立母豬飼養補貼制度,國家財政依據參保的母豬數量,原則按每頭每年5O元的定額補助標準,給母豬飼養戶給予直接補貼。
(2)建立對生豬調出大縣的獎勵政策,扶持生豬標準化規模飼養。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制度的資金主要用于“改善生豬生產條件,加強防疫服務和貸款風險,保費等的補助方面”。此制度的規則在于“引導生產,多調多獎,直撥到縣,專項使用”,所以其主要用于規?;B殖戶的豬舍改造,良種引進和糞污處理支出,以及用于生豬養殖大戶購買種公豬,母豬,仔豬和飼料等的財政貼息等。
(3)建立和完善生豬的公共防疫服務體系,減輕疫病對生豬產業的沖擊。對因防疫需要組織捕殺的生豬,國家對養殖戶給予補貼,并對宰殺過程中的無害化處理給予補助。
如同因非典建立起來的公共衛生防御體系,此次生豬疫病也促進了我國建立起來生豬的公共防疫服務體系。該體系的建立必將有利于我國今后生豬產業的發展。
(4)對低保人員和家庭經濟困難的在校大中專生等困難人群給予補助。由豬肉價格上漲引發的副食品價格全面上漲,對低保人員和家庭經濟困難的在校大中專生的生活水平影響最大。國家在調控豬肉價格的同時,也注意到解決其造成的影響?!皩Φ捅H藛T,中央財政將增加補助4.7億元,對普通本科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經濟困難的學生,中央安排補助資金2.8億元?!?/p>
3現有財政政策的效應分析
對政府已經實施的財政政策,我們將從理論的角度進行分析,考察其效應。
(1)母豬保險和補貼制度有利于降低養殖戶的成本,提高其養殖的積極性,但是在短期內會增加財政負擔母豬保險和補貼制度的實施極大的促進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首先,母豬價值大,得病率高,是養殖戶得寶貴財富,母豬一旦死亡,將是養殖戶承受巨大經濟損失,有了母豬保險制度,就使養殖戶多了一種保障。另外,母豬飼養直接補貼制度將使養殖戶直接受益,增強養殖戶抵御成本上漲風險的能力。國家給予的財政補貼降低了養殖戶的生產成本,也有利于市場豬肉價格的回落。如圖1所示。
①因飼養成本的上升,飼養風險加大,5月份,豬肉供給曲線由S移動到S1,均衡價格由PO上升到P1。
②由于政府的財政補貼,成本下降,供給曲線由S1向下移動S2,均衡價格由P1下降到P2,由此可見,在一個有效的市場中,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確實能夠促進豬肉價格的下降。
但是,我們也看到,短期內的各項財政補貼,大大增加了財政負擔,不利于財政的穩定。
(2)生豬調出大縣的獎勵政策有利于調動地方積極性,促進生豬產業規模化,但其只能作為短期的調節政策。作為促進生豬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之一,此政策有利于調動地方積極性,促進生豬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有利于增強養殖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現時豬肉市場上豬肉的供給。但是,這種財政鼓勵政策只能作為短期政策,緩解暫時的供需不平衡,等到我國的豬肉市場已經平穩了之后,該政策的繼續實行會引起新一輪的供給過剩。
(3)生豬的公共防疫服務體系有利于我國生豬養殖業的長久健康發展。應該說生豬的公共防疫服務只是我國畜牧業防疫服務體系的一部分,隨著生豬公共防疫服務體系的建立,養殖戶的的風險將大大降低。因為疫病導致的養殖戶減少問題將得到解決,在生豬的供應周期波動將趨于平緩。
4穩定豬肉價格長效機制的財政政策選擇
(1)
建立穩定副食品價格波動的財政專項資金。比如說,每年財政可以抽出部分收入,建立為穩定豬肉價格的專項資金,當價格發生波動時,可以立即??顚S?,這樣就避免了因突發事件而導致政府財政的負擔的突然增加,有利于財政的穩定。
(2)長期來看,要通過財政政策措施加強對生豬養殖專業化,規?;牡闹С帜壳埃覈毡榇嬖诘纳i散養是造成生豬數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只有通財政加強對生豬養殖規?;闹С?,促進生豬養殖的專業化,規?;?,才能抵御風險,保證豬肉供給的穩定性,進而從根本上保持豬肉價格的穩定。
1做好采前準備工作
在獼猴桃貯藏之前,應對貯藏設備全面檢修,以保證制冷機械的正常運轉及溫濕度計顯示靈敏準確,同時需對庫體及包裝用的木箱、塑料箱進行清洗消毒殺菌。庫房可選用硫磺熏蒸或高錳酸鉀與甲醛熏蒸。果箱可用0.5%的漂白粉水清洗,然后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600~700倍水溶液浸泡5min(分鐘)后,再在陽光下暴曬兩日。
2適時采收
據測定生長期未成熟的果實的呼吸強度是成熟果實的4~5倍,所以,沒有達到適當成熟度的果實不能長期貯藏。過熟的果實呼吸強度接近呼吸躍變期或已處在呼吸躍變期,不耐貯藏。所以,用作貯藏的獼猴桃,采收不能過早,也不能過遲。一般以采收時果實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到6.5%~7.0%,硬度不低于10kg/cm2,糖酸比為8~10∶1時,比較適宜。
3防止破損與微生物感染
機械損傷能刺激獼猴桃果實呼吸作用加強,加速物質消耗,同時還容易引起微生物感染而導致果實軟化腐爛。受微生物侵染的果實,會釋放出大量的乙烯,催熟周圍果實,加之微生物本身也有旺盛的呼吸作用,容易使果堆內發熱,最終造成貯藏失敗。因此,采摘運輸的過程中要輕拿輕放,輕裝輕卸,平穩運輸,防止碰壓等損傷。
4入庫
1)預貯和預冷。果實采收運回以后,先放在陰涼處過夜,第2天再入庫,這一過程叫預貯。經預貯的果實,可直接進冷庫,但一次進庫量應掌握在庫容量的20%~30%。最好能在預冷間先預冷后,再進入冷貯庫。預冷時要求果心達到0℃的時間越短越好。如新西蘭要求從采摘到果心溫度降到0℃的預冷過程必須在36h(小時)內完成,以8~12h(小時)內完成最好。預冷時庫內相對濕度應保持在95%左右。
2)保鮮劑的使用。在入庫堆垛之前,在每果箱中間直接夾放1包惠源“普斯利通”保鮮劑(專利號:CN2006100124118),以吸附乙烯氣體,殺菌保鮮,延長貯藏期。
3)按不同等級分垛堆碼。入庫堆垛排列方式走向及間隙,應力求與庫內空氣環流方向一致。果箱應距庫墻10~15cm,垛頂距庫頂50~60cm,垛與垛之間留出30~50cm,庫內通道留出70~80cm,垛底墊木高度10~15cm,以利通風換氣、檢查和果品進出。另外,由于不同種、不同品種的獼猴桃貯藏性有較大差異,因此,不同種、品種的果實應分庫貯存。
5入庫后的管理
1)低溫貯藏。低溫能降低獼猴桃的呼吸強度,延緩乙烯產生。適合獼猴桃果實貯藏的溫度為0℃~1℃,而新西蘭介紹的適宜溫度為0.3℃~0.5℃。低溫貯藏要求濕度在95%左右。在高濕條件下,庫溫低于-0.5℃,果實就會受冷害。為了準確測定庫內的溫度,每15~20m2應均勻放置1支溫度計,溫度計應放置在不受冷凝、異常氣流、沖擊和震動的地方。對有溫控設備的冷庫,要定期對溫控器溫度和實際庫溫進行校正,每周至少1次。
2)氣調貯藏。獼猴桃果實對乙烯極其敏感,只要微量乙烯即可催熟。因此不同成熟度的果實不能在一起貯藏,更不允許外源乙烯的導入。氣調貯藏的條件為高二氧化碳濃度(5%),低氧含量(2%~4%),溫濕度與低溫貯藏相似。
6注意事項
1)貯果期間,不宜頻繁開庫門出入,更不容許喝過酒或使用揮發性物品如汽油、煤油、化妝品的人進入冷庫。
2)冷庫所用保溫材料均為易燃品,所以不能在庫內抽煙,或使用明火。也不能使用大功率照明設施,以免影響庫溫。
1、如何理解建筑業成本管理?
建筑業成本管理應該從“全員性”、“過程性”和“實時性”這三個特性上加以認識。
“全員性”。建筑業成本管理在空間上覆蓋施工企業的管理部門及施工項目的各項管理崗位。施工項目成本交給施工項目部管理,企業仍負有對施工項目部的制造成本管理組織、指導、監督的責任。同時企業還需要對施工項目成本管理體系進行不斷的監督和完善,利用技術、信息、資源來支持項目施工成本降低。
同時“全員性”還有另一層含義。工程項目施工的每一項活動都會涉及施工成本,每一個管理崗位的工作都與成本管理相關聯,負有成本責任。也就是說成本是業務管理的經濟結果按會計方式進行的歸集,是全員工作的結果,而不是會計部門的專屬工作。
“過程性”。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對象是每一個直接耗費及其關聯過程。其控制內容包含成本計劃,成本計劃的執行、成本監督、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由于成本管理每項活動都要納入目標管理,遵循PDCA循環,決定了成本管理的“過程性”。
“實時性”。沒有反饋就沒有管理。在實際工程中會有許多修改和變化,造成項目成本控制模型發生變化,所以要求成本管理要能夠實時地對施工過程各種具體問題做出反饋。而反饋必須基于成本信息的實時收集,同時必須實時對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調整后作出響應,因此實時性是成本管理的最重要的特性。
2、如何理解信息化?
“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國家重要的政策。中國把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起來,力圖不再重復發達國家先實現工業化再進入信息化階段的模式,用信息技術改進提升傳統產業,利用后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在這一大背景下,傳統建筑企業應該抓住機遇,應對撲面而來的信息化浪潮,利用“水泥+鼠標”的方式,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信息化從目標上應分三個層次:
1、提高效率。即是將常規的、固定的工作交信息系統處理,比如在極短的時間內從大量文件或記錄中找到所需的對象。信息系統通過將日常處理工作自動化而支持高效率。
2、提高有效性。有效性是指做正確的事情或者做為獲得重要的經營成果所應當做的事情。通過信息系統提供完整的數據收集方案和信息處理邏輯,以保證工作的有效性。
3、推動企業再造。也就是利用信息技術改變經營方式。實現這一目標意味著改變現有服務的本質,或徹底改變職能部門乃至整個企業的經營方式。
因此可以說企業的信息化就是利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和計算機技術的結合,有效地收集和處理與經營管理相關的信息,綜合企業流程再造,實現效益最大化目標的過程。
二、建筑企業成本管理與信息化的關系
1、建筑企業項目成本管理是信息化的切入點
建筑施工企業是項目導向型企業,突出表現為以項目管理為載體,以成本管理為核心。工程項目成本集中地反映了施工單位施工活動的經濟效果,通過對工程成本的計算、考核和分析,可以反映施工單位的施工和管理水平。因此工程項目成本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
工程項目是建筑企業信息基本管理單元,工程項目成本管理通過成本預測、計劃、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科學管理工作,為企業的施工生產經營決策提供成本信息。通過反應出施工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才能達到不斷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但是在工程實施過程中,預想不到的工程變更及其他情況使得成本的控制非常困難,這些必定存在的各種變化決定成本一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必須在施工過程中對成本進行動態控制。要做到動態控制,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在于信息的暢通性,成本差異如不能及時反饋回施控主體,成本控制就無從談起。
如果僅靠人工去完成所要求的大規模數據的計算、收集并整理,效率勢必非常低,幾乎不大可能進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必須進行信息化,使各個職能部門之間信息得以相互連接,實現網絡資源高度共享和及時處理,從根本上改變業務運作時間差產生的信息不對稱的滯后狀況,才能實現動態、過程項目成本控制管理,進而使得成本管理的動態控制得以實現。因此,項目成本管理是信息化最佳的切入點。
2、成本管理要求信息化的高性價比
企業的競爭力如何提升,簡而言之,就是在與同行業相比中,成本降下去了,效益升上來了,這就是企業競爭力上升的表現。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其關鍵就是為降低企業成本,增加效益。
但是同時信息化也是一種工作手段的變化,必然帶來工作方法的變化,對生產組織的變革和勞動者知識結構與能力的升級,也是一個成本的投入過程。因此,建筑企業成本管理需要正視企業信息化的代價,如信息軟件和設備投入、人力成本和維護成本等等。
企業都期待信息化有雙重功效:在短期內明顯降低成本,同時還要獲得長期競爭優勢。要壓縮成本,意味著必須減少系統功能、制定標準使得系統更加通用,還要削減人力開銷;而增強競爭力則需要系統更貼近業務模式,并且加大在人力資源培訓上的投入。顯然,很多時候短期動作無法與長期目標進行妥協。所以準確的信息化定位將直接影響信息化的性價比。
企業信息化水平分5個層次:1、本地化應用、單項業務管理。2、集成化應用,理解各獨立運行系統連接的必要性,逐步實現一體化。(是信息系統趨于成熟的標志)3、業務流程重新設計,轉換企業工作方式。4、對企業的整個供應鏈的工作流程重新設計。5、業務領域的重新定義與擴展信息技術進入各業務范圍。后三級屬于高級發展階段。
信息化對企業是一場革命,是帶動企業升級和各項工作創新的突破口,所以建筑企業需要針對自身行業方面的特點和管理現狀定位信息化的層次,選擇有利于提高自身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具有良好性價比的信息化方案,才能避免出現不解決企業問題、勞民傷財的現象。
如何做好性價比?需要做好“IS規劃”和“汀規劃”。所謂“IS規劃”(1nformationSystemStrategicPlanning,簡稱ISSP)是:在理解企業的發展遠景、業務規劃的基礎上,形成信息系統的遠景、信息系統的組成架構、信息系統各部分的邏輯關系,以支撐企業業務規劃目標的達成。
而“IT規劃”(1nformationTechnologyStrategicnanning),是承接IS戰略之后,對信息系統各部分的支撐硬件、支撐軟件、支撐技術等進行計劃與安排。通過以上的統籌安排,才能保證信息化與成本管理相互促進,以最低的代價實現信息化,提高企業的經效益,真正達到提升企業競爭力目的。
三、信息化的供應鏈成本管理是建筑企業未來發展方向
在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企業最初主要把降低人工和材料成本作為提高利潤的手段,因而被稱做“第一利潤源泉”。當人工和材料價格降低到一定限度時,企業又將注意力轉到擴大產品銷售上,這種途徑被稱為“第二利潤源泉”。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每個企業占有的市場份額終究有限,于是企業開始注意降低物流費用,面向市場的供應鏈管理被形象的稱為“第三利潤源泉”。所以,“市場的競爭將不再是單個企業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供應鏈管理,信息先行”。對于供應鏈上的競爭,輸贏在于誰的供應鏈運作更為快速、有效、更為經濟。因此基于信息技術的供應鏈成本管理將成為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新突破點,對于企業的發展和盈利起著決定性作用。
所謂供應鏈,是指產品生產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組成的供需網絡;在這個網絡中,每個貿易伙伴既是其客戶的供應商,又是其供應商的客戶。
他們既向其上游的貿易伙伴訂購產品,又向其下游的貿易伙伴供應產品。企業在建立、完善自身的供應鏈管理時,需要大量準確及時的信息,如市場供應數量、供應價格、需求數量、需求價格以及庫存數量、品種、質量、規格等等,一旦出現遺漏和錯誤處理都將直接影響供應管理的效果,進而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
因此,只有進行信息化,建立完善的信息數據庫和信息分析規則,才可以對海量的數據進行收集處理,進而對企業的整個環節進行自動化的財務結算和審核,全面掌握企業在整個供應鏈環節的支出,改進企業的各個供應鏈環節,獲取更高的效益。
1、如何理解建筑業成本管理?
建筑業成本管理應該從“全員性”、“過程性”和“實時性”這三個特性上加以認識。
“全員性”。建筑業成本管理在空間上覆蓋施工企業的管理部門及施工項目的各項管理崗位。施工項目成本交給施工項目部管理,企業仍負有對施工項目部的制造成本管理組織、指導、監督的責任。同時企業還需要對施工項目成本管理體系進行不斷的監督和完善,利用技術、信息、資源來支持項目施工成本降低。同時“全員性”還有另一層含義。工程項目施工的每一項活動都會涉及施工成本,每一個管理崗位的工作都與成本管理相關聯,負有成本責任。也就是說成本是業務管理的結果按方式進行的歸集,是全員工作的結果,而不是會計部門的專屬工作。
“過程性”。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對象是每一個直接耗費及其關聯過程。其控制包含成本計劃,成本計劃的執行、成本監督、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由于成本管理每項活動都要納入目標管理,遵循PDCA循環,決定了成本管理的“過程性”。
“實時性”。沒有反饋就沒有管理。在實際工程中會有許多修改和變化,造成項目成本控制模型發生變化,所以要求成本管理要能夠實時地對施工過程各種具體做出反饋。而反饋必須基于成本信息的實時收集,同時必須實時對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調整后作出響應,因此實時性是成本管理的最重要的特性。
2、如何理解信息化?
“信息化帶動化”是國家重要的政策。把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起來,力圖不再重復發達國家先實現工業化再進入信息化階段的模式,用信息技術改進提升傳統產業,利用后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在這一大背景下,傳統建筑企業應該抓住機遇,應對撲面而來的信息化浪潮,利用“水泥+鼠標”的方式,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信息化從目標上應分三個層次:
1、提高效率。即是將常規的、固定的工作交信息系統處理,比如在極短的時間內從大量文件或記錄中找到所需的對象。信息系統通過將日常處理工作自動化而支持高效率。
2、提高有效性。有效性是指做正確的事情或者做為獲得重要的經營成果所應當做的事情。通過信息系統提供完整的數據收集方案和信息處理邏輯,以保證工作的有效性。
3、推動企業再造。也就是利用信息技術改變經營方式。實現這一目標意味著改變現有服務的本質,或徹底改變職能部門乃至整個企業的經營方式。
因此可以說企業的信息化就是利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機技術的結合,有效地收集和處理與經營管理相關的信息,綜合企業流程再造,實現效益最大化目標的過程。
二、建筑企業成本管理與信息化的關系
1、建筑企業項目成本管理是信息化的切入點
建筑施工企業是項目導向型企業,突出表現為以項目管理為載體,以成本管理為核心。工程項目成本集中地反映了施工單位施工活動的經濟效果,通過對工程成本的計算、考核和,可以反映施工單位的施工和管理水平。因此工程項目成本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
工程項目是建筑企業信息基本管理單元,工程項目成本管理通過成本預測、計劃、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為企業的施工生產經營決策提供成本信息。通過反應出施工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才能達到不斷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但是在工程實施過程中,預想不到的工程變更及其他情況使得成本的控制非常困難,這些必定存在的各種變化決定成本一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必須在施工過程中對成本進行動態控制。要做到動態控制,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在于信息的暢通性,成本差異如不能及時反饋回施控主體,成本控制就無從談起。如果僅靠人工去完成所要求的大規模數據的計算、收集并整理,效率勢必非常低,幾乎不大可能進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必須進行信息化,使各個職能部門之間信息得以相互連接,實現資源高度共享和及時處理,從根本上改變業務運作時間差產生的信息不對稱的滯后狀況,才能實現動態、過程項目成本控制管理,進而使得成本管理的動態控制得以實現。因此,項目成本管理是信息化最佳的切入點。
2、成本管理要求信息化的高性價比
的競爭力如何提升,簡而言之,就是在與同行業相比中,成本降下去了,效益升上來了,這就是企業競爭力上升的表現。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其關鍵就是為降低企業成本,增加效益。但是同時信息化也是一種工作手段的變化,必然帶來工作的變化,對生產組織的變革和勞動者知識結構與能力的升級,也是一個成本的投入過程。因此,建筑企業成本管理需要正視企業信息化的代價,如信息軟件和設備投入、人力成本和維護成本等等。
企業都期待信息化有雙重功效:在短期內明顯降低成本,同時還要獲得長期競爭優勢。要壓縮成本,意味著必須減少系統功能、制定標準使得系統更加通用,還要削減人力開銷;而增強競爭力則需要系統更貼近業務模式,并且加大在人力資源培訓上的投入。顯然,很多時候短期動作無法與長期目標進行妥協。所以準確的信息化定位將直接信息化的性價比。
企業信息化水平分5個層次:1、本地化、單項業務管理。2、集成化應用,理解各獨立運行系統連接的必要性,逐步實現一體化。(是信息系統趨于成熟的標志)3、業務流程重新設計,轉換企業工作方式。4、對企業的整個供應鏈的工作流程重新設計。5、業務領域的重新定義與擴展信息技術進入各業務范圍。后三級屬于高級階段。信息化對企業是一場革命,是帶動企業升級和各項工作創新的突破口,所以建筑企業需要針對自身行業方面的特點和管理現狀定位信息化的層次,選擇有利于提高自身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具有良好性
價比的信息化方案,才能避免出現不解決企業、勞民傷財的現象。
如何做好性價比?需要做好“IS規劃”和“汀規劃”。所謂“IS規劃”(1nformation System StrategicPlanning,簡稱ISSP)是:在理解企業的發展遠景、業務規劃的基礎上,形成信息系統的遠景、信息系統的組成架構、信息系統各部分的邏輯關系,以支撐企業業務規劃目標的達成。而“IT規劃”(1nformation Technology Strategicnanning),是承接IS戰略之后,對信息系統各部分的支撐硬件、支撐軟件、支撐技術等進行計劃與安排。通過以上的統籌安排,才能保證信息化與成本管理相互促進,以最低的代價實現信息化,提高企業的經效益,真正達到提升企業競爭力目的。
三、信息化的供應鏈成本管理是建筑企業未來發展方向
在發達國家的發展過程,企業最初主要把降低人工和材料成本作為提高利潤的手段,因而被稱做“第一利潤源泉”。當人工和材料價格降低到一定限度時,企業又將注意力轉到擴大產品銷售上,這種途徑被稱為“第二利潤源泉”。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每個企業占有的市場份額終究有限,于是企業開始注意降低物流費用,面向市場的供應鏈管理被形象的稱為 “第三利潤源泉”。所以,“市場的競爭將不再是單個企業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供應鏈管理,信息先行”。對于供應鏈上的競爭,輸贏在于誰的供應鏈運作更為快速、有效、更為經濟。因此基于信息技術的供應鏈成本管理將成為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新突破點,對于企業的發展和盈利起著決定性作用。
【關鍵詞】進口 國家經濟安全 機制
一、我國商品進口現狀
2006年,我國貨物進口總值為63376.9億元,名義進口依存度從1985年的13.95%增至29.92%。除某些年份略有下降外,名義進口依存度總體表現出提高趨勢。但如將匯率、外資規模擴大及加工貿易比例偏大等因素考慮在內,我國實際進口依存度并不高,但存在結構性依存度較高的風險,因為我國進口主要集中在技術、裝備、能源等重要戰略物資上。
2000-2006年,我國工業制成品進口占總進口比重在80%左右。隨著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我國對先進技術和成套設備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新技術產品進口發展迅猛。1998-2006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占外貿總額比重從21%提高到29%。在進口初級產品中,我國每年需大量非食用原料和礦物燃料。2005年我國初級產品進口1871.29億美元,比上年1477.14億美元猛增26.7%,占當年進口總值的23.64%;原料、燃料進口繼續快速增長,其中鐵礦砂進口增長40.5%,原油進口增長34.8%。
二、進口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
所謂國家經濟安全是指一國的根本經濟利益不受傷害,以國家經濟利益和國家經濟競爭力為核心內容。進口與國家經濟安全緊密相關。進口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領域主要包括戰略資源安全、產業安全、國際收支和就業等方面。
1、進口與戰略資源安全
戰略資源安全在此指戰略資源的進口供應穩定,不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轉。它可通過進口增長速度、進口依存度等指標反映出來。中國的高速增長戰略使資源需求急速增長,可持續發展面臨較大壓力。中國在資源總量上可稱豐裕國,但在人均資源分配量上卻是貧乏國。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完全依靠國內資源將難以為繼,近年依靠國外礦石資源進行生產的產業開始出現。目前我國在戰略資源安全方面、解決能源安全問題迫在眉睫。我國的能源安全現在正面臨四大風險:油價風險、油源風險、通道風險和政治風險。
2、進口與產業安全
產業安全在此是指進口的增長不損害一國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我國還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產業分工中處于以簡單的裝配技術為主導的最底層,經濟全球化進程使我國的許多產業喪失了獨立性,民族工業缺少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無力應對跨國公司的猛烈競爭。我國進口商品結構以工業制成品為主,其中資本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占據主導地位,已經表現出我國產業對國際高新技術和資本品的高度依賴。國內市場的供給量難以迅速提高,重要制成品的進口數量與國內供給量差距過大,會影響國內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確立,威脅產業安全。進口國別的分布會導致特定產業過于依賴某一國家,威脅產業安全。在我國的個別行業中存在進口國別分布集中的問題,如大量從日本進口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價格遠遠低于國內市場價格的商品,大量進口會沖擊國內產業,妨礙一國主導產業的確立。
3、進口與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的安全受到進口方式、進口量、進口價格、進口結構以及進口主體變化的影響。進口中,如果大多數進口商品不是在國內加工后用于再出口,而是進入國內市場,就會惡化一國的國際收支。進口量過多會導致一國過度依賴進口,一旦進口價格上升,也會惡化一國的國際收支。進口主體的多樣化發展會降低國家宏觀調控的控制力度,容易出現過度進口或無序進口的情況,影響一國的國際收支。我國的進口貿易中,加工貿易占較大比重,國際收支仍保持順差,外匯儲備總量逐年增加,目前處于安全狀態。
4、進口與就業
就業受到進口量、進口價格、進口方式和進口結構變化的影響,也影響到一國經濟的穩定。如果大量進口價格低于國內市場價格的商品,會導致國內同類產品企業的倒閉,增加失業人數;在進口結構中,如果大多數的進口商品屬于制成品,不經加工直接用于國內消費,不利于增加就業;進口方式中,加工貿易的減少會影響就業。市場開放與進口的增加使得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加劇,國內產品的最終需求會有所減少,從而間接導致作為派生需求的國內勞動力需求的減少,阻礙就業增長。
三、規范進口,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進口是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綜合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出口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為適應我國全方位開放、迅速發展進口的趨勢,政府應當適時、適度地調整外貿戰略,以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1、支持有效進口,利用進口帶動產業升級
進口效益應直接體現在提升國內產業層次、提升出口產品競爭力上。由于出口在我國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所以鼓勵進口提升產業層次、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應是進口戰略的重點。
2、推進重要商品和進口市場結構合理化
我國進口市場的集中度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進口總額中的國別和地區市場份額;二是主要進口商品的來源地份額。
從第一個方面看,我國進口市場表現出較高的集中度。從總進口角度來說,市場分布集中表現出了一定的合理性,危險要低于出口市場過于集中。但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對主要進口國和地區的進口依存呈現明顯的非對稱性,說明雙方對對方市場的依賴不對等。同時我國進出口流向還呈較大差異。
第二個方面是主要商品特別是重要戰略物資的進口來源地過于集中。這個危險遠遠大于總進口市場集中的危險。因此促進進口市場多元化的重點應放在重要戰略物資、關鍵技術和資本品方面。
對某些重要商品進口市場集中也要做具體分析,對那些進口量有限、市場供應充足、替代性強的進口產品,不僅不應分散市場,反而要強調集中采購,爭取效益最大化。在關注進口市場結構合理化的同時,也要努力提高進口依存的對稱性,即一方面適度提高主要出口市場的進口量,防止貿易糾紛和貿易保護;另一方面促使逆差較大的進口市場對我國擴大出口,減少歧視,平衡貿易。
3、完善進口管理體制,提高管理效率
我國貿易管理體制雖已發生重大變化,但迄今為止并未做到進出口管理一體化。涉及進口管理和制定進口政策的部門有商務部、海關總署、財政部、外匯管理局、發改委等,其在進出口貿易政策、管理方式等方面缺乏配合與協調。加之企業在傳統經營范圍上的分工延續,更突顯了進出口分割的管理體制弊端。針對這一局面,迫切需要建立統一的進出口管理體制,整合行政資源,提高管理效率。
進口管理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加強進口協調,減少企業由于自身利益和信息缺乏造成的進口無序和效益損失。進口管理要注意引導優化進口商品結構,進一步改革完善進口體制,調動企業進口積極性,充分發揮進口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推動技術進步、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二是要進一步調整、優化進口關稅結構,鼓勵企業及時合理增加國外先進適用技術、關鍵設備和我國經濟發展所需資源性商品的進口。三是通過及時進口信息、提供培訓服務、加強對進口企業的行政指導等措施,引導企業更多地進口符合國家產業導向和有利于國民經濟發展的商品。
4、建立開放性進口保護機制
實際上政府管理部門很難判斷何謂不良進口,因此進口效益應由企業自己負責。政府職責是通過打擊“非法進口”,依法維護進口秩序,保證合法進口的利益,最終達到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目的。
由于我國對進口一直實行較嚴格的控制政策,所以迄今為止,我國并沒有專門應對進口突發事件和危機狀況的機制。隨著國內市場和外貿經營權不斷開放,“進口威脅”正在上升,特別是在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復雜的情況下。為保障國家經濟安全,我國有必要建立開放條件下的進口保護機制。
(1)法律保護機制。我們現有的《外貿法》、“反傾銷條例”、“反補貼條例”、“保障措施條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等,雖初步構成一套管理進口的法律體系,但與國外相比仍處在初級階段,法律保護體系還不健全,主要存在的是法律缺位及法律不到位的問題。
(2)危機應對和緊急救助機制。這一機制是在法律授權的基礎上,由國家高層成立的專門處理經濟安全問題的機構,綜合處理各領域經濟安全問題。其中進口安全可由“國家經濟安全危機管理委員會”下設的進口危機管理小組負責。危機應對和緊急救助機制應包括兩個關鍵環節:一是針對進口、特別是對與國家經濟安全密切相關的重要商品進口,建立一系列跟蹤監測指標,及時發現危機,防患于未然;二是根據進口危機發生的各種可能性,借鑒國內外經驗,設計一整套涵蓋不同層次應對措施的危機處理辦法,形成有機的應對方案。一旦危機發生可啟動緊急救助措施,通過爭取國際援助或運用WTO規則,如采取“緊急限制進口”措施等化解危機,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3)進口安全監測預警機制。進口安全監測預警機制是進口危機應對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者可以是進口危機管理小組,但具體工作應由該小組會同相關信息部門、研究機構一起完成。加強進口宏觀監測與管理,一是要加強對全國進口情況的統計分析,監測各類商品進口的趨勢及其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影響;二是要建立進口對產業損害的預警機制,提出判斷產業安全及受到損害的指標體系,研究分析國際產業競爭力變化及進口對我國相關產業的影響,及時發出預警、預報;三是要跟蹤我主要進口商品國際市場的供求情況與價格變化趨勢,為宏觀決策和企業開展經營提供依據與參考;四是在不違背WTO基本精神和原則下,通過完善進口行政許可制度、制定進口技術法規與標準等措施,進一步完善宏觀管理。
【參考文獻】
[1] 范愛軍:經濟全球化與國家經濟安全及經濟利益問題研究綜述[J].學習論壇,2007(4).
[2] 趙惟:國家經濟安全與產業安全研究綜述[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3).
[3] 蘇波:提高物資儲備能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J].宏觀經濟管理,2007(3).
項目決策階段是造價管理的開始,對建設工程造價以及項目建成后的經濟效益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是工程造價控制的重要階段。具體來講,項目決策階段,工程造價咨詢機構應根據國民經濟長期發展規劃、地區經濟發展及行業經濟發展規劃的基本要求,對要擬建的項目各方面進行全面、充分的調查和論證,搞好可行性研究,為決策者決定項目提供可靠的依據。否則,就會給國家和企業帶來不可挽回損失。如一些企業新建工程由于在投資決策階段缺乏超前意識,對建筑標準估計不足,致使工程投資一再增加。同時,又因資金短缺致使工程竣工日期一拖再拖,給企業帶來了沉重負擔。因此說,投資決策階段工程造價對建設工程全過程工程造價具有縱覽全局的決定性影響,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及投資決策是產生工程造價的源頭,合理確定造價是評估建設項目、開展后續工作的關鍵。
2工程設計階段的造價控制
優化設計方案是設計階段重要步驟,是控制工程造價的有效方法。設計方案優先的目的在于論證擬采用的設計方案技術是否可行、功能上是否合理、使用上是否安全可靠,通過設計方案競選、運用價值工程優化設計方案和技術經濟評價。在設計階段運用價值工程控制造價,并不是片面地認為工程造價越低越好,而應把項目的功能和造價兩方面綜合分析研究。只有價值系數最大,即滿足必要功能的費用,消除不必要功能的費用,才是價值工程要求的,實際上也就是工程造價控制本身的要求。另外,推行限額設計也是控制工程造價的手段之一。限額設計是以經過競選、優化和技術經濟評價確定了設計方案,實行各專業、各部位工程量和投資額的分解。限額設計體現了設計標準、規模、原則的合理確定,實現了對投資額的主動控制。限額設計加強了設計技術與經濟的對立統一關系。它要求工程造價咨詢專業人員深入設計階段,與設計人員密切配合,為設計的多方案比較,優化設計,控制工程造價提供服務。推行限額設計就是既要有最佳的經濟效果,又要保證工程的使用功能,這就需要設計人員設計出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最優方案,從而保證質量,達到控制或降低工程造價的目的。
3工程招投標階段的造價管理
推行建設項目招投標對于建設單位擇優選擇施工單位,確保工程質量和工期,降低工程造價具有重要意義。這一階段工程造價的管理內容主要是標底的審查與合同價款的簽定。一個工程的標底對該工程的造價影響至關重要。因些要加強對標底的審查管理工作,未經審查的標底一律無效。根據標底編制方法的不同,應審查的內容是:標底計價內容、預算內容、預算外費用、工程量清單、單價組成分析、設備市場供應價格、措施費、現場因素費用等。中標單位確定之后,建設單位就要與中標的投標單位在規定的期限內簽定合同。工程合同價的確定有三種形式:固定合同價、可調合同價、成本加酬金確定的合同價。對于設備、材料合同價款的確定一般來講合同價款就是評標后的中標。固定合同價是指承包整個工程的合同價款總額已經確定,在工程實施中不再因物價上漲而變化。因此,固定合同總價應考慮價格風險因素,也須在合同中明確規定合同價總包括的范圍。對承包商來說要承擔較大的風險,適用于工期較短的工程,合同價款一般要高些。可調合同在實施期間可隨價格變化而調整,它使建設單位承擔了通貨膨脹的風險,承包商則承擔其它風險,一般適用于工期較長的工程。
4工程施工階段的造價控制
4.1加強合同管理工作
在項目建設的全過程中,施工階段的費用約占整個工程造價的60%左右,所以施工階段造價的有效控制對項目的全過程控制意義重大??刂浦攸c是施工合同文本的選擇,合同條件的協商、談判,合同書的簽署,合同的履行、檢查、變更、違約、糾紛的處理,總結評價等。
4.2加強設計變更的管理工作
設計變更是施工階段影響工程造價的又一個重要因素。它是工程變更的一部分,關系到進度、質量和投資三大目標的控制。所以加強設計變更的管理,對確保工程質量、工期和控制造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應盡量減少設計變更,如必須變更,則必須按照國家規定和合同約定的程序進行;設計變更應盡量提前,變更發生得越早則損失越小。若在設計階段變更,則只須修改圖紙,采購階段變更,不僅需要修改圖紙,而且設備、材料還須重新采購,施工階段變更,除上述費用外,已施工的工程還須拆除,勢必造成重大變更損失。所以要嚴格控制設計變更,盡可能把變更控制在設計階段的初期,特別是對工程造價影響較大的設計變更,要先算賬后變更;設計變更發生前應當建立施工管理資料庫,包括工程基本情況、工程量增減、材料代換、人材機市場價格等第一手資料,為日后變更的處理提供依據;要對設計變更進行審查,無論是由哪方提出的設計變更,均應由監理部門會同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協商,確認后由設計部門發出通知,監理工程師辦理簽發,施工單位付諸實施。這樣才可能變事后控制為事前控制,被動控制為主動控制。
4.3加強索賠的管理
索賠是合同履行中,當事人一方由于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或出現了應當由對方承擔的風險而遭受損失時,向另一方提出賠償要求的行為。在索賠處理中應分析產生的原因,以合同為依據,及時、合理地處理,并加強主動控制盡量減少索賠。此外,在施工階段還需制定合理的資金使用計劃,有效使用資金,減少利息支出,同時根據施工圖設計的進度計劃和現場施工的實際進度,及時核定施工圖預算。
4.4工程竣工結算階段的造價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