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2 23:22: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音樂學院畢業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韓國,音樂學院的畢業生都以能到俄羅斯深造為榮,而要在韓國著名的音樂院校拿到教授等顯要職稱都要求有國外鍍金的經歷。韓國和俄羅斯一些不法之徒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開始炮制假文憑。他們提出了所謂“快速音樂教程”,打出的廣告是:花更少的時間和更少的金錢就可以獲得俄羅斯最著名的兩所音樂院校副博士或者碩士的文憑。為了不引起懷疑,首爾一家音樂學院的51歲校長親自出馬“廣納良才”,急于求成的韓國人更是蜂擁而至。
據悉,這種音樂速成班確實是名副其實的“速成”。學生交費后,只需在首爾接受10天的所謂“大師班培訓”,然后前往俄羅斯學習10天,就可以等著拿副博士文憑了。畢業論文是由韓國分部雇用初出茅廬的“音樂翻譯天才”用俄文寫成的,論文答辯只用不到半小時。這樣,一個個俄羅斯音樂院a校的副博士就誕生了。所有的費用加起來大約兩三萬美元。碩士學位更便宜,僅需4000至5000美元。一些學生根本不懂俄語,因而甚至連自己的論文題目都說不上來。
首爾中區檢察院的調查顯示,盡管對這種速成班有所懷疑,但不少人還是愿意參加,畢竟這與正規的教育比起來要省時、省力、省心、省錢。記者了解到,在俄羅斯正規音樂學校上學,拿到正式的高級文憑至少需要7-8年,而且要經過艱苦訓練。為了混淆視聽,加強學生的信任度,俄羅斯著名音樂高校的校長每年確實會帶著一批教授前往韓國講課。在論文答辯期間,也有一名俄羅斯教授作為俄羅斯高校的代表在場。據悉,韓國和俄羅斯高校雙方將所獲利潤對半分,從1998年至今獲利已超過250萬美元。
趙塔里木這個名字,從書面文字至口頭稱呼都令人難忘?!八锬尽币辉~源出古突厥語,意為“流入湖泊和沙漠的河川支流”。今天,作為地標的塔里木,是歐亞大陸腹地56萬平方公里的一片盆地、是一條長達2000余公里的河流、還是一座儲存著160億噸原油當量的油田,而無論是盆地、河流還是油田,皆以其凝重、浩瀚與恢宏而聞名。將塔里木這三個字入為人名,寄托著父母的深意與期望。趙姓塔里木者,作為中國音樂界的一位學者以及筆者的師長與領導,則以其堅韌、寬厚與執著而立身。
二、學子——學者
趙塔里木是一位堅韌的學子。新疆素有“湖湘子弟滿天山”之說,雖祖籍湖南,自被父母賦與“塔里木”之名,他便被深深烙上了新疆的印記。出生于烏魯木齊的趙塔里木中學畢業后,遠赴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擔任州文工團演員,七年的文藝實踐使他浸于蒙古長短調、哈薩克阿肯彈唱以及維吾爾麥西來甫等民間藝術的海洋中,并與當地民族結下了兄弟般的情誼。當今天的趙塔里木袒露他至情至性的一面時,還會用蒙古舞的抖肩擊筷來回憶當年的崢嶸歲月。而也正是這段生活,奠定了他與民族民間音樂的不解之緣。1978年,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塔里木進入新疆奎屯師范學院學習,主修理論作曲。兩年后轉入新疆師范大學音樂系,1982年獲得學士學位后留校任教。1982年,隨杜亞雄教授考察新疆少數民族音樂,從此走上民族音樂學之路。經過五年的執教和研究生涯,1987年塔里木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攻讀碩士學位,師從耿生廉、杜亞雄教授,研究方向為民族音樂學,于1990年獲得碩士學位后返回新疆師范大學任教。再經過五年的執教生涯,1995年考入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師從王小盾教授,研究方向為“漢民族與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的比較研究”,1998年獲文學博士學位。
從學士至博士的求學生涯,在上個世紀對于地處新疆的學子而言,無疑是一條充滿艱辛而坎坷的道路。更不幸的是,塔里木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文工團工作的七年,正處于期間。為了備考,塔里木甚至發明了鑿冰洗臉來保持頭腦清醒的方法,偏遠的博樂小城在冬天動輒就是零下30多度的奇寒天氣,可以想見一個年輕人以冰水撲面的慘烈??既氪髮W后,在鋼琴教育家王蓮教授,音樂理論家趙梓輝教授,作曲家祝令、馬輝教授等名師的指導和自身堅忍不拔的努力下,塔里木打下了堅實的音樂理論基礎。1987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是塔里木第一次走出新疆,也是新疆音樂界首位碩士研究生。在中國音樂學院接受了全面而系統的民族音樂學訓練后,他深入蒙古族額魯特部進行了長達半年的田野調查,完成碩士論文《蒙古族額魯特部民歌特征的鑒別與解釋》,論文榮獲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第二屆中國音樂史優秀論文評選研究生組評委獎(1990年)。1990年獲得碩士學位后,塔里木回到新疆繼續執教。1995年考入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再次成為新疆音樂界的首位博士研究生。就這樣,一個來自大西北中年學子,來到瘦西湖畔的溫潤環境中,在王小盾教授的悉心指導下,以目不窺園、夙夜不懈之精神,對中國音樂文學的古今典籍進行了深入的閱讀和研究。近兩年的潛心修造后,塔里木將畢業論文的研究對象投射到了中亞東干人的民歌,之后輾轉于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與新疆甘肅等地,完成了洋洋二十余萬字的博士論文《在中亞傳承的中國西北民歌——東干民歌研究》。
趙塔里木是一位胸懷博大的民族音樂學者。新疆的偏遠與相對閉塞,確實使得求學之路充滿艱辛曲折,然而正是其多民族文化的豐富資源,為音樂學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塔里木深知,民族音樂學家首先必須植根于民間音樂生態之基底,以堅定信念與毅力向縱深發展,形成立足之本的直根系:其后還須擴展至探尋與音樂共生的文化背景,以求知欲與置疑態度發展出側根,打通學科壁壘,形成網狀分布的須根系;最終從土壤中不斷汲取營養,形成偉岸的樹干與繁茂的樹冠,在人類文明的普照之下進行光合作用,以參天大樹的高度來俯瞰世界民族音樂之林——是為直根、須根、樹干、樹冠的有機關系。因此,民族音樂學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深入調查對象的內核,以局內人的身份與該文化生態形成共同體,分享其音樂的審美內質與社會功能,最終再上升至學術層而對其進行理性的把握與詮釋。在撰寫碩士論文《蒙古族額魯特部民歌特征的鑒別與解釋》時,他深入伊犁昭蘇、尼勒克二縣的額魯特部中,與民間藝人共同生活,熟練地掌握了額魯特語,并記錄下一百五十余首額魯特民歌,對額魯特民歌共生的文化背景、額魯特人的音樂觀、民歌的分類和流傳、額魯特民歌的歌詞特點與音樂特征、額魯特民歌在社會文化體系中的功能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該論文是民族音樂學田野調查、系統分析與科學結論的范本之作。
通過《蒙古族額魯特部民歌特征的鑒別與解釋》一文,塔里木展示出作為民族音樂學家所必須具備的扎實根系,而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價值再認識》(《音樂研究》1989年第3期)一文中,已經看到塔里木伸展出樹干的端倪。文中首先通過描述少數民族音樂與其生產活動的聯系、在婚禮民俗中的作用、在少數民族宗教活動中的文化意義等方面,揭示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價值的特殊意義,并闡述了少數民族音樂在文化中的“向心”、“規范融合功能”,為“文化價值相對論”的觀點搖旗吶喊。文中指出:“任何一種文化,無論處在何種發展階段的社會環境中,其自身具有的價值體系是其它文化不能取代的?!蓖瑫r,塔里木也冷靜地指出:“在觀察異民族音樂文化時,試圖采用一種完全中立、超然的態度來擺脫自己的價值觀對觀察、判斷所產生的主觀傾向是完全不可能的。但這不意味著放棄文化價值相對觀,相反卻要提倡和堅持,并作為研究工作的出發點。其根本意義在于:不斷向客觀逼近。”他還在文中警示“另一種極端傾向是:雖然從“平等音樂觀”的愿望出發,最后卻得出不平等的結論;從批評“歐洲中心論”出發,卻建立起地域、民族的自我中心?!边@些觀點,在時隔四分之一世紀后的今天看來,依然振聾發聵,這是民族音樂學家面對全球化大潮時應該堅守的原則與座右銘。
正是持有這種科學的民族音樂觀,使得塔里木的研究視野愈加開闊起來。以新疆額魯特部民歌研究為起點,他開始將目光拓展至整個中亞。新疆與中亞存在有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蒙古族和俄羅斯族等7個主體在界外的跨界民族、還有維吾爾、回等2個主體在界內的跨界民族。而回族作為一個跨界民族長久以來并沒有引起學術界應有的關注,其音樂文化的跨界研究則基本上為空白,塔里木以其敏銳的學術觸覺關注到了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東干人音樂文化。1997年1月至5月,他與王小盾教授前往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對東干民歌進行了實地調查,歷經辛苦與磨難,終于1998年9月完成了《在中亞傳承的中國西北民歌——東干民歌研究》??梢哉f該篇論文的完成,標志著塔里木作為一個民族音樂學者,正在形成其知識結構的樹冠層面。該文對東干民歌的流傳分布、民歌概念與分類、傳承方式以及唱詞格律等進行了全面的調查與研究,并將東干民歌與中國西北回民民歌進行了個案的對比與分析,從而全景式收錄了中亞東干民歌的形態、文化背景及其所呈現出鮮明的跨界特征。這篇論文是中國跨界民族音樂文化研究的開篇之作,將為國內跨界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拉開序幕。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34個跨界民族。對于跨界民族所進行的文化研究,還關系到政治、經濟、宗教乃至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等重大問題。20世紀中國的民族音樂學家們,不僅僅要從學術層面上揭示跨界民族音樂文化及其共生文化體系的屬性與特征,還要站在公民層面,在探索藝術真理的過程中承擔起維系中華民族認同、構建國民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重大任務。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塔里木將研究的目光拓展至東南亞民族民間音樂上來。2011年8月,經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各學科規劃小組評選審批,塔里木主持申報的科研課題《瀾滄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樂文化實錄》,被列為“201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瀾滄江一一湄公河流域面積約達80余萬平方公里,從云南出境,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等五個東南亞國家。而云南境內的25個少數民族中,跨國境民族就有16個,東南亞國家從20世紀后期以來是世界公認的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同時也充滿著政治、經濟乃至軍事上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對這些跨界民族的音樂文化研究,實際上已經遠遠超越了民族音樂學學科本身,上升至與國家文化安全、經濟發展、邊界和平等息息相關的重大命題上來。
縱觀塔里木的學術研究歷程,在其豐碩的研究成果中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樣一個脈絡:從新疆額魯特民歌解釋,至中亞東干人的民歌研究,再至瀾滄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樂文化實錄,正是一個民族音樂學家立于民族民間音樂生態中向下植根、網狀伸展、登高俯瞰的歷程,碩士與博士的研究對象分別從境內單一民族(額魯特)、拓展至跨界單一民族(回族-東干)、再至跨界民族集群(云南-東南亞五國),昭然揭示出一個胸懷寬廣、肩負使命的民族音樂學家的歷程。
三、教育家——領航者
“經師易遇,人師難遭”(《后漢紀·靈帝紀》)。以言傳者為“經師”,以身教者為“良師”,倘若以思想、智慧與人格的力量為學生樹立信念與理想,是為“人師”。本科于師范大學、碩士于音樂學院、博士于綜合大學的學習經歷,綜合大學、藝術學院、專業音樂學院的執教經歷,使塔里木對教師這個社會角色有著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以言傳身教的“良師”為起點、以照亮學子學術人生的“人師”為目標。塔里木一直如此踐行:課堂上的他以嚴謹縝密而著稱,生活中的他則如慈父般地關愛學生,而無論課堂內外,他都用自己的行為、思想與意志影響著學生。在專業方面,塔里木強調必須通過系統地學習與訓練,掌握全面而扎實的音樂理論與實踐技能功底。在綜合素養方面,塔里木強調打通學科分界,人文與科學素養并重,對于音樂學專業的學生而言,還要具備經史子集的古典文獻閱讀功力,熟練掌握外語來保持對國際學術熱點的時刻關注,還要熟練掌握現代科技的研究手段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率。正所謂一手讀春秋、一手用科技。最最重要的,做學問即是做人,學品與人品同步、知識和行動合一。令人記憶猶新的是,在新疆師范大學首屆本科畢業生典禮上,塔里木在黑板上有力地寫下一行大字:“踏踏實實做學,老老實實做人”。這一行樸素無華的文字,整整影響了一代新疆音樂學子,他們堅定地朝著老師所樹立的燈塔前行,同時也遵循著著薪火相傳的傳統來照亮后學的道路。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塔里木便以民族音樂學家特有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對現有的高等音樂教育體系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其《新疆高師少數民族音樂教育中的一個誤區》(《中國音樂》,1996年第2期)一文中,對少數民族班視唱練耳的教學內容與其母語文化割裂、教學方法與其音樂實踐過程脫節的現狀提出了嚴重的質疑,認為現有的課程體系中“許多課程的內容基本上是歐洲傳統音樂文化的經驗總結,而民族音樂文化的知識在這些課程中充其量只是‘民族化’口號下表面的、缺乏實質內容的點綴”,其根源在于“一元音樂價值觀的誤導”。走出誤區則需要“樹立多元的音樂文化觀、認真研究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特征、探索雙重樂感的人材的培養”。從此,新疆師范大學音樂系在塔里木雙重樂感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下,在課程體系與培養方式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創新,即使在塔里木調入新疆藝術學院工作后,后繼者依然沿著這條道路探索進取,終于在十多年后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1995年,塔里木調入新疆藝術學院工作。新疆藝術學院是西北地區唯一的綜合性高等藝術學府,學院設有音樂系、美術系、影視戲劇系、舞蹈系等,匯集了新疆的歌舞丹青藝術門類,這為塔里木的教學與科研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在教學方面,塔里木開設了《音樂學基礎》、《民族音樂學概論》、《民間音樂田野調查技術》、《計算機音樂概論》等課程,集基礎理論、藝術實踐及音樂科技各方向的教學于一身。在他的主持下,新疆藝術學院創辦了音樂表演專業木卡姆表演方向,并于1996年首次招生,這標志著自古以來民間口傳心授的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正式納入了高等藝術專業教育的體系中。塔里木認為:“當代學校教育己是民眾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木卡姆的傳承不可完全游離于這個文化傳承的主流。如何不失時機地將木卡姆傳承納入學校教育軌道,使其成為活態傳承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學校藝術教育必須直面的問題?!苯涍^七年的實踐探索與總結,2003年新疆藝術學院木卡姆教學成果被評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與此同時,趙塔里木領銜的音樂學學科被評為自治區藝術類惟一的重點學科。
2006年,塔里木調入中國音樂學院工作。中國音樂學院、我國唯一一所以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和研究為主要特色,培養從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創作、表演和教育,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高等音樂學府——這對于一個民族音樂學的學者與教師而言,無疑是如鳥投林。在這里,塔里木擔任了碩士與博士研究生導師,并為學院開設了《中國維吾爾木卡姆述略》、《跨界民族音樂文化研究》等課程,將自己的學識與見解濃縮為精華,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他培養的三名博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均獲得優秀。
一、市場需求催生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日益發展,人們對于文化藝術等精神性消費的需求日益增加,種類眾多的廣播、電視、網絡音樂節目層出不窮。在音樂媒介和音樂節目迅猛發展的局面下,需要有更多更專業的音樂傳媒人才來更好地進行音樂傳播,特別是音樂專業領域類的新聞采訪、編輯、評論等重要活動。而目前從事音樂采訪、編輯、評論、策劃的人員,要么是非音樂專業方面的新聞人才,要么是音樂專業的但又缺乏媒介知識和傳播技能的人才。前者對音樂的專業知識知之甚少,評論往往不夠專業、深刻,甚至對音樂術語解釋錯誤;后者則缺乏采、編、寫等媒介傳播技能,也難以對所學的音樂專業知識進行有效傳播。這種局面嚴重影響了音樂的傳播與發展。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2006年9月,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成立了首個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并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
二、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的培養計劃
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電臺、電視臺、報社、出版社培養音樂節目主持、音樂新聞與評論、音樂編輯與策劃的傳媒工作者;為音樂、文化事業等單位培養能從事音樂文化市場的組織管理與指導工作的人才。以下從招生要求和課程設置兩個方面來探討該專業的培養計劃。
1.招生要求:在重視音樂的基礎上,提高對學生文化的要求
在音樂考試達標的基礎上,對該專業的學生錄取分數要達到相當的標準,以保證其足夠的文化素質,重點要對寫作能力嚴格要求。在招生規模上,為了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每屆以不超過二十人為宜。
2.課程設置:有效融合音樂和新聞相關學科知識
有人認為,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培養的就是娛樂新聞記者,但筆者不敢茍同。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通常意義上的娛樂記者雖然也采寫、播報音樂類的新聞及人物,但他們往往并不具有專業的音樂知識與素養,因此他們的報道難以深入,甚至有時在音樂領域還會犯常識性的錯誤。所以大多數的音樂類新聞、娛樂類報道往往流于表面,甚至成為花邊八卦新聞的代名詞。當今是文化藝術大發展的時代,由于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要求。很多對音樂有興趣的受眾現在不僅要欣賞音樂,他們還渴望能夠懂得更多的音樂理論知識、表演技能,甚至音樂的創作方法等等。對音樂藝術來說,各種媒介和媒介從業者擔負著傳播音樂和引導整個社會的音樂發展風向的職責。具體說來,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培養出來的音樂新聞記者,要有能力發現并判斷音樂事件的新聞價值,有能力與音樂家進行非常專業的交流并采寫出相應的新聞報道稿件。而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培養的就是這樣一種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
從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除了作為音樂專業方面的諸如“視唱練耳”、“樂理”、“主科曲式”、“副科鋼琴”、“音樂學導論”、“音樂評論文獻導讀”這樣的傳統課程外,還安排了“傳播學概論”、“新聞編輯”、“新聞采訪與攝影”、“電視節目策劃”這樣的新聞傳播類型的理論及實務課程,“音樂文論寫作基礎”這樣的音樂與新聞相互融合、滲透的課程,還有“文化市場營銷”這樣的拓展性課程以及“歐美電影藝術評論”這一類開闊文化藝術視野的課程。此外,在學生二年級下期安排有一次為期兩周的田野考察——音樂采風,通常是安排學生到一些民間音樂的發源或分布地區,對民間音樂的形態、現狀、傳播與發展做一些采訪和考察,最后以調查報告的形式作為研究成果的呈現。最后,在四年級下期,安排學生到媒體、文化傳播公司、演藝公司進行為期兩到三個月的實習。
這種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設置,決不是音樂與新聞的簡單相加和機械組合,而是有機地融合和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應。也就是說,傳統的新聞學理論及“采、寫、編、評、攝”等技能類專業課程要進行“音樂化”改造。同時,對其他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法也要提出不同程度的“音樂化”改造要求。例如“音樂文論寫作基礎”這門課程,其中就安排了音樂通訊、音樂消息、音樂專訪等音樂內容與新聞文體有機融合的教學內容;在“新聞編輯與評論”這門課程中,則要求重點學習音樂類新聞的編輯技能;在“新聞采訪與攝影”這門課程中,要求學生重點學習音樂人物、音樂事件等音樂題材的采訪及攝影。
因此,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力求培養出一批既精通音樂、又掌握新聞和傳播理論與技能的復合型人才,能夠為音樂藝術的發展與傳播發揮重要作用。
三、師資組成:有待優化和提高
目前,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擁有專職教師八名:其中在音樂領域的課程方面有教授兩名,副教授兩名,講師三名;在新聞傳播類課程方面,有副教授一名,為傳播學專業碩士學歷。目前,該專業方向的音樂新聞師資都是音樂理論專業或者新聞傳播專業背景,而音樂新聞實踐領域的教職人員稀缺。但作為注重實踐的專業方向,必須要增強該專業的在實踐領域的教學。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考慮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提高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專業性,倡導資深的音樂新聞業界人士為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學生授課。在可能的條件下,一些媒體新聞機構還可以成為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學生的實習基地,以實現雙方效益的優化;第二,在引入師資力量的同時,還應加強對現有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培養,可采取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出國進修學習或者選派青年教師到音樂新聞媒體掛職工作等多種方式;第三,可將音樂類院校的新聞專業可以把教研活動作適度地擴大化,即安排音樂類課程任課教師與與新聞專業任課教師共同進行教研活動,促進音樂專業師資與新聞類課程師資的知識交流,促進新聞類課程與音樂類課程的知識銜接,從而有效地促進兩個學科的互相融合與滲透。
四、學生就業:效果初顯,仍需時間檢驗
目前,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的第一屆2006級的畢業生已于2010年7月學成畢業。本屆畢業生共有14人,有11人已實現就業。至2011年5月截稿為止,其中有1人在成都人民廣播電臺,1人在人民廣播電臺,2人進入文化傳播公司,1人進入演藝公司,3人成為中學音樂教師,另有3人備考研究生,還有3人尚處于擇業過程中。因此,總體看來,在目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形勢下,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的第一屆畢業生的就業走向還是很不錯的。而且,從該專業的發展前景來看,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以及近年來音樂、娛樂類節目日漸走俏,音樂媒體的日漸增多,對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人才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專業的發展和就業前景都非常廣闊。
五、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四川音樂學院開設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的主要思路是希冀培養出具備特別知識結構、適合社會某些方面特殊需要的音樂與新聞專業的復合型人才。但是,在探索特色辦學的過程中,由于受自身條件的局限,該專業發展也遇到了如下一些問題:
首先是生源質量問題。由于音樂院校招生分數較低,音樂學院學生的文化基礎往往難以與其他綜合性大學的學生相比。因此,學生在學習要求具有較高的文學和文字功底的學科或課程時,往往會出現一些困難。而新聞傳播學恰好就屬于這一類的學科,例如“傳播學”、“新聞編輯與評論”、“音樂文論寫作”、“電視節目策劃”等等,這些課程對于學生的文學基礎和語言文字的功底均有較高要求。這個問題的解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一方面,可考慮提高該專業招生的文化成績要求。如語文高考成績可設單科最低分限制;其次可以考慮在該專業的藝術考試中,適當增加文化成績的比重。三是考慮適當調整藝考中的科目,使招收的學生更能適應該專業的學習和要求。
其次,新聞傳播專業需要培養學生深厚的人文素質,而音樂類院校的教育環境缺乏人文氛圍的熏陶。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歐美,較好的往往都是綜合型院校開辦的音樂學。音樂院校受傳統和現實因素的諸多限制,無論在辦學理念、學科建設、課程開設、講座安排、社團設置、活動舉辦等諸多方面,往往都缺乏人文方面的考慮和相應的氛圍。例如,在課程設置方面,與其他綜合性大學相比,音樂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專業課程多、人文教育課程偏少,學生重視音樂專業表演技能的學習,對音樂理論、文學、外語、哲學等學科的學習往往不夠重視。這種氛圍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也不利于學校的進一步發展。近年來,一些音樂學院開始突破傳統的以藝術表演為主的專業模式,增加更多的藝術理論專業以及諸如新聞、傳播、文學這樣的與藝術緊密相關的人文學科專業,而這將有利于在學校形成濃厚的人文氛圍氣息,從而有利于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四川音樂學院緊鄰四川大學這座綜合型院校,而百年川大具有很深的人文沉淀,其文學與新聞學院在國內的地位同類專業方向中名列前茅,因此,可考慮與川大建立合作關系,實現教學、師資資源共享。
第三,學科處于音樂院校邊緣地位,專業發展難以得到有力支持。
由于音樂類高校的優勢學科和重點學科并非新聞傳播,一般來說,處于這些學校邊緣地位的音樂新聞專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具體問題。例如,分配經費,往往都向本校的重點學科傾斜,音樂新聞類專業難以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支持;申報課題,能選擇的課題的范圍狹小,音樂傳媒類型的幾乎沒有,往往只能選擇一些諸如課程或教育改革類型的研究項目。而這個問題的改善或者解決有賴于高等院校的重視以及相關政策的不斷完善,從而逐步解決。而這個問題在四川音樂學院已經逐步得到改善。川音目前正處在向綜合型藝術院校轉型的過程之中,將逐步建立起以音樂、美術、表演、傳媒、舞蹈、戲劇六大發展方向的綜合性教學體系。除了音樂學系的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外,川音還建立起了傳播藝術系這個與新聞傳播密切相關的院系。
結 語
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首次將音樂專業與新聞專業相結合,培養出了音樂領域的新聞人才,雖然還不夠完善,但這是一個有益的嘗試。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的開設使得傳統音樂學在專業方向的設置上更加具有了應用和針對性。改變了音樂學重理論、輕實踐的格局,同時拓寬了音樂學的辦學思維。因此,它的建立對音樂學的跨學科專業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焱、劉育濤《河北影視傳媒藝術教育現狀探析》,《石家莊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第113—116頁。
[2]彭永斌《傳媒產業發展的系統理論分析》,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112頁。
(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青年基金科研項目《音樂院校新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探索》課題項目編號:11SA179)
關鍵詞:高師學生,音樂會:高師特色:學術交流
藝術實踐是高等師范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提高學生的從教能力和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能力而開設的一門音樂教育實踐類必修課,音樂會是高師藝術實踐的主要形式,是學生展示學習成績的一種最直觀的方式,是教學成果最直觀的檢驗標準。在音樂會中,學生們能夠把自己多年在課堂中學到的音樂基本技能與技巧進行充分的展示,并逐步增強綜合素質,成功的音樂會不僅僅是學生從心理到生理戰勝自我,完善自我的飛躍,更是實現完美藝術人生的自我體現。
近年來,大多高師音樂學院(系)都建立了專業的音樂廳,在學期末舉行專業匯報演出,并定期舉辦學生音樂會,一些高師音樂學院(系)還把音樂會的藝術實踐列入院(系)的系列活動。如遼寧師范大學就把每年的四月至六月定為音樂學院藝術節,在藝術節期間舉辦各種形式的音樂會,把學術交流的熱情推向高峰。學院更是從各個方面鼓勵支持學生大膽舉辦音樂會,藝術節期間,學院免費向舉辦音樂會的學生提供:燈光音響齊全的音樂廳,高素質的禮儀、攝像拍照,節目單制作等服務,此外,還會給學生一定金額的補助,這些制度極大的調動了學生舉辦音樂會的積極性,較好納提升了學生的業務水平。
院系的支持使得高師音樂學院(系)的音樂會猶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師生為成功舉辦音樂會而更加刻苦地鉆研業務,努力提高專業水平,然而筆者注意到,高師學生的音樂會在積極向前發展的同時,也暴露了個別問題,下文將針對高師學生音樂會需要注意的問題淺談幾點個人的看法,以求對廣大高師音樂師生有所裨益。
一、音樂會應處理好與教育實習的關系,及早舉辦
教育實習是高等師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調查了幾所高師院校,發現高師的教育實習環節大都安排在第四學年的上半學期為期至少一個月。例如:北京師范大學2005級本科生的集中式教育實習將于2008年9月22日至2008年11月7日進行,為期6周,河南師范大學的教育實習分“初步實習”和“反思實習”兩個階段,“初步實習”安排在第七學期進行,氛圍校內2周-校外5周-校內,三個階段:“反思實習”安排在第八學期進行(校內或校外三周)教育實習過后或同時,畢業生就該準備畢業設計(論文)的環節了。
據筆者了解,高師音樂會的舉辦者大都是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由于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的原因,畢業生們大都選擇在一個相對空閑的時段里進行音樂會,所以,高師的學生音樂會大都在第八學期進行,時間大致集中在四至六月份。
這種音樂會模式相對而言,時間太晚。隨著音樂會的結束,學生們也馬上要畢業了,這樣,音樂會的反饋功能沒有時間得以充分的發揮,筆者認為,各高校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學校的實習安排,與校外實習錯開時間,從而,把畢業音樂會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學期舉辦,因為,通過三年的學習,學生掌握了音樂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初步形成了一些能力,通過音樂會,學生可切實感受到自身的優點與不足,然后在余下的學習時間里揚長補短,不斷完善自我。
二、曲日的選擇應統籌安排
高師學生的音樂會,往往在曲目選擇上沒有凸顯各種作品的層次感,比如:個別美聲唱法的學生演唱的全是外文作品,觀眾不免乏味,同時該生的才能也會遭到質疑。還有一些學生,雖然在曲目選擇上種類區別明顯,語種,風格跨度較大,但是沒有做好統籌安排,給人雜亂無章之感。一場成功的音樂會,各種曲目應該做一分類,并科學的排序,比如,民族聲樂曲種可以安排如下(僅供參考):首先是一組藝術歌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聲音通道,還可以在沉穩的律動中獲得平靜;接下來可以是一組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各族民歌,充分彰顯民族聲樂的特色;第三組可以安排民族歌劇……當然,只要設計的科學,有層次,并充分結合自身特點,就是可取的,
音樂會的曲目應選擇那些真正表達人類共同情感的,富有同情心和人情味的,作品與人品相一致的,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的,優美動聽而絢爛的音樂精品。
曲目選擇的有層次了,往往又容易暴露高師學生在音樂會中的另一個弱點:雖然曲目風格不同,但詮釋的聲音、風格卻沒有什么變化。很多學生沒有在各種作品中傾入該有的感情,更沒有仔細揣摸不同風格作品該用什么樣的音色,什么樣的感覺。拿聲樂方向來說,貼近聲樂美學的要求,應是老師和學生打造音樂會的一致追求。余篤剛先生在其《聲樂藝術美學》一書中指出,聲樂作為音樂的藝術形態之一,在它的藝術美的創造構成與體現中,具有形成自身藝術美的創造系統。其中詞章的語言美構成了聲樂藝術的文學基礎,曲作的旋律美為聲樂藝術美的有聲化奠定了創造基礎,兩者構成了聲樂藝術的書面作品。而演唱的聲腔美,聲樂的器樂美與形體的動作美,則構成了聲樂藝術的表演美,自然是以演唱來作為主導因素的,當然提升音樂會表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和學生在平時就多下功夫。
三、音樂會應精于內容,而不流于形式。
最近幾年,高師學生音樂會大有形式蓋過內容的趨勢,何出此言呢?學生往往過于注重服裝是否夠華麗,場面是否夠壯觀,而忽略了音樂會的質量是不是夠高。
一場音樂會,有的學生花費幾千,有的甚至投入上萬元,為了追求華麗,衣服換的像模特走秀;為了造勢,請來樂隊助演;甚至有些學生把音樂會當作提高社交圈的場合;還有,一些音樂會由于拉贊助,充斥了商業性,廣告不時穿插其中……高雅的交流學術的音樂會,已然變了味道。
據筆者了解,專業音樂院校的音樂會在形式上是非常樸素的在這些學校,音樂會幾乎天天都有,每場音樂會穿什么禮服 講多少排場,幾乎沒有人在意,學生更多的是關注音樂會的質量。當然高師音樂專業不同于專業院校,兩者的學科定位也不盡相同,拿聲樂方向來說,王耀華先生指出,高師的聲樂專業方向教學區別于音樂院校的聲樂專業家教學,應是綜合素質的培養,音樂院校培養純粹的精英:高師則是精英與大眾結合,所以高師聲樂教學要有利于文化素養的培養。因此,高師音樂會應該在現有基礎上。摒棄形式上的浮華,扎實打好音樂會內容的功底,真正凸顯高師文化底蘊。
筆者認為,高師院校(系)應提高音樂會的舉辦頻率,讓音樂會能全員參與,在我國某些高師音樂院校,部分學生大學四年既沒有上過舞臺,也沒有上舞臺的欲望。而高師學生的音樂才能需要在音樂實踐中得到提高,音樂會應成為每一個高師音樂學生的必修課,可以把音樂會的成績與學分掛鉤,學生根據能力,可以自由選擇開專人專場音樂會或是幾人結合(專業可不限)的音樂會。這對每個學生來說既是嚴肅的考驗,又是學習的動力,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才華。
四、營造音樂會欣賞的學術氛圍。
音樂藝術的欣賞思維過程,除具備一般審美感知,聯想與情感體驗等這些共性因素外,同時也由于欣賞者的欣賞能力,習慣、趣味、聯想等差異而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
高師學生音樂會面對的觀眾,主要是音樂學院(系)的師生,同時還有學校里各個專業的學生。在欣賞音樂會的過程中,很多觀眾習慣了熱情隨意的晚會氛圍,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沒有考慮音樂會是否正在進行;還有,個別觀眾穿著過于隨意,上著背心腳穿涼拖就入了場;同時,大聲喧嘩,曲目未了就鼓掌,演唱(或演奏)中間就上臺獻花等現象也較常發生,這些都是聽現場音樂會所應杜絕的,它們不僅干擾了演員的情緒,打斷了其他觀眾欣賞的連貫性,同時還損害了自己的形象。
關鍵詞:俄羅斯高等音樂教育 培養模式 課程設置
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俄羅斯HERZEN國立師范大學)創立于1797年,至今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是俄羅斯歷史最悠久、唯一冠有俄羅斯國家名稱的師范大學,也是當今世界著名的師范大學之一,為俄羅斯培養了大量的社會人才。近年來,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和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芬蘭、荷蘭、挪威等多個國家、地區的大學和科學中心合作辦學,在教育界扮演著開拓者的角色。
一、科學嚴謹的培養體系
音樂教師的培養是一項艱難而復雜的工作,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需要長期嚴格的系統性理論及專業訓練。俄羅斯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根據專業特點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根據對本專業各層次的不同社會要求設置不同的培養內容,定位培養人才的類型。筆者在俄羅斯高等師范完成了碩、博士階段的學位進修并留校任教多年,對俄羅斯的高等師范類音樂教育有著更為全面的接觸。下面,筆者以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為例(以下簡稱俄師大),根據俄羅斯對本專業各層次的不同社會要求,簡述其設置的不同的培養內容。
俄羅斯高等師范類本科學制為四年制,相當于我國學士學位水平,為“強制性公共音樂教育”,即為普通學校中的傳統音樂課培養任課教師。音樂課有統一的教學大綱,以音樂知識、音樂欣賞和合唱為主。在這樣的需求下,俄師大音樂學院把課程設置定位到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技能上。本科階段的課程安排涉及面廣,專業多樣,鋼琴、聲樂、合唱、指揮等成為貫穿大學四年的必修專業課,教育學、心理學,各類教學法及英語音樂教學從二年級開始同樣也要學習兩年以上。以上這些課程也是俄羅斯所有國立師范大學音樂系的必修課,這就要求學生在四年的學習中,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各項專業技能和豐富的理論知識。除專業課之外,學校還會定期進行各種各樣的合唱、獨唱、樂器演奏、各類音樂會等實踐活動,并從大學二年級開始,在學校的安排下定期去各地小學實習。
俄羅斯高等師范類碩士階段為兩年,為“補充性音樂教育”,即為兒童音樂學校和中級音樂專業學校培養師資人才。中級音樂學校是俄羅斯學生升入大學或音樂學院之前必經的過渡性學校,學制為四年,以器樂、聲樂等專項專業學習為主,因此,在碩士階段的培養內容上,除四項基本專業技能仍然是必修課程外,公共課的層次也更加深入,如開設音樂創作心理學、現代音樂教育問題、現代音樂教學實踐、現代世界音樂教育發展史、技術專項教學法等課程。此外,學校也非常重視增強學生的教育實踐能力,一年級為模擬實踐課,二年級轉為中學實踐課,每周分別去音樂學校實習,使學生在學習期間就熟練掌握專業音樂教師的職業技能,力求畢業生將來既能在普通小學任教,也可以在中等專業音樂學校就職。
俄羅斯高等師范類博士研究生則為高等音樂院校、音樂研究院所培養高水平的音樂師資或音樂研究人員 ,故課程設置進入專項專題研究階段,側重學術性,要求研究者對音樂研究領域中存在的問題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研究能力。
二、豐富、科學的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和內容上,俄羅斯高等師范在本科、碩士階段都由公共課、專業技能課和實踐三部分組成,在課程內容上與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相差不多,只在重要的課程上有些區別,下面筆者詳細說明。
(一)公共課的設置
公共課的課程是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根據音樂教育這一特定學科設置的必修公共課,是學生畢業后從事教育事業的專業理論基礎。通過學習哲學、美學、歷史、外語、教學法、電化教學等課程,使學生獲得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視野。
俄羅斯教育界認為:教授音樂是一個多方面綜合的行為,同許多領域緊密相連,如史學、哲學、美學、心理學和各類藝術理論等,這些知識橫向決定著音樂的本質和方向。在這個指導思想下,針對音樂學科,近年來開設了音樂哲學、音樂培養哲學、音樂心理學、音樂創作心理學、藝術美學等新興課程,并且迅速地占到了重要的地位。
教育學心理學教研室,根據各年級的不同,由淺入深地分別開設各類相關課程,如高校心理學、教育學、現代教育史等科目,并針對音樂學院的專業特殊性開設了音樂心理學、現代音樂教育問題、現代音樂教學實踐、現代世界音樂教育發展史等課程。而且,學生可以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在教育實踐課的教育實踐環節上,把心理學、教育學用于教學實踐的經驗。這種能力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無疑會成為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有效手段。
哲學是唯一一門在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的本科、碩士、博士學習階段中貫穿始終的公共學科,學習內容從哲學簡史、西方哲學史、音樂哲學、音樂培養哲學等逐漸加深,也是各個學習階段最終“國考”的重點課程。
(二)專業課程的設置
專業課程的設置由音樂理論、合唱、器樂演奏、聲樂表演四個教研室來完成。音樂理論史學教研室為學生開設音樂史、視唱練耳、和聲學、音樂曲式分析、作曲、音樂評論等大量的理論課程,此外,俄羅斯高師音樂系里通常會有個書籍儲藏豐富的圖書館,便于學生隨時查閱資料。
音樂評論的專業技巧被認為是一個音樂學者的專業化特征,因此,音樂評論課成為非常重要的、使學生掌握音樂認知能力與技巧的實際應用課程。在這個長達兩年的過程當中,學生要完成對當代音樂主要趨勢的分析評論、大型器樂作品的評論,以及對綜合型復雜音樂即歌劇作品的分析評論三個階段的學習,這就要求學生接觸大量的音樂作品,收集閱讀音樂界專家的著作和論文,并定期將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分析、整理,寫出總結,撰寫不同類型評論文章,并圍繞自己所選擇的主題,較廣泛地關注各種音樂活動,通過學習音樂評論理論和參加音樂評論實踐,使學生得以把基本理論課程、專業基礎理論課和專業技能技巧課的內容密切聯系起來,學以致用,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合唱和合唱指揮課也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必修課,是本碩學習期間兩門“專業國家考試”的課程之一,可見其在俄高等音樂教育中的受重視程度。他們采取大小課結合的上課方式,合唱指揮課采取一對一的導師制,并搭配一個鋼琴伴奏,同時以大課的方式,在合唱課上,鍛煉學生的實踐性,將指揮技法、合唱、作品分析等相關理論與技能知識融為一體,針對學生合唱指揮的排練與組織能力進行重點培養,是檢驗學生對綜合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實際應用能力的主要課程。
專業技巧課可以說是本碩學習階段課時量最多、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以技巧課和室內樂課的形式同時進行,每周六課時,其中室內樂課四個課時,可見學院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重視。授課教師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除了教授專業技能外,還會給學生講解相關的教學方法,跟學生一起討論和分析。以教師自身為例,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的教學設置使學生在專業技巧進步的同時,還可以掌握相關內容的教學方法,為以后學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奠定扎實的專業基礎;在畢業考試時,主修專業課將參加俄羅斯國家學位考試委員組織的“國家考試”,以音樂會的形式和成套的音樂作品,身著演出禮服參加,這是對學生幾年專業學習非常重要的考核和展示。
音樂實踐課一般在音樂教學法的課程結束后開設,作為專業課的具體實施課程,在課程編配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由學生的主項專業技能導師擔任指導,與專業技能課搭配進行。其上課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由導師親自示范上課過程,學生在旁邊學習,這個過程通常與技能專業課同時進行。二、由學生自己給同學上課,導師在旁邊指導,上課的人數一般為3—5人不等。音樂實踐課與專業技能課相輔相成,從而為學生以后步入專業技巧的實踐教學打下良好基礎。
三、緊張的成績考核
俄羅斯高校的考試形式和打分制都與我國不同,他們分考查、考試和國家考試三類?!翱疾椤敝环趾细窈筒缓细瘢挥涗浄謹?;“考試”則采取五分制,三分為及格,四分良好,五分優秀,其中可用加減號來區分學生成績的不同,如“5+”“4-”??荚嚥徊扇∠裎覈ㄓ玫木砻婵荚囍疲窃诳荚嚽耙粋€月左右,個別課程在開學伊始,由任課教授根據該學科的要求,給學生預留出幾十道相關的論題,學生任選其中的兩到三個論題自行準備考試內容??荚囈话阋詭熒⌒痛疝q的形式來進行,學生在所準備的幾個題目中現場抽選出其中一道,宣讀自己準備的論文提綱,然后由1—3個導師以自由提問的方式進行答辯。在答辯的過程中,這個論題會被橫向延伸,除音樂領域外,甚至會涉及到史學、哲學等相關學科,這就要求學生在準備過程中,不但要積累平時學到的專業知識,還要大量地查閱資料,進行與論題相關內容的學習和整理,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習能力,也避免了死記硬背就能通過考試的弊端。
所謂“國家考試”則是由俄羅斯國家學位考試委員會組織的、由國家學位考試委員會成員組成的評委來進行的考試,簡稱“國考”。俄羅斯師范大學音樂教育專業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在畢業時都有四門課程必須進行“國考”,其中基礎課考試為外語和哲學兩門,專業課考試為合唱指揮和專業技能(器樂和聲樂自選一門)兩門。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的主修樂器課和合唱指揮課均以音樂會的形式和成套的音樂作品,并要身著演出禮服才能參加。
結語
俄羅斯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合理的課程安排,豐富的課外實踐,保證了音樂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培養出的教師實踐能力強,具備教學、演奏、演唱、合唱及指揮等較為全面的能力,對音樂教育領域中存在的問題也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這種培養模式,對普及全民音樂素質教育、奠定音樂藝術廣泛而堅實的社會基礎也產生了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Tatiana“Music of the People”.World Music,Vol. 1: Africa,Europe and the Middle East[J].2000.Broughton:p 248-254.
[2](俄)Marina Ritzarev.Eighteenth -century Russian music[M].Ashgate Publishing,Ltd.2006.
[3]張曉武.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師范大學音樂教育碩士培養解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8(4).
關鍵詞: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原則 教育教學能力 藝術實踐能力
面對國際上教師教育“回歸實踐”的思潮,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已成為教師教育的核心內容。目前,我國各高等院校已充分認識到實踐是創新的基礎, 是完善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對實踐教學的重視與日俱增。因此,設計和構建起一個體系完整、結構合理、功能齊全、質量有保障的、科學合理的新的實踐教學體系,是音樂教師教育實踐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音樂教學改革的必然。
完善的音樂教師教育實踐教學體系不僅有利于基礎音樂教師的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更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完成和提升音樂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對學生更好地適應基礎音樂教育的崗位要求,縮短職業生涯的適應期以及加快基礎音樂教師專業化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音樂教師教育實踐教學現狀及歸因分析
(一)內涵理解不夠深刻,缺乏全面系統的整體方案
我國音樂教師教育長期存在對實踐教學體系內涵理解不夠、割裂教學實踐能力與藝術實踐能力的現象,實踐教學形式單一,內容陳舊。目前,我國部分高等院校對音樂教師教育實踐教學體系進行了改革,但不夠成熟,致使實踐教學在理論上缺少指導,在內容上處于零散、單打狀態,整個實踐教學沒有形成系統化的理論、規范化的管理、立體型的培養措施、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實踐教學的實際運作也缺乏全程化、時效性的質量監控。
(二)忽視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隨著音樂教育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音樂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已被提到日程上來,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兼備是音樂教師專業化的具體體現。實踐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教育教學理論轉化為具體從師任教的職業行為方式。目前,音樂教師教育實踐教學沒有建起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立交橋”,致使音樂教師教育實踐教學處于混亂狀態。
(三)重藝術實踐,輕教學能力培養
由于長期受到音樂學院教學體制的影響,目前音樂教師教育的實踐教學存在著重藝術實踐、輕教學能力培養的病灶。所謂的重藝術實踐也就是盲目模仿音樂學院式的藝術實踐,過度注重學生專項技能的高、精、尖培養,致使學生偏科嚴重,落入能唱不能彈,能彈不能跳,能跳不能指揮,能上舞臺卻不能站講臺的境地,學生專業綜合能力較差。
(四)脫離基礎音樂教育
隨著新一輪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對課程目標、內容體系、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師角色定位都有重大改革和創新,基礎音樂教育新課程迫切要求高等院校音樂教師教育能為其培養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意識,能夠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的畢業生。然而,自高校擴招以來,雖然音樂教師教育出現了超常規的發展,為緩解長期以來嚴重困擾音樂教育事業發展中的師資緊缺問題做出了極大貢獻,高等院校音樂教師教育改革卻還是遠沒有跟上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步伐,致使實踐教學脫離基礎教育的現象嚴重,畢業生到達工作崗位后,不能迅速適應、甚至不能勝任中小學音樂教學工作,存在著對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基本規范了解不夠,對真實課堂教學缺乏掌控能力,對整節課的設計缺乏整體把握,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概念模糊,課件設計喧賓奪主,備課過程中忽略新課標與教參等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均暴露出在以往的實踐教學中,沒有給予教學能力培養以足夠的重視,缺少培養學生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大大延長了畢業生職業生涯的適應期,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職業生涯發展。
二、音樂教師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內涵
“實踐教學體系是指在教師教育中,按照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通過課程編制和教學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突出教育教學中的實踐環節,使所學的教育理論和專業知識固化為良好的教育教學素質,進而轉化為合格教師應具有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技能的系統化的師范課程和教育模式?!雹偎怯蓪嵺`教學目標體系、內容體系、管理體系和保障體系構成的整體,在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中,既要體現各自的功能,又要協調配合,以保證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目標的實現。音樂教師教育包括音樂實踐、音樂學、音樂教學及教育實習四個核心領域和課堂里的音樂教師、作為藝術家或音樂會顧問的音樂教師、作為音樂學習專家的音樂教師三種不同的教育模式。②根據音樂教師教育的“師范性+音樂性”雙專業性的基本特征,基于音樂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的特殊性,以及基礎音樂教育對音樂教師教學技能要求的特殊性,決定了音樂教師教育具有特殊的專業特質。音樂教師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應將音樂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與藝術實踐能力作為實踐教學的兩條主線,緊緊圍繞新課程標準對音樂教師素質的要求來設計和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將教育教學實踐能力與藝術實踐能力相互滲透、融會貫通到實踐教學體系各個子目標中,最終構成實踐教學整體目標。
三、音樂教師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本文將以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音樂教師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為例,來進行闡述。根據國家教育部2011年出臺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以及學校的辦學定位,我校將音樂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音樂教育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高素質的合格小學音樂教師。我校音樂教師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構建。
(一)實踐教學體系建構原則
1.實踐性原則
音樂教師教育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也提出“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 的教育理念,倡導在“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強調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演唱、演奏、聆聽、綜合性藝術表演和即興編創等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所以,實踐性原則是音樂教師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
2. “三型” 、“三性”原則
按照《標準》對音樂教師的職業能力要求,實踐教學體系應緊緊圍繞“三型”,即“全面發展型、綜合型、創新型”的原則以及 “三性”即“基礎性、師范性、專業性” ③的原則來構建,將音樂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與音樂藝術實踐能力作為實踐教學訓練的兩條主線,并使其有機相互滲透,互相融合,突出師范性,注重專業性,強調融合性,貫穿連續性,體現立體型的綜合實踐教學體系,為學生成為合格的音樂教師設定出較為完整的發展圖景。
3. 目標性原則
音樂教師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必須緊緊圍繞音樂教師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科學制定實踐教學的總體目標,而實踐教學體系中的各個項目子目標都應服務于總體目標,注重子目標中實踐能力的循序漸進與相互滲透,按照優化課內、強化課外、交叉融合、功能互補的思路設計總體規劃。
4. 評價性原則
這是實踐教學體系的一個突出特點,它要求以能力為核心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學、實效的評價機制來保證實踐教學的有效實施。
5.服務性原則
遵循深入小學、了解小學、研究小學,從而服務小學的研究理念, 努力將專業技能和基礎音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從小學實際教學出發,將基礎音樂教學對專業技能的要求有效滲透到實踐教學中。通過與一線教師座談和交流、專家咨詢、文獻收集、走訪教學名師等方法,構建音樂教師教育實踐教學草案,聘請省內外相關專家、小學音樂教師對方案進行修訂完善。
(二)實踐教學體系的內容
音樂教師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按照教學場所可分為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兩部分。前者可在普通教室和專門的實踐中心進行,后者主要在校外實習基地進行。
按照課程類型,校內實踐可分為課堂教學的課程實踐與集中實踐;校外實踐包括社會實踐、頂崗實習、畢業論文等環節。
1.校內實踐
(1)課程實踐
我校音樂教師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依據教育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和《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等有關文件精神,結合學校實際,將課程體系分為通識教育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技能模塊、專業能力拓展模塊、社會能力拓展模塊及實踐能力模塊;課程實踐教學是指以上各個平臺所有課程內的實踐教學。根據國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的規定:“各高校要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分類制訂實踐教學標準,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專業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15%、理工農醫類本科專業不少于25%、高職高專類專業不少于50%,師范類學生教育實踐不少于一個學期……”,增大課程內實踐教學,課程實踐教學達到65%,達到了國家標準要求。
(2)集中實踐
包括集中開展的入學教育、軍事訓練、集中實訓、畢業教育等。
A.入學教育和畢業教育由音樂學院負責組織實施。
B.軍訓(含軍事理論)由軍事教研室負責組織實施。
C.集中實訓屬于專業基礎技能訓練模塊,在第二、三、四、五學期各開設兩周,按照識崗、試崗、頂崗的要求,以小學音樂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為重點,結合小學教育環境的創設、小學生的管理與溝通、小學課堂的見習和實習等進行實訓項目規劃。
2.校外實踐
(1)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主要是利用節假日進行社會調查、學習和服務等活動。
(2)頂崗實習
頂崗實習主要是學生深入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第一線,在真實的工作崗位上,在實習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增強小學音樂教學實踐能力的過程,包括實地考察、崗前培訓、短期教學和服務等形式。
(3)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是學生綜合運用、鞏固與擴展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畢業論文工作包含選題指南擬定、指導教師選派、選題、開題、論文撰寫與指導、論文評定等流程。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闡述不包括入學教育、軍事訓練、畢業教育、社會實踐等實踐教學相關環節。
(三)實踐教學模式
針對我國音樂教師教育實踐教學嚴重脫離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現狀和音樂學院式的實踐教學現狀,根據小學音樂教師崗位能力分析,理清了教育教學實踐能力與藝術實踐能力的兩條主線培養思路,根據“雙主線”培養思路,通過構建“5421”教育教學能力+教研能力培養模式和“4441”專業能力+藝術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將教學能力訓練項目、教研能力訓練項目、專業能力訓練項目、藝術實踐能力項目貫穿其中,有計劃、分步驟、循序漸進地分配到各個學期中,采用量化分解、分期完成、強化訓練、集中考核的方法,形成了多元化、立體型的系統格局,以達到最終實現總體目標的目的。
1.“5421”教育教學能力+教研能力培養模式
(1)“5”——五項教學能力:即根據教師教學活動的“教學行動前”、“教學行動中”和“教學行動后”三個階段,針對每階段活動的內容及所需的相應能力,將教學能力大致分為: 教學選擇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和教學創新能力五個方面,“5”是教學能力培養的核心內容,在音樂教學法課程中完成;將2011版小學音樂新課標的教育理念滲透其中,培養學生的教學創新能力。此項目培訓使學生具備從事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能力,重在培養“會教”的能力。
(2)“4” ——四項教學技能達標:即說課達標、音樂課件制作達標、教案設計達標、一節公開課達標。說課達標、音樂課件制作達標安排在第五學期,也就是學生教育實習前;教案設計達標、一節公開課達標安排在第六學期,也就是學生實習結束返校后,每個學生要上一節20分鐘的公開課,并提交一份翔實的教案。此項目培訓能力:使學生具備自主學習、反思和發展的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現代化教育信息技術能力。
(3)“2”—兩個環節:即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是學生從識崗、試崗到頂崗的過渡性過程,是將實踐教學體系各子項目能力培養固化為具體行動的環節,是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環節。
教育見習:安排在第四和第五學期,主要采取小學音樂教學觀摩,第二課堂活動觀摩,一線教師做課、座談會、模擬教學等方式進行,主要幫助學生認識小學音樂教師崗位特征、特點,了解小學音樂教學的現狀、新課標的執行情況等,目的在于使學生感受、認知、體驗和欣賞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特點,體會小學音樂教師角色的多元性,及其職責、權利、義務與道德規范,“在對未來職業的學習和認同過程中,逐步形成專業責任感和教育使命感,感受從教的幸福與自豪,從而形成堅定的從業意向和態度”④,養成“樂教”的從業傾向。
教育實習:安排在第六學期,為期一個學期,使學生能夠較為充分和系統地感受學校工作程序和學科教學規律。此環節是畢業生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從“學生”向“教師”的角色轉換。學生會逐步懂得將學科知識、技能和實際教學結合起來,逐漸學會在不斷變化的教學情境中,適應、調節、創新和融會貫通,真正實現有效的教學,觸碰“善教”的美好境界。此項目重在培養實習生根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選擇、設計、實施、評價和教學創新的基本能力。在完成課堂教學的同時,實習生還要參與班級管理、第二課堂活動輔導等工作,將校內實踐能力培養與學校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待續)
注 釋:
①李丹妍《高師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繼續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第88頁。
②《教育大百科全書第八卷》海南出版社、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35頁。
③《音樂教育的國際對話》,《中國音樂教育》雜志編輯部編寫,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7年版,第55頁。
一、問卷的對象和主要內容
不可否認,大眾化背景下的中國高校本科畢業論文的確存在著一些明顯的的問題,論文的質量有明顯的下滑趨勢。2007年12月,《中國青年報》組織了一次關于本科畢業論文的調查,在2243名受訪者中,71.3%的人認為本科畢業生對畢業論文不重視,42.5%的人認為本科畢業論文應取消。[1]也有專家學者認為“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不高,而且弄虛作假和形式主義傾向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讓‘摻水’論文泛濫,不如取消本科畢業論文?!盵2]
相對于重點高校而言,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區域的劣勢和辦學經驗的不足,經費來源渠道單一,師資力量偏低,條件保障有限,地方高校本科畢業論文面臨更大的困難,存在更多的問題。目前,國內學術界關于本科畢業論文研究的成果是比較豐富的,但從某一層次或某一類型的角度對進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見。盡管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本科畢業論文存在諸多共性,但其差異性也十分明顯。因此,我們把研究的對象定格為地方高校。準確說是地方普通高校,不含地方重點高校??紤]到對象的同質性和研究的可操作性,我們又將研究范圍鎖定在傳統的“文學類”本科專業,包括語言文學類、新聞傳播類、藝術類等專業。
為此,我們設計了“地方高?!膶W類’學士學位論文寫作問卷調查”,在孝感學院和孝感學院新技術學院兩所地方院校展開調查,涉及漢語言文學、廣告學、對外漢語、廣播電視新聞學、英語、法語、美術學、藝術設計、工業設計、音樂學等十個本科專業。涵蓋了這兩所地方高校現有畢業生的所有“文學類”本科專業。
本次問卷調查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關于畢業論文存廢的調查”,設計了“您覺得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是否有必要?”、“有學者提出本科學業論文抄襲現象嚴重,建議取消畢業論文寫作,您認為呢?”二是“關于畢業論文的寫作的調查”,共設計了“您認為在論文寫作前是否有必要開設專門的論文指導課?”、“您真正用于畢業論文寫作的時間累計多長?”等7個問題。三是“關于畢業論文指導的調查”,設計了“您認為畢業論文指導老師指導幾位同學比較合適?”、“您愿意選擇哪一種類型的老師指導自己的論文?”等 6個問題。四是“關于論文質量的調查”,也設計了 “您在寫畢業設計(創作)或畢業論文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您對您的畢業論文的期望值是什么?”6個問題。
二、對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
2011年5、6月份,我們在孝感學院和孝感學院新技術學院“文學類”專業開展調查,利用2011屆本科畢業生畢業論文進行的間隙進行問卷,共發下問卷750余份,收回574份,回收率76.5%。在回收的問卷中,孝感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111份,孝感學院外國孝感學院語學院159份,孝感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102份,孝感學院音樂學院79份。孝感學院新技術學院語言文學系123份。
在第一部分“關于本科畢業論文存廢的調查”中,盡管社會上關于本科畢業論文存廢之爭轟轟烈烈,沸沸揚揚,但接受調查的大學生還是表現出應有的冷靜和理智。在“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是否必要?”的調查中,認為“沒有必要”、“有必要”、“可有可無”的分別占12.89%、73%、14.11%;在“有學者提出本科學業論文抄襲現象嚴重,建議取消畢業論文寫作,您的觀點是( )”問卷中,認為“沒有必要應該取消”、“不應該取消”、“無所謂”的分別占21.25%、63.59%、15.16%。這說明,大部分學生還是認識到本科畢業論文的價值和重要性,認為應該保留畢業論文的聲音還是比較強烈的,但不可否認,認為畢業論文沒必要、無所謂、應該取消的也占有相當的比例。而在“有些藝術類專業堅持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并舉,您認為( )”的調查中,認為“應該”、“可根據專業和學生實際任選其一”、“無所謂”分別占18.64%、72.82%、8.54%。
在第二部分“關于畢業論文的寫作的調查”中,有78.28%的學生學習過論文寫作方面的課程,有81.68%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在畢業論文寫作前開設專門的論文指導課程。在“何時開始準備畢業論文”、“論文選題何時確定”的調查中,回答“第七學期”的分別為64.98%、64.57%,回答“第八學期”的也占17.68%、11.87%。而在“第七學期”以前的僅占20%左右。在“真正用于畢業論文寫作時間”的調查中,回答“半月以內”、“一個月左右”、“一學期左右”、“ 一年左右”的分別為14.36%、50.26%、31.87%、3.5%,這充分說明,學生用于畢業論文寫作的時間是相當有限的,這在音樂學專業表現更加突出,在79份問卷中,半月以內完成的31人,一個月左右完成有33人,分別占39.24%、41.77%。
在第三部分“關于畢業論文指導的調查”中,在“是否認為學生與論文指導老師之間應雙向選擇”的問卷中,認為“是”的為80.28%,說明學生還是相當認可實行雙向選擇的;在涉及指導教師指導畢業論文數量多少為宜時,74.96%認為“5位以下”, 22.43%認為“6-10位”,僅有2.61%認同“11-15位”。在“愿意選擇哪一種類型的老師指導自己的論文”的問卷中,選擇“學術水平高、指導能力強、嚴格管理型”、“學術水平高、指導能力強、嚴格但不乏親和力型”的分別占26.75%、66.61%,而選擇“比較放任松散管理型”的僅為6.64%,這說明學生還是愿意水平高能力強的教師指導,但最受歡迎的是水平高能力強、管理嚴格由尊重學生的指導教師。在問及“在畢業論文寫作中指導教師給予的幫助”時,80.8%的學生認為是“大”;在調查指導老師是否認真負責時,81.87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指導教師是“認真負責、有敬業精神和職業操守”;這兩項調查說明“文學類”專業學生對指導教師的指導是認可的,這也透露出地方高?!拔膶W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的總體面是好的,是有責任心和責任感的。
在第四個方面“關于論文質量的調查”中,認為院系畢業論文管理“嚴格而應該”、“不嚴格”、“一般”分別為59.69%、7.85%、32.46%,這說明院系畢業論文管理還存在明顯的問題,嚴格管理的只占60%。在問及學生對畢業論文的期望時,回答“能及格就行”、“真正反映大學四年的學習水平”、“希望達到優秀論文” 分別為26.31%、53.31%、20.38%,說明學生對畢業論文的期待是正常和正態的。在問卷中令人堪憂的是論文質量,在調查學生的寫作態度,認為“比較認真”、“不認真”的分別為61.89%、14.34%,認為“認真”的只占23.79%;在問到是否存在抄襲時,認為“嚴重”、“一般”分別為16.26%、65.21%,而認為“不嚴重”只有18. 53%;這從側面說明,本科畢業論文中相當多的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態度還是有問題的,也存在著較嚴重的抄襲現象。在調查中,還有一個問題是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在“您在寫畢業設計(創作)或畢業論文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的問卷中,有39.77%的人認為“面臨就業壓力,無心寫作”,15.14%的人認為“不知如何寫作”,19.46%的認為“考研、實習與畢業論文相沖突”,9.15%的認為“找不到所需資料”。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到,認為“就業、考研、實習”是畢業論文寫作中遇到最大困難的達59.23%,這說明就業、考研、實習對本科畢業論文的沖擊是巨大的,也是當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畢業論文中碰到的最大難題,這一問題如果得不到妥善解決,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保障就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三、建議和對策
通過以上“地方高校‘文學類’學士學位論文寫作問卷調查”的分析,盡管我們只選取了2所學校,但這2所學校分別是地方高校二類本科和獨立學院性質三類本科院校,目前,中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主要也是由這兩類構成,窺斑見豹,從中不難看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畢業論文的一些成績和不足。
從以上的數據和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普通高?!拔膶W類”本科畢業論文這一層面而言,總體狀況還是比較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因此,只有創新機制,注重改革,加強引導,才能改變現狀,保證質量。
首先是開好本科畢業論文寫作與指導課程,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從問卷結果分析,地方普通高校相當一部分專業都開設了相應的課程。但也有些專業沒有開設相關課程,在問卷中有21.72%的學生沒有學習畢業論文寫作方面的課程。即便是開設畢業論文寫作課程的專業,大多在6-7學期,時間偏晚。為了提高地方普通高校本科畢業論文水平,我建議都必須將本科畢業論文寫作課程納入正常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而且最好在第5學期前完成。而且,畢業論文寫作課程必須完成三項任務:讓學生了解本科畢業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作用,認識畢業論文的重要性和價值,消除在畢業論文上存在的錯誤認識和糊涂觀念;讓學生熟悉本科畢業論文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構成,了解各環節的內涵和要求,掌握畢業論文寫作的基本技能;讓學生學習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規定,對社會上廣泛存在的學術不端行為要有正確的認識,樹立誠實守信的價值觀。
其次,要加大本科畢業論文改革的力度。針對地方普通高校“文學類”本科專業的實際,對現行的畢業論文進行大膽改革。
一是對藝術類專業實行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表演)任選其一。由于新世紀持續高溫的“藝考熱”,導致了地方普通高校藝術專業學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比較而言,藝術類專業的師資力量偏弱,物質保障也相對困難,加之藝術生的文化素養偏低,要在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創作)兩線作戰,其困難可想而知。還有藝術類專業傳統的“重技輕文”,學生普遍選擇以犧牲畢業論文而保全畢業設計(創作)。因此,為了保證畢業論文(設計或創作)質量,減輕學生的負擔,建議藝術類專業改變目前普遍的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創作)并舉的局面,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任選其一。
二是形成本科畢業論文的替代機制。設計科研學分替代畢業論文,學生在專業方面取得重大成績的,可以用專業方面的成果代替畢業論文,如語言文學類專業的文學創作、翻譯,音樂舞蹈類專業的藝術表演,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各類新聞報道,還有學生在讀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和發明專利等。達到規定的科研積分的學生,畢業論文經批準可以免做。
再次,化解畢業論文與就業、考研、實習之間的矛盾,為畢業論文提供必要的時間保證。
從問卷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就業對地方高校本科畢業論文影響巨大,而考研和實習也對畢業論文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主要是由于這四項工作在時間上高度重合,其重要性上各不相同:就業是大學生的終極目標,考研是提升自身實力的重要手段,畢業論文和實習是重要的實踐環節,是影響學生能否順利畢業和拿學位的關鍵性因子。從目前的實際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畢業論文大多集中在畢業年級,而考研和就業也貫穿這一年的始終,復習備考――考試――面試――錄取環環相扣,而準備就業材料――跑人才招聘會――面試――試用――上班也是不斷循環。加之中國高校普遍存在的“大四綜合癥”,因此,學生在本科畢業論文方面的精力投入是相當有限的,論文時間難以保證,論文質量自然受到嚴重的影響。
本科畢業論文與就業、考研、實習的沖突由來已久,它是地方普通高校面臨的一個難題。雖然這一問題早已顯現,但長期以來未得到根本解決。有些專業盡管也采取了一些應對之策,但限于種種因素的制約,也沒有從根本上緩解這一矛盾。從目前的現狀分析,化解這一矛盾無外乎朝著兩個不同的向度發展:一是如前所述的改革,改變畢業論文的現有模式,以改革促發展;一是將畢業論文提前至第6學期進行,實行“錯峰”,提前盡管也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但可以基本上消除現行本科畢業論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四,加強管理,注重引導,實行獎懲并舉。
地方普通高校本科畢業論文下滑,除了大學生自身的因素和指導教師等方面的原因外,管理的不科學不到位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子。要改變地方普通高校的現狀,要解決本科畢業論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扭轉論文下滑的趨勢,就必須加強對畢業論文的管理,增強管理的科學性和人性化,為畢業論文營造良好的氛圍。
首先是加強管理的科學性。要改革以往管理中不合時宜的政策,管理中心要下移,要賦予教學院系更大的自主權和靈活度。要實行分級管理,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檢查和監督,院系的主要任務是落實和推動,指導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形成上下齊動,共同推進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