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4:36: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堂教學本質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散中求聚。課程改革強調課堂的開放性,要求教師廣泛開發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強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方式及獨特的學習體驗。但在這種“泛游”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課程資源的優化、篩選、整合、加工,放得開,還得收得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展示自我,以情傳情,一言一行傳遞正能量。
亂中求序。課改倡導打破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正襟危坐、洗耳恭聽、整齊劃一的聽課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民主、開放、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一石激起千層浪固然好,但讓人擔心的是風平浪靜之后又變為死水一潭。其實,我們要追求的是松而不散、活而不亂、形散神聚的課堂教學氛圍,使之形成常規、形成習慣,這樣才能堅持久遠。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例,教師就不能“大撒手”,讓學生一哄而上。首先分組要科學,最好組間同質、組內異質,便于協作和展開競爭;其次小組活動時,要明確目標,各有分工;最后還要有便于操作且有效的評價機制。否則,課堂討論表面看熱熱鬧鬧,但一堂課結束,學生學到了哪些知識卻不清楚。
活中求實。近年來,在語文課上,演一演、說一說、跳一跳等形式開始充斥課堂教學,其目的是要調動學生各種感官,讓課堂動起來。但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畢竟是通過語言文字來承載的。一位教師教《飛奪瀘定橋》“攻天險”一部分,為了讓學生真實感受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事先讓學生制作了“短槍、馬刀、手榴彈”等道具,讓學生像戰士一樣“一路喊殺”。進行表演。這有必要嗎?其實,文中“拿著、背著、冒著、攀著、千鈞一發、奮不顧身”等詞語已經生動地表現了戰士英勇無畏的精神,只要反復品讀就能有所體會。對重點詞句的賞析仍然是閱讀教學的重點,不應剝離語言文字的外殼去追求形式上的東西。
異中求真。課改鼓勵學生展開想象,進行發散思維,但并不等于讓學生無視事物的客觀性而憑空想象。學生存在認識上的局限性,教師應注意他們思維的準確性,引導他們向正確方向邁進。一位教師教《跳水》一文,鼓勵學生思考:“除了船長用槍命令孩子跳水,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救孩子?”學生的辦法可真多:在甲板上鋪被子,讓孩子跳;讓水手爬上桅桿救孩子;調來直升機救孩子……而教師只是夸孩子們“真聰明”,就草草了事。這些辦法確實是好辦法嗎?是不是該把它們跟船長的辦法比較一下呢?其實,教師正好可以抓住這一時機引導學生去提高自己的思維品質。
褒揚有度。課改強調師生關系民主、平等,教師對學生應多理解、寬容、賞識。于是乎,“你真聰明”“你真棒”“真了不起”“比老師強”等褒獎開始在課堂上泛濫。學生一個新奇的發現、一段精辟的論述固然值得稱贊,但過多過濫,學生慢慢會失去成功的愉悅,甚至會妄自尊大,反而不利于養成良好的性格。因此,教師要把握好褒揚的度和時機,必要的時候,也要說“你錯了”“你的答案還不夠完美”“你離最好還有一段差距”等。這樣做也許會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教師的教學活動是一項綜合性的活動,綜合起來教師的教學是“授人以業”、“授人以法”、“授人以道”三點的綜合。從知識講授本身要求的角度來看,“授人以業”就是要求將所授知識點規范準確的講解出來;“授人以法”就是要求所講授知識對學生具有深刻的體會,而“授人以道”就要求能夠更好的傳授知識的本質,接近知識的真諦。很明顯,對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高追求就是要對 “數學本質”的追求,數學本質是數學這門學科內在精華的提煉它基本包括以下內容:數學規律是如何形成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效提煉;數學理性精神的體驗等方面。為了更好的達到“數學本質”的要求,也為了更好的將“數學本質”體現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教師要對教材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和領悟
數學的教學要求教師必須首先要將教材知識對學生進行透徹的講解和傳授,正因如此,它要求我們教師自己首先必須要對教材能有著深刻的理解和領悟。教師必須要對教材一系列的知識點有著很好的把握和概括,了解這些知識點最本質的東西,理清這些知識點的本源何在,并能夠將它們以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方式講解出來。數學這門學科內容有著很強的邏輯性,要求學生有著很好的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這門學科涵蓋了很多定理、公式、圖形,且又需要反復大量的練習,因此,這門學科對學生來說是一門壓力學科,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使得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跟上老師的節奏,存在課堂“脫軌”現象,導致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降。因此,我們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通過課堂教學效果的切實提高,將課本核心本質的內容生動的展示給學生,使得他們能夠積極的樂于接受。課本上原本枯燥的定理、公式和圖形理應是一個個生動而又鮮明的思想,這種思想在我們的數學教材中有著深刻的體現,我們要切實提高課堂效果,展現數學本質,就是要使學生對這些深深涵蓋于課本的數學思想有著更為直觀和深刻的理解。教師也只有熟悉教材、理解教材、領悟教材,吃透教材才能對課本知識、數學思想有著獨到的見解,課堂教學也才能做到精彩紛呈,課堂效果也才能得到切實的提高。下面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具體的實例來看待此問題:
假設E、F、G、H分別是一個四邊形ABCD各邊的中點,說明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的理由。針對這個題目可以有以下不同的思考方法:
思考1:如果把條件中的四邊形ABCD依次改變為矩形、菱形、正方形或梯形、等腰梯形,其它條件不變,那么所得的四邊形EFGH是怎樣的四邊形呢?
思考2:如果把結論中的平行四邊形EFGH依次改變為矩形、菱形或正方形,那么原四邊形ABCD應具備什么條件呢?
思考3:如果條件中的中點替換為定比分點,那么四邊形EFGH是怎樣的四邊形呢?
思考4:如果把條件中一組對邊的中點改為兩條對角線的中點,其它條件不變,則四邊形EFGH是怎樣的四邊形呢?
面對諸如此類反復的變化,學生肯定一時難以理出頭緒,但如果能夠抓住數學知識的本質,讓學生能夠抓住四邊形ABCD的對角線是相等,還是垂直,還是既相等又垂直,還是既不相等又不垂直這一系列的本質特征,那么這類問題就不難解決了,學生掌握起來也就比較容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要讓學生領悟:數學問題雖反復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對數學本質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領悟,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二、要做到每一堂課都有突出的重點
數學的課堂教學理應做到重點突出,帶著“目的”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在課前將一節課所要講授的知識點簡單概況下,將重要的知識點事先告知學生,引起學生強烈的心理重視,一堂生動的數學課程,理應有鋪墊階段,有階段,而數學課堂教學的正是來源于重點知識的講解,通過事先給予學生們的心理暗示,已經引起了他們強烈的興趣和注意,很多學生都在盼著這個的到來。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當注意合理的教學方法,循序漸進的將學生一步一步的引到教學重點中來,這樣的一個過程便于學生對知識點漸進的理解,也便于學生對重點知識點有著深刻的把握和領悟,能夠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要積極營造開放、互動的課堂氣氛
一、幾個概念的界定
1、什么是課堂:學生學習的場所既是課堂。
主體性:課堂既然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教師就應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實際,創設必要的情境,給學生提供課內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實踐體驗,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道理,體驗情感,反思行為。
生成性:學生是既然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就應該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挖掘蘊涵其中的無限生機和活力,把課堂營造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樂園,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自然、有序地學習和操練,不斷提高各種能力。 因此我們可以說: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搖籃 。
2、什么是教學:教學是教與學互動的人才成長活動。
主導性:教學活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積極自覺地學習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全面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廣泛性:廣義的“教學”就是一切時間、地點、場合下的傳授經驗的活動,即是指教的人指導學的人進行學習的活動;狹義的教學是在學校中傳授經驗的活動,即是指在學校教育活動中,以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和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為基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統一活動。
因此我們可以說:教學是學生生命成長的“模具”。
3、什么是課堂教學:既單位時間內有組織的教與學的互動生成的全過程。
課堂教學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思維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情景、教具、手段與場所等。課堂教學具有預設性、專業性、藝術性、生成性和特色性等。
4、什么是本質:本質是指事物根本的屬性。
事物的本質是隱蔽的,是通過現象來表現的。感性的直觀不能理解認識,必須透過現象抽象出事物的本質。
二、課堂教學分析
1、課堂教學的優勢
其一高效性。相對于“家庭教育”、“個體教育”能極大地節約教育成本,提高受體的總體容量和知識接受的速度。其二程序性。能根據受體的生理、心理和認知水平,設計出施教的過程性預設。其三計劃性。在區域內,能批量設置學校布局、教育設施設備、教師資源配置和受者年級班級劃分等。其四公平性。受者在統一尺度下,能接受平等的公民性教育。
2、課堂教學的困惑
其一差異性。學生的認知有先后,人才的發展趨多維,這是課堂教學必須正視的,最難解決的,但要不斷解決的,也是永遠解決不了的問題。其二生成性。動態的課堂生成動態的情景,在具有預測性的基礎上,更具有不可預見性。“教案”與“教學”永遠是兩回事。其三評價性。培養目標是收斂的,培養的結果是發散的;評價的說法是要多元的,評價的實際是單一的,培養目標與評價方法永遠是一對說不清理還亂的矛盾。
3、課堂教學的不足
其一教啥學啥。老師把教學過程看成完成教案的過程,學生被動學習,忽視了學生主體性。
其二教材至上。老師忠實執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寫,教師就教什么,忽視了課程標準與因材施教。
其三教法單一。老師照本宣科,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缺乏生動的情景,忽視了問題的探究。
其四學法呆板。學生學習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學生處于被動的“容器”狀態,忽視了觸類旁通和智慧碰撞,。
其五目標唯一。教學中為了完成認知目標,只強化知識掌握,抹殺學生的創造性,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維的訓練和培養等。
其六重果輕因。教學中不問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只求結果的記憶套用,忽視覺了對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
其七以問代思。教學中采用一連串的明知追問,牽著學生亦步亦趨地接受一個又一個結論,忽視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設計。
三、課堂教學的一般性
1、在接受中理解,在理解中接受
既然課堂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是課程的文本實踐,那么就要在接受中理解,在理解中接受完成好接受性學習。其一是,學習并掌握符號系統;其二是,學習并掌握系統符號所反映的前人(他人)認識成果,作為自己認識的起點之一。因此,接受性學習,是學習語言符號系統的基本方法,接受性學習是人類最重要的學習方式。
2、在理解中運用,在運用中理解
既然課堂教學是高效率的學習組織,那么“有效學習”就尤為重要。
其一:“理解”與“運用”是重要的學習目標。其二:要有較強的信息加工能力,才能保證主體健康發展。 其三:關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選擇性、方式多樣性以及學習效果。因此,學生所學知識與技能要在理解中運用,在運用中加深理解。
3、在課堂中聯系社會,在社會中分析課堂
既然課堂教學要與社會實際聯系,那么課堂教學的社會背景與問題,是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 。課程改革以來,各種矛盾和困惑交織:
其一:教育走向。社會各種矛盾必然要反映到課堂上來(考什么、學什么、教什么、改什么)。其二:主體發散。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快于主體能力的發展,同時個體間的差異加大,社會支持差異選擇的力度增強。其三:價值取向。教師自身在重大社會價值沖突中的困惑與矛盾,使教師有意無意地出現“職業倦怠” 。其四:自我發展。課改以來,新概念、新方法大量引進,需要教師加快學習的步伐,自我充電。因此,要把課堂教學與社會的飛速發展以及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4、在教中學,在學中教
既然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那么就要為了解主體、服務主體。應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做好學情調查,努力使教師制定的計劃符合多數學生的實際 ; 二是從學生認識的水平與認識需求出發,變“整齊劃一”為“多維并進”;三是積極采用多種方法發揮利用學習主體的差異 ;四是通過創設環境與示范引領,促成學習主體的有效學習 ;五是注重知識間的聯系與遷移;六是要關注課程標準,不要讓教材限制教學實踐 ;七是讓學習主體進入學習過程,體驗學習樂趣;八是鼓勵和批評都要有度 。因此,教學相長貫穿著課堂教學的始終。
四、課堂教學的本質性
1、思維是怎樣來的
人類思維是任何其他動物無法比擬的,那么思維是教授出來的還是訓練出來的???初初一看好像是教出來的,細細一想又覺得是練出來的,其實根本是練出來的!我們可以這樣分析:一個從來都沒有上過學的人,也有思維,只不過他的思維品質會差些。那么他靠什么學會了思維呢?
一靠遺傳,從祖輩那里繼承而來;二靠生活實踐,不斷積累感悟體會升華而來,不斷體驗這是其一。
其二是上過學的人除了知識比沒有上過學的人多了些外,在人文修養和思維品質上更有優勢。思維品質好的人處事相對嚴謹,做事情更有條理性,分析問題更能看清問題的本質。思維品質好人的勞動更需主觀能動性,除了勞動目的的生存性外,還追求勞動的價值性,對工作的選擇性也比較自我。
思維品質好的創新更有可能性,有一定的知識積累還有創新的欲望這是創新的基礎,如果有良好的環境和良好的直覺思維,那么創新就更容易了些。因此,每一位教師,你在授業解惑傳道的過程中,別忘記了給你的學生不斷地訓練各種思維,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品質,讓學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真正做到會學習、會思考、會創新。
2、課堂教學的目標特點
三維目標即是:一是知識與技能,要把握基礎性,揭示初元性。二是過程與方法,講究邏輯性,提升抽象性。三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綜合人文性、社會性、和生態性,體驗實用性。
3、課堂教學的本質揭示
綜上分析,我們給出課堂教學的本質刻畫:“課堂教學的本質,是傳道授業解惑,消滅愚昧,公平教育,最終達到全人的全程、全面的共同發展?!?/p>
其一:“傳道授業解惑”,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要求。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或者是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過程 。
其二:“消滅愚昧,公平教育”,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課堂教學是傳承光大人類文化與文明,指引下一代共同邁向美好未來的搖籃。
其三:“最終達到全人的全程、全面的共同發展”是課堂教學的目的要求。以學習求發展是人類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目的中要求全程、全體、全面,培養出完全的、有個性的“全人”。
4思維養成是課堂教學的精髓。
心理學說: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規律性的一種概括的、間接的反映過程。
本人說:以概念為元,命題為鏈,對事物的分析判斷的人腦運動過程就是思維。
課堂教學歸根結底就是以學習知識技能為載體,展開思維活動為主線的對受教育者不斷進行良好思維養成的全過程。
5、思維養成的幾個切入點
一是根據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階段切入;二是根據受教育者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切入;三是根據所學學科知識發生發展的學科思維切入;四是根據課堂即時生成的情景切入;五是根據客觀事物運動演變的規律切入。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边@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要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
關鍵詞:新課程;課堂教學;教學模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推進,教師領域觀念也推陳出新,什么樣的課才是好課,評價的標準發生著實質性的變化。多年來,筆者一直工作在教學一線,一直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新課程理念下一堂好課的標準有了一些思考,評價課堂的有效性應把握現代教學背景下課堂教學活動本質。新課程標準下,課的內容、結構、評價比原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與創新。課程的改革不僅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改變了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認識和把握,給教師帶來了十分深刻的影響?,F結合自身教學工作,談談新課程標準下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一些認識。
一、把握課堂本質,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教學中存在不同的傳統認識,如認為教學活動本質上是傳授知識的過程、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過程。有了這樣的教學觀念,整個課堂教學將容易變成以教師活動為主的傳授過程,忽略了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教師將自己陷入“知識的代表”的窘境。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式教學,忽略了學生情感和能力的培養,這樣培養出來的是高分低能的“人才”,缺乏創造力。如今,已經是信息時代,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再適合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要求,用傳統教學方法已經很難完成教學任務,也不利于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像這樣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教學改革的絆腳石,我們教師要有決心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努力形成和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重在學生潛力的開發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造就大批新世紀新型人才。
二、聚焦課堂,以教研為核心
教研要聚焦于課堂,服務于課堂,緊扣教材,依據新課程目標,做好備課、上課、聽課、評課等具體環節,努力構建新型課堂,真正抓住教研的核心任務。要實現課堂有效教學,重點要備好課,可以從備教材和被學生兩個方面出發。
1.備教材
教師要讀懂課程標準,明確課程中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要求。要理清知識結構,理解把握內容編排,科學設計例題和練習,有延伸、有層次。注重學生知識網絡的形成,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要根據教材的廣度、深度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突出重點。關注學生的興趣、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所設計的教學活動能幫助學生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要從“學什么”的基礎上關注“怎么學”。學生只有在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后,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更好的發展。教師從學法出發選用好的教法,重視問題設計和提問方式,不斷發展學生的思維,掌握學習的方法,產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2.備學生
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教師只有對教材進行研究,才能夠真正在課堂中得以落實,實現預期授課目標。如果不了解學生、不研究學生,對教材知識的傳授就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
關鍵詞:課堂教學評價,評價意義,評價策略
一、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意義
課堂教學評價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茖W的課堂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課程的評價應根據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實施對教學全過程和結果的有效監控。通過評價,使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全面發展;使教師獲取教學的反饋信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反思和調整,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是學校及時了解課程標準的執行情況,改進教學管理,促進課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要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總結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有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
二、現行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用什么標準去評價課堂教學,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教學改革實踐表明,傳統的評價機制已經成為課程改革障礙,評價改革的進程將嚴重影響新課程的貫徹實施,影響新課程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課程改革中應重視課堂教學評價問題的研究。
參加中學英語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之后, 我有幸參加課堂教學評價。我接觸的課程評價標準: 對上課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十分周全要求, 即課堂教學評價細則。教學目標10分,教學內容20分,教學內容25分,教學手段25分,課堂氣氛10分,學生活動10分,教學效果10分,教學風格5分。每一步都有具體的量化要求和計分規定。
這種量化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具有簡明、精確的特點,能減少人的主觀推論。更重要的是數量能用現代統計工具加以處理,便于掌握和應用,與追求對被評價對象的有效控制和改進相適應。因此,量化范式下的常規量,標準化測量一度成為盛行的評價工具和手段。然而,對教育而言,對課堂教學而言,量化的評價方式,把復雜的而豐富多星的課堂教學過程簡單化,格式化了。它無法從本質保證課堂教學的客觀性,而往往把課堂教學最本質的,最根本的,最有意義的東西丟失。這樣,不少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豐富多彩,頗有創新的精華之作被抽象成為一些枯燥、單調的數字,教師的發展和活力受到壓抑,課堂教學的豐富泯滅于一串串無味的數字之中。
作為評價小組一分子,對此我一時難以理解,便思考課堂教學評價研究?,F行課堂教學評價主要以“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理念為指導,是一種以評價一堂好課為核心,以傳授書本知識為重點,以認知、理解、鞏固書本知識為范圍的程序,依考試為唯一評價手段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評價目的單一——作結論,分等級,為獎懲教師提供依據;評價內容片面——課堂教學成績即學生考試分數;評價標準主觀——缺乏明確的評價標準,用各自的主管標準;評價的對象被動——評與被評的關系;評價結果信度低——真實性可疑,可信度差。
三、課堂教學評價的策略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無論是教學還評價都應以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出發點。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應首先關注學生的學習,體現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強調教學內容和科技發展建立聯系;倡導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因此,建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就成為新課程改革的緊迫任務。課堂教學評價的策略應該是:
轉貼于
1、體現新課程目標
課堂教學評價是服從和服務于課程改革的,因此,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應該也必須與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標一致。突出和推動“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一理念的落實和“著力培養新一代的道德品質,公民素質,學習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目標實現。
2、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評價課堂教學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為本;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的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過程。因此,新的課堂評價應該首先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來反映教師的教學現狀,來體現教學過程的本質和新課程的基本觀念,來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善課堂教學的實踐。
3、根據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課堂教學情況評價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評價之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發展,提高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實踐,在于反饋調節,展示激勵,反思總結和積極導向等基本功能。因此,課堂性評價以發展的目光來觀察主體發展,重視對課堂教學過程的評價,強調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過程動態化以主題間的互動等,以實現評價的最大收益,達到促進發展和改進的目的。
4、根據教師在課堂上所起的作用進行課堂教學評價
在新的課堂教學中,知識不再僅僅作為信息而被簡單傳遞,它應該成為引發學生思考的對象。學生的思維是在活動中發生的,并隨著活動的深入而得到發展。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是促進者,指導者,應該引導學生針對某些問題進行共同探討,盡可能地去暴露學生思維過程,做到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結論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使學生學習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發展能力的過程。
關鍵詞:效率意識;思維;現代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2-285-01
一、增強效率意識
數學教師要能立足于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經常反思自己教學活動,以尋找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最佳途徑和方法。由于缺少必要的效率意識,常常導致許多不合理的教學現象,比如,不少教師迷信于講,迷信于練,迷信于死記硬背:不少數學課堂教學目標虛化,教學內容泛化;不少數學教師過分迎合學生的淺層興趣,過分追求外在的操作活動,脫離數學的本質,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形式化現象嚴重。改變這些不合理的教學現象,亟需從數學教學的內容設計、數學教學的語言表述、數學教學的進度安排、數學課程的資源運用、師生互動的有效形式等維度強化效率意識。要注意訓練和培養自己的“反思意識”,積極探索適合自己個性的獨特而又有效的數學教學方法,以真正做到既教會又要會教。數學教師要在遵守正常課時的前提下進行教學安排,真正在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上狠下工夫。
二、關注學生數學思維,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根據前面的分析,數學課程的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策略應當是1個多元化的體系,比如,可思考如何構建高效的課堂環境策略、教學組織實施策略、課堂教學評價策略、教學技術應用策略等等。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活動的本質是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忽視學生數學思維訓練必然會導致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盡管大多數學生都具備能進行有效數學思維的稟賦,但是現實中并非所有的學生都能利用這種稟賦,不少學生數學學習效率不高通常與他們數學思維習慣不好以及數學思維品質不高有關。因此.通過數學課堂教學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優化他們的數學思維品質對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提高教師教學素質
高效率的數學課堂呼喚高素質的數學教師。為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有必要努力提高廣大數學教師的教學素質,這在本質上要求從“個人”與“集體”兩個維度來衡量數學教師在“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以及“職業情意”等方面的發展。特別地,應當對效率低下的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必要的跟蹤、診斷,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幫扶”、指導.引導他們積極開展數學教學研究,不斷改進數學教學方法,合理運用數學教學藝術,并夯實以下諸方面能力的培養:第一,數學教學要素精益求精能力的培養。只有提高這種能力才能使教師對數學語言和數學教學語言的表達更加準確、精煉而富于啟發性,對數學教學問題設計才能既有難度又有坡度、清晰度。第二,數學教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特別地,應當防止數學教學思維的片面性與簡單化導致形式主義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泛濫。按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分類理論,數學中的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教學是有所區別的,有的側重于講解、有的側重于練習、有的側重于探究,對數學教師而言,課堂上哪些內容該教師講,如何講,哪些內容該學生自主性地學習,如何進行自主性學習,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有一個清晰的數學教學思維。尤其是對那些動態生成的數學課堂,要通過數學教師清晰的教學思維,及時地捕捉信息、重組信息才能使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更加精彩。第三,指導學生數學學習策略運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通過數學方法的掌握克服解題的盲目性,透過不同現象抓住其本質,訓練創造性解題能力,提高數學素質。第四,妥善整合各種教學關系能力的培養。就教學對象而言。要能處理好面向全體與面向個體的關系,在面向全體的理念指導下努力面向每一個個體;就教學目標而言,要能處理好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與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四方面目標整體上的全面性、均衡性與具體課堂中的選擇性、側重性的關系;就教學方式而言.要能注意處理好接受學習與建構學習的關系,針對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別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就教學過程展開而言,要能處理好數學課堂教學目標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努力使數學課堂教學在尊重數學教學文本的基礎上超越和創新數學教學文本;就教學結果而言,要能關注學生的學會與會學的關系。
【關鍵詞】教師;上課
How discusses the teacher very good hall class shallowly
Li Bi
【Abstract】Appraises a hall class the quality, more importantly looked that through this hall class’s teaching, actually the student to have learned any knowledge, has received how many inspirations, can have what kind of influence to the student. Certainly above I say some, is also not absolute, isolated, must relate them the same place, takes a whole, like this, we can in present’s teaching process be able on more good classes.
【Key words】Teacher; Attending class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不同程度的創新和突破。此次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影響十分深刻,不僅反映在教師教學觀念與行為方式的轉變上,還反映在對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認識與把握上。針對這次課程改革,教師們都在思考和爭論:新課程理念下怎樣的一堂課算是好課? 一堂好課需要具備哪些特征?如何評價課堂教學?針對這些疑惑,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一些不盡成熟的思考與想法。
1 對于課堂教學的本質,歷來有不同理解
傳統的認識大致上可分為以下三種。第一種認識,認為教學活動本質上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或者是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過程。這種看法就是認為教學是特殊的認識過程,其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去直接認識社會和自然現象,而是通過前人對自然與社會的認識來認識。在這種教學觀念的指導下,教學過程往往成為以教師活動為主的行為過程,是教師在有選擇地講解、說明和演示,教師自身也自然地成為知識的代表,成為學生效法與模仿的對象。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是“講――聽”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說,學生記。而在當今信息時代,大量新知識、新信息的涌現,對于這種只強調“講――聽”式教學,不僅無法順利完成傳遞文化的任務,而且會使學生因其自主學習能力低下而無法適應網絡條件下的人類生存方式。第二種認識,認為教學的本質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合起來的共同活動過程,這一種看法主張教學的本質是“以課程內容為中介的師生雙方教和學的共同活動”。第三種認識,認為教學的本質是“對話”、“交流”和“溝通”,認為教學實際上是師生以教學資源為中介的相互影響的過程,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活動過程。這種認識強調人與人的交往實踐活動對人生存與發展的決定性影響,并且強調“教師不僅僅是傳授者的角色”,主張教師通過“對話”、“交流”與學生實現共同活動,這種活動必然有共同的話題或學習對象――即教材或其他中介,也只能在相互交換信息的基礎上使“共同活動”得以持續。
2 基于現代教學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
這一認識包含以下四層意義:(1)教學是一種涉及教師與學生雙方的活動過程,所以,它一定是動態變化的過程,是一種交往實踐行為,是一種涉及兩個人以上的實踐活動。(2)它是一種學習的活動,本質上是學而不是教。因此,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沒有學生的學習活動,就沒有現代意義的教學。放錄音、放錄像不是教學,教師講而學生不聽、聽不懂也不是教學,只有在教師組織下學生實現了有效學習,才是教學。(3)教學是一種特殊的學習活動,它是由教師組織的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活動。這是一種指向性很強的學習活動。所以,學生隨意閱讀不是教學,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感興趣的東西也不是教學,學習者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觀察、認識、感悟、發現等等,更不是教學。(4)這里所說的教師的組織活動,包括講解、講述、指導、輔導,也包括展示、演示,還包括組織各種參觀、操作活動,包括釋疑問難、激勵評價等等,總之,凡是一切有利于學生學習活動進行的手段,教師都應該利用,而教師利用這些方法、途徑、媒體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的學習活動能夠真正進行下去,能夠收到切實的成效。
3 當我們把教學活動關注的重點從教師傳遞知識轉到學生有效學習活動以后,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根本標準,應是學習者能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