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4:35: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由于地質災害對人類的破壞是毀滅性的,所以各國都早已對其的防治十分重視,技術手段已經十分發達,而我國對于此災害的治理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各種技術還不是很發達,雖不能與歐美各發達國家相媲美,但跟我們自己以前的狀況相比較,我國治理災害的手段還是有了質的飛越,本文就著重介紹了我國的幾種典型的地質災害和它們的防治手段,希望人們對它們有一個更詳細的了解。
1.地質災害的種類及分析
1.1平原地區地質災害及分析
地震、地面沉降、巖溶坍塌、地裂縫等是平原地區多發的地質災害,主要的是地震。地震是由于板塊與板塊的碰撞擠壓或地殼的劇烈運動而引發的,它多發生于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全國有兩大地震帶,分別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而在我國的平原地區正好是地震多發區,它具有分布廣、頻率高、震源淺、強度大、破壞性大的特點,嚴重危及附近地區人們的生命安全,主要多發城市有北京、天津、呼市、太原、蘭州等,這些城市都有可能是未來的震中位置,而且這些城市中不乏北京這樣的發達城市,它不僅人口建筑眾多而且是我國的經濟中心,一旦遭到破壞后果不堪設想。由于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影響所造成的地表垂直下降現象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地面沉降,人為因素主要是我們過度開采地下水,自然因素主要是地下的升降運動和地震的影響。巖溶坍塌是指巖洞上方的巖土體發生形變而向下陷落的現象。地裂縫顧名思義就是指地面產生開裂而形成裂縫的現象。它包括地震地裂縫、構造或非構造地裂縫、混合成因的地裂縫。
1.2沿海地區的地質災害及分析
我國沿海地區正好處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所以平原區多發的地質災害如地震等,在沿海地區發生的頻率也比較大。再加上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城市建設好以及對環境的改造力度大,所以這里不僅是地質災害的高發區而且毀壞程度也是最高的,所以此地區的災害防治工作刻不容緩。沿海地區導致災害發生的因素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就是海水作用對城市的影響,這也是其發生的地址災害的主要成因之一。主要災害有土地鹽漬化、海水入侵、風暴潮災害、海岸蝕退等。土地鹽漬化是由于海水入侵或海水倒灌導致的,因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鹽分,所以當海水滲入到陸地的土壤中時,會使土壤的含鹽量大大增加。風暴潮主要是發生在春末或初秋時由于颶風或臺風所導致的地質災害。海岸蝕退主要是海水對地面的侵蝕作用引起的,海水不斷侵蝕陸地,使得陸地面積減小,海岸后退,海平面不斷上升,這已經使得一些沿海國家面臨著被淹沒的危險,如馬來西亞等。另外還有一些河流的不斷淤積使三角洲的面積擴大、地下水的運動使得地面沉降等現象發生。
1.3山區地區地質災害及分析
山區的地址構造比較復雜,所以在這里發生的地質災害比較多,危害程度也比較大,發生頻率最高的為泥石流、滑坡、崩塌。泥石流主要發生在降水多的季節, 山地地區植被常年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導致土質疏松,在加上連綿的雨水不斷沖刷,就容易爆發泥石流。泥石流發生時會對沿途的村莊和農田造成毀滅性打擊,所以它的預防和治理是十分急迫和重要的。崩塌的發生也跟植被破壞有很大的關系,再加上山地地勢陡峭,夏天一遇到大雨就易引發崩塌。雖說崩塌和泥石流的成因比較類似,但是兩者的區別還是很大的,泥石流是連綿的小雨引起的,泥土石子混著水一同從山頂上滑落下來。崩塌是暴雨的巨大沖擊力導致的,整塊山體的脫落,俗稱“塌方”。另外在高緯度高海拔的山地地區還經常發生凍土災害,使得此地區寸草不生。山地地區的情況比較復雜,所以其影響災害發生的因素也比較復雜,有人類工程活動的強度和頻度、地貌、地質構造、氣候、溝谷發育程度、植被覆蓋程度等,這些也都是我們對山地地區災害治理所要考慮的因素。
2.地質災害的防治
2.1地震災害的防治
地震災害的主要成因是自然原因,這通常是人力所不能避免的,所以我們要加強對地震災害的預報,提高預測地震的技術手段,提前做好準備,盡可能的減少損失和避免傷亡,這就需要相關的工作人員認真負責,利用先進的預測工具及時觀測,避免在發生像汶川地震這樣的慘劇。我們在做好地震監測、預報的同時,更要投入很多精力在做好抗震工作、加強工程抗震能力上,這項工作的關鍵在于要提高新建工程的抗震能力,在工程開始建設之前,應該做好該地區的地震烈度評定工作,以此確定此項工程的抗震標準,建筑材料也最好選用輕便不易坍塌的,這一點上可以借鑒日本的技術,日本最為一個地震多發的島國,抗震的技術水平可以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其建筑所用的材料也十分輕便,對此我們可以引進使用。另一方面,我們還要經常宣傳地震逃生方面的知識,經常在各大學校和單位組織較正規的逃生演習,幫助人們掌握此方面的知識,當真正發生地震時,有利于人們快速撤離,減少傷亡。
2.2地面沉降及地裂縫災害的防治
對于地面沉降災害的防治我們首先要明白,這種災害是不可能根除的,因為它是由于過度開采地下水而造成的,但就現在的水資源狀況來看,我們不可能不去開采地下水,所以我們只能盡力采取措施減少地面沉降的發生或控制其危害程度。
對于地下水的開采我們可以適當減少,在開采之前做一些相關調查,使開采量和沉降量之間的比值適合當地的環境,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深入研究區域內地面沉降的形成機制,確定合理的開采層次和井位布局。相關工作人員還有繼續探索控制此災害的新技術、新方法,使得開采量引起的地面沉降盡可能的小。地裂縫大多是由于其它的地質災害所引起的,所以只要我們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減少其它災害的發生,這種情況也就會相應的減少。
2.3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災害的防治
這三種地質災害的成因十分類似,因此它們的防治工作也很像,而且它們和上述災害最大的不同是,這些災害可以消除,它們大多數是由于人類的不合理工程和經濟活動導致的,而不是自然的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所以這類災害從技術上講,大部分是可以防治的。我們禁止人類肆無忌憚的砍伐活動,而且在城市擴建時要查清地質環境條件,避開各種地質災害體,還要充分考慮環境的合理容量和建設布局與環境的適應性,對建設時可能誘發的災害進行評價和預測。
第二條 縣級專項資金來源:縣級財政每年預算安排50萬元。
若各鄉鎮申報的項目總金額超過每年專項資金數,縣人民政府另行研究解決。
第三條 縣級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因自然因素引發或難以確定引發責任人、應由縣級立項治理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專項資金具體使用主要包括應急調查、搬遷避讓工程、工程治理及應急治理工程、監測預警工程、治理規劃、地質災害防治科學知識宣傳教育、購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必需的設備等。
第四條 縣級地質災害治理專項資金,設立專戶進行管理,實行專款專用,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由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按照《__縣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管理辦法》執行。
第五條 專項資金的使用實行統籌安排,突出重點,??顚S?,保證效益的原則。
1、特大型地質災害治理上報財政部和國土資源部立項,其經費由省、市、縣三級財政按35%:35%:30%比例分擔;
2、大型地質災害治理經省國土資源廳審查批準后,經費由省、市、縣三級財政按35%:35%:30%比例分擔;
3、中型地質災害的治理經市國土資源局審查批準后,經費由市、縣兩級財政按50%:50%比例分擔;
4、小型地質災害的治理經費由縣級財政出資解決。
第六條 縣財政局根據批準的項目及經費申請及時將資金撥付到各鄉鎮設立的專項資金賬戶,各鄉鎮財政部門在收到縣級撥付的專項資金后,根據項目的實施進度,及時將資金撥付到項目承擔單位的賬戶,項目承擔單位必須建立專賬,單獨核算,支出按有關財務制度規定進行賬務處理。
第七條 凡經批準立項的地質災害治理專項資金補助項目,縣人民政府及時解決應承擔的配套資金,并嚴格按規定用途使用資金。
第八條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要預留質量保證金。保證金按項目總經費的10%確定,待項目驗收通過后,由項目所在地財政部門予以撥付。
第九條 地質災害項目資金不得用于平衡財政預算,不得用于發放職工工資、獎金和津貼,主管部門不得提取管理費。
第十條 項目承擔單位不得將與項目無關的支出列入本項目開支,不得虛增項目成本。
第十一條 由各鄉鎮組織實施的項目,鄉鎮財政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將項目實施、資金使用、項目進展等情況,在次年的2月中旬前以書面形式報告縣財政局和縣國土資源局。
第十二條 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在項目完工后,由縣財政局和國土資源局組織對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審計。凡經檢查審計認定不符合規定的,依法進行處理和處罰,并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
我市地處皖南山區,80%的國土面積為山地、丘陵,地質結構復雜,地質災害時有發生。為進一步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市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經市政府同意,現就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牢固樹立地質防災意識,嚴格執行有關規定
加強地質環境保護、防治地質災害是實施**生態大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學發展觀,早日實現“三最”目標,推動**市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從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充分認識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進一步增強做好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絕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和局部的發展。要認真貫徹“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方針,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法規規定,狠抓防治地質災害各項措施的落實。
二、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和領導責任制。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確保防治地質災害各項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一)各級政府要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組織有關部門采取措施,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要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將地質災害防治任務和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工作落實到具體單位,明確具體負責人。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把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列入年度計劃和預算,確保潛在的地質災害得到及時調查、勘查和治理。要制定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建立群專結合的監測體系和群測群防的網絡,切實落實地質災害險情巡查、災情速報、汛期值班等制度,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及時妥善處理已發生的地質災害。要大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的科學知識,提高防災意識,增強防災能力。
在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內,市政府及市直各有關部門、各區縣政府和**風景區管委會都要設立地質災害值班室,落實值班人員,向社會公布值班電話,并建立迅速、準確的信息反饋系統。
(二)市國土資源部門要切實擔負起全市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的責任,會同建設、規劃、水利、交通等部門結合地質環境狀況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的地質災害調查、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加強對地質災害險情的動態監測、擬定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要切實加強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落實情況的檢查和監督,建立和完善相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依法查處工程建設中各類破壞地質環境的行為。切實加強對工程項目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審查管理和地質災害治理責任的認定,并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全市防治地質災害的具體管理辦法。
(三)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互相配合,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部門負責組織規劃編制和審查,依據經評審備案的工程建設項目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進行工程項目選址和規劃管理。建設部門負責勘察設計審查和工程建設活動管理。計劃部門負責項目審批,依據經評審備案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組織審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交通、水利等部門負責本行業防治地質災害工作。監察部門負責對防治地質災害工作進行行政監察。
各有關部門要切實按照市政府公布的《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規定,做好防治工作,建設、水利、交通、旅游、教育等部門要編制本部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三、嚴格規劃編制,加強規劃管理
(一)認真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防治地質災害是城鄉防災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編制城市(鎮)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必須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作為其組成部分。編制和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以及水利、交通等重大建設工程項目規劃,應當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防治的要求,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凡沒有地質災害防治內容的,應當限期安排或在規劃修編時,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補充,并在規劃管理中進行有效控制。
(二)嚴格把好建設項目規劃用地選址關。從嚴控制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活動,嚴禁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和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內進行除災害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以外的其它建設活動。在城市規劃區內,申請規劃選址和建設用地前,必須充分考慮建設用地條件,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凡沒有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或未考慮建設用地條件的,或雖經評估但未經國土資源部門評審備案的,不得批準使用土地和進行建設活動。要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工程建設的監督管理,在工程建設項目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上形成聯動機制,防止產生新的地質災害隱患。凡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的,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應當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將評審備案的評估結果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報告未包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的,計劃部門不得批準其可行性研究報告。
(三)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實施管理。規劃部門要把嚴防地質災害作為規劃方案審查的重要內容,與國土部門一道,對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定期檢查,不符合規劃的,應堅決予以糾正。對未經國土資源、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使用土地和建設的,應按有關法律、法規嚴肅處理。
四、嚴格建設管理,確保工程安全
建設、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工程項目主管單位,要在工程項目設計、施工、驗收等環節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督管理。
(一)加強建設工程地質災害預防,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的,必須結合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進行工程設計。對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必須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配套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未經驗收或經驗收不合格的,主體工程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主體工程設計應考慮施工進程中因挖方、填方、堆載和卸載等對山坡穩定性的影響。在建設場地內,由于施工或其它因素的影響有可能形成滑坡、崩塌的地段,必須采取可靠的預防措施,防止地質災害發生。
(二)嚴格市場準入制度。建設單位或項目業主應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開展建設工程和配套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和監理工作。承擔建設工程及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和監理業務的單位,應在其資質等級許可的范圍內承攬相應業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無證、越級、掛靠、出賣圖簽、代蓋圖章等違法方式,從事建設工程及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和監理工作。
(三)加強工程施工管理。工程施工必須嚴格按設計要求和施工規范進行,做好完整的隱蔽工程記錄,加強監測和維護,不得擅自改變建筑物的層高、結構、體量和施工工藝等影響建筑質量安全和基礎穩定的參數。凡邊坡穩定性得不到保障或支護工程達不到設計要求的,不得進行主體建(構)筑物施工;凡地下工程未完成或達不到設計要求的,不得進行地上工程建設。如施工中發現實際地質狀況與工程勘察資料不符或存在隱患時,應立即采取妥善措施,確保工程質量與安全。同時,要切實加強工程竣工驗收管理工作,嚴禁未經驗收或驗收不合格的項目投入使用。
五、加強業務培訓和宣傳教育,增強防災能力
國土資源、建設、規劃、交通、水利等部門要加強自身隊伍建設,組織有關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專業技術的學習培訓,提高業務技術水平。要加強對各區縣相關部門的指導和工作人員防治地質災害的技能培訓,提高區縣防治地質災害的能力。
復興鎮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復興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村(社區)委會、各相關單位:
《復興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已經鎮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復興鎮人民政府
2021年1月3日
復興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認真做好我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根據《貴州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依照《赤水市地質災害防災方案》要求,結合我鎮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2019年地質災害災情簡介
復興鎮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有凱旋村榜上、桐梓圓滑坡,張家灣崩塌、轉石奇觀崩塌、風溪老村組崩塌。一般隱患點的有長江村上焦巖、凱旋村水壩,涼江村大營盤,較小的隱患是各村突發性的分散性的小面積的垮塌,誘發因素主要是自然災害降雨,其次是人類工程活動。2020年,較大型和中型地質災害未發生,較小的突發性分散性的崩塌各村均有發生。
二、2021年地質災害預測預報
2020年我鎮地質災害的易發區主要分布凱旋村榜上、桐梓圓和張家灣片區及新建通村公路通組公路邊和其他重點工程修建地區等地質環境脆弱及人類活動頻繁的部分地區。其中,今年地質災害隱患嚴重的點是:凱旋村榜上、桐梓圓——滑坡和風溪村老村組沿赤習路崩塌。
三、2021年度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根據2020年冬季以來地質災害巡查和排查的情況,一是凱旋村榜上桐梓圓地質災害隱患點。二是風溪村老村組沿赤習路危巖崩塌。三是在新建通組公路旁和一些地方高位隱蔽性地災和高切坡建房作為2021年度我鎮重點監測區域。同時按程序完成轉石奇觀崩塌、風溪二期等地災項目的治理徹底消除隱患。加大受地災威脅避險移民的搬遷工作,力爭應搬盡搬。
四、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措施
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政府《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暫行辦法》等規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在具體管理工作中,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切實抓好各自職責范圍內的地質災害管理工作;堅持地質災害“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費用,由責任單位承擔。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的防治經費,列入當地人民政府的財政預算,由當地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或單位進行治理。我鎮地質災害點多、分布面廣、危害性大,今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堅持“以人為本、防治結合、群測群防”原則,實行鎮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具體管理,單位為主負責的管理辦法,力爭把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及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
(一)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
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政府《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暫行辦法》和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的要求,要充分認識地質災害特殊性、危險性和危害性,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政府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組織編制和及時轄區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落實領導責任制,做到層層負責,分級管理;積極籌措資金,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納入政府預算;督促各相關部門展開地質災害的檢查工作,切實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一旦發生地質災害,迅速組織有關部門趕赴現場,采取緊急防災和應急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二)明確責任,加強配合,共同做好防治工作
1.自然資源所職責
自然資源所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統一監管部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巡查監督工作;參與地質災害發生后的災情調查,了解災害發生原因、發展趨勢,及時匯總統計上報地質災害情況,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負責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等的編制起草。
2.村鎮建設服務中心和交管站職責
(1)因工程建設活動所造成的地質災害及隱患的防治工作,落實防范措施,在危險區設立警示標志、臨災預警信號,一旦發生險情,及時趕赴現場,對隱患點采取措施,排除險情;負責及時對地質災害危險區居民危房的鑒定工作,安置房規劃起草,質量監管工作;負責本系統、本單位地質災害事件的報告,協助、配合自然資源所進行地質災害的調查處理工作。
(2)交通沿線地質災害險情巡查、排查工作,編制公路沿線重要隱患點防災預案,對其災情發展情況進行監測、監管、群防群測;施工單位落實防治責任人、監測責任人、以及臨災預警信號,必要時采取關閉危險路段的措施;負責管理公路建設工程中誘發的地質災害隱患監督治理,負責公路沿線發生的地質災害事件的報告與調查處理工作。
3.農業服務中心、水務站職責
開展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及險情的巡查和排查,組織開展發生在江河岸坡、水利工程、水電站大壩等的地質災害隱患的群測群防工作,督促落實防治責任人、監測責任人,設立警示標志,以及臨災預警信號;負責管理水利工程施工中誘發地質災害隱患監督治理;負責江河岸坡、水利工程、水電站大壩等發生的地質災害事件的報告與調查處理工作。
4.學校職責
開展學校教育活動區地質災害隱患及險情的巡查和排查,編制中、小學校等管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組織檢查在學校范圍內所發生的地質災害隱患的群測群防工作,設立警示標志,制定撤離路線,落實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并在師生中廣泛宣傳《地質災害條例》、地質災害的危險性,提高師生的防災意識;負責管理學校工程施工中誘發地質災害隱患監督治理;負責學校范圍內的地質災害事件的報告、調查處理工作。
5.林業站職責
負責生態林區、經濟林區、防護林區的地質災害進行巡查和排查工作,設立隱患點警示標志,督促落實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以及臨災預警信號和人員財產撤離的組織實施;積極開展監測系統和監測網絡的建立,督促監測措施的落實;負責解決落實受災害群眾重建家圓所需的木材計劃報批。
6.財政所職責
負責調撥、籌措地質災害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對用于地質災害的應急調查及工程治理等的專項經費使用進行財政監督。
7.社事辦職責
負責對遭受地質災害的災民救濟和安置,做好地質災害救濟經費項目的申報工作。
8.派出所職責
負責組織公安干警及時趕赴地質災害現場維護災區社會治安,保護災區人民群眾財產不受損失。
9.衛生院職責
負責組織醫務人員及時趕赴地質災害現場,了解醫療災害造成的受傷群眾,使受傷群眾及時得到醫治,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并做好災區傳染疫情的防治工作。
10.科教中心職責
負責在鎮轄區內宣傳《地質災害條例》 《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增強廣大群眾的防災意識、群測群防、避讓與治理相結合,使地質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11.各村(社區)職責
各村(社區)要在本區域內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暫行辦法》和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配合政府開展組織地災應急演練特別是加大對列入市級地災隱患臺帳的風溪村和凱旋村的檢查、排查,并定期在區域范圍內開展地質災害巡排查工作,分析地質災害易發生的地方及時上報,對隱患點必須安排人員24小時值班監控制度,凱旋村配合今年實施的轉石奇觀片區崩塌治理工程。提高廣大群眾的群測群防和防災意識,降低或避免災害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
特別汛期(4月到9月底)是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時期,上述各部門各單位要根據自己的職責,按責任包保的要求,“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早布置、早行動,務必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到位、工作措施到位。
(此頁無正文)
目的貫徹2011年4月27日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今天召開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議。全面安排安排2011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2011年,十二五”開局之年,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事關全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下面,強調幾點意見:
一、2010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回顧
市認真貫徹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編制了市、鎮鄉辦事處兩級年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2010年。簽訂了市、鎮鄉辦事處兩級《地質災害預防和處置工作責任書》督促130家礦山企業繳存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353萬元,投入180萬元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用于搬遷礦區受地質災害威脅農戶,申報了野角鄉大麻塘村羊叉地組、陰底鄉治中村雞滾巖地質災害搬遷項目,野角鄉大麻塘村羊叉地組開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完成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工作并通過省、地驗收,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得到有效落實,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富平安。全市共發現6處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未發生1起突發性地質災害,未造成人員傷亡。
二、2011年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工作
(一)認清形勢。
受極端氣候和地質環境條件破壞的影響,近年來。市地質災害呈現加重趨勢,經費投入有限,監測手段落后,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嚴峻。為此,各鎮鄉辦事處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嚴格執行《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層級管理職責暫行規定》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強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扎實做好2011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富平安。
(二)結合實際。
深入分析研究地質災害發育規律,各鎮鄉辦事處要認真結合當地地質條件、地形特征、氣候特點等因素??茖W客觀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應急預案,精心安排安排2011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明確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治責任單位及責任人員,抓住114地質大隊在市開展地質災害隱患詳查的大好機會,進一步詳查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摸清基本情況,做好排查、巡查、值守和應急處置工作。汛前,市國土資源局已安排各國土資源管理所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進行排查,重點排查學校、醫院、村莊等人員密集場所。汛中要繼續安排好巡排查,重點檢查各項防災工作的落實情況。極端氣候時段加強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巡查密度,做到時時掌握隱患點的變化情況,發生險情要及時采取應急躲避措施,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富平安。市5月底要組織一次應急避險演練,各鎮鄉辦事處也要開展相應的應急演練,通過演練來檢驗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汛后要做好復查工作,切實摸清隱患在汛期后的變化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同時,要完善值班和信息報送制度,嚴格執行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并公布值班電話,發生災情或險情時,及時啟動應急響應,組織有關人員趕赴現場開展搶險救災,做好受威脅人員轉移和二次災害的防范,并嚴格依照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及時上報。
(三)切實落實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措施
群測群防體系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基礎,汛期是地質災害高發時段。各鎮鄉辦事處要發動群眾參與地質災害隱患防范工作,充分發揮群眾在基層防災工作中的主體作用?,F已進入汛期,要加強對群測群防人員動態管理,針對基層干部變化情況,及時調整責任人、監測人,對新增人員進行培訓,確?;鶎臃罏墓ぷ髀涞綄嵦?。至今還沒有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的鎮鄉辦事處必需在今年5月10日前編制并實施。同時,進一步核查轄區有無新增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原地質災害點險情是否加劇,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明白卡”否規范填寫、否發放到位,隱患點的監測員是否到崗到位,監測工具是否齊全,通訊、報警裝置是否能正常使用,隱患點的警示牌是否設置,檢查監測數據是否準確。汛期,各相關部門要及時啟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工作,多渠道傳輸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
(四)積極申報地質災害移民搬遷和治理項目
按輕重緩急制定工程治理或移民搬遷計劃,鎮鄉辦事處要對穩定性差、危害性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爭取上級部門資金補助。對最具威脅確需治理或搬遷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相關部門要積極與市國土資源局對接,對隱患進行工程治理或對受威脅對象進行搬遷,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富平安。陰底鄉、野角鄉要抓緊實施已批準的搬遷項目,確保群眾平安度汛。
關鍵詞地質災害;物聯網專網;通信模組;開放云平臺
1業務分析
1.1業務需求分析
依據《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要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主要包括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避讓搬遷與工程治理、基層能力建設和應急體系建設等。地質災害調查評價以查清地質災害發生發展的地質環境條件,評價其穩定性危險性及發展趨勢,進行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確定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為主要工作。監測預警體系建設主要包括群測群防監測預警體系建設以及專業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通過群測群防終端設備及自動化專業監測預警設備完成對地質災害監測數據收集、上報、分析、預警等工作。搬遷避讓及工程治理是針對危險性大、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搬遷避讓的措施,按輕重緩急,有計劃地分期、分批實施工程治理,從而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應急管理體制通過建設應急處置平臺,實現語音通信、視頻會議、圖像顯示、預警預報、動態決策、綜合協調與應急聯動等功能。
1.2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需求分析
2015年,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提到,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應積極采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衛星通信、無人飛機、遙感遙測等先進技術手段,探索運用物聯網等前沿技術,提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的精度和效率。因此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專業設備商業化,結合物聯網技術手段完善自然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成為地質災害防治及應急救災信息化建設的新思路。目前全國各省圍繞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已基本建成信息化平臺,本文則是基于信息化平臺為依托,將NFC、物聯網專網、通信模組、開放云平臺、無人機等物聯網領域技術應用于國土地質災害防治及應急救災中,以實現地質災害防治及應急救災標準化、智能化管理,從而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和抵御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損失。
2物聯網技術在地質災害防治及應急救災應用中的分析
2.1群測群防人員智慧管理
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中,群測群防監測體系是針對災害點完成野外巡、排查、監測等工作的管理體系,傳統的群測群防監測是通過終端設備,采集所負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信息,并上傳到后臺系統,經過分析以實現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日常管理、監測預警等功能。通過對現有信息技術的分析,傳統的群測群防信息管理技術不僅無法實現對群測群防野外工作的監管,也難以確保群測群防人員采集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及實時性,這將影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際落地。結合應用NFC、GPS與移動基站的動態耦合定位技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調查、巡查、排查、監測方案。一方面應用NFC技術,通過為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一張基于NFC芯片的識別碼,群測群防人員在進行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調查、巡查、排查、監測時,通過終端設備掃描識別碼,采集界面將自動生成該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基本信息,群測群防人員無需選擇地質災害隱患點,僅需上傳調查、巡查、排查、監測結果數據,完成數據采集工作,基于NFC技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信息采集技術,確保了采集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及實時性。另一方面,利用GPS和移動基站動態耦合技術,實現群測群防人員工作軌跡的查詢和動態定位,以達到野外人員工作監管,提升群測群防數據采集工作的智能化監管,為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開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2.2監測設備的智能化管理
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使用如地表位移監測設備、降雨量監測設備等專業的地質災害監測設備對災害點進行實時監測,利用監測設備針對災害點進行數據實時采集及海量存儲,結合大數據分析手段提供災害點的監測預警功能,從而達到對災害點的實時管理能力,提升專群結合的監測預警水平。伴隨大量監測設備的部署實施,業務在監測數據的時效性、安全性及專業監測設備的精細化管理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目前的專業監測設備回傳監測數據是通過傳統的2G/3G/4G傳輸渠道,在公用信道的情況下,如何保障專業監測數據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傳回到后臺系統進行分析預警,以達到對地質災害的時效性管理要求。第二,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現狀下,信息安全是當前信息化發展的必須要求,專業監測數據屬于業務保密數據,如何保障監測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第三,大量的專業監測設備都部署在野外,如何保障專業監測設備的精細化管理?;谖锫摼W技術的自動化專業監測平臺是在上述業務需求背景條件下,結合運用了物聯網專網卡、物聯網通信模組、開放云平臺技術,志在解決監測數據傳輸的實時性及安全性,以及監測設備的精細化管理三大問題。圖1所示是物聯網專網組網架構圖,中國移動物聯網專網是指中國移動為滿足物聯網發展所需的豐富碼號資源、物聯網“規模性、流動性、安全性”特點以及業務個性化需求、客戶高質量的網絡保障而搭建的一張網絡。通過建設物聯網短信中心、物聯網GGSN、物聯網HLR等物聯網專用網元,實現物聯網用戶與大眾用戶的網絡分離,為行業客戶提供可靠性和穩定性的高質量網絡。專業監測設備使用物聯網芯片、通信模組,即可將專業監測設備采集的災害點數據通過物聯網專網進行傳輸,將傳輸渠道與大眾用戶使用的網絡分離,不僅提高了網絡傳輸效率,同樣也保障了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對地質災害監測數據的時效性及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圖2所示為中移物聯網開放云平臺架構,該云平臺支持泛連接和大數據存儲,可滿足海量設備的大并發高吞吐量地快速接入,支持將分散在各地的設備通過云平臺進行集中式管理,完成高效的資源管理和數據的安全存儲。實現設備的監控管理、在線調試、實時控制;并且云平臺提供消息路由、短彩信推送、APP信息推送等多種方式將數據分析結果、預警告警消息等快速推送給移動終端。針對分散的地質災害監測設備,利用云平臺提供的泛連接功能方便快捷地接入云平臺。結合物聯網專網提供的各個監測設備物理位置(GPRS定位)、數據交互流量等信息,通過Model_Bus等工業控制器集中控制網絡協議,實現遠程對監測設備狀態監控及集中管理。隨著物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在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工作中積極探索運用物聯網技術,不僅可提高監測設備的精細化管理,同時保障了專業監測設備的數據采集傳輸的實時性及安全性,從而提高了地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的精度和效率。
2.3地質災害隱患點可視化管理
為了實現信息對稱,國土地質災害防治及救災工作中,對災害點的可視化管理以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實時現場監管,從而在室內可查看地質災害現場情況,提高了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預警預報能力。實現地質災害隱患點可視化管理,是從多個維度來監控地災隱患點,使得監管部門在辦公室或者應急指揮調度中心就可全面的了解地災隱患點或者地災現場的情況。這就包含前面我們所述的通過專業監測設備和現場監管人員反饋的信息,還可通過無人機快速的飛臨現場結合物聯網專網卡、通信模組,開放云平臺技術。將該監控設備或無人機中災害點的實時畫面,利用通信模組及專網卡,實時傳回開放云平臺中,業務人員可以通過云平臺查看實時的地質災害現場數據,從而實現對地質災害現場的實時監管。
2.4綜合應急救災指揮平臺
突發地質災害將造成人民群眾生命及財產損失,通常在地質災害發生后,清晰、全面、直觀的數據展示能力將提升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效率,同樣可為領導、專家提供科學有力的決策依據。隨著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應急救災指揮平臺利用WebGIS平臺,集成了地災主客體數據于一體,在“一張圖”上,實現了對地質災害防治到救災全業務流程的管理。圖3展示了綜合應急救災指揮平臺架構圖。
3結束語
《預案》所稱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因素引發的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额A案》實施的基本原則是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統一指揮,分級負責,部門協作,保證重點,工程治理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遵循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積極開展地質災害巡查、監測、治理、應急調查、預警預報和宣傳培訓工作。
一、全縣地質災害基本情況
(一)地質災害隱患情況。我縣是地質災害易發區,易發區面積1915.64平方公里,共發現各類地質災害預警(隱患)點400處,其中重點(二級)地質災害預警點15處,威脅1095人、1321間房屋,潛在經濟損失1432萬余元;次重點(三級)地質災害預警點127處,威脅8511人、6383間房屋,潛在經濟損失9761萬余元;一般地質災害預警點258處,還存在未被發現和人為破壞新出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石門樓鎮、羅溪鄉、上湯鄉、魯溪鎮、澧溪鎮、泉口鎮、船灘鎮、甫田鄉、清江鄉、大洞鄉、東林鄉、橫路鄉都是地質災害易發的重點鄉鎮。
(二)地質災害發生特點。近年來異常的雨雪、冰凍天氣及洪澇是引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但因人類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也在不斷上升,不規范的采礦、工程建設、民間切坡建房及過度抽排地下水是引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多發生在雨水較集中的季節,4—9月是地質災害高發時期。枯水季節地下水位的快速下降,地下采礦、抽排地下水也易引發地面塌陷、地裂縫等災害的發生,造成農田毀壞和房屋開裂、倒塌。采石、取土等露天開采礦山也可能由于不規范開采而引起邊坡崩塌等地質災害。
二、本年度地質災害發生預測和防治重點
據氣象部門預測和有關資料反映,2011年我縣降雨總量接近常年,但發生突發性災害天氣幾率較大,結合我縣地質環境結構分析,今年汛期發生突發性、群發性地質災害可能性較大,同時歷年形成的一些重點、次重點和一般的地質災害預警(隱患)點危險性也會有所增加,本年度應特別加強這些預警(隱患)點的監測工作。今年汛期,石門樓鎮、羅溪鄉、澧溪鎮、泉口鎮、船灘鎮、魯溪鎮、上湯鄉、甫田鄉、大洞鄉、宋溪鎮、楊洲鄉、東林鄉、橫路鄉等鄉鎮地質災害仍將以山體滑坡、泥石流為主,防范重點在居民集中區、學校、醫院、礦山周邊、公路(鄉村公路)沿線,如上湯鄉洋新村下高塘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魯溪鎮、泉口鎮、羅溪鄉、清江鄉等主要以地面山體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為主,防災重點在人口密集區,如魯溪鎮北屏村、華源銻礦采空區、羅溪鄉堯山村—嶺上—上坳地裂縫等。汛期,由于強降雨過程中地下水的滲透作用,使地下水位抬升,一批不穩定的地下溶洞、采空區容易集中塌陷,不排除出現一些規模較大、危害程度較高的地面塌陷。汛后的9月、10月份,由于地下水位快速下降,一些相對不穩定的地下溶洞、采空區,在失去重力平衡的情況下,也可能會出現塌陷。綜合預測我縣今年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仍然維持在較高等級。各地、各有關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加強防范。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根據以往我縣地質災害發生的特點,今年我縣的地質災害防治要著重抓好以下七個方面工作。
(一)加強領導,強化工作責任。為確保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進一步將責任落實到人,縣政府成立由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縣政府辦、縣國土資源局、縣財政局、縣公安局、縣民政局、縣衛生局、縣教育局、縣安監局、縣農業局、縣水利局、縣交通局、縣公路分局、縣扶貧和移民辦、縣電信局、縣供電公司等部門分管領導及各鄉(鎮)鄉(鎮)長為成員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各地也必須成立以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并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狀,制定相應的防災預案,建立巡查制度,明確工作責任,確定應急撤離路線和應急安置場所,保證防災搶險各項工作責任落實到位,同時要成立名符其實的地質災害應急分隊。
(二)健全群測群防網絡,加強監測預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群測群防是防治基礎。各地、各有關部門必須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科學、合理的群測群防體系,層層簽訂群測群防責任狀,落實監測責任人和監測員職責,對地質災害實行有效動態監測,及時掌握地質災害發生的前兆。必須始終堅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復查制度,做到不漏一村、一戶、一點、一礦。要充分發揮群測群防監測體系的作用,加強巡查,及時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變化情況,并逐一制定防治措施,落實防災責任。國土、氣象部門要加強災害性天氣的會商,及時對災害性天氣作出氣象—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貫徹落實“三項制度”。汛期地質災害值班、巡查、速報和應急三項制度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行為準則,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具體責任的體現。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完善各項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度。當地質災害出現臨災和險情時,要及時做好人員遷避、緊急疏散、應急搶險和災情速報等工作,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四)深入宣傳,提高廣大干群的防災意識。各地、各有關部門要認真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通過電視、會議、講座、培訓等形式,向廣大干群深入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和地質環境管理知識,重點宣傳地質災害的突發性、危險性,普及汛期災害防治的基本常識,不斷提高人們主動防范、依法防治意識,增強防災能力。
(五)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嚴禁亂采濫挖,防止水土流失。要按照國土資源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的有關要求,嚴格執行探、采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準入制度。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保證金繳存力度,有效改善礦山地質環境,減少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