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4:35: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制造業市場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貴公司是否被列為國家級和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工業互聯網試點、單項冠軍示范企業?是()否()
項目具體名稱
二、貴公司是否設立研發機構?是()否()
貴公司是否擁有國家級或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制造業創新中心?
具體為:
三、貴公司近5年來募集資金用于研發的金額、比例各是多少?
四、您認為有的制造業企業投資理財產品、房地產等,卻沒有增加制造業投資、研發投入的主要原因是()
A.制造業凈資產收益率低,增加投資還不如購買理財產品;
B.市場規模已難以再擴大;
C.技術瓶頸難以突破;
D.其他:
五、貴公司近5年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有 項;
制造業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含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設計版權) 件,年均增長 %,制造業企業PCT國際專利申請量
件,年均增長 %。
六、您認為目前對制造業科技創新最大的制約因素是()
A.難以獲得研發所需資金;
B.缺少核心發明專利、核心技術;
C.難以吸引高端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D.其他:
七、目前貴公司最主要的融資渠道是(請選擇最重要的3項并排序)
A.銀行貸款 B.股票融資 C.債券融資
D.信托貸款 E.委托貸款 F.資管產品
G.民間借貸 H.其他,請列明
八、貴公司在未來6個月是否有融資計劃?是()否()
融資是否投入技術研發?是()否()
募集資金擬用于研發的金額、比例各是多少?
九、請選擇貴公司最優先考慮的3個再融資品種并排序
A.公開增發 B.配股 C.優先股
D.定向增發 E.可轉換公司債 F.公司債
G.短期融資券 H.中期票據 I.銀行貸款
J.其他,請列明
十、您認為上市公司再融資支持科技創新有哪些問題或需要改進的地方:
A.公開增發條件較高,導致非公開增發占大多數;
B.再融資沒有設立一次核準、多次發行的儲架發行制度;
C.定價約束較多、缺乏彈性;
D.鎖定時間較長;
E.其他:
十一、您認為通過直接融資加大研發投入的難點、痛點、堵點在于()(請選擇最重要的5項并排序)
A.發行股票、債券審核標準仍較高;
B.發行股票、債券審核時間較長,
C.定價約束較多、缺乏彈性;
D.發行股票、債券費用較高;
E.募集資金金額、募投項目審核及資金管理過于嚴格,缺乏靈活性,不能適應企業經營環境的過快變化;
F.鎖定時間較長,退出難;
G.缺乏市場化的信用增信手段,較難發行公司信用債券;
H.股票、債券品種不夠豐富;
I.其他:
十二、制造業并購重組中存在哪些問題或需要改進的地方():
A.標的資產估值虛高,形成高估值、高商譽;
B.少數公司偏離主業、脫實向虛,熱衷于編故事、炒概念、搞不切實際的跨界并購,進一步推高標的資產估值;
C.支付手段不夠豐富,過分依賴發行股份支付對價,重組置入資產規模大、占比高時容易攤薄股份,出現控制權之爭;
D.中介盡調不到位,置入資產業績變臉,業績承諾難以實現甚至出現糾紛;
E.其他:
十三、貴公司是否引進海外科技人才、領軍人才、創新團隊?
具體情況:引進創新團隊 個 人
海外科技人才 人
領軍人才 人
十四、目前股權激勵在吸引制造業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團隊方面的不足或需改進的地方()
A.擴大激勵對象范圍;
B.擴展股權激勵的比例上限;
C.放寬限制性股票授予價格、登記等限制;
D.改變行權時繳納個稅的做法,減輕激勵對象稅負壓力;
E.其他:
十五、您認為資本市場可從哪些方面加大對制造業創新驅動的支持()(請選擇最重要的3項并排序)
A.適當降低發行股票、債券審核標準;
B.加快審核,縮短發行股票、債券時間較長;
C.設立一次核準、多次發行的儲架發行制度;
D.降低發行股票、債券費用,增加財政補貼獎勵;
E.在發行股票、債券方面給予創新制造業企業更加靈活的安排,如為符合一定條件的高科技創新企業提供綠色通道;
F.增加股票、債券品種供給,比如 ;
關鍵詞:一帶一路;裝備制造業;外貿發展;對策建議
1.引言
隨著全球裝備制造業市場的不斷發展,提升整體的外貿發展能力成為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核心。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外貿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國際市場,使其能夠在現有的基礎上實施更為有效的外貿發展。但是,從一帶一路背景來看,我國裝備制造業外貿發展還存在很多的問題,諸如缺乏整體的有效規劃、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對市場拓展的能力不足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裝備制造業外貿的發展,甚至影響了我國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有效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外貿發展能力。
2.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裝備制造業外貿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整體的有效規劃
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是在一帶一路戰略下,其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外貿發展規劃以進一步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對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帶來的契機把握不足,沒有將裝備制造業的整體發展與一帶一路建設進行有效的結合,使其發展游離在一帶一路戰略之外。同時,政府相關部門的產業政策還不到位,現有的裝備制造業產業發展政策沒有將一帶一路融入其中,使得很多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發展依舊采取傳統的模式,沒有在思想和行動上充分迎合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因此其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外貿發展受到較大的不利影響。
2.2 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隨著裝備制造業全球競爭的不斷加劇,自主創新和核心技術成為競爭力得以提升的源泉。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強化了全球裝備制造業的市場競爭,而目前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并沒有在此背景下提升其自主創新能力。長期以來,我國的裝備制造業都處于全球裝備制造業的低端環節,各項核心技術還是以進口為主,缺乏自主知識品牌,這與知識產權保護缺失具有十分重要的關系,使得企業沒有積極性和動力進行自主技術研發和創新。大部分裝備制造業企業還是以引進相關技術為主,由于其規模較小、盈利能力有限,因此難以進行全面的自主創新和研發。
2.3 對市場拓展的能力不足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進行強有力的市場拓展是裝備制造業實現外貿發展的首要途徑。當前,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在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的同時還沒有充分借助于一帶一路建設所帶來的機遇,其在對市場需求進行分析方面存在較大的困難,傳統的市場拓展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當前一帶一路發展建設的需要??傮w來看,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裝備制造業在市場營銷、發展戰略、內部管理、產業政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使其外貿發展受到較大的限制,長期下去將會降低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
3.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裝備制造業外貿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完善整體的發展規劃
裝備制造業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外貿發展必須要首先制定和實施完善的發展規劃。一方面,要對其傳統的產業布局進行重新規劃,充分借助于比較優勢的原則,在沿線各地區發展裝備制造業,使其能夠節約發展成本,提升盈利能力,更好地借助一帶一路契機發展對外貿易。同時,政府部門要充分借助其行政職能,為我國裝備制造業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外貿發展制定詳細的計劃,并給予其充分的政策保障,使其在發展外貿的過程中能夠有資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保障,以逐步增強其外貿發展能力。
3.2 強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我國裝備制造業目前在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還存在諸多的不足,因此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發展外貿的過程中必須要通過各項措施來提升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一方面,要通過對核心技術的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的形式對核心技術進行有效的研發,形成自主知識品牌,以打破核心技術的壟斷。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強化對裝備制造業自主知識產權研發的保護力度,提升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動力,使其可以充分借助于自主研發的能力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實施更好地外貿發展戰略。
3.3 加強市場拓展能力
強化裝備制造業在外貿發展過程中的市場拓展能力,首先要充分借助一帶一路的契機,做好行業發展的宣傳工作,通過政府和民間組織等形式強化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參與到國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中,以拓展其市場范圍,增強其外貿發展的空間。其次,要鼓勵裝備制造業通過引進專業化的人才、完善市場營銷策略、強化內部管理制度等相關措施奠定其市場拓展的基礎。最后,要促使一帶一路沿線各政府之間的合作,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外貿發展提供便捷的外貿發展通道,打破外貿發展壁壘,為其外貿發展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礎。
總結
增強外貿發展能力是一帶一路建設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提出了重要要求。從其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本文認為應該從完善整體的發展規劃、強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市場拓展能力等方面出發,全面提升當前我國外貿企業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外貿發展能力,以此實現我國工業的健康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發達國家;裝備制造業;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 F740 [文獻標識碼] B
美國、日本、韓國、德國的裝備制造業處于發達國家行列,其競爭力提升模式各有特點。美國采用的是“研發生產-出口-進口”的產業式生命周期理論模式;日本實行“進口-國內生產-出口”的燕行形態理論模式來進行發展;韓國是通過出口導向戰略來提升自己的裝備制造業競爭力;德國在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當中一直穩步前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為企業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競爭環境。對這幾個發達國家裝備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經驗的借鑒,有利于暢通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途徑。
一、發達國家裝備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狀況
(一)二次飛躍的美國
美國一直是世界經濟強國,但在上個世紀裝備制造業曾經走了下坡路,通過自身的調整后,最終擺脫衰敗,重又迎來復興。美國在裝備制造業上的復興,主要得益于科技創新。技術的先進性是美國90年代裝備制造業獲勝的關鍵武器,由先進的技術占領世界市場,依靠市場和用戶需求作為導向,快速開發新產品,以高質量產品投入市場,在全球經濟中求生存、謀發展,最終占領市場,使裝備制造業產品遍布全球。美國裝備制造業重振是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實現的,這當中政府在稅收、教育、就業培訓方面提供了大量投入。經濟結構調整、制造業內部結構調整和努力開拓新的出口市場、技術發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對中西部地區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企業則是通過改造和結構性調整,實行集中生產、分工細化、提高生產率、不斷推出新產品等措施,帶動了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
(二)后來居上的日本
日本的裝備制造業是從不發達到發達,經歷了一個趕超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日本通過進口發達國家的產品,在模仿的基礎上逐漸實現的。日本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模式是“進口-國內生產-出口”的燕行形態理論模式演進。日本在進口的同時,積極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生產技術,通過對進口產品的不斷模仿,積累經驗,同引進的技術一起,形成完備的生產經驗。在具備自行生產能力之后,日本便開始大量生產相應的產品,不再依靠國外進口。由于日本勞動力較發達,制造成本低廉,因此生產出的產品價格更低,國產化替代進口滿足了國內市場的大量需求的同時也打開了國際市場,推動了產品的升級換代,推動了日本的工業化進程。
(三)捷徑趕超的韓國
韓國從建國至今,短短不到70年的時間,裝備制造業發展速度空前,這其中政府以及財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韓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戰略是政府主導型,政府對行業的發展進行引導。因此韓國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裝備制造業的生產一直在發生變化,主導產業隨工業化的發展而不斷及時的進行相應調整。90年代開始,政府對裝備制造業內部進行結構升級,制定了周密的計劃,在這方面主要就有政府采取直接手段對于大型企業集團作出支持,設置專門的機構來對新型技術作出相應的引進以及實際應用,充分調動中小企業的微觀作用,并通過法律、財政等手段確保計劃順利執行。
韓國對于技術的作用一直保持著高度重視,并且在升級裝備制造業方面將科技進步當做其中堅力量。在引進技術的過程中,也不斷加強對自主科研的投入力度,重視教育與人才的培養,建立了眾多的科研機構。1951年到1987年的36年間,韓國在教育投資上的政府預算比例從2.5%提高到了22%。教育之外,政府還重視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盡管政府對技術的引進方面制定了詳細的計劃,但是對于企業的經營管理,政府始終依靠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政府只是通過政策、法律、經濟等手段來間接的參與管理,從不直接對企業管理進行直接干預。由于政府隨時對裝備制造業進行監測,有效地保障了整個行業朝著計劃的方向發展。
(四)穩步前進的德國
德國在裝備制造業上面的技術水平較高,可謂技藝精良,它的發展注重以人為本,產品在制造過程當中遵循循環經濟原則,制造企業之間、企業與研究機構之間通力合作,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尤其注重中小企業之間的全面合作。20世紀80年代,德國由于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公司經營方面不夠成熟以及企業過度重視技術發展而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逐漸減弱,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陷入了困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德國裝備制造業方面不但沒有出現起色,反而在國際上的市場份額一直停滯不前。面對這一困境,德國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德國政府在堅持企業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將重點轉移到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合作當中,并積極開展企業與科研機構進行對話。同時,政府出臺明確的方案,確定制造業的重點研究方向。財政方面,政府對企業給予資金支持,對沒有足夠資金進行自主研發的中小型企業給予貸款等優惠政策,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的建立。
二、對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啟示
(一)技術創新是提升競爭力的根本動力
先進的科學技術是提升競爭力的主要方式,技術上不斷創新可以說是提升競爭力的根本動力,也是根本保證。一是具有創新觀念。政府方面,應該明確政府的責任范圍、行為邊界,培育宣傳創新理念,動員全民培養創新思維。企業方面,則應注重員工創新思維的培養,加大創新型人才引進數量,增強企業活力,增強企業的創造力。二是形成完備的技術創新體系。技術創新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形成完備的技術創新體系??v觀裝備制造業的成功經驗,沒有一個成功不是通過自主創新實現的。提升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根本動力還是需要自我創新,只有以自我創新為發展動力,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自我創新需要通過資源的整合形成完備的創新體系。創新資源的整合包括多方面,人力資源、實物資源、資金資源、信息資源、制度政策資源都包括其中。三是擴建人才隊伍,提高人才素質。所謂科技以人為本,科技要創新歸根結底還是要靠人思維的創新。許多區域裝備制造業之所以創新能力不足,主要還是由于沒有足夠的高技術人才。區域裝備制造業的升級只有在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制度,優化科技人才結構的基礎上才能夠得以完成。
(二)產業政策支持是提升競爭力的環境保障
1.產業政策支持現代市場體系建設。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提升,離不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形成開放、競爭、統一、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才能夠降低企業的成本,使企業形成自身競爭優勢。因此,政府要從政策上支持發展裝備制造業的生產要素市場,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和統一健全的勞動力市場,大力發展金融與保險市場,這樣就能夠確保金融機構可以提供足夠的資金來推動企業的發展,并且支持建立和健全社會的信用體系,為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營造一個公平、守信的市場環境。
2.政策配合完善產業金融服務體系。裝備制造業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它的發展依賴于大規模的資金支持。而裝備制造業的資金支持如果僅僅來源于政府,不但會增加政府負擔,也增大了企業不能及時融到資金的風險。產業金融包括商業銀行、資本市場、開發銀行等,是直接融資同間接融資兩種融資方式的并存,銀行同企業并存。政府在企業融資方面應給予相應政策支持,同時予以監督。
(三)培育大企業集團是提升競爭力的有力投入
1.大企業集團有助于規模經濟的形成。規模經濟是提高企業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徑,企業具有一定的規模之后,生產成本會下降。首先,政府應該有選擇地重點扶持一些企業,按專業化分工協作來吸引配套企業和相關企業加入,形成制造業產業群,通過大企業的帶動,呼應產業群共同發展。其次,政府應該出臺各種相關的經濟政策,并且利用在裝備制造企業之間所進行的并購、重組和聯合,來減少在地區以及部門上面所產生的壟斷現象。再次,政府要促進企業的兼并與聯合,減少裝備制造業中企業的數量,擴大現存企業規模,這有利于培育裝備制造業核心企業,提高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市場的集中度。
關鍵詞:制造業;區域分異與趨同;中國經濟背景;西部大開發
美國學者、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的《收益遞增與經濟地理》一文,正如他本人所說,“推動了區域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的復興”。文中,克魯格曼通過建立簡單而直觀的模型,討論了“為何以及何時制造業集中在少數一些地區”這一核心問題。
一、克魯格曼關于區域分異和趨同的理論
1.綜述
在《收益遞增與經濟地理》一文中,克魯格曼從區域分異的基礎、兩區域模型、短期均衡和長期均衡、制造業聚集的必要條件這四個方面對制造業的空間分布進行了簡潔而深入的思考。他認為,普遍存在的外部經濟、制造業規模收益遞增和對土地資源適度利用的特點、需求規模和制造業分布的相互關系、不同區域的初始條件差別共同構成了制造業區域分異的基礎。在這一基礎上,克魯格曼建立了兩區域模型,確定了制造業產品的消費在總消費支出中的比例、產品間替代彈性、運輸成本是決定區域間收斂或分散的重要參數。在對均衡問題的討論上,克魯格曼通過分析得出,工資率、市場效應和交通運輸成本對區域分異起到重要作用。而在對逃逸廠商進行了重點分析后,克魯格曼指出,高交通運輸成本、制造業產品的高支出份額、較強的規模經濟、較高的替代彈性都能夠阻止地區間的分異,從而構成制造業集聚的必要條件。
2.制造業空間遷移的推拉因素
通過以上概括不難發現,在制造業發展的過程中,一部分力量對區域分異起了促進作用,另一部分力量則對區域趨同有直接影響,最終制造業的地理分布是兩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借用城市化進程中的推拉理論,作者把這些力量分為導致制造業分異的推力和阻力。
(1)推力
推力包括區內市場效應和價格指數效應。其中,區內市場效應在作者看來占據了更重要的地位。如克魯格曼所言,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廠商會選擇對產品需求相對較大的區位,因為在接近主要市場的區位進行生產不僅可以有效地組織制造業生產并有效提供各種服務,而且可以降低運輸成本。同時,人們也更愿意在制造業集中的地區居住和生產,因為該地區提供的產品更加便宜。何況,市場規模大的地方,工資率也較高,能夠吸引更多的勞動者。價格指數效應是區內市場擴大的結果。規模經濟降低了制造業產品價格,在工資率相等的條件下,工人的遷移會降低遷入地的價格指數而提高遷出地的價格指數,使得遷入地的實際工資率降低,造成了區域分異。
(2)阻力
克魯格曼在文中提到的阻力為當地農村市場的競爭程度。對本地農村市場而言,工業勞動力較少的地區工人所面對的競爭壓力,要比那些工業勞動力較多的地區的工人小。尤其是當遷入地勞動力數量趨于飽和、對勞動技能要求較高、工人相應保障體制不健全時,農村市場對區域趨同的影響就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因此,對工人而言,在接近工資率高的大市場還是接近競爭壓力較小的本地市場之間就存在一個如何權衡的問題。更進一步,制造業在空間上集聚還是分散取決于推拉作用中哪種力量起決定因素。
二、克魯格曼理論在中國經濟背景下的應用
本文作者在研讀《收益遞增與經濟地理》后認為,文中觀點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解釋當今中國東西部地區間制造業分布差異以及不同產業部門對推拉作用的響應。但是,對中國這樣一個有特殊政治背景和歷史背景的國家,克魯格曼的理論并不完全適用,甚至有時候運用這一理論會得出與現實相反的結果。
1.空間遷移推拉因素對東西部制造業分布的影響
基于第一次經濟普查資料,中國制造業高度聚集在珠三角、長三角以及環渤海地區,在華北、東北、四川以及兩湖地區有一些連片分布。因此,總體而言,制造業集聚程度表現為東部地區比西部地區高,沿海地區比內陸地區高。而由克魯格曼的觀點發展而來的空間遷移推拉理論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解釋這一現象。
(1)東部地區――推力主導
東部地區制造業集聚的推力作用突出,區內市場效應顯著。此地廣闊區內市場的形成依賴于以下條件:首先,東部,尤其是沿海是我國人口密集的地區,胡煥庸線以南集中了全國94%以上的人口,一方面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另一方面確保了足夠的市場需求,使得廠商在接近市場區位進行生產能夠更好地組織生產并提供服務。其次,東部地區交通發達,水、陸、空運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網絡,能夠有效降低交通運輸成本,使得運費對制造業區位的影響力降低,為來自不同地區的廠商集聚在同一處形成規模經濟提供了保障。再次,東部地區良好的工業基礎使區內市場中相關配套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吸引了產業的集聚,形成了規模經濟。而通常情況下,人們更愿意在制造業集中的地區生產生活以獲得更廉價的產品,因此區內市場的擴大,規模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又吸引了更多的人口,促進了交通網絡的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完善,二者之間形成了正反饋機制。再加上規模經濟發達的地方價格指數高,吸引了大量工人流入,導致了制造業在東部地區集中程度的增加。
(2)西部地區――阻力主導
西部地區制造業集聚的阻力作用突出,當地農村市場的競爭程度影響顯著。這一現象是勞動者數量和勞動者素質雙重作用的結果。相比較東部地區而言,西部人口稀疏,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制造業規模的擴大。此處農村勞動者所面臨的競爭和就業壓力小于制造業有集中趨勢的城市地區。同時,農村地區勞動者素質和勞動技能總體遜于城市地區,加上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高新技術的發展,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地區的勞動者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沒有明顯優勢。此外,西部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導致了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失業人員再就業困難,加上戶籍制度的障礙,使得西部勞動者經過權衡,在工資率較高的城市大市場和本地競爭程度低的小市場之間常常會選擇后者,使得城市勞動力缺乏,制造業集聚程度不高,而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又沒有發展制造業規模經濟的條件,導致了西部地區制造業的相對分散。
2.不同制造業部門對推拉作用的響應
實證研究表明,不同制造業部門有不同的集聚或分散趨勢。以上世紀90年代為例,文教體育用品、電子及通信設備、化學纖維、服裝及其他纖維制造業、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紡織業等出口加工型產業趨于集中,飲料制造業、食品加工制造等需要接近原材料和消費市場的產業以及醫藥制造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各地區競相發展的產業則趨于分散。因此,不同的制造業部門對推力和阻力作用的響應有很大區別。見下表
(1)出口導向型制造業的空間集中趨勢
出口導向性制造業空間分布趨于集中。這些產業對市場要求較高,通常都會選擇市場需求量大、國外市場通達性較好的有限地區。而為了適應知識經濟的潮流,同時降低對勞動者的培訓成本,大多數產業傾向集中在高素質人員集中的地區,區內市場效應顯著,因此容易形成集聚。而一旦集聚,則各廠商能夠共享基礎設施,相互之間分享風險,提升相互作用各方的匹配質量、匹配機會,以及相互之間學習(sharing,matching and learning),從而獲得了正的外部性,導致了規模經濟的迅速發展,通過這一良性機制促進了規模效益的不斷遞增。
(2)原材料和市場導向型制造業的空間分散趨勢
飲料制造、食品加工等原材料和市場導向性的制造業空間分布趨于分散。一方面,這些企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具有層次性。它們既需要能力強、素質高的勞動者用于新產品的研發和新技術的使用,又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以節約生產中的成本。因此,這些企業的區位選擇既要考慮高素質勞動者集中的地區,又要考慮工資成本低、文盲比例高的地區。而這兩種不同地區的勞動者相互之間流動性不高,尤其對后一種地區的勞動者而言,農村市場較低的競爭程度更是阻礙了大量勞動者流向對人員技能要求較高的城市,從而阻礙了產業的集中。因而從全國范圍看,這些制造業的分布就會較為分散。
3.克魯格曼理論局限性
克魯格曼的理論模型強調了區內市場效應、價格指數效應、農村勞動力市場競爭程度對制造業區域分異和趨同的影響,證實了規模經濟的作用。為此,他還做過一個高度程式化的模擬實驗,使各區位沿圓周排列,初始時制造業在各區位隨即分布,最終卻都集中在一個區位。然而,由于中西經濟的差異和克魯格曼理論的缺陷,上述理論并不完全適用于當今中國制造業的集聚情況,理論和實際的矛盾主要表現在部分制造業非常規分散和過度競爭方面。
(1)部分制造業非常規分散
某些資本、資源密集型產業,如:黑色金屬冶煉加工業、化工業等,對資源要求高,區內市場效應明顯,規模經濟優勢突出,本應有很強規模效應的產業,但實際卻趨于分散,在大多數省份都有發展。同時,各個省份最大規模的產業結構都反映出在兩位數層面上嚴重的結構趨同現象,重點發展的產業幾乎都是電子、黑色金屬冶煉加工、交通運輸、化工、機械等產業鏈長、經濟效益好的產業。
(2)過度競爭
依據克魯格曼的理論,產業的集聚有利于共享資源、形成匹配、相互學習,從而獲得更大的規模效應。但在中國,很多地區企業的空間集中,反而引起了過度競爭現象愈演愈烈。企業盲目擴大生產,在產品價格上競相壓價,相互爭奪原料和資源,從而導致了資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如長三角地區內部開發區產業結構同化、特點同化、職能同化,競爭加劇,外貿產品出口競相壓價,過度競爭,減弱了整個區域抵御國際、國內經濟波動能力。因此導致了規模經濟效益的喪失。
(3)制度因素
克魯格曼理論之所以不能很好解釋上述兩個現象,很大程度上在于理論中并沒有考慮制度因素的作用。而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幾千年中央集權傳統和多年計劃經濟背景的國家,制度因素在很多時候甚至起到了決定的作用。雖然克魯格曼意識到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不同尋常的政治背景,但他看到的是“中國官方對外國投資的統計數據高報了1/6”,“盡管中國目前增長非常迅速,但統計數據的質量卻極其糟糕”,而并沒有對制度因素進行深入的探究。
而在當今中國,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對制造業的布局起了決定作用。地方政府對國有企業、利稅率高、產業鏈長、效益好的企業實行保護,干預外來產業銷售數量、價格,實行工商質檢歧視,干預原材料、勞動力市場、投融資、技術等。政府也常常制定產業結構、組織、貿易、技術、布局政策。自從分權制實行以來,此種現象愈演愈烈。再加上目前行政設置復雜,地方政府層次較多,行業主管部門林立,政府干預過多必然帶來條塊分割,導致了很多地區制造業分散格局的形成。對照上文中提到的兩個現象,不難發現,非常規分散的制造業都有利稅率高、產業鏈長、效益好的特點,造成各地不論有無條件,競相發展價高利大的投資項目,形成了這些制造業的分散。而過度競爭現象的產生,很大程度上與開發區或工業園區的泛濫和園區內部產業趨同有關。進入90年代以來,開發區,尤其是省級開發區正逐漸成為很多地方與其他地區競爭的籌碼。不同政府對開發區的不同優惠政策和對園區內不同制造業的扶持導致了地區間制造業結構的趨同,造成了企業雖然集聚,但彼此之間過度競爭,削弱規模效益的現象。
三、對西部大開發過程中制造業轉移的冷思考
克魯格曼的理論幫助我們總結出制造業空間集聚的推力和阻力作用,而這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引起了產業轉移的現象,在中國,則表現為東西部之間的產業轉移。1999年,中央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發展戰略。在戰略實施的過程中,先富起來的東部地區隨著經濟結構的升級,將部分制造業轉向中西部,由此產生了產業梯度轉移的現象。而在梯度轉移的過程中,西部地區到底具有多大承接轉移的能力,制造業在西部地區如何進行空間分布才是合理的,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答案。
1.西部地區承接制造業轉移能力較弱
作者在上文中曾指出,西部地區制造業的區域分異阻力占據主導地位,制造業很難形成規模經濟。首先,西部地區的產業配套設施并不完善,在承接轉移的過程中易造成產業鏈的斷裂,阻礙了規模效益的提升。其次,西部地區人口相對稀疏,產業分散,而三峽工程的建設,又造成了人員的外流和工廠的搬遷,使得制造業的空間分散趨勢更加明顯。另外,相比較東部地區而言,西部地區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作用更為突出,制度因素起到更大的作用,增加了西部地區制造業空間選擇的不確定性和不合理性。因此,西部地區承接制造業轉移的能力偏弱,而形成制造業的集聚則更加困難。
2.西部制造業以資本和資源導向型為主,本身空間趨于分散
與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的制造業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市場上都處于劣勢。傳統西部的制造業以資本和資源導向性為主。正如上文所分析,這些產業空間上本身就趨于分散,很難產生很強的規模經濟優勢。以20世紀60年代的三線建設為例,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這一時期的新項目、大項目多以軍工、機械為主,以資本和資源為導向,項目間彼此孤立,互不配套,缺乏聯動,致使許多項目的生產能力難以正常發揮,出現投資多,效益低,空間上不易集聚的現象。加上這些項目都要按照“分散、靠山、隱蔽”的原則選址建設,大都遠離城市和交通要道,布點分散,對西部地區的制造業發展并沒有起到顯著的推動作用。
3.對西部地區制造業布局的思考
西部地區區內市場和制造業部門的限制,決定了這些地區的制造業不可能像東南沿海的一樣產生很強的規模效益。因此,當今西部開發過程中部分省區片面追求制造業規模經濟的做法是不妥當的。一方面,西部地區地理條件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制造業的高度集聚,另一方面,由于制造業門類較多,各行業特點具有很大差異,而西部地區分布的制造業是以空間分散為主的?!耙虼?對于當前中國西部制造業集中度過低或者過度分散化的問題,不能簡單劃一地加以指摘,而應區別對待,對于那些規模經濟效益不顯著的行業,過分強調提高市場集中度意義不大,而對于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行業,提高市場集中度才有意義?!币虼?西部地區在發展制造業的過程中,一方面對不同制造業部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分類指導,區別對待,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稟賦和經濟條件發展合適的產業,減少政府在其中的干預力度;另一方面,對西部地區原有的優勢制造業部門應予以大力發展,如云南地區應大力發展優勢明顯的煙草業,創造出自己的品牌特點,而不應該跟風盲目引進化工、重型機械制造業等??傊?應當盡力減少區位市場劣勢和農村勞動力的競爭對制造業的負面影響,促進制造業的良性發展。
四、總結
克魯格曼的《收益遞增與經濟地理》一文通過構建兩個區域的模型,指出了制造業發展過程中造成空間分異和趨同的因素,作者把這些因素歸為空間集聚的推力(如:區內市場效應)和阻力(如:農村市場競爭程度)作用。應用這一理論,可以更好地對當前我國制造業的分布做出分析,從而對包括西部大開發在內的產業空間決策做出指導。當然,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應該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深入考慮制度因素這一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因素,從而實現制造業空間布局的優化。
參考文獻:
[1]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 Paul Krugman,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9, No. 3 (Jun., 1991).
[2]保羅•克魯格曼著:《發展、地理學與經濟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3]保羅•克魯格曼著:《流行的國際主義》.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4]謝秀珍著:《中國制造業地理分布實證研究》.2007年.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庫.
[5]徐重遠著:《對長三角共同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思考》.長三角發展論壇.
[6]李相合 陳 紅著:《三線建設為西部大開發提供的經驗與教訓》.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32卷6期.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在短短幾個月時間里席卷了世界各國。美國的這場危機無疑在世界金融界發生了一場海嘯,這場金融海嘯所引發的經濟危機使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因素更加的不確定,對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一定的影響。在全球金融海嘯撲面而至的眼下,面臨“寒冬”,制造業需要大無畏的勇氣,來適應市場經濟環境并從中找到生存之道。
一、金融風暴下我國制造業的突出問題
(一)我國制造業敏感度較小,風險防范能力差?!拔C不可怕,但企業沒有準備就真的很可怕”,我國企業敏感度較小,對次貸危機產生影響的認知度低,一旦面對危機,由于對經濟的認知和了解以及防范不足,無法承受的企業只有“死掉”。例如,合俊玩具廠的倒閉在東莞、珠三角乃至全國都激起波瀾。據報道,玩具行業是東莞支柱產業之一,廣東又是世界最主要的玩具生產基地,而東莞的產量更占了廣東的一半以上——合俊這個玩具制造巨人的轟然倒塌,無疑加劇了其他企業的擔憂。
(二)原材料、勞動力及物流成本上升,資金占用比例擴大。2007年以來,制造業已經邁入高成本時代,各項成本明顯抬高。能源和原材料、土地價格、人工等直接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很多地方的地價和房價漲幅過快。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漲價,對制造型企業資金的占用很大。我國制造業一直采用的是依靠廉價勞動力,靠低成本和低價格在經濟出口中占有優勢。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物流成本的增加,無疑使處在經濟風暴中的制造業的生存更加困難。
(三)美元下跌,人民幣升值,對制造業的出口造成影響。從2007年開始,美元持續走軟,與之相對的是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對我國的制造業,特別是以出口為主的手工制造業,如家具業和玩具業,成本不斷增加,利潤卻在不斷地減少,企業的生存面臨危機。
(四)市場需求減少,銷量下降。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國外的購買力在不斷地下降,市場需求在不斷地減少,同時國內市場并沒有打開。銷量持續減少,但相對成本在增加,使企業很難在短時間內有足夠的流動資金來維持企業的運行,有些資本額比較小的企業面對的只能是破產。
(五)國內相關經濟環境的不利。次貸危機中的我國制造業剛好處在一個適應全球經濟發展期和整體產業的自我轉型期。在這期間,能源消耗型、勞動密集型、環境污染型的企業首先受到沖擊,次貸危機對于我國東南沿海存活在價值鏈低端的制造型中小企業而言是雪上加霜。
二、我國制造業應對危機的有效選擇
在金融危機中,制造業面臨巨大的挑戰?!皺C會是給有準備的人”,在機會和困難面前,我國制造業所要做的是:
(一)向成本更低的地區轉移。大量的國際制造業進入我國,考慮的第一重要原因,是低成本因素。而我國制造業成本的提高,勢必會使這些企業未來向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如從中國沿海地區轉向內地,從中國轉向越南等。但是,這一策略的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轉移本身需要高額的成本,還涉及到低成本地區的法規、人力資源等諸多問題,而且轉移會最終導致低成本地區制造業成本的提高。
(二)從低成本走向自主創新。作為長期高度依賴國外技術、貼牌代工的沿海外向型制造業,在看似輕松地獲得國際分工報酬的同時,自我創新能力、自有品牌開創能力卻發育不良或日益退化。在國際市場逐步萎縮、低廉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步喪失之際,轉型也好、升級也罷,都將帶來刻骨銘心的陣痛。但陣痛好過死亡,珠三角制造業必須直面這場挑戰,向創新要效益,以科技創新獲得發展新動力、以管理體制創新降低市場成本、以品牌創新贏得新的市場空間。
(三)深度挖掘國內市場的價值。內貿市場曾經因為誠信不足、賬期長等原因讓很多企業投身見效更快的外貿市場。不少企業在盯著國外市場的同時,幾乎遺忘了我們這個本身有13億人的龐大市場。隨著外貿市場經營日益艱難,不少有先見之明的企業選擇回流國內市場。在全球市場上,跨國公司憑借強大的品牌優勢,已基本瓜分了發達國家主流市場。在新興市場中,中國市場已成為新的兵家必爭之地。不過,中國市場特殊的二元化結構與早期準入限制,使龐大的中國市場還處于方興未艾的發展階段。在這方面,深諳中國市場競爭游戲規則的本土企業還有著一定先發優勢。
(四)提升產品品質,樹立品牌意識。樹立全面的品牌與營銷共同發展意識,通過顛覆性的品牌營銷,打破市場上原有的競爭秩序,突破后來者面臨的營銷困境,用品牌拓展大市場,快速超越競爭對手,進而成為市場的領導者。
關于質量核定標準,我國在這方面比較薄弱,而工業發展成熟的歐美已經在各個行業設定了標準。要想持續向這些市場出口產品,向他們的要求靠近是企業必須邁出的一步。
(五)運用避險類支付、結算和衍生工具規避金融風險,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隨著人民幣升值幅度的加快,企業應逐步增強運用避險工具鎖定匯率升值風險、規避匯兌損失的意識,運用避險類支付、結算和衍生工具,如貿易融資、運用金融衍生產品、改變貿易結算方式、提高出口產品價格、改用非美元貨幣結算、增加內銷比重和使用外匯理財產品,等等,主動規避風險,減小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的影響。
(六)實施精細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全面實現管理信息化,可以真正幫助企業在理順內部管理的基礎上,實現有效的成本控制、實現生產制造和物流供應過程的可視化和可追溯、實現生產現場信息的及時反饋,有效監控產品質量、設備,加強與供應商的協作,提升對客戶的服務水平,強化對人力資源的管理。充分利用企業已有的信息系統和數據資源,將數據有效化、有序化、合理化,并充分利用,實現產品設計制造和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是最低成本的投資和最具顯效性的投資。
三、金融危機給我國制造業的機會與啟示
(一)金融危機中我國制造業的機會。隨著次貸風暴的漸次深化,次貸風暴衍生的全球金融危機已經對實體經濟造成一定影響。次貸危機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可以從兩方面分析:一方面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制造業相關部門外部需求將有所減弱,部門行業產能面臨調整;另一方面促使全球制造業的重新布局,在生存和利潤的壓力下,西方國家的制造業將加速向亞太新興市場轉移,這務必推進中國產業部門尤其是制造業結構的優化。
由于美國爆發次貸危機與西方經濟形勢的持續惡化,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將遭受戰后以來最慘重的打擊。西方國家制造業的不景氣,有助于我國“世界工廠”的形成,給我國制造業發展帶來歷史性發展契機。目前,盡管我國宏觀經濟同樣面臨周期性下滑趨勢,但制造業的景氣程度還是保持在較高水平,特別是上市公司的利潤率遠遠高于美國和歐洲等制造業大國的水平。因此,在次貸危機的產業格局調整中,我國將強化制造業中心的地位,并在近期內很有可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我國制造業所要做的是在這次格局調整中,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握機會,努力把制造業做大做強。
(二)金融危機給我國制造業的啟示
此前大約兩三年時間,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一直是媒體聚焦的熱點之一。但就具體產業、具體企業來說,繞不開的話題是:產品向何處升級,企業向何方轉型?
有人說,答案很簡單,產品向高端升級,企業向高科技轉型。問題是,升級、轉型的基礎條件是否存在?升級、轉型之后所生產的產品是否一定有更高的利潤?升級、轉型之后的產品市場空間會不會更小,競爭更激烈?
經濟學家樊綱就認為,中國還應該深耕中低端制造業。因為從市場結構角度來講,制造業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夕陽產業,而對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來說,各個行業都是朝陽產業。從皮鞋、襪子到鋼材、水泥,這些制造業都有大好發展前途。
在他看來,中國和涵蓋40億人口的新興市場國家都在發展,并且其中七到八成的消費者都是低端消費者——在經濟發展初期,國家需要大量的制造業產品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消費者則需要消費大量制造業產品。而中國已經擁有了非常好的制造業基礎,既然中低端消費品市場才是最大的市場,現在我們擁有這個市場,又為什么要放棄?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有些產品皮鞋襪子、高樓大廈、鋼材水泥是沒辦法或者不需要直接在高端產業中生產出來的。只要市場需要鋼材水泥,如果中國不生產,其他國家就會生產。皮鞋襪子也一樣,中國不生產,其他國家也必然就會生產。放棄制造這些中低端產品就相當于把制造業的機會拱手讓于他人。
只有落后的生產方式,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企業低利潤,沒有產品低利潤率。中國制造業真正的問題是專注不夠、積累不夠。以皮鞋、襪子為例,意大利歷史上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都專注于制作皮鞋、襪子,展現給世人的是皮鞋襪子的高端品牌。畢竟通過數十上百年的積累沉淀,他們經驗更豐富,生產更專業,具備不斷創新的順理成章的條件——這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不同經濟體的制造業復蘇背景與條件
(一)不同經濟體的制造業復蘇基礎存在差異
盡管歐美國家長期“去工業化”,但制造業基礎和技術開發能力仍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占據全球制造業的產業鏈最高端。美國是當今世界制造業頭號大國,制造業占全球份額超過20%。新興市場國家的制造業總量在全球份額日益增加(其中,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加工廠”),但主要從事勞動密集環節生產,大多數行業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偏低,處于全球制造業產業鏈的中低端位置。
(二)不同經濟體的制造業復蘇動力存在差異
歐美國家復蘇的動力包括:一是創新引領。歐美國家科技領先世界。近年來,這些國家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加快對新興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布局。英國重點發展超低碳汽車、生命科學和醫藥以及尖端制造業;法國政府建立“戰略投資基金”,主要用于對能源、汽車、航空和防務等戰略企業的投資與入股。二是出口和投資拉動。在消費不振的情況下,歐美國家力圖通過出口和投資拉動制造業復蘇。美國政府出臺制造業促進法案,包括大規模投資清潔能源、道路交通、改善寬帶服務等,總投資達170億美元,并制定有關政策刺激制造業出口。
新興市場國家的動力主要來自于:一是“創新跟隨”。新興市場國家創新水平落后發達國家,在將來相當長一段時期除了還以勞動力成本優勢贏取市場外,通過模仿創新和集成創新促進本國制造業發展。二是通過內需帶動發展。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新興市場國家的發展很大程度依賴于歐美國家的產業、技術轉移和產品消費。未來一段時期,面對歐美發達國家進口需求減弱和“再工業化” 的推進,新興市場國家將更多轉向擴大國內需求,依靠國內的投資和消費推動制造業快速成長。
(三)不同經濟體的制造業復蘇存在的問題和障礙
不難想象,歐美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在發展制造業的道路上都將面臨一定挑戰。對于已經處于全球產業鏈最高端的歐美國家來說,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難度較大。一是產業轉型成本高。歐美國家制造業復蘇需要改變傳統生產方式,重新選擇產業。歐美國家已經處于全球產業鏈的最高端,超越自我往往是最艱難的事,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難度大。歐美國家還存在勞工成本高企問題,以及長期的虛擬經濟發展使得從事制造業生產的技術工人嚴重缺乏的問題,使其產業轉型的成本較高。二是國際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給各國政府留下的巨額財政赤字也加大了歐美國家的政策執行難度。三是發達國家過度依賴消費的格局依然沒有改變,投資不足,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難度加大。
新興市場國家的問題和障礙包括:一是發達國家將采用更多保護措施來維護“再工業化”,從而新興市場國家面臨發達國家的資本和技術封鎖、貿易保護。二是產業轉型壓力和難度增加。新興市場國家的發展轉向內需拉動,從而國內市場的產能過剩問題會更加嚴重,加上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環境、能耗、資源等約束日益嚴重等問題,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將越來越大,但由于技術等難以在短時期取得突破,升級的難度加大。此外,大多數新興經濟體同時也是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三重身份疊加增加了產業轉型的復雜性和難度,從而對制造業復蘇的整體性、綜合性和系統性提出更多的需求。三是由于經濟復蘇的基礎還不穩固,一些新興國家政府政策導向頻頻調整,如中國為抑制通貨膨脹,貨幣政策緊急調向,一些在金融危機期間實施的財政刺激政策逐漸退出,這將導致未來經濟增速放緩。四是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發展或多或少面臨各自的結構性缺陷,容易為未來的制造業復蘇造成障礙,比如俄羅斯的經濟增長以高油價為基礎,一旦國際油價下跌其經濟增長將受到限制;巴西低儲蓄率造成經濟自我生長能力較弱;印度投資環境差使得吸引外國投資困難,制造業競爭力較弱。
二、不同經濟體的制造業復蘇路徑差異
未來,歐美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制造業發展路徑差異較大。歐美國家的路徑是“重點發展”。其“再工業化”將不再走大規模工業制造的道路,而是尋找能夠支撐未來經濟增長的高端產業,集中在創新最活躍、附加值最高的產業領域尋求突破。以美國為例,其“再工業化”的主要領域將集中在高端信息技術產業、精密儀器和能源裝備制造業。
新興市場國家還在尚未完成的工業化進程中努力前行,產業升級和調整的空間非常巨大,勞動力優勢明顯,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制造業各領域都需要全面推進。但為了不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失去先機,新興市場國家往往也會在某些高端領域爭取突破,因此,其發展路徑將是“全面推進,重點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目前正處于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關鍵時刻,制造業大多處于價值鏈低端、附加值低,迫切需要向產業鏈高端轉移、向“中國創造”轉型,不斷提高制造業競爭力。
三、不同經濟體的制造業復蘇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盡管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制造業復蘇的基礎、動力、問題、障礙和路徑存在較大差異,其制造業復蘇的對策應有一定的差異,但全球經濟已越來越成為一個緊密的結合體,全球制造業復蘇不能簡單的依靠哪一種經濟體的單獨努力,必須依靠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的相互協同與合作。9月公布的制造業活動調查結果顯示,今年8月,歐美多國采購經理人指數創下兩年來新低,七國集團和金磚國家等世界主要經濟體第二季度的商品貿易增速大幅放緩,全球制造業增長疲弱,世界經濟復蘇前景風險漸增。為盡快實現全球制造業復蘇,歐美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應進一步增進互信與合作。
對于發達國家而言,首當其沖的是要更加重視創新引領。通過對歐美等國“再工業化”戰略的具體導向進行分析,不難發現,發達國家重振制造業的努力并不僅僅是恢復傳統制造業的實力,而是無一例外地把競爭的重點放在了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上。這就要求全球制造業復蘇必須緊密依靠創新引領和推動。為此,要切實加大創新投入、加強載體建設、構建順暢的產學研合作機制、促進科技創新與金融信貸的結合,推動創業投資產業發展,從融資、稅收等方面出臺扶持創新創業的政策,扶持中小型科技創新企業成長,努力提升創新對制造業復蘇和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對于新興國家而言,若想實現“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發展路徑,就必須要高度重視培育和延伸產業鏈。各國在促進制造業復蘇的同時要十分注重產業鏈的延伸配套,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和自主生產網絡,形成自己的產業特色和產業優勢。通過積極培育本土產業鏈,加大對研發設計、高端制造等環節的投入力度,構造完整的產業鏈,大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積極構建以互補性分工為基礎,通過相互依存的生產關系、相互聯系在一起的自主生產網絡,增強本國大企業、大集團對全球產業鏈的主導與控制能力。促進跨國生產網絡、金融網絡和流通網絡之間的有效鏈接。
重要的一點,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之間要加強政策之間的協調。在出臺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制造業加快發展的同時,加強各國政策之間的溝通和協調,發揮全球治理機制在生態、環保、資源、氣候等全球重要議題上的關鍵作用,為全球制造業的加快復蘇提供良好全球治理環境。特別是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之間需要進一步加強探索和合作,減少摩擦,增強合作與互信,優化全球制造業復蘇的治理環境。在這方面,發達國家要承擔更多的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和負擔轉嫁給其他國家。要注意避免各種形式的本位主義和保護主義,破解制造業復蘇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促進世界經濟朝著更加均衡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