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6:16: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生文學常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引言
漢語言文學是我國傳統國學教育的延伸,對陶冶我們的情操,凈化品德,提升我們高中生個人文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素養是關系到我們的生活學習能力和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尤其是現在社會的生活節奏和工作節奏非常快,迅捷的生活方式對于高中生的人文素養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一、高中生自身的人文素養培養有欠缺
人文素養的概念,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導致很多我們對于人文素養的理解并不夠具體,認知也比較有偏差。由于社會上的不良思潮的廣泛影響,比如,我們對于人文素養的意識比較差,甚至受到一些富二代追求安逸的影視作品的影響,會產生殘缺的人格。
在校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培養方面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不可能完全的杜絕學生受到社會思潮的影響,而高中生的人文素養缺乏現象,目前是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學生對于文學常識和藝術本身缺乏鑒賞能力,而在甄別和欣賞的過程中又有可能受到低級趣味的影響,拿所謂的自由和個性當借口。
二、漢語言文學教育在高中學科體系建設中的問題
漢語言文學的學科教育,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本身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學校的教育過程中也不乏先進的學術成果和教學經驗,但是由于漢語言文學在某些教育層次方面只是占據語文教育過程中比較少的一部分,因此很多本身學科的教育可能會體現在死記硬背和強行灌輸。被選修課的漢語言文學教育,不能發揮出其教育本身的精粹,因此導致了這一學科知識處于非常弱勢的教學地位,有時甚至在我們學生部分群體受到輕視,這樣是不可能有利于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
三、漢語言文學教育能夠促進高中生人文素養提升
漢語言文學基于中國傳統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強調全面發展,深入探討,因此必然對于促進我們高中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之所以選擇良好的師資力量來進行對漢語言文學的教育和學術研討,因為很多學校已經看中了漢語言文學教育對于高中生群體人文素養的發展和提升,可以提升學生人文氣質的美化和生發。由于漢語言文學中的很多經典篇章是非常唯美的,打造良性的人文環境可以激起高中生對我們很強烈的學習欲望。
四、提升漢語言文學教育水平、增進高中生自身人文素養培養
提升漢語言文學教育水平是基于先進的教學環境基礎之上的,對學生也有一定要求,應該配合學校定期開展的課外培訓,加強自身的漢語言文學能力,漢語言文學教育一樣可以做到妙趣橫生。
在筆者看來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可以定期的開展有效的學術交流,聘請國學大師或優秀作者來對高中生的漢語言吸收和使用能力進行快速的指導,以便于培養我們的學習興趣。語言自身的魅力可以滿足我們高中生群體的心里發展,我們在閱讀很多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就可以學習漢語言文學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了,再積極配合教師的引導就可以學習科學的漢語言學習方法。
良好的人文環境之下的漢語言文學學習,我們雖然置身課堂之上,卻能夠遙想漢語言文學故事情境中所出現的文學情景,這樣就可以了解漢語言文學的詩歌體裁中對于一些重要的知識層面的運用,同時可以組織詩歌朗讀比賽文學創意比賽,調動我們的積極性和競爭意識,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和品質,為了培養綜合性的人才做好積淀。
1.閱讀是高中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對高中生來說,培養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積極主動地獲取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必要前提。語文是學生學習的根基階段,基本上體現了知識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大綱要求的從“能借助工具理解內容,進一步發展為掌握基礎知識,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轉變。高中階段的文學作品學習,其最基礎的目的就是借助文章的學習來積累文學知識,讓學生了解現代詩歌的產生發展和形式特點,了解世界文學的格局和主要發展流派。通過文章的閱讀來培養學生文學閱讀能力,語文教學目標在于使學生具備最基本的語文素養,能夠閱讀世界文學作品,了解世界文學動態,從宏觀上開闊自己的文學視野,積累基本的世界文學常識,為今后的深造奠定堅實的基礎。
2.閱讀是高中學生認識社會的重要媒介。
閱讀是高中生獲取外界信息、跨越歷史的長河、了解歷史、認識社會的重要媒介。閱讀是人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徑,它可以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大師對話,或聆聽他們的教導,或與他們切磋辯駁。一個人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閱讀活動,高中生的健康成長更離不開閱讀活動,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是從閱讀中獲得知識,培養性情,汲取營養和獲得前進的力量的。
3.閱讀是高中學生獲得人文修養的重要手段。
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充滿著無盡神奇的美的力量,蘊含著無窮的文字之美。學習語文更應該加大閱讀教學的審美教育,可以讓學生從蘊含著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領略祖國文化的內涵,能引領學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連于祖國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文學素養是語文素養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應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制約高中生閱讀能力培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高中教師的閱讀教學觀不適應新課標要求。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對高中文學作品教材的認識存在誤區,沒有真正將文學作品教學放在合理的定位上開展,對教材的價值和地位認識不足。教師面對教材的
更新,理念的革新,他們無法準確地把握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目的和任務,找不到閱讀教學的真正核心,也不能系統完整地把握教材,更不能輕松、準確地駕馭課堂,甚至無法解決學生的閱讀問題。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用力較多的是設計問題,讓學生回答問題,對問題的解決過程較為重視,而對學生綜合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關注較少,沒有真正將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作為課堂的重點。
2.高中學生對閱讀學習興趣索然。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閱讀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過程,但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由于教師的引導和方法的陳舊,學生對閱讀興趣索然。課堂缺失探究和互動、課堂渙散無章、課堂教學模式僵化,學生感受不到文學作品學習的樂趣,失去了語文教學的活力。當前教學實踐中這些誤區歸根結底是由于割裂了文學作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造成的,片面強調工具性或架空人文性,而造成了教學實踐中的誤區。
3.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高耗低效。
語文教學實踐中,閱讀教學所占的課時多,教師花費的心血大,然而,教學的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呈現出“高耗低效”的現象。課堂中,有些老師片面地理解了教師角色的改變,將課堂全都交給學生。教師過度強調學生自主性和主動性,將學生的自主學習片面夸大作用,變“一言堂”為放羊式學習,失去了真正的教學指導作用。長時間的應試教育使高中語文圍繞高考運作,文學作品的學習也成為應試教育的點綴。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文學作品因為不是高考的必考點,因而得不到教學應有的重視,本應重點講解的文學作品也變成了自讀和課外閱讀,教師不重視、學生沒空學。課堂教學過程只重視過場而不講究實效,沒有真正高效率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蹤合素養。
三、提高高中閱讀教學效率的對策
1.更新師生的閱讀理念,樹立科學的閱讀教學觀。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教師的閱讀觀關系到高中閱讀教學的實效。首先要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通過多種形式提高語文教師的閱讀興趣,培養教師先進的閱讀教學理念,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高中生在閱讀教學中的自主探究能動性,積極培養學生的閱讀探究能力。被動學習的結果只會掌握部分字詞而丟掉整片文言精華的“森林”。因此,知識性和人文性的結合是基礎知識和閱讀能力的協調推進過程,把學生主動學習與教師引導有機結合,以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主動閱讀過程中進行基礎知識的鞏固和訓練,讓學生在基礎知識的掌握中獲得了閱讀的能力和豐富的人文素養。
2.建立學生本位的閱讀模型,提高高中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
一、給予學生關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高中生在身心發展方面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在生
理上已經接近于成年人,但是在心理發展方面還存在著不完全獨
立的特點,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中,一定要立足學生的實際,對學生多給予關愛,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內心對語文的學習欲望,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首先,筆者在教學中善待每一位學生,不管學生的基礎與成績處于什么樣的位置,筆者都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從不諷刺、挖苦學生,尤其是讓班級語文學習成績相對滯后的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其人格的尊重,從而樂于參加語文學習活動。其次,筆者在語文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凡是學生的一點點進步,都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或者表揚。高中生雖然年齡較大,但是在受到教師的肯定之后,心情與小學生并無兩樣,這樣的激勵行為能夠在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方面發揮明顯作用。另外,筆者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予以幫助,主要是幫助學生分析學習薄弱環節,采取針對措施,加快趕超。
二、分層設計教學,發揮杠桿撬動效應
高中生在語文基礎知識掌握、學習方法、能力等方面,都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分層或者分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如果不能夠針對這一實際狀況開展優化,整個教學活動就難以發揮明顯的成效,甚至過高過難的教學目標,會讓部分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更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筆者在組織開展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注重體現因材施教原則,針對學生的實際量身定做,對語文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在教學目標設計方面,相應地提高難度,在后進生的教學目標設計方面,相應地降低目標難度,通過調整教學目標的方式,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擁有適當難度的目標,使學生能夠依靠自己的努力基本實現學習目標,避免了目標過高產生畏懼感的狀況。在課堂教學環節,筆者專門設計了不同難度的提問內容,便于在課堂師生互動環節靈活運用,調節課堂氛圍,調動更多學生的積極
性。筆者將每一次考試考核都作為激勵學生、促進學生的良好機會,專門針對后進生設計了以基礎性知識點為主,難度較低,并與學生學習目標基本一致的考核內容,確保學生能夠在考核考試中獲得成功的滿足感,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三、培養自主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中生在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層面,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中,應當將學生這一方面的特點與作用發揮出來,通過培養自主能力,前延教學環節,改革課堂模式,在完成知識性教學目標的同時,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筆者倡導學生在每一課新授之前進行有效預習,預習內容包括基礎知識、文學常識,還向學生提出預習的重難點,要求學生在課前開展有效的預習活動,盡可能地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一些基礎性知識點,還在預習中篩選難點,提高自己下一步學習的針對性。在課堂教學環節,筆者主要采取兩種方式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一方面,一些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教師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環節予以點撥,以及最后的梳理總結,采取這樣師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鍛煉思維能力以及合作意識。此外,筆者還在課后復習鞏固中向學生傳授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等有關記憶規律的內容,指導學生科學地安排復習時間以及頻率,讓學生自主安排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四、組織豐富活動,延伸課堂教學空間
高中語文教學的時間是緊張的,節奏也是較快的,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教師無暇顧及語文教學活動的拓展。其實,對課堂教學進行拓展,只要做有心人,完全能夠穿行,取得實效。筆者在教學中,針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難點,組織學生開展專題研究,如,詩歌特點、文言文相關虛詞用法等,加強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成效。另外,筆者還結合學校開展的各種主題教育活動,要求學生用心感悟,深入思考,獲取素材信息,成效也非常明顯。
【關鍵詞】高中英語 文化意識 培養措施
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英語文化背景,能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開闊學生成長視野,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高中英語教學課堂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場所,要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加強對學生課內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相關的英語文化知識點,讓學生能對不同情境中的各種語言所蘊含的情感進行了解和體悟,以此培養和提高學生英語文化意識。
一、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文化意識的培養能幫助學生對英語本質進行準確的了解。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的符號,同時也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載體。對一門語言進行學習,一方面能提高人對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另一方面能對語言的本質進行深入的了解。特別是在當今這樣一個全球化時代,中西方文化在不斷的融合,要提高學生應用英語進行實際有效的交際和溝通能力,應該讓學生對不同文化背景含義進行全面的掌握,對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比較,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比如,在《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并不難理解,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英國一位學者將其翻譯成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要知道“bread”可不是我們所說的“米”。當我們在面對與我們自己國家文化、語言等均不相同的文化以及不同思維方式的時候,對其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進行了解,對英語學習能力的掌握就更有價值了。
二、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有效措施
1.豐富學生文化背景知識。培養高中生英語文化意識需要將經濟、政治、歷史、藝術、文學以及宗教等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體現。比如,在學生進行英語翻譯學習的過程中,不管是中國文化背景知識,還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或者其他各種文化背景知識對其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歐美文化背景下的俗語或者成語等都對學生的英語翻譯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對不同文化背景類型的文章進行翻g的時候,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大有益處,當然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學生不斷的積累。比如,在翻譯“I can wear three different hats this week”這一句子的時候,很多學生不知道“wear three different hats”是什么意思,而如果學生了解美國文化中的“hat”表示在某個時期從事相應工作之后,學生就能理解自己翻譯出來的戴三頂帽子,其真實的意思是從事三項工作。同時需要教師在英語翻譯教學課堂中重視對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可以讓學生通過對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作品進行欣賞,或者翻譯學習,以此豐富自身的文化常識。對不同文化歷史發展過程的了解,也能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比如,“東施效顰”這一成語,要是按照字面意思進行翻譯就是“Dong Shi imitates Xi Shi”。西方人士當然不知道這所要表達的意思,但是當其了解這一典故之后,就能將其進行正確翻譯為“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even worse”。教師在向學生講解該句型表述方法的時候,應該鼓勵學生進行表述方式的創新,為了能使英語學習更具有活力和生動性,可以采用富有文學性的表述方式進行文本翻譯,從而提高學生將文化背景知識應用在實際的英語學習中的效率。
2.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有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內容。在我國高中英語教學中,沒有專門設置講授不同文化背景知識的課時,可是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又經常涉及到相關的不同文化背景知識,所以,高中英語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最大化向學生講授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提高學生對英語課堂中涉及到的相關文化背景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對西方國家相關的諺語進行掌握,諸如英美等國家很多信奉基督教,在《圣經》中有很多像“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go to hell”等表達法,這些都是學生應該建立的文化背景意識。另外,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挖掘與英語教學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幫助學生通過長期的積累豐富自身的文化背景常識,并且能將這些文化背景知識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得到應用,以此提高自身的英語能力。比如,在學習有關dog這一詞匯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一些有關“dog”的諺語,很多同學看到“Old dogs cannot learn new tricks”這樣的一類句子時,他們會認為這是一句罵人的句子,其實不然,在英美文化中“dog”可以代指人,且有親切的意思。教師就應該從這些學生容易產生歧義的方面對學生進行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
總而言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英語文化意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不同國家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進行了解,讓學生在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興趣的基礎之上,培養其英語文化意識,這對英語學習能力的掌握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學書,王亞歌.體驗:高中生英語文化意識培養的有效途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0(4):116-117,130.
[2]殷康梅.校本選修《英美文化概況》對高中生文化意識的影響探究[J].英語教師,2016,16(18):24-28.
在高中語文教學實際中,如何確定散文教學內容,一直是困擾廣大中學語文教師的難題。王榮生教授曾經指出:“據我和同事的觀察與研究,中學語文的散文教學,目前極少有教對內容的,往往是錯的一塌糊涂,嚴重地違反讀與寫的常識”。導致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確定散文教學內容時無視高中生散文學習的特點和規律無疑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下,在學術界,關于確定語文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規律的問題,一些學者在學理上進行過諸多探討。何更生教授提出,確定課文教什么,要依據學生學什么即依據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習條件和學習方式等,王榮生教授則更為明確地提出確定散文教學內容有兩大依據——文章體式和學情。對于高中生來說,其學情的含義應該是多元的,既包括他們的學習成績、學習特點、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也包括他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所采用的有效學習方式和方法。其中,學習方式是我們在確定語文教學內容包括確定散文教學內容時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那么,在確定高中散文教學內容時,應該依據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更為有效呢?要明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明確什么是高中生有效的語文學習方式。關于學習方式的類型,學界有過多種分類,從不同角度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目前學術界比較流行的分類是:從學習內容以及信息的意義是學生自己發現與建構還是通過他們告知的角度把學習方式分為接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探究式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的涵義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所謂“研究性”,即“類似科學研究”的意思,就是語文課程標準所著力倡導的“探究”,指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探索、發現和體驗的過程,包括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也就是說,高中生的語文學習方式無外乎接受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這兩種。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依據接受式學習來確定散文教學內容,即主要考慮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向學生傳授哪些散文知識,怎樣向學生分析講解散文的“神”和“形”及其如何統一等。這種確定教學內容的思路不僅違背新課程的理念,從高中生“學情”來看,也不符合高中生語文學習的特點和實際。因為,一方面,“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不僅在總目標,而且在必修課“閱讀與鑒賞”課程目標和選修課“詩歌與散文”系列課程目標中具體規定了實施研究性學習的要求,這些規定都說明,高中生的閱讀學習包括散文學習應該以探究式學習方式即研究性學習方式為主。另一方面,從高中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來看,高中生也應該以研究性學習作為散文學習的主要方式。由此可見,依據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和規律設計高中散文教學內容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怎樣根據研究性學習來確定散文的教學內容呢?下面我們以老舍先生的著名散文《想北平》的教學為例來具體談一談。
首先,要選準研究課題。在研究性學習的課堂中,課題內容是決定教學內容的關鍵因素,因此,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什么樣的課題往往決定什么樣的教學內容。確定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題要著重考慮兩個因素:一是“語文性”,二是“問題性”。所謂“語文性”是指課題富有語文味,課題內容包括語言文字、文學、文章和文化,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研究結果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目前有的一線文教師組織開展的一些所謂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讓人感覺不出語文味,體會不到語文性。如不少語文教師將諸如“環境保護”“城鎮化戰略”“旅游開發”“人口控制”“文化產業”等原本屬于綜合實踐活動領域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內容無一例外當成是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如此越俎代庖,不僅吃力不討好,更造成了語文課程的不堪重負,嚴重影響了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正常開展。這樣確定的教學內容也就不能冠以“語文”的頭銜。所謂“問題性”是指課題能夠對學生形成問題空間。對學生閱讀各類文本而言,通常會存在兩種問題:一種是在文本中能夠找到現成答案的問題,這類問題可稱為“結構良好的問題”;另外一種是在文本中找不到現成答案,需要聯系作者生平與創作主張、創作背景、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其他文本等相關資料才能解決的問題,這類問題可稱為“結構不良的問題”。確定散文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應該把“結構不良的問題”作為學生的研究課題,只有這樣的問題才能為學生帶去“研究”的必要。基于上述來考慮,我們可以把“京味語言研究”作為《想北平》的課題。這是因為,研究本文的語言特色和作者老舍的語言風格顯然凸顯了課題的語文性;同時,學生要解決本文京味語言有哪些特點和優勢等問題,僅僅在文本中找不到現成答案的,必須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且通過分析整理才能找到答案,這也就說明該課題屬于“結構不良的問題”,適合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問題。
其次,要把握研究思路。課題確定以后,針對課題應該從哪些方面展開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在研究性學習的課堂中,師生研究什么通常決定教學什么;而這里所說的“研究什么”就是指圍繞某個課題所確定的研究思路或者稱之為“子課題”。教師在引導學生確定散文學習的研究思路時,一定要緊緊圍繞文本,依托文本,適當取舍。據此,我們把《想北平》的研究思路確定為:1.本文的京味語言與作者思想感情表達的關系研究;2.本文的京味語言與作者老舍其他作品(《茶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語言特色的對比研究;3.本文的京味語言與其他作家的“京味散文”諸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等作品的京味語言對比研究等。這些“子課題”都來自于文本又不絕限于文本,為學生開拓了研究空間的同時,又緊扣文本,把研究性學習滲透在文本教學內容確定的整個過程中。
再次,要明確研究步驟。在一般教學理論中,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通常與教學內容是并列的概念,前者屬于“怎樣教學”的問題,后者屬于“教學什么”的問題;然而,在研究性學習的課堂,這兩者并非涇渭分明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密切相關的關系。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研究步驟和研究方法就相應會構成什么樣的研究內容;“怎樣教學”影響甚至決定“教學什么”。因而,設計研究步驟和研究方法是確定散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環節。關于《想北平》“京味語言研究”這一課題可以為學生設計如下研究步驟和研究方法:第一,與文本對話:在文中找出最能體現老舍京味語言風格的詞語和句子,分析京味語言的主要特點。如:1.兒化音的詞語:“空兒”“差點兒”“帶霜兒”等,2.特定的北京方言詞匯:“勻調”“擠得慌”“撿著”“躲開”“買賣街”等;3.特有的北京方言句式:“還差點事兒”“帶霜的玉李兒”“還不愧殺”“都可以從老遠就看見”“也對不住我自己”“巴黎,據我看,還太熱鬧”等;第二,與作者對話:文中的京味語言對表達主題的作用。可以從語言與思維的關系、作者老舍的個人生活經歷與本文所寫對象的關系兩個方面來引導學生著重思考京味語言對表達作者“愛北平”思想感情的作用;第三,與同學對話:小組合作探究本文的京味語言與本文作者其他作品以及相關作家的京味散文作品的京味語言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每個小組將成員按任務分為三類,一類成員的任務是查閱有關老舍生平的文獻,尤其是反映他在北京生活的點點滴滴的材料;二類成員的任務是查閱老舍創造的其他作品,著重研讀其語言;三類成員的任務是查閱相關京派作家成員創造的作品。然后在小組進行集中討論。通過從本文和老舍其他作品以及其他作家的京味作品的比較中著重明確京味語言的共同之處。其一,用北京話寫北京人、北京事,這是最起碼的京味語言的合格線;其二,寫出濃郁、多彩的北京風土習俗、人情世態;其三,寫出時代、民族、歷史等文化傳統的積淀在北京人精神、氣質、性格上所形成的內在特征。這三個條件實為三個文化層次。同時又要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本文是超越了三個層次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長期生活在北京的老舍對北京深深的愛。生活是老舍創作的源泉,正如老舍本人所說:“生活是最偉大的一部活語匯”,“從生活中找語言,語言就有了根”。
有的學生說,語文課本來還是喜歡上的,許多課文在老師沒有分析前自己讀了讀,感覺挺好,可是老師一講析,什么劃分段落,什么歸納中心思想,分析分析這個,講解講解那個,語文課就越聽越覺得沒有啥意思。
眾所周知,語文學習,歸根結底,是要引導學生主動讀書,這已經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功夫在詩外”。探索一條使高中生在讀書中積累,在讀書中發展的語文教學之路,對于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是非常有意義的。
新的課程標準,第一次明確指定了中學生課外必讀的20部文學名著,具體規定了中學生的閱讀總量。明確強調,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對健全中學生的心靈,提高中學生的素質有重大的作用。
新的課程標準給中學生開列了必讀的中外名著,規定中學生閱讀量不少于300萬字,那么,現狀怎樣呢?怎樣將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落實到實處呢?筆者想結合自己的學習和體會談談我的想法。
一、當前高中生的閱讀現狀
目前高中生的閱讀現狀到底怎樣?為此,筆者在一所三星級學校的高一學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10份,返回110份,有效問卷110,現將統計出來的有關數據列表如下:
5.你看過瓊瑤等人的言情小說嗎?你看過金庸等人的武俠小說嗎?
有87人承認看過至少2本以上的言情小說、武俠小說。還有學生承認看過一些粗制濫造的不健康的言情小說或武俠小說。(詳表暫不列)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學生們不是不讀書,而是讀書的品位部高。而且大多數學生是在學校里、甚至在課堂上特別是語文課堂上“悄悄地干活”。絕大多數的學生手里除了課本,只有言情小說或武俠小說。名著只有極少數學生手頭有,即使有名著,可是學生還是不愛讀,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一方面學生的課業負擔挺重,使學生遠離名著。且一些名著大多與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讀起來費勁,見效慢,晦澀難懂,讀后沒有什么印象。不少老師和家長也不支持把寶貴的時間用在讀名著上。
但是主要原因還是我們對名著的閱讀重視不夠,我們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名著的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銜接的不夠好,雖然有的教師布置了名著的閱讀任務,可是不依據課堂加以落實,不通過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課加以消化,沒有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沒有把“要我讀”轉變為“我要讀”,那么,名著的閱讀很難讓學生有收獲!
二、名著閱讀的實踐與探究
(一)更新教育觀念,把名著與課本同樣看待
語文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更新理念。首先要明確閱讀教學的目標不是為了眼前的考試,而是為了學生素質的自我完善與發展,這里的素質既包括學生的文化素質、基本技能素質,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要把語文教學的視野擴展到生活的領域。要改變讀名著少的現狀,不僅課外要讀名著,課內也要讀。要在讀名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豐富的語文知識,語文情感、語文視野、語文思維和語文能力。變學生的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要在整個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讀書確實是自己學習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需要。書既是我的益友,更是我的良師,從而改變由老師布置的被動性閱讀為自覺去尋覓、探索的主動閱讀。
(二)培養讀名著的興趣,激發讀名著的熱情
1.改革現有教材,把名著引入課堂
現行的高中生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篇目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迫切需要大膽取舍。我們和學生在一起討論,把選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哪些作品應該重點研讀,哪些作品應該一般性閱讀,哪些作品應該刪掉,先由學生拿主意,最后由老師與學生共同商定。對于保留下來的課文,也一改過去教師的“透徹分析”法,而是以學生為閱讀的主體,啟發學生反復閱讀,對比討論,如在學習《一滴眼淚換一滴水》,請學生思考:小說的情節發展是波希米亞姑娘給伽西莫多水喝,伽西莫多感動的流下了眼淚,可是這個題目卻是“一滴眼淚換一滴水”,需要不需要換成“一滴水換一滴眼淚”呢?為什么?以此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悲慘世界》,探討小說的主題,探討法國作家雨果的宗教思想。這樣做不僅使學生養成了品讀作品的良好習慣,也為培養學生讀書要善于思考奠定基礎。
2.由易到難的選讀,循序漸進地指導
要想讓學生對閱讀名著產生興趣,切不可一開始就把一些大部頭的長篇巨著一股腦兒的推給學會,讓學生課堂上也讀,課外也讀,這樣做只能適得其反。應該指導他們他們由易而難地選讀,循序漸進地鑒賞。高中生剛入學時,接觸的散文較多,而臺灣作家劉墉的散文作品學生很是喜歡,他的散文語言清新,道出了許多人生的哲理,于是就先將《劉墉散文集》推薦給學生,然后結合課本向學生推薦現代散文名著名篇,如冰心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林語堂的散文等,鼓勵學生有選擇性閱讀。
到了第二階段(高二年級),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外國文學名著,如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等。老師有意識地開列書單給學生,鼓勵學生自覺地主動地閱讀這些名著。
到了第三階段(高三年級),許多學生已經自覺主動地閱讀了魯迅、林語堂、梁實秋、周作人、林清玄等人的作品了。這樣循序漸進地閱讀使學生消除了對名著的恐懼心理,并且整個讀書過程由老師啟發誘導,學生對讀書懷有一種好奇,這樣使學生對讀書帶有一份渴求。
3.鼓勵學生閱讀普及本,直觀欣賞音像作品
針對高中生年齡特點而編訂的名著普及本,使高中生讀起來比較輕松,比較愉快,比較省時,再結合各個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有大量的名著普及本,原著本較少,所以就鼓勵學生閱讀普及本的中外名著。另外,根據學生的特點,直觀的形象刺激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此,在教讀課文時,在指導學生閱讀名著時,還安排學生觀看一些經典音像作品。在學習《雷雨》時,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雷雨》,在學習《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時,組織學生觀看電影《巴黎圣母院》。利用寒暑假,開列學生必看影視作品,如電視劇《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特別是新版作品。那優美的畫面,那曲折的情節,那動聽的音樂,使學生欣賞名著的興趣大增。
教師再利用課堂進一步指導學生賞析影視作品,如點評新版電視劇《紅樓夢》對林黛玉裸死情節的處理與原作是否矛盾,怎樣處理效果更好?這樣使學生產生好奇心,非去讀原作探其究竟不可。唯有如此,學生們才能由重課本轉變到重讀書,才能主動地進入讀書的境界。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讀書實踐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前提,是發展智力的關鍵。多讀名著是疏通從課內閱讀走向課外閱讀的重要途徑。而名著是有極強的生命力的,
是用心血澆鑄的流傳千古的著作,在得到審美愉悅,人生啟迪的同時,提高他們的語文素質,養成愛讀書的習慣,這就是閱讀的至高境界。為此,嘗試了以下的做法:
1.舉辦作品主題交流會
眾所周知,愛情是文學名著永恒的主題。高中生都愛看這類題材的作品。有的學校和家長禁止學生閱讀這類作品。把它作為學生禁止談論的話題?!岸隆保偛皇莻€辦法,倒不如“疏通”開來,組織學生去探討,用名著去影響學生。老師給學生開列了如《麥琪的禮物》《紅樓夢》《飄》《初戀的感覺》《青春之歌》等一系列愛情作品,我們舉辦一個“愛情作品研討會”,請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的愛情發表自己的看法,不準用約定俗成的觀點老調重彈,允許百家爭鳴。有的同學談了自己對林黛玉與薛寶釵的愛情生活的看法,有一定的批判性。有的學生就《飄》談了自己認為最美的愛情觀。盡管學生中有的人的觀點還很幼稚,但是絕大多數都認為不帶諸多附加條件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
2.指導學生編排課本劇
為了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教師指導學生把自己對名著最感興趣的章節改編成課本劇,利用語文活動課時間,分小組組織演出。然后,請班委干部推薦到班級演出,最好的作品再代表班級參加學生的文藝演出。如有的班級學生表演的《雷雨》《武松醉打蔣門神》等劇目,贏得了全校師生的陣陣掌聲。讓學生登臺獻演,既訓練了他們的朗讀能力,思維能力,又訓練了他們的寫作能力、表演能力,使他們對閱讀名著的興趣如日俱增。
3.組織學生召開辯論會
針對文學名著的熱點難點問題,特別是有爭議的問題,組織學生召開辯論會,相互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使共識在討論中達成。如周樸園對魯侍萍到底有沒有真愛?林黛玉與薛寶釵,你認為誰更可愛?祥林嫂的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些問題的解答,學生不僅要深入了解名著,而且還要獨立思考,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和評價事物的能力。這樣的辯論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促使學生去關心社會,關注人生。
除此之外,我們還通過故事會、課前3分鐘演講,文學常識搶答賽,出黑板報、辦櫥窗報、成立文學名著研討興趣組等多項活動,讓學生投身其中,興味盎然,心情愉快,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高中漢語文 寫作教學 存在問題 解決辦法
高中漢語文中,寫作教學的目的是對學生的綜合漢語文素質進行培養。因為寫作教學可以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對文字和詞匯的掌握水平、情感的感受和表達能力等一系列能力, 所以寫作教學本身也染上了很強的復雜性和綜合性。目前的高中漢語文教學對寫作的訓練稱不上理想, 有些學生雖然有很淵博的語言知識,卻缺乏相應的運用能力。引起這種缺憾的原因中, 寫作教學的問題占了比較大的比重。
一、高中漢語文存在的問題
1.寫作方法單一。教師有意或無意地命題,隨意的一點指導,學生艱難地湊夠字數,教師或粗批或細批,最后是講評。這種教學模式在寫作教學中長期占有統治地位,缺少普遍的指導意義。在作文評價方式上,多年沿用“教師一支筆”,學生寫,教師改。教師獨攬大權,掌握著學生作文分數的生殺大權,學生只能作為被批閱的對象,處于被動地位,不能有效地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平等對話。這種評價方式最大的特點是教師處于主體地位,主導著整個教學過程,具有權威性,而學生則只能處于附屬、盲從的地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往往被忽視,學生個體的進步難以被發現,學生很少得到肯定與獎勵,這種評判必然是苛刻的。長此以往,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會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作文寫得好不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全靠碰運氣。這種錯覺必然會導致學生的作文興趣逐漸被扼殺,學生的積極性被嚴重挫傷
2.寫作抄襲問題。該問題主要來自于學生的態度,一方面教師對寫作教學的要求不嚴, 另一方面學生自己也對寫作的意義缺乏認識, 這樣一來就滋生了應付心理。學生并沒有將寫作教學當成對自身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方式, 因此對教學中的寫作任務放棄構思, 只是從相關書籍或網絡中查找類似的文章, 改寫或拼湊后直接上交。這種抄襲問題不但會造成學生的創造力和寫作能力下降,而且對學生人格品德的塑造非常不利, 尤其是對誠信有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
3.閱讀匱乏問題。閱讀是積累寫作經驗, 夯實漢語文基礎的重要行為, 但目前高中生往往存在嚴重的閱讀匱乏問題。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為一種學科偏見, 許多家長或學校只看重理科, 輕視文科, 而即使是文科學生,也往往對漢語文缺乏重視,這使得漢語文中的寫作與閱讀都基本被忽視了。在過重的各種課業負擔下, 學生基本沒有用于閱讀的時間,這種情況令學生的寫作基礎極其脆弱,沒有足夠的文學常識與文學素養, 更高的寫作能力運用也就無從談起。
4.感悟缺乏問題。高中生活的緊張令高中生的生活圈極為狹窄, 缺少與社會、與自然的接觸,這種對生活的無知令學生的感悟力極端缺乏。膚淺的閱歷和機械枯燥的生活剝奪了學生的寫作靈感和寫作思路,令他們的文章沒有廣度和深度, 顯得如同自身的生活般枯燥無味。這一問題是極為嚴重的, 不僅會大大降低寫作教學的效果, 更削弱著學生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因為只懂課本上的知識, 對世界完全缺乏興趣和認識的學生不可能寫出優秀的文章,更不可能獲得繼續發展進步的必要素質。舉例來說, 如果讓學生以當前社會上的“老人跌倒不敢攙扶”現象為主題寫作, 但學生對這類事件完全不了解, 或者對事件本質缺乏認識,寫出的文章不只會空洞無味,更容易跑題。
5.重批改,輕指導。批改也是指導。新大綱規定,作文評改可以采用詳細評改、瀏覽檢查等多種方式,使教師得以從“精批細改”的重壓下喘息片刻。但問題并沒有因此解決。教師之所以“業至辛勤”地批改作文,除了責任心之外,更多的是為了應付來自四面八方的挑剔性的檢查。教師積極改進批改方法,本意是想提高作文指導的效率,正因為這樣,學生作文本上“朱筆留痕”可能少了,某些病句、錯別字可能漏過了,忽略了。這能得到領導和家長的理解和首肯嗎?顯然,這里的“重批改”對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涵義,糾正的關鍵在于上下左右要達成共識。
二、高中漢語文寫作教學方法
1.以閱讀量增加寫作素材。寫作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寫作素材的積累,對生活圈子狹窄的高中生來說, 豐富寫作素材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閱讀。學生的閱讀不能滿足于教師的引導與命令, 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令閱讀成為學生的自動自覺行為, 此外還要合理安排教學計劃, 確保能為學生留出足夠的閱讀時間。學生的閱讀量擴大了, 寫作靈感就能更多地涌現, 既能得到更多的寫作方向, 又能獲得更深刻的情
2.寫好作文先學會觀察。把觀察鍛煉成習慣,鍛煉成第二天性,這是一種很需要時間去磨練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景、物,從中獵取你作文時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對一些看似不大實則很有意義的事情產生興趣,注意觀察起因、過程和結果;你要留意校園花壇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變化它的顏色,學會刨根問底,弄清這些變化的來龍去脈;你要走向社會,同更多的人接觸,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東西,隨時將它們匯入自己思想的長河。
3.以批改法增加寫作興趣。作文的批改可以說是教師與學生的一種交流方式,因此漢語文教師務必要對這項工作予以重視, 多多考慮不同的批改方法, 以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和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為目的,令批改的方式本身成為寫作教學的一個手段。教師不只要對學生作文中的具體缺點和問題加以指出, 給出修改意見和完善方向,而且要適當選擇新穎的批改方法, 以教師批改為主, 輔以學生之間的互批、互評, 既能讓學生有親切感和新鮮感, 又能刺激學生的競爭心理, 令學生喜歡上寫作, 主動地進行寫作訓練和寫作思考, 有助于寫作教學長期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