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6:16: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市建設與規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觀;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小城鎮建設對策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一、可持續發展觀在城市規劃設計建設中的體現
1.1 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的內容
城市規劃是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重要原則和依據,與此同時城市規劃也是保障城市合理建設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是有效實現城市經濟與社會綜合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實際的工作過程當中發現,城市規劃設計建設主要包括的內容具體可以總結如下,第一,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的目標是:結合城市的具體情況,性質規模等特點尋找到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規劃發展之路,朝著規?;托姆较虬l展。第二,土地利用:要對城市內各種土地利用類型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和總結,結合不同土地類型,性質,功能特點進行區分,針對具體的情況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規劃和開發,在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之上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第三,空間布局:指的是城市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一切空間結構與組合的總稱,具體而言包括了城市空間的合理利用情況,地下空間的具體開發利用效率,以及沿城市輪廓線的空間結構特點,還有就是城市的景觀以及風貌建設等方面的總和。第四,建設部署:這是圍繞著城市規劃設計建設中長期目標所開展的具體策略,通過統一的規劃部署,階段化的步驟實施,有效的實現遠期和近期目標。
綜上所述,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的具體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城市政策的設計和實施策略,城市交通運輸網絡結構的部署和規劃,城市空間的有效性組合和部署,城市土地資源和自然環境的有效利用,與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配套的基礎設施設備配置問題。
1.2 可持續發展觀在城市規劃中的體現
城市規劃設計建設是一項具有極強發展意義和戰略意義的公共策略,與此同時也是政府科學合理利用政治,經濟,法律,管理,經濟等等手段對城市發展所開展的一次具有前瞻性的引導行為。新時代的背景下,城市設計規劃建設已經成為了政府部門為人民服務的一項基本職責和義務,與此同時也是政府意志和有效執行力的重要體現和進一步延伸方式,是科學發展與群眾智慧結晶有效結合的一項重要工作。城市規劃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城市建設需要進一步的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要求:首先是城市規劃設計建設必須要建立在保護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的前提和基礎之上,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進行經濟建設,在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過程當中不能夠對環境造成絲毫損害,尤其要加大力度保護好城市的優秀文化遺產,比如說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等等。
其次,城市規劃設計建設要從整體性的角度對環境的承載能力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和預測,預先做好應急準備策略。盡管在城市發展的過程當中會受到諸多方面條件的限制,比如說基礎設施設備,科學技術環境,城市自身性質和規模等等方面的影響,都會影響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但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卻有足夠的能力將這些方面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再次,在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進程當中,當受到外界無法預估和抵抗的因素干擾的時候,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能夠擁有足夠的能力來對抗這些干擾要素,并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自身旺盛的生命力,而不是從此一蹶不振,不堪一擊。
二、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是我國城市建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選擇
國家需要建立完善的、統一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才能確保在公平、合理、高效的原則下,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投入的制度化、規范化、市場化。”
2.1 加強宣傳教育 ,普及和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
實現城市生態化發展,首先必須宣傳、普及生態意識,倡導生態價值觀,使公眾特別是領導決策層觀念轉變過來,樹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價值觀。
2.2 制定園林城市環境保護規劃,實施符合城市生態化發展的政策
園林城市環境保護應作為我國城市今后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把這種思想貫徹到政策、計劃中去。改變以前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政策、計劃,制定城市各領域、各行業生態化發展的戰略、步驟、目標等,并確定優先發展領域,制定一系列鼓勵政策,加快城市生態化發展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態化發展道路。
2.3 加強環境生態立法
建立適應城市生態化發展的法規綜合體系,使城市生態化發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證其戰略、政策順利實施的有效途徑。這樣城市生態化發展得到法律保證,有法可依,對不符合生態化發展的行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經濟手段,保證計劃的順利實施。
三、對于加快小城鎮建設的建議
3.1 注重引導,加快人氣集聚
加快集鎮人口的集聚是提高城鎮化水平的必由之路。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良好的人居環境,是推動城鎮化的物質支撐,才能有效吸納農村人口。為此,要加快城鎮水、電、氣、通信等基礎設施,重點抓好道路、污水和垃圾處理、城鎮綠化和小街小巷提質改造,建立和完善文化教育、體育衛生、商業服務、休閑娛樂等社會服務網絡建設, 搞好凈化、綠化、美化、亮化工程,進一步完善城鎮功能,改善城鎮人居環境,提升城鎮品位,營造整潔優美的小城鎮生活環境,讓農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提高生活質量。同時,根據小城鎮特色和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盡快建立起涵蓋面廣,不同城鎮居民者能受益的失業保障、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保障等社會保障制度,解除進鎮農民及其相關人員的后顧之憂,加快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和集中的過程。
3.2 著眼長遠,實施配套改革
破解城鎮化進程的各項政策制約,還必須輔之綜合配套的改革。改革城鎮戶籍制度,全面實行按屬地和職業劃分戶口類別,鼓勵吸引農民進鎮落戶、務工經商,其子女入托、入學、就業等方面,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待遇,為農民進入小城鎮消除戶籍障礙。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對小城鎮規劃范圍內的土地利用應由政府統一征用、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出讓(出租)、統一管理;小城鎮建設用地,除法律規定可以劃撥外,一律實行有償使用,以地生財,流動造城;穩定農民對土地承包期30年不變的政策,保留進鎮落戶的農民對承包地的承包權利不變,解決入鎮農民后顧之憂。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在保持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應擴大宅基地使用權流轉范圍,除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外,宅基地可以進入市場流通、抵押等,解決農民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適時改革行政區劃,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按照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則,積極創造條件,加快小城鎮區劃調整工作,促進城鎮合理布局。
參考文獻
【關鍵詞】電網規劃;城市規劃;融合;發展
一、前言
在城市建設規劃的過程中,城市電網規劃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促進城市經濟的持續、快速地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城市電網的規劃建設與城市發展保持一致性;另一方面確保城市電網規劃工作順利進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現失誤造成經濟損失。
二、現階段我國城市電網規劃與城市規劃的狀況
1.用電需求增長,而城市電網規劃建設用地卻逐漸變少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用電需求不斷增加。我國部分城市電力負荷年增長的速度甚至超過了20%。以目前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國家在產業結構方面進行調整,向著集約型經濟的道路發展,我國城市的電力需求增長也決不會低于經濟增長的速度。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居民用電的需求已經成為我國電力負荷速度增長的重要組成因素。以上種種可以得知,在未來的20年內,我國用電需求將依然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國家土地資源,近幾年,政府部門已經開始強化對土地資源的管理。為了長遠性的利用土地資源,在進行城市建設中有關部門必須先對城市建設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因此,如果在城市建設之前沒有做好城市電網規劃工作,等城市的規劃建設初具規模,然后再對城市電網建設進行規劃,那將會舉步維艱,非常困難,而且效果不顯著。所以在城市化之前必須先做好城市電網規劃工作。
2.城市建設中帶來的電力專項規劃工作無法滿足現階段城市電網建設的需求
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規劃部門的電網規劃往往會同時,這是現在我國城市的常規做法,這些規劃中涉及到城市形態、用地、結構等相關內容原則性的規劃安排。相對于城市建設規劃,電網的規劃專業性更強。從以往的實踐經驗來看,電力專項規劃無法全部包含城市電網規劃的內容,由此造成的規劃預測與實際工作相差較大,這些都會給城市電網規劃和建設產生障礙,導致今后電網的改造沒有指導性。
3.配電網規劃數據難以統計收集
配電網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海量數據進行考證和收集,以保障能做出合理有效的電網規劃,同時還要注意各方面的因素。如前期考證、收集數據時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源,花費大量成本等,這都需要我們事先做好規劃。但是這樣的復雜大工程,其實施難度可想而知,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巨大難題。
4.城市電網建設與城市環境
城市建設規劃與城市電網建設沒有有效結合,導致城市電網建設工作對城市環境的影響非常突出。首先,在城市電網建設中,架空線路頻繁穿越于市區高空,尤其屢現居民樓前架空線,如此有礙居民生活,更具潛在的高壓電力風險。其次,電網時刻在運行,而運行時必然帶有電力電磁輻射,即使比其他那些高頻輻射危害小,但它畢竟時刻都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再次,變電站工作運行過程會產生比較大的噪音,有些變電站建設在居民樓小區附近,不但產生輻射,噪音也對居民的正常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最后,城市上空架空線、居民樓周圍高壓線路和電力設備的存在,給居民帶來生活中的畏懼感。因此,城市電網建設與城市環境息息相關,在城市電網規劃建設中必須考慮到其對城市環境的影響。
三、城市電網規劃與城市建設規劃的融合
1.將城市電網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同步進行才是根本
將城市建設規劃與城市電網規劃一起實施 不管是城市建設規劃,抑或是城市電網規劃,都必須著眼全局, 從全新的角度和更高利益的角度出發,這就要求城市的建設規劃與 城市的電網規劃實施的同步性。所以,在對城市建設規劃的方案進 行審核的同時,也要做好電力部門針對城市電網規劃所作出的方案 的審核工作,以確保二者方案審核和的一致性。只有這樣才能 做好城市建設規劃與城市電網規劃的協調工作,增進二者相融合的 程度,在有限的城市資源中,創造出更好的市容市貌。
2.轉變觀念,統籌兼顧,使城市電網規劃與城市建設規劃相融合
在城市的建設規劃中,城市電網規劃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城市電網規劃跟不上節奏,脫節或者滯后,都會極大的影響整個城市建設的實際效果。如果一個城市的建設規劃已經規劃完成,而城市的電網規劃卻沒同步,這就需要及時的加強城市建設規劃有關部門和供電部門的交流和溝通,促進城市電網規劃的順利開展。此外,城市電網在規劃的過程中,還需要與其他的市政設施管理部門進行相關的溝通,共同協調好電網規劃建設中的一些具體的施工問題,如電纜通道的建設、電纜的鋪設方位等。因此不同的行業之間就需要對具體的操作項目進行一個明確的備案,確保不同的市政設施項目之間相互合作進行,盡可能減少相關的挖掘工作給環境帶來的損傷,保護城市環境,節約資源。
3.加強環境保護意識,減少城市電網規劃對城市環境的影響
城市電網規劃對城市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我們需要加強環境保護意識,將城市電網規劃對城市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因此在進行城市建設規劃的同時,就需要充分考慮到城市電網規劃。以前我國一些城市建設規劃和城市電網規劃由于沒有做到及時的溝通協調,導致城市一些協調現象出現。一些高壓線路隨處可見,一些環城高速公路緊挨居民樓,火車軌道從城市的繁華地帶穿越而過,這些不協調現象不僅給城市帶來極大的噪聲污染、空氣污染,而且高壓線的電磁輻射也會對城市環境帶來很大的不良影響,一定程度上還威脅到城市居民的人身安全。因此在城市電網的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中,需要充分考慮到城市環境問題,變電站的規劃布局盡可能靠近公路或者鐵路,還可以采用建設室內變電站,電網布局也盡可能考慮使用電纜線
4.建立數據平臺,提升規劃信息收集及分析能力
城市建設的頻繁進行以及改造對于電網規劃與升級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網的規劃涉及到大量的基礎建設知識和城建信息,如何準確、及時地歸納和分析這些信息將對電網規劃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電網規劃部門要建立一套數據平臺,按照信息化流程將信息輸入平臺,做好前期論證準備,協調好城市建設與電網規劃建設的銜接問題,以提高電網規劃的有效性和質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市中的電網規劃在城市的建設規劃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其中基本的構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組織構架。城市建設規劃,必須考慮每個影響因素,比如城市規劃必須考慮電網總體規劃。城市規劃需要以人為本,而在城市電網規劃中也要更多的考慮用人文關懷方針去建設,盡最大努力減少電網建設給城市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1 引言
世紀之交的我國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挑戰。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如何確定城市的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當前必須回答的問題。
人們通常把在一定時期內實現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協調城市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和具體安排稱之為城市規劃。
國內外經驗證明,一個城市的建設和管理,首先取決于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并以之為依據,指導城市開發、建設和管理 ; 城市的合理發展,首先必須通過科學地預測和規劃,明確城市的性質、規模、發展方向和發展格局,在規劃的指導和調控下,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城市的發展目標。隨著城市社會經濟活動規模的擴大和城市系統整體功能的復雜化,對城市規劃的要求不斷提高,城市規劃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 我國城市規劃的現狀及其思考
建國以后,我國的城市規劃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在“一.五”期間,為滿足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約有150個城市進行了初步規劃,有些城市還編制了部分詳細規劃,一批城市按照規劃初步形成了現代城市的框架,并對以后城市的進一步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1958年后,城市規劃的發展出現了失誤,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暫時不搞城市規劃的錯誤決策。期間,城市規劃工作幾乎停滯,導致一些城市發展失控,管理混亂,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1979年以來,城市規劃工作重新受到重視,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1989年12月26日,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使城市規劃走上了法制的軌道。特別是1996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強城市規劃工作的通知》,它是在總結了近年來城市規劃工作經驗的基礎上,依據“兩個根本性轉變”和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兩個戰略”作出的重要決策。該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規劃作為政府宏觀調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級政府切實維護城市規劃的嚴肅性,切實發揮城市規劃對城市土地和空間資源的調控作用,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要求在城市發展上改變以往盲目擴大規模的外延式發展模式,走優化城市結構、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統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目前我國的城市規劃,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驟進行:資料的收集和研究社會經濟狀態分析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確定城市規劃的目標根據目標分解為具體指標按照以上問題提出不同的規劃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確定總體規劃按照總體規劃進行分區規劃詳細規劃近期實施方案制定建設規劃的管理。通常情況下,規劃的重點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間資源的規劃和管理,城市規劃的著眼點是城市的社會經濟的發展。雖然在有關城市規劃的法規中提出了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但在實際操作時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證措施和有效的實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資源和環境的問題,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但與此同時,在許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諸如水資源緊張、能源短缺、廢棄物污染、大氣環境質量惡化、中心區人口過密、基礎設施特別是道路交通設施嚴重滯后等現代城市通病,這些問題一方面對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現實的負面影響,同時也給城市系統的正常運轉和今后的長期發展埋下了不容忽視的隱患。如何尋求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發展道路,有效地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是未來城市規劃工作中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由于我國城市規劃發展的歷史較短,與迅速變化的城市發展形勢相比,現行城市規劃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改進的薄弱環節,如:由于城市規劃編制時目標不夠完善,在分析確定城市發展目標時缺乏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導致了有些城市規劃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時期,由于體制的原因,城市規劃的法制和管理還尚待完善,實施與規劃還有相當距離,城市發展上難以改變以往的盲目擴大規模的外延式的發展模式等。有鑒于此,從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出發,探索與之相適應的城市規劃的理論和方法,以城市規劃為首要環節,保證實現城市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 可持續發展觀點的啟示
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觀在1992年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得到全球的共識??沙掷m發展是指經濟、社會、人口與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既滿足當代人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損害滿足子孫后代生存發展對大氣、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礦產等自然資源和環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國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此后國務院專門發文,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將《中國21世紀議程》的基本思想和內容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并強調要提高全民可持續發展意識,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我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計劃生育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p>
我國人口眾多,許多資源相對短缺,經濟建設過程中面臨著沉重的資源環境壓力。由于我國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會經濟活動高度集中,城市建設與管理的任務繁重,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與西方國家相比更為突出,在城市規劃中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尤為重要。
當前,可持續發展觀念至少在如下幾方面對進一步完善我國城市規劃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確立與可持續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城市規劃的指導思想與規劃方法體系;
(2)在規劃環節怎樣才能保證城市發展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
(3)如何體現“科教興市”從總體上對城市發展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4)資源、環境作為城市發展的客觀約束,通過何種形式才能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得到有效反映;
顯然,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將使我們的城市規劃工作更好地適應和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從而有助于實現城市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4 可持續發展觀念下城市規劃的思路框架
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在城市規劃中除了包括常規的規劃內容之外,還必須綜合考慮城市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問題,預測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統的發展水平和資源環境狀況,在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力兩個關鍵指標的約束下,制定城市的發展方案及相應的發展對策建議,為了達到上述目的,需要對城市規劃的內涵進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下城市規劃的新思路(見圖1)。
圖1可持續發展觀念下的城市規劃示意圖
圖1僅對產生總體規劃方案的過程進行了描述,實際上,在其后的分區規劃和詳細規劃中都應按照類似的步驟考慮環境與資源的約束。
由圖1可見,城市規劃是一個反復迭代的過程,在所示的比較環節處,如果城市規劃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環境承載力及城市的資源供給力,則要求進行相應的需求管理,對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進行控制,據此在環境指標和資源指標下得出一個新的城市規劃方案,再與環境承載力和資源供給力比較,直至滿足為止。這種城市規劃新思路要達到的基本目標是綜合需要與可能,建立一個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統 ; 同時必須考慮城市環境承載力和城市資源供給力,將城市的資源環境消耗確定在一個合理的限度之內。
根據研究目標設立了兩個決策作用點:城市交通環境承載力和城市資源供給力。城市環境承載力即城市環境對污染承載能力;城市資源供給力即城市的資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資源)對城市發展的供給能力。對于任何區域,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城市的資源利用和城市的環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限度將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
圖1所示的城市規劃思路具有如下三個顯著特點:
(1)規劃內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發展,而是將與之關聯的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諸多因素納入規劃過程,在保證上述因素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的前提下,尋求城市適宜的發展規模、發展速度與發展方式;特別在規劃的開始,就把城市的環境分析和城市的資源分析和城市發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慮,由此得出平衡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初步方案。
(2)整個規劃的出發點不僅是以往的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與城市土地及空間資源的關系,而特別強調了城市環境承載力和資源供給力。這是可持續發展觀念對城市規劃提出的新的要求。
(3)資源環境體系的基本承載力是決策城市規劃方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控制點,即規劃方案中建議的城市規劃不能突破城市的環境承載力和資源供給力。需要說明的是,城市規劃方案的確定并不是被動的接受承載力和供給力指標的約束。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環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經濟發展的資源消耗特性會相應發生變化,導致環境承載力不斷增大和資源供給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統允許發展規模上限的擴大。可見,環境承載力和資源供給力指標的引入,保證了城市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這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
總之,上述規劃思路充分考慮到客觀條件對城市發展的約束及科技進步對城市發展的能動作用,以之作為規劃工作的出發點,將有助于從規劃環節保證實現城市的內涵型、集約式發展以及“科教興市”戰略的貫徹實施。
5 結束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將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規劃中引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基于資源和環境體系對城市發展的支撐和承載能力,以實現城市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規劃理論方法體系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避免重復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負面效應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楊曾憲.試論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的意義及原則
[2] 李成勛等.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戰略 走向現代化的構想.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7:534-562.
【關鍵詞】城市建設 歷史文化遺產 城市規劃
一、合理協調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無疑是存在矛盾的。通過實施城市規劃,可以調和兩者之間的矛盾。城市建設需要的是建筑空間的拓展,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需要的則是現存建筑空間和建筑形式的保留。兩者是對立的兩級,水火難以相容,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又必須找到和諧相容的方法。政府可以根據根據城市長遠發展的需要以及文物保護法規的規定,出臺相應的城市規劃,合理協調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在實際運行中,既重城市建設,也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給兩者以合理的運行空間。關鍵是出臺的城市規劃要有具體的史文化遺產保護內容,甚至要在總體城市規劃中,建立保護專章或建立獨立的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否則的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就成為一句空話,城市規劃的內容重點就落到了城市建設上。如青島市近年來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建設速度發展很快,但城市中的關歷史文化遺產也同時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這與青島市具體而詳細的城市規劃有關。1994年青島被認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01年關近代建筑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市政府及時出臺了《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青島關近代建筑保護規劃》等城市規劃和關保護條例,這些規劃,協調了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矛盾,使城市在快速發展建設的同時,關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二、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性開發
讓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社會前進的進程中處于靜止的狀態并不能起到最佳的保護作用。城市中歷史文化遺產需要維護、修繕,只有這樣它才能更長久的留存下去。歷史上,西安城墻、太原晉祠都是進行了常態化的維護、修繕,才成為今天的樣子。通過保護性的開發,讓歷史文化遺產發揮一定的實用價值,可以獲取維護、修繕資金,在發揮使用價值的過程中,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會不斷地受到人們的重視,這樣也會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在今天,“城市文化遺產作為城市特色的重要內容,在城市特色塑造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城市愿意申報歷史文化名城,以此作為打造城市特色的籌碼”。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性開發已經成為提升綜合形象、增加歷史文化意蘊的一個重要手段。而對歷史文化遺產實現保護性開發的途徑就是把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有效地納入城市規劃中。如《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將小西門、天心閣、潮宗街、開福寺規劃為“歷史風貌保護區”,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保護區內以保護古建筑為主體,適度引入旅游產業、文化產業,與岳麓山形成呼應,整合開發成“山、水、洲、城”特色突出的古城風貌特別保護區。在青島,因為有完善、合理的規劃,關的旅游功能越來越突出,而在關一帶進行建設則有著嚴格的限制,就連街具建設都納入關的整體建設保護規劃當中。
三、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城市規劃說的通俗點就是幫助城市算未來的賬,算的好這筆賬就會多一些、早一些地變現,而算的不好,變現的數目就會少一些、變現的時間就會遲一些,甚至還會賠本倒貼。合理、可行的城市規劃總是把歷史文化遺產做為寶貴的資源,注重城市建設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并舉。好的城市規劃是通過歷史文化遺產提煉城市的人文歷史精神,推進城市的文化建設,創造宜居、宜投資的內環境,進而還能釋放出城市的旅游價值、創造綠色無污染的經濟收益。
通過良好的城市規劃完全可以實現城市規劃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和諧統一。在這方面斯德哥爾摩是做得非常成功的城市,它既是一座現代化程度極高的城市,也是歷史文化非常濃厚的城市。它的基本做法是:一些新開工建設盡量走上郊區,打造衛星城,歷史文化遺產一般不動。斯德哥爾摩也開發歷史文化遺產,但原則是保留傳統建筑外墻、拆除內部設施重建,既發揮了實用價值,又保留下了歷史風貌。如今,斯德哥爾摩既有發達的現代工業體系,又因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成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城市以文化論輸贏,城市規劃決定著城市的價值。在這里,我們也確實需要重新評估政府的職責,政府應“著重從綜合決策與實際運行兩個方面構建有效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城市規劃在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涉及的問題很多,城市規劃雖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但有了良好的城市規劃就給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一個合理、有序、正確地進行的依據。城市規劃在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實際作用的發揮,必須以完善的立法保障、嚴格有效的執法為基礎。通過各個環節的緊密銜接、有效配合,城市規劃可以發揮最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規劃;非城市建設用地;規劃控制
ABSTRACT:The urban non-development land can be regarded as a great achievement which shaped by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ity constructionto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China system. Researching on the urban non-development land planning can be get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concept about the urban non-development land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urban non-development land planningandconstruction,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bout the regional of construction
proposed a more efficient process by take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the basis, activeplanning guidance, and actively planningcontrol.
[key word]Urban planning,Urban non-development land,Planning-administration
[分類號]TU984
1引言
一直以來,二元管理都是我國城市和農村發展體制的大主題[2][3],主要表現在:以現在化大生產為主的城市經濟體制和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村經濟體制并存。城市的基礎設施與農村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等形成鮮明的對比。城市與農村的相互溝通以及并行發展被二元管理體制大大的限制了。造成了城鄉收入差距大,生活水平對比高的特點。城市與農村發展的不平衡已經成為了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大對非城市建設用地規劃發展研究的力度,改變城鄉體制政策異同的長期狀況對規劃編制的影響,通過對非城市建設用地規劃發展的研究,來實現對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合理控制,產業發展的城鄉互補,社會和諧發展等大量持續發展體制的腳步已經刻不容緩。
2存在的問題
2.1概念上的模糊
非城市建設用地是相對于城市建設用地的概念而來的。城市建設用地來源于我國1991年實施的《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137-90)。該標準中規定,“城市建設用地應包括分類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工業用地、倉儲用地、對外交通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市政公用設施用地、綠地和特殊用地九大類用地,不應包括水域和其他用地”(第四章第一條)【4】。非城市建設用地由城市建設用地衍生而出,它的概念并沒有在國家級法規、標準中被正式定義。那非城市建設用地的含義可以理解為以上九大類城市建設用地之外的水域或其他用地,其中包括水域、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村鎮建設用地、棄置地、露天礦用地等(第二章第五條)[4]。即可以定義為城市行政區內在規劃期內未被用于城市建設的用地,也就是在城市總體規劃中除去九大類城市建設用地之外的地稱為非城市建設用地。
2.2規劃管理不統一
非城市建設用地規劃由于一直沒有在國家級正式文件中被定義與羅列,編制和修訂城市規劃時各項指標都來源于城市建設用地(建設用地),非城市建設用地變成了規劃中的盲區[5]。如某城市要配備一批城市基礎設施,在計算數量時首先要確定規劃區內城市建設九大類用地的比例、人均建設用地等指標,而人口測算的基準是城市戶籍,規劃區內的非城市建設用地中的非城市戶籍居民的生產生活則沒有被納入規劃論證范圍。
2.3非城市建設用地規劃現行規范標準過低
非城市建設用地設計中主要功能是防塵降噪,空氣交換、水源聚集、綠地產氧等多種生態功能【6】【7】。而實際上,有些非城市建設用地,由于現行的規范標準過低,加之技術手段不健全,管理方法不完善,使得村莊跟集鎮按照標準來規劃時存在很多問題:土地、水、森林等資源在開發規劃中得不到很好地保護,土地不能集約利用。政府不對農村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使得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缺乏總體規劃引導控制,發展混亂。
3城市內非城市建設規劃存在的問題
土地使用率低,違法建設嚴重違法建設的存在、人為對非城市建設環境忽視規劃,使得在非城市建設用地上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已建設綠地功能不突出,資源利用率地下,基礎設施缺乏。相較于中心城市,非城市建設用地規劃總體上由于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技術支持等相關指導性因素,加之社會管理及歷史原因等復雜綜合性因素,使得城市內非城市建設用地管理混亂,土地管理分割,違建現像突出,特別是城市各區的結合處尤為突出。有些地區違章建筑占總建筑面積的20%之多,如圖1北京市海淀區非城市建設用地違法建筑。由城市與鄉村土地管理機制不同而產生的夾道建設情況明顯。如成都市金牛區的踏水橋社區,根據居民安置需求,只需50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用于安置農民,而該社區建筑面積竟然達到了130萬平方米,大大超過了安置農民的需要,這超過的80萬違法建設,作為商品房進入了市場。這樣大規模的違法建設,如果持續發展,將對整個城市生態功能造成巨大的影響。
圖 1北京市海淀區非城市建設用地違規建筑被拆
4控制辦法
加強非城市建設用地的引導和控制,可以按照三個層面的關系來做,首先做總體規劃、其次做分區規劃,最后完成詳細規劃。在確定規劃原則的基礎上做出總體規劃。以總體規劃為依憑,分析現狀,研究辦法對分區指定完整規劃。在此基礎上具體的對土地的控制和引導做出全面詳細的規劃。與其同審批同實施。如圖2 為成都市非城市建設用地規劃。
關鍵詞: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公眾參與;公眾滿意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0-87-2
0 引言
隨著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出現和迅速發展,建設和發展智慧城市成為城市建設的風向標,智慧城市成為城市的新型發展形態,掀起了全球智慧城市建設熱潮。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企業的推動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成效明顯。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等部門加大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投入,推動了我國智慧城市的迅速發展。截止到2015年底,共有超過373個試點市、縣(區)納入批復智慧城市試點名單,智慧城市重點項目立項超過2600項,總投資額超過1000億人民幣。而在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一方面會因為信息不全面而造成規劃偏差,另一方面在資源配置上會出現不合理現象,引入公眾滿意為導向的智慧城市建設規劃方案能夠很好地解決以上問題,通過廣泛吸取社會資源和各方支持,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智慧城市發揮其潛在效能。
1 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公眾滿意影響因素分析
1.1 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公眾滿意影響概念模型
本文選定中國語境下公眾滿意的角度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未考慮文化、服務類型等其他因素,確定公眾參與作為研究的自變量和核心變量,選取參與動機、準備行為、合作行為、人際互動四個維度進行衡量,選擇公眾涉入、感知風險、內外控作為公眾參與的前因變量,感知質量作為公眾滿意的先行變量,也公眾參與對公眾滿意度影響的中間變量,公眾滿意是本研究的因變量和結果變量?;诖耍拍钅P桶肆鶄€潛在變量,其概念模型圖如下。
<E:\123\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610\16-10下\30-1.jpg>
圖1 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公眾參與對公眾滿意
影響概念模型圖
1.2 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公眾滿意影響因素
根據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公眾參與對公眾滿意影響概念模型可以知道其中公眾滿意的影響因素主要包含如下。
①公眾涉入,Zaiehkowsky提出涉入度是消費者自身認知產品及其心理內在需求、價值觀的相關程度,認為公眾涉入是一種心理態度、狀態,本研究指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對公眾的重要性和關聯性,選取建設重要性、建設愉悅性、建設象征性作為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公眾涉入影響因素。
②感知風險,感知風險是指公眾對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的決策結果不確定性和決策錯誤引發后果的嚴重性的知覺和判斷。本研究量表結合研究背景,從時間風險、財務風險、功能風險三個維度構建智慧城市建設規劃的感知風險影響因素。
③內外控,根據有關內外控研究得出,內控個體認為個人命運由自己掌控,相信所得與付出成正比;外控個體認為個人命運由周圍環境等因素掌控,相信所得與付出無關,主要依賴于運氣等外在力量。本文采用Lumpkin量表,簡化了I-C-P量表,從I-E量表中選取6個影響因素分別衡量內控和外控程度。
④公眾參與,公眾參與主要指公眾在社會公共事務的決策、管理、執行和監督過程中,通過參與方式獲得一定權力,根據公眾利益將權力實現于公共事務的行為過程,本研究公眾參與行為可以分解為以下四個維度;參與動機、準備行為、合作行為、人際互動。
⑤感知服務質量,感知服務質量指接受商品服務的顧客通過主觀意識感受到商品服務的實際質量,是一種基于顧客主觀意識的服務質量評價。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感知服務質量量表是PZB建立的SERVQUAL量表,從有形性、保證性、可靠性、移情性、響應性五個維度22個細項對感知服務質量進行量化評價。
⑥公眾滿意,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的公眾滿意是公眾對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觀評價,是公眾參與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后對參與過程和建設規劃水平、成效感知的累積效應。智慧城市建設規劃旨在為公眾提供更好的城市社會環境,建設應以人為本,而公眾滿意則成為衡量智慧城市建設規劃水平、成效的核心變量之一。
2 LISREL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法
本文采用LISREL對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公眾參與影響公眾滿意模型進行估計,并驗證研究中提出的研究假設。LISREL根據設計的模型求出樣本協方差S和觀測變量協方差∑(θ)進而確定模型中的參數。結構方程模型包含一個結構方程和兩個測量方程:①η=Βη+Γξ+ζ(結構方程);②Χ=ΛΧξ+δ (測量方程);③Y=ΛYη+ε(測量方程)。
在結構方程中, B(m×n)是η的系數參數矩陣,Γ(m×n)是ξ的系數參數矩陣,ξ是誤差項。在測量方程中,分別規定了外生可測變量X和外生潛在變量ξ、內生可測變量Y和內生潛在變量η之間的關系;其中ΛΧ和ΛY分別表示ξ和η的回歸系數或載荷矩陣,δ和ε(為相應測量變量的誤差項。
3 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公眾滿意影響實證研究
3.1 數據收集
實證研究根據上文6個潛在變量量表編制問卷,調查問卷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共有55個問題;第一部分是樣本特征調查,共4個問題,第二部分是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公眾滿意影響調查,共51個問題。共發放問卷220份,回收問卷198份,剔除沒有關注智慧城市建設的問卷,有效問卷共計158份,問卷回收、有效率達到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的要求。
3.2 結構方程模型擬合分析
根據公眾參與對公眾滿意影響潛在變量間因果關系邏輯概念模型、研究假設與潛在變量,構建智慧城市建設公眾參與公眾滿意關系模型,包含9個潛在變量、17個研究假設。使用AMOS20.0軟件對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參數擬合。結果變量的復測定系數R2都大于0.5,說明模型的擬合效果良好,擬合各變量路徑系數如圖2所示。
關鍵詞: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設計策略;研究分析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化建設的步伐越來越快,一方面城市發展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也為城市規劃發展帶來許多問題。為了促使城市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目前生態城市不斷的融合生態學、城市規劃、以及建筑學等相關的理論,包含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促使生態綠色城市的發展。在生態發展理念的推動下,生態研究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性的話題,這對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質量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一、我國生態城的特性與實效性的發展需求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生態建設成為其中的一部分,生態建設能夠促使我國經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由于生態建設涉及的方面比較多,需要相當可觀的資金投資,同時也需要長期的規劃,在生態城建設完工后還要有非常大的實用價值,因而在生態城市建設中,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生態城建設對每一個相關的因素要求非常高,尤其對城市的整體規劃建設,以及城市自身的規模、經濟等發展水平有嚴格的要求,因而在生態城市選址方面需要選擇限制條件比較少的區域,并且也能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進而促使生態城的建設[1]。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這些年里,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效果并不是特別的顯著,而且生態城市建設的影響因素比較多。由于政府自身存在管理方面的問題,對生態城市建設沒有實施長期的規劃,并且投入的時間也嚴重不足,因而在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方案方面的執行力方面出現很大的問題;生態城市建設的融資情況比較復雜,如果在投資方面沒有豐富的經驗,將會影響生態城市建設的整體效果。就生態城市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城市的密度比較高,而且城市的承受力度也非常大,因此,城市的空間越來越小,人們在城市中生活也缺乏一定活力,而對于生態城市注重綠色建設的理念也只是做一個表面文章,對城市的實際運行發展卻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2]。為了促使城市建設發揮其實際作用,需要在城市建設期間放緩生態建設的速度,但也要加強城市居民的綠色生態理念,進而從城市規劃建設的技術研究等方面提升其可行性,最終實現生態建設的穩步發展。
二、針對不同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設計策略
(一)要結合氣候條件等因素實施的綠色街區城市設計
氣候條件對城市生態建設的影響比較大,涉及的要素也比較廣泛,比如:城市建設中的土地利用、城市形態結構的規劃、以及城市街道的布局等都將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由于城市建設期間對城市的空間占用越來越嚴重,因而城市的土地越來越寶貴,尤其在城市綠色街區建設期間,土地的利用效率將對城市的綠色街區建設有很大的影響作用,良好的氣候環境能夠提高城市的美化效果。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城市與自然的接觸范圍越來越廣,如:城市中的光照、風向等都與氣候有非常緊密的聯系。
(二)結合土地條件方面的綠色街區城市設計
除了氣候對城市的規劃建設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之外,土地的條件也直接對城市的規劃建設具有影響作用,由于土地是城市建設中最重要的承載物,在城市化經濟建設發展中,人們對土地的占用量不斷增加,使得人與土地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而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生態安全則是生態城市建設中遵守的基本原則,因此,土地的利用也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一定的安全規劃建設策略依據[3]。在生態城市建設中,除了合理利用各種各樣的影響條件之外,城市居民也要具備一定的生態建設意識,由于城市的整體規劃建設是由宏觀決策決定的,而對于城市建設中與生態相關的因素,城市居民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愛護城市建設中的一草一木,促使綠色街區實施可持續發展。
(三)在生態城市建設中要結合綠地植被的綠色街區城市進行設計
綠色環境是植被生長的地方,也是綠化環境的必備要素,隨著生態城市建設理念的不斷發展,在城市建設中對綠色植被的運用面積越來越大。綠色植被建設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美學意義,城市綠色植被常常被修剪成各種各樣的形狀,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美化價值,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同時還能起到一定的生態功能,強化綠化城市環境和城市道路建設,并保持生態環境的豐富性。
結束語
生態城市建設是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城市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速度,而且還要平衡的生態環境,才能促使城市綠色街區建設的可持續性。由于城市建設規劃需要考慮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生態城市建設中也要聯系氣候因素和城市土地的利用情況,進而讓城市規劃符合生態環境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臧鑫宇,陳天,王嶠.生態城理論與實踐研究進程中的綠色街區思維[J].建筑學報,2014,S1:143-147.
[2]陳天,臧鑫宇,王嶠.生態城綠色街區城市設計策略研究[J].城市規劃,2015,07:63-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