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6:16: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題實踐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確定研究課題
學生確定課題是課題研究關鍵的第一步。課題的可行性能保障研究性學習的有效開展,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教師應注意引導并與學生一起參與課題確定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指導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組織參與課題的集體討論。教師既要堅持學生自主性的原則,又要引導學生走出認識誤區。師生共同研究討論,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最佳課題。教師在幫助學生選擇課題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l)感興趣的話題。興趣是課題研究的動力,是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基礎。
(2)可行性的問題。即客觀條件(資料、儀器、時間、空間等)和主觀條件(知識、能力、個性品質等)都允許研究開展。
(3)有價值的研究課題。研究課題對學生的創新素質和知識構建具有良性作用,有利于學生創新性的發展。
例如,本校去年七年級進行一項有關旅游資源的課題研究,有學生提議研究韶關的旅游資源,認為韶關范圍大,可調查的內容多、選擇性強。有些學生觀點則相反,認為調查韶關范圍過大,無法身臨其境,內容無法具體化,應以本地縣城旅游點的分布及各旅游點的地貌類型作為研究對象,本地縣城范圍小,可進行實地調查。面對此種情況,可引導學生分析兩地之中對哪個地方更感興趣,哪個地方的調查更可行。經過對比分析,大部分學生均認為調查當地縣城的旅游資源更容易入手,地方近,可實地考察,資料收集更方便。而且當地旅游點以丹霞地貌和巖溶地貌為主,學生可充分利用課堂已學過的地貌相關知識點進行課題研究,課題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更強。
二、收集和整理相關材料
課題選定之后接著進行收集、整理相關資料,詳細真實的資料對課題的研究必不可少,沒有相關的翔實資料作支撐,課題研究就失去準確性,寫出來的結題報告較空洞,缺乏說服力。例如,本校上學期的綜合實踐課題“學校附近環境污染的調查”,大部分學生認為很簡單,不用去調查收集材料,無非是空氣污染哪里重、河流哪段水最臟等。于是筆者向學生們提出幾個問題。
(1)學校附近空氣中二氧化硫、總懸浮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的指標各是多少?
(2)學校附近空氣的主要污染源是什么?
(3)學校附近河流是否受到污染?污染源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4)當地政府采取了什么治污措施?
學生面對以上問題無以回答,明確收集材料、數據十分重要。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假日去調查河流的污染源,并到污水處理廠了解對污水的處理措施,到環保局調查當地的空氣質量情況等。通過學生調查,了解到不同時期學校附近空氣中各種成分的指標,明確河流的污染源主要來自工廠和生活污水,當地政府已采取有效措施,并取得明顯效果。由于有第一手翔實資料,保證了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三、制定和實施課題研究計劃
課題研究計劃的制定是進行地理課題研究的關鍵,計劃制定得好與壞,直接關系到課題研究工作能否順利開展。課題研究計劃的內容包含課題名稱、研究的意義、內容、方法、步驟、成果形式及完成的條件和時間安排等。
例如,“中國的土地資源”一節內容,課本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了解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掌握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分析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的合理性。為了使學生更好掌握書本知識,可制定一項關于家鄉土地資源的研究課題,課題為“家鄉土地資源利用情況調查”,調查了解家鄉土地的利用類型;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鄉鎮);哪些鄉鎮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等。指導學生分組,每個小組確定課題負責人,然后由負責人具體分工。當時推薦學習基礎好、工作認真負責、家住農村的陳澤松、謝麗紅、廖明斌和雷建略四位同學作為各小組的課題負責人,這四位同學自幼生活在農村,對農村的了解較多,熟悉家鄉土地的利用情況。負責人選定之后,他們再自行具體分工(如表1)。
人員分工之后,各小組先通過各種方式(互聯網、圖書館等)查找有關資料,然后利用周末時間回家(大部分調查人員家住農村)詢問家長,做實地調查并記錄調查情況。
四、開展自我評價與同學互評
每個小組經過一段時間調查研究后,匯報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進行自我評價與同學間互評。通過評價可以把研究的過程、成果、觀點、及創新之處向老師和全班同學展示,共享成果,同時也可通過交流來實現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提高。如上述的“家鄉土地資源利用情況調查”,由于每個小組調查研究內容不同,小組成員能力不一,所展示的成果就明顯存在差異。四個小組經過兩周時間調查,展示的成果與評價如表2。
從表2內容可以看出第二、第三小組調查研究的難度大,但調查結果詳細,他們采用實地觀察、多方查找資料并論證等方法,花了整整10天時間。因此對這兩個小組的評價較高。同學們通過自評與互評,可以進行查漏補缺,總結經驗,也為后面結題報告的撰寫提供素材。
五、指導學生撰寫結題報告
1、貼近生活,“活”中發現。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的老師。綜合實踐活動最具活力的特點就是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話題。那么,如何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出便于操作研究的小課題呢?我們遵循自主選擇性、實踐應用性、主體開放性的原則,組織學生從平時的生活、學習、活動中,提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提出身邊和周圍環境中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如:
學科拓展方面――尋找懸掛在唐詩宋詞里的月亮
活動領域方面――少先隊員心目中最喜歡的活動的調查研究
環境領域方面――關于靈山江水質情況的調查研究
社會領域方面――古城傳統風味小吃調查研究
小課題研究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近――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小課題研究的內容應該是真實的,通過讓學生參與真實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過程來認識生活的本來面貌。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探究課題,找到科學研究與社會現實的最佳結合點,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獲得對生活中許多問題的正確認識。
(2)小――小事情、小現象、小問題。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事情、小現象折射出的卻是大問題、大觀念,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如,“風味小吃的演變”看出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頻繁停電的原因調查”折射出的環保問題。另外,這些小問題、小現象往往童趣盎然,清新自然,符合孩子樂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天性。
(3)實――實在、可操作。這個課題,從內容上、研究策略上,有很多操作的余地。如果很好地利用主觀、客觀條件,就能得出研究結果。這往往能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讓參與研究的學生感到快樂。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與特長自主選題。選題的過程,是學生發散性、開放性思維得以充分展示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學生提出的問題并非都是值得研究的,所以還需要老師與學生一起進行篩選。
2、聯系實際,“學”中設計。
研究課題確定之后,需要指導學生做好方案的設計和論證,使學生在設計和論證過程中對整個探究活動有一個比較完整、清晰的了解。
(1)成員研究分工要實際,既要考慮每一個成員的興趣,又要考慮他在課題組內分工負責的研究任務。
(2)研究過程要嚴謹,要考慮全面,提高效率。在方案制定完成后要組織論證。通過論證,可以繼續完善方案,還使課題組成員進一步把握了方案設計的要求,提高了參與熱情和關注程度。
(3)研究方法要科學,要考慮參與學生的能力水平,要聯系小組成員的物質條件,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如:
《“頻繁停電”的調查與研究》活動方案
(一)活動的由來
“同學們,今天晚上要停電,卓老師叫大家寫好日記再回家?!闭Z文課代表徐景雯剛說完,大家就議論開了:
“這學期怎么回事,三天兩頭停電?!?/p>
“糟了,又不能上網了。”
“好幾天沒有看《貓和老鼠》了,真沒勁!
的確,頻繁的停電影響了大家的生活。為什么經常停電呢?第二天,我們問劉老師,劉老師告訴我們:“去年7月份以來,我縣就出現了頻繁停電的現象,城里三天停一次,農村是兩天停一次。像這們頻繁的停電,是我縣近幾年沒有出現過的。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也說不清楚。你們可以去調查研究呀!”
就這樣,我們成立了“靈溪”課題組,自行組織調查研究“頻繁停電的原因及對策”。
(二)我們的目標
1、了解頻繁停電的原因及對策。
2、提高自己社會實踐能力和小課題研究的能力。
3、培養自己的科學精神,團體合作精神。
(三)活動的方式
查找資料、調查研究、討論、辯論等。
(四)活動安排
第一階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第二階段:分工組合,制定計劃。
第三階段:調查采訪,查找資料。
第四階段:收集資料,分析結果。
第五階段:交流論文,完成報告。
(五)活動分工
組長:徐景雯 小記者:江漢 錄音:張振斌
記錄員:毛玉雯 電腦操作員:吳翔
(六)預期成果
論文、活動體會
3、重視體驗,“行”中探索。
小課題研究真正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進步。各研究小組依據自己的方案,在課余按照預計的分工分頭行動。學生有的收集資料、有的做實驗、有的開展社會調查……各負其責,互相配合,體現分工與合作的統一。充分發揮各自的潛能,充分運用自己的創造想象,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同時也注意積累資料,隨時記下數據或感受、體會等,像記研究日記、寫實驗報告、寫過程體會等,提高了學生研究過程的效能。
如學校課題組開展的“靈山江水質情況調查”的小課題研究,學生分成調查組、實驗組、網絡組等,隨后學生來到了城南工業開發區、橋下居民生活動區,開展調查、訪問、觀測等實踐活動,回到學校后,學生又上網、上圖書館進一步查閱造紙技術、水污染等資料,相繼開展了“這水能不能用來洗衣服”、“這水能不能用來養魚”、“這水能不能用來灌溉農田”等實驗,學生在參觀、調查、訪問、實驗的過程中,懂得了許多關于水資源保護的知識,從中深深感受到水資源保護的近切性,由衷地產生出要保護環境的強烈感情。
當然,學生獨立開展探究活動,開始時必然會遇到許多問題,并成為探究活動深入進行的障礙。而且,綜合實踐活動重在過程體驗學習,所以教師要加強過程指導和評價激勵。在適當的時候“架”上“一個梯子”,使學生多掌握一種探究的工具,對探究活動的深入開展,促使學生更加自覺地投身于探究的實踐,是大有裨益的。另外,加強過程的評價交流,為的是對學生的過程資料所反映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指導、調節,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研究過程的重視程度,讓學生注重參與、合作與交流,而非僅重視結果。
4、創設平臺,“樂”中交流。
(1)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小課題研究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實踐與思維的空間,在這里,學生通過自身的嘗試與體驗,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在此基礎上舉行的交流活動,就能進一步激發起思維的火花。如,通過交流,可以在資料的搜集和在對研究問題的認識上相互補充,加以豐富;通過補充,可以激發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永不滿足,將正在研究的課題盡可能深入地進行下去;通過激烈的爭論,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關鍵詞:教學實踐;課題研究;教學水平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9-0015-01
近三年來,我主持完成了3個省市級教學課題的研究工作,極大提升了本人和課題組成員的教研教學水平。下面,我就如何結合教學實踐搞好課題研究談幾點自己的看法,供同仁們參考。
1.養成寫教學隨筆的習慣
從教以來,我養成了寫教學隨筆的好習慣,教學隨筆雖然篇幅短,層次和結構比較簡單,內容涉及面比較小,但長期堅持,我深感受益良多:不斷提高教學水平;鍛煉寫作能力;積累教學論文和課題素材。我的教學論文和課題都是在此基礎上形成和完成的。
2.及時關注中學教學科研動態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搞好課題研究,首先必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專業水平、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次,要及時了解中學教育科研動態,了解哪些問題已經研究透了、有了普遍的共識,很難有所作為;哪些問題大家關注不夠,可以深入下去。我經常通過期刊、網絡等了解中學教學科研動態。
3.根據教學實際的需要,確定研究課題
回顧我過去幾年開展的課題研究,之所以得到大家都認可,是因為都緊扣了初高中教學的實際,根據教學實際的需要,確定研究課題。
如2001年江西省選擇了3+文綜/理綜的高考模式。這次改革不僅是3+2模式向3+X模式的變化,更是考試內容的改革,當時教育部強調指出,要花大力氣、長時間、深入細致地對考試內容進行改革,要更加注重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試題的設計要增加應用性和能力型的題目,要由知識立意為主轉變為能力立意為主;要考查學生的跨學科的綜合能力等。所有的這些變化要求我們教學一線的高中教師加以深入研究,作為高中政史地文科教師,要通過研究,明確高考文科綜合有哪些具體的能力要求,如何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和測試中培養提高學生的這些能力?,所以,2003年,我申請開展了省級課題《高中文科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測試》。
如2008年秋季開始,我們江西省進行了新一輪的新課程改革,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師生普遍感到初高中歷史教學的不銜接問題十分突出:一是初高中歷史教材脫節的問題,包括教材編寫體例和教學內容;以教學體例來說,與初中歷史教材通史體例不同,高中歷史新教材的編寫采用了專題史體例,盡管這種體例避免了與初中歷史知識的簡單重復,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是它孤立地將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分列,失去三者之間的聯系,與學生初中階段已有的知識經驗不一致,這給學生在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帶來很大困難,給歷史教師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挑戰。二是初高中歷史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的脫節;三是初高中歷史能力培養目標的脫節;四是考試評價方式的脫節,在我省的許多地市初中歷史中考采取開卷考試的方式。這些問題已經給參加新課程改革的師生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如果我們不及時解決,勢必繼續影響我省我市高中歷史學科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當然,這些問題也給我們的課題研究很大的空間和價值。所以,2011年10月,我申請了市級課題《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問題》。
再如我校在使用《人杰地靈誦江西》進行地方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遇到了諸多困惑,主要有:沒有專職的地方課程教師,而《人杰地靈誦江西》每冊教材都是各科知識混編,任何一學科教師要從頭到尾、按部就班教完都十分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對教材進行再開發和整合,如何對教材進行再開發和整合?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一樣,都是這一輪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地方課程的教學也必須貫徹新課程的理念,如何在地方課程的教學中貫徹新課程理念?還有如何在地方課程教學中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由于初中生有中考壓力,地方課程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很難保證一周一課時,如何解決地方課程教學中時間緊任務重的矛盾?如何檢驗地方課程的教學效果,建立合理的地方課程評價機制?……。針對這些困惑,2012年10月,我申請了省級課題《江西地方課程教材的教學與整合》,獲省級立項。
4.課題研究成果指導和服務于教學實踐
回顧我過去幾年開展的課題研究,之所以得到大家都認可,是因為都緊扣了初高中教學的實際,課題研究成果指導和服務于教學實踐,解決了一些教學問題。
如省級課題《高中文科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測試》,參加課題研究的文綜三科教師明確了各自學科的能力要求,真正改變了教學觀念,在能力培養的教學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一套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例如,周赤思老師根據能力培養的漸進性原則和學生知識年齡特點,探索出了能力培養"三部曲":在高一年級,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高二年級重點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和比較能力;在高三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分析評價能力。所有課堂教學、作業訓練和知識檢測都有意識地圍繞重點展開,日積月累,收到了明顯的效果。這些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在學校得到推廣,受到師生的好評。通過系統的能力培養,2006屆、2009屆我校文科實驗班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意識大大增強,新高考所要求的各項能力大為提高。事實勝于雄辯,2006屆高考文綜成績名列全市第一名,2009屆高考文綜成績名列全市第二名(僅次于樂平中學)。另外,根據高考文綜試卷的特點和能力要求,課題組編寫了十余套文綜檢測卷,許多試題被有關資料引用。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課題研究只有源于教學實踐,服務于教學實踐才能有強大的生命力。
(一)課題提出的國內背景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國人的自信心越來越強。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今天,人們道德觀念滑坡、急功近利甚至見利忘義者日多、而忠孝鮮講、仁義疏道、甚多親情不易持久、珍貴友誼難以彌新、鄰里常見淡薄、同事常存不信、孩童心難感恩、夫妻不少倏然反目、讀書甚多只為謀生、求學常常就業至上,感嘆經史子集,知之者甚少,琴棋書畫,會通者不多,我們深知“少年強則國強”,“社會和諧匹夫有責”,切感經典教育意義之非凡。
趙樸初、 葉至善、 冰心、 、 啟功、 張志公、 、 陳荒煤、 吳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國政協委員在1995年第八屆全國政協會議上,以016號正式提案的形式,發出《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為我們敲響了傳統文化正處于存亡續絕關鍵時刻的警鐘?!毒o急呼吁》指出:“我國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連續性,形成一條從未枯竭、從未中斷的長河。但時至今日,這條長河卻在某些方面面臨中斷的危險?!?/p>
《緊急呼吁》強調:“構成我們民族文化的這一方面是我們的民族智慧、民族心靈的龐大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發展的根基。也是幾千年來維護我民族屢經重大災難而始終不解體的堅強紐帶;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遺產在下一代消失,我們將成為歷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提出議案的這些老一代知識分子,“以風燭之年,未敢忘繼承民族的文化”,他們希望學校、社會能重視對傳統經典的誦讀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聽弦歌,到古典學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繼之人。
(二)課題提出的國外背景
歐美國家也開始反思現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漸恢復傳統的誦讀法了。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今,從《論語》中摘錄的名言"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就懸掛在聯合國總部里,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把《三字經》作為兒童啟蒙教育讀本。1988年全世界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時,曾預言:如果人類要想在二十一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中國的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
二、研究內容
(1)對學生進行品德和審美方面的教育。因為經典詩文千錘百煉,是美文中的美文。讓孩子們在記憶的黃金時期就誦讀這些經典,會對孩子人格的養成和情操的陶冶,對民族精神的養育,都有著任何其他手段所無法代替的作用。(2)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除了進一步深化語文課程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展學生的閱讀量。只有學生廣讀博覽,有了豐富的海量的語言儲備,語文素養的提高才有寬厚的基礎。開展經典誦讀研究,可以促進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們拿起手中的筆,自主探索用手抄報的形式展示詩文誦讀成果,手抄報上詩畫合璧、圖文并茂,既鍛煉學生的綜合性語文實踐能力,又可以鞏固誦讀的成果。(3)促進學生的記憶力。讓孩子們在兒童時期大量誦讀千古美文,做到熟讀成誦、爛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當這種背誦成為一種基本的學習方式和習慣的時候,孩子們的記憶力會得到非常好的鍛煉。 (4)培育學生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良好品行。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可以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逐漸培養孩子的仁義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從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遠的智慧和優秀的人格與秉性的基礎,更了解古老的中國,了解中華文化,從而更熱愛我們的祖國。 (5)提高語文作文教學的效果。按照從“仿”到“作”的總體思路,根據學生發展的特點,探索科學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初期,要通過對周圍事物的觀察、描寫和認識,強調寫記敘文,寫真人真事。中期,作文要進一步要求學生記敘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的思想品德,可以寫讀后感、影評、書評以及各種實用文。后期,可以進行快速作文的訓練。
三、研究方法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觀察、問卷、訪談等方法對本校的1至6年級學生采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調查研究,用以了解學生的經典誦讀現狀與發展需求,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并根據調查結果有針對性采取相應的策略與手段,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2.文獻研究法。搜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通過文獻研究了解相關研究的歷史與現狀。3.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4.行動研究法。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在實際的教育教學環節中,通過個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對個體的發展進行跟蹤調查,及時改進研究措施。
四、實施內容1.音樂讀經:多聽古今中外的古典音樂,以豐富的樂音,刺激兒童腦部細胞突觸的生長;以和諧的旋律,陶冶兒童優雅的心靈。2.大量識字與博覽群書:由于識字量的增加,即可鼓勵提前閱讀,讓兒童提前養成自學的能力。閱讀教學應該只管鼓勵兒童多閱讀,而不必急著問他懂不懂;不管懂不懂,只要讓他一本讀完再讀一本,讀多了,自然會懂;而不是只讀一本,就要懂得透徹,再讀一本。前者是順應兒童天性,所以讀書是輕松愉快的事,讀得多就懂得多;后者是殘害兒童天性,所以讀書是辛苦的事,讀得少,懂得的也不多,甚至于厭惡讀書,一生不懂。
五、實驗規模1.全校性實驗:學校規定各年級所學內容(弟子規、唐詩三百首等)2.班級性實驗:學校在一至六年分別設立七個實驗班,學校提供《學庸論語》、《孝弟三百千》等教材。
六、實驗工作細則
1.其他課程調配:維持正常排課,教師只須占用自習課等零碎時間。2.教材需求:《學庸論語》、《孝弟三百千》等讀經教本。3. 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只有一句話:“同學們,跟我念?!?/p>
以上經典誦讀教法的重點是:只是讓兒童多聽多念。帶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勵全班齊念、分組念、個別念、接龍念、默念,想辦法多聽多念。念至熟習乃至會背,即達教育目的。
最重要的教學理念是:只須多念背,不須著意講解。閱讀指導方面: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不必規定寫心得報告。
4.教學時間利用零碎時間即可。由語文、音樂教師取自每節上課鈴響后五分鐘至十分鐘或自習課為經典誦讀時間。
五、教學進度.第一學期,每天進度約五十字。第二學期,每天進度約一百字。音樂讀經:在學校、家中讓學生聽古典音樂。課外閱讀:教師每周一次調查閱讀數量,每月一次檢查閱讀書目。
六、教學評價1.正常評價:評價的范圍是前一天的的進度或幾天來的復習。評價時間最好在早自習時間考組長,會背就算通過即給他一百分。組長利用下課時間檢查其他同學,完全熟背的人就給一百分。2.特殊評價:凡通不過組長檢查的,教語文教師特殊處理。教師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補念二三十遍后,不管是否會背,也給一百分。、
七、研究過程(一)準備階段(2009.3——2009.6)
1.制定課題方案和活動計劃。 2.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深入領會課程改革思想。 3.購買《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經典讀物。
(二)實施階段(2009.8——2011.7)
一、做一個好的“教練員”,幫助教師打開研究視野,引領教師樹立課題研究意識。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提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考慮不到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有的教師憑借感覺和已有經驗來解決,有的教師卻束手無策。教師成為研究者,是工作和事業的需要,也是提高自己地位的需要。
在實踐中,筆者充分利用“縣初三生物教研會”、“縣學區初中教研會”、“縣城區高中教研會”等有利時機,向教師們宣講課題研究相關知識,消除老師們對課題研究的畏懼感和陌生感,引領教師牢固樹立“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效即成果”的課題研究意識,糾正“課題研究只能在少數高水平學校里開展”的錯誤認識。
教師們清楚地認識到,校本研究是把研究的問題下移到每個教師自身的日常實踐,是最“大眾化”、最“平民化”的研究;校本研究是不同水平上的實踐研究,學校及其教師恰恰是通過校本研究在不同水平上發展的,無論是高水平的學校還是低水平的學校都有自己的教學實踐;實踐總會遇到問題,當教師的教學研究是致力于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并通過解決問題改善教育行為時,那就是校本研究,至于水平高低不是校本研究的本質。
教師的教學敘事、教學反思及案例研究等是教育寶庫中的珍品。教師以研究者的姿態出現在教育的舞臺上,以研究者的眼光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并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系統化的反思,那就說明具備了研究型教師的素養。教師成為研究者,意味著將教學反思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意味著反思成為教師的職業生活方式。
二、做一個好的“推介員”,指導教師學習研究成果,引領教師產生課題研究沖動。
教師們反映,“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難以完成。筆者及時向教師們推介了網上介紹的一種做法:在進入有關種子的教學內容之前,提前幾節課,在課堂上用15分鐘時間,讓學生討論種子萌發可能需要的環境條件,設計探究方案。下一節課,再用15分鐘時間,讓學生實施方案。等到進行有關種子的教學時,探究結果出來了,學生對探究結果的討論和交流,正好為種子的學習創設了很好的情境。對整個學期的教學計劃做整體安排時,將需時較長的探究活動進行巧妙拆分,插入幾節課中。如此拆分,需要時間較長的探究活動,基本上都能在課堂上解決。
在研訓工作中,筆者經常通過手機短信、電子郵件、課題培訓會、教學視導、縣級教研會、學區教研會等途徑向老師們介紹市內外、縣內外的課題研究成果,特別是《中學生物探究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成果,介紹他們的課題研究經驗,宣講課題研究的好處、鼓勵他們參加課題研究,從而引領教師產生校本課題研究沖動。
教研員應當引導教師從其他地方甚至竟爭對手那里獲取研究資源,應當引導教師整合校本研究資源、利用家長資源、引進社區資源、尋找校際資源,借船出海、借雞下蛋。教師僅靠校內研究資源是不夠的。教師個人研究是校本研究的基礎和主體力量,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研究的過程,不斷地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教師的合作研究是校本研究的靈魂和標志,在研究一個問題時,吸取他人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合力,這樣會使研究更容易突破,更容易產生有價值的東西。
三、做一個好的“引領員”,指導教師查新研究現狀,引領教師參加課題研究活動。
筆者有幸參加了“四川省高中生物優質課賽課”和“四川省初中生物優質課賽課”的現場教學展示活動,現場感受了全省各地優秀教師的精彩表演,感受了全省各地優秀教研員的引領風范。在日常研訓工作中,筆者將購買的VCD光碟(教學視頻)送到學校和教師手中,教給他們使用的方法。利用“樂至縣初三生物教研會”的機會,組織全縣與會的60余名初三生物教師觀看了一堂“四川省高中生物優質課賽課一等獎”的優質視頻教學展示課“糖類的代謝”,上課的是簡陽中學龐義老師,筆者還以龐義老師的成功事例激勵與會的每一位教師。
初中生物教材設計探究活動,旨在提高學生的生物綜合素質。但由于探究活動的教學開放性大,許多教師害怕學生因思維活躍而“跑題”,把教學過程管得過死,限制了學生創造潛能的發揮。因此,探究活動的實施在大部分學校大打折扣,難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那么,解決問題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我們知道,綜合評價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幾個維度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發展狀況進行評價,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形成性評價難以落實,終結性評價也遇到了很多新的問題。2006年底,《中小學生學科學業評價標準的研究與開發》作為國家級課題正式在全國教育規劃辦立項。這說明國家對這一問題的重視,也說明建立一套良好的評價機制并非易事,更說明解決問題的出路在于進行課題研究。
教研員的引領作用就是引導教師從生物教學實踐和日常觀察中發現問題,從問題中選題。在各級教研員的指導下,樂至中學生物組申報的《農村中學高二學生動手能力培養案例研究》課題被批準為“資陽市教育局2009年度普教科研資助金立項課題”。根據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容易形成“案例”,引導他們將課題名稱由“農村中學高二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研究”改為“農村中學高二學生動手能力培養案例研究”。此外,還對課題《申請•評審書》和《研究方案》中“問題的提出、主要研究措施設計、主要改革措施設計、預期成果、預期效果”等進行了指導與互動交流。
為了更好地引導教師們開展課題研究,筆者特地邀請了樂至中學生物課題組五位教師參加了“樂至縣2009年度普教科研立項課題暨微型立項課題研究工作培訓會”。他們對各階段的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強了課題研究的信心,認識到了校本研究有四個環節,一是說明在實踐中遇到了問題,二是說明為解決這個問題設想一個方案,三是說明實施假定的方案,四是說明評價行動的結果,繼而系統地評價自身的問題。以課題研究信息的形式引導老師邊教學邊研究,以校本研究的形式引導教師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引導教師注重教學案例、教學后記、教學實況和教學反思,倡導個案研究,引導教師收集、整理課題研究原始資料,這是今后的引領策略。
四、做一個好的“加工員”,指導教師整理研究資料,引領教師提煉課題研究成果。
在課題研究指導中,筆者發現每個課題都有很多原始的過程資料,其中有不錯的措施、成果和效果,可是在《研究報告》卻很難找到其身影。只注重原始資料的積累,不注重從課題原始資料中提煉成果、總結效果,這是教師們做課題研究的一個瓶頸。
一個課題成果的提煉是一個挖掘、歸納、概括、抽象的思考、研究過程,是探尋、提煉本成果的特色、亮點的“必經之路”,是將成果邏輯嚴密地、最好能生動地呈現出來的前提。教研員應該讓教師們了解什么是課題研究措施、研究成果、研究效果,明確成果的評價仍然要考慮選題本身的價值、研究者對研究選題的分析與把握、研究課題的方案設計、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可行、選擇和運用的方法是否適當有效、收集的資料是否全面、真實、可靠等等。評價的結果看重“做”,實實在在優質的過程和做的結果。
【關鍵詞】化學 分層教學 課題研究 實踐與思考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2007年4月我調入海勃灣區教研室,開始中學化學教研工作。在薄弱學校聽課中發現一些學生上課在桌子上趴著、躺著或者坐立不安,無從聽課,更不參與教學活動。時間一節一節、一天一天的流逝,就這樣一直到畢業的那一天。
我很佩服他們一節課一節課上下來的精神,惋惜他們學習年華的白白浪費,更為他們的人生路程擔憂。思來想去,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課堂上能讓這些學生學習一些簡單的內容不是就能改變這種局面了嗎?于是考慮到了分層教學。
二、對分層教學的認識
分層教學與傳統教育所實施的“齊步走”的教學模式,“一刀切”的教學要求,“大一統”的教學進度和“同一標準”的教學評價是相對立的。傳統教育無視學生個性差異對教學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飽”“吃不了”“吃不好”的現象隨處可見。分層教學解決了教育的這些弊端。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認清每個學生的優勢,開發其潛能,培養其特長,使每位學生都具備一技之長,使全體學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長為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有用人才。因此學校教育不僅要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且要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分層教學,將因人施教落到實處,才能實現面向全體學生這一目的,才有利于每個學生在各自原有的起點上得到生動和諧的發展。才能避免學生在課堂躺下一群,趴倒一片。
三、課題的準備
自那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化學課堂分層教學。2008年12月我提出在海勃灣區屬中學開展《化學動態自主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課題研究,成立課題研究組織機構。海勃灣區屬中學40周歲以下的教師參與。我作為《化學動態自主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課題研究的主持人起草了《研究方案》《化學動態自主分層教學模式的設計》《實施指南》《分層教學模式下對教師角色的要求》和《學生成績教育測量案例》等。經課題組討論修改后執行。2009年3月課題進入研究中。
四、課題的研究向縱深發展
課題研究促進了教師在教學中的思考,教師的專業素質得到提高,課題的研究逐步深入。
(一)實驗教師進一步明確課題研究目標
(1)構建動態分層教學模式,從真正意義上因材施教。
(2)確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觀念。
(3)面向全體學生,針對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實行不同的教育,揚長避短。
(4)注意發展個性,激勵學生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二)實驗教師不同程度地更新了教學方法
實驗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個體差異、性格取向等方面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進。聽課中發現烏海市二中魏玳瓏老師這一點做得較好。
研究表明學習中如果能力懸殊太大,會導致那些弱勢群體興趣更加淡化。實驗教師通過學生日常學習意識和方法研究,能較好地把握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包括自主學習的能力、記憶能力、合作力、自制力、領悟性等。實驗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努力考慮到這點。這樣的教學安排極力地挖掘他們潛在的競爭意識,達到激發學生興趣,主動參與教學的目的。
(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
基礎生即為A、B、C層中成績較低層次的學生。實驗教師在教學中設置一些簡單的問題由基礎生來解決,給了基礎生一個發展的平臺,增加了基礎生學習的積極性,一些基礎生(C層)轉變為優秀生(B層),優秀生轉變為特優生(A層),特優生更加優秀?;瘜W分層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
(四)化學分層教學解決學生其他學科中個體差異和學要求的矛盾
學生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化學學科,其他學科中也普遍存在。通過化學學科的分層教學。每個學生認識到本人與其他同學在學科學習中的差異。認識自我,發揮自己的潛能,樹立起信心,使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有最大限度的提高。其他學科也不同程度地解決了學生的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學生潛能得不到開發,學生的特長無法施展的問題。
五、實驗教師的感嘆
烏海市二中實驗教師魏玳瓏在總結中寫道:“分層教學能事半功倍,各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聽課、練習、作業測試等環節學習知識并在課堂上找到展示自己成果的機會。同時結合四人學習小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率(尤其是C層學生),改變了以前只有少部分參與而大部分學生做“觀眾”的課堂氛圍,進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進一步學習的愿望?!睘鹾J邪酥袑嶒灲處煑罘荚谡n題研究總結中寫道:“分層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實踐了幾年,效果是明顯的。學生們不僅喜歡上化學課,而且學得輕松……。分層教學對教會學生做人,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與人相處,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以及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等方面都是積極、有效和終身受益的?!?/p>
六、課題研究促進了實驗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
課題實驗給教師帶來了更多的思考,教師的專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實驗教師中有1人被內蒙古教研室推薦參加中國教育學會化學教學專業委員會組織的課堂教學比賽中獲得全國一等獎;有1人獲得內蒙古優質課一等獎;有1人被評為烏海市學科帶頭人;有3人被評為市教學能手;有3人被評為海勃灣區教學能手;有5人被評為勃灣區基本功一等獎。
七、存在問題及改進意見
1. 課題研究是一件勞神費力的工作,它需要研究人員具備嚴謹治學的態度和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新參加課題研究的實驗教師由于對分層教學認識不夠,顯出了為難的情緒。
2. 由于中考壓力,分層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比較困難,所以本課題實際的開展情況與原計劃的差距較大。
3. 某些實驗教師的理論水平與該課題的要求不相符合,還需要進一步的培訓。
4. 分層教學雖然取得了初步的成績,實驗班的成績比其他班的成績有所提高。但A、B、C三個層次差異較大,說明此方法還不適應某些學生,對這些學生今后采用什么特殊教法還有待于探索,有待于研究。
5. 一些棘手的問題解決確有困難:比如怎樣才能讓各個層次的學生真正學有所得,讓優生吃得飽,差生吃得好;如何進行更切實有效的因材施教和課后輔導,以避免出現優生不優,差生更差的局面。怎樣才能在短暫的四十分鐘的課堂時間里更科學、合理、有效地分配時間等。
6.分層教學中學生的負擔減輕了,但教師的負擔卻加重了,怎樣才能讓老師輕松愉悅的進行分層教學也是課題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
八、今后的工作思路
[關鍵詞]校企合作 高職 實踐教學 研究現狀 述評
高職院校是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院校,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等階段。自2005年以來,我國高職院校不斷加強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在不斷借鑒國外職教先進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建立并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傳統的“以學校和課程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相比較,校企合作具有更加鮮明的主體性、職業性、實踐性和靈活性,但是同時,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方式對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伴隨著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有效開展高職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成為了具有鮮明時代意義的課題。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進一步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高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促進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
目前,國內外研究校企合作辦學的內容很多,而且我國很多高職院校也是按照校企合作這種辦學模式來進行高職學生的人才培養。研究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在過去幾年里已經有了不少成果,這些成果包括總結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經驗、研究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對于人才的培養有哪些利好之處,也研究了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進一步深入的瓶頸。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利好之處有:
(1)使受教育者全面掌握從事某種職業所需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這有利于實現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2)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正是對傳統以課本和課堂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提出的挑戰,它遵從了職業教育的基本規律,將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有機地結合起來,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大大縮短學生從畢業到上崗的時間。這有利于推動高職教育的改革和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
(3) 高職院校開展工學結合遵循了職業教育本身的發展規律,加強了高職教育和企業的緊密聯系,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以及教學過程等方面的實踐性和辦學過程的社會性,使校企合作充滿活力,從而培養出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現在發展所遇到的瓶頸有:
(1)外部條件的不健全制約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具體來說,現有法律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權、責、利缺乏明確的、可操作性強的規定;校企合作缺乏平臺,缺少吸引企業參與的有效載體;在學校和企業的合作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督。
(2)高等職業學校自身爭取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主動性不高適應性較差,高職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不能與企業建立有效健全的合作機制;課程開發也不能適應崗位的需求。這使得高職缺乏吸引企業的能力和水平。
(3)企業參與校企合作辦學的積極性不高,原因在于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特別是很多企業追求眼前的利益最大化,不能意識到校企合作辦學給其企業帶去的貢獻,再加上很多技術人員企業可以在社會上很輕易的聘請到,因此,企業沒有動力去自己花很長時間培養高職的學生。
(4)學生在企業實習工作的時候,學生從學生轉換到工人的時間較長,適應期長,這加大了企業的成本;另外,學生自身素質和技能水平較差,工作能力低,再加上很多企業把學生當廉價勞動力,不能對學生的勞動給出合理的報酬,這些都阻礙了校企合作更進一步的發展。
在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這樣一種狀況下,高職的課程便不太好設計,特別是像思政課這種課程,在傳統都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現在學生的學習場地轉移到企業,校企合作之間還存在這么多的問題,思政課該如何在學生實習的時候繼續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目前,國內有部分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研究成果并不系統,大部分是對經驗的積累,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力圖找到解決的方法。
總結出來的問題有:
(1)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學生本人,整個社會,高職院校的管理者都不太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問題。
(2)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沒有適應校企合作這種辦學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也與工學結合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
(3)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整合社會的有效資源,而是把思想教育的任務都認為是思政課教師的任務,這種把責任都推給思政課教師的做法也不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針對這些問題,研究者提出了不少建議,這些建議包括:
(1)對于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素質,同時擴大思政課教育的主體,把思政教育群體從思政課教師擴展到企業和社會。
(2)重構思政教育模塊,構建適合工學結合的思政課課程體系,這個課程體系要更加強調學生的職業道德的培養,適應企業的生產特點,綜合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在平時加大企業與學校的互動,擴大思政實踐教學的比例,適當減少理論教學時間。
(3)轉變教育職能,在學生實習期間,不只對學生進行各方面道德的教育,要轉而對學生的生活,思想狀況進行了解,從只重視教育轉變為服務與教育并重,切實讓學生感覺到學校和社會帶給他們的溫暖。
(4)建立良好的制度,制度是一切措施得以持續實現的基礎,因此,特別是在學生實習這一特殊的期間,更要轉變原來的領導制度,形成有效的、靈活的、實踐性強的制度。